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四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四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4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一面,倒数第六行,请看经文。

  经【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这一段科题「持说更胜」,这是比较布施的福报。前面一段是闻信就胜过一日三时以极长的时间身命布施,福报比不上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当然如果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福报当然超过前面。我们看小注:

  【发心即胜】

  是指前面一段经文。

  【正因其决定起行】

  发心,为什么一发心福报就超过前面菩萨身命布施?因为他发心里面有信心不逆;也就是说虽然还没有去做,已经决定了,非如此做不行,他有这样坚决的信心。这一念信心,福德超过前面的布施。何况者,显其更胜。

  【书写】

  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而且现在比从前方便太多。古时候写经,有钱的人家请这些会写字的人、写得很好的人,请他们代自己写经布施,拿金钱来供养,多半是一些比较清寒的秀才们,请他们来写经;当然费的时间长,分量也有限。现在印刷术发达,成本低、数量也大,功德要比起古时候书写一定大得很多。可是这里面还有一点讲究,我们必须要知道,那就是真诚恭敬心。今天虽然有钱去印经,一印就几万本、几十万本,如果真诚恭敬不如古人,那你得福还是有限。古人虽然花的钱很多,时间很长,数量很少,他有真诚恭敬心,所以他得福。所以这是个关键,我们以真诚恭敬心来修福,这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书写,为广遍法施也。如今日发心弘扬流通,布施供养此经,无论印经、录音带、影带、电脑软件、CD等等,其功德与书写等同。」在从前只是书写,现在除了书写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可以流通法宝的。

  受持是真正的关键,这是前面讲过许多遍。

  【受持即是解行并进,所行不外离相施供,利益一切众生。】

  前面已经说得很多,在此地就不必再罗嗦。解是对於本经甚深义趣,它的道理,它的功德、目标,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明了之后,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到。做的总纲领,不外乎离相布施供养。施供是布施供养。一定要不著相才行,才符合《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样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读诵是薰习胜解,增长胜行。】

  这是为什么要读诵。即使这部经念得很熟,念得都能够背诵,每天还是要用一个时间来读诵。《金刚经》的经文不长,如果念得很熟,大概十五分钟应该可以读诵一部。一天至少要读诵三、五部才好,每天不能间断。读三部:早晨读一部、中午读一部、晚上读一部;早晚就在早晚课当中,时间只需要十五分钟不算太多。每天念三遍,天天不间断,不知不觉就受金刚般若 的薰习,会有这个力量,也会有这个效果,帮助你开悟,悟入这个境界。胜解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开悟。开悟有小悟、有大悟,还有就是大彻大悟。每天读诵,必定有悟处,真正悟入你才肯做。胜行,胜是殊胜。什么殊胜?离相布施。离相布施,菩萨行门当中无比的殊胜,是指这个。

  【为人解说,是行法施以利众。】

  这就是说的为别人讲解《金刚般若 》的义趣,若不能讲全经,佛在这个经里面屡次教导我们,「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讲四句或者是讲一句,都是法布施,利益无量无边。

  【此经甚深,发心为众解剖无谬,乐说无碍。令闻者得明义趣,启发其信解受持之心也。足证其真是信心不逆。发此心时,悲智行愿,一一具足,故能荷担如来。】

  这部经经义确实很深,若从文字乍看,好像《金刚经》并不很深,里面也没有什么难字,我们看看都认识,可是意思太深了。没有契入,没有领会,不晓得它的意思深。愈是悟入,愈感觉到它甚深,其深其广没有边际,为什么?因为它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说过,如来将他从初发心一直到证得究竟圆满法的秘诀和盘托出,统统说出来,丝毫都没有保留,这是真实的法宝。我们为别人说,没有说错,这个非常重要。喜欢说,说法无有障碍。

  实在讲,真正要发心弘经。无论是出家、在家,现在在台湾,在家居士讲经说法的比出家人多很多倍,在家居士讲经说法多。居士当中有年岁大的、也有很年轻的,二、三十岁,男居士、女居士都有,热烈的出来讲经。佛法是师道,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深重,灾难重重,而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无过於发心修法布施,就是发心出来学讲经。我在年轻的时候,我跟李老师是三十二岁,在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好像是七十一岁。他遇到一些年轻人,他年岁大,看人看得多,看这个面相,短命的相、苦命的相,他劝这样的人,发心学讲经。唯有这个方法,转业力最快,转得最快。真正发心舍己为人,我这个身体舍掉、放弃,我把身体献给佛菩萨、献给一切众生,不是我自己的。我自己的命苦、短命,一切众生不短命,佛法不短命,奉献给佛法、奉献给一切众生,所以他的命马上就转过来。这是消业障转命运最有效的方法。讲经这个事情难不难?给诸位说,一点都不难。如果要想学讲经,讲得很像样子,讲得很不错,叫听众听到都点头、都称赞,需要多少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就学会了,你不肯学就没有办法,如果肯学确实一个月。

