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唐仲容:巴中唐仲容居土行实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唐仲容:巴中唐仲容居土行实

 

  释胜焘

  居士姓唐,名大海,字仲容。公元一九二○年,生于四川省巴中县恩阳区石城乡三清庙村。自幼聪慧绝伦,读书过目不忘,乡里视若神童。一九三三年,因避战乱,随家移居南充集凤场,与王恩洋先生所办龟山毗邻,以故得从恩洋先生就学。越二载,与其母及弟妹共六人,返回故里,其父从军在外,居士为长男,自此担负家务重担,辍学从稼,风夜劳苦。时因天旱,生计艰难,乃至二百里外贩米养家,途中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年甫十六。失明之后计昼夜悲啼,屡欲自杀,生后忆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数语,誓言:左丘失明人也,我亦人也,彼能著书传于后世,我独不能如彼乎?又尝于距其家七里许宝元寺养病,一夕,礼佛讫,返寮静坐,忽闻巨声若雷,自大殿而来,曰:“回头是岸!”瓦壁震动,钟鼓发响,居士悚然而惊,顿悟“回头是岸”之理:人们终日向外驰求,长堕生死苦海;若回头向内求真,便能渡过苦海攀登彼岸。同时亦悟得“唯识”二字大意,即在教人不要向外迷境,而须反观内心,也正是“回头是岸”之义。厥后乃请人诵读,以耳代目,发愤忘食,日以继夜,研习内外经典。居土于佛学,精《般若》、《楞伽》、《华严》、《解深密》、《维摩诘》等经。《瑜伽师地》、《成唯识论》、《摄大乘》、《大智度》、《中观》等论(其中《成唯识》、《金刚经》等多能背诵);于国学,精《四书》、《五经》、《荀》、《墨》、《老》、《庄》,旁及晋代玄学、宋明理学等;于西学,曾潜心研究主绝对精神与辩证法之黑格尔哲学,讲心物二元论与先念范畴之康德哲学,对马克思、恩格斯合著《资本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列宁《哲学笔记》等,亦有深入研究;于文学,对唐宋八大家,清季方、姚、梅、曾等诸家文章,多能熟记于心。对古典诗词,熟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及部分宋词。对近、现代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之作品,亦常乐参阅;于中医,对《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曾反复究习,对明清诸家之著述,亦有所涉猎,尤其是对叶天士、吴鞠通之瘟病学有深入研究,颇多心得。

  居士既是一位学问家,又是一位教育家:目盲后,曾于其家自办小学一座,附设高、初中补习班。越年,成绩斐然,四方来学,络绎不绝。寻被当道骋至县城,为官宦子弟塾师。既而执鞭于巴中师范,施教未久,校风丕振。一九四七年,成都东方文教学院院长王恩洋先生,请至该院,教授唯识及庄子哲学,在此期间,曾撰《我之人生观》、《我之宇宙观》(《海潮音》1944、45)、《佛法与科学》(《弘化月刊》1946)、《唯识要义》(《文教丛刊》1945)等佛学论文。其中,《唯义要义》曾博得王恩洋先生的嘉许。

  一九五〇年,文教院停办,居士回到巴中,闲居陇亩,以布衣身份,上毛泽东主席一书,对中国新文化建设提供了数条建议,略谓我们的新文化须在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苏联的社会科学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无论继承亦好,吸收也好,皆须通过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适当地进行去取。主席阅后,致函居士,对居士双目失明而有如此学识与见地深表敬佩。复将原书交中央文委讨论,得到重视,随即电告西南军政委员会,尊重奇才,为居士安排适当工作。后因居士无适当助手,未果。但由于居士擅长中医,地方政府邀其加入卫协会,带徒行医。从此以后,卅余年间,居士左手掌在学徒肩上,右手拄着拐杖,起早摸黑,跋山涉水,采药送药,医治患者。行医之暇,曾撰《关于佛教的实质》(《现代佛学》1953)、《佛家的修养》(1954)、《实践与现观》(1 955)、《学习唯识宗义的一些体会》(1957)等佛学论文,得到《现代佛学》主编巨赞法师的高度评价。

