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太虚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太虚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上

  太虚

  ──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

  释题

  一 释经题

  甲 出题名

  1 别题

  (一) 出今本

  (二) 会异译

  2 通题

  3 合题

  乙 彰题义

  1 譬喻辞

  2 赞美辞

  (一)无上

  (二)宝

  二 辨品题

  释经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

  乙二 发起序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

  丙一 请佛垂许

  丙二 正申问答

  丁一 大慧问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偈牒

  己一 总赞许

  己二 牒所问

  己三 责未问

  己四 复牒问

  己五 结诫听

  戊二 正答

  乙二 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

  丙一 彰唯识境

  丁一 依识明相

  戊一 诸识生灭门

  己一 大慧问

  己二 如来答

  庚一 答生灭

  庚二 答诸识

  庚三 答识之生灭

  庚四 辨识之不灭

  庚五 破外道

  辛一 出外计

  辛二 显内法

  辛三 离恶见

  辛四 恶见共

  庚六 判迷悟

  辛一 总说

  辛二 别判

  庚七 明修正观

  戊二 藏识境界门

  己一 问答识境

  庚一 总问答

  辛一 大慧问

  辛二 如来答

  壬一 长行

  癸一 明转识缘起

  癸二 显藏识深细

  子一 正显深细

  子二 修证了知

  壬二 重颂

  庚二 别问答

  辛一 问答见相分

  辛二 法喻解

  辛三 假实说

  己二 开示观行

  庚一 根本慧

  庚二 上圣智

  丁二 破执显性

  戊一 有无妄计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正答

  壬一 出计

  壬二 破执

  辛二 转问

  辛三 推破

  辛四 再斥外计

  辛五 重破

  辛六 合破

  辛七 劝告

  庚二 重颂

  戊二 净除现流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二净渐顿

  辛一 事须渐除

  辛二 理则顿悟

  庚二 三身说殊

  辛一 报佛

  辛二 法身佛

  辛三 化身佛

  辛四 重明法身佛

  庚三 三乘证别

  辛一 总标

  辛二 别明

  壬一 自觉境

  壬二 妄执相

  戊三 常不思议门

  己一 辨外小无常不思议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辨外无

  辛二 显内有

  辛三 再辨外

  辛四 再显内

  辛五 辨小无

  辛六 显大有

  己二 辨初治地五姓差别

  庚一 长行

  辛一 总标

  辛二 别说

  壬一 声闻

  壬二 各别种姓

  壬三 缘觉

  壬四 如来

  壬五 不定姓

  辛三 结显

  庚二 重颂

  庚三 别辨

  辛一 征说

  辛二 问答

  己三 就五法相辨三自性

  庚一 长行

  辛一 直告

  辛二 问答

  庚二 重颂

  庚三 结成

  己四 就阴界入辨二无我

  庚一 总标

  庚二 别显

  辛一 显人无我

  辛二 显法无我

  庚三 结劝

  戊四 建立诽谤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正答

  辛一 颂说

  辛二 直说

  壬一 总示

  壬二 别解

  癸一 非有相

  癸二 非有见

  癸三 非有因

  癸四 非有性

  壬三 结成

  庚二 劝告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戊五 空无生性门

  己一 请许

  己二 答说

  庚一 长行

  辛一 总标

  辛二 别说

  壬一 空

  壬二 无生

  壬三 离自性

  壬四 无二

  辛三 结示

  庚二 重颂

  己三 别示

  戊六 如来藏心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断无我畏故说

  辛二 方便善巧故说

  辛三 令离我见故说

  庚二 重颂

  丙二 辨唯识行

  丁一 总明四行

  戊一 问

  戊二 答

  己一 总标

  己二 别示

  庚一 正说

  辛一 善自心现

  辛二 外性非性

  辛三 辨善离生住灭见

  辛四 得自觉圣

  庚二 推问

  辛一 问

  辛二 解答

  庚三 合说

  己三 结成

  丁二 别明三位

  戊一 资粮位──诸法因缘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示因缘相

  壬一 缘

  壬二 因

  辛二 拣因缘计

  庚二 重颂

  戊二 加行位──观言说妄想门

  己一 请许

  己二 解说

  庚一 长行

  辛一 正答所问

  辛二 问答言生

  辛三 问答言想

  辛四 问答言义

  庚二 重颂

  戊三 修习位──观远离四句门

  己一 请许

  己二 解说

  庚一 长行

  辛一 略标

  辛二 喻说

  壬一 识境计

  壬二 佛说计

  癸一 显所说法

  癸二 喻所起计

  辛三 劝离

  庚二 重颂

  庚三 结成

  丁三 结明四禅

  戊一 长行

  己一 总标

  己二 别释

  庚一 愚夫所行禅

  庚二 观察义禅

  庚三 攀缘如禅

  庚四 如来禅

  戊二 重颂

  丙三 成唯识果

  丁一 共涅槃果

  戊一 大般涅槃门

  己一 问

  己二 答

  庚一 正辨涅槃

  辛一 如来涅槃

  辛二 二乘涅槃

  庚二 佛力加持

  辛一 长行

  壬一 正明加持

  壬二 问答明意

  辛二 重颂

  戊二 分别缘起门

  己一 问答缘生

  庚一 问

  庚二 答

  己二 问答言说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戊三 常声如幻门

  己一 问答常声

  庚一 问

  庚二 答

  己二 问答如幻

  庚一 第一问答

  庚二 第二问答

  庚三 第三问答

  庚四 第四问答

  己三 辨名句文

  己四 辨止记论

  庚一 长行

  庚二 重颂

  戊四 四果差别门

  己一 请许

  己二 解说

  庚一 正答四果

  辛一 长行

  壬一 别明四果

  壬二 结明唯心

  辛二 重颂

  庚二 别明二觉

  庚三 四大造色

  庚四 五阴性相

  庚五 辨涅槃相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庚六 辨妄想相

  辛一 长行

  壬一 佛许说

  壬二 总标

  壬三 别释

  辛二 重颂

  丁二 大菩提果

  戊一 自证智

  己一 圣智一乘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正说

  壬二 问答一乘觉

  辛二 重颂

  己二 意生身相门

  庚一 诫听

  庚二 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总标

  壬二 别释

  壬三 结劝

  辛二 重颂

  己三 五无间业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标名

  壬二 别释

  癸一 内五无间

  癸二 外五无间

  辛二 重颂

  己四 诸佛知觉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戊二 化他智

  己一 四等密意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二 依二密法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三 法离有无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四 宗通说通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五 虚妄分别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直说

  壬二 问答

  辛二 重颂

  己六 善于语义门

  庚一 依义不依语句

  辛一 请许

  辛二 解说

  壬一 长行

  癸一 离观

  癸二 合观

  壬二 重颂

  庚二 依智不依识句

  辛一 诫听

  辛二 正说

  壬一 长行

  壬二 重颂

  庚三 九种转变论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七 相续解脱门

  庚一 辨相续解脱

  辛一 请许

  辛二 解答

  壬一 长行

  壬二 重颂

  庚二 辨遍计依圆

  辛一 问答

  壬一 问

  壬二 答

  辛二 再问答

  壬一 再问

  壬二 再答

  癸一 明说法意

  癸二 不应立宗

  子一 长行

  子二 重颂

  己八 智不得境门

  庚一 正明智境

  辛一 问

  辛二 答

  壬一 长行

  壬二 重颂

  庚二 寄辨宗说

  辛一 诫听

  辛二 正告

  辛三 重颂

  己九 勿习世论门

  庚一 长行

  辛一 初问答

  壬一 初问

  壬二 初答

  癸一 显理

  癸二 证事

  癸三 结劝

  辛二 重问答

  壬一 重问

  壬二 重答

  癸一 显理

  癸二 证事

  癸三 结意

  辛三 三问答

  壬一 问

  壬二 答

  庚二 重颂

  己十 涅槃差别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正说

  癸一 外道妄执

  癸二 如来正见

  壬二 结劝

  辛二 重颂

  己十一 如来觉性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十二 不生不灭门

  庚一 设问

  庚二 正答

  辛一 异名释

  辛二 离言释

  庚三 转难

  庚四 解释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庚五 偈问

  庚六 偈答

  庚七 蹑问

  庚八 追颂

  己十三 拣别无常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出计破

  壬二 显正破

  辛二 重颂

  己十四 入灭现证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三乘次第

  壬二 实无次第

  辛二 重颂

  己十五 常无常义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双非

  壬二 非常

  壬三 许常

  壬四 复双非

  辛二 重颂

  己十六 蕴处生灭门

  庚一 问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十七 四法差别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总说

  壬二 问答

  癸一 正明五法

  癸二 通摄三性

  壬三 抉择

  壬四 别显

  壬五 结成

  辛二 重颂

  己十八 佛如恒沙门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不如说受

  壬二 更有余义

  壬三 问答抉择

  辛二 重颂

  己十九 诸法刹那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直说

  壬二 问答

  辛二 重颂

  己二十 如来变化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己二十一 遮断肉食门

  庚一 请许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辛二 重颂

  【释 题】

  一 释经题

  甲 出题名

  1 别题

  (一) 出今本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朝时刘宋元嘉年间,有天竺三藏法师名求那跋陀罗,此云性贤、或功德贤者来华之所译也。但相传此四卷楞伽,乃达磨传慧可以印心者,故宋明来独流通此,今亦用之。所标别题,则曰:楞伽阿跋多罗宝。即分为三:楞伽  楞伽、若作释迦毗楞伽宝而释,乃赤宝石。向作山名或城名解,译不可往及不可入。山城中之宝,或宝所成之山城,要之、皆依说经之处立名。此名乃为三译之通名,应作不可往之山,或不可入之城名解之。

  阿跋多罗  阿跋多罗、或云是下入义,即入楞伽之入字。但向来皆作无上解,今亦从之。

  宝  宝字、或云即指楞伽宝言;今以无上及宝,皆释为赞美于法之辞。

  (二) 会异译入楞伽  北朝元魏时,有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此云觉爱,译此经为十卷,别题曰:入楞伽 。少阿跋多罗宝五字,而加入字;不可入而能入,于能入之行,有深意存焉。

  大乘入楞伽  李唐武则天时,有天竺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此云学喜,三译此经为七卷;文义明畅,广略适中。别题曰:大乘入楞伽。较魏译加大乘二字,简别中下乘法,即宋译为上宝之义。

  2 通题

  通题、即经字是。梵音修多罗,或修妒路,或素怛缆,本是线义,取能贯穿文义,摄化生机之意;为如来所说或所印证故。引申之、有三世十方恒常遵法之义,与此方之经字相符,故译为经。或云契经,加契理契机义。华严、阿含诸部,通得此名,不同入楞伽等别在此经。对彼别题,此为通题。若对三藏,简别律、论,标此是经藏摄,非律、论摄,则通又为别矣。

  3 合题合三译题,即为:大乘入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华言:大乘入不可入无上宝经。今本无上法宝,即含大乘义。楞伽、为所入城,举所入即含能入义。故下彰题义,仍照今本说之。

  乙 彰题义

  1 譬喻辞此譬喻辞,即指楞伽二字;以说法所依之楞伽城,为喻所说之法也。然城依于山而山在于海,海有风浪,城为夜叉所居,佛从海出而入城现通说法,有如是等重重相关之事,且分十六段明之:

  一、众生心海  经云:‘藏识海常住’,则城山所依之海,即喻众生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为真妄因依,圆成实之真与遍计执之妄皆依之,亦为圣凡、染净根本依,故首明之。

  二、六尘境风  本无有境而现有六尘境者,以从来未悟唯识无境之末那根本无明力故,不了唯心,乃分别六尘以执取为实有,鼓荡心海。经云:‘境界风所动’也。

  三、七转识浪  无明境风,鼓荡心海,随境界缘,意等诸识相续而起,如海中浪。经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也。

  四、二我执山  七、六、二识,不达唯识无我,于阿赖耶见分及五蕴和合假,执为人之实我;又于根尘等法,执为法之实我。人、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耸于心海、境风、识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又、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但影现于风雨昏黑之夜。亦显二执之山,乃无明邪见之妄现,本空无实。夫二我本空,原无可取,而夜叉王往来其中,亦为不可往而往义。

  五、生死缚城  二执山上有生死缚城,此山不倒、则恒住此城不舍。断分别、俱生我执尽时,则离分段生死;断分别、俱生法执尽时,则离变易生死也。

  六、乘四颠倒  夜叉王等,于二执山生死城中,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乘此四倒,往来出入于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烦恼夜叉  彼山城中夜叉王众等,即为烦恼所起三界有漏心心所聚,引发杂染业之报通等,残害佛性众生,轮转生死相续,往来于山城中也。

  八、佛法兴世  佛从海中龙王宫出。龙宫、喻阿赖耶中如来藏心,在佛果即为不思议善常之无漏性,在众生即为本有无漏佛性及夙熏无漏善根海。佛悲愿及众生机感故,佛从海出,即佛兴世。佛望山城言,为古佛说佛证境之处;乃至为夜叉王现通说法,即法兴世。

  九、了悟本心  依上佛法兴世为增上缘,即从烦恼所起之有漏心聚,开发佛性及诸无漏善根。故夜叉王闻佛所说,观大海山城,悟藏识所现之境,乘华宫殿,迎佛入城,恭敬供养于佛,劝请大慧问法,即见佛闻法而生信解也。佛现神通令见无数山城,佛及夜叉、大慧等众,乍现乍隐,乍隐乍现,即修正观而证法界唯心,此为自证之宗通也。复问‘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即悟他之说通也。此夜叉王一段发起序,皆喻闻法悟心也。

  十、真如性山  由上节了悟本心,则转我、法二山为二空观智所显真如性无相山。故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当晴明时,海湛空澄,即无踪影。故山喻二空所显之真如性也。

  十一、大涅槃城  山喻无相真如,城喻真如出障离系之大涅槃果,为极圣所究竟处;譬晴明空为光明充满也。

  十二、乘法空入  海湛空澄中、无相山城,既无可往、无可入,云何而言入耶?曰:乘法空妙观,如如相应,无往无入谓之入耳。故佛众、夜叉众皆从空入,而诸菩萨从种种佛刹不来相而来也。

  十三、无漏定通  乘法空入之众,罗婆那、华言十头瓮耳;夜叉王众、喻无漏禅定神通。如华严十定、十通品明,亦如来觉海中之大定也。

  十四、无漏慧辩  大慧及摩帝菩萨众,当喻无漏慧辩,如十力、十智、四无畏、四无碍解等,亦如来觉海中之大智也。

  十五、圆满法身  此海湛空明山城无相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圆满法身。尽众生心海,已转为如来觉海也。

  十六、悲愿方便  佛之随行圣众,则喻佛之大悲愿风;方便法浪,亦如来觉海中之大悲也。故皆成为佛之自证心境。

  2 赞美辞

  (一) 无上赞美之法,即前譬喻之法。兹摄为境行果三事:一、境无上:众生心海,如来觉海,皆喻一切法唯识相。二无我山,诸法空山,皆喻一切法真如性。此经以一切法唯识相性为境;其所明境,非小有,非大空,而为非有非空、无上无容之真实境,故境无上。二、行无上:始终以法空妙观所引无得不思议智为前导,以具修万行,圆成万德;不共二乘,故行无上。三、果无上:明藏识海真相即如来藏,为法身摄,非但解脱身摄。是以出障圆明,具大悲愿,无量方便,尽于未来利乐无尽;不同二乘解脱,故果无上。

  (二) 宝此中宝字,正赞法宝。然法为佛师,而僧随法行;有法即具佛、僧。通明三宝为三:一、法宝:此经总非大慧所问百八句义,由遮门显法性非安立故。从唯识现,历辨有为无为、有漏无漏、内外、圣凡、染净因果、一切诸法,由表门彰法相假施设故。即遮即表,非遮非表,法如如意宝故。二、佛宝:法不自明,明之在人;通离言内自证之法性故,运假智诠悟他之法相故。既通于宗,亦通于说,宗通、说通之极,称佛为宝,能自利、利他圆满故。三、僧宝:僧者、从佛依法而住而行之和合众。随顺于佛宝故;修证于法宝故;能用法如意宝以自利利他故;故名僧宝。二 辨品题此译、于品题但一切佛语心品。魏译有十八品,唐译有十品,而品品有别题;唯类同此译之品题者,有集一切佛语品。心、有积集之义,此之心字,亦可作彼集字解,则“一切佛语心”云者,即“诸佛语积集”之义。谓诸佛所说法,皆集于此品中,故名一切佛语心也。又、心者,中心、中坚义。此品文义为一切佛所说法语中之精要,犹一身中之坚实心,一团体中之中坚分子,名一切佛语心。而常途所解,则一切佛语皆显于心,故佛语皆以心为宗。离一切佛语则心无由显,离心则一切佛语无所宗;而此经明诸法唯心,正明斯义,故题一切佛语心品。

  【释 经】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证信序亦名通序,诸经所通有故。以结集人、说、时、处等,证成后人之信心故。明此通序,依龙猛大智度论说六种成就,依亲光佛地经论说五重证信,今依亲光。一、如是我闻,指法亲闻证信。二、一时,举说经时证信。三、佛,标说法主证信。四、住南海至庄严,出说法处证信。五、与大比丘至究竟通达,引同闻众证信。

  乙二 发起序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此下发起序。佛从大海中出,将于此宝山大城中,说此十方三世诸佛自证境界甚深之法;而彼夜叉王以神通力,迎佛问法之后,更劝请大慧菩萨请问摩诃衍法,详见魏唐二译,此译简略。大慧菩萨受请将问于佛,先兴赞叹,即为此译之发起序。发起序、亦名曰别序;如法华以佛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弥勒文殊问答;又如楞严之阿难遭难,佛遣文殊救之,各有缘起之不同。此经既以大慧受夜叉王之请,于是有与其无量数以慧为名之眷属菩萨俱而为上首之事相。然即事显理,大慧者,即是根本无分别慧;由此平等无分别慧而起大用,发后得智,了诸差别,即为无量慧之菩萨,而总名曰摩诃般若。游一切佛刹土者,佛有三身,佛刹土亦有三种:一法性土,即是诸法离言说分别真实平等法性,本无佛与刹土之相可得,即以平等法界而名之曰佛刹土耳。无分别慧遍行法界,谓游诸佛刹土。二、诸佛受用身土,此有二:一、自受用身土,二、他受用身土。前者以四智菩提所成究竟圆满之觉海,惟佛与佛之所证知,虽唯佛证知,亦是诸大菩萨摩诃般若所能随分而知,故名游佛刹土。后者以诸佛大悲本愿力,为九界众生说法示现种种身土,随机感应,为应法身菩萨机而示现受用法乐,亦为回小向大菩萨随分能受用而示现。类如华严所载庄严净妙华藏国土,有微尘数种种相好差别,受用此福德庄严之相,惟有此大智慧菩萨相应,名游诸佛刹土。三、应化身土,分三:一、为胜应身刹土,为未证真如菩萨之加行位、及回小向大之渐悟菩萨而示现。二、劣应身刹土,随人天机示现成佛。三、随类变化身刹土,与应机所化之众生,同一身类。承佛神力者,明无上之佛果,即是一切菩萨所趋求最究竟之妙觉果,亦即众生本具法身德之离障开显,是名诸佛圆满法身。若初发心以上之菩萨不忘失此菩提心者,终必成佛;倘刹那忘失此心,即成魔业。故一切菩萨之清净智行,一切众生之成办诸事,乃至大地山河之所安立,莫不由于承佛之神力也。

  右、随顺之意。偏袒右肩者,随顺佛愿,荷担众生之意,如楞严会上观音之上同诸佛慈力;右膝著地,即随顺众生,下同众生悲仰,与众生心体融合为一。合掌、亦名合十指爪、乃表圆满十度—─前五表福、后五表智—─具足福智。恭敬,乃仰契诸佛之心而启问也。偈者、伽陀,是讽颂义,音调整齐可讽诵故。有划一之字句,如东土之诗是也。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赞佛究竟通达五法之智悲也。世者、时世迁流无常意,世俗虚伪无实意,即表无常无实。凡诸法在无常无实所包括之内者,谓之曰世间,如器世间及有情世间是。罗汉未入灰心灭智无余涅槃,异熟未除,仍谓之曰有情。菩萨须到金刚道后异熟空而成佛,方不谓之有情。因皆未究竟故,迁变无常故,有进有得故。不特九法界谓之世间,乃至佛受用身土,应化身土,应九法界圣凡之机而现故,亦不离世间义。世间者,即是九法界妄想分别所变现之相,及设立之名也。既由妄想分别而现,是虚假无实矣。世间名相既皆虚假无实,了其本空,则妄想遣而正智成,即为离生灭之实相真如矣。虚空华、譬如眼见空华也。虚空比真如,清净见比正智,华比世间名相,病眼比妄见。但除眼病,不用遣空;所以诸佛所空者,即是空去众生本来之空,并非另有所空之实法可空。所以即生灭当体无生灭可得,即世间当体无世间可得。如来正智,非有非无,不落二边;著有、即增益谤,落空、即损减谤,皆不契于中道。下二句、系赞佛智悲二德无有限量。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赞佛究竟通达三自性之智悲也。明三自性,皆从缘起性—─即依他起性—─而显。一切法皆仗因托缘和合而生,而因缘所生法,皆是幻化,虽有相用而无实体可得,只有幻相幻用耳。如阳焰、似有流水相,有引动山中愚痴兽类奔赴求取之妄用;按之、毫无水之实体。此如幻相普遍一切,从佛至于地狱,即菩提、涅槃亦无不是如幻;亦依众多因缘而现起故。不能究竟通达此依他起性,种种虚妄分别,周遍计度,即是遍计执性;即有种种生灭之相。倘能即于此远离一切颠倒虚妄分别之遍计执心识,即为圆成实性。所以若执著依他起,即成遍计执矣。智不得有无者,一切法如幻而遍计非有故,不得谓有;一切法如幻而圆成非空故,不得谓无。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间种种妄想分别,种种依正果报,皆是众生如梦之心之所显现。此如梦心即第八识,八识恒转,犹如瀑流;以刹那生灭故不得谓常,现起相续故不得谓断。此赞佛通达八识究竟之智悲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人、指一切众生,我、即实体。人空、即离烦恼障,法空、即离尔焰──所知──障,而皆永得清净。此赞佛通达二无我究竟之智悲也。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此总赞佛,以前乃分赞也。一切法平等性清净无二,无有生死可得。如古德云:汝等要了生死,汝等取生死来,我为汝等了之。乃至亦无有能证涅槃之佛,与佛所取涅槃之法,故无能觉、所觉之二相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人若能观察佛之清净法身,本来寂静,远离生死,不生取著,则今世后世常得清净矣。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

  丙一 请佛垂许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从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至四卷终,皆正宗分。分两大科:初、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二、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今初大慧总问而佛总答,此菩萨为令众生空遍计执者。以此经中有四法门,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各门皆摄一切法无不穷尽。如依五法而论,所谓名、相 妄想—─分别—─则摄尽一切世间有漏法;正智、如如,摄尽一切出世间无漏法。三性、亦复如是。诸法仗因托缘而起,性本空寂,相皆如幻,依如幻相假名诸法。以一切法相皆如幻从因缘而有故,有即非有;以一切法性皆空寂,如幻之有即空,空亦非空。此因缘所生法,执之则为遍计之有漏依他起;若了达如幻本空,即为圆成实之无漏依他起;故三性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也。此菩萨依一切众生分别妄想,建立种种名相与种种问难,倘随名执实,即堕遍计执,而百八句一切皆非;以皆非故,应尽空却,以空却故,一切法皆离言绝思而契会于一真法界。所以、于下科将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之初,先为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皆真。若将唯识所现境为实境,行为实行,果为实果,则一切法皆成法执也。

  尔时大慧下,于请问前,必经佛先许可,所以自说姓名,请佛垂许,再以百八义问也。佛法明无我,云何说我?盖佛法所无之我,乃是外道妄执之我,凡夫贪著之我,及二乘所执著一切法有自体之法我。此人我、法我,皆烦恼之根本,妄想所依资。如了达唯识所变,众缘所起,在假相上安立假名,于是佛也、菩萨也、缘觉声闻也、乃至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也,皆是和合假现之如幻法。大慧早已了达无我之假名相,即以随顺世间唯识所变之假我,假名为我耳。自通德名者,盖久已亲近诸佛,久已通达大乘之法,故在今会而仰问世出世间最尊最上之佛也。世间解、于世间已能究竟解脱、了解之义;佛亦称无上士,合二而名也。菩萨为佛子,一切众生亦为佛子:菩萨能荷佛家业,兴办佛事,必当成佛故;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绍隆佛种故。此之佛子,乃指今会大众而名也。恣、即自由之义。我、佛自述,亦假名之我。自觉境界、各各皆有自证之不同,此之境界彼则不得而知。如人类所觉者,畜类即不能知;圣贤所知者,庸愚莫晓;本国人所知者,外人亦多莫解;推之异类,亦复如是,未曾亲自领略,均是隔阂难明。此中有修得者,有报得者,无论修得、报得,皆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故业报所招,修力所成,身心器界各见不同。犹如外道所修得一切心境,住著于所得,起邪分别,诸法真相茫然不见。即学佛者,如不得明哲开示教导,亦不能离所著。乃至于缘觉、声闻,不能知菩萨之自觉境界;菩萨初地之自觉,亦不知二地之境界;二地望三地乃至等觉,亦复如是;前者不能知后者之境界。三乘圣贤之自觉,虽可谓圣智境界,然皆有限量;唯佛能圆通遍达,究竟无碍,圣凡依正种种自觉之境,悉皆普现于大觉果海中。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佛之自觉境界,虽等觉菩萨亦不能了;而佛对于等觉以下圣凡境界,无不究竟了知,故觉他智悲,无有限量。此之觉他作用,即法华所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

