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半路出家见闻录(11)——有修为的人和常人的不同之处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半路出家见闻录(11)——有修为的人和常人的不同之处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从事经营工作乃至上层建筑工作的人一生没有和真正的僧侣交流过,结识过,确实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不久前,两个朋友来山上看我,在寺里寺外转了转,欣赏了古树,古建筑,在流通处,其中一个搞了多年杂志的朋友看着满满几书柜的佛学经典书籍,问,到底是什么需要写出这么多书来。

  搞杂志的当然读过更见过各种书籍。

  但,这样的书籍却是第一次见,一瞬间我有些困惑,但立刻就理解,岂止是我的这个朋友,很多知识分子和从事经营工作的人的教育背景中没有这一环节。

  不是信仰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不可能被忽略掉的。

  当然,我也是个半瓶子醋,也是不知所以,但对事理上仿佛是知道一点,告诉我的朋友,这么多书就讲一个道理。写出这么多来,就好比是爬喜马拉雅山,从南坡爬或者从北坡爬,道路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

  朋友挺信服的,频频点头,误以为我真懂一点。

  其实,我哪里懂啊,多年前,一个禅宗大师跟我讲,你要是出家,三十年,大概能摸到一点皮毛。

  从现在开始算,等我知道一点皮毛的时候,我都七十岁了。

  要真能做个老僧,也是件喜人的事情啊。

  因为,我确信,有修为的人和世间的普通人是不一样的。谁都可以观察的出来,僧侣们的平静、从容、慈悲绝对不是个普通人所具备的,就是演员演也演不出来。

  那是从内心里发出来能够感染和照射他人心灵的力量。

  龙泉寺的很多僧人都具备这样的特征。

  每天跟他们在一起,仅仅是从文化和经营上就一直有收获。当然,无论是文化或者经营最终还是要归到心灵的问题上来。

  我有幸在山上和我仰慕的僧侣进行过一些交流。令思想、心灵、情绪上都有些有趣和丰富的收获。

  在门外等人的时候,一名经常为居士讲课并时常出现在学诚大和尚身边的年轻僧侣也在等人,由以前的一些梦境谈起,谈到了一些疑问。

  年轻僧侣一一耐心为我解答。

  很受益。

  接着,谈到自在的问题。

  僧侣说,你 系缚的很厉害。

  我说,是。

  这就是我的心结,看似我是放下了,公司不要了,一家人全都上山过与世无争的日子了,偶尔有朋友来看看我,闲居山间,和僧侣们学了点修学术语,也学了点举止做派,不知道的还都以为我还不得有多深多大的修行,其实,自己心里知道,内心里的焦虑感从未放下过,内心深处的压力也从未放过我。

  应该就是僧侣跟我说的系缚。被他一眼看穿。

  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但不得其解,名利心吧,看似好像放下了,情色欲望吧,看似也好像放下了,世间的面子看似也好像放下了。

  既然都放下了,那就应该没有系缚了呀。

  那说明,还是没有放下。

  这个问题想的比较幼稚,问的也比较幼稚,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亲近的那个禅师,也是天天追着问了很多问题,现在想,有的问题真是蠢。人家从不着急,一一耐心解答,甚至于有一次一个朋友的朋友要见见禅师,因为这个朋友的朋友可能会给我带来些生意上的利益,所以我热心地给约好了,朋友来晚了,禅师又有事要出去。

  就这么等啊等。我急的不行。禅师也不着急,陪着我。

  仔细回忆一下,傻事没少干,傻问题真没少问。

  眼下和我交谈的这名僧侣也是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让你心里踏实,安静许多。谈到系缚的问题后,又谈到自在的问题,很想知道自在的状态。

  我问,那您自在了吗?

  僧侣答,没有。

  一听自己就有点灰心,没自在都已经如此境界,自在了还了得。已然不是我能想象和揣测的了的。不过,和僧侣们的交流有灰心,但更多的是受用。

  几乎每周思想上比上周都有明显的开通,过去看不懂的书能入心看了,体会不深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了。等等。

  上山前,一本叫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书,是一本极其重要的修学经论,因为是由藏语翻译成汉语,再加上行文习惯和文化距离,一直读着都觉晦涩艰难,忽然有一天就读着很顺了。很奇怪,不过,又不奇怪,总跟高人在一起,肯定是有影响的。

  记忆力也在提高,过去要猛读一百遍的才能记住的句子,现在读十遍即可牢记下来。

  很有意思。

  每天早上七点半,竟然都可以听到另一名僧侣的开示、讲经。

  每周的某个晚上能听到另一名僧侣的开示讲经。我第一次见到这些僧侣时,从他们诵经及开口说话,行为举止,当即就被其气质深深折服。

  听他们讲经,当机立断,流利坦率,直指人心,但不损恼人,常常令我听到茅塞顿开。其趣味和感受不是语言容易表达的。一般我能找到的词就是“茅塞顿开”、“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心悦诚服”。

  “荡气回肠”就不恰当了,但能描述一种感受。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

  总之,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这些感受有什么用呢?

  也许对解我的系缚有用,也许没用,还让我增加一个因自己的喜好而再增加一个系缚。不过,就不想那么多了,慢慢跟着学吧。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感受和在僧侣身边熏染出的能力如果用在写作上,用在经营上,用在艺术创作上,绝对是有大用处的。当然,您会判断这篇文章是行文者习惯的夸大和哗众取宠,有这个可能。但,换个角度去想,毕竟这里陈述和表达的是一个传承了两千五百年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的思想、信仰,历代高僧大德与大知识分子的公案都可以佐证凡人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我们需要的能力和见解,对我们有用处是不用质疑的。

  没有表达好,是我的语言能力的问题。

  当然,在山上所获得的这些能力,得下山才能用的上,可是用上了可能就是名利心,是系缚,也可能我根本就没放下过。嘴上说放下了,心里都还挂着呢。

 
 
 
前五篇文章

半路出家见闻录(12)——八零后与九零后的年轻人一直比

半路出家见闻录(13)——僧侣的悟性是可以传递和培养出

半路出家见闻录(14)——被我们糟蹋掉的那些好词

半路出家见闻录(15)——与儿子要出家的父亲的一次倾心

半路出家见闻录(16)——和父亲做死亡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后五篇文章

半路出家见闻录(10)——带孩子一起在寺院里学习

半路出家见闻录(09)——人际关系的紧张是降低生命质量

天台宗·所依经典:0277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刘宋

天台宗·所依经典: 0276 无量义经(萧齐.昙摩伽陀

天台宗·所依经典:0275 大乘方广总持经(隋.毗尼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