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三天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三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讲到「见性成佛」顾名思义,可以站在因地来讲也好,果地来讲全都可以。有的已经修到顿教法门,多生累?修到将近因圆果满的时候,当然见性成佛,此为站在果地而言。如果站在因地来讲,「见性」就是见到他不生不灭的「菩提自性」,也就是见到了「涅槃性」,依此性去修行,有一天毕竟成佛。

  所以「见性成佛」分成因地和果地的立场而言,两方面就对了。我们禅宗有时讲「心」,有时讲「性」,有时说「道」,有时说「禅」,有时说「妙觉」,有时说「如来藏」名词很多,但都指着你「本来面目」而言,也就是你光明的「本性」。禅宗都是先建立你有一个心,悟明心地解脱以后当然是转凡入圣了。但是要让你认同有一个心不容易喔,是真的不容易。也因为一般人往往「见心」见不到,「会心」会不着,连同自己的心都否认掉,天下间到处是。所以要让你建立有一个心,百岁命终之后,绝对随你的心意识投胎转世,你就无能为力去信你的自心了。

  有一位将军渐渐的学佛,经典看了很多,处处都教我们要「明心见性」,他对「明心见性」非常有兴趣,但是充满了许多疑惑。所以来到一位开悟圣僧面前,请教这个问题,他说:「禅师你常说人人皆有佛性,都有一个心,请问心在何处呢?」心在何处?我们听开悟圣僧如何回答他,回答得一针见血非常微妙。他回答:「你的性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流露,你都没看见吗?」他这些话就是要让你回光返照,让你反省,让你回头见你的「性」。

  开悟圣僧云:「心在何处?汝问我者,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我!问我即汝心,从无始?来,乃至施为动作,一切时处,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不愧是开悟圣僧,用无量的善巧,让将军契会他的本心,结果这位将军当下就悟入了,向老和尚顶礼三拜。他怎么答呢?他说:「你问我心在何处?要在那里契会你的心,能够看到你的心?你问我的,你能问我的,那就是你的心啊!」很直接的回答。我老和尚直接回答你的问题,我能答的就是我的心,如果我老和尚没有心的话,我如何来回答你的问题呢?你若无心的话又如何来问我呢?你能问我的、可以问我的,当下就是你的心。你看三两句话就要让他见到他的心,这位老和尚有善巧方法,不然说半天,三藏十二部经典看完了、研究完了,你还是没办法契会你的心。老和尚再说:「从无始?以来,佛性在你身体里,在施为动作行住坐卧,一切处、一切时全都没有离开你啊!那就是你的心,你的本来面目,你的佛性。」每一句都没有转弯抹角,每一句都点破他的心,他说:

  「心在何处?汝问我者,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我!问我即汝心。从无始?来,乃至施为动作,一切时处,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所以说,你我人人都有一个「佛性」,但是「佛性」没有善根、没去探讨、没去注意、没有留意的人,那怕他有一个心,他也不知不觉啊!别说先知先觉了,都不知不觉,可是不知不觉又在生活中行住坐卧。所以见性之人当下就悟入了,不见其本心之人一迷永迷。所以「性」在作用,你要如何运用呢?如果你伤心在哭,这样叫做哭佛。如果你心生欢喜、欢天喜地,哈哈大笑是笑佛。看你如何用这个「性」,你动怒脖子的筋很粗像高速公路,怒发冲冠这样是怒佛。你阿爹阿娘亲戚朋友往生,心情?卒非常悲哀,如此叫做哀佛。你要哀佛、要笑佛、要哭佛呢?你可以自由选择。所以我们常说一句话,你有能力将你一辈子哭、笑、喜、怒、哀、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用录音带录起来,羞愧的事也录下来,你私下放出来听听看,你会羞愧无地自容。所以「性」无好无坏如何用而已,作佛用变佛性,作众生用变众生性,作贼用变贼性,作畜性用变畜牲性,做鬼用变鬼性,性无二样性无差别因人而异。所以性在你的生活中,性就是你的心,看你如何去用,用得好就上升,拿来修行到最后成佛。你用到坏处用到恶处去,做非法的事,杀盗淫妄、五逆十恶去做的人最后佛不成,反而堕落变魔王了。所以性实在无好无坏,就看你如何运筹、如何用而已。