  丙二 正申问答

  丁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表大慧以最敬之顶而礼最尊之足,以显恭敬。

  此问迷悟根元也。念、为别境五心所之一,凡所经过之境,于重现时能记念之作用是。在此经此段之念字,乃总指三界一切众生之有漏虚妄心心所聚,名之曰念。净念者,问如何能伏灭此妄念心而离染清净,即转识成智之意。念增长者,即问为何不能离此妄念心而反增长之也。念增长、即是迷心境,净其念、即是悟心境。见痴惑者,见、即照见,痴惑、即无明;凡有漏虚妄心发动皆由无明,问如何而能照空彼无明以断除之。惑增长者,问如何非但不能断除根本及枝末无明,而反增长起烦恼也。此四何以先问?因一切圣凡,皆因此迷悟而起故。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此问诸佛教化之相也。因迷而有众生,因悟而有佛;问如何而有受教化者,有不受教化之外道者。无受者、毕竟无所受,无所取著,无一切分别之相也;以离二取相故,毕竟无所受也。次者、次第也,即金刚经所谓一切贤圣地位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之意。受者、影相也。无受次者,即问如何依此无影相法而有次第差别。何故名无受者,问如何亲证真如,非变相所缘,无影相可得,而毕竟无所受也。佛子、指菩萨言,问如何得解脱而为菩萨,为佛之法子。向下问佛子解脱往至何所,谁为生死缚,谁解脱生死,诸修禅者境界为何,为何有菩萨、缘觉、声闻、三乘。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此问世间诸法缘起也。何作者,问造作善恶业;所作者,问善恶业所作果。俱异者,非能作亦非所作。增长者,问三界诸有之业果,由何而起,由何而流转不息也。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问禅定差别也。无色定、无色界之定。灭正受、灭受想定。想灭、即无想定。从定觉、从定而起也。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此问菩萨行果也。所作生者,明修圣因以生圣果之德,由因生果也。进去及持身者,明身去住之意;言菩萨身从一地至一地进修上去,而又安住于当地之上也。现分别者,无分别中重现起分别也。生诸地者,渐入诸地而增进也。破三有者,三界业依三界烦恼而造,问谁菩萨破除三界之惑业而出三界也。何处身者,菩萨破除三有,身在何处也。往生何所至,生至何处净土也。最胜子,佛子也;佛为世出世间之最胜者故。何因得神通两句,问如何得神通及三昧也。三昧心者,问如何为三昧相应之心也。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此问唯识无我也。藏、指第八识,意、指第七识,识、指前六。生与灭者,起虚妄见故有生灭。见已还者,还灭虚妄之见也。种性者,有出世间之种性。非种者,无出世间之种性也。心量者,明万法皆不出于心外也。建立相,建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法相也。非我义,明一切法无我也。无众生,即说无我及众生,为何随世俗而说我、说众生也。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表二见相违也。断见、常见,皆众生心识种种相违差别之见。佛与外道亦相违相,如何又可融摄?佛诸弟子皆依佛法,如何又分诸部?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犍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此问世间有为相也。何空何因者,明法空无性也。刹那坏,表生灭极速也。胎藏生,表有情世间之有为相。世不动,世界迁变无常,为何不动?表器世间之有为相也。如幻、如梦,虚假不实;犍闼婆城,影像幻现;如东士之海市蜃楼。热时焰者,阳焰有似流水;水月、水中月影;光、镜光中之影;喻一切法皆虚假如幻不实。众生无清净智慧,不能如实照了,惟佛智能亲切证明也。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问漏无漏法也。觉支、指七菩提支;菩提分,指三十七道品全也。前二句明无漏法;后二句明五浊恶世之有漏法也。国土乱,即劫浊;作有见,即见浊。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几波罗密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   ?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云何不生灭至云何虚空譬,问觉世成佛也。觉世间,觉知世间一切法也。离字,离语言文字相也。离妄想,离妄想分别心。虚空譬,悟世间如虚空也。如实有几种下,问菩萨境智也。如实有几种,问菩萨证如实之境共有几种。波罗密心者,到彼岸之行。度诸地者,升超十地,究竟圆满至妙觉佛果。无所受者,理智一如,如如相应,无所受也。二无我,人、法空也。尔焰净,所知之境清净,毕竟能无障也。诸智,如理、如量等正智也。几戒、众生性,众生之性几种,对治之即有几种戒,于教化众生之时而不为所动摇。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此问五明工巧诸法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指工巧明。诸语言及众生性,指各类众生语言文字种性差别之声明。明处及伎术,通于工巧、医药二明。伽陀、长颂、短句,明文字体例,亦指声明。末二句指因明;成、为以“因”“喻”成立“宗”也。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云何生饮食至星宿及日月,问世间诸法也。首二句亦如儒书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转轮、小王、守护国,指大小王及四天王子守护国土之分别。地及星宿、日月,均表器世间。

  解脱修行者下,问出世诸法也。第一第二句,问能解脱者能修行者有几种。第三句第四句,问弟子及师有几种。阿阇黎,轨范师也。佛有几种者,问佛有几种身也。几种生者,问所化之众生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魔及诸异学至唯愿最胜说,问我法假说也。初二句问魔及外道共有几种。魔者、杀害,谓能害一切修解脱行者。自性及心者,自性、即外道所执自性等,心、即外道所执神我等。施设量者,明此魔外所执若我若法,皆随情假设也。最胜者,称佛也。

  云何空风云下,复合问有情器世间也。天上之空、风、云也,人之心念、耳聪、目明也,林树、蔓草之丛生也,象、马、鹿之如何生也,如何又为人取捕之也,何为有卑陋之相、及因何业而得此相也,如何分为昼夜六时、一年三节也,如何有信不具而善根断绝之一阐提也,男者、女者、及不男不女者皆何因而生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云何修行退至建立何等人,问修所得法也。初句明修行为何退堕,二句明如何精进,三句明瑜伽师修何禅定之法,四句明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下,问报所得法也。诸趣、即天、人及地狱之六道。相者、形,像者、类。财富者,世间之报。致财富者,得报之因。释种、释迦种。释迦种及甘蔗种,皆天竺之贵族。无上尊,称佛也。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问内外律仪也。初句明修仙人长生苦行,二句明何人教授之,是外道律仪。第三四五六句,明佛随类应身,无刹不现,及佛子之众多也。七及十句,问断肉食之因缘也。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问世界诸相也。日月形者,一四天下有一日一月所绕。须弥山,即世界所安立。世界有侧者,有仰者,有覆者,各各不同。因陀罗网,即帝释珠网,珠光交映,明世界之重重无尽。亦有世界为诸宝所成,或如箜篌,或如鼓,或如种种诸物;或有不见日月者。以上皆不可称量。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此问佛法僧三宝也。初四句,明佛之三身也。五至八句,明佛何不于欲界成等正觉,而必于色究竟天离欲得菩提也。此上明佛宝。九句至十六句,明法宝。善逝、亦佛之号,问佛涅槃后谁住持此法宝。天师、天人师也,亦佛之尊号。住久如者,佛法住世几多时也。几时住者,正法住世若干时也。悉檀、法门也,见、妄见也,有种种妄见施种种法门对治之也。毗尼、戒律也;比丘分者,比丘律也。自第十七句至第廿八句,明僧宝。最胜子、指菩萨。修六度之菩萨,修十二因缘之缘觉,修四谛之声闻,虽变易种种,经历诸位,而皆无所受,明真如法性平等一味。世俗通及出世间,明世间神通及出世间之神通也。七地者,明七地以下皆为三乘所共同,而七地以上,则非七地以下所能及。僧伽、和合众也。坏僧者,即是破坏和合之僧众也。医方论者,譬语,以明三宝;医师譬佛,方譬法,医生譬僧;明僧荷担佛法,如广说医方论也。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何故大牟尼至拘那含是我,再问佛宝也。问佛何故言过去三佛即是我释迦牟尼耶。何故说断常至分别说心量,再问法宝也。问佛何不恒常说真实义,说一切唯心而广随顺众生之心量,说断、常、我、无我、种种诸法耶。何因男女林下,再问世间法也。男女林者,此林所结之果,如男女形。诃梨、天上持来意,阿摩勒、难分别义,诸果皆天竺所生。诸山复有众宝庄严。仙、山上诸神仙,闼婆者、乾闼婆、天、龙诸神也。

  上来正申问答中大慧菩萨所问一百另八义已竟,以下乃如来答也。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偈牒

  己一 总赞许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此佛总赞叹许可于所问也。无上世间解,即佛之十号之二,而略去一士字也。佛闻大慧所说之偈,皆由彼契于诸佛清净心,最上第一,微妙甚深,大乘度门;文义双妙,故两称善哉以赞许。而当随所问以次第为之解释也。

  己二 牒所问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佛、诸波罗密,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自生及与不生至如是种种事两偈,略领所问之大纲。自须弥巨海山,至伎术诸明处八偈,广领大慧所申之各问也。生不生者,世间一切法概括之不出于有为、无为,即生灭、不生灭两种;生则生死相续,流转无常,不生即解脱于生死流转。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者,一切不生法即涅槃本来空寂之相,一切生灭法即刹那才生即趋于灭;而此生灭无常之有为诸法,皆众缘所显,毕竟空无自性,起则缘起,灭则缘灭,实无一法可得。佛诸波罗密以下,表十法界有漏无漏诸行,唯佛可称到究竟彼岸之行。世间凡夫、外道,通于三界,虽凡外所修无色行之法,仍是迁变生灭非常住之法;盖纵能升至无色界诸天,仍是随业受果,迁灭无常,故有漏行法皆非究竟。种种事者,领前所问四圣、六凡,器及有情世间,种种外道神通,及种种法事也。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者,领前所问器世间诸相也。外道天修罗至三昧起心说诸句,领情世间诸法名相,及修所得漏无漏诸法也。诸阴身者,即生前死后之生死流转身也。三昧起心说,即明从正定而起以随心说法也。心意及与识,领八、七识及六识也。无我者,领二无我也。法有五,领五法也。自性者,领三自性也。想所想者,能想之分别虚妄心,及所想之分别境界相也。二见者,有无、断常等二见也。乘及诸种性至众生有无有者,领前问三乘世出世种性,无量庄严珍宝相,断灭信心善根之阐提,坚湿等四大种,五浊恶世之荒乱国土,过去三佛是我一佛,智尔焰障断所得之妄境,趋向菩提之觉地,众生计有计无之种种也。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者,领前问谁使之生、谁能捕取之也。譬因成悉檀者,领前问五明之因明也。向来悉檀解作遍施,今译“宗”义,谓佛说法之宗旨也。因明立三支量者,曰宗、因、喻。若以此文配之:譬、即喻也,因、即因也,悉檀、即宗也。宗者、法之宗本,新名词所谓主恉、主义。譬、因,为能成立之理证,悉檀、为所成立之主义,以譬因能成此宗也。佛依四悉檀以说法者,言佛以四种宗旨而说法也。一、世界悉檀者:谓随顺世界众生心理,令普通人普遍得益,闻佛所说皆生欢喜故。二、各各为人悉檀者:谓圣凡根基各别不同,因人示教,因根成就,随各个人之根性不同而分类训育故。三、对治悉檀者:谓受佛教之种种众生,各有烦恼轻重,罪业厚薄之不同,分别为之洗除,所谓对病施药故。四、第一义悉檀者:谓普令众生通达诸法实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此四悉檀,第一是随顺普利主义;第二是令人增长善根主义;第三是教人破灭诸恶主义;第四是令众生皆成佛道主义。前三皆随顺众生依他意方便而说,后一随如来自觉境界称性而说,普令众生皆得证入第一义谛。若明了佛说法四种宗旨,即能见到佛意;而读佛经,皆可作如是观也。所以立因明比量,先须立宗以为主张之主义;例如立一“声是无常”为主张,若属于声者,一定是无常,牢不可破。若外人不信,诘问理由,则次当讲因,因者、辨所主张之理由是,如曰“所作性故”。若他人仍未明了,必要证据,则当讲譬喻,举一是所作性而败坏无常之可易见者以证之。如此、因明之三支比量成矣。乃斯句之大义也。及与作所作者,能作、业之因,所作、业之果也。以三支比量配之:因、喻者,能作也,因也;宗者、所作也,果也。迷惑通者,迷惑、即昏迷不通意相至者,圣贤地位各证自境,地有高下各不相到也。百变、百无受者,种种变易皆,通、即通达不迷惑意。心量不现有者,心量所现者如幻而有、非实有也。诸地不无受相也,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者,领所问五明也。

  己三 责未问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尘、虮,羊毛、?麦广麦尘?钵他几?麦广麦?阿罗?麦广麦几?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为几阿?少免,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焰几阿?少免?风阿?少免复几?根根几阿?少免?毛孔眉毛几?,’前来所问百八义种种名相,皆是虚妄分别所变现,悉皆如梦、如幻,不可取以为实。倘随名执相,一一求实,周遍计度,增长名相;在此名相上复分别以为实有,再计度,再增长;如是转转相生,无有穷尽,将永陷于迷惑而不能解脱。是以诸相皆非,诸非皆遣。所以佛于大慧之所问,必为澈底掀翻,荡空一切。故答解之先,赞许、牒领方毕,复诘大慧所问犹有未备。在大慧之意,以为自证摩诃般若境界,通达大乘,应问皆问;而抑知甚深微妙法之闻思不到者,仍不计其数。又、或大慧以为此种甚深极甚深、微妙极微妙法,虽圣贤亦所难知,即复存而不问;而抑知大觉世尊、无上最胜佛智,固无所不知,无所不澈也。

  须弥山、大地、巨海、日月、器世间诸广大量相。下众生,指三恶道;中众生,指天、人、修罗;上众生,指三乘圣贤。有情世间诸名,表圣凡之别。身各几微尘,刹土微尘几者,问身与世界各为几微尘之所成也。刹士、梵名刹多罗,此云国土或世界。一弓有四肘,一肘有二尺,一拘楼舍有五百弓,一由延有十拘楼舍。由延、或名由旬。拘楼舍,译云里;天竺之里,约合中土四里。此数句、言每由延、每拘楼舍、每肘、有若干弓也。兔毫窗尘虮,羊毛?麦广麦尘者,皆极微细之尘量也。七极微为一邻虚,七邻虚为一微尘,七微尘为一窗尘,乃至兔毛头,羊毛头,牛毛头尘,虮尘,虱尘,芥尘,皆以七进,而七芥成一大麦尘,?麦广、即大麦也。自钵他几?麦广麦,至是各有几数六句,明须若干?麦广麦尘而始成各各数量名也。钵他、译言升,阿罗、言斗,独笼、言斛,那佉梨、言十斛,勒叉、言万,举利、言一亿,频婆罗、言一兆也。为有几阿?少免,至为成一波罗十句,明此若干种积聚数量如何累进;阿?少免、译言极微,舍梨沙婆、译言芥子,赖提、言草子,摩沙、言豆,陀那、言钵,迦梨沙那、言两,波罗、言斤也。此等积聚相者,言以上各种权量之积聚名相也。几波罗弥楼者,言几多斤之尘能成一须弥山,弥楼、即须弥也。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者,明积聚微细,虽为世间平常知识名相所不能思议,然佛之妙觉智,当下现量印知,何须疑惑?所以责其应问不问,而反问虚妄分别种种余事也。声闻辟支佛至何故不问此,明佛及三乘圣贤众之身,各有胜劣大小身,应化无边身,身各有若干尘,又责其何故不问也。火焰几阿?少免至毛孔眉毛几者,明每一火大,一风大,一六根,乃至于一毛、一孔、一眉、有若干极微尘也。

  己四 复牒问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縳、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

  在前第二段中,偈答领大慧所问,未曾答毕,而先责其所问未周备,此续复牒答以完之。然前后牒答分领,随意重拈,与大慧前问次第显有前后出入者。以原问本皆随名取相,种种缴绕,种种执著,故答之不以次序。然细按之,亦可对照前问之义。已为略解,今不重述。结云:以上各问皆为如实之要义者,以显诸法皆无自性,故一一即离言真如之实际也。内阿迦腻吒句,译色究竟。

  己五 结诫听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明大慧之所已问及未问者,皆为佛子所应请问。如是种种名相,种种分别,大慧必须请问;扫荡一切名相而证真如实际,则与自心第一义谛实际境界相应。如是空一切名相,了达一切虚妄,证自觉正智,显离言法性,一一与实相相应,自远离边见诸过矣。悉檀自性本离言说,然而方便建立,仍在言上设施;在此生虚妄执,则说一切皆非,显字句皆非字句。然而十方诸佛所说宗义,皆以言显无言,故佛对大慧亦方便开显,诫其听受。百八句、在偈牒及长行上,或多或少;盖照后正答之句则少,照前牒答之句则多,故不能确指之。

  通常讲文字名句之义,名诠自性,句诠差别。如声是无常句,声及无常二皆名也,只单独之一物一事,故只诠一法。两名或多名合之成句,则显差别义。所有一切名句,名为能诠,相为所诠,以名句诠表而现名相之差别,所以有一名诠一法,只指一物,在数量上说,只显得一数。一者、对二至九而说也;拈一而其余九数皆非,必对九而始显一,一亦不离余九,盖离余九则一亦不成立。任何一数,亦不离余九,故一法现前,九法即联带而相对。此即明一法既举,百法即随之而起。复次、有一能诠名,即有一所诠之义,寻名取义,即起执著之见,故此百八句在他译本、亦曰百八义、百八见也。句即名,义即相,见即妄想;句、义、见、即名、相、妄想三法。复次、二名合成一句,显差别义,正反两面相对斯显,如无常从常显,因有常方有无常。根本上莫不是对待义,所以随举一差别义,皆有相待—─如大小、多少、有无、断常、生灭。每一义总有四句:譬如言常,常、是一句,不是常、二句,亦是常亦不是常、三句,非是常非不是常、四句。相对之义为无常亦有四句:如言无常、是一句,不是无常、二句,亦无常亦不无常、三句,非无常非不无常、四句。是故一句即有二义,二各有四句,对待即成八句,合名之一一前说百法一一成百八句。此明随举一法,即有百八句、或百八义、及百八见,一切法皆不出此名相分别之所设施安立。凡外执以为实,缠系缚著,无由脱此见网。诸佛及诸大菩萨,在自证智境界,本离言说,而起大悲度生方便,即此分别名相语言以为妙用,随设施而当体即空,即分别而实不分别。倘通达斯恉,破情除执,便是佛之正见,否则终不免堕凡外妄见。所以此百八句,该括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种种皆尽,诸佛所说亦不外此。而当机之大慧菩萨,亦深明此,故一一问佛为掀翻而澈底荡空之也。

  戊二 正答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少免句非阿?少免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密句非波罗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通举大慧所问句义而一一破除之,表得原问皆从对待分别而来,故不离语言,不离名相,澈底掀翻,皆云非也。第一句应作生句非生句;句法系倒装也。破除句义,正是破除妄见,显露真实。如吾人随讲青字,须遍举一切世间黄、赤、白、黑之非青者而反显之,所以一切名义皆有反现而无自性。亦复明得一切名相皆如空中鸟迹,不可指捉,说之曰此,即非是此,假名为此耳。如金刚经所说:某法者、非某法,是名某法;可互印也。此百八句,宋译文缺四句,而魏唐两译皆百六句,亦缺两句。必须三本对照,庶成百八之数。顾统读三译,及以原问牒答,亦复前后略殊,错综变动,故不能如言而取也。首不生句生句,明不生句从生句立,离生即无不生。夫相对而立之句,句皆非相,余亦如之。各各相既已在前文略讲,此亦不为再叙,唯内有重复数句,应作别解:如第二常句无常句,与第十一常句非常句,前者之常为不变不灭义,后者之常作恒字解,为变而不灭义。又第三之相句无相句,与第廿八句及第七十三之相句非相句,前者之相为法相之相,中者之相为标相之相,后者之相为相状之相。又第六句自性句离自性句,与第四十八句自性句非自性句,前者系众缘和合无自性可得之自性,后者为诸法在施设上名诠自相谓之自性。又第卅七、卅八相连之两数句非数句,前者为数量之义,后者读为入声,为累次续续之义。又成句非成句之成字,他译作相应。所有句非所有句,作无影。三轮、即佛化世之身、语、意三轮。有品非有品,即有句无句。灭起、即还灭生灭义。余均可解。以上明百八皆非,了达言文即非言文,从世间名相种种假立,种种分别,实则了无一名一相可得,而一一皆是佛智无边大妙用,为觉解迷执,开导凡外,利乐众生,令众生增长善根,破除恶见,通达于诸法平等实相。斯乃佛之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亦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自证利他,故答百八句后,复诫大慧,告以今兹开示,亦先佛所开示,不但大慧应修学,即诸大菩萨亦当修学。此空一切妄、显一切真之无上甚深法门也。

  乙二 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

  丙一 彰唯识境

  丁一 依识明相

  戊一 【诸识生灭门】

  己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此下即第二大科中之初彰唯识境一一从古德所判四十一门之第一“诸识生灭门”为始。前科明一切法,若境、若行、若果皆是唯识,故于此科辨境以成唯识,辨行以成唯识,辨果以成唯识。初彰唯识境又分二:初、依识明相,二、破执显性。今初:所谓依能变之识,明所变之一切法相,则唯识所现境界,彰显透露。由明一切法唯识相而即显相之真实性。所谓诸法相性,而诸法相性即俗真二谛,是故一切法不出乎真俗二谛,即是不出乎唯识性相。相俗、性真,一假立,一实际,由如实际而假立也。如唯识论云:‘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亦依能变识明所变之法相也。

  前科所明,大慧以百八问之总括世出世间诸法名相,请解于佛,佛总许之,旋总非之,以显一切法离言说相之真如,空却计执,了达如幻,一一皆是识之所变。此大慧乃继续而问诸识,及诸识各有几种生住灭也。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中能染能净,有迷有悟,皆诸识之缘起。不明诸识之生灭,焉得还灭之功用?即依能变之识,明所变之相,而了知诸识之生、住、灭;此四十一门之第一“诸识生灭门”之所以建立也。生、住、灭者,即世间之有为相也。诸经论有说四种:生、住、异、灭。或说三种:生、住、灭,及生、异、灭。或只说二种者,广略均无不可。盖生者,仗因托缘而得生起者谓之生。住者、依缘起时暂有住持之功用者谓之住。异者、缘生暂住而刹那变异谓之异。灭者、刚从缘起而即刹那分散息灭谓之灭。明得诸识所变现之诸法虚幻差别相,实即刹那生灭相,皆仗因托缘而生起,暂生即灭也。此经所说为三,与他之说四、说二,意义无所增减。

  己二 如来答

  庚一 答生灭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此下佛答所问,且分七段,今初答生灭。流注及相,诸家所解不易明了,今以唯识论等流、异熟二义释之:所谓流注生住灭者,即等流生住灭;相生住灭者,即异熟生住灭是也。流注,魏、唐二译均作相续,即连续不断意,相、相状也,有显了生灭之相状可得意。诸识者,即八识心王及心所等。至于净第八曰庵摩罗识,乃佛所自证湛然恒如之真常净识。八识各有种子现行展转相生,种子在第八识内而不现起时,亦自生灭相续,而为前七所无。所谓流注生住灭即等流生住灭者,等、均等也,流、流注也。一切法各由自类种起自类现,均等流注而不断之生灭,如依八识种子起八识之现行,前七识之种子起前七之现行,何法之种子即起何法之现行,乃至一切法无论何类种子皆各起何类之现行,种现、因果相续生灭,所谓等流因果生住灭也。相生住灭即异熟生住灭者,异、不同也,熟、成熟也。随业招感所成熟之果报,有三异义:一、异时而熟,此时造因,后时感果,例如春季下种,秋后收成。二、变异而熟,言所造业集众因缘,成熟之际与初不同。三、异类而熟,所造业因或善或恶,所得之果唯是无记。而此第三之说,最为重要。因中善恶,所招感之果是无记,所以因为异熟因,果亦为异熟果,而谓之异熟因果生灭也。此二种生灭,须得无分别智之菩萨乃至于佛之自觉圣智,乃能了知其究竟,而为未证真如之菩萨及二乘,语言卜度所不能至也。

  复次、等流因果生灭一一即流注生灭一一者,遍诸识法一一即五、六、七、八识,即一切法。在阿赖耶中,具含有漏、无漏之一切种子,无漏种藏即如来藏,亦名佛性,亦名如来法身。但眼识种子只起眼识现行,他识亦然;所谓此法种必起此法现,不起他法。当起即灭,灭下又为种子;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如此转转生灭,刹那相续,流注不断,通于真妄、染净。此不独八识阿赖耶如此,亦复遍通五、六、七识,各各皆有离染识种。故阿赖耶乃至一切识等有漏之法,各有一分妄染之流注生住灭,乃三界、二十五有有漏杂染心心所等诸法种现生灭。此虚妄流注,虽相续生灭不断,但至成佛时则皆须断除。而此流注中即有一分永久不灭之离染真净之识,与大圆镜等四智相应者,即下文所谓之真相,魏译曰智相识者是。所以在诸识之流注生、流注住、流住灭中,有一分可断灭之妄,亦有一分永不灭之真也。

