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成观法师: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成观法师: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

 

  诸位长老、法师、居士大德:多谢总干事刚才为我向各位作的介绍,以及赞许。同时也非常感谢副会长,令我有这个机会在这一袅以小小的心得作为供养,供养诸位以及十方诸佛菩萨。我今天所要讲的是「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我选这个题目的原因是总干事以及方丈老和尚曾经交代过我,希望向大家讲些闭关的经验与心得,而这个题目可说是我在闭关期内最大的感触。

  佛经中经常提到「末世众生根钝、 福薄、障重」。众生根钝的原因不一,然而目前我们的根器中最合钝的一环,却是最基本的「信根」;而修行却须从最根本处着手,因此,如何长养信根,这无疑是我们当前修学最重要的课题,所以我现在就与大家深入地来探讨这个「信」字。

  大乘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一般来讲有五十二个阶位,这是华严经上说的,其它的经内曾提到有五十四位或是五十六位;另外, 楞严经所说的则是五十五位修证。我想诸位大概都是修学大乘佛法的,既然是修大乘佛法,就表示所修的是菩萨道,因此这个课题与大家的修行攸关重要。菩萨道五十二阶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因此可知最初的十个阶位就是「十信位」,所以如果要修行菩萨道,就必须从「信位」开始修起。有好习禅的人或许会说:「我是『 不立阶位』 的」;当然,你若确实是上上根器人,那对你自己而言,或许可以不立阶位,可是要知道所谓「上上根人」、大根利智之人,他们的顿悟并非未曾经过这些阶位― 还是要经过的,只是大根人不作停留罢了。好比搭火车,有的人搭的是慢车,有的人搭的是快车或是光华号特快车。慢车是每一站都停,而且停的时问久;快车是停的站较少;光华号则是从起站到终站,只停一或一、处而己。若是想要更快,可搭乘飞机,中途根本一站也不停地直达目的地― 虽然如此,可是毫无疑问地,飞机还是要飞经那些地点的上空;也就是说,还是「经过了」那些地方,只不过是以极快的速度「超掠」那些境界而己。你若说「我是大根器人,我一下子即可从初发心位而到十回向位」;那也并非不可能,但如同上述,那也并不表示你都没有经过十信· 十住、十行等这些阶位,而可直接跳过去。其实,你确实是经过的,只不过是毫不滞留,而且是快速通过其问。以根器高之故,所以能不须久作停留, 时即过彼境界,但并非毫未经历。好比天才儿童的学习速度相当快,甚至可以「跳级」但是并非他所跳过的课程,他都没有学过,而是他领悟力高,可以举一反三,那些所跳过而没正式上课修的课程,他早就私下自修,都学会了,所以表面上看来他不用再正式上课。因此,莫看到顿根、利智之人「不立阶位」,你就也要不知量力,不按步就班,想偷懒,不扎扎实实地修行。殊不知即使是大根利智之人,他不是不用修,他反而是比常人更勤奋勇猛,故修得更快,成就也跟着迅速,如是而已。他今生能修证得快,也并不是没有来由的。事实上,「如是因,如是果」,这是他过去生久修之故。你所看到的只是他今生成就得快,而前世累劫辛苦修行之时,你未曾当场见到,他今生私下心中的精勤,你也看不到,故只见其「果」,不见其「因」。又好比看到有力气的人挑东西,好像一点都不费力的样子,等轮到自己挑时,才觉得怎么那么重,这是一样的道理。

  在还未讲到正题之前,我先来解释一下各位手上这份讲义大纲的由来。总干事原先希望我在演讲之前要准备一份大纲。起先,李居士为我订的时间是三个半小时,之后又来电告知,由于节目增加了如拜山等活动之故,由三个半小时减为两个半小时。在那时,他也问了我有没有讲义大纲。我当时的回答是「若是要有,也可以。」当我后来知道时问改为两个半小时的时候,我心里即想:还好没有给他讲义大纲,否则当初订的是三个半小时,大纲写的也是三个半小时的内容;而临到讲的时候,又只剩下两个半小时;若是讲不完,同学们一定会认为我偷工减料。所以我很庆幸那时没有写大纲。可是抵达此地时,有人告诉我:智海法师因为赶不上飞机,取消了行程;所以临时又将我的时间增加成为四个半小时〔 在座哄堂大笑〕 。当初,总干事要求我准备讲义大纲,据我的猜测,可能是因为由两个半小时突增为四个半小时,这个差距是很大的,怕我在台上乱盖,所以有讲义大纲比较好。我明知其意而心照不宣,现在则是「心照而宣」。当写完此讲义大纲时,我有种好像完成了一份博士论文大纲般的感觉。如此一,也不错。我就尽量讲甲、序说,若讲得不好,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甲、序说

  一、根器: 信根

  首先讲「序说」― 信根。要了解「信根」这个名相,必须先了解何谓「根器」。我们学佛常常听到别人讲「根器」这个名词;我们也常常说「学佛是勉强不来的,和根器很有关系。」学佛与根器确实有相当大的关系。譬如无论学那一个法门,能够学多深,都是根器的关系。何谓「根器」呢?学佛的第一要件就是不能糊里胡涂,要「善分别诸法相」。「善分别」是意根之用,有智慧方能分别一切法。所以我们现在就来善分别一下「信」根及「根器」这两个名相。我们一提到「根器」,通常想到的是「大根器」、「小根器」的根器,而且多半以为只是指「慧根」而言。然而,所谓「根」,依佛法来说,可分为五种:「信根、 进根、 念根、定根、慧根」。这五种根又称为「五善根」。为何名之为五善根呢?因为这五项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若无此五种根本,则一切善法皆不得生起。又为何以「根」来定其名呢?因为此五善根就如同树木之根:树木因为有根,所以能够发芽、抽枝、成长、茁壮,乃至开花、结果。学佛亦复如是,因有信、进、念、定、慧此五善根,一切善法方得发芽、抽枝、成长、茁壮、开花、结果。所以此五善根实是修行的根本要件。

  「根」解释完了,现在来解释「器」。「器」是器皿,可以用之以盛物,表示此五善根就如同器皿一般,可以容纳善法、领纳佛法。若无此五善根,则如无器;无器则无从容「法」。且此器本身必须是完整的、 清净的。若其器破漏,或不净,则所容纳之法势将漏光、或变成不净。就如不干净的杯子,假使所装之物为甘露水,亦皆为其所染,而变成脏水。若是有毒的杯子,则其中所盛之甘露水亦皆变为毒汁,饮之能杀人致死。以此之故,当初六祖大师欲为道明法师说法之时,就叫他先「自净其意」;等他己把自己的心垢涤净之后,六祖大师才为他说法。有一则小故事提及一位很有学问的博士去参访日本一位禅师的经过。日本人爱好茶道,当博士来访时,禅师以上好的茶来招待他。禅师与这位博士对坐,一言不发地只是替他斟茶,斟到杯子满了,仍不停止,甚至溢到桌面上了,他还是继续倒。博士见状,禁不住提醒禅师说:「已经倒满了,都流出来了」。直到这时,禅师才暂时住手而开口说:「你自己不先把杯子里的旧东西倒掉,我如何能为你装入新的东西呢?因为这位博士心里面自以为蛮有东西的,所以新的东西自然就装不进去了。由这个小故事我们学到:我们必须先把世间的知见一概放舍之后,才有空间装佛法。如果俗见不舍,依旧因袭贪恋以前的世俗知见,就会变成学法的障碍(烦恼障、 所知障)若不去陈见,即使勉强把佛法装进去了,也会被心中的俗见污染。所以要先自净其意、 自净其「心器」,才能真正好好地学佛。以上为解释「器」字。

  根器的「根」在此处作形容词用,形容「器」这个字,表示此根如器。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曾说:「譬如天龙下雨于阁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这一段话是形容小根小器之人,若容纳得一点点法,就膨胀得不得了;小根器人,一天之中若念上三、五百声佛号就觉得很多了。大根利智之人念佛,则多多益善,不得少为足。菩萨发广大心时,等心修习一切法。当然心中订有一个主修,明白自己在作些什么,不会迷失方向。譬如读大学一定有个主修科目,如化学· 计算机、物理等等。但是在大一、大二时也一定要修些共同科目,如国文、英文、现代史等。这些基础知识要先有。到大三、大四时才专修自己的主修范围的科目;学佛亦复如是。有些人说:「我就只挑一个法门来修就够了。」这固然是很好,但只修一个法门,其它都一窍不通,是无法真正将此法门修好的,必须涉及其它一些法门以为辅助;当然,辅助法门必须是相关的,不能离得太远。譬如:藕益大师到后来以修学净土为主,但是这并不表示他只修净土一门。乃至李炳南老居士早年也并非只修净土,这其中的缘由,是因为「法由众生心生」。这些善知识有鉴于我们末世众生大多根器钝,无法容受广大之法,所以才慈悲告诉我们一个最容易行的方法,而且是保证有效的方法,否则跟着别人东闯西闯,到后来甚至走迷失了,走不回来了都还不知道。所以才说所谓的「一门深入」。然而在一门深入之前,还是要先做好」些准备工作,那就是:必须对整个佛教的基本知识要先有个了解,不能一无所知就只念佛、打坐、 或念一个咒就满足了。有些人口说他喜欢打坐、修禅定,然而却对佛学最基础的概念都没有,那怎么成呢?那样,迟早要出问题的。

  现在回头讲。大根器人因发心广大、心器广大,所以可以容受无量法。因此无量众妙法门都可容受;其心就如大海一般,虽容纳无量上妙法门,仍是不增不减。如天下雨,雨水滴入海里,然而并不见海水有所增加;地面干旱,很久不下雨,也未见海水有所减少,大根器人亦复如是;若修行之后觉得有所增加,觉得自己越来越了不起了,这就是「有增有减」,如此则成所谓「增上慢」,以有所得故。大根智人了知「不增不减」,以觉实无所得故。若能如此,则能体会『 心经脸中所言:「菩提萨唾,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为何会没有恐怖?因为你如实知「不增不减」

  二、经云:「末世众生根钝、福薄、障重」

  下而来解释这三种情况:

  【 A 】 根钝:

  这是指五根皆钝,并非单指没有「慧根」而已。没有慧根亦可称为慧根合钝,其实末法时期的众生不仅慧根合钝,甚至连最基础的信根也钝,可说是信根短浅,甚至信根不具。这是我个人在修地藏法门时所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其实更进一步讲,我们末世众生不但「信根」钝,其实连「念根」、「精进根」也都钝,当然「定根」更是难得有的;而「慧根」上面已说过。所以总的说来,末法时期的众生,五善根中,几乎没有一根是行的。由于念根及精进根短浅,所以才不堪用功修行,一用功修行,就觉得很累,或毛病百出― ― 若出去玩一玩,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如何称为念根钝呢?譬如现在念一下经,或念一下佛,觉得境界还不错,颇能摄心不乱,心也清净,可是待会儿一看电视,刚才的念力、清净心就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时想再念佛、念法,也念不起来了― ― 念力很容易忘失,这便是念根短浅。若连信根、 进根、念根都没有了,更遑论定根, 因此末世众生,很多可说是「无根」,因为无「根」,所以到处飘荡,终日糊里胡涂,「波波度一生」。以上所提的是指一般人而言,在座诸位都是有修有学之人,大概不会像这样子。

  【 B 】 福薄:

  福是修来的,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福报大都非常浅薄。以福薄故,在修行中就有如下的障碍:

  ( 1 )无暇修行。现在大家都很忙,不管是上班或不上班的时候都忙。上班时忙公事,不上班时忙私事、家事,以及游玩的事。星期天还要整理院于、看顾小孩、带孩子出去玩、吃吃餐馆,与同事、朋友、邻居社交等等,非常忙碌。除此之外,还得常利用时间侍候父母,与亲戚来往、联络感情。想要修行,就是找不出空档来。

  ( 2 )缺乏善知识。当然在各寺院里是有很多的善知识,可是当我们一回到家,无形中就松散下来。

  ( 3 )外惊多。外骛是旁骛之心的意思,指心往外跑、游离不定,最重要的就像某位法师所说,由于大众传播业蓬勃,传播工具太发达,大家的心思都黏在录像带或电视、电影上面,所以我们末世众生修行很难。

  【 c 】 障重:

  这里的障,指「事障」及「理障」。事障即「烦恼障」,理障即「所知障」。

  ( 1 )事障(烦恼障):何谓烦恼呢?烦恼有「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两大类,广如唯识「五位百法」裹所说的,有贪、瞋、痴、慢、疑、忿、覆、惶、嫉、 恼、害、恨、 谄、诳、侨、无惭、无愧、昏忱、 掉举、不信、散乱、不正知等等,这些都是烦恼。可是很奇怪,我们不但不会厌离自心的烦恼,反而会对自心烦恼心生贪爱!这是很奇妙的事。何以见得?举个例子,各位就会明白:当我们看电影时,越是刺激的,我们越是觉得棒。其实那些境界都是散乱境界,令心攀缘,令心不正念、不正知,乃至于令心生贪爱或瞋恨等等。如见到屏幕上的坏人,常会不自觉地也恨得牙痒痒的,乃至欲其速死。以修行人来讲,这些贪爱、瞋恨的境界都是杂染烦恼;可是以世俗人的观点来看,却是「很好的艺术品」― ― 能够激起观众越强烈的爱、憎的,表示越是「上乘的」作品:所谓能「引起观众共呜」,乃至「令人看了荡气回肠」,其实都是杂染烦恼境界,而世人以颠倒心,贪爱如是等境界,故称为「烦恼障重」。经中佛常说:「众生心颠倒,以苦为乐,以乐为苦。」就是这个意思。

  ( 2 )理障(所知障):这是指我们所知有障碍。我们依据于心、意、意识,眼、 耳、鼻、舌、身去分别判断,也就是依我们五官的感受及六识去判断。如上一节课法师所说的:不能分辨现量、 比量、非量、 圣言量等,于其中间妄生分别,所以就起无明颠倒梦想。由于受制于诸如此类的种种障碍,所以修行很难。

  承上所言,「根钝、 福薄、障重」这三种因素,是构成我们学佛最难突破的地方。

  三、修行的目的

  我们修行,一般的目的是要令我们的善根增长、成熟。所谓的「善根」,如上所说,即是指五善根:「信、进、 念、定、慧」。以后诸位凡看佛经或听闻佛法时,当提到「善根」二字,就要立刻知道是指这五种,不可笼统带过,耳里听得迷糊,心里面一团模糊。阿弥陀经内提到「不可以少善根、 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处的善根,还是指的「信、进、 念、 定、 慧」这五善根。这句经文的意义是说:要往生西方,所须具备的五善根、种种福德、以及因缘,并非只要一点点就够了,而是五善根、福德、因缘这些条件都相当充分,才能够得生阿弥陀佛国土。易而言之,这是往生西方的必备条件,不是什么条件都没有,就可往生西方的。

  四、信的重要性信的重要性

  如下所述:

  1、「信为道源功德母」

  华严经上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道源」是道的根源。「道」是指菩提道,也就是说:「信」是菩提的根源。「功德」有如六祖所说的,和「福德」是不一样的, 福德是「有漏善」;功德是「无漏善」。「信」是修道的根源,一切修道以及功德皆由「信」之所生,故称之为功德之母。

  2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大智度论上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唯智能度」。只有信受佛法,才有可能入于佛法大海,继而于其中取得无量珍宝而为受用,这是指「唯信能入」。但光只是「信」,就行了吗?这是不够的。譬如一个人信佛信得很虔诚, 他是否能因此而「得度」呢?这只能说是「度」的开始,当然不能算是已经「度了」:唯有「智慧」才能令人「度脱」。然而「信」是五善根的开始:由具有信的善根而起修,由「信」而「精进」修行、而念念不忘;于念念中不忘不失正念,故得「定」;于定中修慧观,故得无漏慧。等到无漏慧积聚成就,即得慧根;慧根成熟,即是「智慧」成就;智慧成就便能断烦恼、得解脱、证菩提,所以说:「唯智能度」。可知「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这句话就包括了整个五善根的修行过程:从最初的「信」到最究竟的「智」。如此,从「起信」到「得智慧」,就是五善根成熟、成就的过程。大智度论的经题之梵文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论」。「摩诃」是「大」之义,「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度」,这就是大智度论这部论的题目,也是全书的要旨。

  3、「信」如「根」

  关于此点前面已讨论过,此处再稍微补充一下。因为修学有「根」,因此菩提道树得以发荣滋长,开花结果。

  4 、「信」如「手」

  学佛就如入佛法的宝山一样,如果我们没有手,即使进入宝山里面,也不能取得其中的财宝而得受用,只是空入宝山而回。究竟是什么要件能令我们生出「取宝之手」呢?那就是「信」。无信之人,即使读遍大藏五千部,却连一个字也都不得受用。为什么呢?以无信故。以无信故,故不能取得佛法的智慧之宝。有的人,佛学的知识很丰富,学问大得很,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却不肯起而行之;连拜个佛也不肯,念几声佛都觉得很辛苦,甚至认为没什么必要;而他却自以为是在「学般若」。其实他只是对经中的文字上的研讨有兴趣而已,若论实修,则付之阙如。如此光说不练,故不得受用。如果是真正修行的人,必须踏踏实实努力去作。佛世尊教我们要念佛,我们就应念佛;教我们要拜佛,我们就应拜佛,不可偷懒,怕累着了身体;因为身怕累,所以不愿多拜佛;因为嘴怕累,所以也不肯念佛。可是奇怪得很,周末没事跟朋友聊天,聊一整天,却不会累;出外逛街、爬山也都不会累,即使累也不在乎;可是拜佛时,稍微累一点就受不了,就要喊停,这就是业障现前了。

  五、修行次第

  世间一切事情都有个本末先后,学佛亦然,也是有个先后次第的。

  (a )信、解、行、证

  「信、 解、行、证」四者,可说是学佛自然且必然的程序,而且这顺序可以说是无法变动的:正信学佛,其次第一定是先有「信」而后才能得正「解」正信、正解之后才可能开始起正修「行」。先说由信而解:在生起「正信」之后,下一步则是必须寻求「正解」佛法。如开经偈中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意即:在「见闻、信受」佛法之后,应努力寻求「正解」佛法。又如六祖坛经内提到的法达法师,虽已诵法华经达三千部之多,以其犹「不解佛意」故,心生大我慢,成增上慢,故为六祖所喝:诵法华经,不解佛意,岂不是「与义作骤家」!被六祖如是斥责了一顿。这就是因为不解经义,才会生出如此过错。但也不能只求解了即罢,「解」并非最终目的, 解了之后还要去「行」;而且是要马上行,不能说等所有佛法都解完了再开始行!因为如来智慧无量,所说之法亦广大无量无边,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时全部解了的,所以比较实际可行的是:解一些,行一些,解了即行,如此「解」「行」并行方可,这便是「解行并重」,解行并重或「解行并进」,日后才能达到「解行相应」。解行相应之后才能有所「证悟」。至于「证、悟」这两种境界,留到以后再说。现在且先踏实地从最前面开始起步,先作踏实的功夫,不要只是「讲大不讲小」。刚才有位法师提到有人向他印证有无开悟的事情;现在这种情形很多,例如到处向人说他已得了神通,或说他前生是谁等等。这些情形依楞严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所说,大都是一种魔事。各位要注意,当今邪知邪见特别多,你只要看看有一本叫做的书,即可略知一、二。英文中的翻译成「主义」,如,存在主义等等。当今不正知见,乃至邪知邪见到处充斥,尤其其中有一些是冒充佛教的,或攀缘佛教的,或变造佛教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要特别警觉。一旦被别人带偏了,很难再回过头而复得清净本心,所谓「再回头已百年身」,故学佛须如履薄冰,择法须步步为营。

  (b)五十二阶位修证五十二阶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的修行次第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倘若你说你是上上根人,不立阶位,可是即使你是超越而过,你还是须经过那些空问,如前面所说,好比你从台湾到美国,坐的是喷射机,飞机要飞越太平洋。你虽然没有在太平徉的岛屿上停留,但你还是要经过夏威夷及各岛屿的上空。的确是经过的,只不过是未作停留,很快就过去了,如是而已。如果是钝根的人,不但要停下来,而且恐怕还要在那一畏游荡好几天才离去。这又好有一比,比如利根人之修行不着一切处,即使得到任何善境界,心亦不生贪恋,马上冉往上、往前迈进;有如坐直达车,中途不停车,直趋目的地。然而如果是钝根之人,则处处取着,有一点点善境界便贪恋不舍,不愿立刻往前走,一定要慢慢受用受用一下这个好不容易修得的境界,于是就变成像搭慢车一样,每站都停。

  综上而言,「信」是修行的根本,也是菩萨道入道的初阶。又,关于修行的根本,广而言之有两种根本:l .自根本,2他根本。

  1 .自根本「自根本」由三种心所构成― 「信心、菩提心、 悲心」。事实上,悲心应该是排在菩提心之前。但一般而言,我们常听到的却是:学佛人要发「菩提心」。然而菩提心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而是有因缘而生的;此「大悲心」即是菩提心生起的亲因。故知须先有大悲心,而后才能发得出菩提心,因此悲心为菩提心之本。菩提心与大悲心发起之后,则能成就「愿心」。有愿则能起行。然而,悲心及菩提心却又从何而来呢?此二心皆是依于「信」之根本而来。学佛修行若能具备此三根本― 信心、悲心、 菩提心,自身的修行便有根本,故称此三心为「自根本」。而此「自根本」中的「根本」,则是信心,所以修行首先要成就的是「信心」,亦即:长养、成就信根,即是修行的第一步。

  2 .他根本「他根本」即是三宝!佛宝、法宝、 僧宝。「自根本三心」为殊胜之因,称为「胜因」;他根本的「三宝」为殊胜之缘,称为「胜缘」。「因」与「缘」二者,我们常合在一起讲。此二字也往往混用,觉得好像没什么差别。但是如果要详细推究,则实在不同:内者为「因」,外者为「缘」;近者为「因」,远者为「缘」。内因、 外缘;近因、远缘;亲因、疏缘。于内若有胜因,外则能感胜缘。所以我们若能先依清净信而自发悲心、菩提心(内有胜因),即能得

  佛、法、僧三宝的胜缘之护念加持(外感胜缘)。此中「僧宝」也包括了一切的善知识。胜因又可以称为「了因」;胜缘又可称为「缘因」。「了」是究竟之义、 主要之义。由于有此究竟之因,所以能感得外在的「缘因」― 三宝,如果没有内在胜因,也就不可能有外在胜缘来相助。以一切法因缘而生,故须先求于自心之因。讲到此,诸位看看:修行的自根本三心― 信心、悲心、菩提心― 这三种根本为什么都是「心」呢?因为一切修行之本在于「心」,在于自心、自性。以从「心」上修最为根本,故说修行的根本在于自心。

