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五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五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五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09年12月11日

  请合掌

  南本无师释迦牟尼佛(3称)

  开经偈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止乃,伏就是降服,结就是结缚,这个结也就是烦恼的异名,烦恼很多别名。一个是结,一个是缚,还有惑。结因为绳子打结难解,取这个烦恼难解开的意思;而且这个烦恼一定不是单独的一个,所以一定跟别的东西纠结在一起。缚就是烦恼能把我们的自心缚住、绑起来,让我们的自心不得自由自在,所以叫做缚。惑因为烦恼能够迷惑我们的自心,让我们迷失,所以就称为惑。烦恼还有一个异名叫做缠,也是烦恼的异名。所以止是降服烦恼的最初的门,第一个门;观是断惑之正要,要断惑必须要用观。

  如果你们看过不动明王像,就知道不动明王左手拿绳子、右手拿剑。绳子就是要绑的,绑什么?把烦恼缚住不要让它自由,这等于反其道而行;把烦恼缚住, 抓起来.这个就是伏了。抓起来以后降服它,降服以后还不够,把它绑起来不能自由活动,还不够,接着在用智慧之剑一刀两断把它砍死!所以把烦恼解决掉就清净了。这个观有点象不动冥王的智慧之剑或是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之剑一样,是斩烦恼贼的。所以观就是智慧之剑,是断惑。斩就是断。斩断一切的烦恼的正要。要就是要门,最正的要门称为正要,指如来法的要门称为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接着智者大师日解释止又可以怎么说呢?止是要爱护、长养我们的心识的善知。因为我们的心识有好的、也有坏的。现在要长养好的地方、爱护好的部分,因为除掉惑、散乱、除掉一切染,因为染恶去除了就等于是保护好的,就好像我们种树或是种稻一样,把草除掉了就等于保护那个植物,让水分、肥料、阳光全都可以让我们所种植物都吸收到,而不会被那些蔓草、杂草吸收了;如果被蔓草、杂草吸收了,我们所种的植物就长不好,同样我们心中也有五杂的蔓草烦恼,如果烦恼不除的话,即使灌多少的如来甘露,都被烦恼吸收掉了,所以真正真心本性得到甘露的滋润就不多了,大部分都给烦恼内耗掉了;要先止,止等于是耕种的除草。所以除蔓草就是爱养我们心识、我们植物。

  [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那观呢?因为是用慧观,能够驱策,而且发展出神解,因为有慧观所以能够策发神妙的理解。观就是这个妙术、妙的方法、微妙的方法。[止是禅定之胜因,]再说止是能够得到禅定的,佛禅、佛定殊胜的因,[观是智慧之由藉。]由就是来由,藉就是依靠,来由跟依靠。观是什么?人要有智慧就必须根据、依靠智慧,根据依靠观所以才能有智慧,观是智慧的来源以及依靠。看宝静大师的解释,[初句,征起,正显止观之功能。]征就是征问,起就是发起,[结,是结使烦恼,] 称为结因为这个结都是一团解不开,所以把烦恼称为结。烦恼结凡夫是没有办法解开的,只有佛菩萨、大术才能解得开。[谓见思结、尘沙结、无明结,]见思结就是见思惑,尘沙结就是尘沙惑,无明结就是无明惑,称为三惑。二圣断见思惑,大圣菩萨在初地以前就断尘沙惑,入地以后断无明惑。

  [凡夫众生,被此三种烦恼所结缚],捆住了,[所以终日昏昏糊糊,扰乱不休,以止之工夫,]因为有止的工夫,这部坐禅法要讲述,虽然宝静大师他的文字也不深,但是他还是用了简近的文言文我讲的时候顺便讲过去,象那些单字解释你不要把他当成白话文来看,我很快讲过去你就很快把他记下来。以在文言文是用因的意思,[能伏此三种结惑,]能降服这三种结惑,[然仅能伏,]但是止的功能也只是能够伏而已,止就是把它息止、压伏、压住让它起不来,起不来就是不起现行;虽然不起现行它只是伏,爬在地下而已,并不表示它不会在起来,为什么?因为你一旦不在伏它、压它的时候,它就起来。也就是说一旦你的定力失掉的时候,你没有定力烦恼就又在起来,也就是说入定你伏烦恼,出定烦恼又起。出定当然也不会马上起,它会慢慢的慢慢的起来,跟着你的生活随着你散乱的程度,如果你出定以后马上就去做种种的消费,或看电影,那很快烦恼心又起来了,定力马上就失了。