  异熟因果生灭一一即相生灭一一者,随前所造业因感异熟果,非俟能感因尽,所感之果不灭。譬如由修人界五戒业因熟招人报,则第八识即为人之报体,变现人之根身器界,余识亦成人之余识,与异类众生有不同;业尽报谢,另感后报。故在生死流转之中,即有此种生灭。如人投胎而生时即曰生,在世一年二年至几十年曰住,至将死时一报命尽曰灭。一期果报,相续不断,倘八识一舍,则是人即死。故八识随业力于一报中不断;六识虽在不死时亦能断,如睡至无梦时、入定时,六识毫不起作用。根身发识,业报各别,如同是一种前六识,有时报作人者、天者,或畜类、鬼类者,皆是业力关系,此相粗显易知。其实、各有自类识种而起现行,业为增上缘耳。一般未闻佛教之世人,不能了知异熟生灭之相,凡夫、外道常据以为天赋神造,或另计有其他之原因,皆愚痴之邪见。故相生灭者,即由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因,而第八识与前六识同招感五趣差别之无记果生灭也。此相生灭只第八及前六识有之。七识只与见、爱、痴、慢四烦恼相应,执第八之见分为我,不造业亦非业所招,故无相生灭。此相生灭即生死相,到成佛位必皆断脱,修行人所谓了脱生死者,即是断除此相生灭也。两种生灭细释甚深,此其大略耳。

  庚二 答诸识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八识统括而言,有三相,从识上而讲此差别之相也。转相识及业相识,皆有漏虚妄分别之三界心心所聚。真相识者,即与四智相应转识成智之智,由无分别智通达真如所生清净识也。由以前所造之业,引八识受此业报,此业报识为果报之主体,名真异熟;故转相即染前七识,业相即染第八识。第七随第八所生而系缚执以为我,随同八识于诸趣转,前六由异熟生而转,又随境缘而转。转有漏为无漏,凡夫不能,二乘及菩萨渐能之,至佛境界完全清净无漏。诸识在因位中皆有转变,唯第八识因中不转,故转相通前七,业相唯第八识,以此二相统有漏识;真相识为四智相应诸识之清净无漏识。

  八相、即八识。其略者,魏、唐译均唯有二,而此译云三。统观下文,应以二种为是;故此中之真识、现识,应并为一而名曰同真相识之现量识。此染分现量识,与四智之无漏清净识同现量。然染识中,唯第八识及前五是现量,第六识只一分属于现量。分别事识者,是非量、比量识也。染分七识皆是非量,染分六识通现、非、比,分别事者,即六、七二识执实我、实法之谓。所以现量通于第八识及前六,通于圣凡染净,比量唯在独头意识,而非量通于与我、法二执相应之六、七二识,唯在凡夫因地染位上耳。在凡夫位上,如一刹那与现量相应,即是真识;所以凡夫众生若一刹那离分别事识,即与此现识相应,反之、即落分别事识,。众生于此思议不到,盖一思议已落到虚妄分别也。所以古人有云:‘一切众生现行无明,即是当即照知身心世界一切唯心所现,犹镜中之现影,影固不在镜外。由此可知吾人所见之根身器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亦不在心识外矣。故息除一切虚妄分别,当下即是现量识一一因分别事识皆从现量识转加而起一一由此身心世界悉皆脱落,现量得以安住不动,即为圣凡平等如来藏心,此即顿悟法门是也。此佛所以诫大慧同真相识之现量识中现诸分别事识,亦如明镜之现色像也。持字、作现字解。

  庚三 答识之生灭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坏不坏者,差别不差别之义,言现识及分别事识不一不异。何以故?以展转相因依故。所谓依现量识而起非量、比量识,以分别念熏习增长,遂使现识成三界虚妄有漏之识。反之、亦可依分别事识而成为清净无漏现识,展转相因,不即不离,亦差别亦无差别也。

  自不思议熏至是分别事识因,明识之生起。言种种分别不知不觉熏入第六识,复令前五皆有此熏入于第八阿赖耶,于是八识及前七变起虚妄有漏识。而此熏,平常了知分别所不及,非证真如起无分别智,不能了知此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由此熏变,染则为三界有漏现量识,净则为如来藏无漏现量识。此种染净种子,自无始来即已不思议熏,常人粗心所不能觉。有一刹那现量相应,即与列代祖师同一鼻孔出气。取种种尘者,即缘取六尘境界也,是独头意识事。无始妄想熏通于第六、第七二识:第七执八识以为我,第六执五阴、六尘以为实有,种种虚妄分别;以妄熏故,即成六、七二识之分别事识。

  自若覆彼真识至是名相灭,言诸识相生住灭之灭了,所谓生死了脱也。因三界有漏虚妄诸法悉皆灭了,相生住灭即灭。以此虚妄能覆四智相应净心,故曰覆彼真识。第八异熟识灭,则所依之有漏五根及所发之有漏五识,立随之而灭,即玄奘法师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一一业报永空矣。故菩萨以无漏业为增上缘,犹住业报。六、七二识在因中转,前五及八则果上转;因前五所依之根,须与第八同转,故曰一切根识皆灭也。自相续灭者以下,明流注生住灭之灭了。此中有二:一、即虚妄流注生灭,二、系自真流注生灭。相续生住灭之所依因及所从缘灭,则相续灭,盖诸识流注中有一分可以断除者。因于无始分别妄想熏习为因,故为种现相续,此因既灭则其相续即断。缘者、以自心中所缘境界,不了达是自心所现,故能为能取、所取识相续之起缘;至澈底晓了唯识所变而不执著,则妄想取之境界缘灭,而相续生灭之染识永断除矣。以上,明流注生灭及相生灭,可以明解脱之大要。

  庚四 辨识之不灭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知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先以喻显,以微尘喻现量真识及藏识,泥团喻分别事识及转识。非异非不异者,团外无尘,尘外无团,以无别体故,故非异;若言同者,则泥团灭时微尘亦灭,而微尘仍在,故非不异。此明转识与藏识异者,转识应非从藏识生,藏识应不受转识熏,则藏识不为诸识染净圣凡之因,云何能从有漏转为无漏?若非异者,转识灭则藏识亦应灭,然诸无心位六转识虽灭而藏识实不灭。譬如人睡无梦,六识均已灭而八识仍在,不然、则是人将死去,云何能醒?是故前六识皆从藏识中之种子而生,醒后又复原状。统上所说,可见诸转识灭而藏识不灭,亦可见诸有漏识灭,而离虚妄自证真相识不灭也。此以微尘泥团喻显如是,而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可意会矣。自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下,简外道之非:言有漏识灭时与四智相应之清净识并不灭,唯无明有漏之业报识相灭耳。修仙学定之外道等不达此义,以为人死之后,诸识及诸识种悉皆断灭,而不知有一分清净真识,虽至成佛永不断灭。若此念不简除,即堕于外道断见之戏论矣。

  庚五 破外道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微尘。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此文又分四,初出外计,斥外道之妄计。盖流注生灭一一无始来虚妄习气一一有一分到菩萨地渐能伏灭,到佛果位究竟圆断。而此虚妄离尽之时,其一分无始来相续不断、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之四智相应真识相,亦即自证清净心。外道不明,妄计取执自心所缘境界之虚妄流注生灭识灭时,一切流注生灭都灭。而不知若如外计执都灭者,则从无始际种现相生、流注无尽之真相识断灭,则一切心性悉皆断灭无存矣。复次、外道又计在流注识之外,另有常住因。意谓眼识乃至诸识各皆具有之流注生灭识,另有能生之因,并非种现相续。眼识等在阿赖耶中自类种子,托色尘境界及光明等缘和合而生,在此亲因众缘之外,另以为有造作诸法之常住果因,而计种现相生、流注相续之识皆可断灭。如外道中有说胜妙者,亦曰胜性,印度所谓数论:彼等妄计在世界万物未有以前,有此胜性为能造者,此造作者为能生因,是常住不变,在众缘相生一切之外,能生诸识及身心世界者;若万物诸识断灭,则仍为胜性,而一切心法皆断灭。又有计士夫即神我为造作者,印度所谓胜论。又有计大自在天为造一切众生者,众生若灭惟自在天存在。又有计时节者,谓一切万物皆由时节造作,及时而生,时过则流注诸识都灭。又有计四大微尘为造作者,如现世所谓原子电子论者。又有计方位为造作者。种种外道、皆是计于诸识流注生灭之外,另有异胜之因,能生起而常存。应知佛法所明一切善染迷悟能生种子,无始来都藏在阿赖耶中,从无始际展转传来从未断绝,名曰无始流注。学佛法者,不了达此无始流注,以为阿赖耶有始生之时,或阿赖耶未生之前有真如如来藏,计为从无而有,有已还无,亦与外道所计无异。故在诸识种现生灭外,另执一异因是常、能生,实为无明生死之张本也。

  次、对上种种外计,继显内法。在有七种性自性句上,魏译加外道二字,唐译、今本则无。古注多以此七种性自性属之于外道,然以下段文义合观,反覆推核,此性自性实佛法所建立。七性自性与七第一义境,在安立世谛上假设曰性自性,在非安立胜义谛上离言自证曰第一义境界。佛说法度生,皆依此二谛:依世谛一一亦曰俗谛一一而假设安立;依胜义谛一一亦曰第一义谛一一示世间语言思量所不能到之自证境界。性自性即自性,与言三自性之义同。自性、即法尔如是、本来如是义。第一、集自性,明一切法法尔如是,皆仗因托缘和集而生也。二、性自性,明一切法缘生无性,而无性所显之平等真如性,常遍如是法尔如是也。三、相自性,一一法各由一亲因集合众缘而起,故法尔各有其差别相也。四、大种自性,谓坚、暖、湿、动,法尔为根尘等色法生起之共同亲增上缘也。五、因自性,明一切众生法尔皆具成佛之因性、或出世之因性也。六、缘自性,上说之因,法尔须待缘显,如亲近善知识,闻法修行,则二转依果可成也。七、成自性,证出世真解脱及成无上菩提,一得永得,乃谓之成,凡果终坏,都不名成。有无漏出世因及具足无漏出世缘,则法尔得成无漏二转依果也。诸佛言说施设所建立法,不出此七种自性也。前三通一切法,第四专指色法,五、六、从凡至圣因缘,七、专指二转依果。外道所计违于佛法,如第一种明集自性,外道不信一切皆因缘和集生,以为别由一不从因生之常因而生,若所计自在等;殊不知能生因亦因缘和合生。如世界为微尘和合成,世界坏为众微,虽剩一微尘仍是因缘和合成,故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也。复次、第一义者,即无分别智所行之境界,非可施设安立,非语言思量所能及。一、心境界,一切法亲能生因种悉皆在心一一即阿赖耶一一,心为一切法和集起之亲胜因。佛之离言智证此时,在非安立谛曰第一义心境界,在安立谛即名集自性也。二、慧境界,即无分别慧根本智所行诸法离言自性真如,对前所安立即性自性也。三、智境界,即后得智了达诸法差别相皆如其量,故对前所安立即相自性也。四、见境界一一见者、二见,亦曰边见一一由佛智慧照了凡夫、外道、二乘之有无、断常、空色等见,所照虽通圣凡,然非佛智不能究竟照了。就能照智名第一义。对前所安立即大种自性也。以凡外不了达四大唯心,故起有无、断常等见。五、超二见境界,了达人法二无我故,通达平等真如得无分别正智,毕竟超脱增损、有无边见。此在台宗,名曰了因佛性,般若超脱二见成出世间正见为成佛因,对前所安立即因自性也。六、超子地境界,超子地即超佛子地。菩萨皆曰佛子,到第十地入灌顶位而绍佛业,曰超子地。具足所修六度万行,入微尘数佛刹,闻一切法,如空含云,无漏胜缘悉皆圆满,对前所安立即缘自性也。七、如来自到境界,无上菩提,果位圆满,自觉离言圣智,到第一义心境界之究竟,对前所安立即性自性也。依七种第一义境界,对照施设七种自性,乃如来之如证而说。依七种自性而悟七种第一义境界,是佛子之如说而证。此七种假说安立之自性,及七种离言自证之第一义,皆斥外而显内也。

  以下、说离恶见。说此义之先,统结前答自性第一义心,皆三世诸佛所依之建立种种度门自悟悟他者。依第一义自证圣智境界,了达诸法皆空无自性,然空即非空,不与外道断见共。依方便化他建立种种法,然有亦非有,不与外道常见共。如来者,亲证真如而来,如前诸佛而来。应供者,应受天人三乘之供。等正觉、亦曰正遍知,佛智无不照了。世间出世间者,化他之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出世间上上法,自证之最上乘、佛乘。圣慧眼者,佛知见也。

  以下、结说外道恶见共而破斥之。夫一切法一切境界,皆是自心分别所现。妄想执著之外道,不了达唯心无性,处处执著,于心量之外别计实有实无。以不明所说自性即无性故,执有作有见论;以不明无性之性为第一义故,执无作无见论;而此邪见所共之论,皆由不通诸法分齐皆自心分别而起也。

  庚六 判迷悟

  辛一 总说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此总说一节,文义倒装奥晦,当依唐译曰:‘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较为明顺。了达唯心,妄想不起,三界生死之苦及无明、爱、业缘之集,即寂灭矣。无知及爱,即十二因缘之无明及爱、取之三支,为发业润生之关头。业指行、有二支。惑、业空,故生死了也。

  辛二 别判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犍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先明迷之失。沙门为出家修行人,并不专属佛之弟子。婆罗门译净裔,亦曰净行,亦内外道在家修行人之通称。欲令者,妄计意。无种有种者,种种计无计有;此处种字,不作种子解。先执诸法以为实有,于诸法外计有异因所生,复于因中计有果无果也。如印度外道数论等,皆计因中有果,而小乘有部计三世恒有,在未生前即计有也。次如印度外道胜论等计因中无果,而小乘空部计无明托空而起,皆此所破。因果现及事时住者,言计因中有果之外道等,于因果外显诸事物为能生因,依时而住三世恒有。如提婆菩萨百论所破外道,计因中未起时现已有果,譬饮食至消化变粪,言因中有果,则未食前已有粪。缘阴界入生住者,言三世恒有之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依托现缘而生而住,则为现在;然体本有,但现相用,相用当下即灭,灭仍有体。或言生已灭者,或言阴、界、入等生已即灭。此皆印度小乘、外道所计。自彼若相续句下,即施以破斥。相续者,言因果相续。事者、言有作用。有者、言三界诸有。涅槃者、言出世间无漏果。道者、言修出世之因。业者、有漏业。果者、所证之果。谛者、言苦、集、灭、道四谛。以上诸法,以外道计异因中有果故,悉被坏灭。何以故?其异因及异因中果,现前不可得故,亦无本始可寻见故,故云非分。破瓶、焦种二喻,一坏作瓶之果,一缺作芽之因。前者明无果即不成因,后者显无因决不成果,此正喻外道妄计之因果悉断灭也。更有一种外道,计蕴等法体是恒有,相用一起即灭,起之前、灭之后、都是无因。岂知佛法明一切法熏在阿赖耶之种子,随时皆可复起现行;倘无此因,何能相续而生?譬吾人今来天童寺礼佛闻法,后复游斯,陡然忆及前事,丝毫不失。若一起即灭,无受熏持种之藏识者,将来断不能有遇缘再起之力。所以复以法合,若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诸法刹那皆灭,则无熏习种现次第相续生起之能,以无因展转生起故。下复破因中无果外道计。印度胜论外道,有六句义:曰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此中无种,言一切法此无有彼,彼无有此,彼此有无,即同异义。有种、即大有义。识、即和合因缘之一。以此三缘和合,诸法即生。故破之曰:诸法既依此三缘生,则三缘和合时,龟何不生毛?沙何不生油?又诸法本无都可生,何以合多龟多沙而不仍能生毛、油?则纵有三缘和合可生,亦有三缘和合不能生,违彼等所立决定义,彼宗不待破而坏矣。此说既有如是过患,故彼所作事业,悉无实义。彼说三缘和合所生,似有因与果之自相可明,但说三世诸法从异因中本无而有,则由邪外依积古相承之言教及自己邪分别习气,流布于世。凡夫中于邪染,遂埋没于邪愚恶见,犹妄称一切智者说!如胜论、数论等,有种种失,故总破之。

  下言悟之得。此处言诸余沙门、婆罗门,乃前僧俗外其余明白正教如理修行之僧俗。见一切法皆无自性实体,缘起如幻,及如浮云与梦等譬,皆明幻境不离自心。以无始来虚妄蒙蔽,执取在外,倘了唯心如幻,断分别因,灭妄想缘,乃至能观心寂,所观境空,如起信论所谓‘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无有能念可念’。由是更进而观身及所受用依资之器界,悉依藏识显现之影,唯是藏识,离能所取。自心若空,则所现生住灭亦空,入无分别,证菩萨地。以得常寂灭相,生死即涅槃故,一切平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为八地菩萨,故能自在无功用行大悲方便,无开发、即无功用也。从即空无起之因缘,度如幻之众生,了达种种境界,离心无得,行无相道,渐升诸地,了达三界唯心,入如幻三昧,观自心现影像无所有,得方便智,离诸有生起而证无生性。到菩萨究竟地,入金刚定,至无始来妄想烦恼刹那断尽,入解脱道,随证佛果,恒住于一切法平等不二真如,起诸变化,具足神通慈悲一切功德,游众佛刹,离于外道所起心意意识,转所依识即成佛身。以上明悟得竟。统要而观,应悟入菩萨行,须远离外道迷,达一切法唯识如幻,自觉觉他,即转凡夫而为菩萨,由菩萨而成佛。所以迷之即失,悟之即得。

  庚七 明修正观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欲转迷之失成悟之得,须修正观,故以此结劝也,随入身者,随顺证入于如来身,或曰入法身,亦曰入法界,八十华严所谓入法界品是也。佛告大慧言:欲得佛身者,应了知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从心所起因缘生灭之法,于诸法上远离分别妄想习气。简言之,即于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执也。是故龙树菩萨中论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以缘生无性故,当体即空;即空之假,一切唯心,故当安住诸法唯心观中,直趋佛果。观察三有之苦皆无始来虚伪过患习气为因之所集起,故知三界唯心。复思惟世出世间最究竟上上之佛法,亦唯自心所现,实无所缘相分可得,所谓理智一如,唯一真如,此无相中亦无生灭,此即到佛果智自证实相境界,故知一切唯心。于是无所依傍,得大自在,无功用行,游诸佛刹;以八地菩萨得色自在故,现身、现土、自他、一多、圆融无碍。如如意宝珠,于空明中现诸色像,无有定形;菩萨亦复如是,随众生差别之心量,现差别身,说差别法,渐升诸地至大果位。此大乘自行之悉檀善法,即一切法唯心观门,简别于凡外及二乘;结劝大慧兼诸大众,当善修学。

  戊二 【藏识境界门】

  己一 问答识境

  庚一 总问答

  辛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虽曰藏识境界,其实通说诸识缘起。此经所题一切佛语心品,正指此段文义;唐译亦曰诸佛教心,本经所示四种法门,皆荟于此。八识之义,兹再略明。心、集起义,指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恒审思量曰意,指第七末那识,能为第六意识之根。意识、指依第七为根之第六识;识字统括前六。六识依第七为根得名意;第七恒审第八为我,正名为意。识者、明了种种境界而分别之。第六识虽广能了别,亦有间断。前五必依尘境始能发识,如眼根必有色尘境界相对而始生眼识,余四根亦复如是,若无尘境当前,识不能生,故多间断。五法、三自性前已明;相、即人无我相、法无我相之相。大慧复请佛说此四法门,了达唯心,离自心邪见及所缘境界,亦不见能离之心及所离之相,乃至能见所见之佛亦不可得,则证一切法离言说自性真如实相。乃至诸佛言教之心,亦皆唯心所现方便。请佛为说如过去佛为此海中山上城内诸大菩萨演说所赞叹之藏识海中转识浪之境界。此为凡夫、二乘所不能知,唯佛与大菩萨方能了达,故为法身境界。法身者,一切法离言平等真如性也。法身无相亦无不相,以无相故即真如性,以无不相故即藏识海浪。

  辛二 如来答

  壬一 长行

  癸一 明转识缘起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眼识转有四缘因,先举眼言,例诸转识。四缘者:一、因不觉自心所现境界而摄取故,并非由于不觉而现,盖由不觉是自心现而妄取故。二、因依所现粗劣有漏境,眼识有无始来虚妄取著于色尘习气故。三、眼识自性法尔取著了别于色故。四、眼识法尔乐见种种色故。以此四因缘故,有眼识转,余识亦然。六识各有此等习气在藏识中,藏识海乃成大瀑流;转识亦时取所缘境,熏习生长,如浪不断。解深密经所谓‘一切种子成瀑流’;楞严所谓‘习气成瀑流’是也。转识缘境,以眼识为例:或诸根、尘、毛孔顿时俱见,或山河等次第而见;藏识起诸转识亦然,或各识次第起,或诸识俱时转。譬之明镜照像,同时顿见;又如猛风吹海,次第方起。藏识海瀑现诸识尘,同时、次第,亦复如是。故心海为境界风吹,飘荡识浪,相续不断。心海为因,七转识为所作之相如浪,心海、识浪不一不异;因之所作相故非异,然浪息海存故非一。业所招异熟报体,即八识,又曰异熟识,起信论名业系苦相,此业生相业力所縳著也。由报得之报身发识,如人身祗发人之识,不能了知色等诸法皆无自性唯心所现,五识乃转起矣。身、聚也,即五识心王心所之聚也。转,转变、转起、转现义。五识身俱者,言五识起有意识同起也。第六意识能了诸差别故,有独头意识起。第六功用最大,一分同前五之现量,即照了色尘至触尘;缘毕、继起一种分别,此为独头意识,亦即前分别事识之一分,此所谓差别分段相知也。所以意识通现、比、非三量,独头现量、在未证真如菩萨之禅定皆是。彼前六识身转者,第六每依前五转,前五常依第六转也。然彼并不念同时与余识展转为因,但各缘自境俱时而转耳。坏相、言相坏无差别。总之、藏识恒有一末那识俱转,意识则在熟眠位及死位等时不转。有时八、七、六同转,如在定时前五皆不起等。然散心位有时同前五中之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俱转,然虽相转而又各了自境,各不相到。华严经问明品,亦明此义。

  癸二 显藏识深细

  子一 正显深细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此明除大菩萨之外,皆浅智修行者,有四禅、四空有心定,及无想与灭尽定等。第六识视其浅深而伏灭,然第七及阿赖耶仍持种不灭。圣位灭定染末那虽不起,而净末那仍起,所以邪见邪定计身心断灭者,妄也。禅、空等定仍有微细六识,无想灭受想定仍有七八二识也。然不但七八不灭,六及前五习气种子仍旧含藏,出定之后,遇缘又能现行;但因前六未取境界,暂能伏住。摄受不具,即不取境界也。古人云:‘莫谓无心便是佛,无心犹隔一重关’,正显其计心断为灭妄见之非也。下明藏识行相微细,非佛及登地菩萨不能了,诸二乘及外道凡夫所得之定慧,皆不能测知也。

  子二 修证了知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余地相智慧,承前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句,此指住地菩萨。如实了达诸法大修行者,以智慧善巧方便力,了诸地相,依最胜处修诸善根,离自心之妄想,宴处山林,渐经诸位,由资粮而加行、而修习、而圆满,能见种现流注生灭;遍入诸佛大集会中,蒙佛为之灌顶,菩萨为其眷属,知心识等唯心境界。以了知故,无明爱业诸有悉空,超生死海,故复结劝学者当亲近诸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不可与二乘、外道为伍。盖惟此类之大善知识,方能晓了藏识海浪之境,得其开示可悟入修证也。

  壬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首四句喻,次藏识四句以法合。藏识、梵语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藏纳渊深,故喻如海。能藏者,言能含藏一切色法、心法之习气种子,遇缘起现,现熏成种。所藏者,言此识随前六所造善恶业,能引其在三界受报,为业力之所摄藏故。复次、前七起现行时,为前七之所摄藏故;如海起浪,海摄于浪也。我爱执藏者,言识之见分,为见、痴、爱、慢四烦恼相应之第七识执以为我,为彼我执所摄藏也。三藏义有宽狭,我爱执藏到二乘极果或菩萨八地皆断,故成唯识论曰:‘阿罗汉位舍’,即舍此我爱执藏也。但能、所二藏义仍在,随业所藏报体,等觉尚有,必至达佛地时,异熟乃空,业所摄藏义及能藏有漏种义皆舍。但能藏无垢清净种及为净现行前七所摄藏,永无舍时。无漏种自无始来即与有漏种同在能藏,故能所藏通于凡圣;迨至超凡入圣,渐断有漏种,新起无漏种,乃至证入佛位,相续湛然,即如来藏──即净第八──尽未来际无有断绝,所以说为常住。圣凡诸位,皆以无始无明业力,报现根身器界,凡夫尽属流转,菩萨亦由悲愿,更为末那无明风、六尘境界风所动,生前五及第六转识之浪,忽灭又起,跳跃时生。前五识浪为一定境界风所动,所谓各缘各尘;第六不必定境,有时独起影境而缘;第七识浪不断,因所缘之第八不断,但第八随业感诸报,七亦随之而转。以上详诠法合。青赤种种色至日月与光明一偈,言在此识浪上有种种所缘境界,如诸色,珂之声、色,乳、蜜、淡之味,花之香、味,果之香、味、触,先华与后果之法,日月光明之色,皆眼、耳、鼻、舌、身、意各各所缘。然能缘六识之心,与所缘六尘之境,非异非不异;如海水之波浪,以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故非异,以海浪宛然有差别相,故非不异。海水起波浪至心俱和合生者,喻七识浪与藏识海同时转。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者,言海浪之两不相离。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重出。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二句,谓诸识转处即是藏识处,此合浪起处即是海之义。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二句,谓第六取诸识相种种思惟也。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二句,谓建立不坏识相,不坏、即差别意;而所建立之差别相,无一定差别相可得,复于差别相外亦无无差别相可得。因六识思惟差别而安立,离言绝思,俗之差别即真之无差别。譬如海波浪四句,再以喻显。海浪不异,一一波浪亦无差别,此波彼波,一波众波,互依互起,不即不离,所谓一摄一切,一切即一,藏识及诸转识亦尔。非异非不异故,无定异相可得。然设施安立为八者,以心名采集业,至现等境说五故。心、指藏识,是集起义,能受熏故,积集有漏无漏一切种。意、为恒审思量;思量虽诸识俱有,唯第七具恒审。八无慧心,恒而不审;七则恒审八为我故,使前六所造业皆成有漏,在未转第七前恒为染依。所以虽修六度、行万善,如未破末那之我执,仍是有相有漏之行,此所以名为广采集一切有漏业也。识以了别得名;诸识识所识者,言诸识乃第六识之所识,一切法皆为第六所了别,故诸识亦为所识也。现等境说五者,言前五了现前五尘境而别之。此在差别义建立为八不坏相,不别而别,别而不别。

  庚二 别问答

  辛一 问答见相分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初偈,系大慧别问见相分也。谓诸识上所变起之相分,及有能了别之见分,云何如浪而现诸相?请佛说也。次偈,佛答初问也。谓诸色尘相分之法,皆识浪自证分所变及见分所了别,以唯识故,当体即空,故于识之波浪中悉无有。心因采集业故,变缘根身器界,实亦当体即空。说心现诸物者,为方便凡夫开悟耳。三界业系之凡夫识浪中,毕竟亦无能现之业相、及所现之根身器界,皆如梦如幻之无明有漏八识心所自取自离耳。实则本无所取,岂有所离?无能摄心,无所摄法,唯是一心,同彼海浪。如言青赤波浪,浪无青赤;自心妄现能取、所取见相二分,皆无有实。受用、建立,指资财及器界;身、即根身。众生识、即藏识,能现曰业,所现曰相,皆于彼而妄现。末句喻根、尘即第八识,如水之浪,全浪皆水。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则能所有何可立耶?

