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卷七】 第二章 道场加行 第一节 除障(前行) 1﹒持戒除魔事障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注释】 “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欲入三摩地之前,须先修学之妙法门,亦即所谓“前方便”,即前面所说的四种清净明诲。 “四种律仪”:“律仪”,即戒律。四律仪指四重禁。 “皎如冰霜”:“皎”洁白。即持戒清净、有如冰霜一般洁白无瑕。 “自不能生一切枝叶”:“枝叶”,指无蔓、芜杂,如禅门所说之“葛藤”。此言:若持戒清净,则修三摩地时,自不会横生枝节,芜杂的牵扯、葛滕,令菩提道树不能顺利发展。 “心三口四生必无因”:“心三”,心之三毒:贪、嗔、痴。“口四”,口之四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生必无因”,便没有生起之因。 “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四事”即四种清净明诲。“遗失”遗漏忘失。没有遗漏,故全部奉行,称为“不阙戒”。没有忘失,念念不忘不失,故无染、无坏。 “心尚不缘色、香、味、触”:“缘”,攀缘、缘取,往外摄取之义。“色香味触”即代表外五尘或六尘,亦摄五欲。此言,其心尚且不缘取外五欲、六尘,及诸尘所作事业。 “一切魔事云何发生”:以魔皆讬尘而入于行者心中,而以诸尘去染坏、转变其心,令住着于尘染,因而退堕清净道心;此事若成,即魔事成就,而魔得遂其志。 【义贯】 “阿难,汝问” 如何“摄心”得定,“我今”则首“先”宣“说”:欲“入三摩地” 之前先须“修学”之微“妙”法“门”;欲“求菩萨道”者,“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为根本,且须奉持之令“皎”洁“如冰霜”,如是,身心之乱根即得拔除,“自”然“不能生”出“一切”芜杂的“枝叶”;从而“心”之“三”毒,“口”之“四”,过,其“生必无因” 可依。“阿难”,行者于“如是四”种根本清净身心之“事,若不遗” 漏、忘“失”,则其“心”得恒住清净界域,“尚”且“不”起一念攀“缘色”、声、“香、味、触”等外五尘,远离一切诸尘之贪著杂染,如是则“一切魔事云何”得有因缘“发生”呢? 【诠论】 盖YIN、杀、盗、妄四波罗夷为一切大魔事生起之因,因断即果不生;若于四种明诲敬持无缺,即断魔因,魔事永寂。反之,若不持四种明诲,妄行四弃(四波罗夷),而自谓在修行、习禅,欲求无魔事,则有如椽木求鱼,了不可得。 2. 持咒除宿业障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注释】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宿习”,宿世的习气,习气即惑业之种子。 “一心诵我”:“一心”,有二义:一、专心不二,二、至诚虔敬。盖以持咒若心不专注,以散乱心持之,一边念咒,一边攀缘外境,则成效不彰,此是持者之过,非神咒无力。再者,持咒须以至诚之心持之,不得起一念不信、或疑心,并且心理及态度皆须恭谨,不可玩忽、轻慢,否则轻法、慢法,非但持咒无效,且获罪不小。 “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佛”为三界中尊,故“佛顶”为尊中之尊,于一切法门中,最为殊胜。又佛顶,梵语为“乌瑟尼刹”,义为“无见”,故又称为无见顶,以佛顶之顶上肉髻,最上最密,一切世间、乃至声闻、缘觉、诸大菩萨皆不得见。“摩诃”梵语,大之义。“萨怛哆”,梵语,白伞。“般怛啰”,梵语,盖。合称为:大白伞盖。“大”,表如来藏心,以如来藏绝诸对待,离于二法,是故为大,此如来藏心是此咒之体。“白”者,清净之义,以如来藏心离诸妄染,此是此神咒之相。“伞盖”,能遮、能覆,如来藏心无有不包,普覆一切,此是此神咒之用,能遮止一切烦恼、魔障,荫护一切如法受持之行者,令离热恼之曝晒,立得清凉寂止。“无上神咒”,即指大佛顶首楞严咒。“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这些都是形容词,用来表显首楞严神咒之体、相、用。“神咒”之“神”字,表奥妙、深密、灵明、透达,非凡夫世间所能思议、蠡测。 “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无为心”,无造作心,即无功用心、任运之心,非有为、有漏、无常之心。“心佛”,亦表本佛之义,以“心”是根本义。“从顶发挥”,从无见顶上显现之化佛。“心咒”,藕益大师说:“五会神咒乃是密诠此妙心者,故名心咒,亦名咒心。”故“心咒”是指首楞严神咒全咒。 【义贯】 “若”修行人“有宿”世之“习”气惑业种子“不能灭除,汝” 即“教是人,一心” 至诚不乱“诵我”所说之“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 (佛顶光明大白伞盖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 于大定中之“无为心佛从” 佛“顶”所“发辉”显现之化佛,“坐”于“宝莲华”中“所说”之“心咒”。 【诠论】 由此可知,此经之大义为:先持戒断“现行烦恼”,再持咒断烦恼“种子”。以“现行”依于六识,凡夫得见得知,故较易自断;而“种子”深藏于八识,深密微细,凡夫俗眼不能知见,故必须藉如来密咒之力,方能深入八识藏中而转化、断除之。换言之,可思议的、粗的“现行”,即须以可思议的净戒而对治之;不可思议的、微细的“种子”,即以不可思议的神咒而对治之。 故本经修学之大旨,其次第为:先了妄心、明本心、见本性,而后悟了如来藏乃一切染净之本因,以依于如来藏而起八识、及一切依正;如是觉了,得闻所成慧,及思所成慧,乃得开始发起正修;远离六尘杂染,持清净戒,断现行烦恼杂染。其次依于如来神咒,一心奉持,而断除宿习种子杂染。种、现既断,心离一切烦恼覆盖,即得重见如来藏本心,此时之“见”,只是遥见,而尚未得证入、未得契会;接着,由于修首楞严三昧,一切阴盖悉除,入三摩地,即得契入如来藏心,证大圆通。兹表解如右: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YIN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注释】 “历劫因缘,恩爱习气”:因为前段讲到,若要断习气,须靠如来大白伞盖神咒(首楞严神咒),所以此章讲阿难与摩登伽女双堕生死之因缘,是由于彼此宿世所结恩爱之习气种子。 “非是一生,及与一劫”:一般而言,夫妻之缘通常都不会只是一生或一劫,多半是至少五百世,也就是多生多劫的事,不会一生或一劫就能了,除非修行如来正法,乃能速了此种长劫之生死本因。佛在其他经中,亦言及阿难与摩登伽女之宿世因缘,例如:“佛言:是摩登女,先世时五百世为阿难作妇,五百世中常相敬、相重、相贪、相爱、同于我经戒中得道,于今夫妻相见如兄如弟,如是佛道何用不为?”(《佛说摩登女经》——《大正藏》十四、页八九五。) “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佛一宣说神咒,敕文殊持咒往护,恶咒立即销灭;摩登伽女一闻神咒,由于咒力加持,宿习之种子即得灭除;接着见佛、闻法,于是爱河干枯,而顿三果。最后经文殊抉择究竟之圆通法门后,又大悟而证四果。这是据吴兴、仁岳法师的《楞严经重闻记》所说。但《楞严正脉》评说:“四果虽由闻法,推其拔脱之力,仍当归功于咒:非咒拔脱,何由而得闻法以至证阿罗汉哉?”此论确实的当,盖此经始自神咒破邪,中辅以显说、开示悟入,终依神咒起修,由咒力加持,速断宿障而得证真。 “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尘”,比喻习气。“顺风”比喻神咒。将灰尘顺风一洒,尘尽飘散;此比喻习气若遇到神咒,悉皆飘散,有何困难、险阻呢?因为若无如来神咒,则在修行中即虑或有境界障、烦恼障等困难险阻。 【义贯】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无数“劫”之“因缘”,其所依之“恩爱习气”种子,“非”只“是一生及与一劫”,乃是多生多劫所成,本难解脱,然经“我一宣扬”神咒及正法,摩登伽之“爱心”即“永”解“脱”,顿“成阿罗汉。彼尚” 且本是一介“YIN女”,原“无心”于“修行”,但由于神咒不可思议之“神力冥资”,尚能“速证无学” 之果位;“云何汝等在” 此“会”中之“声闻”众,既已回小向大,发心“求最上乘”,心中“决定”必定要“成佛”道;既已有心,又有如来神咒加持,欲除宿习之障,“譬如以”微“尘扬于顺风”,微尘尽皆飘散,如此修行,尚“有何艰”难“险”阻? 【诠论】 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故修行者,于教理之闻思修外,仍须仰仗如来真言加持,方能度诸险难。诚如长水、子璇法师云:“前虽广说持戒清净皎如冰霜,既不造新,已离魔事,然有无始宿习垢障尘沙,如影随形,与道为妨,于修行者一切时障,或数病、数恼、多YIN、多嗔,或遇邪师,或遭魔娆,诸难竞起,皆是无始不善宿因、邪思业种,熏识现行,常与正道以为冤敌。凡夫始学,道力微弱,不能排遣,故佛有妙神咒,能灭宿世恶习,令无娆恼,道力速成,不遭退屈。前说定慧破烦恼障,复明戒学但止罪业,今说神咒,能破宿殃,兼除报障。三障苟亡,不证何持?” 又:关于摩登伽女的证道因缘,据《佛说摩登女经》云:“佛问:‘汝追逐阿难,何等索?’女言:‘我闻阿难无妇,我又无夫,我欲为阿难作妇也。’佛告女言:‘阿难沙门无发,汝有发,汝宁能剃发不?我使阿难为汝夫。’女言‘我能剃头发。’佛言:‘归报汝母,剃头发来’……女还到佛所言:‘我已剃头发。’佛言:‘汝爱阿难何等?’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爱阿难声,爱阿难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洟(tì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其有夫妻便有恶露,恶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于是身有何益?’女即自思念身中恶露,便自正心,即得阿罗汉道。”(恶露即是男精女血,女血即指卵子或月经之血。) “佛知已得阿罗汉道。”即告女言:‘汝起至阿难所。’女即惭而低头,长跪于佛前言:‘实愚痴故逐阿难耳。我今心已开,如冥中有灯火,如人乘船,船坏依岸,如盲人得扶,如老人持杖行;今佛与我道,令我心开。’以上即是摩登伽女的得道因缘。(《大正藏》卷十四、页八九五) 第二节 坐道场修定慧 1﹒因戒生定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注释】 “坐道场”:“道场”,有二义。一、修道或证道之处;二、传道之外,即讲经说法之处。这里是佛修道之处。“坐”者,不动也。故“坐道场”即是于修道之处所身心不动;这个“不动”,并非指一直坐着不动,而且也不能说只有在静坐时才不动,而是于道场中修道时,于行住坐卧、一切时中,身心皆不动摇;又,不动者,不为烦恼所动,不为内外一切境界所动,乃至一念不生,故不动;言一念不生者,为无一妄念、恶念、邪念生起,非无善念也。若如是者,即名坐道场,故称不动道场。 “先持比丘清净禁戒”:法如是故: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先持戒,净身语二业,再进修禅定,以禅定水洗涤心垢;垢尽心明,本智显发。是故欲修无上法,最先须持佛戒。然而此处经文既说持比丘戒,那么在家众当如何?须知本经所说法门最究竟之实法,非一时权便之法,故修学者的条件当然也是要求最高的,故须出家,方能修究竟无上道。又,既然心慕如来无上道,志出生死,舍此无他,即应舍生死贪爱,如法出家,受学如来三无漏学,方得名为真正虔诚发心修行无上道者。至若在家众,若至诚慕道,但为因缘所限,尚未能出家,欲修此楞严法门,则或可如法受持五戒及菩萨戒,然后进修此法门,以至诚所感,或亦可入深三昧,大发圆解,亦殊可能。 “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第一”,指德、腊俱长。“师”,指戒师。于此法门之修学,不但须要出家,且须依最清净大德求得净戒。 “戒成已后”:“戒”,指戒体。谓如法登戒坛,成就最清净戒体之后。 “著新净衣”:所着之衣,里里外外皆须清净;若无新衣,即将旧衣洗净;若有破损,须得妥为补缀。如是内具净戒,外着净衣,即内外俱净、表里如一,为证性相一如作因。 “然香闲居”:“然”,同“燃”。“闲”者,不忙碌、勿迫,以放下一切世俗作业,内外无事,无有外骛(wù追求),无有攀缘,故称为“闲”。又,“闲”即是暇,修道之人即是“有暇之身”,不同于世俗之人,忽忽遽遽(jù匆忙)来来往往、纷纷扰扰、栖栖皇皇,无一刻得暇:身无暇、意无暇、虚劳不断;上班也忙,忙着上班;下班也忙,忙着下班;放假也忙,忙着做家务,忙着度假、忙着陪孩子老婆、忙着吃喝玩乐、忙着与亲朋交际——无有一刻不忙,只是换个方式而已。故世俗之人,即是“无暇之身”。坐道场修行之人,以俱放下一切世间作业,故能“闲居”,静坐摄心。 “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一百八遍”表能灭一百零八烦恼。行者以净戒违其现业,神咒除其宿种,种现齐修,故魔不能得便。又,先诵咒,以神咒之威神力,感得天龙八部、护戒神王、金刚明王,皆来拥护,故道场严净。因此古来打禅七之道场,皆有先作“楞严会”以除魔事之传统,盖据此而来。 “然后结界”:“结界”,在建伽蓝(寺院)之前,或欲设传戒之戒场,或欲设立修道之场所,即依显教、密教之“作法”或“仪轨”,或毗尼中所制之“羯磨法”,而定其道场之区域与界限,并清净、加持之,称为“结界”。其作法所限定之地,称为“结界地”。结界有两种:一、自然界,即以自然环境作界限,如山、河、湖、岛、洲、林、树、岩等为界。二、作法界,为以集僧作羯磨所结之界。此作法界又有摄僧界、摄衣界、摄食界三种,这些都是方便僧众集合、说戒、诵戒等之用。以上为显教之结界。密教于每次修法时,皆有结界。密教之结界有五种:地结、四方结、虚空网、火院、及大三昧耶;并且于每次修法末了,皆须解界,又,结界即是严净、守护、加持之义。凡建道场,不论永久或短期者,皆须先结界,如世间人欲开垦一块地,须先圈定其范围,隔除闲杂人等,以维现场安全,然后施工;建立道场修行,亦复如是。 “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此时,由得咒力加持,及已之定心,而得住于止观:于止观中,求祈现在十方佛国中之如来,不违本誓,放光加持。“灌顶”,即是如来以其一切智海之水,灌行者顶,令速得如来之一切智智,此为一切加持中之最上者。 【义贯】 “若有末世”之佛弟子,“欲坐道场”修行大定,须“先”受“持比丘”之“清净禁戒”,且于受戒时,“要当选择戒清净者”,德、腊“第一”之“沙门,以为其” 戒“师,若其不遇真” 实“清净”大“僧,汝”所受“戒律仪必不成就”。于无漏“戒”体“成”就“已后”,即成道器,能堪修大行,魔不能坏。然后沐浴、“著新净衣”,表里俱净,“然香”供佛,“闲居”静坐摄心,接着“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以此咒力加持内外,“然后结界,建立道场”,于止观中“求于十方现” 在“住”持所化“国土”诸“无上如来”,以本誓愿力,“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诠论】 如是一切如法修行,十方如来悉知悉见,以本愿力护念加持,所作修行无不果遂。 2﹒因定发慧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YIN,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注释】 “白衣檀越”:此为在家男女二众。“檀越”为华梵合言;“檀”,梵语,具言为檀那(Dana),布施之义。“越”,超越,以布施能超越贫穷之苦海,故称檀越。贫穷有两种:财贫及法贫。施财得超越财贫,施法则得超越法贫。前段说欲修此法者须受比丘戒,此段虽许在家二众亦可修此大法,然亦须持戒清净,不只持在家五戒、菩萨戒、且须行梵行,如同出家,身不行YIN(邪YIN、正YIN俱除),亦除心YIN,如是方堪修此胜法,具如下说。 “心灭贪YIN”:即行梵行,及特如来清净明诲。 “持佛净戒”:并且不论出家、在家,皆须持佛之一切净戒。 “发菩萨愿”:即是发菩萨之四弘誓愿,以此四愿为一切菩萨大愿之根本,须发此四大愿,方具菩萨种,堪修大行,绍佛种性。 “出入澡浴”:“出入”,指若出了道场又再进来,即须沐浴以净身,以免在外面染上不净物,而为恶鬼神等秽物所附,隐于道场,乘虚作怪,为害不浅。故于专修时,“护净”之事非常重要:身心内外不可藏纳任何不净。 “六时行道”:一日之中共有十二时,昼夜各有六时,其中六时行道,六时静坐;行道即包含经行、礼佛、诵咒等。行道与静坐交替而行,如子时行道、丑时静坐、寅时行道、卯时静坐等,如此则动静合宜,调合昏散。然而不论是行道或静坐,其所修皆是依于“返闻自性、入流亡所”而行。 “如是不寐”:“寐”有二义:一、昏睡,二、忘失。修道时若作短时养息,亦不可如常人昏睡不觉,须右肋而卧,心作光明想,以除无明及昏忱盖。除此之外,于一切时中,念念之中皆不能忘失“返闻自性”,故称不寐。 “我自现身”:于修行中,若见有佛、菩萨现身,须善了知是否为魔事现前,或只是自心一时妄现之幻象,而并非真正佛菩萨现身;其方法即如古德所说:“若见佛像,当观空寂,(观诸本不生,一切诸法,自心现量),如是观了,若是真佛,其像显然,若是魔事,其像则灭。” 【义贯】 “阿难。如是末世” 持戒“清净”之“比丘,若比丘尼”,或持戒之“白衣檀越”,其“心灭”除“贪YIN”,行清净梵行,且“持佛”所制一切“净戒”,并“于道场中发菩萨” 四弘誓“愿,出”道场后复“入”之时皆须“澡浴”净身,执勤护净,“六时行道”、六时静坐,善摄其心,“如是”明觉不昏“不寐,经三七日” 勤行精进,“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 速得“开悟”。 第三节 建立道场、结界轨则 【阿难白佛言: “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注释】 “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于末法之时修行,由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建立道场不是一件小事,须尽心尽力,如法如仪,清净庄严,方能免除魔事。 【义贯】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 的“无上”慈“悲”教“诲,心已开悟,自” 已确“知”于“修证无学道”方面定当“成”就。然而“末法”时期的众生“修行建立道场”时,应“云何结界”,方符“合”诸“佛世尊”所制之“清净”仪“轨”法“则”? 1﹒净地、结坛 【佛告阿难: “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注释】 “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雪山”为横亘于印度西北之山脉,有以喜马拉雅山为雪山者;亦有以葱岭西南的兴都库什山脉主雪山者。此雪山以其终年积雪,纯一洁白,又高峻难至,故用来象征纯白无染、凡夫难证、至高不动的真如本性,为不变之理体。“大力白牛”象征自性清净之根本正智。亦即《法华经》所说之“大白牛”。“大”,表一佛乘。“白”,表纯一无杂,以其心不杂凡外权小。“牛”,表力大,能忍辱负重,发长远心,驮负众生至无上菩提。 “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香草”象征三慧,“清水”象征正定。此牛唯以三慧及正定为饮食:食三慧草、饮禅定水;即以清净法食为食。 “其粪微细”:“粪”表清净法食消化之余,象征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之转化。 “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泥”,涂。建立道场,修行密法,须先净地,将原地之土除去二、三尺(此表净除现行业习),覆以新土(表净持佛戒),再用大白牛粪(表正定)加旃檀香(表般若慧),涂在地表上。又,大白牛粪,亦表佛力及菩萨力,而旃檀则表行者之自力,内力外力和合,以涂“心地”,表反熏八识之意。 “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如果不是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雪山),则一切凡外邪小之法尽皆不净(臭秽),不能拿来反熏行者之八识,净严心地(涂地)。 “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平原”,指其他菩萨或祖师所说之法。“穿去地皮”,表离其文字相,“取其黄土”,表得其菁华,悟指月之指。又,“穿去地皮”亦表破我、法二执之表相,然后解阴结、而破五阴。 “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鸡舌香”即丁香。十种香表十波罗蜜:檀、戒、忍、进、禅、慧、方、显、力、智。一般显教讲“六波罗蜜”,于密教中,如《华严》等大经,如来则为诸菩萨说“十波罗蜜”,令速证毗卢法身。以本经乃圆摄显密二教之理事,故于理上亦凡显入密,以期令行者速入如来自证秘密境界。 “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细罗为粉”,表行者于十波罗蜜须精参密行,完全通达融会,无有擀格。“以涂场地”,以郊严心地。 “方圆丈六”:“丈六”,为如来化身之身量,表令行者速得佛身故。 “为八角坛”:“八角坛”以理上言,即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以行“八不中道”,即离四句(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绝百非,如是即显如来真如法身。“坛”,为供养处;于理上言之,此八不中道为最上供养。于事上,则“八角”表八供养:嬉、鬟(huán〈古〉妇女梳的环形发髻。)、歌、舞、香、花、灯、涂;此亦即真言密教之八供。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自此以下,为佛开示如何建立道场、设法坛、备供具、供品等。因为修行圣道,牵涉到六凡、四圣、一切染净、依正诸法,所以本有许多凡夫无法通达的不可思议之处,道场的设立须理事兼顾。然而不管如何建立,总离不了清净及庄严二法;又,清净为内外清净,庄严为内外庄严;内外清净故能离障,内外庄严故能成就一切圣法。然须先清净,而后能庄严;以清净为体,以庄严为相、用。把握这两个原则,方能开始建立道场。 又,须知此中种种事相,都含有深义,一般称为“表法”。表法的“表”字,是表徵或代表之义,也就是文学中所说的“象徵”(symbol)。象徵之义,为以某形象来表徵某种意义,如以玫瑰代表爱情,以骷髅代表死亡,即是象徵之义,又称为“表法”。然而“表法”与“譬喻”有何不同呢?于文学中,譬喻(simile)系显喻(明喻),而象徵则为一种隐喻(metaphor)。譬喻之中,一定有一个“如”字、或“像”字、或“仿佛”、“好象”、“犹如”等,举例言这,“人生如梦幻”就是譬喻(显喻);“你是我夏天的太阳”、“音乐性是诗的灵魂”都是隐喻。隐喻有很多种,象徵(表法)是其中的一种。为什么要解释这些呢?因为佛在讲甚深法的时候,常常都用譬喻的方法来说(因此佛经是文学性及诗意很高的作品——然而佛却不是为了文学性或诗意而运用譬喻。)其实“譬喻”即是佛十二部经的一种。那么佛为什么于说法中要广用譬喻呢?因为佛所说的道理很深奥,非已证入圣慧眼的人,无法现量知见,因此佛只好以种种“比量”言词,令闻者睹近,渐渐深入,最后达于本源的“现量”境界。因此佛在《法华经》等经中说:“诸有智者,应以譬喻而得开悟。”这里的“譬喻”即包括了显喻及隐喻。《金刚经》中的譬喻多为显喻(举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法华经》中的譬喻多为隐喻(如:三车、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化城;浪子回头的故事等)。这些隐喻(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诸佛之“密语密义”),学者必须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文字背后的意义),这样修来才有意义。而此处所说“设立道场”的种种事相,也多半涵摄某些密义或深理,并非纯粹只是表面的庄严。因为事相上的严净又含藏了理上的深义,理与事两相和合,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法力,这就是如法设立坛场的用意所在。 附带提一下,设立坛场时,理或事皆不能偏废,但由于我们在时间空间上,与佛世时大不相同,有许多事相上的物品实在无法一一完全照办,例如此段经文中说用大雪山的牛粪来涂地,在此情况下,恐怕只能尽量于事相上配合经文而作,或用相近之代用品,但犹须通达其理,如理而作,如此即使于事上有所不逮,亦庶几无大过矣。 最后,关于前面所提的“护持道场清净”一项,有必要再详加说明一下。所谓“护持道场清净”或“护净”,对于佛法的修行人而言,于专修、静修、或闭关时,特别重要。“护净”的内容,最主要的当然是指“净戒”;若以此修大佛顶法来说,当然是要依“四种清净明诲”去修,以为首要。其次,在家或出家,都应依其已正式受持的戒法来修持,即是所谓“具戒清净”;若已受菩萨戒、三坛大戒者,即应依“菩萨三聚净戒”而修。接着再依佛顶三味法修持,以达“净念”、“净业识”,念念护持自心清净,相续不断——这就是积极的、主要的“护净”之行。此等诸行是护净之“本行”或“本因”,但光是有本行之因也还不能成就其事,仍须有许多“助行”或“助缘”,因缘和合则事易成就。故“护净”之助缘以及助行亦不得忽视或忽略,亦须虔敬如实而行。 那么什么是护净的“助行”呢?简言之,即行者自己的身体以及道场的环境,皆须护持清净,勿使污秽、脏乱。首先,佛案、佛龛、供桌、供具皆须常擦拭,维持干净;乃至地板、地毡、行者的起居处或卧房、书桌、浴室、厕所、马桶、洗脸台等皆须整理干净整齐。早起后,被子、蚊帐皆须折叠收拾。最重要的是:每天必须沐浴一次,内衣裤须每天换。若依密法修习,有些经轨中还规定要“六时澡浴”,这可能是因为印度气候湿热,容易出汗,再加上礼佛、经行流汗更多,故须常洗。在此讲一则事:二十多年前,在香港有位在家的“上师”,他在书中教人闭关时,特别叮嘱行者“不要洗澡”(或不可洗澡)。这在佛正法中是没有这样的作法与说法,而且正好相反。 又,如果行者是出家众,更须如常剃除头发,至少半个月一次,这才是如法行。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者的翘楚,他在他自撰的年谱中说,他在山中独自闭关修行数年之后,经常入定;但因远离人群,无人供养四事,故衣食皆很艰难;吃得很少,衣服已破烂,不堪蔽体。然而精神奕奕,步履如飞。他结束闭关后,为了于修道上更进一步,于是打听到当时的一位极有修行的出家长老大德之处,径去请益。到了以后,如法顶礼,说明来意,老法师见他头发俱长,衣不蔽体,于是问他:“你如是形貌是谁教你的?虚云和尚答:“没人教我,是我自己这么作的。”老法师说:“你这是在修外道,不是在修佛法!”真是一语中的!一点不错,在佛法中,诸佛菩萨及佛弟子都是清净庄严的,他们即使勇猛精进,也是要保持身心与环境清净庄严,生活正常。若因修行而搞得像流浪汉似的肮脏邋遢脏臭,那是外道,不是佛道。即使到现在,也常见有出家众掩关修行,虽有人护关,但出关时却留着长发、长须,看来倒比较像武当山的“道人”,不像佛门高僧。故知其作法是谬误的。 又,为佛弟子,应常念我本师释迦如来,初发心出家时,即自剃发须,故为佛之出家弟子,不论在闭关或平时,都应如法依律剃除发须,不应蓄发、留胡子,有违威仪。 以上为关于专修或建道场时的“护净”,行者应如实于理上解、事上行,不可偏废,亦不掉以轻心,更不可说:“我只要心清净就好了。”作这样的恶取空邪论。试问:倘若你的身体、衣服、居住环境、以及佛堂都一片脏乱,如是,你如何能维持你的心清净?又,身体与环境之染净即是心中的染净之反应:心清净,即与清净的法相相应;心染污,即与染污的法相应。故若身体与环境垢秽,而其人尚在其中生活、居住,若说此人能令其心清净无染,那是很可疑的,也很不配称或相应。再者,若于身体与居处不能作到护净无染,那是依正(依报、正报)不净。以此依正不净之因缘,便会感得“乐秽”的恶鬼神前来亲近及扰害;当然,因为护净不力,身境污浊,清净的护法菩萨、鬼神亦不乐居,因而远离。进而言之,若能护净,不论是“净戒”、“净地”、“净坛”、“净身”,即表示对法的尊重、以及对修道的诚意。