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择师知见: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择师知见: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

  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和其他宗派一样重视依止上师善知识,认为上师善知识是接通佛之身、语、意与一切众生之间不可或缺的管道。本文以宗喀巴大师的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为资料依据,阐释和论述格鲁派关于皈依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一个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选择、依止一位具量、合格、又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这是皈依以后首先解决的前提条件。其理由和根据,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作了充分的论述。首先,宗喀巴大师引用《摄决定心藏》中的话说:“住种姓之士夫,应亲近善知识。”[1]又引用藏传佛教噶当派大师博朵瓦的《语录》中的话说:“摄一切教授之总源头,不应舍离上师善知识。”[2]并解释道:“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3]其意思是说,因为上师善知识是一切教授的总源头,弟子心中发起之一功德或者消除之一过患等一切乐善好施皆源自上师善知识。所以,弟子从自己的思想、行为上都不应舍弃、放弃、远离上师善知识。因此,对于佛门弟子来说,皈依之初,选择、依止上师善知识,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宗喀巴大师引用《菩萨藏经》中的话说:“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4]博朵瓦大师又说:“对修解脱者来说,没有任何事比上师善知识更为重要。此生当下眼前的事,虽可自行观察而作,若无上师之指点,则将一事无成。更何况我等旋即从三恶趣转生而来,又趋向未经历之地道者,若无上师善知识的导引,岂能成为圆满!”[5]从宗喀巴大师引用的这些经典著作和经典人物的话中,即可看到万宗归一、殊途同归,上师善知识成为佛法之根源、诸宗之本体、群迷之慧眼。要实现从三恶趣转来又转入三善趣,最终从轮回中解脱而成就佛果,则一刻也不能离开上师善知识的教化、启迪、引导。这就是格鲁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原因和根据。

  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程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分六个部分,即所依上师善知识之相、能依学者之相、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未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过患、总义等。

  (一)所依上师善知识之相

  佛门弟子所依止的上师善知识应具备哪些“相”,即具体条件?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从总体的经教及其意趣阐释中,对各乘上师的性相(条件)的阐释各有不同。然在此处唯宣说从渐次引入三士道之次第,直至转入大乘佛道之上师善知识。”[6]宗喀巴大师的意思是说,佛教经论中对各个乘都有符合各乘特点的上师善知识的条件,例如显宗和密宗所需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各不相同。宗喀巴大师这里所讲的上师善知识所具备的条件是,从三士道的次第转入到大乘佛道的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宗喀巴大师引用《大乘庄严经论》中的话语讲述了此阶段所需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如《大乘庄严经论》云:“偈曰: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7]这个偈颂内容简洁,难以读懂,如果我们看一下此偈颂的解释,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释曰:此偈显示第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俱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8] 这就是说,上师善知识必须具备十个条件,即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只有具备这十种条件的人,才能承担起上师善知识的重任,成为实至名归的上师善知识。

  所谓调伏,就是要调整、规范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为。整人先整己,宗喀巴大师说:“若不调伏自己,就失去了调伏他人的基本前提。故调伏他人的上师善知识,先应调伏好自己的心态。如何调伏?由任意修持而所谓通达之功德,有其名而无其实,它无任何益处和效用。故应需与佛教法之总义相符顺的调伏自他之方式,此即定为三学,唯有通过三学,始能达到调伏等目的。”[9] 调伏自己须依戒学。宗喀巴大师引用《别解脱》中的话说:“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铁套衔口中,套即别解脱。”[10]一匹未上笼套而调训的野马,其性情暴烈、肆无忌惮而四处逃窜,难以制服。当训马师将铁笼套带在其口中时,这匹马也逐渐地收敛、规范而制服了。调伏自他心也如同调训野马,人从无始以来就被贪、瞋、痴三毒所驱使,心情处在放逸、浮躁、盲动的状态中。要使他的心回到平静、安宁的平常心状态中,就要靠戒律来约束、规范。因此,戒律是调伏自他心的基本手段和工具。

