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28)--高僧传授给我的秘诀 |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28)--高僧传授给我的秘诀
有一个煤矿老板,年产值过亿,聪明能干,精力旺盛,事业正是最旺盛的时候,当年投资一个小水电站,征地时,别人都比较买账,就有一个农民不干,非要多要四千块钱。越谈越僵,最后,老板下了死口,说不是钱的问题,这四千块,就是不给你。 那个农民性子也刚烈,这四千块我就要定了。 最后的结局是,有一天,这个农民身上绑着炸药包闯进了老板的办公室。俩人同归于尽。 这是以前在一则报道中读到的。 还有一个身家百万的人,在超市里顺了一些洗发水、牙膏等等日用品,当场被捉。相信其羞愧和悔恨难以表述。 类似这样的报道,这些年越来越多,看起来似乎很极端,其实,仔细辨析一下,同样性质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过去我就知道有一个科研工作者因为买菜的时候跟一个菜贩子较上劲了,为了几毛钱就是不松口,科研工作者也说这不是几毛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菜贩子的老公在一边卖肉,口角中操刀砍了科学家,当场瞎了一只眼,另一只的视力也受严重影响。更不幸的还不是肉体的痛苦,因为他的科研极其依赖他的眼睛,他的事业就此告终。菜贩夫妇也受法律惩处,痛苦不堪。 所谓小河沟里翻大船。 往往,很多大的痛苦、悲剧,都来自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没有及时去察觉,辨析、制止。 修行中,也是,只是没有这么明显而已。都是内心上的细微的状态,前提要建立在对福报这个概念很信任的基础上,比如,一个人干了很多很多的活,积累了很多福报,但,忽然因为一件小事,当下没有拿住自己的念头和自己的情绪,失控了,结果造了很不好的业。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对我们这些凡夫来说,距离拿捏住起心动念的功夫还很远,但是,我们至少要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随时起,随时觉察,随时控制,这样,至少身、口就不会造太大的业。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这个,还是理论,道理都知道,关键是如何能做到呢?文初讲的那三个公案,看似离我们很远,但是,谁敢说,自己的生命中就不曾有过类似的卡住的情况呢,烦恼起来的那一瞬间,什么也不顾了,绝对死磕到底。 事后肯定都会后悔,但已经晚了,事后诸葛亮,基本上是没什么用的。 第一个事情从表面上分析,一个身家过亿的老板怎么会为四千块钱玩命呢,其实,送他命的可能是嗔心和慢心,这样一个大的老板,有这么大的投资,在当地会很受人敬重,忽然一个农民可能是不太如别人那样听话,激怒了他,慢心加嗔心如烟雾一样升起,浓浓地障蔽了他所有的智慧、才能,令他和他的事业最终被一个炸药包炸的粉碎。 第二个就不用说了,贪心起了,贪心这个东西一起,就不会去想自己其实并不在乎这点洗发水什么的,内心被贪欲牢牢地攥住了。结果,换来了惨痛的教训。 这个其实也不少见,我以前在单位,拿单位的电话办私事,举家在外边吃饭回单位利用职权报销,都是贪心作怪,贪那点小便宜,种种肖小的行为都没少干,只是没有被当众捉住而已,当众捉住,结果也是一样的。在佛门里,讲因果,这些如果都报了,绝对够我倒大霉的。 所以要忏悔。 第三个,人人都知道,该让一让就要让一让,但是,这个说着容易,做着哪那么容易的啊,以前常会跟别人讲,让一让吧,现在不讲了,因为这样讲太苛求别人。出家后,也常会在一件小事上,忽然就绕不过去,卡在哪里,我就是不答应,我就是不干,我就是不随顺你,就是不迁就你。就不。 后来,我想,理论上我们知道了,关键要找到办法。 以前看电视,导演冯小刚在上海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如何控制自己不发脾气,他说是作家刘恒告诉他的,让他在要发脾气的第一个瞬间控制住,后面就好办了。 出家以后,想起这句话,发现,这个跟佛门里讲的第一念是一个意思,就是,我们在面对境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第一个念头要抓住,清晰地觉察到他,情绪就能控制了。 如果那个被炸身亡的老板,在第一念觉察到自己念头是慢心和嗔心,可能还会有矛盾,但相信不会是这样惨烈的结果。 如果那个身家百万的人在超市里对一瓶洗发水起了贪念的那一瞬间,觉察到了自己的念头,结果肯定就不一样了,同样。当年,我要是能觉察到盗打别人的电话和报销不该报销的费用其实是贪心在作怪,就一定不会造这些恶业。 科研工作者为几毛钱在菜市场和菜贩子发生第一句口角的时候,能第一时间觉察到自己的念头的话,事情的发展肯定不一样。那个怒而操刀的菜贩子如果第一年知道自己的怒火升起的时候,肯定会控制一下,而不至于造成这么大的悲剧。 可是,我们怎么训练自己觉察第一念的本领呢。这个,在佛门里有,我回忆自己在出家前,在网上给恩师留言问出家前应该做什么功课时,恩师回复是:每天坚持早、晚课,早上起来皈依、发心,晚上睡觉前忏悔、随喜他人功德、回向。 从那时到现在,这个功课就一直没有放下。 早上一睁开眼就是皈依、发心,晚上躺下前必定忆持一天的过失,忏悔、随喜他人功德,回向。 特别是早上一睁开眼,出家后,还增加了一个闻板而起。 有时候是先醒,意识到自己在哪里,昨天晚上睡下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下床后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等等;有的时候是板声响了,醒了,先跃起来,然后坐好,皈依、发心。 有一段时间,午睡时,心里默诵《金刚经》,到了第十四品时就失去意识了,再醒来恢复意识的时候,恍惚是诵到第二十多品,但全都是乱的。一直就是第十四品,从未突破过。 这些功课,对把握第一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简单地讲,早上起来,一定要皈依、发心,或者念个偈诵,忆持一下,清醒一下,绝对不能迷糊着下床,迷糊着刷牙洗脸,然后迷糊着去干自己平时千篇一律干的事情。 那样,跟行尸走肉是一样的。对自己的生活、修行绝对没有好处。 所以,要坚持定课,不然,境界来了,就挡不住,就算掌握了再多的理论,行持上没有力量,也不妥。 借沙弥日志,把师父当年给予我的教授告诉大家,行持后,结合自己受益的体会,供养给大家。 这些定课,确实是有用,在面对境界时,在说话的当下,在处理事情的同时,随时观察自己的念头,哪句话是什么动机,哪个情绪是什么动机,掌握了以后,虽然不能完全地驾驭自己的情绪,但是至少做到可以控制住。 起烦恼的时候,自己也知道,观过的时候,自己也知道,知道了,就不怕。以后有的是时间对治,就怕不知道。稀里糊涂地就顺着习气滑下去了。 在家人,只要稍微提地起一点点这样的功夫,对管理、工作、居家过日子、教育孩子、与人交往等等等等,相信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多少能驾驭一下自己的情绪,不至于卡在一个地方出不来,而在小河沟里翻船,当然,这个功夫越深越好,最好能从解决粗猛烦恼的高度上升到解决微细烦恼的高度;对出家人来说,我个人觉得,可能这是一辈子要往里深入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