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华严文集:华严宗的法界观(诚信)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华严文集:华严宗的法界观(诚信)

   华严宗的法界观

  诚信

  闽南佛学

  前  言

  华严宗是中国唐代高僧贤首大师(法藏)所开创的宗派.此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建立一宗的义理,故名华严宗。又因为创始人法藏赐号贤首,亦称贤首宗。复为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释迦世尊在初成道的三七日间,对文殊普贤等大菩萨说《华严经》,显示一乘圆满最上乘的法门。当时二乘劣根如聋如哑,有眼不能见,有耳不能听。佛灭度後五百年间,马鸣菩萨出世,造《大乘起信论》,宣传大乘法门,跟此宗所显的义理颇能契合。至佛灭度後七百年,由南天竺国龙树菩萨人龙宫中,见藏有《华严经》三本,其中上中二本不是凡夫的力量所能持,就传诵下本《华严经》十万偈四十八品而出,才流至人间。在柬晋义熙年间,有佛陀跋陀罗初译《华严经》为六十卷三十四品,此称为旧经。至唐武时,实叉难陀三藏重译此经为八十卷四十一品,此称为新经。又至唐德宗贞元年中,般若三藏别译人法界—品为四十卷。因此,《华严经》在中国有三种译本。

  此经从佛陀跋陀罗翻译以来,就有许多注疏,但尚未形成一宗的组织.直至陈隋期间,经南山杜顺禅师发扬光大《华严经》的法门,概括此经的奥旨,作《法界观》一卷,又作《五教止观》一卷,才开始定於—宗的基础。此为束土华严宗的初祖。其後有智俨传承宗义,著《华严搜玄记》、《十玄门》、《六相章》、《孔目章》等,以申此义,是为第二祖。至第三祖贤首三藏大师,在《搜玄记》的基础上,作《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并造《华严料简》、《华严十重止观》、《华严金狮子章》等章疏二十余部。至此,一宗的教义,显扬备至,才正式创立了华严宗。流传至今,代不乏人。

  此宗的主要学说是以法界无尽缘起作为一家教观的宗旨,认为宇宙万法都是互相依持,相即相人,圆融无碍的,犹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如《法界玄镜》说:“言法界者,二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又《华严大疏》说:圆教中说,唯以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人,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所谓法即是一种自然的轨则,它是本来存在的一种法则,并不因佛陀说出来才有的。而是从无始以来,一直就是依照这个不变的法则来头现—切.这个轨则,不因人们的尊重而有所增,亦不因人们的不信而有所减。因此,在佛法中常常说:。法尔如是,不增不减。所谓界即一切法平等的所依,能生六道诸趣,代表—种广大性能的缩写。有了这个界。诸佛菩萨椭涅槃可证.所以《大乘阿毗达摩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得涅槃证得.因此说法界就是圣凡诸法本性的真理法则.华严宗对—切事物的观察,由浅人深有四种不同的差别,所以分为四法界。杜顺和尚以四法界而建立了三观.笔者在此把四法界舆三观檝概述下:

  一、事法界是三观所依之体

  事法界是显现在我们眼前有生减起伏的一切现象,亦指—切差别无量的事相,各有分际,如宇宙存在的每—法,都可以把它定观而下判断,有彼此的分际。人们的认识还未脱离自我心中心执着时,这个世界的感果是无数的彼此差别。这就是物质事相在时空上变化迁移的状态。事务是实在的,所以平常人说它是有,在—般佛学上,把山川草木、人类鸟兽千态万状的世界,分类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成为百法,以此来统摄诸法.但是,《华严经》的—乘圆教是谈圆融无碍的教理。

  事法界舆三观有何关系呢?它是止观所依的体,它的范围非常广,一一事都可以成观。总括起来有十对。一教义,教是能诠的言教,义是所诠的义理。二理事,理是常恒不变的理体,事是缘起变迁的事象。三境智,境是所观的境,智是能观的智.四行位,行是实践修行,位是依所得的进趣阶位。五因果,因是佛果以前种种修行,果是到达佛果的境界.六依正,依是有情所依的国土,正是住於依报国土的—切生物类。七体用,体是不变的体性,用是随应外物的化用。八人法,人是能知能观的主体,法是所知所观的客体。九逆顺,逆是逆本性的作用,顺是所知所观的体。十应感,应是随应不同根机的种种应化,感是感得应理的当机众生。以上十对是华严圆宗特有的施设,在每一事物上,各有十对,同时相应,无碍圆融,这就是事法界的当相。

