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安乐集白话译注:《安乐集》白话译注 目录 前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安乐集白话译注:《安乐集》白话译注 目录 前言

  香光居文选

  安乐集白话译注

  道绰大师    撰

  林克智    译注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2013-6-12

  内容简介

  《安乐集》上、下两卷,共分十二大门,每一门又分若干部份加以立论辨析,称为“料简”,全书共有三十八番料简构成。中心思想是将佛的一代时教,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以圣道门为难行道,以净土门为易行道,大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不得圣道、净土二种胜法,长劫以来轮回生死不得出离。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因为去圣遥远,而又理深解微,难修难证。当今末法时代,只有净土一门才是方便之路。全书以《观无量寿经》义旨统以贯之,着重於破除异义,弘扬净土教义。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2012-10-25

  居于阿弥陀佛香光庄严之所:

  六字洪名常读诵,

  一尊佛像誓皈依。

  道绰大师像

  目 录

  ●净旻法师序

  ●前言

  ●《安乐集》卷上

  第一大门

  第二大门

  第三大门

  ●《安乐集》卷下

  第四大门

  第五大门

  第六大门

  第七大门

  第八大门

  第九大门

  第十大门

  第十一大门

  第十二大门

  ●回 向

  ●净旻法师序

  ●前言

  《安乐集》是中国僧人的早期著作,一部较早的专门弘扬净土法义的著作。由于它汇集了有关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各种经论要文,因此对弘扬净土思想、推广净土法义的流传和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佛经说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净之物,所以是“秽土”。而诸佛以其所行之功德及所立的各种誓愿力而成就的国土,则充满了光明和喜乐,清净无垢,因此称为“净土”。在诸佛净土中,以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最为殊胜。

  据佛经所说,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以黄金为地、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等七种宝物严饰阶道楼阁。还有以各种珠、宝所成的栏楯、罗网和行树等。当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和宝罗网时,就会发出微妙的乐声,听到这些微妙的声音,众生即会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生于此国的众生,没有苦恼唯有欢乐,而且寿命无量。他们都一心向佛,并在修持进阶之后永不退转,故在那里修行可以一直证到佛果。因此阿弥陀佛的净土被称为“极乐国土”、“安乐净土”等等。

  如《无量寿经》,就说阿弥陀佛国土“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本书以安乐为书名,明确地显示了本书的宗旨是,弘扬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法义。

  《安乐集》的作者,是隋唐时大力弘扬净土法门的道绰大师。据唐代著名的佛教史学家道宣律师所作的《续高僧传•道绰传》说,他俗家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县)人。道绰生于北齐武帝河清元年(公元562年),卒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世寿八十有四。

  道绰幼年时以能恭让而知名闾里。十四岁时(北齐后主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弃俗出家,开始诵习佛教经典。

  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正是佛教涅槃佛性学十分流行之时,涅槃佛性学主要讲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依据、条件以及佛的果位、境界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南北诸家各有师承,故所传亦有异。宋齐时北方僧人昙准到南方,听到南方涅槃师僧宗讲《涅槃经》,方知此学南北各有特点。

  北方的涅槃学流传可追溯到北凉的昙无谶译出大本《涅槃经》之时。北凉玄始十年(公元421年),昙无谶到姑臧(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应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译出《大涅槃经》。此经说一切众生,包括断了善根的一阐提人,也都具有佛性。这一学说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受这种环境薰染的道绰大师,当然对《涅槃经》的研究也特别重视。现在我们虽然没有足够的资料,来证明他对涅槃学说研究的境界,但道宣在《道绰传》中说:他自出家以后,跟着老师学习诸部经论,特别对于《大涅槃经》尤为重视,他曾先后亲自开讲《大涅槃经》二十四遍。可见他对涅槃学之研究是花了很大功夫的。

  除了《涅槃经》以外,他对大乘佛教的其他经论也有相当造诣。他所著的《安乐集》,为了劝引众生归向西方净土,广引诸部经论申明净土法义。据粗略统计,《安乐集》中所引的各种经律论释多达五十余部。除了专讲净土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之外,诸如《法华》、《般若》、《华严》、《涅槃》、《大集》等经,以及《大智度论》、《大乘起信论》、《俱舍论》等论都曾加以引证,可见他佛学见识之广博。

  道绰大师对佛教最重要的功绩,是在传播和弘扬净土往生教义。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他来到石壁玄中寺中(在今山西省交城县境内),寺为北魏、北齐时昙鸾法师所立,昙鸾在当时号称“神鸾”,一生精修净业,致力于净土法门的研究,所作《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以及《略论安乐净土义》等,专门弘扬净土法门。他常在并州、汾州一带活动,得到许多信众的奉持和归依。道绰在石壁玄中寺见到载有“昙鸾法师的事迹并往生西方之种种瑞应”的碑文,心有感触,便舍弃涅槃学及其他诸般讲习,一心修习净土法门,并专念西方阿弥陀佛,大力弘扬愿求往生西方的净土法门。据《僧传》等史料记载,道绰大师后来远近闻名,声誉日著,道俗信众慕名而赴者日接不暇。

  他为众讲解《观无量寿经》先后共约二百余遍,而且词旨明畅,比事引喻,对机应化,使听者都能各有所获。因此每当讲经结束,大众个个手掐念珠,口诵佛号,一时念佛之声,响弥林谷。即使偶有不信者,一旦接触道绰大师的风采,听了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净土法义之后,也都为他的滔滔雄辩和仪容风度所折服。

