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傅味琴: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20~29) |
 
傅味琴: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20~29)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3-1)(总第20) ◎ 傅味琴 讲于 2001.5.3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 提要: ■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 ■ 度众生的种种法,还得从闻思修中得来 ■ 念诵能排除世间的妄想杂念 ■ 修行人念诵种子一起,会自动转下去 ■ 经唸熟,心轮转动,即能摄持法义 ■ 平静的水面能反映出本来面目 能海上师说:“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般若净智自然出生。”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修定跟念诵两个都要,念诵久了,心细了,修起定来就容易入定,这是一个很善巧的方便。如果不通过念诵,光修定,开发了根本智,可是不懂得世间上的种种相貌,没有世俗谛的智慧,也很难度众生。念诵、听法、修定,能使我们智慧圆满。戒定慧,你只抓一种,都是不圆满。有人光抓念诵,开发不了根本智,有人光抓修定,其实他佛法的智慧并不广大。 度众生的种种法,还得从闻思修中得来 在禅定中用功,拿禅宗来说,能够开悟,可是开悟了以后,你度起众生来,也只能说些开悟的话。一般凡夫众生谁懂啊?禅师某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只有修行有水平的才能理解,六祖是开悟的人,可是六祖对世俗上的学问也不大清楚,尤其不懂英语。所以开悟只是开悟一条了生死的通道,开悟并不能缘起种种度众生的法。度众生的法,你还得通过闻思修去得来,如果我们有广大的佛法的基础,再从修禅定上开发根本智,那才叫圆满。 念诵能排除世间的妄想杂念 我们念的经虽然全是文字语言,可是世俗谛不能否定啊。从用功来说,念诵能排除你世间的妄想杂念,因为一打妄想,这经就唸不下去了,或者唸错了,你为了不唸错,心也就在念诵上了,妄想杂念也就自然少了,所以念诵是很重要的。 修行人念诵种子一起,会自动转下去 “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这是用功的方法,心在念诵上,慢慢成为习惯了,世间杂乱的念头就不大容易起来。修行人应该跟世俗人两样,世俗人走在路上,眼睛东看西看,耳朵东听西听,心里在打买东西的主意,或者把听到的、看到的,作为话题,讲个不完。而一个修行人念诵念熟了,只要心里的种子一起来,这些经书上的话,自己会一直转下去。 经唸熟,心轮转动,即能摄持法义 唸经唸佛同样能止住妄念,同样能够切断生死的念头,当然唸经比唸佛更殊胜。世俗人空下来尽打妄想,唸经唸熟的人,拿《心经》来说,只要引个头,种子一发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心轮转动一直会转下去,转一遍就把《心经》的法义重新摄受一遍。唸佛呢?只有佛的名号,可没法义啊。我鼓励你们要有伟大的理想,将来个个当法师。假如只唸佛不学法怎么当法师上座说法呢?用你们的事实来证明,你们今天不是来听法吗?因为听法殊胜,所以你来听法,听法的人懂得唸佛,唸佛的人不懂得佛法,哪个殊胜啊? 平静的水面能反映出本来面目 念诵能够“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般若净智自然出生”,熟能生巧嘛。经书上的法义,首先要求懂,再念熟它,种子下去,越来越深,成熟以后,杂念、妄念、不清净的念就自然会下去,般若智慧就体现出来。怎么体现啊?很简单,一盆水或一缸水里边混杂的泥沙和水的波动慢慢静下去了,平静水面的反映中就有你一个本来面目,它是自然体现的,制造不出来的。水里的肮脏下去了,你自然就看见。要见本来面目,要靠生灭杂染之念切断了,才能见得到,功到自然成。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3-2)(总第21) ◎ 傅味琴 讲于 2001.5.3 恰到好处就是般若智慧 提要: ■ 体现不出般若智慧来,就因为昏沉和妄想 ■ 信佛人中有人才,却不肯办佛的事业 ■ 要培养成人才,你就要主动 ■ 修行被动就出不了智慧 ■ 当法师可不能照笔记读 ■ 恰到好处就是般若智慧 ■ 越简单越唸熟,越易打妄想 体现不出般若智慧来,就因为昏沉和妄想 般若智慧没有形相,抓也抓不着,它既不是方,又不是圆,没有一个相,可是能在事上表现出来。