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6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6

   那么就恨他,今天也恨、明天也恨,一看就不顺眼了,什么事都是不对的了。这个时间久了,就是这两夫妻就和哥哥,和这个军说:我们分家,不在一起住。哥哥说:不要,我们父亲临终的时候,叫我们不要分家,就把这个事停下来。隔了多久,又是要分,还是要分家。哥哥这时候就查这件事,就明白了,喔!他是不高兴这个富楼那,所以要分家,那就好,分家就分家吧!那么他弟弟就是出一个计划:全部的家产算一份,富楼那算一份,哥哥愿意要那份,你可以拿去。他的哥哥心里想:为什么这样?喔!他的意思,我若拿这个财产,全部的财产这一份,剩下的富楼那他拿去,他要杀掉他,是这么意思。哥哥说:这样怎么可以!好!他哥哥就是带着富楼那走了,所有的家产都给他弟弟了,就走了。

  走了以后,立刻就是没有这么多的家产了,就到朋友家去住了。朋友家去住的时候,这个富楼那就对他嫂嫂说:你们有没有钱?给我五个钱,我去想办法,去弄钱去。他的嫂嫂说:我只有五个钱,就给你!他出了大街上,在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就看有一个人背着一捆柴过来。背着一捆柴呢,他就向那个人说:你这一捆柴卖不卖?说: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五个钱,五个金钱。他说:卖;就卖给他了。他把这一捆柴拿回来一看,里面有牛头栴檀,有多少枝,他就把这个牛头栴檀分成十段储藏起来。这个时候正赶上国王的夫人有病,热病,怎么看医生也看不好,后来医生说:非要得到牛头栴檀才能治这个病,那么国王说:谁若给我多少钱的牛头栴檀,我给他一千两金。那么这时候,这个富楼那就拿了一小段的牛头栴檀给了国王,于是得到了一千两金。那么这样子,国王一千两金,这个牛头栴檀不够,又继续拿,成了一万两金,拿到了,就给他哥哥买了房地产,造了很多的房子,造了很多的田园,这些富贵的境界都来了。

  然后,这个时候有五百个商人集合起来要到海里去采宝,听说富楼那非常有智慧;啊!我们请他一同去。他也就是愿意去,这哥哥也同意了,就是一同去。到了大海里面,果然是得到了很多的宝,得到很多宝,大家就是往回走;往回走的时候,就这一天呢,看见有三个太阳出现,底下还有白山,但是这些做生意的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问有经验的这个人,说:怎么回事?他说:糟糕!我们完了!那三个太阳,有一个是真太阳,其余两个太阳是鱼的眼睛,看那下面有白山,是鱼的牙齿,你看那黑洞是鱼张口了,这个水都跑到它嘴里去了;我们现在都完了!没有办法了!可是船里面有人信佛,有佛教徒说:不要紧!我们大家念南无佛,佛大慈大悲救护一切众生的苦难,我们可以念佛名。大家念:南无佛!南无佛!这一念呢,那个大鱼原来以前是佛教徒,佛教徒,一听这个佛号呢,哎呀!现在人间有佛出世,这里有佛教徒,这不可以!它就闭上嘴了,就跑到大海底下去了。

  这样子呢,这个船很顺利地就回来了。回来了,这个富楼那拿出了很多的宝给他哥哥,对他哥哥就说了:现在从海里取来的宝,和以前的财富加起来,七世用之不尽,你不需要再去赚钱,七世用之不尽了。我现在想要辞别了哥哥,我想要出家了。说是:要到那儿去出家?富楼那这个地方是放钵国,是印度的西部,听说舍卫国有佛出世,想要到那儿去出家去。他说是:出家,我听说佛法很高深,你还年轻,不容易明白,等再大几年!说:不!人命无常啊!你知道在大海里面,我们很危险就被鱼吃掉了,幸亏念南无佛,才救了命,不能再延期,一定现在要发心。那么他哥哥也就同意了。那么富楼那就和那五百人同去见佛,就都出家了!这件事不可思议。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去见佛,见佛,都要求出家,就都出家了。佛为他们说法,那些五百人很容易地就都得初果,而富楼那不能得初果,还是费了很多的辛苦,用功修行才得初果。

