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太虚法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报恩品第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太虚法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报恩品第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报恩品第二)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甲二 圣教正说分

  乙一 称性顿宣

  报恩品第二

  本经全部分成品类共有十三:第一序品,即‘教起因缘分’;第十三嘱累品,即‘依教奉行分’;余从报恩品以讫成佛品,共有十一,即圣教正说分。今明此‘圣教正说分’,有‘称性顿宣’与‘应机渐说’之二。‘称性顿宣’者,即报恩品首。‘尔时世尊’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一节。‘性’者,即一切诸法如如之真实性,此一切诸法如如之真实性,乃佛陀如实证得,亦即本经所谓‘心地观’者是也。唯此称性如实之法,始为一乘真实究竟之理。故佛陀于菩提树下,最初三七日中转大*轮,即为菩萨顿宣一乘圆妙之法。但凡小根性不能领受,于是次转四谛*轮,以及随众生根性而宣说种种妙法。今此经首便称性顿宣佛陀自证之如实妙理,亦同华严之仅可为地上大士而说;在未证二空之二乘尚不能领受,况于天龙等在凡之众生乎?故佛于尔时从三昧起,即唯告弥勒等大菩萨,称其所证之如如实性而顿宣说之。顿宣,是直说佛果上自证自住之大乘妙法。然此妙法,若严格言之,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故言顿宣,是不藉位次而说者也。但此心地观之真实妙法,虽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而佛与佛实无藉言说;言说所为之极旨,端在弥勒等十地满心位登等觉之大士,于不久期间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补于佛位,故正应为之顿宣也。若此会诸大菩萨,可从始至终直宣其真如实性之心地观法,但此会中有妙德等之初机众生,未堪受此一乘究竟佛果之妙法,故次有‘应机渐说’──始于欲界及上二界人天等之‘五乘共法’,从此品以讫离世间品皆是;继有应声闻、缘觉等之机说‘三乘共法’,从厌身品以讫功德庄严品皆是;后乃再归到应菩萨等之机而宣说之‘大乘不共法’,从观心品以讫成佛品是。此‘圣教正说分’之所以有‘称性顿宣’与‘应机渐说’之二科文也。

  ‘报恩品第二’者,恩、即德惠之义,凡于己身能有所增益之道德、学问及资用等,皆名之为恩。彼既有恩惠于我,吾人应思木本水源,不能忘其根本,故应知恩而报答之。品,即品类,即是一经文义有各种之性质;今将其相类之一分而合聚为一品,故名报恩品。此品次于前之序品,故名第二。恩有四种,即父母、众生、国王、三宝是也。此四种对于吾人皆有恩惠,故应报之。然此品初有佛从定起告弥勒菩萨一节,为‘称性顿宣’之文,虽寄在本品之前而其义固大有不同。然亦因有此一节,始引起下文妙德长者等所谓:菩萨行果迂迟,违于父母之供奉,尚不及修二乘菩提,于三生百劫中即能离苦得乐,其报父母之恩亦易。故此文虽不为报恩品之亲因缘,而其为增上缘则无疑矣。又‘称性顿宣’之文少,故不别立一品而摄此报恩品中,犹法华顿宣诸法实相十如是之寄于方便品也。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诸善男子,为欲亲近世间之父,为欲听闻出世之法,为欲思惟如如之理,为欲修习如如之智,来诣佛所供养恭敬。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如是妙法,诸佛如来过无量劫时乃说之。如来世尊出兴于世,甚难值遇如优昙华!假使如来出现于世,说此妙法亦复为难,所以者何?一切众生远离大乘菩萨行愿,趣向声闻、缘觉菩提,厌离生死永入涅槃,不乐大乘常乐妙果。然诸如来转于*轮,远离四失说相应法: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无非法。应病与药,令得复除,即是如来不共之德。声闻、缘觉未得自在诸菩萨众不共之境,以是因缘,难见难闻菩提正道心地法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于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者,即如来在三昧中受狮子吼等赞毕之时。安详而起者,前如来在三昧中,虽受人天等之供养及狮子吼之赞叹而不动其三昧,是因说法时未至;今说法正是其时,故如来即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彰显如来之清净业用,而称性宣说诸法实相,故特以告弥勒菩萨。‘弥勒’,此言慈氏;名阿逸多,阿逸多此言无能胜。如来之所以特告弥勒者,因此菩萨于不久期中即当作佛;且又是在此世界继续释迦如来之佛位者。虽尚有其他诸大菩萨,然释迦佛法之付嘱即在弥勒;此品末有若人流布此品,命终即得往生弥勒内宫,及三会龙华而得解脱等,即是此意。善哉善哉者,是称赞至极之词。善男子者,凡一切众生于三宝中能种诸善根者,皆名之为善男子,世间之父,即正指如来,因如来能与世间众生以出世乐故。出世之法,即不可思议之妙法。一切世间诸法皆不离寻思测度,此寻思测度,不过妄心之分别与言论之假立,虚妄计度故可破坏;而出世之不思议法,离于虚妄计度及言说之假名,乃佛陀自身所证真实、常住、不思议、不变坏、如如之理性,亦即本经中之‘根本心地’。宇宙间一切诸法,情与无情,皆摄于此‘根本心地’之中,为此‘根本心地’之所现。析言之,即以根本心地能观之智慧,而证得根本心地所观之理体者也。如如之理者,即根本心地所观之理体;如如之智者,即根本心地能观之智慧。今再合明之:若欲思惟如如之理,必先听闻出世之法;既闻出世之法已,尤须勤加功用以修习如如之智;如如之智既成,则如如之理随显。如是,则如智即理,如理即智,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要之,即无分别之一真法界也。复次、为欲听闻出世之法:故亲近世间之父,来谐佛所恭敬供养;为欲思惟如如之理,故亲近世间之父,来诣佛所恭敬供养;为欲修智如如之智,故亲近世间之父,来诣佛所恭敬供养;为欲成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故亲近世间之父,来诣佛所恭敬供养。

  心地妙法,即根本心地中所有微妙难思之法,法华所谓,‘我法妙难思’,亦此意也。今此心地妙法,无论其为能照(如佛所放之金色光明),无论其为所照(如虚空等),皆是能所双亡、缘观俱寂之无分别智境,非一切邪妄分别所能知。因此邪妄分别,建立于分别之上,而根本心地之妙法乃无分别智之所行。唯其如是,故能与事理相符契,不同于龟毛兔角之相用全无。然此心地妙法,固甚深微妙难可思议,但欲令众生得知此法,又不能不方便善说,引导众生令其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以入于佛智;亦即法华所谓:“如来为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者也”。如是妙法至时乃说之者,即是说:如此微妙难思,非三界心心所所能知之心地妙法,诸佛如来于无量劫中,始偶然说之,因众生之机不堪受此大法故。

  如来世尊至如优昙华者,是说:佛之出兴于世,如优钵昙华之甚难值遇;汝等切不可失此胜妙之时期也。常乐妙果者,是佛果所证‘常、乐、我、净’之四德,今但言常乐者,是略文也。前说如来出兴于世,亦所谓最难者也,今更进一层告之:佛之出现于世固属甚难,既出现已而欲求其说此大乘心地观之妙法,尤复难于佛之出世。因一切众生皆不乐大乘妙法,故远离于菩萨之行愿,趋向于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之法位。故于厌离生死之心,如欲速脱牢笼;而于欣乐涅槃之心,则如获得真宝:故于三生百劫之内,便速即入涅槃。于大乘之常乐妙果,虽美善而总觉其难行,故但修四谛、十二缘起等法以为究竟。因此类众生根性众广,故佛应机而说此法之时期亦多。此所以谓如来虽难逢出现于世,而说此妙法尤难于如来出世。

  然诸如来至说相应法者,相应即‘契合’义,契合众生之心性故。如来说法,不惟契理而亦契合众生之根性,故言契经。若一味称性而说者,则过失随生,岂得云远离四失耶?远离四失者:一、无非处:若以理言,即是真即云真,假即云假,乃至有无、是非,无不各适于理;若以事言,即是佛在大众之中,凡有所言说,皆适应所处之环境也。二、无非时:若以胜义谛言,即如来所说之法皆初中后善,应言有为说无相之教,有教及非有非空之中道教亦然;若依世俗谛言,即佛于鹿野苑及祇园、灵鹫山等所说之法,无不适宜于当时。三、无非器:器者,即是根器,指受法之众生。若以胜义谛言,即一切众生皆有成佛之法器,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佛所说之法皆适宜于众生之心,无有不令其成佛者。若以世俗谛言,即是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者令其增长,已增长者令其成熟;或随其五姓所宜而说。四、无非法:若以胜义谛言,即一切皆真如,皆毕竟空、无愿、无相、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若以世俗谛言,即如来所说之四谛、缘起、根、力、觉、道、四无量、六度等法,皆最清净法界之等流,亦无不令一切众生──若声闻、若缘觉、若菩萨、莫不各随其所应而还归最清净法界。

  应病与药至心地法门者,即说如来善能疗治众生之病;虽众生之病种类不齐,而如来皆能随其病症而疗治之,故众生之病无不随其药而遣除,此即如来不与声闻、缘觉、菩萨等所共之德。何则?因声闻、缘觉等所发之心甚属狭小,故其所知之法亦甚狭小,而所得之果亦不大;菩萨所发之心虽与佛同,将来所得之果亦与佛等,但尚在解行修习时期,于福德智慧功德尚未圆满,尚居于未得自在位。此自在义,于大乘庄严经论有其四种:一、分别自在,菩萨在第八地舍离一切功用,于一切法远离分别,故于一切法无用分别亦得自在而知。二、刹土自在,菩萨于第八地,其心清净自在,故刹士亦清净自在。三、智自在,菩萨于第九地得四无碍解,故其说法之智,亦得称理自在而说。四、业自在,菩萨于第十地无有烦恼惑业,断尽烦恼、所知二障,故于业得自在。又如智度论说:八地以上菩萨,即得十八不共法、于法自在。若严格论之,即唯等觉后之佛陀,始能圆满自在,故云如来之德为不共之德,不与声闻缘觉等所共也。然此中所言未得自在菩萨,正指八地以前之菩萨;就宽义言,指地前之菩萨亦不妨。由此,于佛前所说之如如理、如如智,为一切天人之所难见难闻。无上大菩提种者,即是说:若有众生能于佛所说之心地妙法,依如是法而作如是观,便能薰成无上大菩提种子。菩提树王者,佛在此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得此名。王者,因佛于此树下作大法王,故树亦依佛称王,如昔日君主所居之宫室,亦依国王而名王宫也。金刚宝座者,佛入金刚喻定而坐此座成等正觉,故得此名。此座即在菩提树下,下极金轮之际,上与地平,为贤劫千佛坐此座而成菩提之处也。

  乙二 应机渐说

  丙一 五乘共法

  丁一 欲界人天乘之五乘共法

  戊一 答妙德等问

  己一 妙德念问

  尔时王舍大城有五百长者,其名曰:妙德长者,勇猛长者,善法长者,念佛长者,妙智长者,菩提长者,妙辩长者,法眼长者,光明长者,满愿长者。如是等大富长者,成就正见,供养如来及诸圣众,是诸长者闻是世尊赞叹大乘心地法门而作是念:我见如来放金色光,影现菩萨难行苦行,我不爱乐行苦行心,谁能永劫住于生死而为众生受诸苦恼?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异口同音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乐大乘诸菩萨行,亦不喜闻苦行音声。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修行愿,皆悉不是知恩报恩,何以故?远离父母,趣于出家,以自妻子施于所欲,头目髓脑随其愿求悉皆布施,受诸逼恼,三僧祇劫具修诸度八万四千波罗密行,越生死流方至菩提大安乐处;不如趣向二乘道果,三生百劫修集资粮,断生死因证涅槃果,速至安乐,方名报恩”。

  此叙当佛在灵山说法告弥勒菩萨之时,法会大众之中有五百多位长者,共同在座闻法,而且都是大富长者,对于人民社会都成就以财布施,所以亦来法会供养如来及诸圣众。他们于三宝已有正信、正解的正见,但还是人天小乘之机,未能顿入心地无上菩提法门。因此、他们发起的报恩之念,听了如来赞叹大乘心地法门──如来放光现相,金色光相中所说大乘苦行,因救济众生而代众生受诸苦恼,都不愿闻,亦不喜行。他们以为弃舍父母恩而不报,反而去代众生受苦,这是在人伦上讲不过去的。此种意见,在中国的儒家,亦谓从亲而至疏,先亲亲而后仁民爱物,否则便以为不合乎伦理。诸长者的用意亦如此,以为父母之恩不报,反而去行菩萨行──代众生受诸苦恼,这不是知恩报恩的所为。近人亦往往以此批评佛法不是人伦的,恰与此中意义相符。且进而以为就从了脱生死的出世法来说,假若远离父母弃别妻子,乃至舍头目髓脑,还要经过三大劫修八万四千法门,才能超越生死苦海得大菩提,也不如趋向二乘道果之为好。因为辟支佛百劫,声闻三生或六十劫,就可以得道果,而大乘菩萨必须经过三无数劫;这样、岂不是得二乘果容易吗?断生死亦容易,只要从五停心修习乃至涅槃,即可到安乐处,以此而度父母方名报恩。此报恩心,即是欲界人天乘法,亦通出世,故为五乘共法。这总是舍大向小,并且是以极小的人乘为立论根据。

  己二 如来慰答

  庚一 慰许

  尔时、佛告五百长者:“善哉!善哉!汝等闻于赞叹大乘心生退转,发起妙义,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知恩德一切众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

