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开仁法师:成佛之道讲义 第一章、归敬三宝 |
 
开仁法师:成佛之道讲义 第一章、归敬三宝
《成佛之道》 〈第一章、归敬三宝〉1 释开仁编.2006/9 一、为何要说「成佛之道」? 1、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我们以佛为理想,以佛为师范,不断的向佛学习,如达到了与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 2、发心学佛,应该修习成佛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成佛的法门、正道,就是「成佛之道」。 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佛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种种道: 福德道,智慧道; 难行道,易行道; 世间道,出世间道; 声闻道,菩萨道…… 然究竟说来,并无二道,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无非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2 三、从归敬三宝进入佛门的初基 1、三宝(佛、法、僧),是佛法的总纲。 2、归敬三宝,是进入佛门的初基。 3、三宝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但如不能归向三宝,就不能得到,无缘受用。 甲一、抉择信仰 乙一、寻求依怙(p.2)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一、归依的诚心 归依,3要有求归依的诚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求归依的诚恳,应该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样,这才能圆满成就归依的胜妙功德。 二、有海无边际 1、世间以众生为本,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是世间的现存事实,所以佛经称众生为「有(bhava)」4。 2、每一众生,向过去看,一生又一生,无边无际。在没有了脱生死以前,未来也还是一生又一生,没个边际。众生的生命流(有),无限延续,如大海的茫无边际一样。现在这一生,不过生命大海中泛起的一个浪头而已。 三、世间多忧苦 1、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一世又一世。在这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名为世间。 2、众生在世间,苦多乐少,乐尽苦来,实在是多忧多苦,所以佛说为:『忧悲恼苦纯大苦聚』。5 四、流转起还没 充满忧苦的众生世间,如海中的漩流一样,转来转去。忽而上生天上人间,忽而下坠地狱、傍生、饿鬼──三途。升起还要沈没,沉没又会浮起,转来转去,始终转不出去。 五、何处是依怙 1、这样的流转苦海,头出头没,还有比这更可悲可痛的吗? 2、想到这里,求归依救护的心情,油然而生,自会恳到迫切起来。然而,何处是真归依处,何处是可恃6怙处呢? 乙二、抉择依怙 丙一、世乐(p.4)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一、求归依 有的不知道求归依;有的求归依而误信邪师外道;三宝才是真正的归依。 二、六种让世人迷恋的事 1、财富的积聚: 有些人以为经济第一,有了钱什么也行得通;财富是个人所不能自主的,所以佛说:『五家所共』。7逢到(1)大水,(2)大火,遇到(3)盗贼,(4)恶王,(5)还有生了不肖的儿女:财富是转眼就完了。 积聚财富,不但为了经营与保存,引起种种忧苦,有时财富更成为苦难的直接原因。财富本身,多忧多苦而无法保存,还能说有钱就有办法吗? 2、崇高的(名位与)权位: 这是一般所迷恋的。在位时,叱咤风云,得心应手,然而崇高必然堕落。 在佛教传记中,顶生王统一四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但末了堕落人间,不免忧愁而死。那位自称天地之主,人类之父的天帝,也还是不免堕落驴胎马腹去。崇高的地位,实在是不足依怙的。 3、亲爱眷属的合会: 人是被称为社会的动物,能有亲人益友,共住合作,这是极理想而又安心的事。然而,由亲爱的而变为冤家,这姑且不说。不论是怎样的亲爱共住,总要当来分离的。一旦生离死别到来,拋下父母,丢下妻儿,孤苦凄惶的各奔前程,谁还顾得了谁呢! 4、生存: 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有生的,无有不死的。 生存,一切才有意义,于是为名为利,争取一切来属于自己。『人生不满百,常有千岁忧』,这是颠倒的『不死觉(或译为寻伺)』,永生与长生的邪见,都由此而来。 上面四句,是有名的四非常偈。8 5、国家的繁荣: 国家的强盛繁荣,对于国民的安乐与自由,是有密切关系的。可是国家的强盛,不一定等于自己(自己的家)的安乐。不但政治上的派系起伏,不完全以是否忠于国家为标准;而国家一直在一治一乱的流转中,治平而还为纷乱。中外历史,是无可置疑的实证。所以,以国家为唯一依怙,是不正确,不安全的。 6、社会进步: 有的以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必为个己着想,求觅空虚的归依?