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 |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二 譬喻品第三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这一品是第三品,叫‘譬喻品’,譬喻即诗经上说的‘比’体。诗经上有‘赋’、‘比’、‘兴’体;譬喻即‘比’体。因道理深奥,入难以明白,故举出一个比喻,使人容易明白。 尔时一切大众皆蒙佛授记,舍利弗身口意三业清净,而生大欢喜,乃起坐合掌,瞻仰佛之尊严,而对佛说:‘我在世尊面前,身口心意皆欢喜。以前我在方等会上及般若会上,也未曾听过如此妙法。现在我听佛说如此妙法,看见这一切大菩萨,蒙佛授记作佛,而有所感触,心怀悲伤,感慨于未行如来授记,失却佛慈悲无量之智慧知见。世尊!我以往独处于山林树下,用功打坐。因山林寂静,故一坐就是数天,坐到疲倦便起坐散步,经行于山林树下之间。每每自忖:我等声间菩萨都得法性,为何如来不教大乘法而用小乘法度我等呢?是否如来对我等小乘人不慈悲呢?我们就常打这样的妄想。可是,回光返照后而知,此是我等之过咎。我等小乘人根薄慧浅,难发度生愿心,所以纵佛说大乘法,我等亦不能接受,此乃我们自己的根基陋劣之过。’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所以我等声闻人,听佛说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因缘,必以大乘法修行,才可得度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佛位。正觉与凡夫不同,凡夫所行所作都是糊涂而不自觉。正觉,犹未到觉他的程度。觉他与二乘不同,二乘人只得正觉而未得正等。‘正等’是大乘菩萨——等觉菩萨。妙觉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故未得妙觉位。若把一分生相无明破尽,则能得妙觉。等觉是有上士,佛是无上士。 ‘欲证无上正等正觉’——佛之果位,必以大乘菩萨法,才可得度脱。我等声闻人不明佛以方便法教化众生,常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我们初闻佛说四谛法及十二因缘而信受,用功修行得证果。世尊!我从方等法会到现在,从日至夜,每自克责。何谓日夜呢?‘夜’即未开悟以前,犹如在夜间;开悟以后就如阳光普照而在‘日’中。若以小乘与大乘菩萨相比,则小乘如‘夜’,大乘菩萨如‘日’,故曰‘终日竟夜’。‘每自克责’:克是自己对治自己,即儒教所说克己的功夫。颜渊问孔子何以得‘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天理是为仁。颜渊又问如何克己复礼呢?孔子答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谓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不往观之。不但不看亦不听,如有人说是非,则不听。不合乎道理的话则不说,不合乎道理的事则不做。视、听、言、动皆合乎礼,则为克己复礼。舍利弗,常克制自己而不放逸。如‘好食’,不任意乱吃东西,‘好惰’,则克制自己少睡觉多办事等。欲学佛法,必须发勇猛心,不怕困难,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制功夫。香港有一位法师——寿冶法师(现在纽约光明寺任住持),他以往在五台山上闭关,以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每字大约有二立方寸大。大方广佛华严经有八十多卷,共有几十万字,他能用血写这部经,可见他有克己的功夫。他(未出家前是铁匠)认得字不多,自出家后发心学习,现在写得一手好字,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修苦行大德。 舍利弗尊者继续说,而今学习佛法,听法华经的妙法,断一切疑惑,身意皆泰然。‘泰然’即清净自得,‘快得安隐’,即快乐而安隐。今日才知我真正是佛子,是从佛口所生,从佛法化生,得到佛法性。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怀大欢喜 疑网皆已除 昔来蒙佛教 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 闻亦除忧恼 当尔之时,舍利弗尊者欲把上文意思再说清楚,而说偈曰: 我听这妙法音,得从未有之妙法,心生大欢喜,怀疑网悉已除掉。以前生生世世蒙佛教化,栽培大乘种子,今生已成熟。佛清净深远微妙之音,是世上希有,能使众生除去烦恼。我已得证四果阿罗汉,得漏尽通,我本是小乘根性,未能真正明白菩萨的道理,现在我听闻妙法莲华经,把我所有苦恼除掉了。 我处于山谷 或在林树下 若坐若经行 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无漏法 不能于未来 演说无上道 我处身于山谷,或树林中,或坐或行,常思及此事,而叹息为何自欺自弃呢?我等是佛子,同得无漏法(得漏尽通,无染污念),但却不能于将来,演说无漏妙法。 金色三十二 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种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独经行时 见佛在大众 名闻满十方 广饶益众生 自惟失此利 我为自欺诳 我常于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问世尊 为失为不失 我常见世尊 称赞诸菩萨 以是于日夜 筹量如是事 今闻佛音声 随宜而说法 无漏难思议 令众至道场 我本著邪见 为诸梵志师 世尊知我心 拔邪说涅槃 我悉除邪见 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 得至于灭度 佛身是金色,有三十二种大人之相,十力即佛十种智慧之力。 三十二相是:(一)足下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三)足跟梵王顶。(四)手指纤长。(五)其身方直。(六)手足网缦。(七)手足柔软。(八)节踝肥满。(九)身毛上靡。(十)鹿王踹。(十一)其身圆满。(十二)垂手过膝。(十三)顶有肉髻。(十四)无见顶。(十五)马阴藏。(十六)皮肤细滑。(十七)身毛右旋。(十八)身紫磨金色。(十九)七处平满。(二十)梵声。(二一)肩骨充满。(二二)上身如师子。(二三)臂肘肥纤。(二四)齿白斋密。(二五)四十齿。(二六)牙白相。(二七)师子颊。(二八)入口中上味。(二九)广长舌。(三十)丈光相。(三一)目睫绀青。(三二)眉间白毫相。 十力:(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诸解脱包括八解脱,又云八背舍: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是为八解脱,此为修禅宗者应知。 同在一法性中,而小乘人未得授记作佛的功德。佛身有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所谓‘不共法’,是不共于三乘,不共于声闻、缘觉、菩萨,只有佛具足的这种法。 十八不共法: 1、身无失。2、口无失。3、念无失。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己舍。7、欲无灭。8、精进无灭。9、念无灭。10、慧无灭。11、解脱无灭。12、解脱知见无灭。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如是等功德’,如以上所说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十力诸解脱、十八不共法等种种功德,而我舍利弗这小乘人,已失诸功德。舍利弗独自在参禅打坐之时,或经行时,见佛在大众中,名声普及十方。佛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不舍离。舍利弗说:我觉得自己把一切利益都失掉,而自我欺骗,以为自己未失这利益。我常于昼夜六时思想这些事情,现请问世尊,我这种利益究竟失掉或是未失呢?我常见世尊,称扬赞叹诸大菩萨。因这因缘,我于日夜间都在筹算这种事情。我现在听闻佛的声音,随众生的机宜而说妙法,这种法是无漏不可思议的,令众生得菩提道。 舍利弗尊者以前曾有一种执著,一种邪知邪见,要作一切婆罗门(梵志)外道的师父。世尊了解我的根基,乃拔除我的邪见,并为我说涅槃圣果之法。所以我的一切邪知邪见已除,证得真空之法。当时我心自以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就是到寂灭究竟的程度。 而今乃自觉 非是实灭度 若得作佛时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众 龙神等恭敬 是时乃可谓 永尽灭无余 佛于大众中 说我当作佛 闻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闻佛所说 心中大惊疑 将非魔作佛 恼乱我心耶 舍利弗尊者又说:我以前以为自己已得灭度,原来还未到宝所。而今自己觉悟了,以前我只证偏空之理,而非真正的涅槃。假使将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得诸天、人、夜叉、天龙八部、龙和神等咸来恭敬,这时才可算得真正灭度,无余涅槃。佛在大众前,说我将来当作佛。我听闻如是的法音,一切疑惑心已殆尽。可是,最初我听到佛说法时,我心中生大惊疑心,怀疑这是否是魔变作佛呢?如何能说这妙法呢?它是否来扰乱我这修定的心呢? 佛以种种缘 譬喻巧言说 其心安如海 我闻疑网断 佛说过去世 无量灭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说是法 现在未来佛 其数无有量 亦以诸方便 演说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从生及出家 得道转*轮 亦以方便说 世尊说实道 波旬无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堕疑网故 谓是魔所为 闻佛柔緛音 深远甚微妙 演畅清净法 我心大欢喜 疑悔永已尽 安住实智中 我定当作佛 为天人所敬 转无上*轮 教化诸菩萨 彿又用种种方便因缘、譬喻,以辩才善巧为我说这种法,佛之心安定如大海,使我之心亦安定如海。佛说种种善巧方便法门,故能断我一切疑惑。佛说,过去世一切无量灭度诸佛,都是按照这方便法门,为一切众土说——即是妙法莲华经之法。现在及未来一切佛,无穷无尽那么多佛,也是用种种方便说此妙法。现在释迦牟尼佛世尊,从兜率下降人间八相成道。 八相: (一)从兜率天宫内院下降到印度迦毗罗国投净饭王王宫降生。(二)入胎:佛在母胎中白昼晚间,都为天人鬼神说法。(三)住胎十月。(四)出胎时,佛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五)出家苦修十二年(访道六年,打坐六年)。(六)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七)成道后大转*轮为一切众生说法。(八)最后入涅槃。 是为八相成道,天台宗把第三住胎相改为第五降魔相即: (一)兜率降。(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轮。(八)入涅槃。 此乃天台宗所说之八相。在大乘中降魔被包括在成道中。而今佛从降生人间及出家,成道后转*轮,也是以方便法门说法。世尊现在所说的妙法莲华经,是真实智慧,亦是实相的道理。‘波旬’即魔王,他是不可能说这种真理的。以这因缘故,我确定知道,非是魔来作佛。我由于堕在魔的疑网,以为佛说法是魔在讲。现在听到佛这慈悲喜舍,柔软的妙音。佛的音是既深远又微妙(是八十种好的其中一种),演畅这清净妙法。我心生大欢喜,疑惑永远断绝,安住于实智慧中。我将来一定可以成佛,为诸天龙神所尊敬,转无上大*轮,教化一切大菩萨。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当尔之时,佛告诉舍利弗,我今为天、人、沙门(是梵语,译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婆罗门(是修净行的外道)等大众中说,我曾于二万亿佛以前灯明佛时,我为求无上道故(有七无上道:身无上、受持无上、具足无上、智慧无上、布施无上、解脱无上、行无上),我常教化你——舍利弗。你在未开悟之前,等于在长夜中受教化,向我学习佛法。我用种种方便法门引导你,才生于我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中。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佛谓舍利弗,我以前教你志愿成佛道,你如今已忘却,自谓已得到灭度。我为了要你忆及以前所发的愿力,现为声闻人说大乘经典,名妙法莲华经,教你菩萨法。学此法便得十方诸佛所护念。舍利弗我为你授记,你于无量未来世中,供善无数诸佛,奉持正法,具足六度万行,将来你当得作佛,名号曰:华光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应供(应受天人供养)、正遍知(知万法唯心造)、明行足(具足智慧行门)、善逝世间解(明白世法及出世法)、无上士(属于至高位。一切菩萨是大士、有上士,而佛乃高于一切,故为无上士)、调御丈夫(可作驾御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大丈夫)、天人师(诸天及人之导师)、佛(三觉圆,万德备)、世尊(世出世所尊)。你的国名离垢。以上是每位佛共有的十个名号。你的国土清净平正,安隐丰乐,天人炽盛。以琉璃为地,有八交道,以黄金作界。旁有七宝行树,常有花果。华光如来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化众生。当舍利弗成佛之时,虽非恶世,以本有愿力故说此三乘法。 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华光如来成道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作为大宝的缘故。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有不可思议那么多的菩萨,计之不尽,唯佛具足十智力,才能知其数量。佛行动时,有宝莲华承其足下。此土之诸菩萨,非初发心修行,皆是久已值善根,于无量菩萨之处所,曾修清净梵行,万虑皆空,常为诸佛所赞叹。他们常修佛的真实智慧,具有大神通,能通达诸法实相,一切行为皆真实无伪,志念坚定不退。如是诸大菩萨,充满全国。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佛告诉舍利弗,华光如来寿命有十二小劫。人类寿命从八万四千岁开始,每一百年减一岁,身高每一百年减少一寸,减到人的寿命只有十岁,这称为减劫。人命又复渐增到八万四千岁,也是每一百年增一岁,身高增加一寸,如是一增一减是为一劫。一千劫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除他为王子,未成佛时,其国之人民,寿命为八小劫。华光如来经过十二小劫后,将会为坚满菩萨授无上正等正觉记号。告诸比丘:‘此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为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即如来)、阿罗诃(即应供)、三藐三佛陀(即正遍知),其国土亦复如是。这华光佛灭度后,正法时代为三十二小劫(正法时代,禅定坚固),像法时代亦为三十二小劫(像法时代,寺庙坚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 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华光 当度无量众 供养无数佛 具足菩萨行 十力等功德 证于无上道 过无量劫已 劫名大宝严 世界名离垢 清净无瑕秽 以琉璃为地 金绳界其道 七宝杂色树 常有华果实 当时佛将长行的义理,以偈颂重说一遍: 舍利弗,你在将来之世,成佛为大智尊,普度众生,号曰华光如来,可度无量众生。由于他曾供养无数诸佛,具足六度万行菩萨道,有如来十力、八解脱等禅定功德。 彼佛证得无上道之果位,经过无量劫后,劫名大宝庄严,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以琉璃为地,金绳为界,七宝杂色行树,常布满茂盛之华果,杂色交错,令人见之而发菩提心。 彼国诸菩萨 志念常坚固 神通波罗蜜 皆已悉具足 于无数佛所 善学菩萨道 如是等大士 华光佛所化 佛为王子时 弃国舍世荣 于最末后身 出家成佛道 华光佛住世 寿十二小劫 其国人民众 寿命八小劫 佛灭度之后 正法住于世 三十二小劫 广度诸众生 正法灭尽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广流布 天人普供养 华光佛所为 其事皆如是 其两足圣尊 最胜无伦匹 彼即是汝身 宜应自欣庆 大宝庄严劫此国中诸菩萨,志念已得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又得大神通,及六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得具足。在无数佛所,行菩萨道,六度万行,所有诸大菩萨,都是华光如来所教化。华光如来作王子时,弃舍一切尊荣富贵,于最后一世出家作比丘,修行而成佛道。华光如来住世,寿命为十二小劫,其国之人民,寿命为八小劫。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之久,广度无量众生。正法时代灭,继之乃像法时代,亦为期三十二小劫。舍利广流于世,天人都来供养舍利宝塔。华光佛所作所为,其事迹大概如是。福慧具足之佛陀,是无与伦比。你将来即是华光如来,应庆幸得以成佛广度众生!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轮。 当释迦牟尼佛给舍利弗尊者授记之后,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比丘——男出家人,比丘尼——女出家人,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天、龙、夜叉(速疾鬼)、乾闼婆(释提桓因——玉皇大帝的乐神)、阿修罗(无端正)、迦楼罗(大鹏金翅鸟,常以龙为食)、紧那罗(另一种乐神)、摩侯罗伽(大蟒蛇)等,八部鬼神都齐集听佛说法。见舍利弗于佛前受无上正等正觉记,将来作佛为华光如来,大家都心生大欢喜。各人皆脱下身上所穿之华衣,以供养佛。出家人以祖衣作供养(出家人有三衣:大衣,又叫祖衣,是二十五条衣,有一百零八块。七衣即七条衣。五衣即五条衣。出家人必须有三种常随身之物,就是衣钵具);在家居士则脱下其身上最华丽之衣服作为供养。释提桓因(三十三天天主)、梵天王(大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人所穿之美衣,天曼陀罗华(即白色的小花)、摩诃曼陀罗华(即白色的大花)等作供养。天人所供养给佛的天衣,在空中盘旋回转,又有百千万种天乐在空中斋奏,而一起说:往昔佛在波罗奈国初转四谛*轮,乃至于今,宣讲最大上妙*轮——妙法莲华经,开权显实。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 转四谛*轮 分别说诸法 五众之生灭 今复转最妙 无上大*轮 是法甚深奥 少有能信者 我等从昔来 数闻世尊说 未曾闻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说是法 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记 我等亦如是 必当得作佛 于一切世间 最尊无有上 佛道叵思议 方便随宜说 我所有福业 今世若过世 及见佛功德 尽回向佛道 诸天子为要详明其义,而以偈颂重说一遍: 佛以前于鹿野苑,三转四谛*轮度五比丘,而分别说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等法相,以致五众之生灭。(五众即五蕴之色、受、想、行、识。五蕴是苦谛,苦谛是有生,有生就有灭,能灭苦谛集谛,则到道谛。所以四谛法之苦集灭道,与五蕴有密切关系。)如今又说最上之妙法——妙法莲华经,乃是至高无上法中之王;佛说此经,去权智而说实智。这法深奥,由于一般人根性有限,达不到其境界,故不信受。妙法莲华经中载:人人皆能成佛,但居然没有人信受这道理!释迦牟尼佛与我们同是人,他勤修善道而成佛,但一般人执著「我’相,充满贪嗔痴,没有修行,故未成佛。 我等诸天子从无量劫以来,虽然多次听佛说法,可是从未听过如此至高无上妙法。现在佛说这妙法,诸天等众皆欢喜听讲。尤以声闻中最有智慧之舍利弗,他现在授记成佛,而我等诸天子亦有希望,将来成佛。于一切世间中,此乃最尊贵者。佛道确是不可思议,佛为方便而观机逗教,依众生的根性而说法。我们诸天所有的福德善业,于现在或未来世,能见佛这种功德,尽皆回向予我们将来成佛之佛道。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感。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当尔之时,舍利弗尊者对佛说:‘我听见佛所说之妙法,不再生疑惑,并领略其中之道理。我在佛前接受无上正等正觉记,我的佛名华光如来。可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得心大自在,以前具足有学的地位(未证得四果阿罗汉前,叫有学位)。佛常教化他们,在佛法中,能脱离生老病死等苦,得究竟涅槃的快乐。’ 生、老、病、死:人出生呱呱坠地已知其苦,继而受老、病,而至死苦。何以为老、病、死苦?‘老’之将至,眼蒙、耳聋、牙落以致食而无味,手足皆力不从心。年老体衰,终于久卧床上,直至死亡。最近艾森豪总统病逝,他贵为总统亦难逃一死。何以故?因他未学佛法,无法了生脱死。惟有看破放下,方可得自在,自在则无生老病死苦。昔日释迦牟尼佛见生老病死总是循环不息,佛觉得耽于这些事情实在太愚痴了。为脱离生、老、病、死这些苦,故佛出家修行;更说法以度众生。这些有学及无学,自以为已离我见、有见(常见)和无见(断见),谓自己已得涅槃。 而今在佛前,听闻从未听过的妙法,他们却大惑不解。请佛慈悲,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说一切因缘,使他们得离疑惑。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佛听见舍利弗为四众请法,使其离一切疑惑,乃谓舍利弗说:‘我先前不是已言明,十方诸佛以种种因缘譬喻、巧妙之辞说、方便法门,莫不为了无上正等正觉而说法吗?只为教化众菩萨故,而说各法之因缘。我现在以譬喻解释这道理,有智慧者就可从喻中领略其中之奥旨。’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佛告诉舍利弗,我现在作一个譬喻;‘国家’喻实报庄严土,‘邑’喻方便有余土,二乘人所住处。‘聚落’喻凡圣同居土。常寂光净土是本,其余三土是迹,最后仍归常寂光净土为本。 有‘大长者’譬喻为佛。以世间法而言大富长者,具足十德行:(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皈。 今喻佛为出世之长者,亦具此十德。 (一)佛从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真如实际中生,故曰姓贵。(二)佛证十号此乃位高。(三)佛法财万德圆融,可谓大富。(四)佛具十智力,能降伏天魔外道,故曰威猛。(五)佛有一心三智(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互相通达,此谓智深。(六)佛于无量劫前早成正觉,梵网经载:‘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是为年耆。(七)佛三业(身、口、意)随智慧行,遂能行净。(八)佛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即礼备。(九)十方诸佛同赞叹佛,即上叹。(十)七方便(按天台宗定: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藏教菩萨乘、6、通教菩萨乘、7、别教菩萨乘。以上为七方便,又名七乘),众生同来皈依佛,是为下皈。 佛十德不出一念生,依观心之智从实相出:(一)生于佛家种姓真正,即姓贵。(二)佛之惑不起(即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已著如来衣,称寂灭忍,即位高。(三)三谛(空谛、假谛、中谛)具足法财,即大富。(四)以智慧降伏爱见,即威猛。(五)合乎中道,洞悉权实二法,即智深。(六)能修此观,超乎七方便之上,即年耆。(七)观于心性,名为上定,能令身口意三业皆清净,即行净。(八)遇缘对境,能合乎法度,无失威仪,即礼备。(九)修此观能深信解诸法实相,为十方诸佛所赞叹,即上叹。(十)虽有天龙八部及四部众同来供养,亦不为所动,即下皈。 又以‘长者’年高则博达古今,譬喻佛之智德。1、佛有智德而能当机立断。2、‘衰迈’则根志纯熟,譬喻佛断德。又以‘财富’譬喻佛万德庄严。‘多有田宅’:良田用以种植可养命。而此福德田可养法身慧命,修行人参禅要藉般若力量增长法身慧命。‘宅’喻实境真智。若论福德,佛广修六度万行;若论智慧,佛无境而不照。故曰佛‘多有田宅’。‘僮仆’乃供人使用者,譬喻方便多门知见圆满,在六道众生中和光同尘,为四顺群机,而实智如僮仆也。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以这长者‘家’喻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广言‘广大’。以‘一门’喻一乘佛道;唯一佛乘,可离三界。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包括五道众生在这宅中,以‘一百’喻天道,以‘二百’喻人道,以‘三百’喻畜生道,以‘四百’喻饿鬼道,以‘五百’喻地狱道。 天道之中皆有阿修罗(梵语无端正,又名无酒)。有天福而无天德,性好斗。男阿修罗貌丑,女阿修罗则貌美。天帝释恋女阿修罗之美貌,而娶之为妻。婚后阿修罗女对天帝频赴法会听法而生疑心,遂赴法会,见男女同聚法会,妒忌心大发,回报阿修罗王,谓天帝不忠于她。某次,天帝邀请阿修罗王赴宴,宴上天将齐集,修罗王多疑,误会天帝集天将以示威势,遂发兵攻天帝。两军交战,天军屡败,天帝求援于佛。佛教天帝令天将念咒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生大智慧),天将念咒,果然战胜修罗军。 此段经文谓三界五道之众生,同住于一宅中。 世上何以有人聪敏,有人愚痴呢?那些人乐于诵经、学佛及助印经典,故得智慧。那些人妒才忌贤,更加愚痴。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及大悲咒都很有感应,你们应尽力的助印经典,若是发乎真心者,必得灵验感应! 堂阁朽故。墙壁陨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堂’譬喻欲界,‘阁’譬喻色界、无色界。‘朽’譬喻三界弊恶无常,众生在三界中轮回不息;故譬喻三界非今所造。‘墙壁’譬喻四大(地、水、风、火),酒、色、财、气,犹如人的枷锁,故有偈曰:‘酒色财气四堵墙,许多众生里边藏,有人跳出墙以外,就是长生不老翁。’墙譬喻人的身体,三界易于减损。‘柱根腐败’譬喻人命不长。‘梁栋’譬喻意识;‘梁栋倾危’譬喻意识迁变不息,人将命终。 须知人命无常,人却在世上争名夺利,此乃不智之举,一切有为相,皆有生灭。吾人应返本还原,明心见性。人性本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楞严经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若能认识本来面目,烦恼可变菩提,否则菩提亦变烦恼。故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人多是胡作妄为,然你执持正道,他们反会指是作非。修道人应该‘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平常人见色为色、见形为形;但若能明悟本性,视色无色,见形无形,便能回归本来佛性。以上的道理,可能你们曾多番听闻,但知而不行,亦是徒然。