试想,我们要请客时,尤其是请贵客,并非只准备丰富的饮食即可,而环境却一团脏乱,那对客人是一种不尊重。更何况欲修无上定慧三昧时,须要请诸佛菩萨慈悲前来降临、受供、加持,并请诸天护法来护持;要请如是贵客,你怎能到处脏兮兮的,又不肯劳驾整理整理,却光说你很诚心,这样若非虚伪,就是邪见、或妄语,表里不一致。须知,修行一开始就是要排除一切障难,做到内外一致,最终达到表里一如,性相融通。以此之故,所谓“净戒”、“净地”、“净坛”、“净身”也就是为了要成就一个“净缘”,以达成“净身语意”、“净三业”、“净念”、“净业识”、“净八识”等的究竟目的。法如是故,如是因即如是果,因此在护净的工夫上,为了种种“净缘”所作的种种“净行”必不可废,须如法行,修行方无障难。 2﹒庄严道场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注释】 “坛心”:象征中道因心,即真如本体。 “金银铜木所造莲华”:“金银铜木”,表行者可随能力及因缘而置,不必拘泥。“莲花”,表染净不二,于染离染,因果同时;此是顿教义。金银铜木各种材质的莲花亦表示:不论行者本来的根器、资质如何,只要发心修无上道(欲成莲花),则功不唐捐,究竟必至佛地,以真如本无二致故。 “华中安钵”:“钵”,象征如来藏,以“钵”名为应器,或应量器,故是如来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缘应化而不变:本体不变,而能随缘应化。于“花中安钵”,即表行者于如来妙法中安其本心,安住妙法也。 “八月露水”:“八月”,月最圆时,又是表示此理最圆。“露水”,禅定水,甘露水,此指首楞严大定之水,能洗涤一切烦恼罪垢。此定水乃依最圆满、中道纯真之理(如来密因)而来。 “随安所有华叶”:表以如幻智闻熏、闻修,成就中道妙慧,无不具足。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八圆镜”,表八识转为智慧。“镜”即是智,以智能照故。“各安其方”,表示不离当处,即处而转;亦表即体而转:但转其名、相,而不转其体,是名为“转智”。 “围绕华钵”:此表所修一切转智(能转之智),究竟皆依如来藏(钵),及其所现妙法(华)。 “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镜外”,表行者自身之外。“建立”,成就。“十六莲花”:此须以密教乃得明之:行者(或本尊)之四方(东、南、西、北)各有四佛,四佛之四方,亦各有四大菩萨为其眷属,四四一十六,故十六莲花即表四方佛之十六大菩萨。四方佛即东方阿閦(chù)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此四佛为表中央毗卢遮那佛之四智。 “纯烧沉水”:指一心依如来密义纯修无上正法,不杂修其他。 “无令见火”:只有沉水香之香烟缭绕,表不躁进,而致令功夫白费;以于烧香之时,若见火而无烟,则所烧之贵重沉水,皆成白费。 【义贯】:本段经文之义贯随顺此段而作,故其方式有别于其他义贯,兹特说明之。 于行者自心中(“坛心”),随缘而修治成就(造)于染离染之妙法(莲华),并将德才之如来藏心,安置于此妙法之中(安钵——安心)。若欲进一步安心,则于心中依于圆满中道(八月)成就首楞严大定之禅定甘露之水(露水);即于定中修种种中道妙慧(水中随安所有华叶)。次以此大定、妙慧熏八识成净智,不离本处(八圆镜),不离本处,即体而转(各安其方),摄归如来藏(围绕华钵)。于自本心外(镜外),为破一切邪、显一切正,更成就(建立)四佛并其眷属四大菩萨(十六莲华),皆如法供养熏修(十六香炉),并以无量净法,庄严此薰修(庄严香炉)。一切修行纯依如来密义无上正法(纯烧沉水),且如实修行,勿令躁进而唐捐其功(见火)。 3﹒备供养物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注释】 “乳为煎饼”:以乳煎饼,亦即乳煎饼。 “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乳加砂糖、油乳饼、乳米粥(糜即粥)、乳和众香煎汁成膏(和合众香称苏合)、以蜜浸姜、纯酥(即将“起士”再提炼而成)、纯蜜,加上面的乳煎饼,共有八味,象征所修的八不中道或八正道。内自利八味成就,外利他八味成就,共十六味。以此十六味供养十六尊。 【义贯】 本节从略。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注释】 “每以食时”:“食时”指中午斋食之时,因为诸佛在日中受食,所以每日在日中供奉佛菩萨。 “若在中夜”:因佛在中夜不受食,故只以酥或蜜烧令烟尽以享之。 “兜楼婆香”:此香中国不产,故只译其间。据《异物志》说:此香产于海边国;或说产于鬼神国。亦有译为香草或白茅香的。 “享佛菩萨”:“享”即供养。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此节经文所说,以香水浴炭,及投酥蜜于炎炉内,其实即是密教所主的“护摩”。护摩,梵文之音译,其意义为火供。亦即将供品投火燃烧之,以为供养。 4﹒安奉佛像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音同触ㄔㄨˋ)、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注释】 “四外”:即八角坛的四边之外。 “遍悬幡华”:“幡”代表密咒,“华”代表密因。密咒能摧邪辅正;密因为十度万行之本。 “当阳”:面对阳光,即正位,座西朝东。 “卢舍那”:梵语,义为净满,为报身佛。一说为毗卢遮那之略;按此实不确,否则法身佛与报身佛之名乃夹缠不清。故不应依此释。 “阿閦”:即阿閦鞞(bì)佛,义为不动佛,居于毗卢法界之东方。 “诸大变化观音形像”:观音菩萨的种种化身像,例如千手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等等。 “乌刍瑟摩”:即火头金刚,与秽迹金刚同体异名。 “蓝地迦”:即青面金刚。 “军茶利”:五大明王之一,为南方宝生如来之忿怒尊。 “毗俱胝”:即毗俱胝观音,即毗俱胝观音(Bhrkuti),亦即七俱胝观音,也就是准提观音,或准提佛母。《不空羂(juàn)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下云:“毘俱胝,周言嗔目。”因为此尊也是属于观音的忿怒尊,为观音示现明王相以调伏恶众生者。 “频那夜迦”: 又译为毘那夜伽,象头人身之鬼神,又称欢喜天,系常爱扰害修行人之恶鬼神;然亦护持如法修行之行者。又,有人将频那与夜伽分开为两种,实是讹误。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此节依密教言之,即曼荼罗之安置法。此曼荼罗分三重,内重安十方如来及诸菩萨;第二重为观音及金刚藏:观音为莲花部,主悲;金刚藏为金刚部,主智。悲与智为诸佛菩萨之主要法门,故安其左右,为第二重。第三重分三类:(1)帝释天、梵王、四天王为诸天护法;(2)蓝地迦、频那夜伽为护法鬼神;(3)乌刍瑟摩、定荼利、毗俱胝为金刚明王;此第三重系外护。又,于密教,诸天及鬼神又合称为外金刚部,以护持真言行者。宋·温陵大师说:“末法修行,凡赖于此,一有阙焉,必不成就。”此言甚符密教之义。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注释】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八镜”,此八镜表诸佛于果位转八识为大圆镜智。“覆”,普覆。“悬”,不着。“虚空”,住于虚空,虚空表清净、平等、不动、一相、无尽之境界。此句谓诸佛果德之大圆镜智,普覆一切众生界(覆),然亦不着、不即不离(悬),住于一相清净、究竟平等、不动、无尽之境界,普照十方刹土。 “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坛场之镜”,表行者之因心,亦即一切众生这本心。“方面相对”,每一方皆面面相对,“相对”即相应义。此谓诸佛之果德,与行者之因心,一一相应:行者之心向慕于佛,如子念母;诸佛之心眷念众生,如母忆子;母子相忆相念,故心心相应。行者心中有佛,诸佛心中有行者,果德与因心,遥相对应,恋慕不已。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相涉”,即互入、相融、不相离;表显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由因生果,以果该因;因果毕竟不相离,互融互摄。此密义即:“初发心即成佛道”(《华严经》)。亦是:一发心已,毕竟成佛(《法华经》义),以有因必有果故。 【义贯】:本节从略。 第四节 正修三昧(正行) 1﹒三七日加行证得三昧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啰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注释】 “至诚顶礼”:以最虔诚、专一不二之心顶礼三宝。十方如来是佛宝,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是僧宝,所持神咒是法宝。三宝是佛道之根本,故于修佛顶大定时须从根本起修,从根本建立,方得成就;至诚礼三宝即是修其根本。 “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昼夜十二时,前六时顶礼,后六时诵咒。“围坛”即绕坛。“行道”即经行。此时一边诵读咒,一边绕坛以经行。 “一时常行一百八遍”:此时所持之咒指咒心,不是大咒。于“一时”中要持一百零八遍,因此一天六时共须持诵六百四十八遍。首楞严咒心为“哆姪他、唵,阿那隶、毘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合牛(xīn)都卢瓮泮,娑婆诃。”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在初七中、礼拜、持咒后,心得安定、明净;此时以此明净之心发菩萨愿,则所发之愿,得与净心相应,深入八识,为无上菩提种。此后,依此种子而熏修,速得成办,转现行业。“一向”,意即不须再分昼夜六时,将心力集中、相续不断,则熏种易成。 “我毗奈耶先有愿教”:“毘奈耶”律藏、戒经。如《梵网经》、《优婆塞戒经》、《华严经·普贤十大愿王》、及菩萨《四弘誓愿》等。于此等经中,佛皆教敕菩萨发菩萨愿。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啰咒”:此时修行更进一步,时间无是断,所念之咒亦不限遍数,只“一向“持咒。”一向“此指专一且不停之意。 “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坛中之镜与悬空之镜中间,诸佛显现:佛身显现于镜中,我身亦显于镜中;这些镜中所现之诸佛如来,更来亲手摩我顶。“摩顶”者,安慰、嘉许、以及加持之义。安慰者,安慰行者之苦,令得心安。嘉许者,嘉其修行之志愿及其精进、诚信等。加持者,以佛力,令速消宿障,速得开悟。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经此三七日,如法次第精进,蒙佛慈悲示现、加持,即可开始正式修三摩地。 “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此谓,若能如是如法精勤修此首楞严法门,则虽末世障重福薄,亦能令其身心得光明清净、发慧开悟。 “犹如琉璃”:指内外映彻。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此最初三七日,即是“前行”,三七日后,方为“正行”,开始正修三摩地。 ⒉ 百日证果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注释】 “若此比丘本受戒师”:“此比丘”指此专修首楞严大定之比丘。“本”,原本。“本受戒师”,指他从前受大戒时的戒师,即三师、七证。 “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同会”,指此一同专修三摩地的同志。“十比丘等”,《大方等陀罗尼经》云:“行此法时,十人已还”,意即:最多可十人,若不到十人,则十人以下,六、七人,或七、八人亦可。(《大方等陀罗尼经》见《大正藏》卷二十一) “其中有一不清净者”:“不清净者”,指持戒不清净。戒尚不净,如何修定。此指杀、盗、YIN、妄等重戒。 “如是道场多不成就”:“不成就”指佛菩萨不降临,龙天不护,正定难修,妙悟难发。所以要修行,选择师友不可不惧。若无同行净侣,则不可勉强,宁可独自精进,免得为他所累。 “得须陀洹”:这是藉小果之名而论其所证。约当于住位菩萨的“初发心住”。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圣果“指无学果。此谓纵使未能成无学的圣果。 “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以其心明净故,清楚地知道自己决定成佛,此事断无错谬。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前面“前行”的三七日,是日夜不寐地修“常行三昧”。今“正行”百日,不起于座,是修“常坐三昧”。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注释】 “汝问道场”:因阿难在前面问:“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 “建立如是”:佛则详细地答以如何择地、净地、设坛、安像、供养、备庄严具、三七日“前行”礼佛、持咒、经行,百日“正行”修三摩地。如是建立坛场、道场,乃至建立自心定慧菩提场。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建坛修法,实非易事。因此下文说,若诵大咒,即使不入道场,(亦即不照上文那样建立坛场),佛亦听许。然而须知,如果有能力建坛场,仍是以设坛为上;但是须注意的是:若设坛、请佛及诸圣、诸天莅场加持、护念,则同修者必须清净,否则即使设坛,亦不能成就三摩地。又,这并不是说:若不设坛,光持咒,便可于戒不清净。若戒不清净,连修定的资格都没有,如何得成楞严大定? 第三章 重说神咒 第一节 阿难祈请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注释】 “未证无为”:阿难但求多闻,不务真修,所以只证了初果,尚未证四果的无为之道。 “遭彼梵天邪术所禁”:“梵天”,即先梵天神咒。“禁”禁制。 “心虽明了,力不自由”:在那当口,心中虽明白,但因未全道力,故无自由分,即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徒呼负负;如人微醉,心虽清楚,但口齿、手足、行动,皆不自由;为恶咒所制,亦复如是。 “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谓文殊将咒往护。“解脱”指解脱邪咒YIN欲之难。 “冥获其力,尚未亲闻”:“冥”,暗中。因文殊净咒往护,以如来神咒破邪咒时,只是密诵真言,没有出声,所以旁人不闻,故说是“冥”。“力”,加持力。 “如来秘密章句”:即秘密神咒之微妙章句。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神咒称“秘密”者,有四义: 一、以此为如来自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余人不解,故称秘密。 二、功用秘密,以神咒之神功叵测,具不可思议之力用,故称秘密。 三、非器不传,故称秘密。凡欲习真言,须具正信、具戒、发大心者,余人不传,故称秘密法门。 四、具“三密”义:身密、语密、意密。如来身语意,与众生之身语意,皆悉甚深不可思议,故称三密。如来神咒即是依圣人之三密而发,故称“秘密神咒”,或“真言密咒”。 第二节 如来重说五会神咒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注释】 “肉髻”:为佛之三十二相之一,称为见顶相。《无上依经》云:“佛顶骨涌起,自然成髻,其色红赤,在青螺绀发之中,即无见顶相。”无见顶相表如来藏,为法身之本体。 “涌百宝光”:光从顶放,表般若妙智。其光有百宝色,表般若妙智具无边解脱之大用。 “金刚密迹”:亦称密迹金刚,以此等金刚密护行人及佛法,行迹隐密,不为凡夫所觉知,故称密迹。 “擎山持杵”:“擎山”,喻护持佛之正法,以佛之正法重大如山,然金刚菩萨以其愿力、神力、及佛之加持力,故得擎持之。“持杵”,杵以破邪、镇魔。故金刚护内时有如“擎山”,制外时有如“持杵”。 “遍虚空界”:此等密迹金刚非只一、二,其数乃无量,遍满虚空,可知如来神力不可思议,若依教如法受持,则密护无边,定当成就。 “畏爱兼抱”:“兼抱”兼有,即又爱又怕。此指畏其威而爱其德。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佛为何不直接亲口宣说神咒,而要由无见顶相上的光中化佛宣说神咒?此有三层意义: 一、无见顶相上的光中化佛表示此佛为“无为心佛”,是为如来藏心之无功用行,正愿如来神力。 二、此经为显密一体,此节则正为由显入密之关键,故如来示现大神变、令众生于如来神力及如来神咒不可思议之力,起大信心。 三、咒从顶上化佛口中出,表此法门是“佛顶法”,此咒是“无上咒”。 又,专修此法门者,于诵咒之时,心中之观想即可以此节经文所述之境为观想境。 1﹒首楞严五会神咒咒文(汉译全咒)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如来顶髻大白伞盖无有能及甚能调伏陀罗尼) (注:①本书所录之楞严咒系采用一般通用“课诵本”之版本,以与实际所诵者配合,以期解行能够一致。)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第一会】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南无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娑舍啰婆迦,僧伽喃。南无卢鸡阿罗汉哆喃。南无苏卢多波那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南无卢鸡三藐伽哆喃。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 南无提婆离瑟赧。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南无跋啰诃摩尼。南无因陀啰耶。南无婆伽婆帝。嚧陀啰耶。乌摩般帝。娑酰夜耶。南无婆伽婆帝。那啰野拏耶。盘遮摩诃,三慕陀啰。南无悉羯唎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摩诃迦啰耶。地唎般剌那伽啰。毗陀啰,波拏迦啰耶。阿地目帝。尸摩舍那泥,婆悉泥。摩怛唎伽拏。南无悉羯唎多耶。南无婆伽婆帝。多他伽跢俱啰耶。南无般头摩,俱啰耶。南无跋阇啰,俱啰耶。 南无摩尼俱啰耶。南无伽阇俱啰耶。南无婆伽婆帝。帝唎茶,输啰西那。波啰诃啰拏啰阇耶。跢他伽多耶。南无婆伽婆帝。南无阿弥多婆耶。 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阿刍鞞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鞞沙阇耶俱卢吠柱唎耶。 般啰婆啰阇耶。跢他伽多耶。南无婆伽婆帝。三补师毖多。萨怜捺啰,剌阇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舍鸡野,母那曳。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剌怛那,鸡都啰阇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帝瓢,南无萨羯唎多。翳昙婆伽婆多。萨怛他,伽都瑟尼钐。萨怛多,般怛嚂。南无阿婆啰视耽。般啰帝扬歧啰。萨啰婆部多,揭啰诃。尼揭啰诃,羯迦啰诃尼。跋啰毖地耶,叱陀你。阿迦啰密唎柱。般唎怛啰耶,儜揭唎。萨啰婆,盘陀那,目叉尼。萨啰婆,突瑟咤。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赭都啰失帝南。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毗多崩,娑那羯唎。阿瑟咤冰舍帝南。那叉剎怛啰若阇。波啰萨陀那羯唎。阿瑟咤南。摩诃揭啰诃若阇。毗多崩,萨那羯唎。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毖沙舍,悉怛啰。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 阿般啰视多具啰。摩诃般啰战持。摩诃迭多。摩诃帝阇。摩诃税多阇婆啰。 摩诃跋啰盘陀啰 . 婆悉你。阿唎耶多啰。毗唎俱知。誓婆毗阇耶。跋阇啰,摩礼底。毗舍嚧多。勃腾罔迦。跋阇啰,制喝那阿遮。摩啰制婆,般啰质多。 跋阇啰擅持。毗舍啰遮。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苏摩嚧波。摩诃税多。 阿唎耶多啰。摩诃婆啰阿般啰。跋阇啰,商揭啰制婆。跋阇啰俱摩唎。俱蓝陀唎。跋阇啰,喝萨多遮。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啒苏母,婆羯啰多那。 鞞嚧遮那俱唎耶。夜啰菟瑟尼钐。毗折蓝婆,摩尼遮。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税多遮,迦摩啰。剎奢尸,波啰婆。翳帝夷帝。 母陀啰羯拏。娑鞞啰忏。掘梵都。印兔那,么么写 【第二会】 乌合牛。唎瑟揭拏。般剌舍悉多。萨怛他,伽都瑟尼钐。虎合牛。都卢雍。瞻婆那。虎合牛 。都卢雍。悉耽婆那。虎合牛。都卢雍。波啰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虎合牛。都卢雍。萨婆药叉,喝啰剎娑。揭啰诃若阇。毗腾崩,萨那羯啰。虎合牛。都卢雍。者都啰,尸底南。揭啰诃,娑诃萨啰南。毗腾崩,萨那啰。虎合牛。都卢雍。啰叉。婆伽梵。 萨怛他,伽都瑟尼钐。波啰点阇吉唎。摩诃娑诃萨啰。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俱知娑诃萨泥帝口隶 。阿弊提视婆唎多。咤咤罂迦。摩诃跋阇嚧陀啰。帝唎菩婆那。曼茶啰。乌合牛。娑悉帝薄婆都。么么。印兔那么么写 【第三会】 啰阇婆夜。主啰跋夜。阿祇尼婆夜。乌陀迦婆夜。毗沙婆夜。舍萨多啰婆夜。婆啰斫羯啰婆夜。突瑟叉婆夜。阿舍你婆夜。阿迦啰,密唎柱婆夜。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乌啰迦婆多婆夜。剌阇坛茶婆夜。那伽婆夜。毗条怛婆夜。苏波啰拏婆夜。药叉揭啰诃。啰叉私,揭啰诃。毕唎多,揭啰诃。毗舍遮,揭啰诃。部多揭啰诃。鸠盘茶,揭啰诃。补单那,揭啰诃。迦咤补单那,揭啰诃。悉干度,揭啰诃。阿播悉摩啰,揭啰诃。乌檀摩陀,揭啰诃。 车夜揭啰诃。酰唎婆帝,揭啰诃。社多诃唎南。揭婆诃唎南。嚧地啰,诃唎南。忙娑诃唎南。谜陀诃唎南。摩阇诃唎南。阇多诃唎女。视比多诃唎南。毗多诃唎南。婆多诃唎南。阿输遮 . 诃唎女。质多诃唎女。帝钐萨鞞钐。萨婆揭啰诃南。毗陀耶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茶演尼,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摩诃般输般怛夜。嚧陀啰,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那啰夜拏,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 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迦波唎迦,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 鸡啰夜弥。阇夜羯啰,摩度羯啰。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毗唎羊,讫唎知。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索酰夜,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阿罗汉,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毗多啰伽,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跋阇啰波你。具酰夜,具酰夜。迦地般帝,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啰叉罔。婆伽梵。印兔那,么么写 【第四会】 婆伽梵。萨怛多,般怛啰。南无粹都帝。阿悉多,那啰剌迦。波啰婆,悉普咤。毗迦萨怛多,钵帝唎。什佛啰,什佛啰。陀啰陀啰。频陀啰,频陀啰,嗔陀嗔陀。虎合牛。虎合牛。泮咤。泮咤泮咤泮咤泮咤。娑诃。酰酰泮。阿牟迦耶泮。阿波啰,提诃多泮。婆啰波啰陀泮。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萨婆提鞞弊泮。萨婆那伽弊泮。萨婆药叉弊泮。萨婆干闼婆弊泮。萨婆补丹那弊泮。迦咤补丹那弊泮。萨婆突狼枳帝弊泮。萨婆突涩比口犁 ,讫瑟帝弊泮。萨婆什婆利弊泮。萨婆阿播悉么口犂 弊泮。萨婆舍啰婆拏弊泮。萨婆地帝鸡弊泮。萨婆怛摩陀继弊泮。萨婆毗陀耶,啰誓遮口犂 弊泮。阇夜羯啰,摩度羯啰。萨婆啰他娑陀鸡弊泮。毗地夜,遮唎弊泮。者都啰,缚耆你弊泮。跋阇啰,俱摩唎。毗陀夜,啰誓弊泮。摩诃波啰丁羊,乂耆唎弊泮。跋阇啰,商羯啰夜。波啰丈耆,啰阇耶泮。摩诃迦啰夜。摩诃末怛唎迦拏。南无娑羯唎多夜泮。毖瑟拏婢曳泮。勃啰诃牟尼曳泮。阿耆尼曳泮。摩诃羯唎曳泮。羯啰檀迟曳泮。蔑怛唎曳泮。唠怛唎曳泮。遮文茶曳泮。 羯逻啰怛唎曳泮。迦般唎曳泮。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婆私你曳泮。 演吉质。萨埵婆写。么么印兔那么么写。 【第五会】 突瑟咤质多。阿末怛唎质多。乌阇诃啰。伽婆诃啰。嚧地啰诃啰。婆娑诃啰。 摩阇诃啰。阇多诃啰。视毖多诃啰。跋略夜诃啰。乾陀诃啰。布史波诃啰。颇啰诃啰。婆写诃啰。般波质多。突瑟咤质多。唠陀啰质多。药叉揭啰诃。 啰剎娑,揭啰诃。闭口隶 多,揭啰诃。毗舍遮,揭啰诃。部多揭啰诃。 鸠盘茶,揭啰诃。悉干陀,揭啰诃。乌怛摩陀,揭啰诃。车夜揭啰诃。阿播萨摩啰,揭啰诃。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唎佛帝,揭啰诃。阇弥迦,揭啰诃。舍俱尼,揭啰诃。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阿蓝婆,揭啰诃。干度波尼,揭啰诃。什伐啰,堙迦酰迦。坠帝药迦。怛口隶 帝药迦。者突托迦。尼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薄底迦。底迦。室隶瑟密迦。娑你般帝迦。萨婆什伐啰。室嚧吉帝。末陀鞞达嚧制剑。阿绮嚧钳。目佉嚧钳。羯唎突嚧钳。 揭啰诃,羯蓝。羯拏输蓝。惮多输蓝。迄唎夜输蓝。末么输蓝。跋唎室婆输蓝。毖栗瑟咤输蓝。乌陀啰输蓝。羯知输蓝。跋悉帝输蓝。邬嚧输蓝。常伽输蓝。喝悉多输蓝。跋陀输蓝。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部多毖哆茶。茶耆尼,什婆啰。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萨般嚧诃凌伽。输沙怛啰娑那羯啰。毗沙喻迦。阿耆尼,乌陀迦。末啰鞞啰建跢啰。阿迦啰密唎咄,怛敛部迦。地栗剌咤。毖唎瑟质迦。萨婆那俱啰。肆引伽弊,揭啰唎药叉,怛啰刍。末啰视,吠帝钐,娑鞞钐。悉怛多,钵怛啰。摩诃跋阇嚧瑟尼钐。 摩诃般赖丈耆蓝。夜波突陀,舍喻阇那。辫怛口隶 拏。毗陀耶,盘昙迦嚧弥。帝殊,盘昙迦嚧弥。啰毘陀,盘昙迦嚧弥。侄他。唵。阿那口隶 。 毗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盘陀盘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合牛 都嚧瓮泮。