  乙、释讲题接着我们来解释讲题。照一般来讲,通常是先讲讲题,现在则是在交待讲题前,先讲个序言。这也是作文的一个技巧。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作文时常也用这个技巧,在「起」、「承」、「转」上着实用了些工夫,然后再「合」到正题上,而且老师们好像都相当喜欢,因为他们都给我很高的分数。今天我所以讲「信位菩萨的修行」,其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因此而对大乘佛法起正信、坚信。现在来讲一个小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先提一件事。大家对金刚经或是心经大概都很熟了,我初学佛时也是一样,在看了金刚经及心经之后,很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着相」与「不着相」的问题。有些人在学佛的初期常很怕犯这个忌讳,也就是很怕「着相」。他们以为「相」与「性」是对立冲突的,所以非常非常地怕「着相」。凡是一切「有相」的东西,觉得就好像是邪魔、亚心鬼一样,十分恐怖,惟恐避之不及。其结果变成:而是具有形象或形式的修行都尽量避开、或不作或少作。如以礼佛来说,就尽量不拜或少拜,以免被人说是「着相」;诵经也觉得是「有相」的修行,而尽量少诵经,免得「着相」。这些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学般若时很难把「性」与「相」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性」与「相」若能融会在一起,那就是最高的智慧了,亦即是「如来知见」― ― 佛知、佛见。其实说起来,这问题是绝大多数学佛者的最大难题之一。又,学佛中人,若是学「性」的,则常不解「相」,若是学「相」的,又常不能了「性」;所以对一般学人,佛理中的性、相常互相冲突;能够性与相兼学并修,且又能「解相」、「了性」,以至于性相通达者,实如凤毛麟角,千万人中难得其一现在我来讲那个小故事。由于我们现在是在「观音殿」的关系,我就来讲点个人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一点点所谓「感应」的故事,这是持大悲咒的感应(诸位中有学般若的,希望不要认为这是「着相」)。两年多前,我申请办身份,因为读书时非法打工的关系,必须要回台湾签证。那时正值十二月,我和我的同伴买了西北航空公司的机票,路线是从达拉斯经由西雅图飞越太平洋到台湾。在西雅图起飞后,过了大约两个多小时的时候,忽然风变得很大,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飞机晃动得非常厉害,好像震得快要散掉了一样。尤其是那架西北的飞机,是架老母鸡,又老又旧又破,甚不可观。当时飞机飞行的状况是倏起倏落,令人惊恐万分。说老实话,我那时信心还没有现在这么强,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我希望和大家多结法缘,因此有些法门即使对我自己本身并不是很需要,或是并非十分衷爱,然而为了与众结法缘,我都会尝试去学、去做。我初学佛时,就是以此种发心而学了大悲咒。虽然学会了大悲咒,但是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大悲咒的威力如何,而那一次就让我得了一个很好的经验。由于当时的处境真是应着了俗语所说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危急状况,我那时所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合掌,同时也叫我的同伴合掌,开始念大悲咒。我们念了大悲咒一遍,正要再开始念第二遍的一霎那问,我想到一件事:以前台湾曾有一次超级强烈台风来袭,整个台湾全境都在其暴风圈之内。这台风如果真的通过台湾,将会伤及无数的农作物,导致无数房屋倒塌,山洪暴发而淹水等,并会造成许多人畜伤亡。后来这台风居然转向了,没有登陆台湾,其转向之事有个插曲:在台风过后,美军气象中心,以喷射机拍照追踪台风眼的动向,以为气象预测之用。当照片洗出后,赫然发现在照片上的云很明显地形成一尊观世音菩萨,脚站鳖头之上,手持净瓶、杨枝,这就是所谓的「鳖头观音」。观世音菩萨脚下的龙头、龙身均很明显地现出来,连菩萨的手趾、脚趾、净瓶均清晰可见。那张照片我小时候曾经看过,是帧放大的照片,摆在一家照相馆的橱窗裹。那个时候,以无明故,心中还很胡涂,所以虽然看到菩萨像,心裹也没有生起任何感觉,甚至可说是不知不觉,不过却知道大家都说这是观世音菩萨显圣救众生之相。那一刻我在飞机上不期然而想到这件事,因为同样是碰到台风,于是心裹就开始观想那尊观世音菩萨现大身相,两手各抓住飞机的首尾,护着这架飞机,祈求观世音菩萨再一次显圣,寻声救苦。当时我持咒作如是观想,没想到,就在念完一遍之后,飞机居然真的马上平稳卜来了。过了几分钟,飞机已经完全平稳,不再摇摆、抖动之后,机长马上报告:「我们刚才是迎头碰到很强的逆风。」随即报告风速,他当时是以航空学的单位(海浬)来向我们报告风速及强风的半径,不过他也补充说明了一个(海浬)等于一点八五公里。此时他却很技巧地用了公里而不是英哩,因为机上的乘客大都是老美,他们对英制较为熟悉,若说公里就没什么概念。因为没概念,所以就比较不会有恐惧感。不过我们却是对公里比较熟悉;接着我在一换算之下,才知道这是一阵非常强烈的飓风,其暴风半径约有四百公里,可以涵盖整个台湾,应说是个「强烈台风」。所以飞机虽然平稳下来了,我还是不敢松懈,继续念大悲咒。事后我和几位朋友提起这件事,其中一位较顽固的人听了之后就开玩笑地说:「你念大悲咒是不是怕死?如果你不念,果真出了事,刚好可以去极乐世界,不是更好吗?」我就告诉他:「是啊l 我因为学佛,若因此而能去极乐世界,这固然是很好,但同行在飞机上其它两、三百人,又将如何呢?― 岂非受尽惊恐而死无葬身之地?说实在的,我不敢说我己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只是因为学佛的关系而有恃无恐,心中真的并无恐慌,但那些同行的人可见得是相当恐慌。依佛所说,众生若在临命终时心生恐惧,会堕入恶道,所以当时我确实是以慈悲心而持咒的。」我这样讲像是有一点着我相,但是,法如是故,所以我还是须这么说才行。再过了一阵子之后,机长又宣布说:因为我们是逆着风走,而风速又是如此之大,使得汽油消耗得太厉害,怕汽油不够,所以我们要转向飞到阿拉斯加去加油。我一听,就知道这完全是机长的一番美妙说词,以安抚乘客,令勿惊慌骚动,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因为风速太大,目前无法横渡太平洋。于是我们转到阿拉斯加,结果不但加了油,而且还在阿拉斯加停了一夜,大家到饭店过了一夜。可见我所推测的不差;因为即使过了一夜,到了第二天,飞机还是无法直接照原航线横渡太平洋,而改道绕着北极圈经韩国汉城,再到日本。到了日本之后,又停了一夜,才飞到台湾。由此可见,那个台风的确相当大,于太平徉上盘桓多日未去。大约两周之后,在回程时,又有一次持大悲咒感应的经验。因为当时是冬季的缘故,气流很不稳定。从台北出发飞到日本的途中,飞机又是忽上忽下的,而且不是逐渐地爬升或下降,而是急遽的升降,虽然感觉上不像上次那么惊险骇人,但仍然令人胆战心惊。由于机身抖动得太厉害,且上上卜卜之际高度差异得很大,使得气压也倏然升降,因此耳朵感觉很难受。在我们前座有个婴儿,哭得很厉害,我知道一定是耳膜受不了的关系― ― 连大人都受不了了,更何况小奶娃。这婴儿由于不舒服,任凭妈妈怎么哄,还是哭个不停。这时候,怎么办呢?只有再祈求观世音菩萨了。于是我就又开始念大悲咒了,谁知才开始念f 第一句「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那个孩子就忽然停止啼哭了,而这时飞机还是在继续下降,也就是机内气压仍继续在加大,但是显然那娃娃的痛苦己止,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以本愿大慈悲威神之力,循声救苦,护佑一切众生的例子。以上,我为了称扬赞叹菩萨的威德,也令在座各位于佛法、于诸菩萨的无上威神之力,心生广大信心故,所以讲了这两段真实的小故事给大家听。

  现在我们休息一下,精神恢复之后,再接着往下讲。现在我们来解释讲题。我们的讲题全文是「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现在依次来解释。

  l .「大乘」

  先解释大乘的「大」字。大是无量无边的意思,因为无量无边,所以名之为「大」。若是有量、有边,则不名为大。又,大是无方所之义;若是有方所,便有所限,就不能称之为大。「无方所」是指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两问。若在内,在某个东西一袅面,就不可能为大。在外,亦是有界限可寻,也不为大。若不在内、不在外,而在两间,在内外两者中间,这更不能称为大了。另外,「大」还有无相之义。一切有形相的、可加以叙说的,都不能算是大。以无相故,名之为大。「无相」是没有方、 圆、大、小(体积、形状之相);无青、黄、赤、白(色相),故名之为大;若有方、 圆、大、小,种种体积与形相所限,则不名为大。若有青、黄、赤、白种种颜色所限,也不名为大。无量、无边、无方所、无形、无相,其结果是「不着一切处」:以不着一切处,故名为大。因为佛体证了这样的深理,所以佛称为「无所著等正觉」。何谓「无所著」呢?于三界之中不着一法;行于一切,不着一切;以无量大智起无量大悲,摄受度化无量众生,这样就名之为「大」。「大」有如「等虚空、遍法界」一样地容纳一切,所以称之为大。怎么个大法?一切法都为它所包含。正如如来的智慧与慈悲:如来的智慧无所不及、 无所不至;如来的慈悲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所以称为大。大又如大地,如大地一般,可以覆载一切,无有分别;一切善恶众生、草木土石、腐尸粪尿,它都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故地名为大地。如来之悲智广大,亦复如是,无所不包,故名为大。接下来解释「乘」。何谓「乘」呢?「乘」字有人读作杳,有人读为登。此「乘」字当动词用时念士,当名词用时念登,此处是作名词,故应读作登,是车乘之义,表示如来之法有如车乘一般,能运载一切众生,到达涅盘彼岸,故称如来之法为「乘」。「如来所说法为『 乘壮,那么到底如来说了什么法呢?如来说了「五乘」之法:

  1、人乘

  2、天乘

  3、声闻乘

  4、缘觉乘

  5、菩萨乘

  为何如来要说「五」乘之法呢?这完全是依众生的根器之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来本身并无分别心。有如陶师作种种器,都是依陶土的质料而作。若是劣质的土,他就依其性而作成较差的器皿。若是质料佳的土,则作成上好的磁器。总而言之,只要是块材料,他就能依其不同的性质,令其成就种种不同的器。如来亦复如是,说种种的法,为的是应众生根器的不同而因材施教,皆令有所成就。如来从不因为众生愚痴、合钝而不度、不为之说法。若我们是愚合之人,他就会选用与我们相应的适合于愚痴、合钝人之法来说,令我们也能得到利益、有所成就。若我们是根器比较好一点的人,如来就为我们说甚深微妙的法门。若是上上根器者,则为我们说上上之法,使我们能得大受用,成就大智慧。「如来不舍一切众生」这件事,我们从如来所说的五乘法中,便可充分明了。「五乘」之间的差别如下:

  (1) 人乘

  这是为贪着「人相」及贪着「人间果报」的人所说的法。我们常听到人讲:「我来世将如何如何」,「我来世要作男人」,或「我来世要生于富有之家」或是「我来世要作个有学问的人」等等。他希望来世再来作人,便是不能舍「人相」。众生的贪着心是很微妙而不可思议的,若要众生舍弃自己的本相(我相),那是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如来为此等人说「人乘」之法,令他们依法修行,来世还能够再得人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并能有机会冉进修善法,最后终能渐渐具足佛道。这可见如来用心之良苦。要如何修,来世才能再得人身呢?须知来世能再得人身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如佛在经上对舍利弗说:来世堕于地狱、 饿鬼、畜生的众生之数量,有如「大地」之土;而来世能再得人身的,则有如「甲头土」,(「甲头土」是指甲尖所容纳的污垢),若以指甲尖内的土,来与整个大地的土相比,那真是微不足道。所以佛常说「人身难得」。因此,佛以慈悲而为众生说来世能再得人身之妙法,此妙法即是受持五戒。如法受持佛制五戒,来世便得再生为人,且得为有福之人。这便是所谓「人乘」之法。

  ( 2 )天乘

  很多人看了「七仙女」或是其它电影、小说中的仙境,即心生羡慕。若有人于此等境界,心生欢喜,乃至于起爱恋之心,甚至起了想要来世生为天人之念。若此生天之念变得非常强烈,以致此生所行皆以来世生天受乐为目标,对于这种人,如来便因势利导,教他如何于来世生于天道受福之法。天道比起人道来讲,福报又好得多,而如来所开示来世生天之法是:此生要行「十善道」,这就是所谓的「天乘」之法(「十善」是: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 不瞋,不邪见)。诸位可以看看十善业报经,经里把修十善的种种因缘业果,讲得十分详尽。大乘地藏十轮经中也非常称扬赞叹如来的十善道,在此经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开示十善业道的道理。为佛弟子持五戒,再修十善,便可以生「欲界天」。欲界天共计有六层,称为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 焰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者,福报越大,天寿也越长。若再上修禅定,得禅之后,来世便可生于「色界天」(得色界定者),甚至「无色界天」(得无色界定者)。这种于今世持戒修福,得生欲界天,乃至进修四禅八定,得生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往生善道之法门,称为「天乘」之法。

  ( 3 )声闻乘

  有些修行人想求佛慧以得解脱,但是他们只求自我解脱,不能顾及他人,所以可说是偏于自利的人。据实而言,一个人生性自私与不自私是由不得人的,那完全是由宿昔无量劫的业习力熏习而来,非一朝一夕所成。因此有的人生性就是只顾自己,这点从学生时代就可以看得出来。有的人功课很好,可是若有人拿问题去请教他,他就推说不会,尤其是临考试前更是如此;这种人,若学佛,即是小乘根人,只求自利,不会广利众生。另外一种人,他自己懂得很多,但生性慷慨好助他人,乃至于常能舍己而利人,因此,虽然考试在即,甚至连他自己功课都还没复习完,但只要有人请求,他甚至会义不容辞地为大伙儿开个临时小补习班。在下我就曾干过这种事。考试过后,我的成绩可能不会比那位功课好却不愿教人的成绩好,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问为大家温习功课,自己准备考试的时问就少了,所以在名次上常输给他,而那个人却因赢了我而十分欢喜。如果是菩萨道根器的人,就不会在意于名次是第一或第一),分数多五分或少五分。若过于在乎自己的名位与所得,就不是菩萨道根器的人。菩萨道根器的人最在意的是:他所拥有的东西,能不能与大家分亨,广利众生。然而在那时候,我并没有正式开始信佛学佛,却自然地会如此做。记得在高中时代还作了很多傻事,例如:帮同学作弊,应人之请把考卷露出一点点给别人看,以为是在乐善好施。而且常常是由我最先露出考卷给后面的一位抄,后面这位再露给其它的人,就这样一整排的人答案都一样― 局中生大家相当合作。那时候,我以为那是在帮助别人,当然心中多少也有青少年抗议考试制度的反动心理,但是那种行为确是不对的,等于是害了别人。现在所讲的所谓声闻乘人,就是没有发大悲心的人,只顾自己好,他只要自己得利益就够了。所以此种根性的人,他若学佛,且努力精进学得很好、修得很有境界,乃至能达到自我解脱,可是一旦他能自得解脱时,他就要走了,再也不来此世问了。然而,这并不是指他今生丝毫都不教导他人,所以才称为小乘;而是指他若证了阿罗汉,就入于涅盘,而不再来此世问度人。阿罗汉是小乘最高的果位,是大圣人,具有大神通,能腾身上空,作十八变,具三明六通,有能力度众生出苦,可是因他没有发大悲愿,所以不愿为度众生而再入娑婆,这就有负如来之大恩。若佛如来也是如此,无视三界众生沦溺之苦,而只自求安乐,则一切众生皆不能得度生死苦海;如此,影响所及,则世间将无佛法存在;因为佛若不说法度人,世问即无佛法,如是佛种即断。所以佛法之修行人弘法利生,即是绍隆佛种,令佛种不断,令法不灭;反之,即是断佛种性。因为小乘人不绍隆佛种,而令佛种断绝,所以佛在经中说小乘人为「焦芽败种」,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可知,我们修行有无发起「愿心」,非常重要,所修法门正不正,也是同等重要。学佛求般若智慧固然是对的,但须如大智度论所说的:「观空不取证」才好。然而这必须具有菩萨的愿心与智慧,才能不取偏空,不证小果,这就是所谓的「中道之行」。如来的「中道」是很难行的,其困难,犹如走在钢索上一样。走钢索的人,不能一动都不动、老站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他若一动很容易不是偏左就是偏右,若偏得过多就「堕」下去了,这就称为「堕于二边」。能平平稳稳地一直保持在中道上而不堕于两边,实在非常困难,必须有很大的道力才行。所以一般人不是「堕于生死」,就是「堕于涅盘」;堕于生死的是凡夫、外道,堕于涅盘的是二乘,都是「两边」。若能够立在中道的钢索上,不偏不堕― 不堕几外,亦不堕一)乘;不贪生死,亦不着涅盘― 这才是菩萨之所行。然而声闻乘人无始劫来,或一向不发广大悲愿,只求自利;或虽发愿但不能坚持,寻即退心;佛为这种小根小机之人所说的法,就称为「声闻乘法」:四圣谛、八正道之法。四圣谛是总原理,八正道是为了要实现四圣谛之真理― 如何能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法门。四圣谛「苦、 集、灭、 道」中的「道圣谛」就是指八正道而言:由修八正道而能够知苦、断集、 证灭。所谓证灭,指的是「证涅盘」。「涅盘」一词很难理解。记得我在初中时,历史课本中讲到佛教时,提到了「涅盘」这个词,我自从那一次看到以后,就从没忘记过;而且也不知为什么,我一直都很喜欢佛教的名词,且一旦看到了就念念不忘。后来学佛之后,才知道这可能是由于往昔的业习力之故,所以一见即生欢喜。涅盘,梵文为。「词在印欧语系中是否定的意思。印欧语中凡是含有否定意义的字眼,大都是以这个字母开头,如等,法文是,德文是。印欧语系都很类近。最妙的是俄文的g 念成久久,与中文「涅」音很近似。涅盘是无生之意,这样说明之后可能比较容易记。我们在美国学佛法,若是修菩萨道,应该自行教他,有因缘也应该接引接引洋人。学一些英文佛学名词,我觉得也是修福、利他的好方法之一。所以偶而看一看英文版的佛书,参考一下,了解一些名词的英译,也是修集檀波罗蜜的资粮。最后,关于小乘佛法,还有三个名词须要说明」下,那就是:「根本佛教」、「原始佛教」及「南传佛教」。这些名词,都是近代日本的佛学家喊出来的,本来是没有的,而我们台湾的」些佛学家,不知究一袅,也跟着人家喊。日本佛学家把小乘教称为「根本佛教」,其实是不正确的,而且正好相反。为什么呢?因为整个佛教的「根」与「本」都是大乘,而不是小乘。为什么?因为若无佛世尊的大乘心,为度无量众生出生死苦海,因而出家、修道、 证果、转法轮,世间怎么会有佛法?又,如果佛无大乘心,为度众生不辞劳苦,证果不久就入涅盘,怎么会有佛法留传下来?怎么会有佛教出现于世?故知佛的大乘无量悲心才是佛教自首至尾、自始至终的「根本」;是故当知:大乘方为佛教的根本,因此,「根本佛教」实是大乘― 亦即:大乘才是「根本佛教」!诸学佛者应详审细究,万不可盲目地人云亦云,作颠倒说,而言「小乘教是根本佛教」,这不但错解了佛意,也辜负了佛的本心:以佛实不教人只求自度,不顾众生;佛在经中在在处处劝发菩提心,希望众生皆发无上菩提之心,荷担如来家业,广度众生 ― 是故佛法行人,自受益已,切莫背弃佛恩,应作大乘行人,是则为佛之真子。千万不可愚迷不清,人云亦云,妄造重罪而不觉知。又有佛学家把小乘教称为「原始佛教」,这在用词上,同样也是大为不当,因为诸佛菩萨的「最初发心」,才真正是佛教的「原」与「始」;若无此最「原始」之大发心,即无人为度众生而修行;若无人为度众生而修行,即无人发无上菩提心(只为自度者,不算真正发菩提心);若无人发菩提心而修行,则无人能证菩提,成就佛道、广度众生;若无人成佛道,说法广度众生,怎么会有佛教?是故应知,佛教之「原始」,实在于诸佛菩萨之一念悲心,发菩提心,而累劫勤苦修行,自致成佛,广度众生。故佛教之「原始」为一切佛菩萨之悲心、 菩提心,亦即是「大乘心」,是广度一切众生之心,而绝非是只求自利的小乘心。而今之人,业障重,迷糊不清,生颠倒见,反称小乘为佛教之原始;以知见颠倒故,反过来劝大乘人转而修学小乘,背舍大乘,而发扬小乘精神,以为修学根本;如此劝人背舍大乘,速令佛种断绝,罪咎不轻。故知称小乘教为「原始佛教」,亦是一大错谬,如此用词之不当,会误导众生,学佛之人应能善于分别了知;不但应如实了知,且应常如是自勉勉他:我应「常随佛学,成就大乘,不学罗汉。」接着,所谓「南传佛教」,也是日本佛学家喊出来的,这个词是个中性之词,不含褒贬,所谓「南传佛教」,是相对于「北传佛教」而言。北传是指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法。须知,佛在拘尸那城双树林入涅盘前,佛对阿难说:我欲涅盘,为我敷床座,头朝北,脚朝南,因为将来我的大法向北传,小法向南传。故知北传之大乘如佛之「首」,南传之小乘如佛之足。因此智者应知:何者是「本」、 何者是「末」?何者是「先」、何者是「后」?不要随人作颠倒说,违佛本意,辜负于佛。又,众所周知,末法时期魔强法弱,众生修行,魔事重重。在『 大般若经绣及『 大智度论绣中,都有「觉魔事品」,经论上说:什么是「菩萨魔事」呢?若菩萨舍大悲心,弃舍大乘,而退堕修行小乘,即是菩萨魔事。为什么?因为菩萨若舍大乘,趣学小乘,即无法圆成佛道,广度众生,因此众生即不能得度生死苦海,而常出没六道,长劫堕于魔之数中,增长魔之势力,因此魔大欢喜。是故当知:若菩萨弃舍大乘,堕于一、乘,即是菩萨魔事。大般若经上又说:若菩萨堕于外道或凡夫之贪求境界,亦是菩萨魔事。为什么?因为若菩萨不一心趣求修证清净佛法,而贪取外道、凡夫杂染之法,于其境界心生爱着,贪恋不舍,如此则自度尚且不能,何况能证菩提、广度众生?因此魔大欢喜,长其势力故。所以须知:菩萨堕于凡夫、外道境界,亦是菩萨魔事。

  综上所述,依经论而言,若菩萨不一心趣求大乘无上菩提,而退堕余乘:一退而为声闻乘、缘觉乘,冉退而为外道、 凡夫之境界,都是菩萨魔事。而这种魔事,当今之世非常普遍;佛之四众弟子除大根器人,很少有能幸免者:不是堕于一、乘,修二乘行、取二乘境界,就是堕凡夫或外道,行凡夫行、外道行,取凡夫、外道境界,举如贪着种种世间法,从事种种世俗之事业(如政治、商业、文化、企业、社福、医药、卜筮、风水、命相、气功等等生死之业)皆非正务,皆是菩萨魔事。如此魔事,岂可不知、岂可不觉、岂可不畏?有心者欲于此理深入觉知者,可直阅大般若经,或大智度论;学佛者首先须确立大乘,发无上菩提之心,才是名符其实的学「佛」,因佛自身是大乘,不是小乘,因此不可将佛「矮化」,大乘佛法行人若着于小乘行,则不名「学佛」,应名「学罗汉」,或名「负佛」,以深负佛恩故,断佛种性故;若杂习凡夫、外道行,更加不得名为「学佛」,应名「坏佛」、「污佛」,以杂坏佛法、 染污佛法、混淆正法故,欺诳如来故,欺世盗名故。是故大乘行人若以好心学佛,则于如是等境界应能善于了知抉择,则能正「解如来真实义」,如是则庶几不为愚妄之人所误,亦不误导众生,而不负佛本心,苟能如是,则正法有望矣。

  ( 4 )缘觉乘

  对另一种小乘心人,佛就为他们讲「缘觉」之法。什么是「缘觉」呢?缘觉是观十二因缘而觉悟之义。声闻乘的修行主要是观四谛,而以苦谛为本。而缘觉乘行人则是观诸法无常,以无常为本。十一)因缘,我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不过若要把十二因缘法详细发挥,则须另作一个专题来研讨才行。十一)因缘的要目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一大苦聚」。此处的「缘」这个字作何解释呢?缘在此处是动词,而且是及物动词,若译为白话则为:「以… … 为缘而有己。所以十二因缘整段翻译起来为:「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 二、 」以下类推。这个「缘」也可以说是「因」的意思。声闻与缘觉又合称「二乘」,一)乘人因了知诸法无我、无常,心生厌离,所以不愿意在三界中流转,要急求出离。缘觉乘人所证的果位是辟支佛果,果位比阿罗汉高,然而他们证得果位之后,也与阿罗汉一样不再来了。从表相、 不了义谛来看,缘觉乘人证得了果位,入了涅盘,就永不再来此世间。然而从佛最究竟、了义的法来看,二乘人也必当成佛,详如法华经授记品中说,但是他们却必须先回小向大。也就是说他入了涅盘,经过很长久的一段时问,受够了涅盘乐后,会不思议地发出大乘心,然后回小向大,再于大乘道中修行,度化众生。不过究竟须要多久的时间,二乘人才能从涅盘中回小向大呢?佛说缘觉辟支佛须要过一万劫,而声闻乘的阿罗汉则须要两万劫。您看,这大乘心的发起,可真不容易哩l 佛是一切智人,佛语谛实,决定不虚。再说一万劫到底有多久?我们先来说一劫有多久?这实在是非凡夫智慧所可了知的时问单位。佛在解释「一劫」的久暂时,作了如下的譬喻:譬如有人拿一件大衣,每一百年才去拂一块大石头一次,一直要拂到那块大石头被拂成粉末之后,这样得为一劫。要拂到石头变成灰,那真不知道要多久呢!阿罗汉要经过两万个这样的长劫才能回小向大。而在这二万劫之内,他是灰身泯智,受涅盘乐,然而众生于三途六道之中受苦无量,他也是过来人,岂会不知?在二万劫中,我们众生不知又遭受了多少生死、枉受多少沉沦之苦?而他老人家却安安稳稳地在上面自受涅盘寂静之乐,一点也不为所动。最可怕的是阿罗汉由于佛的教导,己经证得了三明六通,可以看到前世八万劫,后世八万劫,因此他可以历历在目地照见在我们众生中,有那些累劫以来曾与他有过父、 母、兄、弟、姊、妹、师长、夫妻、儿、女等的亲属关系,但他还是能依旧不为所动,自得其乐― ― 怎么忍得下心呢?所以菩萨道的行者,必不取声闻、缘觉乘,对于二乘法,虽发广大心而修学,但只是修习而不取证,这等于说只修学分而不要文凭,亦即大般若经中所说:「菩萨观空而不取证」

