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遵尼师: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七、欲贪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遵尼师: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七、欲贪

   一、

  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诸比丘!譬如狗绳系着柱,结系不断故,顺柱而转,若住、若卧,不离于柱。如是凡愚众生,于色不离贪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轮回于色,随色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随受、想、行、识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识。【契经 五阴诵】

  所谓擒贼先擒王,苦集圣谛的主旨除了澄清生命本体迷思及揭晓轮回真相外,还有一项最重要任务──找出令众生备受轮回煎熬的肇因,否则佛法对生命的探讨就会形同无的放矢:轮回又如何!没有本体又如何!不论知不知道真相,还不是一样要继续面对生活?那么一来,佛法即成为一种不实际的空泛理论,对人生无所助益,更谈不上苦灭圣谛与苦灭道迹圣谛的后续发展了。

  这一节,就是要让那推动生死轮回的幕后主使者浮出台面、无所遁形。

  生死轮回的持续状态既不能也不必追究起始源头。虽然科学家已推论出地球最早的生命现象起自亿万年前浑沌的宇宙浓汤,并且还能调配出证实理论的人造浓汤,但这也不能证明宇宙浓汤中的低等生机就是现今每个众生轮回的起始。即使它是,对于解决目前的轮回困境也毫无助益。同样,其他对生命起因的任何揣想,也都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的实质帮助,就好象一个造成错误的人懊恼地埋怨:「早知道就不那么做了!」

  探讨轮回的用意在于面对既成的事实,从无法追究起始的久远世代以来,众生承受轮回之苦,倘若不追究苦因,众生只得继续承受苦果。但苦因并非只能从轮回开始的第一秒钟去找,所谓轮回,重点就在于它周而复始的特性,只要有生命现象存在,它就是绕着无明乃至老病死的圈子中打转。

  生命的第一次轮回(如果有的话)是缘无明行乃至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经过无数次相同的历程,现今仍是缘无明行乃至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倘若不思解决之道,在无尽的未来也还是会在缘无明行乃至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的圈子中打滚。是以,在千篇一律的相同模式中,苦因也一样千篇一律地重复,关怀生命的人并非企图面对久远过去生的烦恼痛苦,所以不必去打探久远劫前的苦因如何造成,也不必为从前的犯下的过失想尽办法补救、挽回。

  重点在于应该觉警自己现下是否仍在打造新的苦因、酝酿新的轮回。于是,找出导致轮回的正因,就成为不可轻忽的当务之急。

  二、

  尔时,世尊语低舍比丘言:「汝低舍!实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是唱言:『诸长老!我不能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耶?」

  低舍白佛:「实尔,世尊!」

  佛问低舍:「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于意云何?若于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色若变、若异,于汝意云何?当起忧悲恼苦为不耶?」

  低舍白佛:「如是,世尊!若于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实起忧悲恼苦。世尊!实尔不异。」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低舍!正应如是,色不离欲贪说法。低舍!于受、想、行、识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识若变、若异,于汝意云何?当起忧悲恼苦为不耶?」

  低舍白佛:「如是,世尊!于识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识若变、若异,实起忧悲恼苦。世尊!实尔不异。」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低舍!正应如是,识不离欲贪说法。」【契经 五阴诵】

  僧团中有位名叫低舍的比丘,已出家多年,算得上是位长老了,可是由于修行始终不得力,使他对出家生涯感到厌倦。他怀疑佛法,不愿兢兢业业地努力修习出世间法。

  世人对人、对世间都曾抱有莫大的憧憬,对人有品德、人格、内涵、才学、思想等种种完人期许;对世间有理想国、大同世界、净土、伊甸园、共产社会、美好世界等种种完善向往。

  但所有这一切憧憬终究只能停留在神话、幻想阶段,永无实现的一天。原因无他,仅因所有的人都忘了一项最基本的要素──众生生而欲贪。欲贪是众生最大的弱点,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欲贪难以抵挡的逼迫诱拐下,什么样完人的品德、完善的理想,都永无可期之日。

  佛陀于是苦口婆心地为低舍分析:一切苦痛成因来自欲贪,有了欲贪就必然产生世间种种苦难。虽然一般人也很容易体会到欲望是个无底洞,令人永无餍足,但对欲贪的认知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如果欲贪是欲求外在的境界,那一切都好商量:想要一幢附设游泳池的别墅?那好办!想要旅游走遍全世界?那好办!想要衷心相爱白头偕老的伴侣?那好办!想要才气洋溢人人钦羡?那好办!想要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那好办!想要富可敌国?那好办!想要一呼百诺不可一世?那好办!拥有那些条件的人世间多得是,但从不曾听过他们因而宣布与苦恼绝缘。

