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名下的我

  肉体的我

  精神的我

  对我的执迷之?/a>

  对我的执迷之二

  从无常中观我

  从和合中观我

  从缘起中观我

  空与体用

  见闻觉知者

  刺激与反应

  统一协调者

  作意主导

  知与不知

  修行的转机

  无始无明

  人生的动机

  原始部落

  较开化民族

  职业的分工

  自卑情结

  自卑的原因

  自卑的断除

  多元化的社会

  我是谁

  文明的解体

  西方的没落

  当今的社会

  佛法之世

  自我的真实现

  无我的生活

  总结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这题目已讲过两次了,第一次论述「男女间的爱情」,第二次解析「对生的贪着」。故今天我们且再阐明「对我的执迷」。

  执迷,亦可说是痴迷,因痴故执也。然痴从何起?我们首先看:我是什么呢?我,其实只是个很蒙统的概念,就一般人意象中的我,其乃包括:一.名下的我,二.肉体的我,三.精神的我。以下乃就此三个纲领而作解析:

  名下的我

  首先讲名下的我。跟我名份有关者,为名下的我。而名下的我中,首先是身份。身份是因你生于那个家庭,故从生下来起就有你的身份。是以生在富贵家庭者,乃与生在贫贱家庭者,身份不同。甚至即使生在同一个家庭中,因男女或排行的次第,身份亦将不同;这尤其在古代以「嫡长子继承」为主的宗法社会中,更为明显。

  名下的我,其次为地位。前之身份,乃偏指先天所承袭者。而此地位,则意谓后天所开创者。一个人即使先天的身份很高贵,但如果后天未善加保任的话,还将失去他的地位。相反的,如一个人虽先天不足,可是经后天的筚路褴褛、白手起家,也能慢慢提升他的地位。

  以上名下的我,就性质而言,我们又可将之分为两类:第一是我所相关者。如父母.亲族,儿女.朋友,田园.财产,职业.社团等。第二是我能主导者。比如在台塑企业里,以我是员工故,当与台塑有关系。可是也因我只是员工故,在公司里便没有什么主导权。于是虽任职于台塑企业,但台塑所能为我增长的名份,却很有限。相反的,如你是高级主管,甚至是总经理或董事长;以在公司里的主导权很高,故台塑能为你增长的名份就很多。所以虽相关者,也能增长名份;但不如主导者,确实有效。

  肉体的我

  我,其次有肉体的我。佛法所谓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其中色,乃指有关身体的一切。色在论典中,乃更析分为三:颜色、形色和表色。所谓颜色,即指肤色。有的白色,有的黑色,有的白里透红。其次,形色者,意指人的轮廓和型态。譬如凤眼.狮鼻.柳腰.狼臂。形色或可包括肤质,如有的人光滑细润,有的人粗糙坚涩。至于表色,乃指动作也;有的动作优雅,有的动作毛躁。在较高级的动作中,其实还包括技能。尤其在今日的社会中,已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技能。譬如声乐.舞蹈.才艺等。

  于是源于对我的执迷,我们一方面得维护这个身体,以让它继续存活下去。二方面更得用心去保养它,使之不只健康,而且漂亮实用。既有美丽的外形,更有丰富的内涵。

  精神的我

  下面再讲精神的我,佛法五蕴中的受、想、行、识,乃指精神的我。关于受、想、行、识的定义,相信各位皆已熟悉,故我不再解说。但大致而言,精神的我乃可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觉知感受的我。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官:眼、耳、鼻、舌、身。以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身体可以感觉。故透过此五官,我们乃能认知外在世界的现象。然现象者,还属于表层;因其背后还有很多道理原则。于是对这些道理原则的认知,也包括在觉知的范围里。所以有的人很有学问,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这也属于觉知感受的我。或有的人对音乐较敏感,有的人对美术较倾心。甚至对科技的热忱,对宗教的情操,也可包括在觉知感受的我。

  第二.作意主导的我。知,其实只是前半段;而知后,乃更有行也。于是从动作行为,而产生预期的结果。故有关精神的我,人乃更执着于作意主导的我。因为觉知感受的对象,多是共通的;故较无法表现出个人的特质。而唯有从作意主导的行为中,才能凸显出我的品味,我的风格。于是先从见闻觉知,后以作意主导;故每个人都渐建立其各自的「作业系统」,此即所谓的「人格」。

  对我的执迷之一

  这也就说:众生对我的执迷,主要是透过名下的我、肉体的我和精神的我去肇造的。因此对我的执迷,首先表现在企求名下的我,愈多愈好。以我所愈多,才愈能展现出个人的存在价值。人为什么喜欢攀缘呢?因惑以为攀缘愈多,生命才愈有价值。于是既希望事业愈作愈大,也企图财产愈赚愈多。有关对名下我的执迷,不用我详细描述;因为只要你放眼于目前的社会,便可看得很清楚。

  其次对肉体我的执迷,不只须维护它目前的存在,最好能长生不死,青春永驻。不只不会死、不会老,而且永远这么年轻、漂亮,永远这么健康.实用。所以很多人乃不惜花费大把时间.金钱,于保养他的肉体。在电视广告中,有关用以保养色身的商品,毋乃太多。这正是为这个时代的众生,身见远比过去浓厚故,尤其女众更是如此。

  最后,有关精神的我:我们既希望这觉知感受的我,能愈来愈敏锐。故别人不知道的,我已知道;别人不清楚的,我能清楚。冀将见闻觉知的能力,发挥到极限─最好有神通。其次,更希望能掌控的范围愈来愈广,能主导的权限愈来愈大。

  细量人们每天在忙什么?审一审乃不出这三个我。于是既一切为我奔波劳碌,又何怨尤呢?