看你水平,你能够有始有终,从第一步能看到最后一步,并会出现种种善巧方便,而且恰到好处,这就体现了般若智慧。体现不出般若智慧来,是两个原因:一个迟钝,脑子昏昏沉沉,懒得不想动脑筋,想到哪里算哪里;还有一个脑子打妄想,刚想到这一步,打妄想了,想不下去了。 信佛人中有人才,却不肯办佛的事业 说句实在话,信佛的人不是没有人才,现在有许多大老板,事业办得很大,他们也信佛的。这些人才都在当老板、董事长。那么在佛教里办事业的是谁啦?老板也当不成,董事长也当不成,跑到佛门来了,所以佛教的人才就空掉了。 要培养成人才,你就要主动 要培养出人才,被动跟主动就两样,被动的人培养起来很困难,主动的人他自己会动脑筋的。说句世俗话,你要娶老婆还要主动一点。吃饭被动,怎么吃得饱?吃一口,不动了,要旁人说:“你吃了一口还得再吃第二口。”再吃一口,又不动了,可是你们每个人都会主动吃饭,懂得第一口完了,再吃第二口,第三口。有的人做工作就不这样,做了第一步,不知道做第二步,不知道做第三步,成了吃饭主动,工作被动。尤其下围棋,围棋分几段几段,凭谁算得远,你算到对方下一步怎么下,我该怎么下,你算到九步算不下去了,他算到十步,结果他胜利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句话是不错的。 修行被动就出不了智慧 有人奇怪,傅老师修《文殊法》,我也修《文殊法》,傅老师怎么想得出来这么多?我怎么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告诉你: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修行被动就出不了智慧。 当法师可不能照笔记读 说件好笑的事,以前应邀去外地讲法,有个学生临时照顾我生活,有人告诉他,老师每天早晨要坐在床上修定、唸经,你给他床上的位置铺好,冲杯牛奶。可是他铺位子不管距离,坐垫放在这头,经书就放在那头叠起来的被子上,可是我手没有这么长啊!在我修定时,牛奶就给我冲好了,等我修定完了,牛奶冷了。杯子里的袋装中药,很早就给我冲了开水烫热,等要吃的时候,已经冷了。本来只要把杯子里冷水换开水就可以再烫一次,他却把塑料袋里冷的药倒在碗里,再往药里冲开水,这药就不浓了。不动脑子怎么开得出智慧呢?还有一种,做了第一步就打妄想,一想别的事情,脑子拐弯了,反正你一拨我一动。再过10年,你们仍然这个样子,培养人才就落空了。你们笔记记得很多,将来当法师,“傅老师说……”(众笑)照笔记唸一遍,这叫读笔记了。所以前面一种叫迟钝,懒得动脑筋;后面一种,半途打妄想了,话就连贯不下去了。 恰到好处就是般若智慧 你们都想帮傅老师做点事情,你培福再带修行不更好吗?要在法义上运转呀,昏沉妄想去掉,灵敏度高一点,做起事情来,自然而然就会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就是般若智慧。 能海上师说:“读生书,尤能摄心入定。” 越简单越唸熟,越易打妄想 “读生书,尤能摄心入定。”这一句很重要,读生书心容易定得下去。唸佛的居士常向我诉苦:“老师啊,我唸佛唸了这么多年,妄想特别多,但是我唸起经来妄想就少,这是什么道理?”岂不证明唸经比唸佛容易止住妄想?唸经不容易打妄想,因为逼着你一个字一个字看着唸,心就不容易飘出去,但等这本经唸得很熟了,也会边唸边打妄想,经唸完,妄想打完。老话说“小和尚唸经,口唸心不念。”没有用。所以经念熟了,要再换一本。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3-3)(总第22) ◎ 傅味琴 讲于 2001.5.3 法义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提要: ■ 法义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 唸经要记诵经文,无有脱漏 ■ “心复明照”,不打妄想的习惯就能养成 ■ 如今修行没人管,形成听其自然 ■ 年轻人求知欲消失了,无知会成无想,下世会成白痴 ■ 佛弟子愚圆满,也不可能成“愚如来” 法义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这是说修行人的偏向,众生的老习气喜欢打妄想。如果唸佛能做到一心一意唸,那当然是好。你有这本事,那唸经更可以一心一意啊,而且种种法义深印于心容易出智慧。 能海上师说:“若能记诵《金刚经》,于其文句无有脱漏,心复明照,无有散乱,功夫则到纯一之境。” 唸经要记诵经文,无有脱漏 “若能记诵《金刚经》”,假如你能够把《金刚经》记住,天天念诵。