莎婆诃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终) 2﹒首楞严五会神咒注释义贯 (1)第一会注释义贯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第一会】 南无(皈命)萨怛二合他(如来)苏伽多耶(善逝)阿罗诃帝(应供)三藐三菩陁(陀)写(正等正觉)1 萨怛二合他(如来)佛陁(佛陀)俱胝(亿)瑟尼二合釤(钐)(乌瑟腻沙、顶髻) 2南无(皈命)萨婆(一切)勃陁(佛陀)勃地萨跢(菩提萨埵)鞞弊(众) 3南无(皈命)萨多南(七)三藐三菩陀(正等正觉)俱知南(百亿) 4娑舍啰二合婆迦(声闻)僧伽喃(众) 5 【注释】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此题目乃是一般显教中的通称,实则在梵文原本的咒中,一开始即提出此咒之名为“statagatha,如来”“usnisa,乌瑟腻沙,顶髻”“sitata,悉怛他,白”“patram,般怛啰,盖”“aparajitam,阿帕啰吉他,无有能及,无上”“pratyungira,波啰提瓮吉啰,甚能调伏”“dharani,陀罗尼,总持”。以上合起来为:“如来顶髻白盖无有能及、甚能调伏陀罗尼”,此为本咒最正式的全名,简称为“大佛顶咒”、或“大佛顶神咒”,因此在密教中,此法门也就称为“大佛顶法”;至于“楞严咒”、“首楞严咒”、或“首楞严神咒”,则是显教中的通称,那是因为此咒出于《首楞严经》,故如是称之。又,因为《楞严经》的经题全文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故密教中通常亦将此经称为《大佛顶经》。因此可知,密教取其首,取其因(大佛顶),而显教取其尾、取其果(首楞严)而立名:一重如来不可思议功德之力,及其密因;一重楞严大定之力;而显密之宗旨所在亦因此而显。 “南无”:namah,音为拿摩(namo),不念“nan wu”,“无”字,应以中国方言(或原来中原之音)念之,那是古代大师译经时所用的音,不是今之北平话。“南无”义为:礼敬、归命。 “萨怛他”:即“萨怛他誐他”,梵文stathagata,如来,与“哆陀伽他”同,只在最前加一个“萨”字,但此“萨”,只为子音,应与第二字合念,即是古人所称的“二合”:古人在译咒时,常会在咒文间加“二合”、或“三合”,以小字标出,表示此二字为“二合之音”,如此处“萨怛”下,当有“二合”标出,表示此二字为“二合之音”须取“萨(sa)”字之声母(即其子音s)加“怛(da)”字之全音,而成为(sda)。此与中国传统音韵学中的“反切”又不同。古代大师翻经时,常加“二合”、“三合”,令学者能读出正确的音,但后代传抄时,常将这“二合”的读音标示略去,故后世的人便常把原本应合起来念的音分开来念,例如“娑婆诃”即是一例。“娑婆”二字之下应有“二合”标示,而读作(sua ha)才对,而非(so po ho)或(sa po er)等等。 “苏伽多耶”:(sugataya,苏加他押),又译为“素誐他”,义为善逝,如来十号之一。 “阿啰诃帝”:arhate,义为应供,亦如来十号之一。 “三藐三菩陀写”:samyaksambuddha,正等正觉,或略称等正觉、正等觉。 “佛陁(tuó)”:Buddha,佛陀。 “俱胝”:koti,亿。 “瑟尼钐”:snisan,与“乌瑟尼沙”usnisa同。唯“沙”为单数,“釤”为复数。义为:顶髻,顶上肉髻,无见顶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系三十二相中之最胜者,以其处如来顶故。 “萨婆”:(sarva,萨尔瓦、萨尔乏),一切。盖梵文“ ”之音,在v与b之间,又有点像w(乌)音,中英文都无此音,故古代汉译系取其“b”之一端,而近代拉丁拼音则取其“v”之一端。 “勃地萨跢鞞弊”:“勃地萨跢”,即菩提萨埵(Bodhisattva),即菩萨之全称,义为大道心有情,或觉有情。“鞞弊”bhyah,众也。 “萨多喃”:saptanam,七。此与“准提神咒”一开始的“南无萨多喃”是一样的。 “俱知南”:koti,俱胝,亿也。“喃”nam,表复数,众多也,合言,亦即数百亿之谓也。 “娑舍啰婆迦”:sasravaka,声闻。 “僧伽喃”:samghanam,众。一般所说之“僧”或“僧伽”,即是此字。“喃”,同样为复数义。 【义贯】(1句——5句) 皈命如来、善逝、应供、正等觉,皈命一切佛陀亿万之佛顶(无见顶),皈命一切诸佛菩萨,皈命七俱胝(七百亿)正等觉并诸声闻众。 【诠论】 诸佛菩萨密咒中之密语,其意义并非只有表面一层,故自古翻经大师皆有“多义不翻”及“密义不翻”之约定俗成。如今在此所作之注释及义贯,亦仅供学者参考,并非如来密咒之义一定就是如此,或仅有此义。 又,有些人有一种误解,以为密咒是没有意义的,或密咒之意义系“不可说”,而且阻人探索其义。这是错误的,也是矫枉过正。正说应是:如来密咒,义深无量,并非无义。试想:如来怎会作“无义语”?须知如来所说,其名、句、文,一音一字一词,悉皆有义;不但有义,且有深义、有广大无量义;故可知若说密咒“没有意义”是决定错误的。 其次,古代大师译经时,亦常于咒文中,以小字将咒文之义译出,如本书所作者。请参阅《大正藏》中《楞严咒》、《大悲咒》等之古代注释。 再者,说密咒之义“不可说”,而禁止人研讨其义,以为如是即会“伤害”了密咒的“神秘感”,或令持咒者分心、或生分别心、或打妄想,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并且是多余的顾虑。事实上是,若有因缘,而能如法学习密咒者,其本身的根器(尤其是信根)、因缘都应已具足,不会因为揭开密咒“神秘的面纱”之一角,而妨碍他的修行,或障碍他(如分别或打妄想);实际上恐怕正好相反:若根机成熟之人习咒,假使能知道密咒一般的意义,不但不妨碍,反而更能助他于持咒中的观想。 对于密咒之意义,之所以有以上种种误解,其中原因之一,恐怕是吾等去圣时遥,且正统密宗早绝于中土,再加上古梵文深奥,当今除在日本的三国正传之真言宗仍在习学古梵字外,其他鲜有能知者(现今世俗或佛学院中所习者,率皆近代梵字,而非佛经中之古悉檀梵字):因此密咒咒文之义,更不为一般人所知。 再者,此五会神咒之架构,第一会多为皈敬,包括皈命三宝,及礼敬诸天、护法、一切鬼神。若以密教之五法而言,第一会属于敬爱法及召请法(钩召法)。而自第二会开始,以迄第五会,都是降伏法(或调伏法),故此咒名为“无有能及、甚能调伏”,因而此咒能降伏一切魔怨,乃至一切诸天、鬼神,皆能加以调伏——更可惊人的是:最后连一切声闻、诸天、金刚、明王、外道咒士、一切神、一切鬼、一切病,悉皆加以禁伏、破败!可见此咒之威力,实在可怕,不可等闲视之!因此欲修此法,一定要如法,更须持四种清净明诲,且须于善知识所如法请法,如法恭谨习持,不可轻忽,方能成就无上功德。否则,若掉以轻心,则一切圣众、天龙鬼神、金刚、明王之所不容,反获大罪。 最后,本咒汉译本,自古即分五会,共四百二十七句。今仍照古人所分之句数标之;古来虽然有几个地方标得不甚正确,例如将连贯的一句中断、分开,或将不相关的上下两句(或其中一部分)连在一起,标作一句。然而为便利学者查阅古本或他书,故仍依旧例标之,以存其真,及尊重传统。 南无(皈命)卢鸡(世间,处世)阿罗汉跢喃(诸阿罗汉众)6 南无(皈命)苏卢二合多·波那喃(入流众)7 南无(皈命)娑羯唎二合陀·伽弥喃(一来众)8 南无(皈命)卢鸡·三藐伽跢喃(世间已度众,四果众)9 三藐·伽波啰三合底·波多那二合喃(正向众,四向众)10 【注释】 “卢鸡”:loke,又译为“路计”,义为世间,或处世,即现在世间中修行之义。 “苏卢多·波那喃”:srotapantanam,入流,即初果、须陀洹众。“苏卢多”为“入”,“波那喃”为“流”,合为“入流”,入圣道之流也,故又称入道,或见道位。 “娑羯唎陀·伽弥喃”:“娑羯唎陀”sukrita,义为“一”。“伽弥喃”agaminam,义为“来”,合为:一来果众,即二果斯陀含众。 “卢鸡·三藐伽跢喃”:“卢鸡”,世间。“三藐伽跢喃”samyagatanam,已度。玄奘三藏译曰“正至”。合谓:世间已度众,亦即已度世间之圣众,也就是四果众。以此概括其他果位。 “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三藐”samya,正也。“伽波啰底·波多那喃”(kprati pantanam),行也,向也。合称为:正行、正向,亦即四向: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义贯】(6句——10句) 皈命处世之诸阿罗汉众,皈命入流(须陀洹)众,皈命一来果(斯陀含)众,皈命已度世间之四果众,皈命诸四向圣众。 南无(礼敬)提婆(天)离瑟二合(仙)赧(众)11 南无(礼敬)悉陀耶(成就)毗地耶二合(明、咒)陀啰(持)离瑟二合(仙)赧(众)12 舍波奴·揭啰二合诃·娑诃娑啰摩他喃(摄恶作善众)13 南无(礼敬)跋啰二合诃摩二合尼(梵天)14 南无(礼敬)因陀啰二合耶(帝释天)15 【注释】 “提婆·离瑟赧”:deva,天。“离瑟”rsi,仙。“赧(nǎm)”众。合称:诸天仙众。仙者,修行而有成者之谓,非道家所说之仙! “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悉陀耶”sidaya,音为悉达耶,义为成就。此字与“悉地”(成就),“四悉檀”(四种成就),都是同一字根。“毗地耶”vidya,明,咒之义。“陀啰”dhara,持。“离瑟赧”仙众。合称为:成就持明之诸仙众。(持明仙为以持明而得成仙者。) “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sapanu·grana·samarthanam,摄恶而作善之诸贤众。 “跋啰诃摩尼”:Brahmane即婆罗门,梵天众也。 “因陀啰耶”:Indraya“因陀啰”,即帝释天,忉利天主。 【义贯】(11句——15句) 礼敬诸天仙众,礼敬成就持明仙众,礼敬摄恶作善众,礼敬诸梵天众,礼敬帝释天众。 南无(礼敬)婆伽婆帝(世尊)16 卢陀啰二合耶(大自在天)17 乌摩般帝(大自在天后)18 娑醯夜耶(眷属等)19 南无(礼敬)婆伽婆帝(世尊)20 那啰野拏耶(那罗延天)21 【注释】 “婆伽婆帝”:Bhagavate与“薄伽梵”同,世尊之义,亦为如来十号之一。 “嚧陀啰耶”:Rudraya大自在天。旧称“摩醯首罗天”,又称“伊舍那天”(Isanaya)。 “乌摩般帝”:Umapati大自在天之天后。 “娑醯夜耶”:saheyaya,及眷属等。 “那啰野拏耶”:Narayanaya,那罗延天,为具有大力之欲界天神,是为金刚力士,又称为毘纽天visnu。《大日经疏》云:那罗延天为毘纽天之别名,为大日如来之化身之一,乘伽喽啰鸟。 【义贯】(16句——21句) 礼敬世尊,礼敬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后、及其眷属等。礼敬世尊,礼敬那罗延天。 槃遮(五)摩诃(大)三慕陀二合啰(印)22 南无(皈命)悉羯唎三合多耶(作礼、顶礼)23 南无(皈命)婆伽婆帝(世尊)24 摩诃迦罗耶(大黑天)25 地唎二合(三)般剌(宫)那伽啰(城)26 毗陀啰二合·波拏迦啰耶(破坏)27 阿地目帝(乐)28 尸摩二合舍那泥(尸陀林,塚(冢)所)婆悉泥(居)29 摩怛唎二合(本母)伽拏(众)30 南无悉羯唎三合多耶(皈命顶礼)31 【注释】 “槃遮·摩诃·三慕陀啰”:“槃遮”paca,五。“摩诃”maha,大。“慕陀啰”mudra,印。合称:五大印。亦即礼敬五部大印。五部为佛部、莲花部、金刚部、宝部、羯磨部。 “南无悉羯唎多耶”:“南无”,皈命。“悉羯唎多耶”skritaya,作礼,顶礼。合称:皈命顶礼。 “摩诃迦啰耶”:“摩诃”maha,大。“迦啰耶”kalaya,黑。即大黑天神。 “地唎·般剌·那伽啰”:“地唎”tri,三。“般剌”prara,宫。“那伽啰”nagara,城。此句应与下句合称。 “毗陀啰·波拏迦啰耶”:vidrapanakaraya破坏。与上句合为:破坏三重城者。 “阿地目帝”:adhimuktoka乐。此下四句应合称。 “尸摩舍那泥”:smasana尸陀林,或称寒林,亦即冢所(墓地)。 “婆悉泥”:vasini居。 “摩怛唎伽拏”:“摩怛唎”matri,本母。“伽拏”gana,众。本母众,或称阴母,即鬼神众。此上四句合称:敬礼坏三重城、乐居冢所、本母之众,亦即是指大黑天,以大黑天为冢间神故。 【义贯】(22句——31句) 礼敬五部大印,皈命顶礼,皈命世尊,礼敬大黑天神、摧坏三重城、乐居冢所(墓地)本母(鬼神)之众。 南无(皈敬)婆伽婆帝(世尊)32 多他伽跢俱啰耶(种族)33 南无(皈敬)般头摩二合(莲华)俱啰耶(种族)34 南无(皈敬)跋阇啰二合(金刚)俱啰耶(种族)35 南无(皈敬)摩尼(宝部)俱啰耶(种族)36 南无(皈敬)伽阇(羯摩)俱啰耶(种族)37 南无(皈敬)婆伽婆帝(世尊)38 帝唎茶输啰西那(坚固、坚猛)39 波啰二合诃啰拏(除断、断尽)啰阇耶(王)40 跢他伽多耶(如来)41 【注释】 “多他伽跢”:tathagata,如来。 “俱啰耶”:kulaya部、族、种族。 “般头摩”:padma莲华。指莲华部。 “跋阇啰”:vajra金刚;又翻:伐折罗。指金刚部。 “摩尼”:mani宝,摩尼宝。指宝部。 “伽阇”:garja白象。白象有力,能成办事,故在此代表羯磨部,以羯磨为作业、办事、成办之义。 “波啰诃啰拏·啰阇耶”:“波啰诃啰拏”praharana,除断,啖尽。“啰阇耶”rajaya,王。合称:极啖尽王,系金刚明王之威德,以其能啖尽恶秽、染法、不净法。所言“啖尽”者,为我所全部摄受、消除无余也。 【义贯】(32句——41句) 皈敬世尊佛部种族,皈敬莲华部种族,皈敬金刚部种族,皈敬宝部种族,皈敬白象(羯磨部)种族,皈敬世尊坚猛极啖尽王如来。 【诠论】 此为皈敬五部种族。盖密教中诸佛菩萨圣众共分五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宝部、羯磨部。此外复有外金刚部,为外护。本咒中此处最后三句“威德破魔军极啖尽王如来”盖系总摄一切外金刚部及金刚、明王、力士、护法鬼神众欤。 南无(皈命)婆伽婆帝(世尊)42 南无(皈命)阿弥多婆耶(阿弥陀佛)43 跢他伽多耶(如来)44 阿啰诃帝(应供)45 三藐三菩陀耶(正等正觉)46 南无(皈命)婆伽婆帝(世尊)47 阿刍鞞耶(不动)48 跢他伽多耶(如来)49 阿啰诃帝(应供)50 三藐三菩陀耶(正等正觉)51 南无(皈命)婆伽婆帝(世尊)52 鞞沙阇耶二合(药)俱嚧(师)吠柱唎耶二合(琉璃)53 般啰二合婆(光)啰阇耶(王)54 跢他伽多耶(如来)55 南无(皈命)婆伽婆帝(世尊)56 三补师毖二合多(开敷花)57 萨怜(娑罗树)捺啰二合(帝)剌阇耶(王)58 跢他伽多耶(如来)59 阿啰诃帝(应供)60 三藐三菩陀耶(正等正觉)61 【注释】 “阿弥多婆耶”:Amitabhaya无量光(无量寿),即阿弥陀佛。 “阿刍鞞耶”:Aksabhyaya不动佛,即东方阿閦鞞佛。 “鞞沙阇耶·俱卢·吠柱唎耶”:“鞞沙阇耶”Bhaisaja,药。“俱卢”Guru,师。“吠柱唎耶”Vaiturya琉璃。合称:药师琉璃。须与下句合读。 “般啰婆·啰阇耶”:“般啰婆”prabha,光。“啰阇耶”Rajaya,王。接上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即药师佛。 “三补师毖多·萨怜·捺啰·剌阇耶”:“三补师毖多”sampuspita,开敷花。sam为开敷。puspa为花。“萨怜”sale,娑罗树,义为高远。 “捺啰”Nadra,帝,王。“剌阇耶”Rajaya,王。合称:开敷花娑罗树王佛。此佛亦可称为:开敷花王佛或娑罗树王佛。 【义贯】 (42句——61句) 皈敬世尊,皈敬阿弥陀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皈敬世尊阿閦鞞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皈命世尊药师琉璃光王如来;皈命世尊(开敷花)娑罗树王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南无(皈敬)婆伽婆帝(世尊)62 舍鸡野二合(释迦)母那曳(牟尼)63 跢他伽多耶(如来)64 阿啰诃帝(应供)65 三藐三菩陀耶(正等正觉)66 南无(皈敬)婆伽婆帝(世尊)67 剌怛那二合(宝)鸡都(幢)啰阇耶(王)68 跢他伽多耶(如来)69 阿啰诃帝(应供)70 三藐三菩陀耶(正等正觉)71 【注释】: “舍鸡野·母那曳”:“舍鸡野”sakya,释迦,义为能仁。“鸡野”,二字二合。“母那曳”Mynayi,即牟尼,寂、默之义。合为:释迦牟尼,为本师圣号。 “剌怛那·鸡都·啰阇耶”:“剌怛那”Ratna,宝。“鸡都”Ketu,幢。“啰阇耶”Rajaya,王。合为:宝幢王,即宝幢王如来,或宝幢如来,位于东方,主菩提心门。 【义贯】(62句——71句) 皈敬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皈敬世尊宝幢王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帝瓢(诸天)南无(皈命)萨羯唎多(顶礼)72 翳昙(此)婆伽婆多(世尊)73 萨怛二合他伽都(如来)瑟尼二合钐(顶髻)74 萨怛多(白)般怛?二合(盖)75 南无(皈命)阿婆啰视耽(无有能及者)76 般啰二合帝扬二合歧啰(甚能调伏)77 萨啰二合婆(一切)部多(鬼)揭啰二合诃(祟)78 尼羯啰二合诃·羯迦啰诃尼(治罚)79 【注释】 “帝瓢”:devyam天,诸天。 “翳昙”:itam此。 “萨怛多般怛蓝”:sitata patram白盖,俗称白伞盖。 “阿婆啰视耽”:aparajitam无有能及者。 “般啰帝扬歧啰”:pratyungira甚能调伏。 “部多·揭啰诃”:“部多”bhuta,鬼。“揭啰诃”graha 祟,作弄,恼害也。 “尼羯啰诃·羯迦啰诃尼”:nigrahakarim治罚、调伏义。 【义贯】(72句——79句) (如是作礼已)一切诸天皆悉皈命顶礼此世尊如来白伞盖、无能胜、甚能调伏治罚一切诸天及鬼祟(作祟之鬼神众等)。 (从此以下,即是称叹此神咒之功德、威力。) 跋啰(他)毖地耶二合(明、咒)叱陀你(断)80 阿迦啰(非时)密唎二合柱(死)81 般唎怛啰耶儜(能除)揭唎(作)82 萨啰二合婆(一切)槃陀那(缚)目叉尼(解脱)83 萨啰二合婆(一切)突瑟吒二合(恶)84 突悉乏二合般那二合(梦)你伐啰尼(障、遮)85 【注释】 “跋啰·毖地耶·叱陀你”:“跋啰”para,他,指外道。“毖地耶”vidya,明、咒。“叱陀你”cchedana,断。合为:能断外道明咒法。 “阿迦啰·密唎柱”:“阿迦啰”akala,非时。“密唎柱”mrityu,死。合称:非时死,即横死。 “般唎怛啰耶儜·揭唎”:“般唎怛啰耶儜”prasamana,能除。“揭唎”kari,作。合云:作能除之事。 “槃陀那·目叉尼”:“槃陀那”bandhana,缚。“目叉尼”moksana,解脱。合云:能解脱一切众生系缚。 “突瑟吒”:dusta恶。 “突悉乏般那”:dusvapana梦。合上云:恶梦。 “你伐啰尼”:mivarani障、遮。连上云:能遮止一切恶梦。 【义贯】(80句——85句) 能断一切外道明咒,能除一切非时死(横死),能解脱一切众生系缚,能遮止一切恶梦。 赭都啰(四)失帝南(八十)86 羯啰二合诃(恼害)娑诃萨啰二合(千)若阇(众)87 毗多崩二合娑那(坏)羯唎(作,令)88 阿瑟吒二合(八)冰舍帝南(二十)89 那叉刹怛啰二合·若阇(诸宿)90 波啰二合萨陀那(欢喜)·羯唎(作,令)91 阿瑟吒二合南(八)92 摩诃(大)羯啰二合诃(祟、鬼神、恶星)若阇(众等)93 毗多崩二合萨那(坏)羯唎(作,令)94 【注释】 “赭都啰·失帝南”:“赭都啰”catura,四。“失帝南”satinam,八十。合称:八十四。 “羯啰诃”:graha执、祟、恼害者。 “娑诃萨啰·若阇”:“娑诃萨啰”sahasra,千。“若阇”nam,众。合云:八万四千诸恼害。 “毗多崩娑那·羯唎”:“毗多崩娑那”vidhvamsana,坏。“羯唎”karim,作。合上为:能坏八万四千诸恼害。 “阿瑟吒·冰舍帝南”:“阿瑟吒”asta,八。“冰舍帝南”vimsatinam,二十。合云:二十八。 “那叉刹怛啰若阇”:naksatranam诸宿曜(yào)。 “波啰萨陀那·羯唎”:prasadana karim令欢喜。“羯唎”,作。 “阿瑟吒南·摩诃·羯啰诃若阇”:“阿瑟吒南”astanam,八。“摩诃羯啰诃若阇”mahagrahanam大恶星众。 【义贯】(86句——94句) 能坏八万四千诸鬼祟,能令二十八宿等生欢喜,能坏八大恶星。 萨婆(一切)舍都嚧二合(怨家)你婆啰若阇(遮)95 呼蓝(重大)突悉乏(恶梦)难遮(等)那舍尼(消灭)96 毖沙(毒)舍悉怛啰三合(刀杖)97 阿吉尼二合(火)乌陀迦(水)啰若阇(度)98 【注释】 “舍都嚧·你婆啰若阇”:“舍都嚧”satru,怨家。“你婆啰若阇”nivaranim遮,或遮止。连上云:能遮止一切怨敌等。 “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呼蓝”guram,重,重大。“突”du,恶。“悉乏”svapna,梦。“难遮”namca,等。“那舍尼”nasanim,消灭。合云:消除重大恶梦。 “毖沙”:visa毒。 “舍悉怛啰”:sastra刀杖。 “阿吉尼”: agni火。 “乌陀迦·啰若阇”:“乌陀迦”udaka,水。“啰若阇”utranim,度。连上云:能度水等。 【义贯】(95句——98句) 能遮止(遮却)一切怨敌,能消灭重大恶梦等,能灭度一切毒害、刀杖、水、火诸难。 阿般啰视多具啰(无有能及)99 摩诃(大)般啰二合(极)战持(暴恶)100 摩诃叠多(大天,天中天)101 摩诃帝阇(大威德、大威光)102 摩诃税多(大白日)阇婆二合啰(火焰、光明)103 摩诃跋啰(大力、力士)槃陀啰(白)婆悉你(衣、白衣观音)104 阿唎耶二合(圣)多啰(多罗菩萨)105 毗唎二合俱知(毘俱胝菩萨)106 誓婆(破坏)毗阇耶(最胜)107 【注释】 “阿般啰视多具啰”:aparajitakhura无能及者,无能胜。 “般啰·战持”:“般啰”pra,极。“战持”canthna,暴恶,即忿怒尊。 “摩诃叠多”:mahadipta大天,即天中天,佛之又称。 “摩诃帝阇”:mahatejam大威德、大威光,指佛之放光威神。 “摩诃税多·阇婆啰”:“摩诃”maha,大。“税多”svetam,白天,白日。“阇婆啰”jvala,火焰,光明。合云:大白日火焰光明。 “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摩诃跋啰”mahavala,大力,力士。“槃陀啰·婆悉你”pandara vasinim,白拂,白衣。合云:白衣观音大士。为莲华部之部母。 “阿唎耶·多啰”:“阿唎耶”arya,圣。“多啰”tara,度。合云:圣度母,或圣救度母,即多罗菩萨。观音菩萨化身之一。据《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授记品”中载:观自在菩萨入普光明多罗三昧,以三昧力,由眼中放大光明,多罗菩萨即由光明中生。此多罗菩萨光照一切众生,犹如慈母怜子,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故名“度母”。 “毗唎俱知”:brkuti义为蹙额、瞋目。即“毘俱胝菩萨”,亦为观音菩萨之化身之一,故又称“毘俱胝观音”。此菩萨为从观音之额上皱纹中出生,故名为蹙额(毘俱胝),为观音之忿怒尊,是为降伏金刚。毘俱胝菩萨具三目四臂,宛如摩醯首罗天,其身洁白,有红、黄、白三色三昧圆光围绕(红色主降伏,黄色主增益,白色主息灾)。 “誓婆·毗阇耶”:“誓婆”siva,破坏。或译为“湿婆”。“毗阇耶”vijaya,最胜。合云:最胜破坏。此句系承上句而言,指大忿怒尊毘俱胝菩萨为最胜之破坏者,以能破除、降伏一切魔怨、邪恶、垢秽故,故称此破坏为最胜。 【义贯】(99句——107句) 无敌最胜尊!最极暴恶大忿怒尊!天中天尊!大威耀尊!大白光焰尊!大力白衣大士!圣度母多罗尊!大忿怒最胜破坏毘俱胝尊! 【诠论】 这一节中的三观音:白衣、多罗、毘俱胝,皆是如意输曼荼罗四隅之尊,另外一尊是一髻罗刹。此三尊分别代表息灾(白衣)、增益、敬爱(多罗)、调伏(毘俱胝)。 跋阇啰二合(金刚)摩礼底(鬘)108 毗舍嚧二合多(最胜)109 勃腾罔二合迦(莲花璎相)110 跋阇啰二合(金刚)制喝那阿三合遮(舌)111 摩啰(璎)制婆(最妙)般啰质多(无能及者)112 跋阇二合啰(金刚)擅持(杵)113 毗舍啰遮(毘沙门天)114 扇多(寂、息、柔善)舍(心)鞞提婆(天众)补视多(供养)115 苏摩(善)嚧波(貌)116 摩诃(大)税多(白)117 阿唎耶(圣)多啰(度,度母)118 摩诃(大)婆啰(愿、力)阿般啰(无能胜)119 跋阇啰二合(金刚)商羯啰(连锁、锁)制婆(最胜)120 【注释】 “跋阇啰·摩礼底”:“跋阇啰”,金刚。“摩礼底”maleti,鬘。合称:金刚鬘。 “毗舍嚧多”:visrutam最胜。 “勃腾罔迦”:padmankgha莲花璎相,亦即以莲花作成璎珞。 “跋阇啰·制喝那阿遮”:“制喝那阿遮”jihdhajah,舌。合为:金刚舌,以此菩萨宜说妙法,出广长舌,坚固勇猛,犹如金刚,故称金刚舌。 “摩啰·制婆·般啰质多”:“摩啰”mala,璎。“制婆”ceva,最妙。“般啰质多”parajitah,无能及。合云:璎珞最妙无能及者。 “跋阇啰·擅持”:vajra dandi金刚杵。 “毗舍啰遮”:Visalaca毘沙门天。 “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扇多”santa,寂、静、息、善。息灾法之梵文“息底迦”。即与此字同字根。“舍”sa,心。原为“阿舍”,因与上一字相连,而上一字最后一音为“阿”,故略去。“鞞提婆”vaideva,天众。“补视多”pujitah,供养。合云:寂善心诸天众供养者。以诸天心常在定,故称其心寂静、息寂。又以天心皆善,故亦是善心。且诸天常以众妙宝饮食等供养诸佛及大菩萨,故是供养者。又,诸天为有福者,而其天福亦多来自过去世供养诸佛,而现世又供养之善根习气不断,故仍常喜供养诸佛,故称为供养者。 “苏摩·嚧波”:“苏摩”somi,善。“嚧波”rupa貌。合云:善貌,谓端正相好也。 “摩诃税多”:“税多”sveta,白。合云大白。与下一句合去:大白圣度母。以多罗菩萨身着白衣,且全身发光,故曰大白。 “摩诃·婆啰·阿般啰”:“摩诃”,大。“婆啰”valah,愿、力。“阿般啰”apara,无能胜。合云:大愿大力无能胜者。 “跋阇啰·商羯啰·制婆”:“跋阇啰”vajra,伐折罗,金刚。“商羯啰”sankala,连锁、锁。合云:金刚锁,为金刚菩萨之名。“制婆”cevah,最胜。合云:最胜金刚锁。又,金刚锁古译皆作“金刚鏁”。 【义贯】(108句——120句) 金刚鬘尊!最胜莲华璎相金刚舌尊!最妙璎珞无能胜金刚杵,毘沙门天!寂善心供养者诸天!善貌大白圣度母多罗菩萨!大愿大力无能胜,最胜金刚锁菩萨! 跋阇啰二合(金刚)俱摩唎(童女) 121俱蓝陀唎(持姓金刚童女)122 跋阇啰二合(金刚)喝萨多二合(手)遮(等)123 毗地耶二合(明、咒)乾遮那(真金)摩唎迦(璎)124 啒苏母(红蓝)婆羯(最胜)啰跢那(宝)125 鞞嚧遮那·俱唎耶(遍照尊,大日如来)126 夜啰菟·瑟尼二合钐(顶髻)127 毗折蓝二合婆·摩尼遮 (罗刹神女)128跋阇啰二合(金刚)迦那迦(威势)波啰二合婆(光耀)129 【注释】 “俱摩唎”:kumari童女。(童子为kumara) “俱蓝陀唎”:“俱蓝”kula,姓、种姓。“陀唎”ndhari,持。合云:持姓,亦即姓“持”。与上句合云:金刚童女持姓,亦即其姓为“持”之金刚童女。 “跋阇啰·喝萨多·遮”:“跋阇啰”,金刚。“喝萨多”hasta,手。“遮”,等。合云:金刚手菩萨等。 “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毗地耶”vidya,明,咒。“乾遮那”kamcana,真金。“摩唎迦”malikah,璎。合云:犹如真金璎珞之大明咒。 “啒苏母·婆羯·啰跢那”: “啒苏母”kusumbha,红蓝。“婆羯”viga,最胜。“啰跢那”ratana,宝。合云:红蓝最胜宝。红为调伏,蓝为息灾。 “鞞嚧遮那·俱唎耶·夜啰菟·瑟尼钐”:“鞞嚧遮那”Vairocana,遍照、普照。“俱唎耶·夜啰菟·瑟尼钐”kudartha snisa,髻称。合云:遍照髻称尊。“瑟尼钐”为乌瑟尼沙,顶髻。 “毗折蓝婆摩尼遮”:vijrambhamanaca罗刹神女。 “迦那迦”:kanaka威势。 “波啰婆”:prabha光、光耀。合上云:金刚威势之光耀。 【义贯】(121句——129句) 金刚童女、持姓金刚女、金刚手菩萨等!顶上肉髻发出红蓝等最胜宝光之毘卢遮那(遍照尊)!罗刹神女金刚威势之光耀! 嚧阇那(眼)跋阇啰二合(金刚)顿稚遮(尊)130 税多遮(白)迦摩啰(莲花)刹(目)131奢尸(月)波啰二合婆(光明)132 翳帝夷二合帝(如是)133 母陀啰二合(印)羯拏(众,诸)134 娑鞞(一切)啰忏(守护)135掘梵都(作于、施于)136 印兔那二合(此)么么写(给与我)137 【注释】 “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嚧阇那”locanah,眼。“跋阇啰”vajra,金刚。“顿稚遮”tundica,主,首领,尊。合云:金刚眼尊。 “税多遮·迦摩啰”:“税多遮”svetaca,白。“迦摩啰”kamala,莲花。合云:白莲花。 “刹·奢尸·波啰婆”:“刹”ksa,目;全字就为aksa,“阿渴刹”。因上字最后一音为“阿”音,故略,与上合称为:白莲花目。