  世尊对于长者们报恩的议论,极其赞叹,并且安慰以善哉善哉。以其虽因听佛说大乘苦行而心生惧退,然亦能发此妙义而使世人知恩报恩;故佛再三劝他善思念之,特为他们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的所在。

  庚二 答解

  辛一 标释四恩

  壬一 总标

  “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你所说知恩报恩的道理,是片面的,不使普遍完全的。就报父母恩而论,亦未完全明白。须知世间之恩有四种,所谓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此四恩皆是平等荷负一切众生的,个个众生皆要报此四恩。

  壬二 别释

  癸一 父母恩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遂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湣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微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皆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昔有女人远游他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所谓父母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与乐,是把你教养成人,给你种种家业、财物、学问、道德,使你自觉、自立、自治,这都是父恩之处,而母恩在拔苦方面尤大,如在幼小时期,有病及种种饥渴、寒热诸苦恼事,而母一一能去其苦恼。其实父母都有慈悲之恩,不过在特胜的方面有父慈、母悲的不同罢了。在母亲方面,慈悲的意义格外深切,往往在畜生之类只知有母,而人类在理性上才知道有父的恩在。社会上往往有忤逆不孝之子,不但不报父母慈悲之恩,而且不知父母慈悲之恩的所在,甚至有去杀害父母之生命者,这简直比畜生还不如!假若能知母恩,即是菩提种子。因为要报母恩,对母即有亲爱孝顺之心,能把利己之心转移到知报母恩心上去,则不会有极端利己的行动。因为知报母恩,即能稍去自私心而去孝养父母,即是人间道德的根本。由此推而广之,菩萨心也就是如此,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而去代众生劳苦,使众生得幸福。所以,大乘菩萨行是以众生为父母,由大悲心而生起救众生苦恼之事业。

  西藏佛教所传,修菩提心从修大悲心起,这有两种办法:一、将利己精神转移到为法为人而利他,则大悲心自然生起;对公共利益,比个人还来得重要。二、知母恩而报恩,凡稍有知觉的人,乃至高等动物,皆可感觉到母恩,由母恩而推观一切众生皆曾为我之母,皆必要使之安乐,则非发大菩提心不可。所以若修大悲心,菩提心便会自然而生;否则,我爱障害,虽有知识亦不会应用到善的方面去,且反增长我慢等烦恼。若能修大悲心,自然能做出利人事业来,‘无我’,不会仅是好听的名词。若能至诚勤修大悲心,我执的心也自然会消灭了,也没有恶取空的病了,这才是发大菩提心的出发点。

  今且再为种种比较,令知母恩之深重:假若有人以种种物品供养恭敬一切有学问、有道德诸超人者,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品供养母亲,到比前所供养诸超人等的功德要多百千万分。这是显现供养功德的大小 讲到真正报母恩,纵使你每天割身上肉来孝养父母,亦还不能报父母一日之恩,因为初在母胎中,始经十月受诸苦恼,既出母胎之后哺乳长养成人;故这种恩德,报之难尽。中国向有的割股疗亲,亦是此类了。

  世间人子,往往在生日欢乐,胜过平常。实不应以生日为欢乐,当知生我之日,即生母极苦之日,能作如是想,必可不作忤逆。若有拂逆母意处,使母生不安之念,那就很容易堕落;虽有金刚、天人亦不能救护。人生最有幸福的事,即是父母在堂,所以人生的幸福不幸福,以父母存留为标准。

  父母之恩很多,报之难尽,与其向外去供养诸上善人,不如在家供养父母。古云家中有二尊佛,即父母之谓。以供佛供母,在福上没有差别;唯要求出世的法,则非供佛不能。

  癸二 众生恩

  “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著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为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

  吾人从无始以来,流转三界、五趣生死海中,轮回不息。因之,各个众生皆有恩于我,皆曾作过我的父母;众生皆即父母,故众生之恩即同父母之恩。因为曾为父母,所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与现在父母一样。往昔之恩未报,此生应该要报!

  在世间往往有同类相杀,异类相杀,好像以我为刀俎以彼为鱼肉,欲食则取食之,没有悲怜之念。若知都有难报之恩,即非起大悲心不可。此众生恩,即为社会恩:此中虽但由父母恩推广来说,然社会恩应包括亲戚邻里、师长、朋友、同事、同业、同学、同一国民、同一民族、同一人种、同为人类、同为有情等,这都是有极密切关系的。在有情方面说,牛代耕、马代步、犬司夜、鸡司晨,总之,凡是能互助增益的因缘,都要顺其所需而为之资助,这才是报恩。由此,人类都要互相饶益,对于社会民族都要去施与利益。这种报众生恩的心理,是人人皆要具足的。

  癸三 国王恩

  “国王恩者,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三十三天诸天子等恒与其力,常护持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大海际属于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福故。是大圣王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万物,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间,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王失正治,人无所依;若以正化,八大恐怖不入其国,所谓他国侵逼,自界叛逆,恶鬼疾病,国土饥馑,非时风雨,过时风雨,日月薄蚀,星宿变怪。人王正化,利益人民,如是八难不能侵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爱念无比,怜湣饶益,常与安乐,昼夜不舍;国大圣王亦复如是,等视群生如同一子,拥护之心昼夜无舍。如是人王令修十善,名福德王;若不令修名非福主。所以者何?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善因王修同福利故。造十恶业亦复如是,同其事故。一切国内田地园林所生之物,皆为七分,亦复如是。若有人王成就正见,如法化世,名为天主,以天善法化世间故。诸天善神及护世王,常来加护守王宫故,虽处人间修行天业,赏罚之心无偏党故,一切圣王法皆如是。”

  如是圣主名正法王,以是因缘成就十德:一名能照,以智慧眼照世间故;二名庄严,以大福智庄严国故;三名与乐,以大安乐与人民故;四名伏怨,一切怨敌自然伏故;五名离怖,能却八难离恐怖故;六名住贤,集诸贤人评国事故;七名法本,万姓安住依国王故;八名持世,以天王法持世间故;九名业主,善恶诸业属国王故;十名人主,一切人民王为主故。一切国王,以先世福成就如是十种胜德。

  大梵天王及忉利天,常助人王受胜妙乐;诸罗刹王及诸神等,虽不现身,潜来卫护王及眷属。王见人民造诸不善,不能制止,诸天神等悉皆远离;若见修善,劝喜赞叹尽皆唱言:我之圣王!龙天喜悦,澍甘露雨,五谷成熟,人民丰乐。若不亲近诸恶人等,普利世间碱从正化,如意宝珠必现王国,于王邻国碱来归服,人与非人无不称叹。若有恶人于王国内而生逆心,于须臾顷如是之人福自衰灭,命终当堕地狱之中,经历畜生备受诸苦;所以有何?由于不知圣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有所愿求无不称心。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皆如响应。圣王恩德,广大如是!

  国王,是国民的主导者,能保护国土,能建立完美的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能得人民的信仰,得人民拥护,这才是明主、圣君,非桀纣之辈可比。在民国,虽没有国王,主权在国民全体而统治权寄于政府,则可称为国民恩及国政恩。假若政府执政者,处理政治诸事得其当,则国内安定而外患自然不生;故各人之幸福,皆托赖于国,应当知恩报恩。

  领导国民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元首,如美国华盛顿,国民称他为国父;孙中山今亦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因为,他能建国安民,保护国土;在政治上能组织政府,施行政治法律,一切人民的权利都有保障。所以国民对于他有盛大的纪念,都怀其恩而思报答。假若人人都知要报国恩,即是国民爱国心的表现。

  昔君主国的国王有大福德,在国界之内的山河大地,尽属国王所有,而且一切以国王为根本,依国王而生。所以国王个人的福德,胜过一切国民,如梵王能生万物。梵王,是小千世界之中的主宰者,他有六十劫的寿命。在小世界中,以梵王为最先生起,次生万物;乃至小世界灭亡之时,先万物灭亡,最后才是梵王灭亡。总之,梵王在小世界之中,先生而后灭。国王在国民中与国的关系亦然,国王能有公正的政治,在国内无论什么恐怖都没有。不但他国不能来侵害,国内也没有叛逆之徒,也没有饥馑之年,乃至星宿变怪现象等八种灾难都没有。所以,为国王者固应以人民的苦乐为苦乐,而同时为国民者所有的利益,亦应以七分之二归为国有。假若为国王者没有福德,国家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其罪亦在于王,所谓‘万邦有罪,罪在一人’。若国王有福德,则邻国和睦,国内之叛逆恶人亦即命终而堕地狱,不能为害。

  今世界各国,因没有福德之人执政的缘故,人民亦恶化了,损人利己的恶劣事情,差不多成为普遍的现象。所以国不国,民不民,互相争斗,互相惨杀,闹得满天风雨,遍地荆棘,不知道在精神上物质上牺牲了多少的代价!倘若真正的爱国,必须要以道德为前提。若应用道德于国际,我想国与国会互相爱护尊重,没有互相惨杀的现象,国际战争也就无形之中消灭了,这就是治国之所在。既治国以道德前提,道德应以佛所说的法义为最高标准,所以我们要进而信仰了解、恭敬供养于佛的法义。

  上面的三恩,都是就世间法而言的,所以人人都应当知恩报恩。谈到报恩,便要以大悲为根本,非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不可,所以下面即继此而说三宝的不可思议恩德。

  癸四 三宝恩

  子一 标释三宝

  丑一 总标

  “善男子!三宝恩者,名不思议,利乐众生无有休息。是诸佛身真善无漏,无数大劫修因所证,三有业果永尽无余,功德宝山巍巍无比,一切有情所不能知。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神通变化充满世间,光明遍照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烦恼业障都不觉知,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诸有智者悉皆瞻仰。

  三宝功德,在各经论中俱有详细之说明,但诸经论所明之三宝功德,各有隐显和浅深之不同。本经中所讲之三宝功德,直就三宝于一切有情所有之恩德而显,所以今后诸人,若欲了之三宝对于有情所有之深恩,以及发心恭敬供养等,皆可依经而解释也。

  不思议,即是对前父母、众生、国王、之三恩而言。因前三恩,其恩虽重,但仍属世间有漏之法,是可思议,是可分别、测度、而此三宝之恩,超一切凡夫之所计量,非言语分别之能了解,所以三宝之恩为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说、超出世间之法。而又遍在世间,利乐有情无有休息,故名三宝为不思议恩也。然此思议与不思议:亦及对待与非对待,有分别与无分别,有言说相与无言说。因对待者即世间之法,非对待者即出世间法;换言之,对待即是思议,非对待等即是不思议。所以此思议与不思议,亦摄尽一切世出世间之法也。是诸佛身真善无漏者,诸佛法身,从三无数劫修因所显,一切有漏、业感、烦恼、结缠、之果皆永断尽;所以唯识颂云“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以显因圆果满,得菩提之法乐也。诸佛因地所行,乃修一切六度,四无量种种法门,在此三大无数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乃至头目手足无不布施;修尽一切波罗密门,断尽一切三有业果,所以如来证至果地,则功德宝山巍巍无量,而非一切有情凡夫、声闻、独觉、菩萨之所能知。所谓福德智慧甚深无碍,犹如大海,等于虚空,而神通变化光明遍照,充满世间,遍十方界,穷三世际,无有穷尽。但此三宝功德,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即为烦恼之所蒙蔽,都不觉知;于自性之三宝功德亦不能了,所以沈轮苦海永无出期。世尊智观洞照,为大悲心愿倾动,怜湣有情,于是在此三界苦海之中作大船师,随机设应三类分身,永息众生生死苦海之轮。因此,一切众生因佛悲智力故,即各随机宜而得见如来之大化小化,随类化三佛身也。故知三宝功德不可思议,不可言宣!一切众生,因障所覆,不知报答;而在诸有智者,谁不瞻仰恭敬也!