“于其文句无有脱漏”,能够认真到文字、句子上没有漏掉,这是要认真才能完成。 “心复明照”,不打妄想的习惯就能养成 更要“心复明照”,开始很认真,文字也没有脱漏。如能一直保持用功状态,不打妄想的习惯就会形成,但是很少人会这样子一丝不苟。 如今修行没人管,形成听其自然 你在学校,考试合格就可以发你毕业证书。你要在佛门修行上拿到毕业证书,可不容易了,为什么?佛门里没人管你,要你自愿,自己用功,基本上是听其自然。所以现在的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有许多的工艺很细致,照样能完成。 年轻人求知欲消失了,无知会成无想, 下世会成白痴 不肯学佛法,脑子会越来越迟钝。年轻人都有个特点,喜欢问个为什么,求知欲很强,慢慢只要愚不要智的话听久了,神经也麻痹了,无知就变了无想。无想的人入定了,叫无想定,有福气就升无想天,天福享完掉下来成白痴,因为他早就种下了白痴的种子,种下了白痴的根。一个佛弟子能无知吗?一个佛弟子能一问三不知吗? 佛弟子愚圆满,也不可能成“愚如来” 释迦太子成如来是由于智慧圆满,佛从来没有讲过:“到了末法时期,佛弟子只要愚圆满,就会成就愚如来。”说愚既然不好,为什么有人这么喜欢愚?愚有好处啊,人一愚,不求多懂,就可以自由散漫了,有说:“你计较他什么,他本来就笨得要命。”全世界最快活的一天,就是“愚人节”,都做愚事,引得人家哈哈笑,可是只有一天。现在有些人在佛门里365天过愚生活,不要听法,不要深入经藏,唸经不求懂,完全跟释迦佛的教导背道而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3-4)(总第23) ◎ 傅味琴 讲于 2001.5.3 “观”了才自在,“照”了才能空 提要: ■ 佛弟子不要干灭法的工作 ■ 学愚怎能开智慧 ■ “观”了才自在,“照”了才能空 ■ 众生样子不脱,永远是众生 ■ 《金刚经》不明白,很难进入般若智慧的境界 ■ 众生是假相,佛性才是真 ■ 人会变虎咬死人,因瞋心愿力故 ■ 佛教的观念变成邪见,佛教就不存在了 佛弟子不要干灭法的工作 所以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大为操心,这样发展下去可不得了!在《佛说法灭尽经》里讲,法到最后要灭了,是怎么灭的?有位法师说:“你们只要一句,连法都不要,三藏十二部都要成废纸了,你们在干什么,你们知道吗?你们在干灭法的工作,在消灭法。” 学愚怎能开智慧 你们到这儿来听法,是来求智慧,有人一听到我反对愚,他就听不进去了,说:“我是来求愚法的,傅老师尽是讲智慧。”这种知见歪曲的人会导致心灵歪曲,还想开什么智慧,修什么行? “观”了才自在,“照”了才能空 用功的人能一直用功下去,现在这种人很少了,唸经熟了,心就放松了,这些妄想、习气就会钻出来,那时候怎么办?“心复明照”,心里要明明朗朗来观照经文的法义。600卷《大般若经》总摄在《金刚经》里,《金刚经》再总摄在《心经》里。《心经》头一句,“观自在菩萨”,头一个字“观”,观了才能自在,你不观哪来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了才能空。前面一个观,后面一个照,叫你修观照般若。 众生样子不脱,永远是众生 五蕴不空,众生相空不掉,怎么能超凡入圣?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成就。现在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可厉害啦!例如问:“你是谁?”你会说:“我是众生。”有我相,有众生相,还不够哩,“我有业障,是业障众生。”众生这顶帽子不脱,永远是众生。 《金刚经》不明白,很难进入般若智慧的境界 《金刚经》不明白,很难进入般若智慧的境界,不要说修不成法身报身,连个化身都修不成。打个比喻,今天照镜子,是个老头子,明天照,是个老头子,一化身,仍是老头子,再化,还是老头子。不把老头子的观念观空,你怎么会出现小伙子的形象? 众生是假相,佛性才是真 一切唯心造啊,你没有成佛的念头,看不到自己的佛性,整天“我是众生,我是众生”,三大阿僧祇劫都轮不到你成佛。整个佛法就是一个转变,观念能不转变吗?外貌是众生,里面是佛性,众生是假相,佛性是真的,别看了假的忘了真的。多少年来,耳朵里听到的就是苦啊苦啊,业障啊业障啊,可怜啊可怜啊,小狮子也会变偎灶猫。 人会变虎咬死人,因瞋心愿力故 人还会变老虎。我以前从报纸上看到新闻记者的报道,人怎么会变老虎?科学家有没有在研究,就不知道了。讲这个例子,最多是一个启发,管它怎么会变。有个人忽然不见了,也没死,据说前天有人看到从他家里出来一只老虎,把隔壁一个邻居咬死了逃上山去。据调查后说,这个人对邻居非常恨,经常骂他:“我变老虎就把你咬死!” 