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藏医文化:藏医的原理:独特的三因学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藏医文化:藏医的原理:独特的三因学说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即诞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藏医还认为,人体是由七种物质组成的,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过经络与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各项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藏医的诊断,采用"望、摸、问"的方法,切脉时,同样以"寸、关、尺"配属五脏六腑,而且十分重视"尿诊"。

  治疗时,除使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外,还配以穿刺、放血等疗法。

  藏医三元素——培根

  藏医药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的关系,因而是生理性的。每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和培根的病态,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隆、赤巴、培根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也有人把培根译成痰或粘液。这里的"痰"是正常生理状态下存在的正常物质,而不是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痰液。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及功能,又分为五种:

  培根丹且:又意译为能依痰。它位于胸中,为5种培根之首,可协助其他

  当人体体内的体液水分产生异常,即过多或过少时,培根丹且能起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正常。

  培根涅且:又意译为能化培根。它位于胃的上部,能磨碎食物、消化腐熟食物。当然,这一机能还需与其他两种因素,即消化赤巴、消化隆来共同完成。

  培根良且:又意译为能昧培根。它位于舌头的部位,其主要功能是主管人体尝味的机能以辨别食物中的各种不同味道。

  培根其木且:又意译为能足培根。它也位于头部,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它能使人体产生各种精神情绪,如喜、怒、哀、伤、知足、满意等。

  培根居而且:又意译为能合培根。它分布在人体的各个关节部位,其功能是使关节,也即骨骼与骨骼相结合的部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负责关节的屈曲和伸张,使它们能灵活地活动。

  培根的特性包括腻、凉、重、钝、稳、柔、粘等7种。

  腻:与赤巴的腻性相近,即带有油腻的性质,逢有舌苔时,也多粘腻。但这种粘腻多为白色,与赤巴的粘腻舌苔不同,后者多为黄色,其排泄物如粪便、汗液、尿液等也多粘腻;

  凉:指身体多凉,喜欢呆在温暖的地方,平时则喜热饮热食,不喜凉饮;

  重:指身体多重坠,动作笨重不轻便,行动也懒慢,不喜活动,如患病一般也较重;

  钝:一般是指人体患病时,病情发展较慢,变化不大,也不易转变成其他病;

  稳:指人比较稳重,不易激动,病情也较稳,不易产生突然的变化;

  柔:指它的性质柔软,嫩薄,如表现在舌苔上,也较轻而薄,如有疼痛,也是轻微的;

  粘:指分泌物多粘而厚,如吐泻出来的排泄物,常带多量粘液。

  培根型的人,常表现一些培根所具有的特性,其特点是身体常发凉,感到虚冷,体型偏肥胖,面色多灰白。

  藏医三元素——赤巴

  藏医药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的关系,因而是生理性的。每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和培根的病态,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隆、赤巴、培根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也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具有中医"火"行的性质。这是一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火或热量,与病理上的火邪不同。根据赤巴存在的部位和具体功能的不同,赤巴又可以分成五种:

  消赤巴:也译成消化赤巴,音译"赤巴久觉"。它存在于胃肠之间,其作用是协助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加以分解,使其产生出热能,并使其他各种赤巴的作用能正常地进行,更好地发挥其生理作用。

  变色赤巴:音译"赤巴当久"。它位于人体的肝脏,主要作用是使食物中的精微所包含的色素变成体内各种成分应具有的色泽。如血液中具有的红颜色、胆汁中的黄绿色,以及肌肉的红色、粪便中深浅不同的黄褐色等。

  能作赤巴:音译"赤巴朱且"。它位于心脏部位,其职能是司人的思想意识,负责人的胆略,使心胸开朗,有谋识。人的欲望及骄做的情绪也与它有关。

  能视赤巴:音译"赤巴通且"。它位于人的眼睛部位,主宰人体的视觉,使人能看到体外周围的物体,并与辨别其颜色有关。

  明色赤巴:音译"赤巴多塞"。它存在于人体表皮表面的部位,使人的皮肤细腻、润泽和光亮。

  赤巴的特性是:热、轻、臭、泻、湿。

  热:指人体喜冷而恶热,喜在凉处而怕热,饮水也爱凉饮;