  对我的执迷之二

  其次,对我的执迷者,又以有「我见」故。有些人经过比较深刻的思惟后,他乃认为:为什么我能够觉知?能够抉择呢?此乃为内在有孤立自存.永恒不变的本体故。于是因此本体,一切的生命现象,才得以进行。

  所以即使名份的我变了,但内在的我还是不变。或者身体虽受伤了,而那个我仍不受影响。甚至人死后,存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仍是我也。

  这「内在具存.先天独立」的我,有的人经过思惟之后,确认其有。有的人虽言之不详,可是还感觉其有,譬如原始部落。这内在不变的本体,有的称之为我,有的名之为神识.灵魂等。反正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称呼,但基本的定义是差不多的。

  从无常中观我

  我是永恒不变的吗?佛法再三强调「诸行无常」;则既无常,云何能有个内在不变的我?比如名利的无常,今年即使晋升到较高的地位,但可能明年就被排挤下去。或今天从股市里大赚一笔,而明天又将崩盘矣!所以名利的无常,大家可看得很清楚。

  其次,肉体的无常大家也心知肚明,这个身体不管你怎么保养,终有一天会衰老.会死亡。甚至不用等到衰老,一次意外事件就可能让我们器官残缺、生命垂危。至于心识的无常更是变化万千,昨天三思定案的计划,今天就被推翻了。苦苦才寻得的物品,到手时却又觉得不那么相应也。所以从名份的我、肉体的我、心识的我去省思,那寻得彼不变的我?

  从和合中观我

  有人谓:前之名份的我、肉体的我、心识的我,都是外相的我,故虽都无常幻化,但还不妨有个内在不变的我!于是我们再从和合中观我。

  我们为什么得每天用饭,甚至为了挣得三餐,不惜披星戴月.奔波劳碌呢?为怕「我」饿死也!我既是内在不变的,云何会饿死呢?天冷时得加衣,天热时得吹凉,难道不也正证明,内在无不变的我吗?又我们从小得受教育,若内在的我是不变的,则早出晚归.十年寒窗又有何用呢?

  从缘起中观我

  最后,我们再从佛法里的《中观》思想,来观「何以为我?」在中观里,最具代表性的偈颂:『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既一切存在的事象,都是从众缘的和合里,而得存在.而得变化的。所以既从众缘中来,就不可能是孤立自存的。而众缘以无常变化故,则所和合的事象,亦必随之幻化而无永恒不变者。于是万物以因缘法故,皆交互延络而连成一个大网。所以物物间,既没有内在与外在的界限,也没有是我与非我的隔胲。

  或说:我者,乃非因缘法!

  答曰:一切法,乃不出因缘法;故世间中,无「非因缘法」者。或姑且说有「非因缘法」者,也与生命现象了不相干。

  因此必从缘起法里,才能究竟破除我见、神见、自性见。这也就是我看南传的禅法,只从无常中观无我,而未能从缘起中观无我,其实是不究竟的。故唯有从缘起法中了解空义,才能够真了解佛法。因此我曾说过:不明空义者,非正信的佛教徒。

  空与体用

  其实凡俗之所以必建立「本体」的观念者,乃为一般人都以「有体,才有用」。譬如因为有电灯泡,所以才会亮;故电灯泡是体,而亮是用。有体,才有用;有用,必有体。这是一般人的观念。

  但所谓「有体」者,却不必是「不变的本体」。如木柴烧了,有光有热。有光和热,即使说是它的用;但木柴,能是不变的本体吗?不!若是「不变的本体」,反将烧不起来。而既烧不起来,也就没有光和热。同样,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饭吃后,能够被消化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简单讲:以饭,非不变的本体故;我们才需要吃它。反之,若饭有本体,怎样吃进去就怎样拉出来,则对身体有何助益呢?所以因为体空,能够随缘生化,这才有用。

  于是,人何以有见闻觉知的作用?有思维抉择的作用?也正因为无体.无我.无自性故,所以才有这些相用的变化。苟若世界是实有不变者,则其像睡美人的国度。不只所有的东西都在睡觉,连看的人也在睡觉;而既看的人,都在睡觉,则这个世界存在那里呢?意识所不及处,当然就不存在了。所以万法以非实有故,才能万象森罗.四季推移。生命以无我故,才能作意觉受.造业修行。

  见闻觉知者

  要从中观的理论来论证无我,倒还容易;可是要在现实的生活中,去体验无我,就可不容易也!于是我们乃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印证无我。

  首先问:谁是见闻觉知者?这见闻觉知者,难道不是我吗?会有别人看,而我知道的吗?对这切身的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来,则与空.无我,还不相应也。

