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一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一集

   明忻根据录音整理

  原文:

  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

  是故《智度论》(卷二九意)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卷二九意)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在净土教言中给我们作了诸多提示。在“愿生秽土、不生净土”这个问题上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身居不退,为化恶众生,处染不染,处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浊拔苦。”这是个很平实的问题,也很贴切,在我们每个人学佛的愿望中都会表现出来。经常会有这样的说法,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善知识安于在此浊土利益众生,不愿意舍弃沉沦有情。象近代的来果老和尚发愿人寿十岁的时间亦不舍此娑婆世界,以自己所发的四十八愿来利益这个世间。那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说法? 道绰禅师说这要有个前提,就是处于不退位,若不如是,恐如“逼鸡入水”,会出现问题,相互地沉沦。

  唯恐自行未立,

  愿望未立,法则未立,发心未立,或者说现世成就未立。

  逢苦即变。

  没有深刻体会这个娑婆世界苦难逼迫的人对“逢苦即变”的感受还不是太强。象我们现在的学佛人,往往福德因缘各方面比较聚积,身体、年龄、自我把持力,或者说审视力都比较自如,对这感触比较少一些。象年龄稍微偏大,把持力稍微弱一些(的人),对往生净土这个愿望从感知上要强一些。此娑婆世界之苦常常是莫能忍受,那法无自性能不能忍受呢?这是需要观察审视的这种抉择。

  是故《智度论》(卷二九意)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

  圣意不许,最主要是怕我们不自量力,并不是说能不能发这样的愿,而是说在浊土度脱众生,历代净土祖师们都有在浊土度众生的一个前提——就是不违安养入娑婆,不违往生之愿在此浊土饶益有情,不舍弥陀摄化,在此浊恶世间饶益有情。它这个前提就是象印光法师所说“不愿往生之徒,非愚即狂”。那么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偏重呢?需要我们自己来对比审视。因为这个愿往生的心——愿往生浊土、净土的心,一定由我们各个业力的分别承担者所表现的,我们自身要审视。要是不愿意往生彼国,你就是圣者智者亦不得往生。你不愿意往生,你说我是圣者智者,已经了生脱死,于诸烦恼海已出离,何在于往生净土不往生净土呢?

  阿弥陀佛净土的教言有个特定,就是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以佛果地回施,能令众生现世中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就是那些已经破除了生死的缠缚,在一生成就菩提于不退转这个法则中得以成就(的人)也不尽然,我们要知道八地以下的菩萨也多有退失菩提之因缘,你看《无量寿经》说:“有无量菩萨欲闻此法而不能听闻,有一亿菩萨因不闻此法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一方面这样讲;一方面讲“若遇到阿弥陀佛殊胜愿望功德名号,有听闻者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于无上菩提皆得不退转。”这两种授记给我们作了一个法的抉择,辅助我们来作抉择。

  有时我们择法的因缘并不是十分清晰,无始以来的业力不可思议,佛力的确是不可思议,若随顺,若不随顺,皆有不可思议的力感化十方有情,机遇一熟,必然得以成就;机遇不熟之人,尚是用弥陀的这种功德的呼唤,以唤醒此类有情,发起愿生彼国之愿。愿生之愿,我们凡夫心智能生起来愿生彼国的愿望吗?这是后话。我们自身生起来的愿生与不愿生的愿望是真切的吗?是有力的吗?这还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龙树菩萨举了一个例子。

  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

  他比喻我们凡夫在五浊恶世中,欲以净法净化世间,欲净而不能,欲升反降,欲净而更浊,这不是哪个人所能涉足能改变的。很多人就发愿要改此浊恶世间为清净国土,转此正法末际为正法之际,这样的宏愿是很感人的。

  共业是什么呢?共业跟这宏愿有没有一个直接的能相应的法则呢?我们都知道共业中有别报,象有些大善知识或者说不可思议的威德者,他们在别报中会出现很殊胜的功德与利益,在整体的共业中所现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到人们的道德、社会的风气趋向于减劫的这种大的滑坡,不要以为实有,不要以为虚有,现状如是。这种社会的现状究竟在什么人的业缘中生效呢?在什么样人的业缘中无意义呢?当然跟学佛不学佛有很大的关系。共业中我们能不能以自身的修持或者说(以)佛陀的愿望来使它有个转化,或者说使它有一个升华呢?这都需要大家真正的去在佛法的实践中观察,在发愿的心地中审视。草草地下一个定论,往往与我们生命的现状不相应。龙树菩萨举这个例子使我们审视,乘业力和乘愿力当然是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在业力处说。许多有情在这个地方以自身的修持发起无畏的增上信心,有的人于佛陀的愿力功德发起了无上信心,所依从不一样。古来已久的善知识讲有真有妄,妄者以九界为妄,真者以佛陀清净功德为真。真者必定能转妄,这是有实际利益的;若是以妄转妄,实在无力。他举这个例子就是以妄转妄之说。