  我那个时候在台中,李老师劝我学讲经,最初也很害怕。我到台中去听经的,没有说是去讲经的,没有想到一去到台中,李老师就要我去学讲经。我到他们班上一参观,觉得的确是不难。我们的进度是一个月学一部经。那个时候,我没有出家,我跟他老人家一年三个月,就是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都能讲。所以以后一出家,离开台中就出家,出家我就教佛学院;我有十三部经,一个学期教一部,他们三年才毕业,六个学期,你看看我十三部一半还用不上,所以非常自在。一个月学一部,这个实实在在的。所以你们如果真正肯发心,新加坡讲经说法的人就多,佛法就会兴旺起来,要大家真肯发心。

  「乐说」,乐是欢喜,喜欢讲经,喜欢为人演说。「无碍」,你对於经义很通达、很明白,没有障碍。你说我这个东西从来没有学过,没有学过的最好,保证成功;以前学过一大堆的很难教,那个很麻烦。我们老师教学生、找学生,就是要没有学过,他最欢喜。一张白纸,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规规矩矩,所以很好教。学过,他满脑袋很多成见,老师你这么说,那个法师那么说,那个书上那么讲,这个麻烦大!老师哪有多时间跟你辩论,他也不喜欢跟人辩论,你要说一大堆,他就对你一问讯,你不错、你很好,你到别的地方学去,我这个地方不行!不适合你的程度,你的程度太高,请你到别地方去,不教了。这个事情不难,难在什么?发心,发的真诚心。

  「令闻者得明义趣」,叫人家听到《金刚般若 》,听一句也好、两句也好、一首偈也好,真正把它的意思听懂、听明白了。明了之后,他就觉悟了,他相信佛讲的话有道理,他自自然然发心去做。般若 真的像《心经》上讲的,能度一切苦厄。世出世间,无论什么样的苦难,有了般若 ,问题马上就解决。这个经还没讲完,大概讲了一半,就在这一半当中,我相信不少同修已经有相当程度的领会,肯定我这句话没说错,决定能够帮助我们解除一切苦难;你真正听懂,真正依教奉行。

  足证其真是信心不逆。信心不逆要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照这个经典、理论、方法去做,一定要把这个方法以种种善巧方便,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我开悟、离苦了,希望一切众生人人都觉悟、人人都离苦,这才是菩萨心。所以发这个心的时候,「悲智行愿,一一具足」。这个心一发,这四个字都有了。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悲心。以《金刚般若 》的义趣来介绍他,这是智慧。自行化他,就是行愿。所以这个人就是荷担如来。荷担如来是法王子、是菩萨,担负起弘法利生的使命,这是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这个工作,不讲求任何形式。在路上遇到朋友,也可以跟他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处都可以讲。他喜欢听给他讲,不喜欢听也给他讲;不喜欢听,讲了他也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种子也是强迫把它种进去了,都是好事情。不管他懂不懂,只要我们没讲错。所以,没有一切形式,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乃至於一切畜生。遇到这些畜生,甚至於小虫,你都给它讲,你劝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给它授三皈依,然后跟它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给它说法;它有感受。真诚,诚则灵。怎么样跟它沟通?真诚。因为真诚心里头没有界限,感应就通达;有妄想分别就有界限,这就讲不通。所以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一切众生我们都能够跟他讲得通。

  【若於此经不能信心不逆】

  凡是不能信心不逆,这个经里面的义趣没搞懂、没有明了。他真正明了的话,一定是信心不逆,决定他从看破放下下手。为什么?得自在、消业障、断烦恼、开智慧,他为什么不干?一定他去干的。我们接著看底下这一句:

  【若於此经不能信心不逆,自不能受持解说,广为弘扬。】

  这他做不到的,前面讲就是他做不到。

  【则佛法究竟义不明,佛种便有断绝之虞。此中关系,极其重大。则信心不逆之人,岂彼但知长劫苦行者,所能及哉。】

  这一段话意思很深,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因为不少人修行观念当中有问题;什么观念?守旧的观念。守旧有的时候是正确的,有的时候未必正确,得要看什么事情,得要看时节因缘,必须要有智慧。佛法要弘扬,特别是这部经,这部经最大的特色是言简意赅,它的好处在此地。文字少,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义理非常丰富、非常完整,这是难得的。可以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不能超越《金刚经》理论的范围;所有的行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也不能超越《金刚经》行门的原则,这是这个经不可思议之处。所以这个经一定要弘扬,一定要常常读诵,如其不然,佛种就有断绝之虞;虞是顾虑,换句话说,佛法会在这个世间断灭掉。你弘扬一切经论,你没有抓到中心;换句话说,你没有能找到根本。弘扬很好看,像这个花五彩缤纷。花是什么花?插在花瓶里头的花,没根。是好看,过两天就死了,枯死了,不是活的。《金刚经》是根,是根本,没有金刚般若 ,弘扬所有一切法门,说得天花乱坠,都是花瓶里头的花。你们诸位想想这个道理,想想这个事实的真相,你要是真明白,那个弘扬不行,那个弘扬法不能消业障,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无济於事。将来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那怎么行?

  【此中关系,极其重大。】

  因此信心不逆之人,他的功德不可思议!不是长劫苦行能够跟他相比的。每天入定,一盘腿面壁就坐上半个月、一个月都不出定,就佩服得不得了;但是他不能弘扬佛法,不能开人智慧,不能令人觉悟,这个不行。因此解跟行一定要相应,有行无解跟有解无行都不行。清凉在《华严经疏钞》经题里面说得很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一个堕在邪见,一个堕在无明里面,都没有办法出三界,都无济於事,一定要解行相应。信心不逆,他能够书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解行相应。

  【5、观行二门,虽然并重,而以观慧为主。而观慧要在实行中见。经中处处以布施与无住并说,即明此义。】

  观行二门就是解行二门,观是解。二门虽然并重,但是要以观慧为主。在佛法里面,大小乘佛法的差别就在此地。大乘佛法是以观为主,行不能没有,决定要有行,但是解行以解为主;小乘是以行为主。就是说观行两个,大小乘他们的重心不一样。大乘法门著重在智慧,所以大乘法成就快。智慧能够断烦恼,能够破无明,成就快。如果没有慧,单有行,行修定也能够把烦恼断除,但是诸位要晓得,定是伏烦恼,把烦恼控制住,没有办法断它,伏烦恼,他那个断叫伏断,不是灭断。灭断要靠智慧,没有智慧没有办法。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

  而观慧要在实行中见。你的智慧用在哪里?用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充满了智慧。他表现出来,智慧表现出来的,我们经上讲的字句简单,但是意思之广真的是没有边际。经里面处处讲布施,布施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布施是做,做出来。你活在这个世间,活得很快乐、很幸福,活得叫别人羡慕你。为什么你这么快乐、这么幸福、这么自在?因为你无住。你要有住,你就不快乐、你就不幸福。什么叫无住?道场跟学校不一样,学校学生是固定的,天天就是那几个人;道场是流水席,天天都有新面孔,今天才来,前面就没有听到了。不能细讲,也要略说说,否则的话就辜负你。无住就是心地清净,没有牵挂。如果你在生活当中,你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乐不乐?当然快乐。一切众生他的生活为什么过得那么苦?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他不肯放下,那有什么办法!这些牵肠挂肚的,就是他生死、烦恼、苦痛的根源。谁给他?没有人给他,他自己要往里头揽,那有什么办法!佛说这是错误,统统放下,无住就是放下。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的妄想执著,这是无住的意思,那你的日子过得当然自在、当然潇洒;凡是与你相处的人,没有一个不羡慕。佛菩萨就是这个生活,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凡夫心里头有住,佛菩萨心无住。经上常常把这两桩事情连在一起,就是这个意思。无住是智慧,真实的智慧。

  也有同修说:有许多事情,不行,我不能不想。实在说,你想了能有用处吗?如果你想了真管用,释迦牟尼佛都来拜你作老师。所有一切那个想都叫妄想,不管用,妄想!你以为我们想要多想才能解决问题,把那个问题愈搞愈糟糕。很用心、很仔细去想,为什么事情还搞糟糕了?因为你是妄想在做事,你事情怎么能做得好?一切都不想,统统都放下,你样样事情都做好。为什么?智慧现前,心里面没有妄想,那个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一切事情,照得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错误。妄想多了,常常把事情判断错误。不打妄想,没有一切分别执著了,这心清净了,智慧现前。这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学了佛又不敢相信,还是犯老毛病,有事还是要去想一想,你说糟糕不糟糕?这样的人就不是信心不逆;真正信心不逆,不再打妄想了。