  丑二 别释

  寅一 佛宝

  卯一 正说

  “善男子等!唯一佛宝,具三种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第一佛身,有大断德,二空所显,一切诸佛悉皆平等。第二佛身,有大智德,真常无漏,一切诸佛悉皆同意。第三佛身,有大恩德,定通变现,一切诸佛悉皆同事。

  以下即正释三宝,分为三段。唯一佛宝具足三身者,佛身开合,诸经论中各有不同:或唯为一,即法界身;或分为二,即自性身和自受用身为真身,余为应身;乃至华严经中则说为十。今此经中以中庸义分为三身,即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也。其实所谓一身、十身乃至无量,亦即依此三身而开合耳。所以此经说为三身,最为正确而适当。

  第一佛身以下,即以三德而显三身。第一自性佛身,即是断德所显。自性者,即诸法之自性。此诸法实相之体,离绝言语、分别、计度,一切寻伺名相之所不能到,故此自性之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有生灭染净去来之相。但非三无数劫因圆果满,不能证之,所以圣凡自性虽同而在佛始名为自性之身。在凡不得名自性为身者,即因凡夫为二障所覆,结使所缠,于此诸法实相不能亲证,不能如实了知,不得自在,故不名为自性身也。因此,自性之身即是断二障、灭十缠,永尽一切有漏种法成大断德。二空者,即是生空和法空之能显智;所显者,即是依能显智所显如如之真理。换言之,即观此如如之理,必起二空之智;依此二空之智,即遣二执、除二障而显得离言之法性也。所以二空智为能显,而诸法自性真理为所显;但必须智如不二,能所俱寂,始证得根本无分别自性身也。此自性之身,体遍法界,生佛平等,所以一切诸佛亦皆平等,共证此为清净法界身也。

  第二佛身以下,即受用身。此受用身智德所成,所谓四智菩提也。常者,即不受熏变,佛果所成无漏善法相续无间,故名为常也。熏变义者,即菩萨至最后金刚定时,仍有微细无明可断,异熟生灭可空,大圆无垢可发,故有熏变;至佛果后,即一切圆满,故名真常无漏也,然此真常无漏,常起应化妙用,度脱众生,故此真常无漏之受用身,亦即有为无漏也。诸法法性之自性身,则无为无漏也。一切诸佛悉皆同意者,此明诸佛自受用身之用。各各恒审思量无我性故,各各遍满法界,各各互不障碍,平等无二故。义如一室千灯,光光遍满,光光互照,而此灯光各不障碍,亦不杂乱,所谓不一不异、不即不离。其亦一亦异、亦即亦离者,乃诸佛因地之所修、所行,所发誓愿各各不同,故至果位自受用身,有此不思议事也。

  第三佛身下,即是变化身恩德,所有随机设化,利益有情故。定通变现者,此化身之用,完全利他,真所谓与乐、拔苦。此身起时,从妙观察、成所作之二智,即现大化千释迦身,小化丈六金身,八相成佛,以及随类化身 然此变化之身,从实而言,亦即自受用身之所显故。故三身体性,不即不离,无去来相;所谓佛佛道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遍满法界也。

  “善男子!其自性身无始无终,离一切相绝诸戏论,周圆无际凝然常住。”

  “其受用身有二种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而不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绕,以无垢绘系于顶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是名为后报利益。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现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欲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圆满,是真报身受用法乐:一、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此智名为大圆镜智。依大悲故恒缘众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双观真俗无有间断,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二、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无二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众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转五种识得此智慧,能现一切种种化身,令诸众生成熟善业,以是因缘名为成所作智。如是四智而为上首,具足八万四千智门;如是一切诸功德法,名为如来自受用身。”

  “诸善男子!二者、如来他受用身,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居真净土说一乘法,令诸菩萨受用大乘微妙法乐。一切如来为化十地诸菩萨众,现于十种他受用身:第一佛身,坐百叶莲华,为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百佛世界利益安乐无数众生。第二佛身,坐千叶莲华,为二地菩萨说千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千佛世界利益安乐无量众生。第三佛身,坐万叶莲华,为三地菩萨说万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万佛国土利益安乐无数众生;如是如来渐渐增长,乃至十地他受用身,坐不可说妙宝莲华,为十地菩萨说不可说诸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不可说佛微妙国士利益安乐不可宣说不可宣说无量无边种类众生。如是十身,皆坐七宝菩提树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善男子!一一华叶各各为一三千世界,各有百亿妙高山王及四大洲日月星辰,三界诸天无不具足。一一叶上诸赡部洲,有金刚座菩提树王,其百千万至不可说大小化佛,各于树下破魔军已,一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大小诸化佛身,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诸资粮及四善根诸菩萨等、二乘、凡夫,随宜为说三乘妙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余众生说人天乘,令得人天安乐妙果。诸如是等大小化佛,皆悉名为佛变化身。善男子!如是二种应化身佛虽现灭度,而此佛身相续常住。”

  “诸善男子!如一佛宝有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利乐众生广大恩德,以是因缘名为如来、应、正遍知、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男子!一佛宝中具足六种微妙功德: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有大恩德,三者、无足二足及以多足众生中尊,四者、极难值遇如优昙华,五者、独一出现三千大千世界,六者、世出世间功德满一切义。依具如是等六种功德,常能利乐一切众生,是名佛宝不思议恩”。

  以下重明三身,即是广释三身也。自性身法体遍满,本无生灭,故无始终之相;性体离言,唯证相应,故绝一切戏论之相。周圆无际凝然常住,正显法性身之遍一切法常如其性也。

  次明二受用身。一者、自受用身,即诸佛因地善无漏业所感别报之总果。此别报总果,诸佛所证各别,因因地修行差别故。诸佛成佛果圆之时,即证此真自受用身。如世人所言之即身成佛,现通示相,皆相似成佛;唯成此自受用身,始为真成佛也。但此佛之真受用身,尚非一切圣人之所了及最后菩萨之可比拟,何况其他?十地满心,即等觉菩萨。但诸经论中开合不同:开即十地外别立等觉,合即十地满心位即等觉也。运身直往色究竟天者,诸佛成正觉时,皆往色究竟天,坐大莲华,圆满大觉也。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即于此色究竟天之上,现起超过三界净土,乃成胜果佛也。坐无量数大宝莲花下,即最后身菩萨三劫修因所得最后之利益也。以无垢绘系于顶上者,即显菩萨位中最高之顶,断一分微细无明,转成大圆镜智,获得庵摩罗无垢识也。尔时菩萨下,明菩萨成佛之现果。金刚定,喻坚利之义,即以此最坚利之定而破微细无明,破无明已即得大觉妙果,故名为现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即成佛已则一切妙德无遗、无欠、无增、无减,展转相续乃至尽未来际亦复如是,故名无终。然此真妙善果,唯佛独有,故名真报身受用法乐也。四智以下,明此身即转识所成四智。大圆镜智,从喻为名,因镜能普照万物现诸色相,而此智相应之第八净识,能持一切无漏根身,为一切功德之所依止,故名镜智。又如明镜能显一切色物差别之相,如来第八镜智之中,能显众生诸善恶业及诸菩萨信、住、行、向自他妙果,故名第八为镜智也。又地上菩萨,观诸法性,不能极了,即八地以上乃至等觉犹有蒙蔽,而唯诸佛独自圆明,故又名大圆镜智也。异熟识有三义,今空异类而熟无覆无记性故。平等性智,即转第七识所成之智。因有漏之第七识,分别执著第八为我,常与四惑相应,故又名此识为我见识。转此我见,断烦恼障,得我空理,即证诸法自他平等无二我性,成平等性智也。妙观察智,即转第六分别心识所成之智也。分别识者,此识分别功能最为强胜,如他识只具自性分别,而此第六则自性、随念、计度分别悉皆具足,故名分别识也。此识转成净智之时,即能观 诸法自共等相,及于众会前说诸妙法,普利群机也。自相,即五蕴法各别之自体;共相,即五蕴法共一苦无常等。成所作智,即前五识转成。此五识转成净智之时,能现一切种种大化、小化、随类化之无量化身,成熟一切有情。如是四智,为一切种种智之上首与根本,实则有无量智也。

  第二、他受用身。他受用者,如来证自受用身已,从第七识之平等性智变起不可思议之大身,为地上菩萨说一乘法门,令诸菩萨受用法乐,故名他受用身也。八万四千相好,即地上菩萨所见如来他受用身所具之德相。一切如来下,明如来说法随机而显,因十地菩萨各具智慧德相和断烦恼之浅深不同,故对此菩萨即显十种身也。如初地菩萨见第一佛身,坐百叶莲花,闻百法明门;而二地菩萨即见千叶莲花,说千法明门;如是展转增胜乃至十地菩萨,即见不思议莲花,说不思议法门:此即十身之差别也。又此十地菩萨,因闻法浅深之不同,故度生放光亦异:如初地悟百法明门,即于百叶莲花现百叶世界,百一四天下,百一化佛,而百一化佛各偏满百叶世界,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如是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展转渐盛,则成不思议莲花,不思议化佛,而各遍满不可说之世界,利益安乐无量无数之有情也。又初地佛身百佛世界者,如大弥陀经所明极乐依正。第二地之千佛者,如梵纲经中之卢舍那佛身。乃至第十地之不思议身,即如华严经中弥勒楼阁不思议之境界也。如是十身下,即总说十地佛身,皆坐七宝菩提树王而各成正觉也。

  第三、变化身佛。变化身佛亦有三类:如一一华叶各为一‘三千世界’等,即变化中之大身,为地前菩萨也。又如现八相成道、丈六金身等,即为二乘及人天说法之小化身也。其他,如在八部与三恶道中,则更有随类随形所变化之随类化身也。如是化佛,亦各于菩提树下,各成正觉,各度众生。如是大小诸化佛身下,即叙因机说法之差别方便:如遇声闻说四谛法,遇菩萨说六度法,遇缘觉说缘起法,为诸资粮四善根诸菩萨等说大乘法,要皆诸佛说法、及所变身随机度生之方便也。然在大乘法中皆贯通为一,如说地上一乘之法,在地前诸菩萨等未来即同地上菩萨。所以,中国古师判教,分为藏、通、别、圆,或小、始、终、顿、圆,分别各菩萨断证位次:如依一大乘说,则甚为不合,有违佛说之意。盖就三乘根机而说,故有大小乘之不同;而在菩萨,只仅浅深之不同而已。如是二种下,总明二身,皆从自受用身之所显现;自受用身遍常相续。

  次明如来恩德不可思议,故具足十号以及无量德也。十号者,即如来、应(阿罗汉译应)、正遍知等。此十号中若开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二,即以世尊为十号之总名;如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则世尊亦为十号之一。

  卯二 问答

  尔时、五百长者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佛宝中无量化佛,充满世界利乐众生;以何因缘世间众生多不见佛、受诸苦恼”?佛告五百长者:“譬如日光天子放百千光照明世界,而有盲者不见光明,汝善男子于意云何?日光天子而有过不”?时长者言:“不也,世尊”!佛言:“善男子!诸佛如来常演正法利乐有情,是诸众生常造恶业,都不觉知,无惭愧心,于佛法僧不乐亲近,如是众生罪根深重,经无量劫不得见闻三宝名字;如彼盲者不睹日光。若有众生恭敬如来,爱乐大乘,尊重三宝,当知是人业障销除,福智增长,成就善根,速得见佛,永离生死,当证菩提。”

  此即问答断疑也。五百长者闻佛说佛宝恩德如是之大,而他受用及变化身佛又如是之多,但世间众生仍不闻不见,故发疑问也。佛告五百长者:众生不见佛闻法,譬如盲者不见日月光等,实非佛咎。所以世尊又言:如来常住于世演说正法,但诸众生为结使所缠,常造恶业,都无惭愧而不觉知,于佛法僧亦不钦敬,所以是诸众生,不见佛也。若有众生下,明众生若信三宝,供养恭敬,乐闻大乘,现前即能消除罪障增长福慧,未来世中当证菩提也。

  寅二 法宝

  “诸善男子!如一佛宝有无量佛,如来所说法宝亦然,一法宝中有无量义。善男子!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声名句文,名为教法。有、无诸法,名为理法。戒、定、慧行,名为行法。无为妙果,名为果法。如是四种名为法宝,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善男子!诸佛所师,即是法宝,所以者何?三世诸佛依法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尽未来际利益众生。以是因缘,三世如来常能供养诸波罗密微妙法宝,何况三界一切众生未得解脱而不能敬微妙法宝!”

  “善男子!我昔曾为求法人王,入大火坑而求正法,永断生死得大菩提。是故法宝能破一切生死牢狱,犹如金刚能坏万物;法宝能照痴闇众生,如日天子能照世界;法宝能救贫乏众生,如摩尼珠雨众宝故;法宝能与众生喜乐,犹如天鼓乐诸天故;法宝能为诸天宝阶,听闻正法得生天故;法宝能为坚牢大船,渡生死海到彼岸故;法宝犹如转轮圣王,能除三毒烦恼贼故;法宝能为珍妙衣服,覆盖无惭诸众生故;法宝犹如金刚甲胄,能破四魔证菩提故;法宝犹如智慧利剑,割断生死离系缚故;法宝正是三乘宝车,运载众生出火宅故;法宝犹如一切明灯,能照三涂黑闇处故;法宝犹如弓箭矛尔,能镇国界摧怨敌故;法宝犹如险路导师,善诱众生达宝所故。善男子!三世如来所说妙法,有如是等难思议事,是名法宝不思议恩。”

  法宝,从佛金口所宣,无漏清净法界所流出。一佛宝有无量佛,故一法宝亦即有无量法,而一一法中亦有无量义也。所以金刚经说:“经典所在,即为有佛”。若人尊敬供养,即获福无量也。声名句文,是说法之四种教体,声即声音,是名句文所依之实体,名句文是声上之分位假法;即以佛之音声宣说一切教法,而以名句文为能显门也。然此声名句文,为佛说法之能诠法体,非常人之声名等也。因佛无漏之声名句文所显之教法,能破众生之烦恼,能导众生入无漏界,故为法宝之教法也。有无诸法,明能诠声名句文中所诠之法义,依此教法所显有无之理,即理法也。有即有为、无为之依他、圆成法,无即遍计所执,如龟毛兔角等。戒定慧,即三无漏学也,即依教思理、依理起修、依修证果之过程,亦即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之三增上行。无为妙果,即由前三增上行而达到最后之目的,即为果法。由此教理行果之四法,能度脱无量有情出生死海,拔济无量众生到于彼岸,包括诸佛心地法门尽,故此法宝之恩亦不可思议也。善男子下,明法宝所以为宝之理由,和劝人尊敬恭敬三世佛说之教法。三世诸佛依法修行得成菩提,即以法为师,常能恭敬诸法宝故。善男子我昔曾为下,即佛举往昔因行以身作则也。如金刚下,借喻以显法宝之威力。如金刚能坏万物,法宝能破愚痴。宝阶,是诸天生天之梯,法宝能导众生出生死海。转轮圣王有大威德,能使众生安乐;法宝有大法力,能灭众生之苦。

  寅三 僧宝

  “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侩。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于万倍,亦胜四种转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郁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知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供养前三真实僧宝,所获功德正等无异。如是四类圣凡僧宝,利乐有情恒无暂舍,是名僧宝不思议恩”。