佛教的观念变成邪见,佛教就不存在了 还有一个人,眼睛突然看不见了,瞎了,检查一点没病,就是看不见,做心理学研究的人从另一个角度去调查,原来他经常说这句话:“我最讨厌看见你,我宁愿看不见你。”结果满愿了,看不见他了。好比现在有句话,叫观念转变,厉害得很!佛教的观念转变成邪知邪见的观念,佛教就不存在了,哪怕挂着佛门的牌子,也不存在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3-5)(总第24) ◎ 傅味琴 讲于 2001.5.3 “随文入观”、“心复明照”是用功的要点 提要: ■ “随文入观”、“心复明照”是用功的要点 ■ 真能观不净,修不净观就起作用了 ■ 念诵观空就是禅,修定作观就是诵 ■ 要遵守三皈戒,不学道教、气功 ■ 封建意识不能在佛门内复活 ■ 法义观熟,以此返照内心 ■ 思维法义,心才会清净,无有散乱 ■ 观境纯一,就是心一境性 “随文入观”、“心复明照”是用功的要点 前面讲过唸经要随文入观,现在又讲心复明照,这两句是用功的要点。如果你想画龙点睛,少不了这两句:一个观,一个照。观怎么观?随文入观。比如唸律海十门,唸到一句“粪器死猪肠”,你就要随文入观,观自己的身体是一个装粪的器具,是皮包的马桶。现在年轻人没见过马桶,老年人都知道,是个油漆的木桶,专供你小便大便,还有一只盖子,还油漆得很漂亮。以前上海居民一般都用马桶。清早四点钟,推来粪车,一声叫:“倒”,大家知道粪车来了,都去倒马桶。人皮包的马桶是什么?肚皮呀。唸经唸到“粪器”,马桶臭啊!“死猪肠”,死猪的肠,市场里有挂出来,观肚皮里都装的肠子和大粪,犹如死猪肠那么脏。 真能观不净,修不净观就起作用了 有人爱清洁,一天洗三次澡,脸上粉擦得特别厚,自然的皮色也看不见,化妆的技术也不高,只觉得白惨惨的,再涂一点红的,可没有血色。我80年代去内蒙古,火车上看女的全是这么化妆。还有的人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稍微脏了,马上掸一掸(做拂拭动作),可是她最喜欢吃大肠鲜菇汤。这么干净的人,怎么喜欢吃大便的通道呢?你真能随文入观,修不净观就起作用了。 念诵观空就是禅,修定作观就是诵 当你唸到观空咒的时候,“应观自蕴及圣福田,……一切皆是缘起安立……嗡,萨瓦达马……行”,自己空掉了,对面佛菩萨空掉了,一切世界上的缘起全部空光了,“行”一下全部空光,这叫随文入观。所以念诵中有禅定,禅定中思维的法义,就是念诵。 要遵守三皈戒,不学道教、气功 你在唸“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的时候,马上要起觉心,我永远不学气功,不学道教、耶稣教、儒教,我只学佛教。“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气功书不看,《圣经》不看,老子《道德经》也不听,“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我不听!(众笑)受了三皈依就要做到三皈戒,佛法都来不及学,还有时间去学外道典籍? 封建意识不能在佛门内复活 有一年南京居士请我去讲法,他们印了很多书,拿一本给我看,我一翻,里边有“百忍堂”,要忍到什么样?自己的媳妇被坏人拖走也要忍。那么谁倒霉?他媳妇倒霉。这种封建思想竟然贴上佛教的标签,像《了凡四训》这种书能看吗?封建意识早就被社会推倒了,竟然在佛门里被佛弟子复活了,这样做释迦佛会同意吗? 法义观熟,以此返照内心 心复明照,是什么照?回光返照。世俗上人在临死前几天精神特别好,也叫回光返照,那肯定要死了,这是世俗人借用佛教用语。真正回光返照是修行的话,返照什么?你所听闻的法义,观成熟后,用这个观点来返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思维法义,心才会清净,无有散乱 《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返照自己有我相吗?有人相吗?有众生相吗?有寿者相吗?这样一返照,自然就起妄想寂灭的觉照作用,所返照的形形色色,我们的思维全是法义,法上的智慧,这时候心才会清净,无有散乱。 观境纯一,就是心一境性 问你:“镜子里看见的是什么?”你回答:“我看见什么什么。”这时的心就无有散乱,这是比方。镜子照出来什么,你能明白,你心没有离开镜子。功夫达到纯一之境,就是心一境性。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3-6)(总第25) ◎ 傅味琴 讲于 2001.5.3 专注一境,日久即易于入定 提要: ■ 专注一境,日久即易于入定 ■ 道教能在佛门讲,那一切外道都能在佛门讲了,何必再受三皈依 ■ 佛法的头脑多一点,少钻牛角尖 专注一境,日久即易于入定 整部《金刚经》,你的心只有一个境,什么境?