  辛二 法喻解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尔、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初偈,再问法喻也。明上能喻可明,而所喻藏识海及三界有漏诸法浪,不能觉知。大慧以喻与法不齐,请直就法上开解也。次、佛解所问。众生为无明所盲,佛方便欲令比悟,为说心如海,转识等如浪之喻。在比量可略通一线,法固难明,而比语更不易符契,不过随情使略解少分耳。

  辛三 假实说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大慧菩萨复说偈言,难假实说也。佛出如日,普照世间无分远近高下,应说自证圣境遍悟圣凡,为何不为凡愚说真实义也?

  次、世尊以偈答其问也。凡夫愚痴之心,岂有佛知见所证圣智所自觉之真实境界,说亦不能令通。且心相本如幻,无有一定境界可得,如海波、镜影、梦事,虽一切俱现,然皆虚妄,喻心境亦如是。又、六尘不俱现,则转识须待境为缘故,亦不俱时而现。六识亦有时不起识诸识之作用,第七识虽恒,然前五须随五尘而起,或俱不俱,亦无定相。故佛方便说法,如画工之图形:彩色笔素、能画之具;绮饰错综、所图之相。画师为悦众意,故巧运众具成假设之相,佛之说法亦然。故圣教乃随机施设,因物变异,世谛流布,共相差别相耳。真实相本离于名字,不在文句之中,特初修业人无自觉圣智,不得不方便开显之。至为如实修行之佛子等,当示以自证离分别能所之智境;愚者则随其所缘之幻相幻事,为之分别开演。以如不广施设变异,于彼无益;譬如良医,对病授药,大悲救苦之佛,自觉境界,随应众生心量而说,因指见月,方能契入,非凡夫妄想及二乘小智所得而知也。

  己二 开示观行

  庚一 根本慧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观行先须得根本慧,故告大慧:大心菩萨若欲了知能摄取及所摄取之见相皆唯心所现者,当离嚣俗昏散诸过;觉悟修行禅定方便法门于夜间者,正以对治昏散。更离外道言论及二乘之法执,破虚妄,显自心,乃得唯心观之根本慧也。

  庚二 上圣智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此明菩萨修唯心观,已得根本智慧,由之当修学上圣智三相。一、无所有相,谓初地离去虚妄分别人法我执,空无形像之二空智。二、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谓八地由诸佛加持圆成大悲本愿。三、自觉圣智究竟之相,谓十地进趣究竟佛地之自觉圣智境界。修此三相,即舍懈怠心及二乘偏空智,入菩萨地;至第八地增长慧,不计著一切法,得如幻三昧,直趋向佛地。如是修行,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故结劝大慧当勤修学。以上藏识境界门竟,亦即彰唯识境大科之初依识明相竟,总明一切法唯识所变缘起如幻之相,不可计执,执即成妄。破之、即显一切法真实性,故下科即来破执显性也。

  丁二 破执显性

  戊一 【有无妄计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大慧闻佛说藏识境之后,即知大众心念圣智所知于一切因缘所生事上、所生妄想自性之法门,经、即法门也。问者听者皆蒙佛力加被,遂请宣此法门。而此法门即一一法起百八见所依,诸佛当为堕自、共二相分别之菩萨,分别解说此妄想自性义,使菩萨善能观察二无我,净诸妄想。以妄净故,能照明诸地,超越二乘外道耽著禅乐。以超二乘故,修习如来不思议智,入如来界,证如来身,了达五法、自性本空。以了达性空故,以佛福、慧而自庄严,入如幻三昧,现身无碍,游一切刹,示现从兜率降阎浮提成应佛,报身于色究竟天成佛,随众生机,利乐无尽,毕竟得佛常住法身。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正答

  壬一 出计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佛为出外道计执,告大慧言:有一种外道计无见者,觉一切法随因而尽,因观角无之兔,计兔无角,执于无见;尽一切法皆无所有,如兔角然。复有外道对有计无,见四大种、性德、极微、粗物、形量、分位──横法──各差别相也。求那、此翻性德,陀罗骠、此翻物或实。印度胜论外道有六句义:前三句曰实──陀罗骠、德──求那、业──羯磨。对此有──牛角──而作彼无──兔角──想,对彼无──兔角──而作此有──牛角──想,在兔无角上而生一牛有角想。岂知彼此有无,但假分位,如高低、上下、长短等,皆依显色假现之形。如一方桌,在显色上现其方相,如离显色,方相不存。又如面粉所作馒首,碎之方圆即无,白色仍在。故诸差别分位,唯假无实不应待之计有计无。

  壬二 破执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此于出计后破其执也。外道堕在有无二见,于不有处计一切无,于此方无计他方有,悉于自心增长妄想分别,由妄想之遍计自性,不了唯心之依他起。夫一切依正报之根、身、器界,悉皆自心分别所现,不应依有计无,依无计有,盖一切皆离有无之相故。以妄想所取之有不可得,待有所取无相亦不可得;兔角亦然,不应于有无俱离作兔无角之邪想。复次、因对牛有而观兔无,亦是颠倒邪想。将牛分析至微尘,复将微尘分之即空,此为凡夫说析空观。若在圣智,则了本空。圣智亲证既无,随情分析亦无,不宜再作有想,复待谁为有而计彼无耶?

  辛二 转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大慧转问:计兔为无角者,岂不是妄想上先见到一不生角之无相,而计度为无耶?

  辛三 推破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此因大慧转问而推破也。谓彼非观察妄想上不生起之无相而言无,盖彼以妄想为生因,故彼兔无角之相依妄想而生也。若有角若无角之相,皆依妄想生也。以角依妄想生故,彼角与此能生妄想,非一非异;故彼外道非观察此不生之无相而计无角。何以妄想及所缘角之有无相,非一非异?说异、角不因妄想生,说不异、则妄想亦以彼为所缘缘而生。复次、对牛角有而计兔无,如此之有无不能成为有无,以析牛角至极微,再析至尽,牛角亦无。如是已不获以有角之牛之有,显彼无角之兔之无。而彼此展转相计为有、为无,圣智上当体皆空。既皆空无自性,何因而有相待之无以说有?相对之有以说无耶?既无对待,根本取消,二俱不立。对牛有而说兔无之因非正因,牛本无故。妄想上及角之有无上而执有无之见,皆不成立。

  辛四 再斥外计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外道又有见色法虚空上境界事相而不知其边际,遂起计执,妄于色外之空计无,空外之色计有,而生相离相对之分位上妄想。

  辛五 重破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此重破也。色离空外,空离色外,乃妄计耳。吾人试征事实为例:凡土、木、瓦、石种种器物所在处无非空,而空亦不即诸实物。以虚空即一切法虚通无碍性,此性遍于一切色法之中,一切色法皆有变化,若失此性,即失其变化故。四大色法皆空无碍,色种之所入处,即显空之所在,所谓色法乃虚空所显现,而虚空乃色法所安住,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能持色之空及为空所持之色互相建立也。同时、色不失色之自性,空亦如是。明此、则不应将色空打成两橛,所以古人问曰:‘一切可捉,能捉得虚空否’?答者即捉问者之鼻,以鼻即是空也。复次、四大体相各别而又互遍,以各各皆空故。当体即空,故色非无虚空。

  辛六 合破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 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对彼外道种种因有计无,观牛角有计兔为无。然将牛角析至极微,无相可得,则所计之有已毕竟空,复何所依而计无计有耶?如观空为无而计色法为有,执色为有而计虚空曰无;岂知色即是空故色非有,空即是色故空非无,何能待之说无说有耶?如此一切二见,悉可破尽。

  辛七 劝告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总前来计牛有角,计兔无角,计色计空,种种虚妄分别之相,菩萨应常思惟一切皆自心妄想之所现,了无实法。离此相对邪见,修习正观,则能不堕入假立言诠自共相,以之自觉,复以无碍智方便而觉他方国土诸佛子,破执显性,修最胜行。

  庚一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色等及心无八句,言心所缘六尘境界法相,皆心所无有,唯依心长养而起故;即无始来能起所起分别心熏习故,内法根身,外法器界,皆众生第八藏识所现,如明镜之现影。此八识、三自性、五法、二无我诸法,皆能广说者之诸佛大悲方便之所说也。此下十二句,谓对待之法,以长故生短,以有故生无,皆是堕在百八见圈套内。从有计无,从无计有,循环展转,妄想滋生;佛法根本取消,以一切唯心故。作析空观以离分别,使外道凡夫虚妄离而对待绝,则安住唯心之量中。然此虽为不正见者所不信乐,外道之妄想所不能觉悟,二乘智亦不能了知,乃实为救世大悲者所说破执显正之自觉境界也。

  戊二 【净除现流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 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前所说之分别自性、妄想自性,即是遍计所执。无始来由遍计执熏习所起──八识虚妄分别心心所聚──之现行流注生灭,即为能造、能变、能现二种生死之因,此所以大慧菩萨问佛:此众生现行流注虚妄心识,如何尽除障染而清净之也。夫欲除现流之有漏虚妄,无如微细生灭,纵有时略为了知而不能尽净。因不知不觉中,刹那刹那种现生灭熏变,虽初地以上菩萨已能觉现无漏,无间有漏仍起。所以净除之方,有顿渐二门:或顿照即空,或渐除始灭,请佛决示。所谓‘但须息妄,不用求真’;诸法相性现成真实,不假营求造作,因无始颠倒想蒙蔽,不能现前。遍计起执心心流注,其理虽悟,未得实际受用,仍随习气流转,所谓明知生是不生,如何又随生死流转?乃由觉力未充。起信论云:‘凡夫之人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理则顿悟,事须渐除也。

  己二 答

  庚一 二净渐顿

  辛一 事须渐除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此先答事须渐除也。一、庵摩罗是难分别之果,此果由生渐熟。二、陶工造器手续,有调土、入模、成形、锻炼、加釉、上彩诸步。三、大地草木,亦有播种、抽芽、发叶、开花、结果之程序,或春种、夏生,或隔年成熟。四、工巧伎术亦非一学能成,必须唯日孜孜,时习不厌,始有造就。此明世间事务皆由渐来,以合佛法净除现妄流注生灭,亦由渐渐治伏,以无始虚妄习亦渐渐集成故。犹之操练世务,必具一番坚忍之心。断除一分习气,即是增长一分法身功德,故但从净除习气上用功,迨于先粗后细,次第除尽。

  辛二 理则顿悟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此次答理则顿悟也。一、明镜顿, 现一切色像而无分别,喻佛法由加行位入通达位时,顿悟人法我执自心现流,顿证二无我所显之一真法界,顿断无始分别所起二, , 执,顿遍照了一切法真如性而无能所分别之相。二、日月光明普遍无碍,喻佛为登地──已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菩萨,尚须澈底离自心现无始有漏习气过患,顿为显示圆融果海之不思议无碍智境,以思议皆名相假法,不能于实际相应故。此智非凡小所能阶,如华严等所明。三、藏识于一刹那顿现根、身、器界无有前后,喻报身佛能于一时成熟一切众生,而现他受用身安住色究竟天,遍入诸国土而成佛,随众生所处境而令策修诸行皆各成就。四、由法性身现报身、化身佛,光明照耀遍于法界,喻自觉圣智所证如法性之普周世出世间也。有无双照,真俗平证,有性无性、计有计无,所有一切恶见妄想,依自证智照令皆灭。由前来二净顿渐之法喻,依之真修实行,渐能通达诸法相性,则顿照一切虚妄,如黑暗现光,昏梦忽醒,立时断除。所谓从顿悟之理行渐除之事,行渐除之事证顿悟之理,即渐而顿,即顿而渐。总之、不闻圣教、从闻思修,不能净自心现流耳。

  庚二 三身说殊

  辛一 报佛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法性能依之报佛,说一切法自相共相,由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习气及妄想相续执著为因,不知有皆如幻,实不可得,乃于依他缘起生计著之妄想。如幻师以种种幻具、幻术而作幻像,对此幻像起分别想妄执为实;不了依他,而由种种虚妄计著习气起种种妄想相,亦复如是。所以报身佛皆说唯心、唯识,去一切虚妄分别也。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此继明法身佛也。谓法性佛依自觉圣智所缘清净无漏境界,建立施设。离一切心意识所分别自性相,唯是真如,即前所说之自觉圣趣也。

  辛三 化身佛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此继明化身佛也。谓化佛说六度法门,或为声闻而说四谛,为缘觉而说十二因缘法门。了达诸法皆诸识变现相,及诸解脱破我法执,是由妙观察智建立,超外道见及无色界诸定。六凡之无色界,为外道耽为最高涅槃,出世三乘皆超过之。

  辛四 重明法身佛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此重明法身佛也。谓法佛即法性,攀缘不及而无所缘,本来如是,非假造作。凡夫六根各有限量,如眼只缘色尘,耳只缘声尘等。法佛离于根量相,一根能作一切根,一切互摄于一根,所谓‘眼内闻声始得知 ’。此非凡夫、二乘及诸外道执著我法者所了知之境界,是依究竟自觉最胜相而建立。而此建立之相,菩萨当勤修学,以净除自心现流矣。

  庚三 三乘证别

  辛一 总标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一与菩萨相通而一不同。同者、所谓自觉圣智差别相,不同者、所谓妄想自性计著相。后者所谓计著相即法,妄想自性即执,合之即法执;菩萨已离,二乘仍未能离也。

  辛二 别明

  壬一 自觉境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声闻乘圣智所觉到者,离凡夫四颠倒见,证四谛理,离欲寂灭也。于根身尘界自相共相等外缘不坏相,如实了知,心得寂止,得心解脱及慧解脱,脱离三界烦恼生死苦,然犹未离无明习气及变易生死,以犹不了诸法自共相皆自心现,是名声闻所得自觉圣智差别相。菩萨虽亦同得此智证境,但以悲愍众生故,不取寂灭乐及正受乐。声闻于此证耽乐境,菩萨不应修学也。

  壬二 妄执境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声闻于地、水、火、风四大及显色等坏不坏相,虽知非外道所计之作者生,但尚执有实法,以依先来胜智慧者之教理,说自共相实有自性也。菩萨知此妄执应舍,以知舍故,不但灭声闻所灭人我执,且悟入无我法相,渐入诸地安立,不同声闻有此妄想自性计著相。

  戊三 【常不思议门】

  己一 辨外小无常不思议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此大慧初问佛所说自觉第一义境界是常住者,不思议者,而外道计种种异因缘造作者是常,如今之计有上帝者,谓天地万物未生前即有,既坏后仍常住;是不思议,得无与佛所说者相同耶?盖此种混淆,未得差别智菩萨,亦易起计执落外道见。此非大慧之计,正求佛智简别外道作者不能得常不思议耳。

  庚二 答

  辛一 辨外无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诸外道说作者为常不思议,然其立作者之因与所立作者之自相,皆不成立,故不能依之说常不思议。譬云:上帝是常,是不思议。设有人问:何物上帝?上帝何在?汝何知有上帝且是常是不思议耶?彼不能答,故上帝自相及建立上帝因相皆不成立。必二相成,可应许常,而彼外道所计作者,因、自相先不成,故不得常不思议也。

  辛二 显内有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佛所说之第一义常不思议,有自觉圣智所证之第一义境界,故自相成;有远离有无之自觉圣智,故因相成;以实证第一义之无分别智即是了因,所证第一义是自相。譬如三乘共知之虚空、择灭、非择灭无为是常,此佛智第一义常不思议,亦复如是。不同外道诤论,以如来自觉圣智所得故,故菩萨当修学。

  辛三 再辨外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外道所见常,从无常反面计,以异于常之无常相为因,见所造作有为之法悉是无常,对无常之反面计常,非自智慧力证于常。如来圣智亦见到世间有为是无常,

  但非对此因说是常,由智证第一义说是常。复次、外道依彼所作、计作者相为常不思议,然无自相同于兔角,无从实证,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譬如说自在天是作者、是常不思议,而彼不能证明自在天自身之存在,则我亦可讲兔角是作者、是常不思议,彼亦不能否认,以与彼所计作者皆无自相及因故。

  辛四 再显内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佛法以第一义离言说、离能作所作为自相,以能证第一义之不思议智为因,不同外道对生灭无常说有常。以外道初不知常不思议之自因相,去自证圣智境远矣。故常不思议非彼所应说。

  辛五 辨小无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声闻不知生死涅槃一切法无性,其差别悉由自心分别之所现,实见有生死可怖畏,不知生死实相本空,在生死即本无生死,乃妄计灰身灭智之未来根尘境界悉灭以为涅槃,不达藏识转为庵摩罗清净识自觉圣趣为大涅槃。故佛法依凡愚说有三乘,以不知生死涅槃一切唯心故。所以凡外在分段生死中流转,二乘在变易生死中流转也。夫外道有四倒,二乘亦有四倒,涅槃经双破之,此中亦双破之。故如来之常不思议,确非凡外及二乘所可得而有。

  辛六 显大有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一切法不生不灭,皆十方诸佛金口同宣,以一切皆自心现非有非无故。即有而空,故有即非有;即空而有,故无亦非无。一切法皆性离空有,愚夫迷于佛智所明非有非无之一切法不生,遂妄计从无而有从有而无之二分别境。不知圣智自证境界,根、身、器界皆藏识所变现之法,离于能摄取之识见、能摄取之影像之二种分别也。凡愚堕于生住灭二见中,非有即无,皆是妄想,非圣智也。结诫于大乘所有之常不思议应当修学。

  己二 辨初治地五性差别

  庚一 长行

  辛一 总标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上来显常不思议,唯修大乘行、证如来智得成,非凡夫、外道及二乘所有。何故如此?以初发心修行者有五性差别之故也。性者、体性及种姓义,如言佛性之性;种性是种族姓氏意。无间者、契证义,言有契证于五乘法之五姓也。五无间种性者,谓一、依声闻种性证入声闻乘。二、依缘觉种性证入缘觉乘。三、依如来种性证入如来乘。四、依不定种性证入于三乘:谓此类众生在因上种性未定,以上三乘均能悟入,遇何乘缘而证何果;未入菩萨不退位之前,三乘进退无定。五、各别种性,亦曰无种性,谓无出世种性。各别、言异类受生之异生,亦曰凡夫。前三乘之果皆不能悟入,遇佛法只能增长人天之福报,不遇佛法则退入外道;以升天为涅槃,堕落恶趣,故出世三乘无分也。常不思议、唯佛菩萨能证得而小乘、凡夫、外道不得者,正以无始生死相续以来即有此五性差别也。

  “附佛性有无辨”

  佛性有无,古说各异,根据差别,诤论繁兴。有云:情与无情皆成佛故,皆有佛性。有云: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成佛。有云:三无二有。皆依圣言判断,各无过失可訾。须知佛性一名,名同实异,后人据其名同而争有无,不知所诠之实有异,故不能决。一、情与无情皆有佛性者,是以圣智所证之第一义境界,即平等真如法界名为佛性也。此平等真如,在如来果上即法性身,依此名为佛性,当然情与无情皆有,无间于有生命之动物及无生命之植矿物也;故此说决不错。二、说凡有心者皆有佛性者,是对无情已有所拣。盖无情者,即无心识灵觉之谓。大凡有情所有心及心所,皆以能觉知为自相,如水以湿、火以热为自相,不湿、不热即非水火,故不觉必非心。觉即佛性,所以凡有心者即具佛性,皆得成佛,但无心之无情则无佛性。有情众生迷染不觉,然实际非不觉,何以故?特其觉较低耳。

  如言冷暖,冷无别法,不过热度低耳。故众生虽在迷而觉仍有,既然有觉,即有佛性,只需发挥扩充,渐渐增长至于圆满,即名成佛。三、说三无二有者,如此经之五种性辨:第一、声闻种性,第二、缘觉种性,第五、各别种性之三类无佛性;第三、如来种性,第四、不定种性之二类有佛性。声闻、缘觉虽无佛性,得证涅槃,有出世性;各别众生之外道、凡夫则不具佛性,且无出三界性:故此三无佛性。如来性正具顿入菩提之佛种,不从余乘而入;不定种性,或先入二乘而转入佛乘,性既不定,趋证何乘先后不同,但终回小向大:故此二有佛性。就初说,则情、无情无差别可言;就次说,则有情无差别之可言,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若如此经三无二有之差别者,则依有情藏识中具有无漏智种否而辨。无种性者,即无无漏智种,不具出世之因。如闻佛法、不过善业增长、恶业减少;不遇佛法,三恶道充满,人天减少耳。又对出世无漏智种之具足不具足有三乘别,具生空、法空智则为如来性、不定性之有佛性,但具生空智则为声闻性及缘觉性。声闻以悟四谛而证生空,缘觉以悟十二因缘而证生空,一则闻佛音声而悟,一则观察因缘变化而悟,悟门不同,所证同在生空。不定种性法空智不强,闻二乘法心生退堕,往昔舍利弗尊者先发大乘心,后以行菩萨道为难,退证小果。未证第七不退住菩萨,有退心。此就众生法辨有五乘五性之差别。就佛平等愿言,如法华经说: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世,所谓悉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愿方便平等熏习为增上缘,众生终必成佛,所谓‘佛种从缘起’也。故此经言依初治地辨五性差别,亦明依智证真无差别也。’辛二 别说壬一 声闻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云何知众生有声闻种性?若彼于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自共相如实能证知,而断诸法颠倒分别,闻佛说时,举身皆得法喜,知乐修习,对缘起法不发悟不起修,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悟后且无间修习,乃至得第八地──初果向曰一地,初果曰二地,乃至得四果曰八地──阿罗汉果,能断烦恼但不能断无明习气。虽已度过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未度也。分段、有分限、限量,形段、段落意,三界、六道之生死曰分段。无论四生、十二类,有生必有死,在何一类或何一道,果报寿命皆有一定限量形段,化生亦有一定时限,依报、正报亦有一定大小,升至非非想天,纵有八万大劫长寿,然报尽时仍然轮回,至人、畜之分段,更明了矣。度分段生死,亦即所谓三界内生死解脱;变易生死、为出世三乘有,依其所证,本可不受此死,而由大悲愿力资助,先存能受生死业种,受身上求下化,非业力所缚之业系苦相。若成佛时,此业识转为清净识,不受熏、不变矣。所作已办,能于人、天、外道众中,作大吼云:生死已尽,净行已立,不受后有。因上修人无我,果上得解脱知见也。

  壬二 各别种性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各别种性,前总标叙在第五,此乃先说者,盖文内带诫声闻也。谓凡夫中之外道,在邪定聚内,以觉知我、人、众生、寿者、养育者、及士夫作者,为证涅槃。长养、即养育义,外道计身心存在,必由有一个能长养者之我。有说八种、或十六种,各各都是我差别相。作如是观,观到一种我相,即可涅槃;如印度尼犍子计见我得涅槃。复有计一切法因作者有,作者、即造物主,不生不灭,只要见此主宰,超离世外,与之合一,即成涅槃。彼皆执人我法我为涅槃,心外取物,无解脱分。

  执法我者,通于声闻乘及外道种性,未出生死而妄作出世想。菩萨为转彼各别恶见故,应当修学。

  壬三 缘觉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缘觉乘无间种性,闻说趋证各别缘法,各别离散,惊喜之极,毛竖泪流。离十二缘,不著愦闹。更闻现种种身,种种神变,其心信受随之而入。斯时佛子若知彼之种性,方便为说中乘令悟。声闻要闻法以分别,缘觉开引不须多闻。觉悟之后,亦现神通而不说法,所以见有神通,最契其机而生悲喜,此缘觉乘无间种相。

  壬四 如来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亲证入如来乘种性,有四种所证法;唐译本所证法有三种,盖合第一第二而为一也。一、四种所证法者:即证法相三自性法──妄计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而能悟入。二、证法性三无自性──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而能悟入。合之曰:亲证诸法相性而悟入。三、由证得佛自觉圣智,即一切种智。四、证了等虚空器世界无量无边佛刹广大之相。趋证此四及闻观内外法一切唯心,顿入无畏,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壬五 不定性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不定性者,谓若闻三乘法,随说生信喜证入,是名不定种性。