  寂静者,以定学中的正念、正知为导引,诸善奉行、诸恶莫作。所以说,寂静者要依定学。

  惑除者,是由三摩地而生起,并能抉择真义之智慧。因此说,惑除者,即慧学。

  经富者,宗喀巴大师说:“如是,以三学调伏自心,仅通达此功德者,远不足也。尚须成就圣教之功德。经富者为多闻三藏等。”[11] 这是说,作为上师善知识,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他心,还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尚需继续多闻、修学承载戒、定、慧三学的经典文本经、论、律三藏,成为皓首穷经、满腹经论的饱学之士,即被称为经富者,或曰经典财富的拥有者。

  觉真者,宗喀巴大师说:“觉真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12]所谓觉真者,是破二我执,达二无我,现证性空者也。若不能达至此,则以教理通达此亦可。

  德增者,宗喀巴大师说:“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尤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者。《亲友集》中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等住,一尊圣者或尊胜利,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13] 作为上师善知识,虽已具足教证,然其学识较学生或低下或平等,则他不能圆满教授弟子,故说上师善知识须一德增者。

  宗喀巴大师对善说者、悲深者、有勇者、离退者等分别作了如下解释:“善说者,能善巧通达次第引导弟子者,即将法义巧妙输入所调伏者的心中。…… 悲深者,谓宣说法之动机清净,即不顾利养及恭敬等,由生起慈悲等而宣说。…… 有勇者,谓乐于利他,利他之心坚固。……离退者,谓宣说佛法而无疲倦,且能堪忍宣讲佛法时的苦劳。”[14] 这是说,上师善知识受持弟子时,应善于言说,并将佛法之义理巧妙地引入弟子的心中;上师善知识应对弟子发起慈悲心;上师善知识对弟子讲授佛法时的动机要纯正,讲法不是为了利养、恭敬,应具备牢固的利他之心,乐于助人;上师善知识对弟子讲法诲而不倦,乐此不疲。

  总之,上师善知识必须具备此十个条件中,调伏、寂静、惑除、德增、经富、觉真等六种,是上师善知识自己必须具备的,是上师善知识获得断证功德不可或缺的条件。有勇、善说、悲深、离退等四种,是上师善知识受持、教化弟子必备的条件。

  宗喀巴大师引用噶当派大师博朵瓦的话说:“博朵瓦云:‘三学、觉真、悲深等五者,是尤为重要。我阿阇梨香尊贡,既无多闻又不耐劳,甚至连酬谢语亦不会说,但他具备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如是,若无修行诸所学处(三学),唯赞美诸学处,以此谋自活者,不堪任为上师善知识。”[15]这就是说,作为上师善知识,就算不具备此十功德,至少应具备前五项,即三学、觉真、悲深等。若不具备这五项者,则徒有虚名,无实用处,不是合格的上师善知识,学佛者也不应依止这样的上师善知识。如《三摩地王经》云:“若能于彼末世时,世间导师灭度后,有诸毁法恶比丘,于彼多闻不希乐。虽说戒法而得活,自于戒法不乐行;……如人口说栴檀香,于诸香中最为上,有人问彼说香者,汝所说香自有不,答云我实不闻香,但由说香而得活。于佛灭后末恶世,有不应式诸比丘,虽说戒法而得活,不能自行于戒法。”[16] 这里说,末法时期会出现犯戒比丘,这些犯戒比丘自己不守清规戒律,唯赞美戒律。譬如,有人在大众面前吹嘘檀香木的香气。当有人问到:你既然那么赞美檀香木的香气,你有没有檀香木?我在这里赞美檀香木的功德,是为了生活,而我自己没有檀香木。同样,有人自己不重视实修而吹嘘清规戒律,这些人还哪里配谈戒律。

  若由于时间等关系,未能遇到具备十种条件的上师善知识的话,该怎么办?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了《妙臂请问经》中的一段话:“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性尊趣入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17]这就是说,若未能遇到具备十条件的上师善知识,也可以依止具备十六项条件的友伴来修行。此友伴应具慧、形貌端正、洁净性尊、趣入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等条件。

