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4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4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见众生以颠倒故着五阴,无常中常相,苦中乐相,不净中净相,无我中我相,着无所有处。是菩萨以方便力故,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见众生以颠倒故着五阴,无常中常相,苦中乐相,不净中净相,无我中我相,着无所有处。」这一品一共是分三大段。第一段「明诸法虽本性清净而迷悟不同,故有六道差别三乘之异」,这是第一段讲完了。第二段「明虚实平等、真伪不二」,说这个道理。「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这句话的含义,是说我们佛教徒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有两种行相:第一种行相,就是观察我们的生命体,当然一切法都作如是观的;可是主要是观察自己的生命体,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因缘有的、是毕竟空的。长时期地作如是观,就是由有而空,由缘起有观察它是自性空的,这样子就叫做「行般若波罗蜜」。是在奢摩他里边这样的观察,这是第一个现象,第一个修行的相貌。第二个相貌呢,就是从空出假;这个从空出假也可以说是由无而有。就是一切法是自性空,但是有因缘的时候,这件事还是会出现的,那这就叫做由无而有。

  初开始学习这个般若法门的时候,就是有这两种修行的相貌。有这两种相貌,初开始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也是学习这两个道理,就是观一切缘起法是自性空的,然后再观察自性空又是缘起有,这样的学习。等到修止观的时候呢,也是作如是观的。但是初开始还在凡位的时候,没得圣道还不是圣人的时候,也可以偏重于观毕竟空这一面,可以偏重于这方面观。

  若是你这样观察,程度提高了,怎么叫做程度提高呢?就是烦恼不动了,就是我们的这一念心,遇见任何的境界的时候,都能保持清净,没有烦恼的活动,也不执着这一切因缘所生法是真实的,到这个时候呢,可以从空出假;也观察由自性空而又因缘有,就是这一切法的出现都是如幻如化的,不是真实有,也可以这样观察。但这个时候,观一切法空的智慧有力量,不像初学,初开始学的时候没有力量,这个时候是有力量的。因为有力量,就会有一天契入第一义谛,就是圣人了,也就可以名之为得无生法忍。得了圣道以后的时候呢,就不偏于空的这一面,随时也可以观察如幻有。就是这上面说的「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以方便力见众生,以颠倒故着五阴」。

  这个「以方便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习佛法以后,学习佛法以后,自己由凡而圣,得了圣道以后,观察众生就是下面说「见众生以颠倒故」,就是一切法是因缘有,是自性空的,但众生不明白一切法是自性空,认为是真实有。认为是真实有,这样的众生在自己的执着心里面惑、业、苦,在这里流转生死,受种种苦。受种种苦,要怎么样才能从苦中得解脱呢?「以方便力」,就是要从一切法是因缘有,开示众生,要他明白一切法是因缘有、是自性空的,要这样分别才能够悟入第一义谛,才能悟入诸法自性空。这就是「以方便力」才能到第一义谛去,才能得圣道的。不能够不说一切法缘起有,直接说一切法空,这是不可以的。所以要有这样的方便,也就是要有这样的方法,这是一个解释。

  其次呢,就是菩萨他自己已经得了圣道,他通达一切法是因缘有的,这是菩萨以方便的智慧力,有方便的智慧力。用这样的方便智慧的力量,才看见有众生,有如幻如化的众生。如果是完全是观察自性空,自性空里没有众生可度的,所以这个地方「以方便力」。原来自己修止观的时候,观一切法自性空,无众生,也没有一切法可得的。现在用这个缘起的方便力,所以看见是有如幻如化的众生的,所以「以方便力见众生」。看见众生有什么问题呢?「以颠倒故着五阴,无常中常相」。

