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二) 最后一节课的叮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二) 最后一节课的叮咛

   因为这个学习的内容,按照最初的想法是比较简单的——想通过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这五个角度,来提醒大家一个修行念佛的方式,没有想着讲太多的东西,因为现在人心理接受的文字教言事相都是很多很多了,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繁琐的任务反而是怎么从这里面筛选出来,或者说怎么过滤出来真正适合我们、对我们有益的教法,而不是盲目地去堆砌一大堆所谓的名言。

  学习十门八门法则的人是很多的,那我们通过安居的学习呢?达成一个事实,达成一个我们能用得上,对我们现实中的烦恼业处用得上的这样一个法则。用不上学它实在是没啥意义。因为现在大家看到的书籍啊,学习到的东西啊,接触到的方方面面东西都是很多很多的,内容都很大,但我们自身的过滤能力或者择取能力,反而现在的人就比较差一些。人现在的占有的意识、接触的意识都比较强,好奇意识也比较强,但真正地深入实践,尤其是在了义的教法上,在一生有所成就的教法上,我们这样的机会还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所以最初这个学习的动机,我作为这样一个法的提示者,或者大家同修的一个引导者,希望大家能在一个简洁明快的法则上成熟自己的心地,或者说让自己在这个法则上有所作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修行与不修行、功课与不功课的过程中,真正地得到一份法喜,成就一份智慧与善巧。这是我们比较衷心的一个祝福或祝愿,也是这样一个缘起的认知。

  那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呢?我感觉象我们现缘中的人的福德智慧都是很好的,因为许多人就逐渐地,不管听得多少、周全不周全的,都有这样一个同感——净土这个法是可以实践的。起码从一念、十念这样的法则上可以去作为的。那么一念、十念中,我们可以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中,去选择礼拜呀赞叹呀作愿啊观察呀回向等等这样一些法则的细分去实践,或者说适合我们意乐的,或者适合我们现缘中的业缘的一个修法。但五念门这个次第的修持或者实践,大部分人也可能做不到,但在某一门中,若口业,若身业,若意业,若智业,若方便智业中,若择取对机的一门、自己喜欢的某一门,我们大家无疑来说还都不是难事。这里面没有任何的要求,只有法的供养与回施。

  这个夏天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唯一的提示就是能给大家提供出来多少方便与引导,就做多少方便与引导,最好没有要求,开始有点作业,我想一想作业最好也不要要了,为什么呢?真不希望大家有丝毫的,在我们无尽的业力的基础上再增加哪怕一点一滴的负重,我感觉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现在需要的实际是解脱,是真正的解脱,这个解脱,或者说解(xie)脱,对我们来说十分的重要,十分重要。因为我们现在人的心地都是比较沉重的,这个沉重的积累非一日之功,都是久久而成就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个业的积累是不言而喻的,大家都体会得到,不管是我们环境的成住坏空,或者我们身心的生老病死,若亲人,若不是亲人,若是我们自己爱护的环境,若不爱护的环境,我们都会看到这二种浑浊,或者说二种沉重,这是需要解脱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通过这个简短的学习——我们这一生中,或者多生中,或者累劫中,或者旷大劫以来,我们这个学习是十分短暂的,就是一刹那!——那么希望这个一刹那的学习,我们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出功德入功德中,我们择取某一点,对我们适应的某一点,我们喜悦地、好乐地,不去负重地去解脱自己的沉重,或者说去实践这样一个法则。我感到不光是象我这样一个念佛者的心愿,这也是一切具足善心善意的,或者说具足这种教法传承守护的一切善知识,或者一切修行者,或者一切念佛人应当有的心胸与意识。

  因为我们这个学习肯定是末声了,帷幕已经落下来了。马上安居就结束了,前算后算也就是十多天的时间,那么自恣啊、盂兰盆会啊、传灯啊等等这些常规的作为我们就要面对了,那我们下面就要走向社会,大部分人会要走向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所以我们面临着怎么来运用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学到的那一点点的法则,哪怕一点一滴的法则,哪怕是身业,哪怕是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某一个作为,礼拜啊、赞叹啊、作愿啊、观察啊、回向哪,是自己真正意乐守护的地方,去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能去实践他,这样我们就不辜负这一段的学习。