“奢尸”,月。“波啰婆”prabha,光明。合云:白莲花目如月之光明,亦即光明而清凉。 “翳帝夷帝”:itycte如是。 “母陀啰·羯拏”:“母陀啰”mudra,印。“羯拏”ganah,众,诸。与上合云:如是一切诸咒印。 “娑鞞·啰忏”:“娑鞞”sarve,一切。“啰忏”raksam,守护、拥护。合云:一切守护。 “掘梵都·印兔那·么么写”:“掘梵都”kurdhvantu,作于,施于。“印兔那”intam,此。“么么写”mamasya,我。与合云:一切守护于无等。“写”,获得,给与。 【义贯】(130句——137句) 金刚眼尊,如白莲花,其光如月,如是等一切诸咒印,愿悉皆守护于我及一切众等。 (2)第二会注释义贯 【第二会】 乌合牛 二合(皈命,三身) 138 唎瑟(仙)揭拏(众)139 般剌二合舍悉多二合(善相)140 萨怛二合他伽都(如来)瑟尼钐(顶髻)141 虎合牛 二合(金刚种子字) 142 都嚧雍三合(如)(种子字)143 瞻婆那(押领)144 虎合牛 二合(种子字) 145 都嚧雍三合(种子字)146 悉眈婆那(镇守)147 虎合牛 二合(种子字) 148 都嚧雍三合(种子字)149 波啰(他)瑟地耶二合(明)三般叉拏(啖食)羯啰(作)150 【注释】 “乌合牛”:om此二字为“二合”音,读为一音,读如:嗡。是皈命,或三身(法、报、化)之义。他处多译成“唵”,但不读“安”,应读作“嗡”,去声(四声)。 “唎瑟。揭拏”:“唎瑟”rsi,仙。“揭拏”gana,众。合云:仙众。仙为大修行人之义。 “般剌舍悉多”:prasasta善相。 “虎合牛”:hum一切金刚之种子字。一般译为“吽”。又,如上所言,因此二字亦是二合音,应读为“轰”,去声。 “都嚧雍”:bhrum此为三合音,系一字顶轮王之种子字;一字顶轮王亦是佛顶部族之一。又,此字之梵字(及拉丁拼字)系依《大正藏》中不空三藏之梵本,及真言宗所传之法本。又,《大佛顶陀罗尼勘注》(《大正藏卷六十一,No.2235》;亦是作(bhrum).若依汉译之“都卢雍”,则梵文变成应作(trum)才对,读如“都隆(二合音)”;然则此汉译或许是古时传抄时,将“部”字误为“都”字,也不一定。谨依密部所传,在此说明:若依梵本,正确之音应为“部隆”(二合);明达之读者诸君详之。 “瞻婆那”:jambhana押领、引领,谓以如来神咒押领一切天龙鬼神、金刚护法,及一切诸天等。 “悉眈婆那”:stambhana镇守。谓镇守行者也。 “波啰·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波啰”para,他。“瑟地耶”vidya,明。合云:他明,谓外道明咒也。“三般叉拏”sambhaksana,啖食。合上云:啖食一切外道明咒(把它吃掉,消除净尽之义。)“羯啰”krar,作。亦即:作“啖食一切外道明咒”这件事。 【义贯】(138句——150句) 嗡!(皈命三身)具一切大仙善相(相好)之如来无见顶相。(哞!部隆!一切金刚种子、一字顶轮王及一切佛顶部族种子字)!押领!(哞!部隆!一切金刚种子、一字顶轮王及一切佛顶部族种子字)!镇守!(哞!部隆!一切金刚种子、一字顶轮王及一切佛顶部族种子字)!啖食一切外道明咒! 【诠论】 如上所述,第一会主要为召请、皈敬、敬爱。第二会开始,即开始调伏。此处一开始以“如来顶髻”(大佛顶),及一切金刚之种子字及佛顶部族代表之种子字来惊觉一切金刚、如来,敕令一切如来、金刚、菩萨、明王、诸天,鬼神,押领一切护法,以镇守道场,护持行人。看这有如骤然而来的气势及广大威势,真是有惊天动地的震撼力量,沛然莫之能御。然而细察此震撼力之来源,亦在于极其“冗长”而虔敬的第一会中之祈请所蓄积的力量,然后于第一会“好不容易”完毕之后,于第二会开始,“突然”语气一转,由十分恭谨、一切礼敬的“敬爱”,转为毫不留情的“调伏”——不但调伏,而且要“啖尽”,赶尽杀绝,除恶务尽。故其力量在“敬爱”与“调伏”之间的对比,及忽然一转的错愕之下,令即将被调伏者措手不及,因此其威势与力量就更大大提高。又,第一会有如调兵遣将、布置部队,第二会有如众兵将齐集之后,一声号令之下,开始“突袭”。 虎合牛 二合(种子字) 151 都嚧雍三合(种子字)152 萨婆(一切)药叉(勇健者)喝啰刹娑(大罗刹鬼)153 揭啰二合诃(祟)若阇(众)154 毗腾崩二合萨那羯啰(打破)155 虎合牛 二合(种子字) 156 都嚧雍三合(种子字)157 者都啰(四)尸底南(八十)158 揭啰二合诃(鬼祟)娑诃萨啰二合(千)南(众)159 毗腾崩萨那啰(打破)160 【注释】 “萨婆·药叉·喝啰刹娑”:“萨婆”sarva,一切。“药叉”yaksa,又译“夜叉”,勇健鬼,以此鬼众威猛故。“喝啰刹娑”raksasa,大罗刹,速疾鬼,以此鬼能飞行,来去速疾,故名。合云:一切勇健的药叉鬼及速疾的罗刹鬼。 “揭啰诃·若阇”:“揭啰诃”graha,祟。“若阇”nam众。合云:祟众,即会作祟、恼害人的恶鬼神众。又,“若阇”梵本亦可能是naca,义为“等”,如是则其发音更接近汉译本。全咒其它语尾的“若阇”皆如是。 “毗腾崩萨那羯啰”:vidhdhamsana,打破。即打破鬼神之祟法也。 “者都啰·尸底南·揭啰诃·娑诃萨啰南”:“者都啰”catura,四。“尸底南”sitinam,八十。合云:八十四。“揭啰诃”graha,鬼祟,恶鬼神。“娑诃萨啰南”sahasra,千。“南”nam,众。连上云:八万四千(八十四千即八万四千)恼害人的恶鬼神众,尽皆打破。 【义贯】(151句——160句) (哞!一切金刚种子)!(部隆!一字顶轮王及一切佛顶部族种子字)!将一切作祟、恼害的药叉(勇健鬼)、罗刹(速疾鬼),尽皆打破! (哞!一切金刚种子)!(部隆!一字顶轮王及一切佛顶部族种子字)!将八万四千作祟恼害人的鬼神王众,尽皆打破! 虎合牛 二合(种子字) 161 都嚧雍三合(种子字)162 啰叉(护)163 婆伽梵(世尊)164 萨怛二合他伽都(如来)瑟尼二合钐(顶髻)165 波啰二合点阇吉唎(甚能调伏)166 摩诃(大)娑诃萨啰二合(千)167 勃树(臂)娑诃萨啰二合(千)室唎沙(头)168 俱知(俱胝,百亿)娑诃萨(千)泥帝隶二合(眼)169 阿弊提(内)视婆二合唎多(焰)170 吒吒罂迦(无别异)171摩诃(大)跋阇嚧二合(金刚杵)陀啰(持)172 帝唎二合菩婆那(三有)173 曼茶啰(坛场)174 乌合牛 二合(唵、嗡) 175 娑悉帝二合(吉祥)薄婆都(得)176 么么(我,我某甲)177 印兔(此)那么么写(我等)178 【注释】 “啰叉”:raksa护。 “波啰点阇吉唎”:pratyungiri甚能调伏。 “摩诃·娑诃萨啰”:“摩诃”,大,伟大之义。“娑诃萨啰”sahasra,千。 “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勃树”bhuja,臂。“娑诃萨啰”,千。“室唎沙”sirsai,头。与上句合云:大哉千臂千首。 “俱知·娑诃萨·泥帝隶”:“俱知”koti,同“俱胝”;亿,或百亿。“娑诃萨”,千。合称:千百亿。“泥帝隶”netre,眼。与上两句合云:大哉千臂千首千百亿眼之菩萨,按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也。 “阿弊提·视婆唎多”:“阿弊提”abaidya,内。“视婆唎多”jvalita,焰。合云:内焰,盖由菩萨身心内证三昧所起之火焰,所谓“三昧真火”是也。 “吒吒甖迦”:natanaka无别异。 “摩诃·跋阇嚧·陀啰”:“摩诃”,大。“跋阇嚧”vajro,金刚杵。“陀啰”dara,持。与上合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全身之内证三昧火焰,与持大金刚杵之威力,无有别异,善能摧破调伏一切,守护一切。 “帝唎菩婆那”:tribhuvana三有,即三界。 “曼茶啰”:mandala坛场。合上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内证之三昧火焰,能普照护持三有一切坛场。 “乌合牛”:om二合音,嗡。 “娑悉帝·薄婆都”:“娑悉帝”svasti,吉祥。“薄婆都”,得。合云:令得吉祥。 【义贯】(161句——178句) (哞!一切金刚种子)!(部隆!一字顶轮王及一切佛顶部族种子字)!唯愿世尊甚能调伏之大佛顶守护于我!大哉千臂千首百千亿眼之观世音菩萨,其自身内证之三昧火焰,犹如大金刚杵无有别异,善能普照守护三有一切坛场(令无魔事),(嗡)!令我某甲及一切众生等,皆获吉祥! (3)第三会注释义贯 【第三会】 啰阇(王)婆夜(难)179 主啰(贼)跋夜(难)180 阿祇尼(火)婆夜(难)181 乌陀迦(水)婆夜(难)182 毗沙(毒)婆夜(难)183 舍萨多啰三合(刀杖)婆夜(难)184 婆啰斫羯啰二合(兵)婆夜(难)185 突瑟叉(饥馑)婆夜(难)186 阿舍你(雹)婆夜(难)187 阿迦啰(非时)密唎柱(死)婆夜(难)188 陀啰尼·部弥(地)剑波(动)伽波陀·婆夜(难)189 乌啰迦二合婆多(险路)婆夜(难)190 剌阇(王)坛茶(刑罚)婆夜(难)191 那伽(龙)婆夜(难)192 毗条怛(电)婆夜(难)193 苏波啰拏二合(金翅鸟)婆夜(难)194 【注释】 “啰阇·婆夜”:“啰阇”raja,王。“婆夜”bhaya,难。合云:王难,即受王逼迫之难,如为暴君所迫。 “主啰·跋夜”:cora·bhaya 贼难;受人偷窃、洗劫之难。 “阿祇尼·婆夜”:agni·bhaya火难。 “乌陀迦·婆夜”:udaka·bhaya水难;堕水,或遇洪水之难。 “毗沙婆·婆夜”:visa·bhaya毒难;为人毒害,或如现代生化战争之遇敌施放毒气。 “舍萨多啰·婆夜”:sastra·bhaya刀杖之难。 “婆啰斫羯啰·婆夜”:paracakra·bhaya兵难。 “突瑟叉·婆夜”:durbhiksa·bhaya饥馑难,即饥荒也。 “阿舍你·婆夜”:asani·bhaya雹难。 “阿迦啰·密唎柱·婆夜”:“阿迦啰”akala,非时。“密唎柱”mrtyu,死。合云:非时死,即横死也。义为:以种种因缘,不应死而死,谓之非时死难。 “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陀啰尼·部弥”dharani·bhumi,皆地也。“剑波”kampa,动。合云:地动之难,即地震也。 “乌啰迦婆多·婆夜”:ulakapata·bhaya险路难。 “剌阇·坛茶·婆夜”:raja danda·bhaya王刑罚难,如监禁、严罚拷打、抄家、流放、割残身体,贩卖为奴,财产充公等。 “那伽·婆夜”:naga·bhaya龙难。 “毗条怛·婆夜”:vidyu·bhaya电难。(garjata为雷) “苏波啰拏·婆夜”:suparna·bhaya金翅鸟难。 【义贯】(179句——194句) (摧破一切诸厄难!)摧破王难!摧破贼难!摧破火难!摧破水难、毒难、刀杖难、兵难、饥馑难!摧破雹难!非时死难、地震难、险路难、王刑难!摧破龙难、电难、金翅鸟难!(令度一切厄难。)(按:“摧破”一词在下两段后方会出现:本段及下两段皆只列出所要摧破的对象,犹如“点石”,仍不动声色,然后一举而破灭之!) 药叉·揭啰二合诃(祟)195 啰叉私(罗刹)·揭啰二合诃(祟)196 毕唎二合多(饥鬼)揭啰二合诃(祟)197 毗舍遮(啖精气鬼)揭啰二合诃(祟)198 部多(大身鬼)揭啰二合诃(祟)199 鸠槃茶(瓮形鬼)揭啰二合诃(祟)200 补丹那(臭饿鬼)揭啰二合诃(祟)201 迦吒补丹那(奇臭饿鬼)揭啰二合诃(祟)202 悉乾二合度(鸠摩罗童子)揭啰二合诃(祟)203 阿播悉摩二合啰(羊癫疯鬼)揭啰二合诃(祟)204 乌檀摩二合陀(狂鬼)揭啰二合诃(祟)205 车夜(影鬼)揭啰二合诃(祟)206 醯唎婆帝(音谋鬼)揭啰二合诃(祟)207 【注释】 “药叉·揭啰诃”:“揭啰诃”graha,祟。所谓“祟”者,即作祟,恼害之义,其或缠身、或附身、或入人之身、常住于身内,或时出时入,或在身表,或在左右,或时来时去,而作种种恼害,破坏修行或诸善事、好事,令不成就。然而,之所以会召引鬼神来扰者,除了宿业、宿殃、恶业缘及怨结外,常常也是由于行者或身、或心、或行为、语言、思想、知见不清净或不正;以自身心不净,不正故,才会召引来外来之“秽物”。是故建立任何道场,首先净道场、洒净、结界,然后自身心须全力“护净”,不使身心内外有任何染污垢秽,如是即不与秽物相应,即可远离秽物之恼害。反之,如不努力护净,则善鬼神及护法便会远离,以不堪其污秽故;善鬼神护法既远离,行者即无人守护,恶鬼神自然得便,随即来扰害,作种种留难,是故修行者特别在意“护净”之事。 “啰叉私·揭啰诃”:raksasa·graha罗刹祟。 “毕唎多·揭啰诃”:preta·graha饿鬼祟。 “毗舍遮·揭啰诃”:pisaca·graha啖精气鬼祟。常听有人于行YIN时兴奋过度,泄精气不止而死的(即所谓“脱阳”而死——这不一定单指男众而言,女众也会泄精气不止而死的。)若依佛法说,这多半是被啖精气鬼吃掉精气而死亡。之所以如此,通常是此男女必有犯“邪YIN”之过,所谓“邪YIN”,除了是婚外行YIN之外,纵使是夫妻,若于“非时”、“非处”(地点不对)、“非道”(大便道、口道)行之,都属于邪YIN。依佛法而言,对于夫妇之伦,亦有专司夫妇敦伦之事的善鬼神,且守护之,以其是行正当的人“人道”故,彼鬼神亦护持之,这是他的职司。但若所行系邪YIN,则彼善鬼神便不予守护,因而恶鬼神即得其便。又,佛经上说,人的精气共有十滴,一般人若失去一滴即身心倦怠,若失二滴即生病,若失三滴即大病,若失四滴即死。又,吸血鬼也是属毗舍遮鬼的一种。此等诸鬼皆依啖人之精血而活,或于人在邪YIN时得便而啖之,或在梦中,令梦男女交合而啖之。此为修行人精进时梦遗之所以也,希留意焉,盖必有不如法事或不净事故。(俗云“十滴血成一滴精,十滴精成一滴髓。前说之十滴精者,即指精髓而言。 “部多·揭啰诃”:bhuta·graha大身鬼祟。 “鸠槃茶·揭啰诃”:kumbhanda·graha瓮形鬼,又译作守妇女宫鬼,或冬瓜鬼,其形如瓮、或冬瓜、或阴囊,亦啖人精气。或许此鬼为啖女人精气者,(以其守在妇女宫外故),而前面的毗舍遮则为啖男精者。 “补丹那·揭啰诃”:putana·graha臭饿鬼祟。此为饿鬼中福报最胜者。 “迦吒补丹那·揭啰诃”:kalaputana·graha奇臭饿鬼祟。 “悉乾度·揭啰诃”: skanda·graha鸠摩罗童子祟。 “阿播悉摩啰·揭啰诃”:apasmara·graha羊癫疯鬼祟,又作羊头鬼祟。 “乌檀摩陀·揭啰诃”:utmada·graha令人疯狂鬼祟。 “车夜·揭啰诃”:“车夜”cchaya,阴,或阴影。“揭啰诃”graha,祟。合云阴影鬼祟。 “醯唎婆帝·揭啰诃”:herevati·graha音声鬼祟。 【义贯】(195句——207句) 破除药叉祟!破除罗刹祟!破除饿鬼祟!破除啖精气鬼祟、大身鬼祟、瓮形鬼祟、臭饿鬼祟、奇臭饿鬼祟、鸠摩罗童子祟!破除羊癫疯鬼祟!破除令人疯狂鬼祟、阴影鬼祟、音声鬼祟,及一切鬼神等祟害。 社多·诃唎南(食生气鬼)208 揭婆·诃唎南(食胎鬼)209 嚧地啰·诃唎南(食血鬼)210 忙娑·诃唎南(食肉鬼)211 谜陀.诃唎南(食脂鬼)212 摩阇·诃唎南(食髓鬼)213 阇多·诃唎女(食粪鬼)214 视比多·诃唎南(食寿命鬼)215 毗多·诃唎南(食沫鬼)216 婆多·诃唎南(食出鬼)217 阿输遮·诃唎女(食不净鬼)218 质多·诃唎女(食心鬼)219 帝钐·萨鞞钐(如是众等)220 萨婆(一切)揭啰二合诃南(祟神众)221 【注释】 “社多·诃唎南”:“社多”jata,生气。“诃唎南”harinya,食。合云:食生气者,食生气鬼。 “揭婆·诃唎南”:garbha·harinya食胎鬼。胎,胞胎。 “嚧地啰·诃唎南”:nudhira·harinya食血鬼。 “忙娑·诃唎南”:masa·harinya食肉鬼。 “谜陀·诃唎南”:meda·harinya食脂鬼。 “摩阇·诃唎南”:majja·harinya食髓鬼。 “阇多·诃唎女”:suna·harinya食粪鬼。 “视比多·诃唎南”:jibita·harinya食寿命鬼。 “毗多·诃唎南”:pina·harinya食沫鬼。 “婆多·诃唎南”:vanta·harinya食呕吐鬼,又,食风鬼。 “阿输遮·诃唎女”:asuchya·harinya食不净者,盖食月经、或男女交合所流出者。 “质多·诃唎女”:ciddha·harinya食心鬼。 “帝钐·萨鞞钐”:“帝钐”tesam,如是。“萨鞞钐”sarvesam,一切众,一切众等。“萨鞞”,一切。“钐”,众。合云:如是一切众等。 “萨婆·揭啰诃南”:“萨婆”sarva,一切。“揭啰诃南”grahanam,祟神众。“南”,众。合云:一切祟神众等。 【义贯】(208句——221句) 禁断食生气鬼、食胎鬼、食血鬼、食肉鬼、食脂鬼、食髓鬼、食粪鬼、食寿命鬼、食沫鬼、食呕吐鬼、食不净鬼、食心鬼,如是众等,一切祟神众等,皆悉禁断! 毗陀耶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22 鸡啰(禁)夜弥(我今)223 波唎跋啰二合者迦(外道贼)讫唎二合担(所作)224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25 鸡啰(禁)夜弥(我今)226 茶演尼(空行母)讫唎二合担(所作)227 【注释】 “毗陀耶·阇瞋陀·夜弥”:“毗陀耶”vidyam,明咒。“阇瞋陀”cchinda,断。“夜弥”yami,我今。合云:我今断诸明咒。 “鸡啰·夜弥”:“鸡啰”kila,禁。“夜弥”,我今。合云:我今禁。 “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波唎跋啰者迦”paribrajaka,外道贼。“讫唎担”krtam,所作。合云:外道贼所作。合上三句作一句:一切外道贼所作之明咒,我今禁断! “茶演尼”:dakini,空行母,又译为荼吉尼,吒枳尼等。列于密教胎藏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南方,阎魔天之左侧;计有三天鬼及一偃卧鬼。据《大日经疏》卷十载,荼吉尼系大黑天之眷属,为夜叉鬼之一,亦即飞行母夜叉;有自在之神通力,能于六个月前得知人之死期,遂预先取食其心,而代之以他物,直至此人合当命终时,始告败坏;盖修此法者可得神通、大成就;毘卢遮那佛为除此众,故以降伏三世之法门,化作大黑天神而收摄之,令彼皆归命于佛。 【义贯】(222句——227句) 一切外道贼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我今断之!一切荼吉尼(空行母,飞行母夜叉)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我今断之! 【诠论】 关于荼吉尼(空行母),据《佛光大辞典》言:荼吉尼后来成为印度左道密教‘瑜伽行派’所崇信之神祗,该派行‘五摩字瑜伽行’(panca ma-kara)。此五摩字为:肉(Mamsa)、鱼(Matsya)、酒(Madya)、印(Mudra)、交合(Maithuna),即是食肉、食鱼、饮酒、结印、杂交以得至乐。其后,该教派传入西藏,信徒奉其神为‘智荼吉尼’(见《佛光大辞典》下册4781——4782)。 按,所谓之“××瑜伽”,其所行与印度左道之“瑜伽行派”完全一样,盖 “瑜伽行派”即“××瑜伽”之滥觞,是故连名字都类近。此实愚痴贪着之秽行,而外道却以此为“修行”,乃至于“××瑜伽”中声称以此可证佛道,且言:欲证“无上佛道”,舍此不能,故称为 “××瑜伽”。而此辈人于今末法时期,十分昌盛,许多愚痴贪着之人,趋之若鹜。这情形,佛在本经“四种清净明诲”时,早就预言:“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YIN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而且佛很明白地一再教敕、警诫行人:带YIN行禅“必落魔道”。佛言:“汝修三昧,本出尘劳,YIN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YIN,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佛又记言:“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如自谓为佛、法王、无上师、金刚等,或自称是那尊佛的化身,或那尊菩萨的化身,如是于邪YIN外,又加大妄语。 佛又说:“是故阿难!若不断YIN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YIN身,求佛妙果,纵得纱悟,皆是YIN根,根本成YIN,轮转三途,必不能出。”也就是说:带YIN修禅定者,即使让你修出一点境界,还是一定要堕三恶道!佛讲得那么明白,怎么学佛的人却没看到?或虽看到也不信受,而宁愿信受外道邪秽之法?真是可怪! 又,佛最后说:“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所以,不如此说,即是“魔说”、魔王所说。这句经文再明白不过了,为什么佛弟子还迷于外道呢?真叫人不解,也教人痛心! 又,所谓“××瑜伽”是其总名,其下有好几个分枝,于各派行之,且各皆赋与非常好听、而且吓人的名称,然其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欲以YIN欲而成“大乐金刚”,以证佛道,真是愚迷颠倒!佛说是为“可怜愍者”!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28 鸡啰(禁)夜弥(我今)229 摩诃般输般怛夜(大自在天)230 嚧陀啰二合(亦是大自在天名)讫唎二合担(所作)231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32 鸡啰(禁)夜弥(我今)233 那啰夜拏(那罗延天)讫唎二合担(所作)234 【注释】 “摩诃般输般怛夜”:Mahapasupati,大自在天。 “嚧陀啰”:rudra,亦是大自在天之名。 “那啰夜拏”:marayana那罗延天,为力士之上首。 【义贯】(228句——234句) 大自在天所作之明咒,我今禁断!那罗延天所作之明咒,我今禁断!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35 鸡啰(禁)夜弥(我今)236 怛埵伽嚧茶西(金翅鸟王)讫唎二合担(所作)237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夜(断)弥(我今)238 鸡啰(禁)夜弥(我今)239 摩诃迦啰(大黑天)摩怛唎二合伽拏(母众)讫唎二合担(所作)240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夜(断)弥(我今)241 鸡啰(禁)夜弥(我今)242 迦波唎迦(骷髅外道)讫唎二合担243 【注释】 “怛埵伽嚧茶西”:tatdhagarudasaheya金翅鸟王。Garuda为迦喽罗。 “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摩诃迦啰”Mahakala,大黑天。“摩怛唎伽拏”matrgana母众。合云:亦即大黑天女众。 “迦波唎迦”:kapalika骷髅外道。 【义贯】(235句——243句) 金翅鸟王所作明咒,我今禁断!大黑天女众所作明咒,我今禁断!骷髅外道所作明咒,我今禁断!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44 鸡啰(禁)夜弥(我今)245 阇耶(胜、胜性)羯啰(作)摩度(骄慢)羯啰(作)246 萨婆啰他(一切义利)娑达那(成就)讫唎二合担(所作)247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48 鸡啰(禁)夜弥(我今)249 赭咄啰(四)婆耆你(姊妹)讫唎二合担(所作)250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夜(断)弥(我今)251 鸡啰(禁)夜弥(我今)252 毗唎二合羊讫唎二合知(斗战鬼)253 难陀·鸡沙啰(难提自在天)伽拏般帝(欢喜天)254 索醯夜(及其眷属)讫唎二合担(所作)255 【注释】 “阇耶·羯啰·摩度·羯啰”:“阇耶”jaya,胜,即胜性。“羯啰”kara,作。合云:胜性所作。印度外道把一些外物或概念称为“胜性”,如神我、微尘、时、方、大梵等等,依各教所见不同,而其所崇奉之胜性亦不同;依其所说,此胜性为一切万物之本源,犹如儒、道之“无极”,能生一切法。故胜性所作者即如: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而万物生矣。这也可说是儒或道的“胜性”所作!“摩度”madhu,骄慢。骄慢者所作,例如印度教的梵天,高高在上,自称他是一切众生、万物之父,故是骄慢者,其他如耶教的耶和华亦属此类。 “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萨婆啰他”sarvartha,一切义利。“阿啰他”artha,为义(“阿”音与上音相连,略去)。“娑达那”sadhana,成就。合云:一切义利成就者,此指印度有些外道,极其苦修,已到某种高层次成就,因而自谓已得“一切义利”,即已得涅槃,或已成一切智,其实未得,这就是此处所说的:(“外道自许之)一切义利成就者所作。 “赭咄啰·婆耆你”:“赭咄啰”catura,四。“婆耆你”bhagini,姊妹。合称即四姊妹女天。梵文两个字合成一字时,若第一字的字尾为“啰”,此“啰”字便浓缩简化,读作“耳”,而附加于第二字的第一个字母上。 “毗唎羊讫唎知”:bhrmgirtika斗战鬼。 “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难陀·鸡沙啰”(Nandi· Kesvara),欢喜自在天。全名为:大圣欢喜自在天。又作“欢喜天”、“难提自在天”、“大圣欢喜天”。略作“圣天”、“天尊”。原为印度湿婆神(siva)的别称,佛教则称之为“伽拏般帝”(或俄那钵底Ganapati),为欢喜天之义。此尊之形像为象头人身。 “索醯夜”:sahcya及眷属。 【义贯】(244句——255句) 一切外道胜性所作、骄慢者所作、外道一切义利成就者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我今断之! 四姊妹女天所作之明咒,我今禁断之! 斗战鬼所作、难提自在天、欢喜天、及其眷属所作明咒,我今禁之断之!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56 鸡啰(禁)夜弥(我今)257 那揭那二合舍啰二合婆拏(祼形外道)讫唎二合担(所作)258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59 鸡啰(禁)夜弥(我今)260 阿罗汉·讫唎二合担(阿罗汉所作者)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61 鸡啰(禁)夜弥(我今)262 毗多啰伽(离爱着天)讫唎二合担(所作)263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64 鸡啰(禁)夜弥(我今)跋阇啰二合·波你(金刚手秘密主)265 具醯夜二合(秘密)具醯夜二合(秘密:密迹力士众)266 迦地般帝(八部总管)讫唎二合担(所作)267 毗陀夜二合(明咒)阇瞋二合陀(断)夜弥(我今)268 鸡啰(禁)夜弥(我今)269啰叉(守护)罔(我) 270 婆伽梵(世尊)271 印兔那(此,在此)么么写(我等)272 【注释】 “那揭那舍啰婆拏”:nagnasramana祼形外道。为长年不穿一丝一缕,赤身裸体,受风吹日晒雨淋,当作一种苦行之外道。 “毗多啰伽”:vitaragan离爱着天,或离欲天。 “跋阇啰·波你”:vajra ·pani金刚手,或执金刚。或又称金刚手秘密主,为金刚藏族之首领。(波你)为手。此尊又称“执金刚神”。 “具醯夜·具醯夜”:“具醯夜”guhya,秘密。指密迹力士或密迹金刚。重言表其多数。 “迦地般帝”:kadhipati主。又,“地般帝”,即主也。合上云:诸秘密主。 “啰叉·罔”:“啰叉”raksa,守护。“罔”mam,我。合云:守护我。 “印兔那·么么写”:“印兔那”itam,此。“么么写”mamasya,我,我等。谓在此会之我等,及一切众生。 【义贯】(256句——272句) 祼形外道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断之! 阿罗汉道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断之! 离欲天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断之! 金刚手秘密主及密迹金刚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断之!乃至一切明咒,我皆悉禁之、断之! 