  (二)能依学者之相

  修学佛法的弟子应具备哪些条件?宗喀巴大师提出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正住、具慧、希求等。《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四百论》中的话说:“正住及具慧,希求为闻器,说者德不变,听者亦如此。”[18]意思是说,若具备正住、具慧、希求三个条件者,可算为合格的闻法者或学佛弟子。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弟子,能够视说法者的功德为真实功德,而不会视作过失。同样,宣法者也不会将听法者的功德视作过失。若闻法者不具备这三个条件,说明闻法者的根器不净,这样的闻法者不仅会把本来很清净的说法者视作非清净之人,也会将宣法者的功德视作过失。所以说,闻法者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

  正住者,宗喀巴大师说:“正住者,谓不具偏向,若具偏向,由彼蔽覆故不见功德,也不得善说之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偏向所恼心,终不获证寂静。’”[19]正住就是指客观、公正、平等、无偏向地观察上师善知识及其功德。具偏向者,执迷、固守自己的教义思想,嫉恨、拒斥其他的思想。学佛弟子应好好观察自己的心续,若有这种偏向,则应立即舍弃之。《菩萨别解脱经》亦云:“应舍弃自己的偏见,安住、敬重亲教师及阿阇黎所指的宗义。”[20]就是说,若自己的想法不清净、不真实,就不能执迷于此。真正的学佛者应舍弃自己的一孔之见、一隅之德,而接受上师善知识所指明的宗义。

  具慧者, 宗喀巴大师说:“……虽已正住,若无分别、抉择善说正道与恶说似道二者之慧力,则非能成器。故须具通达彼二之慧力,彼能舍弃无实义者而取诸实义。”[21]这就是说,佛门弟子只具备正住尚不够,还应具有能分别、抉择善说正道与恶说似道二者之慧力,惟其如此,弟子始能舍弃一切空洞、浮躁、没有实义的法,而能摄取清净、有实义之法。若弟子不具备这样智慧,就不能成为学佛之器。

  希求者,宗喀巴大师说:“ ……虽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精进,仍非能成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22] 意思是说,弟子虽然具备正住和慧力二者,但若无具备希求,就像画中听闻法者,形同虚设,徒有其名。所以说,学佛弟子应该具有广大希求,

  (三)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

  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分两部分,即意乐亲近轨理和加行亲近轨理。

  1、意乐亲近轨理。其内容包括:总示亲近意乐,以修信为根本,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1)总示亲近意乐。宗大师据《华严经》的内容总结道:“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23]《华严经》中所说的九心,即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世间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等。因萨迦派一章中已论述过此九种心,本文不再赘述。

  (2)修信为根本。宗喀巴大师认为信仰是亲近、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前提条件。他首先引用《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中的话说:“发心力如人中主,广兴供养不思议,众法无坏莫能量,生心供养应如是。发心能免胞胎苦,养育劬劳一切行,随乐快乐悉从心,是故见于安乐处。发起无边恭敬心,我人憍慢皆弃舍。发心即妙珍伏藏,如手摄持获安乐。发心能为欢喜舍,发心踊跃作佛事,发心求胜功德林。”[24] 这就是说,因为信仰是前提条件,若已经具备了坚定的信仰,不仅能保持已有的功德,还能令功德不断增长;信仰既能断除似是而非的疑虑,也能净除苦恼之活水源头;具备了信仰,才能趋入语妙乐城。因为信仰不具杂念,能使人心清净无瑕,也能使人舍弃我慢等。从这个角度看,信仰是生起恭敬心的根本。信仰既如珍宝,也似库藏,亦像人体支分,信仰也如人手一样积聚一切善根。