  可是又有一个现实问题,我不再打妄想,妄想偏偏起来怎么办?我是不想打妄想,可是妄想偏偏就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这是什么?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用什么方法?念佛或者是读经。我读经的时候,妄想这个念头就少。念佛的时候,所以平常我们读经、念佛不能中断,就是把无始劫来的习气把它伏住、把它控制住,使我们常常有一个清净心现前,真实的智慧现前,这个人才叫真正学佛。真学佛的人不多,真学佛的标准就是此地讲的信心不逆,他真干。

  【上来四次较显经功】

  从世尊开始讲经到此地,较量功德的殊胜,这个地方是第四次,我底下都注出来了,一次比一次殊胜。初次在经文第三十六节;我们每一段经文,都标上一个数字,这一段是第九十九节。

  【第一段,第一次是在三十六节生信文中,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其福胜一个大千界七宝布施。以明其趋向佛智,便是承佛家业也。】

  这是第一次。第一次是听到佛讲经,他能生信心,觉得佛讲的话没错,能肯定、能够接受,佛讲乃至於生一念净信,他的福报超过大梵天王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是第一次。他为什么能超过?因为他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个人在般若 上已经奠定了基础。很可能再增进,那他的境界就殊胜,他这一生可能成就。

  【第二次,在五十四节,开解文初。第三次,在七十节,开解文中。今第四次九十七节,说在深解义趣及自证之法后。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经长时之苦行,便能如佛所证得者,而证得之。】

  这个经典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很高的一个层次,能够生起信心不逆,这相当不容易。由此可知,他对於经中的义趣,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否则的话,信心不逆是不能够生起来的。这个心一生,就是刚才所讲的,他就能够荷担如来,就能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就得三宝加持。末后两句这是赞叹的话,便能如佛所证得者。佛所证得是什么?无实无虚。佛所证得究竟圆满,他所证得虽然不圆满,他分证,他证得一分、两分,那就非常可贵;能够证得一分、两分无实无虚,他那个信佛那是真信,他在行持上那是真干,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肯定佛经上字字句句是真实语,只要照做决定正确;你要不照做,那就错了。底下再解释信心不逆。

  【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

  这一句解释得非常好,但是说得太简单,恐怕初学不太容易领会里面的意思,就是样样都如法。法里面有教法、有理法(理论)、有行法、有果法,我们佛法里面常讲「教、理、行、果」,一一都如。教是教导,佛为我们说一切经,这是教导,我们从经里面觉悟了,这就是如理,理懂得了。行是生活,是仪规。穿衣有穿衣的样子,吃饭有吃饭的样子,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一一要如法,这是在行法上讲。理法上讲的什么?无实无虚是理。你看行,在事相上,样样都遵守规矩,我们佛门叫仪规,我们说通俗一点,样样都合乎规矩,无虚;心里头若无其事,没有一丝毫分别执著,无实,这就如法。穿衣吃饭,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要如法。所以这四个字里头,含义就太广太广了。世出世间法里面,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从事於什么样的行业、工作,都不出这四个字,一一如法。

  【由其已开慧解,知非如此不可。】

  非如此不可就是信心不逆,一定要照这样做。

  【故能坚决其心,实行不违,正是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人也。】

  如发决定愿心,求生净土,这是举一个例子,这一发心就成就。这一桩事情我们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看过,婆罗门女要救她的母亲,这一发心,她母亲就离地狱了。还没有修行,没去做,发的心,她那个心是真心,后面一定真干,不等到她修行有成就,她母亲先离开地狱生忉利天。由此可知,发心功德不可思议!但是这个心是真心,不是说发了之后又忘掉,就不干了,那个没有用处的;发了之后真干,一发心这功德就不可思议。我们在经上看到,婆罗门女跟光目女用什么方法度她的母亲。她们的母亲在世间都造极重的罪业,堕阿鼻地狱。她们所用的方法是念佛,她不是念阿弥陀佛,她念的是觉华定自在王佛。一样,这是念佛。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才能有效?我们净宗里面讲的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她念了一天一夜,定中到地狱里面去了。由此可知,能够在定中去访问地狱,地狱不是一般人能进得来的,那个鬼王明明白白的告诉她,到这个地方来只有两种人:一个是来受罪,一个是菩萨来巡视地狱的,来参观地狱的;她能够去,那就是菩萨了。换句话说,最低限度她念到事一心不乱;她念到这个程度,她才有能力去参观地狱。她进去一打听,问问她的母亲,鬼王告诉她:你放心,你的母亲三天前到忉利天去享福去了。三天前,她刚刚发心。你就晓得,刚刚一发心,那个功德就现前,不可思议!这里面有个道理,你要不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你对於超度的事情,你会感觉到很茫然。我们念几卷经就能把人超度,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婆罗门女的母亲为什么能够从地狱生忉利天,凭什么?就凭她叫她的女儿作菩萨,她要不堕地狱,她的女儿也就不认真去修行,换句话说,她就证不了果。她女儿之所以能够成为菩萨,超凡入圣,谁帮她的忙?她母亲帮她忙,这个功德多大,她当然要生天享福,凭这个。所以超度的时候,超度的人真的超凡入圣,那个被超度的人得福报。如果我们去给人家超度念经,有口无心,嘴里念的经,脑子里胡思乱想,一点用都没有。假如我们在那里念经,恍然一下开悟、证果了,这个人立刻生天,道理在此地。你细读《金刚经》就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假。