  事实上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欲贪使性子刁难人的借口罢了,一旦阿拉丁的神灯、仙女的魔棒、取之不竭的聚宝盆当真施展起魔法,将所有的要求都备办妥当,送交欲贪面前,欲贪还是会说:「嗯!很好,不过我还缺点别的。」

  麻烦的根源在于,欲贪表面上似乎是要求生命的安定与满足,但其实它真正的作用是追逐、刺激五受阴的汰旧换新。五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因此五受阴必须不断地新陈代谢,永远也不可能安定下来,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欲贪的功用就是在旧有五受阴衰灭之前,赶紧捕捉新素材长养新生的五受阴。

  众生最在乎的莫过于自身生命,但是说众生爱着生命实在过于含混笼统,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众生爱着五受阴,否则当爱子心切的父亲得知孩子身陷火灾之中,即奋不顾身地钻进火窟抢救爱子,岂不反证了对孩子的爱超过对自己生命的爱!但了解众生所爱的是五受阴,就能简单明确地解释,父亲对受受阴(亲情)的爱念强过了对色受阴安全的需求,于是展现出英勇救子的行为。甚至一个训练有素、责任心强的救火员,也会有同样英勇的表现,那就是源于对识受阴(状况分析)的信赖及行受阴(责任感)的驱使使然,而与受受阴无关了。众生所有的生命活动,全是为了满足五受阴,因为众生深深爱恋五受阴。

  五受阴无常、苦、变易法是一项亘古不替的真理,纵使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也不可能将五受阴保持在一种完美、满足、幸福的状态中,众生必须永不停息地纳受新五受阴,以免生命现象中断。在父亲救出爱子或救火员救出受困民众时,虽然五受阴暂时达到一种满足的状态,但这样的欢喜欣慰不可能持久,父亲跟救火员都会很快又要面对五受阴必须再度变易的现实。

  在生活过程中,每当面对空虚、无聊、寂寞与不满足,便是原有的五受阴现象已耗弱必须填补汰换的警告;每当一个需求、欲望获得满足时,便是新生起的五受阴正处于巅峰盛势之态。欲贪便是一再追逐新五受阴以汰换旧五受阴的动力,只要众生仍对生命、对五受阴有欲贪,就必须疲于奔命地迎接五受阴又已无常、苦、变易的衰竭危机。

  因此,佛陀问低舍:若于五受阴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当五受阴有所改变、异动时,是否生起忧悲恼苦?

  低舍无法否认,因为它确是事实。没有人能将五受阴固定在某个理想状况下,永远沉浸在无忧无虑的享受中,五受阴终将改变,硬生生地逼迫众生面对不稳定、不安适、不自主的现实。

  在此不妨稍做提醒,五受阴是世间、世间法,众生的处境是透过五受阴的诠释而呈现出来的,众生所经验到的其实是五受阴的状态。有坚持、有执取就有痛苦,当人们对五受阴呈现的某些特定形态:如家庭和乐的气氛、事业发展的顺遂、赌博赢钱的狂喜等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那么一旦五受阴不再处于或安于这样的状态,就会备尝忧悲恼苦的折磨。别忘了,五受阴的改变是必然的,没有任何方法能将五受阴安顿下来,不再易动。

  如果众生不在意生命、不在意五受阴,那么五受阴再怎么无常变易,都不会制造任何影响、困扰或麻烦。但事实却是无可奈何的悲剧,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有生命的人,没有例外地一律深陷于对五受阴的贪、欲、爱、念、渴不可自拔;也因此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人无不将自己推向痛苦的深渊。

  佛陀对低舍的开示,首先就是让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忧悲恼苦现形。佛陀让低舍面对现实:生命的苦恼是无可回避的,而一切苦难的症结在于对五受阴的爱执。对五受阴的贪、欲、爱、念、渴,是一项不容漠视的难局,通常佛陀都很简洁地直接称它为──欲贪。

  欲贪是一切痛苦的病灶,而当初佛陀正觉正法的目的就是铲除痛苦的根源,是以佛陀说法不离欲贪,对五受阴的讲解也不离欲贪。欲贪是整个佛法的核心议题,一旦偏离或忘失这项主题,佛法探究生命的行动也就失去了明确的目的,如此一来,无论学说多么圆满、修行的技能多么高超、对佛陀的信仰多么虔诚,佛法都不能具备任何实质作用。

  三、

  如是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说我、系着、使、心结缚而生贪欲。【契经 五阴诵】

  何以众生会深深爱着五受阴而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痛苦呢?只因为无明!