  如果你出定以后还在兰诺或是在山里,他定力的余韵还是会一直存在,还是会余音缭绕,不会马上就没有了,而且因为没有外缘,你因为在兰诺或清净处没有外缘的关系,你的定力还是有一点余音缭绕,然后你的烦恼也没有外缘把它勾起来,所以烦恼还是会不起现行,维持相当久的时间。所以还是要离缘、离散乱缘、离烦恼缘这个是更加的、究竟的。否则你好不容易修了定,然后又去亲近烦恼又起来,然后修定又起来,那样就浪费很多的心神。

  止的功夫只能伏烦恼,[而不能断]烦恼,[犹如以石压草。]好像用石头压草,你压了草,这个草是不会断的、不会死的,你只是把它压低、压平而已。[故止者,]所以止这个东西,文言文的‘者’是当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理由的意思。[乃降伏结使之初步;]乃是降伏结缚烦恼的第一步,所以要降伏烦恼第一步就要做止的功夫。[观,即正观慧照,]以正观的智慧先照了自心的烦恼相,照了以后断除,最后照了自心的清净相。

  [欲断除众生心中之烦恼,须用观慧以断除之。]下面用比喻[如以利刀,斩草除根,永不在生。]前面的比喻是用石头压草是止不能断根。如果要断根的话就必须要慧观的利刀来断除草的根,令它不会在生起。[故观者,乃断惑证真之正要,]断烦恼、证真理、证真如的正要。[最初入手,非伏烦恼不可,烦恼伏],最初要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先伏烦恼,烦恼一旦伏了,[则断之易也。]把它斩断了就很容易了。[是知非止不足以伏结,]是知就是因此,因此就知道止不足以伏结,如果不是止的话,若非用止的话就不足以能够伏结、伏烦恼,[非观不足以断惑。]如果不是用观的话就没有办法断惑、断烦恼。[所言正要者,]所言就是上面所说的,上面所说的正要这两个字,[目的在断烦恼、了生死、成菩提。]是说修持止观的目的是断烦恼、了生死、成菩提,不是为了别的。你修止观、打坐不要为了别的,不要为了要求身体好治病、或是要充电、或是松懈、或为了坐了很舒服、或为了要修种种境界,那个都不可以,都不对。 [无论何宗修行,]无论佛法的那一宗修行[皆使人断惑证真,而为根本,故谓之正要],都是要叫人断惑证真的,这才是根本,所以修持止观的目的是断烦恼、了生死、成菩提,这个是老生常谈,但是非常重要、而且难的一件事情,所有修行止观的人一定要这样做才好。

  [次二句,]接着两句[亦显止观之妙用。欲爱养心识,]欲就是想要,想要爱养你的心识就[非止不可,]非要修止不可,一定要的意思。[欲策发神解,]想要策发你的神通妙解,神解可以说神妙,也可以说神通;[舍观无由。]除了观以外就没有别的办法。[善者,美也;]所谓的善是美的意思,[资者,助也;吾人平素未修止观时,]平常没有修止观的时候,[则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修止后,则妄想净而意识明,]妄想就会比较清净,而且意识明了,[浊念澄而心地清。]污浊的心念就澄清了,心地也清明了。[故止为善于调养心识,]修止能够调养心识,因为把妄想烦恼止息了,心识就能够净下来得到休养生息。[美于资助性灵之方法。]就是止。 [策者,进也、励也。]策是进、策励。

  [前修止,]前面所说的修止是[将自心之妄想杂念潜伏,]将就是令。令自心的妄想杂念都潜伏,令它潜伏不再作怪。[复须修观,]杂念妄想潜伏后接着还要再修观。[以回光返照之功而观察,]这个回光返照是禅法里面的一句话,不是说人要死掉了,也是中国我们大家在用佛法的时候妄用,用错了。回的意思是转,反就是返。这个讲跟《楞严经》有关系,因为我们的五根去摄受五尘都是往外的,所以我们的心光就是外摄,往外出去,眼、耳、鼻、舌、身往外去攀缘五尘,现在把这个心光返过来转回来,转回来照摄自心就是返照,回光返照的意思就是这样,不是说要死掉了。就是说回本性智性之光返照自心自性。如果你不懂的话就认为回光返照,修止观就会翘掉了,回是转的意思。