  光目女她也是念佛,她的功夫比婆罗门女要次一等。为什么?她是梦中见佛的,她不是定中。梦中见佛,我们凡夫诚心诚意有感应,可以得到,定中我们就没有把握。梦中见佛,我们可以说她至少也念到功夫成片,真诚心,梦中感得佛菩萨把这些事情告诉她,都是真干!要是没有真诚的心如法修行,提升自己的境界,被超度的人凭什么?如果说是我们对地藏王菩萨恭敬,天天拜他,天天拿香花、水果供养他,他就来保佑我们,那地藏菩萨不是接受你的贿赂吗?哪有这种道理。那人家供养再多一点,拜得再多一点,地藏菩萨跑到他家去了,不跑你家了?没有这种道理。诸位熟读《地藏经》,你就晓得那个超度为什么,它真有效。为什么有效?就在此地。

  我们如果给人作佛事,这个东西很难,一卷经念下来,自己有没有悟处?没有悟处就白读了。一卷经读下来,自己真的有定有慧,定慧增长,被超度的人就得利益;所以七分功德,他得一分,自己得六分,他只能得一分。现在一般人超度,请七个法师;七个法师念,他也可以得一分,每一个人分一分给他,他就得一分。七个法师真的念得有定有慧,才行!如果没有定慧,那就很难讲了。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要懂,懂得之后就不会毁谤、不会疑惑,要真正明了。所以慧解非常重要,智慧现前,真正明了事实真相,才晓得确实非这么做不可。为什么?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都是这么修成的;现在这些诸佛菩萨,也是这个原理修成功的;将来一切佛菩萨,也没有一个是例外的。离开这个原理原则决定不能成功,这才晓得非依照这个方法不可,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

  【虽尚是凡夫,其功德已超长劫苦行之菩萨也。】

  长劫苦行的菩萨,我们常讲权教菩萨。在四教里面,藏教的菩萨、通教的菩萨、别教的菩萨,他们的确长劫苦行;圆教的初学者,初信位的菩萨,超过前面那些菩萨多多。原因在哪里?那些菩萨智慧没有开。你要问:他们有没有听过《金刚经》;在我想,一定听过。这部经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宣扬,哪有不听的道理!听了怎么样?没懂、没肯做。听了没有懂,等於没有听;听了要没有做到,也等於没有听,一定要做到才算数。真正契入无实无虚,真正做到无住布施,这个人才算是通达般若 。修行不管修学哪个行门,八万四千行门、无量行门,他都是从根本修,他把根本找到了。行门不一样,那就是方法不相同;方法无量无边,原理原则是一个,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没有一个不成就,而且成就非常之快。

  【信得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得应生清净心,岂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

  这是讲发菩提心。大乘佛法发心第一,菩提心这个名词我们都知道、都会念,也都会讲,但是什么叫做菩提心,不知道。天天嘴皮上在发菩提心,实际上也不晓得菩提心是什么。以为我念一念,我发菩提心,真的就发了,哪有这回事情?菩提是梵语,觉悟的意思;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觉而不迷。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解释,菩提心的体是直心,菩提心的相是深心、是大悲心,大悲心可以说是它的作用。相是深心,用是大悲心。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也给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它的相是深心、是回向发愿心。我们把这两个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明显。它的体是真心,不是妄心,真诚到了极处。

  也许我们自己觉得我的心很真很诚,已经到了极处,那这个没有法子!真诚标准在哪里?过去,在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对於诚字下了一个定义。这是读孔子书,孔子书里头也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讲到诚意,跟我们佛门的菩提心意思非常接近。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个妄念没有了,那个心是诚心。「我的心很诚」,这就是一个妄念,哪里诚?诚在哪里?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就不诚,就不是真诚心。由此可知,真心难!