  轻:指身体轻盈,在患病时,也都比较轻而易治;

  臭:指它使人体分泌的汗液具有一些微臭,而尿液也都具有明显的腥臭味等;

  泻:指它使食入的食物中难消化之成分排泄,发生腹泻;

  湿:指它使人体保持较多的水液、痰湿,体表也较湿,还常使人泄泻。

  具有赤巴型的人,与赤巴的特性的表现相类似,有如下特点:容易感到口渴、饥饿。赤巴型体质的人头发发黄,一般体型和身材都属中等,人也聪明,但常表现骄傲,面色多红润。

  藏医三元素——隆

  藏医药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的关系,因而是生理性的。每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和培根的病态,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隆、赤巴、培根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它的性质与汉族中医的"气"很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根据隆的不同机能和存在部位的不同,又可以把隆分成五种:

  维命隆:音译"索增隆"。它存在于人体头顶部,也即中医所说的百会穴的部位,其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司理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呃,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

  上行隆:音译"紧久隆"。它存在于人体的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头部位。它司人体的发声,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

  遍行隆:音译"恰不其隆"。它主要存在于心脏,并运行于全身。它司人体四肢的活动、屈伸行走,还司眼睛及口唇的开合,并主管人的语言和思维活动。

  下泄隆:音译"吐色隆"。它存在于人体的肛门部位,运行于人体的下部,包括大肠、膀胱、会阴等部位以及大腿的内侧。它司人体精液的排出、月经和大小便等的排出,还管理忍便的控制以及妇女分娩过程等。总之,凡人体下半身的各种机能,都由它来司理。

  伴火隆,音译"梅年姆隆"。主要存在于人体胃脘部位,运行于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它主管人体的消化机能,负责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分开,并促使血液生成和成熟起来。

  隆的特性是:粗、轻、寒、微、硬、动这六种。

  粗,其表现特点是性情急躁,舌苔明显,厚而粗,皮肤粗糙;

  轻,指人体的活动轻捷灵便,性情也变化不定,难于捉摸;

  寒,是指人体喜欢避寒就温,平时喜欢晒太阳、烤火,饮食也喜热食,不喜凉食;

  微:其表现是随处可到;

  热:指人体喜冷而恶热,喜在凉处而怕热,饮水也爱凉饮;

  轻:指身体轻盈,在患病时,也都比较轻而易治;

  臭:指它使人体分泌的汗液具有一些微臭,而尿液也都具有明显的腥臭味等;

  泻:指它使食入的食物中难消化之成分排泄,发生腹泻;

  湿:指它使人体保持较多的水液、痰湿,体表也较湿,还常使人泄泻。

  具有上述隆的特性,凡是隆型的人,多有以下这些特点:身体略弯曲,甚至佝偻驼背,人较瘦削修长,面色偏浅灰或浅蓝色,关节里常出现响声。这种人喜欢谈笑,爱唱歌,也爱与人争吵甚至打架斗殴。身体抗力较差,易患感冒,平时则多喜吃带酸味、苦味的食物。

  藏医理论体系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人体胚胎发育,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学就开始了研究,并且进行了阐述,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要经过鱼期、龟期和猪期三个不同的阶段。藏医学对人体的胚胎发育的研究在下列几方面反映的事实远早于外国学者:

  〈1〉胚胎是逐渐发育的,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器官。

  〈2〉胚胎的发育过程体现了动物发育过程的几个重要阶段。

  〈3〉藏医学形象地描述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的"鱼期"、"龟期"和"猪期"的顺序、是与脊椎动物的鱼纲、爬行纳、哺乳纲而后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的。

  〈4〉藏医学对于人的胎儿、脐带和母体子宫之间的相互关系,在1100年前就有了比较科学和恰当的比喻。

  2.三因学说。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者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应保持相对平衡。由于内外因素发生变化,平衡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 发生。藏医学还用三大因素分析论述人类体型。

  3.藏医病理学。藏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内因和外因是有机联系着并互为因果关系。

  4.人体解剖及生理。藏医学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之中,藏医可以说是最先进的一种。人体的器官,藏医学也认为有五脏、六腑,并且给予了形象的比喻。藏医学认为,人体全身有骨头360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个。韧带有16处。头发有21000根。汗毛孔 1100万个。 身体各种器官、各种结构的机能,藏医也有所认识。