这是见群体而不见个己的偏见! 人类社会的活动,依于所住的器界(我们住的世界──地球),是不能离开这一据点的(即使转移到另一世界,也还是一样)。但器世界是在凝成而复毁坏,坏了又成立的流转过程中。以社会进步为人生真正意义的人物,才是真正空虚的幻想者! 三、不能引发求归依的热心 一般人不能引发求归依的热心,是由于迷惑了眼前的短暂意义,在人世间诸般可乐事上,生起错觉。一切都是非常非乐,那什么才是可归依处呢? 丙二、外道(p.8) 鬼神好凶杀,欲天耽诸欲,独梵依慢住,亦非归依处。 外道邪宗不是真正的可归依处 一、鬼神: 1、中国、佛经或基督教所传的鬼神,确有一些功德与神力,也有向善而为高级天服役的。在某种情形下,确能给人以多少助力,所以常为人所崇拜:恳求赐福,求他驱逐邪恶,或者请求不要伤害。然鬼神都充满烦恼,他们的德性,有时还不及人类;特别是瞋恚成性,嗜好凶杀伤害。他们所要人类供给的,是牺牲──血肉,甚至要求以人为牺牲。如人而不恭敬供养,或者冒犯了他,就会用残酷的杀害来报复──狂风,大雨,冰雹,瘟疫等。 2、鬼神的崇拜者,每每为了得罪鬼神,弄得家败人亡,这真是何苦呢!孔子到底是人类的伟人,他的『敬鬼神而远之』9,不失为聪明的办法! 二、欲天: 1、欲是物质的五欲──微妙的色声香味触,男女的性欲。天是光明的意思,即一般的天,帝。在这三界中,欲界共有六天,最下是统摄八部鬼神的四大王众天,向上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天,同有物质的贪欲,男女的YIN欲,所以称为欲天。欲天中,与人类关系最切的,要算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帝释了。他崇尚和平,爱好道德,希望人类进步,与中国传说的玉皇大帝相近。 2、比起鬼神来,欲天当然高尚得多,毛病就出在迷恋耽着诸般欲事上。在物欲与性欲的享受中,不免骄奢YIN佚,沉醉于糜烂的生活,而智慧与德性的精神生活,反而会退落下来。从前,帝释曾请佛说法,可是回去不久,连佛说的是什么也忘记了。『欲为苦本』,这种物欲享受而容易堕落的诸天,自身不保,还需要求归依呢! 三、独梵: 1、欲界以上,叫做色界。 色界分四禅,初禅又分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梵是清净的意思,与圣洁的含义相近。 (1) 梵众天,如人民; (2) 梵辅天,如官吏; (3) 大梵天,如独一无二的帝王,所以称为独梵。 梵天是非常清净的,没有YIN欲,也不再贪恋世俗的物欲。德行方面,慈悲博爱的精神,非常高尚。这在一般宗教中,可说是佼佼者了! 2、据佛经说:大梵天出现,还没有臣民,也还没有欲界──地球等住处。大梵天想有天地,欲界也就渐渐凝成了。想有人,人也恰好出生了。由于大梵天心依憍慢而住,不免引生狂谬的知见,以为天地由他而创造,人类由他而出生。他生存一较长的时间──一劫半,便向他的臣民宣说:自己是常住不变,无始无终。印度的大梵天,与基督教的耶和华相合。 3、梵王的净行──「克制世俗的情欲,与慈爱精神」,原是可称赞的。可惜狂慢的邪说,奴视一切,成为「信我者生,不信我者灭亡」的大独裁者。一神教的邪毒,泛滥世界,成为罪恶的一大根源。 4、梵天以上,还有二、三、四禅天,以上还有无色界天。但与人类没有什么接触,只是极少数人能信受奉行,不能成为社会共信的宗教,所以也就不说了。 一般的宗教,不外乎鬼神,多神教的大神,一神教。如上所说,都是不离烦恼,不出生死,都还是自救不暇的苦恼众生,所以说:「亦非归依处」。 丙三、三宝(p.12) 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一、究竟的真归依处,唯有佛教的三宝 10 佛,法,僧三者,都是希有难得的,价值无上的,妙用无比的,所以都称之为宝。归依三宝,使我们化凶为吉,化难成祥,离恶向善,转黑暗为光明,离苦痛得安乐。这一切吉祥事,都能够成就,所以说最为吉祥。 二、一切都值不得归依,唯有三宝才是真归依处,这不是自赞毁他,而是从事实与理由两方面得来的结论。 1、事实 释迦佛成佛不久,创造神梵天王,从天上下来,恳请如来说法。11他觉得,他对于他的儿女(自以为是他的儿女),实在是毫无办法了。释迦佛答允了他,这才大转*轮,救度人类。梵天王也就作了佛的弟子,得到了离欲的圣果。 还有,过去世中,与玉皇大帝神格相近的帝释天,自己知道快死了。不幸的是,死后要堕落猪胎中。他忧愁苦恼,去请大梵天王,大自在天等设法;甚至天南地北,山中水边,到处去请问鬼神,与外道仙人,结果是一切徒然。末了,他遇到佛陀,听佛说法,这才救免了猪胎的厄运,还生天国。 多神教的大神,与一神教的创造神,都非归依佛不可。『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正是帝释天的亲身经历。 2、理由 下面将分别赞叹三宝功德,说明三宝功德的究竟,所以真是众生的归依处。 甲二、皈依三宝 乙一、三宝内涵 丙一、赞叹三宝 丁一、赞佛功德 戊一、智证法身(p.13) 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智月朗秋空,礼佛两足尊。 一、佛以正法为身(法身) 1、佛是梵语,意思是觉者。 2、佛所觉证的,是正法,正法也可译为妙法。 法是可轨可则的,不变不失的,所以正法是中正而不偏邪的,微妙而非浅显的真理;这是有永久性,普遍性的绝对真理。 3、圆满觉证了正法,才名为佛,所以佛是以正法为身的,名为法身,也就是绝对真理的具体显现者。 二、佛以净慧为命(慧命) 1、佛为什么能圆满觉证呢?因为佛有无漏(离一切烦恼杂染)的清净智慧。智慧最清净,所觉证的正法也就最清净,所以称为『最清净法界』12(法界即法身)。 2、正法是无往而不在的,迷了并不损减,觉证了也没有增多,有净慧才能证觉清净的正法,所以佛以净慧为命,称为慧命。 