  得了初果以后呢,他就对佛说:我想到放钵国,回去,回我以前的住处,到那边去。佛说:放钵国的人,这个品德不好、不讲道理,你若到那儿去,你是佛教徒了,他们若毁辱你,你能受得了?说:能受得了!说:他不只毁辱你,他还打你呢?说:打我,我也能受得了,还没用刀伤害我嘛!说:若用刀杀你呢?杀我也很好嘛!我这个身体很苦,死掉了也好。你不生瞋心吗?说:不生瞋心。说:好!那你就可以去。他就回去了。

  回到放钵国,他这时候穿了袈裟、剃了光头,那些人是不信佛的,向一个大长者去乞食的时候,长者就骂他,他就跑,他就到别的地方去乞食。那么头一天去乞食,第二天又去乞食,长者又骂他、又打他,但是他心里不动、面色不变。那个长者:哦!这个人很不简单,我们一般人骂他,他就不高兴了,照样地,你骂他,他也骂你嘛!你若打他,他也打你的。但是他没有,你骂他,他也不骂你,你打他,他也不打你,他还是面色不变,这个人不是平常人啊!反倒很恭敬他、供养他。就这样子,富楼那在放钵国这西印度,度化了五百个大长者,建立了五百个大庙,他在那里用功修行得了阿罗汉果。

  得了阿罗汉果呢,他就是劝他哥哥信佛,劝他哥哥信佛,说信佛,怎么样办法呢?应该请佛来,请佛到这儿来,请佛来吃饭。他就让他哥哥造一个,专为佛造那么一个……,我们现在的话,叫做精舍,给佛来住。说是怎么样请他来呢?说:有办法!就是用一杯水、再用一枝香,然后富楼那尊者就跪在那里向佛祈愿:弟子富楼那现在在什么什么地方,希望佛陀慈悲,明天能够光临在这个地方说法,广度众生。而这个时候,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就看见有水过来,还有一支烟在旋绕。别人说:这怎么回事,忽然见有水、有烟呢?佛说:这是富楼那尊者要请我去,我想我们满他愿,我们明天去。明天去,没有神通的比丘不要去,选五百个有神通的,随佛一同去。这个有神通的这一段话我们简略。第二天,这些有神通的人,就是在虚空里都飞去了。

  其中有一个说一说,就是宾头卢颇罗堕阿罗汉,他这个时候好像是在……,这时候好像佛不是在舍卫国,好像是在灵鹫山。他在那山上正在补衣服,就是那时候阿罗汉穿衣服,破了要补,这是那种境界。正在补衣服,说是要去放钵国,他就把这个针插在这个山上面,这个线还连在他的衣服上,就这样乘着神通就走了,就把这个山也带去了,有这个事情。有这个事情,可是走到半路,才知道这个事不对,他又把这个山一下子就又丢回来了,就有这种事情。

  后来佛到了以后呢,这时候就到了他哥哥家住下来,就请吃饭。吃饭这时候,那个国王、大臣、很多的人民到那儿来见佛说法;佛说法很多人得圣道,得圣道,完了,就有比丘问佛:说是富楼那这个人,最初的时候来佛这里,同来的五百人都很容易得道,他就很难、很难地用功,很辛苦地才得须陀洹果,为什么这样子?又是呢,他能在这里得了阿罗汉果,劝这么多的人相信佛教,怎么回事呢?宿因怎么回事情呢?

  佛说:是在迦叶佛时代,灭度以后,有一个大长者,财富也是很多,也是信佛,就造了一个大庙,供养很多的出家人在那里修行。但是长者死了以后呢,这个庙没有人维持了,就废掉了,也没人住了,就走了。但是大长者有个小儿,渐渐长大了,也就出家了。做比丘。做比丘也知道这个庙是我父亲造的,现在废毁了,他就各地方去化缘,把这个庙又重新修好了,又请来很多的出家人来这里住,里面也有是阿罗汉的。住呢,也和现在情形一样,大家来维持这个地方的清洁。这一天,就有一个阿罗汉扫地,在院子里扫地,这些垃圾聚集在那里,他没有把它丢掉,就放在那里就不管了,这个风一来吹,又是不那么清洁了。这时候这个庙呢,就是那个长者的儿做住持,他一看: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子?扫这个地,这样子扫法,你和奴差不多了,如奴婢差不多,和奴相似。但是那个人是阿罗汉,是圣人啊!你毁谤了圣人,所以从此他就是五百世做奴,这个富楼那五百世做奴隶。但是他以前化了很多缘,修起来这个大庙,有很多人在这里用功修行,所以他这个人福报也很大,智慧还是很大;因为他骂这个圣人是奴,所以他一直做奴婢,为人做奴,是这样的说法。