  因为这个学习是十分难得十分难得的。第一个是诸佛菩萨的加持、阿弥陀佛誓愿力的摄化,再一个是三宝对我们威神的摄护、一切安居僧菩萨声闻的这种善巧的光照与威德给予,使我们有这样一个稳定的环境。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福慧,我们又学到这样一个法则,这五念门中,我感觉起码说有次序地参加过课听的人,若在某一个念门中去作为,也都不成为难事,若多若少,若浅若深的,这都不是难事。下面可能最主要的就是实践了,就是我们怎么在现行中,让我们的现行现业中的自显自解脱成熟。

  怎么来成熟这样一个自显自解脱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独立性,我们都讲了,你这个粗重色身与意识、依正二报的这种独立性,人人都是不可取代的,不管是亲疏,不管是同类异类,不管是善恶大小,不管是我们过去的福德因缘如何,大家这个独立的东西(自显的东西)是特别的特征。在这个阎浮提中,人人的意识与依正二报的独立性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讲的所谓刚强也好,难化也好,他这个独立性是十分强的,那唤醒我们的自觉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个“自解脱”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我们的意乐,对此其他人不可取代的,或者说无力取代,即使一些大的善知识,有禅定,有意生身,或者有一些威德分身方便施教,但他也总是有意局限性的。因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自闭心理都比较重一些,大部分自闭,实际就是自我的不安全感,大部分人在这个自我不安全感中生活,心灵中十分多业力的畏惧,境相的畏惧,未知的畏惧,相去的畏惧,修行的畏惧,乃至人事交往的畏惧,这个自闭的特征十分的突出,所以他就变得沉重,他这个就是自我积累。

  那么这个自解脱的成就,即意乐的成熟呢?反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的一个比较真切的话题,很确切地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现缘中!可能我们下去离开了这个环境,各人的作为要对自己的意乐、自己的选择、自己面对的东西要认真了。可能以前在讲法的时候,我说了一些过重的,或者说不相应的话题,也做个忏悔,希望大家能原谅。

  这个意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个时代的自闭是没有人来打破我们的,也没有必要去打,他很沉重,很痛苦,你要把他击破了,他就会拼命的。那我们怎么办呢?就引起自显自解脱成熟的意乐。念佛法门就是让我们自己的意念去作为,去选择,去抉择,去认定,而不是让别人打破我们的所谓的我执我见,因为那是很痛苦的一个东西。现在用常规的教法来引导我们,我们无疑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很痛苦的挣扎,所以这个特别的法门,即净土法门,是让我们成熟自己的意乐,哪怕是顺性的、顺佛愿的、顺我们自己的究竟的心灵深处需要的认知,让我们自己来选择,让我们自尊自爱,自我自觉,自己去觉悟它、运用它。因为现在任何人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附加,稍微的意识的附加、要求的附加,我们都变得不堪负重,所有的人都是不堪负重的,不是某个人,这里面没有攻击性,也没有恶意相加,这是一个时代的状态。

  因为人的不信任与不安全的自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的隔膜,所以阿弥陀佛这时间站出来了,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平等回施众生,他没有要求,丝毫的要求都没有。在整个净土的教法中,一丝一毫的要求都没有,你找不到一丝一毫的东西,对我们的要求没有,只有给予,所以他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启开我们心灵的一个大悲的大智的教法。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普遍比较顽固,比较自守,比较自许,不是某一个人,是群体性,也就是时代性。这个时代性代表的是减劫,人的心智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坚固,坚固到什么程度呢?以后刀兵劫来的时候,我们身边的草拿着就可以把人杀掉。为什么呢?人的心理坚固,到处都是武器了。现在人的心理已经慢慢造成越来越坚固的事实。所以我在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也鼓励自己尽量地不冲击大家,但实际一些业相浮现在眼前的时候,或者说某种浮现特别强烈的时候,也可能会说一些冲击大家的现状——或者自闭,或者自我,自我守护的东西,我希望我在这个地方忏悔,大家能接受。因为这个地方是很沉重的一个内容。那么佛陀有极大善巧,就因为我们有这样不信任的隔膜与排斥力,或者自我坚固的一个守护,阿弥陀佛这个特定的教法才出现于世,才来顺应我们,来给予我们。当然也有善知识认为可能是有一些冲击,我想一想呢?也没有必要,因为净土这个教法是给予的教法,所以与众生做“不请之友”是这个教法特征,并不是说我们要呵斥什么,实际真是不必要呵斥,但有时候引不起重视的时候,会说一些令大家警觉的话,但没有恶意。虽然没有恶意,但对某一类业相比较重的语言,我们不对个人,对某一类业相的说法,大家不愉快不舒服的,那么违背了这个教法的“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实质。所以我在这个地方忏悔也好,做一个结束语的提示也好,希望大家能原谅,相互地原谅。