  对于「谁是见闻觉知者?」我乃谓:「但从刺激,以产生反应尔。」我们知道温度计者,受热就膨胀,因冷而收缩。是温度计有意识,能觉知温度的变化;故于受热时现膨胀之形,受冷时呈委缩之状吗?不!温度计是非生物;而非生物者,便无见闻觉知的作用。

  或者我们看水,温度高了,蒸发成云;温度低了,凝结成冰。是水有意识,故作意凝成冰而变冰,作意蒸成云而现云吗?不!水也是非生物;而非生物者,便无作意主导的作用。

  以上水与温度计,既皆无见闻觉知的心用,何以有形相的变化呢?如前谓在因缘法里,万物自交关成梵网。于是既周遭的环境产生变化,它自会互动而反应出形态的改变。其实,温度从零度到一百度间,水相还是有变化的。只是这变化较小,故一般人不在意尔。

  于是既从因缘的互动而产生变化,这与是否有个「觉知者」便没关系。因此有情物跟无情物,其实是没有界限的。因此谁是见闻觉知者?其实就像镜子一样,猫来猫现,狗来狗样,你说镜子知不知道?镜子虽未有心,而能随缘显现出不同的相状。同理众生无我,而有见闻觉知之用。为从刺激而产生反应尔!

  刺激与反应

  如果进一步再问:那同样的刺激,就会产生类同的反应吗?未必!因为若刺激在不同的物体上,乃将有不同的反应。比如何以温度计是水银作的?因为水银的膨胀率最高。铁虽也热胀冷缩,但即使温度升高了一百度,却膨胀得很有限。所以要用膨胀率比较高的作温度计,我们才看得清楚。也有某些专业的温度计,却是用电阻来衡量的。以温度变高,则电阻会变大。所以在几千度的溶炉里,便是用电阻来测量温度的;否则水银一进去,就被挥发掉了。

  于是因受刺激物的不同,所以反应便千差万别。这在无情物中,已是如此,更何况是有情物的人。以人的因缘当比一般的生物复杂多了,所以人的反应,当更不可能预测;但这还不出缘起的互动关系而已!简言之,以无我故,能受刺激而生反应!

  统一协调者

  同样在对外境的反应中,我们似发觉到:人有统一的功能。比如眼观其色,耳听其声,最后是谁将此声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象。于是有的人,又从此统一协调的功能中,认定有一个内在不变的我。否则由谁来统一.协调呢?

  其实在缘起的相关互动中,本即有统一协调的功能。这在生态学的食物链中,已可看得很清楚。若某种生物繁殖得太多了,在生态中自产生制衡的反应。故不是有一个上帝在忙着指挥:马要多生一些,而松鼠当克制一点。既万物中,本自有统一协调的功能。同理于人身中,亦自有统一协调的作用。万物中,无须上帝调理;人身内,亦无灵魂作镇。

  所以既万法于缘起中,本是一体相关的;则何必以个体.实有的邪见,硬将之拆解。于是为拆解不成,不得不为之再合。然又以合不成故,只好外找个上帝来合,内找个灵我来合。如此瞎忙了老半天,还是破绽百出。然如最初不去拆解,不就一了百了吗?

  由是我们之所以能认识外境,乃是经由此统一协调的梵网去认识的;而非只是透过有限的感官而已!而既是经由统一协调的网去认识一切,则何必再安立另一个统一协调者?

  作意主导

  再次,我们且审思:人有自由意志吗?一般人终认定有我者,主要是从「自由意志」去确立的。你看,我要手动,它就动了。我要说话,它就说了。这难道还是别人硬要我作的吗?以有自由意志故,乃确认有我也。

  对这问题我想了很久,参了很久,最后终觉得:其实觉知与作意,终是从业受报的过程中,所对应产生出来的幻觉。这我们先举例说明:

  我们知道有「六道轮回.中阴身受胎」的事。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怎么可能投胎变猪呢?一看是猪胎,还有人意愿降临吗?当然不愿意。但那时候的猪胎,可能幻现成房子或山洞。于是在正大雨滂渤,慌忙求避时;且喜寻得一个山洞。所以就赶紧一钻,进去却变成猪胎矣!由是这山洞,是经由自由意志而选择的吗?在选择的当下,似不妨说是自由意志。但就因果而论,在你选择之前,它已设计好了,所以你也不可能不跳进去。

  或者我们说夫妻缘好了,世间有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虽当初这个伴侣,也是千挑万选的。可是能白头偕老.恩爱一生者,竟有几位?毋乃太少也。于是在崇尚自由恋爱的时代中,就能展现对爱情的自由意志吗?不!在冥冥之中,似有个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牵引着。而这力量是谁呢?其乃前世的业因在幻现境界,而牵引我们去受果报。

  生命的过程,本就像长河中的后浪推前浪。于是当前浪不断往前冲时,它或将以为:这是他智慧抉择的结果。但是后有众浪推压,前有河道牵引;他不这么流,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为无始无明故,他却认定:人有自由意志。然而人若有自由意志,至少应过得快乐.自在。可是事实上,人却总有这么多烦恼!这不是自相矛盾的吗?