  这个「颠倒」就是迷惑;不明白一切法是空无所有的,执着它是真实有,就是与诸法实相相冲突、相违反,所以叫做「颠倒」。这个颠倒,究竟是怎么意思呢?「着五阴」。这个「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阴」这个字,在这里当个盖覆讲。我们的一念心,我们没有得圣道的人这一念心 ,为这五种法所盖覆、所障碍,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什么会为它所障碍呢?由「着」,执着这个色、受、想、行、识,所以就被色、受、想、行、识所障碍,不能见到诸法的真实相。他怎么样执着呢?「无常中常相」。色、受、想、行、识并不是常住不坏的东西,它是无常的。这个「常」,就是常住,没有生、住、异、灭的变化,叫做「常」;色、受、想、行、识里边没有常住不坏的东西在里边的。但是我们的心,我们不学习佛法、不修止观的人,就执着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常住不坏的,所以叫做「常相」,「无常中常相」。这没有常住不坏的,我们执着它有常住不坏的力量,那就叫做「无常中常相」。

  佛在世的时候,佛有一天从一个地方经过,看见那里有几个人在那里争吵、在争论,争论一件事。佛就对旁边的侍者说:这个人过一会儿就要死了,还在这里争论。这就是我们众生就是有这个问题,不知道一小时以后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我看三十分钟以后的事情也不知道,这一分钟以后有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无常相。我们还感觉到没有事情,所以「无常中常相」。

  「苦中乐相」,我们在生活里边,我们的这一念心接触到一切境界的时候,都是苦恼的境界,但是我们感觉快乐,就是「苦中乐相」,认为很快乐。这个我昨天也曾经说过,我们生到……,如果我们能够做殊胜的善业,如果我们能生到天上去,天上人的身体没有老、也没有病;天上的人若看我们人间的人,我们认为很满意的事情,天上的人认为不值得满意、不值得快乐的,所以说「苦中乐相」。

  「不净中净相」,我们这个身体是臭秽的,但是我们认为不臭秽,不净中是净相。「无我中我相」,这身体里边没有我,但是我们认为有个我。但是这个我,我们昨天曾经简略地解释过,就是有真实的体性,是常住不坏的,我们执之为我。我想我们汉人从来也没有人这么讲过这件事,所以我们汉人没有这样执着我的;但是虽然没有这样的思想,也是执着我,所以这个语言上常常还用这个字。执着我,也就爱着这个我、还保护这个我,因为这样的执着呢,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的纠纷,这是执着的我。

  另外有个假名字的我,虽然没有我,但是我们安立一个我的名字,我们说话的时候可以用,我怎么怎么地。这个假名字的我,佛法中也承认,也承认这件事。现在这里说「无我中我相」,是没有真实的我。没有真实的我,但是我们不知不觉之中,还是认为有真实的我,所以叫「无我中我相」。「着无所有处」,我们在色、受、想、行、识里边没有常、乐、净、我。这四样事都没有,但是我们还是执着,所以叫做「着无所有处」。

  「是菩萨以方便力故,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这位发大悲心的人,他用这个「方便力」,就是从缘起上得到的智慧力。「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就是没有常、乐、我、净的这件事,执着有常、乐、我、净,从这里来把众生把他救度出来,度化他,从这里面解脱出来。这件事若按佛菩萨来看,是很清楚地是这么回事;在我们众生习惯了这个执着的时候,感觉到「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这件事我不明白,不明白这件事。

  我们小小的举一个例子、举个事实来说这件事。若是我们观察这个身体是没有我的,是无常的、是苦、是不净、是无我的,我们若是有成就这样的智慧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纠纷的,就从这一切的纠纷之中就解脱出来。我们有这个常、乐、我、净的执着,所以会有很多的烦恼生起;若是没有常、乐、我、净的执着,这些烦恼就不生起了,我们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说「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这个「无所有」是佛菩萨的智慧,但我们来说还是有,有常、乐、我、净,在有的常、乐、我、净里边解脱出来。所以从佛菩萨的智慧,再加上我们凡夫的执着心来说,「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现在我们说菩萨度化众生,怎么度化?就是叫我们开智慧,通达无常、乐、我、净这件事,我们就得解脱了,就没有一切的苦了,是这样意思。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人所著,颇有实不异不?着故起业,业因缘故,五道生死中不得脱。佛告须菩提:凡夫人所著起业处,无如毛发许实事,但颠倒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人所著,颇有实不异不?着故起业,业因缘故,五道生死中不得脱。」须菩提就是在这里对佛说,「世尊!凡夫人所著」,须菩提这样对佛说。说是我们平常的人所执着的,执着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常、乐、我、净的,执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真实的;执着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事情都真实的,「所著」。