  《十法经》云:“信为最上乘,以是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敬亲近。信为最世间,信者无穷乏,是以信等事,智者正亲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诸白法,犹如焦种子,不生于根芽。”[25] 此即,信仰为最上乘、最殊胜之法故,具备智慧者将以信仰为前提,修行佛法。不具信仰者的心续中,永远都不生善法,就像烧焦的种子永远不能生根发芽一样。据此,信仰是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础。

  生起信仰后,弟子又如何看待上师善知识呢?宗喀巴大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中的话说:“秘密主!弟子应如何观待阿阇黎?如同观待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常生起善法,彼能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这里说,弟子应该观待佛一样观待上师善知识,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得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若对上师善知识生起诸佛想,就能在心续中生起善法,迅速获证佛之果位,也能广行有利于一切世间的事情。

  此外,诸多大乘经及毗奈耶中亦说到,弟子对上师善知识应生起世尊之想。何故?若对上师善知识生起世尊之想,则弟子心中不会寻伺上师之过失,而只会寻思其功德。因此,应该弃舍寻伺上师善知识的过失的分别心,而修行通达其功德之心。宗喀巴大师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中的话说:“应取上师之德,不应执其过失,取德则能成就,执诸过非成就。” [26]宗喀巴大师还说:“如是,其上师虽功德增上,若仅就其少许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上师)过失增上,然若不观其过,观其功德而修信心,则能成为成就因。”[27]若弟子不观上师善知识的功德而只观其过失,则弟子不仅得不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反而成为其成佛之极大障碍。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上师善知识身上就算有过失,弟子也只能是观其功德,而不想其过失。如此修行,始能成就佛果位之因。

  宗喀巴大师引用《宝云经》及《郁伽长者会》[28]中的话来说明这个观点。如《宝云经》云:“我今依怙师僧增广善法。以是因缘于和上所,若持戒若破戒,若多闻若少闻,若聪明若无智,悉皆恭敬生世尊想。于诸世尊恭敬供养信乐欢喜,于和上所亦复如是,于阿阇梨复生恭敬。我依阿阇梨故善法增广,菩提法分未满足者当令使满,诸结未断者当令使断。于阿阇梨复生和上想,供养如前爱乐欢喜,增长右法损减左法,如是左法不令增长。”[29]如理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能增长善法而断除恶法。弟子一旦选择上师善知识后,无论是多闻还是少闻者,不管是具慧者还是愚钝者,无论是守戒者还是犯戒者,弟子都要生诸佛之想。如同对佛及如来信仰、欢喜,也要对上师善知识生起信仰及欢喜心。弟子供养、事承阿阇梨,从而不断增长善法,菩提未圆满者将获得圆满,未断除烦恼者将能断除一切烦恼。心中生起欢喜而奉行善法,莫行一切不善之法。

  (3)随念恩者。宗喀巴大师引用《十法经》及《华严经》等经典中的话来说明随念上师恩德的重要性。如《十法经》云:“久失导时(师)世间旷野生难中,能访觅起访觅想;久远愚者闇闭目开故,令起觉悟想;坠没世间烦恼泥中,而起济拔之想;久远失正路为作导师故,而起导师之想;久伏在世间牢狱能解故,而起解者想;久远着患疗治故,而起良医之想;以烦恼火焦灭身,令住灭故,而起大云雨想。”[30] 这里说,弟子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时,定要随念上师善知识的恩德。因为,上师善知识是指路者,能使弟子从无始以来的世间轮回中迷失时找到方向;上师善知识是唤醒者,能使弟子从长久以来由无明所遮蔽的睡眠中唤醒;上师善知识是拔济者,能将弟子从无始以来坠没于世间烦恼泥中拔济;上师善知识是指引者,能纠正弟子误入恶道而引领正道;上师善知识是解救者,能将弟子从世间牢狱中解救出来;上师善知识是良医,能医疗弟子由病魔缠绕的痛苦;上师善知识是妙雨甘露,能熄灭弟子心中的贪、瞋、痴烦恼之火种。