  ( 5 )菩萨乘

  「菩萨」一词,全文是「菩提萨埵」。我想大家都已知道这是梵文的音译,其拉丁拼音是。中国人喜好简省,所以到后来,便常常只用前面和中间的两个字「菩萨」代替「菩提萨睡」四个字,结果「菩萨」一词反而比较流行,家喻户晓。「菩提」的意思是「觉」,「萨埵」之义是「有情」。有情或众生,一般的英译为、繁。「觉有情」有三种意义:

  1 、求觉的有情:即是正在求正觉的有情,尚未到达佛无上正觉的境界。此处这「求觉」一)字是动词的「现在进行式」,表求觉的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故这些菩萨即是在「因位」中的菩萨,其中包括从信位到住、行、 向、乃至十地菩萨,都可说是因位的「求觉之有情」。

  2 、已觉了的有情:已经觉了的有情,例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普贤菩萨等。这些是「果位」的大菩萨,位居等觉或妙觉,亦即是己经觉了(开悟)的有情,经中说「等妙如佛」,故这些菩萨之觉悟已等同于佛。更何况有些大菩萨,是成佛之后乘愿再来而示现为菩萨的。

  3 、众生觉了的有情:前面两种都是依自修而言,现在这种则是依化他而言。能自修觉悟之道,且能化他,令修觉悟之道,这种有情,就是菩萨行人。菩萨累劫辛勤,都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其所修学,也都不是为求自利,不为自求安乐,所以菩萨之发心甚难。因此经上说菩萨一人发心,魔宫震裂,魔大恐惧;可知菩萨之可贵,以其能继佛种性,荷担如来家业的缘故。以上所讲的人乘、天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合称为「五乘佛法」。五乘中,声闻、缘觉、菩萨又合称「三乘」,三乘乃圣人所修。人乘与天乘则是凡夫境界,依之而修者,虽可得人天之福报,但不能解脱三界轮回之苦。虽然如是,但连佛法中的人天乘也是不同于世间法、或外道怯的,甚至远远超过一切世间、几外之法,而「不与外道共」。不说别的,单就人乘中的五戒来说,其中任何一戒都远超出任何世间外道之法。例如不杀生戒,外道通常只教不杀人、但可杀其它众生;或不可杀自己人、但可以杀异教徒,故不究竟;因此可知唯有佛法才是究竟之法,可令众生到达彼岸。所以佛法中,即使是「人天乘」之法,也是世问所无的妙宝,也都是从佛的萨婆若海中所流出的大悲大智法门,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故称佛口亲说的五乘法宝为「五乘佛法」接着,除了这「五乘」外,我的讲义大纲上还有一项「一佛乘」「-佛乘」「一佛乘」是什么呢?所谓「五乘法」、或「三乘法」、或「二乘法」,依佛在法华经中所开示的,都不是究竟的,唯有「一佛乘」才是究竟的。所谓一佛乘,就是六祖大师最初到五祖弘忍大师处时,五祖大师问他:「汝从何处来,欲求何物?」六祖大师回答说:「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或许有初发心人看六祖坛经,看到此处,会心生疑念,说:哇,怎么这么大的口气,事实上,六祖大师所说的那句话,是表明了他己发了所谓「最上乘心」。「唯求作佛」,这是甚难稀有之事。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可能这样想:我要是能够作到菩萨就己经很不错、很不简单了,哪还敢奢求什么「最上乘」、「无上乘」呢?所言「一佛乘」,其意义是:只此一乘为真实,非二、 非三;所谓二乘、 三乘,都只是权设之法!因为佛设二乘、三乘、五乘,「一切皆为一佛乘故」此义即是说:佛之所以开示二乘、三乘、乃至人天五乘之佛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成熟、成就、 引导众生趣向一佛乘,趣求无上菩提,成就佛道,与佛无异。这是『 法华经绣的要旨。我们学佛皆应发此无上道心,唯求作佛,不求其余,其意在此。

  【 此时座中有人问】 :「如果大家都作佛,没有人作事,那我们吃什么呢?」

  【 答】 :你是不是怕大家都出家了?其实你是怕自己这样学下去,也许会想出家,是不是?你放心,发心出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且不会大家都一时发心出家,并且一时成佛;那只是逻辑上才有的(可能性),但事实上不会有这种(可能)。再说佛在世时,即有人曾经问过此类问题。佛说:即使四天下都闹大饥荒,我佛门出家弟子也不会有一个人饿死。这种豪语不是能随便说的。同时这也是个(承诺)。很多人说年轻时应该好好地去努力奋斗创事业,至于学佛,则是年老以后的事。但是我们人越长大,业障越多,而且人到老时,体一哀心窒,想修也修不动了。拜起佛来,腰酸背痛;看起经来,眼力不济;念起经来,体力不支;打起坐来,筋骨僵硬,精神散乱太久了,不能集中,尽打瞌睡,无法修得来。而且年轻时通常也多少做了些不可告人的事,若如此,则更增加修学的障难。其实老与不老,主要在于心境,不在形体。有的人身虽老而心不老,有的人则未老先衰。像我早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饱尝忧患与世情冷暖了。那时我的额上皱纹深印,都是生活所刻下的痕,同学都叫我「老公仔」,又把它翻成英文,叫我。日污。。可是很奇怪,我学了佛以后,那些皱纹就渐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有过去的照片可为凭证。可见学佛之功用大矣哉― !甚至可以美容!返老还童!所以你放心学吧,不要怕,不会马上就想出家的,也不会马上成佛,更加不会有全世界的人都一齐出家以致大家都饿死的现象,度,自耕自食,更不虞绝粮。解释完「大乘」,现在来解释「信位」

  2、「信位」

  大乘菩萨修行的境界,一般而言,共有五十二阶位。不过,楞严经中在最初的信位菩萨前还立了一个「干慧地」。因此可知,菩萨的修行,即使信位中的「初信位」都不是容易的,因为须要先圆满干慧地的境界,然后才能进人信位。进一步而言,「信位」已是入于菩萨的「正位」,属于「外贤位」。而「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则是菩萨的「内贤位」,故知信位乃菩萨正位,不在凡夫中。接着,何谓「干慧地」呢?此处所谓「干」是干枯之义,指菩萨行者干枯了一切爱欲、烦恼,而达初伏烦恼、爱欲之境地:此菩萨已到了不以财、色、名、食、睡为乐的地步。此菩萨在这些粗重烦恼爱欲干枯之后,能产更何况,自佛教传来中国,唐代百丈禅师创丛林制生无漏智慧,名为「干慧」;又,此菩萨之智慧因尚未得如来萨婆若智水之灌沐(灌顶)、滋润,故称为「干」慧,是一种初发智慧的状态。虽然说是初发,可是对我们一般人而言,也已是望尘莫及了。等到干慧地满心之后,便登于「初信位」。初信位满心之后,才算是「初信成就」的菩萨。初信满心即入于「二信位」中修习,如此而位位增上,至于第十信满心,即是「信位成就」之菩萨;信位成就之后,便入于「初住」。这便是「信位菩萨」的修证次第。

  3、『 菩萨」这一项我们刚刚讲过,故在此从略。

  4 、「修行」「修」是修理之义饰、整理」解。如何凤。然而此处的「修理」「修饰」呢?世俗有并非台语所讲的修理,而暴种人喜欢不修边幅,认为风作「修一种潇洒的作风。然而佛法行人则是不赞成不修边幅的。为佛弟子,于仪表或行为若不修边幅,即有落于外道之虞。从前虚云老和尚曾很用功地在一间寺庙的后山闭关达三年之久,且得到很好的境界。由于长期闭关,没有与外界接触,头发长得很长,身体也很久没有洗,衣服亦褴褛不堪,而步行轻快如飞。他出关后去参访一位老禅师,求他印证。老禅师一看他衣不蔽体,身体污垢,须发长而不的模样,便道:「是谁教你这样修的?你这是在修外道,不是修行佛法」― 那真是当头棒喝。佛法中于事上及理上,讲求的最高境界是「清净庄严」。因此,一切行人,不论修什么法,都必须努力作到身清净、心清净;此外,以悲智成就故,而不坏相,为欲成就一切众生的清净庄严心,故现清净庄严相。嬉皮邋遢之相,于佛法中无有是处。又好比世俗人家里院子有草坪的,如果草长长了,就要割低一些;如果有树,树枝长得参差杂乱时,就要修除杂蔓之枝;同样的,一般人头发太长时,也是要修剪」下(至于出家人,戒经中说至少两周须剃一次发)。所以在「修」的同时,也是「饰」:经过修饰、 整理,则会令人觉得焕然一新,显得清爽、美观。如此不但自己觉得舒服,别人看了也顺眼。以上是谈身体仪表的「修」,至于内在的「修」,则与「行」同。「行」就是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内行」与「外行」。内行指「心行」,而外行又含摄「身行」及「语行」,所以「行为」实含「身、语、意」三业之行。依于佛法去修饰、 修正、 或修理)一一业之行,就称为「修行」。到此「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讲题字面的意义已大致解释完毕。接下来讲大乘信位菩萨修行的内容。

  丙、大乘信位蔷萨修行要目― 修「信位十心」

  大乘菩萨所修的「信位十心」为:

  一、信心― 初信位

  二、 念心― 二信位

  三、 进心― 三信位

  四、 慧心― 四信位

  五、 定心― 五信位

  六、 不退心― 六信位

  七、 回向心― 七信位

  八、 护法心― 八信位

  九、 戒心― 九信位

  十、 愿心― 十信位

  我们在佛法中修行,须确实知道自己在修些什么,切莫修了半天,仍不知道所修为何。以正修行而言,一般即须先长养「信心」。信心增长了,便可进修「念心」;念心增长了,即可进修「精进心」;然后再由精进心而进修「慧心」如是次第而修「定心」、「不退心」、「回向心」、乃至「愿心」等十心。成就这「十心」是切切实实的修行,而不是空言可致的境界;信位菩萨的修行,就是为了成就此十心。现在谨将此菩提圣种的十心,一一分别细说。

  一、初信位― ― 信心

  初信位菩萨所修的「信心」,具体而言,是指「四信心」。是哪四信心呢?曰(l )信佛,( 2)信法,( 3)信僧,( 4 )信真如。若此四信心得以成就,就称为「初信满心」。初信满心后,得入二信位,即名为一、信位菩萨。然而「初信位」容不容易入呢?如上所说,连「干慧地」都不容易了,更何况是初信位。至于初信位难得之处何在,下文将为各位详细解说。

  二、二信位― ― 念心

  一)信位菩萨的主要修行项目是「念心」。「念」是念念明记不忘之义,而且这主要是指念法而言。或许你会说,念念不忘,何难之有?但若仔细一想,这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们一般人的「念」通常是随念随忘,很难时时住于正念。例如早上一早起来,念三五百声佛号,或诵一部经,或持咒,此时或许尚能将「心念」专注在佛上、在法上,等一出门去上班、上学、或办事,这念佛、念法之「念」马上就失去了,这「一念心」一失,清净之心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即使不出门,孩子一喊、一闹,正念亦失;或者去割割草,正念也跑了;所以欲令念心念念不失,实在很难。又,如何才称得上是念心成就呢?须得「朝于斯,暮于斯,寝于斯,体于斯」才行。修道人连吃饭、睡觉都不违不离斯道,念念不忘、 拳拳服膺。此外,修道人于其所修之道,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即是有如诗经一袅面所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也可用来说明求道的一个境界。若有人念佛、念法、念僧到达如是境界,于未成之际,辗转反侧,念念不忘,如慕伊人,这就离「念心成就」不远了。「二信位菩萨」修习「念心」,其具体内容是修习「四念」;四念就是:念佛、念法、切念僧、 叫念真如。另有一种四念是「四念处」,或称「四念住」( l )念身(2 )念受(3 )念心(4)念法。「四念住」的「念」与观想很接近。「四念住」的修法则有小乘行与大乘行之分别。关于此点须多加注意。一般所看到的四念住,大多是指小乘行法而言,即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大乘菩萨所修之四念住,则是依究竟实义之念,有异于小乘。亦即:「观身相上不净,其性本净;观受相上是苦,性本无苦;观心相上无常,其性非常非无常;观法相上无我,其性究竟非我非无我。」行者修学时,千万不要住着于小乘不究竟的偏空。因为若未先发大乘心,而径依小乘法修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极容易起的反应是厌恶弃舍自己的身体,乃至厌恶一切众生界。以是之故,修行的方向要很小心谨慎,最好有善知识在旁指引,以便生起七觉支中之「择法觉支」,亦即,有觉有知地抉择善法。择法需要智慧,择对法,修行才能得益、得力。然而话说回来,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才来学佛,若真有智慧就不用学了,所以这实在是个难式」。就如作生意,本钱大的人,钱滚钱,越赚越多;没有本钱的人,再怎么辛苦赚钱,所得到的报酬,还是非常微薄。同样地,有智慧的人学佛,越学越好,越学越有智慧;而没有智慧的人学佛,若能不遇重重障难,就算很庆幸了。更有甚者,有的人不学佛还好,越学却越糟,或着魔相,或起偏执,局碍不通,或生大慢心,而人见人厌。这类情形很普遍,也就是所谓的业障与魔障。要如何对治呢?要先忏除业障,即是依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第四愿!「忏悔业障」去修。关于「念心」的修法,还有一种是修「六念」及「八念」。六念是「念佛、 念法、 念僧、念舍、念戒、念天」,也就是于念三宝之外再加上「舍、戒、天」三者。八念是此六念之外,再加「念死、念无常」二项。念心修得越好,所能念的项目也就越多。行者当从「四念」开始起修,随力增加。

  三、三信位― ― 进心

  「三信位菩萨」的修行,主要是修习「精进心」。我们常可听到人这么说:「哎呀l 你这么精进,我好佩服哦l 可是我为什么就是精进不起来呢?」或是:「为什么我一翻开经本来,就想打瞌睡?」或者:「一拿起念珠,就妄想纷飞,甚至于不太想念;打坐也坐不住。」关于精进心,你不须羡慕别人;别人所具有的精进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完全是他修来的,也可说是他宿世修行累积的业果。「精进根」也是善根的一种;所有的「善根」都是从修行中得来的,绝非凭空而降。正如刚才所提到的,修行好比作生意,有本钱的人作生意,以钱滚钱,越滚越多;同样的,具有精进根的人修行,越修越精进;越精进,越是喜欢修;越喜欢修,即成就「乐修相」,而得「法乐」,或得「正法乐住」的境界。因此原本「精进根」短小的人,若再不奋力鞭策自己,转变业习力,起欲精进,则在菩提道上便很难冲破瓶颈,如是虽则长年学佛,也只有如原地踏步,很难寸进。若欲精进,唯一的办法便是努力修行增长「精进心」― 时时刻刻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努力奋发,勉力而行,如是久而久之,精进根定然成长。

  四、四信位― ― 慧心

  「四信位菩萨」修行的主要项目是修习「慧心」。「慧心」如何修呢?慧心应从「解」上起修,亦即先得所谓的「解慧」,如是「解慧」,是依「正解」而起之「胜解」,接着再依胜解之「慧心」而起观行,称为「慧观」。以此慧观,复依如来经教开示之理,时时观照一切法,例如观一切法无常、观一切法苦、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无我,这些都是佛所证得的最高智慧之理,称为佛慧或佛理;行者以自本具之智慧,观照此诸佛理,即称为「修慧观」;此等慧观成就于心,即是菩萨得「慧心成就」,亦即是四信位满足。

  五、五信位― ― 定心

  诸位听到此,可能会有个疑问:信位菩萨的次第怎么不是「信、进、 念、定、 慧」,而是「信、 进、念、慧、定」呢?心泛是因为菩萨修行是「以般若为前导」。先开发般若慧;修行者有了般若智慧,就如人有眼一般。有了慧眼才不会盲修瞎闯,因而堕于迷途,误入几夫、外道境界、或一)乘的禅定乐着之中。一切修行项目里危险性最高的就是修习禅定;习定很容易遭遇障难,若能克服障难,所得的成就也最大。就是因为成就大,所以须要投注的资本也较多。首先须具足修习禅定的「先决条件」,然后才可起修,切勿不明就里而盲修瞎练,那样很容易出毛病。修禅定须要具备哪些要件呢?

  第一、要忏除业障。业障重的人常一修禅定,就为魔所乘,或为魔所缠,以致坏了所修之法。有时坏了自己修法还不说,最糟糕的是,常会为魔所用,而坏他人修法。如是,自坏坏他,修行就一团糟了。我们放眼望去,当今之世,这种在修行中自坏坏他的事,所在多有。因此,业障重的人,欲发心修殊胜之行,须先修学忏悔业障,等业障较轻薄之后,再进修胜法。

  第二、修习禅定者须持戒。经上说:佛弟子须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详如圆觉经、楞严经? 楞伽经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净;身心不清净,极易为魔所扰。因为魔属染法,行者若自不持清净戒,则与染法相应;与染法相应故,即为魔之内应,魔即得其便。又,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若修定而不持佛戒,即不能称为在修佛定,而是在修凡夫定? 或外道定。是故修习佛定者,必须同时亦持佛戒。

  第三、修佛定者须先通达佛之教理。修禅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错误百出。尤其是禅定止观法门及定慧法门,必须熟悉通晓。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门,切不可冒然修习禅定。当然,如果你只是一个星期中偶而静坐一、两次,每次单盘坐个一)三十分钟,那倒不妨事。倘若你是很精进地每天打坐,每次坐半小时、一小时以上,这种情形下,已非偶一为之的玩票性质,就应照上面所说,」一完成准备工作,而且一定要有善知识在旁就近指导才好。设若无人指导,自己又一知半解,糊裹胡涂就袭起腿来坐,只觉得禅定很神秘、很有意思,心裹好奇,想「玩一玩」,这断然是不行的;须知习定是「修道」,非同儿戏。这种半玩票的修法,最好还是赶快停下来,不要继续玩下去;须「如法」修行,才是尊重「法」,才不会出事。

  六、六信位― 不退心

  菩萨到了「六信位」满心,即得「不退信」。此不退信,不只是今生得不退,而是生生世世皆得于信心不退转;换言之,即是永不退转,得「决定信」;自此之后生生世世皆能坚信三宝,其信心不为一切邪魔外道之所动摇,而证得「信不退转地」,成为「不退转菩萨」之一;「不退转」的梵文为「阿鞍跋致」或「阿惟越致」。经中所说的「不退转菩萨」共有三种:

  一、 信不退(六信位菩萨)― 信心永不退转。

  二、 住不退(七住位菩萨)― 于佛法中正住,永不退转。

  三、证不退(第八地笠口萨)― 一切所证究竟坚固是故当知,第六信菩萨是很可贵的经得于菩提道不复退转。,永不退转。、甚难稀有的,以其已证入阿鞍跋致地故,已

  七、七信位― ― 回向心

  回向是菩萨道的要义之一,亦即是利他之心。回向之义,进一步而言,即是愿与他人分一早自己所修的成果:将自己所修之成果与他人共,这是最积极性的回向。在修行上,「自利」与「利他」比较而言,自修自利容易得多,而教他利他则相当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一来,自他有别,二来很容易招惹一大堆麻烦或烦恼。但是修行菩萨道是不能怕麻烦或烦恼的:为行菩萨道,路途再远也要跑,身心再累也要做;为了求一佛乘、求无上菩提就得如此。反之,若只求缘觉、声闻乘便容易得多,因为只求自己一身的度脱,问题便大为缩小? 单纯;不过那就成了经中所说的「自了汉」。「自了汉」与菩萨的差别在于:前者不修回向心,而后者则一切所修尽皆回向。其次,回向还有以下几层意义:( a )回因向果,( b)回己向他,( c )回事向理。

  ( a )回因向果「回因向果」就是把所修的功德(因)回向愿成就某种目的(果)。我们所修到的功德是「因」,所欲成就的目的是「果」。行者须知我们所作的一切修行是「修因」,是方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莫把手段当目的;因此佛法行人不是「为了修行而修行」,而是「为了菩提而修行」;故须时时明觉所欲达到的目标为何,不要迷失方向,明记一切皆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一旦忽然忘失最终目标(无上菩提),便很容易中途退没或退堕(「退没」而贪着儿夫境界,或「退堕」而求外道、一)乘境界)。所以菩萨道行者,时时要将一切所修功德,回向愿成无上菩提,此即是「回因向果」

  ( b )回己向他「回己向他」之义即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施与他人,令他以此而得利、乐、解脱。或许有人会生如是疑:「若把所修功德都回向给别人,那我岂非一切功德都没有了吗?我辛辛苦苦所修的,不都白费了吗?」绝对不会白修的,很奇怪,事实上与你所想的正好相反:自己所拥有的越是施与别人,结果自己所得到的反而更多― 然而决不可预作是念:为了自己能得到更多,所以才施与他人。这是为了「回收」而布施,为了贪得更多而施与,而非为了利他而布施,所以这不是真心、真正的布施;如老子所说:「所欲与人,己愈多。」这道家式的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布施,是权谋诈术的运用。而菩萨修行不是为了会令「己愈多」,所以才施与他人,应纯粹只是为了利益他人,令他得利益? 得安乐,因而布施,不思己之得失多寡。能如是行施,即是真修「回向心」。如是「回己向他」即真是菩萨道行者。反之,若乏此回向心,则必无法成就菩提;因此以修无上菩提而言,「回己向他」可说比「回因向果」还重要。有人又会心有疑问:「菩萨行施,完全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如果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他人,自己的成就会不会因此而减缓或减少?」关于这个问题,我以一个譬喻来解说。譬如一支六十瓦的灯泡,你若拿它来照一个人,它所发出的亮度是六十瓦,如果你拿它来照亮一屋子的人,它的亮度依然是六十瓦,不增不减,然而它所照亮的人却大为增多了;可是对灯本身及其所发出的光来讲,并无损害,不过它所产生的功用却以数倍计。或许你偶而会生出自私的想法:认为「这盏灯是我的,我不想让别人也照到,因为照了别人,可能会因此分掉一些我的灯光,而使我所得的亮度减少了。」但事实上,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事发生。六十瓦的灯,一个人受照,得到六十瓦的亮度之益,两个人去照,两个人同时都得到六十瓦的利益,丝毫不少,然而灯光却不用增加一倍,而灯之功用却增了一倍。若三个人、四个人去照,灯之功用利益即如是倍增,而「灯体本然,无有增减」。同样的道理,你若把所修的功德与众人分享,虽然你所修的功德本身并没增加,但由于你的回向,而蒙受其利的人却大大增多了,因此你原本所修的功德之作用,也因此而倍倍增上― 化一为二,化二为四,乃至无量!所以你所修的一份功德,却经由你回向之功,而转成无量功德。因此,所修之功德愈回向,只会愈多,不会愈少。再以另外一个譬喻来说明回向之功用。譬如手电筒,灯泡虽然很小,而它之所以能照得很远、很亮,所涵盖的范围也大,其原因是因为有一片反射镜。手电筒反射镜的质量越好,照射的效果就越好;反射镜质量差,手电筒照亮的效果也差,所照的距离与亮度都较为不理想。有一种手电筒称为lantern ,照得很竟、很远,比一般电筒好,那是因为它的反射镜很明、很亮、很大的关系。灯泡就如我们所修集的功德,反射镜就如同我们的「回向心」。我们的回向心越明净? 越广大,它所能利益到的人也越多。所以由此看来,将功德回向给别人,不但毫不减损己身的受用,反而只有令此功德之效用增广。因此你若能回向尽虚空? 遍法界一切众生,那你所修集的功德本身尽管微不足道,然而透过此广大心量的回向心,也会化成有如等虚空、遍法界的功德之用,所以这就是「转有限之体,为无限之用」。(出家人施食时的「七粒遍十方」,即是此种广大心之用。)因此菩萨修行主要在其发心;若能发等虚空、遍法界之无量大心,即能与如来心相应,因此「回向心」在整个佛法的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一环。修行得了好处,要能不吝惜地与人分享,这样才能令佛法常住、令佛种不断。