法身与慧命的统一,就是佛。 三、智月朗秋空(譬喻) 1、佛的智慧,如明月一样;净慧的体证正法,如明月的朗照秋夜的晴空一样。如没有云翳,月光皎洁,蔚蓝色的虚空,在月光中也分外清净。 2、这是说:清净觉照的佛智,彻底证觉正法,正法也究竟清净显现于净慧之中。经上说:『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13;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是佛呢! 四、礼佛两足尊 1、法身与慧命,到达彻底圆满,这是值得众生归敬的。 2、礼是敬礼,如礼拜问讯是身礼,赞叹功德是语礼,虔信恭敬是意礼。要这样的三业礼敬,来表示我们对于佛的归信。 3、两足尊是赞叹佛的,有二种解说: 两足就是人类,佛为人类中的最尊胜者,所以名两足尊。如经说:『正觉两足尊,生马四足胜』。14 两足是福德与智慧的圆满。有大福德与大智慧的,不但是佛,大菩萨等也都是如此的。但在福德与智慧圆满的圣者中,佛是最尊最胜的,所以名两足尊。 戊二、诸佛无量(p.15) 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 戊三、本师悲愿 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 一、三世及十方佛 1、佛是大觉圣者的通称,谁能圆满的觉证了正法,谁就是佛,所以发心学佛的人多,成佛的也多。 2、从时间上说: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出现的佛,是无量的。现在是释迦牟尼佛;向上推,过去是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尸弃佛,毗婆尸佛等;未来是弥勒佛,楼至佛等。过去佛无量无数,未来佛也如此。 3、从空间上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世界的佛,也是这样的。十方的世界无量,佛也无量,如东方现有不动佛,药师佛,西方现有阿弥陀佛等。学佛的归依三宝,应归敬三世十方一切佛。 4、然从这个世界的我们来说,有一位是应该特别归敬的,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二、本师释迦牟尼佛 1、释迦佛在菩萨因中,本着救苦救难的大悲心,忍苦忍难的大愿力,不愿往生净土,发愿在秽土修行成佛,因为秽土众生太苦了,需要救济太迫切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伟大精神,由释迦佛完满实践出来。 2、他来五浊恶世15的此土成佛,便是为了救护我们,不遗弃我们这些苦恼众生。过去二千五百年左右,释迦佛诞生于印度,经出家,修行,成佛的历程,然后我们这个充满罪恶的黑暗世界,有了佛法的光明。这一世界的佛教,由释迦牟尼佛而来;对我们来说,真是恩德无穷! 3、释迦佛的伟大,不但为我们所尊敬赞叹,十方诸佛也异口同声的赞叹呢!如经上说:『彼诸佛等,亦称赞我(释迦牟尼)不可思议功德』。16所以,我们在归敬十方三世佛而后,应特别敬礼本师佛──释迦文。释迦文,即释迦牟尼的异译。这等于归依僧是归依一切僧,但对自己的归依师,有着更大的恩德一样。 戊四、三德圆满(p.17) 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别。 一、古代圣者以三德来赞佛 1、智德 佛的智慧,究竟圆满,不但觉了一切法的本性,也觉察一切法的特性,形态,作用,关系等;觉了现在,也觉了过去,未来。从种种方面,觉了一切法的种种相,所以佛名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圆满,所以不但自己解脱,也能以无量的方便善巧(智慧的妙用)来解脱众生。 2、恩德 佛陀救苦的大悲心,遍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苦难而发心。悲心的深切,彻骨彻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因位菩萨,如观音,地藏等,已经是大悲大愿到了不得,何况佛果呢! 3、断德 如来断尽一切烦恼──理障,事障,甚至无有丝毫「余习」。 什么叫余习?17就是无始以来,久习烦恼的惯习性。佛弟子阿罗汉,烦恼都断了,习气还有余留的。所以有的还要骂人(骂惯了,脱口而出,连自己都不觉得),有的还会蹦蹦跳跳,有的还是坚执己见。唯有佛,才能将烦恼与余习完全断尽,这才是最清净,最圣洁! 我们归信佛,不是迷信,也不是为了与佛有什么同族等关系。佛教徒是,谁能圆满一切功德,我们就归敬谁。真能究竟圆满一切功德的,唯有佛,所以我们要归依他,不归依外道的天神。 二、佛佛平等 1、智德,恩德,断德──三德,一切佛都是平等的,都是究竟圆满的。不能说甲佛愿力大,乙佛愿力小;或者说乙佛智慧高,神力大,丙佛要小些。因为如佛与佛之间,有大小、多少的差别,便有不圆满的,不圆满的就不能称为佛。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 2、但从经典看来,佛的色身有大小,寿命有长短,国土有净秽,弟子有多少,正法住世也不一致。要知道,这是佛的方便示现,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才有这种种差别。并非佛的真实功德不同,切勿妄生分别! 丁二、赞法功德 戊一、法印三喻 (p.19)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尊。 