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六妙门:附录二 天台止观统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六妙门:附录二 天台止观统例

  附录二:

  天台止观统例

  唐翰林学士

  安定梁肃述

  谢力语译

  止观是什么?就是引导万法回归实际的真理,也是人性的根本。

  人性之所以不能恢复本来面目,是昏沉与动乱(散乱)所造成。

  令你了解昏沉的,就是明了。如果想要不动乱,就要先明白什么是静,及如何令自己静。这就是止观的体性。

  于因而言,就是止法与观法;于果而言,就是智慧与禅定。于因而言,就是修行;于果而言,就是成就。修行,就是修习止观法门;成就,就是圆成止观法门。

  圣人说过:

  “迷惑足以丧志,动乱足以令你失去方向。 ”

  因此,须要以止法加以观察,在静止之后,就会明了。当一切动乱都获得静止之后,从静中就能明了一切。

  如果期待成就止观法,不如马上断除期待心努力修行,寻回自性的根本。建立一辆大车来驾驭正道,乘坐在车里,以正道为人生大事。

  当了解止观是不二法门,就应当致力于假、中、空三种境界的追求。以微细的心来了解自性,以不断的修习来体会自己的心念。说近的,只要有一点善念,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说远的,任何深重玄妙的境界,也能让你看见。用最圆满的方法来临圆满它,一切事物将不偏不倚;用最充实的方法来充实它,一切事物再也不虚妄了。

  圣人之所以肯以语言文字对我们阐述,是为了推广止观法门。以最优美的文字,让你自己去寻求;虚拟了各种方法,让你自己去实践。这就是止观法门的由来。

  什么是三谛?三谛就是一。什么是空、假、中观?就是为了达到一的目的。空和假是相对的;中道,就是已经获得了一。这些只是理论上这么说,并非一的宗旨。获得一,也就是贯彻三谛;贯彻三谛后,也就是获得一。这并非一与三谛相互包含,也不是一与三谛相互生起,不是数目游戏,也不是强加予的名字,而是自然的道理。

  语言上的教导,称为迹;迹是末道。本,是圣人达到的境界;末,是圣人所示教的方法。为了寻求根本,而发诸于迹的,就是大、小、通、别、顿、渐、显、秘、权、实、定、不定等诸法。从迹的实践而回归本性,就是一、大、圆、实、无住、中、妙、

  第一义等诸法。这就是一于三谛所蕴含的真正意义。空,是指它能通万法而言。假,是指它能立万法而言。中,是

  指它能够妙万法而言。破除一切惑,除空之外无他。建立一切法,除假之外无他。究竟一切性,所靠的就是中。于中而言,一切法都属于中。于假而言,一切法都属于假。于空而言,一切法都属于空。修习三谛所获得的成就,就是三德。修习三谛的方法,就是三

  观。扼要来说,这些都是圣人极深研究、穷理尽性之说。蒙昧的人,使他明了;闭塞的人,使他通畅。在通之后就能够悟;悟之后就能抵达所冀求的境界;抵达所冀求的境界之后,就要持之以恒;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抵达灭尽的境界。明了之后,就要加以消化;消化之后,就能获得成就,这种成就,就是所谓的一。

  圣人说过:“弥纶于万法,无所差别;磅礴于万劫,不敢遗忘,寿长如恒河沙数,不认为实有;回归无物,不认为空无。 ”

  这个圣人就是佛陀,他也被称为正等正觉者。他所弘扬的教旨,就是如何获得自在与解脱。这种理论是一种极大、极微妙的德行。修习三观的目的,也就是在于自在与解脱。

  修习止观法,在于圆浑顿成(并非圆满顿悟),不是渐进,也不是依次第前进,也不是不定。这就是《小止观》十章的宗旨。十章,从头到尾都是在演绎通往正道的关卡。五略,在于阐述及弘扬止观法的纲要,是截流之津。十境,是修行的机要,及如何建立观谛。十乘,是如何善于运用所修之法,开发修行之门。止观法以正观、正见为依止,正观、正见是修止观法最完备的

  要义。其余的一切,都与修习止观法无关。什么是乘?能运载万物的就是乘。什么是十?所运载的事物。当知道这种境界的微妙,如果不修行而能达到,是因为依止于巨大的福德。乘既然一就足够,还要其他的九来做什么?这九并非由他境所产生,而是修行未圆满者所执持。因此,对已发心者而言,发无所发;对已安心者而言,安无所安;对已破偏执者而言,破无所破。依此类推,其余的各种乘,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加以述说的。

  至于广分章目加以细说,再多也不算多;简单扼要的说明虽然少,但也不算少。就好象连环一样,不容易解开;好象串珍珠一样,不能夹杂其它品种;悬挂镜子时要选没有遮挡的地方;在河川通航时无法当下遏止。

  尽管有许许多多的注疏家,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争议。各自按照经文在阐述,一点也没有虚构。明辨四教(三藏、通、别、圆)的深浅及其因缘。成就一的道理,在里面一览无余。

  嗨!这本《小止观》是救世明道的书吗?如果不是拥有超然、卓尔的圣贤智慧,谁能写得出这部书呢?如果不是绝顶聪明,只取文义而不取文象,谁又能理解这部书呢?