  因为这个教法是不请之友,他并不是说是冲击我们的业力的。但有的人说我就喜欢什么喜欢什么,你继续喜欢,我绝对不排斥也不反对。只是在这个讲法的过程中,有些业相浮现的时候我会提示一下,说的重了,有时候下去想一想,自己也会做个忏悔。

  这个不请之友,就是“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这种诸乐的给予。那你说诸乐你怎么不让我乐呢?对不对?你老是给我苦呢?那我就忏悔了,如实地忏悔,从心底里向这些受我点滴语言不相应的冲击的菩萨们忏悔。因为这个讲法不易,学法也不易,大家这个机缘都是不易的。这个不易就因为娑婆世界之不易,大家的因缘的薄少之不易,成熟极难之不易,旷大劫以来人恶缘相加的频繁、善缘相聚的稀少,这就是不易。这个不易是十分不好把握的一个东西。所以说我们这一段的学习,希望给大家带来法的喜悦,不喜的东西从我这个角度做认真的忏悔,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因为这个教法是佛陀之威神相加成熟的,不是我们某个人的修证,或者说某个人的语言表现而成熟的。要是以个人的意向作为,这个法是传达不出来的,会受到极大的制约。这个制约就是我们的业习、所执、我们自身的面子,我们自身的语言结构。或者说我们自利的、自闭的一种需要,他都会产生极大的阻隔。所以有时候在讲法的时候,难免就跨越了一些禁区,希望诸位善知识有这种哀愍之心,放弃自己心中的那种不舒服,或者痛苦的东西。

  当然大家有法喜的,希望以法行持,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认识到我们在这个教法中也可以做不请之友,来祈请佛陀的加被。实际佛陀是不祈请他也在加被我们,所以若念者、不念者,佛平等摄化。但是念者知之,相应之,他有回应。所以我们念的人呢?主要有回应罢了。世尊在《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这样举例子说——若子忆母,如母忆子,母子不相远离。但是我们要只知道母亲忆子是那样的亲切,我们若忆若不忆,那就见与不见;若是母子相忆,不相间断,那就是不相舍离。众生忆佛念佛亦复如是,就象子忆母一样的,如母忆子,子若忆母亦复如是,那我们见佛成佛势在必然!

  假设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修行中、作为中,我们知道佛在念我们,我们不去忆佛念佛,我们有一点温暖,但是没有威德,没有善巧,没有增上的利益,只是说你有一点温暖。你说还有这样一个大慈大悲的善巧者,在西方极乐世界以无碍的光明顺性普照着法界,不舍着一切众生,饶益着一切众生,以无间断的光明来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成熟着我们的道德。我们会有一点温暖的感受,但是不去实践呢?你就不能体会他功德的增上。

  虽然是圆满的功德,我们在实践运用的时候,我们用不完,我们用不尽,就象一个未成熟的孩子一样,家里具有亿万的资产,他能用多少呢?他用的很少很少,就让他怎么去用他都用不出来。就象我们刚刚接触到佛教,或者在佛教中还没有深入实践的这些初发心者,或者未发心者,在这个浩瀚的诸佛的功德藏中,我们能触摸一点,能用得出来一点一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无尽的智慧海洋中、清净的海洋中,这个功德藏中、智慧藏中,我们能取几分呢?那就在我们自己实践的作为了。你不去作为,你不去运用它,它就存在我们智慧的记忆中,存在我们的如来藏中,不能起用了,被你封杀了,或者说被你封藏起来了。

  这一点,诸位善知识,我们很快就要面对,实在很快,一弹指顷,这九十天。开始安居我讲一念法的时候,我说九十天一弹指就过了,当时大家就感到很好笑的,以为九十天很漫长,实际不是,已经漫长过去了,很快就结束了。生命也很短暂,因为我们在这个稳定的环境中,或者相对的学法的一个正常秩序中,我们感受不到无常悄悄地在走向我们,我们也走向着无常,或者无常就在我们生命中相伴相依。所以无常跟我们是最亲密的,跟我们的生命,跟我们的作为与事业,跟我们现实的环境是那么亲切。亲切到什么程度呢?是无间的。