  辛三 结显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所以说三乘五种性差别,乃为初发心修治者,令渐证入一切法毕竟无所有之诸法实相地而建立耳。彼声闻、缘觉等众,若自觉藏识,从耽著三昧乐而起,遇佛胜缘,见法无我,仍当发心成佛。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须陀槃那果至是等心惑乱,言二乘自初果至证四果,仍未离所知障,不了诸法唯识,仍皆惑乱。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者,对声闻等说有三乘,对不定说一乘,对无性说非乘。非乘、即各别也。为一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者,故说三乘法耳。至第一义法门中,无能教之佛及所教之众生,既无能证之智,焉有所证之相?一乘尚且不立,何况三乘?所谓‘平等性中,无生佛之二体,真如界内,绝自他之假名’也。诸禅无量等至亦无有心量者,诸禅、即四禅,无量、四无量心也。定、无色定、无想定、灭尽定等。此等皆唯心现量而别无有也。

  庚三 别辨

  辛一 征说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此征说者,谓一阐提众生,何为不信世间有此解脱?此无信之阐提,说有二种:一、乃毁谤三宝不顺法戒舍善根者。二、因悲悯无始众生本愿力故,如地藏菩萨永远在生死流转中度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于此可知,善根之舍、由于谤菩萨藏而作恶言,更不顺从经律之说,一切出世善根均皆断绝,不得解脱。至于菩萨本愿方便,悯众生故不取涅槃,若一众生未入涅槃者,终不先入也。然众生无尽,而此类菩萨亦永不得涅槃,故入一阐提趣,是名不涅槃法相。

  辛二 问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大慧问此二种一阐提,何种毕竟不般涅槃?佛答以菩萨一阐提达一切法空,本来即涅槃相,别无涅槃可得,故此菩萨毕竟不般涅槃,非舍善根之阐提也。然舍善根之阐提,遇诸佛菩萨慈悲神力之加被,仍可熏发佛种,以佛永不舍众生故。

  己三 就五法相辨三自性

  庚一 长行

  辛一 直告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此直告三自性也。一切世出世间、有漏无漏诸法,别为五法,即经初所谓:名、相、觉想、正智、如如也。然依其性质而归纳之,即三自性。佛不待大慧之问而直告,以菩萨皆当善巧通达于三自性义。自性者、即诸法本自如是之理。分别有三:一、妄想自性,即虚妄想念起计较度量执著于诸法相之谓。二、缘起自性,即仗因托众多缘而起,显法无实体之谓。三、成自性,即毕竟成就不可破坏,即圆满成就真实性之谓。依此三性为标准,判一切法,则真实与虚妄,生灭与不生灭,分明显现。妄想者、虚无也,缘起、依他幻有也,成、真实也。妄想自性从相生,言妄想自性即从五法中之相而生,即从一切缘起之法相生也。世间一切事实皆从缘起,起即无起,执著此相为实有即妄想,离妄想之所显即成自性。

  辛二 问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此乃大慧问妄想自性为何从相生?以下即佛答也。谓因缘所生之万事万法──十法界一切依正法──各有自相,又有在生灭迁流行上所显差别之相──无量数类差别──于此起计著。又有二种妄计性生,乃如来之所宣示,非菩萨、二乘及凡夫、外道所能说,即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是也。名及事二字何解?名者、实之宾,盖必有一所诠实物,然后有此能诠之名。所以此二种相,一在名上起执,一在实上起执。以下解释二种相之四句,依义则文句有颠倒,应读作:‘事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名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盖言计事相,即于内根身法、外器界法上而计著。计名相,即于如是内外法上自共相而计著──离言说为自相,有言说为共相,今非此之自共相。此中如言色、受、想、行、识为自相,则五阴一名为共相。除意根之五根及六尘为自相,则色法亦名为共相。──计著、即妄想自性相也。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者,言依种子亲因从众缘而起,即解释缘起自性也。云何成自性下,释成自性也。言依缘起法上离名相事相上计著妄想,即正智所得趋证于自觉圣智圆成圣果,名曰成自性如来藏心。圣智、通于三乘,自觉圣智所行、言所照了之境界。此中自觉,专指佛之自觉。如来藏心者,即正智、如如、理智一如之自觉圣智境界,不可思议者也。所以楞严会上文殊菩萨曰:‘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也。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名、为能诠之言,相、为所诠之法,皆依他之缘起自性。觉想、属于妄想,因以觉想为分别故。然长行系言妄想从相生,盖相是缘起,如计著其名执为实有,则名及觉想皆摄入妄计矣。正智及如如皆成自性,以经以有漏无漏法判之,正智是有为无漏,如如是无为无漏,皆离于颠倒者也。

  庚三 结成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结成此正依五法而观察三自性之法门,是佛所自觉境界;菩萨应当修学,以圆满无上菩提。

  己四 就阴界入辨二无我

  庚一 总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随顺二无我观,破我执、法执,解脱烦恼、所知二障。故佛于辨三自性后,复告大慧以菩萨当善观察人无我、法无我二相。一切有情为五阴等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无有主宰以为实体,而能和合之五阴法亦复众缘所生,故佛说但有诸法,实无有我。以法破人我之执,破人我之二乘,又执法为有我矣。惟菩萨法执亦破,此所以告诸菩萨当观察也。

  庚二 别显

  辛一 显人无我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人为阴、界、入和合聚,了得本来无我,则妄执之我及我所应离。印度数论计受阴为我,其余外道亦有执他阴为我,则一阴为我,余四为我所。无明发业,爱润业,业成乃生根身。对尘起识,又摄受取著,又分别诸根所缘器世界,皆藏心中无始来妄想熏习之种所现。复由六识思量计较施设名相。要知皆如流注之河,生灭之种子,乃至如虚假变幻之机发像动,总显刹那转坏,虚伪无实,躁动不静,不净无厌之五阴假体,无我及我所。因此世界众生具有同等业力,故感现在同一世界身心众生之相,如善观察五阴幻质及所缘之幻境悉空,是名得人无我智。

  辛二 显法无我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縳,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

  此继显法无我。谓阴、界、入、一一法各别法相,皆妄想所现之相耳;如能离假我及我所见所积聚之──业爱如绳──縳,则行阴之虚妄展转假合,无造作主宰发动之者也。由此知诸法自相及共相,皆虚妄相,由妄想成。是故凡夫分别,圣贤不然。如是渐次观察,渐离诸识、五法、三自性等分别,得无分别真智,即为法无我智,亦曰佛性。如此能善修习法无我观,证入平等智之初地菩萨,知一切法毕竟无得,能所之相悉皆寂灭,正楞严观音所谓“寂灭现前”也。于是开觉欢喜,渐次上升至究竟地,到法云之后心,知将成佛,现大庄严宝莲宫殿,于百万亿佛刹中,现幻性境界所成就之佛子围绕,一切佛皆以五智水来灌其顶,超佛子地证自觉智,圆满法身,是名法无我相。

  庚三 结劝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结劝大众应当修学,直到成佛。

  戊四 【建立诽谤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非有计有曰建立执,亦曰增益执;非无计无曰诽谤执,亦曰损减执。二边破则中道显,佛子所应当观察也。得大菩提,离二边见,通中道相,自觉觉他,不谤正

  己二 答

  庚一 正答

  辛一 颂说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佛受大慧之请而先以偈答。建立计常,诽谤计断,两皆唯心。不了唯心,乃至根、身、器界亦不知其离心外了不可得,愚痴无慧,乃有二边。

  辛二 直说

  壬一 总示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前来偈答文略,佛于是重显偈义。谓彼以四种非有建立为有,无而计有,违于诸法实相。四种者:非有相建立相,非有见建立见,非有因建立因,非有性建立性也。复次、依彼所建立法上,展转分别观察无所得,遂疑正法亦无所得,即于非无上而又计无;对前四种建立执相,立四诽谤。

  壬二 别解

  癸一 非有相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著: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著生’。此解非有相。谓阴、界、入、本非有自、共相,而彼计著此自相如是,此共相不异此,所以妄在非有相上以建立相。此种妄计,皆由无始来虚妄过患种种习气所生。

  癸二 非有见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此继解非有见。谓彼执阴、界、入、假我,计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作者、而建立种种妄见。前非有相之相、指所见之法;此见、指能见之我。妄起种种我见,故曰非有见而建立见。

  癸三 非有因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此解非有因。谓彼初识从因生现,从现生种,计最初一念生,一念未生之前,则本不生。遂妄计于阿赖耶之外,另有一常住不坏之因,然后有眼、色、明、界等为缘。然生已实在有,有后仍归灭,此乃于非有因处而建立之异因相。

  癸四 非有性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著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此解非有性。谓小乘计三种无为为实有,此三无为、虽不似外道所计作者之过患,然不应执为实法。盖此三法离有无故,如兔马等但有名故,如垂发轮现故。兔马等角实在无,故离有性,垂发轮如幻有,故离非有性,所以名彼为非有性建立性之相。

  壬三 结成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建立、诽谤,计有、计无,皆愚夫之妄想,非圣贤之现量。以不了唯心故,故有建立及诽谤两恶见。应远离,应修学。

  庚二 劝告

  辛一 长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此佛于问答后加以劝告。谓菩萨善证八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种种圣智,然为安乐众生,仍示现种种类像,如依缘起而起妄计,如众色珠之互映。普现诸佛刹与大众同受法乐,观一切法如梦、幻、光影、及水月之不实。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二乘之小果,得无量数三昧,礼佛供佛,宣扬佛化而现佛身,以唯心法度脱无数圣凡等众,演说外道境界,悉令众生远离种种恶见。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此言佛子观察世间,随类现身,唯是自心现量,道力成就,神通无碍。然而虽作、无有能作所作,虽行、无有能行所行。

  戊五 空无生性门

  己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一切法不离此经所说五法、自性等众妙法明门,故六百卷十六会般若所明,不出此空无生性门。一切大乘,离空无生义即非大乘。所以小乘根据三法印,大乘唯一实相印。即由此空等四法门荡无所得,然后正智现前,通达诸法实相,此乃一切大乘部之通量。此所以大慧菩萨代表此会大众及十方未来世界诸大菩萨而为启请,冀觉悟于佛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不复有所怀疑,远离分别妄想,顿得无分别摩诃般若,乘大白牛车,遍修万行,无所行而行,圆满无上菩提也。佛因垂许而诫教。盖开示大乘佛法通量,须善思谛听,方得不失。故大慧答:愿受教诫。

  己二 答说

  庚一 长行

  辛一 总标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此总标空义也。佛说空者,空其本空,并非背法本相说空,亦非灭有为空,特为一向执有之众生,说破其所执之有本空耳。众生在妄计自性上,执种种相,起种种分别见。然彼所执之实,全即是空。在彼所执著之一切法,确如龟毛、兔角,但有名言,毫无实体。倘不为之说空,将何以离其妄而引生其无分别智与实相相应耶?故说空不足,更说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无生者,依他如幻,生即无生,非拨无因果。无二者,离能所,绝对待,明中道圆成实。离自性者,通于前三,谓皆无自性相也。

  辛二 别说

  壬一 空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至彼彼空,总标后出七空名也。空为大乘通量,本无数量,今说为七。云何相空下,分别解空。云何相空至是名相空者,明相空也。相、即一一法上所具之相,众生于相上分别立名字,再于名上而诠义相,故其自共之相,由展转积聚互相对待而有耳,仅第六识所分别了知之意义,此意义与实体全不相关,所以意义皆非法体。如吾人呼火字,口既不暖亦不燃烧,可见不得火之体用。自相之法既无,共相之义更无,犹之龟毛本无所有,毛上之差别更妄之又妄。相不住者,言相不能存在,所以名曰相空。大乘须知相空,不同小乘仅知性空,故首显之。云何性自性空至是故说性自性空者,明性空也。相是诸法能诠名上所诠义相,而诸法即其自性也。意言:所分别一一法都无有自体性可得,三界依正一切法皆假名言所安立,皆意识上所自变之相分,尚非阿赖耶上从因缘所生之相分。解佛所说法,并不得证实,但为空却意识上虚妄分别耳,是故说性自性空。

  云何行空至是名行空者,明行空也。行者、迁流造作意,刹那不停,才生即灭,随灭又生。说阴不说界入者,行指五阴所摄九十四种有为法,不同界入摄无为也,故曰行空。方便者,助缘之意。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至是名无行空者,明无行空也。对行之有为法,说无为法即是无行,即无迁流造作意。因有为法空曰无为法,并非另有一无为法,故曰自性无性。有为行既空,故无行亦空。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至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者,明一切法离言说空也。言说有二:曰显义言说,通常语言文字之义;曰显境言说,乃心心所了别种种境界。所谓言语能显义,了别能显境。一切法离言说别无可得,故名曰一切法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至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者,第一义离分别,不思议圣智、即是自觉圣智。所有种种有漏法,皆无始妄见过患习气,圣智现前毕竟皆空。从金刚道入解脱道,一刹那间大圆镜智与第八识相应,转为清净庵摩罗,则无始微细习气悉空,是名圣智大空。

  云何彼彼空至汝当远离者,此明彼彼空也。彼彼者,彼此相无之意;言彼中无此,此中无彼也。例如牛栏中无马,马中亦无牛,故彼彼空,亦曰彼此空。鹿子母之精舍,无象、马、牛、羊耳,非无比丘,亦非无精舍,故不可说比丘及精舍亦无。复次、亦非余处无象、马、牛、羊,在一切法自相,彼此皆空。彼于彼无彼者,前彼字指一切法,中彼字指精舍,后彼字指象、马、牛、羊,言一切法于精舍中,无象、马、牛、羊也,故名彼彼空。此彼彼空乃凡外粗俗之空相,故诫远离,以显前六种空菩萨应当修学。可见凡夫所执之空,乃除去而无之曰空,是顽空耳。前一至五空,乃菩萨于因中修,第六空、果上大智现前果所显。

  壬二 解无生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众缘所起无自体,当未生时,尚无此物,自字不能成立。乃至众缘和合,仍唯众缘,不能有自也。不自、则不他,亦不共,然非不生。此中所明,但有缘而无法,所以生即不生,除住灭想定时;即缘生是无生。小乘无生,不过入灭定耳。般若所明无生,不取定中无生,诸缘生法当体即无生也。

  壬三 离自性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此从缘生无性之生无自性性,明离自性。缘起法上之生,无自性性,盖缘起法刹那生灭,变异无定。随见此法即非此法,绝无定相可取,即相无自性性。取之全唯妄计,相本无故,离相无相之成自性亦不可得,曰胜义无自性。于此三性,皆明三无性矣,故一切性离自性。

  壬四 无二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一切相对法,皆是二。一一法皆有即无有,一既不有,于二何成?以相违相为因,说有此法,是则无相违相也。如言生死涅槃,似相违矣,然生死外无涅槃,涅槃外无生死,一切法皆如是观,是名无二。

  辛三 结示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结示空无生等相,皆应修学。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佛法明二空智相,非凡外之计断计常,即生死离生死,是名生即无生,离常见。虽生死如幻、如梦而业报不坏,是无生而生,离断见。对有为说三种无为,有为尚不可得,离有为之无为更不可得,二俱不可得矣。故曰:愚夫妄想,执有执无,诸圣观一切法无二,早离有无之见。

  己三 别示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著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著言说’。

  此别示之语,亦即结上而教诫也。谓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诸法,非但此经显示,亦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说大乘契经通量。佛说皆随众生愿欲,以细分别去粗分别,以正分别断邪分别,但假言说以显真义。譬之阳焰,诱彼渴鹿,实无水相、莫执为水。佛法令众生即法遣分别,亦复如是。真实圣智非在言说,所谓以楔出楔,以说通宗,是故当依义不依文。

  戊六 【如来藏心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如来藏心,是破执显性最后之一门。了达唯识现,即一切法非一切相,既无可执之相,亦无能取之执。若执唯识,亦同法执,故以破为显,执之破处即性之显处。性者、诸法真实相之谓,本来恒常普遍如是,因妄想故,致不能显而成妄想相,离妄想即成自性矣。所以前明正智、如如是成自性亦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依前种种所破而显,即显此心。故大慧复疑问:凡诸佛修多罗均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之义性虽明,而诸修多罗中又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足三十二相,即在众生五阴聚中;如如意珠藏垢衣内,以喻如来之藏虽为阴、界、入及根本烦恼、随烦恼乃至种种尘劳垢污之所缠覆,清净德相仍然常住不变。虽现业系苦相,而苦即法身,以内有大价宝也。众生不知自有,如乞人竛竮辛苦,向外妄求,正如弃大海而执一沤耳。然外道亦计于受用身资有一作者之实我,体实遍常,不生不灭,彼之实我,岂不与佛说五阴聚中有一不灭之如来藏名异义同耶?大慧菩萨为悲愍后来众生故,恐发生此种学佛法而执我之外道,使起正智而离邪执,庶令如来藏教无过,所以详为请问。

  如来藏义,可作数种解释:一、作如来即藏释,此持业释。藏、有含藏统摄义,言如来即统摄一切佛果无量功德。二、作如来之藏释,此依主释。谓如来所证之清净法界,为如来四智菩提藏,藏读去声,库藏之藏。此二、前者唯在如来,后者通于菩萨。三、作如来在覆藏中释。如来、指佛果上一切无漏无为法,藏、指覆于众生有漏心中,此通于九法界。四、作众生自性清净心,即如来本因而隐藏未显释。谓众生位具有佛性,但隐而未显耳。

  离于求那者,谓胜论讲六句义,即一、实句,梵语陀罗标,实质、物体之义。二、德句,梵语求那,德性义。三、业句,梵语羯磨,业用义。四、大有句。五、同异句。六、和合句。四、五、六句,统指一切法。前三各别,如言人身各有德性及有作用。我属实句所摄,异于德句,故离于求那也。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断无我畏故说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

  丁二 大菩提果

  戊一 自证智

  己一 圣智一乘门

  庚一 请许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前共涅槃果明二乘亦随分证,然不同如来涅槃者,因实见有三界生死而生厌离,趣证生空涅槃。所以佛即从共果上广说缘起及常皆是唯心假立,说无二乘所证之法,亦无能证四果之人,将二乘未究竟之执著,皆荡尽无遗,就此可以回向入于大般涅槃。以下乃专明大乘之大菩提果,大菩提果、即是自觉圣智,亦即法华佛之知见,此如来极果不同二乘及菩萨。虽诸法性相法界常住,本来如是,然未得佛智,终未究尽。所以大果非二乘所能得,菩萨亦有无明未尽。此科复分为二:曰自证智,有四门。曰利他智,有廿一门,明大乘利他方便种种无尽也。今先说不共二乘之菩萨成佛自证果、初圣智一乘门。

  大慧菩萨所问自觉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正是菩萨有自得智、无师智者方能成就。不由于他者,显声闻、缘觉必须闻佛音声观察四谛、十二缘起,即独觉亦必藉心外他境而悟。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正说

  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此佛正说自觉圣智及一乘觉体相,皆过去诸佛之遗教流传,前授后承,无逾于此。妄想无性,乃修行克果之正观,亦此经之纲领。盖妄想分别由执著名相,离名绝相,法性本空了不可得,所以菩萨即此不由于他了不可得之处,顿超悟入。此离妄想,即显大乘之定慧法,独静自觉,非外道如石压草之定力所及。自然觉悟,同佛知见,历升诸地而入佛境,是名自觉圣智行相。此明菩萨发心,即通佛慧,然非静如土木而广修无所修而修之万行焉。梵语菩提,古译为道,玄奘法师正译为觉。此处一乘道觉,盖双举之。大乘法为最上上乘,为不共法,又赅括一切法,故曰一乘。盖以其能取所取之妄想不生,即是前云妄想无性,而无分别智与诸法实际如如相应,无有乖碍。此乃大乘妙智,二乘望而莫及,外道、梵天更难攀缘;故如来乘无上甚深,斯为第一。

  壬二 问答一乘觉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前来佛答自觉智、一乘觉之义,大慧无不通达。唯既说一乘矣,何故仍有三乘安立?佛答以为实施权之设教也。盖二乘须待佛法戒调伏,寂静离妄,非己力而得解脱也。复次、为智障及业习气不断故,但破人我执未破法执故,但离分段生死不离变易生死故,为二乘而说三乘。倘能离去以上过患,则可从小入大,除去所耽迷之三昧味著,即于所证境界而悟,发菩萨心,趋达佛地。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漂荡。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首四句明因有种种相待之法,故说诸乘。乃至有心转至解脱则远离十二句,明乃至有能乘所乘、能起所起、能取所取之心,皆非究竟。若一切妄想不生,则能乘之人、所乘之乘,皆由于分别建立,离此扰绕,故说一乘。所以对一乘之如来乘而说有种种乘者,为引导众生故,为解脱众生故。要以达法无我,远离二障,得无分别平等智,入三解脱门,一切解脱。譬如海浮木至得佛无上身十六句,明二乘如海中浮木,逐波浪而转动无定,喻其愚智不了境界唯心,便为无明境界风飘荡;烦恼虽灭,余习仍在,所以二乘不过得到灭受想定耳。然二乘非外道可比,以二乘已得不退转,外道仍须退堕;二乘已能断惑,外道但伏惑故。故二乘只可名得三昧身,不能谓为得菩提身、法身。虽经劫坏,安然不动,如醉三昧之酒不能清醒,非醒觉大乘法不能成佛。

  己二 意生身相门

  庚一 诫听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意生身相,明佛菩萨得神应大用与二乘不同。佛不待问而直告诫听者,以前在修行方便门已略明,此再从证成地位而说其差别相也。

  庚二 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总标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意生身者,以变化身譬同意识,想到何方即到何方,无空间之阻碍;想到万年即到万年,无时间之隔断。譬如吾人念佛,想依正庄严之极乐世界,即现心中;又如读至法华授记弟子当来成佛,一若各各刹土宛在眼前,此从喻立名也。从法立名,则广义之等无间意,八识皆曰意;狭义之意,属于六七二识。到菩萨位转识成智,并非灭此二识。盖二识上分别二执全断,俱生执亦随分断除,与智相应之意心王,转成清净末那意识,现诸化身。佛果上八识全转,湛然相续,即为自受用身;由七识现他受用身;前六识现种种化身;故意生身通于佛及菩萨。三种身相之第一种,初地至七地可得;第二、八至十地可得;第三、唯佛独有。然十地亦分得,明得如实修行一乘法者,渐增上地而得三身。

  壬二 别释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原为初地至七地得,此举中而摄前后也。盖平等正受三昧乐,在三、四地才显,所以发光、焰慧表其光明炽盛。由是自心所现种种之相,绝不分别,心无动摇,不为识浪所转,了一切法无性而能现身无碍。虽然安住三昧,而常上求下化,皆是此意生身功用。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者,七地以前修行,尚须用功以自精进,至八地观行成熟故,于无相观中得无功用行,了知第一义空。身心转变者,转我爱执藏之根本依,故得无量三昧及无量相好、神力、自在、光明而迅疾如意。虽非四大造色之身,而现身土分分具足;虽现相好,犹如幻、梦、影、像。通达诸法即心自性,唯心为性。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者,遍器世间、有情世间、正觉世间而现佛身,乃至异种异类之身,随感而应。无行作者,言不假造作功用之境界。自证称性圆满无漏功德,与十方三世诸佛,平等平等。

  壬三 结劝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三种身大用如是,应观察而觉了,觉了而修学也。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如来乘无乘相可得,非音声、非文字所建立,非所证得之谛,非能解脱之智,非一切无所有之无相境;虽一切皆非,而一切皆是菩萨及佛乘。此大乘种种正受,种种自在,种种意生身等,因行具足,果海庄严,一切皆非,即是妄想无性,即是无有分别,即乘一乘大乘。正如心经所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涅槃菩提、无不得成。又前四句、起信论所谓如实空,后四句、则如实不空。真俗圆融,空有双照,大乘法门,依此而设。

  己三 五无间业门

  庚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造五无间罪业,必堕无间地狱。阿鼻、梵语,华言无间,此经译为无择,受苦无间义。名业曰无间者,因以果而得名,此六离合之有财释。造无间业众生,不能成佛,现生不能解脱,而佛何言此等男女不堕狱耶?