  ( c ) 回事向理「回事向理」就是将所修的种种「事」相「事」,例如:读经、念佛、打坐、持咒闻佛法、净、 涅盘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等等。真如、 本性、不生不灭等等「向于」欲成就这些理上之信、解以上即旦及回事向理七信位菩萨所修证礼佛「理」,回向欲成就「理」上之证悟、布施、供养、持戒、忍辱、不听「回事向理」即「回」所修之种种事,悟。所成之「回向心」,包括回因向果、回己向他

  八、八信位― ― 护法心

  例如:苦、无常、无我、空、「八信位」的菩萨所主修者为「护持如来正法之心」。此菩萨若见有人破坏佛法,则必起而护卫,即使此菩萨正在修般若,当此之时,他也决不会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置身事外、不护正法;因为如果那样,便是落人「断灭空」,且有逃避佛子的责任之嫌。『 法华经』 中说:「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什么是「一大事因缘」?那就是:教化、开觉一切众生皆得作佛;以是之故,菩萨学佛修行,应护持一切佛法。若有人以相似之佛法,企图以假冒真,而证人说他得佛之正法,以此欺诳众生? 招摇撞骗,他若得遂其志,则将混淆正法。此时,菩萨为护卫正法、维护众生慧命,必须挺身而出。然而护持佛法须有方便,不是暴虎冯河、莽莽撞撞地逞匹夫之勇即可成事。我有一位朋友是佛教徒,他的修行算是马马虎虎,他的太太是天主教徒。这位朋友跟我们说,有一回宋能尔布道大会,他去参加了。当宋牧师说因为人太多了,如有任何问题,可以递条子的方式传上去问。他也趁机写了几张条子,所写的问题有十余条之多。据说宋能尔看到他写的条子,一读之卜,气得七窍生烟,越讲越气,最后还破口大骂哩。我那个朋友于是大乐― ― 他跟我说他是在「破斥外道」。这其实是颠倒,为什么呢?他老兄自家中就有一位外道(他太太),他伏不了,也不能度化引导令其归敬佛法,却陪着外道妻、进外道的道场去瞎搅和一通,这样不但不名为「护法」,实是胡闹,而且是以「黑函」式藏头露尾地胡闹。菩萨护法断不以此之图。再说,护法的菩萨是要具有大智慧、 大方便,并且心怀大慈悲,绝不是像这样躲在暗处,放暗箭、发黑函式地闹场「踢馆」,令他受大苦恼― ― 相反地,佛所谓的「降伏外道」都是公开地、光明正大地令他心服口服,令他觉知自己所修的错误,并了知佛法的殊胜,因而放弃本所修习的外道法,转而归敬三宝,修习如来正法。所以「降伏外道」不是只为了要气气他、为难他,一讥他没面子,下不了台。因此可知,降伏外道是须具有如佛的大智与大悲,才能胜任的事,也是大菩萨的最主要修行项目之一。我们一般人,若能利益周遭有缘之人,令他们都欢喜趣向佛道,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了,故知护持佛法须从你身边的人开始,勿舍近就远。再讲一则故事:有」些人觉得青海自称「无上师」,超过佛如来,犯了大妄语,心中很气;于是有一次在青海的信徒的街头弘法大会中出现,大声喊叫说青海着魔,是魔弟子,呼吁大众不要信她,不要看他们的宣传资料,于是与青海的信徒对阵,互相叫骂,以致动起武来,但佛教徒这边人数少得多,最后被围打,差一点不能突围。如此落荒而逃,惹人笑话。之所以会有这种过错,即在于佛弟子不解佛义,不懂佛理,不知「护怯」的真义,而望文生义,自作解人。因此可知,护持正法之心,固然是一切佛弟子都应修习长养,但是护持正法、降伏外道之事,却不是人人皆有能力为之。

  九、九信位― ― 戒心

  「八信菩萨」的护法心修得满心之后,便进入第九信,主修持戒、护戒之心。或许又有人要问:持戒,大家都知道是学佛一开始最重要的基本修行;既然如是,为何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中,却将此排在接近末尾的第九项?其道理在于:正因为能发「护持如来正戒之心」是甚难稀有之事,所以非久修菩萨功德,无法发起,亦无法胜任。你劝人念佛、打坐、看经、诵经、 持咒、 乃至于劝人修檀波罗蜜都尚容易;欲令人持戒,实在甚难。可知护持如来戒法是非常可贵的事;再者,佛弟子须能够起护持佛戒之心,才是真正地护佛正法。因为佛的正法,其本源是从戒法中来。佛将灭度时说,佛灭度后,佛弟子当「以戒为师」。所以我们须依佛所教而敬持佛戒。由于这是难行的项目,所以才排在后面的阶位。前面先积集种种福德资粮,等众福德充满? 资粮具足之后,再开始护持戒法。在座若有人还未受过五戒或两戒均可,这是受「少分戒」「满分戒」(五戒全受)

  但是慢慢来,因缘成熟,应尽快去求受戒,可先受持一戒;日后因缘具足再受「多分戒」(三戒以上)或。有机会亦可多参加「八关斋戒」,其功德殊胜无量。视自己的能力而受持,不要太勉强。饭吃得太快,会打破碗,反为不美。

  十、十信位― ― 愿心

  此处的「愿」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愿心是指无上菩提之愿,狭义之愿心则指愿求上上升进,在「十信满心」之后登入「初住」。唯因已发欲「于佛法中住」之愿心,方能于十信满心后,得登「初住位」。「住」者,安定、安住、不动荡、不游移、不榜徨,亦即决定一心依法而行,趣求佛道之义。「住位」菩萨之境界,犹如在法界之大地田野上,盖好一栋房子,于其中安住,屯垦。就像美国西部开拓史中一样,开拓者首先盖一楝房子,安定下来,再慢慢开垦。信位菩萨所成办的,犹如盖了一幢以信位十心所成就的房子,以有此屋,故能使行者行住安住下来,然后能正式开始垦植生产。因此,行、向三位如「登堂」,十地如「入室」于菩萨道中,信位如「入门」故经上说:信位为外贤位,住向为内贤位(三贤),十地位为十圣,良有以也。以上大致将十信位菩萨的修行简要地介绍了一下。然而在此十信中,「初信位」的修行特别重要,是故接着再把「初信位菩萨的修行」更进一步地发挥下。

  I 、初信菩萨的修行

  一般而言,初信菩萨即是所谓的「初发心菩萨」,然而「初发心」菩萨与「初发意」菩萨是有所不同的,这其中有何差异之处呢?「初发意」菩萨,道心始萌,心未坚定,故尚未入菩萨正位,而「初发心」则是已入菩萨之正位― 详言之,最初学佛之人,其信心只是依于意识的分别,故其信念亦如意识之暂时显现,摇晃不定,不能坚固,又因其依缘意识,故只说其境界为「初发意」;再者,初发意菩萨因尚未明心,更未见性;以其未明本心,此时连心在何处,及心的行相如何,尚且不了,如何能「有知有觉」地「发心」?所以初发意菩萨极容易退转;甚且有时前念发,后念不继便退了。因此须善分别「发心」与「发意」这两个法相。初发意菩萨若修集种种功德成满之后,得到干慧地,亦即干枯粗烦恼之后,即可登入初信位,是名为初发心菩萨,以信心初发也。登初信位后,更进而修习初信菩萨所修的「四信心」。什么是初信菩萨的四信心呢?即:四信心

  甲、 信佛、乙、 信法、丙、 信僧、丁、 信真如兹分别说之:

  甲、信佛或许你会说:「信佛这一项很简单嘛l 我们不旦如此的对话:「你信不信佛呀!」「信呀!我信佛」的事,并非只是在文字上如是表示,或口头上能如凤诸位请看「信佛」是怎么个困难法:都信佛吗?」我们也常听到。然而信佛实在不是件容易宣说,就算是「信佛」了。、信三世十方-切佛为佛弟子,当信三世诸佛如来,这不但是大乘经典中如是说,连小乘的阿含经中也是明白的如是教示,如『 长阿含』 中的『 信佛功德经绣云:「佛告舍利弗,于意云何,所有三世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具清净戒、智慧解脱、神通妙行,我以通力皆悉了知,彼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经中又说:「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我不作是言,唯佛具此神通,我知三世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清净戒法、智慧解脱、神通妙行,皆悉同等。」经言如是;然而当世却有人有如下之错解,以为:只有在大乘经典中,才说有三世诸佛,小乘经典中就没说有三世诸佛;这实是错误的。「三世诸佛」― 大小乘经典中明明皆如是说l 因此为佛弟子,千万不可违反经教,误导众生、搅乱佛法,听信愚痴邪妄之人所作妄言,而只信一尊释迦牟尼佛,其它诸佛尽皆不信。话说回来,要信三世十方佛,实在是件颇不容易的事,尤其在当今末世,众生愚痴坚固,善根微薄。又,为什么难信呢?因为以几夫的肉眼无法亲见三世十方诸佛。因不能亲见,故难信。要如何才能于三世十方诸佛生起信心呢?这是累劫修得之善根,非一蹴可几。又,一切修行中最奥妙的,就是信根。一切佛法,达于究竟时,即入于「不思议境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全名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又,维摩诂所说经又名『 不思议解脱经』 。故知,「不思议」实是最微妙、最甚深的。何谓「不思议」?「思」即思惟、思想、思考;「议」即议论、言说;「不思议」即不再依于几夫的言语、思惟,即是离言说,即是「离言法性」,亦即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即是禅家所谓「当下」。我们众生因为无始劫来,都一直依于心意识,作种种妄想思量、颠倒分别,故于如来究竟清净之法不能信、不能解,因此不能悟、不能人于如来所证所示的不思议境界。为什么说「信」是最不可思议的?你不妨自问:我为何会信佛?而我邻居为何不信?我弟弟为何要信一贯道?佛法这么好,我哥哥为何不信,而偏偏要去信基督教?可见这「信」字实是不可思议,非言说辩论可致,而是累劫所修来的善根。关于信佛,亦有四种差等:即是(l )「无信」,( 2 )「少信」,( 3)「多信」,( 4)「具足信」四种。

  ( 1 ) 无信:之人不信佛之人即是「无信」之人,梵文称为「一阐提」。一阐提的「一」不是指数目字的「一」,这是梵文的音译。此字的字头是斤。,和一般印欧语系的字头-?相同,是相反之意,此字因为开始是ch 音(梵文中:C " .读作ch ) ,所以把曰。变成斤。,就如英文中possib 一e 一字,开头是p ,若改成反义字,则将曰改为im ,成为互possib 一e ,是同样的道理。斤其意为「无」,所以iccantika 为「无信之人」(没有正信之人)的意思,又译为「信不具」(不具备正信之人)。「不具」是不具足? 不具备之意。因此不具足信根的人称为「一阐提」。一阐提之人,佛又称之为「断善根种性」之人。为何称其为断善根种性?昨天我们讲过,「信」是五善根的根本,而五善根中的第一个善根便是信根,如果没有信根的话,一切善根都将断绝,不得成就、不得成立,故名之为断善根种性。此类人是无法超脱三途六道的,且将长劫于三界中轮转不息。无信之人因为缺乏信根,所以连一佛也都不能信,更何况多佛。这种人是业障最重、最可怜的人。

  ( 2 )「少信」之人「少信」之人是信根微小之人。有些人虽然信佛,但因其信根十分短、 浅,所以最多只能信一尊佛,这类人通常只信一尊释迦牟尼佛,其它一概不能信。为什么呢?因为他依凡夫的六识去分别,而说看不到、摸不着的便不信,而且说因为其它的佛菩萨在我们这世界的历史文字上没有记载,所以他就不信。即使是佛亲口说的,他也不信,因佛在大小乘经中皆实说有三世诸佛。这种人很容易堕入「历史万能」、「考据癖」的窠臼里去。有的人学佛就成了佛法的考据家,要在世俗的历史书一袅找佛菩萨存在的证据,欲从其中证实是否某一尊佛菩萨真的在「历史」中存在。顺便提及,西洋人在十七世纪,其实从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即有此倾向:他们想要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考证他们所信仰的上帝是否真正存在。此股狂热源于应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辩证法,再与基督教神学结合,而成就中古的「经院哲学」。如此一直发展到十八世纪之时,转而更趋于极端:微积分,大家都知道是数学的一部门,可是诸位可知它原先是要用来作什么的呢?说来真是令人不可置信:微积分的发明,竟是为了用来证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命题,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佛学家,惮精竭力地以历史考据的「半科学方法」到处寻找古迹、 碑石等,欲证实「有无菩萨」。前些年有一本英文的畅销书:『 外层空间来的播种者脸,作者于书中宣示说他己考据、 推断出他们近两千年来所崇拜的上帝,其实是外层空间来的人,凡此种种忆测、妄说,都是依于愚夫自心之妄想分别而作。我们佛教徒中,也有很多人,他们非要依于自己凡夫的眼、 耳、鼻、舌、身、 意来判断佛菩萨不可。若不是自己俗眼可见、俗心可分别了知者,即不信受,即起疑谤;彼等非但自行如此,亦如是教导众人,导引众人入于疑网,断诸善根。

  ( 3 ) 「多信」之人「多信」之人是信根较大之人。此种人以信心较大故,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还可以多信一尊佛,通常是阿弥陀佛。有的甚至还可再多信一尊药师佛。有这样信根之人,在当今之世,已经很不错的了。具有如是信根之人,若冉多加修习,很快就可以达到「具足信」的境地。

  ( 4 )「具足信」之人「具足信」之人即是能信三世十方一切诸佛之人。当知能够信受三世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人,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我们凡夫俗眼连一尊佛世尊也无福亲见;而信心满足之人,即有如「菩贤行愿品」裹所说的「三世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我以菩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据实而言,要达到如

  此的境界,实在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之中包括了信、解、及观行之力。要如何才能生起如是之信、解、观行之道力呢?第一、行者须勤修诸法;第二、须得佛菩萨之加持。行者自修,虽然能力有限,但那是因心,是第一要件。而佛菩萨的威神无量,是一切修行成就的最佳外缘,内因外缘和合,诸事易成。因此,对佛菩萨的慈悲加持,我们必须努力求取,以为成事之奥援。附带说到,有些人说他们是靠「自力修行」的,因此从不求佛、 不去麻烦佛菩萨,你若真能完全靠自力修行而有所成,固然很好;不过你也须相信,诸佛菩萨依其本愿力,都是愿意摄受、 护念、 加持众生的。然而你若不信,或以种种理由而不愿得到佛菩萨的护念加持,他们也不会勉强要帮助你。唯有你自己有此需求,有此欲得加持的「因心」,他们才可能成为你的「助缘」。因为佛菩萨的一切度生、护生之行,仍须合于法性、合于因缘法,亦即不违法性、不破坏法相、不坏因果。因此,倘若佛菩萨以慈悲故,而要助你、要拉你一把,而你自己却因对佛菩萨没有信心,或因为我慢而不愿、不欲他人相助,则佛菩萨的一片好心,岂非白搭!岂不是碰了他一鼻子灰!所以诸佛菩萨之本心、本愿虽为一公愍护念众生,但为了要避免众生依于我慢、 邪见而造罪,故佛菩萨的加持,常常是以暗中加持的方式来作;这种暗中的加持称为「冥加」。与「冥加」相对的另一种加持是「显加」。对于心较清净、善根具足、有福德的佛弟子,佛菩萨就现前出身、 语,予以显加,或示现清净庄严之相,乃至于现殊胜之相,于其人前而作加持。然而能受佛菩萨现身语显加的人,则十分稀少,那必须是具大福报、善根具足者。至于福报小、善根不足的人,则无法得见佛菩萨真身,甚至三十二相的胜化身亦难得见。在这种情况下,佛菩萨通常是示现比较下劣之应、化身(称为「劣应身」)。例如观世音菩萨有时以老太婆等身示现;菩萨作如是示现是有原因的,并非他喜欢老太婆的形相,而是因为众生的障重、福报不够,不堪亲见菩萨的清净庄严本相。话说回来,即使观世音菩萨现出清净庄严本相,然而你的心不清净,于菩萨不起信敬之心,甚至还起疑心、毁谤心、不信心、不恭敬心、或者起贪着心;如此一来,菩萨之示现,对你非但无益,反而令你造罪。因此菩萨以慈悲故,就现出劣应身而作教化、 利益。其次,如果福报善根更浅之人,即使精进修持,以其心不净,佛菩萨也就完全不能现身,只能于暗中加持;在这种情形之下,常常行者自己被加持了,都还不知不觉。有时,更因为业障特重的缘故,还以为完全是自己的工夫好,甚至常忍不住而向人夸耀自己的修行如何高妙。殊不知,那多半是佛菩萨慈悲暗中加持的结果。佛在楞伽经中说:如果没有如来的威神加持,任何众生皆无能力有所说示,乃至无有能力修行无上道;且又更进一步说,若无如来神力加持,而众生能有所行、有所说、有所示者,无有是处。所以,若我们能有所修行、有所说、有所示,应当如实了知,这实在不是我们自己行;固然自己所修之善根是功不唐捐,可是应该切记:皆是靠佛菩萨的加持力,我们才得如此修行,才得如是自利、如是利他。佛弟子若能作如是念、如是信解者,就不会起侨慢之心,目中无人。修行者若无慢心,善根便渐渐得以增长、 具足。修行人若于其所修,起少分慢心,则将使其所修善根渐渐销退,终至退尽无遗。所以一切佛弟子,必须要生如是信,信什么呢?要信佛的威神力,及信佛的无量大悲。如是信根满足之人,就能净信「三世十方诸佛的威神及慈悲之力皆悉平等」,到此境地,方得称为「信佛」之善根具足。接着,与信心相反的是疑、惑、不信与谤,这是信根不足的人所起的四种烦恼业。这四种烦恼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其中最微细的是「疑」,心中一起「是真的有佛吗?」这样的念头即是起疑。「惑」与疑类近,但惑比较属于中性,而疑的恶性较大,且有时是先起惑而后生疑,有时是先疑而后惑(心中先起疑心,然后再被那疑心所迷惑);疑与惑本质都不是确定的,然而一旦「疑」与「惑」都具足之后,便会生出「不信」的大烦恼,这三者都是意业中的烦恼业。若再依于疑、惑、不信)二种意业而造口业,形诸语言,就成毁谤。起疑、惑之业,罪较轻,但造毁谤之业,则罪极重,因为毁谤会误导他人、破坏他人善根之故,故属于极大之恶法。疑与不信,在唯识五位百法中的分类都是属于「烦恼法」,而且是「根本烦恼」。「烦」与「恼」是不一样的,「烦」较微细,指心裹些微动荡不安的状态;「恼」则与瞋患相近,形相较粗,指心中较激烈的动荡。「疑」与「不信」这二种法,皆能令我们原本清净之心变得荡漾不安,故称其为「烦恼」。但是一般凡夫之人,心中常是一团合钝垢浊,故常不觉不知自心中的动荡不安之相,甚至因为烦恼心覆盖的关系,常常生颠倒想,反而以心中的动荡不安之相为乐。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因不信而起谤,起谤之后却越谤越起劲,越讲越过瘾,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甚或引古人之语而强自解:「予岂好辩哉! 」乃至似是而非地自谢为「无诤之辩」而洋徉得意。所谓「真理愈辩愈明」,这句话实在是有问题的;其实真理往往是愈辩愈暗,而不是愈辩愈明。因为辩论者到后来都只是在争意气,而辩论也沦为意气之争,成为言说戏论。若真能离于几夫之言思而直下觉悟者,方能通达佛乘之无上道。

  二、信佛果功德

  此项「信佛果功德」又比上述广义的「信佛」更加确切,但也更难。世问人以凡夫俗眼故,连佛的存在都难见难信,更何况是佛果功德,那一定是更加难以信解。然而以「实义」的信佛而言,必须是信佛之「佛果功德」,才是「信佛」之精义,因为信佛果功德即是信佛之法身。如来之法身具足无量功德,那是佛无始劫来,为众生勤苦修行所得之妙果;对此妙果功德,我们应起清净之信。然而所谓的「佛果功德」实是无量无边,言之不尽,述之不完;不过依经教所示者,简略言之,则有如下数项:

  ( 1 )信佛为-切智人「一切智」,梵文为「萨婆若」。为佛弟子,应信「佛为一切智人」,这点在当今之世特别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当今之人,有的因曲解小乘,而只把佛当作大阿罗汉(因为即使在小乘经典阿含经中,佛仍是「佛」,不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佛弟子);有的只把佛当作教育家,类似孔子一般;有的则依于考据,只把佛当作有慈悲心、有修行的悉达多太子― 这些人都把佛降级为凡夫、二乘,不把佛当「佛」看,亦不信经教中所说的「佛为一切智人」,而依于自心虚妄分别,贬佛为凡夫(如教育家、太子),或一、乘。至于「佛为一切智人」,经教中所在多有。可叹当今之人多不看经,而听信种种愚妄之人邪妄言说,由他误导,乃至人云亦云,以至令谬论邪说蜂起。「一切智」之义为何?即是如实了知现在、过去、未来三世一切世界及众生界,不论有为、无为,其中一切因、缘、 业、 果、受生、 趣向、种种差别,如是一切,于一念间,皆悉了知,称为一切智。又,有哪些经论说如来是一切智人呢?例如:

  ▲ 法华经药草喻品中说:。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

  ▲ 美闷生经中说:。如来即是一切智藏。

  ▲ 大智度论(卷二)中说:。问日:有一切智人,何等是?答日: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日佛。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中说:。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

  ▲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中说:。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

  ▲ 成实论(卷一)中说:。佛久集善性:. .拔三毒根,永无余习,以是等缘,戒品具足、定品具足者,佛依此定得一切智。"

  以上只是略举大小乘经论中言佛为一切智者,其它经论中,不胜枚举。为佛弟子,若不信受经论中佛口亲说及菩萨所说,当信何人说?若任何人其所说者违于如来经教所说,是「非佛说,非菩萨说」,是名为邪说、恶说,当受重报,以坏佛法故,导众生入泥梨故。至于有人误解「一切智」之义,而问:难道佛也懂得医药、 矿冶、 农事、机械等等学问?洛泛些都是世问的五明技艺,并非「一切智」中的重要项目,虽然世尊于作太子之时,对世问五明技艺也多有涉猎,多有通达,但那些无关宏旨,一切智人要了知、开示的是:灭三毒、百八烦恼,修道果、出生死、得涅盘菩提。

  ( 2 )信佛有三身四智

  A 、 信佛具三身为佛弟子,应信佛有三身四智。何谓三身?三身有两种:( l )显教说佛有「法身、报身、化身(或应身)」;密教则说佛有四身:「自性身、 受用身、等流身、变化身」。经教中谈到佛三身(或四身)的,也是很多,例如:『 佛三身赞脸中说: 我今稽首法身佛,无喻难思普遍智,充满法界无棰碍,湛然寂静无等等:. . 我今稽首报身佛,湛然安住大牟尼,哀愍化度菩萨众,处会如日而普照:. . 我今稽首化身佛,菩提树下成正觉,或起变现或寂静,或复往化于十方:. .(详见大正藏卷验,第757 页)。

  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著 法华文句卷九中说:法身如来名昆卢舍那,此翻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沃憔。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兹说明如下:

  -、自性身!即与上面所说的「法身」是一样的。

  二、受用身― 受用身又有两种:自受用身― 此为佛之自证境界,自受法乐,唯佛与佛乃得究竟,连菩萨都不得见闻;是第八识所转之「大圆镜智」之所变现。必他受用身― ― 这是为令初地以上之菩萨感见,使彼受用法乐所现之佛身。又,佛以慈悲,为初地以上笠口萨于色界最高天(阿迦尼咤天,或译为无顶天)现三万由旬之大身,而为开示无上菩提之道,令速成佛,这是佛之他受用身,为佛四智中之「平等性智」之所现,此即应身(化身)中的「胜应身」

  三、变化身― ― 此为佛对未登地的诸笠口萨(住、行、向三贤菩萨)、及二乘、凡夫、 及六道诸众生,变化种种之身,使之感见,为作教化或加持者。这也是应身(化身)中之「劣应身」,为佛之「成所作智」之所现。成唯识论(卷十)中说: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 . . .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1 )自受用身:. .尽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2 )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 . .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益事。无着菩萨所造的『 摄大乘论脸(第十一分)中说: 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以上是诸经论中讲述佛之三身。因此,为佛弟子应信佛有三身。附及,密教于自性? 受用、变化外,再加「等流身」,成为四身。「等」者同等,「流」者流类。等流身之义为:佛为九法界众生示现时,不现出他本来之真相,而现出与当界众生相同之色相,如于天界,则现与天人同等流类之相,如于鬼道,则现与鬼类众生相同之相,如于人道,则现人相,称为等流身。(附及,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第2210 页中说如观音菩萨之三十一)应身也是等流身,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观音菩萨的三十一)应身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之说法」,譬如:有人道众生,他最能听受佛现身为他说法,观音菩萨则现佛身为他说法;然而同是人道之众生,有另外一人最能听受金刚明王说法,观音菩萨即现金刚明王身为他说法。但有天界众生,也是最能听受金刚明王说法,观世音菩萨也是现金刚明王身为他说法。所以,在这些例子中,观世音菩萨所现之身,与那些看见菩萨化身的众生本身,并非相同类,而是:人道― 为现佛身人道― 为现金刚身天道― 为现金刚身所以说,观音菩萨之三十二应身不是「等流身」所摄,而是属于「变化身」。诸

  大德请详之。)

  自性身― 【 法界体性智所现】 、 用人变化身等流身自受用身【 大圆镜智所现】 他受用身【 平等性智所现― 地上菩萨所见】 ― (胜应身)【 成所作智所现【 妙观察智所现】 地前菩萨、二乘凡夫、异生所见

  (劣应身)

  法身

  报身

  化身(应身)

  关于「三身」,有一句话说:「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其实这句话亦是权说,以第一义谛而言,法、报、化三身其实是一体所现― 一而现三,三而为一,故六祖大师之偈言:「三身原来是一身」。但佛以无量慈悲智慧之故,才现种种差别之相,此等差别实是应众生之种种心而生。众生心有种种差等,以其心有差等故,其福报亦随着有种种差等。所以福报较差的众生就只能看到佛的「化身」(劣应身),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化身;佛之化身与我们常人的身量差不多。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萨的福德广大,故可以目睹佛的「报身」(胜应身)

  B 、 信佛具四智

  为佛弟子除了要信解如来确有「三身」之外,更要相信如来具足「四智」。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四者之「智身」成的智慧;,为无量般若波罗蜜多之所成就。其中「妙观察智」是转第六意识而成的智慧此四智即如来「成所作智」风「平等性智转前五识而」是转第七末那识而成的智慧;4 .「大圆镜智」是转第八阿赖耶识而成的智慧。除了此四智外,密教再加一「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法界体性智」为转第九庵摩罗识(白净识,此唯如来独有)所得。而所谓「转」者,六祖大师说「只转其名,不转其体」。以下解释「转」字。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关键就在这「转」字诀上。大家都知道,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此中,如何是「名色」呢?「名」是心,「名色」就是心与色,亦即指色、心二者和合之法而言。为何把心称为「名」呢?因为「心」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所以佛称心为「名」。由于心是「但有其名而无实体存在」,所以才可能「转」它。转者,转变也。一样东西如果真有实体,便如石头一般,那就根本无法转变它了。也就因为众生心并非石头、木头,而是可以转得动的,所以才可能经由修行而改变它、转变业力,因此才能转几为圣,转愚为智,所以我们在修行上才可能上上次第增进,每「转」一次就进步一分,乃至于可以现身转凡夫身成大菩萨身、转烦恼身为菩提身。现在举例,如何于日常实生活中运用这个「转」字诀:当你在生气或懊恼的时候,便可以佛理中的无常、苦、空等的究竟道理去思惟作念;如是一思惟,当前的烦忧常常便得忽然释然于怀,不复作障,或烟消雾散,不可复得,这便是平常所说的「想开了」,也就是所谓的「转烦恼」。可是由于无始来的业习力太重,很不容易于开始修习时一转就动,须有大力量才能转得动这烦恼习,亦即是要「善根力」大;如果善根力小,一时转它不动,也不必灰心,只要多加熏修,增长善根之力,久修必然有成。再者,有形有相的东西较容易转,而无形无相之物则甚难转它。其道理何在?因为无相之物,凡夫肉眼尚且不能得见,要从何处下手去转呢?除非是具有「无相智」,才能洞见「无相」之烦恼。因为见得到,所以知道如何转。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超越的智眼、 慧眼,方能照见了知自心的心相,乃至照了一切法相,而后才能加以对治降伏或转动其相:此所谓「转」者,为转其染相而为净相,令其净体究竟现前。当知,一切诸佛及诸大菩萨之三身四智,虽是经由无量修行而来,但其究竟,亦是从最后这」「转」而得。故此一转字,实涵容了顿悟法门,乃至融摄了一切显、密、 性、相的理与事最极致之体现。

  ( 3 )信佛十号具足佛的十号是佛无量劫修行、证无上觉,所得的十种「称号」、「名称」、或「头衔」,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种功德威力。也许有人会问:佛为何有这么多称号?答:因为佛的法身功德无量,故其号实亦无量,这十号亦是检其要者,略而称之而己。佛的十号是「如来、 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问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念佛」有种种念法,如「持名念佛」「观相念佛」与「观想念佛」(此一)者即念佛之报、 化身,如净土之十六观行、或密教之一般观想法),以及「念佛法身」。最后这一项,如依『 大智度论脸所说者,是非常殊胜的法门,然而一般说「法身无相」,既是无相,要如何念呢?其实「念佛法身」也就是「念佛果功德」。而在种种念佛果功德的法门中,最为提纲挈领且简捷的方法,就是念佛的「十号」;因为佛的十号即为佛所自证无量功德的总代表。我们既然身为佛弟子,佛的十号最好能够都记得,且了解其中每一圣号的意义,进而常自诵持、 思惟不忘,这就是「受持如来十号」。若更能说与人知,教人受持,则更加好,当知此中功德无量。又,如上所说,如来十号即代表佛修行的成就,亦即是佛果菩提的具体表征。经教之中,也有很多地方讲述或阐示如来之十号。如:成实论(卷一十号品第四)中说:「复次,经中说如来等十种功德,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天人师、佛世尊。」此外如大智度论(卷二「初品中释婆伽婆」,及卷二十一),以及『 大乘义章』 (卷二十末)亦多有详尽之阐释。我们上中学国文时,每读一篇文章,老师就会问此文作者是谁?名甚么、号甚么、字甚么,乃至别号、又号等等。学国学的人如果不知道这些,就是外行。我们学佛也一样要做内行人,切莫学了半天,还是佛法的门外汉一个。内行的修行人须知佛世尊到底成就了那些功德?共有那些圣号?我现在简单地为各位介绍一下如来十号之义涵。

  1 .如来

  「如来」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其义为:乘「真如」之道而「来」。成实论、不:「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佛与众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实证此真如之性者。因己亲证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来此世问。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虽「无来」而现「有来」,这一点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进一步解说:因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来,然而真如之性是无来无去的;故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即实无来;「性」上虽无来,而「相」上仍现有来。「如来」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来以依真如之性而「实无来无去」,这是佛自证境界的「大智」,而佛「现有来」则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现于世,度化众生。是故如来之来去,实如镜中花、如水中月,虽无来而亦现有来相(犹如镜中虽实无花,而现有花相;水中虽实无月,而现有月相。镜中花、水中月之体,了不可得,不得谓有,亦不得谓无,离于有无,绝一切名言思议,是即如来法身); 以为成就一切众生故,起于大悲,而现有来去之相。是故为佛弟子,应生如是信解,谓如来已证入真如不生不灭、实无来去之本性,而能依于无尽大悲本愿,为诸众生现于来去,故得号为「如来」,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总体(或总号),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语密义之所在。无量佛之本、迹,悲、 智,尽摄其中。若了佛之本怀,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决定大乘,无复魔事。

  2 .应供「应供」之梵文为「阿罗诃」,其义为一切天与人皆应供养;因为佛成就了无量功德,为一切众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问皆应供养。然而众生供养佛,实在不是因为佛需要众生的供养,而是佛为了成就众生,且令众生得以修「舍」。「舍」即是布施,可成就擅波罗蜜,此乃修行菩萨道中最主要的一门,故檀波罗蜜居六波罗蜜之首。举要言之,菩萨从初发心开始,乃至于成等正觉,甚至在成等正觉之后,于无量劫中,都还是在修行檀波罗蜜,以檀波罗蜜为首要,一切诸佛菩萨皆同此行。因此,佛如来为了接引众生入菩萨道、行菩萨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觉,与佛如来一般无二,是故教示众生供养如来。是故,为了成就众生「能舍、不贪、 不吝」之心,终而能成就「广利一切众生」之心,才是如来「应」众生「供」养的真义。又,佛虽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应该供养如来,乃至应供养三乘贤圣,但佛弟子于供养时莫作是念,莫以为佛真的需要我这一饭一食、一花一果之供,这些供养品,佛实不需,因为佛已证金刚不坏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连三乘圣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圣人不用,即连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无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况圣人?是故当知,佛世尊劝世人应供养如来,纯然是为了给众生一个修福田、种善根的机会,以此善根因缘,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3 、正遍知「正遍知」之梵文为「三藐三佛陀」。「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觉? 觉悟。正遍知亦称「正遍知觉」,又名「等正觉」。佛之所以得称为正遍知的原因,是佛于三世、十方一切世界之有情、无情、圣、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觉。佛此知觉为相对于菩萨、声闻、与凡夫而言;如经上所说:「正」是对待于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虽亦有觉,但其觉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趋于偏空故。如来知觉之「遍」是相对于菩萨而言,指菩萨的觉悟虽然是正的,但并非普「遍」,无法如佛一样于遍三世十方无所不知,所以菩萨尚未达无上觉之果德。一切贤圣中唯有佛独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于「知觉」二字,则相对于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觉。

  4 、明行足「明行足」之梵文为「鞍侈遮罗那三般那」「明」是三明,「足」是具足;此指佛于三明六通悉皆具足。顺便提及,三皈依文中的「皈依佛,两足尊」,其中「两足」并非指两只脚。这个「足」字也是具足之意,「两足」即是两种功德!「福」与「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两足尊」之义为:以佛之福与慧都具足圆满,所以我们归投依止他。「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另外,与三明类似还有所谓的三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尽通(这是六通中的三项,六通为除此三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与「明」的比较是:「通」的层次较低,而「明」则较高;三明于论典中又称「三达」。「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于某地、 某时发生,而「明」则不但知道其事,且更进一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后果、一切有关之因缘等。以上是解释「明」与「通」的差别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众生,令众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称为「明行足」

  5 、善逝

  「善逝」之梵文为「修伽陀」其义为好去。「逝」为逝去之意;善逝义指如来离去此世问时,为入于涅盘法性,故其离去为善境界。大智度论云:「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反之,众生报尽命终离去之后,多半还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里胡涂地轮转不息,受苦无尽,故称不善逝。又,佛如来所证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为真如法性为至善之境,故称为「善逝」。「善逝」这个名号,恰与佛的第一个尊号「如来」成为一对。「如来」指佛来此世间之真实相状,「善逝」则指佛离此世问之真实相状!一来一去:「如来」是指虽无来而现有来,以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实无去。因此,「如来」与;接着,「明」是,而佛于自修及化「善逝」之实义为:来而无来,无来而来;去而无去,无去而去。有人问:佛涅盘后,生为众生的我们应如何处?佛为何如此不慈悲要入涅盘,为何不度众生,舍众生而去?问这些问题的人,之所以有此种种疑问,是因为不了解佛实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实无去;故不应言佛实有去,佛实有入涅盘。若了此深义,则知佛实常住,永无涅盘故(亦即:「佛常在你身边」)。简言之,「如来」与「善逝」这一对圣号,其精义即是「无来无去」,以第一义谛言之,不但佛身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究竟同于「如来」之性,同于「善逝」之性,同于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现故。

  6 、世间解

  「世间解」之梵文为「路迦惫」。「世间」有有情世问」及「无情世问」两种,「解」之义为知解;「世问解」指一切世问之事理、因缘果报等,佛皆了知,以如来已证得一切智智,故所有世问一切凡圣、染净、事、理、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号为世问解。

  7 、无上士、 无上士之梵文为阿耨多罗」。「士」有四种,即:下士、中士、上士、无上士。下士为声闻,中士为缘觉,「上士」(或「大士」)为菩萨,「无上士」即佛,以佛于一切众中为无上故。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一切大菩萨皆称为大士;然一切世问唯佛最尊、最贵、 最上,世间无有如佛者,故佛称无上士。「无上士」或单译为「无上」。

  8 、调御丈夫

  「调御丈夫」,又译为「调御师」,其梵文是「富楼沙。一切众生之烦恼,佛皆能调伏之。经中赞佛云,调御乃调伏、昙藐婆罗提」降伏之义;指「调御大调御,能调无不调」,故称佛为调御丈夫。又,「调」者调解也,「御」者驾御也。调御亦有开化、教化之义,谓一切众生佛皆能调伏、教化,令至于善道。

  9 、天人师

  天人师之梵文为「舍多提婆、 魔冕舍喃」。「天人师」之义,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师」。关于这一点,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众生界共有六道,为何说佛只是天与人二道之师?难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师?须知这称号只是举其要者,而概括其余,在佛法的名相中称为「以简摄繁」或「以上摄下」。因为六道之中,天与人二道之众生业障较轻,善根较具足,相对于其它四道而言,比较容易修行佛法,故举天人二道而摄其余,因而称佛为「天人师」。再者,事实上,毫无疑问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众生界,因此佛实为一切众生、一切世问之导师,这是无庸置疑的。

  10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这裹虽是合在一起说,但实在是两个尊号:「佛」与「世尊」。「佛」之梵语为卜必阅,义为觉者、开悟之人。「世尊」之梵语是「薄伽梵」。邑,其义为有德,以有德故为一切世间之所尊奉。因为古时在印度有些外道亦有妄称「世尊」者,为别于彼,故加上一佛」字,故「佛世尊」合称之义即:此世尊为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薄伽梵也,而非其余。在此顺便提一下,有人曾有此疑:佛既已了断烦恼,出离世间名利,为什么佛还有十号,这不是说佛还贪着虚名吗?答:须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因为十号中的每一尊号,都是代表实实在在的修行与功德,并非「虚妄」的,而是名实相符、表里一致的。譬如世间的「博士」学位,是代表许许多多在各专业上的训练研读、研究之总成绩,不是虚妄的;若未得此等训练、研究而达相当成就的人,是不能妄自冠上「博士」的称号的;于修行上也是一样,未达正等正觉地步的人,是不能妄自称得十号,乃至其中任何一号,故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而是名实相符,以如来功德真实不虚故。以上为介绍佛之十号,此十号即是代表佛之法身功德。为佛弟子应常念佛,而念佛法门中又以念佛之法身为胜、为上、为究竟。若能常念佛之法身,即速入实相念佛,速入诸法实相,速得法性生身。在此,我有个建议:因为称念如来十号的功德无量,如果我们能够每天念三次,及每逢佛诞之时,亦念三次,则所种善根不可思议。现在即请大家合掌随我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 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众即随同念三遍〕 。这称念如来圣号的念法,是法华经的念法,是最正式、 最庄严的念佛法。若值阿弥陀佛圣诞之时,即念「南无阿弥陀如来、应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佛世尊。」先念此「弥陀十号」三遍,然后再开始作庆祝佛诞之种种法仪,如此一来,所获功德转更殊胜。我自己在初发心学佛时,即曾将此十号以大字书写于纸上,供于佛堂,常常念,常常诵,不久即自然铭记于心。若有善书法者,可恭写一份,装框被背供奉于佛堂,时时念诵、常常思惟。如此即是真正忆念十方如来,供养十方如来真法身。须知我们所供养的塑像乃是佛之化身;而此十号则正是佛之法身。以上为讲述信佛十号具足。

  ( 4 )信佛有十力、 四无所畏、 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佛的十号是佛果功德的总称,而佛的十力、四无所畏等则是佛所修得的功德之具体项目。兹略述如下:

  A 、 佛十力在所有如来的功德威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如来十力。如来十力的重要性如何呢?简言之,如来如果没有十力,就不能称为如来应正等觉,亦不能称为佛、 世尊,乃至十号具足。换句话说,十力是如来得以称为佛、应正等觉、 乃至十号的条件。佛十力经、不:「汝等当知诸佛如来应正等觉具足十力;具足十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尊胜殊特,雄猛自在。」其次,一般所说的如来威神力,亦是以此十力为基础,而且如来一切自证、 化他之威力,亦以此十力为基本。因此,为佛弟子,欲善了知佛果功德,当善了知如来十力。

  -、处非处智力:「处」,即「是处」,或「有是处」,亦即:有此事理,以英语来说,就是:「非处」,即「无是处」,或「无有是处」,亦即无此事理。用英文说即是:一这是指了知因果方面的智力,即「如是因如是果」。例如:「种瓜得瓜」― 为有是处;「种瓜得豆」― 为无是处(无有是处)。「蒸沙得饭」― 无有是处;「修戒定慧清净,得圣道」― 有是处。「作杀盗YIN、 心无惭愧而诵经,不受恶报」― 无有是处;「行YIN、习禅而证圣道」― 无有是处。如来对于一切世间、过去、现在、 未来之因缘业果为有是处、 或无是处,皆了了知。此第一智力为十力之总相。

  二、业报智力:或称「业异熟智力」。(「异熟」即果报的旧称。异熟有异类而熟、异时而熟两种意义。)此智力为如来对于一切众生过去、现在、 未来三世之业缘、 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三、静虑、解脱、等持智力: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四、知众生根上下智力:如来于一切众生根性胜劣、 得果大小,皆如实遍知。

  五、知众生种种乐欲、胜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之种种好乐、知解能力,皆如实遍知。

  六、性智力:此又称「界智力」。谓如来对于世间种种别异性、种种积习、欲染、善性、 不善性、 可度不可度、定、不定性、种种业性、 欲性、烦恼性,皆如实偏知。

  七、-切至处道智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及涅盘无漏行所至处,皆如实遍知。

  八、宿命智力:如来于一切众生之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皆如实遍知。又,宿命有三种:宿命通、宿命明、宿命力。大智度论云:「几夫人但有通,声闻人亦通亦明,佛亦通亦明亦力。」

  九、天眼无碍智力:或称生死智力。谓如来以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 善恶业缘,皆如实遍知。

  十、漏尽智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之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以上为如来十力,载于圣教多处,可参考:佛说十力经,大正藏第十七册,七八菩萨地持经,卷十,大正藏第三十册,化,。大智度论卷及,「释初品中十力」(以上为大乘经论,其中以大智度论阐释最为详细。)

  丰『 杂阿含经』 卷26 ,大正藏第二册。

  5 、 成实论卷一,「十力品第一亡『 俱舍论』 卷.大昆婆娑论,卷加,大正藏第27 册。(以上为小乘经论。)

  B 、 佛四无所畏佛之四无所畏中,前一、无畏为自说智德及断德,后二无畏是为他说破除障道之法及令他尽苦道之法,故亦是令他得证断德与智德:

  -、-切智无所畏:谓世尊言:「我是一切正智人,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转正梵轮,安住圣城,得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谓世尊作诚实言:「我一切漏尽,于大众中师子吼,无有怖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作师子吼,为弟子开示障道法,令除诸障,无有怖凤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作诚实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若行是道,能尽诸苦。」佛作如是师子吼,无有怖畏。

  C 、佛四无碍智「四无碍智」又称「四无碍解」。这是指佛为众说法时的无碍智辩。寻常所说的:「辩才无碍」,即是从这四无碍智脱胎而来:-、法无碍:「法」指能诠的教法,能诠的教法为由名、 句、文(名身、句身、文身)所组成。此无碍智谓佛于能诠的教法之名、句、文通达决断无碍。

  二、义无碍:「义」指所诠之义理,此为相对于前项的能诠之名句文而言。谓佛于所诠之义理究竟通达决断无碍。

  三、辞无碍:「辞」指众生之方言。谓佛对各地之方言通达自在无碍。

  四、乐说无碍:谓佛以前三种无碍智,为众生说法,开演无尽,乐说无厌,同时亦于诸禅定中得自在无碍。因为佛说法时,是以禅定力而为众生说法的。

  D 、 佛十八不共法所谓「不共」,是不与二乘、 菩萨共有,而是佛独得之功德,此等功德,除佛外无人有之,故谓之「佛十八不共法」

  -、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尽,故身无有过失。

  二、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令证悟,一切公向说无有口过之失。

  三、念无失:佛善修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善断欲爱及法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念念不失。

  四、无异想:「异想」义为分别取舍。谓佛于一切众生,不分别贵、 贱、怨、亲、恭敬、不恭敬,一切平等善度,心无拣择,称为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佛于行住坐卧、 一切时中,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故说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已」字当作「而」解,故「无不知己舍」即「无不知而舍」之义。谓佛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念念中皆觉知其生、住、灭之相,同时住于寂静平等之舍心。

  七、欲无减:「欲」指修善、集福、度众等之善欲。「无减」,无有厌足。谓佛虽己成正觉,但于修善、 集福、度生等善事,曾无厌足,不因为成佛而稍, 有减。

  八、精进无减:佛为度众生,身心精进不懈,乃至舍甚深禅定乐,种种身,种种语言,种种方便力,度脱众生,佛有时或历险道、 或食恶食、 或受寒热、或值诸邪难问、或受恶口訾骂、毁谤,皆忍受不厌;佛世尊如是于诸境中度脱众生,精进不已,无有懈怠。

  九、念无减:谓世尊于三世诸佛法,一切智慧相应、 满足,无有退转、乏少。(前面第三项「念无失」是心念不乱不染无有过失,即是心戒清净;而「念无减」则是更进一步,积极地与佛慧相应、满足、无减,故一)者不同。)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边,不可尽故,为度众生,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永无乏少,是名慧无减。

  十-、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无漏慧相应,一切烦恼习悉尽无余,如是二种解脱皆悉圆满,无所阙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相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此智慧清净圆满无量无边,故称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一切胜相调伏教化众生,令各开悟,如放光、 动地、 乃至着衣、 持钵分卫,敷坐入定,举手投足、 语默动静,皆依智慧开悟大众。

  十四、-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其无明痴合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无量劫中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无量劫中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以上为略述诸佛所证之法身功德,总共有三十六法: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为佛弟子,于此等佛无量劫修行所成就之功德,皆应深信、知解、随喜、赞叹、 称颂、为他人说,令尽皆了知佛果法身功德,而于如来法身功德生起清净正信,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正信的佛教徒」,如是学佛,称为「正信学佛」,而非糊里胡涂学佛;若如是而得出家,称为「正信出家」,而非糊里胡涂出家,「随业出家」,何以故?以仰慕如来圣道而出家,愿随佛学,称为第一最上正信出家。谈到「常随佛学」,在未探讨佛果功德之前,真不知应如何随学;然而在瞭解了如来的法身功德之后,又觉得佛果功德实在无量无边,真不知要如何学起。不过至少一讥我们确定一点:即「一切无有如佛者」,加强对佛及法的信心,而且至少让我们在修行的路上,偶起懈怠之时,能有个榜样,提醒我们:绝不能得少为足;再者,佛果功德我们虽然还学不起,但至少佛的「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及「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对我们都是很好的示范、 鼓舞与启发。

