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亲佛法师:二课合解 第七讲 |
 
亲佛法师:二课合解 第七讲
12月28日上午9:3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继续向四方信众讲授《二课合解》。这堂课主要讲授日课中的《佛说阿弥陀经》。现谨取主要内容如下: 净土三经一论。三经分别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佛说阿弥陀经》是大本与小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内容是一致的。净土宗二祖善导和尚说过,“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句话的份量十分重要,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弘法四十九年,唯一的目的就是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海就是让众生都成佛、成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所以,《佛说阿弥陀经》是佛教中地位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善导和尚说“西方乐、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太美好了,微妙、奇丽、清净、庄严,是凡夫所想像不到的殊胜。而且,佛在《大集经》上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可见持名念佛一法,若智若愚、若男若女、若老若少、若富若贫、若官若民、。。。。。。,普摄三根,利钝全收。 天台宗智者大师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法分为五时八教。以五时定释迦一代圣教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分别述之。 五时即:第一、华严时,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之时。首谈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於海印,现刹土於毫端;小乘学者,如聋如哑,莫能理解。第二、阿含时,谓佛说华严经后十二年,於鹿野等为接引二乘人,说四阿含等经。第三、方等时,谓佛既说小乘,更演维摩、楞伽等大乘经,令二乘行者,耻小乘而慕大乘。第四、般若时,谓小乘虽回心向大乘,然其执情未泯,故佛更广谈般若空慧而澄净之。第五、法华涅盘时,谓佛见钝根众生,机渐纯熟,故说法华经、涅盘经,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称性而谈,令一切众生,咸得成佛。这是佛陀五时说教的次第与当机的差别。 八教分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之为八教。 化仪四教:①顿教:佛陀最初将自内证之方法直接教示众生,如华严经所说。②渐教:教化内容由浅渐深之教法;即阿含(初)、方等(中)、般若(末)三时所说。③秘密教:佛陀应众生不同根机能力而因材施教,施予特别教化,即彼此互不相知。④不定教:各种根机之众生虽同坐一席,然随各人能力,所体悟之教法不一。 化法四教:①藏教。藏即含藏之义,谓由经律论各含藏一切文理,令众生由此证入道果,此指佛於阿含时所说的三藏教;(藏有十二种体裁: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比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议论。《佛说阿弥陀经》即属于无问自说。)②通教。谓佛对大小乘根机所说的共通教法,钝根者闻之,便可通入藏教;利根者闻之,便可通入别圆二教;③别教。谓专为菩萨乘所说的教法,别於前面的藏通与后面的圆教;④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谓对最上利根菩萨解。 天台宗用五个段落说明经中纲要,谓之五重玄义。本经五重玄义为: 一、释题(解释经题) 佛所讲千经万论,不出七种立题:人、法、喻、人法、人喻、法喻、人法喻。例如:《佛说阿弥陀经》以人立题。《妙法莲花经》以法喻立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人法喻立题。 二、辨体(辨别以何为体) 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体。实相者,平等一相。实相即无相、无所不相。例如水在不同的温度下,为不同的形态(气态、液态、固态),但本质都是H2O。 三、明宗 本经以信、愿、行为宗。信即具足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诸佛菩萨皆以愿力所成就,按愿去行,决定成就。藕益大师讲:“往生与否在于信愿的有无,品味高低在于持号的深浅。” 四、论用 本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五、教相(佛教之法相。教海汪洋,不出二藏。二藏即声闻藏和菩萨藏。) 大乘菩萨摄圆顿教。 经文之分三分(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始于道安。证于亲光。上古讲经。随文释义。不分科判。迨道安法师。将经文。分为序正流通三分。众议其非。多不肯从。后唐玄奘法师传来。亲光菩萨佛地经论。亦分三分。初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名异义同。后人称为弥天高判。今古同遵。 初序好比人的五官。观其五官,便知此人,观其初序分,便知此经;正宗分如人身之腑脏。六腑五脏,皆在身中,极关重要。正宗分亦复如是,一陈依报庄严以启信,二劝应求往生以发愿,三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三种资粮要义,皆在正宗分;流通分如手足,运行不滞,人有手足,方能运动行走。流传千古,通达十方。 初序又分为通序、别序。通序:通于诸经皆具故。如本经中第一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即是通序。其有六种成就,分别是: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一时——时成就、佛——主成就、在‥地——处成就、与大比丘众‥人——众成就。(无论哪部经都不能离开这六种成就。相传佛灭度之后,大家请阿难上台复讲,旁边有人记录,结集成为经典。阿难是佛的侍者,在释迦牟尼所有的学生当中是多闻第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阿难统统听到,一次都没有漏掉。第一次集结有五百阿罗汉。阿难所复讲的,是要五百个作证的人个个都同意,没有一个人反对,才能够记录下来。集结经藏是这样的严谨,这是取信于后世,决定真实,决定可靠,决定没有错误。阿难一升座,代佛说法就得到佛力的加持,他面相变得特别好,就像佛一样,于是底下的人就怀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来了?或者是他方佛来了,或者是阿难成佛了?这都怀疑了。阿难一说“如是我闻”,大家这疑惑就没有了,是阿难没错,没有成佛。如是我闻,也是释迦牟尼佛教给他的,一切经的开头就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与哪些人在一起,像会议记录一样,时间、地点统统记载得很详细。这是取信于后世,所以这个部分叫“证信序”。序里面有两段:一个是证信,一个是发起,发起是叙说这次法会的因缘。)别序:诸经不同,唯本经是本序,为本经发起因缘,文各发起序。 慈云忏主开示:本土彼土修行难易十种。 一者本土有不常值佛;彼土但受花开见佛,当得亲近之乐。二者本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本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之乐。四者本土有群魔忙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本土有轮回不消苦;彼土但受横截生灭,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本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具不闻之乐。七者本土有尘深碍道苦;彼土但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本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本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本土有尘劫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得办之乐。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此经凡有二译、一是晋罗什译、即今本是。二唐玄奘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姚秦者、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三藏、详图。鸠摩罗什、此翻童寿、以童年有耆德故。译者易也、易梵文而成华言故。师中印土人、父名鸠摩罗琰、世为祖国、弃荣出游。龟兹王以妹妻之、生师。生而神灵、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顶之。俄念其重、即不胜其力、遂悟万法唯心、后既深通三藏、辩才无碍、王译金狮座处之、及西域诸王会同、每请师说法必跪伏而听。时东晋苻坚、据陕西、国号曰秦、将事西讨、适太史奏、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得非此人耶、遣将吕光、率兵七万、临发谓曰、朕非贪地、因闻罗什深达法相、故用兵耳、及破龟兹、载什以归、至凉州、光闻坚已为姚苌所害、即据凉州称三河王、国号曰凉、后苌以亦慕德请师、而光不允、苌亡、子兴立、请亦不允、光殁、子吕隆立、兴遣兵隆遂降秦、迎师入关、奉为国师、师阅旧经、义多纰僻、不与梵本相应、乃集沙门肇睿等八百余人、新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师未终少日、集众谓曰、愿所译经论传世流通、若其无谬、使焚身后舌不焦烂、以姚秦弘始十八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火化身烬、舌果俨然、然则此经有六万诸佛出广长舌、岂不符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