唯愿世尊守护于我,及此会一切众生! (4)第四会注释义贯 【第四会】 婆伽梵(世尊)273 萨怛二合多(白)般怛啰二合(盖)274 南无(皈命)粹都二合帝(顶礼)275 阿悉多那啰剌迦(白光分明)276 波啰二合婆(光)悉普二合吒(显现)277 毗迦(光辉)·萨怛多(白)砵帝唎二合(盖)278 什佛二合啰(火焰)什佛二合啰(火焰)279 陀啰(降伏)陀啰(降伏)280 频陀啰(彻底降伏)频陀啰(彻底降伏)瞋陀(灭绝)瞋陀(灭绝)281 虎合牛 二合(金刚种子) 282虎合牛 二合(金刚种子) 283 泮吒(破败)284泮吒、泮吒、泮吒、泮吒(破败、破败、破败、破败)285 娑诃(成就)286 【注释】 “阿悉多那啰剌迦”:asitanalarkah白光分明。 “波啰婆·悉普吒”:“波啰婆”prabha,光明。“悉普吒”sphuta,显现。合云:光明显现。 “毗迦·萨怛多·砵帝唎”:“毗迦”vika,光辉。“萨怛多·砵帝唎”sitatapatreh,白盖。合云:光辉的白伞盖。 “什佛啰·什佛啰”:“什佛啰”jvala,火焰。含放光与燃烧之义。放光者,照耀众生无始无明,令得心光发现。燃烧者,燃烧众生一切恶业、愚痴、不净。“什佛啰”重语,表示祈愿与赞叹佛顶光明炽燃、光辉照耀。 “陀啰·陀啰”:“陀啰”dara,降伏。 “频陀啰·频陀啰”:“频陀啰”vidara,极降伏(降伏至极,彻底降伏)。 “瞋陀·瞋陀”:“瞋陀”cchinda,绝。灭尽。重语:灭绝!灭绝!谓除恶务尽也。 “虎合牛·虎合牛” :“虎合牛”hum,与“哞”同。如前所释:一切金刚种子字。种子者,出生也:谓一切金刚从此而生,此为一切金刚共同本源也。故此字成为最纯净之真言,若说此真言,即能惊觉一切金刚,不舍本誓三昧耶, ,前来救护行者。故种子字即有召请(钩召)及息灾、降伏之义用。 “泮吒”:phata破败,即破坏与打败也。此音汉译不甚准确,应如:“帕踏”。此为金刚于行降伏法时之共同真言,威力无穷。犹如世间作战,两军对阵时,一方(或双方),统率者一声令下,前锋队长高喊一声:“杀!”时,众官兵即向前冲锋。此“帕踏”即彼“杀”字,一切金刚于发大威怒,降伏刚强难调之恶众生时,所发之信号。此神咒中,一共重叠用了五个“泮吒”,这是其他任何佛咒之中所没有的,一般最多为两个或三个重叠。可见本咒之威势无量。 “娑诃”:svaha成就。谓令此金刚调伏之业成就。 【义贯】(273句——286句) 皈命顶礼世尊之白盖(大白伞盖),此大白伞盖,其光白色分明,光耀显现,燃烧!燃烧!降伏!降伏!彻底降伏!彻底降伏!灭绝!灭绝!哞!哞!破败!破败、破败、破败、破败!速疾成就! 醯醯(来呀)泮(破败)287 阿牟迦耶·泮(不空破败)288 阿波啰二合提诃多·泮(无障碍破败)289 婆啰波啰二合陀·泮(与愿破败)290 【注释】 “醯醯·泮”:“醯醯”hehe,呼召之义。犹如英文之Come on!Come on!(来呀!来呀!)。“泮”,即“泮吒”之略语,以下皆同。合去:来呀!来破败! “阿牟迦耶·泮”:“阿牟迦耶”amoghaya,不空。合云:不空破败。此谓:不空法破败,或证不空法者破败。亦即破败“不空法”之能证入,或所证之法,或双破。 “阿波啰提诃多·泮”:apratihataya·phata非得破败。 “婆啰波啰陀·泮”:varapradaya·phata与愿破败。“波啰”为愿,“波啰陀”为与。“与愿”者,为满众生者,即以威神、功德、或福智之力,令众生所祈求之愿皆得满足者也。又,与愿即是施。 【义贯】(287句——290句) 来呀!来破败!证不空者破败!证非得者破败!与愿者破败! 【诠论】 这一节是“破败”法的开始,也是总破。出人意料之处的是:这次所破的不是邪恶众生的恶、不净法,却是出世的“善法”。首先破“不空”。不空即“有”,即是成就之义。依理而言,修行人先断了对“有”的贪着,证入“空”境;入空之后,又会产生“空爱”、“空执”,于是又必须破此空执,进入“不空”的境界,而与“不空如来藏相应”,故这“不空”的境界是很高的,是超过了“空”的境界:佛法行人以证空理(或空如来藏)而得自度;其后以证“不空如来藏”而得度他,成就无量功德。然而本咒在此,第一个要破的却是“不空”,大概是“擒贼先擒王”之意:若连“不空”都破了,其他何有不破?为何要破“不空”?破者但破其执着,并不破其成就:若但不执,其成就有何过? 破败了“不空”,接着破败“非得”,非得即是无所得,此正是不空的相反。连“空”后的“不空”都要破了,“无所得”更是非破不可。简言之:空、不空、有所得、无所得,一切总破。何以故?一切法皆是真如本性的幻化游戏,无有少法可立。 接着,“与愿破败”。以上两种(不空、非得)是理上破。“与愿破败”则是事上破。“与愿”照说应是地上菩萨的大神通境界。连这以大神通利施众生的事都要破,为什么?以真如法中无人无我、亦无施者受者,无能无所。且所破者,亦不在破其施之行,乃在破其心中之执。如是三法破已,则无所不破,而无不本然清净矣。如是即是“净菩提心”——是故名为“金刚破败”。 阿素啰(非天,阿修罗)毗陀啰二合波迦(破坏)泮(破败)291 萨婆提鞞弊(一切·天众)泮(破败)292 萨婆·那伽弊(一切·龙众)泮(破败)293 萨婆·药叉弊(一切·药叉众)泮(破败)294 萨婆·乾闼婆弊(一切·乐神众)泮(破败)295 萨婆·补丹那弊(一切·臭饿鬼众)泮(破败)296 迦吒补丹那弊(奇臭饿鬼众)泮(破败)297 萨婆·突狼枳帝弊(一切·难过众)泮(破败)298 萨婆·突涩比犁三合讫瑟二合帝弊(一切·难发遣众)泮(破败)299 【注释】 “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阿素啰”asura,非天,即阿修罗。“毗陀啰波迦”vidrapakaya或vidrapanakaraya,破坏。合云:阿修罗破坏破败。亦即要破败阿修罗对其他众生所作的破坏。 “萨婆·提鞞弊·泮”:“萨婆”,一切。“提鞞弊”devebhyah,天众。 合云:一切天众破败。 “那伽弊”:nagebhyah龙众。 “乾闼婆弊”:gandharvebhyah乾闼婆众(乐神众)。 “突狼枳帝弊”:durlamghitebhyah难过众。Dura为难。Lamghita为过。 “突涩比犁讫瑟帝弊”:duspreksitebhyah难发遣众。Dusa,难,praksita,发遣。 【义贯】(291句——299句) 破败阿修罗之破坏!一切天众破败!一切龙众破败!一切药叉众破败!一切乾闼婆众破败!一切臭饿鬼众破败!一切奇臭饿鬼破败!一切难过众破败!一切难发遣众破败! 萨婆(一切)什婆唎弊(寂静众)泮(破败)300 萨婆(一切)阿播悉摩二合犁弊(恼乱童子鬼众)泮(破败)301 萨婆(一切)舍啰二合婆拏弊(沙门众)泮(破败)302 萨婆(一切)地帝鸡弊(外道众)泮(破败)303 萨婆(一切)怛摩二合陀继弊(恶众生)泮(破败)304 萨婆(一切)毗陀耶二合·啰誓(明王)遮犁弊(行者)泮(破败)305 阇夜羯啰(持胜金刚)摩度羯啰(金刚慢)306 萨婆啰他二合(一切义利)娑陀鸡弊(成就众)泮(破败)307 毗地夜二合遮唎弊(咒术师众)泮(破败)308 者都啰(四)缚耆你弊(姊妹女天众)泮(破败)309 【注释】 “什婆唎弊”:savari寂静。“弊”bhyah,众。合云:寂静众,亦即常修禅定、入于禅寂之人或天。 “阿播悉摩犁弊”:apasmarebhyah恼乱童子鬼众,共有十五种,此为其中之一,见《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及《守护大千国土经》。 “舍啰婆拏”:sramane沙门,即出家修行之人,此不限定一定是佛门中出家者,外道出家修行者亦可称为沙门,然在此依上下文义,当是指佛门中沙门而言。 “地帝鸡弊”:tirthikebhyah外道众。 “怛摩陀继弊”:utmandadebhyah恶众生。 “毗陀耶·啰誓·遮犁·弊”:“毗陀耶·啰誓”vidya·raja,明王。“遮犁”charye,行。合云:明王行众,即修明王法或明王行者。 “阇夜羯啰”:jayakara义为作强胜,即持胜金刚,或最胜金刚。 “摩度羯啰”:madhukara义为作骄慢。即金刚慢或慢金刚,为爱染明王曼荼罗中,四大金刚之一。 “萨婆啰他·娑陀鸡·弊”:“萨婆啰他”sarvartha,一切义,或一切义利。“娑陀鸡”saddhahe,成就。合云:一切义利成就众,即修行正法得自度,乃至得度他之圣众。 “毗地夜·遮唎·弊”:“毗地夜”vidya, 明、咒。“遮唎”,此为略语,全字应为“阿遮唎”acarye,即阿阇梨,师之义。因与上字最后一音相重,故“阿”字省略。合云:咒师众。 “者都啰·缚耆你·弊”:“者都啰”catura,四。“缚耆你”bhagini,姊妹。合云:四姊妹女天。 【义贯】 (300句——309句) 一切禅行寂静众破败了!一切恼乱童子鬼破败!一切沙门众破败!一切外道众破败!一切恶众生破败!一切明王法行者破败!一切持胜金刚、金刚慢破败!一切义利成就众破败!一切咒术师破败!四姊妹女天破败! 跋阇啰二合(金刚)俱摩唎(童女)310 毗陀夜二合(明)啰誓(王)弊(众)泮(破败)311 摩诃·波啰二合丁羊二合叉耆二合唎弊(大调伏者众)泮(破败)312 跋阇啰二合·商羯啰夜(金刚锁)313 波啰二合丈耆·啰阇耶(调伏王)泮(破败)314 【注释】 “跋阇啰·俱摩唎”:vajra ·kaumari金刚童女。 “毗陀夜·啰誓·弊·泮”: vidya ·raja· bhyah ·phata明王众破败。 “摩诃·波啰丁羊叉耆唎弊·泮”:maha ·pratyungire· bhyah ·phata大调伏者众破败。 “跋阇啰·商羯啰夜”:vajra ·sankalaya金刚连锁。 “波啰丈耆·啰阇耶泮”:pratyumgira· rajaya ·phata调伏王破败。 【义贯】(310句——314句) 金刚童女破败!明王众破败!大调伏者众破败!金刚连锁破败!调伏王破败! 摩诃迦啰夜(大黑天)315 摩诃·末怛唎二合迦拏(鬼神众)316 南无·娑羯唎多夜(皈命顶礼者)泮(破败)317 毖瑟拏二合婢曳(毘纽天)泮(破败)318 勃啰诃牟二合尼曳(梵天妃)泮(破败)319 阿耆尼二合曳(火天)泮(破败)320 摩诃羯唎曳(大黑天后)泮(破败)321 羯啰檀持曳(黑刑神)泮(破败)322 蔑怛唎二合曳(慈心众)泮(破败)323 唠怛唎二合曳(暴恶众)泮(破败)324 遮文茶曳(嫉怒神)泮(破败)325 羯罗啰怛唎二合曳(黑夜神)泮(破败)326 迦般唎曳(骷髅神)泮(破败)327 阿地目质多二合迦·尸摩二合舍那328 婆私你曳(合上:乐居冢所女)泮(破败)329 【注释】 “末怛唎迦拏”:matrigana鬼神众。 “毖瑟拏婢曳”:visnaviye毘纽天。 “勃啰诃牟尼曳”:brahminye梵天妃。 “阿耆尼曳”:agniye火天。 “摩诃羯唎曳”:mahakaliye大黑天妃。大黑天为mahakala “羯啰檀持曳”:黑刑神众kaladndiye。 “蔑怛唎曳”:慈心众maitriye;这里指善鬼神众。 “唠怛唎曳”:暴怒众raudriye。暴恶nudra,可指大自在天,亦可指恶鬼神、恶心众,或金刚菩萨所现之忿怒身。 “遮文茶曳”:嫉妒女神众camundiye,或忿怒女神众,为密教焰摩天之眷属,居七母女天之首,位为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四方。其形为猪头(赤黑色)、人身(赤色),首戴宝冠。《大日经义释演密钞》五载,遮文茶摄于夜叉趣,能以咒术害人。 “羯罗啰怛唎曳”:黑夜神众kalaratriye。kala,为黑。ratri为夜。 “迦般唎曳”:骷髅神众kapatrye。 “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婆私你曳泮”:乐居冢所女神众adhimuktoka ·smasana ·vasiniye。冢间smasana。vasini为居。盖此为冢间女神。 【义贯】(315句——329句) 大黑天众破败!鬼神众破败!皈命顶礼众破败!毘纽天子众破败!梵天妃众破败!火天众破败!大黑天妃众破败!黑刑神众破败!善鬼神众破败!恶鬼神众破败!嫉妒女神众破败!黑夜神众破败!骷髅神众破败!乐居冢间女神众破败! 演吉质(发心)330 萨埵婆写(有情众)331 么么·印兔那·么么写(于我某甲及此会一切众等) 332 【注释】 “演吉质·萨埵婆写”:发心有情众yekecitta ·satvasya。指发大心者而言。 【义贯】(330句——332句) 惟愿一切发大心之有情众(诸菩萨摩诃萨等),护念加持于我及此会中一切从等。 (5)第五会注释义贯 【第五会】 突瑟吒二合·质多(恶心)333 阿末怛唎二合·质多(无慈心)334 乌阇·诃啰(食精鬼)335 伽婆·诃啰(食胎鬼)336 嚧地啰·诃啰(食血鬼)337 婆娑·诃啰(食肉鬼)338 摩阇·诃啰(食髓鬼)339 阇多·诃啰(食生气鬼)340 视毖多·诃啰(食命鬼)341 跋略夜二合·诃啰(食力鬼)342 乾陀·诃啰(食香神)343 布史波二合·诃啰(食花神)344 颇啰·诃啰(食果神)345 婆写·诃啰(食初产鬼)346 般波·质多(罪心)347 突瑟吒二合·质多(恶心)348 唠陀啰二合·质多(暴恶心)349 【注释】 “突瑟吒·质多”:“突瑟吒”dusta,恶。“质多”citta,心。合云:恶心。 “阿末怛唎·质多”:“阿末怛唎”amaitra,无慈。Maitra是慈。合云:无慈心。 “乌阇·诃啰”:食精鬼uja· hara。“诃啰”,义为食。 “伽婆·诃啰”:食胎鬼garbha· hara。“伽婆”,为胎、藏之义。 “嚧地啰·诃啰”:食血鬼rudhira· hara。rudhira为血。 “婆娑·诃啰” : 食肉鬼mamsa· hara。mamsa为肉。 “摩阇·诃啰”:食髓鬼majja· hara。 “阇多·诃啰”:食生气鬼jata· hara。 “视毖多·诃啰”:食命鬼jibhita· hara。 “跋略夜·诃啰”:食力鬼balya· hara。 “乾陀·诃啰”:食香神gandha· hara。 “布史波·诃啰”:食花神puspa· hara。 “颇啰·诃啰”:食果神phala· hara。 “婆写·诃啰”:食初产者vasa· hara。 “般波·质多”:罪心papa ·citta。 “唠陀啰·质多”:raudra·citta 暴怒心,或忿怒心。 【义贯】(333句——349句) 恶心众生,无慈心众生,食精鬼,食胎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髓鬼,食生气鬼,食命鬼,食力鬼,食香神,食花神,食果神,食初产鬼,罪心众生,恶心众生,暴怒心众生。 药叉·揭啰二合诃(祟)350 啰刹娑(罗刹)揭啰二合诃(祟)351 闭隶二合多(饿鬼)揭啰二合诃(祟)352 毗舍遮(啖精气鬼)揭啰二合诃(祟)353 部多(大身鬼)揭啰二合诃(祟)354 鸠槃茶(瓮形鬼)揭啰二合诃(祟)355 悉乾二合陀(主虫毒鬼)揭啰二合诃(祟)356 乌怛摩陀(狂鬼)揭啰二合诃(祟)357 车夜(影鬼)揭啰二合诃(祟)358 阿播萨摩二合啰(羊癫疯鬼)揭啰二合诃(祟)359 宅袪革·茶耆尼(厌蛊女鬼)揭啰二合诃(祟)360 唎佛帝(恼小儿鬼)揭啰二合诃(祟)361 阇弥迦(马形恼小儿鬼)揭啰二合诃(祟)362 舍俱尼(鸟形恼小儿鬼)揭啰二合诃(祟)363 姥陀啰二合(暴恶)难地迦(猫形鬼)揭啰二合诃(祟)364 阿蓝婆(蛇形鬼)揭啰二合诃(祟)365 乾度波尼(鸡形鬼)揭啰二合诃(祟)366 【注释】 “药叉揭啰诃”至“阿播萨摩啰·揭啰诃”:详如第三会。 “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daka ·dakini· graha厌蛊女鬼祟,或狐魅鬼祟。又“茶耆尼”亦是空行母,即飞行母夜叉,本咒中又译为“茶演尼”,详见“第三会”注。 “唎佛帝”:恼小儿鬼rivati,其形如狗。又,亦是二十八宿中之奎宿。 “阇弥迦”:鸟形鬼jamika,十五恼乱童子鬼之一。 “舍俱尼”:马形鬼sakuni,亦是十五恼乱童子鬼之一。 “姥陀啰·难地迦”:“姥陀啰”nudra,暴恶。“难地迦”nandika 猫形鬼。 “阿蓝婆”:蛇形鬼lanvika。 “乾度波尼”:鸡形鬼kanthapani。 【义贯】(350句——366句) 药叉祟,罗刹祟,饿鬼祟,啖精气鬼祟,大身鬼祟,瓮形鬼(鸠槃茶)祟,主虫毒鬼祟、狂鬼祟、影鬼祟、羊癫疯鬼祟、厌蛊女鬼祟、狗形恼小儿鬼祟、鸟形恼小儿鬼祟,马形恼小儿鬼祟,暴恶猫形鬼祟,蛇形鬼祟,鸡形鬼祟。(如是一切鬼祟,悉皆结缚。) 【诠论】 第五会中的这些鬼祟,虽然有些是重复第三会中的,然而其目的却不同。第三会中是要将这些鬼祟所作的明咒(咒术)悉皆禁断,令之不行(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明咒我今断,我今禁),是破其法。而第五会中,则是要以结界而结之、缚之,令不得近或入道场,是为禁其身,故系更进一步,且更根本之法。以下种种病,种种灾难,也都是要用神咒结界之力加以结缚、摒除。又,此“结界”、“结缚”之义系在最后之“咒心”中出现。 什伐二合啰.堙迦醯迦(一日一发虐)367 坠帝药迦(二日一发虐)368 怛隶二合帝药迦(三日一发虐)369 者突托迦(四日一发虐)370 尼提什伐二合啰(常壮热)毖钐摩什伐二合啰(壮热)371 薄底迦372(风病) 鼻底迦(黄病)373 室隶二合瑟密二合迦(痰癊病)374 娑你般帝迦(痢病)375 萨婆(一切)什伐二合啰(热病)376 【注释】 “什伐啰·堙迦醯迦”:“什伐啰”jvala,热,或热疟鬼。“堙迦醯迦”ekanika,一日一发。合为:一日一发虐。“堙迦”eka,为一。 “坠帝药迦”:二日一发虐dvetiya ka。 “怛隶帝药迦”:三日一发虐tretiyaka。 “者突托迦”:四日一发虐caturthaka。 “尼提什伐啰”:常壮热vityajvara,盖即一直不停发高烧。 “毖钐摩·什伐啰”:壮热visamajvara,即高烧。 “薄底迦”:风病vatika。 “鼻底迦”:黄病paittika。 “室隶瑟密迦”:痰癊病slesmika。 “娑你般帝迦”:痢病sandipatika。 “萨婆·什伐啰”:一切热病sarva ·jvara。 【义贯】(367句——376句) 一日一发虐,二日一发虐,三日一发虐,四日一发虐,常壮热(不退高烧),壮热(高烧),风病,黄病,痰癊病,痢病,一切热病等诸病。 室嚧吉帝二合(头痛)377 末陀鞞达(半头痛)嚧制剑(饥不能食病)378 阿绮嚧钳(目病)379 目佉嚧钳(口病)380 羯唎突嚧二合钳(总痛)381揭啰二合诃(执)揭蓝(咽)382 羯拏输蓝(耳痛)383 惮多输蓝(齿痛)384 迄唎夜输蓝(心痛)385 末么输蓝(骨节疼痛)386 跋唎室婆二合输蓝(肋痛)387 毖栗二合瑟吒二合输蓝(背痛)388 乌陀啰输蓝(腹痛)389 羯知输蓝( 腰痛)390 跋悉帝二合输蓝( 踝骨痛)391 邬嚧输蓝( 腿月坒痛)392 常伽输蓝( 腕痛)393 喝悉多二合输蓝( 手痛)394 跋陀输蓝( 脚痛)395 娑房盎伽二合·般啰二合丈伽·输蓝(一切支节痛)396 【注释】 “室嚧吉帝”:头痛sirortti。 “末陀鞞达”:半头痛arvavabhedhaka。 “嚧制剑”:饥不能食病arocaka,类似现代人所说的厌食症。 “阿绮嚧钳”:目痛aksirogam。“阿绮”,目。 “目佉嚧钳”:口病mukharogam。 “羯唎突嚧钳”:总痛hridrogam。盖全身疼痛也。 “揭啰诃·揭蓝”:执咽graha· galam,盖食不消也。 “羯拏输蓝”:耳痛karnda· sulam。“输蓝”,痛。 “惮多输蓝”:齿痛danda· sulam。 “迄唎夜输蓝”:心痛hridaya· sulam。 “末么输蓝”:骨节疼痛marma· sulam。 “跋唎室婆输蓝”:肋痛parasva· sulam。“跋唎室婆”,肋。 “毖栗瑟吒输蓝”:背痛prista· sulam。 “乌陀啰输蓝”:腹痛udara· sulam。 “羯知输蓝”:腰痛kati· sulam。 “跋悉帝输蓝”:踝痛vasti· sulam。 “邬嚧输蓝”:腿痛uru· sulam。 “常伽输蓝”:腕痛jamgha· sulam。 “喝悉多输蓝”:手痛hasta· sulam。 “跋陀输蓝”:脚痛pada· sulam。 “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一切支节痛sarvanga ·pratyunga· sulam。“娑房”,一切。“盎伽”,支。“般啰丈伽”,节。 【义贯】(377句——396句) 头痛,半头痛,饥不能食病,目痛,口痛,总痛(全身痛),执咽病(食不消),耳痛,齿痛,心痛,骨节疼痛,肋痛,背痛,腹痛,腰痛,踝痛,腿月坒 痛,腕痛,手痛,脚痛,一切支节疼痛。 部多·毖跢茶(起尸鬼)397 茶耆尼·什婆二合啰(发光空竹母)398 陀突嚧二合迦建咄嚧三合(天行鬼)吉知(蜘蛛疮)婆路多毗(丁疮)399 萨般嚧诃(浸YIN疮)凌伽(赤疮)400 输沙怛啰二合娑那羯啰(坚固疮)401 毗沙喻迦(蛊毒)402 阿耆尼二合(火)乌陀迦(水)403 末啰鞞啰建跢啰(兽)404 阿迦啰密唎二合咄(横死)怛敛二合部迦(土蜂)405 地栗二合剌吒(虻)406 毖唎二合瑟质迦(蝎)407 【注释】 “部多·毖跢茶”:起尸鬼bhuta ·vetada。“部多”,为鬼。“毖哆茶”,为尸。 “茶耆尼·什佛啰”:发光空竹母dakini· jvara。“茶耆尼”,或译为荼吉尼,即空行母,亦即飞行母夜叉是也。“什婆啰”,为发光。 “陀突嚧迦建咄嚧”:天行鬼dadru kantu。 “吉知”:蜘蛛疮kiti。 “婆路多毗”:丁疮bhalotavai。 “萨般嚧诃”:浸YIN疮sarpaloha。 “凌伽”:赤疮linga。 “输沙怛啰娑那羯啰”:坚固疮sosatra ·sanagara。 “毗沙喻迦”:蛊毒visayoga。 “阿耆尼”:火agni。 “乌陀迦”:水udaka。 “末啰鞞啰建跢啰”:兽maraverakantara。 “阿迦啰密唎咄”:横死akala mrityu。 “怛敛部迦”:土蜂traimuka。 “地栗剌吒”:虻trailaiaka。 “毖唎瑟质迦”:蝎bhrscika。 【义贯】 (397句——407句) 起尸鬼,发光空竹母,天行鬼,蜘蛛疮,丁疮,浸YIN疮,赤疮,坚固疮,蛊毒,火厄,水厄,兽厄,横死,土蜂咬死,虻咬死,蝎咬死等一切厄难死。 萨婆(蛇)那俱啰(鼠狼)408 肆引二合伽(狮子)弊揭啰二合(老虎)唎药叉二合(熊)怛啰刍(罴)409 末啰视吠(摩蝎鱼)帝钐·娑鞞钐(如是一切诸难)410 悉怛多·砵怛啰二合(白盖)411 摩诃·跋阇嚧二合·瑟尼二合钐(大金刚顶髻)412 摩诃·般赖二合丈耆蓝(大调伏)413 夜波(乃至于)突陀舍·喻阇那(二十由旬)414 辫怛隶拏(内)415 毗陀耶二合(明咒)槃昙(结、结界)迦嚧弥(我作)416 帝殊·槃昙·迦嚧弥(我作十方结缚界)417 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弥(我作胜明结界)418 【注释】 “萨婆”:蛇sarpa。 “那俱啰”:鼠狼nakula,黄鼠狼。 “肆引伽”:狮子simha。 “弊揭啰”:老虎byaghra。 “唎药叉”:熊riksa。 “怛啰刍”:罴taratiksa。(形状象熊而较大之动物。长约六七尺,寿命可达五十年,俗称人熊。) “末啰视吠”:摩蝎鱼camarajivibhe,海中最大之鱼,远大于鲸鱼。 “帝钐·娑鞞钐”:如是一切诸难tesam ·sarvesam。“帝钐”,如是等。“钐”为众。“娑鞞钐”,一切等。“娑鞞”,为一切。 “悉怛多·砵怛啰”:白盖sitata ·patra。 “摩诃·跋阇嚧·瑟尼钐”:maha· vajro· snisam大、金刚、顶髻。 “摩诃·般赖丈耆蓝”:大调伏maha pratyungiram。 “夜波·突陀舍·喻阇那·辫怛隶拏”:“夜波”yava,乃至于。“突”ddha,二。“陀舍”dasa,十。合云:二十。“喻阇那”yojana,由旬。“辫怛隶拏”bhyantarena,内。合云:乃至于二十由旬内。 “毗陀耶·槃昙·迦嚧弥”:“毗陀耶”vidya,明咒。“槃昙”bandham,结,缚,结界也。“迦嚧”karo,作。“弥”mi,我。合云:我以明咒作结界。与上句合云则为:乃至于二十由旬内,我以明咒作结界。 “帝殊·槃昙·迦嚧弥”:“帝殊”disa,十方。合云:我作十方结界。(亦即结十方界,即四方(东、西、南、北)、四隅(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各十方,皆悉结界。 “般啰·毘陀·槃昙·迦嚧弥”:“般啰”para,胜,他叹,胜他。“毘陀”vidy,明咒。合云:我以胜他明咒作结界。 【义贯】(408句——418句) 蛇,黄鼠狼,狮子、老虎、熊、罴、摩蝎鱼,如是等一切诸难,我今悉以如来大白伞盖,大金刚顶髻之法,予以大调伏之;乃至于方圆二十由旬之地,我今皆以明咒而作结界,且皆结十方界,我今皆以胜他明咒而作结界。 【诠论】 由神咒之文可知,咒中不断地行种种降伏法,如: 第二会:频行“打破”法(“毗腾崩萨那羯啰”)。 第三会:频行“禁断”法(“毗陀耶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 第四会:频行“破败”法(“泮吒”)。 最后,在此第五会,则行“结界”法,总结一切,将一切诸祟、诸横、诸难、诸灾、诸病痛,等一切鬼神障难、灾厄,皆悉“挡驾”,摒除在修行道场的界域之外,敕令不得近、不得入,如是则修行无诸不必要的障碍、留难,修行易得专注、易得成就。然而,要达此结界除障的效果,还须行者努力去如法持此神咒及修此佛顶陀罗尼大法,则一切不可思议自然相应、现前。 跢侄他(即说咒曰)419 唵(皈命)420 阿那隶(不动)421 毗舍提(最清净)422 鞞啰(嗔恚)跋阇啰二合(金刚)陀唎(持)423 槃陀槃陀你(结界、结界)424 跋阇啰二合谤尼(金刚手)泮(破败一切)425 虎合牛 二合(一切金刚种子)都嚧瓮三合(光聚佛顶尊种子)泮(破败一切)426 娑婆二合诃(速疾成就) 427 【注释】 “跢侄他”:tadyatha所谓,或即说咒曰。以下即是心咒。 “唵”:读如“嗡”om。不读“安”或“淹”。具皈命、或三身等义。 “阿那隶”:不动anale。此为佛顶尊首楞严定位。 “毗舍提”:visada,光辉、上妙清净、广大。此为佛顶尊如本体。 “鞞啰·跋阇啰·陀唎”:“鞞啰”vaira,嗔恚,忿怒。“跋阇啰” ,金刚。“陀唎”ahare,持。合云:金刚持,亦可云“持金刚”,可泛指一切金刚,亦可特指金刚持佛或金刚持菩萨。合云:忿怒的金刚持尊。 “槃陀·槃陀你”:bandha· bandhani“结!结!”或“缚,缚!”即结界、结界之义。 “跋阇啰·谤尼·泮”:“跋阇啰”,金刚。“谤尼”pani,手。合云:金刚手菩萨,即金刚萨埵。“泮”,即“泮吒”的略语phata,破败。合云:金刚手菩萨破败一切。 “虎合牛·都嚧瓮·泮”:(一切金刚种子字)。“都嚧瓮”(光聚佛顶尊种子字)。“泮”,泮吒,破败。即以金刚及佛顶尊之种子(最精纯、最正、最上之陀罗尼)破败一切。 “娑婆诃”:svaha成就,或速疾成就。亦即:令此一切所修速疾成就。 【义贯】(419句——427句) 即说咒曰:皈命不动、上妙清净、忿怒之金刚持尊,结界!结界!以金刚手而破败一切!破败一切!速疾成就! 【诠论】 最后这一段,称为“心咒”、以其内容而言,实在是名符其实,因它把“祈愿”、降伏、结界全都包含进去了,而且将一切金刚及佛顶尊的种子字亦包括进去,可见威力殊胜。因此有人说,若不能持全咒,持此心咒亦是可以。不过还是以能诵持全咒为优胜。 附及,当今某佛学辞典中说:楞严咒之“正咒”为从“哆姪他 唵”开始,因为“哆姪他 唵”之义为“即说咒曰”,所以楞严咒之“正咒”就是最后这九句,其他则是归敬文、祈请文等。须知这说法是谬误的。首先,“哆姪他 唵”梵文原义其实并非“即说咒曰”,而是“所谓……”。再者,并非所有的咒语都有 “哆姪他 唵”,如《大悲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等皆无“哆姪他 唵”。事实上,大部分的真言都无 “哆姪他 唵”,那么这些神咒岂非都无“正咒”?故说:“从‘哆姪他 唵’开始才是楞严咒的正咒,其他部分皆非正咒”,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此其一。又,我们日常早课所诵的“准提神咒”:“稽首皈依苏悉地,头面顶礼七俱祇(qí),我今称赞大准提,唯愿慈悲垂加护,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是全文都是准提咒,并非只从“哆姪他 唵”开始,这是反证,此其二。故可知,说:“楞严咒的‘正咒’是从‘哆姪他 唵’开始”是错谬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但错谬,而且会造成误导的效果,而令人不持全咒。又,若楞严咒的“正咒”是从“哆姪他 唵”开始,那么,在经中阿难请佛再宣说一遍神咒,佛为何不直说“正咒”,从“哆姪他 唵”宣说起就好,为何要从“第一会”开始,此其三。又,大家都知《首楞严神咒》是《五会神咒》,汉本、梵本皆然,共有四百二十七句,并非只有九句,故说《楞严咒》的“正咒”只有九句,是与经义有违,此其四。又,此辞典之所谓“正咒”者,事实上在密教中,那九句称为“咒心”,故知其所谓“正咒”者为无据之说,此其五。以上所言,愿读者大德详审之。 以上将大佛顶真言中字句一般的意义、以及梵本原文、拉丁拼字罗列陈现,愿此如来无上顿教法门,传之久远。(又,梵本全文,为唐朝不空三藏所传,今载于《大正藏》卷十九中)并愿学者皆能如法信受,如法受持,即易得成就。要如何受持此大佛顶真言才算如法呢?首先,最要者,不可“无师自通”,必须“从师受”,而且最好是从有正法正式传承的灌顶阿阇梨受;如若不能,则从如法出家、受持此咒的显教法师处受亦可,因为此真言虽然威力强大,但此法仍归类于“显密”(或称杂密),而非“密密”(或称纯密),故一般显教法师亦可传授此咒。