  众生最认真、最关切的莫过于「我」了,甚至说人只是为了「自我」这一概念而活都不为过,但众生却不了解「我」的实质内容为何,就盲目地为「我」做牛做马、忍辱负重。

  生命迹象是由五受阴所组成,有完整的五受阴才有完整的生命。虽然不自觉,可是众生确是将「自己的生命迹象」视为「我自己」。哲人说「我思故我在」未免过于偏狭,若缺了色、受、想、识,这思岂还能作用?还能存在?还能视之为我?「我」只是种模糊的概念,其实是由五受阴轮流扮演这个角色,但除了佛陀和他的圣弟子,不曾有人正视这个事实。

  众生心目中的「我」是统一、实在、自主的,而五受阴却是无常、苦、无我的,这样严重的冲突与矛盾,使人们的人格、精神都呈现分裂症状,但人们竟然只是一直不明究理地承受着,没有彻底将它理出头绪的智慧,这就是无明。在无明的蒙蔽下,人们依旧爱恋自我、爱恋五受阴。对五受阴的爱恋就是欲贪,它是生活中一切憧憬、向往、理想、爱欲的根源,也造就了无尽的忧悲恼苦。

  比丘白佛:「世尊!有二阴相关耶?」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比丘!是名阴阴相关也。」【契经 五阴诵】

  乍读经文令人疑惑,谁会异想天开地指定自己将来的身体、感觉、印象、思考、认知要变成什么样的状态呢?但经过认真思惟后就能了解,人们凭着目前的生活经验而对未来生出各式各样的憧憬、向往、理想、爱欲。目前的生活经验就是五受阴目前的状态,而这些对未来的期盼充分地表达了: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的欲求。

  为了满足这些期盼,无可置疑地,人们必然会一再一再地经营下一个五受阴,使五受阴阴阴相续,袅袅不绝。人们展望着未来的幸福生活、期待着安乐与稳定,事实却是形塑自己无常、苦、无我的轮回趣向。

  在阴阴相关的制限下,众生只能基于五受阴既有的条件而发展未来的生活情景,好比印刷术发明前的古文明人,做梦也不能想象以个人电脑在网路上汲取资讯;既生而为人再怎么渴望也无法长出翅膀翱翔于天际;某甲不会在一夜安眠之后第二天忽然发现自己变成某乙!生命活动不可能没来由地逾越五受阴现有条件而运作。

  但也千万不必相信「命中注定」这回事,命运指的是生命运作的趣向,众生在自己欲贪随机抉择的情况下塑造自己的生命趣向:一个想赚钱的人可以去学一技之长、可投资做生意或者偷窃行抢而啷当入狱,无论是哪一种命运,都是由欲贪依当时的随机拣择所排定。除了自己的欲贪没有谁在安排命运,生活中有太多的机遇与太多的选择,都是欲贪一一拣选、敲定的。

  虽然正法破除了「人生被既定的命运所安排」的迷信,但这也代表了:只要众生仍对未来的生活、生命、五受阴有所期盼,那么一切后果都得自己负责。

  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契经 五阴诵】

  生活是无止境的追逐,所有的努力只为满足欲贪。在众生为了满足目前五受阴的渴求而努力经营下个五受阴的活动中,新五受阴必然要取代原来的五受阴,使得原本的五受阴、原本的我不可避免地失落、死灭,而新五受阴也必将驱向死灭。于是一次次生、一次次死,这就称为增诸数、就称为轮回。欲望似乎种类繁多,但事实上只有追逐五受阴一种。

  竭尽所能地追逐五受阴成为众生终生永世的沉重枷锁。无限形态、无尽期限、无度索讨的欲贪令众生疲于奔命。热爱五受阴的众生任劳任怨地满足它们,并为这些奉献感到骄傲、欣慰。这里,佛陀称欲贪为使,是加重强调欲贪驱使众生随之起舞的作用,在欲贪的驱役下众生毫不自觉地朝着生死轮回勇往迈进。

  四、

  色是结所系法。如是受、想、行、识是结所系法。【契经 五阴诵】

  满足五受阴可说是一项永无休止的终身劳役,就像这顿饭将肚子填饱了,下一顿又得再吃,直到命终之前都必须不断的吃、吃、吃。算算看,光色身的满足就不只填饱肚子这么单纯,更何况还有受、想、行、识那些更加复杂、更加麻烦的精神需求。