  直心,古人的解释,直心是正念真如,没错!这个解释很准确。正念真如就是曾国藩先生讲的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正念,一念不生,真心现前,那个真的是正念真如。可是凡夫做不到,如果你做到,那恭喜你,你是圆初住的菩萨;超越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多多,你超越了;《华严经》上讲「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可以参加世尊的华严法会,有资格。在别教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断证跟圆初住是相同,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别教初地菩萨的智慧,比圆教初住就差很多很多,他没有圆初住智慧那么样的圆满,智慧比不上。观行,圆教观第一,别教是行,著重在行上,观比较差一点,所以他定功可能很殊胜,但是慧解就差很远。就像《楞严经》里面富楼那尊者怀疑阿难。世尊讲《楞严》,讲到第三卷的时候,阿难开悟了,说了很长的偈颂,也赞佛,真的开悟。富楼那在旁边听了觉得奇怪,阿难是初果,他是四果罗汉,所以提出质疑。这什么原因?阿难所知障轻,所以他一听经开悟;烦恼障重,所以他定力不如人家,烦恼没断,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富楼那正好跟他颠倒,富楼那是烦恼障轻,所以他证得九次第定,证得阿罗汉果;他所知障重,听了半天没开悟、没听懂。障有二种,各人不相同。由此可知,凡是圆教根性的人,所知障轻,烦恼障重。像别教、小乘,他们是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所以他修定容易得定,他容易成就;众生这两种根性不相同。但是开悟的人快,他断烦恼、破无明,他用智慧断,他不用定功;定功是伏,很苦、很不容易!智慧马上就解决,快得很,真叫快刀斩乱麻。尤其是金刚般若 智慧,开这个智慧那还得了!烦恼、无明、习气很快就断掉。这是讲,岂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你看这个在经上,只要你能够信得,真正信得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好像我们也信,真的信了吗?不见得,仔细想想不见得。为什么不见得?因为你没有到信心不逆。如果真的信了,你决定修清净心。为什么?因为修清净心,金刚智慧就开了,金刚智慧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智慧一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你再不会搞其他法门去了。如果说我相信,可是还是胡思乱想,还是是非人我,还是贪瞋痴慢,那你与这一句根本就不相应,你完全没有相信。信得应生清净心,那就是直心正念真如;换句话说,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本体就现前,你就得到。

  【信得利益一切众生,应空有双离,行布施六度,岂非乐集一切诸善行之深心。】

  深心是相,菩提心的相。菩提心的相是什么?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圆满的利益,他没有别的心,就是这个心。究竟圆满的利益,一定是空有两边不住。我们在一生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都奉献给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乐集一切诸善行,深心是这个意思。深心是什么?喜欢善行。这个乐是喜欢,这个不念ㄌㄜˋ ,念一ㄠˋ,乐是爱好。集就是我们讲的积功累德,跟积的意思是相通的,修集一切善行。这个善行不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这叫深心。

  【拔众生苦之大悲乎】

  你看看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圆满的菩提心。

  【则信心不逆者,圆具三心也。】

  所以一发这个心,非这样做不可,菩提心就圆圆满满的现前。直心、深心、大悲心,跟《观经》所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三心圆发,圆满的发心,这是真干!一开端信得这两个字就是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后面一定有这些现象。

  【此经观行,观门、行门,极圆极顿。】

  圆满到了极处,顿是顿超、快速、没有次第。小乘人修行有四果四向,是次第;大乘菩萨修行有五十一个阶级,是次第。《金刚经》上讲的,没有次第。《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还是有次第,它有次第、有圆融。清凉大师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利根的人学《华严》,顿超;钝根的人学《华严》,就次第,都能得利益。可是本经里头没有次第,所以是圆极顿极。

  【果能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其为圆顿根器无疑。】

  我们在这个经里头,也能够勘验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如果根性差一点,不怕!可以培养。只要你对这个经典有兴趣,就像前面讲,你真的能够信得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只要肯努力,不断的薰修,会把我们自己这个根性变成圆顿,都是要在认真实行上,真做,点点滴滴去做。首先,就是要发心舍己为人,从这个地方下手,肯牺牲自己、肯帮助别人,要发这个心。这个心发了之后,一定要遵守无实无虚。为一切众生做再多的好事,心里头若无其事,绝不放在心上,这是无实;又肯认真努力去帮助别人,这是无虚;这就受持金刚般若 。真正能这样做,又能每天读诵,假以时日,那就看你个人的根性;有些人三、五年开悟,这一悟就是圆顿根性;也有人十年、八年入这个境界。所以我们的根性可以转变的。要懂得理论、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学,改造命运。我们是个钝根,可以把它改成利根。由此可知,顿渐根性也不是一成不变,它是会变的。