然而切不可结手印,因为一切如来密印,皆必须从阿阇梨灌顶、亲授,方可受持。否则私结密印,即犯如来密教三昧耶戒,其罪甚重,有如显教中,未受大戒者偷阅出家律藏一样,为犯盗法罪,此人即不得出家受大戒。以未受传承,未得认可,即私结手印,是为盗如来密法。未受灌顶不但不可私结手印,乃至所有《大藏经》的密藏部,依佛教诫,亦不应私阅、私学。然而如今,资讯发达,很多人将密教手印制成录音带、录影带、CD、DVD贩卖,或放在网路上,都是不当的行为。为佛弟子,应信受拥护“如法行”,方能速入如来正知正见,乃至佛知佛见。如果连这点规矩都不肯守,而只想师心自用,抄小径,如何堪为无上正法之法器?愿诸同参于此留意焉。 又,关于本咒咒文之义,历来显宗注家皆无注者(此亦合于古德译经“五不翻”之义),唯独最近坊间有一本《楞严经》之注本。于此书中赫然有《楞严咒》全部咒文的逐字解释,不过作者于书中言:这是他自己“参考各种经论”所得,然而他并未交待所参考的是什么经论。关于其对咒语的解释,笔者在此必须严正提出:其解释很多很多皆是与梵文原义完全不合,甚至南辕北辙、正好相反,或风马牛不相及,有极多处甚至是将原文扭曲、强行于不当处拆开;在此只举几个例子而言,如:“南无提婆离瑟赧 南无悉陁(陀)耶毗地耶陁啰离瑟赧” 两句:原义为:“礼敬诸天仙众,礼敬持明仙众”,而他却解作:“离瑟赧译色,悉陀耶即兜率陀,译知足天。毘地耶即四天王天。”(其实“离瑟赧”是仙,“悉陁(陀)耶”是成就,与“悉地”同一字源,但与兜率陀天完全无关;关于这一点,不知此注之原作者是怎么得来的?大概是推测“悉陁(陀)”与兜率陀的“率陁(陀)”很接近,想当然耳!)接着他说“陀啰即化乐天,离瑟赧,谓兼色界广果天。”而其实,“陀啰”是持,与前一字“毗地耶”(明)合为持明(与“四天王天”完全无关),再加下一字“离瑟赧”(仙众)成为持明仙众,这与“化乐天”、“四天王天”“广果天”有何关系? 又“乌摩般帝 娑醯夜耶”(十八、十九句),他说:“乌摩般帝,谓风天神;娑醯夜耶,谓火天神”,而其实,“乌摩般帝”是“大自在天后”;“娑醯夜耶”为眷属义,与火天无关;“火天”梵文为“阿祇尼”agni。又“那啰野拏耶”(二十一句),即是“那罗延天”,他却把这一个字拆开成两个字,而说“那啰耶”是水天,“拏耶”是空天(虚空神)(“水天”梵文为varunaya,空天梵文“舜若多”。)。 又,“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104句),他说:“‘跋啰’即普贤菩萨,‘槃陀’即周梨槃特伽尊者,‘婆悉尼’即波斯匿王,译胜军,《仁王经》:谓月光过去龙光王佛法中,为四地菩萨。”而其实,“摩诃跋啰”是大力,与普贤无关(“普贤菩萨”梵文为Samantabhandra,三曼陀般陀罗),“槃陀啰”是白,与“周梨槃特伽尊者”毫无关系。“婆悉你”是衣,亦与“波斯匿王”丝毫没有瓜葛;两字合为白衣,此句合云:大力白衣,即白衣大士(指观音),他却把它他成:“普贤、周梨槃特伽与波斯匿王”——是否有点离谱? 最不可思议的是“舍鸡野母那曳”(六三句),他说:“‘舍鸡野’,译直林,或旃檀,‘母那曳’译离垢,即无垢佛、离垢佛、旃檀德佛等。”而其实,这句就是“萨迦牟尼”Sakyamuni——也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盖如前注所说,“舍鸡野”,“鸡野”二合,合读作“迦”;故“舍鸡野”即“舍迦”,或“萨迦”,或“释迦”。“母那曳”一词中,“那曳”二合,读作“尼”;而“母”字一般译为“牟”,故“母那曳”即是“牟尼”。因此,此句“舍鸡野母那曳”即是“释迦牟尼”的另一种音译。有这样大的误差,真令人不敢想像!又如:“帝釤萨鞞釤”(二二0句),意为:“如是众等”,他却说:“‘帝釤’译‘威德’,以能折邪破恶故。‘萨鞞釤’译‘善哉’,以能摄正生善故。”像这样离谱的解释,在那本子中对此咒的解释,几乎从头到尾都是这样。 最后,在那本子中,该作者将五会神咒,每一会都另给它起一个名字,如第一会,他安了一个名:“毘卢真法界会”;第二会:“释尊应化会”;第三会:“观音合同会”;第四会:“刚藏折摄会”;第五会:“文殊弘传会”。此外,每会中,他又分成几个细目。从上以来,显密二家注者,皆无此说,不知他这是从哪里来的?对于此作者,我所能说的,只是:“勇气可嘉”、“想像力丰富”。不过,若以此去写侦探小说或言情小说或许可以,但注经却是行不通的。 附带必须提到,笔者曾收到一本赠阅的小书,题为《唐译密咒注疏》,其主体即是《楞严咒》,而在内容上,则与前述作者之“创作”大致相同,仅仅有些微的变动或增删,不过主体不变;(但不知谁参考谁的)。为防有人看到这两个本子,被它误导,故特提出。 末了,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于《最上乘论》中亦诫言:“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盖注经演教乃无上圣业,因此最忌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不但未能善尽注解圣言之责任,而且会有误导众生,致令所修徒劳无功,以及淆乱正法之过错,罪咎非轻。禅宗六祖大师亦言:“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毁即是谤也。普愿注解佛经者,对于佛典之经文、以及读者众生,皆无轻慢、轻忽之心。 第三节 神咒功德威神利益 1·一切如来自依神咒证得二利圆满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注释】 “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这是大佛顶咒的全名,简称为“楞严咒”。“佛顶光聚”,因为此咒是佛顶上光中化佛所说,故称佛顶光聚。又,密教“大佛顶法”中有八大佛顶,其中第一尊即“光聚佛顶”。“悉怛多”,白。“般怛啰”,伞盖。合称为白伞盖,或大白伞盖。如来藏本妙觉心,其相离垢,故曰“白”;其可用覆盖一切,故曰“伞盖”。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咒心”,是指整个大咒,不是最后的小咒,以全咒显如来藏心,故称“咒心”。以此咒是如来藏之总持门,是故十方如来皆乘此咒心而成正觉。又,“咒心”更深一层之义为:摄持此咒之心;亦即心中一直摄持着、具备着此咒,这样的心,称为“此咒心”。 【义贯】 本节从略。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轮。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注释】 “降伏诸魔,制诸外道”:本经从理到事,皆是以降伏魔外为主要力用。若魔外之邪见(理)、邪行(事)不除,正道即不可入,自他二利即不得圆。 “坐宝莲华”:此密示诸佛法身之“自受法乐”境界。 “应微尘国”:显示诸佛他受用身,应化十方微尘国土。如是事业,皆是乘此佛顶咒心之威力。 “能于十方摩顶授记”:即如来于十方为菩萨及其他众生,摩顶、加持、授记,必定成佛。 “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此指尚未成佛果之大菩萨,若持此咒心,即将于十方蒙佛授记,定当作佛。 【义贯】 本节从略。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冤(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注释】 “地狱、饿鬼、畜生”:即三恶道苦。 “盲、聋、喑、哑”:即身分残缺苦。 “冤(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 这四种苦,加上生、老、病、死,即成八苦。 “大小诸横”:“横”,突发的因缘,事不顺理,冤枉的遭遇,称为横。依《药师经》,共有九横:一、病不服药,横杀众生;二、横被王法之所诛戮;三、横为非人夺其精气;四、横为火焚;五、横为水溺;六、横为恶兽所啖;七、横堕山崖;八、横为毒药、与夫厌祷咒诅、鬼害所中;九、横被饥渴所因,不得饮食。 “应念销散”:如来为拔济众生以上苦难,若一念此咒心,一切苦难立时销散。 【义贯】:本节从略。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注释】 “能于十方事善知识”:指十方如来随此咒心之威力,而得到十方现应化身,事善知识,以此因缘度化有情。 “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佛之应化身,示现于恒河沙其他如来的法会中,助他佛转*轮,弘扬圣教,示现堪绍如来家业,从而被推为大法王子。 【义贯】 本节从略。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注释】 “摄受亲因”:“摄授”摄持及教授。“亲因”,即于大乘、一佛乘及密乘有最亲近的因缘,亦即大乘根机之人,佛即以此法门而摄持、教授之。 “令诸小乘闻秘密藏”:“秘密藏”,在此含二义,即显教之秘密藏与密教之秘密藏。显教之“秘密藏”指如来藏心。密教之“秘密藏”指佛顶神咒。承上,佛行此咒心,不但近能摄授大乘根机者,远亦能令小乘人不畏深法,渐受熏习增长。 “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佛灭度后,尤其是末法时期,邪魔外道炽盛,佛以传此咒心,故能敕令金刚护法,诸天鬼神,护教护人,令佛之“一大事”,无有断绝,究竟住持一切世间,拔济群伦。 “严净戒律,悉得清净”:盖佛法之所以沉沦者,皆由于佛弟子于戒不清净;破戒、毁犯如来禁戒,故令其所行如同凡外之人,非佛弟子。末世众生有心修行正法者,若持此佛顶神咒,即能破除内外一切障难,令持戒清净,能堪进修如来无上定慧。是故能令毗尼久住,正法长存、*轮常转。 【义贯】:本节从略。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注释】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说”,是称说、解说;这是指佛解说此咒之密义及称述其功用、威力。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如来顶”,为一切世间、出世间最高、最尊者。此咒既然也称作“如来顶咒”,可见它号为“一切咒王”,其来有自。 【义贯】 “若我”解“说”、称述“是佛顶光聚般怛啰咒”之密义及其功用威力,即使我“从旦至暮”,于我的称述中“音声相联”(一刻都不休息),而且所说的话,其“字句”彼此“中间,亦不重叠”(没有重复的言词),虽“经恒沙劫”之久,我之称述“终不能尽”(此咒之密义、功用、怎么说也说不完)。 (以此咒有如是广大无边密义功用)故“亦说此咒名”为“如来顶”咒(佛顶咒),以其最尊、最胜、最上、且力用无尽故。 【诠论】 此咒之功用,连如来都赞不能尽,可知神妙无边。关于这点,有古德在注解时,曾说:“如此方元亨利贞,亦可避凶致祥矣。”今人于注解时亦有袭其说者。什么是“元亨利贞”呢?这是《易经》上乾卦的卦辞,解释《易经》乾卦的四德,其说曰:“元”为万物之肇始,“亨”为万物之增长亨通,“利”为万物之和利,“贞”为万物之正固。亦即乾卦象徵天,其沛然的阳刚之气,具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和利、正固的功能。 笔者按:讲解佛经,实不适宜将外道及世俗学拿来妣美佛经及如来功德,否则即有“佛儒不分”或“佛道不分”之过,亦有违三皈依。中国人历代都是以儒或道治国,因此读书人对于儒教常常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很不容易完全放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想一心修学佛道,对于世间法的这一点恋眷之情,似亦应予以割舍,庶几与道相应。 复及,唐代有人注《圆觉经》,在一开头的序文中说:“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接着洋洋洒洒七百多字的序文,以此为张本。细玩其文,则是先讲儒教或道教,再讲佛,不但将凡外之法拟于佛法,并且还将凡外之法置于佛法之先。这样注解佛经实在不是很恰当。 总之,这问题的徵结只在于一个“信”字,如禅宗祖师所说:“信得过”或“信不过”。信什么呢?信“佛是一切智人,世间无有等”;信“佛法为最胜最上”。故若一心向佛之人,理当对于一切凡外之法皆不再眷恋,视如作日梦。以如是正信、坚信之善根,故速得出生正知、正见;以此正知正见而得勘破一切凡外邪小,故得入于佛知、佛见,于是顿“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登于佛地。是故欲修学如来菩提道者,于初发心之际,若即能勘破、放舍对一切凡外邪小之眷恋,即得与道相应,并且于教他之时,即得如法说法,更不致非法说法、法说非法,或曲解佛法,而误导众生。 2·神咒利生之威德 (1)一切众生须依此咒修行,方得免魔事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注释】 “有学”:于声闻乘中,在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从初果以迄三果,都称为有学。 “未尽轮回”:以仍有分段生死,故仍在轮回中,因此轮回未尽。 “坐道场”:坐于修证道果之场所。“坐”,为不动、不坏义。 【义贯】 “汝等”声闻乘中“有学”之人,仍未证圣道,“未尽轮回”,虽“发心至诚”,欲证“取阿罗汉”道,但若“不持此咒,而坐” 于修“道”之“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2)诵持、书写、佩带获益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氎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注释】 “随所国土”:随所在之国土。 “随国所生”:随其国中所生。 “桦皮贝叶”:“桦皮”,桦树皮,若削薄,用药物处理将之弄软,可以作纸用。“贝叶”,贝多罗树之叶,可作纸用。 “纸素白氎(dié):“素”,《形音义大辞典》云:“绢缣之属曰素”,也就是说:素是一种丝织品。古人用丝作纸,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故古诗十九首中有“中有尺素书”即是指用丝织品写的信。故在此经文中“纸”与“素”是不同的;“纸”是指一般纸浆造的纸,“素”是丝质的纸。又古人亦有用“帛”作纸,帛亦是一种丝织品。有人注解说:“纸素,纸之素者,如此方抹竹为浆(以竹作纸浆),而制成之。”此说不确。“氎”,《康熙字典》:“细毛布”。 “是人心昏”:“昏”,闇钝。谓即使这个人心智错愦闇钝。 “尽其生年”:尽其有生之年。 【义贯】 “阿难,若诸” 佛“世界”中,“随所”在“国土”,其中“所有”一切“众生,随”其“国”中“所生”之“桦”树“皮”所造纸、“贝”多罗树“叶”纸、一般“纸”、绢缣之“素”纸、“白氎” (白色细毛布)纸等,用以“书写此咒,贮于香囊” 之中,即使“是人心”智“昏”愦闇钝,以致“未能诵忆”全咒,他只要将此咒“或带”在“身上,或书” 写后放在家“宅中,当知是人”,承咒威神之力,“尽其”有“生”之“年,一切”内外 “诸毒所不能害”。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注释】 “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此咒既可令众生度世间一切苦厄,又可成就出世间无上智,是故极为殊胜,威力广大。 “有能自诵,若教他诵”:于此咒能自修、教他,则自他两利,即能速入菩提。 “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内外之火不能烧,内外之水不能溺。内火指欲火、嗔火。内水指欲水。内毒指三毒乃至五毒。 【义贯】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 之威力,一来既可“救护世间”众生,于厄难中及魔扰时“得大无畏”,二来又可“成就”有志修学圆通三昧之“众生”以诵此咒故,速得“出世间智”,断惑证真。 “若我灭”度“后”,于“末”法之“世众生”,以魔强法弱,多诸障难,若“有能自诵” 此咒,则能免自障,“若教他诵” 此咒者,则能令他免障;“当知如是诵持” 此咒之“众生”,内外之“火”皆“不能烧”,内外之“水”皆“不能溺”,瘟疫等“大毒”蛇蝎等之“小毒”皆以此神咒有能辟能回之力故,为一切障难病毒“所不能”加“害”。 (3)恶人生不害反护 【如是乃至天龙鬼神、精只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注释】 “鬼神”:鬼神同道(同在一道,实皆属鬼道),有福德的叫“神”,福德少的叫“鬼”。 “魔魅”:专门爱障人修道的叫“魔”;专爱迷惑人的叫“魅”。 “正受”:三昧。不受诸受,称为“正受”。这里是指由持咒而得三昧。以密教言之,即是因为持咒得法,三密相应,而得三昧,亦可称得“本尊三昧”。 “咒诅”:“诅”(音组),义为祈神降祸于他人、或咒骂、誓约之义。 “厌蛊”:“厌”,厌魅,以咒术驱使死尸去杀害怨敌,梵文为毗陀罗,其义为起尸鬼,(盖有如僵尸之类)。行此咒术者,即以此害人。“蛊”为蛊毒,将毒虫窃置入人体内,接着以咒术控制此虫,令嚙咬受害人之内脏。 “碜心毒人”:“碜”,杂、参入。 “频那夜迦”:又译毗那夜迦,即大圣欢喜天,象头人身,有“障碍”或“排除障碍”之二义。因此,他既可为行者作障难,亦可为行者排除障难,其间差别,端看行者本身。若行者自身不清净、不如法,他即为行者作大障难,令其所修不成就;若行者一切清净如法,他即一反而为行者排除障难。然而不论作障或除障,在他的立场而言,皆是在护法。 “皆领深恩”:“领”,领受。此诸鬼王神王,都深受佛恩。 【义贯】 “如是乃至天龙鬼神、精” 灵、地“祗”、天“魔”妖“魅”等其所施之“所有”害人之“恶咒,皆不能著” 于此人身心,且以咒力所持故“心得”三昧“正受”。而且“一切咒诅、厌” 魅、“蛊”毒等害人之巫术、及一切“毒药”,如“金毒、银毒” (矿物金属毒)、“草、木、虫、蛇” 之毒(动植物毒),等等“万物”之“毒气”,一“入”于“此人”之“口”,即时由佛顶咒力故,化“成甘露味”,不能为害。乃至“一切”主“恶星”之神,“并诸”恶“鬼神”,若欲“碜”入人“心”以“毒”害“人,于如是” 持佛顶咒之“人”,皆“不能起恶”心、恶念、恶行(以其恶念为神咒所禁制故。)又,“频那夜迦” (大圣欢喜天)等“诸恶鬼王,并其眷属”,以“皆”素“领”佛化之“深恩”,为报佛恩故,对持咒修法之人,“常加守护。” (4)助成道业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注释】 “那由他”:万亿。 “俱胝”:百亿。 “金刚藏王菩萨种族”:“金刚”坚固、威猛,具降魔之力。“藏”,谓其摄秘密藏之德。“王”,以其导领金刚众故如王。“菩萨”,以此金刚众皆是菩萨之示现故。“种族”,指金刚种、金刚族。 “散乱心、非三摩地”:佛说一切众生分三种“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即于佛法修行中得正定(三摩地)之人。“邪定聚”,即于外道法中修行而得定之人,以其定为依邪见、邪行而来,故称邪定;又修佛法成外道,或于修学佛佛法途中,于外道境界起贪爱,或于其中掺入外道法者,其所得之定,亦称邪定。其他尚未得定的一般凡夫,或初心行人,皆称“不定聚”。 “心忆口持”:承前句,谓尚未得定之人,即使以散乱心持咒,于心中忆念,口中诵持,亦能得诸护咒金刚之护持。 “精心阴速”:“精心”,精纯之本心,指这些金刚菩萨皆已证如来藏精纯之本心。“阴”,冥,不为人知。“速”,疾。谓故能暗中、极快速地前来加持。 “发彼神识”:“发”,启发。以这些金刚藏王菩萨皆已是证果位之大菩萨,故能启发持咒者的神识。“神识”为第八识;神识既得启发,即心开悟解。 【义贯】 “阿难当知:是” 佛顶“咒”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 (万亿)“恒河沙”数“俱胝”(百亿)的“金刚藏王菩萨种族”,其“一一”金刚藏王菩萨“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 恭“随侍”卫持咒之人。 “设有”不定聚之“众生,于散乱心”,中,而“非三摩地” 心,但能“心忆、口持” 此神咒,“是金刚王”即“常随从彼诸善男子”,特加守护,更“何况”已“决定”发起无上“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因为皆已证得如来藏“精”纯之本“心”故能“阴”隐疾“速”地启“发彼”持咒者之“神识。是人” 以神识通明故,“应时心能记忆” 先前“八万四千恒河沙劫” 之事,且于一切妙理皆“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5)远离杂趣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注释】 “从第一劫”:指从初发心持咒起的第一劫。 “乃至后身”:“后身”,最后身。 “药叉”:速疾鬼。 “罗刹”:食人鬼。 “富单那”:臭恶鬼,主热病。 “迦吒富单那”:奇臭恶鬼,主高热病。 “鸠槃茶”:啖精气鬼。 “毗舍遮”:食血肉鬼、啖精气鬼、吸血鬼。 “诸色供养”:“色”,色法,指香、花、灯、涂、果、食品等。 “贫穷下贱不可乐处”:以如是等处有妨道业故。 【义贯】 “从”初发心持咒起的“第一劫,乃至” 直到最“后身”,舍“生”趣“生”皆得“不生”于“药叉”(速疾鬼)、“罗刹”(食人鬼)、 “及富单那”(臭恶鬼)、“迦吒富单那”(奇臭恶鬼)、“鸠槃茶”(啖精气鬼)、 “毗舍遮”(食血肉鬼) “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 等“恶处”。 “是”决定发菩提之心之“善男子”,于此神咒“若读若”背“诵、若书若” 抄“写、若带” 于身、“若藏”装于器中,并以“诸”妙“色供养”,便可得到“劫劫不生” 于“贫穷下贱”有妨道业“不可乐处”之福佑。(以持尊胜顶法,必感尊胜之果报故。) (6)常生佛前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注释】 “纵其自身不作福业”:纵使他本身,除了持咒外,没有成就其他任何福业,以致福德浅薄。 “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有二义: 一、“不可说”为梵语,是古印度十大数之一。据新译《华严经》卷四十五“阿僧祗品”载,十大数依次为“阿僧祗、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 二、“不可说”,又作“不可言说”,系不可思议之义,指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完全表达者。 附及,“不可说”不是“不可以说”或“不能说”,此非禁止义,禁止人家说;而是:“不可具说”,“无法尽说”,因为太不可思议,或太多、太大,太深了,说也说不完。社会上很多人一知半解,常误会此义,而滥用这句话。 “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这是由于神咒的加持力故,就如同得到十方诸佛灌顶;承神咒之力,十方诸佛以自证之大智海水,灌行者顶,具如前面经文中说。 “常与诸佛同生一处”:亦即常生佛前。求往生佛国者,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好,更有把握的了,可说是决定往生! “如恶叉聚”:“恶叉”,印度特产的一种果实,中国没有,一蒂三果生在一起。于佛经中常用来比喻戒定慧或贪嗔痴,三法一体而生。 【义贯】 “此诸众生,纵” 使“其自身”除持佛顶咒外,“不”曾“作”任何“福业”,而福德不充,但由于承神咒加持力故,“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 以冥加的方式而赋“与此人”,犹如得到诸佛灌顶。“由是”而“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 尽“说、不可”尽“说劫”数之中,皆得“常与诸佛同生一处”,因而“无量功德,如恶叉聚” 不相舍离,常与诸佛 “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诠论】 以笔者个人而言,可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好、更重要的了!若自此以后,生生世世,决定得生佛前,那还有什么不能成就的?因此可知此大佛顶法之殊胜无比。 (7)众行成就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注释】 “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戒根”,为戒体之根本。或有人起如是疑:既然已破戒,为何还能令戒根清净?破戒,犯戒是极其污染之事,照说,若无极其殊胜之因缘,是很难再令戒体清净,然则以大佛顶咒功德威力无量,能成就如是胜事,这是由于神咒之力可令行者破戒之罪除灭,罪既灭已,即无染污;若无染污,便复得清净,此其一。再者,若说破戒即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清净,那么如何有“忏罪清净”及“忏已无罪”之事,甚至怎么可能有“修行灭障、成菩提”之事?此其二,若犯过即一定“永劫不复”,那么岂非教人只好“一错到底”?岂非教人犯了过即不用忏悔,也不用改过修善了?此其三。故当知,如佛所教,必定有忏悔、改过、灭罪、生善之事。这其中只是:同样是犯过,有人因缘好,可得善知识、善友指点、规过,而速如法忏悔,改过修善,乃至持咒灭罪,或重罪轻受;而愚痴无福之人,犯过之后,自不觉知,又无善知识教授如法忏悔,因而其罪过便成定业,而定受果报,乃至轻罪重受者都有。是故当知,众生之罪福因缘业果,千差万别,并非千篇一律,是故,以如来威神力故,破戒之人亦能复得清净,乃至地狱中人、一阐提众生,亦当作佛;此是究竟一乘甚深之义,大心行人不应有疑。 【义贯】 以持此咒有如是大威神力,“是故能令破戒之人”,其“戒”体之“根”本复得“清净”(以罪障灭故);尚“未”有“得戒”因缘“者,令其” 速有因缘“得戒;未”能“精进者,令其”速能“精进;无智慧者,令” 其速“得智慧”;欲染等重而“不清净者,速得”离欲“清净;”想持而以种种因缘“不”能“持斋戒”者,以咒力所持故,“自”然能“成斋戒”。 【诠论】 这一段是指陈大佛顶咒之力,能令行人众行成就。此处所说:“不持斋戒,自成斋戒”,相信很多人都有此经验。本人于初学佛时,亦因诵持《地藏经》即自然而然忽然吃长素,而且毫无痛苦,更无挣扎,亦不思念荤食。这就是“地藏菩萨”的本愿威力所加。所以,修行与作事一样,有贵人拉拔,跟自己硬拼,就是不一样。有贵人提携,就像要横渡海峡有游泳圈,甚至有救生艇等,安全又快捷。无贵人拉拔,就像全靠自己游泳,不但慢,而且有很多灭顶的危险,如风浪、体力不支、饥渴、抽筋等等。而贵人的拉拔中最殊胜的,当然是如来的三密加持,故能速到彼岸,疾得作佛。 再者,关于“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这是指在持咒之前所破的戒,所以你别想找漏洞,想一边持咒、一边作破戒之事,以为反正此咒可以令所破之戒再得清净!那你就错解经义了。因此须知,不但不可一边持咒、一边作破戒之事,而且持咒前所破之戒,也必须“如法忏悔,后不复造”,然后持咒灭罪才能有效;进而言之,若但持咒,而不忏悔且改过、不再造恶,则不但不能灭罪、复得清净,反而有“包藏祸心”、“怙恶不悛”、欺诳如来之罪过。总之,如来说此神咒,是要你仰仗此神咒之力,速能改过、灭罪、生善,成就菩提;而不是要你仗着咒力而规避因果——换言之,持咒并不能令你于犯戒有豁免权!犹如一些邪见及外道人说:“我吃牛肉的时候,一边吃一边念咒,就把那只牛给超度了。”这是自欺欺人之谈。若如是,世间岂有善恶之别。一切五逆十恶都可作,且可不受果报、只要作的时候念个咒就行了!这是外道遂行贪欲的合理化藉口,不是佛法。 (8)诸罪消灭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 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注释】 “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未受”,是指未受持此咒。 “五辛”:葱、蒜、韭、薤、兴渠,此五种辛菜,虽是植物,但熟食会发YIN,生吃会增嗔,且其味辛臭如小便,故圣贤视为不净之物。 “持咒之后”:指开始受持此神咒之后,即忏悔自新,后不更造。 “众破戒罪”:指先前的破戒之罪。 “无问轻重”:“无问”,不论。 “纵经饮酒”: 纵使以前曾经饮酒。 “不将为过”:既往不究也。 “设著不净破弊衣服”:坐道场应着新净衣,方为护净;但若以因缘不具足,未能如是,承神咒力亦可清净。 “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纵使以种种因缘,未能尽得如法修持,其功用亦可不减;不过须知,若能完全如法受持,则当然更好。请注意此“纵”字,有“让步”、不得已而然之意,并非鼓励人:干脆都“方便”好了!“行道”,即经行持咒、三七日不寐(不睡觉)。 【义贯】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 若有所违“犯禁戒于未受” 持此咒“时”,然于“持咒之后”,忏悔自新,后不再犯,则先前的“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 “纵”使往日曾“经饮酒”或“食啖五辛”等“种种不净”行,今持咒后即悔改,则于前愆,“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既往不咎。“设著不净” 衣、或“破弊衣服”于道场“一行一住,悉同清净” 之行。 “纵”以因缘不具故,而“不作坛”,或“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而“诵持此咒”,其所得功德,“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诠论】 这一段经文很容易令不解正教者,执为抄小径、走漏洞的藉口,故在此须两次廓清一下:一、这里所指的破戒、犯戒、饮酒、食五辛、行不净等,是指发心持咒之前的“旧业”;并非说一边持咒、一边还不断行不净、造破戒犯禁的“新业”,而得灭罪。二、此处所谓不能护净、不作坛、不入道场、不行道等,可说是一种特殊状况下的“开缘”,并非鼓励大家都不照仪规作。一般情形下,如因缘、资具许可的话,当然还是依照前文所说,如法净地、建坛、行道场等等,这样功德才大,才具足、圆满,性相圆融。因此,修行莫嫌麻烦,只想拣便宜、方便。一切还是如是如法作最好。又,若于一切法皆能如法作,依教奉行,不偷工减料、不抄小径,即是善根充满、我执我见淡薄,当是有福德之人。如是之人能堪修行,乃至得荷担如来家业。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注释】 “四弃八弃”:“四弃”即四波罗夷,杀、盗、YIN、妄;若犯此四大罪,即永弃于佛法海边外,故名为弃罪,又名断头,以若犯如是罪,即法身慧命断。“八弃”为比丘尼八弃,即于“四弃”再加;“触弃、八弃、覆弃、随弃”四者。这四弃,总而言之,皆是规范比丘尼与男子之间身体不能共触等的戒律,以避讥嫌。因为这是出家戒,在此不便细说。四弃八弃,又称四重八重,或四波罗夷八波罗夷(出《四分律》卷二十二)。此四重八重为极重罪,皆不可忏。然而,若能知惭愧忏悔改过,再加诵求忏,以仗咒力故,罪即应念消灭。不过此中要紧的是:一、须知过、改过,求忏;二、诵咒忏悔。此二缺一不可。 “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亦即先世所造一切罪障。“未及忏悔”之义有二:一、过去世来不及忏悔;二、罪业太多了,今世、来世、乃至多生多世,要忏都忏不完之意。 【义贯】 “若”以前所“造”之“五逆”等“无间重罪,及诸比丘” 或“比丘尼”的“四弃、八弃” 重罪,知惭愧悔过,诵咒求忏,“诵此咒已”,以仰仗咒力故,往昔“如是重业”,即“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得存。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 以“来,未及忏悔” (忏悔不及),以其数无量故,“若能读诵”,或“书写此咒”,然后于“身上带持,若安” 置在“住处、庄宅、园馆” 等处皆可,则“如是”无量劫所“积” 之罪“业”,承神咒力,速能除灭,“犹”如以滚沸之“汤销”融冰“雪”,汤至雪融,皆化为水。 此诸行人,以障尽智显故,“不久皆得悟无生” 法“忍”。 (9)愿求称遂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注释】 “悉怛多·般怛啰”:白盖,或白伞盖,即大佛顶咒。 “身、命、色、力”:“身”,指身体健康。“命”指寿命长。“色”,指形貌端正。“力”,指筋骨有力。 “边地下贱”:“边地”,指没有佛法的国度。“下贱”,指出身之种姓、职业,或社会地位。 “杂形”:指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以此等众生,生形杂异故。 【义贯】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 尚“未生男”育“女”,而“欲求孕者,若能至心” (心诚意专),心“忆”口“念斯咒,或能” 于“身上”佩“带此悉怛多般怛啰” (大白伞盖真言)“者,便”能“生”具“福德、智慧” 之“男女。”若“求长命者,即” 能“得长命;欲求果报速” 得“圆满者”,便能“速得圆满”;若求“身”体健康、寿“命”绵长、形“色”端正,筋“力”强壮,“亦复如是”,速得所愿。其人“命终之后”,复能“随愿往生十方” 诸佛“国土”,而且“必定不”会“生”于无佛法的“边地”,或“下贱”种姓、或低贱职业之人家,更“何况”生为三恶道之“杂形”众生? (10)诸难消除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注释】 “支提”:佛塔、塔庙。有舍利的佛塔称率堵坡,或塔婆;无舍利的称为支提,或制底。 “脱阇”:幢,宝幢,为有摧破之义。幢为圆筒状;幡为平面形。 【义贯】 “阿难,若诸国”领“土”内之“州县”或人烟“聚”集之村“落”,发生“饥荒、疫疠,或复”有“刀兵”之灾、“贼难”等“斗诤,兼” 其“余一切厄难”所侵“之地”,皆可书“写此神咒,安” 于“城”之“四门”上,“并诸支提” (佛塔)上,“或脱阇”(幢)“上”,并“令其国土”中“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亦“令其人民各各” 于“身”上“佩”带,“或各各安” 于其“所居宅地”之内,可令“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11)兆民丰乐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 【注释】 “在在处处”:各处。 “兆庶”:兆民、万民。“庶”,民;百姓。“兆”为亿亿。 【义贯】 “阿难,在在处处”,其“国土”之“众生,随有此咒” 之处,“天龙欢喜,风雨” 皆“顺”其“时,五谷丰” 收“殷”实,亿“兆庶”民悉皆“安乐”。 (12)恶星不现 【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注释】 “亦复能镇”:“镇”,镇压、镇慑。 “恶星”:依世间之法相而言,一切星辰皆是天宫,皆有天人或神祗为其主宰,本不应作灾,星辰之所以为恶成灾,理上而言,皆是众生循业发现,感得彗孛飞流,令人惊恐,犹如天之将降大祸,此其一;或为灾祸欲来前之朕兆,此其二。又,有时巨大彗星与地球碰撞,或降落地球,亦会造成巨大实质灾害,乃至可能令地球毁灭;如若不然,降落或碰撞前,亦会造成无限恐慌,犹如末日之将临,而令一切顿然失序,因而触发种种人为之灾祸,如趁乱烧杀抢掠,乃至教唆集体自杀以求避祸;这些都是恶星出现的造成的灾害。 “人无横夭”:“横”,九横。“夭”,夭折,短命而死。 “杻械枷锁”:“杻”,音“丑”,《康熙字典》::“杻,械也。”“械”,孔颖达曰:“戒也,戒止使不得游行也。又,械,桎梏也。”桎是脚镣,梏是手铐。所以“杻械”即是脚镣手铐。“枷”,是加在犯人头颈上的方形圆洞的刑具,故称头枷,或枷锁。 “不著其身”:不受这些刑具所加,失去自由,亦即不遭王难。 “作种种形”:如化为小儿,而传诵预言式的歌谣等。 “诸恶灾祥”:“祥”,妖,妖孽(此“祥”不是吉祥的“祥”)。 【义贯】 此神咒“亦复能镇” 压“一切恶星,随” 其“方”所中之反常“变”异“怪”象;能令“灾”祸“障”难“不起,”故“人无”九“横夭”寿之虞,一切“杻械枷锁”(脚镣手铐)等刑具,“不”会“著”于“其身”,故其身恒得自由安稳,“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之惊恐。 “阿难,是娑婆” 世“界,有八万四千” 司“灾变”之“恶星”,其中以“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 宰,能化“作种种形”体,而当其“出现世”间“时,能”化“生众生”界的“种种灾异”;然而,“有此”神“咒”所在之“地”,一切灾异“悉皆销灭;”方圆“十二由旬” (约四百八十里)之内,皆“成结界地”,故“诸恶”象、“灾”祸、妖“祥,永不能入”。 (13)持咒获护,得三摩地、不犯四过、必死心通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 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注释】 “于未来世,保护初学”:佛之所以不言“现在世”,那是因为在佛世时,魔不能得便。再者,正法时期,证道者众,故正法强盛,魔因此亦不能得便。唯于末法,众生根浅、欲深、障重、法弱,故魔易得其便。 “安隐”:“隐”音‘引’又音‘吻’,同“稳”。《康熙字典》云:“杨子方言:隐,定也。又《玉篇》:安也。”故“安隐”同“安稳”,音同义同,可假藉(此情形,中国文字学上称为“同音通假”——即两个字音相同,便常可通用假借)。 【义贯】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 可“保护初”心修“学”者并“诸”久“修行者”,令其得“入三摩地”,获“身心泰然”自在,“得大安隐” (安稳)。 由于神咒保护之力,于其修行中,“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 劫“来,冤”家“横”祸、“宿”业应报之“殃,旧业”所引之“陈债”(怨亲债主)“来相恼害” 身心,令三摩地不能成就。 “汝及”此大“众中,诸” 声闻“有学”之“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若能“依我”所定“坛场”仪则而建坛,并“如法持戒”,清净,于“所受戒”之“主”法三师,得“逢清净僧”,进“持此咒心”,一心修行三密,且于此无上法“不生疑、悔” 等退菩提心之大烦恼。 如“是”之“善男子”(不犯前之四过),“于此父母所生” 现前五蕴“之身”,若“不得心”地圆“通”,则“十方如来”所说之法“便为妄语”。 【诠论】 从这一段经文可见如来悲心之重,故其所作一切皆以众生断惑证真之“一大事因缘”为念;并且末法之事,如来亦早已悉知悉见,故预为防范,使我等末法福薄众生,亦得摆脱自身所造宿障,及超越一切邪魔外道之留难,而得修行成就无上圣道,如佛在世,等无有异。然而要受如是大利益,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如《楞严正脉》所说的“不犯四过:一、坛差;二、戒缺;三、师秽;四、疑悔。”若于此四过犯了一项,则很难“现生取证”,只是为将来证圆通“种远因”而已。故知,若欲现生取证,必须:一、建坛;二、持戒;三、师净,四、不生疑悔。然后如法持咒,则必成圆通三昧。 又,此经修行主要之法门,有些旧注说是耳根圆通法门。但依经文而言,则经文中在在处处皆是明言“持咒”,故知旧注所说,非顺于经文;那是依于局部之经文所作之言。再者,若以本经之结构而言,则本经始自佛顶化佛说咒破魔,经七处征心(七处破妄)、十番显见,示一切法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密因),二十五圣自证圆通境界(诸菩萨万行),于是为令蹑解起行,依所悟本体起修,而再宣神咒,并为令行者受持神咒能如法而得成就,故说四种清净明诲、三种渐次、及建坛、结界、受戒、持戒等“前行”所应知及应行之事;最后再详说“正行”时所起之“五阴魔相”,令行者知而不受害,从而得破邪显正、破惑证真。凡此一切,皆是围绕着“大佛顶咒”此一主题而发挥。故知本经的主要法门即是“持佛顶咒”:以佛顶化佛说咒破魔为始,而以行者依教受持神咒而得三密相应、入三摩地、破魔证真为终。(亦即本经开始为“佛诵咒破魔”,终结为“行者持咒破魔证真”。) 因此可知,本经之主旨分解悟与修证两大部分。所谓“悟而后修”,及“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其中之“悟”与“修”所指为何?此“悟”(含“解”在内)当然是指悟如来藏、真如本心。“修”,指修证而言,即是于事上证此真如理,也就是于四大、五蕴、八识、六尘、六根等根、境、识之“事”上,以戒、三摩地、般若之法,证得真如、或如来藏之理,悉令通达,无隔无碍,名之为“圆通”,而达此目的之大方便,便是以“大佛顶陀罗尼”,三密总持,而圆修一切性相、理事;以承前之圆解、圆悟,今起三密圆修,由佛不可思议的三密加持力故,行者得疾证圆通三昧,而“不历僧祗获法身”,即身作佛,证性成佛道。附及,诸旧注所以率不依经而言以持咒法门修证三摩地,可能由于正统密教于中土已断绝,因此于实修上只能依显教而言之。然此固不符经旨,亦是行者之大损失,更失本经之精神,惟愿识者雅鉴。 最后,本段经文中,佛说若如是依法而修,若不能现身成就,“十方如来便为妄语”,可见这是如来保证,一定会成就的法门。是故吾人今生既幸遇此法门,切莫错失良机。 第四节 会众护咒 1.金刚力士护咒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注释】 “百千金刚”:手执金刚杵之力士众,这些也是金刚藏王之眷属类,但并不是后文所说的金刚菩萨。 【义贯】 如来“说是语已,会中” 有“无量百千金刚” 力士,同在“一时”于“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此神咒确实有如是之大利益,“我”等“当诚心保护如是” 依此法门而“修菩提”道“者”。 2.梵释四王护咒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注释】 “梵王”:为色界初禅天之尊。 “天帝释”:为欲界三十三天之尊,又称忉利天王。 “四天大王”:为帝释天之臣属,住于帝释天下面的须弥山腰之四方: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增长天王,南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审有如是修学善人”:“审”,确。 “令其一生所作如愿”:“所作”,所修。《楞严指掌疏》云:“一生所作如愿者,即于现身圆满菩提,所谓不历僧祗获法身也。”《楞严正脉》云:“一生如愿谓令现生取证,即心通也”。因此,除了上面佛的亲口保证外,梵王及帝释等天王,也都出面发愿,保证令行者现生取证。 【义贯】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依法“修学”之“善人,我”等“当尽心至诚保” 佑“护”卫,“令其”于“一生”中“所作”修证圆通之事“如愿”以偿。 3.八部护咒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注释】 “诸大鬼王、及诸鬼帅”:“帅”为在“王”之下。 “护持是人”:“是人”指持咒修行之人。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这一段是诸鬼众发愿护持。 4.日月星等护咒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注释】 “风师”:“师”者,长也,有时亦作风伯,即风神中之长者。 “电伯”:“伯”者,尊也。即主电之神,故《华严经》亦作“主电神”。 “年岁巡官”:值司年岁,巡视人间善恶天官。 “诸星眷属”:“诸星”指十二宫。 【义贯】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及值司“年岁巡”视人间善恶之天“官”,并黄道十二宫“诸星”及其“眷属,亦于” 大“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 等“亦”发心“保”佑“护”持“是修”大佛顶圆通法门之“行人”,令其“安立”佛顶“道场”,无有障难,克期取证,“得无所畏”。 【诠论】 这一段是诸空居天众表示发愿护持。 5.天神地祗护咒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祗、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注释】 “山神”:主山岳之神,如五岳、昆仑山、天山等,乃至小山,亦有所生。 “一切土地”:地神有很多,各地有不同之神主宰,如坚牢地神即其中之一,“坚牢”为此地神之名,以地坚且牢固,故名。 “水、陆、空行”:水居之神、陆居之神、空行之神。 “万物精祗”:如药草神、树林神、苗稼神等。 “风神王”:即主风神之最尊者。 “无色界天”:即四空天之天人。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以上为诸金刚力士、梵释四王、诸鬼神众、无色界四空天之天神等;简言之,即是欲、色、无色,三界之天龙鬼神,咸皆发愿护持佛顶咒之行人。这些大众,即是“外护”,于密教中称为“外金刚部”,以密教言之,这些护法大众,皆能破魔,故皆当金刚名。以下则是内圣的护持。 6.内圣护咒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 【注释】 “金刚藏王菩萨”:“金刚”,不动、不坏、能破之义。“藏”,得一切如来秘密藏,故称藏。“王”,于法自在,无有能胜,最尊最胜。故称王。“菩萨”,此等金刚藏王,皆是菩萨所现,或已证菩萨究竟之地,故皆是菩萨摩诃萨。 “所修功业”:指历六十位断证。 “久成菩提,不取涅槃”:虽久已成就无上菩提,然并不如声闻众之自取涅槃,弃舍众生于不顾。 “正修行者”:依正知见而修行之人;其相反即是“邪修行”。 【义贯】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数之“金刚藏王菩萨”,亦“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至“如我等辈”于“所修功”德道“业”,虽已“久成菩提”,然而亦“不”自“取涅槃,”仍“常随”侍“此咒”,以“救护末”法之“世”中,“修”大佛顶圆通“三摩地”、持戒诵咒之“正修行者”。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注释】 “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罗天。“摩醯”,大。“首罗”,自在。 “诸小鬼神”:指魔民、魔女等。 “彼发心乐修禅者”:“彼”,指小鬼神。除了已发菩提心而乐修禅定之小鬼神外,其余鬼神皆不得近修大佛顶三昧之人。 【义贯】 “世尊,如是修” 菩提“心,求正定” 之“人,”当他“若在道场”修定,“及”于“余”处“经行”摄心时,“乃至”其人虽以“散心”而“游”乐嬉“戏”于人烟“聚”集之村“落”中,“我等”所领之“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不论他在何处,或做什么)。“纵令”是欲界的“魔王”或色界的“大自在天”本人,想要“求其方便”,而破坏他修行,“终不可得,”我等悉不令其得逞。 至于“诸小鬼神”,如魔民、魔女等,我等当必令他们离“去此”修“善”法之“人十由旬”(四百里)“外,除”了“彼”鬼神亦是已“发”菩提“心”且“乐修禅”定“者”。 “世尊,如是”欲界及色界之两位“恶”天“魔”王、“若魔”王之“眷属,欲来侵扰是” 修三摩地之“善人者,我” 必“以”金刚“宝杵殒”灭“碎”裂“其首”,令成“犹如微尘;恒令此” 修大佛顶圆通之“人,所作” 之修持悉皆“如愿”成就。 【诠论】 这一段可说是总结一切“内护”及“外护”两类护法金刚之决心,由最上为首的金刚藏王菩萨为代表而作此表示。他们对于修大佛顶真言法门的人之护持,并不限于他在道场修定之时而已,而是不论他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是定心还是散心,是在修行还是在游玩,金刚藏王菩萨的徒众,悉加以保护。而且,不但一般小神小鬼小魔不能亲近为害,即使是欲界或色界的魔王亲自出动,欲来恼害,金刚藏王菩萨亦会亲自出动,用金刚杵击碎魔王的头!必令此修行人,所修如愿成就。金刚藏王菩萨亲自作如是的要言、保证,可见此大佛顶咒之威力广大,不可思议。 第四章 请问大乘修证阶位 第一节 阿难问修证阶位次第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注释】 “于诸漏心”:“诸漏”,漏有三种:欲界之欲漏、色界之有漏、无色界之无明漏。漏者,烦恼之异名。 “身心快然”:“快”,畅快。 “佛三摩提”:“三摩提”,即三摩地,正定之义。首楞严三味本为佛及十地菩萨所成就之定,故称为佛定:因此,若非仰仗大佛顶咒之威力,十地以下诸人实于此定无分。以首楞严三昧为十地以上菩萨之定,故又称为“金刚三昧”,以十地菩萨已达密教所谓“成金刚身”,不动不坏。 “乾慧之地”:“乾”,枯乾,有二义,一、指至此位,欲爱干枯,故智慧显露,故称乾慧;二、此位之智慧,尚无一切智水之润泽,故其慧干涩,尚不能起大用,故称乾慧。前者指欲水干,后者指智水缺。又,乾慧地为在三渐次位后所达到之地位。详如下文佛所解说者。 “四十四心”:为在地前之菩萨四十四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此四十四位圆满后,方入初地。 “至何渐次”:“渐次”即次第,亦即地位、阶位。 “得修行目”:“目”,眼目。方能得到修行办道之眼目,亦即大开圆解,心目开通。 “诣何方所名入地中”: “诣”到达。“方所”,地位。“地”,菩萨十地。谓:要到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修行境界),才可称为入于菩萨地(为入地菩萨)? “等觉菩萨”: 十地满心后,即可登等觉菩萨位。等觉后心,以金刚三昧力,断最后一品无明,而成妙觉菩萨。经云:“妙觉如佛”,与佛无二,为最后身,居补处菩萨位,次补佛位。如观世音菩萨及弥勒菩萨皆是妙觉菩萨。 “瞪瞢”:“瞪”,直视。“瞢”,晦,视不明。合言,有如现代人所说的:楞楞地直视(看着)。 【义贯】 此时“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 痴闇“钝”,只“好为”广知“多闻”,而“于诸”有“漏”之“心,未”能勤“求”断除而得“出离”三漏之轮转。今“蒙佛慈”悲教“诲”,悟“得正熏”正“修”之大法门,“身心快然” 通畅,“获”得极“大”丰“饶”助“益”。然而,“世尊”,若于“如是修证佛” 所自行之“三摩提”,尚“未到”达“涅槃”之前,“云何”得“名为乾慧之地”?又,菩萨阶位中之“四十四心”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须“至”于“何渐次”(次第),方能“得修行”证道之眼“目?”且须“诣何方所”(至何境界),方得“名”为“入”于菩萨“地中”?又,十地后,“云何” 进断生相无明,而得“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 皆“一心伫佛” 之“慈音”开示,双目“瞪瞢瞻仰”待教。 【诠论】 这一段中,阿难问:“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盖阿难之意,为恐有人仍以涅槃为全然一法不生,略如槁木死灰,故唯有涅槃堪称“乾慧”;此辈人所认知的涅槃,仍是小乘的有余依涅槃境界,故有此问,用以对显大乘境界。 又,旧注有说:“楞严十信,与他经不同,因开初住为十信也。”这各说法相当奇怪,因为《楞严经》经文中并未作如是说,而且下面经文佛所示之四十四心中,十信是十信、十住是十住,并无相滥。尤有进者,此说与经文不合,故说不通。若一切依照经文而释,庶几无误。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注释】 “从于凡夫,终大涅槃”:从凡夫位的“三渐次”起修,经“乾慧地”(以上为四位)、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上为四十位)、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以上为十六位),共六十位,而终于如来之无上大涅槃。 “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悬”,高悬,以涅槃高远,故于发菩提心者,犹如远大之志向。“示”,宣示。“无上”,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即如上之六十位修证之路,所谓“无上菩提道”即是此六十位,是无上菩提必经之正路,故称为“正修行路”;若不由此路,而由岔道、小径,即非正修行。又,此正修行路上,其间或有值遇殊胜因缘,而得超越或顿超某些阶位,然其要者为须一直坚住于正道之上,无所偏离。故知此六十位正修行路,乃一切诸佛菩萨,自修教他之所共由,只是迟速、顿渐有别,如是而已。 【义贯】:本节从略。 第二节 二颠倒因(先明凡夫境界差别之因)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注释】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真如之妙性本自圆满、明彻十方,而且是离一切名相,如六道、十法界、凡与圣、染与净等,皆是名相,此等名相皆是假名,假名者,非有真体,由于因缘而起,暂时显现,如天上之霓虹,但是水气积聚一处折射阳光所现之色,而水气本身并无众色。然而若无此等折射之光色,“霓虹”之名,便无从立。水气本体是真,但霓虹之光色及其名相,皆是因缘所现之假相。此水气即代表真如;真如之体是真,但从真如体上依因缘所现之六道四生十法界之名与相,皆是因缘如幻之假相,本无如是事,其相虽无体而仍以因缘而现,故言:三界及六道四生等十法界以及十二类生,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离诸名相,非依名相而有,非依名相而无,全体一真所现故。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以一念妄想而令一切法晃若有生。有生必有灭,故言:因生有灭。 “生灭名妄,灭妄名真”:一切生灭之相皆是虚妄,如水结成冰,或化为气,然水之本质并无改易,仍然是水,只是因温度变化的因缘,令其凝结成冰、或化为气体、或又凝为水等,而现有液体、气体、固体等表象上的差别,其体则仍是二氢一氧。这比如真如本性本来是真,然遇染净不同之缘,则能化为凡圣、十法界等各种差异之相,而其本体,实从未有异。故知其表象之变异(生灭),皆非真,皆是虚妄;故言“生灭名妄”。若此等生灭等表象皆去掉(灭妄)之后,则其真体(本来面目)便得显现,故说“灭妄名真”,以妄灭而真显故。以无始来,真体被妄相覆盖,故不得显,恶性循环,众生更进而迷真认妄,执妄为真,是故真性万劫难复矣。 “二转依号”:“转”,有转舍及转得二义。“依”,所依。其用为: 一、 转舍所依之劣法,转得所依之胜法。 二、 转舍所依之染法,转得所依之净法。 三、 转舍所依之生死,转得所依之涅槃。 四、 转舍所依之烦恼,转得所依之菩提。 简言之,即是:转染依净,转劣依胜,转生死依涅槃,转烦恼依菩提。而“二转依”,又称“二转依果”,即是指“菩提”与“涅槃”二圣果。“号”者,假名也,以菩提涅槃但转其名、相,而不转其体也。 【义贯】 “佛言:阿难当知,”真如“妙性圆”遍十方“明”照无二,本来“离诸”因缘所起之“名” 与“相”,真如体中“本来无有世界” 与“众生”等依正之相(如镜中相,并无实体可得)。虽然其体清净不变,然“因”一念“妄”想之因缘而令一切晃如“有生”之相,于是,“因”有“生”故必“有灭”,然此诸“生灭”皆“名”虚“妄”,以本不生故。(其生既非真生,其灭亦非真灭,故其生与灭具妄。)若“灭”此等生灭之 “妄”,即“名”为“真”,以妄灭则真显,妄不覆真故(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则“称”为“如来”之“无上菩提,及大涅槃” 之“二转依”果之“号”(名)。 【诠论】 如来于此,为了有系统地宣示六十位修证,故再一次显现如来密因——如来藏、真如本性,为一切法之源,作为修真(得二转依)之本。以若不依此密因,则一切修证必定迷失而入偏锋,枉费辛勤,故再一次提出。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注释】 “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这意涵阿难已决心改悔过去只求多闻之偏,而确实欲蹑解起行,不只以文字言说知解为已足,这是颇不容易的。