  但佛陀并不就此认定五受阴是制造苦难的惹祸精或背负原罪的叛逆者而加以苛责,慈悲的佛陀视五受阴、生命为被欲贪层层缠结系缚的受难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浑浑噩噩地承受轮回的磨难。

  云何结所系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结所系法。

  云何结法?谓欲贪是名结法。【契经 六入诵】

  不但五受阴受欲贪缠结,若从沟通、联系外界作用的感官而论,众生的感官一样被欲贪层层系缚。众生毫无防御地任凭感官受欲贪役使: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知,这些作用也恰好是贪图感官刺激的最佳工具。

  众生喜爱对象的多样化,均由于欲求感官能接收到舒适、享乐、新鲜等刺激。是以,在五受阴的多种诉求以及感官的多样接触方式,众生陷于混乱而永远无法理清的欲贪网络中。

  云何所取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所取法。

  云何取法?谓欲贪是名取法。【契经 六入诵】

  感官受欲贪缠缚,也成为欲贪追逐目标的工具,渴望以眼见色、渴望以耳闻声、渴望以鼻嗅香、渴望以舌尝味、渴望以身觉触、渴望以意知法,这样的重重渴望,使生命必得持续活动,以获取见、闻、嗅、尝、觉、知的机会。

  感官接触讯息的活动,便是生命注入新鲜能量的来源,使生命得以活泼泼地持续运作。

  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絺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絺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尊者摩诃拘絺罗!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系缚。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为等问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

  「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罗!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契经 六入诵】

  既然是感官接触讯息的活动,使生命一再运转,那么究竟该怪罪感官去粘着境界?还是环境令感官无从遁逃?

  众生逃不开在世间流浪生死的困境,并非世间有什么绝对的吸引力系缚了众生的感官;也不是众生的感官有任何非得牢牢攀附在世间不可的机制。一切只因欲贪!就如并肩拖车的黑白二牛,既非白牛系缚了黑牛,也非黑牛系缚了白牛,它们非得辛苦拖车的原因在于轭鞅的控制。由于轭鞅,双牛不能卸除拖车的奴役;由于欲贪,众生无法抵制轮回的命运。

  《契经》中多处明白召示,无明是对生命的误解,爱结则是对生命不肯放舍的系着。由于受着错误的认知所障蔽及爱恋的情结所缠缚,使得众生久远以来在生死轮回中打滚,却始终无法厘清造成痛苦的根本原由。是以,基于无明所引生的爱欲才是延续生死流转的动力。

  欲贪才是推动轮回、促使众生一再承受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罪魁祸首。

  五、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契经 杂因诵】

  在重视历史考据的今日,也开始有佛教的法师、学者注重起原始佛法、注重起四圣谛,但他们解释四圣谛时总是粗糙地将四圣谛分为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苦是世间的果、集是世间的因;灭是出世间的果、道是出世间的因。这种粗率的二分法非但不能正确解释苦圣谛,对苦集圣谛的诠释更是一种严重的扭曲与误导,随后当然也连带地造成苦灭圣谛与苦灭道迹圣谛的偏差理解。

  苦与集不能用「世间因、果」来一言以蔽之,灭与道也不能用「出世间因、果」以简化其法次法向的过程。苦,既是果却也是因,它不仅是过去行为所引发的既成事实,也是设定未来动向与遭遇的成因,怎能用「世间果」这么含糊的概念来形容它。苦集圣谛则是详实完整地解析欲贪令纯大苦聚集起的过程,自然不能如算命仙一般地,专为某个特定的果去推算它的成因何在,或为了期待未来特定的果而预测现前应选择什么样的因。灭与道则互为因果,不知灭不可能修道;不修道也不可能证灭,哪里又能以「出世间因、果」这么僵化的标签来处置它们?

  苦集圣谛在错误的解释中,总被译为痛苦的原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今生所受的某种报应,总归是缘于过去生所造的某个孽。的确!苦集圣谛是能够交代苦痛无法止息的原由,但是它要阐发的真理就如字面上所呈现:苦「集」圣谛,而不是苦「因」圣谛。

  苦集圣谛要显示的真理是整个生命再再集起的实相。众生贪恋生命、不断不断搜集延续生命存续的资粮,令生命延续、令苦难延续。集,是动词,是搜集、聚集的动作、行为,它所阐明的是一种冲劲、一股动能,这种冲动虎视眈眈地随时攫取猎物、随时掌握机会,它处心积虑地延续生命、推动轮回。这才是整个苦集圣谛的核心真义,而不是锱铢必较地评估杀生短命报、悭吝贫困报、瞋恚丑陋报……等琐碎会计。正法是积极藉由苦集圣谛透视现法实相,让学法者了解:生命既是无常、苦、无我的暂存现象,何以能够如此有效率地延续生死轮回?坚持纯大苦聚集起?一旦能于苦集圣谛如实无间等,便能从而展望苦灭圣谛的实现、奠定苦灭道迹圣谛的进程。苦集圣谛绝不仅是消极承受现生苦报、回首过去业因。