  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

  这是让我们观察的,不能轻易带过,也不能去当真当假的,你不去观察不行。

  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这个地方干脆掐断我们不愿意往生的心智,予我们唯一的出路——你不管是有能力也罢,没能力有罢,舍弃浊恶,往生净土就对了——给我们这样一个抉择,这段文字就是一个抉择性的说法,来激励我们通过观察生起这种决定心。实际大部分念佛人在往生上是徘徊的,或者往生的愿望是徘徊的。弥陀的摄化决定是令众生咸得往生,无有疏漏;就众生的心愿表述来说,多不愿意舍弃浊恶世界。这个是什么因缘呢?我们可以善自观察。他会找种种理由不愿意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我们看到第五个问题。

  原文: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

  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是故《大经》(卷下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又(大经卷上意)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卷下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著乐之理也。

  这段文字比较多一些,因为这段整体的题目是破除异见邪执。异见,就是不是净土之见;邪执者,就是说他会利用种种教言来证实自己的所见法则,称为异见异解者。异见异解是教内之说,就净土一法若不把异见异解一一地化解掉,或者说消融掉,或者说会通,那么往往就会阻碍我们念佛人愿生净土的这种彻底的信愿,心中就模糊,或者相似。你可以仔细观察观察,现在念佛愿意往生彼国已无挂碍之人、没有疑虑之人是很珍稀、很稀有的。我们可以如实地,不要去笼统地,如实地观察自己的心念,每个心念是不是真正地在往生上作抉择,在往生彼国作抉择,还是在此娑婆世界有什么作为啊,有什么知见的传达啊,有什么度化众生的心愿啊?(能不能)清晰地、毫无迟疑地在每个因缘现前的状态下,都是以往生的心做回施的,或者说作守护,作传达的?我自己审视过自己,十有九个心还是浊土之心,就破相的法则来说是另外的说,但是在习气中多有对此浊土染着,好比说有很多事情要做呀,很多有情不了晓佛法的道理呀,很多伟大的事业没有完成呀……很多很多的自我理由。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

  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认识,因为《阿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彼国但有诸乐,无有众苦”。那么是不是因为贪图安乐才往生彼国呢?玄奘法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有比较清晰的文字,阿弥陀佛的愿望中有这样的文字,道绰禅师可能没有看到玄奘法师译的这个经典。我们把玄奘法师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个文字找找看,是不是这样的。玄奘法师翻译的经有这样的话——往生彼国的有情是不贪著彼国的受用的。玄奘法师译这个经典是直译本,不是意译本,罗什大师所译的经典是意译的,我们读这个本子是十方佛,是十方如来,而《阿弥陀经》是六方如来,译的文字上有差异,在意义的差异肯定是没有的,因为不管是意译也好,是直译还好,它必然会把佛的经典的内容译过来。但还是提倡大家关于净土法门的教言,读一读《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它是很详细详细的文字。往生彼国无有乐著,文字我们翻一翻。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昼夜六时,常雨种种上妙天华,光泽香洁,细软杂色。虽令见者身心适悦,而不贪著,增长有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它本身就有这样的利益,大家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又不贪著。这个经典象《无量寿经》一样,很多句子很周详地来讲净土。

  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有人这样说,“在此浊土的修道一日比在佛国修道百年,我们在这修行多好。”你看看是不是这样?要是你能把握的时候,在此娑婆世界修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百年,就怕你把握不住自己的时候,在此堕落一日,那就不知道到哪一道轮转。这是一个问题,就是所谓修持力的问题,佛讲法决定不会是矛盾的。象我们现在心智畅明,能在此娑婆世界习法闻法,比在他方佛国学佛机遇是甚难稀有遇到的,得到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比在他方佛国修道的百年,那功德是什么样子?我们要是在此娑婆世界精勤于道业,实是不可思议之人!在此浊恶世界,不行放逸法则,常精进于佛法的实践与听闻,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利益者!能不能人人都这样子呢?这是大家应该去观察的,自心应观察自业。

  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

  “佛告阿难,彼国无有邪定聚及不定聚。”我们都知道,世间所彰显有三种聚——正定、不定、邪定。正定者诸贤圣之类,不定者就是在善恶中尚有徘徊之业无有抉择,邪定者是诸堕落有情,把这分成这三类。彼国无有不定聚与邪定聚,皆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远离贪著之有情,皆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摄,清净果德给与。他贪著诸乐的心愿是我们浊恶世界的妄想分别心所现,非是佛愿力成就。我们一旦被佛愿力(所摄),就是被阿弥陀佛光明照触,也自然会身心调柔,远离贪著,就是断除烦恼,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恶消除。若是用情计来说,就会推导多乐之处就会贪著,这是情计所推导,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不如是的。道绰禅师的这段文字的引用也是使我们放心往生。

  时间又到了。我们还是鼓励大家能看一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有因缘能翻一翻、读一读。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后五篇文章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引言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十九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十八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十七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