  此中所谓世出世间者,即是世间、出世间。世间迁流变坏义,间即中间,谓一切有情于未得圣道之时,皆堕此生灭变坏之中,故名世间。有情如是,其所依之根身器界亦然。出世间者,即与世间相反,因一类有情得闻佛陀之教法,了知世间幻化无常,而修习四谛、六波罗密种种法门,便出离生灭变坏之范围。或有因本人之机缘成热,不藉佛陀之教法,而自身亦能修十二缘起之法,以超出世间而不囿于三界生死幻化之中者。其所受之身士,亦随之不堕生灭变坏,而得名出世间也。三种僧者,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僧,即众义,即是和合之众。和合有六义: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换言之,所谓僧者,与世俗之团体相同;要四人以上方得名为僧,否则但名苾刍或沙弥也。此中菩萨僧与声闻僧,皆指证圣道者,名为出世之僧;若未证得圣道者,则便为世间之凡夫僧,以其未出三界生死故也。此凡夫僧,有内凡、外凡之分,不同于平常之凡夫,因其于信心位、资粮位、加行位亦有相当之修习,所以与平常之凡夫不同。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今此经中所指之菩萨僧,以文殊师利、弥勒菩萨而为上首;此二菩萨是依律仪之出家菩萨僧,不同于在家菩萨之形相无定,不能表显僧相,故佛陀说法时多以之为菩萨之上首,此经亦复如是。此二大士是出家菩萨僧中之长随于佛者;又是本土之菩萨。若观音、势至等则为他方佛土中之菩萨,其来此世界赴法会否,不能决定。此文殊师利与弥勒菩萨,是诞生于印度者,其应生之处皆有史迹可考。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云‘佛告跋陀波罗菩萨:“文殊师利有大慈心,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来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以此三昧力出现于十方。佛灭后经四百五十岁,于其本生处入灭”’。又弥勒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劫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跏跌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故在释迦如来所制菩萨律仪之中,皆以文殊师利为羯磨阿阇黎,以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有此种种关系,故今但举文殊、弥勒二大士以代表一切菩萨僧。文殊师利,此言妙吉祥,即前所列菩萨众之妙吉祥菩萨也。舍利弗、目犍连,是如来声闻弟子中之上首。声闻,是听闻佛陀之音声而得悟道者。舍利,此言‘鹙’;弗、是‘弗多’之略,此言为子。此是从母得名,舍利即是母名,是舍利之子故。他经有言舍利子者,即舍利弗也。此人于佛声闻弟子中,为智慧殊胜之一人。目犍连、此言‘采菽氏’,上古有仙人深山静居,常采取菉豆而食,便以之为姓。目犍连之母,即彼仙人之族裔,亦是从母得名也。此人为佛声闻弟子中神通最殊胜之一人。此二人者,本是外道之首领,对诸外典皆精通娴熟;后因遇马胜比丘,始得随佛出家,旋证无学圣果。二人于佛陀法会中,每为声闻僧中之上首,故今亦以此二人代表一切声闻僧也。此二人因不忍见佛之入涅槃,故先佛而入灭,遂由迦叶、阿虽传佛法藏。

  凡夫僧,第一要成就解脱戒。戒者,止恶修善义,即是律仪。律仪有三种,此即三种中之一。言别解脱戒者,因此戒条种类有七众之不同,对于别别所犯,制定别别戒条令别别遵守之,而得别别解脱者也。此凡夫僧虽未证圣道,若能于别解脱律仪如法受持,并能具足正知正见,深入于佛陀圣言量之教法,而广为众生开演圣道之法,令其得利益安乐,所谓‘利生为事业,宏法是家务’,如是方堪称为真善之凡夫僧。此中所言圣道法者,若以三乘共修之法而言,即是八圣道法或三十七菩提分法;若再推广其范围,则凡佛说之法,皆可名之为圣道法。由是观之,凡夫僧亦须具足成就自利利他之条件,设仅具别解脱戒而不能通达佛法,以化导众生流传社会,则唯摄得止恶之自利而不能作生善之利他事业,尚不能完成真善之凡夫僧资格也。于此可知具足成就凡夫僧之资格,亦非易事!虽未能得无漏至获福无量者,即是说:此凡夫僧虽未能得戒、定、慧及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无漏法身,如有能广兴供养,亦获福无量,等于供养出世之菩萨、声闻无有差别。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者,田以生长为义,如世间之田,播植种子于其中,到成熟之时便能获得多数之果物;今福田亦然,若有能供养如是三种僧者,则于将来所获之福,亦如播种于田,能收获无量之福果。然世间一类有情,不辨真伪之教法及教师,往往误奉于邪教、邪师,不但不能感福,且反罹过咎。今此三种僧则不然,是真能生福之田,故名福田僧。

  复有一类名福田僧者:此中所谓舍利,不是人名,即如来灭后,诸大弟子焚烧其身时,有坚固、圆正、光洁之骨子,其形如珠,色彩不定,后分散而起塔供养;今我国鄞县育土寺所供之舍利,亦即佛舍利也。佛形像,指佛灭雕刻金银木石之佛像,与泥塑纸画等佛像。转轮圣王者,在人寿无量岁灭至八万岁、或六万岁、四万岁、二万岁时出世,具足三十二相;由大福力,感得轮宝,于即位时降伏四方,故名转轮圣王。是转轮王有四种:金轮王统辖四洲,银轮王统辖三洲,乃至铜、铁轮王统辖二洲、一洲。郁金华,是珍贵之华,其华金色故名。此文是说:复有一类等而下之凡夫僧,亦得名为福田僧。他虽未能坚持律仪,然对于如来或舍利,及佛灭度后所供奉之各种形像和经典,与佛当时所制之戒条,或过去现在之僧伽,皆能深生恭敬信仰;自不生邪见诽谤,亦令他人不生诽谤而生恭敬信仰,且能宣说佛陀之正法,赞叹大乘甚深微妙之理,深信善恶因果,所以常常发愿,愿于现在未来忏灭其过犯与业障,如是之人,虽对于戒律未能深生防护,但其能广作利他之事业及深信三宝之力,亦胜于外道百千万倍;因外道虽能勤苦修行,既未能认识真理,则其所修者亦劳而无功也。不特胜过外道百千万倍,且亦胜过四种转轮圣王。以此深信三宝之僧伽,虽于现在世中尚未完成僧格,然能悔除业障种诸净因,令其无漏种子增长,烦恼渐渐消灭,且亦能广传佛法,导人超出世间;彼转轮王于人中虽有大威德福力,然未出三界,若不求出世之法,仍然轮转五趣无有出期也。转轮王犹不及,何况其余一切众生?盖人类无有超出转轮王之上者;再推之于人而下者之众生,更不言可知矣。今且以喻明之:如郁金华是香中之最上者,虽萎悴而犹能胜其他一切不正香,或香甚微之华;正见比丘虽以无始来之积习难除,于律仪有所毁犯,然对于三宝之敬信及不坏于正见之功德,便能作自他出世因。因此,能胜一切众生亦得名福田僧也。若善男女等能供养此第二种凡夫僧,其所获得之功德,仍与供养前三种僧宝所得之功德无有差别。

  如是四类圣凡僧宝至是名僧宝不思议恩,此是总结;四种僧宝于众生常施以清净善法,而利乐有情恒无舍离,故僧宝对于众生之恩亦不可思议也。此上四种僧宝,前二是圣僧,后二是凡夫僧;前二种是出世间僧宝,后二种是未出世之僧宝。

  子二 问答宝义

  尔时、五百长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闻佛法音,得悟三宝利益世间,然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愿佛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尔时、佛告诸长者言:“善哉!善哉!汝善男子能问如来甚深妙法,于未来世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庄严国界饶益有情;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一者、坚牢,如摩尼宝无人能破;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二者、无垢,世间胜宝清净光洁不杂尘秽;佛法侩宝亦复如是,悉能远离烦恼尘垢。三者、与乐,如天德瓶能与安乐;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与众生世出世乐。四者、难遇,如吉祥宝希有难得;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业障有情亿劫难遇。五者、能破,如如意宝能破贫穷;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破世间诸贫苦故。六者、威德,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伏诸怨;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七者、满愿,如摩尼珠随心所求能雨众宝;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满众生所修善愿。八者、庄严,如世珍宝庄严王宫;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庄严法王菩提宝宫。九者、最妙,如天妙宝最为微妙;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超诸世间最胜妙宝。十者不变,譬如真金入火不变;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世间八风,不能倾动。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诸佛法僧说名为宝。善男子!我为汝等,略说四种世出世间有恩之处,汝等当知,修菩萨行,应报如是四种之恩”!

  在佛说毕三宝恩之时,妙德等五百长者,因明宝义故重问如来。我等现在虽闻音教,得以明了佛法僧利益世间之恩惠,但还不知以何意义而说佛法僧为宝?惟愿如来为我等解释其义,令在会诸众得知,并于今后此法宝流行时,亦能使未来世敬信三宝之有情不坏正信,断除烦恼所知之障,以入于三宝不思议海。此不思议海,唯信能入,无信则不能入,盖信为无上菩提之根本也。故修净土法门者,以信为三种资粮之一;乃至一切法门,无不以信为基础也。前说四恩,由于妙德等长者之问而生起,今此长者等既明四恩之义,又进问三宝得名为宝之意义,一方面为除自疑,一方面是使现在及未来众生皆得利益,故佛称赞其‘能问如来甚深妙法,于未来世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具足十义。庄严饶益,即是宝之业用。国界、即国土,有情、即是人民。佛法僧之所以喻为宝者,宝是世间极珍贵之物,有情得之便能利益安乐;佛法僧之利益安乐世间有情亦然,能使其离苦得乐,故佛法侩得名为宝。然世间之宝,虚伪之宝,终非究竟,或有因之而受累者;唯佛法僧方堪称为真实之宝,能令众生毕竟安乐故。此下别说十种宝义:一者坚牢:摩尼,此言‘如意’,此宝之体性最为坚硬,无有人能破坏;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虽有邪见邪分别之外道,及具有大威德之邪势力,而常破坏正见正行之天魔,亦不能破坏真实之三宝,外道、天魔尚不能破,则凡夫更不能破矣。二者无垢:前义显示坚牢,此第二义表显无垢。凡殊胜希有之宝,其体性皆清净光洁而不为尘垢污秽之所杂染;今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不但佛宝、法宝清净光洁远尘离垢,即未证圣果未出世间之凡夫僧,能严持别解脱戒,则亦能远离烦恼染污法之垢秽──因持戒便能生定,由定而能生慧,则便能证得出世清净善法。在佛陀说法之本怀,固一音演说,众生虽以根器不同,受法之程度亦千差万别,然究竟皆导归清净无漏法界。世间之圣帝贤王,其治世虽有若何之善美( 如我国书诗记其盛事等) ,亦难免YIN杀等之染污;唯佛法僧宝能绝无染污,所以名之为宝。三者与乐:天德瓶,是由天福德所感之瓶,能满足世间众生之所需求,因此瓶如摩尼珠,于欲求财者即能生出财宝,乃至衣服、饮食、屋舍、于世间众生之所需求无不满足;佛法僧宝亦复如是,欲求声闻菩提者,便能与以声闻菩提,乃至缘觉菩提、佛果菩提,亦皆随其所应而得之。四者难遇:吉祥宝,是希有难得之宝,佛法僧宝亦是最难遭遇之宝。如业障最重之有情,不特不能亲遇佛法僧宝,即连佛法僧宝之名亦难得闻,如地狱内之众生即是。世人对于佛陀之教法,往往不生敬信,不特不生敬信,或反生相违之见,此种人虽得见佛闻法,然由业障深厚,等于未见佛闻法也。五者能破:如意宝,即前之摩尼珠,其性质亦与天德瓶相似,能破除众生之贫穷,求衣食得衣食,举凡世间诸事皆可满足众生之愿望。佛法僧宝亦如是,凡众生有正当之愿望,能随心而得,如欲求智、求道乃至求福求健康,佛法僧宝皆能一一与之。六者威德:轮宝即前所说转轮王由福力所感得之轮宝,形如车轮,故名轮宝。转轮王征讨四方之时,其轮宝必自前导而威伏四方;四种转轮王所有之轮皆然。佛法僧宝亦复如是,由于具有天眼天耳乃至漏尽等六种之神通,便能降伏烦恼、五蕴等四魔。七者满愿:此与前第三、第五义略同,即说摩尼珠能满足众生之愿望,而佛法僧宝亦能满足众生之善愿,所谓‘碱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八者庄严:世间珍宝能使国土庄严,置之于王宫则能使王宫尊贵;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庄严法王之菩提宝宫,使一切众生皆于菩提宝宫之法王座上成等正觉。九者最妙:天妙宝虽微妙,但不过是世间之宝而已,佛法僧宝为超世间之妙宝,是出世闲之最胜功德,非世宝能喻。十者不变:世间真金入火煆炼之时,其色仍不变坏;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不为世间八风之所倾动。八风者,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法。其所以名为风者,因世上一切有情,常被苦、乐、憎、爱等扰动其心,如风之动物,故名之为八风。利是得可意之事,衰是遇著不可意之事,毁是背地排斥,誉是为世誉赞,称是当前赞美,讥是当前诽谤,苦是逼迫损恼于心,乐是身心顺适:此八法为世人常有之事,且世人无不以之而转移其心志;惟佛法僧则不为此之所动摇。自佛法僧宝至说名为宝,此是总结佛法僧由于具足无量神通种种变化,常于世间饶益有倩,所以得名为宝。