  庚二 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标名

  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此先标五无间业之名。

  壬二 别释

  癸一 内五无间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此对自己内心所作无间事言。谓贪爱润生,贪喜相俱,滋养众生招生死之业种,喻爱是母,杀母、即杀此贪爱也。又、无明为父者,因无明为发业之惑,故喻为父,杀父者、即杀此无明也。此二烦恼为牵自心受生死身之根本,故须断。诸使不现者,言十使随眠隐而不现,有时为境缘所摇动,仍然发现,如鼠毒然,隐后仍发。故于诸烦恼使,究竟拔断,令不再生,正如害不起惑无生之阿罗汉。五阴众法,和合聚生,喻和合僧;一一无有异相可得,亦无和合,故喻如破僧也。佛为觉义,众生有漏八识皆有妄觉,因不觉知自心现量,取心外之自共相故。以无漏之三解脱观智,断此恶觉。恶觉喻佛,出佛身血,喻除去其烦恼漏法,乃转识成智而非断灭也。无间等,言现身实证平等解脱。

  癸二 外五无间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外五、盖对内五而言。众生愚痴,或不明内五之密意,而亦实造五无间业,误为解脱。造外五无间,定堕无间狱。除佛三乘圣者方便权现,为令众生除疑悔过,神力示同造业者外,未有实造而不获报者也。然而如有觉知唯心所造,离内外法,离能所取,现虽不得解脱,来世亦可遇善知识,妄想不生而得解脱。悟无间狱亦是此心,堕而不堕。如昔阿阇世王,业报成熟,狱境现前,觉得水火寒热罪器诸苦,发大怖畏,生忏悔心,蒙佛开示,悟五蕴空,心意清泰。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表内无间业,次第断诸惑,假名为五无间,故不入狱。虽未重颂外无间业,然而可以反证实作者必堕狱。

  己四 诸佛知觉门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佛之知觉,即诸佛体性之自觉圣智。以此正明大菩提果,故请佛说之也。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佛之知觉,断人我、法我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了分段、变易二生死,断根本、枝末二烦恼。若二乘能得之者,亦佛矣。此正说一乘之果觉。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颂意同于答语,诫诸菩萨善巧了知。以上诸佛知觉门竟,亦即大菩提果之第一自利智四门竟。明佛自证菩提果乃无上之果,一切现证自利,最圆满,最究竟。

  戊二 化他智

  己一 四等密意门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前明如来实智不可思议,菩萨学佛者以得此佛果而为究竟。然大乘自证必化他,故大果上有种种权巧方便利济众生之妙智。下一门明果上化他大用亦不可思议,是故实智为体,权智为用,佛果功德,无量无尽,如法华方便品赞叹佛之二智云:假使满世间舍利弗犹稻、麻、竹、苇之多,亦不能测度之。法身大士如弥勒,犹须请问。如文殊,亦不过推往事而言。可见二乘对于菩萨,前地对于后地,乃至等觉对于佛境,均有莫明之妙。但菩萨达佛密意,亦能用佛之所用。佛之利他,譬喻、方便广为假说有无量差别,有无穷委曲,所谓‘三藏、十二部教义无非荆棘,千七百则公案皆是葛藤’,要须一一透脱得过,乃能应用无碍。今者大慧当机,为后来修行者方便,一一要抉择显了之,使知由证妙果,有斯妙用,而起尽虚空遍法界不思议大行愿。菩萨因中发菩提心,以方便为究竟,见无量无边世界众生缠縳烦恼沈埋生死故,救济之心亦无穷尽。如法华寿量品明种种度众生无有休歇,不问果前果后。所以菩萨应善觉知如来权巧方便秘密之藏,则以佛事门中、随手拈来,皆成妙用,事事皆不思议利乐。

  大慧恐后来众生于我是过去一切佛句,随言取义,将疑为十方三世只有一释迦成佛,世界众生将无成佛之分,同于外道不平等因。又、过去世受金轮王、象、鸟、帝释、外道、仙人、种种百千生身,何故皆是佛之所现?故请问于佛。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以相等、平等、均等故,故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我。此中所举过去三佛,即贤劫第一、二、三佛,释迦是第四尊。所谓我者,本无我相,乃是唯识诸法假名。第一、字平等者,称我、是此佛字,种彼过去诸佛亦是此佛字,以佛字等故我即诸佛也。第二、语平等者,圆音一演,均等普遍,佛佛功用,无有差别。六十四种者,梵音有八转声,声各具八德,六十四种,佛佛相同。迦陵频伽、译妙音鸟,喻佛音声超一切声。以语平等故,我即彼。第三、身平等者,诸佛法身平等平等;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二无别;化身示现随机,别而不别。以身平等故,我即彼。第四、法平等者,佛佛同证三十七菩提分、及一切智无碍,应一切机无碍,说一切法无碍,无碍即无分别。以法平等故,我即彼。此二、三、四等、亦显佛语、身、意三轮不思议教化之妙用平等也。单答前意而未答后意者,正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此亦可通答佛即众生。复次、若言前生是某,转生为某,究竟何事从前生转至于后生?于中须了实无一我于中流转,各皆因缘所生,唯心所变,各各相同,故亦可以四等答之,实无报可受、无身可现也。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过去诸佛即我之四平等密意,乃为菩萨演说,可见非二乘凡夫所知也。

  己二 依二密法门

  庚一 问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佛之一切不说,毕竟无所说,当有密意。大慧恐后人怀疑,故须打破此关。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二法者,依二种密法,非言诠表面所明者。自得者,即自证圣智。本住者,即未成佛以前本来如是者。自觉境界佛佛相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所以终日虽说,毕竟未尝说到。是不思议亲证诸法实性,乃本有之法,如金之在矿,性本是金。佛出世不出世,法界法性,常住不变。又如遵循古道而行,行道入城受乐,道与城乐皆是现成,非彼之所造作。众生迷故,在安乐中受颠倒苦,佛随机以止息其惑念而显彼真性,故佛说法并非造作,佛出世不出世,法界众生之真性常住也。乃至飞潜,湿化、大地、山河,恒转*轮而无一字可得。因其如是,还他如是,所以古人有曰:‘古镜不磨,照天照地。古镜既磨,照天照地’。然则法岂有增减耶?岂有说耶?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十方三世佛,皆不说一字。所以者何?缘自得法、本住法、无有差别故。

  己三 法离有无门

  庚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前来明佛终日说而实无所说,然而离言说相非不说也,非世间有无相可以限定分别。于是大慧乃思及一切法有无相之当离,所以请佛垂许开示,令诸菩萨乃至后世众生得离边见,通达佛意,学佛行,行佛事。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著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此世众生专依有无二种以起种种分别,堕有无二见,并未曾梦见于出世之法,妄谓已明出世之相,此是妄取之一。又、依有而起有见者,以为有世间之法,有实在因缘生之,则非非有,而此法乃从实有而生,非从无而生。如是之有见,归根结底,落于无因。又依无而起无见者,以已起贪、嗔、痴心后,又在独头意识上起妄想说空。在计空时,三毒始终未断,惑已经起,业已经造,计为空故亦无忏悔行为,则终须招苦矣!所谓行在有中,妄说为空。口说并不心行,于己造罪而曰无罪,见人作福而曰无福。又有见佛及菩萨、二乘亲证诸法空实性,净断三毒而不取者,亦妄计彼贪、嗔、痴等行为。如不取其有性,则其性相亦自寂静,不受其有。以之妄拟佛及二乘亦不过不取三毒之性,故不起有无见。佛问大慧:行有计无,如实证空,此二见谁为破坏者?大慧答以:彼有三毒之性,复妄计取无者,佛即印可,以彼不但于自所造惑、业计之为无,而且坏于佛法,以其妄执恶取空之断灭无见,将业果法、修行法、乃至解脱法,悉皆拨弃不存,是坏世间法又坏出世间法也。佛及圣众,以了内外性不可得,亲证三毒体性本空,无法为缚,亦无缚者,安住二空解脱之中,并非妄取为空,无可坏故,非是坏者。不为三毒所缚,又非被缚之者,缚因缚果毕竟空寂。圣人亲证如实空性,不同凡夫坏有为无之增上慢空见。拨无因果,是十使中邪见,是恶见中最重恶见,故宁取有不取无见;有障出世,不障人天善故。然对无见比较,有见过轻,非言有见之可取也。自得圣智,是空曰空。未得为得,未证为证,曰增上慢。未证于空,妄取曰空,所以为坏佛法,所以仍堕入自共相希求。不知唯心,见外有阴、界、入诸法差别无常,展转变灭,从变灭处计著为空。虚妄分别此空,以为如来所说离文字相,此皆无见之过也。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有无边见,皆妄心之所行,净除外境,境自寂灭,所谓无取境界,非灭而无。平等心现证真如,即圣智自证境界。无种而生,既生复灭,计有计无,皆非佛说。众缘所生之法,非佛及外道等所能造集之而有,云何可由妄想而说为无?故计有计无,皆妄想邪见。以诸法本空故,无所生,无所灭,离于有无。

  己四 宗通说通门

  庚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宗通者,修行正法之宗趣,圣智内心自证境界。前来所说之坏者,正以其非宗通也。故大慧继前而问,使诸菩萨及后世众生得通达是相,不随虚妄之觉观分别及堕于魔外。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宗通对说通言,故说二种。大慧问未及者,举宗而摄于说。宗者、修行内自证义。说者、化他义。宗通者,谓证得殊胜真实相,离一切虚妄分别,趣佛无漏自觉境界,降伏外魔,慧光遍照。说通者,谓善能应机说法,以悉檀宗旨,离四句执著广度众生。菩萨于宗趣、言说,皆应修学。九部教法者,如来十二分教,大乘、小乘各九部,此言大乘,十二部中去因缘、譬喻、本事也。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宗通、说通,即依佛法内行、外化,善能了知,则不随凡外之妄想分别。凡外愚夫无此真性实智,即思解脱无可解脱,取有为之生灭相续,增长有无二见,凡夫颠倒,无正知见。须知唯一佛法是真,离佛法外无真解脱。无罪、无漏,即是涅槃。世间虚妄分别,皆幻、梦耳。仅有贪、嗔、痴三毒之妄想,无能起妄之人;贪、嗔、痴所生之五阴,亦无人、我、众生等相。离于二见,皆不可得。

  己五 虚妄分别门

  庚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以前种种说不实妄想──即虚妄分别──之相,但妄想何故生?何名妄想?于何法中妄想?此中三义,大慧今更请问。妄想之名,有宽有狭:狭、即是遍计执,宽、则三界有漏心心所聚皆是虚妄分别。异生五、八识,虽现量变缘根身、器界,皆不证法实相,未能转为四智相应清净心品,皆为虚妄分别识也。更从宽说,凡除佛菩萨根本智亲证真如之外,即后得如量智权巧方便变缘真如万法,亦名虚妄分别,亦是妄想。此问中所指之妄想,确指三界异生有漏心心所聚。大慧悲愿深切,深见众生许多心病,请佛应机施教,讲明妄想何物何来,令认识之。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直说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

  义、作境界解。凡夫于种种境,不知唯心所现,摄受计著则不实妄想生。此答第一问也。由能取之分别心取于所分别之境,堕于二见,由此增长外道恶习,遍计执所熏心心所妄想不息。此答第二问。随其所能相应起妄计者,执一阴为我,余四为我所。此答第三问。

  壬二 问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著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大慧领佛所说而问难:若如是,则外种种境,离有无,离能所,而堕于二见相;则第一义亦如是,离有无、能所、比量根觉、宗因喻相,应亦可堕于虚妄分别之二相!佛何以说种种境起妄想,而不说第一义起妄想耶?然则佛说亦不平等,说一生、说一不生故!此非微细抉择不可。佛答:非说一生妄想、一不生也。圣智觉了自心现量故不生,非言语建立分别故不生;心外之法毕竟无有故不生。自证之心如是,并非心外别有一实体之第一义谛,若凡夫所取之心外实法可不生于妄想,而凡夫自心生种种妄想;亦非另有种种境之实体能使生起,即在自心所现种种事业当前而起。所以说种种虚妄分别者,令彼愚夫以之为鉴,离我我所计著,断能作、所作诸妄计因果,觉众生自心妄想相之非,转入如来知见之境,于五法、自性分别见,彻悟泯离。以是因缘,故如是说。于种种不实之外境,知唯心现,了如实义,一一皆得解脱。明此、则不应计著另有一第一义谛不生妄想也。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诸因及与缘至心转得无我,言计著有何法为因为缘,实有因缘从此生许多事,不知佛所说义。世间妄想,著四句见,皆非佛法;所以诸因诸缘,悉是愚夫虚妄分别。如实观之,世间法相非有非无,离四句,绝百非,转舍有漏,证二无我。一切性不生至非有性可得八句,言一切法不生,实非绝灭缘生,缘生缘灭实无一法生灭,以唯众缘而法法非有故。果不自生,若从自生,未生有果,是有两果之过。无自即无他可对,共亦不可得,一切性均不可得。事不自生事三句之事字,均作果字解。观诸有为法至我说名心量八句,言一切有为法,离能所缘,能缘之心量离,所缘之境自消,故说唯心自觉圣智究竟清净。施设世谛我至第四修修者八句,言十法界差别名相,悉皆假名,明此不但知唯心和合假聚是假名──人无我──,即五阴之法亦假设。四平等法印:一、相平等,二、因平等,三、性生──所生法意,亦果字意──平等,四、无我平等,乃修行者所应观察。所谓相者,即自共相,皆分别之所现。因、性生、无我者,凡为因之法,亦为因所生──不同外道异因无因──,为果亦能生果,而一切有为法毕竟无我。此四法毕竟平等无前后次第差别,如台宗所谓:一空假中,一切皆空假中也。妄想习气转至我说为心量二十句,决定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佛法、众生法、妄想法、缘起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一一皆唯心,唯心为诸法决定通量也。颂文可知。

  己六 善于语义门

  庚一 依义不依语句

  辛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大慧对于佛说依义不依语句,诫人善巧观察语义,故有是问,以为抉择。

  辛二 解说

  壬一 长行

  癸一 离观

  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是名为语。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语者,谓言字等与意识能取之妄想和合,由肢体上种种发音器具以生出音声及言字,运用妄习而发种种言说。义者,义是言诠所指之真实义;然必在言诠上离去言说相、文字相、心缘相、分别相,乃契第一义真如法性也。菩萨于此所闻,静而寻思,引如实智,得无分别,证真如,趋佛地,转所依,历诸地,增进自觉乃至成佛,是为善观语义菩萨。

  癸二 合观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者,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离言诠则无由显义,故非定异。然第一义必离言而始显,故非不异。若定执异,不能因闻教起思、而修、而证第一义,故言语如灯,第一义如色,由闻灯、思灯、修灯、而入第一义。若只执著言语,求第一义则难到。复次、前说不生不灭,乃至诸心王自性等,若随言取义,徒执著佛之种种言说,建立分别,计有计无,不能善观语义,如计幻以为实,愚而不智,深可惜也。

  壬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

  以随言取义故堕建立过,以建立故而堕地狱,正诫不可随言取义。若计五阴有我无我,或我是非,如彼妄想所执,若非无有是一切悉有者,则彼所见不误,应皆证谛。然凡愚实非见谛,而唯妄想耳。所谓一切染净法皆无自性者,非如外道拨无之见,以外道与佛智所证之实际相违故。

  庚二 依智不依识句

  辛一 诫听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慧前问善语义外,尚有依智不依识句,亦极重要。因语辨义,须依智不依识,故佛不待问而迳告。此言识者,正是三界众生有漏心虚妄分别。此言智者,与智相应清净心品,有自证化他之功用。然识智之通义,互通凡圣,故诫菩萨等当善分别也。

  辛二 正说

  壬一 长行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一、世智,乃凡外计著有无之智。二、二乘出世智,然尚计有无我、无为涅槃等之自共相。三、出世上上智,佛菩萨观一切法唯心无所有,见不生灭,离于有无,乃自证毕竟二无我境界而生,非随他人言说而生。又生灭者观有为法,不生不灭者观无为法也,此通贤圣。堕相无相等者,言堕入遍计所执相无相,及堕有无见种种异因。超有无相者,即超脱上所执也。此、指圣智。长养相者,八识心王种现熏习集起之相,非长养、指佛智。未到佛果,菩萨皆有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不能有此非长养智;故清净佛智,非长养相也。复次、有三种智:即能了知初说三种──世智、出世智、出世上上智──乃佛所独有之权实智也。复次、无碍者,离缚解脱也。境界种种碍者,烦恼束缚不得解脱也。三事和合者,根、尘、识、和合而生也。无事者,无此三事自性清净也。得相者,取著相也。不得相者,不取著相也。种种分别乃至后得智,皆曰识,惟佛及菩萨自觉根本无分别智,始可称智,故喻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壬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采集、即长行中长养,采集有漏种现熏习名识,否则成智。观察诸法不取著相,解脱自在,故名为智。境缚为心识,觉想生为智;此智为世间小乘智,无所有则是大乘最胜智。心意识若离于分别,则得无分别智,佛子得如来清净智,善巧增进最胜之义,非声闻可比,而所行境界,毕竟皆离,无有可取。三智、乃唯佛所开示之真实相,于圣凡境悉皆了知摄受,远离诸相智。二乘不相应,以二乘执法有自性,而清净佛智超诸心量也。

  庚三 九种转变论

  辛一 长行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前来说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外道总依转变立论,所以外道依识不依智也。形者、形体处量,相者、相貌,因者、缘起亲因,成者、与因相应之法,见者、能执之见,性者、法之自体,缘者、诸法生起之缘,所作者、因缘之结果,事者、事物。外道由此九转变论,见有计为有,见无计为无。例如执形处转变,如金成种种器物,其实非变非不变,以器物虽转变而金性不变。其他物性,亦复如是。如是而计九种转变。此九变若非如妄想,妄想因转变而起故。亦非异于妄想,离妄想亦无转变可得故。乳酪等物,由生至熟,次第因缘如是,皆自心现,何有转变?外道计外若有若无,外实无法而欲妄计生灭,如执幻梦为实。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犍闼婆城’。

  形时转变,如四大种、五阴和合、中阴身等、渐次而生,外道妄想不智之过。诸佛于世间缘起法,圣智觉知。言如犍闼婆城、如幻而有,不同外道虚妄计执有无。正如金刚经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己七 相续解脱门

  庚一 辨相续解脱

  辛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曜,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相续者,梵文一字,古有三译:一、译为节,关节义;二、译深密,幽深坚密义;三、即此相续义。藏中别有一经:一曰解节经,一曰解深密经,一曰相续解脱经。第一种义,为通此难通之妄想关节。二为解脱深密之妄想。三为解脱相续之妄想。楞伽唐译,于此亦作深密。依此研究,以译深密最为精到;喻幽深坚密,相续不断之妄想,无处不缘。如太禾虫,除火以外无不能住。所以名、相、觉想、三法,结缚深密,解析不开。斯妄想相续执著,除法空般若亦无能断之者。大慧前闻佛说外道依语不依义,依识不依智,计著转变,皆最深最坚之虚妄分别,必用何等方便善巧对治之法,始可解脱诸妄相续?若能解脱,则知语义、智识之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将不能由言说通达第一义;若非异者,则又随言取义,妄想坚固。所以菩萨必了知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离妄想觉,渐达于佛前所开显种种神变庄严无边行愿境界,得胜转依,自利利他。

  辛二 解答

  壬一 长行

  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计著。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凡夫众生,于一切法如言取义;法无量,坚固妄想亦无量,所谓计著种种诸法自共相也。诸缘也,有无有也,何法生何法、不生也,何法灭何法、不灭也,乘此法从因而果乃至于出三界、或所乘非法而不得果也,有造作无造作也,从凡至圣、小乘至大乘、菩萨一地进一地也,自性分别心次第而起也,依有无起边见也,佛法有三乘一乘起次第见也;乃至遍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上计有名必有义,随义起执,纵闻佛法,亦是堕入妄中。要知佛法治病,并非增病,是故凡愚妄想深密,正如蚕丝自缠,相续不断。盖已说、现说、未说之种种自心相续,非从外来,名义上起妄想,妄想又起名义,连环钩锁,莫能出离!惟有菩萨能以大般若火,燃断妄想丝网,了一切法寂静,无有能分别之妄想,亦无解脱之相,故相续及不相续皆不可见。以所观一切法,皆能观之自心所现,心外之法、心外之相,皆毕竟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要知妄想亦由无始之习气依现增上缘而起,亦是一缘起无性之法。菩萨于寂静法,不见相续相故无缚,不见不相续相故亦无解。于一切法离有无者,以无人我自体性可得故;众生、作人我解。凡所谓缚解者,必有能缚之事。愚夫有三深密缠缚:一曰贪、恚、痴,现在之惑;二曰爱未来,未来之惑;三曰有喜爱俱,过去之惑。以此三世密缚之惑业故,致三有、五趣生死流转之苦不断。言五趣者,以阿修罗摄各趣中故。此三相续相断,则生死轮回悉断。复次、因根、尘、识三缘和合功用,虚妄分别相续而生,了知此三缘皆是阿赖耶识中所起现行,不见三缘之自体性,则取著识断,即三解脱门:现在境贪恚痴空,过去境有喜爱俱无相,未来境贪爱无愿。了生死者,了此相续之惑,而非佛法亦不能断此相续也。

  壬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不实妄想,即相续深密相。真实知其云何生、何法生,不随分别造作,则此深密之生死网必断。倘于诸法寂静性不如实觉知,随言取义,则以妄想丝结深密网以自缠。不观察真实义,即取缚之由也。

  庚二 辨遍计依圆

  辛一 问答

  壬一 初问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大慧闻佛以上种种所说,又疑问曰:如佛说由种种妄想,分别种种法,好似所想一切皆无,唯有种种妄想。然则法法都无自体性相,但是妄想自性,则妄想性离,诸法皆无矣。佛一向所说清净杂染,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诸法皆无,将无有坏法之过耶?

  壬二 初答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佛先以大慧所难者为当,然不知此但依愚夫性说,非依圣智而说。愚夫妄想所取之法实无自性,若圣智所证之诸法实相,圣知、圣见通达之诸法自性相,则法尔如是而非无有也。

  辛二 再问答

  壬一 再问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著,圣智所行境界计著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大慧又疑唯圣知见为有,落常见过,再难于佛。若诸圣以圣慧眼知见得诸法实性,非天眼、肉眼之愚夫能得,是愚夫将永为愚夫,纵然闻到佛法亦是妄想,则妄想从何能离?如何转识成智?佛法亦无功用矣!复次、既有圣愚两种相待,圣以愚为颠倒,愚亦可以圣为颠倒;因其愚恒常愚,总觉不到离四句之圣智,故各是其是而各非其非。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既愚恒常愚,则愚非是病──若是病、必可离──故非颠倒。但圣智确非如是故,非不颠倒。由此愚夫亦自有一种之真实境界,各有各境,将永与圣智为对待。复次、圣智不同愚痴凡夫种种而见,在圣人自见圣智之境界,确与愚夫不同,不说有因无因,离于四句之见。若圣以自见为真而愚为妄,彼愚夫亦可说自见为真,以圣为妄,如是辗转相难,不能决定,堕无穷过。以凡夫不觉性自性相,而圣人亦非妄想自性,如是圣愚互诤,不能判别。既互相异,各不相似,各不为因,佛可据说众生是妄,为令离妄,说云妄非实有,以遮众生之有无见。又说圣智所行境界,不说诸法空性,反堕于有见耶?