  二、理法界与真空观

  理法界的界字是体性的意思,即无穷无尽的事法都是同一体性,是—切事相所依,所以又名法性真如。比如众金,其相虽异,其体则一。因为事法界是因缘生起的差别现象,它的生减变化都归於空.反之从事物的本体来说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绝对理体,是超出人们的名言思虑的境地,勉强为空.这种作用的理性,不外是万物自他之间的因缘关系,所到是自我的存在,并不是绝对孤立产生,是彼此相待性存在的状态,在人们心中解消.这种因果缘起界,人们说它是无。

  理法界即是真空观,共有四重次第:

  (1)会色归空观:当我们观察事物的究竟实况,就是本性空寂,即真空,也是法无我理.这真空不同於断减空,也不是事物的现象,只是诸法缘生无体,故名为真空。

  (2)即色明空观:在会色归空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断灭空舆实在有这两者是对立的,所以断减空不能是实物.但真空是这样,真空是般若的世间观,般若的世间观即是空的世间观,而此空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并不是虚无的空,故名真空。它不是事物的现象,但被万物所依.因此真空不在事物的外面,无相的真空是包罗万象的。

  (3)色空无碍观:只因为真空是万物的所依,所以真空当中就有一切事物,但是事物即是真空,真空即是事物.在事物显现的时候,就观察事物全体与真空一样,观察真空时,全体真空即是事物,所以见事物即见真空,见真空即见事物。

  (4)泯绝无寄观:所谓泯绝就是说不能用言语文字所能表达的;。一切法皆有否定的理论,连否定也是否定,甚至连不可言说的这句话也不能有。假若受於不可言说。也是一种有受,有受则有念,有念都是心迹,所以应泯绝无寄。应离有无二边,连中道也不存在,心境两亡,般若即见.若生心勤念,就不能体会真理,即失正念。心与境合,智与神会,亡言虚怀。至此非凡人所能解,只有真实的修行才能到达。

  三、理事无碍与理事无碍观

  理事无碍法界,是说明宇宙的差别事相和如如不勐的本体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即相人一体不二,事由理成,即理是事。理由事显。即事是理。所以事理就是空有性相的另临。因为蓠有随着时间迹迁而出入於有和空.即有而空,逐空而有,因缘和台则生有,因缘分离则生空。空是本来面目即实相,有是假幻形状即假相,不动的本髓和动荡的形象。即是相互影粤,又是相互存在。由於理事的融贯交路,才成骂理事无疑法升.真如即万法,莴法即真如,真如舆万法无礙融通,如金即器,器即是金。遭就是真如缘起的关系.真如和随艨好象水舆波,离波无水,离水无被。所以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理事无碍,体相圆融。

  理事无碍有五种次第:

  (1)理事相遍有两种差别:—是理遍於事.真空之理不句分,不可限量.但事物有种种分位差别。只因骂真理平等不可分割,所以——事物当中,真理都是全遍。二是事遍於理.因事物无髓,全同真理,因此事是幻色,理无分限,但事无实体,究竟舆理全向,一尘不壤而遍法界。

  (2)理事相成也有二种差剧:—是依理成事.由无自性的性空之理,才有成缘生无自髓之事.如波依水才有动相,所以真如随缘,依如来藏能生诸法。二是依事显理,由於有事,才会显理.全事当中,真理挺然显现。如波相虚而令水体露现。

  (9)理事相夺也有二种差别:—是以理夺事,事既然依理丽成,逐乏事相全尽,唯一真理平等颢现,离真理之外无事可得。如水夺波,波无不尽。二是事能隐理,真理随绿而成诸法事相,就便事显而理隐,如水成波时,勤头而静隐。

  (4)理事相即也有二种差别:—是真理即事.真理既然不在事外,所以法无我的理,全体即是事物.如水即波。二是事法即理。缘起事法本身即是理,无自性的,所以皋髓就是法无我理。如波即水,故事法亦即是理。