  业力,在正法中并不具备一般佛教徒所信仰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生死流转的关键在于现下正蠢蠢欲动的欲贪而不在过去生所造的业。只要不肯放弃「好生之德」,不管是行十善业或菩萨道,都不能避免轮回五道的遭遇。既然修学佛法的目的在探究生死与涅槃、轮回与解脱的关键要素,也就不可能凭借修福报或消业障的宗教行为得到任何助益。

  轮回的动力与业力无关;轮回的现象也不需要主体。

  认为肉体就是生命主体的人,自然不信轮回,想当然耳,人死如灯灭,连一缕英魂都不剩余。信仰灵魂、自性的人,则认为身体只是皮囊,一旦自性脱离,肉身便开始腐败,之后自性就再寻找另一个投生的机会,如此一来使得自性成为永恒的存在,轮回与否及现实人生反而显得像附带的花絮,非关大局。这两种见解都源于欲贪,前者过于偏执色身;后者太迷信心灵。两种偏见都一样造就轮回的效应。当然,仅是避免思惟主体问题无助于避免轮回。

  佛陀说法不离欲贪:五受阴、六入处不离欲贪说法;缘起的爱、取谈的是欲贪;整个苦集圣谛的重点也就在欲贪。佛陀所谈论的欲贪,真正的对象是自身五受阴、六入处的贪爱,它们是众生自身的生命活动,是众生「自己」「自我」而不是淫欲或其他对外在人、事、物的贪恋;欲贪的祸患也并不仅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或搅乱了澄明的自性,而是不断聚集「再生」的条件,推动生生不已的生死轮回。

  佛教在发展了两千多年后,不乏多样化宗派与修行方法,可是当仔细地审察其信奉的教义或修行的目标,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都不曾扣紧欲贪这项重大环节!也因此,不论修禅定、慈心而升天界或念佛往生极乐,依然在欲贪的操作下,由五受阴、六入处同样地表演着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戏码;不论开悟的境界多高或修行的功夫多深,事实上都只能算是另一种层次的感官经验,没能离开阴阴相关的活动模式,「转世」也不过是必然的命运。

  人,生而渴望自由、解放,受不得各种形态的压迫与束缚,然而一切人为设置的道德、法律、阶级、教条、禁制与奴役,一旦与欲贪相较,简直都称不上约束了。欲贪全面操纵着众生一切行为能力,不论是外显的言行举止或内化的情感理智,没有不受制于欲贪、没有不被欲贪牢牢挟制的,丝毫没有意志与自由可言。它的梏桎无远弗届、永无尽期,它的迫害不择手段、不分对象。最绝望的是,众生心甘情愿地任其摆布,没有些微的觉醒。

  既然人们自诩具备尊贵的意志与理性、崇尚个人的自由与觉醒。那么人们就该自觉欲贪如蛆附骨的榨取,否则依然会在无常、苦、无我的生死绝境中,无有止尽地继续受困下去,成为欲贪永生永世的奴隶。

  是该到了反躬自省的时刻了,所有人类自称、自赞、自封为万物之灵的种种天赋,如:情感流露、理性思考、艺文创作、科技发明、性灵提升。平心而论,这其中有哪一项不是为满足对五受阴的渴爱而发展出来的行为?事实证明,人和所有众生一样,真爱的对象只有一个:自己的生命。而对生命的爱着正是迫使生命无限延续的根本动力。人较其他众生更高明的地方也不过是满足欲贪的手段、技巧更为繁复,然而轮回的下场亦无异其他众生。若非尚有觉察、反省欲贪的能力,这万物之灵的头衔未免过度自我膨胀。

  既然生命是如此苦迫、不具意义却又无可避免地周而复始,一切的符咒、祭祀、证件与科技都无法阻止它的轮回,那么佛法又如何能为众生另辟蹊径,给予众生一条超越世间的光明坦途呢?

  这便有待苦灭圣谛来详细分解了!

 
 
 
前五篇文章

试述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

法遵尼师: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一、究竟苦边

法遵尼师: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六、缘起法

论中国佛学的特征

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达义法师)

 

后五篇文章

佛教的道德观

论僧制的改革

佛学与美学

法遵尼师: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五、识

法遵尼师: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四、四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