  道绰大师劝人念佛,以口诵阿弥陀佛名号为主。我们学净土宗,很多人都拿念佛珠,我国应用念佛珠的提倡者是道绰大师。他当时在山西汾州这一带教人家念佛,开始时用豆子、米粒计数,每念一声,便下一粒,如是念念相继,诵佛不辍。那时的同修们碰到就会问:“你今天念了多少佛啊?”“今天念了一斗佛,”“我今天念了一斗半。”道绰大师看这样计数很不方便,他又穿木槵子为数珠用以计数,并将自己穿制的念珠送给人,教他们念佛。

  道绰大师经常面西而坐,笃敬礼拜,口诵阿弥陀佛圣号,每天要念佛七万声。由于他的身体力行勤力教化,山西晋阳、太原一带的僧俗男女,望风成习,连七岁的小儿都会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于是,净土法门在社会上很快地流传开来。

  入唐以后,道绰声誉日隆,甚至远在京师的唐朝皇帝也听了他的名声,都亲自到玄中寺访问道绰,为文德皇后之病祈愿。道绰大师晚年仍然神清气朗,容光焕发,并不断以念佛求生西方之义教化众生,孜孜不倦。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四月入寂于玄中寺。因其常年所住的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后人又称他为“西河禅师”。

  道绰直接继承了昙鸾一系的净士思想,以口称诵念阿弥陀佛名号,愿求往生西方为修行特点。其入门弟子有道抚、僧衍、善导、大明月等人,而以善导最为杰出。后来善导在长安盛弘净土念佛法门,以称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手段,在社会上广行教化,成为中国净土法门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道绰自48岁改信净土法门后,唯以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为己任。他一生重念佛修行,故他的著述留下的并不多,道宣在《僧传》中说他曾著《净土论》二卷,统谈龙树、天亲,迩及僧鸾、慧远,并遵崇净土。此《净土论》即是现存藏中的《安乐集》二卷。《唐书•艺文志》记道绰的著作,有《净土论》二卷及《行图》一卷。此外,日本《东域传灯目录》卷下记道绰另著《观经玄义》一卷,然这些著作,除《安乐集》外均未见传,因此《安乐集》一书成为我们研究道绰的佛教思想,以及研究中国佛教净土宗发展史的重要资科。

  《安乐集》是道绰大师为了劝大众专修净土,也是劝众生专门依靠净土三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而在广泛地读诵许多经典之后,编集而成的。这就证明本师释迦牟尼佛,不只在净土三经或净土五经里,劝导往生极乐世界,更在其它许许多多经典之中劝往净土。因此,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引用了许多经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金口所说,或龙树等祖师菩萨所说。这也告诉我们,千经万论共同导归的最高究竟法门,是极乐教法。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善根、福报和因缘,去一一读诵和见闻这么多部经论,感恩道绰禅师为我们编撰了《安乐集》,使我们明白了本师释迦牟尼佛,确实在在处处都在劝导所教化的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安乐集》一书问世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唐代道宣律师在《道绰传》中,评论此书是“明示昌言,文旨该要,详诸化范。”,因此在唐代甚为流行。宋代以后则不见著录。近代南京金陵刻经处曾有单刻本行世。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三册中也收集了这本书。

  唐代以后,《安乐集》传到日本,引起日本净土信仰者的重视,纷纷进行研究,并有多种注疏出现。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亦将本书收集于第四十七册中,经号为NO.1958。

  在众多佛教经论中,《安乐集》一书篇幅并不大,但本书弘扬净土法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净土信仰和往生方法的理论,并大量引证经论,不断破除不利于净土法义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使得净土法门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中,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为净土宗的创立和发展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后来,道绰的弟子善导作《观经四帖疏》,就是以《安乐集》的净土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安乐集》一书在中国净土宗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安乐集》上下两卷,共分十二大门,每一门又分若干部份加以立论辨析,称为“料简”,全书共有三十八番料简构成。中心思想是将佛的一代说教,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以圣道门为难行道,以净土门为易行道,第三大门正显此意。大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不得圣道、净土二种胜法,长劫以来轮回生死不得出离。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因为去圣遥远,而又理深解微,难修难证。当今末法时代,只有净土一门才是方便之路。

  本书的撰述不仅破除了异义,更显示出净土法门的教理。隋、唐之际,一般人对净土有两种看法:一、以为净土观像、称名是堕于有相之见;二、认为《观经》十念成就之说是别时意趣。十念成就,出自《观无量寿经》:“佛说下愚凡夫,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此种说法,当时通论之家以为是别时意趣,谓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之因,并非即得生净土。作者在第三大门第三番料简中,着重说十念相续称佛名字一定往生。因为佛的本愿在以名号摄受众生,众生称名就可以与佛愿相应。

  当时地论、三论、天台诸大德,虽皆讲说《观经》并有所撰述,然大都各弘本宗,不过以净土为辅。他们解释的经义,也不越出各自宗义的范围。如净影、嘉祥诸师都主张弥陀净土为化身化土。天台家又分净土为四类,实际上都是三身三土的变相,不过随往生者的品类而别。道绰大师认为这些说法,非是净土本宗之义,因而在书中分别加以料简。

  再次为末法思想。佛灭五百年后,中印度佛教徒遭受了迫害。一部份大乘学徒以此为背景,就有佛正法入了末法的说法,强调未来的希望,于是西方安乐净土的信仰,逐渐兴起。中国净土宗的勃兴和印度相似,仍以时代动乱佛法被摧残为背景。在北周武帝(公元561~578)灭佛之后,佛教大受摧残,北方原来注重实践的佛教徒,就更有这种末法时代的感觉,而盛行净土他力往生的信仰。本书在第三大门里根据《大集经》说:“末法时中亿万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这正说明净土宗的信仰和末法思想密切的关系。

 
 
 
前五篇文章

安乐集白话译注:《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三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五大门

 

后五篇文章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34、崛山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33、足步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32、王宫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31、侍女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30、夫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