  用回光返照的功夫来观察, [久之,则自心中之神通妙解,智慧光明,忽然涌现。]久之要很久,不是你坐一二坐,一天坐二十分钟,然后坐了十五天、二十天或是坐了一个礼拜,觉得都没有动静,那一坐最少要二小时,至少。甚至在《般若经》《大智度论经》讲禅定的经书里面都要初日分、中日分勤行精进,或是初夜分、后夜分勤行精进,中夜分稍微休息一下。大精进的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勤行精进就是不能睡了。修行一开始的时候第一个难关是散乱,修行者第一关要克服的是散乱,散乱克服以后要渐渐摄心,第二关要克服的是昏沉,也就是说由于业力的关系本来不累,一盘腿打坐就觉得很累、就困了,然后这个心就起迷糊,不思议就睡着了,就会睡着。可是这一关冲得过的话,心就比较明了,睡眠盖、昏沉盖是相依的,昏沉盖就减少,睡眠盖也减少,睡眠盖就比较简短,就会睡得少了。所以不只是打坐,一切的修行只要修对了,第一个效果就是不用睡那么多,如果学佛十几年还是要睡八小时,然后还加一个午睡、午休两小时到三小时,那就很糟糕了。为什么?因为昏沉盖减少、睡眠盖减少。

  那什么叫昏沉睡眠呢?就是无明。因为你睡的时候糊里糊涂的,所以心中是一团无明,昏沉的时候也是糊里糊涂的,所以是无明。因为修行的关系,昏沉跟睡眠减少了,所以无明心也减少。我讲一下我在闭关打坐时的经验,起先坐的很好,然后经过几个月以后,忽然有一天昏沉盖来了,昏沉盖什么样?很恐怖。不是说坐着坐着就打瞌睡,不是;好像忽然有一个闪电一样唰一下,然后很强很强,你一定有这个经验,就很困很困的时候心里面很累很累,然后就很想睡很想睡,但是问题在于不是想睡而是睡着了,而且就是一刹那唰好像被点击一样,整个心就完全昏掉,然后就睡着了,而且在一刹那之间睡着以后,也不晓得过了多久醒过来,醒过来感觉是很短,可是事实上又经过很长的时间,这个也有经验吧。也就是说一睡其实睡了不算短的时间,可是就其实觉得好象刚睡了一下下而已你知道吧,就那么厉害,就这么恐怖,觉得好象着魔了,很恐怖。这样坐的好好的忽然唰的一下然后被电击到了,然后就睡着了。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自己就醒了,睡着和醒来的时间就觉得是一刹那,可是事实上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可以是十分钟、二十分钟、乃至于半个钟头,我那时候就知道无始无明业力太恐怖了,现在就现前了。

  因为以前没有修行都没有问题,就好像一缸大便你不去理它,在外面也不觉得臭,可是你进去厕所里面把它打开,搅一搅那就很臭是不是?所以修行的时候等于是要除那一缸粪便,你除那一缸粪便就搅动了就很臭,等于它的臭力就现形了,而且不但现形了,还大肆发挥它的威力,臭不可当,你一闻马上就昏倒了。我在闭关的时候就有很多平常不会碰到的经验,而这个不是一次二次,你要注意,是连续好几个月,真的快疯掉了;因为你常常坐的很好,然后一刹那睡着了。而且那个睡着没有梦,说是睡着了又不能说。比较相似的就好像堕入地狱一样,都没有感觉这样子,但是跟地狱不一样没有感觉了;如果有感觉那还好一点,可是完全没有感觉。又好像一只狮子跑跑跑忽然掉进陷阱里面,差不多是这种感觉,一头狮子掉进陷阱里面它能做什么,除了对上面嗷嗷以外就没有什么好做的了。我最近讲经就决定把所有的宝贝贱卖、很便宜的卖掉。

  [总之,止乃止其散动,]其就是心,止这个心的散乱动摇,[观乃观其昏暗;]观就是要观心的种种昏暗之相,[又止则放得下,观则提得起。故爱养心识,策发神解,非止观不可。夫此心识,]至于这个心识[本是生死之根,]我们的心识是生死之根,[永嘉云:]永嘉禅师说:[‘损功德,灭法财,莫不由此心意识。’]我开一个玩笑你看那永嘉证道歌,要配一个梆子然后一边念、一边敲,一定是很精彩。[既非善法,何须爱养之耶!]心识既然不是善法为什么要去爱养他呢?[当知此心意识,虽是恶法,]不需要知道说这个心意识虽然是恶法,可是我这里反而要问,因为心意识不一定要恶法了,心意识可善可恶。尤其是第八识心不能说是恶法,因为它是染净和合,第八识阿赖耶识。意识其实也是可善可恶,就看你怎么用,如果恶人的话当然他恶的意识就比较多,不能说没有善法。譬如说一个角头的老大他可能很孝顺父母或对亲兄弟很好,或对他的弟兄们很够义气,这也算是道义、有道、有善法在里面,或是他很慷慨也会帮助穷人。所以意识不一定是恶法。