  知与不知

  何以在世间林林总总的万象中,有些我们知道,有些我们不知道。这众皆以为:以求知故得知,以漠视不关心故不得知。然而从以上所论,我乃认为:以业习相应故得知;若业习不相应者,则不得知。因为万物本不是客观存在的。譬如这世界上有没有鬼呢?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因若你跟他业相近,他就会显现在你周遭。反之,业不相应,便绝不会碰到鬼。

  所以有些人被非人干扰,而欲寻求超度之方。我说:「且不去超度他,先超度你自己吧!」既因为业跟他相应,所以才会被干扰;则如从修行的功德而改变自己的业,便与他们不相干了。同理在各行各业中,你既从事这一行,就对此行知道得多,或受此行影响的重,也是业与报的关系尔!

  从空义而言,并不是因为有「能知者」和「所知物」,故和合生识而成就出认知的结果。在知与不知之间,其实只是业跟报之间的转换过程。所以求知,终究而言,乃不出幻觉而已!

  可是世间却都不愿用这样的观点来自省,他总是认为:我是经过辛苦的求知过程,或博通古今,或实验证明,才求得这些学问,怎会是从业生报的结果。因人活着,总要尽力于维护生命的尊严,要用心于伸张自我的意志,这活着才有意义。尤其科学,都是用这样的观点来认知世界的。所以他们很有信心,待有一天要穷尽世界的真理。但可能吗?既内在的我,本身都在变;更外在的世界,也天天在变。则岂有客观.定数的公理,等着我们一一去探究呢?唯以幻造幻,缠绵牵系而已!

  修行的转机

  于是从业识牵连.辗转幻现的生命过程来审思:一般人能修行的机会,真是非常渺茫。因为总是从这个业,牵连到那个业;虽转来转去,层出不穷,却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故俗谓:「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生儿会打洞。」难能跳脱出无明的圈套。

  故除非有累世的善根,以过去世曾熏习了佛法,所以这辈子在第八识中就深藏着修行的意愿。或者因遇到殊胜的法缘,于是乃能顺着法缘而去修行,故慢慢能转化他的业和报。

  所以佛法既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偶然论。佛法虽讲因果,但不谓因中有果;以果之呈现,还是会受到缘的影响。当然佛法更不是标榜自由意志者。于是生命的真相为何?我认为:还得透过缘起的法则,去观察.探讨,才能究竟明了。

  所以从前面讲到这里,我乃强调:唯有从缘起去观无我,才能明了生命的实相。或者如禅宗所用,去参「见闻觉知者谁?」「作意主导者谁?」而参到最后,其也只是业识牵连.展转生化而已!

  无始无明

  可是人类从无始以来,却都认定有一个内在的我。这既是佛法中所谓的无始无明,也是生物学上的基因设计。于是从有我的情见,而衍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四大烦恼。我痴.我见就是从无明,而产生有我的邪见。而我慢、我爱者,这我不只须消极地珍惜它、保养它,并且还得积极地去扩充它、伸张它。于是再从此四大烦恼而衍生更多烦恼。

  生不满百年,长怀千岁忧。所以人忙来忙去,忙着什么?争来争去.争些什么?若揭穿了,也不过如此而已!是以人都为我而争,为我而造业,为我而轮回生死。我想各位,学佛到现在,对此应是蛮清楚的。

  人生的动机

  下面我们再回归到「情为何物」的主题。前我再三强调:一切生物乃有两种最基本的动机,第一是维持个体生命的存在,第二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繁殖。然对于人类,除了仍保有前述的两种动机外,还有一项:就是肯定自我生命的价值。

  在「对生的贪着」中,我们已讲到:就人类整体的生命价值而言,大致是从「进化论」─尤其是广义的进化论去肯定的。然而如就个人而言,乃是从「自我扩张」中,去肯定生命的价值。而自我者,前谓有名下的我、肉体的我和精神的我。故自我扩张者,也是从这三项里去扩张的。于是愈扩充,便愈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价值。

  原始部落

  于是我们且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扩充。在最原始的部落里,因生活的方式还保留在渔猎社会中,肚子饿了就去采水果,或去捕条鱼,抓只小兽,以填饱肚皮。晚上有山洞,就住山洞;没山洞,且在树下窝一窝。于是以无私有财产故,不能用财产装扮自己。在最原始的部落里,也没有团体组织和阶级制度,所以也不能用地位来装扮自己。但是原住民仍有「自我扩张」的需求!他们如何自我扩张呢?乃从装饰里凸显自我。

  我们看有些原始部落的原住民,他们衣服也穿得很简陋,所以多直接在自己身体上作装饰。譬如有的把耳朵拉得长长的,而成为长耳族。有的把牙齿涂得黑黑的,有的把脖子顶得长长的,有的直接在身上纹身。这直接在自己身体上下功夫者,乃是最原型的自我扩张。

  其次,有些乃从衣饰里去装扮。如身上插上了很多珍禽的羽毛,或挂上很多贝壳.珍珠.玛瑙或矿石之类。反正只要稀奇古怪,异乎常人者便行。

  何以原住民的服饰都非常复杂,有头上戴的,有身上佩的,有手脚套的,真是不厌其烦哩!因为在没有财产、没有阶级的社会中,只能用这最原始的方式,来凸显自己。所以如现代,还停留在以身相.衣饰来庄严自己者,亦不过是原住民的文化水准吧!当然现代即使还要用衣饰来庄严自己,也不必穿戴得那么多。你只要在脖子上挂颗五克拉的钻石,也就够耀眼了。或者戴个亚米茄手表四处张扬。所以大致而言,现代的衣饰虽愈来愈简化,但也愈来愈精致奢华。