  所以诸位菩萨,因为安居结束以后,寺院没有这个学习的设置了,那大家面对的一定是自己来处理自己的事情的、学习了以后实践的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那我们在走向自己一个新的状态中,或者时间段中,我们要去实践这个五念门,要认真去实践,哪怕一点一滴的。这个不是啰嗦,这实在是对我们自己要十分在意的一个地方。因为你的生命浪费起来,造业,迷失,这无量无边的时间我们都这样干过来了。但我们真正地修行、依法地思维、依法地修持、善意的守护、尊重的守护的机会,少之又少,少的可以说是可怜的,所以我们在下面缺乏督促,缺乏环境的状态下,自显自解脱无疑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一个大的问题!

  这五念门,不管是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引导我们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在某一个对称的法则中,我们去实践它,那么自显自解脱会成熟的。因为它都是以果地来运用于现实,以果地的悲智方便来运用在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它不是说让我们去增加学问,所以一来到这个地方,我就提示——我说我们不是增加学问来了,不希望大家学到太多的知识,只学到点滴的方法,来运用,成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业习中的这种自我认知与觉悟,使我们在现实烦恼业习中来解放自己,来完成道业,不辜负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五念门最后的一段故事我们把它给讲一讲。它文字是这样讲——“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大概这是它的结束语了。因为在这个念门中,它比较简洁一些,希望大家的思维、作为空间就大一些。那么果门中就不是这样讲,它就说——回入生死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面对业习与烦恼犹如狮子搏鹿,得以自在,皆以本愿力故而安住。那么此处它就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话——“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那么这个大悲心是我们回去,回到社会上,或者回到我们自己面对自己的生活的未来情况下,我们自己会面对,每一个人都会自己面对自己的,这个大悲心不是对他人,也不是对自己,是你运用不运用。这个运用很重要,所以这个成就就是运用的一个现前,我们要不运用,不实践,这个成就就成空泛的词了。

  所以很多人读到《往生论》,说这个“成就庄严清净”,这没啥意思,这都是很生冷的词。不是,我们只要运用它,运用什么呢?——回向为首。把佛陀的悲智方便和盘与自己的、他人的意念作为、语言交流等等和盘托出,那么这样的悲心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使我们在身口意三业中,或者智业、方便智业中得到成熟,他主要是运用。现在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很多人学了很多的言说、理论,但是在心地、业习、烦恼现前时候的运用基本上归零了。他不去运用,而是学了很多口舌,会说很多,会意识很多,也会表达很多,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上少之又少,所以没有佛法的法味,说“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我们真正在意乐这个知见上好乐于法则的实践,那你的悲心就会在你现前的业习烦恼的表现中而成熟起来,而完成,达到一个事实。所以这个运用十分重要,菩萨们。哪怕一点一滴,生起刹那,你都要去运用它,去实践它。

  所以这个“不舍”者,就是在每一个现前我们顺性地去体验它,顺性体验你感觉有障碍,你就顺佛愿去体验它,顺着佛愿还有障碍,你就从意乐去观察它,看你应该怎么作为。

  这三个角度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如一三点的这样一个作为,这个如一三点的说法是什么呢?这个说法无疑是完成了修行的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我们能真正地安住下来。我们都知道一个鼎要有三个足才能安立下来,那我们实践这个佛法,亦复如是,没有实践是没有价值的。这个教法不需要额外地设计任何的坛城,不需要任何的加行,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不需要背任何东西,只需要你在你现行的作为的身口意三业中去不舍,去认知,去运用这样一个心地。什么心地呢?——回向。回向什么?——回向佛陀的愿,回向必然往生彼国的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的给予,回向我们的意乐。那么在我们自己的思维中可以回向,在我们自己的现缘烦恼中可以回向,在他人的意业中、语言中也可以回向,如是回向是自利利他,完成于现下。这个现下就是我们每一个现缘中的现下,每一个现下我们来运用这个法则,这个悲心之周遍、顺性之展示就必然成熟。虽然在凡夫位,而行八地菩萨事,就是住不退转。何以故呢?顺佛功德故,顺佛的报德故,而得以法益安住,所以佛力住持,得不退转!