你们应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行菩萨道,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为己任;以地藏菩萨为模范,愿度一切罪苦众生,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有酒、色、财、气,菩萨亦有之;菩萨以度众生为‘酒’,以三藏十二部经典为‘色’,以妙法为‘财’,以六度万行为‘气’。故菩萨所有虽与众生相同,但其义则有天渊之别。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周遍于四大(地、水、火、风)、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故言‘周匝’。四生、四大、八苦皆无常,故言‘俱时’。以‘焚侥舍宅’譬喻人身四大被种种诸苦周遍围绕缠缚,因而有无名火烦恼薪随时随刻有焰然起火焚烧之可能,而生无尽痛苦,故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生无名火,焚烧于人心中功德之林。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长者诸子’譬喻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三乘弟子在三界中。若无此三乘人,则是‘五百人’。这三乘人往昔已闻佛法,对佛有亲切感,故为法王子。法王子有大、中、小乘之分,大乘为菩萨,中乘为缘觉——辟支佛,小乘为声闻。这三乘子为佛的眷属,俱同置身于火宅中。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以佛眼观之,六道众生被五蕴之火包围,从四面起(即常、乐、我、净,四颠倒见: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 古人陶渊明于归去来辞中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常为这不净之假身作仆役,既知我们自性之田园将荒芜,而今应猛然醒觉,回归正途——佛道,才觉知今是而昨非矣! 经中以‘十、二十或三十’喻三乘,十、二十与三十之和为六十,六十譬喻六道。由于菩萨、缘觉和声闻三乘人都有十智:(一)世间智(也包括出世间智,能觉悟一切世间法,而后求出世间法)。(二)他心智(乃神通智,从定中生,声闻乘定中有他心智,缘觉乘只要著意即有他心智,而菩萨则随时都有他心智)。(三)苦智(知苦了苦)。(四)集智。(五)灭智(灭烦恼得菩提,证得常乐我净)。(六)道智。(七)法智(有择法眼,去十恶——杀、盗、YIN、贪、嗔、痴、恶口、两舌、绮语、妄言)。(八)比智(择善而从之)。(九)尽智。(十)无生智(得无生法忍)。 所谓四念处:(1)观身不净:我们身体有汗臭,九孔常流不净物,两眼流泪,两耳有耳垢,两鼻孔流涕,口流涎唾或痰,大小便处流粪尿,血肉也是不净,皮肤有钿菌附著。尤其有些人专吃血腥和肥腻补品,消化后储于体内更然,故谓身不净。(2)观受是苦:一切享受皆无意义,故不应执著。(3)观心无常:人念念迁流,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故谓心不可得;孟子载:‘人鸡犬放则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打妾想即‘放心’,终日妄想纷飞,因为一般人只知求名求利。欲要前途光明,应行好事,莫问前程。(4)观法无我,至人法皆空。 佛有大慈悲心,惟恐众生退失菩提心,而作如是想:我于火宅中,修中道得成佛果,得离此火宅。‘安’喻佛不为五蕴、八苦所逼。‘隐’喻佛不为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所倒,能出于三界。诸子等(三乘及五百众生)却仍在火宅中,被见爱所困,大悲忏云:‘爱见为本,身口为缘。’此有四倒,贪著五尘(色、声、香、味、触)或五毒(财、色、名、食、睡)之见为‘嬉’,执著爱为‘戏’。被见爱所转,应出离生死而不‘知’不‘觉’。虽这火会伤身而不知‘惊’‘慌’;人不知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以不闻四谛法,则无闻思二慧,为不‘觉’。不得修慧,为不‘知’。不得见解,为不‘惊’。不得思惟解,为不‘怖’。应见谛即惊悟,思惟即厌怖;但众生却不知现在苦,也不觉将来苦。诸子被火烧于身(第五识,即三受。又名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念念与三受相应),佛则如同身受,苦痛之极。众生却迷而不觉,迷于贪、眼、痴而不知出离。 ‘乐著嬉戏’喻见浊和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喻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喻命浊。 ‘心不厌患,无求出意’喻劫浊。众生在五浊中流连忘返,终日徘徊其间,而不知醒觉。 就是因为你们执迷不觉,才错认这世界为安乐土。人屡因造业而堕地狱,若醒觉则能了生死。最近三藩市没有地震发生,这是我们诚心念楞严咒,把天魔制调,所以三藩市才能相安无事,得免于地震所殃。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襟。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陋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佛谓舍利弗,这‘长者’,即佛于三七日中作如是想:我用何法始为对机,才能唤醒众生,使其觉悟呢?‘身’譬喻神通,‘手’譬喻智慧提拔。佛依三昧断德,分别一切诸法实相,有智德则能说法。有断、智二德而成法身,从劝诫两门入之。劝即为人悉檀是为慈悲门,诫即对治悉檀是为制服门。悉檀有四:(1)为人悉坛、(2)对治悉檀、(3)世间悉檀、(4)第一义悉檀。故曰:‘不二法门休开口,第一义谛本无言。’佛据四悉檀故说法,以普遍布施。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及世间悉檀,都是为第一义悉檀而说。佛以方便法,先说劝门,令一切众生众善奉行,能成就如来十力。佛有四无所畏:1、一切智无所畏。2、说法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法无所畏。为开一切种智而说劝门。继而以诫门,令众生诸恶莫作,可证大涅槃,得常、乐、我、净四德。众生不觉悟教化,佛知勿用大乘法,更以神通智慧、定慧力庄严,以度化众生。 ‘我身手有力’喻智、断二德之作用。‘衣襟’:乃古时印度盛花之器。以‘衣襟’喻佛之知见,能包含众生之一切知见;佛乃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者。以‘几’譬喻四无所畏。佛以四无所畏教化众生,使其脱离三界之苦,免六道轮回。此法如‘几’犹属狭义,而不及‘案’之宽敞,故又以‘案’喻佛之十智乃横竖概括,教化六道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学佛法,不可有分别心,无论任何法师说法,都应虚心地听法。佛法应该一听再听,自然有所裨益。听法即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播下金刚种子。诸位应广植这种子令其增长,以拥护道场为己任。 佛在三七日中作思惟,应用何法教化众生呢?‘劝’门属摄受,为人悉檀,是慈悲门。‘诫’是折服门,以严厉方式使其折服,是威服门。佛以劝诫二门、四无所畏、十力及如来智令众生离此火宅。后佛再作思惟,此间只此一门——大白牛车一乘门,大乘法,而复狭小。大乘法乃圆融无碍,其义虽广,惟大乘圆觉菩萨可入,而非外道及七方便乘人可入之门。人修菩萨道,佛国门,此妙行——大乘法难行,此乃弃一切方便法者,故谓‘狭小’。‘一’佛乘之妙理是纯一无杂,这道理确是微妙不可思议,不易明白,故谓‘狭小’;这教属圆教,权实不二之教理,凡夫不知出门,是为不知权,又不知入此门,是为不知实。二乘虽知出,却不知入,亦不明这教理。菩萨虽自知出,亦不知入,此菩萨即别教菩萨,亦即七方便菩萨。七方便人不明此教理;由于小乘人不能入大乘之路,故教义虽广,犹言‘狭小’。行者以圆教修行,修菩萨道直达佛之果位,畅通无碍,故名‘一’‘门’。妙行难行,去方便法,故名‘狭小’。 ‘诸子幼稚,未有所识’:言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无智无识,不惊不怖,虽于二万佛所教化修无上道,然其善根微薄,闻大乘法心不信受,更生退心。 ‘恋著戏处’:小乘人执著于见爱,退失菩提心,受八苦交煎。执著于依、正二报上:依报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正报就是我们这个报身,这个有情世界。三界中欲界众生执著于五欲(财、色、名、食、睡),或执著于五尘上(色、声、香、味、触)。色界众生执著于味禅(四禅天众生执著于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所以初禅天叫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叫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叫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叫舍念清净地。喜乐、妙乐、清净都是坐禅中一种滋味,他贪恋这些滋味)。无色界执著于定,虽云:‘勤修戒、定、慧。’亦不可执著于定。人由于有各种执著,有所贪恋,故不能脱离三界,舍不得放下愚痴的知见,所以在此间流连忘返。 ‘或当堕落’:谓众生或会堕落,意思是能改过自新,知道觉悟就可免于沉沦。但因为愚痴,执著于五欲,而致堕落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众生又因无知,染苦为乐,背觉合尘,故堕落此三恶道。堕落而被八苦、五蕴(色、受、想、行、识)之火所燃烧,犹不觉悟,不知这猛火会烧掉其法身、善根。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众生不知被八苦、五阴所烧,十八界是盛载诸苦的器皿,不知寻出舍离,不知这是丧失法身的因由。‘但东西走戏’:漫无目的,四处流逸,背明向暗,生死往还,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总脱离不了三界。‘视父而已’:是比喻不遵从大乘佛法,犹如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就算其父亲训示之,仍置之不理。虽然众生不听训诲,不受教化,佛因为本著大慈悲心所以仍不舍离众生,视众生如亲生子,悲心愍切。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当时,长者即佛,作如是想:这大舍宅已被八苦、五蕴之火焚烧,我若不与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及五百人(五道众生)即出离这火宅,就必然要为大火所烧。前面曾说佛已出离火宅,何以现在又说在火宅被火所烧呢?其实佛的法身已得安稳离三界,现在被火所烧者是佛的应身。如今我应设立权巧方便之法,令一切众生不被八苦、五蕴等所害,不受业火所烧。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父’即佛亦即长者,所谓‘知子莫若父’,作为父亲者最明白子女的喜恶,知道他们的心意。知众生者莫若佛,佛洞悉一切众生的根性。‘先心各有所好’,众生以前所学习的小乘佛法。‘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各人所修的法不同,有修布施、四谛法、十二因缘法,都是各有其可乐之处。 佛又告诉他们:你们所玩乐者都不是特别有趣的,而我现在有更新奇难得的玩具,你们若不拿取,将来一定会后悔。有这么多的‘羊车、鹿车、牛车’,‘羊车’譬喻声闻,是为小乘。‘鹿车’譬喻缘觉,鹿比羊力大是为中乘。‘牛车’譬喻菩萨,牛力更大,可以运载更多东西,故喻大乘。这些车都在门外放置,你们快点出来取吧!你们喜欢的,我都一一赏赐给你们。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 当尔之时,三乘人及五道众生,闻佛说三乘法门,是如此微妙,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适得其所,正合他们的心意。佛说这权巧方便的三乘法门,以度五道众生。最后佛才说这唯一佛乘。所以在法华经中所说的是实智妙法,而无权巧法,故智者大师说法华经是纯圆独妙。 你们讲经说法者,应尊敬前辈祖师,不可直称其名,如称六祖大师不可称惠能,称初祖达摩,应尊称之为初祖达摩大师。天台宗智顗祖师,我们应尊称他为智者大师,或者天台大师。 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心各勇锐’:各人心中都有他所欢喜的玩具,譬喻众人欢喜这方便法门,教化对机,能机教相称,按依三慧中之闻慧,可说是修四念处之一种法。众生的心勇猛锐利,表示思慧,这思慧是用般若观照,亦是参禅的静虑思慧。即要以锐利的智慧去修行,能明辨是非,不入歧途,不会明知故犯。我们人未入佛法之门时,不懂真理,所以误入歧途。皈依三宝后,就要依教奉行,否则,明知故犯,必堕地狱。 ‘互相推排’:追求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把见惑、思惑都制伏,故谓互相推排。在苦法中修苦法智、苦法忍;在集法中修集法智、集法忍;在灭法中修灭法智、灭法忍;在道法中修道法智、道法忍。以四谛互相观察,互相推排,即能降伏见惑。此段经文亦喻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是暖和顶位。‘驰走’是忍位,‘共’字喻世第一。在楞严经上有讨论四加行。 ‘竞共驰走’:‘竞’是争取无生法忍之殊胜妙理,属忍慧。‘共’即世第一。‘驰走’属见道位,证初果阿罗汉。见惑是对境起贪爱,现在把这念断绝,无见爱之迷惑,而证初果阿罗汉,但未断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由出生到死可称为一段。众生从出生到死一切所行所为,都是业力招感。 ‘争出火宅’:是属思惑道。断思惑,证无学位,即证四果阿罗汉,断了见惑、思惑,而能出离三界。此时‘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被气秉所遮,不为物欲所蔽。人常被习气所束缚,任性放逸,贪求物欲,把本有的智慧遮盖,所以不能超出三界,应尽快出离此火宅;譬喻学佛法之人,要本著正知正见,以求出三界。 前几天,有人对我说,他觉悟自己以前用攀缘心是不对的。他能知错,可见其用功已有进步,应继续努力不懈。西方人修道者少,混道者多,现在知道天天打坐用功,修行即有所进展。同门修行者,应互相劝谏勉励,不但是出家人要用功,在家弟子亦要用功,常随喜听经念佛。普通人不可直呼出家人之法名,只有其师父或其他大德,可呼其法名,而一般人只可称其别号。如万佛圣城中出家人法名是果‘*’,别号恒‘*’。称在家人也应加居士,以示互相尊重。在道场中共处,应多看他人的长处,互相勉励。我对一切弟子平等看待,从没有轻此重彼,惟希望大家真正用功修行。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这时,佛见众生从火宅出离,坐于露地中。‘四衢道’喻四谛(苦、集、灭、道)之观法,得苦、集、灭、道的智慧,超出五道轮回,在四衢道中修行。即修四谛之观法,而得证果,断尽三界见思惑。‘露地而坐’,‘坐’是喻证得果位就不求进步,停止不前,化城自困。人在三界中,若被六道轮回所困,就不得解脱。超出六道轮回,就不复障碍,其身得安隐,而心感安乐无所忧虑。众生都‘欢喜踊跃’,因为能够出离火宅,而感到欣庆。 现在弟子们都蹒跃的随喜听经,我这为师者亦甚感欢喜踊跃。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曾在普陀山闭关十八年,研究大藏经,以他这大德在南京时讲经,尚且无人往听说法。我现在以中文讲经,这样多外国人来听经,可归功于翻译者,而我亦心感欢喜踊跃。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事。愿时赐与。 ‘羊车、鹿车、牛车’譬喻三乘果位。欲得三乘果位,必要先超出三界。三乘果位属权巧之教,故超出三界后,此三乘车位了不可得。三乘人在方等时,四教并谈(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佛责备藏教人独善其身,通教人未听从佛之训诲;同时赞叹别教人、圆教人所行合乎佛的意旨,能回小向大,于般若时再作整顿淘汰。法华经中言明以前,以其根不及,故说权巧之法,现在法华会上所说之法,才是大乘实法。此三乘诸子向佛索取,他先前所许诺之车——羊车、鹿车、牛车,现在应该赐与我们。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以‘诸子’譬喻一切众生,佛视一切众生皆平等如一,俱无差别,非三乘法所能及。然三乘法虽是权法,但是其性相同,仍不失为微妙之法。众生在往昔习气各别,如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都是以前所修习之法。又有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波罗蜜)。此外又有修慈悲喜舍,色法、心法、逆法、顺法、依报法、正报法、实法、理法、因果等法、自法、他法。还有明白法和糊涂法,明则觉,不明则迷。又有修福慧之法,常以利人为本。不但帮助他人,更要以不妨碍他人为原则。作弟子者应护持师父所说之法,拥护道场就可修福立德。深入经典,恭敬礼拜经典,依经中之道切实修行,若只是知而不行,明知故犯,即未得经典之启发。天台宗智者大师是读法华经而开悟,他闻楞严经而起恭敬心,向西方礼拜十八年,仍未得阅此经。中国很多大德也是向经典中每字礼拜,如礼拜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故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修道人要常自我约束,去一切习气毛病,所谓‘过则勿惮改’。我对每个弟子,都是平等看待,希望你们每人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西方开拓佛教。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们明白佛法的真义,就要切实的修行。这些声闻都各有其修行之法门,但一切皆是权教而非实教。如今所开示者,乃真实之法。因昔日所习之法不同,故经中言‘各’。虽各习之法不同,现在佛皆与之摩诃衍(大乘)之法,摄受一切法,一切众生皆能入,故言‘大车’。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其车高广’:喻佛乃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知见深远而无边际,无法衡量。法界三谛(空谛、假谛、中谛)包括一切法。故曰如来知见具足一切佛法。 ‘众宝庄校’:言以六度万行庄严法身,我们要躬行实践这六度万行,才可庄严法身。 这譬喻品是法华经中最精要之一部份,实在难以明白。但若要深入法华经之义理,必先详尽研究这一品,能了解其妙旨,则能契合此经,其他部份亦不难明白了。 ‘周匝栏楯’:譬喻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身口意三业清净,持戒定慧三学圆明。陀罗尼能持万善,遮盖众恶,使之消灭于无形中。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四面悬铃’:譬喻四无碍辩,就是辞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1、辞无碍辩:言辞动听,使众生从言辞方面生信心。如古人陶潜(陶渊明)本欲隐居,由于写了归去来辞,流传到现在亦为后世人所颂。2、法无碍辩:以一法发挥成万法,以万法而归一法。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故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无定法。3、义无碍辩:宣扬世出世法之义理,圆融无碍,事理无阻。4、乐说无碍辩:说法者乐于说法,说法时口若悬河,能演畅无穷无尽之道理。 ‘又于其上,张设幰盖’:即以绸缎所造之幰盖,盖在车上。譬喻佛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舍’是舍与一切贫穷之众生,‘喜’是欢喜教化一切众生。佛最大之德行,乃是慈悲无量,喜舍无量,在一切德行中,以慈悲为最高,故能普覆一切众生。故经载:若慈悲能具足四无所畏,名为如来慈。佛修四无量心,成就清净梵行,故曰‘张设幰盖’。 ‘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譬喻四无量心,要以万行庄严之。即谓大乘法以具足六度万行。一切法门,庄严大乘法。 ‘宝绳交络’:譬喻四宏誓愿。此四宏誓愿要身体力行,回光返照,反躬自省。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有度众生否?度众生即行菩萨道,但度众生亦不可执于度生之相。所谓离一切相,扫一切法。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是否已断烦恼?烦恼即菩提,冰即水,水即冰;把烦恼化为智慧水,即为菩提。何以说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呢?你把众生度尽即为佛,若未度尽众生,你仍然是众生。觉悟即佛,迷昧即众生。所以不要向外驰求,以求度众生。你若把自性众生度了,即度众生;故六祖坛经云:‘自性众生誓愿度。’一切众生如一,无人我之分,要先度自性众生。觉者佛也,迷者众生也。觉与迷无异,不迷即觉,不觉即迷,如冰与水无差别。故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之法门,我是否已学呢?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不可犹豫不决,应誓修行以成佛道,否则,达不到佛的果位。 ‘垂诸华缨’:车上有华缨垂下,譬喻四种摄受众生之法——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1、布施: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若要众生入佛的智慧,先以方便法引导之。众生爱财,则施之与财,令其生欢喜心,继而教之以佛法,彼必乐于接受。布施本应以法施为先,财施为次。但以方便法使其接受,故先施之以财,继之以法施,再施以无畏施,令众生得闻佛法,离一切恐惧,遂能称心如意。2、爱语:用温柔善巧的言词化导,犹如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待众生以慈爱。3、利行:专做善事以利益众生。4、同事:表示与众生旨趣相同,与之作伴,即可导其信佛,使之反迷归觉。故菩萨行菩萨道,以四摄神通度众生,对其潜移默化,纵是有过错之众生,亦渐迁恶向善。菩萨对顽劣不知悔改的众生,仍常希望彼终能改恶向善。所以这四摄法是妙不可言。菩萨对我们如此慈悲爱护,我们应赶快忏悔,何以得菩萨善待而懵然不知呢? ‘重敷婉筵’:即车内铺著重重叠叠的垫褥,软绵绵的。譬喻薰修一切禅,依观照般若来薰修,日久则有所成就。‘重’表示重复、柔软,喻在坐禅时得轻安之感。这感觉是接连不断,乃至行不知行,立不知立,坐不知坐,卧不知卧,到无人无我之境。这境界是要用功修行才可达到,其中滋味亦要你们亲身体会,才可得知,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安置丹枕’:安放在车上的红色枕头,以红色的光譬喻无分别法。枕分内、外枕,外枕是车行时用以支柱,譬喻修道用功,动不碍静,静不碍动,动即静,静即动,动静一如。车行即动,车停即静,动静同是此车。我们修道亦复如是,动静都在我们本身。车内亦有枕,用以休息身首,譬喻一行三昧,能生真正般若智慧。 ‘驾以白牛’:譬喻无漏般若智慧。我们所有一切习气毛病都是‘漏’,一切欲念都是‘漏’。为何我们没有成佛,没有开悟,习气累累、欲念重重呢?就因为有‘漏’,若无漏就得解脱了。得无漏智慧修四谛,四谛就成就。保持无漏智慧,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成就,而致开悟。修六度,亦得到彼岸。俗语云:‘天天防火,月月防贼。’我们要天天防无明火起,月月防六贼(眼、耳、鼻、舌、身、意)打劫。这六贼常把你支配得颠颠倒倒,将你自性的法宝都偷去。人若能保持无漏,定会成佛。无漏即驾上白牛车。我讲心经时,有偈云:‘白牛大车磷磷转,黄脸小儿跳跳钻。’黄脸小儿跳跳钻,譬喻人们的意念是反覆不定,像小孩子在蹦蹦跳跳一样。幸而人皆本有大白牛车——无漏,以把持这念生念灭的意。‘驾以白牛’:‘白’是色的本体,清净无染,此谓法之本体清净无染,与无漏之智相应。大白牛车表示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圆满成就,得以开悟。又表示四正勤(未生善根令生,已生善根令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消灭)。 ‘肤色充洁’:譬喻二世善圆满,二世恶消灭。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又叫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你们若能无YIN欲心,本著无漏的智慧,你欲修道,就能满修道的善欲。你想精进,就可以发奋开拓西方佛教之先河。念如意足,即能遂心满愿。思惟如意足,是有所思惟就能达到理想。故欲得无漏智慧,必先去一切染污,以清洁为本。 ‘形体姝好’:即大白牛车形体美好,譬喻发大乘心,如形体姝好,只此一心就包括一切法。 ‘有大筋力’:即大白牛有强健之筋力,‘筋’譬喻五根(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何以为‘根’?根以生长为义,所谓‘根生蒂固,本固枝荣’。根本坚固,枝叶才会茂盛。我曾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故学佛法先要有信心,继而向前求进步,念玆在玆,永不忘却。有了‘念’根,不被人所动摇,更要有‘定’根坚持立场,才足以度人而不为人所转。有‘定’根则能生‘慧’根。‘力’喻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由五根生五力,有五力则可证得无漏智慧,成就一切菩提种子。 ‘行步平正’:即此牛有大筋力,故行步稳当,毫不蹉跎。譬喻定慧均平,必须定慧并进。若单有定而缺慧,则成愚痴的修行人。单有慧而无定,就成太活跃的修行人。故必要‘定’‘慧’兼备,互助互勉才算标准。又譬喻七觉支,又名七觉分,亦即七菩提分,是七种觉道法门。佛为二乘所说之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大乘佛法中亦包括此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分:1、择法觉分:又名择法觉知,以无漏智慧择法眼,去选择是法非法、正法邪法、真法伪法、实法虚法,能从正而舍邪。2、精进觉分:依真正法门往前精进修行。3、喜觉分:‘喜’有正邪之分,有依正道修行而欢喜,亦有依邪道修行,堕于颠倒诳喜。凡是依欲念而行,是为颠倒,应以禅定、佛法为喜,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得闻佛法,知其高深奥妙,故生欢喜心。4、除觉分:明辨是非,取正除邪。5、舍觉分:舍离一切不当者,如坐禅不可执著好处,不可贪恋境界,应该舍离。6、定觉分:无所执著,有智慧就生定。你们若是昏沉,则应以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以对治之。若是有焦躁之心,则以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以对治之。7、念觉分:心有昏沉或焦躁皆是‘念’。发菩提心之人,必须依照七菩提分修行。能依七菩提分而行,致身心安稳,故谓‘行步平正’,是用功得力的表现。 ‘其疾如风’:此车被大白牛拉著,风驰电掣的向前走表示前进不退之义。‘风’有清风,有飓风,此‘风’可以是清风,亦可以是飓风。何以故?你被此风所吹而觉清凉舒畅,则可谓清风。但亦可算是飓风,因为此风能吹毁一切天魔外道,去一切邪见。