  较开化民族

  当这民族渐渐开化了,便形成私有财产的社会形态。所谓私有财产者,首先就是有自己的房子,甚至田园。而有了货币制度后,又以屯积金银财宝等,而为我所。在民族渐开化后,亦将形成团体组织和阶级制度,譬如有酋长.贵族和平民之别。而酋长.贵族等所住的房子,所穿的服饰,甚至所用的器具,都与一般平民大不一样。于是在较开化的民族里,乃以财产及名位来装扮自己。

  财产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慢慢赚得。至于阶级者,古代的贵族,虽有世袭者,但也有能因后天的努力,而终争取到的。比如因富有、战功或科举而晋升为贵族。所以在较开化的民族里,因有名利之别,所以乃慢慢以名利来装饰自己。

  职业的分工

  社会再进一步分化后,就有了职业分工。于是在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中,每个人都得有一份职业。这职业,最初是为了赚取生计,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除了赚取生计外,其还有建立「社会标志」的作用。

  比如某些人,因家里很有钱,他就能不从事职业吗?不!因为若有人问:「您在那里高就呢?」他总不能回答:「我只在家里,白吃白喝!」尤其对现代人来说,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落了自我。

  所以「亏本的生意,还是有人要做」─为的是名。或花钱买个头衔,或当个芝麻绿豆官。于是在职业分工的社会里,人们有了新的装扮方法,乃以职业装扮自己。俗谓「行行出状元」,若在各行各业中力争上游,则终亦能名利双收也。

  自卑情结

  下面我们再讲到另外一个问题。上次于讲述男女的爱情时,已讲到佛洛依德以性为本源的心理学。但是很多人对此说法不以为然。故有位名为"阿德勒"者,乃创立另一种心理学:彼认为人类一切的作为,乃根源于自卑情结。于是因为自卑,所以种种造作有为.扩张自我者,乃为补偿作用也。由是愈自卑者,既愈爱现,也愈作怪。各位想想,是否如此呢?或者且自我省思:我有没有自卑情结呢?实告各位:没有,才是怪事。所以人之不断自我扩张者,乃为弥补其自卑尔。

  自卑的原因

  在"阿德勒"的学说中,曾分析:人为什么会自卑呢?他且归纳为三种原因:一.器官的缺陷;二.被宠坏的人;三.被疏忽的人。但是我觉得这三种原因,其实比率没有那么大,没有这么普遍。但事实上,却每个人都有自卑─如有那个人自称他没有自卑,则唯表示他的返照能力不足尔,而非他真的不自卑。

  那为什么人都会自卑呢?我的解释很简单:因为这个自我,本就是无明虚妄的产物。人下意识里也知道,我是虚妄的;可是不肯明明承认。于是用尽任何方法,想凸显我、扩充我,而皆枉然。

  比如说以最简单的肉体为例,我们明知道:这肉体迟早会衰老死亡的。于是即使用任何练气、美容、滋补的方术,去胡忙了老半天,终还是心虚的。同样争名争利,即使一时争到了,就永远保固了吗?不!还将有一朝会失去的。所以不管曾得到什么.现得到什么.将得到什么,我们还是会自卑的。包括国王将相.英雄豪杰,都不免自卑也。所以若以为用自我扩张的方式,能补偿其自卑情结;这也不过是生物学上的基因设定,或无始生死轮回的环扣圈套而已!

  自卑的断除

  至少从人类有史以来,未有人曾用这种方式,而得平衡其自卑情结。除非他能理会空性,证得无我。故唯有阿罗汉,能不自卑;因为祂已断尽一切我执的习气─既我都不在了,谁卑谁慢呢?

  所以真欲断除自卑情结,唯有初从「缘起无自性」的理中,去意会无我。能解悟得无我者,虽自卑的情结就能降伏很多;可是除非真在修行上有确切的体证,否则难以断除。

  由是而言,西方的心理学其还有一段蛮遥远的路。因为从佛法来看西方的心理学,即使从自我到超我,从意识到潜意识,从个人的潜意识到集体的潜意识,还跟佛法的无我、禅法的见性,离一大段蛮远的路。

  多元化的社会

  前已述及因文明的成长,而形成职业的分工。这职业初为士农工商四大项目。而后更随着文明的演化,乃有三百六十行,甚至如现代,我看不只三千六百行。

  行业的增加,一方面是因文明演化的轨迹,本由简单而趋向复杂。一方面也为人口的膨胀,故行业既多,才能分散竞争的焦点。否则虽行行出状元,但若只有四行,便只能有四个状元;如此大家岂不挤破头。而三百六十行者,便有三百六十个状元。

  由是来看文明的成长,乃非直线;而是如喇叭一般,最初口是小小的,且扩张得很慢。而到文明后期时,乃愈扩张愈快,以至于成为横向的发展。以愈扩张,面愈大;故愈形成「多元化社会」。于是在多元化社会中,因为能选择的空间愈来愈大,甚至能创造的机运也愈来愈多,故早非如文明初期的固定取向─所有的人,不是忙着为名,就是忙着争利。