一、丘井 18 有人在旷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里。亏得一手攀住井里的枯藤,这才不致落到井底。井底有四条毒蛇,张口吐舌的望着他。一只老鼠,正在咬那枯藤,说不定就会断下来。在这危急的情况下,仰头见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舔那蜂蜜,便什么都忘了!甚至蜂群的飞来螫人,他也在甜蜜的享受中忽略了。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旷野里,由于业力,感到了五蕴身。枯藤──是命根。老鼠的咬那枯藤,如无常的侵逼,一息一息的过去,命根快就会断了。无论是丘井,枯藤,鼠咬,都譬说无常的苦迫,所以说朽故。四蛇──是四大,四大不调和,就会生病而致人于死,如毒蛇的伤人。蜂蜜──如五欲的快乐。人在生死无常的苦迫中,享受些少的欲乐,便忘记了。不顾蜂群的来螫,如对于五欲而来的苦果,也不管。生死大苦,都不能使众生警觉,真是愚痴极了! 二、朽故寂无人19,彼岸林泉乐20 空聚落──是无人的村庄,所以说寂无人。有人想逃避国王的罪罚,路过一无人的村庄。他想住下来,过一宿再走。忽听见天人说:走呀!这是盗贼来往地带,如遇见盗贼,怕会丧身失命呢! 这是说:有人想脱离魔王的控制,修学佛法,有的在六根门头失败了。 空村──如六根。六根──见闻觉知,一般以为是内有自我,而实是没有自我(无人)可得。此无我的六根,触对六尘境界,引起有漏的六识,如盗贼。六识游历六根,不应该贪的起贪,不应该瞋的起瞋,种种烦恼,劫夺功德法财,有的因此而堕落恶道。 所以,想出离三界的魔王统治,修学佛法,就不应该为六根所欺诳;应该向前进行,到达安全的境界。 上面说起的逃难的,离开盗贼往来的空村,前进到国境边沿,为大河挡住了去路,而追捕的人,却快要追来。那时,他望见大河彼岸──不属国王的境界,有园林流泉,真是又安全,又快乐。他就不顾一切,游过大河,这才离了死亡的恐怖,真的可以休息了。 这譬喻说:学佛法的,不受六根的诳惑,渡过生死大河,这才越出魔王境界,到涅槃彼岸,可以享受不生不灭的寂灭乐,到达了大休息的境地。 三、礼法离欲尊 上面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到『涅槃寂灭』──这是三法印,是佛法的三大真理。而涅槃又是通过无常、无我而实现的,为一切圣者的究竟归宿,这就是我们要归依礼敬的法宝。 如世俗修习禅定的,也能出离一部分的烦恼──欲,但三乘圣者,由慧而得涅槃,才是究竟离欲,在一切离欲中,涅槃为最尊最胜,所以说离欲尊。 戊二、正法四胜(p.21) 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 戊三、依道入灭 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一、涅槃 涅槃,为一切圣者,一切学佛者的归依处。由于证入的程度不同,有: (1)有余涅槃,(2)无余涅槃,(3)大般涅槃。 实则,涅槃就是正法。正法是自证的境地,微妙得难以思议,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二、依经论的方便开示,略加说明正法(涅槃)的内涵: 1、是「善」:这是胜义的绝对完善。 2、是「净」:由于正法不是烦恼等杂染所能污的,也不是烦恼杂染等所能缘起的,所以名为清净。 3、是「常」:正法是超越时间性的,不生不灭,本来如此。 4、是「安乐」:这是没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是离系的绝对乐。 总之,正法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 三、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1、从智慧的境界说,名为正法。 2、从智慧证入正法而得真自由来说,名为涅槃。 所以,正法就是涅槃,只要依着往古──过去诸佛大仙人的正道,就能证入于涅槃的解脱。说到古仙人道,《阿含经》与《楞伽经》等,都曾说到。因为正法是本来如此的;能入涅槃的修行正道,也是本来如此的。过去一切佛,无不经历此正道而得入涅槃;这不是释迦佛所造作的,是古佛的常道,所以名为古道。 ──上来赞叹法宝功德。 丁三、赞僧功德 戊一、僧伽本质(p.23) 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 一、佛依法摄僧 1、释迦佛成佛说法,就有好多人随佛出家,佛就把他们组织为僧伽(僧)。 2、僧是群众,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集团,所以古人义译为『和合众』。 3、佛凭什么来集结僧众呢?不是凭自己的才能,所以佛说:『我不摄受众』21。佛是依法以摄受他们,使之成为僧伽的。 4、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佛是以此法来感召大众,让大众为这人生大事而集合拢来。法也是律法制度,就是契合于人生正道的规制;佛是本着这自他共处的完善法则,制为规章法度来组织大众的。 二、僧以和乐净为本 依法而组合的僧众,以「和、乐、净」三者为根本的特色。 1、和合 这又有「事和」或「理和」二种。事和又分为六,名为六和。22 事和:(1)见和同解:大众有一致的见解,这是思想的统一。 (2)戒和同遵:大众奉行同一的戒律,这是规制的共同。 (3)利和同均:大众过着同样的生活受用,这是经济的均衡。 思想,规制,经济的和同,为佛教僧团的实质。能这样,那表现于身心的活动,彼此间一定是: (4)身和共住; (5)语和无诤; (6)意和同悦。 此六和,是出家僧众所应该一致奉行的。 