  在修道过程中,我们要做小乘做大乘或是做自了汉,全在你的心如何用而已。来,我们看一位开悟圣僧怎么说:

  「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名为中道。」

  这是站在「心」的立场来说话,前后刚好有三个境界。第一凡夫自古多生累?以来,都一直生心一直生心一直生心,生情、生爱、生心、染境因此一向生心,我们称呼为「有」。三界里面是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三界六道有轮回有生死,注下生死之因,生心就是有,凡夫就是这样。二乘人也就是小乘阿罗汉之类的,一向灭心名为「无」。因为有妄想他认为很麻烦,阿罗汉认为在那里起心动念,这些是多余的多此一举可以不要,所以一直要灭掉进入偏执的涅槃,这样比较快活。你动念头,他认为如牢狱很痛苦的事。所以一向要灭掉自己的妄想心,进入空寂当中,这样叫做「无」。是为小乘的人一向灭心,称呼为无也就是空的意思,也是进入偏执涅槃的意思。菩萨和佛就不一样了,佛和菩萨未曾生心也未曾灭心,因为心灭也灭不掉,心生也不会因为要生它才生,你不生它本来就生。它不能说无,若无不就无中生有吗?那也不对。他不会在有无当中打转,因为他知道它不生不灭,所以他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你也不能说它有,它的有是因为妙用没有污染,如此才称呼为「非有」,他这个有是妙用,不是凡夫的有。凡夫的有是生尘生境生感情,然后堕落造业所以它非有,也不能说它无叫做「非无心」。连同清净光明的如来藏性都没有的话,那就甭说了呀!修到连心都没有,那就不用修了。也不会因为你没修就无;有修就有,本来是不生不灭。所以修道你没有达到「非有非无心」入此中道不二门,你始终无法见到你的本性。再念一遍:

  「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名为中道。」

  这三种境界就是凡夫执着「有」,不知道这现象界的问题、宇宙的问题、人生的问题,它虽然是有,但却是空幻不实的,但是空幻不实他却执着为有,所以才沉沦生死。为何沉沦生死?不了解「有」的当下就是「空幻」,把无常当作常,因此颠倒,颠倒当中就做颠倒的业受颠倒的痛苦,凡夫如此。二乘人执着无、执着空进入偏执的涅槃当中,所以他就不要出来度众生了。阿罗汉开悟证果以后,你要他出来度众生,他就比较为难,不想。因为在现象界是很累的事,连起心动念都不要了,何况进入现象界、花花世界、五浊恶世,他那里会起欢喜心?只是增加烦躁、困扰而已。所以阿罗汉就说了:「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看这生死轮回是痛苦的事,冤家死对头。所以不要来人间度众生。他就不想倒驾慈航了,看生死就像冤家,这就是他一向入于空、入于无、灭掉一切心。而菩萨知道这样不对,虽然生死,生死性也是涅槃性,生灭就是不生不灭,有就是空,所以菩萨证得中道实相的道理,那怕在生死性当中,他也能自在解脱如同涅槃性,所以叫做证入中道实相的道理。但阿罗汉不一样,他两极化,涅槃就是涅槃,生死就是生死,你不要把他混为一谈,因为他没有悟得生死就是涅槃的道理,叫做两极化。凡夫在生死当中,声闻、缘觉也是阿罗汉之类,他在涅槃这岸偏执涅槃,两个两极化都不对,虽然不对,但是阿罗汉比较快活,因为他解脱了。凡夫执有把无常当做常,把现象界牢牢的执着住,看不破、放不下、不解脱、不自在都是两极化。菩萨不一样,他行「空有不二」,行「色心不二」,行「菩提烦恼不二」,行「生死涅槃不二」的道理,因此中道解脱,所以菩萨和佛就胜过阿罗汉十万八千里。总而言之,凡夫执着有,二乘人执着空,佛、菩萨是行「空有不二」的中道法。