‘其疾如风’譬喻八正道,修道人应依八正道修行;1、正见:必须具足正知正见,以无漏智慧破除一切邪知邪见。非礼勿视是为正见。2、正思惟:非礼勿听是也,由所听闻而起思惟。3、正语:非礼勿言即正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切勿背后评论他人过失,应尽量包涵。大家有缘才会聚在一起修道,故应隐恶扬善,免起过咎,而使他人生退心。4、正业:非礼勿动即正业。勿经营邪业如赌馆、鸦片馆,贩卖牲畜、妓院等。何谓正业?参禅打坐,学习佛法就是正业。5、正命:一切所行都是光明磊落,是为正命。有五邪命(一标异现奇、二说己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人供养)。6、正精进:有修邪精进者昼夜六时修习旁门左道,亦有行无益苦行,皆是邪精进。正精进是依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法门、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谛法、十二因缘、六度波罗蜜等都是正精进。依佛之训诲而行,能依教奉行,是为正精进。正精进分身精进和心精进;心精进是勤念三宝,念念不忘思惟正法;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如拜经、念佛、礼忏、念佛名号等,都是属身精进。7、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就是正念。邪念就是念见、念爱、念私、念偏见,对情爱念念不忘,每一念都自私自利,就是邪念。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都是念佛。念大悲咒、楞严咒都是念法;念金刚经、法华经等也是念法。有几位女居士白天工作,晚间则到这里来念经,这就是正念。念僧:念十方贤圣僧。你们要念僧以供养僧,念法以供养法,念佛以供养佛。你若想修福报,就要供养三宝,所谓:‘凡僧虽不能种福,祈福必假凡僧。泥龙虽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龙。’凡僧是未证果的僧人,这凡僧虽然不能给你种福,若你诚心地向凡僧求福,十方的贤圣僧必降福与你。在中国天旱时,一般人就会到龙王庙去求雨。庙中有泥造的龙,故说‘祈雨必假泥龙’。天上的龙神是掌管降雨,不是凡夫肉眼所能见。 从前,我居于东北时,有一个徒弟,名果舜,他建了一个茅蓬,在一所龙王庙旁,恳请我为此茅蓬开光。于开光之日,有十条龙来求皈依三宝,当时有四个弟子在场,其中两个有天眼通,另两个打坐入定就可观察事情。我令此等龙先往谒玉帝,为我转达求雨之讯,若翌日得天降雨,我则遂彼等求皈依之愿。翌日,在我们所居处四十里内,天果降甘霖。我乃履行诺言为彼龙授皈依。这事虽是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 又于我居香港时,一年天旱,佛教界各道场都求雨,毫无效果。后我令一弟子于三天内念‘南无阿弥陀佛’,限她三天内必要求到雨。她至诚念佛,果然于两天后即得雨。我心知已皈依门下之十龙,必遵师命降雨。此等事例,屡应不爽,确是妙不可言。亲历其境者,则深信不疑。 8、正定:邪定是执著境界,而正定是修四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八定(四禅天再加上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修此法必先去我相,无所执著是为正定。 ‘又多仆从,而侍卫之’:即有众多仆从侍奉卫护。‘仆从’譬喻方便法门,修行人以方便法达到彼岸。天魔外道及二乘人都随方便智修道。维摩经云:‘皆我侍者。’果地菩萨都有神通,皆能遂心如意,好像有很多仆从为其操作。故曰:‘又多仆从,而侍卫之’,大乘法需要很多方便法助其成就。 念念观心,现前一念心,乃无先无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此心具足空、假、中三谛,故以‘其车高广’之‘高’以喻之。现前一念心乃具足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故谓之‘广’。以‘众宝庄校’譬喻一切众生之性德超逾恒河沙数;‘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心外无法,法即是心。心是包括世法、出世法,是为‘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因心能普遍受应一切,演诸音教,皆不出一念心,故谓‘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喻心乃一切诸法中上妙者,无法不包,无法不容。‘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譬喻心有心王——八识心王,其余为心佐,心王作观想,此观想起于所有心佐,互相照应。心佐与善心心佐,互相连系,息息相关,故曰:‘宝绳交络’。善心的心佐能生无量智慧,亦能成就无量福德,故为‘垂诸华缨’。一念心性具足柔软轻安之法,更具足一切诸法,重重无尽,故谓‘重敷婉筵’。心性能动亦能静,动不碍静,静不碍动,动静一如,是为‘安置丹枕’。‘驾以白牛’:心性之理是由妙观察智显现出来。‘肤色充洁’:即诚心之功德乃微妙不可思议,心性无量功德,若不掺杂无明烦恼,是为‘色洁’。心圆融无碍,故日‘形体姝好’。观心圆融无碍之智慧,能生长一切善根,圆观又能摧伏三界以内的见爱,又能摧伏三界以外的颠倒想,故曰:‘有大筋力’。圆观乃定慧不二,即定即慧,定慧圆融,故云:‘行步平正’。圆观能使其达彼岸,故‘其疾如风’。圆观能支配一切心佐,故为‘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大长者,财富无量’:即佛所说种种诸藏,包括一切法,总而言之,即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单知六度,而不去行,不能登彼岸。必须切实修行,才能直达涅槃彼岸。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持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是逆来顺受,无我相、我执、我见,常观想:‘未生之时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假名我,转眼蒙眬又是谁?’去我相,就可逆来顺受。学佛法是必须躬行实践,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动,才真正领悟到妙法莲华经之妙处。不要执著「我’相,这个‘我’终会死,何必为这个‘我’争名夺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业的果报。你今生骂人,来生就会被人骂;你今生给他人添麻烦,则来生他人也会给你添麻烦,所以因果丝毫不爽。若有人打你,就应作‘无我’观想,如果你难以放下这个‘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当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门框上;有人骂你,你可自我解嘲,当他在唱歌,或说某种外国语言而你听不懂。你能用这种种的反面方法以对治,烦恼自能消除。人有业障才有烦恼,既有业障就应消除业障,修忍辱行。如弥勒菩萨偈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罗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无明火起,能把日积月累的功德烧尽。因此,人学习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罗蜜,不为外境而生烦恼。 精进是昼夜六时勤精进。禅定是静虑。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是为福德藏,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波罗蜜,是般若藏,亦名智慧藏,故谓‘种种诸藏’。‘悉皆充满’:譬喻权、实二智。权智充满为‘溢’,实智充满为‘充’。权实二智都圆满,故谓‘悉皆充满’。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长者而作是念,我这法财乃至高无上,不应以小乘法教导一切众生。‘与诸子等’:诸子即声闻、缘觉、菩萨。‘今此幼童’:譬喻以上三乘诸子初发心,皆是无智无识,犹如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他们皆是吾子,我对他们一律平等看待,并无轻此重彼。‘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譬喻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称三十七道品,以庄严这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我应当平等以待之,皆与之大车,不宜有所偏差。‘所以者何’:是何缘故呢?‘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一国’譬喻常寂光净土,‘不匮’譬喻佛法永不缺乏。‘何况诸子’:我的法宝布施给全国人民犹不缺乏,何况是我的儿子呢? 我们要认真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是否有烦恼,若无烦恼,即已得佛法的好处,否则更要切实修行,到有八风吹不动的定力,才算得到佛法的好处。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长者赐与诸子大车之时,言长者就是有财富无量。若诸子非其儿子,则不会与之大车。若是其子,而长者无财亦无以与之。是长者既有种种诸藏,诸子乃真佛子,故佛等赐与大车。本来诸子只求得羊车或鹿车,已心满意足,长者因财富无量,乃赐与大车给其子,即佛以大乘法救度众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是诸子从未见过如此上乘法,并非他们意料所及。譬喻二乘人本来修小乘法,已了分段生死,现藉著他们本来修习小乘的法门回小向大,成就大乘法,了变易生死,此乃超乎他们本有的希望。‘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舍利弗!你意下如何?是长者平等与诸子珍宝大车,是否适当呢?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舍利弗尊者答佛道:‘否,世尊,此长者并没有打妄语,他确能使诸子免于被火烧之难,得保全性命,非为妄语也。何以故?人身命诚可贵,若已保其身命,已算得到好玩之器具,何况长者广设方便,把一切众生从三界火宅中救出,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一小车不与我们,亦不算虚妄。何以故?因这位长者在未救出诸子之前,已作如是想:我要以方便权巧之法,令诸子从火宅中逃出。以这因缘故不算打妄语。何况是长者,自知有财富无量,使诸子得好处,如得大车。’前文谓佛以大乘法救度一切众生,故非妄语。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正如你所言,佛救众生如长者救诸子一样,如来是一切世间众生之父。众生被一切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所遮盖,如今把这一切烦恼一扫而尽,成就一切佛知见。正如舍利弗尊者乃从佛智慧门开佛知见,得智慧第一。目犍连尊者从神通门开佛知见得天眼第一,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佛有大神力救拔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有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佛具足权巧方便法门,智慧波罗蜜——乘般若船登彼岸。大慈是予众生乐,大悲是找众生苦,永无懈倦。佛以教化一切众生为本怀,这也如阿难尊者发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佛怜愍众生在世界上颠倒度日,终日东奔西跑,认假作真,不知出离三界火宅,故佛以大神通力、大智慧力,以利益一切众生,而生于三界苦宅中,为救拔众生,令之醒悟,愿求出离。 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生于火宅为救度众生,众生无恐无怖,受众苦交煎而不知。生时如生龟脱壳,老时各器官机能衰退,病卧床上苦不堪言,求死不得,行动不能,死时如活牛剥皮。充满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以及贪、嗔、痴三毒之火。佛教化众生,令得无上正等正觉,得佛果位。佛时刻等待众生成佛,我们应早离此三界,免令佛久等。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迫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交煎,皆因贪求五欲故,五欲为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人常被五欲所转,而颠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则能放下贪著,作种种功德。人若明白财、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来时,一切也得放下,就不会再贪著五欲。楞严经上载: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恋则贪著,看破则放下。人由于贪求故,求不得而生种种苦恼。在世上贪求而造罪,至死后堕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间,则受贫穷困苦。境况贫困时,欲造功德亦无法布施。又有爱别离苦,与心爱的人分离,难舍难离。怨憎会苦,乃与所厌恶的人,却狭路相逢,如是种种诸苦。沉没其中,欢喜游戏三界中,不知苦集之烦恼,故不惊不怖,不生厌倦,不求解脱。于三界中东西驰走,所遭所遇虽然尽是苦恼事,却不以为患。佛谓舍利弗,佛见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长者,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救拔彼等离苦难,更与以无量无边佛智慧之乐,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游戏作乐。 人贫穷当然困苦,但富贵亦有乐苦,乐极生悲,所以说:‘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亦能学道。在佛住世时有一公案:佛前燃点的油灯,本是晚间才燃点,日间熄掉。一日,有一穷人供养油作佛前灯用,庙上的香灯师按照平常的习惯,于日间欲把油灯熄灭,可是,该穷人所供养的油灯,总不熄灭。此人往告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风,也吹不灭那盏油灯,复从须弥山后使出毗蓝风,亦吹不灭此灯。众人不明其故,往请问佛,佛谓:‘此穷人以他一生之积蓄,购油以供养,诚志可嘉,故此灯长明不灭。’人在困苦中仍作布施,是真布施,这比起富人布施,更为难能可贵。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释迦如来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舍弃方便法门,为众生赞叹一切佛的知见、十力及四无所畏,众生不能以这因缘而得度脱。何以故?因为一切众生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苦,及忧愁苦恼,犹如幼子般无知,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烧,何以知道如来的智慧呢? 人若从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从未听过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惧心。人都有掩耳盗铃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错,总不愿面对现实,改过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错,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后仍明知故犯,则罪加三等。有过者,宜改之;无过者,则勉之。愈勇猛精进,精益求精。人有过而屡犯不改,罪业弥增而致堕落。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应知痛改前非。孔子曰:‘过则勿惮改。’言有过应勇于改过,不怕改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 舍利弗尊者在声闻乘中智高而为上者,但在菩萨乘中上智者则为文殊师利菩萨。佛谓舍利弗,如前文所载之长者,虽身手有力,喻佛有大神通及真实智不用,而用方便权巧之法——说三乘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救度诸子,即三十子(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即佛的真子)和五百人(五道众生),免于在火宅中,被三毒(贪、嗔、痴)之火所烧。长者以鹿车、羊车、牛车置于门外,诱幼子往门外,然后各赠与大白牛车。大车有六度万行严饰之,即惟一佛乘。佛观机逗教,见幼子根机所限,故先与之鹿车、羊车、牛车,即小乘法。佛先说小乘法,及至法华会上才开权显实,示众生以大乘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十智力及四无所畏,而不用之。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智慧支配方便法,能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众生被贪、嗔、痴所蔽,法身慧命都被遮盖著。贪者贪得无厌,毫不知足。嗔者遇逆境,即大发雷霆,无明火起,现修罗相。痴心蒙蔽众生之良知良能,令他们昏昧因果,做颠倒事。人常被这贪、嗔、痴之火所烧。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使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九法界之众生,闻佛所脱之法,皆发菩提心。佛于三界救拔一切众生。 佛不怕被火烧死,而发大悲到火宅中救拔一切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佛把我们从苦中拯救出来,我人实应发大菩提心,生忏悔心不可再常发脾气,须知佛在等待我们!佛既然已了生死,何以又说‘不怕死呢?’佛确已了生死,但众生之生死未了,佛感觉有切肤之痛,如同身受。我们要猛然醒觉,痛改前非,精进修行,以免牵累佛久等矣!佛为救拔众生,分别为彼等说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予以鹿车、羊车、大白牛车,让我们随意选择。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佛而作是言:‘汝等’,即三十子与五百人,亦包括你和我及一切众生。佛告一切众生,切勿误认此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为乐居,此三界实乃四谛法(苦、集、灭、道)中之苦谛。众生颠倒是非,以苦为乐,迷不知返。‘勿贪粗弊’言勿贪恋粗弊,被烦恼所蔽,扰乱心志。‘色声香味触’即五尘亦称五欲:有形相者为色尘,色、声、香、味、触尘则无形相可见,众生被五尘所迷,但修行人要对境无心。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处身于境界中而能觉悟,就能超出三界,但被境界所迷就会堕落。常言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面对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要能自我把持,坚定宗旨。切勿被色声香味触五尘动摇心志。‘若贪著生爱’:一般人不能了生死,主要原因是有‘爱’,因爱生欲,欲爱是生死之根本,有漏之源头。‘则为所烧’:则为爱火所烧,此乃‘集’谛,有情爱则生烦恼。何以有情爱呢?因太重视这身体故,欲令身体得享受。试想释迦牟尼佛为何到雪山上修行?为何在菩提树下成道?就是他能去情爱断烦恼,而得证果成佛。最初转四谛*轮时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烦恼是由于内有烦恼,才会招致外来之烦恼。 ‘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佛谓汝等即出三界,慎勿再在此中流连忘返,把本有家乡也忘却,当即修行出离三界。声闻乘是闻佛的声音而悟道者。辟支佛亦即缘觉,‘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天地万物荣凋,修十二因缘法而证得辟支佛果。生于有佛之世为缘觉,生于无佛之世为独觉。辟支佛多居于深山幽谷,不与外界接触,修行证果,成辟支佛。佛乘,‘佛’是梵语,中译为‘觉’。‘觉’分为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与凡夫有别,凡夫是不知不觉者,而佛能自觉,并且能觉他,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自觉觉他之行皆圆满,故谓‘三觉圆,万德备’,名为‘佛’。‘佛乘’是异乎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者。法华经载‘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声闻、缘觉、菩萨皆权便之法,唯有‘佛’法是实法,开权显实。 第二次转四谛*轮佛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转四谛*轮佛又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佛初对憍陈如三转四谛*轮,法华经此文亦是示以苦集灭道之道理。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佛保证你若依大乘法修行,必能成佛,绝非虚妄,汝等一切众生当勤修精进。若不勤修精进,犹如说食数宝,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楞严经上亦说:譬如说食,终不能饱。必须勤修精进。精进分身精进,心精进。拜经、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进。否则,心猿意马,妄想纷纭,故要身精进。心精进是常念玆在玆。佛法是要身体力行,‘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不是道。’单知而不行,就得不到其妙处,要精进修行才有所裨益。 ‘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佛说方便法,诱骗众生出火宅,谓有鹿车、羊车、牛车于门外,待彼等出离火宅后,与之大乘。‘诱进’众生,犹如佛空拳度子,见小孩将掉进井中,一时情急,告以此子他手中有糖,孩子闻语即回头,朝佛处爬。小儿得免坠井,而佛手中实无糖。众生欲离三界,则应受佛‘诱’而离火宅矣!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稳快乐。 佛复作是言,汝等众生当知此三乘法,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三乘法皆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所称叹,此三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接引众生的法门,故赞叹之。‘自在无系,无所依求’:得自然智则自在,即得他心智,明白一切众生的心意,则得自在。‘无系’即得解脱,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得最高智慧,把一切放下。‘无所依求’: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已了生死。我们的自性是‘能依’,生死是‘所依’,已了生死,即无所依。何谓无所求呢?诸漏已尽,梵行已立,即无所求。若能无所依无所求,就能证果,了生脱死。 ‘乘是三乘’:乘于三乘车上,以无漏之五根:信、进、念、定、慧,勤加精进,五根能增进善根,而生五力(信、进、念、定、慧)。‘觉’是七觉支:1、择法觉支,择善而从之。2、精进觉支。3、喜觉支。4、轻安觉支。5、舍觉支。6、定觉支。7、念觉支。又叫七菩提分。‘道’是八圣道:1、正语。2、正见。3、正思惟。4、正业。5、正命。6、正念。7、正精进。8、正定。‘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三天。这是凡夫禅定的境界,无想天是外道禅定的境界,五不还天是圣人禅定的境界。四禅天人修禅定,而人在人间参禅打坐亦可达到这境界。修禅定的人打坐入定达初禅天的境界,叫离生喜乐地,得禅悦为食之乐,但觉身心舒畅,快乐而不知时日已过,好像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是得这境界。诚心用功修行,参禅打坐就可得这境界,这初禅的境界,非独天人的境界,而是修道人以凡夫之身,修行而可证入,仅是修行入门最初阶段。前几天本会有人证得此地,证得此地祇不过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证圣果仍要继续努力不懈,精进向前。 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不要贪著快乐,要修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如入定,不务外缘,心如止水,玲珑透彻,打坐时不仅脉搏停止,连呼吸气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会打妄想,一念生出来就会出定。三禅是离喜妙乐地,离一切喜乐,不再贪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之乐,得天上的快乐。你们若要尝其中滋味,就要用功参禅打坐。四禅是舍念清净地,连一念也舍弃,无生无念,此时已除一切客尘的烦恼,但仍未证果。以上是修道所得之轻安的境界。 ‘定’是四无色定:(一)空无边处定。(二)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四定天称无色界天,‘定’则称‘无色定’,这四天的天人只有识而无形色,故称无色定,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亦称四空处。‘禅定’是四禅八定,四禅加上四无色定合称八定。‘解脱’有八种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是八解脱,又称八背舍。人初修道时,心中仍存有欲念,应用九想观(不净观)对外色观想,知其不净则不会执于‘色’上,就得解脱。放下则自在,看破则能放下,故要先修此观。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修行用功时候久了,不知不觉中离色欲之念,内无色欲之念仍要观外色,观想美女将来亦难兔一死,老死时其身亦变坏,作青淤想、脓烂想,有脓致幼虫滋生,幼虫食肉,剩下白骨,骨变土,四大分离各有所归,风大还于风,地大还于地,水大还于水,火大还于火,各有所还,毕竟成空。能作如是观想就不生贪爱,去爱欲心而得解脱。