  这个故事,我感觉到智慧很重要。你看他那个哥哥,那个胜军,也是他的哥哥,他都不好好调查一下,就是认为富楼那不对,这是一个错误。而他哥哥爱这个弟弟,能弃舍那么多的财富不要,专带他这个小弟弟走,这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结果富楼那对他哥哥也还是很好,那么这是现世的情形;过去世的情形,这个因果关系看出来,我们若学习佛法,实在是应该谨慎,应该多学习智慧,多做功德才对。

  从这个故事上看呢,富楼那尊者教化了五百个长者,修了五百个大庙,最后还是请佛去了,国王、大臣,很多人得圣道,还是佛的功德大、佛的神通大的。

  「若三千大千国土中向佛道菩萨,不如佛功德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当念何等法?佛言:应念一切种智。须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何等缘?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佛告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所有、无念、无生、无示。如须菩提所问,一切种智何等缘? 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法缘、念为增上、寂灭为行、无相为相。须菩提,是名一切种智缘增上行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当念何等法?」这是第五科,明始行所念。这个发了无上菩提心,那么他心里面应该怎么样……「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这样意思了。「当念何等法?」他应该怎样能够正念,保持正念的思惟呢?这样意思。

  「佛言:应念一切种智」,佛回答他说:应该念佛的智慧,正念佛陀的无上菩提的智慧。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虽然发了无上菩提心功德很大,还是个凡夫境界。还是凡夫境界,那么现实上的生活情况还是一样的,因为你还是凡夫嘛!还是凡夫,遇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也还是这样子境界,很苦恼的境界;那么你能够维持住你无上菩提心,能维持而不退失吗?是不容易啊!所以若念无上菩提心呢,念佛的功德,若成佛的时候是功德圆满、广大庄严,这样说呢,他就会继续努力,能使令他的无上菩提心能够不退,能使令不退。若是出家人呢,出了家以后把世间的五欲放弃了,出了家学习佛法,世间五欲放弃了,但是佛法的功德还没有成就,你这个向道的意愿能够不退吗?也都不容易。

  现在这里就是有这个意思,你常念无上菩提、常念圣道,就知道我若努力修行,就对佛法的功德会有成就。这样说呢,我把世间上的五欲乐弃舍了,是值得的;五欲的乐使令人迷惑颠倒,能引起很多的苦恼;若在佛法里面得到种种功德,能使令你清净自在,所以弃舍的是对的,而在佛法里得到的是最尊贵的,也有这样的意味。「应念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种智?」继续问:怎么叫做一切种智呢?「一切种智何等缘?」一切种智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它缘念什么呢?以什么为所缘境呢?它都观察什么呢?譬如说我们眼识是见色的、耳识是闻声音的,那佛的智慧是观察什么呢?就是这样意思「何所缘」?「何等增上?」什么是它的增上?它用什么方法来做功德,有这个意思。这个「增上」,是帮助它成就这件事,叫做「增上」。这佛的智慧要广度众生的时候,要用什么来增上呢?就是用什么来帮助呢?这样意思。「何等行」?这个智慧它怎么样活动呢?怎么样活动呢?这样意思。「何等相」?它表现于外的相貌又是什么样子呢?提出这几个问题。

  「佛告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所有、无念、无生、无示」:第一个问是,「须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种智?」这是一个问,这底下先回答这个问题。一切种智,它是无所有的,就是像《金刚经》上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意思,就是它是空无所有的,就是它本来是空无所有的,你要观察它的真实性是没有的。

  我们中国佛教,当然是从经论上来,也是从祖师来,从祖师这样解释。总是说:一切法都是本来具足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个《六祖坛经》上说,无上菩提本来是有的,本来就具足的,一切众生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都是有的。但是这个《般若经》偏说:一切法本来都是没有的,偏这么说。但是天台智者大师,也是说一切法都是具足的;当然,智者大师他另外有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现在不说。

  「一切种智无所有」,这句话说:佛的智慧本来是没有的,本来是没有智慧的,没有这个有的。「无念、无生、无示」,那个一切种智,他也不念,这里面是说,若是在毕竟空里没有一切种智,也没有一切种智可念、也没有一切种智可现起。在毕竟空上「无示」,也不能显示什么;在毕竟空上没有一切法可显示的。这是说,佛的智慧本来是毕竟空寂的,这样意思。