  「颇有实不异不」?在这些所执着的境界里面,可有真实的事情它不变异的吗?这样讲。「着故起业,业因缘故,五道生死中不得脱」,因为我们内心里面执着是真实的,我们就有所求,彼此之间也就会起冲突,就会造业,或者做善业、或者是做恶业。做善业也好、做恶业也好,都是以执着真实为基础,都是执着真实,在这个地方才会做善业,或者是做恶业。

  「业因缘故,五道生死中不得脱」,因为造了这样的善业,或者是造了恶业的原因,我们在天、在人、在地狱、饿鬼、畜生这五个地方就受生死。受了生死,得到这个身体以后,你不高兴,你也要忍受着,你无可奈何。到了地狱去,无可奈何;到了饿鬼、畜生的世界,虽然感觉到不欢喜,不欢喜,无可奈何,你只有受着。就是来到人间,比三恶道好一点,但是有的时候有病了,还是无可奈何。说是到时候老了,说我不老,不可以,你无可奈何。「不得脱」,你不能从那个不如意的境界里面解脱出来,你只有受着,所以「不得脱」。

  「佛告须菩提:凡夫人所著起业处,无如毛发许实事」,前面须菩提这样问佛,凡夫所执着的这一切境界是不是真实的吗?是真实的吗?佛说:凡夫人所执着的地方,「无如毛发许」,没有像毛发那么小的、那么一点的真实的境界,一点真实都没有,完全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但是这件事,这句话是佛说的,在我们的思想上没有这个感觉,完全都是真实的,没有一点是假的,所以我们的思想和佛菩萨思想是不一样的。「但颠倒故」,但是众生呢,但颠倒故,但是我们众生心里面没有这样智慧,迷惑颠倒故,认为都是真实的,所以是「但颠倒故」,认为是真实的。这件事下边有譬喻,我这里先不说。

  须菩提!今为汝说譬喻,智者以譬喻得解。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梦中所见人受五欲乐,有实住处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梦尚虚妄不可得,何况住梦中受五欲乐。于汝意云何?诸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颇有不如梦者不?世尊!诸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无不如梦者。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梦中有五道生死往来不?世尊!无也。于汝意云何?梦中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何以故?是梦法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须菩提!今为汝说譬喻,智者以譬喻得解」,现在为你说一个譬喻,用这个譬喻,我们容易明白,容易明白,还是要有个条件的,就是要有智慧的人。「以譬喻得解」,因为这个譬喻呢,使令我们对于那件事明白的会深刻了一点,所以「以譬喻得解」。这是标出来,说要说譬喻,标出来。下边就说譬喻。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梦中所见人受五欲乐,有实住处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梦尚虚妄不可得,何况住梦中受五欲乐。」佛招呼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在你心里面怎么想呢?「如梦中所见」,说我们做梦的时候,睡觉,这个第六意识还没有休息,他还在那里打妄想,那就是梦了。这个做梦,我们不睡觉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也是有妄想。这个睡觉的时候做梦,也还是这个第六意识的妄想,但是有点差别。就是我们没有睡觉的时候,我们前五识在活动,随时地和前面的色声香味触会接触,第六识就在虚妄分别。那我们认为这就是……,这不是梦,我们在醒觉的时候没有做梦。