得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具足住即住于清净本体上,空、识、有、想都解脱,得灭、受、想,身修灭、受、想定,识亦将灭。但识仍未灭,八万四千劫之后亦会生,故虽然有四空处境界,生死仍未了。四禅加四空处,再加上灭受想定,称九次第定。‘三昧’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成就这三种三昧,就成空无相愿。‘等’以上等等之道理。 ‘而自娱乐’:修行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便得无量安隐快乐’:尤其在禅定中得无量安隐快乐,得其空涅槃,永离一切灾患。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佛谓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众生前生曾从佛闻法,并能信而受,不生疑惑;信受是闻慧。‘殷勤’是思慧,常作思惟。‘精进’是修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只自顾自觉。‘羊车’譬喻声闻乘,如羊离群,只自了生死,不顾后群。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闻法信受不疑,信心是发自内心,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是不能替代你生信心,必须自已生信心。‘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喜独居修行。‘深知诸法因缘’:深知十二因缘,成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以‘鹿车’譬喻辟支佛乘。有佛出世时,名缘觉。无佛出世时,名独觉。辟支佛是自证自了。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从佛闻法,心生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求知一切世出世法之智,‘佛智’是一般众生所不能有的智慧,‘自然智’、‘无师智’,皆为佛之大圆满觉的智慧。‘如来知见’,如来知是一切种智,如来见是佛眼。‘力’是十力,‘无所畏’是四无所畏。佛发大慈悲心为怜愍安乐一切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众生,名大乘菩萨,所以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佛谓舍利弗尊者,释迦如来如大富长者一样,见诸子(三十子、五百人)得姒安隐出离火宅,长者既然拥有财富无量,便平等地赐予诸子大白牛车。正如佛见无量众生因闻佛法而能信受护持,便离三界之苦。三界无安,在三界内,险道满布,而佛能使众生出离并得常乐我净之乐。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 释迦如来那时作如是想,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诸佛法藏’如四谛、六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是诸众生,皆是我子,均平等赐予大车。‘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不落偏空之理。使诸众生脱离三界,予之佛乘禅定解脱三昧,解脱等快乐以作娱乐,从中可得乐趣无穷。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一相’即实相,实相代表三德之一的法身德。前面已详细阐明三十七道品、六度、四谛、十二因缘,现在以三德结束譬喻品,故说皆是一相,亦即是实相。实相是无相无所不相,一切有相是从实相而来,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实相是佛的法身德。‘一种’即一切种智,是般若德。‘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是解脱德,此法乃为诸佛赞叹者,能生清净微妙之乐,离一切苦即得解脱。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佛谓舍利弗尊者,佛如大富长者一样,初以方便法门说有羊车、鹿车、牛车置于门外,诱骗诸子出离火宅,到安隐处,大长者财富无量,各赐予大白牛车,车有众宝庄严饰之,安隐第一,各人既得大车,是故长者并无说谎。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如来世尊亦如大长者一样,以方便权巧之法,引导众生,初说声闻乘,继而说缘觉乘、菩萨乘三乘来引导众生。三藏教属声闻乘,别教属缘觉乘,圆教属菩萨乘。最后才说法华经实相妙理,圆顿法门,是大乘妙法,度脱众生。何以故?佛本有无量无边智慧,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又有十力、四无所畏、一切法门,开始已可赐予众生大乘法门,可是,非一切众生皆能接受。如初说华严经,二乘人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聋如哑,不但不能接受,对其中道理,彼等亦不能通达。 有些人在想,二乘况且不懂华严经,吾人根性还不及二乘人,又如何领略华严经呢?佛初成佛时,世界上根本没有佛,所以人不能接受太深奥的道理。现在一切人都知道有佛法了,晓得有大乘、小乘佛法,我们的自性本来已种下大乘的种子,所以现在得闻大乘佛法。 佛又谓舍利弗,因为众生不能完全接受大乘妙理这因缘,你应知十方诸佛及释迦如来都是用这方便权巧的法门,在这唯一佛乘法上,分别说为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实没有三乘、一乘之分,乃因众生的根性不及而说三乘,三乘最终目的乃是希望众生早成佛道。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复顿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栋倾斜 基陛隤毁 墙壁圯坼 泥涂池落 覆苫乱坠 椽梠差脱 周障屈曲 杂秽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鸱枭雕鹫 鸟鹊鸠鸽 蚖蛇蝮蝎 蜈蚣蚰蜒 守宫百足 鼬狸鼷鼠 诸恶虫辈 交横驰走 屎尿臭处 不净流溢 蜣螂诸虫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嚼践踏 哜啮死尸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竞来搏撮 饥羸幛惶 处处求食 斗诤掳掣 啀喍嗥吠 其舍恐怖 变状如是 处处皆有 魑魅魍魉 夜叉恶鬼 食啖人肉 毒虫之属 诸恶禽兽 孚乳产生 各自藏护 佛悲心切切,唯恐众生仍未明白其中道理,故再以偈颂重说一遍。 偈颂有四个字、五个字、六个字或七个字各种,以偈颂把前文所载的道理重说一遍,或未详说者再以偈颂详说一遍: ‘譬如长者,有一大宅’: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一大宅。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犹如我们的身体,有偈云:‘人身好比一间房,口为门户眼为窗,四肢好比房四柱,头发譬如山房草,趁著好时勤修补,莫待倒塌著了忙。’人身好比房子,要趁身体健康时修道,常参禅打坐、礼佛、诵经、持咒。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应早起,四时起床,漱洗后就应打坐,早上万籁俱寂,在这时候打坐很容易与道相应。坐禅完毕,拜佛是最佳的运动,使血液运行。拜佛后念经,使呼吸气调和。继而持咒,心中默念是金刚持咒,一切已办,即开始一天的工作。下午下班后,又来佛教讲堂,学习中文,实在获益匪浅。 ‘其宅久故’:三界从无始以来已存在故谓‘久’,三界亦非现在新造成的,故谓‘故’。‘而复顿弊’:譬喻人身会衰老,各器官功能衰退。‘堂舍高危’:‘堂’譬喻色界,‘舍’譬喻欲界,在三界中易失人身。从色界、欲界中随时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道,故谓‘高危’。‘柱根摧朽’:‘柱根’譬喻人的两条腿,如柱支撑整个身体。‘摧朽’即生老病死四相迁变,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有四相迁变。‘梁栋倾斜’:譬喻我们的脊背,已弯曲不中用了。‘基陛隤毁’:言这造业的人身,终会败坏。 ‘墙壁圮坼,泥涂阤落’:譬喻人的皮肤衰老,皮肤如泥涂,会变坏。‘覆苫乱坠’:‘覆苫’是用以盖房子的草,譬喻须发,须发都已乱坠。‘椽梠差脱’:‘椽梠’譬喻骨节,骨节差脱。‘周障屈曲,杂秽充遍’:即人体内小肠、大肠等屈曲,充满粪便污秽之排泄物。 人的身体为四大假和合而成,身体败腐则四大分散,地、水、火、风各有所还,归于变灭。各人应认清人生,不要为此身作奴隶,而不知觉悟。我曾说:‘人生七十古来少,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一半睡著了。’人初出生到十岁时,少不更事;六十岁以后,年纪老迈亦不中用了;中间光景,还有一半时间是睡觉的,人生实际有作为的时间实在不多。以上是人生的真理,晓得人生的真理,身心有所寄托,便会乐而忘饥。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即五道众生(天道、人道、地狱、饿鬼、畜生),住在这三界火宅中。 ‘鸱枭雕鹫’:鸱枭是不孝鸟,初出生即反食其母。这母鸟被其子所噬,可算是果报,因它宿世中不孝顺父母,所以今生被其子所食。‘鸱’以老鼠为食。中国人认为见到这种鸟是不吉祥的预兆,此鸟亦叫猫头鹰,所谓:‘野猫进宅,无事不来’,所以人人都不欢迎这种鸟。人如果自尊自大,在家不孝顺父母,果报就是转生为‘鸱枭’。‘雕鹫’都以动物尸体为食,这些鸟前生为人时,都是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在世上毫无贡献,由于他好高骛远,故转生为飞禽。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等八种鸟譬喻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中之‘慢’,这些鸟前生为人时,常恃势凌人,或恃财富,或恃才干,或恃智慧,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雕’是一种体形庞大的鸟,能飞到高空,嘴巴红色,以小动物如兔、鸡等作食物。‘鹫’身为黄色,常吃腐坏之物,如已腐化的动物尸体。‘乌’即乌鸦,是孝鸟,乌鸦反哺,虽是孝鸟,但性骄傲。‘鹊’是喜鹊,乌鸦身是全黑色,而喜鹊身是半黑半白色。中国人认为喜鹊是吉祥鸟,见有喜鹊飞来,就是吉祥之兆,有喜事临门,所以人人都欢迎这种鸟。‘鸠’不食虫,而只食粮食。‘鸽’自以为最漂亮、自作多情。以上八种鸟譬喻贡高我慢。有八种骄傲:(一)‘鸱’譬喻逞强骄傲。(二)‘枭’譬喻性骄傲,它为人时自恃生于大姓之家门。(三)‘雕’譬喻为富骄傲,自以为比别人富有。(四)‘鹫’譬喻自在骄傲,觉得自己能无拘无束,无挂无碍,吃的尽是坏东西,他认为这样是修苦行,觉得很自在,其实是无益苦行而已。(五)‘乌’譬喻寿命骄傲,虽然寿命不很长,但自觉长寿,故有此寿命骄傲。(六)‘鹊’譬喻聪明骄傲。(七)‘鸠’譬喻行善骄傲,以吃素而自傲。(八)‘鸽’譬喻美色骄傲。以上八种骄傲譬喻五钝使中之‘慢’使,即是常存我慢心,自以为比旁人更胜一筹。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蚖’是黑蛇,有剧毒。‘蛇’的毒气很厉害。‘蝮’身宽三寸,长三至四寸,形如蜘蛛,头如人的大拇指,也是一种毒蛇。‘蝎’也是一种会螫人的虫子。‘蜈蚣’头部赤红色,头不是红色,则为‘蚰蜒’,是有剧毒的虫。在中国北方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时,五月初一到山上采艾草,用以塞在耳孔,防止蚰蜒钻进耳朵中。若被蚰蜒钻进,人会丧命。蚰蜒年久,会化成精魅。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是民间采药的时间,所采的草药可作药材用。‘蚖、蛇、蝮、蝎、蜈蚣、蚰蜒’都是譬喻五钝使中的‘嗔’,‘嗔’有剧毒,故人不可有嗔恨心。 ‘守宫、百足’:‘守宫’即虾蜒,在墙壁上住的为‘守宫’,在水边住的为‘虾蜒’。传说中国古时,皇帝为防止妃嫔不忠于他,有不轨行为,用‘守宫’的血,涂于妃嫔的臂上,若妃嫔无不净行,血点是不会脱掉的,故这种虫叫‘守宫’。‘百足’身有多足长三至四寸,呈黑色,有毒的虫。 ‘鼬、狸、鼷鼠’:‘鼬’是一种身长三尺的动物,若被野狗袭击,身便放出臭味,而得脱身,免被狗所噬。这种动物有大尾巴,人常用它尾巴上的毛制毛笔。中国有狐仙和黄仙,‘鼬’是黄仙,身黄色,寿命到一千年,身变黑色,一万年,身变白色成仙。一百年寿命,就会有神通。‘狸’是一种野猫,以鸡鸭为食。‘鼷鼠’又叫甜口鼠,人被这种鼠咬也不痛。以上篾种动物譬喻五钝使中的‘痴’。‘守宫、百足’是无智慧的虫,譬喻独头无明。‘鼬狸、鼷鼠’譬喻相应无明。 ‘诸恶虫辈,交横驰走’:以上所述的几种虫鼠譬喻独头无明及相应无明,于三界中的恶相,此起彼落,交横驰走。 ‘屎尿臭处,不净流溢’:譬喻人纵使把外表修饰得整洁,但身体内仍载著粪便,人还是愚痴地执著这臭皮囊,视之如珍宝。以上的虫鼠就是譬喻人的愚痴。人在不净处仍贪著不净而不自知,而这些不净物到处流溢。 ‘蜣螂诸虫,而集其上’:‘蜣螂’是活在牛粪中的一种虫,它活在粪便中怡然自得,甚至以粪便供佛,但因为诚心可嘉,佛亦慈悲接纳。由于它能供佛,来生得以转生为人,可是宿世业障深重,就算生得人身,只可作聋残闇哑等下贱人。蜣螂聚居在粪堆中,若你想把它搬到香油缸中,即不能适应而死。我们人学习佛法,要学真正的道理,不可像‘蜣螂’活在粪便中,仍不知醒觉。 ‘狐狼野干’:‘狐’即狐狸,中国人对狐狸精都耳熟能详,狐狸精能使人意乱情迷。中国人常以狐狸精譬喻坏女人,常诱惑男人。狐狸天性多疑,初冬水结薄冰,狐狸走于冰上,每走一步,听一听,若无声音即冰已坚固到可以走于其上,故说狐狸多疑。‘狼’性凶残,形状如狗,狼能吞噬一百斤的猪。当我在南京的空青山住时,一夜,从龙潭归途中,遇见一群狼,它们沿途跟著我,但并没有向我袭击,我便为它们授皈依,所以我的弟子中,亦有二十多头狼弟子。‘野干’是狐狸的混种,狐狸已够聪明,它比狐狸更聪明,住于悬崖或高树上,行动时郁是成群而出,并且发出特别的怪聋,使人闻声丧胆,其他兽类也不敢接近。 ‘咀嚼、践踏’:‘咀嚼’,有少量食物时慢慢咀嚼。‘践踏’,有大量食物时,不知爱惜加以践踏。我们对物件应珍惜,否则,本来多也会变少。 ‘哜啮死尸,骨肉狼藉’:用手扯开死尸大嚼,狼吃东西后一片狼藉,到处都肮脏污秽。 ‘由是群狗,竞来搏撮’:狗群亦来争食骨肉,你争我夺,互不相让。 ‘饥羸慞惶’:不懂佛法为‘饥’,法身不圆满为‘羸’,一般未闻佛法的人都可谓之‘饥羸’。 ‘处处求食’:狗群互相争食骨肉,譬喻五钝使中之‘贪’使。 ‘斗诤掳掣’:发言论判决是非之理。 ‘啀喍嗥吠’:怒目而视为‘涯’,动物露齿以示威势为‘喍’,‘嗥’即大叫,‘吠’是狗吠,譬喻五钝使中‘疑’使。 ‘其舍恐怖,变状如是’:五蕴宅中,状甚恐怖。 偈颂开始到此为止,仍是说及五钝使:贪、嗔、痴、慢、疑,把人都支配得颠倒是非,难以自拔。故修道必须除去五钝使。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夜叉恶鬼,食啖人肉L:‘处处’可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亦可谓人本身。三界都充满夜叉、恶鬼、魑、魅、魍、魉,或五欲中充满色、受、想、行、识,或四谛(苦、集、灭、道),都充满魑魅魍魉。‘魑’是山精,住于山中的妖怪,‘魅’是居于宅中尽做怪事的妖怪,即鬼魅。‘魍、魉’由树木或石头化成的精怪,人的中指出血,滴到石头上,石头藉著人的精气,就会化为精怪。‘魍魉’巨大如高山,晚间才出现,到鸡鸣破晓,才会退没。魑魅是矮小的鬼,大约高三尺。但魍魉则很高大,高三、四丈甚至三四十丈高。‘魑、魅、魍、魉、夜叉恶鬼’都是譬喻五利使,五利使使人颠倒,执著胡作妄为:(一)身见:执著自己的身体,注重修饰这个臭皮囊,误认这假身为真我,其实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才是‘真我’,亦即如来藏性都是‘真我’。‘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修行人切勿认假作真,要除‘身见’,看破放下。(二)边见:执断执常,这是外道知见,或认为人死如灯灭,拨无因果。或认为人如草木,生者自生,死者自死,即断见。常见是生而为人,则生生世世为人,生而死,死而复生为人。‘边’即不合乎中道,强词夺理。(三)戒禁取见:是外道所修的一种戒,非因计因,非果计果;他妄称修无益苦行可得涅槃。其实是有些旁门外道,因修苦行而得天眼通,见畜生都可往生天道,便学习畜生的生活习惯,为修行法门,例如:牛戒,谓牛所以能生天,皆因以草为食,以为食草是最清洁的斋戒,故持牛戒,亦以草为食。持狗戒者,以狗为人看守门户是有功劳,故效法狗的行动及住在狗屋中。以上是持牛、狗戒的外道,因修这无益苦行,其中亦可生天,即法华经中所说的‘离地一尺、二尺’。离地一尺即生欲界天,离地二尺即生色界天。这外道修戒,但有所执著,非佛家之无漏净戒。另一种外道是以猪作典范,躺在地上,用灰涂遍全身,教人认不出他的本来面目。又有另一种外道睡钉床,认为就算被钉刺破皮也不怕,是难得的苦行。又有一种苦行,以绳子倒悬身体而睡。还有一种苦行,以泥土为食,认为这样才是天然生活。以上都是戒禁取,所行是无益的苦行。(四)邪见:违反正道的知见,例如修道人应孝顺父母,邪见的人认为生儿育女是为人父母的本份,故不用孝顺父母。正道主张不杀生,他则鼓励杀生。偷盗是不合法,他则教人家偷盗。邪YIN是不正当的行径,他则教人邪YIN。人不应该妄语,他则教人打妄语。五戒中不饮酒戒,他却认为饮酒是无可厚非。亦有谓五戒中戒酒,没有戒烟,故可抽烟。邪见人反对吃素,认为马、牛、羊等畜生天生而被人作食,何必暴殄天物呢!总而言之,邪见者尽是邪知邪见,一切知见皆违反正道。(五)见取见:对外物见而生自私心,欲据为己有。以上的五利使把人真正的智慧遮盖,故学佛人士必须以智慧剑断五利使,始可超出三界。以上只是略说五利使,若要详说之,则说之不尽。 何以牛、狗、猪、鸡等畜生可生于天呢?牛耕田,为庙上工作,而立功,故可生天。狗忠心为主,救主立功,故可生天。猪和鸡都是被人送到庙上放生,而得生天。外道人有天眼通者,只见此等畜生生天,而不明其生天之因缘,误会学它们的行径和日常生活习偿就可生天,故效法它们。修道人必须具足择法眼,明辨是非,择善而从。‘夜叉恶鬼’譬喻五利使之邪见,如夜叉恶鬼只可暗中行事。‘人肉’譬喻善报,行善者可得善报。‘食啖人肉’譬喻邪见人拨无因果,引导别人尽可为所欲为,做尽坏事也不会受恶报所加。‘毒虫之属,诸恶禽兽’,即前面所述之虫类及禽兽。‘孚乳产生’:‘孚’由卵孵化而生,‘乳’即胎生。‘各自藏护’譬喻世间的因果,必得不失。 夜叉竞来 争取食之 食之既饱 恶心转炽 斗诤之声 甚可怖畏 鸠槃荼鬼 蹲踞土埵 或时离地 一尺二尺 往返游行 纵逸嬉戏 捉狗两足 扑令失声 以脚加颈 怖狗自乐 ‘夜叉竞来,争取食之’:夜叉是一种捷疾鬼,行动快速,互相争先恐后地争取食物。因食物少,而夜叉多,不够分配,故争取食之。譬喻拨无因果。‘食之既饱’:譬喻邪见成就。‘恶心转炽’:譬喻邪见增长。‘斗诤之声,甚可怖畏’: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诤’是胜负之心,背道而驰,起争心就会生‘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生此四相又何以得三昧呢?譬喻拨无因果的邪论,是甚可怖畏。又譬喻一般人听闻邪论被迷惑,而致造业,堕至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很难出离。‘鸠槃荼鬼’:形如冬瓜,无手无脚,叫魇魅鬼,常在人睡著时压在人身上,使人喘不过气,甚至把人压死。譬喻五利使中戒禁取见。‘蹲踞土埵’:虚坐即‘蹲’,实坐即‘踞’,土埵是地势高的地方。譬喻欲界的六天,外道持牛、狗、鸡、猪戒,依戒取修十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以上属身业。不贪、不嗔、不痴,属意业。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不两舌,是属口业),得生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的高处。‘或时离地一尺二尺’.‘或’意不确定,外道依戒取修行得四禅,生到色界天即‘离地一尺’,依戒取修四空定生到无色界天,即‘离地二尺’。‘往返游行’:‘往’譬喻生到色界、无色界中。‘返’譬喻生回欲界中。譬喻人如微尘,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在三界火宅造善业,则生天;造罪业,则堕地狱,转饿鬼,或生为畜生,人随业风飘荡,而迁徙住处。‘纵逸嬉戏’:譬喻人不明白真理,则不能得究竟之乐,所得者都是假快乐。‘捉狗两足,扑令失声’:是持狗戒的狗,夜叉把这狗两脚抓著,把狗抛到远处。譬喻外道妄想修苦行可成就道业,其实持牛戒、狗戒、猪戒、鸡戒乃无益苦行,苦行外道非因计因。‘以脚加颈’:譬喻外道非果计果。以为行苦行可得涅槃之乐。‘怖狗自乐’:夜叉以使狗惊怖而乱吠为乐,譬喻外道欲以外道只可暂时降服现前的烦恼。或譬喻得味禅;证得离喜妙乐地(初禅),又叫味禅。 复有诸鬼 其身长大 身形黑瘦 常住其中 发大恶声 叫呼求食 复有诸鬼 其咽如针 复有诸鬼 首如牛头 或食人肉 或复啖狗 头发髼乱 残害凶险 饥渴所逼 叫唤驰走 ‘复有诸鬼’:除夜叉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鬼。‘其身长大,身形黑瘦,常住其中’:譬喻五利使中‘身见’,认为其身充满三界,故谓‘长’,遍满五阴(色、受、想、行、识),故谓‘大’。自觉满足,无惭无愧,不修善法,故谓‘身形’。因罪恶遍体,故谓‘黑’。无德行,故谓‘瘦’。‘常住其中’:常住三界中不求出离。‘发大恶声’:譬喻修外道者执重我相,修各种苦行。‘叫呼求食’:譬喻外道妄想以执著我相而得涅槃。‘复有诸鬼,其咽如针’:另有一种腹大如鼓,咽细如针,譬喻五利使中‘见取’,错认非非想处天之境界为涅槃。非非想处天寿命虽有八万大劫,寿终仍要堕落。‘复有诸鬼,首如牛头’:譬喻偏见和身见,生断、常二见。‘或食人肉’:‘人肉’譬喻善根,譬喻断常二见,断出世善根。‘或复啖狗’:譬喻断世间善根。 何谓出世善根呢?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具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功德,是为出世善根。世间善根即持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为五戒;再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贪、不嗔、不痴、不绮语、不妄言、不恶口、不两舌,共为十善。有断常二见者,则会断世、出世善根。‘头发髼乱’:譬喻外道。‘非常计常’:认为生而为神,则永远是神;生而为人,则永远是人;生为禽兽,永远是禽兽,永无改变。外道亦有一死永灭之谬论。这些理论皆过犹不及,未能合乎中道,互相矛盾,故谓‘头发髼乱’。‘残害凶险’:譬喻‘常见’,破无常真理,而‘断见’则破因缘真理。‘饥渴所逼,叫唤驰走’:三国时曹操领兵出征,中途缺水,曹操为士兵打气说:前面十至二十里处有一梅林,各人听闻酸梅即顿时止渴,故有成语云:‘望梅止渴’。单是望梅可止渴,但画饼却不能充饥。‘饥渴’是对智慧的饥渴,修道人要有智慧食,禅定饮;不听经,则无智慧食;不打坐,则无禅定饮,故谓‘饥渴所逼’。‘叫唤驰走’:‘叫唤’譬喻宣唱‘断’见邪论,‘驰走’譬喻在六道轮回中生死不息。 夜叉饿鬼 诸恶鸟兽 饥急四向 窥看窗牖 如是诸难 恐畏无量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譬喻欲界中五利使和五钝使之烦恼。欲界众生都是有漏,故不知修道,更不能得禅悦的滋味。‘饥急四向’:譬喻外道所修之邪观无法领悟真理,而他们却仰慕道果及禅味。‘窥看窗牖’。‘如是诸难,恐畏无量’:这样诸难,实在可怕之极。 是朽故宅 属于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间 于后宅舍 忽然火起 ‘是朽故宅’:譬喻无始故有的三界无安之所。‘属于一人’:佛以应身到此三界教化众生,故‘属于一人’。从佛发心到成佛,经三大阿僧祇劫,他发无量无边之誓愿:愿度一切众生,了生脱死。故我人身为佛教徒,应效法佛陀,发无量无边大誓愿,度一切众生。佛教徒应度父母信佛,所谓:‘身得离尘垢,此道方成就’,若能度父母信真理,才是真正孝顺,然后度兄弟姊妹,明白真理,远离邪知邪见。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还到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可见佛陀已成佛,仍不忘度其母。 ‘其人近出,未久之间,于后舍宅,忽然火起’:释迦牟尼佛于大通佛时,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降伏五浊,完结一切业感,佛遂入涅槃。佛入涅槃后,一切众生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复现。亦可譬喻佛所教化的众生已得无生法忍,所谓:‘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再生于三界,故谓‘出’。佛虽已成佛,超出三界,但佛也会倒驾慈航,再来世上教化众生,故谓‘近’。经云:‘佛数现涅槃’意谓出三界火宅。‘于后宅舍,忽然火起’:‘舍’譬喻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火把三界烧坏。 四面一时 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 爆声震裂 摧折堕落 墙壁崩倒 ‘四面’譬喻四念处。佛入涅槃后,一切修道的比丘、比丘尼都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一)观身不净:观身、受、心、法皆不净。(二)观受是苦:观身、受、心、法皆苦。(三)观心无常:心念念迁流,故曰‘无常’,观身、受、心、法皆无常。(四)观法无我:观身、受、心、法皆无我。修四念先修:1、不净观,以破除我执。人常执著这臭皮囊,放纵享乐而造业。修道人应破除我执,借假修真。2、观受是苦,有三苦、八苦以至无量诸苦。三苦:(一)苦苦,是贫困之苦。(二)坏苦,是富贵之苦,人拥有的一切物质,难免损坏。(三)行苦,念念迁流生苦恼。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一时’譬喻五浊、八苦、四倒同时生出。四倒是外道之四颠倒见: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 ‘其焰俱炽’:四倒、五浊、八苦互相助长,故曰‘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譬喻支持身体的骨骼。 ‘爆声震裂’:命断为‘爆’,譬喻断命时。 ‘摧折堕落,墙壁崩倒’.气断骨离为‘摧折’,譬喻命终时四大解散,地、水、火、风各有所还,身体化为乌有。 诸鬼神等 扬声大叫 雕鹫诸鸟 鸠槃荼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恶兽毒虫 藏窜孔穴 毗舍阇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为火所逼 共相残害 饮血啖肉 ‘诸鬼神等’: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 ‘扬声大叫’:诸鬼神等见忽然舍宅起火,墙倒屋塌,故惊恐大叫。 ‘雕鹫诸鸟,鸠槃荼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譬喻三界不易出离,必须借助佛法僧始可得出。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孔穴’譬喻色界。 ‘毗舍阇鬼,亦住其中’:啖精气鬼也是在色界中。 ‘薄福德故,为火所逼’:由于福德浅薄,所以常发脾气,故有云:‘缺德带冒烟’。菩萨或会以折服法,以使众生醒觉,但只是权巧之法,并非发脾气。但普通人发脾气,是由于德行不足所致,发脾气如被火烧。譬喻三界无安,被四倒、八苦所逼。 ‘共相残害’:色界中厌下欣上,例如在色界中讨厌欲界,向往无色界;在上界者不欢喜下界,故‘共相残害’。 ‘饮血、啖肉’:‘饮血’譬喻色界及无色界众生有默然的执著,止语而不与人交谈。‘啖肉’譬喻色界及无色界中众生执著功德。 野干之属 并已前死 诸大恶兽 竞来食啖 臭烟烽燎 四面充塞 ‘野干之属,并已前死’:‘野干’譬喻欲界的‘贪’。已生色界,故已离欲界的‘贪’。‘诸大恶兽,竞来食啖,臭烟烽燎,四面充塞’:‘诸大恶兽’譬喻色界的‘贪’。可把欲界的‘贪’吞噬,虽无冒烟,但仍有微细的热恼,仍有味禅的境界,故以‘臭烟’喻之。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言‘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类 为火所烧 争走出穴 鸠槃荼鬼 随取而食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譬喻无色界。无色界比色界更高一层,修道人到无色界中,讨厌色界,因色界仍是有形相可见,色界众生被形相所局限,仍有苦粗相,在色界中被八苦五蕴所烧,故欲脱离色界牢笼生到无色界中。 ‘为火所烧,争走出穴’:‘穴’譬喻色界天,‘出穴’譬喻无色界天,到无色界中定力则更进一步。到无色界天,色界天灭,故以‘鸠槃荼鬼,随取而食’喻之。‘鸠槃荼鬼’譬喻本五钝使及五利使皆可得无色定,但文中执著五钝使厌色界天,而欣向无色界,五利使已证得无色界,故厌弃色界天,故曰:‘鸠槃荼鬼,随取而食’。 又诸饿鬼 头上火然 饥渴热恼 周慞闷走 饿鬼腹大如鼓,喉细似针,故难填饱。头上著火,饥渴热恼,而漫无目的地四处乱跑。‘饿鬼’譬喻四空处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四空天虽已空但仍有识,未了生死,未得无漏饮食,犹如饿鬼未得无漏饮食,虽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顶,但仍未了生死,被无常所烧,故‘头上火然’。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为八万大劫,天福享尽仍要堕落,被无常火所烧,得不到正道之食,故云‘饥’。无助道浆水滋润,故云‘渴’。在四空处众生,虽是三界中最高者,但有细微的八苦所逼,八苦仍存于八识田中,故云‘热’。仍有微细诸惑: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惑:对境生贪爱。思惑:迷理起分别。尘沙惑:菩萨教化众生,必须通达如尘如沙那样多的法门,否则,自在教化,则为尘沙惑。无明惑:不辨是非,认假作真。因有诸惑故云‘恼’。四空处众生仍在生死中,不想出离,故云‘周慞闷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灾 众难非一 三界无安,故云:‘甚可怖畏’。若不求出离犹如:‘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是时宅主 在门外立 闻有人言 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 来入此宅 稚小无知 欢娱乐著 长者闻已 惊入火宅 ‘宅主’即佛,佛在门外立,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佛已证得法身地果位,故谓‘在门外’。‘立’即佛常存大悲心,欲救众生,故不住第一义空座。‘闻有人言’:譬喻三昧,佛得三昧法,观机逗教。‘汝诸子等’:五道中一切众生。‘先因游戏,来入此宅’:此等众生初发心时求出此火宅,但未得三不退转(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仍有见惑和思惑。一切众生理性本清净,因无明妄起执著,而致生死相续,故以‘先因游戏’喻之。‘稚小无知’:即修行末圆满,被见惑、思惑、无明惑所缠。‘欢娱乐著’:生于三界中不知出离,误以为此间是乐土。‘长者闻已,惊入火宅’:譬喻佛怜悯众生,要到三界中度化众生。 方宜救济 令无烧害 告喻诸子 说众患难 恶鬼毒虫 灾火蔓莚 众苦次第 相续不绝 毒蛇蚖蝮 及诸夜叉 鸠槃荼鬼 野干狐狗 雕鹫鸱枭 百足之属 饥渴恼急 甚可怖畏 此苦难处 况复大火 诸子无知 虽闻父诲 犹故乐著 嬉戏不已 ‘方宜救济’:此时佛欲以大乘法救度所有众生。‘令无烧害’:以免众生被五蕴火所烧。‘告喻诸子,说众患难’:令诸子得悉,火宅中充满患难——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恶鬼、毒虫’: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灾火蔓莚’:五蕴之火四处蔓延,把三界烧坏。‘众苦次第’:众苦相续不绝。‘毒蛇蚖蝮,及诸夜叉,鸠槃荼鬼,野干狐狗,雕鹫鸱枭,百足之属’: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饥渴恼急,甚可怖畏,此苦难处,况复大火’:因既无正道之食,又无助道之浆,故惑饥渴,所以饥渴恼急,甚可怖畏。三界有各种怪物,何况复有大火所烧。‘诸子无知’:一切众生无大乘根性。‘虽闻父诲’:虽常受长者训诲。‘犹故乐著,嬉戏不已’:仍逗留其间嬉戏作乐。 是时长者 而作是念 诸子如此 益我愁恼 今此舍宅 无一可乐 而诸子等 耽湎嬉戏 不受我教 将为火害 即便思惟 设诸方便 此时佛又作是念,诸子如此,更为我添烦恼。佛的愿力是度众生,而众生不知醒悟,故添佛愁恼。三界中实无可留恋,而诸子等,却沉迷留恋这三界。 人在三界中,被无明缠绕,不发菩提心,不修菩提道,甚至根本不信佛。我有一个弟子,他的父母最近来三藩市,见其子在臂上曾燃香,大感不满。现在的人多是颠倒是非,本来燃香供佛,是对佛的一种供养,他们竟为儿子燃香供佛而感不满。人做颠倒事,一般人却不以为然,不加干涉。可是人要修道学好,却有亲眷反对,岂不是颠倒。 最近我有一个弟子,他见一切物件都在移动,有如在阳光注照下,可见微尘晃动。他这境界是开五眼前的一种现象,有时又如瞎了,甚么也看不见,这是五眼正要开而未开时的现象。人若对这境界有所执著,或想得五眼,或不欲有此境界,若有所差池犯错或多管闲事,则五眼会闭。故开五眼后要具足定力,有定力才能生真正智慧。 ‘不受我教,将为火害。即使思惟,设诸方便’:众生不受教诲,恐怕都会被火所烧,佛即作思惟,既然众生不受大乘法教化,即以方便权巧之法教化众生。 告诸子等 我有种种 珍玩之具 妙宝好车 羊车鹿车 大牛之车 今在门外 汝等出来 吾为汝等 造作此车 随意所乐 可以游戏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珍玩之具,妙宝好车’:以上四句是劝转。‘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是示转。‘汝等出来’:是示转。‘吾为汝等,造作此车’:即佛已证得佛果。‘随意所乐,可以游戏’:即证转。劝转、示转、证转,乃三转四谛*轮。佛告诉诸子,我有一些玩具,比你们现在所玩的更有趣,有上乘之车,羊车、鹿车、大白牛车置于门外,你们快出门外,我为你们预备了这些车,你们可随意驾驶到处游玩。 诸子闻说 如此诸车 即时奔竞 驰走而出 到于空地 离诸苦难 ‘诸子闻说’:譬喻闻慧。‘如此诸车’:譬喻上乘妙法。‘即时奔竞’:譬喻思慧和修慧。‘驰走而出’:譬喻见地。‘到于空地’:譬喻证得四果阿罗汉,即无学位。‘离诸苦难’:到无学位,已了分段生死,但变易生死仍未了。 长者见子 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 坐师子座 而自庆言 我今快乐 此诸子等 生育甚难 愚小无知 而入险宅 多诸毒虫 魑魅可畏 大火猛焰 四面俱起 而此诸子 贪著嬉戏 我已救之 令得脱难 是故诸人 我今快乐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譬喻佛见诸子得出三界火宅。‘住于四衢’:譬喻四谛。‘坐师子座’:释迦牟尼佛坐于师子座上。‘而自庆言,我今快乐’:佛见诸子免难而感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抚育此等诸子并不容易。‘愚小无知,而入险宅’:他们幼稚无知,所以入火宅。‘多诸毒虫,魑魅可畏,大火猛焰,四面俱起’:火宅中既有毒虫魑魅,还四面起火。‘而此诸子,贪著嬉戏,我已救之,令得脱离’:诸子贪恋嬉戏,幸而我已救拔他们出离火宅。‘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所以我在所有人中,我是最快乐者。 以上的经文详细而言: ‘长者’即佛,长者有十德。‘四衢’譬喻四谛。三十子及五百人既已出离火宅,到无学位上,对苦、集、灭、道四谛法已明了。众生未得度时,佛站在门外,为众生在火宅中而担忧。因佛具大悲心,不愿舍离众生,唯恐众生在三界中坠落。现见众生已免于灾难,故无所顾虑,佛遂坐‘师子座’上。此时佛深感快乐。以前佛未遇具有大乘根性的众生,现在教化小乘众生已圆满,将要度大乘众生,故升‘师子座’。已应得度的众生,此等众皆已得度,大乘众生已成佛,故‘而自庆言,我今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譬喻佛教化众生,并不容易。我们天天讲经说法,弘扬佛法,也不容易。你们初遇佛法时,对佛毫不认识,现已学佛法一年,仍对佛法半信半疑,可见教化众生实不容易。佛在三万亿佛时教化众生以大乘法,故谓‘生’,此等众生的菩提根在二万亿佛时已生长出。讲经说法责任重大,不可轻率乱讲,若把经义说错,使听者误入歧途,那么你的果报是坠地狱。佛在三万亿佛以前已以大乘佛法教化众生,期间有少数众生成熟,故云‘育’。佛历尽千辛万苦,久经劫数,才得栽培出大乘的种子,大乘的根基,故云‘甚难’。‘愚小无知’:譬喻众生的善根微薄,常被妄想所覆。 人缺乏智慧,才生五浊,而致受果报,故‘而入险宅’。‘多诸毒虫,魑魅可畏’:譬喻三界中利使和钝使。‘大火猛焰,四面俱起’:譬喻三界火宅中有八苦、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而此诸子,贪著嬉戏’:众生起见爱惑,执著见爱,不能放下。‘我已救之,令得脱离’:佛已救拔众生,离诸苦难。‘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所以在一切人中,我是最快乐者。 尔时诸子 知父安坐 皆诣父所 而白父言 愿赐我等 三种宝车 如前所许 诸子出来 当以三车 随汝所欲 今正是时 唯垂给与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尔时诸子得出火宅,见其父端然安坐于师子座上,乘机向其父讨车,譬喻佛正宣畅妙法莲华经大乘妙法时。‘皆诣父所,而白父言’诸子恭敬地到父前,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譬喻彼等仍执著于小乘法、中乘法而对大乘法心怀疑惑。 以佛威德住世说法这么久,一般众生尚且生疑惑,难怪现在人对法华经的道理,半信半疑,与佛理得不到相应,皆因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真正生信心故。应除去以往一切的邪知邪见,生真正信心。‘诸子出来,当以三车’:诸子已从火宅出来,当以三乘法度众生。‘随汝所欲’:佛曾说三乘法,随个人所爱好而得证果。在法华会上,既然说三乘法是方便法门,必定有大乘法以教化众生,故云:‘今正是时,唯垂给与。’ 长者大富 库藏众多 金银琉璃 阵磲玛瑙 以众宝物 造诸大车 庄校严饰 周匝栏楯 四面悬铃 金绳交络 ‘长者大富’:譬喻佛乃是三界至尊至贵之大富长者,佛在印度贵为太子,有转轮王德,而出家修行,并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谓‘三觉圆,万德备’。‘库藏众多’:‘库’是用以储存粮食的仓库。‘藏’是藏于地下的宝藏。以‘库’譬喻人的六根,内储如来藏性;六根门头显视宝贵的觉性。‘藏’譬喻一切万行。以六度之法,庄严万行,每一度中皆具足万行,每一行中亦具足六度,所以六度万行是息息相关。一切法具足一切行,一切行中,也具足一切法。以无量行修无量法,以无量法成就无量行,故云:‘库藏众多’。 ‘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譬喻佛的四智,如无价珍宝。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以众宝物,造诸大车’:世界上有各色各样宝物,佛的法亦不仅限于四智,也有各种不同的法,如七菩提分、八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以种种法门,成大乘佛法;大乘法是由一切法成就。‘庄校严饰,周匝栏楯’:譬喻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括大乘、小乘法,一切法中之无量义都尽在其中。陀罗尼能去除一切恶,奉行一切善。‘四面悬铃’:譬喻四无碍辩。‘金绳交络’:譬喻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都包括在内。 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常自思惟已度一切众生否?又要度如未度。如来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意谓已度生如未度,即是度众生而不执著度生之相;但若未度众生,不可自言已度。 众生乃众缘和合而生,从十二因缘演变而成人,蚂蚁乃至细菌皆是众生。我们不用往外找众生,人自性中已有无量众生。现在科学发达,可证明人体中有很多细菌和微生物,五脏六腑中有无量众生。人吃的食物也是众生,如猪肉、牛肉、羊肉、鱼肉等,这些肉类中有很多细菌。人吃这些肉类,故肚里就有了这些细菌的种子。吃那一类众生较多,即与之成为眷属,与之因缘加深,而致纠缠不清不能分离。吃猪肉多者,有机会生为猪。吃牛肉多者,则生为牛。若多吃米是否也变成米呢?米是无情,而众生是有情。若啖食有情众生,即生为有情众生。吃无情众生,却能助长法身慧性。人若禁食那一类众生,即是度那一类众生。‘度’,即度过苦海,登涅槃彼岸。我们若明白其中道理,则不应吃众生肉。从前有一个吃肉的人,死后到阎罗王处,所有他生前曾吃过的肉类众生,都来跟他算帐,吃肉者还自我辩护说:‘我虽然吃肉,但罪不应在我,应归咎卖肉贩。’于是阎罗王传召卖肉贩,卖肉贩亦自辩:‘我所以卖肉,皆因有人买肉。若无人买肉,我又怎会卖肉呢?’ 卖肉贩跟吃肉者互相争论,后来两人把责任推在屠夫身上,阎罗王又召见屠夫,屠夫也辩护:‘我是宰猪,但是有人买,有人吃肉,我才会屠宰。若无人买,无人吃,我也不会宰。’于是各说各的道理,所说的尽是造罪业的道理。结果,阎罗王仍然判食肉者偿还血债。可见吃那一类众生,就与那一类众生结下不解之缘,所谓:‘肉字里边两个人,里边罩著外边人,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楞严经中云:羊死为人;羊既可为人,猪牛亦可为人。若未开天眼通,不能观察其因缘,则以为猪即猪,羊即羊。人多吃众生肉,把本有灵明觉性埋没了,变成愚痴。故我们欲度众生,先要戒杀,不吃众生肉。人欲度众生,先度自性众生。度生还要离相,无所执著。 第二宏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人的烦恼在不知不觉中而生,无明现前,生烦恼会烧掉功德法财。 第三宏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经有无量数之多,去年你们学楞严经,今年学法华经、心经、金刚经、地藏经,各经典有其道理,多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佛教中有大乘法、小乘法、四谛法、六度法、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有八万四千法门,学一法门就要八万四千劫,何况一般人的寿命只有三万六千天,法门未学完已死掉。可是,虽是学不完也要学,若不学更一窍不通。世界有各种不同的语言,没有一个人能尽通一切语言。语言尚且如此繁复,何况文字呢?文字千变万化,实不易学。故庄子云:‘吾生亦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年, 龄,学习无穷的知识,根本做不到。学佛法何以要打坐?就是要学习我们自性中无量的经典,人自性中本有无量法门,人却舍本逐末,向外驰求,不知回光返照。心经中云回光返照观自在,自在则生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已空,其余诸法亦了。天天静坐,即回光返照,要勤修法门,不可一暴十寒。 第四宏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是世界最高贵者。世尊,即世出世之尊。成佛才是所有众生究竟的归处,故要发誓成佛,亦要度众生共成佛道。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这誓愿成。不要尽管他人闲事,所谓:‘他不好,他不对’,不要只看他人的错处,应除掉自己心中的妄想。即使是称心如意的事,也不过是快乐的妄想,应看破放下,证得中道了义。每天皆平稳地行持中道,终有一天会开悟,开悟即成佛。四宏誓愿是很重要,故如经文上说‘宝绳交络’。 真珠罗网 张施其上 全华诸缨 处处垂下 众彩杂饰 周雨围绕 柔緛缯纩 以为茵褥 上妙细毡 价值千亿 鲜白净洁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壮多力 形体姝好 以驾宝车 多诸傧从 而侍卫之 以是妙车 等赐诸子 ‘真珠罗网’:譬喻佛的慈悲门。‘张施其上’:譬喻佛有大慈悲,普度一切众生。‘金华诸缨’:譬喻四摄法:(一)布施,真诚布施,不是出于勉强。因一切众生都有贪求,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行菩萨道要布施。(二)爱语,说话能令他人快乐,令人人都欢喜听。(三)利行,一切所作所为以利益他人为本。(四)同事,欲度某一种人,必先与之交友,共同相处,日子久了,自可度之。‘处处垂下’:表示无所不度,到处行四摄法。‘众彩杂饰’:多彩色以装饰此车。‘周匝围绕’:车上庄严微妙。‘柔緛缯纩,以为茵褥’:即前文所说‘重敷婉筵’,故‘柔緛’。‘上妙细毡,价值千亿’:譬喻观照智慧。‘鲜白净洁,以覆其上’:无一切恶即‘鲜白’,意谓修身必先严持戒律。‘有大白牛’:譬喻无漏智慧。‘肥壮多力,形体姝好’:譬喻具足一切万法。‘以驾宝车’:即以无漏智慧修大乘佛法。‘多诸傧从,而侍卫之’:譬喻方便波罗蜜。方便法正是助大乘法者;修行无漏智慧,仍需要有其他各种法门协助。修无漏智慧,存贪念即有漏,有嗔心即有漏,有痴心也有漏,有慢心、疑心、邪见也是有漏。必先去除贪、嗔、痴、慢、疑,离一切习气毛病,才可得无漏智慧。外道及二乘都用此方便法。‘傧从’也可用譬喻果地的神通,可以遂意而用。‘以是妙车’:等依大乘法修行,将来得证佛果。 诸子是时 欢喜踊跃 乘是宝车 游于四方 嬉戏快乐 自在无碍 众生听闻大乘法,得悉大乘妙法之境界乃不可思议,妙不可言,而欢喜踊跃。依照大乘法修行,通达所有佛法,如四谛法、六度法、十二因缘、四无量心、四无碍辩、四念处、四正勤等法具足,以法为精神食粮,但觉自在无碍。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众圣中尊 世间之父 一切众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乐 无有慧心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忧患 如是等火 炽然不息 佛告诉舍利弗,我亦如这长者一样,我乃众圣之尊,世间一切众生之父,所有众生皆是吾子。可是他们都执著世间之乐,以苦为乐,失却智慧。其实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苦、八苦、众苦充满,很容易就堕落到三恶道去,故甚可怖畏。孩子初生即哇哇大哭,孩子出胎如生龟脱壳;人死时如活牛剥皮,人老时身体一切机能衰退,人到死时,医生也束手无策,难保不死。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众苦交煎。众生的业力日益深重,故火越烧越盛,没有止息。 如来已离 三界火宅 寂然闲居 安处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 多诸患难 唯我一人 能为救护 佛已离三界火宅,优游自在,寂然闲居世外桃源,安处林野。但此三界都是佛所有,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如今三界中多诸患难,充满毒虫猛兽,唯佛一人才能救护。佛谓一切众生皆是其子,但有些众生却不认慈父,竟毁谤三宝。人在世间之父是造业而生,而佛乃出世间之父,我们法身慧命之父,清净无染之父。若认佛为父,将来可得清净无染。 虽复教诏 而不信受 于诸欲染 贪著深故 佛虽然以种种方法教化一切众生,但众生不生信心,因一切众生为欲念所染,贪著财、色、名、食、睡。还把智慧遮盖,贪著深故,而致理智被蒙蔽。 以是方便 为说三乘 令诸众生 知三界苦 开示演说 出世间道 是诸子等 若心决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缘觉 不退菩萨 佛因众生执著欲染太深,故只好暂时搁置大乘法,以方便权巧之法教化之。以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来教化众生,此乃舍实用权。今时有些青年人自谓吃迷幻药能到虚空中,而且有师为之作证,实乃以讹传讹,‘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往虚空处,根本不用吃迷幻药,此乃自欺欺人,失却真正智慧,佛唯有以权巧之法度之。佛知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充满苦恼,故开示众生,为之说出世间法。世间有器世间、有情世间、正觉世间。器世间又叫依报世间。有情世间是所有众生的世界,即正报世间。正觉世间是佛的世界。‘三明’即过去明、现在明、未来明,过去明即宿世明,知悉前生因缘。现在明即漏尽明,反迷归觉,已得无漏。人若摒弃一切贪著,修行便可得无漏。未来明即天眼明,无论障内物和障外物者皆一目了然,甚至可看天外一切。‘及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天眼通能透过自己身体内,看到体内的众生。天耳通不单外听天上之音,又可听到自己体内的虫子叫,甚至听到花草树木之音声。他心通,可知他人心中一切所想,念念迁流,也可知晓。以前有一阿罗汉有六通,他带同弟子朝山去。弟子为之背负行李,途中,其徒心生一念,将来要行大乘法,普度一切众生。其师有他心通故,知悉其徒有大乘愿力,而自己只不过是阿罗漠,徒弟之愿力已驾乎其上,即为弟子背行李。走了一段路程,弟子生退心,想菩萨道不易行,师父知悉他生退心,即令彼背负行李。如是者反覆多次,弟子不明其所以,请问其师。师答曰:‘因你发心行菩萨道,六度万行,我尚是小乘人,你的愿力比我高,故我为你背负衣担。但你心想舍利弗尚且不能行菩萨道,何况我呢?便生退心。这时你又退回徒弟之位,故要你挑行李。’ 舍利弗也是声闻乘,发心要行菩萨道。人若真正发菩提心,天龙八部就会考验他。发菩提心,欲行菩萨道,必须乐于布施。他人有所需要,菩萨就应毫不吝啬行布施。舍利弗既已发心行菩萨道,有一日,在路上遇见一人正痛哭流涕,舍利弗见之即发菩提心要助他,乃问他何原因痛哭。此人谓其母患病,唯有活人眼睛始可治病,可是他走遍所有药店,都买不到活人眼睛,故感彷徨。舍利弗听后,为其孝心所感动,暗自思惟:‘我反正有一对眼睛,就是布施一只给他,我尚有一只眼睛存在。’于是,忍痛从眼眶中挖出一只眼睛以赠之。岂料那人授过眼睛,即把眼睛掷于地上!舍利弗不明其所以?那人曰:‘你这眼睛又臭又脏,况且我需要的是左眼睛,而你未听清楚即挖出右眼睛。若你真要布施,请布施你的左眼给我吧!’舍利弗已挖右眼而感痛苦不已,若再挖左眼岂不是成瞎子?此时,舍利弗布施心即退。那人听后便腾空而去,原来是天人来试验舍利弗。 宿命通即知悉前世因,知晓自己前生是个善人?或恶人?中国人?或外国人?或前生是中国人,今生出生于美国,发愿到美国弘扬佛法?有些人学习佛法进步很快,有些人较慢。有些学佛法知而不行,未能躬行实践,未能与佛法合为一体。有些人学习佛法身体力行,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都是前生的因缘所造成。或有些人前生是印度人,愿到西方弘扬佛法,于是今生投生到美国。有宿命通就能知道前生的事。 神境通又叫神足通,或如意通,能遂意自在,就算在火中打坐,火中也会生出莲华,人能端坐莲华之上。我以前在东北时,冬天能不穿鞋袜,赤脚在雪地上走。这并不是神通,只是一个小小的境界而已。神足通是妙不可言,非言语所能形容。能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又能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又能腾驾于虚空中,现十八变。 漏尽通,是不漏落到三界。鬼神皆有五通,唯独欠缺漏尽通。证阿罗汉果才有漏尽通。人若得五眼六通也不可随意乱用。譬如,用神通以观察世界有何灾难,用神通救人,才有意义。但帮助他人也不可教人知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得五眼六通要加以珍惜,别管闲事,勿随意乱用,否则泄漏天机,也会导致失去神通。 ‘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老死。众生由无明而发起行为,从行为而生一种意识,从识产生名色,从名色而成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有六入即有所接触,有触就有受,有受则生爱,有爱后生自私心希望能占有,有则有来生,有来生而有老死,以上是缘觉所修之十二因缘法。无明常把人支配得颠颠倒倒,故破无明即能显现法性,遂得开悟。 ‘不退菩萨’:‘不退’有三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修佛法要有忍耐心、坚固心、恒心、诚心。只向前迈进而不退转。位不退,菩萨发大愿心,愿意布施头目脑髓给众生,而不生退回二乘人之心。念不退,菩萨利益一切众生,能舍己为人,帮助他人而不执著布施之相。行菩萨道勿令众生生烦恼,时刻回光返照,反求诸己。 汝舍利弗 我为众生 以此譬喻 说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语 一切皆当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净第一 于诸世间 为无有上 佛所悦可 一切众生 所应称赞 供养礼拜 无量亿千 诸力解脱 禅定智慧 及佛余法 得如是乘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尊者,我为众生说以前种种的譬喻,阐明彼等以前所修者为权法,今令彼等知悉大乘佛法,应信受一切人皆堪成佛。此微妙佛法,只要有信心即可成就,不用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唯一佛乘是世间无上法门,此乃佛最欢喜的法门,应称赞这法门,供养妙法莲华经,礼拜大乘佛法,功德无量。佛十智力、八解脱、诸禅定及智慧和佛其他法门,往昔必须已修无量功德,才得这殊胜因缘,能值遇大乘佛法。 令诸子等 日夜劫数 常得游戏 与诸菩萨 及声闻众 乘此宝乘 直至道场 以是因缘 十方谛求 更无余乘 除佛方便 以‘日’譬喻令一切众生得佛真实智慧,‘夜’譬喻众生仍有烦恼未除无明。一切众生在大通佛已得佛教化,常修习大乘法。与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众,都依照大乘佛法修行,乘此宝乘,到达菩提觉道而成佛。以是因缘,到十方寻求,更无一法可比此法更高,其他者,乃佛之方便法门。 告舍利弗 汝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则是父 汝等累劫 众苦所烧 我皆济拔 令出三界 我虽先说 汝等灭度 但尽生死 而实不灭 今所应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萨 于是众中 能一心听 诸佛实法 诸佛世尊 虽以方便 所化众生 皆是菩萨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尊者:你们一切众生、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比丘、比丘尼发菩提心者,皆是吾子,我为汝父。你们已生生世世无量无边大劫,为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所煎烧。我则时刻救拔,令众生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l三界。