  所以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因为已失去统一的价值观;故即使仍欲向外扩张,方向却也愈来愈模糊。于是乎,人们便被迫作向内的省思与探索。

  我是谁

  古人很单纯,若读书就是准备科举做官而已!以前无所谓作家或教授之类,他们没有更多的弹性空间。或者如父亲是医生,儿子大概也准备当医生。父亲是经商的,儿子从小学算计。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父亲经商,儿子非必经商;父亲是企业家,儿子却可能学音乐去了。

  所以对现代人而言,即使到要考大学.填志愿了,都还搞不清楚自己要走什么方向。因此就有一些心理测验,流行于世─为它能帮助我,更了解自己也。了解我的兴趣与性向,专长与嗜好。我是内向型的或外向型的?如果是内向型的,去作推销的话,那就非吃不了兜着走不可。反之,若是外向型的,却选择作研究工作,岂不枯燥乏味。

  因此对现代人而言,且不急着去作盲目的自我扩张,先了解自己吧!而欲了解自己,作心理测验虽有最初的成效。但就长期而言,还得靠自己慢慢去省思、探讨。

  这「我是什么?」,最初仅限于对性向.嗜好.专长的探讨与了解。而后渐次深入后,便将省思.探讨及「我的本质是什么?」这也就说:初从外围探索起,而慢慢去深究「最内在者是什么?」

  因众生无始以来,就认定有个内在不变的我,那现在我们就来追究:这内在不变的我,到底是居于何处?什么相状?而这时候,因为人们的视野早比从前更宽广.潦阔,所以能从种种互动关系里,去勘破这内在不变的我,本自虚妄而已!

  其实西方的心理学,现也渐讲到「自我是什么?」其也只是一个概念。而概念从何而来呢?从互动的关系中建立的。只是他们的互动关系,还只限于这辈子从小的经验与成长的环境;而佛法更延伸到三世因果。

  这也就说,因文明的成长,才会有「我是谁?」这个问题。反之,如你去问原住民:「我到底是谁?」他只会当你发神经了!所以我曾再三强调:佛教是一个非常文明.非常高贵的宗教。故如文明未成长到这个地步,人们便对这些问题漠不相关。如果你在这边打坐,人家会说:「你若吃饱饭,闲着没事,何不去作一些消遣事?何苦枯坐在那儿发呆?」你若回答:「我在打坐参禅呀!」他能明白你在说什么吗?当不明白。所以除非文明已成长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否则既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更不会有「觉悟」的可能。

  文明的解体

  在文明演化成多元化的社会后,又如何呢?会更灿烂辉煌吗?不!反会慢慢趋向于解体。其实在我刚才所用的比喻中,即已预寓着解体的命运。既像喇叭一样,不断向外扩张以至于成为横向发展。而横向发展者,乃趋向于解体。

  问:文明的解体,是命运的流转?还是人为的缺失呢?答:我们且先从人为的角度来看,因为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大众已失去了中心的目标,以每个人皆各有其目标、有其品味,所以无法维持足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尤其在目标与目标间互相冲突时,彼此又皆以恶性竞争而互相残害。所以这个社会何能免于解体呢?

  其次,更从生物学的定律来看:一个苹果从初生的青涩,而后慢慢成熟艳丽。然再下去呢?唯熟透腐烂而已!到目前为止,有那个苹果不熟透而腐烂的?同理,所有的植物成长茁壮之后,也将死亡。当今最古老的植物,大概有四、五千年,而地球的历史已经历几十亿年矣!所以生物学的定律,就是有生必有死。这既植物如此,动物如此,人类如此,人类的文明亦如此。

  西方的没落

  关于文明的解体?这结论不是我说的。而是有一本书,名为《西方的没落》所说的。这本书对我的影响相当大,以最初我对历史学没有什么兴趣。有人说:历史就是帝王的家谱。在史书中常看他们打来打去,谁打赢了,谁就当国王。然谁当国王,与我有何干系呢?还得劳驾我背得要死。

  然而在此书中,却大大地改变了我对历史的观点。历史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式」。于是以「现在进行式」故,乃与我有切身的相关。在书中,他把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过的几大文明,经研究归纳后,乃认定:一切文明都必经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是文明初起,夏是成长拙壮,秋则灿烂辉煌,至于冬乃雕落枯零。类似于佛法所谓「成住坏空」的阶段。

  如就印度史来看,佛教乃创造于印度文明的秋天。故佛教不是春天那种热情洋溢.鸟鸣花香的宗教。而是历经文明颠峰后的省思,于是以看得多.参得透,故能成就佛法精湛超俗.甚深无比的智慧。

  后来英国史学家汤恩比对《西方的没落》的结论不以为然。于是更深入历史的层面中去研究,后来也写了一本书《历史之研究》。但最后的结论还差不多:所有的文明都将解体。如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马雅文明都解体了。只有一个例外:中国文明。以中国文明曾经历过两次的颠峰,第一次在秦汉,第二次乃隋唐。所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空前的奇迹。以上有关文明的兴衰,如各位有兴趣的话,可去阅读这两本书─《西方的没落》与《历史之研究》,当会更明白。