  做梦的时候,前五识不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不动,只是第六识打妄想,那就叫做梦了。梦里面有什么事情呢?「如梦中所见」,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前五识是不动的;但是做梦自己不知道,不知道我们前五识不动,我们还是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和外面的境界还是接触的,所以叫「梦中所见」。「人受五欲乐」,梦中的人,他做梦的时候,他也接受五欲的快乐,做这个梦。「有实住处不?」梦中所受的五欲乐有真实的住处吗?这样想。「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梦尚虚妄不可得」,梦里面的境界都不真实,不真实的,何况「住梦中受五欲乐」这件事呢,更是不真实了。

  这个做梦这件事呢,我们是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的,常常有这个经验的。虽然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并没能够深入地去思惟这件事;虽然没有思惟这件事,也多少的会知道不真实。其中有一件事很明显的我们感觉到不真实,什么事情呢?譬如说是做梦的时候,梦见下雨了,天上还打雷的,打雷的声音是很大的。但是这个做梦的人的旁边,有一个人没有睡觉,也在他的旁边的时候没有听见雷声,没有听见打雷的声音。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梦中那个雷不是真有雷的,是我们内心的分别而已。

  就是那一天,我们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说是梦中我看见一个人,从来也不认识这个人,怎么会显现在梦中呢?那么这件事我的解释呢,从来也不认识,这句话也是事实。事实,其实在呢,你为什么会现出来 ,这个梦中现出一个人呢?我当时的解释是说:可能是对方,就是那个人是忆念你了;忆念你的时候,你就可能会做梦了,梦见他。梦见他,为什么我不认识他,他会忆念我?实在是认识的,但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所以就不知道他是谁。

  这个忘记这句话怎么解释呢?譬如说是我们前生,这个人是我的父亲、这个人是我的母亲、是我的姊姊、是我的妹妹,都是些亲爱的人,到了第二生再见面的时候不认识了,就不认识。虽然不认识呢,但是你的感情还在。如果你和他的感情好,今生虽然不认识,就感觉欢喜;如果你和他有仇恨的话,今生见到面也不认识,但是心里不高兴。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第六识,我们的眼识,前五识和六识记不住这件事,但是阿赖耶识知道,阿赖耶识知道。阿赖耶识里面有种子,以前有相亲爱的种子,这个种子它到时候它很敏感,一遇见了,这个亲爱的种子就现行、就活动。如果有仇恨,那个阿赖耶识的种子也会出来活动,也就不高兴,是这么回事。

  但是所见到的事情都不真实,不真实。并没有见面,只是做梦,梦见这个人,这时候互相忆念了,就会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只是个影子而已,不是真实的。那么这里面说:「梦尚虚妄不可得」,刚才说这个打雷的事情,那是什么?也是,你以前听过雷的声音,现在做梦的时候呢,就是你心里面就把以前听过的这个种子在心里面现出来,也就听见雷了。实在也没有雷,实在没有雷这件事,只是心里面的影像而已。若真实有雷的话呢,因缘所生的雷,真实有雷的话,那么旁边不睡觉的人应该会听见。为什么旁边那个醒觉的人没有听见?就是没有雷,只是你内心的分别,所以不真实,不真实这件事。这里面就是譬喻这件事,我们不做梦的时候,我们所看见的这些事情,所见、所闻的事情都是不真实,但是我们不明白这个不真实的道理,所以佛用梦做譬喻。

  「如梦中所见人受五欲乐,有实住处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梦尚虚妄不可得」,做梦的时候,我们如果说我还在我的住处;做梦里面的事情是我现在住的地方,那你还可能不觉悟是虚妄的;但是做梦有的时候不在你住处,是到其它地方去了。那么醒了梦呢,我没有去,那你才知道梦的境界也不真实,都是不真实的。说是到其它地方不真实,你在这里的境界也都是不真实,也是不真实的。「人受五欲乐,有实住处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梦尚虚妄不可得,何况住梦中受五欲乐」,这些事都不真实,都是心里面阿赖耶识的种子现出来的影像而已,都是不真实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永海法师:沙门以何为生?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5

永海法师:勿散心杂话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6

永海法师:优婆塞之道

 

后五篇文章

永海法师:四圣谛的可贵

永海法师:人身难得

永海法师:佛陀怕鬼吗?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