  5.疾病的病因和种类。藏医学有自己一套疾病病因观和分类的方法,与其他医疗系统不尽相同,与宗教观念关系甚密即是其特殊之处。

  〈1〉关于病因,藏医学认为有一般的和特殊的两类:一般的,即共同的病因,包括季节(指天气变化)因素,饮食起居欠适,中毒以及前世罪孽等。特殊的病因,包括饥饿、失眠、空腹劳动过度、长期营养不良。暴怒、饮食因素等。

  〈2〉关于种类,传统藏医学分法也很特殊。如《四部医典》就提到疾病有以404种。从形态方面来分类,它分成隆、赤巴和培根三大类,共计101种。用疾病的主要性质来分类,它分成本系和旁系两大类。本系和旁系又各分若干型,共计101种。用疾病发生的部位来分类,大致分成身和心两个部位的疾病,共计101种。 以上共计以404种病。"四百零四"这个数目是与佛教"四大"学说思想相关联的。还认为其中有101种病不治自愈,101种病治而不愈,101种病治而后愈,另101种病无法治愈。这些都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事实上,现今的藏医学对疾病已不限于这种古老的机械的分类。

  藏医的独特理论体系“三因学说”

  以“三因学说”为核心,以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的藏医药学是建立在藏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也是藏族古代“大王行”学说在生命科学(天、地、人相结合)当中具体运用的内容之一,与现代生物医学和其它传统医学相比之下有着不同的观点。

  “三大因素”学说即“隆”、“赤巴”、“培根”和体内的“七大物质”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髓、精液(红白两种)以及“三种秽物”即汗液、尿液、粪便等微观的具体物质和宏观的三大因素相结合理论指导下进行治病防病。在正常的健康状态下,三大因素和七大物质以及三种秽物之间保持协调和平衡的关系。

  藏医在诊治各种疾病获取健康的过程中,强调整体的统一性、综合分析、辩证归纳、进行宏观协调,注重三因动态的相对平衡和七大物质、三种秽物以及各器官之间的功能协调。保持平衡是藏医药防病的重要法则之一。

  藏药理论体系

  藏药理论认为,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与五源即水、土、火、风、空有密切关系,而药物的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

  药物的生长来源于五源。其中,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为药物生长汁液,火为药物生长热源,气为药物生长动力,空为药物生长之空间。五源缺一,药物则无生机。这一理论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即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特殊性。同时,它认为药物的性、味、效亦源于五源,土与水结合生出甘味,火与土生成酸味,水与火的成分大时则生出咸味,水与风的成分大时则生出苦味,火与风的成分大时则生出辛味,土与风的成分大时则生出涩味。这就产生了药物的六味。

  藏药药物具有八种性能,即重、润、凉、热、轻、糙、锐、钝八性。重、钝两者能医治龙病和赤巴病;轻、糙、热、锐能医治培根病;重、润、凉、钝四者能诱发培根病。同时也将药物和疾病归为寒、热两大类,临床依据对治原则,热性病以寒性药物治之,寒性病以热性药物治之,寒热并存之病则寒热药兼用。寒与热,轻与重,锐与钝,润与糙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

  土性药其性重、稳、钝、柔、润、干,能使身体坚实,主要医治龙病;水性药其性稀、凉、重、润、柔、软,能滋润身体,主要能医治赤巴病;火性药其性辛、锐、干、糙、轻、润、动,能生火热,主要医治培根病;风性药物性轻、动、寒、糙、燥、干,能使身体坚实,精气通行,主要医治培根病和赤巴病;空性药物统帅其它四种药物,遍行全身,主要治疗综合性疾病。火性药和风性药是上行药,土性药和水性药是下行药物。

