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3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3集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过了就好,不要一直在想。若是你〔思前境〕,就是一直在想那件事情,想之前你对我怎样,夫妻吵架常常说你以前如何。〔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若你一直想一直想,就越想越气,对你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对某个人一直怀恨或排斥呢?这样最直接的就是伤到你自己。当想别人对你不好,第一个倒楣的就是自己。你要透过练习,假设没有这么强的正念,会常常被自己的念头带得团团转,所以为什么常常有很多人会失去理智。这样的话,你就被念头所绑,这个心本来是一种作用,结果反而被它绑,就像你买一只菜刀,每次都切到自己,你买一条绳子要来绑你家的牛,结果却把自己绑了。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过了就过了,不要抓着不放,不要被你的念头所绑,这样你就能够体悟到什么叫〔无住〕。从这里好好地去体悟,渐渐能够有机会契入你生命的本质,去了解你的佛性。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这一段跟前面的解释几乎是一样的。[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我们一天到晚被事相所绑,比如说「你有什么心事?」我们若是能够彻底地不去执着它,[即法体清净]。一切现象统称就是诸法,诸法的本体是空、是清净。现在不只是你的本体是清净,这个盆栽的本体也是清净,它是因缘所形成,我们也是因缘所形成。为什么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就是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中国古人谈「天人合一」的概念,就是「万物本来与我一体」。因为所有的现象一定是透过因缘条件的形成,不是单一的因素,小到这只笔,大到这幢房子,都不是单一的因缘,并不是说这个条件里面再藏一个主体,或藏一个人。这个概念是一般人没有办法突破的,大家总以为在我里面藏着一个「我」,也就是在「我」里面藏一个主体。「本体」这个概念是个哲学的名词,用佛法来说就是「空性」。你用自性的角度,你常常会把这个「自」当成会有一个自己。最恰当最容易让你理解的是「性空」,但千万不可以解释成没有,是叫你不执着你自己,并不是叫你否认你自己。这不光是一种理论,而是要拿来应用。所谓理论就是说:「我知道所有的现象都是缘起的,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这叫你知道,但你没有真懂,你还是执着的,这样没有用,所以这个理论对你来讲并没有很大的作用。你要透过不断的生活体悟,才能够真正懂。

  譬如,你不执着,凭什么不执着?凭你遇到事情的表现,才可以说你不执着,你如果没有展现出来,你那个不执着就只是口头禅或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常常是把人跟事拆开的,人事人事,人跟事完全不可以拆开。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做人很成功,凭他做过什么事,一定要谈他的事迹,否则你呈现不出他的成功。你要好好修行,不是叫你不要做事,你要透过做事才能够成就你这个人。你要修行,成佛就是一个人格圆满的人叫佛,所以古代的禅师哪一个没有在做事?他们也是从早上做到晚,像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有的人修的是懒惰功,从早坐到晚:「事情你们去做,我坐到开悟就好了。」简单这么讲,这样修都是有障碍的,是不彻底的,没有办法真正展现生命。所以,有的在家人说:「在家很忙,不如我来出家!」哪知道出家了之后更忙。在家的时候早上八点上班,出家了之后早上四点。在家的时候下午五点下班,出家几点下班?但我们一般人掉入一个陷阱,他说:「你看你看,出家比在家更忙。」他谈的是现象,他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暗示出家人没有修,事实上是不对的。不忙就有修吗?那懒惰的人修得岂不是很好?所以不能够只看到现象,修行人有没有修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样子跟你差不多,但他的内心跟你不一样。我们常说会不会累,不是说你上班时间多人家半个小时,就说是累,根本不是这个意思。累不累,原则上就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当你内心觉得累就是累了,当你烦恼多挂碍多障碍多,当然累啊!你要从这里去体会到:「我虽然在现象界,这个相要离,只是说我在现象界中不执着这个现象,我的心中可以保持常清常净。」这个叫做〔无相〕。你要从这边好好地去体会,去突破。