  「如须菩提所问,一切种智何等缘?」这底下答第二个问题,「何等缘?」什么法是一切种智所观察的呢?「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你问出这个问题,我回答你。「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法缘」,一切种智没有法可作为所缘境的;眼能见色、耳能闻声,乃至眼耳鼻舌身意,意能攀缘一切法,但是一切种智没有所缘境可得。这个无上菩提,佛的一切种智,就是佛的一个根本智、一个后得智,加起来名为一切种智,就是这样意思。或者是如理智、如量智;如理智就是观一切法空,如量智就是通达一切法缘起,是这样意思。这里面说「无所缘」呢,这个是观一切法空的智慧,一切法空,没有法可缘、可观察,是这样意思,「无所缘」。

  「念为增上」,就是佛的后得智了。佛的后得智,这个「念」,就是佛成佛了以后,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为众生宣说的,佛若是观察这个众生的根性,应该宣讲《华严经》、或者应该说《法华经》、应该说《般若经》,应该说什么法门的时候,佛有这个念,佛这一念呢,这个法门就现前了,所以是「念为增上」,有念的力量呢,可以去为一切众生宣扬佛法,所以这个念里面,也有后得智的意味,这样「念为增上」。

  「寂灭为行」,这个「寂灭」是什么呢?玄奘法师他翻个「寂静」。有生、有灭,就是不寂静;这个生灭的流动寂灭了,那么就是寂静。什么叫做「寂静」?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生灭的流动就叫做寂灭、也就叫做寂静。这表示什么呢?就是佛的那个清净的智慧是不浮动的、是寂静的,佛那个清净的智慧是寂静为行。他这个智慧,佛的智慧,无分别智与诸法如相应,后得智与一切缘起法相应,但是那个智慧是寂静的,不像我们那么浮动,不是的。

  「何等相?」这「何等相」是表现于外的相,表现于外的相是什么相呢?就是佛以诸法如来教化一切众生的,一切众生因诸法如而得阿罗汉、而得辟支佛、而得无上菩提的,这就是佛的相。「何等相」?这就是「无相为相」,这「无相」就是诸法如,用这诸法如教导一切众生,这就是佛的相,也就是一切众生的相,这也是一切种智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可以这样解释。

  「须菩提,是名一切种智缘增上、行、相」,这是结束前面这一段。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切种智无法,色受想行识亦无法,内外法亦无法,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初神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神通、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佛告须菩提:色亦无法,乃至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佛告须菩提:色亦无法,乃至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一切种智无法;色无法,乃至有为无为相亦无法。佛言: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世尊!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切种智无法,色受想行识亦无法。」这底下又解释「一切种智无法缘」这句话,「一切种智无所有、无念、无生、无示」这一段,这底下解释这个。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但一切种智无法」,一切种智观一切法不可得,一切种智本身也是不可得,是这样意思。一切种智是无法,色受想行识也是无法吗?「亦无法」。「内外法亦无法」:「内外法」就是,「内」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包括在内,所以也是不可得的吗?「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初神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神通」,这么多的事,「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一切有生有灭的一切法,无生无灭的无为相,也都是无所有吗?须菩提这样问。「佛告须菩提:色亦无法,乃至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也都是不可得的,是这样子解释。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一切种智无法;色无法,乃至有为、无为相亦无法。」这底下说一切种智,什么理由一切种智是毕竟空寂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寂的,乃至一切的有为法、无为相,也都是不可得?这个不可得,什么理由这么说呢?

  「佛言: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这底下解释佛的一切种智是毕竟空的道理。这个道理怎么说的呢?「一切种智自性无」:这个「自性无」这句话怎么讲呢?前面说「诸法如」,其实这里面讲什么叫「诸法如」,这里说了。这个「自性」,就是自己的体性,这个话呢,譬如说这个房子是我们请建筑公司把这个房子造出来,原来这地方空的,没有房子,请建筑公司把房子造出来。那么这件事,就是这个房子是自性无的,就是房子不需要人造,就有一个房子在这里,这就是表示这房子是有自己的体性,我不用你造,我自己就是有的,房子若是这样子,那么不用造这个空地就是有一个房子,就是有房子。如果房子有自性的话呢,那么这个房子是自然有的。现在「自性无故」,这个房子本来是没有的,房子自己的体性是没有的,是要依赖因缘把它造出来,才是有房子的。