  《华严经》又说:“又作是念:善知识者,能普救护一切恶道,能普演说诸平等法,能普显示诸夷险道,能普开阐大乘奥义,能普劝发普贤诸行,能普引到一切智城,能普令入法界大海,能普令见三世法海,能普授与众圣道场,能普增长一切白法。”[31]这是说,弟子应该想上师善知识能够把我们从外道等恶道中拔济;上师善知识能让我们通达诸平等法;上师善知识能够指示正道及险道;上师善知识能够劝发普贤诸行;上师善知识能将弟子引入一切智城;上师善知识能够将弟子送往一切智地;上师善知识能令弟子入法界大海;上师善知识令弟子普见三世法海;上师善知识能普授众圣道场;上师善知识能令增长一切善法。等等。

  如《华严经》亦云:“汝念善知识,诸佛所称叹,令汝成菩提,而来至我所。汝念善知识,生我如父母,养我如乳母,增我菩提分,如医疗众疾,如天洒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转净轮,如山不动摇,如海无增减,如船师济渡,而来至我所。汝观善知识,犹如大猛将,亦如大商主,又如大导师,能建正法幢,能示佛功德,能灭诸恶道,能开善趣门,能显诸佛身,能守诸佛藏,能持诸佛法,是故愿瞻奉。”[32]这里说,弟子对上师善知识生起佛如来之想,上师善知识为了开示佛法及菩萨行,现身于此地。所以,弟子恭敬上师善知识,也要随念上师善知识的恩德。上师善知识如人之生母,就像母亲喂母乳一样,上师善知识给弟子灌输知识,并增长菩提分;上师善知识如医师,既能退转各种灾害,也能够医疗各种生死疾病;上师善知识即如天洒甘露帝释天,能令增广白法如满月;上师善知识如日光明亮,能明示寂静之方向;上师善知识对于怨亲如须弥山,鉴定不动摇;上师善知识也如大海,心态平静而不乱;上师善知识也如船师舵手,救护一切众生;上师善知识怀着这样的善心而来到此地宣说佛法。上师善知识能够启发我等之慧觉,能让佛子生菩提心,上师善知识为此而来到此地说法,故我等赞美上师善知识。上师善知识犹如解救世间之大猛将,亦如引领众生解脱财富的大商主,上师善知识是众生之救怙主、大导师、皈依处。弟子应懂得这些而亲近上师善知识,恭敬、事承上师善知识。

  2、加行亲近轨理。《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多处引用《事师法五十颂》中的阐述来论述加行亲近轨理。如《事师法五十颂》云:“常令师欢喜,离诸烦恼事,当勤而行之,恐繁故不述。彼金刚如来,亲如是宣说,及余教所明,依师获成就。”[33]宗喀巴大师解释道:“总之,应当励力行上师所喜,断除上师所不喜。行上师所喜,谓有三门,即供养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34]这里,宗喀巴大师依据《事师法五十颂》的内容讲说加行亲近轨理,即修上师所喜之事,断除上师不喜之事。其中修上师所喜内容包括:供养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供养财物者,《事师法五十颂》云:“又复于师所,乐行于喜舍,不希于己身,何况于财物!……施佛阿阇黎,念念常增长,是最胜福田,速得菩提果。”[35] 这是说,为了获得正果,弟子应不惜性命去供养上师善知识,何况是身外财物!弟子诚心诚意供养、随念上师善知识,始能迅速增长最胜福田,获证菩提果位。

  身语承事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如教修行者,主要指弟子不违上师之教授而修行者。《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36]这是说,弟子对上师善知识的最大的报答方式就是依照上师善知识的教授去修行。宗喀巴大师又云:“若须随师教行者,那末,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经》亦云:‘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其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等为因,对其(上师)不恭敬、欺辱、毁谤等。如《事师法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37] 这里说,若所依上师善知识不能将弟子引入到正道上,或彼上师善知识的言行违背了三律仪,弟子该怎么办?宗喀巴大师引经据典回答了这个问题。若上师善知识宣说诸恶法,弟子应当谢绝上师善知识的教授,可以不听其教授。即使如此,也不能对彼上师善知识有不恭敬、不尊重之举动,更不能采取欺辱、毁谤、打骂等粗暴的行为来对待上师善知识。