和合的本质:见和同解、戒和同遵、利和同均。 和合的表现: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 理和:是佛弟子证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内容是彼此完全一致,所以说:『心心相印』;『与诸佛一鼻孔出气』。这是圣者所特有的,而且是通于在家出家的。 单是事和,是世俗僧;理和是胜义僧。不过,释迦佛在这五浊恶世,依法摄僧,成为住持佛教的中心力量,却是着重事和。 2、安乐: 僧众在这事和(或理和)的集团中,大众都能身心安乐,精进修行。 3、清净: 在和乐的集团中,互相勉励,互相警策;如有了罪恶,也能迅速的忏悔清净,僧团才能做到健全。 佛制的僧伽,原来是这样完善的集团。 佛制戒律以法摄僧十种因缘:23 1、摄僧 和合 2、极24摄僧 3、令僧安乐 安乐 4、折伏无羞人 清净 5、有惭愧者得安稳住持 6、不信者能信 外化 7、正信者得增益 8、于现法中得漏尽(尽智) 内证 9、未生诸漏令不生(无生智) 10、正法久住 究竟理想 三、僧伽为三宝之一 1、从自修到身心清净来说,僧伽是使我们得安乐得清净的殊胜因缘,是陶贤铸圣的大冶洪炉。 2、从利他的弘扬佛法来说,僧伽是推动佛法的集体力量。 3、僧伽为三宝之一,佛弟子应归依敬礼僧伽。宗教的大众集团,本不限于佛教,如印度的六师沙门团,25都是有僧众的。但在各教的僧众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为尊胜,所以称赞为众中尊。 戊二、僧伽功能(p.25)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一、敬僧莫呵僧 1、在家的信众们,应该尊敬僧伽: 或是内心的诚敬; 或是语言文字的赞叹; 或是身体的礼拜。 2、禀承僧众的意思,为比丘僧服务;随僧众所需要的,随分随力,以衣服,饮食,医药,床敷,日用品来供养。 3、对于僧众,千切不可生轻慢心。近代中国,信佛信法,敬佛敬法的还有,而信敬僧伽的实在太少。或是但敬归依师,或是敬一二人,三宝的归敬不具足,难怪佛法的希有功德,不易生长起来。 4、僧众这么多,当然『龙蛇混杂』,有圣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净的,也有毁戒不净的。在家弟子们,如见有不清净的,不合法的,应承认:这是出家人的『僧事』,自有僧伽依照一定的规律去处理。切莫随便呵毁僧伽全体,或者呵毁一人或少数人。真诚护法的信众,可以向僧伽提出意见,处理的责权,还是属于僧伽。依佛制,没有逐出僧团以前,犯了罪,国法也不能随便处罚。遇有诤执,国王也只能依律来表决,不能以自己的意见来决定。否则,只有造作毁辱僧伽的重罪,或反而增加僧众的诤执。 二、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 1、凡是出了家的,就成为僧伽的一员。你不要多生分别: 年高或者年少, 男众或者女众, 博学或者浅学, 精进或者放逸, 持戒或者犯戒, 老乡或者外籍。 凡是僧伽的成员,都应尊重恭敬,一律布施。因为僧伽犹如大海,有大龙也有鱼虾,有藻苔也有珍宝;大海是不加简别,一样含容的。 2、然世间尽多是这种人, 或重持戒的, 或重禅定的, 或重念诵的, 或重威仪的, 或重义学的, 就此妄生分别,说长说短,某优某劣,拥护谁,反对谁。 3、信众们!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僧众的功德,不是一般所能认识的。例如一般的偏重老年,轻视少年,不知『生年上座』只是皮皴发白,只是六根衰朽,想贪着受用而不能,与佛法功德有什么关系呢! 三、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1、信众对于僧众,应该信仰:凡是出家而属于僧伽的,虽程度千差万别,但同样是随佛修行者。只要有出家众,就会有寺院,有圣像,有经书,就有三宝可尊敬。佛法,始终是由于出家僧而延续下来的。所以分别起来,不免有高下,优劣,凡圣的差别;而总合起来,却成为一有力的僧团,住持如来的正法,坚固得金城汤池26一般,不为天魔外道所破坏。 2、大家不妨反省:自己对于佛法的最初起信,或最初引起兴趣,不一定都是贤圣吧!所以说:破戒比丘而服袈裟的,还是人天福田。真诚的在家信众,应特别尊敬僧伽(团体),爱护僧伽,从旁助成僧团的和乐清净;切不可呵毁嫌责,或以权力来从中斗争。佛世,僧伽发生了诤执,连佛的话也不肯听,分成二部。佛对信众们说,这都是僧,都应该供养。所以,『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27,实可为在家信众的座右铭。 ──上来赞叹僧宝功德。 丙二、三宝类别 丁一、理体 丁二、事相(p.27) 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 一、三宝的类别 (一)世俗事相(事相) A.化相三宝 佛宝:释迦佛 法宝:佛所开示的教说(四谛、缘起、涅槃等) 僧宝:随释迦佛出家的凡众、圣众。 依释迦佛出世的化相三宝,进一步归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贤圣僧。 B.住持三宝(释迦佛灭度后) 佛宝:玉、石、金、铜、木雕、土塑、纸画的佛像。 法宝: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法义。 僧宝:出家众。 佛灭后,依此住持三宝而归向于真实的三宝。 (二)胜义真实(理体)──真实的归依处,无漏、性清净。 A、无漏功德(不与烦恼杂染相应,也不为烦恼杂染缘起) a、依声闻法来说: 佛宝: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法宝:正法或涅槃。 