  但是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却不见得能这样做,因为我们内心有惰性,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很大的障碍。你有惰性,你就不会有成就,所以要精进!修行不是只有谈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他一定要藉事相来呈现。当我们谈到「空」的时候,「空」一定建立在「有」,你要透过你的展现真正去悟到那个智慧,这就叫「中」。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不偏不倚就谓之中,那个中不是中间,那个中就是恰到好处,就是该做就做,该休息就休息。这个概念简单到一般人都懂,但做起来就不懂了。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我们常常会把〔境〕跟「相」连在一起用。比如说「我遇到境界」,感觉上是你遇到现象,但它们事实上是有点差别的,比如说「相」就是这个茶杯,〔境〕就是:「我对这个茶杯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看法,我可能对它产生执着、误解或偏见,它常常会烙印在我的内心里。」我们常常讲心境,〔境〕比较偏向于内,我们常讲:「遇到境界就被境界转。」这个境是内还是外?我们的文字真的是很妙,它有时候可以通用,有时候又要加以区隔、分析。好比,遇到境界,这个〔境〕是指外面;被境界转,这个〔境〕就是指里面。我们这里探讨的这个〔境〕就是:「我遇到任何现象任何事情,产生的看法会烙印在我内心,它就会影响我内心。」比如:「我看到这个人做事情很散漫,我看了很生气。」这个就是影响你的心,你的心染这个境,〔染〕的意思就是执着。这里讲的〔心不染〕,但你〔染〕这个境,你就很生气。你只要一染,你的内心就会起情绪的变化。你只要不染,你的心就会清净。我们已经习惯了染,所以一天到晚,反正就是喜怒哀乐,叫你歇一下,你也不甘愿,你的心就是这种状态。我们有看到现象,但是任何的现象,你分析到最后,就是空,所以原则上它的本体你看不到,但现象你看得到。我们要好好地过你的人生,好好地运用你的生命,要怎么样好好过人生?就看你如何用「中」,不然你的人生一定过得相当不好,不是太执着「有」,就是放任什么事情都不管。如果「我很害怕我的心起」,这是不对的,心就是可以用,但你在用的时候,就是不要去沾染,否则你内心的清净就会消失,你自己的情绪就会生起。你一沾〔染〕,就叫有念,有妄念,有杂念;不沾染,就叫〔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于自念上]用心。[常离诸境,]不执。[不于境上生心。]不要胡思乱想。心一定会起,所以你要用心做好任何一件大大小小的事。就像我们早上起床,你要用心,否则你就会闪到腰。起床之后你要用心下床,有的人一下床突然踩空跌倒。上化妆室,你要用心刷牙,你曾经被牙刷捅到吧?又不是只有开车、读书或做生意你才用心,二十四小时都当用心,你要习惯用心。但你却偏偏习惯执着,所以现在六祖大师说念头起就让它起,只是不要执着。你尽心做了,做好了就好了,如果做得不够好我们再做,不要懊恼、抱怨、后悔。我们用心做了,人家觉得不好,我们再用心做第二遍,就是一直做。为什么要一直做?谁叫你活着,不然你要做什么?就是因为活着,就要像蜡烛一样燃烧到底。体、相、用,「体」你想破头都没有办法做到,你要从「用」下手。「用」,去做,在做当中,有一天有机会大彻大悟,跟你过去不做想要悟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古以来每个人开悟的时机都不一样,但很少人坐在蒲团上开悟的,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当然也是有人这样,但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在动中开悟的。有的禅师在工作中,掘到一颗石头,那个石头弹起来碰到旁边的竹子,当下就开悟的。有的禅师骑马,被马摔倒在地上开悟的,或是滑倒开悟的,就是很少有什么事都不做就开悟的。读《六祖坛经》你会发现佛法很活泼,它就像一股涌泉,它不是死寂的,或是对人类没有贡献的东西。做完了就完了,或境界来了过了就过了,所以〔不于境上生心〕,你内心不要一直想那件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假若你什么都不要想,那就等于没有用。我只是叫你不要胡思乱想,我没有叫你什么都不要想。很多人一直想尽办法让他的念头止息,不是这样修的,也不可以这样修。譬如你在念佛,你每一句话都是活活泼泼,每个念头也都清清楚楚,因为每一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它都在作用,念到最后让你的内心清净。大家常常说「没有念才是清净。」其实念念没有障碍才是真正的清净,没有障碍会产生大用,就像镜子一样,没有任何灰尘,照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心为什么没有体会到诸佛菩萨?没有办法感应道交?因为你的心不够净。纵使经里跟你讲,只要念一句佛,佛光自然就普照,因为阿弥陀佛叫无量光。「我已经念了几辈子了,怎么没有感觉到光?」因为你的心不够清净。比如千江有水千江映,怎么映?就是月嘛!所以说千江有水千江月,虽然每一条水面中的月亮并不是真实的,但是它却可以照映得很清楚。所以不是叫你不要起念头,如果你念头不起,不是跟死人一样吗?这样就跟一个人死了之后,〔别处受生〕,就是继续投胎轮回,想要修行的人应该好好去思考。

  谈到〔思之〕,你生命当中有很多的问题,你常常缺乏深入的思维,所以你常常找不出答案。你要检测你的思想正不正确原则上不难,比如说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但你不快乐,这就有问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想法正确的,他不应该不快乐,你不快乐,就要回头去检测你这个想法对吗?你不关心别人,你会快乐吗?你会说:「我很快乐啊,这样才省得麻烦。」那好,以后别人也不会关心你。佛法里常讲布施,但很多人很吝啬,你能怪他吗?他认为「钱是我辛辛苦苦赚的,我捐一万块,我的户头又少了一万块,我为什么要捐呢?」当他的观念不清楚的时候,他是不可能布施的,一定要让他自己去思维,直接去思考这个问题,他才有办法改变。

  如何思维?什么叫富有?他对富有的定义不清楚,他认为钱比别人多是富有,事实上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最富有。他要能够这样地认知,吝啬的心才能够破除掉,不然不可能。很多人都说现在好好地赚钱,纵使你要出家也要先存一笔钱。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想法呢?因为大家在担心未来的变化,未来会怎么变,我们不知道,因为它是无常,所以每个人都很恐惧,以为有钱就可以安定。这是观念的问题,你要去思考说「这样会快乐吗?」你人生有很多疑惑,你都要去思维。无论你是听法师上课,还是一般老师上课,还是去买书,看了之后你有疑惑,你就要思考,你就要问,不然以后它会成为你的障碍。思考可以解除你的疑惑,所以你要思考,我们学佛要闻思修,这个〔思〕很重要。

  【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如果你不懂,那是你的事情。不懂还去告诉人家,你不是一盲引众盲,共同入火坑吗?你还以为是在弘法利生,这种作为才是真正的诽谤佛法。谁诽谤孔老夫子?一定是读书人。谁诽谤释迦牟尼佛?一定是我们出家人。外行就没有话说。学佛刚开始要学智慧,再来要学慈悲;智慧的经典一定要先学,无论你修什么宗,是南传还是北传,显教还是密教,《般若经》一定要先读,否则你常常会迷信,你学下去都会出问题,因为观念不通。比如说学禅的,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边,就是一天到晚口头禅。学净土不是说你一天到晚只会念佛,却不持戒,这样你不可能往生净土。念佛一定要持戒,这样你才会往生极乐世界。持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加上念佛,不是只有念佛。

 
 
 
前五篇文章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2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1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0集 定慧一体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49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48集

 

后五篇文章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4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5集 教授坐禅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6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7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8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