  一九八二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暨佛协会长赵朴初居士,嘱《法音》主编净慧法师,函请居士向彼刊赐稿。迄今为止,陆继发表了《谈谈学禅的体会》(1986、6)、《无住涅槃与人间现实》(87、6)、《试述顿悟成佛义》(88、2)、《什么是道》(88、10)、《关于大乘教义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说》(上88、11下88、12)、《怎样突破凡圣关》(1、89、32、89、53、89、6)、《试论有为无为两缘起说的会通》(89、8)、《关于佛学的认识论》(上:89、10中89、11下89、12)、《佛教的心理学》(90)、《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92、6)、《谈谈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93、1)、《丰富多采的禅生活》(《禅》(91、1)等佛学论文(其中,有的文章已选入《佛教的认识论》一书之中),赢得了海内外佛教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赞扬。近年来,不少访日归来的佛教徒,皆闻日本同道说:“中国唐仲容先生写了许多佛学论文,在《法音》刊物上发表。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新颖,解决了佛教界千余年来的某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我们读了他的文章,顿觉妙慧天开,心旷神怡。”一九八八年四月,美国宾州大学哲学教授张澄基博士,致函居士云:“素知先生学识渊博,尤其对佛学有高深造诣;近读《法音》所载大作,内容丰富,思想新颖,对佛法幽玄义趣多有创造性发挥。”赵朴初居士亦嘱《法音》主编,致函居士,称赞居士的文章“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高度的美”,并两度赠金。近年来,居士任教四川佛学院,四方来学者,常使门庭若市,均有茅塞顿开、法喜充满之感。

  不慧胜焘,于八九年八月首次赴巴,叩问禅要。返蓉后,复于九月二度赴巴,迄至年底,问学数月,欢喜返蓉。在巴期间,随居士学习唯识、禅学、《四书》、《老》、《庄》等,开我愚蒙,获益匪浅。后复三赴巴中,迎请居士莅蓉弘法,追随居士问学,迄至去岁。居士于唯识,主“识内因缘”,谓大乘佛法有两点最基本最中心之教义:一是“因缘生法”说,一是“三界唯心”说。此两说是相互贯通,而非相互孤立的。若单从一方面立论,则偏而不中,缺而不圆,势必失去大乘佛法之真义大乘初期的中观说,侧重于因缘生法立论,以之思维修证能悟性空之理,自属直截了当;但若不言因是心识之内因,缘是心识之内缘,因缘所生之法即是心识所现之内法,这样,就会使因缘生法之说,带唯物论之倾向,使三乘之离系因果不能建立,而失掉大乘佛法之真义。无著,世亲依三时方广之教谈“万法唯识”,主张“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如是等识有无量,而相互引发相互生起,故可互为因缘。而所谓因缘者,就是说由识内因缘生一切法,也就是说识从因缘生,识随因缘势力变,因缘促外无识,识之外亦无因缘。识是因缘以及因缘所生之法之本体,而因缘生法就是诸识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因缘生法”与“三界唯心”之说就统一起来,而成为至正至圆之大乘教义。又,居士于禅宗,得力于参梦,谓梦中所见与白日所见相似,皆虚妄不实,但有似我似法,而无实我实法。了此即可顿证无生,超凡入圣,解脱生死。居士于唯识,禅宗尚有许多独到见解与体证,限于篇幅,在此不赘,后当专文详论。

  遥忆数年前,余尝问居士晚年打算,居士慨然答曰:若继续闲居陇亩,则当畅游性海,以求精神上之自在解脱。若机缘成熟,则当大弘佛法,广施法雨。另外,拟撰一部《随唐哲学史》,及一些学术论文,如《禅宗源流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的特点》等。在医学方面,准备对《精神卫生学》(初稿)进行加工整理,付梓问世。余作为居士弟子,衷心祝祷居士的愿望能得以早日实现,从而利济人群!

  八九年十一月三十日(阴历)为居士七旬寿诞,余尝赋《贺仲容七旬寿诞》(七律)一诗,以示高山仰止之情,今不妨抄录如下聊作拙文之结局。诗曰:

  毕生奋志追先贤, 当代丘明与胜前。

  识内因缘阐法相, 夜间睡梦助真参。

  折肱枕卧宗医圣, 由义居仁绍杏坛。

  躬逢胜诞虔相祝, 茗水巴山福寿延!

  一九九三年孟夏撰于岭东佛学院

-----------------------------------------------------------------------------------------------------------------

更多唐仲容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唐仲容:《八识规矩颂》讲义

唐仲容:七五自述

唐仲容:探禅记

唐仲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唐仲容:《百法明门论》讲义

 

后五篇文章

唐仲容:恩师唐公法身父母

唐仲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唐仲容:《唯识三十颂》讲记

唐仲容:唯识二十论讲义

唐仲容:五蕴论讲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