  运用佛力住持,十分重要十分重要。佛力就是唤醒我们对法的守护与实践。这个自我唤醒,可能在这个地方,大家还有一个相互的推动,乃至说可能有时候还有比较重的语言的冲击加持。但是下去后个人的因缘,我不太清楚,因为往年都是这样的,安居了以后,大家就是树倒猢狲散,每年都是这样的,因为学习结束了,没有人摄化这个东西了,大家就各奔东西去了,各人就做各人的事情了,那面临着自己照顾自己,不可能存在着某个人再去对大家怎么样,好比那个时候说法师你给我们讲个什么,我说真是没有时间,没有这种福慧因缘的聚集力。我们现在这个力量,是无量无边的佛菩萨的加持力,因为他们都有安居的誓愿。安居是历代诸佛所制,象我们贤劫以来,拘留逊、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文佛,这一个佛陀一个佛陀,他们都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一个佛陀宣化、制戒,所有的佛陀都会支持,以他们的通力、自在力、方便力,或者令他们所成就的阿罗汉住世者来加持我们。没有这个加持,我们在这儿的因缘早就散坏了,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么热恼的时代,我们在这儿享受这一分清凉,是不可能的,菩萨们,不可能的。你看有多少人在热恼中奔波,虽然知道那很热恼,但他决不到这个清凉地,没有理由,没有福报,也没有因缘去相续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十分的困难!

  所以这个安居结束以后,大家肯定是面临着这样一个自我审视的法则了,说这个回向是自他的一个利益。好比说我们动了一个烦恼,你不要去舍它,你若以念佛观察,若以顺性观察,即观察它的本性,若忆念佛回向给它,若以意乐守护于它,在这个现行烦恼中可能你会付之一笑,或者说你会无染轻松,或者说你会得到一个悲心的养育,这样一个机会。对烦恼如此,当然对习惯也是这样子,有的人贪财、贪色、贪于种种作为,没有问题的,现前的时候,你就用这样一个回向为首,不舍的这样一个顺性的观察、佛愿的回施、意乐的观察等等,或者说这样一个意识的训练,最少你会得到一笑、轻松、解脱这样的结果。

  我们要是不运用呢?我们对自己的悲心、对他人的悲心是不能成熟的,所以这个回向就是运用。运用什么呢?运用佛陀的愿力、果地觉、顺性、顺性的观察,或者说我们的意乐、意乐的守护。意乐就是无染、无染的守护。在我们的取舍、净秽、染著、辨这种奔波中,我们的意识很疲惫,很辛苦。那我们想让意识真正地乐起来,它就是无染清净、平等安乐,那就是你的意乐的守护。所以若从意乐守护,若从佛愿回施,若顺性观察,那我们这个悲心的在我们每一个身口意业的现缘中必然成熟。

  当然这个教法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在生活的任何一个时刻,所以“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这都是这个教法的实际内容。“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怎么普照诸佛会呢?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中,那我们最少可以算一个未来佛的诸佛会的一个空间,现在说我们这一群人是未来佛,那么你照照这个未来佛的海会吧,可以吧?你能不能“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呢?对世俗的因缘不动不摇,去观察它,去认知它,使它放出清净的性德的光明呢?或者说佛陀报德的光明呢?或者说我们意乐无染的智慧、轻安的喜悦呢?那就是悲心的熏习、悲心的成熟与运用,那是我们每一个修行者或者学佛者的现行的一个事实。因为这个法的这种一念及一时的不舍、一个作为的不舍,就是对每一个作为我们都可以成熟地运用它,每一个思想,可以成熟运用它,每一句话,可以成熟运用它,所以“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示什么佛法如佛呢?——来象佛陀一样地回向、利益着世间,当然同时回向利益着我们每一个自身的生命与意识作为。

  因为学习这个过程,实际也是我们正思维接受也在不断训练的一个过程。我想这几十天的学习,对大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增上缘,虽然时间不是那么长,中间又诵戒,又有一些作为,这里有事情缺了两节课,去一去也就是几十天的时间,但十分的短暂。下面呢?我建议我们打一个念佛七呀,十天呀、几天呀,大家去实践实践五念门,在生活中,在念佛中,在实践中。那恒阳庵怎样做呢?我现在不太清楚,但我建议打打七呢,大家就有一个实践的过程,就是说我们学了了,要有所用,在有意无意中你去用,象打七的时间不是刻意地用,有时候听进去多少,或者说接触了多少,有多少认知,在念佛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会在某个角度上就会升腾起来礼拜呀、赞叹呀,或者作愿、观察、回向这样一个渴望或者作为的动力,或者说实践的一个相续,若有意,若无意的。那我们自己就会测试到自己。