  ( 5 )信诸佛功德平等

  诸佛各自所现之相虽有差别,然其法性身之功德则悉皆平等,无有高下。例如阿弥陀佛成就无量光极乐净土,以四十八大愿摄化上中下根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趣入菩提。药师佛成就焰网庄严琉璃净土,其光遍照十方,依十二大愿摄化众生,令至菩提。此二佛最大不同者在于其愿力;然而其所成就之功德皆一般无二,皆是圆满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身四智、 三德密藏,是故皆悉十号具足。有人问:为何诸佛在究竟相同之中又有种种差别呢?不是说「佛佛道同」吗?答:此乃诸佛各自由于因地之因缘,及慈悲愿力所显之差别。就如诸大菩萨其所证功德实究竟平等,其智慧与慈悲亦悉平等。然而诸菩萨所现之相则各自有别,如观世音菩萨现大悲相。地藏菩萨则现大愿相,度化业最重、苦最深的专家。而观世音菩萨于各道之中普遍现身,分配较平均,故称「普门示现」。再者,以法门之困难度而言,地藏法门要求的条件较低、较少,亦较易修;观世音菩萨法门要求的条件较高,层次亦较高些,为摄受根器较大之众生。例如地藏法门,信心不很具足的人也可以修;而观世音菩萨法门则必须深信的人才可修,此外有时还有种种条件要先具备或满足才行。今天早上讲到「信佛果功德」的最后一项!「信诸佛功德平等」。诸佛功德虽则究竟平等,然亦各以其因缘而现一切差别之相;以众生之业报、 福报各各差别不等,是故诸佛如来,为摄受一切众生,故以大慈悲力,现种种不同之相,来加以分别化度。为佛弟子,若能信受三世十方诸佛,深信一切佛果功德者,方能称为具足「信佛」。倘若只能信一佛、二佛,则其「信佛」之信根并未具足,只是小根小信而己。以上讲完「信佛」,卜面讲「信法」

  乙、信法

  佛法甚深广大,如何才能称为对法的信心具足成就呢?、信「因果法」当今初发心学佛之人,很容易在一接触到『 金刚经绣、『 心经脸等般若系经典之后,即由于不善修习故,而流于偏向「谈空、说有」,及种种玄学的议论。须知学者于修学这些般若深法之前,若对基本的因果法没有深信、正信,则一切皆成空言,一切皆是无根之说,如是则十分容易落入邪道、 魔道。因为一切佛法,皆是以因果法为其根本,如无因果法之本,则一切佛法皆不得成立,皆成空谈。因此学佛第一步必须先信解因果法。所谓因果法,指的是「三世因果」。有时我们会听见人说他只信「一世因果」;但所谓的「一世」之因果法,实在只是依凡夫的意识分别所言之法,非是佛所说的因果法。佛所说之因果都是指「三世」因果而言。世问一切因缘业果,如不从三世的角度来观察,则一切皆不得明瞭。如此便又回到最初的大问题上:我们若自身福德不足,亦不具足宿命智通,来观察自他之前世、后世,如何能「信」三世因果之说呢?这与前面所谈的「信佛」一样,实在是一大难处。所以「信根」是一切众生最不可思议的东西。若说一定要拿出证据来才能相信的话,要知道这三世因果有如佛果功德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众生即因囿于思议之故,所以无法信、 无法解、无法入。若要信解悟入,唯一之途,就是当下抛开一切凡夫的言说思议,才有可能信解、趣入,此乃由于其为不可思议法门之故。若明知它是不可思议法门,却仍然要去思议它,这如何能契合呢? 法华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之众生,其智皆如舍利弗,以共测佛智,累劫不能知。」共测佛智,其毛病就出在这个「测」字,「测」乃是依于意识而作分别:凡小之人(凡夫、小乘)由于尚未达到佛之不思议、不分别智,尚须依靠心、意、意识来分别诸法,故无法与佛之甚深不思议智相应、相契。以其「测」故,故不能得入,若能当下离心意意识,方能与佛智相应。举要言之,从最高的佛之无上智,到最基础的信因果法,悉皆如是,皆是离心意意识,一念相应,离于言说之境界。一般学佛者最根本的大问题之一, 是对三世因果的信与不信。有些人由于受此问题之困扰,导致修行的境界无法提升,永远困在中下层的一个瓶颈上,高不成、低不就,无法突破。有些人甚至说:「我若能深信三世因果,我便能精进修行。」甚至说:「我就是因为无怯确知是不是真的有三世因果,所以无法精进起来。」这就是他的业障所致。众生自无始以来,依自心意识分别,而造种种虚妄、分别、染污之意业,因而对清净法生不出净信;这不但障碍了「信根」之生长,更障碍了「精进根」之萌发,从而五善根都受到局限,不得发起。

  二、信『 六道法」

  若对三世因果能够起信,便自然也能信解众生界中六道轮回之基本现象。「六道」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请留意,这六道绝非是「比喻」。由于现代科技发达,很多人的思想亦倾向于以六根征验为主,所以就更加无法信受六道之理了。有人认为这样说是较为「合理的解释」:那是因为佛有大智慧,所以想出六道轮回这种「比喻的说法」,来吓唬我们众生,令我们心生畏惧而赶快修行。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且会落入谤佛、谤法的嫌疑,是有罪过的― 因为这等于是说佛在骗人(所谓「善意的谎言」),但须知,佛已证无上菩提,怎么会连最基础的在家五戒中的「不妄语」戒都还会犯?若如此,佛即是犯戒之人,犯戒之人怎么可能自度一切烦恼,证无上菩提,成就三身四智、 金刚不坏之身,为天人师?是故当知:「佛语谛实,决定不虚」。可是众生以无明故,往往自己在造罪,在谤佛、 谤法,犹不自知。有人问:在不自知之情况下谤佛、 谤法,是否有罪过呢?俗语常说「不知者不罪」,不是吗?答:所谓「不知者不罪」,这是世俗错误且愚昧的说法。其实「不知」本身即是罪:众生因为不知所以才会造罪,若有觉「有知」即不会造罪!以「不知」即是无明,众生皆以无明故,妄造诸业,而妄受种种罪果,枉受轮回。是故众生非以无明(无知)而不受果报,而正好相反,就是因为无明,才造业、受报。以上是依佛法(出世间法)来说。其次再依世间法、国法来说,也是一样:不知者一样有罪。举例来说:在美国,若开车闯「暂停号志」(STOP 斤他),虽然不是故意要闯,而是标志牌被树遮住了,或是天色太暗,视线不良所致。然而后面警车跟来将你栏住,质问你为何要闯暂停标志,你若回答说并没看到那裹有标志,试问:他会不会开你罚单呢?你没有看到标志,并不代表你没有做错,或你的罪状不成立,故照样要受罚。在国法中,其它事亦率皆如是:你若不知某项法条而犯了法,照样要受审判、乃至受。国中的每一位国民,都被认定须知道每一条法律,不能等犯了法,到了法庭,才争辩说因为不知道有这条法律才犯法,因而要求无罪开释,或不接受审判、受,这是不可能的事。回过头来说,在佛法中也是一样:若说因不自觉知而犯了谤佛谤法之过,或其它重罪,以因缘法如是、惑如是、业如是、罪果如是故,依然难辞其咎。自己造罪,自身还是要受果报的。谤佛谤法之人所犯之罪,轻者来世生为愚痴合钝之人,重者则是下地狱,长劫受苦。佛以大慈悲故,为教化众生出苦,而开示令众生离苦解脱的众妙法门;此等令众生离苦解脱、 真实不虚的无上法宝,你却因恶心、或愚昧而加以毁谤,破坏,致令众生迷惑、不得依靠,不得解脱,这是极大的重罪。比较而言,谤法之罪尤更甚于谤佛,因诸佛皆以修「法」而得成佛,若无「法」,则菩萨无以成佛- ― 甚至,若无法,则亦无佛、无菩萨、无三乘贤圣,所以护持正法是最要紧的。为佛弟子,须知六道绝非比喻、亦非象征,不是骗人、唬人的名堂。最近又有人常高唱说:「佛法中的『 表法壮之说,其意即谓:「表法」即象征之法,故此法非实际有。他们实是不解佛义,误解表法之义。其实,「表」为代表、标示之义,例如以莲花代表「入污泥而不染」、「依于水而不着于水」等意义,或以五钴杵表佛之五智等。这些都是佛以大悲大智,为开示众生,令得悟入佛之深理而说的法。如『 法华经脸云:「一切有智之人,皆以譬喻而得开悟。」然而对于无智之人,姑不论你举多少个譬喻,他依然不能解了。佛说法时为何常须利用譬喻呢?因为佛之知见是「现量境界」,而众生尚未达于此智,故其境界非几夫所能知能解者,因此,如此深妙之理如何一讥众生也能信、 能入呢?唯有用譬喻才有可能!经由譬喻而让我们能模拟,从而「比量」地了解其旨。然而有些现象如六道轮回之类,你就不能说它也是「譬喻」了。要决定相信佛为一切智人,佛是实语者、如语者、不虚语者、不诳语者,故佛所说的一切法皆是如实而说,无有任何一法为虚妄诳人,佛所说的众生界种种现象如六道轮回、及种种儿夫之人无法思议的境界,皆是真实不虚的。乃至于如华严经、维摩诂经里所述及的大神通境界,那些也绝非是譬喻,绝非是在「讲故事」,绝非是为了「骗诱」我们修行而说的子虚乌有之事。我们若是以自己几夫的心意意识去加以妄想分别,而说那些纯是譬喻假托的境界,这等于是在指陈「佛语是虚妄的」。此外,例如佛不请自说的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及其它佛国净土,我们要坚信其一定是真实不虚,定然是真实有的,不是比喻的乌托邦(切莫受近来有些佛学家所作的所谓「佛经中净土之研究」之类的误导)。又有些初习禅的人常爱说:一切净土也是「唯心所造」,故倡言只要求「即心净土」就好了,不用真的求往生。然而所谓「唯心净土」或「即心净土」,并非是指无佛力所成之真实、 可令自他受用之净土。若说「即心净土」即是意味「净土并非实有,而是象征性的寓言」此说则落于最恶的邪知见,亦即是「恶取空」,其恶甚大。如何是「亚心取空」?恶取空乃是没有真正解了「空」义,而计着一切法皆空无所有,计无有善恶因果之空,也就是所谓的「断灭空」,以如是恶见取着附会空义故,令一切善法皆悉落于断灭。这种恶见之罪,果报无量,以其非但自坏善根、而且坏一切众生善根故。当今学佛,这类人比比皆是。因为自无智慧方便,而不能善修般若空慧,以致堕入此种恶知见之中,无法自拔,永断善种,还自以为很潇洒,在修「大智慧」,在「修般若」呢! 这又回溯到我们昨天所讲的:欲修般若,首先本身须有智慧之种(也就是有些「慧根」),方能大致分辨诸法、抉择法门,才不会受恶知识、亚心知见误导而误入恶取空,尚不自知。可是,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才想修习般若,以便开大智慧;现在你却说若没有智慧即不能修般若,这叫我们如何是好呢?若是欲学般若而有此种困难者,则须遵循两条守则:第一、须依止大善知识修学,不能盲修瞎练、闭门造车,断不可自己拿起一部经典霹雳啪啦就看了起来,似懂非懂,依文解义,盲修瞎练,师心自用,这样绝对行不通。若虚心诚意依止大善知识修学,则不会出错,能得正解、正行。第一、、须诚心忏悔、祈求诸佛菩萨慈悲加持,速开智慧。请注意,求佛菩萨不是「丢脸」的事,因为并非是要你去求升官、发财。(附带一提,可是你若信基督教,天天在祈祷时所祈祷者,无非是在跟耶稣或跟上帝求这求那。为什么基督徒向神求,就不被认为丢脸或迷信,而佛教徒求佛菩萨却是丢脸或迷信的事?这是不是中国人民族自信心丧失、 崇洋,而自加的「宗教歧视」?― 读者详之。)佛菩萨心是极其柔软的,不像我们这样刚强,生就一付铁石一般的心肠,菩萨之心都已调伏到「柔可绕指」的程度,所以很容易受众生的诚心所感动。你若能以诚心来感动菩萨,他们一定会不违其本愿力而来加护,而令你善愿速遂,于如来正法速得信解悟人。以上是讲学佛之人须正信「因果、 六道轮回」之正法。其次,谈到六道轮回这个佛教的根本教义,必须明了它在佛法中的地位为何。举要而言,若无六道轮回,众生即不必修行,释迦如来为太子时也不用出家修道,欲度众生出生死苦轮;因此,以无六道轮回之苦,就不须有菩萨勤苦修行欲度众生,更没有菩萨成佛;没有菩萨成佛,就没有佛说法,因此也就不会有佛法。所以,简单一句话:整个佛法是建构在六道轮迥这个生命现象上,亦即六道轮回是整个佛法的骨架。所以,六道轮回若不成立,整个佛法的房子便都垮了,所以学佛若不信六道轮回,所学佛理无论多么高妙,也只是空中楼阁、野马尘埃。接着,讲到六道轮回这个根本教义,不得不提一下时下很昌盛的「人间佛教」,这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出来的「佛教」,目前盛况空前,许多道场、个人都在竭力提倡。虽然如是,但多数人并不深知「人问佛教」的来龙去脉,更不知它对佛教会有什么影响,有些人只看到它很兴旺、大家都在提倡,觉得我若不跟进,就怕落伍、跟不上时代了。事实上,「人问佛教」这名词本身就很有问题,不但有问题,而且是违反佛教的根本教义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佛世尊说法度众生,是要度六道众生的,不但是要度六道众生,而且是要度九法界一切众生;因此若说佛法只是为了「人间」,那么其它五道众生,乃至九法界众生怎么办?故知「佛法」不只是属于人道众生的― 佛法是属于三界六道、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因此,「人间佛教」这个名词及宗旨是不应设立的,因为会造成佛法的混淆及误导众生的知见。关于佛说法度「六道」众生,例如佛为人道以外的众生说法,不但大乘经典中有,连小乘阿含经中也有很多记载,兹举例如下:、长阿含、 佛般泥洹经卷上云:佛告宾自,佛出于天下,知天下生死之道,说经开化天上天下及鬼龙,无不倾侧者,是佛第一威神。(大正藏卷一,一六四页)、长阿含、昆婆尸佛经卷下云:。尔时世尊说此喝已,告芯刍言:我于一时在王舍城七叶岩边,住止净室:. .我于彼时入三摩地,如大力士展臂之间至善现天,彼之天子头面礼足而作是言:善哉世尊,久不来此,我是昆婆尸佛正等正觉声闻弟子.. . . . .。。(大正藏卷一,一五八页)

  三、中阿含卷十一、频鞍娑罗王迎佛经云:佛说此法时,摩竭陀王、洗尼频鞠娑罗远离尘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天、摩竭陀诸人万二千,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大正藏卷一,四九八页)

  四、 增壹阿含卷四十八? 礼三宝品(三)云:。尔时诸比丘、天、龙、鬼神、干杳和,阿须伦、迦留罗、甄陀罗、摩休勒天、及人民,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大正藏卷二,八○ 六页)以上只是聊举阿含经中数例,以证佛度众生,不只是要度人道众生而已,而是要广度一切众生,(至于大乘经典中,佛为天、龙、鬼神、地狱等众生说法的例子,亦是为数甚多,如地藏经、 华严经、及佛度大力鬼、鬼子母等,因为大家都很熟悉,故不详述。)因此若说佛教只为了「人间」,便违背了佛的根本教理,并且违反了佛菩萨的大悲心,且犯了与外道同的人类自我中心;而最重要的是,「六道轮回」、 以及「出生死、得解脱」的佛教根本义理,无形中就遭受到破坏;除此之外,「人问佛教」尚引发许许多多弊端及后遗症,造成末世修行方向的偏差及障难(例如仅修「人乘佛法」,求「人道」有漏福报。)在此不及备述,(附及,「人间佛教」,或者应正名为「人乘佛教」,才更名实相符,亦不误导修行人。)愿关心正法兴衰的读者诸君,详审之。

  三、信『 三乘法」

  信法之人,于信因果、信六道、信三界轮回这一切世问之法之后,接着便是信三乘佛法。兹分别讨论之:( a )信小乘法― 此为中小根器人所信受乐行之法,依之修行,可出儿夫轮转三界、分段生死之苦。依佛所说,中小根人信乐声闻、缘觉之法。为何称其为「小根人」呢?此乃由于他们的根器短小,缺乏大悲心及无上菩提之大愿,得少为足,因而与大乘菩萨相比,其智慧陋劣,故喜乐着相之小法(声闻行者见有生、而趣其灭,故着有「生相」及「灭相」可得;缘觉行者见不生、而恒住于灭,故着有「灭相」可得),此即经中所说之「乐小法者」― ― 亦即:此辈众生,唯好乐小法,只求自己一人的利益而修行,至于其它众生,乃至自己的眷属能否得度生死苦海,皆不在意,他们唯一挂怀的,只是自己一身能否了生死、得解脱;若此得成,就称「所作己办」,完全满足了。这是「自了汉」的想法与作法,与大乘行人相比,为极其「利己主义」者( b )信大乘法― 上根器之人除了信小乘法之外,于大乘法更是信乐奉行;大乘法即是菩萨法,依之修行,可趣向无上菩提,乃至成佛。大乘菩萨法之总要为:「愿修一切善,愿断一切恶,愿度一切众生」,能够发此愿心的人, 是信行大乘菩萨道之人。修大乘道者,为了利益无量众生而不辞辛劳,广修一切法;且其心住平等境、无人我之分别;不为自己的喜好、利益而取着少法,不为自己的厌恶而舍于少法:不取少法,不舍少法,于世出世问一切法中不取不舍,名为大乘菩萨行。经中常说:菩萨须修习六度、 四摄;虽言「六度」(或六波罗蜜),其实它已总摄一切法门。密教中则讲十波罗蜜,也就是六波罗蜜(施、戒、忍、进、禅、智)再加上「慧、方便、愿、力」四波罗蜜。这是依广略、开合而言,若将六波罗蜜摄要而言,则成为戒、定、 慧「三圣学」、或称「三无漏学」。若将戒、 定、慧再浓缩则成「定慧」之学。「定慧」之学亦可用来总摄佛所说的一切法:因为若要修定品(禅定波罗蜜),则必须具足戒品,所以讲「定慧」一〔 字时,即已将「戒品」涵摄在其中。再者,倘若不修持佛戒而欲修得佛定,无有是处。所以「定慧等学」可以说就是「戒定慧」三学之浓缩,将「三学」广而言之,就成六波罗蜜,再广而言之,就成十波罗蜜,更复广而言之,即成三十七道品及无量法。我个人觉得学佛之人,对于这些助道品都应起深信,且加以理解、常自思惟。若不明了这些道品的话,则智慧不容易开。因为时问的关系,此三十七道品无法加以详述。谈到大乘法,必须谈到:近世日本有些佛学家提出了一个论调,称为「大乘非佛说」。因为他们说,依据他们的考据,大乘佛法(亦即所谓北传佛法)不是佛说的,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此说为谤菩萨藏,法说非法,实在是造业不轻。不幸台湾也有些佛学家,闻之心喜,相与附和,兹破斥如下:一、佛要般涅盘的时候,在其本生处,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叫阿难为如来安置床座,说要令头朝北? 脚朝南,佛说那是因为将来佛的正法北传久住,故佛首朝北;而脚朝南,因为小乘法在南:长阿含卷三、游行经:。尔时世尊入拘尸城,向本生处末罗双树间,告阿难日:汝为如来于双树间敷置床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这是小乘的经典上如是记载,大乘经典亦是如是记载,故知北传佛教不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而是佛口亲说,然后再北传的!

  二、长阿含、佛般泥洹经云:。比丘说经戒者,不得疑言非是佛所戒敕。。同经中又说:。其有比丘,疑言非真佛经,不乐经者,诸比丘当逐出之。天下禾中生草,草败禾实,人当诛拔草去之,禾乃成好实。比丘恶者,不乐经、不持戒,坏败善比丘,诸比丘当共逐出。。这一段是说,若有比丘不乐持佛经,(以今言之,即不乐持经,而只好世俗考据、言说戏论),而疑经戒不是佛说的,若有这样的比丘,大众僧应把他赶出去。譬如稻田中有杂草,杂草会令稻谷的果结得不好,就应把这些杂草拔除。恶比丘疑经谤法,破坏善比丘修行,大家应该合力把他赶出去。您看,佛世尊如是教敕,要弟子们如是护持正法,护持僧众及道场清净,护持正修行,对恶弟子绝不姑息,必须做决断的处置。可惜这在中国似乎难以做到,因为中国佛教界非常「自由」,你爱说什么、 做什么,都没人管你。这是因为中国人喜欢「自扫门前雪」,再加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阿Q 哲学,因此就更加助长邪说横流,即使是危害正法,也没人管。三、无着菩萨造的摄大乘论,唯识学者皆认为是学唯识的必读要典。会性法师在其大藏会阅中说:「摄大乘论是唯识学中,扼要而最有价值者;为治唯识学者所必须研究之圣典。」可知此论之重要性及受推崇之盛。然而诸君可知无着菩萨为何要造这本论?其要旨为何?无着菩萨说:依于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种「殊胜殊胜语」,这十种殊胜殊胜语为:1、 所知依殊胜殊胜语,2 、所知相殊胜殊胜语,汪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 … 加彼果智殊胜殊胜语。无着菩萨依此十种殊胜殊胜语相,而造成十章之本论,其目的是为了「显于大乘真是佛语。」论中云:。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由此可知,无着菩萨造这部论,成为唯识学的无上宝典,可是无着菩萨不是「为了唯识而唯识」,他是为了「显于大乘真是佛语」而唯识,亦即:唯识可说是他要成就众生入于大乘的方便。可怪的是,偏偏提倡「大乘非佛说」的人,通常都是「唯识迷」,以唯识为其专业,并且十分推崇『 摄大乘论脸,不但为人宣讲,而且还批注、 著述。难道无着菩萨所显扬之「大乘真是佛语」这些话,他们都没看到?或是视若无睹?或是见不及此?无着菩萨又说:。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说。。又说:。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J 由此更可见「大乘真是佛语」我在前面「信佛」的部分曾介绍四种量:「现量、比量、非量、圣言量」我们身为凡夫,对于佛、法、僧宝等境界,自己尚无现量之证,则应依如来教敕的「圣言量」,不应依其它凡夫的妄想分别、穿凿附会的「非量」言说戏论,否则只有被邪见、恶说牵着鼻子走,自坏善根,自舍一切善根,做一阐提,如楞伽经卷一中佛所言:。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 .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田比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盘。"等到将来自善根已坏,那时才怪都是被「师子身上虫」所害,为时晚矣!最后,佛于经上说: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波旬昌盛,邪说横流,坏佛正法,为佛弟子,不应再只是自顾自己,应该起而捍卫正法了― 正法兴亡、佛于有责!(要作个有良心、 有担当的佛弟子,荷担起如来家业。)这样佛教才有希望。

  ( c )信无上乘法― ― 此是上上根人所信受乐行者,依之修行,可永断二死(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速疾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上上根人于大小乘等一切如来正法尽皆护持,等心修行成就之,以上上根器人其心器广大,梵志远大故。)何谓「无上乘法」?无上乘法亦即是「一佛乘」之法。何为「一佛乘」?即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名为一佛乘。佛说一)乘、三乘,皆是为了方便教化,摄引其入一佛乘、 无上菩提道故,如『 法华经』 上说的:「佛说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是故上上根人其一切所修,皆是为了求一佛乘,这才是佛的本意。以众生之性言之,如果常亲近某物或修习某种法门,久而久之,对此物或此法门便极易生出爱着之心,而难以舍离,这就是所谓的业「习」力故。譬如:多习念诵者,则很可能着于念诵,以爱着故不能舍;以不能舍故,不能心住平等;不能心住平等,则偏爱转深。若听到人家赞叹念诵法门,则心生欢喜,反之若听到人诋毁念诵法门,就心生患愤。同理,于其它种种法门也是如此,若久习某种法门,见有赞叹者则心生欢喜,见有批评者则心生瞋患。这样就不能如实住于平等实理之中。修一佛乘之人,须于一切法修行「不着不染」。这当然很难,但总是要勉力去做。不过在做之前先得生信,若心中不信则必定无法做得好。须信什么呢?须信「一佛乘为究竟实在,且为诸佛说法的最终目的,亦是三世十方一切贤圣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故当知,依第一义谛言,佛所说的一切法中,如人天乘法、声闻乘法、缘觉乘法、乃至菩萨乘法,都是方便教化接引门,而此「一佛乘」才是如来的本意。因为诸佛出世说法,是为了令一切众生皆能成就无上菩提,永断二死(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与佛无二」,达到佛所证的境界,故言菩萨「绍隆佛种」、继佛种性,令正法不断。为佛弟子,信受此法,善体佛义,即入佛心宗、不负如来。