  舌对药物的感觉就是味。药味有甘、酸、咸、苦、辛、涩六种。酸味药能生胃火,增长消化能力,使油脂糜烂稀释,还能顺气;咸味药能使身体坚实,有疏通作用,能治闭塞梗阻症,用以罨熨时则产生胃火,有健胃作用;苦味药能开胃、驱虫、止渴、解毒,能医治麻风、眩晕、瘟疫、赤巴病等疾病,有收敛作用,能使溃烂、大小便干燥,使心智敏锐,能治乳房炎症、声音嘶哑等病;辛味药物能医治血病、赤巴病、脂肪增多症,祛腐生肌、愈合伤口,使皮肤滋润光泽。

  藏医认为,药物服用后,与胃火相遇,这时培根和赤巴被龙消化,甘味、咸味被消化后变为甘味;酸味处于中间阶段,消化后仍为酸味;苦、辛、涩味消化后变为苦味。消化后的每一种药味能医治两种疾病,即藏医的“三化味”理论。

  藏药在临床应用复方甚多,单味药很少。藏医组方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君药是方中主药,臣药方中主药之臂,佐、使则是根据主导药的味、性、效配伍。另外,藏医强调,用药时必须根据病的属性决定其药的味、性、效来组方。味是主导,性、效是对治关系即因果关系。病有其性,药亦有其性,同性治之(寒性病用寒性药)必遭其祸,对性治之(寒性病用热性药治之)必得其愈。在藏医理论中,异性对治是首要原则。同理,温与凉,润与糙,稳与动,轻与重等均为互为对治。因此,配方制剂时,要把药味起作用的药物加在一起,全面考虑,把功效起作用的药味加在一起,消化后变化作用的药物加在一起。

  藏医病因分类

  藏医病因分远因、近因和具体病因三种。

  远病因是“不明”,即不明诸法无我而产生的烦恼;近病因是“贪、瞋、痴”;具体病因是“隆、赤巴、培根”。

  三种病因之间的关系是不明产生贪、瞋、痴,贪、瞋、痴依次产生隆、赤巴、培根,三者之间互为因果,藏医认为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明”引起贪婪、怒和痴愚,扰乱体内“隆、赤巴、培根”三种生命活动的功能物质的平衡而发生各种疾病。

  藏医学体系精粹——藏医药理学

  藏医药理学是藏医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整个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中独树一帜。

  藏医药理学的历史很悠久,根据藏医历史记载,雪域高原的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也逐渐寻找到了解除病痛和缓解疾病的药物。藏医学专家在远古时代就总结出了“有毒就有药”的经验理论。因此,藏医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尤其在公元8世纪时,著名藏医学家宇托云丹贡布著了《四部医典》这部医学巨著,不仅系统收录了历代的精华,而且奠定了完整的药理学理论基础。一切药物都是由土、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生成的。土为药物生长的依靠和根本;水为药物生长所需的汁液;火为药物生长的热能;风为药物生长、运行的动力;空为药物生长、发育的空间。根据这五大元素的作用,这些药物具有八性、六味、三化味、十七效能等功效。所谓八性,即重、腻(润)、凉、钝、轻、糙(粗)、热、锐(速);六味,即甘、酸、苦、辣、咸、涩;三化味,即药物的六味经过胃液的作用,转化为甘、酸、苦三味;十七效能,即药物的柔、重、热、润、稳、寒、钝、凉、软、稀、干、温、轻、锐、糙、动、燥。藏药的分类主要不以性味、化味、功效来分,而以生态来分,可分为13类,即珍宝类药物、石类药物、土类药物、汁液精华类药物、树类药物、湿生草类药物、旱生类药物、盐碱类药物、动物类药物、作物类药物、水类药物、火类药物、加工炮制类药物。

  17世纪,藏医学家桑吉嘉措著有《四部医典蓝琉璃》,根据这本注释形成了《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对药物分类基本以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分类进行了归纳。后来在《晶珠本草》这部药物学巨著中,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前五篇文章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五册 三三、『中国古佛雕』序

藏医文化:藏医起居疗法:轻松赶走办公室综合症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五册 三四、为取得日本学位而要说的几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五册 三五、致乐观老法师函

藏医文化:藏医心理学

 

后五篇文章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五册 三二、松山寺同戒录序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五册 三一、『竹云斋文集』序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五册 三0、『万古千秋一圣僧』序

藏医文化:佐太,开启神秘藏药的钥匙

藏医文化:西藏医学点滴(祈竹仁波切)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