就是《金刚经》的境。那样子就达到心一境性了,由于你专注一个境,日子长了,就养成一种容易入定的心,在一个境上能够不移动,不移动就是不起妄念,一般的众生乱七八糟的妄念可多啦。 道教能在佛门讲,那一切外道都能在佛门讲了,何必再受三皈依 我对女生挺客气,因为你们一批评要哭鼻子。可是对男众,尤其是跟我这么多年的学生,我可经常训话。以前男众班有一个新来的,听课后就问我:“儒教道理也很好,道教道理也很好,你老师为什么不主张?”我说道理好能够在佛门里讲,那么《圣经》也能讲了,气功也能讲了,因为他们也讲“做好事,做好人”。他又要跟我辩,我实在想回去休息,就严肃地跟他说:“我是佛教,你别跟我讲道教!”这就是佛弟子的本色,佛教就是佛教。 佛法的头脑多一点,少钻牛角尖 我昨天累坏了,回到寮房后又想找个人,下来时碰到一个新来的男众学生,说:“老师,我提一个问题可以吗?”当然可以喽。“为什么阿弥陀佛的佛像都画红色的?”(众笑),我说:“因为阿弥陀佛是红光啊。”“可以不可以金光?”(众笑)他还要跟我讲,我就说:“你这种问题就等于在问,为什么如来是三十二相不是三十三相?”(众笑) 刚学佛法的人,有个老习惯,思想尽开小差弯到别的地方去。佛法还没有学通,已经在研究三十二相跟三十三相有什么区别。有的是好奇心问,有的是故意刁难。我有这种经验,读小学时,开学第一天发了那么厚的一本书,老师还没有讲课,我翻到最后,找个笔划最多的字问老师:“这个什么字啊?”(众笑)这种心态是胡闹呀。看我问题提得多高,看你这个老师能回答出来吗?所以我建议你们佛法的头脑多一点,钻牛角尖的头脑少一点。下课。(2001.5.3 第十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4-1)(总第26) ◎ 傅味琴 讲于 2001.5 念诵乃止观之门,每个法门都是在定中成就 提要: ■ 念诵乃止观之门,每个法门都是在定中成就 ■ 外道不学佛法,不断烦恼,跟他们有理说不清 ■ 偏外一步,成了佛门里的外道 ■ 要站稳佛教的立场,不要让魔王钻进佛门来 ■ 不修禅定,戒定慧、六波罗蜜都不全了 ■ 佛法被你一改,就不像佛法了 念诵乃止观之门,每个法门都是在定中成就 念诵乃止观之门,修止观就是修禅定,每个法门都是在定中成就的。佛教的定要止观双运。修行的方法有方便,可是修行的内容不能缺不能偏。以前听老一辈讲,外道跟佛教,距离只有一板之隔。外道劝人为善,佛教讲五戒十善人天道,区别只有一板之隔,也就是说,你很容易偏到外道那里去。有人说我这个老师开口外道,闭口外道。我就给他们解说,这不过是把区别说清楚罢了,佛教外面的道路叫外道,是为了说明问题啊。如果说“外”字是骂人,那你为什么小时候叫外婆啦?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人也称外国人,这生什么气呢? 外道不学佛法,不断烦恼,跟他们有理说不清 旁门外道,不讲断烦恼,练气功的肚皮里练出一肚子气,稍微怄怄气,肚子里就难受,本来已经有气了,现在气上加气。如果他虚心一点,给他讲佛法,他还听得进去,否则的话,大都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 偏外一步,成了佛门里的外道 佛教讲佛教话,一只脚稍微迈出佛教一步,就叫外道。从这些道理来理解,外道并不完全是在巫婆神汉,张天师抓鬼,狐大仙这里。一个佛弟子,如果脚步往外偏了一步,就成了佛门里的外道。 理论也不能偏出去一步。如来说过,“离经一字,就是魔说”说得这么严格。现在有人简直是变本加厉,不光是离开了,而且还在佛门里把佛讲的话反过来说,对着干。就算不把释迦佛的道理推翻,你只要朝佛教外面伸出一步,这一步就成外道了。 要站稳佛教的立场,不要让魔王钻进佛门来 有句话叫“立场”,你立在什么地方?立在释迦佛这条道路上,那是佛弟子应该走的道路;立在外面一步,你就没有站稳立场。在释迦佛规定的道路上,你立场不稳,容易发展成反佛教。佛门里反佛教,比在佛门外面反佛教,厉害得多。好比挂了佛旗反佛教。有句话,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所以魔王波旬要钻进佛门来。 不修禅定,戒定慧、六波罗蜜都不全了 佛教的禅定就是止观,人们称为如来禅,是如来讲法四十九年中讲的戒定慧三学的定学,是六波罗蜜中的第五波罗蜜,叫禅定波罗蜜,或称静虑波罗蜜。它不成为一个宗派,宗派是修这个宗可以不修那个宗。可是禅定一定要修,因为是戒定慧之一,你不学禅定,非但错了,而且戒定慧、六波罗蜜都不全了。即使你不想修改佛法,也形成了修改的事实,罪过一样。 佛法被你一改,就不像佛法了 佛是佛,你是你,你即使智慧再大,也比不上佛的智慧圆满,你能修改吗?现在佛法被这个改一点,那个改一点,改得不像样了。