  善男子以下,总结前来所明应报答之四恩。在世间常人,若皆能知报恩,则举世皆能作损己利他之事业,其道德亦因而显现。但报恩之性质有宽狭不同,若其所知恩小,则其所报之恩亦小;今特为举出报恩之大小以扩众生之心量,使知恩德遍于世出世间也。世间一类众生,仅知父母之恩,故唯在父母之前承事供养,或求功名光太门庭,使父母常生欢乐;此虽是报答恩德,而其范围甚狭。若发菩提心,依于佛法而报恩德,则便能知自他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流转五趣生死,皆曾互为父母、妻子、眷属、亲朋、而有恩惠于我者,但因烦恼深厚,未能证得宿命通,不知往昔之事;设证宿命通之圣者,于往昔之事便能了了分明。若再进而推之于社会国家,从古至今,皆是有恩惠于我者,前之三种恩德,尚是世间之恩,还有三宝恩乃不思议之大恩,非平常小知小见所能见知。故佛法无论所谈何事,皆可谈到广大无极,如此所谈报恩之事也。如来于此总结四种世出世间恩中,开示妙德长者等不应限于唯知报答现身父母之恩,且亦须报后三种之恩惠。既须报后三种恩惠,则非凡夫及小乘之所能报,唯有发菩提心,修习六度万行以至成等正觉,始能究竟报答一切恩惠:故佛嘱其修菩萨行而报答四恩也。

  辛二 示报恩行

  尔时、五百长者白佛言:“世尊!如是四恩甚为难报,当修何行而报是恩”?佛告诸长者言:“善男子!为求菩提,有其三种十波罗密:一者、十种布施波罗密多,二者、十种亲近波罗密多,三者、十种真实波罗密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以七宝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无量贫穷众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罗密多,不名真实波罗密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悲心,为求无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与他人心无吝惜,身肉手足头目髓脑乃至身命施来求者,如是布施但名亲近波罗密多,未名真实波罗密多。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大苦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密多。前二布施未名报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三真实波罗密多,乃名真实能报四恩。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三施者无所得心,以真法施一切有情,令发无上大菩提心,是人当得证菩提时,广度众生无有穷尽,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以是因缘名为报恩”。

  此报恩品法门,在上总科中是摄于五乘共法,若众生能知报答父母之恩,虽未即报后三种恩,亦能种人天乘之福业。但佛之本意在出世之大乘法,使众生得出世之涅槃;其人天乘法虽未属于出世清净之行,然亦是出世之基础。凡佛说法,从大乘而生,终亦能达到大乘之究竟地也。妙德等五百长者请问如来,此四种恩既非世间小知小行所能报答,则应当修何行而始能报答此甚为难报之四恩耶?如来答妙德等,欲报如是四种恩德,非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不可。如众生无始即有恩于我,非成佛时以无边大慈悲、大智慧方便等力量而救拔济度,则不足以广报众恩。然欲成佛,须修三种十波罗密。三种十波罗密者,第一、即是但名字布施等十种波罗密,第二、即是布施等十种亲近波罗密,第三、即是布施等十种真实波罗密。波罗密,此言‘到彼岸’,即是从此生死之岸而到彼涅槃之岸。此到彼岸之方法,有其十种,即是十种到彼岸。以有情之程度不同,故有三种十到彼岸。第一、十种波罗密多者,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慧、方便、愿、力、智之十种;后两种十波罗密亦然,不过浅深不同耳。在程度最低者,即是但名布施等十种是,布施住布施相,即是名字波罗密。第二、十种亲近波罗密多者,即是布施亲近波罗密多乃至智亲近波罗密多。第三、十种真实波罗密多者,与二种义同,即是真实布施到彼岸乃至真实智到彼岸。由程度浅深之不同,不特应修布施等十种波罗密多,且须要修到十真实。如初发心菩萨,于初发心时即要修此第一十种波罗密多,即是外凡位十信菩萨,此则名为名字波罗密,以随分决定而未能行故。若到资粮位,加行位,则为十种亲近波罗密多,因他有胜解力而真能修行故。再由解行入于初地,通达诸法体性空寂,即是通达真如实性。其所行之法,即是十种真实波罗密多。

  一、但名布施波罗密多,即明一种众生发菩提心,又能以遍大千世界之七宝而施诸贫穷众生,即是外财布施;但可名为十波罗密多,不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与真实波罗密。二、亲近波罗密多,即明内身布施者,一类有情因发无上大菩提心,能以妻子与自身手足乃至生命皆能施之于求者,而无悔吝之心,较之第一种行菩萨布施者,固然强胜,然亦但可名为亲近波罗密多,尚不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多。三、真实波罗密多,此是明以法布施,并劝众生同发此心,以期共证菩提,则非前二种所能同日而语也!如前二种以身物而施,于众生之利乐不过暂时,而第三种是住于无所得,是施众生以法,令发大心成等正觉,皆是真实究竟之法,故名真实波罗密多。此中布施义,略与金刚经布施波罗密之语意相同。彼经之要义,在于触无所得,亦以受持一四句偈或为人演说胜于前之二种布施。如彼经初有二重以外财施校,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虽多,不如有人于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后又以二重以内身施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平常人读之,往往觉其文重复。若细读之,则便可明了初以外财校,次以内身校,有渐渐胜进义。今此经明十信发心,渐入资粮、加行,及入初地通达真如实性触无所得。唯识颂谓:“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此即明未入真见道心,犹有所得,则不名为住唯识性,以有所得故。证到初地之菩萨,于自他都无所得,方得名为真住唯识。在平常有能所变缘之相,则不名无所得,要在入真见道证入无分别智,以无所得故。亦可名无所住,平常心有对相则便心有所住,可名之为住某境心;若到能所双亡,便名无所得心,始称为真实法。地上菩萨说法利生,皆说此真实法,亦使众生皆入于真实之法性,亦即使众生修此三种波罗密多。

  然波罗密虽有三种,若要究竟报恩,须修第三真实波罗密多。由于前二种波罗密多心有所得,则有限量,不能真实报恩;心无所得而修波罗密多,是则名为真实报恩。佛之说明报恩,亦是使众生皆得到安乐。若仅能使自身之父母安乐,一切众生犹不能普受其利益,故修第三种波罗密多,方是真实能报恩之法。能以真实之法施之于众生,并令其发无上心而成佛果,如是展转度众生无有穷尽,而绍隆三宝亦不少其人也。此真实波罗密多,虽要在初地始能实现,而初发心菩萨亦须理解其义,以作为理想之目的;否则,连名字波罗密、亲近波罗密亦将不能修习,遑论达到真实也耶!

  己三 说法利益

  尔时、五百长者,从佛闻是昔所未闻报恩之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发心求趣无上菩提,得忍辱三昧,入不思议智,永不退转。尔时、会中八万四千众生发菩提心,得坚固信及此三昧。海会大众悉得金刚忍辱三昧,悟无生忍及柔顺忍,或证初地得不起忍。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住不退位。尔时、佛告五百长者:“未来世中一切众生,若有得闻此心地观报四恩品,受持、读习、解说、书写、广令流布,如是人等福智增长,诸天卫护,现身无疾,寿命延长;若命终时,即得往生弥勒内宫,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龙华三会当得解脱,十方净土随意往生,见佛闻法入正定聚,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智慧”。

  佛说第一会报恩品毕时,在会诸众,大得利益。妙德等于昔日未曾得闻有所谓四恩者,今忽得闻佛所说报答四恩之法,于心之欢乐畅快昔未曾有,便发菩提心以立大乘之志向,并得忍辱三昧。三昧即是禅定,忍是忍可,即依如来所说之法义,能忍可于心而得安乐。并于此三昧之境,契解无分别不思议之智而永不退转。不退转,即十信中第六之信不退,或是十住中第一住发心不退。会中有八万四千众生,亦发菩提心,得坚固信,第十信中信不退;亦得前五百长者等所得之忍辱三昧。海会大众至得不起忍者,此明将登地之菩萨及地上菩萨所获之益。然此中所说之忍,诸经各有不同,今可总言之:等觉菩萨得金刚忍,八地菩萨得无生忍,地前菩萨得柔顺忍,初地菩萨得不起忍。又不退,在初发心菩萨得十信中第六心信不退,进之则十住中初住发心不退,第七行不退,初地菩萨得证不退,八地菩萨得念不退。次明未来世众生流通此经之利益。弥勒内宫,即兜率内院,现为弥勒补处菩萨所居,故云弥勒内宫。内宫,简外院,因兜率有内院、外院之分,外院为诸天所居,非极清净。三会龙华当得解脱,即是于未来弥勒如来世界中,弥勒菩萨于龙华菩提树下三番说法,度众生而得解脱。正定聚之聚,即是类义,正定聚,是三聚中之一,此大小乘皆通,小乘在五停心以上,大乘在初住以上。其邪定聚,即是毕竟不证入者;其不定聚,即在二者之间。此三聚,略同法相唯识所谓之五姓:如彼之声闻种姓、菩萨种姓,则可摄此正定聚中;彼中不定种姓,亦同此不定聚;彼中无姓,是此中邪定聚。如表:

  ┌菩 萨───正 定┐

  │缘 觉───正 定│

  五 姓┤声 闻───正 定├三 聚

  │不 定───不 定│

  └无 姓───邪 定┘

  戊二 答智光等问

  己一 智光趋问

  庚一 趋敬

  尔时、王舍大城东北八十由旬,有一小国名增长福,于彼国中有一长者,名曰智光,其年衰迈,唯有一子,其子恶性不顺父母,所有教诲皆不能从。遥闻释迦牟尼如来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浊恶世无量众生,宣说大乘报恩之法。父母及子并诸眷属,为听法故斋持供具来诣佛所,供养恭敬。

  王舍城,是地名,在中印度摩伽陀国。关于他的名称来源,在上面曾有讲过。由旬,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踰阇那’、‘踰缮那’,与中国‘驿站’名相符,为计里程的数目。中四十里,小二十里,大八十里。八十由旬,约计有两千里。当佛在王舍城说法之际,在城之东北约去二千余里有个小国,此国中有长者名曰智光,年已衰迈了。有一子,性情恶劣非常,不但不孝敬父母,而且父母之言概不遵从,处处都是拂逆父母之意。因此,在离王舍城二千余里之外,传闻释迦牟尼佛今正为五浊恶世的众生,宣讲大乘报恩之法。释迦、‘能’的意义,是其族姓;牟尼此云‘寂’,即寂默寂静,形容佛之德相的。这有两种解说不同:一、就事而言,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后出家修禅行而寂默无言。前者,是父王附以牟尼之名;后者,是当时的人民尊以牟尼之名。仁王经合疏云‘牟尼者,此云寂默,三业俱寂默也’。理趣释下云‘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二、就理而言,佛与三乘圣人所证之法名寂默,因之称佛为牟尼。成唯识论卷十云‘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云‘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广如毗奈耶杂事二十,佛本行集经二十,大日经疏一、十二、十三,宗轮论述记,唯识述记十末等解。

  智光长者既遥闻佛在王舍城说法,而且说的是大乘报恩之法。他以为他的不受父母教诲的逆子,因为没有听闻报恩法的缘故,所以不知恩亦不报恩;为要使之听闻教法,于是夫妇二人及子并诸眷属,生大欢喜之心,斋持供具,从二千里之外来诣佛所,供养恭敬,冀佛可以教化他的恶子,使他能知恩而报恩。依此经文看起来,前二卷可作第一会,从此起可作第二会。第一会是佛在金色光相中为妙德长者说报四恩法,而闻法之人便展转流通开去,所以有智光长者为逆子不孝顺之故而远来请佛说法,于是有此第二会产生的缘因。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庚二 问求

  而白佛言:“我有一子其性弊恶,不受父母所有教悔,今闻佛说报四种恩,为听法故来谐佛所,惟愿世尊为我等类及诸眷属,宣说四恩甚深妙义,今彼恶子生孝顺心,此世当生令得安乐”。

  智光长者既到了佛前,便问佛:世尊!我有个儿子,他的性情非常恶劣,不受为父母的教悔。如今在远处听闻佛说报四恩法,所以特来佛前,恳求世尊为我们宣说四恩法义,可以教训我的恶子,使他孝顺有恩德人,今生及后世,可增福报,皆得安乐。这是智光长者站在父亲的立场,因为恶子无法教诲的缘故而来佛前求法;与前面妙德长者从为人子者必定要怎样才报父母之恩而请佛说法,这是两者不同之动机。

  己二 如来慰答

  庚一 宣慰

  尔时、佛告智光:“善哉!善哉!汝为法故来至我所,供养恭敬乐闻是法,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为闻法要,举足下足随其远近所践之地,微尘数量,以是因缘,感得金轮转轮圣王,圣王报尽作欲天王,欲天报尽作梵天王,见佛闻法速证妙果。汝大长者及余众等,为于法故来至我所,如是经过八十由旬大地微尘,一一尘数能感人天轮王果报,既闻法已当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虽先说甚深四恩微妙义趣,今复为汝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智光长者仆仆远来,他不像平常人那样的喜悦,因为他有逆子,不孝顺父母,忧愁之苦深刻于心。于是佛便这样安慰他道:善哉!善哉!使他欢喜。这在智光,当然从来不曾感受到的愉快吧!而且佛对他说:倘若有人发菩提心,为求无上妙法,举足动步,皆能感得金轮圣王,乃至能证出世之妙果。不但能感化恶子,而且得大菩提、此四恩之法义,我虽然在前已经说过,如今不妨更为一说。在智光的本心,不过因恶子忤逆不孝而来求佛说法教化,别无他意,更没有想求出世果的愿望。在佛呢,并许闻法之后,能证得出世的菩提妙果,这的确是智光等意外的收获!