  四、信『 三世十方-切之法」

  为佛弟子,不但要信受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法,也要信受西方阿弥陀佛之法,亦要信受东方药师如来、乃至阿闪鞍如来之法,乃至要信受南方宝生如来、 北方天鼓雷音如来之法。简言之,不只信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之法,乃至应信三世十方一切诸佛之法。若能具如是信,方能称为真「信法」。信受一切法又可以分为:a .信权法b .信实法C .信无上法d .信大乘法

  此三项兹分述如下:

  ( a )信「权法」

  何谓「权法」?「权」者方便也,故称权便,方便者,接引也,故「权法」乃是权变、权且之法,而非最终、究竟之法。虽然权法并非修行最终之目的,然而却是一切修行者必经之路,因为它仍是一种极大之方便,而经上佛敕诸菩萨应「美闷修方便」,故菩萨修行,不应舍离方便。应作如是解、如是观;作如是观者,即是正观,反之即是邪观。当今佛教界有个大问题出现:越来越多人在误用或褴用「方便」这一词,很多人把「方便」之义当作:「此时暂且违背一下戒律亦无妨,亦不为过」解,殊不知所谓「方便」并非随便,亦并非违背戒律、破戒犯禁。佛所说法乃「方便之法」,非「随便说法」。而究其实,「方便」为「方法」或「法门」之义,且唯有佛及大菩萨之无漏智慧才能产生此方便智。譬如某种事理或现象很难理解,为了令学者易于了解、 入手,故从种种角度、用种种方法来加以描述、诠释、解说;此种令人闻之易解、修之易入的方法,即是所谓「有方便」。故用种种方法来讲解难懂的事理,令他人易解、易持、易行,这才是经中所说的菩萨「有方便」,或「有善方便」。反之,若以犯戒、破戒、污戒、 毁法犯禁当作方便,或以受行外道法、 世间染污法,妄称为「方便」,例如:提倡风水、命相、 或世间哲学,或杂以外教如耶、道、儒等,而称它是方便,此为「邪方便」,非「正方便」。若要有正方便,必须有坚定的正信,及广大的正智慧,而且本身对于所要开演的道理都己融会贯通,才能产生如是善方便,摄引众生,令得正信、正解如来正法。例如我们在学校读书时,有些科目比较沉问,如公民、地理、历史,甚至物理、化学,但是有些好老师很有本事,他们能将原本极为单调枯燥的科目都给「讲活了」、甚至还讲得颇为动听,能引人入胜,叫人听之无厌,真个是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们个个儿听了都感到很过瘾,而且对那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欲主动地不断追求那门学问,甚至拟将那门学问作为自己未来的专业,或成为终生的兴趣。这就是「有方便」的老师。这些老师为何能有如是方便?因为他们对于自己专长的科目之内容都已融会贯通,再经过一番费心思惟、整理之后,找出一些讲授的好法子,一讥学生听了之后容易接受、容易进入、容易吸收、 容易学习。他们所采用的比喻或故事,能一讥学生于本课题容易理解、产生兴趣等等。那些讲授之法,虽说是权宜之便,但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很好,而且是必要的;因为一般学生需要有那些譬喻、故事等,才易了解趣入其本文之宗旨。可是请注意:那些善巧方便并不是「随便」栽入的玩意儿、 亦非「骗人」的把戏,而是很有用、 很有价值、 很用心着力的教学素材。其中一点一滴,在在处处,都表现出此教师对本科目的认真、在意、尊重,对学生的耐心、爱心、及期许,以及他在其专业上深入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及心得等。简言之,这是位「有良心」、有悲心、有真才实学的好老师。同样的道理,我们身为佛弟子,绝不能有意或无意中误解、或曲解、乃至误用如来所谓的「方便」这两个字,尤其切不可将「方便」一词天天挂在嘴边,当作污如来戒、犯如来禁、破如来法的「挡箭牌」(合理化借口)。再退一步说,毕竟我们仍为凡夫人,都还没有佛菩萨的无漏智慧,因此在佛法的解行上,能有什么自创的「方便」呢?再一次强调,「方便」即是「妙法门」之义,我们仍是具缚凡夫,在道德智慧上还没有达到大菩萨的境地,实在不太可能生出如是微妙智慧的度生法门来,因此从今以后,最好不要随便自己称说做某件不如法的事是一种「方便」― 相反的,最好一切事都能「如法行」,切莫再把随便、 放逸、 违法、犯戒之行当作「方便」。又,为佛弟子,若将如来的方便法门当作随便,这个过咎是很大的。再者,「方便」亦可称为「善巧」,或合称为「善巧方便」。如上所说,「善巧方便」之梵文为「枢和俱舍罗」,简称「呕和」。这是需要很大的智慧才得如是,通常要到登地的菩萨,才能有此「方便之智」,而于度生中,起大智慧善巧方便,接引教化无量众生,这在密教的十波罗蜜中,称为「方便波罗蜜」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所谓「信权法」是信「实有权便之法」。因有些众生根器太钝,所以如来为他开示比较容易接受的法门,也就是比较深入浅出的修行之道。不过须知,权法虽是一时权设,但它也是必要的,而且是实在的、是真实而有的,并非权法就是虚假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也不能轻视权法,因为权法亦是具有广大、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在其中,众生依之修行,能灭罪生善,得无量福德果报,生起善根,渐入无上菩提,真实不虚。举要言之,一切权法,亦皆从如来的大悲心、萨婆若海(一切智海)中流出,如上面所举之「有善方便」之教师亦然。不但如此,甚至可说我们末世众生也都应该修习如来上妙的权法,为什么?佛在地藏十轮经理说如来有「三种清净业轮」:

  第-、『 如来修福业轮」:此为修习持戒、布施、斋僧、供佛、放生等善业福报。一般而言,业障重的人,修行之第一步应从「修福」开始,以积集菩提资粮。「修福业轮」圆满之后,即可进修第二种「如来念诵业轮」

  第二、『 如来念诵业轮」:「修福业轮」圆满之后,虽然业障减轻了,但是智慧尚未开启,还不能够由信而解,所以先习念诵,让第八识经过念诵之熏习,而后能进入不可思议境界,得心开悟解。

  第三、『 如来定慧业轮」:这是开始正修禅定、智慧。习定与修慧,皆有其修行之次第,应依次循序渐进,不可造次、混滥。前面第一、 二两种「业轮」都是所谓的「权法」,但于修行之进程却是不可或缺的「上妙方便法门」,因为末世众生一般而言业障都很重,若想要一步登天,如练撑竿跳,想用极快速的方法成就,是不太可能、 而且很危险的事。再说,即使你要学撑竿跳,也得有根好竿子才行(有好竿子才能借助其力),那根好竿子也就是「权法」。故知所谓的「权法」还是一定要修的,但你若还没发心要如是「如法」修,也没关系,不过你至少要能起信;再退一步说,你若不能深信的话,至少不要疑,更一定不要起谤,这一点非常要紧。因为若起谤,则毁法,则误导众生,如是不但断己学佛之路,亦断他人修学出苦之路,罪障甚重。所以于佛法中,千万不要在看到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解的事理时,也不昵勉、虚心求其所以然,就顿然说是迷信。例如,看到别人敲木鱼,便说那是迷信。为佛弟子,若听他人说敲木鱼是迷信,要立即告诉他:「不要这么说,这是有罪过的;这样说,对你不好。」你若不告诉他、不提醒他,则是对他不慈悲,也是未尽佛子护法之责。

  ( b )信「实法」般若、方等种种圣教皆称为「实法」,而非权法。信受实法,表面上好像比较容易做到,而实不然,「实法」实难信解,因为「实法」甚深微妙,离言说相,离一切相,故难信解,因此,善根不足的人,于实法不能得正信解。金刚经上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故知实法实难信解。

  ( c )信「无上法」何谓「无上法」?无上法为与佛果功德相应,从佛果地萨婆若海的智慧之中出生、 流露出来的不思议法,其法最为甚深不可思议,离于儿夫一切言说戏论,是为离言法性。因为此法不可思议,极难信解,而凡夫人,一天到晚都只落在思议之中,自然很难与之相应;以不相应故,便常产生「疑」或「不信」。然而若只是心一袅起疑、或不信,还不致于落到断坏善根的地步;倘若依于不信而出口言之,起而毁谤者,则不但自断善根,更造下弥天恶业,其果报不可思议。大般若经中说:毁谤佛法者的果报是来世当堕地狱,而且是堕于最深一层的阿鼻地狱。此人须长劫在地狱中,待到此方世界的地狱经过住劫,到了坏劫,即转往他方世界的地狱中,继续受诸苦报;于他方世界的地狱经过住劫到了坏劫,其狱已坏将成空劫,则又转到第三个世界的地狱中去继续受苦。如是于十方世界的各大地狱都周遍轮流受报过一次,算是「一次报尽」;如是须七次于十方世界大地狱中受尽苦报,才得脱离地狱道。地狱报受尽,则生于畜生道,于种种畜生中受生。畜生报尽,再生于饿鬼道― ― 如是在三恶道中辗转七次受报之后,称为「果报」受尽;果报受尽后,才得生而为人。虽得人身,却是聋、盲、瘠哑、 六根不具,五百世皆受如此残障苦报,这称为「花报」(花报与果报之别为:重者为果报,轻者为花报。)五百世的花报」受尽后,再受「余报」;所谓「余报」,即是:虽能生在人中,得六根具足,但为人愚痴、合钝、难信三宝。有时虽稍得接近三宝、听闻些许佛法,但以其余报未尽故,宿昔之业习力仍在,偶而还是欢喜批评、乃至讥笑佛法。所以当我们看到人不信佛法,或是讥毁三宝时,心中就应了知:他们极可能是仍在受往昔谤深甚法的余报之苦,不能自已。详而言之,他不见得喜欢这样谤佛疑法,但他却不由自主,因为往昔的业习力甚大,常会牵引人去做一些自己不见得喜欢做的事。似此,则旧报未尽又添新业,则其果报无止无尽、轮转不息,于如来正法,则失之交臂,虽得值遇,亦不得信、不得入,欲修无期;因此于开智慧、得解脱方面,更是遥遥无期,甚是可悲、可叹!以上是讲毁谤如来甚深法所得的果报。

  ( d )信「大乘法」为佛弟子,若于「信权法」、 「信实法」、 及「信无上法」这三项都具足了,那就是成就了「信一切大乘法」的稀有信根。信大乘法亦即是上面三种信心的总目,以若不信大乘,则权法、实法、无上法,皆成无义。此外,有一点必须再三强调,那就是:「不谤大乘」这一项。 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为一切众生宣说余乘」。「余乘」指的是「三乘」、乃至人天「五乘」之法。佛之所以说三乘、五乘之法,是因为多数众生愚痴、合钝,所以须一步一步地教化接引,一讥众生能步步深入修习,渐至于无上。对于一般人,一步步地逐渐深入修学,是绝对有必要的,因此「渐教」的权法在整体佛法中是不可或缺的。以学数学而言,若我们的目标是要学天文学或是高等数学,还是须要从算数加减乘除最基础学起,然后再学代数、几何、三角等,这些必修学科即有如「权法」,等更深一步修到高等代数等时,这就相当于「实法」;而其最终的目标高等微积分、 数理逻辑,就相当于「无上法」。你若说:我只要修「无上法」,其余皆不想修。那等于是想一步登天,岂是可能的事!所以既然发心修行,就要「等心? 次第修学一切法」,于法无有爱憎分别,不取不舍,这才是菩萨应有的发心。如上所说,最近有人在研究所谓「大乘非佛说」,倡言大乘法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各位,请注意,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点心得,但亦是依佛意所说。下回若有人提出所谓「大乘非佛说」的论调,你可以反问他:「那么大乘究竟是谁说的?若说小乘法才是佛所说的,那么佛本身是大乘还是小乘?」若回答佛自身是小乘,则世问不可能会有任何佛法传卜来,因为佛自身若是小乘,则是只求自度,只求自度者,顶多只成阿罗汉,不会成佛,佛既不成「佛」,世问怎会有「佛法」?应只有「罗汉法」! 这不是很清楚吗?所以佛自身并不是只求自度的小乘!佛累劫修行,自住大乘。若「佛自身是大乘」,则「大乘是佛说」,即确定无疑。又,「除了佛之外,一切世间更无有人能说大乘。」有些小根小智人,尤其是小乘行人,他们与大乘行人最大的差别即在于:大乘行人把佛当「佛」看,而小乘人把佛只当「阿罗汉」看,他们把佛称为「大阿罗汉」,跟阿罗汉没有任何分别,就好像外道人与」些世俗学者,把佛只当凡夫看,只当一个出了家的太子看,是「教育家」(如孔子一般),甚至呼佛为「瞿昙」。小乘法中,在其五戒、 八关斋戒仪一袅都这么说:「如阿罗汉所教,我× × 尽形寿不杀生」;或是:「我× × 一日一夜不杀生,如阿罗汉所教,乃至不偷盗:等等。」但是大乘菩萨道的仪轨中则是说:「如诸佛所教,我× × 一日一夜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 不邪YIN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大乘、 小乘,其中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为何小乘人视佛为阿罗汉呢?因为自心的境界到那裹,则所能看到的也只能到那里。对一个愤世嫉俗之人而言,世上所有的人在他眼中都是坏人,多少都有些问题;他所持的想法,是与他自己的心态相应的。反之,心地好的人,看大家也都是好人;心地不善之人,这个世界所现在他眼前的,即是他自心的反应!不善。一个人的境界、心量有多高、 多大,其所见之物也就随之而有那么高、 大。小乘人的境界,最高只能达到阿罗汉,因此他们所能信受的、所能见到的境界,也仅到阿罗汉为止,与他们的心量适成正比。所以身为大乘行人,当听见有人在谤佛毁法之时,不要不闻不问地随他去,更不能愚迷胡涂随声附和,应当尽力维护正法,不纵容、 不姑息,如是,正法才有常住的希望。以上总结「信法」一项;接着讲信僧。

  丙、信僧

  一、信「凡僧」「僧」有两种― 凡僧与圣僧。凡是尚未证得圣果之出家人,皆称为凡僧。圣僧可分声闻僧、缘觉僧与菩萨僧三种。佛亦在僧数之中,前面第一项「信佛」之中已经谈过,所以此处从略。现前的几夫僧虽然尚未证圣道,但依照佛的教敕,他们是「代表佛」在传承、宣扬如来的正法,因此佛法才能师师相传,经千百年而不断。如是,以有现前僧故,欲皈依者,才有地方可去求皈依;欲受戒者,才有地方可去求戒;欲出家者,才有地方可去求出家;欲行菩萨道者,才有地方可令其正式受持菩萨戒、定、智慧;几此种种,皆须靠现前僧才得以成就,是故大家既已身为佛弟子,对现前僧也应一体敬重,于其教授亦须敬信,这就是「敬信僧宝」的第一步。

  二、信「圣僧」

  ( a )信声闻、缘觉僧声闻中的圣僧为四双八辈,即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及四向(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这些都是声闻乘中的圣僧。而缘觉乘的圣人即辟支佛。虽然大乘行人并不取着二乘道,但对于二乘之圣僧,亦须敬信、供养。再者,二乘圣僧目前虽是二乘人,但依法华、 涅盘等究竟之教,二乘之人亦毕竟成佛,因为经上说一、乘圣人于入有余依涅盘二万劫之后,亦将因缘成熟、回小向大,发无上道心,修行无上菩提,终究成佛。至于声闻成佛之义,有人以为这是大乘贬斥小乘,才作是说。事实上,不只是大乘才讲成佛,连小乘亦讲成佛。如长阿含经中的『 佛般泥洹经绣云:。佛告阿难,人不懈于经、不懈于坐起,欲作佛者,可得。。因此,众生成佛之说,不只是大乘有,小乘教中亦作是说,故声闻成佛为佛定说。大乘行人以知二乘亦毕竟作佛故受敬重。只当作是「大阿罗汉」及,如下经中所言:,对一、乘圣人不但不得轻慢,亦须一体信再者,近世有人提倡小乘,而谓佛世尊的境界亦只是阿罗汉的境界,而把佛,这实在是一大谬误;因为佛的境界实非阿罗汉所能

  ▲ 中阿含经中之频鞍娑逻王迎佛经第五云:。于是尊者郁昆罗迦叶止如意足已,为佛作礼白日:? 师,我是佛弟子,佛一切智,我无一切智。我有一切智,汝无一切智。。。(大正藏卷一

  ▲ 中阿含经中之瞿默目挞连经中,梵志瞿默目挞连问尊者阿难云:尊等等。"(大正藏卷一,六五四页)。世尊日:世尊,佛是我?如是迦叶,

  ,四九七― 四九八页)。颇有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耶?。尊者阿难答日:都无一比丘与世

  ▲ 长阿含经中之七佛父母姓字经中云:。:. .佛以天耳闻诸比丘共说是事,佛即到诸比丘所问言:?属者若曹共议、语何等?。诸比丘言:?我思念佛最神、道德妙达,所知高远,无能过者。。。(大正藏卷一,一五九页)

  ▲ 长阿含经中之佛般泥洹经卷下云:。比丘言:?佛是天上天下之尊。。。(大正藏卷一,」六九页)

  ▲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云:。时尊者宾头卢以手举眉毛,视王(阿育)而言:?我见于如来,于世无璧(类,身作黄金色,三十二相好,面如净满月,梵音声柔软,伏诸烦恼诤,常处于寂灭。。。(大正藏卷二,一六九页)

  ▲ 贤愚经卷四、「出家功德尸利芯提品第二十二」中亦云:尔时王舍城尸利芯提长者,其年百岁,闻世尊赞叹出家功德如是无量,即往迦兰陀园,欲见世尊,求出家法。世尊不在,即至舍利弗所,求听出家。时舍利弗念此老人三事皆缺:不能学问、坐禅、佐助众事,故不听其出家。次向摩诃迦叶、优波离等五百大阿罗汉,求听出家,以舍利弗不听故,彼等亦皆不听出家。尸利芯提还出竹园,悲泣懊恼,举声大哭。世尊即于其前踊出,放大光明,相好庄严,: . .告尸利芯提:谁能举手于虚空中,而作定说:?是应出家,此人不应。?"长者白佛言:。世尊,法转轮王第一智子,次佛第二世间导师,舍利弗者,此不听我佛法出家。。尔时世尊:. .而告之言:。汝莫忧恼,我今当令汝得出家。非舍利弗,三阿僧祇劫精慰苦行,百劫修福。非舍利弗,世世难行,破头挑眼、髓脑血肉、皮骨手足、耳鼻布施。非舍利弗,投身饿虎,入于火坑,身琢千钉,剜身千灯。非舍利弗,国城妻子、奴婢象马、七宝施与。非舍利弗,初阿僧祇劫供养八万八千诸佛,中阿僧祇劫供养九万九千诸佛,后阿僧祇劫供养十万诸佛世尊,出家持戒,具足尸波罗蜜。非舍利弗,于法自在,何得制言:此应出家,此人不应。唯我一人,于法自在。唯我独乘六度宝车,被忍辱皑,于注0 提树下,坐金刚座,降魔王怨,独得佛道,无与我等。汝来随我,我当与汝出家。": . .时尸利芯提,解法无常,厌离生死,尽诸结漏,得罗汉道。(大正藏卷四,三七七― 三七九页)可见「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问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是大小乘共有的教义,故知佛世尊确定超过声闻,阿罗汉绝对不如佛。以上是依经教,且是依大、小乘教典所说来引证。此外,还有一个事实,更可证「佛过阿罗汉、阿罗汉不是佛」:大家都知道,佛弟子中光是常随的大阿罗汉,就有一千一)百五十人,不在常随的,更不计其数。且在此常随众中,更有不少人是在第一次见佛时,即于当场便证阿罗汉,还有更多弟子是在短期内(或几天? 或几个月)即证阿罗汉,而这些弟子在证得阿罗汉道之后,即尽其一生,随侍佛侧,但他们跟随着佛,并不是在侍候佛的起居生活,因为佛不要人侍候他,他什么事都自己来,直到老时,才答应一讥阿难为佛之侍者。那么这些大阿罗汉们,既早已成道(已经学成毕业),不用再学(故称「无学」),为何还跟着世尊,作什么?诸位如果看经,(尤其是阿含经),就知道:这些阿罗汉,即使成阿罗汉以后,还是一直在跟世尊学,事实上,所有的四阿含经都是世尊对这些弟子讲的经;因此可知,这些阿罗汉于证道后,虽号称「无学」,其实还是继续在学,故知所谓「无学」也者,实是如来之权说,其真义为:阿罗汉于声闻教中已达「无学」,但于超过声闻之教,仍须要学,仍然一辈子都学不完。又,我们看阿含经中,在在处处都有那些阿罗汉弟子请示世尊问题,有时是有人问阿罗汉问题,他不能答,而来请世尊开示,这种事连舍利弗? 须菩提等十大弟子都常发生;不但如此,有时甚至众中发生纠纷时(例如诽谤等),这些大阿罗汉不能解决,只好去请世尊排解。这些事情在经中为数不少。由此可见,「阿罗汉不是佛,佛非阿罗汉」。若违是说,则违于经教,有混淆圣教、误导众生之过。若结其罪,实是破佛、贬佛。(与赞佛正好相反。)

  ( b )信菩萨僧这裹所说的「菩萨」是特指入菩萨正位的三贤十圣大菩萨。因为我们修的是菩萨道,故信敬菩萨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菩萨之真身,凡夫俗眼不能得见,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对于菩萨的威德都有明显的感应经验,故有些人对于信菩萨始终有困难。如果对菩萨的信心,一时无法成就,久久黑习,也许就能增长。但信根是很珍贵的善根,并不是很容易? 或没有条件就能生起;在障碍信根生起的原因之中,最严重的,就是知见不正。若人知见不正,其信根便会被摧折、破坏,犹如将种子下在瓦砾、石砾之中。而在妨碍信受菩萨的不正知见中,最重大的,莫过于信受近世有些学者所说:「在南传佛教中原来并无菩萨,甚至没有菩萨这个名词。菩萨这个名词,根据考据,是后期的大乘教中,才发展出来的。」这种说法,实在是不正确的,是歪曲事实的。因为「菩萨」一词,不但在大乘教典中有,连小乘教典中也是多得不得了,只可惜今人因多不读经,才任凭有些人蒙蔽事实,胡言乱语,诳惑众生。真不明白他们为何要这样做。或许是由于业力使然吧!如佛世时,也有些人以业因缘故,讥毁三宝,乃至恶心诽谤世尊的都有。今为护持如来正法,特举经中数例,以证实「菩萨」一词,不是大乘才有,也不是大乘经典中才有,更不是什么「后期大乘」才「发展」出来的,而是小乘经论之中明明都有记载,且遍及各处:小乘四阿含中及诸阿昆达磨藏(论藏)之中,到处都有。(诸有智者,须依如来三藏圣教,切莫违反圣教,而致谤法,亦谤圣人(菩萨),更莫随顺愚人兴谤,「见谤随喜」)。以卜引小乘经论数例证明「小乘中也有言及菩萨:一、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中佛为应诸比丘心之所念,而说贤劫第一尊佛、昆婆尸佛之因缘时说:。诸比丘当知,诸佛常法,田比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 . . . .。。接着释尊又说颂日:。四方四天子有名称威德天-帝释所遣善守护菩萨。然后经中又说:。佛告比丘,田比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接着世尊又说偈言:总计而言,萨」之词。笠0 萨住母胎其母心清净之后,世尊又说偈言:天中天福成无有众欲想太子生地动大光靡不照此界及余界上下与诸方放光施净月具足于天身以欢喜净音转称菩萨名。释尊在讲述昆婆尸佛成佛之前的这一节经文中在长阿含? 『 佛说七佛经脸中,释尊说七佛因缘时- . : OI … J ,共享了二十七次「菩,共享了「菩萨」词十)二次,「大菩萨」一词一次,「菩萨摩诃萨」一词亦十三次。三? 释尊不但称先佛未成佛时为「菩萨」,而且于自身未成佛时,亦自称「菩萨」!如长阿含经中『 佛般泥洹经脸卷上,佛言:。佛为菩萨时,从第四兜术天下来,入母腹中,时天地为大动。菩萨从右肠生时,天地大动。菩萨得道为佛时,天地大动。"由以上略举之例可知:「菩萨」一词为大小乘经中共有,因此「菩萨」一词,不是「后期大乘中发展出来的」。换言之,也就是说「菩萨」一词不是后人杜撰的!更不是后世的人发明来贬斥小乘的。反之,佛都自说,诸佛成佛之前,都是「菩萨」,释尊自身也是一样,是「释迦菩萨」,且「诸菩萨成佛之前不是阿罗汉」,成佛之后也不是成阿罗汉。对一切法的判别,佛法中说有四种「量」:L 现量,2 .圣言量,汪比量,小非量。兹分别如卜:

  1 .现量:即得道之圣者,以圣智、圣慧眼照了一切法现前之性相,即是诸法实相,称为「现量」境界。

  2 .圣言量:佛世尊、或其它三乘圣者,为利益教化众生,依自证之「现量」境界,而宣说之种种教化、开示之法,称为「圣言量」。以圣人不妄语,故圣言量是确定可靠不谬的,可为众生修行之所依。

  3 .比量:此为佛弟子中之有智者,自尚未证道,于诸法实相,依于如来之「圣言量」,而得信解? 比量而知,称为「比量」

  4 .非量:此为凡夫之无智者,自未证圣道,于诸法实相,不依如来之「圣言量」,而依自心妄想分别去测忖、取着,其结果常是与实相相违背,是错谬的,称为「非量」依此四量,我们就应了知:身为具缚凡夫的我们,于诸法实相,以及圣人的种种境界(举如圣人的身、语、意、智慧、三昧等),目前都还无法亲证而得「现量」之智,因此我们必须依「圣言量」而修学,绝不可依儿愚之人所作违背圣教的「非量」之言说,才不会被误导? 被害。

  例如前述的「菩萨」一词,大小乘圣教之教典中,明明都有,何以听信愚妄的伪善知识之言,而自坏善根? 自毁菩提前程呢?若不明究一袅? 不分皂白,就也跟着乱喊,为此造罪(谤菩萨? 谤经、毁法)而堕入恶道受苦,岂不是太冤了?关于佛语谛实、决定不虚、佛之「圣言量」决定可靠、决定为一切众生法身慧命之所依,这一点,再举一例以证之:长阿含? 『 信佛功德经绣、不:。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出真实语,无有虚妄,亦无绮语,而不两舌.. . . . .。。故知「佛不妄语」。须知「妄语」是一种依烦恼心所起之法,而且,不要说佛不妄语,连菩萨、罗汉也都不妄语;不但诸佛、菩萨、罗汉不妄语,甚至连受持比丘戒? 比丘尼戒及五戒? 八戒的在家弟子都不妄语,更何况佛及三乘贤圣― 退一万步说,如果佛还行妄语,则连做在家居士的资格都不够!何况能灭烦恼、出生死、证无上菩提l 故知佛语真实,佛语为圣教、圣言量,为一切众生之归依处,若不信佛语,这世问还有什么人的话是可信的呢?因此建议大家:在这末法恶世,邪说横流之际,若不小心听到谤佛毁法的话,应马上警觉地提醒自己:「佛不妄语」,「佛语谛实、决定不虚」,「我应相信经上所言,依经而行,不依他说。」这样就不会被迷惑、被骗、 被害,试问:你若被骗、 被害而受苦时,要怪谁?!怪佛菩萨没保佑你吗?还是怪骗你的人?还是怪你自己?当知应怪自己。为什么?应怪自己宿世所修善根不够,所以才感得如今有接触愚妄邪见人的因缘,又加上慧根不足,不能判别是非,不能看破其邪妄,再加上信根微薄,所以被邪人一说就动心。就如台谚中说:「神明千呼万唤喊不动,小鬼一叫就走。」所以要怪的,还是自己;但事既己如此,再怪自己也没什么用,此时当如何是好?答:应心生忏悔― 忏悔自己「累劫不种善根、 不近善知识,乃至好近恶知识,好听邪说,喜染污、恶不善法,喜信受不正知见、邪知邪见,致有此报。自今起改悔,后不复造,不再亲近恶知识、 邪知、邪见、邪说;并发心护持正法,亲近拥护善知识,并发愿,愿得速能值遇真善知识,从善知识处听受、奉持正法,速入正知见,得正修行,起于正智,乃至破斥邪伪、护持众生。」若能如是如实忏悔,发愿回向,经云:「忏已无罪」,罪障即灭,以罪灭故,心无云翳,心即光明,心光明故,智慧善根于是萌发,乃至得于如来正法心不动摇。接着,再引一部一般称为小乘论典的『 俱舍论绣,以证明小乘经典中,不但也谈菩萨,而且还称扬赞叹菩萨及菩萨功德。兹引原文,并附上白话,以飨读

  者:【 论】 :r 何缘菩萨发愿长时精进修行方期佛果?。白话:「什么因缘令菩萨发愿,长时问地精进修行,才能成就佛果菩提?」【 论】 :。如何不许愿长时修?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慧资粮、六波罗蜜多,多百千万行,方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定应发长时愿。。白话:「你为什么不赞成要发愿长时修行?无上菩提是很难得的,不是轻易可得的,因此如果不是发大愿修广大行,是不能成就的。菩萨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集广大福德及智慧的资粮,及修六波罗蜜多,及无量百千苦行,方能证得无上正等)一口提;因此若要求无上菩提,必定应发长时的大愿」(― 可见菩萨发大愿,)一一大阿僧祇劫修无量大行,不但大乘经典如是说,小乘经典也如是说,连六波罗蜜也并非只有大乘经典才说。)

  【 论】 :。何用为菩提久修多苦行?。

  白话:「为什么要为了菩提而长久做许多辛苦的修行?」

  【 论】 :r 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故求菩提,发长时愿:云何令我具大堪

  能,于苦瀑流、济诸含识,故舍浬盘道,求无上菩提。。

  白话:「菩萨为了想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以求菩提,而发长时愿:如何能令我具备广大的堪能(能力? 能耐),而于生死苦的瀑流之中,得以救济诸有情(含识),为达此目的,故舍只求自度的涅盘道,而求无上菩提。」

  【 论】 :。济他有情,于己何益?" 白话:「救济其它有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论】 :。菩萨济物,遂己悲心,故以济他,即为己益。。白话:「菩萨救济他人,就是完成自己的悲心,因此救济他人,便是自己得益。J

  【 论】 :。谁信菩萨有如是事?。

  白话:「谁会相信菩萨真有做这样的事?」

  【 论】 :。有怀润己,无大悲心,于如是有情,此事实难信;无心润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难信。如有久习无哀愍者,虽无益己,而乐损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萨久习慈悲,虽无利己,而乐他益,如何不信?又如有情由数习力,于无我行不了有为,执以为我而生爱着,由此为因,甘负众苦。智者同悉如是。菩萨由数习力故,舍自我爱,增恋他心,由此为因,甘负众苦,如何不信?又由种姓异,有此志愿起,以他苦为己苦,用他乐为己乐,不以自苦乐为己苦乐事,不见异益他而别有自益。。

  白话:「有心利益自己,而没有大慈悲,对这样的人来说,菩萨之事实在难以

  相信。但对于没有利己之心,而具有大慈悲的人来讲,菩萨之事并非难信。譬如

  世问有一种人,长久以来宿习好行无一公愍同情他人之事,反而喜欢作损害他人之事以为乐,虽然作此损人之事于他自己并无利益可得,他却能乐此不疲,这种人是大家都知道的。同样的,菩萨因久习慈悲,常思利他以为乐,虽然作此利人之事于自己并无利益可言,菩萨却能乐此不疲,你为何不信?又如有些有情,由于宿昔习气之力,对于『 无我绣之诸行不能了达,将有为之法计执作『 我绣,而生贪爱执着,继而以此『 我爱绣为因,而甘负三界轮转之众苦,亦不求出离。这种人,是有智之人都知道的。同样的,菩萨由于宿昔修习之力故,能舍对自我的贪爱,而转爱众生,以此爱护众生之心为因,甘负众苦,你为何不信?又,菩萨由于他的种姓不同,才有这种志愿生起:菩萨看见他人受苦即如同自己在受苦一样,看到他人快乐即如自己得到快乐一样,而不以自己的苦乐为追求或努力的目标,也不认为除了『 利益他人脸一事能于己有益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的事更能令自己得益。」【 论】 :r 依如是义故,有颂言: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

  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

  白话:「依以上的义理,而作以下的偈颂:

  下士(凡夫)勤勉地找寻各种方法,

  永远也只是为了求自己一身的快乐。

  中士(二乘)则求灭自身轮回之苦,

  因为三界非乐,一切有为法是众苦之所依故。

  上士(菩萨)永远勤求一切法门,因此虽然自己受苦,但他人却因而得到安乐;并且能令他人之苦永远息灭而达涅盘,之所以能做如是难事,是因为菩萨视众生如己故。」由以上所引,可见连小乘的经论都说有菩萨,我们有幸生在大乘佛法的国度,为大乘佛教弟子,如何不信?连小乘的论典都如是称扬赞叹菩萨,我大乘弟子,如何不信?如何要疑?如何要随他愚妄之人谤菩萨是无,造无央罪?

  丁、信真如在一切信心里,以信「真如」最为难能可贵,因为真如与甚深佛法一样,凡夫俗眼不得见,且真如本性是离心意识? 无法以仪器蠡测的,亦无法以眼、耳、鼻、舌、身、意去衡量,故没有体验、尚未见性之人而能起信,当知是人甚难稀有,定是累劫久修善根之人,方得如风、信三真如对真如的信心又可分为「信自真如」、 「信他真如」、及「信真如平等」三项,兹分别讨论如下:1 .信『 自真如」此义即,信自己五蕴身心之中,有真如本性存在,此事实大不易;因为依于权教,我们了知:我们现前的这五蕴身心,是污染、臭秽不净的,这样的一具臭皮囊,岂会有这么宝贵的真如含藏于其中呢?虽然你尚未证得「自心真如」,无法亲见其面目,可是如来的确如是开示我们。『 楞伽经绣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譬如你拥有一座山,山中蕴藏金矿、银矿、钻石矿等。因你既不是地质学家,也不是探矿家,所以你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你自己的山中还有宝藏。如果忽然有一天有个普通人告诉你说此山有宝,你若不相信,这是可以理解的。倘若有位专家,他具有专业知识及上好仪器,且已准确地测出山中确有金矿,此时,你若还是不信,便徒然与大好因缘擦身而过,失之交臂。当知一切众生自身这一座宝山一畏,的确藏有真如本性之真金宝矿,无始以来,常住不变,未曾增减,只是尚未加以开采、提炼罢了,而这开采、提炼就是修行、信解行证。其实学佛中最难之处就是这「自信」。自信什么呢?自信我们都「毕竟成佛」。因为自信我能成佛,我确实有此潜能,所以我才可能发心努力去修行及至佛道,因为有希望的缘故。就如我们参加联考,如果相信自己「一定考不取」,则怎么会去用功读书、去准备应考呢?就是因为相信我有机会考取,所以才可能尽心努力去准备,以期能一举成功。所以修行能否成就,与自信心的大小是有必然的关系的,而这自信的具体内容,即是信我自心中具有真如本性,若得如是信心,则与如来一切最甚深的道理相应,速能趣人第一义谛。

  2 .信「他真如」

  这是指信其它众生也同样具有真如本性。故知:一切众生及我皆同具此性。由于信我本具真如本性,故努力修行,以期证得此性。同时,也因信一切众生,乃至娟飞蠕动,亦皆本具真如本性,故不遗余力地去利益他、教导他,令他也能疾速明见本心本性,证自真如。

  3 .信「真如平等」于「信自真如」及「信他真如」之外,尚须信「诸佛」及「我」及「一切众生」之真如是究竟平等的。真如无高下,三界、六道、乃至十法界皆悉同一真性,「佛与众生无一、无别」。十法界中,唯相上有别,其性皆一,不分轩轾,究竟平等。众生之间的差别在于:我们各自所造的业,其种类与程度不尽相同,染净程度亦不同,因此业障的大小与福德的多寡也就不同;以此之故,目前各人自心所含藏的真如本性,其所显的功德之「用」也就不同。佛之三障已消,三德己圆,故佛之真如本性之功用得以完全显现出来。因此,虽然在理上而言,信「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但在事相上,众生之本性仍为烦恼垢秽所缠,不得显说处发,须努力开发,方得证入本具之性。如『 圆觉经脸云:修行有如开矿。马祖大师有一回上堂时云:「汝等各信自心是佛! 」我们一般人学佛有一最大的难,即是黄蘗大师所说的:「信不过」;信不过什么呢?信不过诸佛祖师所,亦信不过自己。最后,佛在经中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谓邪师?邪者,不正也,知见不正之人而为人说法,即成邪师,传播邪见故。邪何师说什么法?邪师所说的法,常是混淆正法,谤佛毁法,坏人善根,乃至破佛、破法、 破僧;他所说法,令人越听越不信、越听越不敬三宝― 亦即:令人听之后,对佛法的信心越来越少、对三宝之恭敬心越来越微弱。毁谤正法之中罪咎最重大者,莫过于谤真如法;因为真如为一切法之本、一切法之王,乃至是如来成佛之本― 若无真如,何得有如来?不幸被佛言中,当今已有一派佛学家着书立说,肆力毁谤真如法,实令人忧叹,须知其来世果报将不可思议,希望大家警觉:此为末法时期之一大魔事。『 大般若经绣中的「觉知魔事品」、及龙树菩萨之『 大智度论脸中的「释魔愁品」皆说:若能觉知魔事,即不受其娆。故愿一切佛弟子皆不受其虚妄巧言之所迷惑,如是则汝之慧命幸甚,佛教幸甚。

  接下来讲「三宝与真如的关系」:

  二、『 三宝」与「真如」的关系

  「佛、法、僧」三者以有真如故为宝,故三宝与真如有如下之关系:

  1 .「佛」以「真如」为宝佛自证真如,以真如为宝,故称为「佛宝」。若无真如、亦不成佛宝。佛因已证得真如本性之无上宝,所以称为佛宝

  2 .「法」以「真如」为宝一切佛法皆是如来自证真如以后,为欲阐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真如), 莫轻他,若皆能依佛之开示而修,则一佛亦不得成佛,故称性而说者。且如来所说法,其最终目的故皆得作佛,因此佛敕一切众生莫自轻、切众生皆能自证,自悟本性,自致成佛。真如对「法」重要性,举要言之,本不以真如为依归,则不得为即佛法中的任何一法若无真如,若不以真如为「法宝」,以此法中无真宝故。

  3 .「僧」以「真如」为宝僧宝是依佛所开示的法宝而修行,以自证本具真如之宝。僧众如是自修,亦如是教他修,以期共证此无上真实法宝,故僧众得称为「僧宝」。因此,僧宝必须是信解、受持、 修行、乃至证入真如本性之佛出家弟子;易言之,即:此僧奉真如本性为宝,故称「僧宝」;反之,若有人但出家,然而不信、不解真如之宝,不依佛教敕而修行,以期契悟、证入真如之宝,则虽为僧,实亦不得名为「僧宝」,以此僧实无如来所授之宝故。佛、法、僧三宝皆以真如而为宝;而一切众生心中亦皆本具真如,众生若自修悟得此本具之性,即能成就「自心一体三宝」,亦称「理体三宝」,此乃由于此「一体三宝」为由真如一心之所含摄、所显现,最极清净圆满故。且。消业、起信之夫若有人虽然想学佛,但于佛、法、 僧三宝无法深心真实信受时,当如何解决此问题呢?不能深心信解,表示此人八识田中有深重的业障存在。众生自无始劫来,造作种种恶不善业,「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就如「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所说:「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如何得消此无量无边之重业呢?礼佛是最好的方法;礼佛虽然很累,可是最有效。如果所造的业是身业,便要用身业去修,才能对治,才易消;若所造的是口业,就要用口业来修、来消;所造的若是意业,则从意业上去修、去消。冉者,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重业如杀、盗、YIN等,都是身恶业,所以须礼拜诸佛,才能对治消此等恶业。其次,我们累世以来,所造的无量无边之两舌、 恶口、绮语、妄语,这些都是口恶业,口业则用念佛、念经、 持咒去对治、消除它。我们无始世来,所造无量无边的颠倒妄想,贪、 瞋、痴、慢、疑等,这些都是意恶业,须用意业的修行,如修种种意地中的忏悔及观行来董一习对治、转变它。有人问:若要速消业障、 速能生信,有何办法?有的。兹依于如来经教,再稍微发挥一下。

  礼佛、忏悔

  礼佛忏悔业障,于一切修行人皆是必要的,并不限于业障比较重的人,因为即使普贤菩萨的成佛法门之十大愿中,亦有礼佛忏悔。慈舟大师在其『 大乘起信论脸的讲义一袅曾说:「如果有业障而不去礼忏,依法修行,则不能名为正修行,是为邪修。」有人说:拜佛我不喜欢,我只爱看佛经。但如果你执意不礼佛? 只看经,那么「说食不饱」,你的障碍也一定无法跨越。若硬是逞强、逞口舌,而不肯「下心」礼佛忏悔,则很容易为魔所趁。所以修行消业障第一步应先礼佛、忏悔。又,礼佛是为了去除「我慢心」,忏悔是为了修「惭愧心」;若我慢心重,心高不下,又缺乏惭愧心,则对佛? 法、僧三宝便无法生起净信。因此一切修行人皆须礼佛、修忏悔法门。

  二、谓诵经典

  因佛所说经典有无量功德,行者读诵时,即能于冥冥之中,黑入行者的本识,而转化其业力,从而消解无始以来八识田中之恶业。读诵时,若不会「诵」,则用「读」的方式亦可,但必须读出声音,若不出声,则成默念,默念则只修意根(意业),而「音声念诵」则是三业齐修,故功德、成效较大。再者,若修念诵,最好在佛堂,若无佛堂则须在一净室(如书房等),室中打扫清净、收拾整洁、不置杂物,于其中高架上置一佛像或菩萨像,以香花果品供养;念时最好长跪,长跪表示虔诚、精进一心,故业障消得快,若因身体受过伤,或有病在身,不能长时跪,则以蒲团正坐而修。又,修念诵法,乃至一切修行,皆须有恒,不得一时兴起、偶一为之,或是修一天? 休五天,如是则是进一步退五步,难得其效。最好是在佛菩萨前,于六斋日发愿受持多少部,每日受持若干,如是虔诚一心,久久自然奏功,菩萨感应。又,修念誧时,最忌中途与人交谈,或接电话,或上洗手间等。佛的教典中,有些是特别适合念诵的,佛于这些经中,都说明了读诵这些经典能得大功德,乃至说出了有哪些功德。以卜简略举出几部适合念诵的经典。

  1 .地藏菩萨本愿经诸经中,消除粗重业障最快最速的,莫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以此而言,地藏经可说是最慈悲的经。当然,一切菩萨皆是慈悲平等的,但是依我个人的因缘及经验来说,我觉得地藏菩萨是最慈悲的;那是因为地藏菩萨是专门教化「智能不足」、「残障儿童」的。(业障重的人就有如智障、残障一般。)业障最重的众生莫过于地狱众生,或三恶道众生及人道中信根微弱者;而地藏菩萨以大慈悲愿力,累劫精进度脱三恶道众生。其实我们一般人业障也是很重的,这就是为什么直至如今我们还在此轮回之中。念诵『 地藏经绣最可贵的一点是可以消除重业之障,速能克服学佛中最困难的一关― ― 亦即,速得于「三世因果及六道轮回」起信。老实说,对于这一点,我以前也不是很信,后来有一个因缘,我修了『 地藏经绣七七日,每天诵『 地藏经绣一部,念地藏菩萨圣号一万声。在开始时,没有任何感应,但是到后来,越念越起劲,我发觉是『 地藏经绣中所提的普广菩萨受佛教敕在加持:因为此经中,佛敕普广菩萨要护持此经,令诵此『 地藏经脸之人,能速得不退,精进再精进。所以我本来只发愿修一个星期而已的,结果修完之后,不觉得累,不厌不倦,又发心加修了三个星期,最后又再修三周,总数变成专修七周。在这修法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就破了不信六道― 天、 人、 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这一关,于六道轮回的基本道理起了未曾有的信心,而且与六道轮回有关联的三世因果,也从此而得决定信,冉也没有任何疑惑― 你说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以前纵使费尽口舌,用种种思量? 种种推理,困心衡虑,也都不得其门而入― 想要信都没办法。如今,丝毫不用再去思议,即得如是殊胜之「决定信」;自此以后,我才成为名符其实的佛弟子,才真正进入真实的修行路。地藏菩萨本愿的威神之力,真是不可思议,正如佛在经中分明赞叹地藏菩萨时所说:「地藏、地藏,汝之愿力不可思议,汝之威神不可思议」,以善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故,令于菩提道得正修行故。诸位若于修行也有这个信心上的苦恼,便须如实地去诵 地藏经,求地藏菩萨慈悲摄受。你若不会诵,不会敲木鱼,则用读的也行。要晓得木鱼亦有无量功德,千万不可说「那是迷信」,或说「敲木鱼是老太婆作的事」等等毁法之言;亦不可如愚痴人一样妄想分别而说:木鱼只是有如佛教的「乐器」l 为佛弟子须正信正解:木鱼是「法器」,依之修行则具无量功德。

  2 .普贤行愿品、药师经、阿弥陀经此外,亦可诵「普贤行愿品」、『药师经、『 阿弥陀经』 。如果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三界不能起信,可诵『 地藏经绣;如果对三世十方佛、十方法、十方菩萨无法信解,则要诵「普贤行愿品」、 或 药师经,若诵 阿弥陀经亦能生信。你若说:我智慧未开,无法完全懂得这些经义。那也没有关系,你目前暂时只要「闯直诵去」就是了,久而久之自然能令你生出净信之心。然而并非只是偶而诵诵即可,必须要精进地修持,持之以恒,每日都要诵全经一遍(能固定于晨朝作早课最好),若能三七日精进,每天诵三部,则功德更殊胜无量。我所说的每天诵一部,是指诵地藏经而言,若持诵 药师经 『阿弥陀经,因经文并不长,则每天一部便稍嫌少了些,若能早晚各诵一部,则功德殊胜。若能于六斋日持斋戒清净专修,早晚各诵二部,加念佛号一万遍,则功德殊胜无比。佛的不可思议境界,凡夫之智是无法测知的,『 阿弥陀经绣一开始,佛告诉舍利弗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哇,十万亿佛土!这是何等的一个数字,我们凡夫的脑袋如何能装得下?如何能想象得到?如何能信解?但是诵久了,自自然然就有信根生起,这便是所谓不可思议「黑习」之力。

  3 .大悲咒、域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普门品诵「大悲咒」或 大悲经、「普门品」,持诵熏习久了,亦自然能于十方一切菩萨的无量功德生起正信。不但能够正信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威力,亦能信一切菩萨的威神之力,当然也信菩萨皆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比喻的,有如神话一般。

  4 、法华经、涅盘经

  如果对「真如本性」或「佛性」的信解有困难,则应诵 法华经绣或是『 涅盘经绣。因为此二部经是佛所说关于「真如本性」或「佛性」最高的经典之一。若再能诵『 华严经』 则更好,只是 华严经是大部头,一般人很难诵持。法华经则可以逐品地诵。如果真能照此如实修行,必定可以深心信解,速能成满大乘信位菩萨的「初信四心」(信佛、 信法、信僧、 信真如),令初信速疾满心,即于今世中入于菩萨正位,如是则于菩提道为诸佛之所护念、加持,速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之行。祝各位修行顺利。

  【 附注:此大乘初信位四心:信佛、 信法、信僧、 信真如,亦即是马呜菩萨于其大乘起信论中所阐示的要目。】

  一九八七年七月三日讲于美国纽约庄严寺第二届佛学夏令营(时未剃染)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日定稿于台北大昆卢寺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成观法师:六祖坛经义解

成观法师:观所缘缘论义贯 目次

成观法师:观所缘缘论义贯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成观法师: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者

成观法师: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二章 释论文 第一节 破斥

 

后五篇文章

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成观法师:公案

成观法师:修福、惜福与擅波罗蜜

成观法师:释燃身献佛义

成观法师: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