  菩萨的伟大在那里呢?菩萨不但「静」自在解脱,「动」也能自在解脱。阿罗汉没办法,动就动;静就静,这是两回事所以无法入中道,只有在偏执涅槃才能自在解脱。修道不可如此,在现象界当中、动乱不堪的当中,其实它当下也是平静的,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在惊涛骇浪当中,水的本质是平静的,只是构成缘起的激荡而已,其实水的性也是平静的,要体会这个道理,这样才有办法解脱。我们看开悟圣僧怎么说:

  「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虽动亦静也。」

  你虽然在动态当中而能转一切境,这才是真正的动。有人动中控制不住转不过来一动永动,这种情况无法体会「动中亦静」之境,如此那有解脱可言呢?因此告诉你,但见一切人时,没有看见人我是非的过患,这才是真正的自性不动。这么说来,就是「善能分别一切境界,而自性不动。」这才是真正的解脱的意境。所以不动并非不动,不动是在动中无染污,不住于心,所以他的「动」也就是「不动」,并非离开动另外有不动,是在动的当中,无有住境、无住相、不生心染境,这个动当下就是不动,离开动并无不动,这样诸位了解了吗?

  所以修道人能够做到,观看一切是非善恶当中而不染心,这样当下自性不动,虽动也如同静,这境界不简单啊!所以菩萨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日理万机、度化众生的工作中,他虽动而静也。凡夫动就动、静就是静,静不能说动,动不能说静,因凡夫没有悟不二门,心地没有解脱。但是菩萨在生活当中看了一切人,在人我是非当中,他心里能转一切境自性不动,虽然是动也如同静,这是境界的问题。我们修道悟空的道理、悟无我的道理,如此众生当下就是佛。如果佛不能悟此空、悟无我者,佛也是众生,所以迷、悟都是功夫的问题。我运用圣僧的话来说明:

  「动而永寂,众生即佛;寂而反动,佛即众生。」

  这一段的意思简单讲,「动而永寂,众生就是佛」这是境界的问题,菩萨日理万机,普度无量有情,但是能说、所说、所度的对象他能三轮体空自性解脱。有人不一样,讲经讲得好,他自己私底下很高兴,他认为有多少众生被他所度,我今天讲了微妙大法大家听得法喜充满,让无量众生善根大展流露,让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自己心里生了欢喜心那是喜魔,那就动了。他无法动而永寂,但佛菩萨清楚能说之人、所说之法、所度的对象,当下是空寂的,所以他不会染境住境,一切相不会放在心里,他虽动「动而常寂」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心境了,若说你是凡夫,凡夫也如同佛一样。反过来说,你在寂静当中反而心不能自主,在无止境的打转,叫做「寂而反动」。这种人如果说是佛,不如说这佛也是众生,因为他的心不能自在。

  真正会修道的人,他一入定就好几个小时、好几天、好几个月,佛祖一入定百千万亿?,他说停就停、止就止、说禅定就禅定,他不会在禅定中心反动。凡夫没办法啰,叫你五分钟不要起心动念,你做得到吗?我看难喔,一会儿就想:「等一下听如本法师讲完经,就相约到海边看夕阳,看太阳西下,看一些七彩乌云,看完后晚上再去看电影:::」五分钟叫你不要打妄想,难哪!佛祖一入定百千万亿?,要叫他动一个念头,难哪!一样是难,但是这难的角度境界不同。凡夫叫他不要动念头,叫他不要胡乱打妄想,他做不到,难哪!但佛祖百千万亿?叫他动一个念头,不会就是不会,也是难哪!一个是有解脱的难,一个是无解脱的难,这样你要选择那一种?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境界的问题。

