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当代佛教学者:尕藏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当代佛教学者:尕藏加

   一、基本信息

  尕藏加(KalSangGyal),藏族,1959年11月4日生,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人;1986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藏语言文学学士,通晓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兼懂英语;1986年7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藏传佛教研究,其间于1995年至1998年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工作;199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奖;个人简历选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巴蜀书社,1998年)。

  曾应邀参加1998年7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藏学会"、2000年6月在荷兰莱顿大学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藏学会"、2003年10月在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召开的"两岸佛学研究现况与教育发展讨论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常任研究员、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专业研究方向:藏传佛教历史、宗派及密宗。

  l.主要学术专著:《雪域的宗教》上下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西藏宗教》(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人类奥秘大开放-藏传佛教密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等。

  2.通讯地址:

  单位地址:北京市建内大街 5 号,100732(邮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住宅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北里19楼801室,100028(邮编)

  联系电话:86-10-64460260(宅)、85195492(办)

  E-mail: kalgyal@public3.bta.net.cn

  Fax: +86-10-64460260

  二、承担项目

  已完成:主要有"西藏的宗教现状"、"青海果洛石刻大藏经研究"、"藏传佛教密宗研究"、"藏传佛教宗派综论"(合作)、"吐蕃时期的宁玛派研究"、"云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集体)等;

  正在进行的课题:主要有"藏传佛教与藏区发展"、"现存藏传佛教典籍的抢救与整理方案研究"(合作)和"市场化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集体)。

  三、代表作简介

  1、《雪域的宗教》上下册(专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雪域的宗教,主要指藏传佛教,同时,涉及古老的苯波教和外来的佛教。因为本土的苯波教同外来的佛教经过相互排斥、接纳和融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取长补短、合而为一,从而构筑了藏传佛教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架构体系。所以,藏传佛教具有一种浓烈的本土文化气息和高雅的域外文化风情,也就是说,它既有丰富深厚的佛教哲学思想,又有鲜明的宗教文化个性。

  该书上下两册分设宗教与文明传承、宗派与教法仪轨、密宗与修持、信仰与人生四个部分,分别对苯波教的来龙去脉、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诸多宗派及其教法仪轨、密宗义理及其修持实践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同时对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宗教仪礼、信仰特色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总之,该书无论从考察之范围、所用之史料以及论述之深度与系统性方面,均比国内外已出版的同类著作有所超越。它不仅拓展了以往对藏传佛教研究的领域,而且从整体上认识藏传佛教的全貌提供了方便。

  2、《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专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该书在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藏文资料和综合理论的基础上,对吐蕃时期的佛教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考证和研究。对吐蕃佛教的历史沿革、教法义理、人物思想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宏观描述和微观论证;对佛教最初如何传入并立足于吐蕃、佛教同苯波教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汉地佛教与印度佛教在吐蕃佛教中扮演的角色、吐蕃时期的译经事业与当时编纂的教法典籍、外籍僧人与本土僧众的组织类型等状况,以及宁玛派与众不同的宗派风格和特异宗教仪轨等难点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学术见解,不仅拓展了以往对藏传佛教宁玛派研究的视野,而且填补了我国在藏传佛教断代史研究方面的空白。总之,该书正如杨曾文研究员在其评语中所讲:本书无论从考察范围、所用的史料及论证的深度与系统性方面,都超过了国内已出版的几部论述西藏佛教历史专著。应当说,这是国内藏传佛教研究中近年完成的一部有分量的专著。

  3、《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专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该书依据大量的第一手藏文资料和借鉴古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藏传佛教密宗的历史渊源、理论结构、教规仪礼、宗教体验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特别对密宗的实践原则和修持方法进行了重点剖析。诸如对宁玛派的"大圆满"法、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噶当派的"三士道"法、觉囊派的"六支瑜伽"法、希解派的"坟墓瑜伽"法和格鲁派的"显密圆融"法等深奥义理和实践智慧作了理论分析和科学考证。同时,对藏传密宗的与众不同的神秘文化和藏族人的特异信仰等宗教文化现象也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总之,本书是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藏传佛教密宗文化专著。

  4、《西藏宗教》(专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

  该书对西藏地区的苯波教、藏传佛教以及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诸多不同宗教的兴衰历史及其现状作了较全面的论证和描述。认为苯波教保持着古老的宗教文化形态,且带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中有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功能,且对周边民族地区也产生一定的宗教文化影响,而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存在和延续向世人传达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实际情况,即西藏自治区也是容纳世界三大宗教的地区之一。

  5、"佛教最初传入吐蕃之探讨"(论文,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1999年7月)

  本文主要利用第一手藏文资料,对佛教最初传入吐蕃的过程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和论述。 提出吐蕃早在公元4世纪就已经接触到外来佛教,然而,佛教正式传入吐蕃的时间只能定在公元7世纪中叶,即松赞干布执政时期,而且当时虽然创制藏文、翻译佛经和新建佛殿,全面拉开了佛教在吐蕃传播的序幕,但是佛教尚未在吐蕃立足,更没有发挥佛教特有的宗教功能。

