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太虚法师:答杨一尘问(二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太虚法师:答杨一尘问(二则)

 

  问一:儒道均言心性,不知佛经心性之别何在?

  答一:儒道之言心性,不易分清。佛家所谓心,即见、闻、觉、知等是;性即性理,法(物)各有其理。如以心言,同一心之理性则同其性,非其心之性则异其性。性者、内可以贯通,外可以分别,故性乃法法自尔。如火性属热,水性属湿。儒书天命之谓性之性,指人性而言,指人应有天然之人性,若无人性则非人矣。故曰“穷理尽性”,此性即为心思之所辨别也。夫所以能辨别一切事物者,即心思所辨别一切之理性,故理性遍于人同一切万物。儒家“存心养性”,只是养人之性,所谓人之性,孟子曰性善,即仁义礼智是也。若依佛法言,则在人类之性外更有万物之性,天道等众生之性,出世之菩萨等性。故佛说之性,不可限于儒家之性。至于明心见性之性,是明诸法究竟真实性,即遍通万法之性,非限于一类者也。不仅遍于万法,更是永久不变之真实性,此真实无为性,平时不能见者,以有无明在焉,无无明则可以见之。至于道家“修心炼性”,自佛法观之,乃与儒家之养性同是有为之性,乃欲保其人所禀之性及炼成之性耳。依佛法观所谓“天命之谓性”之性,即业报所成之性,此性随业而转变,以业报有尽时,受某种报则有某种性。此须于佛法能多研究,乃可以明其理也。

  问二:性是否即灵性,荀子、孟子之性如何?

  答二:灵者心也,明觉灵性之所在,即心之在也。荀子、孟子之性。均自人性而言,佛法则遍于一切法言。荀子云性恶,以人生不免有恶,而罪由人造,推本人性故云恶。而人性又本可为善,故孟子云性善。老子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是恶人之资。不善指未琢磨,若经琢磨,则由不善而善矣。荀子言人性恶,亦可由人为而善,亦可由朴而恶也。(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六七期合刊)

----------------------------------------------------------------------------------------------------------------

更多太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太虚法师:答李子宽问

太虚法师:答王远孝问

太虚法师:答王静山问

太虚法师:答刘密机问

莲师自解狮弦:悬智老法师序

 

后五篇文章

太虚法师:答余树东问(二则)

太虚法师:答金中和问(二则)

太虚法师:答倪君伟问(三则)

太虚法师:答吴觉僧问

太虚法师:答傅汶明问(二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