僧宝:四双八辈(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 b、依大乘法来说: 佛宝: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 (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妙圆镜智)。 法宝:正法或涅槃。 僧宝:菩萨(含摄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 B、清净法界 佛宝: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 法宝:遍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 僧宝:少分显现的清净法界。 清净:离垢清净、本性清净。 无漏的有为功德──称为清净(离垢)。 无漏的无为功德──不但是离垢清净,在杂染中也还是本性清净的。 二、依俗契真,事理无碍 1、归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依此进向胜义真实的三宝。 若只归依世俗:易流于形式的崇拜。 若专重于胜义:易执理废事,也非一般所能明了。 2、佛教的重视『像教』,其理由就在此。住持三宝为事象的,从此表显真实三宝的功德,这才能浅深由之,事理无碍,佛法才能得长存世间,为一切众生作救护,作福田。 乙二、皈依仪式(p.29) 自誓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乙三、二种修习 丙三、修供养 至心修供养, 丙四、念功德 时念诸胜利。 一、自誓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1、佛法僧三宝,是没有污染的,具足功德的,所以是真正的归依处。 2、归依的仪式: 受归依的,先要恳切忏悔,生恭敬心,清净心。 长跪合掌,在归依本师前,依师长教,自己立下誓愿说: 『我弟子某某,尽形寿,归依佛,两足尊; 尽形寿,归依法,离欲尊; 尽形寿,归依僧,众中尊。(三说) 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我是优婆塞。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 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依《大名经》及律说)28。 凡发愿受持归依的,那怕是生死关头,也不能中途变悔。就是说笑,也不可说我不信三宝,或者说我不是三宝弟子。如归依而又弃舍,生生世世,受苦无穷。29所以,要切记『尽形寿归依』的誓言。 二、至心修供养 归依了三宝,应该以至诚心来修供养。 1、供养佛:如礼拜,赞叹,右绕,及供奉香,华,伎乐,灯明,幢,幡,宝盖等庄严具。〔对于佛像(佛塔),经典,僧众,即使是不大庄严(例如佛像的工巧不妙),不大清净,也不可轻慢,要一律生尊敬心。〕 2、供养法:如书写,印刻,或者庄严经典,以香,华等来供养。 3、供养僧:是衣服,饮食,坐卧具,医药,日用杂物,但必须佛法所认为清净的(僧众可以用的),切勿供养不如法的物品。至于最上的供养,没有比依从如来的法教,听从僧众的指导而切实奉行的了! 三、时念诸胜利 1、我国的佛教徒,都修早晚课诵,时间比较长;对在家事务忙的信徒,多少有些不适合。最好,依印度旧法,日三时,夜三时──六时修行:次数不妨多,时间不妨短些。 2、修三归依时,要忆念归依三宝的诸般胜利──功德。如: (1)成为佛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减轻业障; (4)能积集广大福德; (5)不堕恶趣; (6)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7)一切好事,都会成功; (8)能成佛道。 如能时时忆念归依三宝的种种功德而修习,那对于修学佛道,成就信心,获得希有功德,是非常容易成就的。 乙四、皈依功德(p.31) 此归依最尊,此归依最胜,不由余归依,得乐得安隐。 一、此归依三宝,在一切归依中,最尊,最胜。如有求归依的真诚,那当然非归依佛教的三宝不可了! 二、不要邪正不分,以为归依什么宗教都一样!其他宗教的教主,教法,教徒,没有能究竟离染污的,也没有具足功德的;自救不了,怎能为他人作归依处呢?所以,即使归依外道,也决不会由其余的归依,而能得到有为功德的安乐,得到无为功德的安隐。安隐,就是安稳,指涅槃的究竟常乐而说。 乙五、皈依体性 丙五、信愿为体(p.32) 所说归依者,信愿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 一、归依的要求、对象、仪式,都已经说过了。但所说的归依,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深切的信顺,信得这确是真归依处,的确是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的。 知道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就立愿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威德的加持摄受。归依,就是以此信愿为体性的。 二、受了归依,就要将自己的身心: 1、归属彼三宝──不再属于天魔外道。 2、倾向彼三宝──投向三宝的怀抱。 能这样,就能依彼三宝的威德,得到救济。 