  [但其中具有如来智慧功德,]我这里提出来是说宝大师讲的时候有他的观点,但是我就把整个全面的讲给大家知道大家参考一下。[如浊水中有清水,]这个我有点问题,应该这样解释,浊水中有清净的水体,水体的清净的。佛经里面讲如来善说菩萨善说,[故须善养之。且此心识,有随缘之用,]而且我们的这个心识能够随着因缘而起他的作用,[以之造恶,]如果用他来造恶,[则转马腹、入驴胎,]就是受果报了,来世就进去马腹生做驴、做马、变成驴马,[流转轮回生死。若能用之于善,]如果把他能够用在善的地方,[则了生死、成菩提,]从后面这边讲可见可能是宝大师一时失察,但是他后面也是讲到了说可以造恶也可以造善,对不对?

  [亦由此而期证。]期就是订个时期、订个时间,然后克期取证的意思。克就是定的意思决定。譬如说闭关三年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或是修楞严法门一百日,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叫克期取证。[故天台宗,最初下手,教人以第六识心下手,意令从生灭而达不生灭,]令人从生灭而达到不生灭的究竟,[要人即妄求真,]要人在妄识、妄心里面求他的本真,[毋须离妄觅真。]不需要离妄而觅真。这里要解释一下因为有的人智慧不够,看到这里或类似这样的经文会拿羽毛当令箭,那就会讲说不用求真了,这个真忘都不用管了。事实上即妄求真的意思是虽然他有妄有真,但是不用其妄但启其真。就是我们心意、意识都有真妄,所以我们要用他真的地方,不要用妄的地方,然后要启发他真性的部分。可以说妄就由他妄,暂且不去理他,只用他的好处,不用他的短处。

  [因我等众生,最初全真成妄,]全真成妄就是整个真如都变成妄,这个跟一般讲的全真成妄是不同的,就是整个真心都变成妄心了,这个全是整个。[今修止观,]现在修止观,[即全妄而达真,]就是要令整个的妄都了了,而达到真如。[若离妄求真,如离波觅水,]因为波是从水来的,我们要离波觅水,就是看到波不见其波相,但体其水性。比喻象佛看我们众生,他一方面虽然看到我们的众生相,但事实上他比较主要看到我们的佛性。他一方面知道我们是众生,但是没有把我们当众生看,他把我们当作说将成佛的、可成佛的众生,所以他才这样教我们对不对?如果他只是把我们当众生看的话那我们就一无是处了,他也不会有兴趣的教我们,这句话好多层,业障这么重,朽木不可雕也,孔老夫子都觉得很泄气对不对?更何况是佛道这么高深,看我们这个样子也只能叹气。

  就好像佛看到众生,不见其相而见其性,我们看到波也不要见其波相,而要认其水性。波相是有种种,有荡漾的小波、有大一点的波浪、有惊涛骇浪,但是这些都是水势过程。而这些波相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假的。为什么说是虚假的?参这一句水中有没有波,水中无波对不对?可是因有风相的因缘而现有波,而波性实无。所以因取其性而不得其相,或者不了其相而了其性。我有一个比喻你们不要建意,虽然我有时候说你们的业障重,可是我在讲经的时候忘掉来了,我都忘掉你们业障重,然后就把你们当作跟我一样,所以我就这样讲,否则的话我就没有办法讲。我如果一直记着你们业障重,我这样讲你怎么会听得懂呢。

  佛成道以后他也有这种挣扎对不对?他说我法微妙,众生这么根钝如何能理解,没法理解。所以他就要入涅盘了,后来因为大梵天王来请法,他才勉强开始讲《华严经》。因此我在对你们讲的时候,我就没有见到你们所谓的众生相。众生什么相呢?愚相、笨相、钝相种种相。这些都完全没有在考虑也都没有想到,只想到说你跟我一样,这样讲你一定能懂,不过你是否真的懂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如果一问你你都说懂,因为我试过,几乎是没有人听经以后你问他说懂不懂,他说不懂,很少几乎没有。因为什么你知道吗?他也没有妄语,因为他懂多少是个问题,全懂也是懂,懂一半也是懂,懂三分他还是懂,他就他懂的回答说懂,所以多少都收到一层。