  当今的社会

  或者我们且不去看这两本历史的书,而直看当今的社会,也可怵目惊心地感受到社会解体的趋势。虽已是多元化的社会了,有人还是盲目地向外扩张。而扩张者,乃更以恶性竞争为手段,故不免共取灭亡也。

  何谓恶性竞争?就像今天台湾的政治一样,所有的选择殆非以他的理想.他的作为而赢得选票,而是互扯对方后腿,或为利益挂钩而彼此标榜。于是从最初的一党专政,到现在的多头马车,政治品质提升了吗?政治效率改善了吗?我看只是江河日下,流不尽许多愁。

  政治是污蔑的,这本不稀奇!然回首看宗教,又好多少呢?初开始皆打着「为教、为法、为众生」的旗帜。然到后来,却一个个变成山头主义;而山头主义者,必不免于恶性竞争。而如恶性竞争,岂不自打嘴吧!于是信众便对山头失却信心。甚至山头在开山者大限后,也不免于倪墙分裂。于是信众乃树倒猢狲散,各自起哄去也。

  当然还有少数人,仍继续于对生命的省思与探讨。但是这些人的力量总加起来,却只道是「杯水车薪」,何足以扭转社会的风气?如目前台湾学佛者的人数已很多了;但整体而言,社会风气却只愈来愈坏。至于下一代将如何呢?那就更不堪回首了。所以嘛!人间净土终究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已!

  这也就说:社会共业的力量非常大,至少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未有曾扭转春夏秋冬的次第者。所以或从历史的演化轨迹,或从当今的社会现象,我们皆可感受到文明将解体的命运。

  佛法之世

  以上有关文明解体的问题,一般学佛者很少会注意到。但如我们放眼从比较大的时空去看,世代的兴衰,文明的起落,这是必然的结论。于是当文明解体之后,有关对生命的省思与探讨,亦随之披靡。所谓「文明的解体」不是指所有的人都死光了,而是像老年人一样,虽活着但已没有生命力了。像印度文明解体了,但印度还存活着八亿人口。而现在他们的文化呢?殆都是西方的文化,穿的是洋装,吃的是披萨;而传统的印度文化,到图书馆去找吧!

  于是当文明解体后,即使还有众生继续存活,可是他们对生命的问题已经没有兴趣了。此正如老年人,即使还能学佛,却只能学净土法门;而对参禅打坐或中观思想,唯力不从心尔!由是在文明的演化过程中,有佛法之世,乃如昙花一现也。在春夏时,没有!在冬天里,也没有!而秋天中,即使有佛法之世,乃很短尔!所以从文明的演化来看,乃更可意会到佛经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但是我所谓的「佛法」,却不限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才是佛法。而是泛指一切「从见性而解脱」之法。初从探究「我是什么?」而能理会无我.体证无我,故终能成就解脱之法者,皆是佛法也。

  于是我们以此回顾中国文化,在第一次的周期里,虽有老庄之学─庄子谓心斋坐忘;但只忘,还不是无,更不是无自性的毕竟空。而老子即使说:「吾之大患,为我有身。」虽知身是患,却不谓身本是妄。所以中国在第一次的文化周期里,并未曾明显地演化出佛法来。至于第二次的文化周期里,虽有佛法,却是外传者。同此回顾希腊文明,也未曾明显地演化出佛法来,苏格拉底虽正视「了解我自己」的问题,却未明确说出无我的结论。我想各位如果有兴趣,可用这样的角度去重新探讨历史,则将发现:每个文明当发展到秋天的阶段后,自会有比较趋近于佛法的学说。但却没有如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这么直接、深入,究竟、圆满。

  目前的西方文明还正在演化中,据《西方的没落》中所述,现在的西方文明,乃堂堂进入秋天也;而秋天的季节,正是准备开化佛法的盛世。我们且从整个西方的思想动向来看,似已看到若干迹象。比如说物理学,从最初的牛顿力学,次演化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相对论者,乃较接近于佛法的空义。或如「测不准原理」者,亦类此也。再看心理学,自二十世纪佛洛伊德发现潜意识之后,对心理的观测,乃从表层意识而深入潜意识,然后更有杨格的集体潜意识。至于生理学,亦从纯机械论,而演成身心一体的有机论。虽皆与佛法,还有蛮远的距离,可是这种动向的轨迹,却是很明确的。

  自我的真实现

  由是西方的心理学,最后乃讲到自我实现。但自我怎么实现呢?如果从执着有一个自我,于是不管用扩张的方法来求名求利,或是潜心于科学的研究.艺术的创造.宗教的修为,皆不可能真实现自我。从佛法来看,从觉悟到诸法本来缘起无我而迈向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也。这也就说,如西方心理学还能向上提升的话,这必是不二法门。事实上,西方人也渐觉悟: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佛法的精髓,将是指引他们未来的明灯。所以西方人对学佛,乃比东方人更热心也。而东方人反已老得爬不动了。

  无我的生活

  最后我们来意会「何为无我的生活?」在经过对生命的探索过程后,竟觉悟到诸法本来无我。于是其将如何过无我的生活呢?以前总疑惑着:生命中若真无我,岂不整天躺在床上,不知道当作什么好?可是事实上,若一个人真觉悟到无我,则倒像脱落了黑漆桶。