三、在梵语(ZaraNa)中,归依是含有救济意义的。所以,三宝的功德威力,能加持受归依的,摄导受归依的,使他能达到离苦常乐的境地。 四、从能归依者说,归依是立定信愿,恳求三宝的摄受救济。 从所归依的三宝说,不思议的功德威力,加持受归依的,引摄众生,迈向至善的境地。 丙六、皈依真义(p.33) 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一、归依的深义 1、他力 一般说来,归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济。一般他力宗教,都是这样的。然佛法不只如此,而更有不共外道的地方。 2、自力 佛在涅槃会上,最后教诫弟子说:『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30。这是要弟子们依仗自力,要自己依着正法去修学,切莫依赖别的力量。 如《楞严经》中阿难说的:『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31,一切还得靠自己去修习。 3、归依的深义,是归向自己(自心,自性): 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 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涅槃; 自己依法修持,自身与僧伽为一体。 佛法僧三宝,都不离自身,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显现的。 二、若人自归命,能契真实义 1、从表面看,归依是信赖他力的摄受加持; 2、从深处看,这只是增上缘,而实是激发自己身心,愿其实现。 3、所以说:若人自己归命──命是身心的总和,归命是奉献身命于三宝。能依自力,自己依止自己而修正法,是人也就能契合于归依的真实义了。 ----------------------------------------------------------------------------------------------------------------- (附录):三归依文 (一)巴利文:Buddhaj saranaj gacchami(我归依佛、或我以佛为归依处) Dhammaj saranaj gacchami(我归依法、或我以法为归依处) Savghaj saranaj gacchami(我归依僧、或我以僧为归依处) (二)大乘: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发无上意)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六十华严》卷六〈净行品第七〉,大正9,430c-431a) 1 讲义主要参考 厚观法师所编《成佛之道讲义》(2002年~2003年版);至于科判则依据 性广法师所编《成佛之道偈颂科判表.第一章 归敬三宝》,法界出版社。 2《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大正9,7a15-28):「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3 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10(大正44,654a):归依:「归投、依伏(依靠)故曰归依。归依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主。……依佛为师,故曰归佛。凭法为药,故称归法。依僧为友,故名归僧。」 4 此处的「有」,主要是指众生的生命流转,是十二缘起中「爱、取、有」的「有」(bhava),不是有没有的「有」。如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p.12说:「经上说,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是能引发三有果报自体的存在。因三界趣生自体的存在(如种子到了成熟阶段),就必然有生老病死演变的苦痛。」 5 《杂阿含经》卷3(大正3,17b)。 6 恃〔ㄕˋ〕:依赖;凭借。(《汉语大词典(七)》,p.511) 7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42b)。 8 《大毗婆沙论》卷180(大正27,902a):「财积后必尽,位高后必退,亲合后必离,寿住后必死。」 9 《论语》「雍也」。 10 归依三宝的相关资料:《八犍度论》卷2(大正26,779a),《发智论》卷2(大正26,924c),《大毗婆沙论》卷34(大正27,177a-178c),《阿毗昙毗婆沙论》卷18(大正28,134a-135b),《萨婆多部毗尼毗婆沙》卷1(大正23,504c28-506c2),《顺正理论》卷38(大正29,555c-559c),《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正3,156a-157b),《十住毗婆沙论》卷7(大正26,54c-55c),《大智度论》卷22(大正25,223b-c)、卷57(大正25,467c-468a)。《大品般若经》(大正8,414c-415a)。 11 梵天王请佛转*轮:参见《中阿含》卷19(78)〈梵天请佛经〉(大正1,547a-549b);《长阿含》卷1(1)〈大本经〉(大正1,8b-c);《增一阿含》卷10〈劝请品第十九(1)〉(大正2,593a-b)。 12 《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31,136c)。 