说法的人,有的用自说自话代替了佛说的话,变得不像佛法了。连宗派也不像原来的宗派了,不论达摩祖师也好,净土宗的初祖也好,都不像现在某些人这么说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4-2)(总第27) ◎ 傅味琴 讲于 2001.5 成就般若智慧关键在禅定 提要: ■ 有人把三宝变成二宝一宝了 ■ 佛门清净,怎能在佛前拍结婚照 ■ 出家人去证婚,岂不为他生死流转作证明 ■ 法没有什么不好的 ■ 修大乘法门,眼前就要为众生着想 ■ 要成就般若智慧,关键在禅定 ■ 世间禅达不到出三界的水平 ■ 不断尽烦恼,修止不修观,有福生天,后果成白痴 有人把三宝变成二宝一宝了 有人现在皈依三宝变成皈依两宝了,甚至变成皈依一宝了,有人连一宝也不全了。就说皈依两宝吧,把“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这条抽掉了,代替成法可以不皈依,但要皈依外道典籍。给人家授三皈依的人,却在大讲《太上老君感应篇》!皈依法以后要做到,“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有些人不是这么说,改成:“三藏十二部,我们用不着学,让别人去学吧。”也就是说皈依三宝后,可以抛弃“皈依法”,但他在说皈依的时候,仍然在说,“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行动上破了戒,一个罪,说法上骗了佛,又是一个罪。把佛门清净、僧团清净全破坏了。 佛门清净,怎能在佛前拍结婚照 最近痛心地看到一件事情,本来佛教讲男女YIN欲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是最不清净的。比如有两种花不能供佛,一种是玫瑰花,因为有刺,一种是桃花,桃花是象征男女。我虽然不懂比丘戒,但从前听老法师讲经提到,世间上的婚丧喜事,出家人一律不参加,出家人不到生死流转的场所去,出家人的脚不踩在不清净的地方。最近有一本佛教刊物封面上有一张新郞新娘在释迦佛面前拍的结婚照片,据说是来自国外的新花招。 出家人去证婚,岂不为他生死流转作证明 佛门变质,哪一种知见影响最大,就该由他负责。人们听了他的话,所以知见改变了,以为这样做,能得福报,这岂不让如来给你证婚了?有的还请“法师”去证婚,岂不为你决定继续流转生死作证明?佛教演变到这等地步,够伤心的了!什么清净,什么戒律,如来知见、众生的希望,全被扫光,某人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他说一句这样好,许多人都盲目崇拜跟着走,太可怕了。 法没有什么不好的 宗派都是佛法,都应该说好,不能说唯有我这个宗派好,那就等于说其它宗派不好了,法有什么不好的?那释迦佛何必说一个不好的法来自找麻烦呢?谤宗就是谤法。《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讲当初由于韦提希夫人恨她的儿子太坏,因此对娑婆世界的众生发不起菩提心,所以佛才满她所愿——离开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去。如果众生能听释迦佛的话,发心要今生了脱生死,证阿罗汉果,有什么不好?所以佛法都好,不能认为末法时期,别的法门不行了,唯有我这个宗最好。 修大乘法门,眼前就要为众生着想 有人说阿罗汉是小乘,释迦佛自己还说我是大阿罗汉,是发大心的阿罗汉。法无大小,心有大小,大乘经典,每本经都叫你为众生。如果你的行动、你的知见,只为自己不为众生,你唸的大乘经典也变了小乘。如果你为了度众生而修出离生死的法,那么四谛法、十二因缘,全成了大乘。四谛法的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种菩提的支分,菩提就是能到成佛。 要成就般若智慧,关键在禅定 戒定慧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必须要学的,没有一个宗派能例外。拿六波罗蜜来说,般若智慧才是真正能够使我们成就的智慧。般若智慧是第六度,第五度就是禅定波罗蜜,如果你把禅定度抽掉了,般若智慧就出生不了。这里讲的禅定不是禅宗的禅,禅宗的禅叫一心禅,俗称祖师禅,因为中国禅宗是从达摩祖师开始的,禅定是如来规定每个佛弟子都要修的,戒定慧不可缺一。否则的话,你的修行没希望了。戒是为禅定打基础,慧是从禅定中开发的根本智,关键还在禅定。 世间禅达不到出三界的水平 佛教的禅定要遵照佛教的方法。印度外道也修禅定,不过他们修的是世间禅,最高的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天,不能出三界。印度外道修四禅八定,佛教也修四禅八定,路同果不同。