  我们在世间不是作佛就是作魔,作佛就是能转一切境界,作魔就是境界转不过来,反被境界转得惨兮兮,被境界所转是很痛苦的事。所以说忍顺境不好忍,忍逆境比较好忍。逆境我们有防范心有注意,所以别人要毁谤、侮辱我们,我们有防范心比较有耐性,你若没有防范心没有注意,称赞你一下,生活在娇生惯养里面,生活在掌声中的人,这种人你称赞他,他不知不觉。生活在顺境中不知不觉,一直沉溺下去。所以逆境要忍、顺境也要忍,不然自己的心都腐化了,在醉生梦死之中,心完全懈怠下去,因为他生活在顺境中。所以逆境要忍顺境也要忍,你不忍因顺境而倒栽?越迷越深,吃好、穿好、睡好一切都如意不知不觉就纵欲下去、沉浸下去,你的法身慧命就腐化掉。有如铁锈敲掉以后,铁质本来十寸后来剩不到一分,都锈蚀掉了,变成锈铁了,这样我们称为完蛋了。有人说境界的风越大,心随着它动就越大。凡夫就是这样,境界的风如果小一点,被转的心就小,不论境界大小,如果能转境才是真正的自在解脱可言。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刻要像穿著战甲上战场一样,战赢则生,战败则死。修道如同打仗,对一切境,转得过来就是佛,转不过来就是魔。在三界内作凡夫,每天考验,女色来时你转得过来吗?金钱摆在眼前时你转得过来吗?名利在前面的时候转得过来吗?人家对你称许、赞美时你转得过来吗?毁谤你、侮辱你、糟蹋你、抹黑你时你转得过来吗?全都是考验啊!假设这样好了:如本法师我供养你十元,你会心动吗?考考看,我如如不动。我供养你一千元,嗯,我如如不动。供养你五万元,我如本如如不动。供养你一千万元,嗯,如如不动。干脆供养如本法师两亿元,嗯::这要考虑哦,两亿得来不容易,这一辈子要做度众生的工作,要来运筹慈悲喜舍,可以让我有很大的方便喔!哇!诸位,心动了,不但动了还大动特动,像刮台风那样连树根都拔起了,这叫做小小的考验你的心不动;境界若大,别说树顶刮台风连同树干、树根都拔起来了,像十八级飓风一样。所以考验是小的,考你不倒,境界大的考验就要看人了。真正开悟证果之人,甭说是两亿、二十亿、一百亿供养如本法师好不好?如如不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动,不动是不动,是永不动。凡夫的不动都是剎那生、剎那灭,一会儿就泡沫化了,小是不动大就难讲了,现在不动并不代表永远不动,也许现在你防范有注意,有一天贫穷后没志气,过得不好逼到了,到那时,诸位啊,这会不会被考倒呢?因人的造化而定。

  所以修道中境界的风很大,有时候顺境来考,有时候逆境来考,有时候家庭、夫妻的考验,公公婆婆的考验,儿子女儿的考验,他要来那一招,有时候你无法防范,或是来一场无常的考验,或是来一场生死的考验。真正修行是面面观、立体性的、全方位的,不是仅仅忍财产、忍女色而已,修行都是面面观、立体性的、全方位的,而且也不是今天考,考过了就赢,要尽未来际一直到成就佛道,才有办法达到全方位、立体性的解脱。否则说不定某一个角度你能转境,另外一个角度你并不一定能转得过喔!女色可以不被考倒,钱财或许就被考倒了。钱财或许考不倒却被女色考倒了,或被名位考倒。每一个人都有弱和强的地方,但是真正解脱之人就没有片面的、局部性,全都是全方位的胜利,这样才是真正的胜利啊!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之境,全部你都可以转得了,这才是如同如来了。【楞严经】释迦牟尼佛说:「心能转境即同如来」,你能转一切境界的话,你和如来没什么两样了。

  诸位,两年前有一位菩萨生起欢喜心,要布施供我们讲经说法。结果布施后回去,让一些没学佛的人三言两语讲讲之后,后悔又来要回去,这种人对如来正法无法深入了解,被旁边的人洗脑说几句以后,因此起懊恼又拿回去了,他对布施之道实在不了解。诸位,我们在修道中,知道「三轮体空」的道理,能布施的我,布施之物,布施的对象要三轮体空,何况布施在讲经说法当中,能造化多少人心灵得到净化?我们这一席佛法在全国讲完后,你看多少人得到佛法的正觉?解开多少人心中的结?多少人心中的迷惑得大利益?所以喜舍是有意义的呀!还有,多喜舍的人不但能间接度众生,同时也是为你自己成就佛道,庄严你的福德因缘。说明白一点,其实你布施喜舍等于为自己铺路一样。