  【而圆顿人乃是一位摄一切位,且可一超直入。】

  圆顿根性的人,跟《华严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譬如我们这里讲的发心位,这是最低的,初发心、发心位。发心位是初住,初住叫发心住,菩提心刚刚发出来,三心圆发。他的果报、功德一直上输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的功德、受用,他能够享受得到。所以一个位次就摄一切位,五十一位通摄。在上位的,譬如等觉菩萨,他也一直摄圆初住位;圆初住所修学的,等觉菩萨不能说他不做,他不能不做,他天天要做。等觉菩萨初学要守的那些规矩,他还是要照做。我们在本经一开端,看到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著衣持钵是初学人学的,你们刚刚受戒就学了。释迦成了佛,他也每天按照这个规矩,一点也不乱,他有次第。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看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确一位摄一切位。不但如此,而且可以一超直入,这是讲圆顿根性。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净土。《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净土法门跟这里讲的完全一样,净宗的确是大乘至圆至顿。我们这样一品烦恼没断,很幸运遇到这个法门,实在是很不可思议!你如果讲《华严》、《法华》,一定要《金刚经》这个标准,要有这个标准才行。我们念佛人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仗佛力加持也能够得到这个标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这个我们要晓得。真正是经上讲的,无量劫来所修集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成熟,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

  【惟在当人始终不逆,荷担起来,决定当得无上菩提也。】

  末后这一句,虽然是勉励的话,他不是随便说的,也是真实语。我们有缘分读到《金刚经》,有缘分听到《金刚经》,就跟《弥陀经》上讲的没有两样,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那个地方是得生净土;我们这个地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你能够闻说金刚般若 》。你要是善根福德因缘少,这个听不到。大家细细想想,我们讲堂四周围邻居有多少,他为什么不来听?他没有这个善根福德因缘。你们还从很远的地方到这儿来听经,他就在隔壁他都不来。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一点都不能勉强。佛在这个经上说得很清楚,不是一佛、二佛、三佛、五佛所种善根,无量劫来,善根非常深厚。所以我们自己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了解事实真相,承认自己确实有深厚的善根福德,遇到这个机缘。今天关键就在底下这一句,始终不逆。我们今天听到这是开始,在这一生当中要能够保持,在我们全部生活当中依教奉行绝不违背,这就是信心不逆。发这样的心、发这样的愿,前面讲了,三种菩提心你就圆满;直心、深心、大悲心都圆满。荷担起来,要把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责任自己担当起来,我们要真干!这样的人决定当得无上菩提。江居士在这个经上劝勉我们,真正这样干,将一切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往生;不但往生,高品位的去往生。

  【信心不逆中,既具三心。】

  三心具足。三心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具足。

  【即是具足三聚净戒】

  往往一般人疏忽了,以为大乘对於戒律好像疏忽了,好像不太重视;其实不然,大乘人的戒比小乘人还要清净、还要严格。但是大乘人并不表现在事相上,小乘人在事相上非常执著。在古代,还有一桩公案,我们佛门叫公案,一般人叫故事,有个故事。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专门修戒律,戒律精严,感应得天人送饭。他每天日中一食,他那个饭天人供养,天人尊敬他,戒律精严。有一天窥基大师从终南山下面经过,顺便去访问访问,拜访拜访道宣律师。而道宣律师知道窥基学问不错,教理通达,讲经说法,玄奘大师的得意门生,但是在戒律规矩上他比较随便一点,所以对他就轻慢;尤其人家称他三车法师,对他并不怎么尊重。於是道宣律师也想趁机会来教化教化他、来教导他。用什么方法?天人供养叫他看看。你看看我一天日中一食,天人送供养给我,叫窥基法师看到生恭敬心、生惭愧心。哪里晓得那一天,天人没有来送供养,道宣法师目的达不到。窥基法师下山之后,第二天天人又来送供养了,他就责备:你昨天为什么没有送来?那个天人就跟他讲:昨天山上有大乘菩萨在这里,全山护法神护卫著,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一身流冷汗,惭愧!这才晓得,人家外表随便,心地清净,才知道自己不如。一个是重形式,一个他不在形式上,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信心不逆里面就具足三聚净戒。

  【直心便是摄律仪戒,深心是摄善法戒,大悲心是摄众生戒。由此可悟经初言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之所以然矣。欲於此经信心不逆,决当从持戒修福做起。】

  三心就是三聚净戒。《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是戒定慧三学。清净这两个字就是具足众戒;平等是定,心平等就是定,定叫等持,等是平等;觉是智慧。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学,不但是三宝,是三学。从这里能看得出来,一法里头的确摄一切法,法法圆融。到这个地方,我们想想经初所说的,「持戒修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到这个地方,这个意思我们更清楚、更明白。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受持的心发不起来。受持就是依教奉行。这个心很难发起来,必须真的透彻,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非这样做不可。