  庚二 颂答

  辛一 颂佛二德

  壬一 自证实德

  “最胜法王大圣主,一切人天非等伦,具诸相好以严身,智海如空无有量。自他利行皆圆满,名称普闻诸国土。永断烦恼余习气,善持密行护诸根,百四十种不共德,广大福海悉圆满,三昧、神通皆具足,八自在宫常游乐。”

  智光长者既来求佛说报四恩法,而报四恩法在前已经说过,然又不得不为重说,所以只有以颂文为说。此中的颂文,有重颂、增颂的差别:已经散文中有过的,在这里略示段落,即是重颂;前散文中没有过的,即是增颂。因智光才到灵山法会,所以佛特为他说此重颂。比方今在南普陀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已有八天,其有今天才加入法会者,虽没有听过前几天所说,还可以听到重颂,这也是难得的因缘。有一般人有爱广义而不爱略义的教法,有爱略义而不爱广义的教法,所以长行与颂文有广略的差别,这样看来,这正是对机说法的特色。

  ‘自证实德’者,明如来为法王大圣主至尊且贵的人,非是一切天人等可以比伦的。谁也知道他是三觉圆满者,他的密行非是菩萨所能推测,有百四十种不共之德行,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诸法等等;以及三昧神通皆具足。这些,皆是如来自己所亲证实有的德相,所以非菩萨及二乘圣者所能寻思、推测得到的。

  壬二 化他权德

  “十方人天及外道,无有能难调御师;金口能宣无碍辩,虽无能问而自说。如大海潮时不失,亦如天鼓称天心,如是自在唯佛有,非五通仙、魔、梵等。难思劫海修行愿,证获如是大神通。我入三昧大寂室,观察诸根及药病,自出禅定而赞叹,三世佛法心地门。时诸长者退大心,乐住二乘自利行,我开大智方便教,引入三空解脱门。如来意趣莫能量,唯佛能知真秘密;利根声闻及独觉,勤求不退诸菩萨,十二劫数共度量,无有能知其少分。假使十方凡圣智,受与一人为智者,如是智者如竹林,不能测量其少分。”

  如来善能教化他人,谁也不是他的对手,因为他是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者。纵然没有人能去请问,自己也可以说法利生。他的高尚志气,猷如不退的海潮那样的雄壮!像这样亲证得来的大神通,唯佛独有。他有时深入三昧禅定,观察诸众生的病脉,对症施医,可使死者复活。固然,大乘法门难行,有时难免有人生退悔之心,自愿做个消极的二乘圣者。但佛的智海流出来的教法,能引使悟入三空法门,三空者,即生空、法空、空空。因此、如来的秘密奥妙之处是不可捉摸的,佛说法利他的威德,是声闻菩萨所不可思议的。

  辛二 重颂四恩

  壬一 总标

  “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为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

  这世间,最可怜的是没有慧眼的凡夫,总是一眛地虚伪、顽劣,不知恩、不报恩,对前辈有德的长者时常背逆。如来观察人间众生道德上的大缺陷,很是悲痛,特为我辈众生开示四恩,使之得入正见的法门,这是特别给人们底福音!

  壬二 别释

  癸一 父母恩

  子一 重颂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说悲母恩不能尽,我今略说于少分,犹如蚊虻饮大海。假使有人为福德,供养净行婆罗门,五通神仙自在者,大智师长及善友,安置七珍为堂殿,及以牛头栴檀房,疗治万病诸汤药,盛满金银器物中,如是供养日三时,乃至数盈于百劫,不如一念申少分,供养悲母大恩田,福德无边不可量,算分喻分皆无比。”

  “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著,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湣心,行住坐卧受诸苦。若正诞其胎藏子,如攒锋刃解肢节,迷感东西不能辨,遍身疼痛无所堪,或因此难而命终,六亲眷属碱悲恼,如是众苦皆由子,忧悲痛切非口宣。若是平复身安乐,如贫获宝喜难量,顾视容颜无厌足,怜念之心不暂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离胸臆前,母乳犹如甘露泉,长养及时曾无竭;慈念之恩实难比,鞠育之德亦难量。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世间速疾唯猛风,举心一念过于彼。”

  “若有众生行不孝,令母暂时起恨心,怨念之辞少分生,子乃随言遭苦难,一切佛与金刚天,神仙秘法无能救。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若能承顺于悲母,如是男女悉非凡,大悲菩萨化人间,示现报恩诸方便。若有男子及女人,为报母恩行孝养,割肉刺血常供给,如是数盈于一劫,种种勤修于孝道,犹未能报暂时恩。十月处于胎藏中,常衔乳根饮胎血;自为婴孩及童子,所饮母乳百斛余;饮食、汤药、妙衣服,子先母后为常则,子若愚痴人所恶,母亦恩怜不弃遗。昔有女人抱其子,渡于恒河水瀑流,以沉水故力难前,与子俱没无能舍;为是慈念善根力,命终上生于梵天,长受梵天三昧乐,得遇如来受佛记。”

  “一名大地、二能生,三能正者、四养育,五与智者、六庄严,七名安隐、八教授,九教诫者、十与业,余恩不过于母恩。何法世间最富有?何法世间最贫无?母在堂时为最富,母不在时为最贫。母在之时为日中,悲母亡时为日没;母在之时皆圆满,悲母亡时悉空虚。”

  这段颂文的意义,上面长行里已经讲过;不过在这里再略说,所以谓之重颂。父母的恩,即是慈悲之恩。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恩是父最胜,此恩高如大山王,悲恩是母最胜,此恩深如大海。倘佛常住在世间讲说父母之慈悲恩,尤其是母的悲恩,还讲不完。若为求福德而以种种的贵重品物供养诸有德者,不如以微分少物供养悲母,其福德的无边不可限量,非可计算比喻得到。为人子者,当知悲母十月怀胎之苦,乃至为婴儿时所饮母乳,使母受尽种种苦痛,这种种苦痛一一联想起来,倘若你对父母曾有过不孝顺的地方,应该要至诚洗心忏悔,要知恩报恩。世间无论什么恩,决没有超越父母恩以上。若世人能报父母之恩,这在人间的确曾受到他人赞美的。

  子二 增颂

  “世间一切善男子,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不惜身命奉甘旨,未曾一念亏色养;如其父母奄丧时,将欲报恩诚不及。佛昔修行为慈母,感得相好金色身,名闻广大遍十方,一切人天碱稽首;人与非人皆恭敬,自缘往昔报慈恩。我升三十三天宫,三月为母说真法,令母听闻归正道,悟无生忍常不退;如是皆为报悲恩,虽报恩深犹未足。神通第一目犍连,已断三界诸烦恼,以神通力观慈母,见在受苦饿鬼中,目连自往报母恩,救免慈亲所受苦,上生他化诸天众,共为游乐处天宫。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碱报德。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世人为子造诸罪,堕在三涂长受苦,男女非圣无神通,不见轮回难可报,哀哉世人无圣力,不能拔济于慈母!以是因缘汝当知,勤修福利妙功德: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金光照地狱,光中演说深妙音,开悟父母令发意,忆昔所生常造罪,一念悔心悉除灭。口称南无三世佛,得脱无暇苦难身,往生人天长受乐,见佛闻法当成佛;或生十方净土中,七宝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同学;获六神通自在力,得入菩提微妙宫:皆是菩萨为男女,乘大愿力化人间。是名真报父母恩,汝等众生共修学。”

  当知父母之恩重若丘山,应当知恩报恩,这是为人子者应尽的天职。假若你的良心还没有死的话,如果父母在生不孝养,死了的时候受良心所责而要报恩,真所谓‘悔之晚矣’了!

  佛在过去曾为报慈母的恩而修行,所以今感得金色满身的相好庄严,为人天所尊敬,也是往昔报父母恩的缘故。既成佛后,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虽不过三个月的时间,但能使母悟无生忍,不退菩提。像这样的报恩,佛尚感觉到没有满足,在我们又感觉到怎样呢?神通第一的目连,以神通力而观察母在饿鬼里受诸苦痛,自己不能救母,求仗佛的威力为救度。倘若目连的母亲没有生得目连,又怎能出离饿鬼之苦呢?所以要能报恩,必须以智慧来观察真理,否则不能究竟拔济于慈母呵。因之、以大悲菩提心为根本而勤修诸功德,供养恭敬如来,口称南无佛,这才能脱离无暇的苦难。无暇者,谓修道业无闲暇也,有八无暇,即是八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郁单越( 即北拘卢洲 ),以乐而无苦佛不出现;五、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受安稳之处;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若能口称南无三世佛,可免离三途八难诸苦,往生人天,长受安乐,见闻佛法,早生十方净土。这些法门,若真正要报父母的恩,决定要精勤共同修学。

  癸二 众生恩

  子一 重颂

  “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或为父母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如见父母等无差,不证圣智无由识。一切男子皆是父,一切女人皆是母,如此未报前世恩,却生异念成怨嫉?常须报恩互饶益,不应打骂致怨嫌。”

  如人到了某个时代或某个地方,就变换了式样与颜色,便认不清楚本来的面目。或人间,或天上,今生在这里,来世在那里,轮回于六道之间,出没于生死之海,生生世世,展转无穷。在这六道之中的众生,曾作过我的父母或儿女,可怜我们没有慧眼,不能辨别谁是父谁是母。所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他们对于我都有恩德,我都要一一报恩,报恩于已往的一切。

  子二 增颂

  “若欲增修福智门,画夜六时当发愿:愿我生生无量劫,得宿住智大神通,能知过去百千生,更相忆识为父母。循环六趣、四生中,令我一念常至彼,为说妙法离苦因,使得人天长受乐。劝发坚固菩提愿,修行菩萨六度门,永断二种生死因,疾证涅槃无上道。”

  假若你想报恩,必须首先劝修福德与智慧。然福德智慧成之不易,应当发菩提大愿,才可得大神通为六道父母说法。若自他能发菩提大愿而修六度万行法门,这才能永断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因,速证无上妙道。

  癸三 国王恩

  子一 重颂

  “十方一切诸国王,正法化人为圣主,国王福德为最胜,所作自在名为天。三十三天及余天,恒将福力助王化,诸天拥护如一子,以是得称天子名。世间以王为根本,一切人民为所依,犹如世间诸舍宅,柱为根本而成立。王以正法化人民,如大梵王生万物。王行非法无政理,如琰魔王灭世间。王所容受奸邪人,象蹋华池等无异。如日天子照世间,国王化世亦如是;日光夜分虽不照,能使有情得安乐。王以非法化于世,一切人民无所依。世间所有诸恐怖,依王福力不能生,人民所成安隐乐,当知是王福所及。世间所有胜妙华,依王福力而开敷;世间所有妙园林,依王福力皆滋茂;世间所有诸药草,依王福力差诸疾;世间百谷及苗稼,依王福力皆成实;世间人民受丰乐,依王福力常自然。譬如长者有一子,智慧端严世无比,父母恩爱如眼目,昼夜常生护念心;国大圣王亦如是,爱念众生如一子,养育耆年拯孤独,赏罚之心常不二。如是仁王为圣主,群生敬仰等如来,仁王化治国无灾,万姓恭勤常安隐。国王无法化于世,疾疫流行灾有情,如是一切人非人,罪福昭然无所覆。善恶法中分七分,造者获五王得二;园林田宅悉皆然,所税等分亦如是。转轮圣王出现时,分作六分王得一,时诸人民得五分,善恶业报亦皆然。若有人王修正见,如法化世名天主,以依天法化世间,毗沙门王常拥护,及余三天罗刹众,皆得守护圣王宫。”

  “圣王出世理国时,饶益众生成十德:一名能照于国界,二名庄严于国土,三名能与诸安乐,四名能伏诸怨敌,五名能遮诸恐怖,六名修集诸圣贤,七名诸法为根本,八名护持于世间,九名能作造化功,十名国界人民主。”

  “若王成就十胜德,梵王、帝释及诸天,夜叉、罗刹、鬼神王,隐身常来护国界;龙王欢喜降甘雨,五谷成熟万姓安;国中处处生珍宝,人马强力无怨敌,如意宝珠现王前,境外诸王自宾伏。若生不善于王国,一念起心成众恶,是人命终堕地狱,受苦永劫无出期。若有勤神助国王,诸天护念增荣禄。”

  国王,是一国的国民代表者,国家的平安与否,都归于国王,所以国王要有福德。然福德从持戒而来,而持戒即为伦理道德之根本建立。换言之,持戒即为伦理道德的实行,假若没有道德,则不能使人民信仰。但是、国王既为国民代表者,当然对内对外都负有保护人民的重责,所以国家以王为根本,一切人民都以王为依止,王既有恩于民,人民当知恩报恩。不过在这民主时代讲起来,国王恩者即国政恩,在国家政治设施得宜,我们完全在国政的保护之下过生活,所以我们要爱国以报国恩。这些,在上面长行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子二 增颂

  丑一 广明戒德

  寅一 举因明果

  “智光长者汝应知!一切人王业所感,诸法无不因缘成,若无因缘无诸法。说无生天及恶趣,如是之人不了因,无因无果大邪见,不知罪福生妄计。王今所受诸福乐,往昔曾持三净戒,戒德熏修所招感,人天妙果获王身。”

  智光!要知道这世间一切的人王,皆是许多福业所感得来的。从佛教宇宙观为出发点来说,假若没有一切诸法为增上缘而成功具体的一物,是不可能的。不过‘因’是特殊各别的,而‘缘’又要很多:如草木的种因是各别的,假若没有阳光、水、土、种种为他的增上缘,决定是不能生长。人若不了知因缘的意义,则成为无因无果的大邪见者。所以,王之所以为王,乃是他的往昔因中受持净戒,因戒德熏习种种的业因成熟了,招感福德之果,才有这王位的幸运到来。

  寅二 辨别戒品

  “若人发起菩提心,愿力资成无上果,坚持上品清净戒,起居自在为法王,神通变化满十方,随缘普济诸群品。中品受持菩萨戒,福德自在转轮王,随心所作尽皆成,无量人天悉遵奉。下上品持大鬼王,一切非人碱率伏,受持戒品虽缺犯,由戒胜故得为王。下中品持禽兽王,一切飞走皆归伏,于清净戒有缺犯,由戒胜故得为王。下下品持琰魔王,处地狱中常自在,虽毁禁戒生恶道,由戒胜故得为王。”