  有人问成佛要具备什么条件?两个条件:修福和修慧。在课诵本上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说「皈依佛两足尊」什么叫做「两足」?不是说两只脚很尊贵,那就误会了,叫做「福具足、慧具足,福慧具足是为两足尊。」佛就是修福修慧来圆满成佛的。因此以后的人见性,同样走修福和修慧,叫做「福慧力庄严」庄严你的福慧。所以布施做功德也等于成就你福报因缘而具足。多布施喜舍的人,可以和你的冤亲债主、你的亲戚朋友或对方,化消彼此多生累?的恩怨。多布施的人能令其悭贪之心因此净化解脱。多布施喜舍的人久了,本身相?会庄严,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佛祖说一个人若成佛以后,要一百?修「相好光明」。「相好光明」简单讲就是要修慈悲的忍辱行,加上多布施多喜舍和众生结下无尽的善缘,才能得「相好光明」之报。所以为什么阿罗汉相?坎坎坷坷呢?他的相?为何较不庄严呢?十八罗汉十八张脸,有的圆、有的扁、有的?圆形,三角六棱凹凹凸凸,因他的福报因缘不具足。所以成佛后要修一百?的相好光明,道理在此。相好光明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忍辱行,和众生无尽的结善缘乃至多布施喜舍,做善事做功德都是菩萨的资粮,成就佛道必然经过的喜舍心。

  如果布施能够了解这一层深深的意义的话,那有布施之人又将布施的钱再拿回去的呢?本来要种福田,然后又抽走自己断送自己的善根,断送自己以后的福报因缘,以后会进入贫穷的果报。所以佛门说「布施得富贵」实在有道理,就像豆种子撒到田里面,只有一把,一把有多少豆种子?以后丰收收割起来,有四、五担还担不完。所以【三世因果经】才说:「一文喜舍万文收,要君寄在坚牢库,不如喜舍三宝宫。」为自己的福报来铺路,绝对正确的。一个人大富大贵有他的前因后果,绝对是他多生累?,多喜舍多帮忙一切众生,懂得布施三宝,自然在今生当中所求如愿,一切随心所欲。对啊!所以如本常讲一句话,富有的人要布施喜舍,因为你的福报是有限有尽的,就算你有两亿,总是会花完吧!为何不用此福报再培养福报令来世更有福报呢?所以富贵的人知道布施喜舍是聪明有智慧的人。贫穷的人更加需要布施,越布施才能在来世得到富贵之报。这一世人贫穷,就是上一世人多生累?没种善根没有种福田,所以没办法感召福报因缘,再怎么赚都赚不满,赚这边补那边,永远都是失财赔财,保留不住就对了。所以有人会埋怨,我不是懒惰我很会赚钱,也很勤劳,为什么钱都留不住、赚不了钱呢?你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多生累?要种福田啊!

  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是非常非常贫穷,我是乡下小孩农家子弟、贫穷的子弟。我嫂子每天拿五元给我吃午餐,我一定买一元的馒头、一元的豆浆,三元拿到佛寺去布施给三宝,让三宝去运筹作弘法布教的事情,做三宝事。我一定买一元的馒头、一元的豆浆,三元做功德喜舍。因为我清楚我明白这一世人,穷怕了。穷和我们多生累?的因果有关系,我们为了来世不要再穷下去,因而现在布施喜舍才是合时机的,因为我们已经了解道理了,人说心动不如行动,就是这个道理。你只是嘴巴讲讲没有解脱,只用嘴说说是道理的通达,和事相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我们修道当中,不可永远停顿在知、明白、了解理通的阶段而已,这样还不够,理通以后要事证,你要做做看。佛祖教我们要多布施多喜舍,能消除我们的悭贪之心,带来来生的大富大贵。你布施看看,喔,布施要有功夫的,布施没功夫自己会因布施一点点,而想好几天睡不着。我们不要说别人,我初出家没多久,信徒一元、五元、十元、百元不等,我就一天一月一年节约下来,节约了三、四年,难得积了五万元,要做我日常生活的花费。换一句话说,我的总财产就这五万元,我住在山上自己在那边看书用功,自己一人住在一间草房。听说我一位同参道友要建佛寺,我听了很欢喜,因为我平常鼓励大家多喜舍作功德,劝别人那么做自己也来做做看。所以我们看许多出家的人,不会喜舍的也很多,只有进没有出,像牛蜱︵虱子︶一样非常多。我们教别人喜舍,自己也来做做看。

