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八届传授三皈五戒答疑(明基法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八届传授三皈五戒答疑(明基法师)

   (7月25日下午于普贤阁)

  明基法师:好像同学们还有很多的问题。五点钟我们正式开始三皈五戒仪式。还有二十分钟,有问题的同学请问。

  营员一(女):我想问一下,如果我没有受五戒,但是生活中我都是这样做的,它的功德是不是相同?

  明基法师:不同。

  营员一(女):有什么不同呢?

  明基法师:我们在生活中按照五戒来要求自己,它所缘的善法只是你当下针对的那个事实。好像你放生,在市场买一只兔子,原来它的结果是要被人吃掉的,你买下它,然后把它放到山里边,希望它能够终老。那你的善法只是针对这一只兔子结的善缘。而我们受了戒,持戒的每一天,善法都在增长。为什么呢?因为受戒以后业力所缘的那个境——就是对象,是整个宇宙的所有的生命,你都不去断它们的寿,所缘的境是无量无边的,无量无边世界的生命,你都不去伤害,所以那个的功德跟我们不受戒是不一样的。

  营员二(男):法师您好!我想问两个问题,一个是,受三皈五戒是修般若智慧的前提条件吗?第二个,受了不杀生戒之后,是不是不能沾荤腥?

  明基法师: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受五戒是可以吃三净肉的,就是你可以沾这个腥。在南传佛教来说,因为出家人是托钵行乞,化到什么就吃什么,可以吃鱼,吃一切动物的肉,你化到什么都可以吃。但我们汉传佛教,它属于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度一切众生,吃肉是伤害我们的慈悲心。因为从无尽生命这个角度来讲,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在菩萨戒里边是不允许再吃肉的,在《楞严经》里边也讲不食众生肉。在汉地,汉传佛教就形成了这样约定俗成的规定。我说一下这个差别:如果在南传佛教,出家人晚上吃饭,那简直就不是和尚了,但是早饭、中饭吃肉没关系;但到了汉传佛教,你作为出家人吃肉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我们受的戒是菩萨戒,但是你晚上吃饭是可以的,这就形成了差别。

  再有第一个问题,三皈五戒。你进大学为什么给你发一个证书呢?乃至于要有个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我们种种的仪式特别特别多,它是你的身份或者人生进程的一个认可、认同。通过这个外在形式的认同,是为了帮助你完成内心的认可,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什么呢?三皈也属于戒,还要尽形寿。形寿就是这一生,这一期的生命。我们这个形体、这个寿命皈依的是佛,你是把佛作为自己人生的榜样,像他那样觉悟自己的人生。皈依:皈投,依靠。佛,也就是觉。不仅仅是外在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真正要皈依的是我们的自性三宝。

  但是为什么说皈依三宝也是戒呢?在皈依的时候,要做一个观想,不仅仅是说“我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你要观想整个自己身心里面——其实整个法界就是我们本来的真心,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心,这个你想不到的话可以观想整个宇宙,你想宇宙的时候,这个宇宙是不是在我们心里边?离开我们当下这个心的缘念没有?没有。整个宇宙的这个三皈依戒法,在我们的心里启动,就是发动起来;第二次说的时候,你观想它如云如盖地聚集在我们的头顶,你可以想它最光明、最吉祥,就是无量无边的这些已经解脱了烦恼的圣人的信息、佛法僧都没有离开我们当下的心。法,即一切存在的实相。僧就是清净的意思。我们能够不再攀缘不再执著,心里当然就会清净。一切证得果的圣人,都是我们的同学、伴侣,都是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在提携我们、加持我们、护佑我们,像观音菩萨、罗汉等等。既然生命无限,佛菩萨就绝对存在。在第三次说的时候,它会从我们的顶门百会穴,进入到我们身心的每一个角落,充满我们的全身。做这样的一个观想,它不是在打妄想。所谓真妄不二,打妄想也没有离开我们这个真心。

  受五戒的时候说“尽形寿”——“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优婆夷戒,汝今能持否?”你答:“能持。”以下五条回答的时候,也都是这样观想。你这样回答、这样观想是什么呢?那是你的诺言、你的誓言、你对自己的承诺,我们要以愿力来引领自己的行为。我们有了这个发自内心的愿之后,你的行为一定会依自己的这个愿,而去落实。遇到蚊子叮你的时候,你如果说受了这个不杀生戒,你绝对不会有那种下意识的行为就拍死它,你会做个供养,是吧?如果你受不了,慈悲心还没能够真正发起,你把它吹走,或者支个蚊帐。这就说明什么呢?原来的那些下意识的行为,就转了,处理的方式就转变了,再以此推广到其他的事情。