  这房子是这样子,佛的智慧也是这样子;佛本来没有的,佛原来也是个生死凡夫,和我们一样。后来怎么有一切种智呢?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努力地学习创造出来的,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这个智慧都是属于因缘有的,还不是自性有;这个佛的智慧,智慧本身是没有的,是由因缘创造的。所以现在为什么说这个智慧是空的?就是因为「自性无故」,说它是空的,说它是没有的,就是这么意思。

  就像小孩子,他是个工程师,他原来没有工程师的知识,知识没有,说造飞机的知识他没有;他怎么有的?由学习来的,就是「自性空故,因缘有」,就是这么意思。「因缘有」,所以知道他原来是没有的,我认为这很容易明白。就是你观察这一件事,把因缘所生法把它撇开,单独看这个所生法,是有?是没有?没有。把建筑公司所有这些因缘都撇开,单独看这个房子有没有?这个房子是没有的,这叫做「自性空」。怎么有了?自性空,怎么有了?有了,是因缘嘛!由因缘创造的嘛!就是这么意思。所以若是看这个人,由因缘的这一部份都把它撇开,单独看这个人本身的情况什么样?什么也没有,无眼耳鼻舌身意,什么也没有!叫「自性无」。

  佛的智慧也是这样子,也是无量劫来用功修行成就的,本来是没有智慧的,「本性空」,叫做「自性无」,就是这么意思。

  但是这上面的意思呢,我们初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这样学:「一切法是因缘有的」,说我看见来一个人,这个人长得很美,那么我看这个人是因缘有的,也有个好因缘,有这么个好的生命体。但是若看这个人,除掉了因缘,你本身什么样子呢?那就什么也没有,是个空的。但初开始学呢,你偏于空;你不要偏于有,偏于有,我们就容易有烦恼了,看见一个人丑陋,就不高兴了,看见一个人很美,又生欢喜了,心就在爱、憎这里面活动,这凡夫是这样子。你若是观察一切法的本性是空无所有的,空无所有里面没有端正、也没有丑陋,我们就不生分别心,在空无所有上,也不生爱、也不生憎,爱、憎都没有了;爱、憎没有了,心里就平静的。你深入地观一切法空能断烦恼,烦恼断掉了以后,你再看,这个人是美、这个人是丑,心里没有事儿,因为心里没有烦恼嘛!就没有事了,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若是初开始,你又去看有、你又去看空,你很难断烦恼,所以天台智者大师说:「从有入空」,先看他是因缘有的,然后你偏于空;「偏于空」这句话是我说的,要偏于空。等到断了烦恼以后,就不要偏于空,再看有;看有,这时候没有问题了,就是这样意思。

  所以这个事情呢,「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若是一切因缘所生法,它的本性是没有的,这就叫做「无法」。你常常这样观一切法空,观色受想行识是空的、观眼耳鼻舌身意是空的,你这贪瞋痴逐渐地就薄,逐渐就没有了,就是这么意思。为什么忽然间这样做呢?就是要断自己的烦恼。「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我们不这样观,你不作如是观;不作如是观就不行,这个烦恼它就是要动,你没有办法停下来的,你不修止观,不能断烦恼。什么叫做学诸法如?就是修止观。所以这地方告诉我们「一切种智自性无故」,所以一切种智是无法。「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乃至佛的无量的神通道力都是「亦如是」,都是这样子,都是因缘有,所以,都是因缘有,都是毕竟空。

  「世尊!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这底下又继续问,什有理由一切因缘生法是自性无呢?「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世间上这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众多的因缘和合起来,众多的条件具足了,这个法才现出来;这个法中,因缘所生的法里面没有它的自性可得,没有自性可得。譬如说看这一朵花,这花它有种子,这个种子在地里面,地里面有水、有施肥,然后它就长出芽来,慢慢地根、茎、花、叶长出来了,这是个因缘有的东西,因缘有的东西。这个花是怎么有的呢?是诸法和合因缘生;因缘生,都是属于因缘的,那个花、叶、根、茎,都是属于因缘的,没有一样是除掉了因缘,它本有自性有的,没有,没有这件事,没有一点是自性有的。说这个房子,就是建筑公司运来的各式各样的材料把它造起来,除了这个以外,另外没有房子有一点可得,无有少法可得。「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这因缘生法,看上去很明显这也是有、这也是有,都是有,但是没有自性,自性有的,没有,「是名无法」,这就叫做「无法」。「无法」,是名为空的意思,这就叫做空,佛教说空是这样说的,这叫空法。