  机会来了,同参道友出家师父要建佛寺很缺经费,我试自己的功夫,将五万元丝毫不考虑的,给那同参道友建佛寺。惨了,没布施不打紧,一布施下去我吃不下睡不着,白天烦恼、夜晚睡不着,在睡时眼睛张得大大的,看半空中五万元在那里飞呀飞的,吃饭的时候我的钵就浮出五万元来,跑到厕所时卫生纸上也浮现五万元,要冲马桶时马桶里又浮现五万元,实在很惭愧,我布施没有解脱。佛祖说布施要度悭贪,悭贪就是小气、吝啬、铁公鸡就对了,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叫做悭贪。我很羞愧,布施五万元也没多少,竟然心里痛了差不多一个礼拜,全都无法消去,第八天才慢慢舒服一点。原因很简单,我小时候就贫穷得像鬼一样,难得积蓄了五万元,这五万元又把它丢出去,你说心不痛吗?如果真的不痛,那如本解脱了成佛了,可以坐在那边给人膜拜了。但是问题出在我是穷鬼出身的,所以突然布施五万元,对一个贫穷小孩来说,他怎会不执着呢?绝对会!第八天才慢慢恢愎,喔,快活一点了。前六、七天有身没灵魂,所看的经典都忘光了,只想那五万元我节俭了那么久,如果好好用可以用十几年啊,一下子就送出去了,后悔舍不得。不过我有一个人格,我不会去要回来,不像那位菩萨又去要回来。

  所以我们修道也是相同道理,我们多喜舍,到现在多少布施一点,我的心就不会痛了。所以佛祖说的对,多布施能度悭贪和众生结善缘,以后可以相好光明啊!真的,我初出家时年轻小孩,我二十六岁出家时相?非常英俊,英俊当中带了杀气,很酷。出家修行以后,多喜舍修慈悲,受佛法的熏陶,人说「有吃药有行气,有烧香有保佑︵台语︶。」有修行三十二相就大放光明,现在你看如本法师的脸,英俊的气氛较没有了,较有慈悲相了。我三不五时︵偶尔︶照一下镜子看一看,嗯,人家这么说确是真的,稍微有慈悲相了,有修有差。总而言之,我们修道一定要向自性用功夫就对了。结束以前要念一位圣僧的话:

  「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返本还源便到家」我们能够回光返照照见本性,便到家。便到家就是见到你的自性,到了自性这岸来了,到彼岸了。见性之人也没什么可谈玄说妙的,也没人在夸张,也不会我慢贡高,如果这样就没有见性。见性之人也是平常的人,反而越平昜近人,反而能降服他的妄想,降服他的我慢贡高。所以一位开悟证果见性的人,若仍我慢贡高盛气凌人的话,那么此人并未见性,你不要被他骗了。所以说「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生活在光明的如来藏性里面,生活在解脱里面,在法身里面,在涅槃里面一片真如性,在大觉海里面。凡夫迷失就是因为这一念,无法见到他本性的差别,大家清楚了吗?所以希望诸位,人人都能够见性,早一日见性来成佛。如本的录影带「见性成佛」的法门,也已经将近四十块了,我们如果听完以后稍微有悟境,将这些CD、VCD多听几遍多看几遍,没有大彻大悟也有理悟,这些都是构成你以后证成无上菩提的根本宝筏。

----------------------------------------------------------------------------------------------------------------

更多如本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天台宗文集:天台智者大师的教相判释学说(张风雷)

天台宗文集:天台先驱慧思佛学思想初探——关于早期天台宗

天台宗文集:20世纪天台佛教研究(黄夏年)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四天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五天

 

后五篇文章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二天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一天

天台宗文集:天台智者大师的世寿与生年(张风雷)

天台宗文集:天台佛学评议(潘桂明)

天台宗文集:天台智顗对法华妙理的开展(沈海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