1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3(大正9,670c)。 14 《杂阿含经》卷36(大正2,263c)。 15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16 《佛说阿弥陀经》(大正12,348a)。 17 《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0c2-27):「烦恼习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如乳母衣,久故垢着,虽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以智慧水浣,烦恼垢气犹在。如是诸余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如难陀YIN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 如舍利弗瞋习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又舍利弗自说偈言:覆罪妄念人,无智而懈怠,终不欲令此,妄来近我住! 如摩诃迦叶瞋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敕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 如毕陵迦婆蹉,常骂恒神为小婢。 如摩头婆和咤跳戏习故,或时从衣枷踔上梁,从梁至枰,从枰至阁。 如憍梵钵提牛业习故,常吐食而狤。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 18 诸行无常(丘井,朽故):参见《众经撰杂譬喻》卷4(大正4,533a27-b13);另参见:义净译《譬喻经》(大正4,801b6-c10)。 19 诸法无我(空聚落,寂无人):参见《杂阿含》卷43(1172经)(大正2,313b-314a);另参见:《大智度论》卷12(大正25,145b9-26)。 20 涅槃寂静(彼岸林泉乐)。 21 《长阿含》卷2(第2经)〈游行经〉(大正1,15a)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引文取意。 22 参见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20-p.24。 23 参见印顺导师着:《佛法概论》p.18-p.20;《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196-p.202;《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75-p.179。 24 由上表所列,「摄僧」与「极摄僧」是就「和合义」而略有层次不同而已。但若据《资持记释》云:「极教者,若取制之深极,则指律文;若约教之终极,即指涅槃。」则「摄僧」与「极摄僧」可解说为: 一、约「制」:「摄僧」是声闻弟子摄受于佛法的僧和合;「极摄僧」是透过「说戒」规范的僧和合。如《四分律》云:「说戒是极教所遗摄僧根本。」 二、约「教」:「摄僧」是「世间(世俗)之摄僧义,是僧团、僧事之和合;「极摄僧」是「出世间(胜义)之摄僧义,是解脱知见之和合。 25 六师沙门团:(参考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p.28-29) 1. 不兰迦叶(PUraNa Kassapa):否认道德;行为无作用论。 2. 末伽梨瞿舍利(Makkhali GosAla):无因论(自然论);宿命论;修苦行。 3.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n):断灭论;唯物的快乐主义。 4. 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ccAyana):承认灵魂的存在;无因论,自然论;否认道德,享受现乐。 5. 散若夷毗罗梨沸(SaJjaya BelaTThiputta):诡辩思想。 6. 尼干子(NigaNTha NAtaputta):相对主义;灵魂及原子说;轮回和业论;修苦行;重视道德伦理。 26 《北山录》卷10(大正52,631b-c):「…食椹怀乎好,音(黄莺食桑椹而音美,如闻法而敬信也)乃佛法金城汤池之固(假尊官为外护,则佛法若有城池之固)而攻者罔弗败,律丧师矣(若有外党相攻,无不自然摧败也)夫释氏之难…。」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汉语大词典(二)》,p.1094) 27 参见《四分律》卷43〈拘睒弥犍度〉(大正22,883b-c)。 28 《大名经》,《顺正理论》卷37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大正29,552c-553a)。 29 演培法师《成佛之道偈颂讲记》(p.79)将此句解读为:「生生世世的展转受苦,无有尽期。」 30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参见《长阿含》卷2(第2经)〈游行经〉,大正1,15b) 3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大正19,109a1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