  「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就是「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一切法都是因缘有,它没有自性,所以是空的。

  这样说也很简单,并不是那么难懂,是不是?你们感觉这样容易懂吗?是不是空了?如果你感觉还不懂,你就提出来问题,看我能不能回答。你若感觉到:我还没有明白这个空,你还可以明白。就是不需要种种的因缘,这件事就是有的,这叫做自性有,叫做自性有。那么不需要有因缘的时候,有这件事吗?没有。没有因缘的时候,这房子有吗?这房子没有。房子没有,就叫做自性空;若有房子,就叫做「自性有」。那究竟是自性有?是自性空呢?是自性空。因为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个房子没有嘛!这个人也是,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个人;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个灯;所有的事情都是要因缘,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件事。要依因缘才有,就都是因缘有;都是因缘有,就知道这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是这样意思。

  你常常这样思惟、你常常这样观察,初开始的时候,你就安住在诸法如、安住在一切法空的地方,你不要住在因缘那个地方。说若有毒蛇来了,心里也不舒服、难过,若观察它是因缘有的、是自性空的,你心住在自性空上面,自性空里面没有毒蛇可得。你若成功了,没有恐怖心,毒蛇来了不恐怖、老虎来了也不恐怖,因为你心与空相应了,就不恐怖。若是你没成功的时候,你心里面执着这个因缘的事情,那不行,那就害怕,你就会害怕。

  我感觉,从因缘有,就是自性空,我感觉这个空义不是难明白,容易明白。容易明白,就容易得无生法忍,不难。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得无生法忍呢?你没有这样修行,你要拿出时间的;拿出时间,把所有的杂事都停下来,专心做这件事。专心做这件事,有可能一个星期就成功了,也可能,那时候你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啊!不是凡夫了。但是我们出了家,在家居士我们不说,出了家以后你做什么?你都做什么事情?你学诸法如了吗?你做一些其他的杂事,就做那些事,连什么叫诸法如都不明白,你能得无生法忍?我看,没有那回事情。圣人这件事,也还是因缘来的,由因缘来的呀!这已经说了嘛,佛的无上菩提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由因缘来的,也是自性空啊!我们学习诸法如,心里面有个毕竟空的智慧,这毕竟空的智慧是因缘来的,由因缘有的,你就是要准备这件事。

  所以,我的意思,我们出家人,在家佛教徒也是应该一样,相信了佛法的时候,就做这件事。当然在家人你到office做事,你的时间不能完全来学诸法如。但是出家人应该做这件事,就是把所有的事都停下来,就是做这件事。做这件事,当然你还要吃饭嘛,吃饭这个事情,你还得要做,你衣服还不洗?你不冲凉、不洗澡吗?这些事也还是有,但是这不需要说这些事。就是努力地去学习佛法,从文字上学习什么叫做诸法如,通达了以后,就是努力地用功修行,应该是这样子。

  我感觉我们出家人,很多人都能得无生法忍,很多人都能,但是就是没有这样做。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你想一想吧!你想一想,为什么你不这样做?

  「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的自性都是无所有的。「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我们读《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样我们能明白它是空吗?这个句子大概可以念、也可以背,还是不容易明白怎么叫做空。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可不同,它详细地给你解释。《大智度论》里面,也有很多的地方解释这个空的道理,很容易明白的,使令你明白。而《中观论》呢,表面上看就是深,不容易懂,当然有嘉祥大师的疏给你解释,也就容易明白,现在的印顺老法师还有个《中观论颂讲记》也可以参考,也是很好。明白了呢,这个事不难,不是很难的事情。

  「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这前面是劝我们明始行所念,是念一切种智,其实就是念一切法空,主要先念这一切法空的事情。这底下第六科,明起行的方便,就是开始修行的方法;我们怎么样修行呢?说这个。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性,初发意菩萨以何等方便力能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能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