  以最初执着有我,恰如生活在一狭小.昏暗的壳子中。虽生活得很不快乐,可是因对外界无所知故,人们还不敢放肆地将它打破。而既觉悟到无我,即已将此壳子打破了。而打破之后,我们才霍然发觉到:原来天地是如此地宽广.开阔。既有日月星辰,又有鸟语花香。于是才能开怀痛快.去来无碍。

  所以无我的生活,消极者可以不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烦恼。而积极者,乃能随法界缘、众生情而任运示现。随法界缘,从缘起的道理,我们可很容易了解。至于众生情,为什么是情而不是理呢?众生当然只相应于情,而未觉悟于理─若已觉悟于理者,即非众生也。

  于是为觉悟于无我,故能不再为自己打算。因此反更能为他人设想,而随众生的愿以满足他。虽然这满足,终也是虚妄的。可是因为众生嘛!所以还权且随顺他。这即似禅宗所谓的「黄叶止儿啼」!小孩子不懂事嘛!哭着要玩具,你只好胡丢一个给他。真慈悲吗?但无奈也!

  我曾再三强调:必证得无我,才能真相应于大悲。所以无我,既是解脱道的基石,也是菩萨道的分野。因为若未能体验无我,那奢言菩萨道,便难免是自我扩充的假相。

  总结

  最后我们总结这三次所讲的「情为何物?」众生何以称为有情?因众生者,首得维持个人生命的存在,于是不得不忙着去赚取资生之物。众生其次,须延续种族的繁殖,不只希望能世世代代繁殖下去,而且冀望能扩大门户.光宗耀祖。众生第三,乃生而带有自我扩张的妄觉。所以人生种种的迷惑与烦恼,可说都是根源于情也。而情之由来,又附属于对理之迷惑。因此总结「情是何物?」情,一方面是烦恼的根源.轮回之系缚。另方面也是道心之所在.解脱的枢杻。因为真要解脱,必须从情去着手,从情去断绝。

  我们且看小乘的四果。首先何能证初果?断三结能证初果!而三结者,乃身见、戒禁取见、还有疑。于是如能从缘起无自性的原则,而觉悟到无我,便能消除自我扩张的妄觉。这是第一种断身见结,亦即不再有我痴、我见。

  其次,何谓「戒禁取见」?在多数的佛书中,乃皆谓:不去持无益解脱的外道戒。而凡俗众生,惑以为用自我扩张的方式才可提升生命的价值;这才是最无益于解脱的外道戒。故一个人如悟得无我,便不再以自我扩张而造业生死,这称为断戒禁取结。最后,对这种观念.这种行为模式,确认无疑,便是破疑结。否则在普遍社会的共业中,别人反称你是怪物。

  断三结,证初果后,渐次有二果.三果。二果是悟道后,降伏贪瞋的习气,使慢慢减少,即称为二果也。至于三果,待贪瞋完全断尽之后,乃称为三果。而三果者,又称为「不来果」。不来是什么意思?乃不再来欲界受生也。

  如欲界中,主要有三种欲:即食欲、睡眠欲、还有YIN欲。以阿罗汉还是要吃饭.睡觉的,所以三果主要是断YIN欲。而断YIN欲者,即断除生物中「延续种族繁殖的动机」。

  最后证得阿罗汉果者,在经典上谓:必断尽我慢,才能究竟解脱。那我慢是什么呢?就是从执着有我,而贪生怕死。这我们前面讲到自卑情结时已谓:卑与慢,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有卑就有慢,有慢就有卑。所以唯有证得无我的人,才能除尽自卑情结,也才能断尽我慢余习。

  以阿罗汉既证得无我,故既不再贪生怕死,也不复有「我与非我」的差别.「生与非生」的差别。因此在大乘佛法中谓:待证得无生法忍与无功用心,才入八地。而八地的解脱境界,乃相当于阿罗汉果。这也就说,如生物学的三种动机,都能除尽的话,即已证得阿罗汉果:第三.自我扩充的动机,当在初果时即已断尽。第二.延续种族繁殖的动机,即YIN欲者,乃在证三果时断尽。至于第一.维持个体生命存在的动机,于证阿罗汉果时断尽。

  所以嘛!大乘佛法往往讲得太多了.太远了,又是真如、唯识,又是念佛、拜忏,把每个人忙得半死,却在解脱道上连个影子也没有。而在原始佛教中却能很快证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直接断情,待一切情断尽故,就能了脱生死,就能证得阿罗汉果。

  那我们也可反过来说:如果不识情为何物者,乃解脱道的门外人尔。但奇怪在佛教里,直接点破「情为何物」的弘法者却不多。因此我们这回连续讲了三次,其实论情,就是论解脱。相信各位听到这里,应了无余惑也。

----------------------------------------------------------------------------------------------------------------

更多果煜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净土宗文集: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

净土宗文集:《念佛法要》讲记(净界法师)

净土宗文集:「念佛三昧」行法初探(释果化)

净土宗文集:念佛的十大益处

净土宗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话(南亭老和尚)

 

后五篇文章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一

净土宗文集:净土宗修学法要(净界法师)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南泉养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