  这里面同时会生起一些问题——我们学到了,为什么做不到?或者学到了,为什么做的不恰当?或者学到了,不能深入。这时候提问题呢?我还在这个地方,我们大家还能交流。这样我感觉比我们再讲下去就变得有实际的意义了,再讲下去可能就会泛了,再泛你不实践,耳朵听熟了,那就睡觉吧,心理就封闭吧,或者说不要浪费我的时间了,这样大家都很困惑了,那我们打打七呢?就比较得当地把我们学的那一点一滴去通过念佛把它实践实践。实践中出现了障碍呀,出现了不相应呀,出现了不能深入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疑问,交流的机会还都存在。所以这个时间打七,我感觉对大家也是比较合适的机会。

  因为五念门这个念门,《往生论》中讲的都很简单,你看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都是一句话,长一点的两句话,再长一点的三句话结束了,可能就口业赞叹这个门稍微长一点,大概是三句话,其他都是一句话就把一个念门讲完了。实际我这是比较夸耀的把他拉了这么长时间,以前我讲《往生论》最多是七天的时间,上午一节课,下午一节课,也就是十四节课,28 个小时就讲完了。这一次呢?拉的太长了,就单单讲了五念门,象三种顺菩提心、三种违菩提心、三种清净心、五种果门,这都没有讲,时间来不及,只是把五念门做了一个提示。可能是从一些世俗的圈子、从一些角度上、从现缘中讲的偏多一些,希望大家也体谅人员有稳定与不稳定的东西,心理有稳定不稳定的东西,所以在讲法的过程中,世俗的东西就谈得偏多一些,或者说我们就比较琐碎地讲了这么久,有几十节课吧,这是这一生以来讲五念门中我用最大力度的一次了。因为在其他地方根本没有这些机会,很多地方,象居士团体啊,或者一些出家团体,大家都要你两个小时给讲完才好的,对不对呀?或者几句话你给我讲完,就其要点,三言五语,略而讲之,你不要给我广说,我只要真家伙!一言你给我点明白!这样的人是最多的。你看我们这么多人这么有耐心地听了这么多节课,不容易啊!我们都知道现在人的快餐文化,我们佛教也开始变得快餐了,对不对?时代精神嘛。大家都比较渴望实用的、一句话、一言之下大彻大悟、一了百了!这是人的一个心理。可惜现在这个时代人的能力都太差了,没有这样的威德让大家言下证悟、言下放光、言下教化一方。

  不过这一段的学习,我感觉大家的身心变化都是很多的。不管你觉得觉不得,我是觉得变化了,要不变化我也支持不下来,因为你要想啊,两个小时的课程要说多少话呀?很多闲话,实际讲话是很辛苦的事情,很造业,造点善业呢,有时候还相应一点点,造一句恶业呢,叫你愧疚半天,你知道吗?很愧疚人的。因为这是个集体场合,你一个口业,得当了,过去了,不得当了,过不去!这是个很如实的事情。

  所以我们这个学习,因为佛力的住持,我们在现下中,一直到七月十五或者十六,夏安居结束的这一段时间,我们打打七,当然我也建议恒阳庵也能打打七最好,还有十天比较宽松的空闲的时间我们可以实践实践。大家在念佛的实践过程中,有啥问题了,自己先用五念门处理处理,处理不掉了,再来找我。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珍宝,问题就是珍宝,轻易地推给我,我变得特别富有,大家都贫穷了,我成个强盗了,对不对?到处圈地一样了。你要把你的问题,自己去通过五念门,若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去通过礼拜的思维、赞叹的思维、作愿的思维、观察的思维、回向的思维、意乐的思维、顺性的思维、佛果地觉的思维去洗涤它,去印证它,去实践它。这里面要真是有障碍了,那真是很好的一个福德因缘,实际我们在实践佛法中遇到障碍,是最可贵的东西!平时我们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没故事编个故事,就是打个妄想,找个借口,扯些闲话,不相干的事情比较多。真正修行中遇到问题了,那真是十分可贵的东西,就象那个金子,炼的已经成形了,但是还有一点点杂质的时候,你要扔掉就可惜了,拿出来又不能使用,咋办呢?这时候一锤打就行了。