我虽先用权巧方便说你们都已得灭度,可是仅断了分段生死,未了变易生死。按实法而言,你们仍未真正得到灭度。如今你们应学佛的智慧,修真实法。若有菩萨在大众中,能专一其心,聆听我所说的真实法门,此乃诸佛实智所说之法。方便法门其实为真实法门而设,故你们应回小向大,修菩萨行。 若人小智 深著爱欲 为此等故 说于苦谛 众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说苦谛 真实无异 若有众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暂舍 为是等故 方便说道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 灭尽诸苦 名第三谛 为灭谛故 修行于遗 离诸苦缚 名得解脱 是人于何 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 一切解脱 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 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若人缺乏智慧,深著爱欲。有见惑和思惑,见境界而著迷,即见惑。心不能辨别是非,仍反覆思量,即思惑。佛为此等众生说生灭四谛法。(一)苦谛:众生以苦为乐,现听闻佛说苦谛,心生欢喜,但觉得此法是从未曾有的妙法,是千真万确的妙法。(二)集谛:若有众生不知苦本——即集谛,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集即二十六种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随烦恼有十种,中随烦恼有二种,大随烦恼有八种,共二十六种烦恼。这二十六种烦恼是苦的因,因为众生不能暂舍此等烦恼,故佛为彼先说方便法门。‘集’的主因是贪欲,不知满足,常贪得无厌,犹如人身无一文,希望有一百块钱,得到一百块又希望有一千块...一万块,以为有一万块钱时可以退休,可是,到时又通货膨胀,钱币贬值,遂感觉一万块钱不足以供退休后开支,又希望十万块,甚至一百万块,可是未得一百万块钱,已呜呼哀哉!到死时仍未达到理想。故人有贪欲就生苦恼。(三)灭谛:欲灭苦,先除贪欲。无贪欲,即是除去苦的根,苦亦无所依止,诸苦灭尽名为第三谛。(四)道谛:欲得灭谛必须先修‘道’,即是第四谛。解除一切苦的束缚,即得世间解脱。人要看破放下,才得解脱。人虽然仍活著,若能视一切已死,不为这臭皮襄做奴隶,视一切皆虚妄,无所执著,就得解脱。我常说EVERYTHING'S OK!即一切皆可得,既然一切无问题是否已得解脱呢?无所执著,犹如虚空一样,能无所束缚。不贪名,就是名解脱;不求利,就是利解脱。名利皆解脱,还有甚么束缚呢? 虽说苦集灭道法可得解脱,其实犹未得其正解脱,因只了分段生死,但未了变易生死。有变易生死,仍未得解脱,故佛说这类人,未得真实灭度。佛说明其意,因不欲彼等未得真实受用,而令之得灭度。佛又说我是诸法之王,在法中遂意自在,欲令众生得安隐,得究竟的解脱,所以出现于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 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同时告诉当时一切众生,也包括我们现在一切众生,及一切弘扬佛法的法师:我以此尊贵的实相法印,证明一切众生都可成佛道。为利益所有众生,利益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故说法华经。法华经是至尊至贵之法,故不可随便说,必须对机才堪说法。一般人根性肤浅,不能接受上乘妙法,若对彼等说法华经,不仅不能接受,更生毁谤。为免其毁谤上乘妙法而堕地狱,所以唯有对有大乘根性的人,才可说法华经上乘妙法。 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 当知是人 阿帷越致 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 是人已曾 见过去佛 恭敬供养 亦闻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 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 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 浅识闻之 迷惑不解 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 于此经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于此经 以信得入 况余声闻 其余声闻 信佛语故 随顺此经 非已智分 释咖牟尼佛说:‘若有听闻法华经,能随喜顶受,应该知此人乃“阿鞞跋致”(梵语,中译为‘不退转’),当知此人是菩萨发心,已得三不退转。若有人信受此法华经大乘法者,这人在过去生中曾见无量诸佛,并能恭敬供养,种下善根种子。若有人能信受法华经之道理,就如同见佛一样。’在唐朝,天台宗智者大师读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时,述及药王焚身供佛,‘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此时智者大师即入定,看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从此得一旋陀罗尼。得法华三昧,开无量无边智慧,故佛说能信受法华经就是见到佛,也见舍利弗尊者,及一切比丘僧,并且见一切法华会上诸大菩萨。故此法华经唯有对深般若智慧者可说。若浅见之士、愚痴的人、脾气暴躁的人,听闻法华经,即大发雷霆,大惑不解。一切闻四谛法开悟的声闻人,及辟支佛(生于有佛在世时,叫缘觉。生在无佛在世时,叫独觉),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彼等均不够力量弘扬妙法莲华经。你是大智舍利弗,你是声闻乘中之佼佼者,你对法华经尚要略作思惟才信受,何况一般声闻乘人呢?其余声闻乘人,由于闻佛说妙法莲华经,纵然不明白其中道理,也会信受。然他们信受,并非出于本有智慧,而是因为随顺佛说,故信受此经妙理,逐渐智慧也会自然而生。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计我见者 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 深著五欲 闻不能解 亦勿为说 若人不信 毁谤此经 则断一切 世间佛种 佛又谓舍利弗,‘憍’是骄傲,‘慢’是轻慢,自视甚高,自觉一切比人强。‘懈怠’即松懈怠惰,无勇猛精进心。人若执著于‘我’相,才会‘憍慢懈怠’,对此等人莫说妙法莲华经,因此等人就是听闻妙法莲华经的道理,亦不会躬行实践,故不用对之讲说此经。凡夫见识肤浅,缺乏智慧,只贪著财、色、名、食、睡五欲,此五欲是通达地狱的五条路径。色、声、香、味、触也是五欲,也不可贪著这五欲,因贪著于五欲,所以听法华经也不明白。 世间一般人都向往崇高的声誉,佳肴美食,也喜欢多睡,听到法华经中说:‘勿贪此五欲’,当然不会相信。若人不信加以毁谤此经,则断世间一切佛种。断佛种即生地狱种子,将来即堕地狱。所以我们先讲楞严经,继之讲法华经,因无大乘根性的人,是不能信受法华经中之上乘妙理。 或复颦蹙 而怀疑惑 汝当听说 此人罪报 若佛在世 若灭度后 其有诽谤 如斯经典 见有读诵 书持经者 轻贱憎嫉 而怀结恨 此人罪报 汝今复听 其人命终 入阿鼻狱 具足一劫 劫尽更生 如是展转 至无数劫 ‘或复颦蹙,而怀疑惑’:‘颦蹙’即皱起双眉,面露不悦之色。人贪著五欲,而法华经斥喝应离五欲,故彼等闻此妙法而不悦,更生疑惑。佛谓彼等将来必堕地狱,受无量无边苦。无论佛在世或灭度后,若有诽谤法华经者,见读诵或抄写法华经者,加以蔑视,而生憎恨嫉妒之心,更怀恨于心。此人罪报,你今谛听:其人命终,必堕无间地狱经一大劫,更转生其他地狱,经无数劫才能出离地狱。 从地狱出 当堕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形颔瘦 黧黮疥癞 人所触娆 又复为人 之所恶贱 常困饥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断佛种故 受斯罪报 若作馲驼 或生驴中 身常负重 加诸杖捶 但念水草 余无所知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从地狱出而转生畜生道,作狗或野干。野干属狐狸之类,住在危崖或高树上,昼伏夜行,出动时结群而出;野干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另一眼睛失明,因蔑视他人读诵或书写法华经所致,故只有一只眼睛能看东西。其形骨瘦如柴,身上长有疥癞,发散一股臭味,人见而避之。 有人误解‘粪扫衣’是肮脏衣服有臭味发散,其实,行十二头陀的修行人穿粪扫衣,已将衣洗净。真正修行者身上时有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和解脱知见香发出。 野干因谤佛、谤法、谤僧、谤妙法莲华经,所以身上有臭味。经多生后才生而为人,做人也被人讨厌,常因饥渴,骨肉枯竭,生受此苦楚,死被砖瓦石块伤身,因彼等谤法华经,断佛种而生地狱种子故,所以受此罪报。或生为骆驼或驴,身常负荷重担,被人鞭打,终日只想喝水或食草,余无所知,皆因谤此经,故获罪如是。 有作野干 来入聚落 身体疥癞 又无一目 为诸童子 之所打掷 受诸苦痛 或时致死 于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长大 五百由旬 聋騃无足 宛转腹行 为诸小虫 之所哂食 画夜受苦 无有休息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野干属狐狸类,但比狐狸更多疑,因在宿世时,蔑视读诵、礼拜及讲解法华经的人,故生为野干。野干被业障所障,身体多病并长满疥癞,到村落中,找寻食物,因缺一目,被村中童子掷打挞。又因身体长有疥癞,被打时更感痛楚,甚至被石块掷致死。死后托生成蟒蛇,身形长大,长五百由旬。蟒虽有耳但不能听,又复愚痴,无足故宛转腹行,有小虫附在鳞甲上,食其血肉,昼夜受苦,无有暂歇。谤斯经故,获是罪报。 若得为人 诸根闇钝 矬陋癫躄 盲聋背伛 有所言说 人不信受 口气常臭 鬼魅所著 贫穷下贱 为人所使 多病痟瘦 无所依怙 若脱蟒身生为人,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诸根闇钝。有的视力不佳,听觉不敏锐,鼻不辨香臭,味觉不灵,身体触觉不清楚,意念愚痴,缺乏智慧,或手足残缺,此谓诸根闇钝。‘矬’是身体矮小,如鸠槃茶鬼般,是横三尺,竖亦三尺。身体既矮,相貌丑陋,或唇中裂开,或两眼大小不相称。‘癫躄’即足弯曲不能伸展,或腰弯如弓。或眼盲、耳聋、背曲。这类人若有所言说,人皆不信受,口气常臭,因往昔谤法华经所致。或胃部有毛病,生出口臭。有些人具有一股刚气,能降伏天魔外道,亦有些气味。或修习密宗的人,也是口有臭味。若常诵妙法莲华经,则口中常放青莲花香。诽谤法华经的人,被鬼魅所著,贫穷下贱,为人所使,多病削瘦,无所依怙。 虽亲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寻复忘失 若修医道 顺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复致死 若自有病 无人救疗 设服良药 而复增剧 若他反逆 抄劫窃盗 如是等罪 横罹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 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难处 狂聋心乱 永不闻法 虽然对人诸般奉承谄媚,人却不在意。若学佛法或背经,寻复忘失。若修医道,中国医道中药性有分寒、热、温、平,又以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断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脉分浮、沉、弛、速、滑、息、虚。 有一公案: 一天,阎罗王患病,派鬼请医生为其治病。鬼问:请那位医生呢?阎罗王嘱其请医院门前最少鬼之医生。鬼往访寻,见很多医院门前多诸冤鬼,但有一医院门前只有两鬼,便请这医院中之医生,去为阎罗王治病。阎罗王问其行医多久?此人答道当日才开始行医。这医生刚开始行医已治死两人!阎罗王乃辞退此医生,不要他看病。可见医生若用错药,会误人性命。 ‘顺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复致死,若自有病,无人救疗,设服良药,而复增剧。’或遇时局动乱。‘抄’即被政府没收。‘劫’即抢劫。‘窃盗’即偷盗。如是等罪,罹至共身,如斯罪人,永不见佛。众圣之王,说法教化,如期罪人,常生难处,狂聋心乱,永不闻法。 于无数劫 如恒河沙 生辄聋哑 诸根不具 常处地狱 如游园观 在余恶道 如己舍宅 驼驴猪狗 是其行处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聋盲喑哑 贫穷诸衰 以自庄严 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 如是等病 以为衣服 身常臭处 垢秽不净 深著我见 增益嗔恚 YIN欲炽盛 不择禽兽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有些人善根不够,被业障所障,听经片刻,即离座而去。我常言:‘劝君为善曰无钱,有也无。祸到临头用万千,无也有。若约研经谈善事,去也忙。一朝命尽丧黄泉,忙也去。’ 人必须在无量劫以来种下深厚的善根,才能得闻妙法莲华经。慧思大师曾与智者大师同在灵山听法华,故有缘在中国相遇。你们在座听经者,都曾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只是日久忘却了,而今我为你们重说法华经而已。 于无数劫中,如恒河沙数劫中,生辄聋哑,诸根不具,常处地狱,如游花园观赏景色。在其余恶道,如同置身家中。或生而如骆驼、猪、狗,一切行动举止都如驼驴猪狗。所以在印度有些外道持牛狗戒者,就是以前曾谤法华经,故虽生为人,而酷似畜生。纵出离地狱,从畜生道而转生为人,则聋、盲、喑、哑。或家境贫困,因往昔家境富裕,不肯供养三宝,故今生生而贫困。或常遇逆境,有如姜太公卖面的公案:姜太公是周文王的丞相,周武王的师父。姜太公即姜子牙,运气不好,殷朝时为官,后辞官职,退居民间卖面和盐。卖盐亦无人光顾,后卖面,卖了一整天也无人买面,到晚间,才有人来买一碗大钱的面,他正在秤面,黄飞虎将军骑马经过,把盛面的箩踢倒,面都洒在街上,掺杂了泥沙,面更卖不出去了,便收拾返家。在家门前叫门时,无人应门,以手打门,却被蜜蜂所螫,手一动又碰到钉子上。他的运气就是那么倒楣!他前生本是一头熊,见一修道人名玉虚公,因知道此人乃一高人,故在洞前长跪五百年求道,骨肉也化为尘土,仍为求道,所以后生为人。他也曾毁谤三宝。姜太公家有不贤妻,故运气不好。姜太公的命运,可谓‘诸衰’。 ‘以自庄严’:这类众生,以贫穷、诸衰来庄严自己。身体水肿、干削,或生有疥癞,皮肤作痒,甚为难受。‘痈疽’即大疮,这些疮属外症。外症是不怕红肿高大,只怕黑紫窝陷和隐痛,假如黑紫窝陷,必不治而命丧。如是等病,如衣服常盖在身上。身常发散臭味,垢秽不净,深著我见,脾气日趋暴躁,YIN欲炽盛。如中国清朝名将年羹尧,每晚要有十二个女人与他同眠,甚至与马牛作不净行。谤此经故,受此果报。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尊者,毁谤妙法莲华经者,若要详说其罪过,穷劫不尽。以是因缘,故告诉你,在无智慧者面前,莫说此经。何以故?若无智慧者听妙法莲华经,即会出言毁谤而造罪,为免其造罪受果报,故莫对无智慧者说妙法莲华经。 我在佛教讲堂讲妙法莲华经,因你们有智慧,若你们无智慧,就是我给你们说此经,你们亦会跑到老远去,而不会留在这里听经。善知识是对你讲经说法,先对经典有所认识,继而参禅打坐。参禅打坐需要有种种助缘,否则遇境界而不能辨析,易堕魔境,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此乃打大妄语,其果报必下地狱。有人却埋怨佛说法华经,认为若佛不讲此经,则没有人会口谤法华经而下地狱。故归根结蒂,皆因佛说此经,人才会因谤此经而下地狱。但佛不说妙法莲华经,也没有人成佛。佛已说得清清楚楚:谤此经者有罪。明知有罪,就不要谤此经,不要明知故犯,不谤此经就不会下地狱了。此等谤经者堕于恶道,幸而有地藏菩萨为之说法,救拔出离恶道,而转生天道或人道,而善根深厚者,会因闻法华经而成佛。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 亿百千佛 植诸善本 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佛说谤法华经者,会得堕地狱之果报,是一大悲门。故人不但不应口谤法华经,心中连一念谤经之念头,也不可生。 若有利根的人,则会深信不疑,彼等都是多闻强记,求道心切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在过去生中曾见百千万佛,植诸善根,彼等在宿世已供养三宝。供养三宝者应该一心供养佛、法、僧三宝,不应生分别心。种善根应发深般若,有坚固心,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精进,常修慈心——慈悲心乃不见众生过,纵见彼等有过,亦以慈悲相待,不惜身命,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嗔 质直柔緛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无有异心’:有些人听经后,外表恭敬接受,但内心却对法师所说起疑心,想:‘这法师所说是否可信呢?我是否会被骗呢?’有真智慧者不会被骗。而无智慧者就是常恐人对他行骗,但最后还是被骗。若遇恭敬而无异心者,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此经。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尊者,若见有人舍离恶知识,而亲近善友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此经。若见持戒清净,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亦可为之说此经。以上等人知道悔改,所以可为之说法华经。 若遇无嗔心之人,嗔心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人能离嗔心,也会离贪心及痴心,此等人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此经。有些人不知对佛恭敬礼拜,佛乃一切众生之父,故我们应对父恭敬。不但对佛礼拜,对修持佛法的僧入,也要顶礼,对三宝恭故,故曰:‘恭敬诸佛’。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五戒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若能持五戒可得生人道,若修十善,可得生天。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故要对因果慎重。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比丘是梵语,其意思有三:(一)乞士。(二)怖魔。(三)杀贼。比丘四方求法,得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专修此等经典至心顶受,而舍弃其他,如是之人,乃可说此经。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佛告舍利弗尊者,以上十种人,求佛道者,穷劫不尽,故必须为彼等说妙法莲华经。 有些人又生出疑惑:华严经上说:只执于一经是正确,而指其他经为虚构者,乃魔之行径。而今法华经上令人受持一经,岂非互相矛盾?法华经之意,是说若你的能力只能受持一经,你可只受持一经。若能受持更多经典更佳,故千万不可过于执著,应灵活变通。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二 信解品第四 法华经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经之因缘,方便品第二,示以权巧方便,教化众生。为了让众生进一步明了教义,佛陀继而说譬喻品第三。而现在所说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增强众生之信念。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见信念之重要性,可说是入佛法之门。 这个‘信’字,由‘人’字部首及‘言’字合成,表示一个人在说话,假如你不相信他所说,就算他的话本来对你有益处,你也得不到这益处。同理,若人能信解经中之义理,继而躬行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譬如你的脾气很大,但读了经文后,了解嗔恨是可以避免的,于是立志除此恶习。在‘不知不觉’的修行中,有一天你会发觉往昔的坏脾气已全消失,纵使有人无理取闹,你亦视为无所谓,这就是信的功能。 相反的,若人对经典起了疑惑,认为脾气人人本具,不发脾气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就不能与佛法相应,更不要说获得法益了。 总而言之,能信解不可思议之大乘法者,方能实践而证得无上甚深微妙法,故这一品以‘信解’为名。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尔时’:即释迦牟尼佛演说譬喻品之时。在此品佛陀只对当机者传授,非对大众宣说,因要避免众生起疑惑。摩诃须菩提亦称为‘慧命’须菩提,皆因他续佛慧命,推广祖师一脉心传;亦因为他是奉命于大觉智慧者——佛陀,故以‘慧命’称之。在般若法会上,佛要须菩提教化一切众生及菩萨而继承如来家业。须苔提有三个名字:(一)善吉。(二)善现。(三)空生。 当须菩提出生时,曾有奇异之事情发生。他父亲家里之财宝忽然完全不见了。在相师之卜卦下,认为他的出生是‘善告’,财物的尽失无非是解空之表现,故又得名为‘空生’。七天后,所失之财物重现,为此又得名为‘善现’。尊者是佛众弟子中,解空第一。 有人问:‘什么是空?需要了解空吗?’当然需要了解‘空’,否则不能了解佛法,更谈不上成佛。又问:‘空既然是什么也没有,又何必要了解?’就是因为什么也没有,你才需要明白它。领悟此义者,方能获益无穷。 什么是虚空?它是抓不到,丢不掉,也无所得。有所得者,不谓之虚空。当须菩提明了无所取、无所舍、无所受之义理后,顿时觉悟‘空’之妙义。虽说虚空内无一物,但仍然是存‘有物’于其中,有与无乃相对,若人能将虚空粉碎,则能明佛性、见本源。故虚云老和尚云:‘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 虚云老和尚在扬州高旻寺的禅堂内,第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禅七之工作人员)照例为禅和子倒茶。一不小心,将虚老之小茶杯碰落地面,发出清脆的声音,顿时把虚老从无量劫的迷梦中惊醒过来。茶杯坠地,一声乍响,虚空粉碎,狂心顿歇。(狂心即指攀缘、烦恼、执著之心)。故释迦牟尼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楞严经亦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意谓狂心即菩提,当狂心歇止,菩提就会显现。 摩诃迦旃延尊者。摩诃即大之义;迦旃延译文饰。尊者亦有其他名字,如‘好肩’、‘扇绳’及‘胜思’。在佛之众徒中,他是论议第一,辩才无碍。他以善巧方便,滔滔不绝的辩才,折服许多断见之外道。有人问:‘如何才能见到这位善巧说法的尊者?’他就在法华会上,也就在你面前,但你却见不著! 摩诃迦叶是第一代祖师。他仍在世上,现在在中国云南鸡足山内打坐入定,既未往生,亦未涅槃,他等到弥勒菩萨成佛时才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授于弥勒佛。 ‘迦叶’,译饮光。因他身上能放射紫金光而隐蔽其他光,如日光、月光、星光等,如同饮光。他身现金光,是因为在往昔曾与其妻(紫金光比丘尼)共同为毗婆尸佛之佛像修补装金。‘迦叶’又译为大龟氏,因其祖上的人修道时,曾见有只大龟驮著一个图,故由此得名。大迦叶名叫庇钵罗,是树名,因为他父母向这树神祈祷而生了他,就以树为名。 摩诃迦叶曾是一位拜火神的外道,认为火神是最高尚之神明。佛陀在度化五比丘后,认为机缘成熟,乃往而度化摩羯提国中一位名声显赫的长者——摩诃迦叶,那时他已一百零二岁的高龄。当尊者了解自己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佛之境界与神力后,就五体投地,皈依佛教,实行苦修,成为头陀第一。头陀行门有十二种,佛见尊者已年迈,故劝他不必过份苦修,但尊者乘戒俱急,不肯放弃苦行。故佛陀赞叹曰:‘我佛法能久住于世,与迦叶行头陀行有大关系。他能如此修苦行,我佛法必定会久住于世。’ 摩诃目犍连尊者。目犍连是梵语,译为莱菔根,或采菽氏。尊者有大神通,有一次他运用神通从东方出发,达无量无边世界,但无论走多远,都无法达到一个没有佛声音所在的地方,因为佛之法身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佛是尽虚空遍法界。 目犍连是一位大孝子,当他证得五眼六通,得罗汉果后,遍观世界,找他母亲,见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做饿鬼,受大痛苦。目犍连尊者悲痛欲绝,即时托一钵饭给他母亲食用,她连忙用袖子将食物掩盖,唯恐其他饿鬼看见来抢。谁知食物才一进口,都化成火,而不能下咽。这是因为她罪业深重所得之果报,目犍连尊者虽有大神通,却不能拯救他的母亲,于是即刻去求佛相救。佛说因为他的母亲生前诽谤三宝及轻慢僧人,又爱吃鱼卵,故堕入饿鬼道。若要拯救其母,必要于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时,设盂兰盆(解倒悬)供。先供十方佛、法、憎,十方僧未用斋时,旁人不得先食用。藉十方僧众之清净功德,其母即能出离苦海。 佛制比丘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为期三个月。在这几个月内,夏天炎热,路上虫多,为养成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故僧人们都不到处跑,以兔踏死地上的小生命。七月十五日为僧人们结夏圆满,自恣之日,亦叫佛欢喜日。是日,众僧人共同来纠正彼此的过错,坦白地自认过错,或要恣任僧举,请大家说出自己的过错,以便忏悔。大家互相劝勉、互相警惕共同改进。 这一天是出家众可以外出的日子,故佛陀教目犍连于此日供养十方僧众。所以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每间寺庙都设盂兰盆法会,超度过去七世父母及今生已过世父母。‘盂兰盆’,译解倒悬。地狱众生,所受痛苦,如被绳绑而将彼倒挂。这一天,藉著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及贤圣僧之功德,他们可以解除饿鬼及恶趣倒悬之苦。 目犍连尊者名叫庇利钵,是树名,起因是他的父母向这棵树祈祷求子而生下他,情形与大迦叶相同。 当须菩提等人,听闻佛言,授记舍利弗无上正等正觉后,欢喜踊跃此未曾听过之法,即从座起。此表示身业清净。‘发希有心’,表意业清净。‘偏袒右肩’,是表示他们放下小乘法而趣向大乘法。意谓开权显实,昔日未开权,如右肩被覆;今已开权,故偏袒右肩也。‘右膝著地’,地表实法、实智。‘一心合掌’,权实不二,权法即实法,实法即权法,开权显实,为实施权。合掌表示权实不二,不二即是非权非实的一心也。‘曲躬恭敬’,躬,不是直也不是曲,能直也能曲。直表实法,曲表权法。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表示彼等以‘权’趣向佛之实法。‘而白佛言’,即口业清净。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等’:指的是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及摩诃目犍连。他们是僧众之首,但是为什么他们不习大乘法而求佛道呢?因为他们出家已久,法腊既高,后辈者皆以他们为模范,若改途弃小乘而求大乘,恐为后人所讥。为了保护别人对他们的信念,故执著小乘而不上求大乘法,因此大乘法一蹶不振。