  6、"藏式佛塔考述"(论文,《中国藏学》1996年第3期)

  本文对藏式佛塔的由来、形成、发展及其功能特性等作了全面历史的考证、梳理和阐述。认为藏式佛塔是在藏传佛教体系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独具匠心的佛塔形式,尤其是藏传佛教信徒以造塔为一种积德修善的途径,从而使藏族地区造就成当今世界拥有佛塔最多的区域,而且大小不等、形制各异的各类藏式佛塔则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多种超常的宗教功能。

  7、"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初探"(论文《中国藏学》2002年4期)

  本文从历史学、宗教学、语言文学和医学历算四个方面论述了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认为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具有双重资料价值,既对藏学研究又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双向性的宝贵的原始资料,不但能印证和补充藏、汉文正史,而且在国际藏学界将大大提升藏族传世史书的可信程度。

  四、主要学术论著目录:

  一、个人专著类:

  1、《人类奥秘大开放-藏传佛教密宗》,206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210千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

  3、《西藏宗教》,100千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

  4、《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26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5、《雪域的宗教》上下册,570千字,插图555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二、合作论著类:

  1、《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儒学》(合著)239千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

  2、《中国佛教基础知识》(合著)23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3、《佛教与历史文化》(合著)58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4、《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云南藏区案例研究》(合著)213千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5、《雍和宫-藏传佛教著名古寺》(合著)468千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三、个人论文类:

  1、《聂赤赞普及其当时的宗教》(藏文),7千字,载《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

  2、《青海果洛宗教考察》(汉文),12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

  3、《吐蕃佛教与西域》(汉文),10千字,载《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

  4、《古代西域佛教与吐蕃佛教之间的关系》(藏文),10千字,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

  5、《藏族人对绝对者喇嘛的信仰》(汉文),6千字,载《佛教文化》1993年第3期;

  6、《藏族天葬起源窥测》(汉文),10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

  7、《藏文文献中所见西域佛教之比较研究》(汉文),13千字,载《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期(总第24期);

  8、《论七赤赞普时期的宗教》(藏文),8千字,载《西藏研究》1994年第1期;

  9、《青海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经》(朝鲜文),4千字,载韩国《佛教新闻》1994年5月18日第7版;

  10、《浅析西藏宗教艺术的奥妙》(汉文),9千字,载《西藏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第4期;

  11、《峨嵋山与藏传佛教》(汉文),6千字,载《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12、《藏传佛教密宗与北京雍和宫》(汉文),6千字,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3、《浅谈藏族宗教文化的历史进程》(汉文),8千字,载《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14、《藏族人对佛教三宝的信仰》(汉文),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5年第4期;

  15、《万物有灵论与藏族人对森林树木的保护》(汉文),5千字,载《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

  16、《论藏族人崇拜格萨尔王之现象》(藏文),10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

  17、《果洛石经产生的历史背景》(汉文),12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3期;

  18、《藏式佛塔考述》(汉文),11千字,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3期;

  19、《普渡众生论与藏族对野生动物的爱惜》(汉文),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6年第4期;

  20、《果洛石经的分布及其规模》(汉文),12千字,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1期;

  21、《果洛石经的创建过程》(汉文),7千字,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

  22、《浅谈宗教观念与资源开发》(汉文),4千字,载《世纪之交的思索--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集》(第二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23、《天葬思想探微》(汉文),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7年第1期;

  24、《藏传佛教名胜古迹》(汉文),6千字,载《西藏旅游》1997年第2期;

  25、《藏传密宗在当今世界》(汉文),3千字,载《西藏旅游》1997年第2期;

  26、《藏传密宗礼仪中的大礼拜》(汉文),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8年第2期;

  27、《浅谈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汉文),7千字,《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

  28、《宁玛派居士研究》(藏文),7千字,载《印第安纳第八届国际藏学会论文集》1998年;

  29、《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一(宗派称谓)汉文,3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4期;

  30、《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二(僧职称谓)汉文,5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5期;

  31、《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三(活佛称谓)汉文,4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6期;

  32、《佛教最初传入吐蕃之探讨》(汉文),13千字,载(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7月出版;

  33、《新中国藏传佛教研究-回顾与展望》(汉文),8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34、《宁玛派八大仪轨研究》(藏文),8千字,载〈莱顿第九届国际藏学会论文集〉2000年;

  35、《宁玛派的教法传承及其特色》(汉文),14千字,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6、《宗教世俗化与藏传佛教》(汉文),6千字,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7、《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初探》(汉文),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4期。

 
 
 
前五篇文章

当代佛教学者:董群

当代佛教学者:陈兵

当代佛教学者:张总

当代佛教学者:王志远

当代佛教学者:王邦维

 

后五篇文章

当代佛教学者:黄心川

当代佛教学者:韩廷杰

当代佛教学者:江灿滕

当代佛教学者:楼宇烈

当代佛教学者:麻天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