  壬二 再答

  癸一 明说法意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著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佛非不说一切法空,亦非堕于有见;说圣智自性,仍是一种方便。因众生无始来计著性自性见,彼闻寂静之法,误为空亡而生恐怖,故为说圣智自性事令离恐怖。但众生又因闻圣智得自性而计著于有,故对执有复说空法。佛并非说性自性相,但如实证寂静法空,离惑乱相,现得三解脱如实印。佛之正智悉超言说,对空说有,对常说无,实离于有无也。

  癸二 不应立宗

  子一 长行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一切法不生,此句之宗,不能成立。如反问云:此宗生否?如答云:不,则无能生之因,所生之宗亦无,宗不成立。如答云:生,则此宗法既生,何得说一切法不生?故一切法不生之宗,彼论自坏,以此宗入于一切法中故。又、若对于有无法中而曰不生,语亦自坏,以所立不生宗,入有无法中故。如是五分、三分诸论,因、喻成宗,因喻能生,宗为所生,种种是生,不应立不生宗。不但此也,即一切法空、无自性等,亦不应立宗。当善观察教义,不当在名言上妄取。要当以言遣言,以分别除分别。如是毌宁说一切法如幻、梦,或较少过患,彼愚夫各现各相各不相到故,皆惑乱取著故。为愚离怖,可说有圣智自性相,否则、仍当说一切如幻。然不随顺众生,众生将不敢亲近于大乘佛法;而得佛权实二智者,善用有无四句而为权巧方便解说,使不离大乘耳。

  子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一切法无自性、离言说、无现行事体、无种子依处、乃至于不生,不应立宗;愚夫妄觉,实可厌恶如死尸也。所谓一切不生,非生之外另有不生。称性缘起所能成就,是缘起即如幻,岂外道可妄执为无生?故慧者不作是想。宗为因所生,宗所成立,因能成立;觉者见彼不生宗之悉可除灭矣。愚夫妄想,喻如病目见空华、垂发相,以见三界皆是假名,无有实体,自性皆假施设,思惟分别诸法自相,设种种之名相言教,愚夫智浅不了,意识为之震乱,菩萨了知而能解脱。二乘、凡夫外道等,欲在名相上得到何法,皆是惑乱。正如渴鹿认阳焰而为水,不能得其实水,圣知见清净则不然。此清净见从三解脱三昧而生──三昧、通有无漏,三脱、惟圣无漏──故能离生灭,常行无相境,修无相行,双照空有,双非空有,实相平等,佛果圆成。若不了内外法唯心,则将为境界风漂动;以平等智照之,境缘无不坏灭。

  己八 智不得境门

  庚一 正明智境

  辛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佛说智不得境,意谓愚夫妄执诸法自性所缘诸法境界,智慧皆不可得。智了、但是施设量之假立,不能得诸法自相,故所摄能摄皆假无有。假智不能证实,缘假名相故不得境;实智不缘妄执诸法,故不得境。大慧由之兴种种疑:或不得法之事,或不得法自共相之同异差别,或自共相有无隐蔽,或山、石、四大之隔障,或因远近,或因诸根不具,以上种种困难,虽实有境而智不能得耶?若境实有而智不能得到,应说无智,不应说智。所以名为智者,因能了知境界,虽有境而不能了知,不应名曰智故。智不具足,应正名曰无智,此不得不问矣。

  辛二 答

  壬一 长行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佛所谓智不得境者,非如大慧所说诸不得因。佛说智正是智,并非说隐覆于所缘之境而不知,曰智不得境。然明施设量所建立,乃是假智所缘假名相法,而自证真实智不以此假智之假名相为所攀缘处。以正智中实在了知但是自心现量,心外之法皆不可得,愚夫计有计无都非正智,菩萨毕竟了知唯心,无心外境若事若因可取,无所缘故亦无能缘之智。地前菩萨经信、住、行、向位,修四加行,在下忍境不取,在中忍智不得,在上忍境智双不存,由是境智双忘而入初地。所以愚夫种种虚妄分别,不能如实了知正智所知,于所计心外之法上,有性无性分别不断,不了唯心假立名相,更著内我、外物,于所妄取之法,观察有无不得而生断见。

  壬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

  牒前大慧所问种种智不得境,皆妄想邪智耳。

  庚二 寄辨宗说

  辛一 诫听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现外性相故,著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宗说二通前已辨明。此因显圣智境即自宗通,故寄辨诫听也。以凡夫为无始伪习循环流转心中,终日蒙蔽于妄想窠臼,不了知自证宗通──通达自心现量──,及说通──如实通达随宜而说──之法门,取心外相,执方便说,不善修习离四句清净之自证境界。大慧领契佛意,若诸菩萨知此二通之法,来世教化二乘及凡外,乃毫无差失。佛亦赞许大慧得旨。

  辛二 正告

  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三世诸佛依此二通法门,逗机宣化,随众所宜,说十二分方便契经,令修如实行者,内证诸法皆自心现,取心外法种种妄想不生,离四句见,超三界有漏虚妄分别识,达自觉境,远离能所取相应之见相二分清净,为一向执边见之凡外二乘所不可同日而语。然觉了须自心内证,能离一分妄想,即得一分正智。但如何能渐离妄想,仍须方便言教,故诫劝诸菩萨皆当修学此二通相。

  辛三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二通法门,说通为教童开蒙之妙用。童、喻初发心人,蒙者、蒙蔽──即妄想。修行者,依佛之教理而修而行也。童蒙者,喻地前菩萨。修行者,喻地上菩萨。

  己九 勿习世论门

  庚一 长行

  辛一 初问答

  壬一 初问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佛一向之方便说法,弟子每有疑误,故当检出,辩难抉择。如某时曾诫众等勿习近世论,若习近者,不得法利,且增贪欲。世论者,梵语卢伽耶陀,惑世之邪论也。

  壬二 初答

  癸一 显理

  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著。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世论亦有句味、因喻,粉饰庄严,凡夫愚痴,易为诱惑。以致世俗沉埋于中,对此离妄想所通真实法,证入无由。执心外法,堕于二边,妄想纷纷,自害害他,以致充满三涂,人、天减少。总之、不觉自心现量,不离心外坚计,种种建立,种种辩聪,皆起惑、造业、受苦,自惑惑人、自乱乱人之世论。如近百年中主张进化论者,词富证繁,卓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其实、损人利己,扰乱和平。所以者何?彼因妄见植物、动物由能向外竞争,自保生存,乃成蕃殖,于是转计人为万物灵长,更应特异发达。此念一横,自私欲炽,遂扩充之以与他人及万物相角逐,以征服欺压不如其残暴之族。于是礼让平和之性,完全为其争名夺利、损人利己之恶辞所诱乱破坏,群认天演淘汰、优胜劣败、生存竞争为金科玉律。为人只图自富自强,不顾其他。乃至为一家、一国、一种族、亦复如是,以为不如此便不能生存,便不优胜,便不富强发达,必使他人完全被我征服。以致贪嗔充塞,战争迭起,亡国灭种,在所不惜。极其竞争破坏凶惨残杀之力,以是一家、一国、一世界、均不得相安,而由各各所造共业之因展转增上,器界亦生种种灾祸。佛说三界犹如火宅,器世间之薪炭,经贪、嗔、痴火之然烧,遂成今世天灾人祸之象。斯皆侈言大道,实背真诠。所谓说进化实不进化,说平等实不平等,说博爱实不博爱,说共产实不共产。克要言之,皆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之大弊。苦海无边,孰为援救?有之,唯摄受正法、不摄受贪欲之佛法耳。

  癸二 证事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著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此引帝释与世论弟子辩负事,以证世论之当远离,不可亲近,免受其惑。持龙形像者,变作多头龙形也。于以知畜生尚能以种种句味,何况于人,或再胜于人者?弟子尚且如此,何况其师?帝释诸天乃至阿修罗尚为其所惑,而况于人?倘不慎为所诱迷,执著生灭,将起惑、造业、受苦而不已,人亦何苦习近之耶?

  癸三 结劝

  ‘大慧!世论者,惟说身觉境界而已。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著自因缘,无有自通。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世论但明身根所感觉之境界,皆为顾惜一己身体,除身之外,概不关怀!近世哲学家所谓唯物论者是。古来世论,尚有统一,降后分党,各立门庭。依于原造百千偈论,自相破坏,无非妄以私心诡见造作,惑诱学者!文辞奇美,然无如实见解,无有自通。异论纷纭,失其标准,适足愚人乱世,故应远离。

  辛二 重问答

  壬一 重问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大慧再启疑难;谓外道不通达真实,专计著于世间之事,种种因喻、句味庄严,总是世论。而佛何以有时亦为天人等众,从他方世界而来集会者,广说种种因喻、句味,并非皆以内心自通之法开示,岂不同于外道世论类耶?

  壬二 重答

  癸一 显理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所以者何?谓不计著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佛说并不堕入世论,以知一切唯心所现,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来集会之听众,唯心所现,乃至根身器界亦唯心所现也。众缘聚会则来,散坏即去,实无有何来去。所说之法,亦复众缘聚显,缘生无生,如何有灭?是以佛说非如外道堕于虚妄分别之中,亦不同其计著心外之法,若有若无;故能行无所有,不见能所摄受,不同外道执有实法。当情相对,故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而入三解脱门,如何说同外道之世论耶?

  癸二 证事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答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惟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著故。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著、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著。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

  此引与世论婆罗门辩难之事,以证佛说不同世论。婆罗门尝遽然问佛:自有无造作乃至于有无中阴种种戏论,彼先横一恶见而来,佛遂斥以世论,一切皆非。告以:种种无始妄想戏论恶习为生三有之因,不了唯心,妄缘外境,计我及根、尘三和合生法,皆外道法。佛法不说有因无因,唯说妄想及能取所取之缘起,故非执我者所能知。方便为小乘所说之三无为法,亦不可执。婆罗门闻上说后,不复以世论再难,而又妄引佛言以问:无明之痴,贪爱及业,为三有之因耶?又一切法皆入自共相耶?佛因外道妄想戏论邪缠不休,除正斥之,复总晓之:任如何之意识流奔法尘,计著外境,皆是世论。于是此婆罗门又反其论调而问佛:有非世论者否?盖彼为一切外道之所宗。其意谓若无非世论者,则彼之世论即真实。故佛答曰:有。非无所宗、无所说,但非彼宗彼说。婆罗门复问:既有、何以非彼宗?佛告:此非世论,非彼执心外法之妄想所能知。佛法全在不生妄想,了达有无皆唯心现,自不妄取外境。此等清净自觉之妙法,岂彼所能有?彼等心量妄识所到之处,若来若去,乃至和合相续假相,皆是世论,皆取法乎心外者也。婆罗门至此,无由再难,遂默然而退,思自所通达之理处。觉佛所说之法,异于己所能通之理,计为佛法无所成立,无何道理,则世论之恶觉妄想,邪执戏论,迷而不反为何如耶!

  癸三 结意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结前所显证之意,而除大慧之所疑。佛并非说世论,且一向辩斥摄受贪欲而不摄受正法之世论也。

  辛三 三问答

  壬一 问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以上、佛明世论婆罗门摄贪不受法,全系计著三界生死有漏果报。盖受苦由业,业由惑,故须在根本上断惑,以智慧除妄想,荡空一切,方入圣法。大慧悬知未来众生必有无量堕此恶见,故三次问摄贪及摄法之句义,以便未来众生得以离惑出苦。

  壬二 答

  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著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诸苦皆从贪爱起,贪即十二缘起之爱支,润种种业,受种种苦。法有通别:通、即说一切法,别、则佛之正法方能曰法。此所说是佛法,须根本觉知自心现,有如是心起,则如是法现。见二无我,离妄显真,自然蒙佛加被,具足行愿,不假方便,一切自在,是之谓法,不堕一切外道所堕。外道所以堕诸见者,以无善巧慧力,妄计有造作者,不从因生,立无因论。而复推求不得,或因坏灭而起断见。佛法了唯心故,不见生灭。菩萨于法,当如是修学也。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惟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外道世论妄想分别,横计作者,故不成立。唯佛立宗,离于能作所作,为弟子说,离于世论。以了唯心,不同外道有能取之分别、所取之法尘,是以二心俱离,二见悉泯。世论与非世论之别,即一为妄想所流转,一能见唯自心现耳。自心缘起之事曰来,缘灭自心不现曰去;是以来无所来,从心而生;去无所去,从心而灭。明此、则妄想不复生,去贪欲即去妄想也。然世论所通者,种种计著,不离二见,智者不可不慎!

  己十 涅槃差别门

  庚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涅槃法,前在大般涅槃门及四果差别门,已辨明矣。然前就自证门中为菩萨而说,此中所明,正就菩萨化他悟他而明。大慧悬知未来世对涅槃有无穷之谬解,恐众生堕魔外邪网而不自觉,故必随顺拣择,续为请问。佛亦以外道妄想计涅槃,皆不随顺涅槃之相,许为开示。末世欲求解脱,不可不明邪正!藏中有提婆菩萨造之破外道涅槃论,即据此中之二十一种外道计而破斥者。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正说

  癸一 外道妄执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或谓福非福尽。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著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一、有外道见法无常不取,心心所不现前,不生妄想,计如火灭种坏以为涅槃。此虽近似二乘,然二乘依佛三十七道品修习断惑,此则见有法坏,心外见有生灭无常,乃佛所破斥也。二、计从生方至于灭方,以为涅槃。境界想息,犹如风止。三、以不见能觉之心、所觉之境,计为涅槃,如闭目入黑闇一般。四、以不分别常与无常而为涅槃。五、以相起想,想能招苦,计无相为涅槃,即无相外道。六、以一切法之各各自共相,历经三世不作坏想以为涅槃,此如小乘有部亦然。七、以一切法皆坏,唯我人相不坏,计我永存以为涅槃,如尼犍子是。八、以恶慧取数论二十五谛第一之冥性、与二十五之神我。谓天地万物未生前之冥初性,忧喜爱或黄赤黑之三德平均,无物可得由神我要求而三求那不平均,转变作一切物以为涅槃。九、以烦恼及褔非褔业自然会尽,不须智慧而得解脱,以为涅槃,此乃苦行外道。十、以能见到大自在天造作者为涅槃。十一、以祖、父、孙展转相生,父母、子孙世代流传,别无异因以为涅槃。此则世人凡见,为人不过如此。十二、以得见十六谛或二十五谛为涅槃,此谛非佛法中之谛。十三、以见诸德所起和合之一异义为涅槃,此胜论之一派。十四、以见事事物物显色自然如此为涅槃,此自然外道也。十五、以觉真实谛为涅槃。此亦数论之一派。十六、以礼拜六方受六德护国为涅槃。十七、以时为涅槃。十八、以见有物为涅槃。十九、以见无物为涅槃。二十、以见有物无物为涅槃。廿一、以见有涅槃之觉与涅槃有别为涅槃。以上二十一见,皆不成立而妄成立,妄想中妄计为涅槃。彼以私意所见若生若灭,皆是心意漂流,智者所不许可。故上种种无一得涅槃者,以皆不觉知自心现量故。

  癸二 如来正见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

  佛说涅槃,以善觉知自心现量,不取外境为要,此为一经中之要义,然此处为尤切。误入歧途而求涅槃,非但不得解脱,转增生死之缚。是故若能以此修学,离于四句,住如实见,乃能离一切外道之所堕,进修于诸佛菩萨之所行,得大三昧。所谓离心意意识者,即知一切唯心,不生妄想而说名涅槃也。

  壬二 结劝

  ‘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此诫诸菩萨修学如来涅槃正见,当疾离诸外道涅槃见,不可缓也。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三有惟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

  二十一种外道,皆妄计有能解脱之法及被生死所缚之人,不知善巧方便,第一须离于妄想;如妄想于解脱,终不能生解脱也。外道立说纷纭,各异其趣,妄见能所有无,悉皆痴妄,悉无解脱。执著言语以招苦,不开觉真实以离苦,所以离言为灭苦之因矣。如镜中像,虽现非有,于自心中缘起见相二分,了知自心现则妄想不生。总而言之,种种皆是唯心,离能所相,所有事境现即无现。此非但三界内生死流转愚夫众生妄想所有之法如此,十方诸佛经中所说种种妄想,名义有同异耳;离于妄想,有何说哉?不能得意妄言而徒随名取义,终不能了解佛说。

  己十一 如来觉性门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前所讲如来知见,即如来体性,然亦是就自证上明,此则在化他悟他上更加抉择讨论。现世及后来诸菩萨善于通达究竟圆满正遍知之自性,可为来问众生如理开导,不致堕于妄想,此佛所以任大慧之所问而为答也。大慧所问种种,拟佛自性辞句,此中略举五对以发其端,请佛辩其为异不为异也。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如是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佛以大慧所问辞句,拟议佛之自性,皆有过非。且言事因,事是果实,因是因能,而如来非可在功能、事实上妄揣也。如来圆满无际,非因而因,非果而果,不可执说,故非造作亦非无常。夫世间一切事事物物,皆造作无常,如来若是造作无常,, 一切事应皆是如来;此为诸佛皆不忍可。然如来亦非非果事,若非果事,则菩萨六度、三祇之精修,岂非空无所获?但一如来杜撰虚, 名,, 非因所成之果事故。是故如来非因非果,亦非非因非果,超于世间四句之见,以无相违及戏论故。盖世间四句义,皆由执有一法而起,说有说无,非有非无,皆虚妄意识所分别,非同佛之所说,正遣一切分别。佛恐末世误会,妄计如来堕于四句,故特详辨。又、一切法无我者,法法缘起无碍,于中无有主宰我性,非无一切法也。所以一切法但无我,并非无一切法自性,不过言其无妄计之我及自性外之他性。譬如牛无马性,马无牛性,然非无牛、马之自性。又、一切法非无自相,自相者、离言说分别之一切法自性,离于四句,愚夫妄想所不能知。一切法无我、无自性之义如是。一切法空也,无生也,皆如是观。由此可知如来与五阴等非一非异,阴、界、入为无常生灭差别之法,而如来非是,故非一;若如来非阴、界、入者,则菩萨方便修行不懈,岂非又徒劳无益?是故非异。喻如牛之二角,皆具角之名相故非异;有长短显色之别,故非不异。由是可知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来非色身,非生灭无常,故非异;然三乘修行者同得解脱,而大小有差别,故非不异。由是又可知正智与尔焰──即所知,佛智所知即第一义境界真如──非异非不异:正智、真如平等一相故非异;然真如由正智而显,故非不异。正智、真如皆离言说分别之自证相,离一切比拟思量等,故实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则真是如来,真是正遍知觉者。斯又可以台教之三德显:前言一切法空、无我、无自性等,即般若德,荡空一切法执。如来、解脱不一不异,即解脱德,因解脱身同二乘也。正智、真如不一不异,即法身德。此三德不相离而又各不相即。非因生之果,非能作之因,亦非非因非果,离一切意识上根觉比量。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明如来非见闻觉知可得是离根,非卜度思量可到是离量。五阴与如来非一非异,非有造作,非无造作,非所造事,非能造因,非彼妄想上所见之自性,亦非无一切法自性,有无对待之法,皆不应立。不了一切法离言之真实性,或说此法是如来,此法非如来,执计妄见,自坏坏人。当解脱此一切过,修正观而明佛意,勿谤佛法。

  己十二 不生不灭门

  庚一 设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一切经中说不生不灭,是无法之义耶?抑是如来异名耶?佛答: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见不可得。大慧复问:若一切法不生,则一切法亦不可得,是法既不可得,又何得有不生不灭法是如来异名耶?非请佛说明不可矣。佛乃赞其问而答之。

  庚二 正答

  辛一 异名释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著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著’。

  佛说非以无法说为不生不灭,亦非摄取不生不灭而为如来,亦非待缘而有,亦非有其说而无义。平常佛说不生不灭,即如来之别名。依最胜意生身、法身、说为不生不灭,但非外道二乘乃至七地以前菩萨所能知耳。故不生不灭即如来别号,犹之帝释有因陀罗释迦等别名,不兰陀罗等乃至其他万类,亦皆各有多名,虽多而其物则一,亦非无此物自性也。故我释迦佛,在此娑婆世界亦有无数别名,凡愚众生,虽闻、虽见不知即如来之别号,所以有知为如来者,一切智者,佛者,乃至意生者。有三阿僧祇不增减之数,在十方界,无不如是随众生心而见。佛喻如水中月,随感而现,不出不入。愚夫虽知敬供,唯未解义,故终于名号上随言计著,不能自通会归圣智,而于一切法异名差别,皆为所缚矣。

  辛二 离言释

  ‘大慧!诸彼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著,真实者离文字故。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著,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著言说,应当远离’。

  佛法使人因言辨义,不当随言取义。乃有愚痴妄计言说即义,二者一致。盖以诠言之义,体不可见,遂计言外无义,唯是言说。此等恶见,不知言说堕于文字,是生灭法;第一义离文字,离有无,非生灭法。佛以离言说,离分别智所证法,为众说此令离文字言语分别,非堕文字有无者能了解。故佛菩萨说法宣化,无时不说,无处不说,而说者、问者、答者,无一字可得。古人喻如空中鸟迹,不可捉摸。倘说者、问答者、见闻者、堕文字,非特不能饶益,且增妄执。然离文字言说,非闭口不说,闭目不看也。若堕于不说句,则是破坏教法,佛及三乘谁为谁说?故佛、菩萨随宜而说,不著能教所教,正可说法教化,以殊胜方便随顺众生烦恼根性之不一,而各令其离三界有漏妄习之八识心心所聚,舍二分别。以遣离虚妄分别故,无分别智即得现前而证真如。故菩萨观一切无所有,觉自心现量,依义不依文字;以依文不依义,自坏亦坏他故。若善了知一切法相,通达句义,正智具足,则不乐著相而得觉法乐,以平等大乘法摄化众生,绍隆佛种,自证悟他,两臻胜妙,宏扬离言说虚妄分别之正法,是真实第一义!奈何愚者只求文字,不观实义!如人指物以示,但观其指而不见物;又如婴儿食生,则成狂乱,盖不知次第方便熟后而食。正如痴人闻不生不灭法,不修方便观行亲证,随言取义,自病病人。故依佛无分别智所证真实义,当方便修,所谓六度万行,止观双运,离分别相,得真实相,微妙寂静,乃自性涅槃为解脱之因,离分别妄想,即离生死故。大德多闻,当善观于语义,勿执著于文字,尤当远离外道经论,化他亦然。如此、可得佛之离言说不生灭第一义境。

  庚三 转难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

  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佛说真实无虚,大慧亦非凡愚,本不应有责难,唯佛悬知后世凡愚众生于此必有疑诘,故以威神加被大慧而使转难。

  佛所显示不生不灭,外道亦说不生不灭;外道说诸因,佛说三无为;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佛说世间十二缘起;外道说外物因缘,佛亦如是。外道说时、方、虚空、四大、微尘、神我、大梵天、胜妙、大自在天、众生主、九物,佛说一切法性;外道说四大,佛亦说四大:虽稍有变异,然实无差别,佛说有何殊胜?然则外道皆即是佛,此世界中不同时而有多佛耶?是应请佛开解。

  庚四 解释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著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佛说不生不灭异于外道,盖外道取实有一法自体,说云不生不灭,佛说一切种种法如幻梦唯心所现,离有无生灭故不生不灭,以如幻故,诸色无自性相,以或现或不现,或摄取或不摄取故,如前所喻之恒河火及阳焰等,故非性非无性。但了唯心,何来妄想?愚痴人以邪教邪见起邪思维,不实妄想,如执幻人入于幻城,虽见生灭,实无生灭,诸法亦然。是故愚痴妄计诸法自性,与妄想不一异,而执法自性,若不如实观其寂静,终不离于虚妄分别。故见一切法如幻无所有,为最胜行,即是无分别之不生不灭,即是涅槃,即是清净无漏真实第一义,即离有漏虚妄心心所聚,即得如来自觉圣智,与外道所计不生不灭大相迳庭矣。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犍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梦、幻及垂发,野马、犍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为除外道妄计有生,佛所以说无生。愚夫不能知佛说此不生句意,不可堕于此不生句。故无生、无性、无相,亦如干城、幻、梦等,虽有幻现假法,而实别无作者之因。佛何以说一切法空、无自性、不生耶?以所见闻一切法皆和合假相,分析至微则成无有;实则不待分析,当体即空,但凡外妄见为有耳。所以即有而空,不取一法,即空而有,不遗一法。梦、幻、空华、阳焰──野马──干城、虽分明有而无有无之相,既无能生之因,亦不为因而生;诸法亦然,皆同一无能生所生之事。不过、即在缘起如幻、缘生无生中,畅此无生之义,以折伏彼有因之论。为我圣法流传不断,故盛说无因,破有作者因,怖诸外道。

  庚五 偈问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大慧因佛说干城、梦、幻等,问何因而幻现?如何而见有和合相?何由而作无因论也。

  庚六 偈答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观察有为生灭之法,非有因,非无因,唯心变现为因,折伏外道妄因,立无因论灭其妄见。

  庚七 蹑问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无生之名,必有其义,是指一法无有曰无生耶?抑在生灭众缘中考究有一法曰无生耶?大慧双兴二难,以无见中无生,及有见中无生为问。

  庚八 追颂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无外性无性,亦无心摄受,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钩锁,离彼因缘锁,生义不可得。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钩锁,凡愚不能了。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性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钩锁义。如灯显众像,钩锁现若然,是则离钩锁,别更有诸性。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若离于钩锁,慧无所分别。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若使诸世间,观察钩锁者,一切离钩锁,从是得三昧。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钩锁;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彼非钩锁义,是则不成就。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钩锁?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佛说无生,非无一切法,亦非观察诸法而别有一法,然名有义,汝问皆非。此无生法,凡夫外道乃至七地菩萨皆不能知。远离能生之因,所生之果,能想之心,所想之相,唯安住于一真微妙之微心中,转我爱执藏之根本依而为清净识,不见心外有法可取,而亦无能取心,故说无生;空、无性等,亦复如是。非有空之实法而说空,达一切法无生故空也。因缘和合而有生灭,离缘起法别无异因,缘散即不和合,言一言异,皆外道妄想故。离于四句,唯就十二支因缘之转变,随俗假设,展转相生,犹如钩锁。离此钩锁,则无缘起,生即不有,何有于灭?所以离外道妄见过而说钩锁,以生无故不生起也。若离钩锁别计有能生法,别计异因,同于无因,是外道见,破钩锁义矣。明缘生即无生,若离缘生而别求无生,皆妄见也。喻灯照物者,诸物由灯而显,是则灯外取物。无生自体犹虚空,不应离钩锁而求。此缘起法,乃圣智所证,为第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时所得,所以能作如是观,可离妄而得三昧。痴、爱等十二支,由无明发业,乃至于受生老死苦,是为内缘钩锁。若依钻燧诸因缘而生火,泥团、轮等因缘而生瓦器,种子等因缘而生芽,曰外缘钩锁。设使有法离钩锁因缘而生他物者,此理决不成就。若执著缘生无自性为无一切法,则谁能为展转相生之钩锁?所以当善了知因缘之义。凡愚计执坚、湿、暖、动四大性之法,实则离无始虚妄习气之钩锁,别无诸法。了知第一义空,毕竟唯心,方能证无生之义。如来为众生种种烦恼,说种种法门,其实只有一乘法。然则无差别之差别,如医疗众病,亦有种种方药,可知如来教有权实之必要也。

  己十三 拣别无常门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前来拣别外道不生不灭之妄计,以似是则不是,种种抉择,显佛法之真能破真能立,严判邪正。大慧因此更欲抉择外道所起分别无常之妄计,以诸行无常为佛说三乘共教三法印之一,若不加以判别,则邪说正教混淆矣!故问佛究竟有几种。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出计破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说言:作已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但自相生。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见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外道所计无常有七:一、计作已即舍、或始起即舍名无常。盖计先本无生,才生起即失其生性。二、计形处坏名无常:四大微尘能造物,不论有情、无情,形状各异,皆要毁坏,故形状无常,而四大不坏。三、计即色是无常,不但形处,即色、香、味等亦无常,较前进步。但能造之有形四大及所造色、香、味、触四尘坏,四大自性则不坏。四、计色转变中间无常,言色本不是无常,但所以转变无常者,因其中有转变力,能坏诸物,如乳之自位无间相续而坏灭,遂变为酪,乃至成酥、成醍醐,皆不久灭坏。在各各分位上,无间次第转变,其中有转变作用而不可见,虽不可见,然使诸物一一毁灭转变,曰无常。五、计性无常,言别有一物之自体,曰无常。六、计性无性无常,言万物有形体无形体,皆是无常。七、计一切法不生无常,言别有一不生不灭之无常法,遍入一切法中,自不生灭而能生灭他法,使他无常。以上先标七种外计大意,以下带出带破。