  我们受了三皈依戒。比如说第一条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就像有句话说的:“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世间糟粕书”。其实就是什么呢?行八正道。尽形寿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尽形寿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尽形寿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这里讲的是皈依,不是说不允许你去接触。等我们有了能力,我们还要去度化他、去帮助他。大家注意皈依的这个依,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我们的方向和目标。

  为什么讲这个无浊的戒体呢?大家体会一下,就是说,通过自己的发誓,你在心里边对三宝就有了认同,以至于持戒的时候,还是举蚊子叮咬我们这个例子,你马上就会自我认同,我是已经受了五戒的佛弟子,就不会像原来那样拍死它,就这么简单。心里面会生起防范,自然的防范。皈依受戒,有戒法、戒体、戒形、戒相。戒法就是我们受的不杀生等戒;戒体就是遇到境界一定会去遵守的那个心里的行为规范、心里的那个信念或者说我们的誓言,自然会去遵守。戒体,它有一个体,本体的体;戒行就是我们遇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在行为上按五戒的要求做;戒相,就是你按照戒律去做所产生的外在形象。它是把整个的一个事情进行分类,讲的都是一个事情。详细的大家皈依以后可以具体地来学习、体会。

  下边哪位营员还有问题?

  营员三(男):法师您好!我参加过很多次三皈五戒的法会,但是很少有人提到第三个“邪YIN戒”的问题,大家可能觉得提这个问题难以启齿,我就代大家提问一下。因为是师父们、出家人正YIN、邪YIN都是不可以的;在家居士如果已经结婚了,受三皈五戒不邪YIN,但是是可以正YIN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结婚,如果持这条戒的话,它的功德是不是和出家人的功德一样?如果是我的话,我只能做到不邪YIN,但是我把正YIN也戒掉的话,那功德是不是超过师父的?

  明基法师:首先,出家人所受的戒,不YIN欲,为什么呢?我们在座的有没有看过《楞严经》的同学?《楞严经》里边讲,一切的戒律其实都是从这个根本的五戒展开的,也就是说出家人的志向是要出离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楞严经》里边讲“YIN心不除,尘不可出;杀心不除,尘不可出;妄心不除,尘不可出;偷心不除,尘不可出”这四种清净明诲。所以出家人受戒,有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五百条戒。刚才也讲了,戒律的功德是什么?它所缘的境,是整个法界。当我们在家受不邪YIN戒之后,就他受的这个戒律来讲,还是在这个范围。但是你如果跟出家人一样受的《梵网经》的菩萨戒,那就是什么呢?不YIN欲。从这一条来讲,他跟出家人受的菩萨戒是一样的——《梵网经》菩萨戒,那功德也是一样的。

  营员三(男):第二个问题不饮酒戒,如果说我很有觉知力地去品酒的话,算不算破戒?

  明基法师:品酒也不行,因为饮酒是令人智昏的。我们学佛本来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让自己的定力越来越强,是吧?你看酗酒的人,他所有的一切都废弃了,整个人就废了。菩萨戒里边就讲,你如果把酒器递给别人,后五百世都不能当人。说句题外话,受菩萨戒以后,因为你是菩萨,你是要度众生的,你发的是这个愿,修的是这个行,但是你还是伤害众生,那果报就更严重了。

  营员三(男):第三个问题,还是关于那个邪YIN戒的问题。如果说婚前发生关系的话,那算是属于邪YIN吗?如果是受不邪YIN戒的话,现在已经结婚了,婚前发生的关系怎么算呢?