  (5)理事相非也有二种差别:—是真理非事.即事之理并不是事,所真舆妄就有不同,理真而事假,理实而事虚.理是所依而事是能依.如波之水并不是波,动漏不同而已.不管事如何.理即恒在.二是事法非理,由於相舆性不同,全理之事华音不是真理,事是相而理是性,事是能依.理是所依.如全水之彼,波恒非水,动非湿故。

  以上十种同时顿观,深观明显,即是理事无礙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与周遍圆融观

  事事无疑法界是因为宇宙的万有,都由法性的理体所量现,但所显现的诸法,也是圆融无礙。因事依理,所以事无大小之分,又因全體卽理,理遍於每—事物,所以事事都遍而不相碍.如海水舆衆漚根本—體,但波浪的千差萬別現象确實存在,所以本髓舆现象是—体两面性的,宇宙万有是该肯定而不可否定,一即多,多即一,於是事理无碍,事事也无碍,如《华严经》所说:如来观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入其中。众生亦无往来想。因此,万物显现在一真法界上,就好比天空月轮,映现在万江水中,相互圆融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的周遍圆融观有四种次第:

  (1)事理相望有三和差别:一是理如事门,事法是虚相,理性是实体,所以全事即现,见事即见理,但事不等於理。二是事如理门,一切事法舆理性非异,所以事法随理性周遍法界,法界全体也遍诸法,一微尘是这样,一切法也是这样。三是事含理事门,一一事都含有事舆理,一一事中含全法界,所以事与事之间,有融即的关系,在微尘当中现一切法,事法的相不加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

  (2)——事相望也有三种差别:一是遍局无碍门。遍是普遍十方,局是局居定位。一切事法得理性非一非异,所以事法不离当处而全遍十方,一切尘中又非异即非一,所以事法全遍十方而不动定位。二是广狭无碍门,广是含容,狭是局窒。事法舆理性非一即非毕,事法不坏本相而广容十方刹海;非异即非一,事法广容十方法界而本相不大。一尘之事,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三是遍容无碍门,遍即普在十方一切事物之中,容是含容—切事法人己。因为一尘望於一切,普遍即是广容,所以遍在一切事中,能摄一切法全住自己之中;反之,广容即普遍,就摄—切法全在自已之内,即遍在一切事法之中。所以,一尘能使自遍他,也能使他遍自,能容能人,遍容无碍。

  (3)一事—切事相望也有三种差别:一是摄人无碍门,人他即是摄他,一切法全人一法时,就使逭—法同时在自内一切法中,而同时无碍。由於摄他即是人他,所以一法全在—切法中时,即令一切法恒在一法之内,也同时无碍。二是交涉无碍门,因为一能摄一切,能人一切;又一切摄—,一切人一;一摄一法,一人一法;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此四种同时交参无碍,一舆多都能摄能人,所以称为交涉。三是相在无碍门,摄—人……;摄—切人—;摄—人一切;摄—切入一切。

  (4)普融无礙斗:一切及一,普皆同时,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这—门是总融其他门,所以相当於。同时俱足相应门。

  总上所述,杜顺和尚依四法界而立三观,所谓真空观即理法界,万有事相,皆无自性,无性非断.空色无碍,泯绝无寄,故名真空观。理事无碍观,观理事无碍法界,真空之理惧足不变随缘二义,因不变故,一理湛寂,又随缘故,万事森然。不变随缘,理不碍事,随缘不变,事不碍理。周遍含容观,即观事事无碍法界。揽全理而成分事,一一事相,如理融通,遍摄一切,遍入一切,帝綱重重,故名周遍含容观,前三法界,总罗诸宗,生一法界,特显妙境,因此法界观主要是圆明在心,依解生行,行起解绝,虽绝又观,解行双修,修而无修,所谓华严境界是也。

 
 
 
前五篇文章

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春业

华严文集:华严宗在中国佛教的重要性(高永霄)

华严文集:《华严心要》浅解(韩焕忠)

华严文集: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文集:四十《华严》译者般若三藏法师故里考辨(王亚荣

 

后五篇文章

华严文集: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董群)

华严文集:华严宗 四种缘起说

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玄镜》初探(弘安)

超然法师:在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

超然法师:虚云老和尚关于参禅的一段开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