  这底下,在我这个本子有四页,我想这个明天讲,今天就讲到这里。还有十分钟,若是你们有问题,我们就讨论问题;没有问题,我们就下座,就结束。

  这里呢,这个我们现在学的这段文,是给利根人准备的,是给利根人准备的这个方法,不是钝根人。钝根人,这样还不具足,这个方法还不具足的。钝根人有什么问题呢?钝根人,他就是这个慧,信、进、念、定、慧,这个慧的力量不够,通达一切法空就是不容易,不容易,这个人就需要充实,需要长时期地去思惟,慢慢地你这个智慧够了,才能通达一切法空,这是一个困难。其次呢,业障重;业障重呢,或者爱烦恼特别重,或者瞋烦恼别重,或者散乱心特别重,或者高慢心特别重,那你直接观一切法空还观不来,就是这些障碍使令你心不能够专注,还有困难。所以佛就说要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来破自己的这个贪欲心;你修这个持息念,我们通常说数息观,能破这个散乱心,心能够专注,心能专注呢,也容易成功;这个瞋恨心很大,一动就发脾气,你修行也有困难。所以就得要修学其他的法门来对治,把我们的贪欲心渐渐地减轻,叫他不贪欲,修不净观有这个力量;你修慈悲观,能破这个瞋心,把瞋心破出去;你修这个界分别观,能破除去我慢。修这些对治法门,把这些障碍去掉了,去掉了,这个心里比较平静了,特别可爱的境界,不要说一般的,特别可爱的境界,心也不爱,你这时候心就不向外攀缘,你静坐的时候,观一切法空,你能够把你全部的精神集中在一起,集中在这里,制心一处就成功了。分散,不行;贪能令你心分散,瞋也令你心分散,其他的邪知邪见更是一样,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都能令你分神、向外攀缘,这样子,你学诸法如有困难,所以就是要修这些助道法。像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就是破除这一切的业障;然后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就是学诸法如了,就成功了,就不同了。

  当然,从这个优婆鞠多尊者的传上看,似乎也有一些困难;就是这个人的福力不够。按我们一般的情形,看这个福力不够,很容易有病,这个身体有一点风,头疼了;稍微搬动点什么,腰就疼了,这个身体很不对,坐在那一会儿,就受不了。我若不静坐还没有事,一静坐的时候有很多的问题,你看!这业障!就是要多忏悔,去多修点福德。怎么修福德?你就是供养大众僧,为大众僧服务,这福报就来了。像我们古代的中国佛教这些老法师,收徒弟的时候,他立刻不给你剃度的,你修苦行修三年再说,我们现在的人,叫他修苦行三年可以吗?恐怕不行。就是修苦行、为大众僧服务,栽培一点福德;栽培福德、你福德强了,身体健康,风吹了不要紧,坐一会儿,腰也不疼,这个堪忍的能力强,然后你专学诸法如就比较容易,是这么回事。所以我想,我们很多人福报都很大,除了少数以外;很多人福报很大,也不见得有很多的业障,学诸法如应该能成功的,但是你就是要努力。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学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认为《瑜伽师地论》还是要学,因为这个奢摩他,你不懂还是不行,其他的法门你先不要学。为什么呢?你学了以后思想混乱了,学诸法如有障碍,你不容易成就,不容易成就的,思想混乱就不行。佛在世的时候,你跟佛学,思想是统一的,所以大家都容易得圣道。这个佛法越往后,思想越混乱,所以使令人只好念阿弥陀佛了。修不来啊!四念处修不来,所以念佛法门倒是很重要,所以也有很多人只好念阿弥陀佛。也有人是不懂,不知道这个四念处的事情,当然也不可能修;可是也不要紧,能念阿弥陀佛成功了,到阿弥陀佛国也很好嘛,阿弥陀佛还会给你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你到那时候还是要学诸法如,因为过去的佛,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下面有说,这个玄奘法师,《大般若经》里面也有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舍掉了这个一切法空的法门,没有第二个法门可以转凡成圣、可以得无上菩提,有这个话,没有第二个法门,所以你不学这个法门,是不能得无上菩提的。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你到了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也还是给你讲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这个经,我们从那里,还是要这样子得成圣道的,不然是不能得的。

  若是我们今天能够……,也是可以念阿弥陀佛;但是你愿意学诸法如呢,那么你容易心不颠倒。学诸法如要有奢摩他,若有奢摩他,你心不容易颠倒,心容易一心不乱,你到阿弥陀佛国,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些业障现前,阿弥陀佛来放光接引,很顺利地就往生阿弥陀佛国;到阿弥陀佛国,你的品位会高一点。你看《十六观经》就看出来,那个上品的,他就是通达第一义谛,不然你是不能上品的。阿弥陀佛!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8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 (200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3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5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4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1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