一个不出世间,一个出世间。所以佛教的四禅八定后面还有一个定叫灭受想定,外道的四禅八定永远也达不到灭受想定的水平,只有佛教的智慧才能达到出世间。 不断尽烦恼,修止不修观,有福生天,后果成白痴 外道为什么不能出三界?为什么跳不出生死?第一他们无法断尽烦恼,第二他们修止不修观,贪图修止的舒服。止就是止住妄念。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外道定,就是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空空洞洞,叫无想定。得无想定的人死后升无想天,福气享完,掉到人间就是白痴,俗称傻瓜,上海人叫“戆大”,愚蠢的傻瓜以自己为最了不起,所以叫“戆大”,以“戆”为大。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4-3)(总第28) ◎ 傅味琴 讲于 2001.5 佛弟子应该继承释迦佛老家风 提要: ■ 每本经都有观,哪能只止不观 ■ 临终时最重要的是能观得起来 ■ 只有止没有观,也能入定,但不是出世间的定 ■ 从念诵进入止观是最好的办法 ■ 念诵、修定两者可以相互调剂 ■ 不要把佛像当作纪念品掛在胸前 ■ 佛弟子应该继承释迦佛老家风 每本经都有观,哪能只止不观 不修观开不了智慧,修止不修观脑子会迟钝,脑子灵活靠运转,动物哪可以不动?佛教叫你定而不动,是指不动妄念,不动贪瞋痴,不等于说正确的动也都不要动。在禅定中是怎么动?照释迦佛规定的动,就是修观。所以修观是很重要的。每本经都提到观,《心经》“观自在菩萨”,首先要你观。《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哪有可以不修观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释迦佛专为求往生净土的人讲的,也叫你要修观。 临终时最重要的是能观得起来 多年前在一个寺庙里,我临走时向一位精通佛法的法师请问,“临命终时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最重要的是观得起来观不起来,观得起来有把握,观不起来没把握”,离不开一个观字。我年轻时在上海佛教青年会,都有讲要观想唸佛。四、五十年过去了,现在唸佛的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也不提了,被扫掉了。相反提出“只要一句,样样不要”,跟以前的唸佛法门不一样了。 能海上师说:“念诵乃止观之门,如来曾言:‘凡我弟子,非禅即诵’故如宗大师教派,实承释迦老家风也。” 只有止没有观,也能入定,但不是出世间的定 止观就是佛教的禅定。只有止没有观,也能入定,能达到一心不乱就是定,可这不是佛教断烦恼、开智慧的出世间禅定。 从念诵进入止观是最好的办法 定是很重要的。诵也是为了定,不过诵只是初步的禅定。修定的人从念诵这个门进去,是最好的办法,所以称念诵乃止观之门。因为念诵也能扫除妄念,使心容易定得下去,可以先打好一个基础。如来曾经说过,凡我弟子,非禅即诵,非诵即禅。这是如来对弟子的教导。一个佛弟子,除了照顾好生活及发心弘法以外,平时不念诵就修定,不修定就念诵,念诵也包括听经、讨论。 念诵、修定两者可以相互调剂 从科学来讲,脑子想得太多,会伤脑筋,应该在修禅定的时候,让它缓解疲劳;念诵太多了,会伤气,也应该停一停。总要有所调剂。从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喜欢种树,他把种树作为休息来调剂。所以佛教是科学,佛教是辩证法,佛教也是现实。 不要把佛像当作纪念品掛在胸前 非诵即禅,非禅即诵。如果跟诵跟禅没有关系,出家人就不应该做。烧黄纸、开素食馆、茶馆、小卖部、推销纪念品,这跟禅诵有关系吗?一尊佛像穿一根绳子,挂在头颈上,一走路,把佛像摇晃不定,岂不罪过?佛像只能供。供了佛像,就不能常去移动,要移动前还要跟佛菩萨打个招呼。还有更罪过的哩,掛了佛像,上厕所咋办?你带佛到厕所去闻臭气?!即使挂在门上,你大便叫佛给你看门?!睡觉怎么办?把佛放在床边,做你护门神?如果掛在胸前睡着了,叫佛睡在你身上,一个翻身,把佛压在你底下。这些人佛法不懂,满脑子赚钱思想,天天在造业。 一个修行人,跟了生死没有关系的事情别忙了,同样要花费时间,把时间用来修行还能增长功德,减少罪过。 佛弟子应该继承释迦佛老家风 “故如宗大师教派,实承释迦老家风也。”宗大师教派非常注重念诵,非常注重禅定,在实际上继承了释迦佛的老家风。咱们就是在照释迦佛的老家风做,天天教你们禅定,教你们念诵,包括听课也是诵,辅导老师叫你们背诵经文,也是诵。修行就是这么修嘛。