  【直心是断德】

  这个断就是断一切恶、断烦恼、断无明;断德。

  【成就法身】

  就是证得圆满的法身,要靠断德。

  【深心是智德,成报身。】

  深心是智慧,唯有真实的智慧,才肯断恶修善,才肯利乐有情,所以他成就报身,报身是智慧之身。

  【大悲心是恩德】

  对於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成就应化身】

  报身是自受用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信心不逆,成就如是种种功德,其福之殊胜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全在「信心不逆」这一句。真的是信心不逆,菩提心现前,三聚净戒圆满,圆摄三聚净戒;将来的果报一定是证三德、成三身,所以它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果报是成无上菩提,所以说不可思议!再看底下经文, 下面是举要别明,先约教义来说明:

  经【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这是从教义上来说的,也就是讲从教学的义趣里头来讲。

  【不可思议,指法身言,即是体也。】

  本经处处都讲到,法身理体、真如自性。

  【性体空寂,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故必须离相自证。】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就体会到,为什么佛教给我们要无住生心,那么样强调无住,无住就是离相。心要是有住,法身理体决定透不出来。佛法的修学,不仅仅是禅宗,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它的目的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佛法修学真正的目的,要见性。为什么不能见性?因为你心里头有执著、有妄想,所以你就不能见性。你有执著,你决定离不开六道轮回;你有妄想,你决定脱不了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成佛,那个佛没断妄想,那成的是什么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妄想断掉了,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里面两种人,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别教登了地,这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他才叫真佛;分证佛,天台家讲的分证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金刚经》里面叫诸佛;《金刚经》上「诸佛」,诸佛是讲哪个?就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由此可知,非离相不可,你不离相你不能见性。

  我们念佛人,你要不离相,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如果要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用金刚般若 来帮助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那个成佛太快太快了,实在不可思议!凡夫成佛,成圆教究竟圆满佛,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放下。同样的,往生难不难?你果然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一点都不难;难的是你不肯放下,难在这个地方。果然现在就放下,现在就往生,佛就来接引。这些道理事实真相都要知道,你都明了了,你心里还有什么恐怖?《心经》上讲的「度一切苦厄」,所有一切恐怖你都没有了。纵然是三次世界大战,那个原子弹掉在空中,你看到,放烟火一样的,你往生了!你说多自在,一点恐怖都没有,看热闹!看完了就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接引了,你看那个多么殊胜、多么庄严。所以一点恐怖都没有,恐怖是什么?恐怖是放不下的人。放不下,往生一点把握都没有。彻底放下了,往生是上上品往生。

  所以名字相要离。今天下午有一个同修打电话给我,他说他很烦恼,他念《无量寿经》,大概念了不少遍。他的日子不好过,人家骂他、侮辱他。他为什么难过?著了名字相,每一句骂他的话,他都听进去了,他都放在心上,好难过!你说这有什么法子?如果真的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骂他的,骂几个钟点骂累了,我一句也没听进去,那多自在,不就没事,什么事都没有!所以我跟他讲,你功夫不得力,那个经、佛都白念了;真正功夫得力的话,哪里有这个现象!著相,这就苦恼。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心缘就是心里面的攀缘,怎么离?刚才说过,心里头一切执著、忧虑、牵挂统统放下,都没有了,心缘相就离了,这个离得干净。这个事情必须要离相自证,这是人家帮不上忙的。诸佛如来大慈大悲,也没有办法帮我们的忙,一定要我们自己离、自己证。佛只能够把方法教给我们,把理论讲清楚了,方法教我们了,要自己去做。佛能够加持我们的、保佑我们的、帮忙我们的,就是这些。

  【不可称量,指报身化身言,报化即是相用。】

  我们讲体相用,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应化身是作用。报身不可称量,是从寿量上说。法身无始无终,是体、本体;报身有始无终,真的是无量寿,有始无终;应化身有始有终。「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因此应化身无量无边,特别是生在极乐世界。如果生在他方诸佛世界,还是有范围的,一个大千世界、两个大千世界,乃至十个、百个、千个大千世界,还是有范围。唯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范围的。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在哪个地方现身,那个作用就跟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所以不可称量。要什么样的身分才达到这个目标?下下品往生的人,带业往生下下品同居土,都是这样的。这是西方世界无比的殊胜,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道理都在此地。今天时间到了。

 
 
 
前五篇文章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三集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二集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一集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集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九集

 

后五篇文章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五集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六集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七集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八集

药师佛·密宗仪轨 净琉璃净土摽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