  现代的人,喜欢用文句来阐述这部书。但是,经常造成疏漏,或将自己不能理解的境界或事情,解释为非常神圣的境界。这好象已证悟等觉的人,还在修行;凡夫俗子却已生起了灭尽的心行;导致三惑浩然长存。要用语言文字来阐述这至上、至妙的真理,就好象是醯鸡(酿醋时所生的小虫)自以为和大鹏鸟一样,或是夏天的虫在议论什么是冰;没有亲身的经历。是无法了知什么是真相。

  目前,述说止观的文字记载太多了,但大多数都是在谈论果,对初学者一点好处也没有。

  如果肯下决心悄然自修,必定有所收获。过早计较成果,是一种错误。

  一切至上、至圣的境界,又岂是辽阔遥远,与世俗境界绝然没有关系的呢?

  因此,唯有一是真性,得到就是悟,失去就是迷,真理唯有一而已。

  迷惑的人就是凡夫,觉悟的人就是圣人。迷惑的人将自己与世间隔绝,然而真理并不与世间隔绝;迷失的人,自我迷失,但自性绝不迷失。

  止观的目的,就是在辨别凡圣的异同,究竟什么是神圣,令众生依真理而寻获正性。

  正性必须依顺于真理,因此行走于觉悟的大道上,抵达最微妙的境界。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知道从何入门?不知道如何下功夫?不知道如何应用智慧?这些人就好象瞎子一样,看不见日月光芒,行走于危险重重、颠沛起落的路上,能叫你不感慨万千吗?

  嗨!我们距离圣人的境界越来越遥远了,再也找不到有显得的人了。一般昏庸之辈,只是有些小知识,便以诡异的邪说,拉朋结党,所持的都是空泛不着边际的理论,到底是在挖坑还是在掘井?

  有些人泥于文句,对经文不敢稍有更动;有些人鲁莽放逸,于正道不能安住;有些人认为正道太遥远,自愿放弃;有些误以为正道太接近,他本身就是佛;有些人把象枯木一般的呆坐当作是禅定;有些人拥有小聪明,却以为拥有大智慧;有些人周旋于外道,却以为自己已经得道;有些人假借鬼神通而妄称拥有大神通;有些人无所事实,却自夸是方广行;有些人不说话,却认为是秘行,得道真人的口舌相传。

  象这一类人,自以为是开宗之祖,自成一家。他们完全违悖了经典所传的真谛,愚昧而不自觉,肯定不是圣贤行为。

  孔子说:“正道蒙昧不明的原因,我很清楚,就是被物欲所累。 ”

  真可悲啊!隋代开皇十七年(597年)智者大师去世,这本《小止观》流传至今(唐代德宗建中年间),已经有二百多年了。经历了五位祖师的传承,第一位是章安·灌顶大师,第二位是发华·威至大师,第三位是天宫·慧威大师,第四位是左溪·玄朗大师,第五位是荆溪·湛然大师。灌顶大师在同门中被誉为解慧第一,根据智者大师的教诲,集成本书。全书事实其是,不卖弄文字,不因冗繁而造成失误,不因简单而失去价值。威至与慧威大师,只是接受了传承,并没有将止观法门加以推广。到了天宝年间,左溪·玄朗大师才真正的开始弘扬止观法门,可是知道的人毕竟不多。到了荆溪·湛然大师的时候,以数十万字注解止观法门,止观法门这时才算是真正的完备。可是到湛然大师去世后,能了解止观法门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古人说:“一生下来就会的是上等人,因不会而学习是的中等人,不会又不肯学习的是下等人。 ”

  一生下来就会的是宿世福德的积累,学而后知的是机缘深厚,如果为欲望所蒙蔽,不思进取的就是下等人。

  现代的学人,于内而言,受蒙蔽所感染;于外而言,被烦恼所驾驭,到死都不了解本书的文义,苦学多年都无法获益。因此,对本书的注解也就越来越多了,好好的文句变成了簸箕上的糟糠了。

  不能了解的导师,教导愚昧的弟子,这就是为什么掌管法门不能发扬光大的原因,也是我感到难过的原因。

  于是,我便重新整理本书,重要的全部加以保留,太深奥的加以简化或叙述,重复的加以删除,粗俗的文句加以润色,修整了七七八八,全文只保留了三分之一。我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初学者的方便,并不是要显示我比智者大师更伟大。如果和我有同样见地的同修,所学的止观法门和我一样,我对他一点也不隐瞒。

  本文完成于建中上元甲子(唐代,公元784年农历正月十五)。

 
 
 
前五篇文章

白话六妙门:附录三 天台智者——智顗大师

白话六妙门:附录四 天台宗

白话六妙门:附录五 六妙门与须弥桩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五十三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五十二集

 

后五篇文章

白话六妙门:附录一 止观坐禅法要记

白话六妙门:第十章 证相六妙门

白话六妙门:第九章 圆观六妙门

白话六妙门:第八章 观心六妙门

白话六妙门:第七章 旋转六妙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