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4-4)(总第29) ◎ 傅味琴 讲于 2001.5 念诵可以摄持法要 提要: ■ 要弘扬正法,广度众生,就要广学多闻 ■ 佛是以圆满的智慧教育众生脱离痛苦 ■ 念诵可以摄持法要 ■ 经文唸熟了,会起心轮转动作用 ■ 经文法句提醒我,不能“见作非理不正说” ■ 对“破法恶人”你还去慈悲他,也是犯戒 ■ 必须根据戒律说话 ■ 要以法为准则来检查自己是否有错 能海上师说:讲教理者,应学多闻而难摄持,念诵即可摄持法要。 要弘扬正法,广度众生,就要广学多闻 “讲教理者,应学多闻。”你们将来要当法师弘扬正法,广度众生,应该广学多闻。多闻能增长智慧消除愚痴,多闻能断烦恼,多闻能证涅槃。社会上名望高的大人物,赚大钱的大老板都是从多闻开始的,没有多闻就没有成就。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天天上课开始的,从来没有只要一句就能成就。没有一个学校只学一句“伟大的母亲”就下课,又上课了,“伟大的母亲,下课”,考高中只一句,“伟大的母亲”。考大学了,还是“伟大的母亲”。去公司求职,公司叫你排一排电脑的程序,你只会“伟大的母亲”,老板很赞叹:“来吧,工资两万元。”有这种事情吗? 佛是以圆满的智慧教育众生脱离痛苦 佛是伟大的教育家,佛以圆满的智慧教育众生脱离痛苦。你代佛教育众生,要完成这样伟大的事业,能不多闻吗?听说有的佛学院,你们有人也去过,老师讲跟不讲一样。黑板上尽抄经文和古人的解释,照唸一遍,这样,有文化的人自己也能看,要他再解说一下,老师自己也不懂。抛弃了多闻,不可能出智慧,不可能消除愚蠢。有说:“小智不及愚。”以愚为了不起,掩饰自己的无知,这叫狗急跳墙。 念诵可以摄持法要 多闻的人,学的多难摄持,一下抓不起来。有人喜欢听法,一面听一面忘。叫他谈谈今天听了些什么?“我只记得没几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样要广学就有困难了,很难摄持啊。所以要念诵,念诵就可以摄持法要,因为每一本念诵的仪轨里,把法的要领都摄持了,念熟了,一抓就起来。你先要听过这个法的全部解说,以后只要抓住法要就全明白了。 我们讲的文殊法,是一部念诵法。你们不必把我讲的,每句话都背出来,那要背多久?也来不及背。只要能懂法义就行了。 经文唸熟了,会起心轮转动作用 摄持呢?天天唸《文殊法》,唸熟就简单了,只要开头提一句“南无皈依”,以下的法句,心里会自动转下去,这叫心轮转动,一直转到最后“愿昼吉祥夜吉祥……”,一点也不会错。如果你能通过念诵摄持法义,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起到悟的作用。例如,你遇到一件事情,正不知该怎么办呢,这样想也不妥当,那样想也不妥当,突然,仪轨里的法句它自己会跳出来,而这句法义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体会。这就是法宝的加持力! 经文法句提醒我,不能“见作非理不正说” 例如,我讲法时常会指出在佛门里出现的种种歪风邪气、不如法的现象,虽然我对事不对人,从来没去批评过某一个人,但好心的人怕我得罪人,劝我:“你又何必呢?”还有的人认为:“自管自己修行,说了罪过。”有时候我也会想,我是不是不应该这样呢?这时心里就会跳出一句仪轨上的话:“见做非理不正说”。这在《文殊法》里有的,当你看见别人做不合佛的道理(非理)的事,你不以正法去跟他说清楚,你就犯戒了。因此我还是应该说的。 对“破法恶人”你还去慈悲他,也是犯戒 有时我想,是不是我说得太严肃了,给别人的印象,我没慈悲心。尤其是针对在佛门里进行干扰捣乱的外道,我说得激动的时候,还会敲桌子。有人说,对这些人也要慈悲,否则一批评,他就不来了。我想是不是我错了?忽然戒律里有“破法恶人身口慈”跳出来了,“破法”,他是破坏佛法的,“恶人”,这样的人称恶人,“身口慈”,你的态度和语言,还要去慈悲他,你犯戒。 必须根据戒律说话 我必须根据佛的戒律来说。因为我受过律仪戒,受过菩萨三聚净戒,也受过密乘戒。一个受过戒的人是不敢犯戒的。正像有位律宗的法师说:“要骂由你们骂,即使骂得七颠八倒,我说还是要说,这是我的任务。”从戒律上来说,对破坏佛法、搞歪风邪气、不清净的,就不能慈悲,应该要以正法去纠正他们的错误。 要以法为准则来检查自己是否有错 我这是举一下念诵的好处,我修《文殊法》一千座早就诵完了。可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宗教活动都停止下来了,我就继续背诵《文殊法》,又修了十年,所以《文殊法》里的法句法语,经常会跳出来,可以检查自己的行动是否有错误。下课。 (2001.5第12课完)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