他们不愿舍弃小乘,皆因未识开三权乘而显实乘法。三权即声闻、缘觉、菩萨乘。由于小执未移,护持己见,故不能开权显实,废权立实,而构成第一个过失。 第二过失是自以为年迈老朽,可免此重任——行菩萨道而广度一切众生。他们太看轻自己,执著年事已高不中用,故‘疲’于精进而求佛道。 第三,他们自以为已证得涅槃,此是未证言证,故又犯了过错。在他们测度下,认为莲华不生于高地,只长于水中低处,故断言自己已入无为正位,得涅槃,不堪复发大心。然而昔日所行所作皆为菩萨道,但因迷实法而不解其义,徒然校计正位之功德,不复进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四位尊者白佛言:‘世尊!在往昔说法时间甚长,我等久坐于此,渐感疲倦懈怠,因为只思念小乘人偏空、无人我相。既然是空无所有,则不需行菩萨道或修功德,故不喜乐于菩萨法之游戏神通,教化成就一切众生,乃至对于严净佛国土,也不生一念欢喜心。这是得少为足,懈怠不精进之过。 ‘所以者何’:为什么我们不求大乘微妙法?因为佛陀曾说令我等出三界,得证涅槃。又现时我们已年老力衰,故于佛所开示大乘菩萨法之无上正等正觉,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现我们在佛前,得闻佛授声闻、缘觉、菩萨成佛之记,见舍利弗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等心中甚欢喜,因为这表示我们亦即将得佛授记。今闻此希有之法——妙法莲华经,不禁暗自庆幸可得此大善利益。犹如忽获得无量珍宝,不求而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世尊!我们现在乐以一个譬喻,以表明此义。‘譬若有人’,二乘人自喻。幼稚者,喻善根微弱者,因不能承受大乘法而舍父远去。‘父’,譬喻如来之应身。在二万亿佛出兴这么悠久的时期,释迦牟尼佛乃教化众生成无上道,对一切众生有如慈父。但是当佛陀的应身入于涅槃后,众生即退大心,故名为舍父。无明自覆名‘逃’。趣向生死名‘逝’。 ‘久住他国’:即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五欲——财、色、名、食、睡。此意谓众生深染尘劳五欲,不知反迷归觉。天道为十。人道为二十。五十年则喻作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不另立一道,因为在五道中,皆有阿修罗。三界众生背觉合尘,不知寻求解脱之法门。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年既长大者,譬喻大乘种子犹存,但因舍大法而习小乘,退大乘既久,福德渐渐消失,故谓之贫苦。‘加复穷困’:即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三界众生,具受八苦,不得出离,故言‘穷’。八苦围绕,犹如火烧,故‘困’也。 ‘驰骋四方’:即偏于身受心法。‘以求衣食’:不偏左右,于中求正道食及求正道衣。‘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即非本意,不期而会谓之‘遇’。外道厌苦求道,修诸苦行,虽为不当,亦得为可以教化之因缘。一如佛初成道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化,亦即此意。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喻佛以大乘法教化众生,但众生舍之而远逃他国。佛求‘子’不会,故云求子不得。但不能为一子而废家业,换言之,佛不以一处无‘子’而就不教化其他众生,故云中止一城。‘中’,即于实报土与方便土之间。佛当初‘土’于有余涅槃化城,即止于权理,不再速说法要,而欲入涅槃。但因‘其家大富’,法财无量(措三藏十二部等法宝),欲后人继承如来家业,故不入灭。此权理便是实相,故名‘其家’。具足万德,故为大富。 金银等七宝,与‘如意宝珠’大同小异,只要得一则已如同得到众宝。此表小乘三十七道品、四圣谛、十二因缘及大乘六度万行等法宝。 ‘其诸仓库’:盛米之处为仓,收藏宝物之处是库,此解为无量法宝之所在。‘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譬喻佛之善巧方便法。 ‘象’,譬喻一心三观,圆教大乘法。此三观一时同在,非离一而有——空即假,假即空,亦空亦假亦中。此乃菩萨所修之圆教法门,是顿悟而非渐修。 ‘马’,代表次第修行渐入大乘的三观——(一)观空。(二)观假。(三)观中。此为遵别教大乘。 ‘牛’,譬喻即空、析空二观,是运通教等大乘法。 ‘羊’,譬喻析法自行观,由声闻乘修可入大乘。在有佛出世时,缘觉与声闻成一体,故于此未提缘觉。‘无数’,即无数量之小乘众生。 ‘出入息利’:‘出’是指心生万法,‘入’即万法归心。‘息利’,教化众生得大乘法而自身得利益。一如银行之利息,若多一个众生得度,即多获一分利。由此‘乃遍他国’,遍布三界。 ‘商估贾客,亦甚众多’:表大、小乘果位者甚众多。意谓诸菩萨入三界,以求法利,教化众生。或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或他方大士来此土闻经。或为契机而应化为声闻,谓之应化二身。譬如商贾将实法遍入三界,教化利益众生,事毕而归法身,即入灭,故云亦甚众多。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贫穷子’:即二乘人。‘游诸聚落’:即游于三界火宅,遭受诸苦,深起厌倦,欲求出离。‘经历国邑’:即长途跋涉,经过无数异土及居所,意谓观察五阴聚落及十八界国土(六根六尘六识),由此入邑(棘园),即观十二因缘,处处求于正助衣食。由此困境为机,感佛大悲,有得寂灭之义,故云遂到其父所止住城也。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亿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父每念子’:佛时常亿念大乘根机之诸佛子。与子别离如‘五十余年’,代表天、人、畜生、饿鬼及地狱众生等。但他久未曾对人言,佛既不说,众菩萨会知此事否?知道。但佛不言,菩萨们亦不宣,因知众生之大乘根机未熟。如来心怀悔恨,当初殷勤教诲大法,以致彼等退失本心。复为逃子之愚痴及背觉合尘而忧心。 ‘自念老朽’:喻佛应世,来教化众生之事将毕,所有大乘、富足法财、禅定般若智德却无子息,即尚无法嗣。一日报身没,功德法财无人接嗣。是以殷勤,每每忆念所失之子,若能委嘱咐与法宝之财,心中将坦然快乐,无复忧愁思虑。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林。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旛。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世尊!当老父想念穷子时,穷子做劳工为佣人,在外辗转流离。意谓彼等舍大乘后,于三界中,倍受诸苦。故心生厌离,而四处求出离之道。由此渐渐积习出世之善根,以此善根感应佛慈悲,故终于到达父舍。‘住立门侧’:穷子见其父及庄严华屋,故不敢堂堂正正立于门中,却‘住立门侧’。此表小乘人偏空、偏假而不立于中道。‘遥见其父’:现今虽然离佛道尚远,还能得远瞻见其父,意谓小乘人尚有大乘根机。‘踞师子林’:此座高大广饰皆雕上师子等像,比喻佛坐于法王之座,显现万德具足,庄严圆满报法化身。‘宝几承足’:表示佛之定慧具足。 ‘诸婆罗门’:古印度四阶级中最高者,修行净行,德行高洁,此喻华严会中,等觉位及法云地菩萨。‘刹利’:王族也,喻华严会,初地至九地之诸大菩萨。‘居士’:代表华严会之三十心菩萨。这些菩萨皆恭敬围绕佛陀。 ‘真珠璎珞’:究竟戒、首楞严定、一切种慧、法音陀罗尼四智等义。‘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喻佛法微妙深奥,不可言议测量。‘吏民僮仆’:吏民——已证果之菩萨,‘僮仆’——修行方便波罗蜜者,与实智同。 ‘手执白拂’:喻权智之用。‘侍立左右’:左表入空智及拂去四住尘:(一)爱见尘。(二)爱欲尘。(三)爱色尘。(四)爱无色尘。‘右’,表入假智,拂尽无知尘。‘左右’,表拂空尘及假(有)尘,此二为中道方便,故言左右。 ‘覆以宝帐’:喻真实慈悲。‘垂诸华旛’;华即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爱语即施于慈蔼、柔和、同情慰喻等语。利行,利于他人之行为。同事,示现和众生相同之身份。‘旛’,譬喻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 ‘香水洒地’:喻法水洒诸菩萨心地,尽洗惑尘。亦喻‘定’水洒‘散心’。‘散众名华’:丰益、平等性及尊责者,意谓大乘菩萨如七净华。华表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干等性智、大圆镜智。七净华:(一)三聚净戒。(二)首楞严大定。(三)实慧。(四)断二谛疑。(五)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六)智德圆满。(七)断德成就。 要得定者,必须先守戒,才有定及慧。故在修道中,戒是最重要。戒有五:(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有人说,杀生、偷盗应该戒除,不邪YIN戒虽不易,但亦应受持。妄语乃恶习,应去除。但是喝一些酒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何必要戒酒?你说他讲得有道理吗?完全错了!酒能使人乱性而做出杀盗YIN妄等事。在某种情形下,你会不自觉的打了妄语,犹不自觉,还以为身无过犯。 这使我想起一个公案。有一个受了五戒的人,戒酒已达两、三年之久。一日,忽然兴起饮酒之念,认为喝一些酒,不会有大问题。开始他只喝一点,渐渐越喝越多,并到处找寻下酒小菜。突然见邻家的鸡跑入屋内,认为是天之所赐,不问情由,竟将鸡宰了,吃个精光。这时他已有九成醉意,忽听邻家女人,敲门找寻失鸡,不知所措,竟骗说没见著。他因犯了不饮酒戒而造了杀业。不问自取,谓之偷盗。兼又为掩护自己的罪行而打妄语。现在酒气上升理智全无,见此女人,顿起YIN念,竟将她污辱了。他因犯了酒戒而做出杀、盗、YIN、妄之罪行。是以人应战兢惕厉,以此作为借镜,不得犯此戒。 第二净华——首楞严大定,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大定。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彻底坚固,有了坚、诚、恒之心,才有大定,修大行,然后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定力,即是大果。 第三净华—实慧,此乃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之本有智慧。但是我们现在不但不懂得运用,而且还把它忘了。相反的尽在权巧方便智上用功夫,此乃世间智而已,是虚妄不实。实慧才是超世间之智慧,能令人见诸法实相。 第四净华——断二谛疑:(一)空谛:观诸法之自性本空,破除法执。(二)假谛:此为因缘的作用,依正的现象,同于幻化,故假谛是立法。此二谛偏空或偏有,不入中道,故非究竟而要断除。 第五净华——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所行非道如小乘法或苦行外道等,但最终还是要再归回大乘,修大法才能得成佛道。 第六净华——表智德圆满,即明心见性。 第七净华——断德成就,表示无明破尽。 ‘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表大乘妙法。‘出’,即教化众生大乘法。‘取与’,表摄受二乘人。‘威德特尊’,表无边大威德神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二乘人小智德薄,见到佛有大智慧神通之力,及威德庄严相好身,竟起恐惧怀疑心:‘此庄严微妙相,是我前所未见,莫非是魔王?’顿觉后悔至此地,欲往返旧处,修二乘法,以求正道‘食’悟道‘衣’。以舍利弗之大智慧尚且曾对佛起疑心:‘将非佛作魔,扰乱我心耶?’更何况初入道者?他不敢久留于此,唯恐被逼修习大乘法而退步疾走。非是小乘人得益之处,故云‘非我佣力得物之处’,意谓小根机不能接受大乘法之教化。 修大乘菩萨法非易为之,任运入生死,游戏人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入生死而无生死;在凡尘而出凡尘。二乘人却厌怖生死,又惧于广学万行,舍大取小,故于大乘门疾走而退。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尔时,佛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即知彼等小乘人为自己往昔曾教化大法之众生,故心大欢喜。盖众生得度,德行智库法藏,有了所托付之人,佛之愿力方可圆满。‘财物库藏’:即法财、禅定藏,及无量解脱法门,如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法藏,今有所付。 我虽然常思念流转生死苦海之众生,欲以救拔,唯独彼等远逃,离佛太远,故无由见之。‘而忽自来’:表示彼等现已回小向大,渐发大菩提心,此为我所愿也。我虽年纪朽迈,将入涅槃,犹贪爱怜惜。即将来谁是可度者,谁即是有大乘根机而可委付大法之人。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辟地。 佛即时派遣菩萨,‘急追将还’,用顿教大法来教化小乘人,欲令其顿悟无上道。‘疾走往捉’,单刀直入,见性成佛。以此摄化众生,令入佛智。然而二乘人一向习小法,突得闻此大法,心生惊愕。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对他常脱烦恼即菩提,则大唤称冤枉。若闻生死即涅槃,则大唤称苦痛,我无意求大乘法,为何要逼我?使者执之愈急,欲其速能识自本性,二乘人却‘自念无罪’,自谓无此大慈悲修大法,故不愿被大法所‘囚执’。众生业重,故感生死狱,菩萨以大慈悲心,入狱救拔。小乘人自谓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失三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如是思量,转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闷绝’。‘辟地’:昏倒在地上,即沉溺无明地。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趋。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佛见二乘人不受菩萨教化,既无大机,恐伤其善根,故随顺其根性而教菩萨用方便法教化之。‘以冷水洒面’:若人昏绝于地,以冷水洒其面,能令其人之三魂七魄再度复合而苏醒过来。此表施以声闻四谛法水,令彼等修行,渐得证果。 佛知二乘人志在求小。‘自知豪贵’:因佛有大威德力,‘法身’周遍法界,‘报身’及‘应身’殊绝尊贵,而此为小乘人所不易信受。佛观此因缘,审知彼等于二万亿佛之悠久时期内,曾发道心,实是佛子。‘不语他人’:即昔日为实施权巧方便法,于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乃至说十二因缘。阿含、方等、般若经,从未提及声闻缘觉为佛子。唯有在法华会上机缘成熟,为舍利弗授记当成佛之时,方言彼等为佛子。 ‘我今放汝’:即是知根机薄弱,随其意所趣,穷子欢喜,不为大教所逼,是故欢喜。逗之以小,可得醒悟,故言从地而起,再修正道与助道,如求衣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将欲诱引其子’:佛观其机缘而设方便法门。‘密遣二人’:派菩萨化作声闻乘人来度化,于‘教法’而言,即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若于‘人’而言,即声闻缘觉二乘人,又于‘理’者,即有作真俗二谛。‘密遣’,按照教理,即隐实为‘密’,开权为‘遣’。密教即圆教、满字教,如法华经是也。半字教,即遣教,如三藏及通教。于人而言,内秘菩萨行为密,外现声闻身为遣。 小乘人不修相好,但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观,偏于顽空而非中道,故言形色憔悴。‘无威德者’:即不具十力四无所畏。意谓菩萨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徐徐教化之。‘此有作处’:见、修两道,即二果三果罗汉位。外道苦行等,只能伏惑而不能断尽惑。惑可分为:粗惑和细惑。见思惑是粗惑,尘沙惑是细惑,无明惑是微细惑。外道能伏惑者,可以到达色界、无色界,却自以为到了天国乐园,以为究竟,实未出三界,犹处于火宅中。‘倍与汝直’:今汝修四谛十二因缘法,可断无明惑,了生脱死,超出三界。‘穷子若许’:即有机可得者,则设教化,若不对机者则不设教化。‘雇汝除粪’:表示四谛中之苦、集二谛,除见思二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表示菩萨所现二乘之身,亦共同修小乘之行。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于时菩萨化成二乘人,到穷子处(众生处),观机逗教,审知有机,故言得之。二人为彼等说小乘之事,即除集、苦之粪与道灭。然穷子犹恐受骗,故先要领取工钱而后受雇,意谓要先慕灭而后方肯修道。其父见子,愍其取小乘果,而怪其不求佛道。 ‘先取其价’,此‘价’亦可喻为法华经之不可思议微妙价值。请到这儿,忽然想起一个公案: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今生却得以投生为人而修成正果。云何山鸡能投生为人?原来每当法智大师在演说法华经时,总是见到一只山鸡在旁听法,七年如一日。后来此山鸡死了,法智大师却于当晚梦见一位童子说:‘我就是日日听您说法之山鸡,现凭听法之力量,我已往生黄居士家,将来要跟著大师出家。’ 几年后,黄居士设斋恭请法智大师,其幼儿一见大师到来即欢呼曰:‘我的师父来了!’法智大师说:‘哦!你就是那山鸡!’他们脱下小孩之上衣,果见其身上有三条羽毛。其父见之,即许可他拜法智大师为师及出家修道。 昙翼法师专心持诵法华经,并建了一座法华精舍,于内勤修办道,十年如一日。一天,忽有一花枝招展之女人,提了一个篮子,内有一头小白猪及两颗蒜,她要求留宿一晚,昙翼法师坚决拒之于门外,但此女人却死赖不走,法师唯有留她在屋内草堆上住一晚。孰知在半夜,此女忽然又哭又叫,呻吟声中,谓其肚痛,要求法师为她按摩。法师见状严重,故以布包其锡杖,立于远处,以锡杖按摩此女人之腹部,令她复元。 鸡晓天明之际,却见此女人所穿之花绿衣裳,腾空而起,化成五色祥云,那头小白猪已变成了白象,两颗蒜则成了两朵莲华。一朵莲华在大象脚下,却见普贤菩萨立于另一莲华上,并说是言:‘过几天你就可以到我的法会来,所以,我要先来试验你修道的程度。果然不错,你可以作为我的眷属。’尔时整个虚空大放祥瑞之光,皇帝见到此祥光,不禁心中大悦,遂建造了一座法华大寺院。山鸡听法尚有此感应,我们身为人,更勿错过修学此甚深微妙法的机会。 梁武帝在位时,有一位比丘尼,名道记,别号总持,她是菩提达摩祖师之高徒,独自在一小茅蓬内精勤持诵法华经。在她圆寂后,信徒们将她埋在小茅蓬外。七、八年后,墓竟长出一朵青色莲华。当皇帝获悉此事,即令人开墓查究莲华之来处。发现此莲华乃由该尼师口中长出,蔚为奇迹!故此证明诵持法华经之不可思议力量。 又有一位比丘尼,名华手,每当她诵持法华经一遍,手上就现出一朵莲华。由是之故,两手皆长满莲华,皇帝得悉此闻,特为召见,并封予华手之法号。 能有机会听闻法华经,乃至一句一偈,或法华经名字的人,皆有大善根,否则不得入此法门。 有一位法云法师,善巧演说法华经,辩才无碍,乘著大愿力而来度化一切众生。当时就有一位和尚,甚为景仰法师之德行,并发如是愿:要生生世世有同等于大师之相好、辩才无碍及大愿力。在彼发愿后的晚上,梦见有人告诉他,法云大师远在然灯佛时已开始演说法华经,非一朝一日有此成就,你若要像他一般的辩才无碍,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由此可知法华经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难见难可说的微妙法门。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緛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又’,郑重义。‘他’,二乘人以权教作为己教,而将实教认作他人之教理。‘日’,解为时间或智慧。‘于窗牖中’,意谓佛不立于中门而于旁立,换言之,佛为教化二乘人而暂不立于中道,特地处于偏空,遥观其舍大法之子。 ‘羸’,无大智慧。‘瘦’,福力不足。他们不了解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之理,故身体羸瘦。‘憔悴’,内怖无常而外遭五阴八苦。四住尘为粪土;无明烦恼为尘坌。有此无知尘及四住尘所缠绕,见思二惑未断,攀缘心不制止,故言之污秽不净。出家之修道者,慎勿向人借钱或想要得到他人之供养,此乃不净之念头,最为污秽不净。应本著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之宗旨作为出家人之本份。韦陀菩萨曾发愿言:若有人修得三分德行,即有七分之感应。在我年轻时,曾遭人诬谤及被绝粮数日,但未因遭此类难题而松懈修行,故感得韦陀菩萨为我解除种种障难。 ‘即脱’等者,譬喻佛之报身与应身之无量功德。佛陀为不愿穷子惊畏,故隐其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而现丈六高之老比丘相,故谓之脱璎珞及细緛上服严饰之具,而穿粗弊垢腻之衣。‘粗’,隐蔽卢舍那百丈之躯,而现丈六高之身体。‘弊’,即生忍与法忍。有漏、有烦恼、有为者谓之‘尘土坌身’。右手者譬喻以权巧方便法教化二乘人。‘除粪之器’:譬喻对治见惑及思惑之法门。自以此法断尽诸惑,而得成就佛道,复又用此法教化人,故名执持。 ‘状有所畏’:佛陀为了教化众生,时或示现怖畏生死之相。今述琉璃王诛释种之因缘。琉璃大王一日嗔心大起,欲杀释种,叹无兵权。有一使臣,名曰好苦,劝王弑父夺兵权,兴兵至迦毗罗卫国,大兴杀戮七昼夜。是时诸大弟子,请佛救之,佛默然不语,而且佛的头也痛了三天。目连尊者不忍,乃将佛之亲属五百人用钵盛之,置虚空中。至七天后兵退,均已化为脓血。诸大弟子问佛是何原因?佛曰:‘过去有一国,名曰捕鱼。彼国因天旱遭大饥荒。其国有一大湖,湖中鱼鳖甚多。国民迫于饥饿,遂于湖中取鱼为食。湖水渐干,中有鱼王名弼鱼,取之于岸,鱼跳跃之。一小孩见,觉得好玩,以木棒将鱼头敲了三下。现在舍卫国之兵马,来诛杀迦毗罗卫国民者,即昔日湖中之鱼也。其好苦使臣等,即鱼王之鱼眷。今迦毗罗卫国被杀之人民,即昔日捕鱼国之人民。当日敲了三下鱼头的小孩,即我身是也。我当初虽未食鱼,今日虽已成佛,尚遭头痛之果报,故说因果不昧也。’佛即复说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中国唐朝有一位悟达国师(详情可参考法华经第一品浅释)。皇帝赐他一个沉水香木宝座时,国师生一念贡高自满心,即时招来往昔之冤孽要讨还他的命债。原来过去在汉朝时,国师身为袁盎,因嫉妒晁错,设计杀之,事后深悔不已而出家。由于精勤办道,守戒精严,一连十世为高僧,却冤孽于千里。可是今生贵为国师,一念骄傲,善神隐退,冤鬼乘虚而入,在国师膝盖上长了个人面疮,几乎要了他的命。可见因果丝毫不爽,而我慢心,的确害人不浅!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语诸作人’:即佛为诸修行者宣说四念处法:(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有许多人将自己的身体看得很重要,结果将本有的家珍都丢了,不能识自本性。这个‘身体’本非真我,只能说这是我的身体,但决不能说这个身体就是我。若人太爱恋贪著自己的身体,则会日渐沉沦堕落,益加愚痴。应知身如房子,乃暂宿之旅馆,非常住真性,何必对它爱恋不舍? 今将四念处浅释如下: (一)观身不净:身体乃最不净物,活著时,九孔常流不净:眼、耳、鼻皆有泪水、耳屎、鼻涕等秽物排泄,口内又有口水及痰,再加上大小便,此为九孔不净。然而人不但不视之为不净,反而刻意装饰外表,使它享尽美食,穿尽华服。殊不知人越贪爱享乐,其自性愈为染污。当人要死亡,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多做善业者,将往生三善道;而恣情纵欲,造恶者,必堕三涂。 世间上无论最英俊貌美之男子女人,死后无一不是形像恐怖,身体肿胀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或焚烧后化成灰,你又在那里?虽是父子夫妇,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富贵如春梦,功名似浮云,但念无常,勿再执著臭皮囊! (二)观受是苦:能对治缘受执乐之颠倒妄见。 (三)观心无常:则能由此观照之慧力,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之过患。 (四)观法无我:宇宙万法,皆因缘和合而成。我们的身体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组合所成,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身体便死亡。诸法本空,故言之观法无我。修四念处,可以断除染爱执著而得戒定慧。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譬喻修四正勤,能发暖位。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要时时刻刻,念玆在玆此四正勤,如人钻木取火,非要继续努力不可。稍一懈怠,则取火不成。故言四正勤乃四加行中之暖位。四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修四正勤能渐得与真如接近,故言‘得近其子’。‘后复告言’:譬喻四如意足。‘咄’:是惊觉之辞句,令迷梦者醒觉。 ‘正勤’,属智慧,如男子是阳性。四如意足是属定,如女人是阴性,此表定慧相助,方能生无漏智。修道人本不应有男女之分,皆应同有顶天立地之志气而勤修佛道,方能发扬佛教。‘汝常此作’:表示已达到顶位,勿再向外驰求,但需忍受一切横逆境界,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勿复余去’:即告诫穷子勿再从邪或修外道无益之法,应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为法)。‘当加汝价’:表示得无漏法,修正道衣、助道食,破除见思二惑,可得无学之位,即世第一位。 ‘诸有所须’:即正道衣助道食。‘盆器’,譬喻四禅。‘米’,表生空智慧,‘生’,即众生,亦是人,故又可解为人空智。‘面’,表法空智。生空智较粗,而法空智较细。米面亦能喻为正道。世人看不破人执法执,故事事皆放不下,而处处自寻烦恼。释迦牟尼佛有一次与诸大众,接受斋主之应供,大众皆到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弥看守给孤独园。其时刚巧又有一檀越到来,就将此唯一之沙弥请去。当沙弥用过丰富之斋饭后,斋主即跪在地上请法。谁知此沙弥可一点也不懂得说法,见此情形,竟吓得偷偷的跑了。因为当时在印度,请法者为表恭敬,皆要五体投地,不可随便抬头张望,故小沙弥得以悄悄溜走,伏受听法之斋主,良久不闻片言只字,即抬头一看,哦!人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即刻领悟人空法空之道理,顿证初果。他立刻到给孤独园只桓精舍,准备向小沙弥顶礼谢法。然而此沙弥早已自锁门内,听闻敲门聋,更是惊心不已,可是这么一吓,竟也开悟了!但是在此末法时期,要开悟不是容易之事。 ‘盐醋之属’:盐,譬喻无常,即修无常观。醋,即观一切是苦。因为正道食(米及面),若无盐醋等调味,则不易食用;换言之,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缘相助。助道者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及八正道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之欲望增加。(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即以思惟来修禅定,譬如参话头:‘念佛是谁?’或‘父母未生以前之本来面目。’(三)勤如意足。(四)观如意足。 ‘亦有老弊使人’:譬喻如意观能发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云老弊。‘使人’,如意观中,亦有此法,须此助于正道,即成俱解脱人,故云须者相给也。‘好自安意’:譬喻五力:(一)信力;信念足而不欺诳。(二)精进力;精勤故不懈怠。(三)念力;念念住于正理,故不嗔。(四)定力;有定者则不恨。(五)慧力;智慧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则能安固难坏,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一切众生之慈父,但因众生迷蒙,不知本身将来亦堪作佛,故佛言勿复忧虑。‘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我年老大’:佛居道终,已圆满具足智德与断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断二德,故言‘而汝少壮’。 汝常修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故无有欺诳懈怠、嗔恨怨言等诸恶行,亦无有‘如余作人’,即不修外道等无益苦行。自今以后,你就像我的亲生儿子。‘更与作字’:世第一位,名之为‘儿’,即转凡成圣。阿含说五种佛子,谓四果及辟支佛。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即此义也。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这时二乘人,虽得遇大乘法缘,但犹不知自己可堪作佛而绍隆佛种,故云自谓客作贱人,但修权教法,而‘二十年中常令除粪’:除见思二惑之粪,此可解为无碍解脱。思惟道中,无碍有九种,另解脱亦有九种,再加上见谛一及无碍一,合共为二十,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过是已后’:在二乘人断除见思二惑后,已渐能相信大乘法而不起疑谤,故言心相体信。闻大乘法名之为入。见佛丈六之躯说小乘法,名之为出,此大小出入虽无疑难,犹谓大乘是菩萨事,非己智慧能力所及,而不肯回小向大,故云所止犹在本处。佛陀虽有大悲愿力,欲救拔一切罪苦众生,唯独众生自甘堕落不肯出离,故佛刚开始宣说法华经,就有五千比丘退席。由此可见,众生难度颇堪伤,迷诸尘劳性颠狂。连佛菩萨亦感到难以度化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这不是很可悲吗?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世尊!这时长者有病,‘自知将死不久’: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谓死,今教化众生之机将毕,应入涅槃。‘金’,表中道。‘银’,表真理,此种种法门,皆为珍宝。‘仓库盈溢’:譬喻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缺少,内充外溢。‘其中多少’:即般若广略二门,菩萨行般若,应知广略相,略则为少,广则为多。‘所应取与’:自修行为‘取’,而教化他人为‘与’。此所应取及应与,汝皆知之。 ‘我心如是’:佛以般若为心。心、佛、众生乃三无差别。‘当体此意’:诫令同我体法空也。‘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今我所有,付托与汝。现在你和我已无异,宜加用心照顾,勿忘父言,无令漏失菩萨道法。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当尔之时,二乘人领受大乘教理及佛之智慧功德,心量惭宽,但还停在二乘境界未舍下劣之心。在方等会上,佛陀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即训示小乘人之偏真涅槃乃舍大向小,诃斥彼等为焦芽败种,复又赞叹大乘法而褒奖圆教为最殊胜微妙之法。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玲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由阿含时到法华时。佛成道后,先说华严经,如日出光照高山。次讲阿含经,如日后照幽谷,但亦俱时可照高山。故佛于华严法会中,乃为法身大士说法,度大菩萨。而在阿含方等时,菩萨亦出席法会作影响众。般若时即要回小向大,将二乘人转为大乘,此时佛欲将家业托付给弟子,但还未实行,在法华会上才正式交托给弟子。 ‘父知此意,渐以通泰’:譬喻佛于般若后,正说无量义经之时,二乘人既闻本从一法生无量法,必思无量诸法,理应还入一法。如此思惟,渐以通泰,故得大乘机发,乃至今经发言三请,名为自鄙先心。‘临欲终时’:如来不久将入涅槃,化缘已尽,所应度者,皆已度迄,故入涅槃,正指法华时也。‘命其子’:即二万亿佛所受教化之人,大机既熟,十方云集。‘亲族’,表十方法身菩萨,到此法会,作影响众。‘国王’,一切渐顿、三藏十二部经,当机益物,部部不同,皆言第一,即各称王。等觉菩萨为‘大臣’,十地菩萨为‘刹利’,三十心菩萨为‘居士’。 长者在此集会中,宣言说明二乘人实是其亲生之子,表示穷子已得佛所教化而渐发菩提心。此穷子往昔曾在某城中,背大乘法而遁入生死,备经六趣玲竮辛苦,即孤独穷苦,故云五十余年。为此,佛怀忧推觅,常觅可化之机。忽于此间,得以感应道交,遂以权巧方便法度之,继而教之以大法,付与家业。故言‘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财物者,即大乘万德万行。‘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佛往昔所说小乘权法,现已归入大乘法,回小向大。换言之,二乘人已悉知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乃至法华、涅槃等经。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当穷子得佛授记,欢喜信受,得未曾有。我本无心行菩萨道作佛子,今何其幸运得此殊胜因缘,闻佛开权显实,此法宝妙乘,如大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世尊!大富长者,即是如来。菩萨为佛之真子,而二乘人虽已行菩萨道,犹不自知,故言‘似子’。如来视众生犹如一子,唯独众生舍弃成佛大法而乐著小法。迷惑无知,故于生死苦海中,三界火宅内,受尽五蕴火之热恼压迫,认贼作子,背觉合尘。三苦:(一)即身体本有种种苦,名苦苦。(二)身体渐渐衰弱,名坏苦。(三)业运迁流,名行苦。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今日在此法华会上,世尊令我等悟知以前所习小法,乃诸法戏论之粪,故现欲去除。我等因惧于生死无常诸苦而勤加精进修道,只为得涅槃一日之价。得少许果位,偏真涅槃,便自以为足。然世尊早已知我等贪著粗弊五欲,乐于小法,故不分别演说大乘法,纵令习小,舍于大乘教化,并宣说我等皆有如来之智慧功德宝藏。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慈悲,以权巧方便法,演说如来甚深智慧之法,我等从佛闲修,得小涅槃,便以为大得,无欲进修法华圆顿大乘。舍利弗及须菩提(空生)以为他们能为诸大菩萨演说大般若法,全是佛之智慧神力所加被,却不知自己本有菩萨种,亦能演说大法,故言我等不知其是佛子。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今日我等始知佛以大慈悲,本欲教化众生以大法,唯独众生劣根性乐小法,故佛随顺其根机而宣演权法。现在我等已知,往昔曾受佛教化,本具大乘种子,故发好乐大乘之心,而佛又为我等开权显实,宣示深奥,唯一佛乘,更无余乘。昔日方等般若会中,佛于诸菩萨前,诃责小乘者为焦芽败种,乃开阐无遮,度诸疑谤,实以大乘教化。我等本无心希求佛法,今日会中,法王(如来)无上大宝(一切佛法)不求自至,如诸菩萨所当得法,我于今日皆已得之。声闻、缘觉、菩萨乃三乘,现于此法会中,汇三归一,归回佛乘,谓自然而得。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 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 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其父忧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 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 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 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 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 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 有大力势 我等声闻乘人,今日得佛授记,故欢喜踊跃,叹未曾有,无上妙法,不求自得。譬如无知童子,舍父而逃。‘周流诸国’:譬喻轮回三界火宅。‘五十余年’:表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阿修罗则在此五道中。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即观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觅可度之机。‘顿止一城’:譬喻佛于此娑婆世界救度众生,复在余国而示现方便寂静涅槃。‘造立舍宅’:起慈悲舍,立性空宅。‘五欲自娱’:受用胜妙五尘,称性法乐,良由佛居方便,是实报亦是寂光。此常寂光乃常行遍照一切诸有情,觅机而度。‘王’,譬喻佛之法身及自受用身。佛为法王,故常为诸佛之所护念。‘群臣豪族’:表法身大士。‘往来者众’:譬喻十方菩萨来往听法。 而年朽迈 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 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而年朽迈’:喻佛年事已高,将终教化群生之事,更加忧念穷子,日夜思量化事将毕,而痴子,即二乘人,犹远隔佛地五十余阶,住于五道,我之所有法财宝藏,如何得以托付? 人人皆有生死,又惧于生死,但却不知修习佛法,乃出离生死之道,实为可阶矣!从前,有三位老年人,甚为投机,故常相聚首。最年长者已届八十岁,下来的是七十岁高龄,另一位则是六十来岁。年终时三位又聚首,难免唏嘘慨叹时光易逝,而年属朽迈。其中六十岁者说:‘今年我们一起用饭吃菜,可是不知明年谁已不在了!’言中之义,深叹岁月不待人,难以预测他们之中,谁会先撒手尘寰。七十岁者听后说:‘嗨!老同伴,你说得太远了!今晚在上床前,我们脱下鞋袜后,明早不晓得还能不能再亲自穿上呢?’八十高龄者却说:‘你说得也太远。当我这一口气吸进去,也不知下一口气可否吐出来!’在这三人中,年纪最长者为最聪明,了解人命无常,仅在呼吸之间。但是最明智者莫过于即时念佛修道人。你或许会怀疑:‘这样做就不会死了吗?’不一定不死。‘那么念佛有何用呢?’ 虽然,修道念佛者不可避免死亡,但却妙在如何了死。未修道时,生命仅在呼吸之间,在修道上勤加用功有成果后,呼吸自如,来去自由,虽有生死而无生死。若要往西方极乐世界,乃至一切十方法界,无不应念而至。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尔时穷子,为求正道衣助道食而流离奔走,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此表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染著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及十八界(六根、六尘及六识)。眼见色时,眼识即起好坏之分别;耳闻声时,耳识亦起分别作用,如此类推,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亦复如是,遇事分别,对境迷心。 ‘或有所得’:表有漏之善根。‘或无所得’:表无漏之善根,即已断除生死而入涅槃。然则真如涅槃,本无所得,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故云无所得。 无大乘法喜为‘饥饿’,无大力用为‘羸’,无大功德为‘瘦’。迷于谛理而起见惑者为‘体生疮癣’。何谓见惑?所谓‘对境起贪爱’,对境不识,常被境界所转。见惑乃由无明所起,若不破除无明,则不待蠲除贪爱等执著。使汝等流转者,心目为咎,由目所见而心起分别计度好、坏、是、非、长、短,尽是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颠倒。然而一般人皆以此为心性,由是舍本逐末,迷于本性。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时穷子以其劳力,四处干活而养其命,辗转遂至父舍。前文言,父于窗牖中,不立于中门,而今言长者于其门内,表示兼得大乘二乘两处。尔时穷子见父于大宝屏帐内,坐于法王座上,法身大士及诸菩萨等皆围绕左右。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菩萨行愿,多明事数,故云计算。‘出内财产,注记券疏’:以广、显、略为‘注’,授决为‘记’。四宏誓为‘券’,修行为‘疏’。四宏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若人能发此四宏誓愿,则已注记成佛之道。 穷子见父,豪迈高贵,尊严无比,故作思惟,是国王耶?抑或同等于国王地位之人?由是惊怖疑惑而自责不应到此。覆自念言,若久留此地,唯恐被逼修大法,故不敢久留,驰走而去,往贫里处修二乘法。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 迷闷辟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尔时,佛于师子座上,一眼便认出立于远处之穷子,但从未曾对人言此事。即授命菩萨,前往追捉,将他带来佛前。但穷子根劣,听闻大法,反生恐惧,又畏生死,如是小智不解大教,故言迷闷辟地。 长者知其子愚钝,见地狭小,必不信真言直说,故为实施权,开演二乘法。 有人说,逃子当时既年幼,而时隔数十载,纵然今日得与父重逢,理应见而不识,然则父能认子,乃理所当然。此无虚言,但在法华经内所言,非为世俗般之父与子,此为出世间法。一般来讲,为人父者,虽对子女爱护备至,但尚存有善儿防老之观念,此为或多或少之自私心作祟。佛乃真正之慈父,无一丝毫自私观念,爱护一切众生更甚于爱护己命,尽全力教化一切众生,以望其能早日成佛道。 ‘穷子’是谁?就是一切众生,二乘人也。他们虽有眼而不识佛,反将舍佛而逃,终日没于苦海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来不明去不白,追名逐利,苦求博士硕士等学位,但人死后什么头衔、学问亦带不去,等到第二生再来投胎做人,一切又得从头学起。如是求而复失,失而复求,生生世世在得失中打滚。 佛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来明去白。佛又用种种方便法,令我等悟知宿世因缘,而了解为何人有贫富之分,或美丑之别,进一步明了,各人不同之际遇乃往昔业所致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十二连环,为众生生死之因缘。但可怜的众生,皆舍父而逃,背觉合尘,不愿回老家——l常寂光净土。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长者深知穷子根劣,故施以权巧方便法,遣令菩萨,伪装为独目相丑,无威德者,前往劝说。‘眇目’,譬喻偏空小智。‘矬’,竖短,譬喻不穷实相之源。陋者横狭,譬喻不具万善之饰。非四无所畏,故‘无威’。非常乐我净,故无德。‘净诸房舍’,即净诸六根房五阴舍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六识而杂染六尘之境:色声香味触法,如是背觉合尘,染著六尘之境,不能了悟自心,而处处被尘境所转。净诸六根即能转识成智,净化六根,返本还原,即因事悟道,见境明心,不再为六尘所转,同时亦能净化五阴(色受想行识)而度一切苦厄。 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著弊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 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 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 又以緛语 若如我子 长者知子舍大习小,譬如佛最先为大菩萨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二乘人皆‘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故佛以方便力,隐大示小,不现千丈相好之躯,但现丈六老比丘之相,著蔽垢衣,执除粪器,应以二乘人身得度者,即现二釆人身而为说法。 ‘方便附近’:以是方便法,得以接近而教化二乘人。‘语令勤作’:‘语’表四念处,‘勤’表四正勤。‘既益汝价’:譬喻四如意足。涂足油者,油能除风,表禅定;复能履水,譬喻神通。‘饮食充足’者:‘饮食’即米面盐醋。‘米’表人空,‘面’表法空。米面合者,即表正道。‘盐’表无常,‘醋’表苦空,此二乃助道之增上缘。譬如人食用米面,必先以盐醋等调味,方可食用,修行之道,亦复如是。‘荐席厚暖’:譬喻观练薰修诸禅。‘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劝勉彼等勤修四正勤、四念处及四如意足等法,又以软言慰曰,视彼为亲生之子。 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玻璃 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佛以大智慧,渐令入出者,即教化一切众生,回小向大,令入佛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佛教菩萨断界外见思二惑,与前文所言二十年除粪,迥然不同。 穷子虽身在执作如来家业,得佛授之以法藏,犹自持机小,无此方便,教化众生及净化国土等菩萨应行之道,而止宿于二乘之草庵。 父知子心 渐已旷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佛知穷子,我慢渐除,心量扩大,故欲授以所有如来法藏,而聚集亲族、国王大臣、表众菩萨、刹利居士等,于诸会中,宣说此为我子,曾舍我而逃。‘经五十岁’:表沉伦于三界生死苦海,五道之中。‘自见子来,已二十年’:表二乘人舍小向大,自行除粪后,方名为子,则以转教菩萨法而执作如来家业,名二十年。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五道而索其子,遂来至此中路而设化城,凡我所有,如来家业法藏,悉以付之,恣其焰绩佛灯明。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小乘人偏修顽空,志意下劣,攻于四果,今得闻无上甚深微妙法,受成佛记,得未曾有,欢喜踊跃。佛知我等心意,乐于小法,未曾说言汝等皆堪作佛,而说可得诸无漏智解脱之法,成就有余涅槃,声闻罗汉果位。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遗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佛为大众,说无上法,修习此大法者,悉当成就佛果。我承佛教菩萨法,佛以种种譬喻,方便之法教化,使我等闻法修证,并于如是时间,诸佛同音,即与印证而授菩提记言:汝等于未来无量之世,当得成佛。一切十方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独为大乘菩萨之机,演其微妙如实之事,而非为二乘人说此真实至要之道。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穷子虽得近佛陀,闻大乘法,但于法不修行止于二乘,纵有佛法宝藏于前,亦不能得丝毫法益。如今穷子渐能了解大法而得逐步深入佛法藏内。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 于佛智慧 无贪无著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宽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 报佛之恩 大迦叶白佛言,‘我等内灭’:已断思惑,自谓已足。常在定中,烦恼既除,无明亦破,由具小断,故不希求大断。止于小智而不欣乐大智、净佛国土、回小向大及教化众生等事。为何二乘人不习大法?原来彼等执于法空,妄认自己得诸法空寂,则不需再教化众生,此为只知利己而不利他之自私行为。一切诸法,性虽空寂,然救度众生,乃必须之事。事实上,诸佛与众生乃合二为一,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二乘人止于中化之城,譬如一些人,未出家前,精勤修道;出家后,却渐退菩提心,且常为自辩护:‘我已受具足戒,即使不修行也没关系,毛病可以不用管,懈怠些又何妨?’此即二乘人所为,得少为足,既不自利,又不利他。 我等在迷,长处暗夜,但知乐小,畏苦求空,破除无明烦恼,得脱三界,住于有余涅槃,以为究竟,为报佛之恩,但于佛智慧,不知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只求己乐,是以汝等应明了,为何佛陀常责二乘人为焦芽败种,非行佛道。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说有实利 我等虽为佛弟子,在般若会中,蒙佛加被,为菩萨说大乘经,却对大法,无一念好乐之心,如来见而暂舍大法,只说修四谛十二因缘可证四果等法,并不鼓励我等修六度万行,可成佛果之菩萨道,乃由观我心,非是希求大法也。 如富长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 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 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 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佛以方便力,示现为一位平凡之老比丘而度化二乘人,施以权巧方便法,潜移默化,使其心调伏,而后令入佛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 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应受供养 我等何幸,得授密意,昔所未有,非是本心先有指望,而于今日蒙佛开示,自然而得,清净佛眼而开佛知见。‘得道’者,即得实相道。得果者,即分得无上菩提大乘圣果。无漏法者,中道不漏二边。 我等昔来于无明长夜,修持如来清净戒行,始于今日得闻佛开权显实,我等闻佛如是法,悟知成佛真实果报。换言之,净戒乃成真实缘因,故得妙报。梵行为成真实了因,故得妙果。所知所见,即正因理性法身德也。 真是声闻,真阿罗汉者,昔来我等闻声入道,名小乘声闻,今者是大乘声闻罗汉。圆满初住位,一分真一切分真,即是分证十界三德,但就其本位开权显实,故云声闻阿罗汉。于三界中诸天世人魔王梵王,普于天人大众中,以修如来智慧之故,皆应受其恭敬供养。 身为出家人,皆不得为利养而随便接受施主之供养;须知若汝三心未断,则滴水亦难消矣。经云:‘三心不可得’。何谓三心?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者,已成过去,故不可得。现在心,刹那间成为过去,乃无常。未来者,还未到来,故云不可得。 出家人若三心未了,而接受施主之供养,莫论饭食难消,即使是清水一杯亦难消受。食时若习五观,真修办道者,即使是铁亦能消化。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表示不拣食物之好坏,不分别、不贪著,一律平等食用。‘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除贪欲,故观想吃东西犹如食药物,以防止此身形体枯瘦也。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 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 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 皆不能报 若以顶载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 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 诸佛希有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 敢相凡夫 随宜为说 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 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 分别知已 于一乘遗 随宜说三 佛以大慈悲,施大恩德,救拔六道罪苦众生,令彼等先修四圣谛,得乐果离苦海。继而普度十法界众生,令发菩提心,入四宏誓愿,此乃如来大恩。 无量劫来,佛皆行菩萨道,示教利喜,曾教我等大乘法,虽复中忘,暂不得自拔自度,但志愿未失。今得闻六度万行菩萨之法,自利利他之德行,乃成佛之正因。如此希有之事,我等如何能报得佛之大慈与乐恩?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视父而已,佛应世而住,济以安宁,备六度万行,以利群生,故云利益我等,使我等有所皈依处。 佛成道后,应受寂灭无为之乐,但为了哀愍众生,无畏生死,入此五浊恶世而救度之。复隐其神德,施以权巧方便法门,教以五戒十善,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而得去除贪欲。 佛以大慈悲心,本欲众生速成佛道而演说华严经,但众生根机尚浅,机缘未熟,未识大法,如是之故,佛隐大示小,现丈六老比丘之相,方得接近众生,视其机宜以度化之。方便附近,与一日之价,此乃佛助众生断除见惑之爱热恩。 二乘人除见思二惑后,渐能与佛,心体相应,故佛弹诃贬斥,令彼等耻小慕大,此即佛开阐无遮之恩德也。又佛命彼等执作如来家业,金银库藏,皆悉令知,此为佛所赐之庄严恩。如是之后,佛观机缘成熟,即聚集亲族,于众会中,宣言彼等为佛子,并付以家业,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此意谓二乘人将来亦堪作佛,坐于法王宝座之上,此乃如来赐座恩也。 既坐佛座,身意泰然,快得安稳,以佛道声,令一切众生得闻,普广于天人,应受其供养,令我等具足自利利他之恩德,是故佛所赐与之深恩,我等纵然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乃至顶戴或两肩荷负,亦不能得报佛所赐与之覆育、救拔及自他行成,初后理显之大恩。 牛头栴檀者,在华严云,出离垢山,若用以涂身,火不能烧。 佛之无量神通乃不可思议之事,无漏无为,诸法之王,以慈悲故,能为下小劣弱之机,忍耐调柔,随类应化一切取相凡夫。众生之品性低劣,但佛以大智,能熟知其根性,复以大悲,历经千劫,不辞劳苦,头头救拔一切罪苦众生。 人生如一场戏,今生扮演父亲之角色,下一生扮演儿子。如是父子、子父之关系,生生延续蔓延不断。或不为子与父,而成亲戚、朋友等。总而言之,在人生大舞台上,人人各演其角色,戏终人散,待另一出戏上演,又再粉墨登场,另演新戏。无量劫来,众生皆演其戏,轮回六道。吾人应及早醒觉,迷途知返! 佛善以惭顿法门,任运自在,教化众生,随类应化诸根行业,显示分别说最稀有法,于一佛乘无上之道,方便随宜作三乘说。
---------------------------------------------------------------------------------------------------------------- 更多宣化上人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