  王的福果是往昔的福因得来的,而福又要由持戒而来。戒有上中下三品之别:上品戒,由发菩提心和大悲愿力而成为上上品戒,这是佛才有的。至于上中品戒是地上菩萨,上下品戒是地前菩萨。上中下三品戒,每品之中皆可分为上中下三品。在上面所讲的三品,为上品的三品。受持中品三品及下品三品菩萨戒的人,他的福德还是能招感王位。下品的虽然关于清净戒难免有所缺之处,但他因戒胜的缘故,亦能得王位。不过、中三品能在天上、人间为王,而下三品仅为鬼、畜、地狱的王

  寅三 标因示果

  “以是义故诸众生,应受菩萨清净戒,善能护持无缺犯,随所生处作人王。若有不受如来戒,尚不能得野干身,何况能感人天中,最胜快乐居王位?是故王者非无因,戒业精勤成妙果。国王自是人民主,慈恤如母养婴儿,如是人王有大恩,抚育之心难可报。以是因绿诸有情,若能修证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应受如来三聚戒。”

  要有持菩萨戒的因,可得人王等的福德之果;因此、一切众生应该要受菩萨清净戒。倘善能护持,随时随地皆有走上王的幸运道路;否则,不但为王不可能,做畜生还不够!当知为王者不是天然得来的,也不是命定的,是由各人努力勤修戒业而收获的妙果。所以,一切众生要发菩提心、大悲愿,受持如来的清净戒,来世生在人天,才得到自由与心神的偷快。

  寅四 教修忏法

  卯一 劝应忏罪

  “若欲如法受戒者,应当忏罪令消灭。起罪之因有十缘,身三、口四及意三。生死无始罪无穷,烦恼大海深无底,业障峻极如须弥,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近障人天妙乐果,远障无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烦恼因,出家亦破清净戒。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

  要受持清净戒,必须先要忏罪,使罪消灭。起罪之事有十种:即身三──杀、盗、YIN,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嗔、痴。然造业招果,依于二法,即现行和种子。展转熏习于藏识之中,而藏识能持缘一切种,藏识即第八种,有能藏、所藏、执藏。‘一切种’,是第八识的因相,此识能执持一切诸法种子令不失故。由一切种能生起一切诸法现行的果,故种子为因,现行为果。此因果均摄藏于第八识,无始来造有不良的业,到了相当的时期就要发生作用,这就是业障。无论什么时候,影也似的不离开你的身畔而始终跟著你,这便糟了!什么人天妙乐果,无上菩提果,远的或近的,都被阻隔而不能相近了。所以、要悔除往昔因中的业障,才能受持佛戒,才能到宝所。不忏悔则罪不能灭,一忏悔则业障即灭,如锅盖揭开热气即泄出了。

  卯二 示忏罪法

  “若能如法忏悔者,当依二种观门修: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观事灭罪有其三,上中下根为三品:若有上根求净戒,发大精进心无退,悲泪泣血并精恳,哀感遍身皆血现。系念十方三宝所,并余六道诸众生,长跪合掌心不辞,发露洗心求忏悔:‘惟愿十方三世佛,以大慈悲哀湣我!我处轮回无所依,生死长夜常不觉;我在凡夫具诸缚,狂心颠倒遍攀缘;我处三界火宅中,妄染六尘无救护;我生贫穷下贱家,不得自在常受苦;我生邪见父母家,造罪依于恶眷属:惟愿诸佛大慈尊,哀湣护念如一子!一忏不复造诸罪,三世如来当证明’。如是勇猛忏悔者,名为上品求净戒。若泪交横不觉知,遍身流汗哀求佛:‘发露无始生死业,愿大悲水洗尘劳,涤除罪障净六根,施我菩萨三聚戒。我愿坚持不退转,精修度脱苦众生,自未得度先度他,尽未来际常无断’。如是精勤勇猛者,不惜身命求菩提。若有下根求净戒,发是无上菩提心,涕泪悲泣身毛竖,于所造罪深惭愧,对于十方三宝所,及以六道众生前,至诚发露无始来,所有恼乱诸众生,起于无碍大悲心,不惜身命悔三业,已作之罪皆发露,未作之恶更不造。如是三品忏诸罪,皆名第一清净戒,以惭愧水洗尘劳,身心俱为清净品。”

  “诸善男子汝当知!已说净观诸忏悔,于其事理无差别,但以根缘应不同。若于修习观正理,远离一切诸散乱,著新净衣跏趺坐,摄心正念离诸缘: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一切诸罪性皆如,颠倒因缘妄心起,如是罪相本来空,三世之中无所得。非内、非外、非中间,性相如如俱不动,真如妙理绝名言,唯有圣智慧通达。非有、非无、非有无,非不有无离名相,周遍法界无生灭,诸佛本来同一体。惟愿诸佛垂加护,能灭一切颠倒心!愿我早悟真性源,速证如来无上道!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观妙理空,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净戒。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犹如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诸善男子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若欲为他广分别,无智人中勿宣说,一切凡愚众生类,闻必生疑心不信。若有智者生信解,念念观察悟真如,十方诸佛皆现前,菩提妙果自然证。”

  满心充塞了罪业的时候,要能够如法如仪的忏悔灭罪,当依二种观法:(1)观事灭罪,(2) 观理灭罪。观事灭罪有三,即上中下根求三品戒。假若是个上根利智求净戒的人,该是号啕痛哭跪在十方三宝前求哀忏悔,惟愿十方诸佛,以大慈悲心哀湣于我。因为处在这六道轮迥之中,吃不少的苦,这世界是火宅,是伤身亡命之所,是魔窟,没有一时一刻不是造业的时候。造恶业,得恶果,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因果律’,大家都承认是有的,到了忏悔的时候,更不要踌躇。应勇猛忏悔,哀请十方诸佛证明加被,这才是不平凡的上品求戒者。中品与下品求净戒的,也不容易,若以为这世间还有什么可恋而不悲痛洗心忏悔自身的诸罪,决不能出轮回苦,证入菩提妙果。总之,不能发菩提心、大悲心,没有惭愧心,决定没有得清净戒的希望。事忏有上中下三品的差别,以勇猛精进程度的高低为标准。还有理忏之法,虽有观事观理两门,但事理之能忏悔灭罪无有差别,不过以其根缘不同罢了。若能观察正理,不但能远离一切的散乱而得到定力,而且身与心内外清净。观心正念:观诸佛自性身、体性如空了不可得,观罪生性亦不可得,从第一义观一切诸法皆空,即是诸法真实性,正所谓“如如不动,不取于法”。既观罪性不可得,罪相亦不可得,离四句、绝百非,无一法不即真如。但诸法有生灭,真如无生灭。想悟入这真如性的本源,所以要观正理而修习于定;定由戒而生所以要持戒;持戒要先能忏灭一切罪业,所以应该作如是观理的忏法。这是诸佛秘密的法门,应广事流通宣说,但不可为诸愚痴者讲说此真实观。

  卯三 结修忏益

  “善男子等我灭后,未来世中净信者,于二观门常忏悔,当受菩萨三聚戒。”

  若我灭后,未来的众生有正信正见者,若已能修事理之忏悔,当可受持此菩萨净戒。

  寅五 示受戒仪

  “若欲受持上品戒,应请戒师佛菩萨,请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尚;龙种净智尊王佛,当为净戒阿阇黎;未来导师弥勒佛,当为清净教授师:现在十方两足尊,当为清净证戒师;十方一切诸菩萨,当为修学戒伴侣,释、梵、四王、金刚天,常为学戒外护众;奉请如是佛菩萨,及以现前传戒师。普为报于四恩故,发起清净菩提心,应受菩萨三聚戒:饶益一切有情戒,修摄一切善法戒,修摄一切律仪戒。如是三聚清净戒,三世如来所护念。无闻非法诸有情,无量劫中未闻见。唯有过去十方佛,已受净戒常护持,二障烦恼永断除,获证无上菩提果;未来一切诸世尊,守护三聚净戒宝,断除三障并习气,当证正等大菩提;现在十方诸善逝,俱修三聚净戒因,永断生死苦轮回,得证三身菩提果。”

  前面曾说过,受持净戒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求上品戒。忏罪之时,必须请十方三世诸佛证明加被,这便应知受戒坛场的布置是怎样的仪式。正中应供奉释迦牟尼佛为菩萨戒和尚( 得戒和尚 ),在上首应供文殊菩萨为净戒阿阇黎( 羯磨和尚),在下首应供弥勒菩萨为清净教授师( 教授和尚 ),并请十方诸佛为尊证,十方菩萨为学戒伴侣,四天王、八金刚为外护众。不但要以上的诸佛菩萨为加被,还要请现前的传授师亲为传授,这是受戒仪式的设置。今作一‘菩萨戒曼怛啰’于此。

  于此戒坛内乃可受菩萨三聚戒,所谓饶益一切有情戒,修摄一切善法戒,修摄一切律仪戒。这三戒是三世诸佛所护念的。为什么饶益有情戒在第一呢?这是菩萨戒特点的所在,所以在次序上与别处不同。这三聚戒,一切有情从来没有见闻过,唯有过去诸佛因受此戒,断烦恼、所知二障而证得无上菩提果;未来诸佛因守护此戒,断除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和习气而证正等大菩提;现在诸善逝,因修此戒,断生死轮回苦,而证得三身菩提果。这不是理想,是在事实上确有证明的。

  寅六 喻明戒德

  “超越生死深大海,菩萨净戒为船筏;永断贪嗔痴系缚,菩萨净戒为利剑;生死道诸怖畏,菩萨净戒为舍宅;息除贫贱诸苦因,净戒能为如意宝;鬼魅所著诸疾病,菩萨净戒为良药。”

  你要渡过生死的大海,菩萨戒为船筏;你要永断三毒的束缚,菩萨戒为利剑,你怕走生死的险路,菩萨戒可作为舍宅住;你要避免贫贱的诸苦因,菩萨戒可为如意宝,随心所欲,要什么有什么;你身上有什么疾病,菩萨戒可为良药。

  丑二 劝应受持

  “人天为王得自在,三聚净戒作良缘,及余四趣诸王身,净戒为缘获胜果。是故能修自在因,当得为王受尊贵。应先礼敬十方佛,日夜增修清净戒,诸佛护念当受持,戒等金刚无破坏;三界诸天诸善神,卫护王身及眷属,一切怨敌皆归伏,万姓欢娱感王化,是故受持菩萨戒,感世出世无为果。

  国王之所以得到自由,即是以三聚戒作他的良缘;乃至非人类的王,无不是净戒作他的良缘而获得的。我们不为人所尊贵,这只怪自己不曾修持戒因;所以必要转向勤修戒的道路走,才有光明。若想得出世的妙果,应当敬礼十方诸佛,日夜努力勤修清净的菩萨戒,诸佛便都来护持。国王也因为受持净戒,所以诸佛菩萨都来护持,一切怨敌皆不得害他,人民皆受他的感化,这就是修清净戒所得的良果。

  如今一般人,仅仅口头上叫喊要救国救民;虽然心高志大,因没有福德,费了不少的岁月,结果只有失败、堕落,这是多么可怜!真叫人悲感哩!

  癸四 三宝恩

  子一 增颂总相

  “三宝常住化于世,恩德广大不思议,过未及现劫海中,功德利生无休息。佛日千光恒照世,利益群生度有缘,无缘不睹佛慈光,犹如盲者无所见。法宝一味无变易,前佛后佛说皆同,如雨一味普能沾,草木滋荣大小别,众生随根各得解,草木禀润亦差殊。菩萨声闻化众生,如大河水流不竭;众生无信化不被,如处幽冥日难照。如来月光甚清凉,能除众暗亦如是;犹如覆盆月不照,迷惑众生亦如是。法宝甘露妙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有信服药证菩提,无信随缘堕恶道。菩萨声闻常在世,无数方便度众生,若有众生信乐心,各入三乘安乐位,如来不出于世间,一切众生入邪道,永离甘露饮毒药,长溺苦海无出期。佛日出现三千界,放大光明照长安,众生如睡不觉知,蒙光得入无为室。如来未说一乘法,十方国土悉空虚,发心修行成正觉;一切佛土皆严净。一乘法宝诸佛母,三世如来从此生,般若、方便无间修,解脱道成登妙觉。若佛菩萨不出现,世间众生无导师,生死崄难无由过,如何得至于宝所?以大愿力为善友,常说妙法令修行,趣向十地证菩提,善入涅槃安乐处,大悲菩萨化世间,方便引导众生故,内秘一乘真实行,外现缘觉及声闻。钝根小智闻一乘,布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汝诸长者大会众,未来世清信士,如是四法菩萨地,要当修习成佛道。”