  (四)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

  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宗喀巴大师讲道:“(若依止上师善知识)亲近佛之果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及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及究竟一切利义;承事上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等等。” [38] 这里说,弟子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将获得无量功德,如弟子能够亲近佛之果位;能使诸佛如来欢喜;此世及来世皆不离开上师善知识;弟子不堕恶趣;恶业及烦恼永不能制胜弟子的心续;弟子终不行违越菩萨行的事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并能成办现前及究竟一切利义;将获善业,并作自他利资粮圆满。等等。为了印证这些功德,宗喀巴大师引用了《华严经》、《不可思议秘密经》、《地藏经》、《本生论》等经、论典中的话。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39] 这里说,若菩萨行者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并由上师善知识任持,将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由上师善知识摄受之弟子,定不会从大乘菩萨行退转;由上师善知识护念的弟子,将不犯菩萨戒;由上师善知识守护的菩萨弟子,将不会跟随恶人及恶知识;由上师善知识的恩德养育的弟子,定不忘记诸菩萨法;由上师善知识摄取的弟子,必将超越世间凡夫之地;由上师善知识所长养的弟子,定能超越声闻及缘觉二乘地;由上师善知识引导的弟子,必将脱离世间之苦;由上师善知识长养的弟子,定能不染诸世法。另外,弟子由于承事上师善知识故,能够修行六度等一切菩萨行;弟子由于供养上师善知识故,必将获得一切助道法;弟子由于亲近上师善知识故,定能摧伏业及烦恼等恶法;弟子由于恃怙上师善知识故,定会信心大增,势力坚固,不畏惧诸恶魔;弟子由于依止上师善知识故,定能增长并圆满一切菩提分法。除此之外,菩萨能跟随、修行上师善知识的教诲故,诸佛世尊悉皆欢喜;诸菩萨随顺、不违上师善知识的言说故,离一切智地越来越近;弟子对上师善知识之语言无有疑虑故,定能值遇一切善友及善知识;弟子常思惟上师善知识或不离善知识故,定能现证一切义利。

  恭敬、承事上师善知识之功德优越、超越于向诸佛供养的功德,宗喀巴大师还说:“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40]这是说,若如理恭敬、承事上师善知识,将使人堕入恶趣的因——诸世中积累的恶业,在现实中以轻微的痛苦或梦见受苦等而清净。恭敬、承事上师善知识之功德,也远远比向诸佛供养的功德极为殊胜,更加重要。

  (五)不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过患

  若有人依止上师善知识时,违背其轨理而依止上师善知识,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如宗喀巴大师说道:“若已请为上师善知识而不善依止,则于现世中遭诸疾疫及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而受无量苦。”[41]宗喀巴大师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42]及《事师法五十颂》等中的论述,印证这一点。如《事师法五十颂》云:“若彼求法者,于师生轻毁,则谤诸如来,常得诸苦恼,由增上愚痴,而获于现报,为恶曜执持,重病相缠缚,王法所逼切,及毒蛇伤螫,冤贼水火难。非人得其便,彼频那夜迦,常作诸障碍,从此而命终,即堕于恶趣。勿令阿阇黎,少分生烦恼,无智相违背,定入阿鼻狱。受种种极苦,说之深可怖,由谤阿阇黎,于中常止住,是故当一心,辄莫生轻毁。”[43]这里说,若学佛弟子毁谤、蔑视上师善知识,等于毁谤、蔑视诸佛及如来,这能使人得诸苦恼,也能增上愚痴,现世能遭到各种报应。例如:恶曜跟随;得重病而苦不堪言;违犯王法而遭惩罚;碰到毒蛇受到伤害;遇到盗贼、火灾、水难等;由恶魔及非人等引领,而常作杀生一切恶业,最终丧命而堕于恶趣,无法解脱。弟子千万不能令阿阇黎生起诸烦恼,若因弟子无智而得罪上师善知识,必将堕入阿鼻地狱,从而在无量时中住于地狱,永无解脱之日,并要经受种种苦难。