  一、先出第六种而破之。外计能造四大及所造四尘,有自体相,变坏无常。坚等四大种性,自体相不可得,无生无灭,然亦变化无常。此亦依四大计无常,四大唯心,计谁无常?二、第七种计非常非无常,一切有无法中有一不生之法,此法分析极微亦不可见,虽不可见而遍在一切法,是不生义,而能使一切法无常,故曰不生之无常相。若不觉此妄计之不生无常相,则堕诸外道计有一不生无常,能生无常之过。三、第五种性无常者,盖言于万物外别有一物,其体是常,能令万物无常。按其所计,应非常非无常,名是无常,体又是常。计此自性不坏之无常法,能使一切有法变成无有,除此无有别法能令一切法──有性──变无者。喻如以杖坏瓦,被坏者坏,能坏者不坏也。现见诸法各自无常,并无能作无常者,与所作无常事之差别可得,亦不能指出此是无常,彼是此无常所成之果。倘别有自体永久不坏与一切无差别,则一切皆常,不能作一无常之因,以皆常故。如异者,亦不能作因。然一切法从有而无,此岂无因?但凡愚不能知之耳。盖皆唯心所现,从现至不现耳。因与果异,决不能生,汝性无常若是常者,常则异于无常,如何能生无常?若常能生无常,则不相似因能生不相似果,何世间悉见牛不生马,马不生人而有异?又、汝所计之性无常,是否一物?是一物,则堕万物中,诸法坏,此性无常亦应坏,性无常坏,则无能作无常因者,余法应常,而一切不究竟无常。若此作无常者,无自体,不是一物而遍一切法中,将堕在三世中,因一切法堕三世故。堕三世则过去已坏,未来不生,现在刹那与坏灭俱。又、汝若计四大造色自性不坏,故此无常与之不坏;然三界内所见、闻、觉、知者,皆有生灭,离所造色从何得四大之自性?如是则外道妄计之四大不坏,不能成立,更从何得此性无常不坏耶?四、第一种离始造无常,即始起即灭者。于始造计无常,且从始造观之:四大各各异相,不能互造;自相亦不能造自相,他、自共造,亦更不能。造不可得,何从计始造之无常?五、第二种形处坏无常,彼亦以为能造四大及所造之色分析至微,所造上假现之形处坏,而四大能所造之色体不坏。此则堕于数论派之诸法皆常、但形转变。六、第三种色即无常,谓能造所造有形法无常,非无形之四大自性无常。若四大皆空,则世事无有,堕于世论外道,但有言说而无自相。七、第四种转变无常者,谓色现异相,相变而四大不变,如金具展转相变,但金具屡改而金性不改。余者转变,亦然。以上七种外道,种种虚妄分别计无常法。意谓火烧四大,四各差别,自相不烧。彼以为各各自相坏者,则能造、所造皆断,以后不能再有。殊不知劫火洞然,一切皆坏。外道于妄见无常外妄计有常、无论其见有常、见无常,皆是异见妄执。

  壬二 显正破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唯说三有微心,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觉自心现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

  佛说一切法缘起非常非无常。盖佛法了知唯心,心外之法不可得,故非决定有四大和合之能造所造有种种相生灭,故悉离外道之妄计妄见。凡愚妄想造作,非不造作,必离此有无妄想心,修习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智,乃离外道。而凡夫无根本智,故终不觉知此三种法。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远离于始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遍,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

  外道所计七种无常,种种皆于常上计有无常,没于种种邪见。既然四大是常,即非生灭,何法有无常耶?佛说一切唯心,能取所取二种皆是妄心流转,无我我所。外道但以梵天为根,其余妄计犹如枝条,离心而求,皆妄想耳。

  己十四 入灭现证门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入灭受想定虽通于佛、菩萨、二乘而实有不同。盖二乘贪住寂静乐,而菩萨精进求至佛地,尽未来际不舍众生。所以大慧请佛为之判别,以便同诸菩萨不舍安住觉法之乐,亦不堕于二乘贪著三昧之灰心泯智涅槃,及外道执著无想定以为究竟之愚痴。所谓不住彼岸,不住此岸,以无住为自利利他也。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三乘次第

  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从初地至六地,入灭正受与二乘共,有间断故──有时在定,有时不在定也。至七地,即无间常住定中,了一切法无有别别自性可得,实无有法动心,不同二乘取法,起作意觉入定。至八地,与二乘同舍我爱执藏。然八地之所入三昧,即二乘所执著为涅槃者。以二乘不了唯心故,灰心灭智,耽著为乐。八地菩萨在六识上,法执不起。七地无间尚假功用,八地任运不断。初地至七地,尚须观三界有漏心皆唯心量,离愚夫种种执取过患习气。故八地能不住于三昧乐者,皆由佛所加持,令圆满上求下化之本愿。所以第八地修愿波罗密以趋佛地,不同二乘牵于乐也。故佛分初地至七地之修习次第;善观察心相,离人法二执,入二无我,不著生灭法自共相,入第八地;善四无碍,为第九地;决定力则达第十地;而正时时加持,不令堕入凡外过患,故立地次第也。

  壬二 实无次第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理智一如,无分别智实证真如,无施设之地相可得,亦无三界过患可观,一切皆自心现量故。愚夫不知诸佛施设方便之意,不了唯心,见有差别。复次、八地菩萨如无佛力加被,则与二乘相同,喻如饮三昧酒,卧无为床而入涅槃。惟其不取相执法故,离尽妄想,成就自利利他悲愿,修无尽行,不堕有漏心所取心外法,以无相妙慧为佛法正因,毕竟成佛。如人梦中度水,未度而觉,觉后思惟为真为假;然而非真非假,梦有醒无。种种过患现,皆各人之业报,实则醒如梦时,醒时不依佛智修,行自觉觉他,则所作犹执梦为实。此第八地菩萨见妄想生犹如幻梦。故从初地以至七地,修如幻之方便法门,离二取见,得如幻之自利。八地以至佛,复以种种方便而利他,虽得涅槃,方便不坏,离过患尽而得无生法忍。于所证第一义,皆是唯心,毕竟无所有,即次第而无次第,得寂灭法。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佛法明诸住、诸地,悟自心现量,心外别无所有,三世诸佛皆说。第七地曰心量住,第八地曰无所有住,乃至佛地曰最胜心量无所有住;并非别有一最胜法,祗是心量无所有耳。佛以自觉四智菩提证清净法界,曰自受用身、法身;至于他受用身,遍一切处光明普照;三类化身,如意清凉,以身口意三轮随机施化,方便为说诸乘。所有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皆清净法界所流出,皆是如来地法,无一定相续之诸法次第,毕竟唯心,一切差别悉皆平等,一切行果悉皆圆融。前者所谓平等大乘普为建立,互摄互入,岂可拘定以判顿判渐耶?

  己十五 常无常义门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

  大慧前已问如来自体常无常,此中复问如来体上之义相差别耳。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双非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二俱有过者,若云常,则同外道计有一常住之造作主宰过;若云无常,则有同所作无常过。若五阴相所相法无自性,断灭无有,如来非断灭也。又、一切所造物皆无常,所造作物如瓶、衣等皆可坏者;一切智若无常,则菩萨所修福智不获真常益。又、一切作法皆无常,一切物应皆是如来,将何因能别之?

  壬二 非常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如来常,虚空亦常,如来岂同顽空?即虚空亦离四句,如来岂在四句?又、如来若以无生为常,如兔、马等亦无生,又岂可以之比同如来耶?

  壬三 许常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在如来自觉圣智所亲证清净法性,可以说常。如来出世与否,法性常住,所谓诸法本来面目,离言说思虑等,证时不证时皆本来如是。二乘、凡外均不觉知,唯清净智所熏佛智乃知之耳;非三界有漏心阴、界、入法之所能及。所证理常,能证智常,故常。

  壬四 复双非

  ‘大慧!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佛法不二,有二即有动作,不二故,不说常无常,以一切法皆寂静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应除二分别觉,以寂静慧离言说、离分别、离愚夫见。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所有二见、四句过患,皆由众生无实义之言说妄有所立。离分别及虚妄恶习,以平等观一切,皆自心现,不取一法,亦非言说所能安立。

  己十六 蕴处生灭门

  庚一 问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一向说阴、界、入生灭无我,所谓人法双空。我者,恒常、统一、主宰义。既然有情众生无我,则此色身已无有恒常、统一、主宰者,究是谁生谁灭?又谁相续?愚夫著于生死流转,无有了苦之期,复不知了苦解脱之涅槃,既然无我,谁受生死?云何有此愚夫?此系众生重要关头,大慧所以请佛许说,使后来凡夫众生,得有了脱之方。可知了生死者,并非了此色身之生死,此色身或夭、或寿乃至期颐,报尽时到,自然会了,不要修行去了。故求了生死者,须知何谓生死?如何了脱?而此中正为开示。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著,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如来藏前已略明有四种解释,此处正指依第八识心王自体曰如来藏。其性无覆,并无烦恼心所与之相应。但无始来,前七识所造惑业,皆存于此能藏中,即是有漏习气种子,逐业受报。受报者,即是第八之自体,持有漏业,故为善不善报之因,亦为善不善业之果,故兴造五趣四生之根身器界。然八识心王,实离我我所,喻如伎儿搬演,假装假扮,无人无事。凡夫不觉,取内根、外尘故,与识三缘和合。迷理、迷无我理无明,迷事、迷异熟果无明,发业润种,以招生死流转之果。外道不了第八心王,追究作者能造一切趣生,不知心王为无始虚习所熏故而曰藏识──即阿赖耶,虽即如来藏而有分位之差别,与无明住地之七识俱生。第八识与现行无明不相应,惟第七识相应;但藏识与七识相俱,海浪不断,正喻生死流转不断;离此生死流转,即是离我自性清净。第八虽为第七托为本质,为第七所执我自变之影像,所以能藏自性无垢。复次、余七念念生灭,因为第八含藏,故灭后能复起现行。第六种种不实妄想,取著种种名相,以第七为所依,觉受苦乐,从贪而生,复生于贪,皆以第八所含种习为因,复以第八见相分等为所攀缘。修禅定者,于苦、乐、忧、喜、舍、渐次离受,至第四禅,五受唯留一舍,曰舍念清净地,斯时不知苦乐;至入灭受想定,舍受亦舍;二乘圣得真谛解脱,然仍不离习气,仍名藏识,第七仍有一部分法我执相应而起,取为所缘,盖不觉法无我,仍执取阴、界、入自共相也。若见五阴实无自性,即破二乘法执,入菩萨地,渐转第八,舍藏识名,染污七识亦舍,则见如来藏而通达诸法,外道恶见所不能动。住菩萨不动地,进向自觉圣趣。由是以观,如将如来藏上之阿赖耶了脱,即了生死。故菩萨了生死不同二乘,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现身六道,不舍方便。此如来藏、藏识,二乘习气犹覆,外道更不能见,菩萨随分证得,如来究竟明了清净,如观掌中阿摩勒果。所以往昔在胜鬘经中,以神力加被胜鬘夫人及余利智依义菩萨,使了解之,而为其余菩萨说此如来藏识种种胜义。此会菩萨,更当精进修学,实证佛境界也。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藏识与七识俱,执之则有能取、所取,智者当远离也。此皆无始妄习所熏,如镜现像,像本无有,不须离像而知其无。著名字者,如观指而不能见月。若人识得心,根本器界皆是心,勿离此而觅心耳。下以伎场为喻:藏心为唱,第七为和,前五是伴侣,而六意识为观伎人;而观伎人不当虚妄分别,执幻为实。

  己十七 四法差别门

  庚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大慧于五法等久已通达,前来亦有问明,此中复问究竟分别相,为其余菩萨了达次第相续之相,渐修诸地而达佛耳。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总说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作诸圣贤’。善能观察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者,则能入自觉圣趣而离于二见,现证法乐。如不觉知五法、自性、诸识、无我、唯心所现,即非圣智。

  壬二 问答

  癸一 正明五法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著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著妙色。计著已,无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正明五法,重重譬解,正令众生远离妄想执著。不了名相假立,种种计执,妄想自缠,起诸生灭。但了唯心,不见六尘,何来种种名相?不了假说显示,男显男相,女显女相。名中不可得相,相中不可得名,正智观察,名相互为过客,则分别息而妄见离,不堕二乘。然正智离妄想,不立名相,亦非不立,所谓‘文字性离,即解脱相’。离一切见,亲证真如,一切相无所有,是为初地菩萨。于是离一切所应证,离一切所能证,次第而至十地,神通功德,究竟圆满,而仍不违本愿,成熟众生,普应普现,不假造作,如如不动,圆成一切佛事。

  癸二 通摄三性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大慧问佛:五法及三自性,各不相摄,抑五法摄三自性耶?佛答:五法可摄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此先摄三自性:名相二法摄妄想自性。妄想所俱生心心所,待缘而起,如日与光,合缘起自性。正智、如如不可坏,摄成自性。成唯识论安慧菩萨所配,与此相同。

  壬三 抉择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自心妄想现八识之名相,起八识之分别,然皆不实妄想,离我我所。得二无我正智者,正智、如如,无如是名、相、妄想分别也。

  壬四 别显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此再别显五法;依相立名,复依名相而有心心所之分别妄想,了知名相不可得,妄想亦无实,实证如如,自觉觉他,圆满正智。此言须证真如乃成正智。壬五 结成

  ‘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显五法摄一切法尽,自觉觉他,勿随外道而转。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前偈言所有大乘法悉摄于此五法等中。后偈五法摄三性,同长行。

  己十八 佛如恒沙门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佛曾有言:三世诸佛如恒河沙,此说实耶?抑有别义?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壬一 不如说受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先诫大慧莫作是言。盖诸佛数量非恒沙可比,以超世间所知数量故。为令凡夫、外道众生离生死轮回,勇猛精进,而说有此易见之数,非如难遇之优昙钵罗──此云金莲华──也。如来既不可比以恒沙之多,亦非如金莲华之难值,此皆如来为令众生发心离妄想故而说,并非建立自通。如来自体,过三界众生心意识所见之相,无以为譬也。

  壬二 更有余义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魔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减,有因缘断故。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然佛亦可以恒沙譬。如来安乐众生本愿,不以外道诸人兽等之恼乱而生恼,如恒河不嫌鱼、鳖及输收魔罗──此云杀子恶鱼──所恼乱而有妄想。如来法身如恒沙而不坏,虽历三世间而平等不动。如来光明及度众生无量,亦如恒河无有限量。如来自觉圣智河中,皆是无漏功德,毫无有漏因缘,犹之恒沙是恒河之沙,非他河之沙。如来正智等同如如,无有增减,如恒沙之增减不可得知。众生虽以极苦之法压逼如来,而如来决不起烦恼,如沙中不能逼油出,皆以大悲心不舍众生也。如来说一切法,皆顺涅槃而说,随圣智河而流,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如来者,恒常不坏,当处即是,坐断三际,更无来去,以是故,说佛可喻恒沙,然非不知生死本际之愚夫可知耳。

  壬三 问答抉择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大慧问:众生既不知生死本际,云何而得解脱?佛告以:乃无始虚妄恶习灭也,知外境自心现而阿赖耶身转;然并非如来藏断灭,就于转舍处知解脱。观内外不起妄分别,非离去众生而始无人法可得,即能取智、所取境皆虚幻无实,如是即转如来清净法身而染心自灭矣。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观察恒沙诸佛,不来、不去、不坏,安乐众生故,亦不究竟灭,是则平等观也。犹如恒沙随恒流而性常,喻佛随类说法,法性不坏。

  己十九 诸法刹那门

  庚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因佛常说一切众缘起法,随生即灭,不待他缘,故问若一定执刹那变坏,安有常住无为?请佛分别:还是尽一切法刹那坏?还是有法非刹那坏?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壬一 直说

  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持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平常说一切法,概括而言,有名无义,极为儱侗。此中略表诸法:善者、谓与善心所相应等流而起法,恶者、谓烦恼不善心所相应等起,无记者、谓与不定遍行等相应等起。有为、通上三性,无为、唯是善性。无为乃一切有为法之体性,有为乃无为之相用。无为甚深,不可言说,藉有为而显,如是凡一切法有生灭、差别、迁流造作、及有作用义相者,即是有为;常住、平等、不差别,曰无为。又、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曰无为;即一切相显一切法,曰有为;无为、即真如也。世间、出世间,即凡圣之别:得证圣智,是出世间法。世、表迁变无常及表虚伪不实,落在此种时世世俗间,即是世间法;倘能出离迁变、虚伪之法,即不落世间。世、出世法之体性,皆是无为;其相用皆有为。不依律仪,曰有罪。依律仪,曰无罪。漏者、烦恼义。有漏者,并非心完全是烦恼,但有烦恼搀入即名有漏,反之即无漏。佛纯无漏,菩萨亦有漏亦无漏,二乘入灭则无漏,未入灭亦同菩萨,凡夫纯有漏。初禅三受,乃至四禅仍有舍受;此受不受,在定上分别之等差;得灭受想定时,则均不受。法门无量,此略叙述。

  五受阴,即有漏五阴。世间妄想、通于三性。现证智证诸法实性,名现法乐住,乃圣位之善无漏法。八识皆通善不善等。五识身者,五识起时,定依六、七、八识而起:根本、染净、通于三性,五根不坏,总可相续流注,但有时亦不起,即俱起亦刹那生灭。五识缘境,皆自心现,即自第八识上相分亦缘不到,但由取相次第,与余摄取形相差别意识俱生,刹那生灭不住,名为刹那。藏识含藏无始妄习,亦多刹那。但菩萨圣智之无漏福慧功德,即非刹那。凡夫不了,由一切有漏法刹那,遂断见坏无为法亦刹那。复次、受生死流转及苦乐报,乃第八识,非前七识。前六曰异熟生,非如第八为生死涅槃依。所以了脱,即是转第八根本依。如来藏与有漏习气俱有生灭,见思惑四住地及无明住地之所醉,非真非不真。若圣智证无为法性,则如金刚、舍利,永不再坏。所以菩萨有进无退,二乘圣智亦不退堕。愚夫不知说刹那者,依有为有漏说,不依无为无漏,奈何一切计刹那耶?

  壬二 问答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密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佛告大慧:‘波罗密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大慧!世间波罗密者,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密。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大慧!出世间波罗密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密,乐自己涅槃乐。出世间上上波罗密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著,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密。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密。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密。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罗密。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密。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密’。

  大慧复问:如何修六度满足而非刹那生灭耶?佛答:三种分别:世间者、有为有漏;出世间者、有为无漏,所修福智已非刹那;出世间上上者、有为无为无漏,即一切如来平等法身。大慧所问正是有为无漏,正是因中福智,以为果上庄严,五乘所共、圣人亦具者是。世间六度,贪著种种受生,种种神通,故祗生天而已。出世六度,不取三界福报,向所取之解脱而了生死,住于涅槃之乐,此乃三乘所共,唯大乘不住著。出世间上上六度者,乃大乘不共度,觉能摄所摄者皆是妄想。超出诸趣,亦通二乘;就无所行,安乐众生,修六度,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见有修六度及所修之六度,知六度皆唯自心,即得无生法忍、一切法寂灭忍;乃至上不见有佛果可成,下不见有众生可度,亦不堕二乘取空寂。佛性常寂不坏,转得最胜身而不坏,明无漏身非刹那坏也。故六度具足,证自觉趣,金刚不空,究竟坚固。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刹那?犍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空、无常、刹那三者,皆为愚夫有为有漏而说,喻如河流、灯焰、种子。应了知佛所说义,有为有漏凡夫之法,应寂静离而不取著刹那。三界有漏,有生有灭,愚夫不知,生死流转,无间相续,妄想所熏;智者了知须离。无明住地之七识俱第八,乃名藏识,根身器界从之变现。心刹那灭,色则无从而生,如何可于中间计其次第生、次第灭?前六从所缘境而生,心随生时,无色可住,云何而生?生且不生,灭何从灭?所以明生灭即是无生灭,修行得圣智,如金刚、舍利等究竟不坏。出世间、住于正法平等,比丘亦得平等智,前曾说所证法常,能证智常,如何有刹那坏?明一切皆如幻,色法不实,随生随灭即无生灭,即是通达诸法实相,即真实性,云何有刹那坏?

  己二十 如来变化门

  庚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何不施设本际?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阿罗汉与菩萨无差别,如何又有此名?不涅槃众生是无种性,如何可以成佛?何故不说一字?既然常定,何故又应机说法?佛身何用侍卫?为何不说生死之始?

  如来为何还有恶业障恶业报──旃遮摩纳,乃婆罗门女,谤佛无礼;孙陀利女、乃外道,杀女谤佛所杀;空钵而出、言入婆利那村,空钵而出事──如何佛说究竟离过圆满?佛既证一切法平等性,了一切法差别,如何有以上诸可疑之端?而且如何尚有魔业障报?此一问,乃大慧最后之问,故毕举所疑而兴难也。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二乘仅解脱分段生死,仍是有余涅槃,因欲其证无余,为引诱修菩萨行者令不退堕,何必多走此二乘路?以前所授记,乃化佛,非法佛也。故说与菩萨不异,是有密意。入灭受想定六识断,七识一部份我执断,染第八识未断,故令诸识皆断。此中无种性一问未答者,因八识心体皆平等,故名佛也。法性一切常住,本来如是,佛说本来如是之法,故不说一字。所谓无虑无察有种种作用功德,具如此中所述。以无漏法将一切有漏法悉离,不复轮转。凡愚不觉,执诸法皆刹那,妄著于空;即空乱意菩萨,亦不了知圣智境界。金刚随护者,化佛耳;得法乐之四智菩提清净法界,非见闻觉知之所到。化佛示种种业报相,有他依性无自依性,因众生恶业所感故,现恶业障,如水中月不离空中月,而亦非真月。又如陶轮因器而造,观机应感而有种种现身说法,非佛自通境界。愚夫但依六、七二识身,不知藏识,故本际不可得。若离于分别,即趋解脱道。如来五住烦恼习气俱断,故云一切过断。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三乘非自觉圣智有差别,随众生无明厚薄之不同而施设。如来并无业报,以证得无间圣智而得涅槃,为下凡众生说,令其仍旧成佛,随顺而说,并非真实境界。说三乘,并非真实涅槃,唯此自觉更无余也。三界见惑,欲色界思惑三,故说有四住地。意以八识为宅,随时发生种现。断灭之见,皆系妄计。或不了知涅槃而妄说常住,亦是邪智。

  己二十一 遮断肉食门

  庚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愚夫所贪著,臭秽无名称,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食者生诸过,不食为福善。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大慧菩萨说偈问已,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无上菩提。恶邪论法诸外道辈,邪见断常,颠倒计著,尚有遮法,不听食肉;况复如来世间救护,正法成就。而食肉耶’?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化他智二十一门,前二十门专究定慧,此末后一门系讨论戒律。夫小乘以断爱为首,大乘以慈悲为根本,故能不杀即是具足一切戒品。所谓以慈心不杀故,即不侵损他人,是具足不盗戒;不侮戏他人,即具足不淫戒;不欺诳他人,即具足不妄戒;不娆乱他人,即具足不饮酒戒;乃至具足十根本戒,尽虚空微尘戒,及如来清净戒。如来教化真实义,令众生离染得净。前言修慧断妄证真,修定、摄散入定,而一切定慧皆应摄于戒律中。又前既圆满定、慧,今更当圆满慈悲。

  大慧请问,先偈、后以长行,皆由大慈悲本愿吐露,而为末世众生开慈悲福智。故言:凡菩萨乃至求佛道者,皆不应饮酒、食肉、以及五荤之菜。以身染臭秽而无名称,自侪于食肉之畜生一类!况食肉者,罪过无边;不食者,福善亦无量。大慧所以以此意陈请佛前,求佛方便说法,令彼众生皆具足慈心,清净明了。无论凡夫、二乘,以此慈悲心为根本故,而得无上菩提。且邪论外道,犹有肉食之戒,而况我佛教之救护世间成就正法者耶?此佛所赞叹许为宣示也。

  庚二 解说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俸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自有无量因缘至无有是处,言不应食肉之因缘有无量,今且略举十五种耳。文显易解。如来非但制止食肉,且于非食肉亦有节制。以色身饥饿,不得不藉以维持,然菜蔬之类,亦有种种目所不能见之微生物,聚殖其间,故当食时,作食子肉想即可不贪,作服药想即知数量。然则以此而观,则似第一种因缘有无量劫六亲轮回堕落于中者,安可而食肉耶?过去有王下一段,以事证肉食之不足更益之食人,卒至亡国,可以为鉴。凡诸杀者下一段,系别明。谓即有食三净肉、五净肉者,亦不妥。若不食,彼捕猎、屠售,皆不能成就,是其罪仍须以钱求享者负之耳。我有时说下一段,是正戒肉食之不宜。佛从前曾方便说五种净食,或十种不净肉,皆方便权门,非真实义;在此经中,明一切悉断。盖修行皆以大悲心为引导,视一切众生犹如己子也。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极恐怖。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十方佛世尊,一切咸呵责。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多生旃陀罗,猎师谭婆种,或生陀夷尼,及诸食肉性──罗刹、猫、狸等,遍于是中生。缚象与大云,央掘利魔罗,及此楞伽经,我悉制断肉。诸佛及菩萨,声闻所呵责,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食如服药想,亦如食子肉,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颂文之意,与长行同,不过有前后详简耳。第三偈中麻油,言西竺有一种麻油,系以虫所压出,故不可食。而此严戒断肉食之理,不但此经切实决显,他如缚象经、大云经、央掘利魔罗经等,皆悉制断食肉,人亦何必而障解脱违圣相而息灭慈心也哉!要知今生之得生于净裔门第,具足智慧,生长富贵家者,皆由往劫前世不食肉之报。所以智者宜思:谁为罪过?谁增福德?斯由一味之贪,可不勉为戒断,而即以入于定慧之门,以求自觉圣智无上菩提也!

  (陈慧秉记)(天童寺印行)

----------------------------------------------------------------------------------------------------------------

更多太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太虚法师:大乘入楞伽经释题

太虚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一)

太虚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二)

太虚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开题(附大科)

太虚法师:大乘起信论略释

 

后五篇文章

太虚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

太虚法师:维摩经意大纲

太虚法师: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会纪闻上

太虚法师:大乘妙法莲华经悬论

太虚法师:法华讲演录 贯经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