  明基法师:戒律方面,它的界定很严格,但是其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心。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把他或她当成你一生唯一的伴侣?结婚是一个认同的形式,登记办证,举行一个婚礼仪式。一般我们说法律认同的,就是你要办证就认同。但最关键的还是你的心里,是如何来认识这件事的,一切要从心上论。

  在佛陀制定戒律的时候,在自我修养这方面,要求很高,要求很多,佛制定的戒律也是有相应的社会环境的。但像现在很多都是在一起生活多少年,都不办结婚证的,所谓的社会开放了之后,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但是,关键的关键还是在刚才所提到的,你心里边是怎样想的。

  营员四(女):我是受了五戒的,但有时不小心喝了酒。我想问一下,是我受过戒比没受戒产生更好的果报呢,还是受过戒比没受戒产生更坏的果报呢?

  明基法师:前面的四条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YIN、不妄语,它们属于性戒,性戒简单地说就是本性就是恶的。所以你无论受戒不受戒,做了都违背善法。酒戒呢,它是属于遮戒。遮,遮止之意。遮戒指对轻罪之禁戒,是佛陀因事、因地所制之戒,通常较性戒为轻,即一般社会不认为罪恶,而佛教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发其他犯罪,故制此戒。

  你说,自己不小心喝了酒,从戒律上说,它不是性戒,它没有前面的过失。比如,你拍死一个蚊子,那蚊子如果记仇的话,等它变成人的时候,总要追杀你,到另外一个时空交叉点就会要你命,这个就是前生、今生、后世。我们无论是受这个戒还是不受这个戒,都有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如果是喝酒的话,它没有前面说的罪,但是它有犯戒的罪。首先是自己对这个戒律不够尊重,对自己的行为不够尊重,因为你已经发了这个誓言,你违背了这个誓言,当然就会有相应的一种因果关系。

  但是,在大乘佛法里,一切的过失都通忏悔。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犯了戒不能忏悔的话,就意味着什么呢?你永远成不了佛,对不对?因为罪业本空啊。“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当你心不空,执著未除,以为就随便办坏事儿啦,办坏事就会下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定是这样的。

  我们今天有因缘坐在佛前,乃至于礼佛三拜,《妙法莲华经》中讲:“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乃至于小低头,一合掌,皆共成佛道。”我们在佛前受戒,所有人都能成佛,时间长短就不知道了,全在于自己努力不努力、精进不精进。说这么多,还是回到你这个问题上。如果不小心,自己尽量小心,因为自己既然发了这个誓,如果违背了这个誓言呢,你自己会很难受,伤害自己的自信心。所以要信守承诺。

  一方面,我们遵守戒律;另一方面,如果犯了戒,要忏悔,不要再犯,忏悔则安乐,不二过嘛。佛说有两种人可以称为善人,一种是从来不犯戒律的人,第二种则是犯了错可以改正的人。不知道这么说,有没有解除你心里的疑惑?

  营员五(女):师父,我想问一下,在这皈依以后,可以修小乘果吗?

  明基法师:大家要对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小乘佛法称为共道。你看我们也受比丘戒,比丘戒是小乘的声闻乘的戒律,同时我们也受大乘的菩萨戒。在整个佛法看来,苦集灭道都是我们需要共同修习的。但是小乘和大乘的一个根本差别是:小乘证到罗汉他就不再来这个娑婆世界了,虽然不再来这个娑婆世界,但是烦恼还没有断尽,还没有成佛;大乘佛法,它是尽未来际修菩萨行,六度万行,度尽一切众生,也就是断除我们心里的一切烦恼,然后圆满成佛。所以,他这个发心是“不住此岸”,此岸是什么呢?是生死的烦恼;“不住彼岸”,彼岸是什么呢?是涅槃的寂静。在生与死的长河中,去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一次一次来到我们三界之中,来帮助我们,做众生的不请之友,无条件地帮助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这是菩萨的精神。

  下面进行三皈五戒仪式。

  (三皈五戒仪轨略)

  明基法师:恭喜各位同学正式成为三宝弟子,今天这一时刻,开启了我们一个新的生命——法身慧命!恭喜各位,阿弥陀佛!

  全体营员:阿弥陀佛!(长时间热烈鼓掌)

 
 
 
前五篇文章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八届行脚赵州桥(明影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八届传灯法会法语(明基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第十八届生活禅夏令营闭营式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七届开营式上的讲话(明海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七届开营式上的讲话(冯素伟)

 

后五篇文章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八届上殿、礼佛、过堂礼仪及注意事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八届学习仪轨的意义(明海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八届轻松普茶——柏林夜话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八届分组茶会——柏林夜话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八届夏夜凉风——柏林夜话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