  我现在面临着的是实践,所以这个运用与实践是我们下一节课,即后十天要进行的一个项目,这样就对我们前几十天的学习做一个运用的温习、运用的测验,自我测试的考试题一样来考试考试,那你私下里再看看书,再温习温习,它变得就有味道了。

  我们学习要消化,实际前三十天就有人给我打电话、发信息说,法师不要再讲了,再讲的多了大家消化不了,或者说你看网上发了这么多东西,你让人噎着了知道吗?讲这么多干啥呢?有时间休息一会。当时我真想休息了。这一句话说的象一个枕头、一个席梦思一样,让我突然感觉到睡一会儿肯定很好。但是因为我们安居的课程安排到这个地方了,我想一想尽量地给大家有一些不增加学问、增加压力的学习方式,所以后十天的实践看来是必然的了。

  开始也有人给我提出来能不能把五种果门讲出来?说句实话,五种果门对我们压力太大,这个即心即是的东西,压力太大。所以这个学习,我感觉我们实践实践、消化消化,再学习,真是不复杂。后面这五种门,不管是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实际特别好讲了,好讲但是接受特别困难。前五念门,不太好讲,也不太好接受,但你要接受了,就特别好实践。因为它跟我们正常思维有违背,我们正常的思维不是这样子的,就象我们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样的,开始违背了大家常规的意识,即“我执持阿弥陀佛”对不对呀?阿弥陀佛怎能执持我呢?他要摄受阿弥陀佛,你看,他本事大不大?所以很多念佛人很辛苦,他不知道阿弥陀佛在摄受他,他总想摄受阿弥陀佛,很辛苦很辛苦的,他又不知道咋摄受。

  我们现在反过来学习,来信顺佛愿的摄化,来学习,来运用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使我们成熟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方便回向这样一个秩序。我们能达成一个什么心理?心理成就?意识改变呢?那我们这个打七无疑的就来考试了。这个答卷自己改,我不给你改答卷,这个考试是白卷,不需要考卷,但是考试是必然的。你自己念念佛,你看一看自己的心理,在这个身业口业意业智业上——你有没有真正的礼拜的这种往生彼国的抉择,这个意的成熟?有没有这个以本安住彼国的这样一个抉择?有没有赞叹彼佛,与佛相应,与光明相应这样的对称的实践与心地?有没有止九界之过患、圆满一乘?有没有舍九界圆满九界的刹那的清净觉知?有没有观察器世间与情世间的种种清净与浑浊的顺性与逆行的善巧?有没有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的顺性的、顺果地觉、顺意乐的、清净的抉择的作为、悲心的成就。那我们自己可以测试自己。

  那么最晚的这个群体,也就是他们短期出家的这一批菩萨,也就是说你那个学习是第五门——回向门,那我们可以做个回向,下面看看自己前四门的学习,有机会了可以给你们提示提示前四门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交流。那么其他的大部分人都秩序地学习过了、认知过了,中间有些变化、增减啊,不是大碍。因为五念门中互融互摄的东西比较多,即一念门中含其他四念门都是有的,你实践的过程中能体会得到,好比从口业,你能契入方便,那么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也会表现出来;也可能你在做回向的时候,礼拜赞叹作愿也可能会成为事实,它也会运用出来。当然你要是通达无碍了,能把它揉和地圆成圆用,那是最方便的人,没有痕迹了,那更好。

  五念门这个学习,我们今天就做个圆满的过程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十天中,自我有一个认真的回顾、实践、考试,这个答卷最好你自己都给自己打一百分。

  谢谢大家。我们以后再有机会学习。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七月初二 2011年8月1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什么是增长业跟不增长业?(一)

道海法师:佛教圣经 读经须知

道海法师:佛教圣经 第二部分 大藏经导读

道海法师:佛教圣经 第三部分 佛教十三经(道海法师选编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后五篇文章

漫谈学佛(能行法师)

佛教与生活(传恒法师)

佛教在香港社会整合中的角色及其作用(宏明法师)

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浅说(道坚)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