  [无有是处。须知即波处,原来是水,]波即是水,[妄处原来是真,]应该解释说妄中有真,妄是其相,真性是体。讲这种般若的东西要很小心,否则被人误解了,称为断灭或者称为狂妄。妄中有真——妄是其相,真性是体。就好像海水,体是水,然后波浪是海水的相。我们的本性本来也是平静的,平静就没有相所以叫无相,就是无相法的意思,平静没有波澜叫做无相。但是因为有种种的因缘境界风,乃至于自心无明风一吹;不一定是境界,内心的无明风一吹,你那个自心本性也会起波澜,就变成七识浪。虽然起七识浪,可是心海的本体原来是寂静的。主要体会到他本来寂静的那个境界,然后以那个寂静的境界当作修行的本修因,也算是本修因,也是最后要达成的结果跟目地。

  这个跟我们讲《楞严经》有关系,如来密因,为什么如来密因?因为寂静的心体是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了解的,没有办法理解,也看不到。唯有如来的佛智才能见到,以如来佛智所见,以心体为本修因。因为这个修因是很秘密的所以叫如来密因。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诸菩萨取如来教示的密因当作本修因,因此而修菩萨万行,最后才达到如来的本因、就是达到本觉,以本因不断的修行而达到本觉。

  [只须于此不起思量分别之止,以微密慧照之观,绵密反究,久则心开,桶底脱落,此时所谓大地平沉,]这个时候就所谓大地平沉,所以只要在这个地方不起思量分别的止,你在止的时候不要起任何分别心,分别思量,不思量分别就是离分别,离思量、离分别那就是六祖大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就是离分别。不思善不思恶的思就是思量分别,这个止令心的所有妄想、妄惑都止息下来了,然后接着用微密,微就是很细微,密就是秘密或是很细的慧照,微细秘密的慧照之观。因为这个智慧佛的观慧很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称为秘密。这秘密不是说不知道,也是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因为三圣、贤圣都没有办法了知称为密;那跟密教的密一样不一样,一样。因为一切的佛法都是如来秘密法中所示所以称为密。如来的所有身业、语业、意业,都是夫夫无法了知的就称为密,如来三业即如来三密。

  既然我们没有办法了知,所以也不要去勉强乱猜乱解这样子,你不能了知的时候就不要去乱猜乱、乱解释妄做解人。怎么办呢?你就当下体取。我讲这个不是背书是经验。什么经验呢?我从初发心以来就是这样子,不是到后来这样的。我从初发心看佛经的时候就是这样能解则解,能分别则善分别,不能分别也不能知解的当下体解。也就是说佛说这样我就这样,他说如是我就如是这样,那就变成如是如是。那既然如是如是的话就善哉善哉了,善哉善哉是什么?第一个善哉是如来善说,第二个善哉我们可以说我善解知,善且授之。

  [绵密反究,]究就是反复参究参想,反复的纠结,不是研究你没办法研究的。 [久则心开,]久了以后他的心就自然开了。可是你要去参究,不能不去参究还在参究。怎么参究?你把那个不能解的东西放在心里,这个是秘密这能跟你讲嘛太便宜了,你发心里面就把那个不能解的疑横在心头,然后二六时中常常就带着他跑,不能说是思维,可是也不能说没有思维,放在那里努力的看他或努力的念他。譬如说不思善不思恶,你搞不懂他的意思不,懂他的境界,你就光讲不思善不思恶,然后久久忽然有一天,噢!是这个样子。但是你在讲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也不是在想他什么意思,因为你没有办法想他就是这样子而已,对不对?到底什么意思?其实没有人能够给你那个意思,而能够真正的体会或是体悟了。这个也可以说是思维,如律思维参究这样子。所以净律的律也是这样思虑,但不是凡尘杂染的虑,而是清净的心律,就是用你的心光一直去照。我只能跟你这样讲,但是你若照我这个方法,你能不能达到目地或克服,没有保证一定会练习好心,也就是说我只能跟你指出说那个是洞房,不能跟你讲说一定会生儿子。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二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一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十集

 

后五篇文章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六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七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八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九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十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