当然,须知这也是阿难的大权示现而已,令末世以解作证者有所警惕。 “直诣如来大涅槃”:这又表示阿难等亦知舍小乘有余依涅槃,而欲求如来无余涅槃,当然亦舍凡外之虚妄涅槃(非涅槃而作涅槃解)。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众生、世界”,即正报、依报。“二颠倒因”,二种颠倒生起之因。 “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无倒即正,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心不颠倒,即得正念、正定,乃至正觉,因此是如来真三摩地之本源。是故,欲超凡入圣,须先离颠倒心;颠倒者,即妄想也。离一切妄想颠倒,乃得成就如来真三摩地。 【义贯】 “阿难,汝今” 既发心“欲”蹑解起行,“修”证“真三摩地”,以“直诣如来”无上“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及“世界”(正报、依报)“二”种“颠倒”生起之“因”;若汝心“颠倒不生”,离于凡外邪小之一切妄想,“斯则如来真三摩地”之本,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1.众生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注释】 “由性明心,性明圆故”:“性”,性觉。“明”,妙,妙明之真心。“明圆”,明彻圆照。此谓,由性觉妙明之真心,其性本自明彻、圆照法界。 “因明发性”:“明”,于本明之上,还妄欲加明、求明,如头上安头。“性”,业识之性。此谓,以一念欲求于明,故起“无明业相”,于是转真如为阿赖耶,成真妄和合的业识之性;此即能见分。 “性妄见生”:“性妄”,业识之性成妄。“见生”,即见有相生。此谓,业识之性复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而妄见有生,此即所见相分。此为“转相”。 “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无”本来无生无灭之无相境界。“有”,有生有灭之有相境界。此为,由于妄见故,转不生不灭、本自涅槃之境界,成有生有灭之生死境界。此为“现相”。至此,“业相、转相、现相”已具足,于是“三细”成就。 “此有所有”:“有”,能有,指无明;谓无明妄觉以自己为能拥有他法。“所有”,指三细之诸相。全句谓,阿赖耶以颠倒故,计自己为能拥有,而“业、转、现”三细之相则为其所拥有。 “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因”,依,即能依,指无明。“非因”,非真能依。谓无明非真能依,以无明无自体故,且以无明但是一念之迷,全体是妄。“所因”,所依。谓无明既非真能依,亦非真所依。“住”,能住之心,指八识。“所住”,所住之法,指无明。此谓,能住之心与所住之无明等,(所住者乃至十二因缘、四大、五蕴、六尘、十八界等相)二者皆虚妄无体,故了无根本。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本”,动词,义为“以……为本”。谓以此无住之本心本性,而得建立、成就身心世界、依报正报、有情无情二种世间。故语云:“以无住本,成一切法”。何以故?以若有所住,则一切形成不动不异;若法不动不异,则一切皆不得生起。是故法性如是:以无住故,故得成就一切法,此为一切法真如性之不变随缘义。 【义贯】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 觉妙“明”“之真心”,其“性”本自“明”彻“圆”照法界“故,因”妄加“明”于本明之觉体上,遂“发”起业识之“性”,业识之“性”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妄见”有“生”(见分与相分成就),于是“从毕竟无”生灭、本自寂灭中,由妄见故而转“成究竟有”生住异灭之有相境界。“此”能“有”之无明与“所有”之业、转、现三细诸相,实“非”真能“因”、亦非真“所因”(无明非真能因,以无明无自体故;能因之无明心既妄,所因之三细更非真。)是故能“住”之心(八识)与“所住”法之“相”(十八界),二皆虚妄,“了无根本”之体,但是一真所现之幻象。是故“本”于“此无住”无起无灭之性,而得“建立世界”山河大地(依报之体)、“及诸”十二类“众生”(正报之体)。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注释】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迷”,迷失。“本圆明”,本自圆明之性。谓由于迷失本来是圆明的真如本性;此即“起惑”。“是”,于是,因此。“是生虚妄”,于是生起种种虚妄之相;此即是“造业”。合言之,此即是以一念无明,生三细之虚妄相,复由三细更生六粗之妄相。 “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妄性”,惑业之性本妄。“所依”,即所依之体。此谓,一切惑业之性,并无实所依之自体,故妄性本空。 “将欲复真”:此谓,入于虚妄境界之后,亦即久处轮回之后,心生疲累,想要恢复本自清净、而无奔驰的真性。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欲真”,想要恢复真性之念。“已非真真如性”,然此念已经不是真正地依于真如不生灭性所发,而是依于久处轮回的六识妄心所发,故实非与真性相应。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若依于非真的生灭妄心,以求于恢复真性,则其所复者,亦成非真之相(亦即生灭之相)。 【义贯】 由于众生无始来“迷”于“本圆”本“明”之真性,以“是”(因此)而“生虚妄”之惑业苦。然其“妄性” 本“无”实自“体”,故妄本空,“非有所依” 之体。众生久处轮回,心生疲厌,“将欲”离妄“复真”,然此“欲”灭妄而复“真”之念,“已非”依于“真真如性”,(以妄本无体,妄本无生,见妄有体已是虚妄,今欲灭妄,则成妄上加妄。)若依于此“非真”之有生灭妄心而“求”回“复”真常之性,则其所复者亦“宛成非”真、无常之“相”。(以因有生灭,果亦必有生灭也。)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注释】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非生”,谓无明本非有“生相”,以无明无体,由虚妄生,犹如空中华,故宝非有生相。“非住”,谓业识非有住相,以诸识念念生灭,念念不住故,无有住相可得。“非心”,谓见分非真心相,以见分乃依无明生故。“非法”,谓相分非真法相,以离能见之见分外,实无所见之相分,唯自心现,心外无法。 “展转发生”:虽然无明与业识,皆非有实生、住之相,见分非心内真有其体,相分亦非心外实有之法,然却以无明力而展转发生三细六粗,不能自已。 “生力发明”:“生力”,润生之力,此指无明,盖无明有润生之力,故此无明称为“润生无明”。(又无明之能发诸业者,称为“发业无明”或“润业无明”。)此句言:以无明润生之力,能显发妄明,妄明即妄惑。因为其实是惑,却自以为明,故称妄明。以认妄为明,故不能舍。 “熏以成业”:承上,此妄惑复熏习八识不断,以成诸业。此为“起业相”。 “同业相感”:父母子女以同业而相感相召、相吸相系;此为“业系若相”。 “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相灭相生”之“相”,指“中阴身相”及“后阴身相”。由于有能召感之业,所以于七七四十九日中阴身相灭后,接着便有后阴身相生起。 【义贯】 无明“非”真有“生”相(以无明无体,其体本不生故),业识亦“非”有“住”相(以八识念念不住故),见分“非”真“心”之相(以见分从妄而生故),相分“非”实“法”相(以相分唯心所现,心外无法故),本皆虚妄,然以无明力故“展转发生”三细六粗,不能自已:以无明润“生”之“力”而显“发”妄“明”(以依于妄惑,而妄欲加明),此妄惑复“熏”习八识“以成”诸“业”(是为起业相);从而父母子女以“同业”而互“相感”召、相系相执,不能得脱(是为业系苦相)。又“因有”此能“感”之“业”故此身报尽,于中阴身“相灭”之后,后阴身“相”随而“生”起,无有间歇,“由是故有” 种种“众生颠倒”之相,生灭循环不已。 2.世间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注释】 “世界颠倒”:这是指有情世间之颠倒。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是有”指无明。“所有”,指众生之根身。“分段”,即分段生死。此谓,由于无明力,揽根结尘,故令虚妄能有之无明,执其根身以为所有,因而有分段生死之根身妄生妄灭。 “因此界立”:“界”,内外界。此谓,以根身既成,即有内外,故内外界亦跟着成立,即内外有隔。 “非因所因”:无明虽是虚妄,非是真因,却成为虚妄世界之所因。 “无住所住”:世界虽亦空,本来无住,无法可执、可得,然亦成宛若有所住之相。 “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世”,指过、现、未三世。谓虽若有所住,然此住实乃暂住,刹那迁谢,故如川流不息,因此三世成就。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若以三世涉入四方,则四方皆各有三世,如东方有过、现、未,西方有过、现、未;南方有过、现、未;北方亦然,故三四一十二,即成十二类。若以四方涉入三世,则三世皆有四方,如过去世有东、西、南、北;现在与未来亦如是,故亦有十二类。 【义贯】 “阿难,云何名为” 有情“世界颠倒?是” 能“有”之无明,及其执为“所有”之众生,由无明力揽根结尘,故有“分段”受生之“妄”身“生”,“因此”内外之“界”相成“立”;无明本空,“非”是真“因”,却成虚妄世界之“所因”;世界亦空,本来无生“无住”,却成若有“所住”之相;此等妄相不得常住,刹那变灭,念念“迁流不住,因此” 虚妄之三“世成”就。如是“三世”与“四方”更“和合相涉”,而“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故知十二类生颠倒之相,皆由一念无明妄心之所熏变。)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注释】 “因动有声”:“动”,无明风动。以无明无相,而其动如气、如风,虽无形相,而其力甚大,所以说无明风动。又,风虽不可见、不可执,但风动时则有声。无明亦如是,无明风动时,则有微细之声(动尘)生。 “因声有色”:谓此无形之声相再黏湛于精明之体,因此结暗为色,故因声有色。 “因色有香”:此色境再返熏妄心,令生颠倒,而有香尘生。 “因香有触”:香尘又更反熏,因此而有触尘生。 “因触有味”:由于有触尘,故有味着产生。 “因味知法”:由于味着,而觉知法,故识生焉。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业性”,染业的十二颠倒性。此谓,六种动乱之妄想,熏成染业的十二颠倒性。 “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承上,此十二颠倒之业性,即感十二种区分受生之果,因此而轮转诸趣,无有休止。“区分”,分别、差别。 “旋复”:轮回、或周期。 【义贯】 “是故世界因”无明风“动”而“有声”尘生,“因声”尘黏湛精明之体而“有色”尘生,“因色”境返熏妄心,令生颠倒,而“有香”尘起,“因香”尘更反熏而“有触”尘生,“因触”尘而“有味”着生,“因味”着而“知”觉“法”,于是诸识转生。“六”种动“乱”之“妄想”熏“成”染“业”之十二类颠倒“性故”,而感“十二”种“区分”受生之果,“由此轮转”诸趣,生死不休。“是故世间”众生依于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颠倒执着之轻重,与其业成熟之先后,而次第感报,如是“穷”尽了三世四方之“十二”种“变”迁,称“为一”次“旋复”。(轮转周期。然后再起第二旋复。) 第三节 十二类生(次明众生差别之果)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注释】 “卵生”:卵因想生。 “胎生”:胎因情有。 “湿生”:湿以合感。 “化生”:化以离应,以业力故,离异脱蜕。 【义贯】 以“乘此轮转颠倒” 业“相”之力“故”,于“是”乎“有世界”之“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四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 及 “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等十二类生。 1.卵生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注释】 “虚妄轮回”:以虚妄之想展转不息,而成轮回。 “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动”,想之动。“和合”,雌雄和合。以想动之颠倒惑因故,雌雄和合之业气而成八万四千种上飞与下沉之乱想。“气”,即是卵生之业力来源。 “卵羯逻蓝“:“羯逻蓝”,义为凝滑,为胎之初位,处胎初七日。 “鱼、鸟”:气刚而飞扬者为鸟;气柔而沉滞者成鱼。其他种类可知。 【义贯】 “阿难,由因世” 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卵生类众生以“虚妄”想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以想“动”之“颠倒”惑因“故”,雌雄“和合”之业“气成”就“八万四千” 种上“飞”与下“沉”之 “乱想。如是” 惑业之因,“故有卵羯逻蓝”之果,“流转”于“国土,鱼、鸟、龟、蛇”等,“其类充塞”于寰宇。 2胎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注释】 “杂染轮回”:胎生由情重故。胎生众以其爱情杂染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 “欲颠倒故”:以情欲颠倒之惑因故。 “和合滋成”:“滋”,滋润。男精与女卵和合、滋润而成。 “八万四千横竖乱想”:“横”,即偏;“竖”即正。横之乱想即成畜与龙等旁生类。竖之乱想即人与仙类等。 “胎遏蒲昙”:“遏蒲昙”,疱。为处胎二七之位。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胎生类众生以其情爱之“杂染”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由情“欲颠倒”之惑因“故”,男精女卵相交“和合滋”润而“成八万四千” 种“横”与“竖”之“乱想。如是” 惑业之因,“故有胎遏蒲昙” 之果,“流转”于“国土,人”类、“畜”类、“龙”类、“仙”类等,“其类充塞”世间。 3.湿生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注释】 “趣颠倒故”:趣向暖湿之颠倒想,以为惑因。 “翻覆乱想”:“翻覆”,暖属火,湿属水,而湿生众生趣向湿暖之处,则水火二大翻覆杂乱。是故其想为翻覆乱想。 “湿相蔽尸”:“蔽尸”,软肉,为湿生之初相。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虚妄,湿生类众生以其“执著”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由“趣”向暖湿之“颠倒”想为惑因“故”,加上与阳气“和合”因而“暖成八万四千” 种“翻覆”之“乱想;如是” 惑业之因“故有湿”生“相”之“蔽尸”,(软肉)之果,“流转”于“国土,含蠢” 及“蠕动”之类,“其类充塞”寰宇。 4.化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注释】 “变易轮回”:“变易”,变化离异,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 “假颠倒故”:“假”,假讬。假讬因与依(能依之因与所依之法)之颠倒,以为惑因。 “和合触成”:以朝秦暮楚之想,与“触”业和合,而成化生类种种乱想。 “新故乱想”:化生类之想即喜新厌旧,故称新故乱想。 “化相羯南”:“羯南”,众,类。化生相之羯南,此为硬肉。 “转蜕飞行”:转旧蜕新,而后飞行,如蚕化为蛾等。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虚妄,化生类众生“变”化离“易”之想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此类众生以其“假”讬因依之“颠倒”以为惑因“故”,起朝秦暮楚之相,且“和合”了“触”业,而“成八万四千” 种喜“新”厌“故”之“乱想;如是” 惑业之因“故有化”生“相”之“羯南”(化生类众),迁“流”展“转”于“国土,转”旧“蜕”新乃至“飞行”,(如昆虫、天趣、鬼趣、中阴身等),“其类充塞”于寰宇。 5.有色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注释】 “留碍轮回”:“留碍”,以有色类众生觉得其色是一种留碍,主了求光明之色相,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 “障颠倒故”:障碍之颠倒以为惑因。 “和合著成”:“著”,显著。与种种求显著之业和合,而成有色类种种精耀之乱想。 “色相羯南”:“色相”,有色类生之相。“羯南”,众。 “休咎精明”:“休”,吉。“咎”,凶。谓徵兆吉凶之种种精明,及日月星辰等。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虚妄,有色类众生以其色质“留碍”,为求光明之色相,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以“障”碍“颠倒”为惑因“故,和合” 种种求显“著”之业而“成八万四千” 种“精”明光“耀”之“乱想;如是” 惑业之因“故有”有“色相羯南”(有色类众)之果,以此迁“流”展“转”于“国土”,是为朕兆“休咎”吉凶之诸“精明”体,“其类充塞”寰宇之间。 6.无色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注释】 “销散”:无色类众生,经其灭色而欲归于空,故销散其形。 “惑颠倒故”:此类众生,以色身障碍为患之惑,而成颠倒。 “和合暗成”:彼颠倒之惑又与暗昧之业和合,而成无色类阴隐之乱想。 “空散销沈”:“空”,指“空无边处”众生之灭色归空。“散”,指“识无边处”众生之遍缘散乱。“销”,指“无所有处”众生之销除七转识。“沈”,指“非想非非想处”众生之沉沦空海。以上为四空天之众生,此外尚有舜若多神、旋风、魃鬼等,皆是此类。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虚妄,无色类众生欲灭色以归空而“销散”其形,此想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彼等以色身障碍为患之“惑”为“颠倒”因“故”,此惑复“和合暗”昧之业而“成”就“八万四千阴隐” 之“乱想;如是” 之惑业,“故有无色羯南” (无色类众)之果,迁“流”展“转”于“国土”,此即四空处之灭色归“空”遍缘“散”乱、“销”除七转识、“沈”滞空海等业行,,“其类”众多“充塞”寰宇之间。 7.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注释】 “罔象轮回”:“罔”,无。因为有想类众生,以其若有若无、仿佛不实之罔象,缘想不息,故成轮回性。 “影颠倒故”:“影”,想相如影,若有若无。故言:以如影之想为颠倒之惑因。 “和合忆成”:“忆”,忆想;忆中必有对过去之爱恋执取。“和合”:与……和合。合云:如上之惑因,复与忆想爱恋之业和合,而成就有想类种种乱想。 “潜结乱想”:“潜”,暗中,即于其想中,暗自恋慕灵通。“结”,结色也;谓欲结成神灵之状貌。“乱想”,有如是等乱想。 “神鬼精灵”:以有想类众生崇慕神灵圣迹,故感成“神鬼”,如城隍、魑、魅、魍、魉,及“精灵”,如山、海、风、土地、草木等之精灵。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虚妄,有想类众生以其若有若无、仿佛不实之“罔象”之想,缘想不息,而成“轮回”,性,以如“影”之想为“颠倒”之惑因“故”,复“和合忆”想爱恋之业,而“成”就“八万四千” 种“潜”恋灵通、欲“结”为神灵状貌之“乱想;如是”之惑业“故有”有“想相羯南”(有想类众)之果,迁 “流”展“转”于“国土”,成为种种“神鬼”(如城隍、魑、魅、魍、魉等)及“精灵”(如山、海、风、土地、草木等),“其类”繁多“充塞”宇内。 8.无想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注释】 “愚钝轮回”:“愚钝”,愚昧闇钝,以无想众生毁弃聪明,摒除知识,贪求无想愚闇境界,以惑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 “和合顽成”:“顽”,冥顽。复与冥顽之业和合而成种种无想众生之乱想。 “枯槁乱想”:无想众生欲令其心智有如槁木死灰,故成种种心智枯槁之乱想。终于成就土、木、金、石等精灵。此则为以无想为真修,反愚顽当作至道之结局。老子之“绝圣弃智”,庄子之以“槁木死灰”为“真人”都属无想类生之枯槁乱想。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虚妄,无想类众生以其“愚”昧暗“钝”毁弃聪明之惑,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以愚“痴颠倒”之惑因“故”,复“和合”冥“顽”之业而“成”就“八万四千” 种欲令心念“枯槁”之“乱想”;以“如是”惑业,“故有无想羯南” (无想类众)之果,迁“流”展“转”于“国土”,其“精神”终“化为土、木、金、石,其类” 繁多“充塞”寰宇。 9.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注释】 “相待轮回”:“相待”,非有色众生,本非有色故须藉物以成色,色与无色互相假待,展转不休,而成轮回性。 “和合染成”:“和合”,与……和合。“染”,耽染之业。 “因依乱想”:“依”,依他。 “水母”:此动物以水沫成身。 “以虾为目”:如种种寄生之动物。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虚妄,非有色类众生藉物以成色,互“相”假“待”,此惑展转不休,而成“轮回”性,以其虚“伪颠倒”之惑因“故”,复“和合”耽“染”之业而“成”就“八万四千” 种“因依”他而起之“乱想”;以“如是”惑业“故有非有色相”,而“成”非有“色羯南”(非有色类众)之果,迁“流”展“转”于“国土”,如“诸水母等”以沫成身,而,“以虾为目”,种种寄生物类,“其类”繁多,“充塞”寰宇之内。 10.非无色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注释】 “相引轮回”:“引”引发神识。非无色类众生系以音声引发神识,引之不已,而成轮回性。 “和合咒成”:“咒”邪咒。又与邪咒之呼召相和合,以显灵异,遂成种种非无色类生之乱想。 “呼召乱想”:即非无色类众生听命于邪咒的呼召之乱想。 “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非无色相”之“非”字为双贯二词,故“无色羯南”系略词,承上句之“非”字,具言就为:“非无色羯南”。 “咒诅厌生”:“厌”同“魇”,魇祷也。“生”,众生。此谓,非无色类之众生随咒诅而显灵异,或随魇祷而祟害众生。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虚妄,非无色类众生以音声“相引”而发神识,引发不已,遂成“轮回”性,以此“性颠倒”为惑因“故”,复“和合”邪“咒”之呼召,以显灵堂异,遂“成八万四千” 听命于邪咒“呼召”之“乱想;由是” 惑业“故有非无色” 之“相”而成非“无色羯南”(非无色类众)之果,迁“流”展“转”于“国土”,随“咒诅”而显灵异、称仙、称道,或随“厌”祷符箓而祟害众“生”,(如乩仙、碟仙、降坛鬼神精怪等,假名为圣),“其类”繁多“充塞”寰宇之间。 11.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注释】 “合妄轮回”:“合”,和合。“妄”,此指二种虚妄,以非有想众生,将想与无想二种虚妄和合,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 “罔颠倒故”:“罔”,罔昧。以非有想众生于想与无想之间,昏昧不明,故称罔昧,而成颠倒之惑因。 “和合异成”:将异性(不同性质)之事(相与无想)和合混同而成种种非有想类之乱想。 “回互乱想”:“回互”,回旋互杂。谓非有想众生,自他回互,同异难分,起如是之乱想。 “成想羯南”:此为略词,承上句,具言应为“成非有想羯南”。 “彼蒲卢等,异质相成”:“蒲卢”,细腰蜂,一种细腰之土蜂,又称果蠃。圆瑛法师引《诗经》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为桑虫,蜾蠃(土蜂)作巢,将桑虫背进它的巢中,然后祝祷说“类我!类我!”七天之后,这桑虫真化成它的子女。而这桑虫自身本来没有想变成土蜂的形相,但由于土蜂的祝祷之力,竟受其感,而生出彼想,而成彼形;此即“异质相成”。这也是由于此桑虫之宿业所感,盖由此桑虫往昔常好诬赖他人及诱骗他人财物,纳为已有,而感得如是果报。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虚妄,非有想类众生,和“合”想与无想二“妄”,展转互取而成“轮回”性,以其性“罔”昧“颠倒”为惑因“故”,又“和合”取“异”为同之业,而“成”就“八万四千” 种自他“回”旋“互”杂、同异难分之“乱想”;发“如是”之惑业“故有非有想相”,而“成”非有“想羯南”,(非有想类众)之果,迁“流”展“转”于“国土”;如“彼蒲卢”(细腰土蜂)“等”,以基祝祷厌咒之力而诱致强取本来“异”类形“质”之桑虫“相成”,其蜂形,而纳为已子;“其类”众多“充塞”宇内。 12, .非无想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注释】 “和合怪成”:“怪”怪诞,罕见罕闻之事。 “土枭”:本义作“不孝鸟”,以此鸟食母而后能飞。汉代于夏至日杀之作羹以赐百官,期绝其类,故悬鸟头于木上(谓枭首示众),以示斩绝。 “附块为儿”:枭鸟之母衔土块,为其子筑巢,用以保其暖及安全。 “破镜鸟”:应是“破镜兽”。“镜”又作“獍”是一种兽。与枭相对,枭食其母,而獍食其父。故有成语“枭獍其心”,喻不孝负恩犯上之人。 “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就是取果实喂其子。这表示:枭母与獍父虽亦爱其子,然以业力故,而遭其子吞食。(附及,最近于《国家地理杂志》等生态记录中,亦言有一种鹰,生后不久,即乘母不在,即将其同胞兄弟吞食,母鸟回来,亦不责怪,盖彼等业感如是也。) 【义贯】 “由因世”与“界”(时间与空间)颠倒虚妄,非无想众生由于怀“怨”图“害”怨结子释,展转相续成“轮回”性,以“杀”心“颠倒”为惑因“故”,复“和合怪”诞骇人听闻之业而“成”就“八万四千” 种吞“食父母”之狂“想”,以“如是”惑业“故有非无想” 之“相”,而成非“无想羯南”,(非无想类众)之果,迁“流”展“转”于“国土。如土枭” 鸟“等,附”土“块”以“为”其“儿”筑巢,“及破镜鸟” (獍兽),“以毒树果,抱为其子” 之食物,然而其“子成”长后,“父母皆遭其” 吞“食,其类” 众多“充塞”宇内。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义贯】 “是名众生”的“十二种类”之由来因缘。 【诠论】 众生十二类生,总分类有十二,但其细类却无量,每一细类之数亦是无边。然而其成因总归不外一个“想”字,故经中说:“一切众生皆由想生”——即使“无想”,还是一种想,因为那不是真的无想,而只是欲压制想,令其不生;也就是说此为“欲令想不生,达于无想”之想,故还是一种想,是为“无想之想”;以有心必有想,而众生不能无心,故不可能真正完全无想。因此,连小乘的“灭受想”也不是真正究竟地灭了“受”与“想”;以一切“有心”皆不得真正无想,是故修行者只要其“想”不颠倒,即可不堕于凡外邪小境界,而得入于如来正觉之海。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