  不仅如此,若不善依止上师善知识,将未生之功德终不生,已生的诸功德将会退失。如《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云:“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将无获得功德之处。若不生诸佛想,亦复如是。如是于三乘补特伽罗及说法之比丘不起恭敬心,或不生上师及诸佛想,彼等将不能做到获证未得之法或已得之法终不退失。”[44]这里说,若弟子对上师善知识怀有恨心、坚恶心、恚恼心等者,将无处可以得到功德。若不于上师善知识视作如来者,也不能获证功德。若对已入三乘之补特伽罗及宣说佛法的比丘,不敬重、或蔑视、或不视作上师善知识、或不视作如来者,将不可能得到从未得到过的妙法,也不会不退失曾经已得到的法。其原因,宗喀巴大师说:“由于不恭敬故,诸法将不久必灭。”一切对上师善知识不敬重者,妙法必将灭亡。

  另外,若亲近、依止非善知识及罪恶友,将令诸功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从而能生起一切非所爱乐。如《念住经》云:“为贪瞋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45]这就是说,罪恶友就是生起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的根本。罪恶友就像一棵毒树,能将毒素传染给任何人。所以,修行者应远离罪恶友。

  《亲友集》亦云:“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近,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箭置毒囊,亦染无毒者。”[46]意思是说,智者不应亲近、依止的所谓上师善知识,他们不具备信仰,对他人悭吝,爱打妄语,喜欢离间。智者也不应和罪恶友相处。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本来不做任何恶业,然亲近或依止行罪恶友,人们会怀疑你也是做恶者,从而你会臭名昭著。若你亲近或依止不应亲近之人,因为彼人是有罪之人,你也会成为有罪之人。譬如, 将箭放入涂有毒药之箭囊中,所有箭都将成为毒箭。宗喀巴大师说:“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47]非善上师或恶知识者,不管亲近谁,其先有的遮罪恶行等不能断除或减少,而且以前没有之诸罪过会逐渐增长,会成为永世不能解脱的原因。

  (六)总义

  以上从五个方面讲述了格鲁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和方法。宗喀巴大师讲:“普遍赞说上师瑜伽的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致。若内心想修法者,须恒亲近能引导正道之上师善知识。就如伽喀巴云:‘依止上师善知识时,恐有所弃’。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得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较余一切极为重要,应当作究竟欲乐根本故。……”[48]这里说,上师瑜伽之教授,是修佛法者不得或缺的法,应当根据上述内容去奉行。若修佛者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心置于所缘境而修定,那将是徒劳,全无所获。若修佛者从内心深处想得到正法,应当选择一位能引入佛法正道、具备资格的上师善知识,并且要恒常亲近、恭敬、依止这位上师善知识。若不这样奉行,就像藏传佛教噶当派大师伽喀巴所说那样,有些不懂得依止上师善知识轨理的弟子,看起来在亲近、依止上师善知识,实际上舍弃、违越上师善知识。这说明,不懂得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而盲目地亲近上师善知识,将无任何益处,反而会浪费生命,甚至会作孽。所以,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比一切法都重要,学佛弟子应将依止上师善知识当作究竟欲乐根本。

  综上所讲,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主要是以《华严经》、《三摩地王经》、《十法经》、《金刚手灌顶续》、《事师法五十颂》等佛教文本为依据,以藏传佛教噶当派许多大师的言行为借鉴,从所依上师善知识之相、能依学者之相、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未依上师善知识之过患、总义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格鲁派关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格鲁派也和其他宗派一样,系统论述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重要性以及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等,与藏传佛教其他宗派的不同之处是,宗喀巴大师以经教、正理为依据,详细论述了所依上师善知识的条件,着重强调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和未依上师善知识之过患。例如,宗喀巴大师根据《大乘庄严经论》的内容,对上师善知识提出了十个具体条件,即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宗喀巴大师根据《华严经》、《不可思议秘密经》、《地藏经》、《事师法五十颂》等佛教文本的内容,系统论述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无量功德和未依上师善知识之无穷过患。这些都是格鲁派处理师徒关系的理论根据。 (全文完)