  以下颂三宝恩,此中分为两段,第一增颂总相。‘总相’者,即前长行中总标三宝之文;但前总标科文非常短少,而此颂中文义甚多,故名增颂总相。

  三宝常住化于世四句,即和前长行总标中文义无别,是颂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三宝之恩德,最为甚深。佛日千光恒照世四句,颂赞佛之恩德:如千日出世,但度有缘众生,无缘者即不能见佛,如盲者不见日光之无异也。法宝一味无变易六句,颂明法宝住世佛佛道同,而恩泽普被群生。如春雨然,能增长草木茂盛,但被润泽者,因各自根种有特殊之不同,故润有大小之别;法宝润泽有情亦复如是,因随众生根性各得解故。菩萨声闻化众生四句,颂僧宝教化有情,如大海之常流,无有间断时。但众生若无信心,如处幽冥,不能为日光所照也。如来月光甚清凉四句,又重颂佛之恩德慧光,能除众生热恼,但无缘者即不能受其清凉之安乐也。菩萨声闻常在世四句,颂僧宝常在世,无论何时,众生若深信之,即能入三乘之安乐位。如来不出于世间八句,明佛不出世;一切众生如处于幽冥,饮鸩,溺苦海之无异;如来若出世间,光明普照,即一切昏闇众生,蒙佛光泽而得入无为室也。如来未说一乘法四句,明大乘法之宝贵:世间若没有大乘法,国土即成空虚;有佛法,则一切土悉严净也。一乘法宝诸佛母四句,颂三世如来皆依萨婆若海,无间修行而成正觉也。若佛菩萨不出现八句,颂众生依佛为导师;佛若不出世,众生即失去导师无由得至宝所也。以大愿力为善友四句,即诸佛以大悲愿力,为众生善友,常说妙法令得涅槃境也。大悲菩萨化世间四句,颂佛说法度生时,菩萨有大方便,内修菩萨行,外现声闻身,常时利乐一切有情也。钝根小智闻一乘六句,此即小机众生恐怖大法(如妙德长者),而不知自己身中,本有如来藏清净菩提种子藏在赖耶识中,故欣乐涅槃而厌尘劳也。赖耶识者,即能藏一切法种之识也。若遇善友发大心六句,明一切众生若能遇善友开导,即能发大心,断二障,证菩提,因之成妙果非难而遇真善知识实难也。三种练磨者,为对治三种退屈之心:第一、引他既证大菩提而练磨自心,以此对治菩提广大屈;第二、省己意乐而练磨自心,对治万法难修屈;第三、引他之粗善,比己之妙因,而练磨自心,以对治转依难证屈。由此三种练磨心法,于一切善法即得不退,故能修妙行也。一切菩萨修胜道六句,颂菩萨修行有四种法要──善友、正法、修行、证果,即因亲善友能闻正法,由闻正法如理修思,由修行故即得妙果也。十方一切大圣主六句,是劝修奉行也。

  子一 重颂三宝

  丑一 佛宝

  “善男子等应谛听!如来所说四恩者,佛宝之恩最为上。为度众生发大心,三僧企耶大劫中,具修百千诸苦行,功德圆满遍法界,十地究竟证三身。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法身本性如虚空,远离六尘无所染;法身无形离诸相,能相所相悉皆空。如是诸佛妙法身,戏论言辞相寂灭,远离一切诸分别,心行处灭体皆如。无欲证得如来身,菩萨善修于万行,智体无为真法性,色心一切诸佛同。譬如飞鸟至金山,能使鸟身同彼色;一切菩萨如飞鸟,法身佛体类金山。”

  “自受用身诸相好,一一遍满十方刹,四智圆明受法乐,前佛后佛体皆同,虽遍法界无障碍,如是妙境不思议,是身常住报佛土,自受法乐无间断。他受用身诸相好,随机应现无增减,为化地上诸菩萨,一佛现于十种身,随所应现各不同,展转倍增至无极,称根为说诸法要,令受法乐入一乘。彼获神通渐增长,所悟法门亦如是,下地菩萨起智慧,不能了达于上地。能化所化随地增,各随本缘为所属,或一菩萨多佛化,或多菩萨一佛化,如是十佛成正觉,各坐七宝菩提树,前佛入灭后佛成,不同化佛经劫现。”

  “十佛所坐莲华台,周遍各有百千叶,一一叶中一佛土,即是三千大千界。一一界中有百亿,日、月、星辰、四大洲,六欲诸天及四禅,空处、识处、非想等。其四洲中南赡部,一一各有金刚座,及以菩提大树王,尔所变化诸佛身,一时证得菩提道,转妙*轮于大千,菩萨、缘觉及声闻,随所根宜成圣果。如是所说三身佛,最上无比名为宝。”

  以下重颂别赞三宝。今颂中先赞佛宝:善男子等应谛听八句,颂明如来所说之恩,以佛恩最为第一,因佛发心修行,度诸众生,已经三无数劫,所修种种因行已满,十地究竟证三身果,故名为最。法身体遍诸众生十六句,赞如来法身之德,即体非生灭断常而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之所依止;以及法身体性本净,无有尘染,远离一切戏论相也。为欲证得如来身八句,颂菩萨为欲得如来法身故修行菩萨万行,但知法身本体真常空寂,诸佛共证、入地分证,故地上菩萨即为法身大士。譬如飞鸟下,喻显菩萨称如来法身修行,体即等于如来之法身;如飞鸟至金山,体即类于金山色也。自受用身诸相好八句,重颂自受用身德。自受用者,即四智菩提,住清净微妙报佛国土,受无间断常相续之妙乐。他受用身诸相好二十句,重颂他受用身,文意如长行中说,前佛入灭后佛成者,即如极乐净土,弥陀入灭观音即成佛等,非如化佛国土之中,经无量劫或无有佛也。十佛所坐莲花台十六句,重颂化身德,即由十佛莲花各现百千佛身成正觉等也。如是所说三身佛两句,总颂三身以显明佛为宝之理由。

  丑二 法宝

  “应化二身所说法,教、理、行、果为法宝。诸佛以法为大师,修心所证菩提道。法宝三世无变易,一切诸佛皆归学,我今顶礼萨婆若,故说法宝为佛师,或入猛火不能烧,应时即得真解脱。法宝能摧生死狱,犹如金刚碎万物;法宝能作坚牢船,能渡爱河超彼岸;法宝能与众生乐,譬如天鼓应天心;法宝能济众生贫,如摩尼珠雨众宝;法宝能为三宝阶,闻法修因生上界;法宝金轮大圣王,以大法力破四魔;法宝能为大宝车,能运众生出火宅;法宝能为大导师,能引众生至宝所;法宝能吹大法螺,觉悟众生成佛道;法宝能为大法灯,能照生死诸黑闇;法宝能为金刚箭,能镇国界伏诸怨。三世如来所说法,能利众生脱苦缚,引入涅槃安乐城,是名法宝恩难报。”

  如来自受用身不说法;他受用身所说之教法亦不在世间,因超过世间故,如中本华严经等,世间所无;故世间所有之教法,即应化身佛所说教理行果是也。诸佛以法下,即明法宝为三世如来之母及法宝无迁变义。我今顶礼下,即佛自身以萨婆若为师,修学一切萨婆若法而成正觉,尊重一切萨婆若法,一切猛火所不能烧也。法宝能摧生死狱二十六句,以喻重显法宝之恩深。三世如来下,总明法宝为三世如来所说,利益众生,导众生入涅槃城也。

  丑三 僧宝

  寅一 重颂总标

  “智光长者汝谛听!世出世僧有三称,菩萨、声闻圣、凡众,能益众生为福田。”

  此即总标僧宝有三种──菩萨、声闻、凡僧,而此三种僧宝,能增长众生福德,能灭除众生热恼,故名为世间福田。如田能生长谷物故。

  寅二 增颂二圣

  “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一切世界诸有情,闻名见身及光相,并见随类诸化现,皆成佛道难思议。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欲成熟诸众生。处于第四兜率天,四十九重如意殿,昼夜恒说不退行,无数方便度人天。八功德水妙华池,诸有缘者悉同生,我今弟子付弥勒,龙华会中得解脱。于末法中善男子,一搏之食施众生,以是善根见弥勒,当得菩提究竟道。”

  以下别颂二圣,即赞弥勒、文殊之德。弥勒、文殊二菩萨,在菩萨会中为如来之上首,如声闻众中迦叶、阿难等为上首无异也。文殊师利大圣尊八句,颂文殊之德。文殊师利,即妙吉祥,在菩萨众中代表诸菩萨之根本智,一切菩萨皆由此根本智而修行证果,故为三世如来之母。世间一切有情,若闻名、见相赞叹供养,以及或见随类化形,皆获无量福德,当来世中皆成佛道:故文殊圣僧恩德,实难思议也。弥勒菩萨法王子八句,即别赞弥勒德也。弥勒此云慈氏。言慈氏者,有二种因缘:一者、以居胎时母性转慈得名;二者、以往昔因中为智光仙人,誓戒肉食,故名慈氏。中国佛教徒不食肉之特殊情况,尤近慈氏遗风;如西藏、锡兰等,则不所肉食也。兜率天四十九重之内院,弥勒上生经言之甚详,今不繁述。弥勒因欲普度人天,故处兜率内院,恒说不退转心地法门也。八功德水下,颂明弥勒内院亦有八功德池,池中有莲,凡有缘上生者悉于中化生,如极乐净土无异也。我今弟子下,是佛以弟子付属弥勒也。释尊遗教中之一切弟子,皆当于龙华三会得解脱也。于末法中善男子四句,即末法世中,凡有众生若能施一搏之食,于龙华三会即得解脱。详言之,即凡在释迦文佛正、像、末法之中,持五戒者初会解脱,受三皈者二会解脱,乃至举手低头一称佛名者,第三会中亦皆解脱:以弥勒菩萨承释迦佛之遗嘱,发有如是大愿故。

  寅三 重颂圣凡

  “舍利弗等大声闻,智慧神通化群生。若能成就解脱戒,真是修行正见人,为他说法传大乘,如是福田为第一。或有一类凡夫僧,戒品不全生正见,赞咏一乘微妙法,随犯随悔障消除,为诸众生成佛因,如是凡夫亦僧宝。如郁金华虽萎悴,犹胜一切诸妙华;正见比丘亦如是,四种轮王所不及。如是四类圣凡僧,利乐有情无暂歇,称为世间良福田,是名僧宝大恩德。”

  舍利弗等及声闻两句,重颂圣僧,因有神通变化,利乐一切有情故。舍利弗,此云鹙子,是智慧第一也。若能成就别解脱四句,即重颂凡僧,凡僧中有两种,此乃成就别解脱者,即是具足正见正戒之凡僧。若说大乘法利益有情,即为世间之第一福田也。或有一类凡夫僧十句,即重颂第二类具正见而不具正戒之凡僧,因常毁犯净戒故;但此凡僧,虽毁犯而能忏悔,又能阐扬大乘微妙之法利益有情,故亦为世间之福田。如郁金花下,以喻明具正见凡僧威德之殊胜,超过四种轮王,因佛无漏智中之所摄故。如是四种圣凡僧四句,即总明四僧为宝之义;四僧,即圣凡各有二种僧也。

  辛三 总结四恩

  “如我所说四恩义,是名能造世间田,一切万物从是生,若离四恩不可得。譬如世间诸色尘,能造四大而得生;有情世间亦复然,由彼四恩得安立”。

  以下总结四恩。如我所说四恩义四句,即明四恩能造世间福田。如一切五谷皆从田所生,以显一切善法,若离四恩即不能生长也。譬如世间下,如色、香、味、触诸尘,依四大所生,故四大为能造,色、香、味为所造;若离能造之法,则所造色等,即不能生起。如是四恩与众生安乐,亦复如是。四大者,就具体说,即地、水、火、风,就特性说,即坚、湿、暖、动也。

  己三 问答报恩

  尔时、智光长者及诸子等,闻佛所说四种大恩,得未曾有,欢喜合掌而白佛言:“善哉!善哉!大慈世尊!为浊恶世不信因果、不孝父母邪见众生,说真妙法利乐世间,惟愿世尊说报恩义!我等既悟甚深四恩,而今未知修何善业,而报是恩”!佛告长者:“善男子等!我为五百长者先已广说,而今为汝略说少分:若善男子、善女人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精勤修行十波罗密,若有所得未名报恩;若人须臾能行一善心无所得,乃名报恩。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触无所得,乃成佛道化诸众生。若有净信善男子等得闻是经,信解、受持、解说、书写,以无所得三轮体空,窃为一人说四句法,除邪见心趣向菩提,是即名为报于四恩。何以故?是人当得无上菩提,展转教化无量众生令入佛道,三宝种子永不断绝”。

  智光长者闻佛所说四种大恩,即欢喜踊跃叹未曾有,赞叹世尊说此报恩之法,利乐一切有情。但智光长者等,虽知四恩之义,尚不知以何法修行,修行何业而报四恩,故发问也。佛告长者下,即世尊答智光长者之问义。若有所得……未名报恩:即是欲报广大四恩,必发大菩提心,勤修十种波罗密法;但修波罗密时,了达三轮体空,触无所得,方名报恩。若有所得,即不明真报恩也。因如来触无所得故而成正觉,触无所得故而度诸众生。无有众生之相,所以金刚经说:“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有众生度者”。若有净心善男子下,即明若人能得闻是经,书写解说是经,以了达无所得意断除邪见身心,即名真报四恩。以了达实义,即能趣向大菩提故趣向菩提,即能展转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有依所止修行,于三宝功德种子永不断绝故。

  己四 闻法获益

  尔时、智光长者闻是偈已,得忍辱三昧,厌离世间得不退转。时诸子等八千人俱,得此三昧,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四万八千人,亦证三眛,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以下,即智光长者等闻佛说四恩法,所获得之利益也。忍辱三昧,即是得法忍三昧。时诸子等亦得法忍三昧也。远尘离垢,即了知心性空寂,故客尘烦恼垢无所依处而远离也。既了达性寂,故能于诸法相,得法眼而明见清净也。

----------------------------------------------------------------------------------------------------------------

更多太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太虚法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厌舍品第三)

太虚法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法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阿兰若品第五)

太虚法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离世间品第六)

太虚法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厌身品第七)

 

后五篇文章

太虚法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序品第一)

太虚法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悬论)

罗汉菜:燃灯供佛

罗汉菜:迦叶夫妇

罗汉菜:老比丘逃避说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