  【注 释】

  [1][2][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3页。

  [4]《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3-34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5][6]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4页。

  [7]同上。汉文原文引自《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页。

  [8]《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页。

  [9]《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4页。

  [10][11][12]《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5页。

  [1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5-36页。

  [14]《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6页。

  [1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6―37页。

  [16]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省略了中间一段话,但解释了其内容。汉文译文引自《月灯三昧经》卷1,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月灯三昧经》中的全文:“若能于彼末世时,世间导师灭度后,有诸毁法恶比丘,于彼多闻不希乐。虽说戒法而得活,自于戒法不乐行;虽说禅定而得活,自于禅定不乐行;虽说智慧而得活,自于智慧不乐行;虽说解脱而得活,自于解脱不乐行;虽说知见而得活,自于知见不乐行;如人口说栴檀香,于诸香中最为上,有人问彼说香者,汝所说香自有不,答云我实不闻香,但由说香而得活。于佛灭后末恶世,有不应式诸比丘,虽说戒法而得活,不能自行于戒法。”

  [17][18]《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8页。

  [19[20][21][22]]《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9页。

  [2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0页。

  [24]《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2页。汉文译文引自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传教大师三藏赐紫沙门法天译《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卷3。

  [2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3页。汉文译文引自梁僧伽婆罗译《佛说大乘十法经》。

  [26]《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4页。

  [27]《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3-44页。

  [28]《郁伽长者会》云:“长者!若是菩萨,于他人所受持读诵一四句偈,施戒忍进定慧相应集菩提道,于是师所为法恭敬。如上诸师受持文字章句偈颂,于无量劫应为彼使,不生谄伪一切供养。长者当知,不报其恩况不敬法。长者!若信起善念,念佛法僧,念于无漏,念寂调伏,于无量劫给侍,使令供养和上,犹不报满和上之恩。长者应如是知。长者当知,若闻法已有无量报得无量智。”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页。汉文译文引自《大宝积经》卷第82,<郁伽长者会>第十九。

  [29] 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页。汉文译文引自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译《宝云经》卷6。

  [30] 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46页。汉文译文引自梁僧伽婆罗译《佛说大乘十法经》卷1。

  [31] 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6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66,<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32] 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6-47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77,<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3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正藏·事师法五十颂》T32n1687_p0777a04-07。

  [34]《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页。

  [3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48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正藏·事师法五十颂》,T32n1687_p0776b02—11。宗喀巴大师省略了中间一段,全文为:“又复于师所,乐行于喜舍,不希于己身,何况于财物。于无量亿劫,勇猛勤修习,今始证菩提,斯极为希有。善护其深誓,供养诸如来,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若于己所有,最上诸珍玩,求无尽菩提,诚心而奉献,施佛阿阇黎,念念常增长,是最胜福田,速得菩提果。”

  [36]《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8页。

  [37]《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8-49页。

  [38]《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9-50页。

  [39]《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0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40]《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1页。

  [41]《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2页。

  [42] 宗喀巴大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中的话说:“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师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

  [4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2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正藏·事师法五十颂》T32n1687_p0776a15-26。

  [44][4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3页。

  [46]《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3-54页。

  [47][48]《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4页。

 
 
 
前五篇文章

择师知见: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一)

择师知见: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二)

择师知见: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

择师知见:择师必备基本知见

择师知见:大日经中「阿阇梨」所具备条件

 

后五篇文章

择师知见:以五种了知而修“视师如佛”(索达吉堪布)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三集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

慈舟法师: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