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海云继梦法师: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十三 主风神众——无碍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海云继梦法师: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十三 主风神众——无碍

   复次,无碍光明主风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间解脱门;普现勇业主风神,得无量国土佛出现咸广大供养解脱门;飘撃云幢主风神,得以香风普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净光庄严主风神,得普生一切众生善根令摧灭重障山解脱门;力能竭水主风神,得能破无边恶魔众解脱门;大声遍吼主风神,得永灭一切众生怖解脱门;树杪垂髻主风神,得入一切诸法实相辩才海解脱门;普行无碍主风神,得调伏一切众生方便藏解脱门;种种宫殿主风神,得入寂静禅定门灭极重愚痴暗解脱门;大光普照主风神,得随顺一切众生行无碍力解脱门。

  这品经文在结构上有一个特色:每十个德号倂为一组,从这样一组的德号及法门中可以窥见其性德的状况。例如若想了解何谓「主风神」,可将这十个主风神的德号倂在一起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它不只说明风的现象,还包括了风的功能、作用等等,尚待我们进一步深入体会才能了解。

  在佛法的觉悟领域中,我们可从〈凈行品〉当中得到一些启示跟观想的方法。譬如看到「无碍光明主风神」的德号,我们可以观想为:「当愿众生,普入佛法,及诸世间。」这和〈凈行品〉的行法一样。或者你想进一步思考:「为何这卷经文讲解脱门?」那就要从〈梵行品〉的修行法来看〈世主妙严品〉的文章结构。

  〈梵行品〉的修行法是清净梵行,直接进入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于如何具足清净梵行,才得以直接进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必须把进入解脱门的理论提出,同时也提出〈梵行品〉中的主要思想,两相呼应,你就大彻大悟了。

  若能这样扎实地下功夫,那就是祖师大德!因为你可以从此建立你的心灵方程式,让你的法身慧命活泼起来。一般人在修学时常苦无下手处,而《华严经》之所以处处都为各位提到下手处,道理即在此。好比会运动的人,不一定要在标准的运动场上才能运动,因为他真正了解运动的意义及精神,所以不必依赖模式。因此,我们要从此处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在《华严经》中具足一切行门,处处都是下手处,门门皆为解脱门。

  「无碍光明主风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间解脱门。」此处说明风的无碍,能遍及一切世出世间法。所谓的「世间法」,是按照我们的相续心运作的种种行为。我们现在的心念有如河水,一波接一波,从无间断。当我们的相续心(分别意识)起作用时,念念都处在对立的情境中,都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是指不使用相续心,起心动念都在统一圆融的情境中。所以,「心被境转」与「心能转境」,这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区别。

  所谓「世出世间法」,是指出世间法建立在世间法之上。现在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是世间法,但是我们可将这世间法转化为出世间法,换句话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其实是同一个。那么如何转化呢?就牵涉到非常微细的心念问题。假如我们认为「唯心所造」,那是属于世间法,超越唯心造的部分才称为世出世间法。这一点在《华严经》中讲得很清楚。因为事实上,「唯心」的「心」是指阿赖耶识,是集起心,也就是集合所有境界而起的作用。这种集起心不是真如,真如是超越唯心的。所以,佛法真正讲的是超越唯心的部分,而非集起心。大家要能体会佛法深层的部分,那是很微细的。

  反观回来,如果你认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只是唯心的作用而已,那你就无法出三界。因为若是心有作用,则仍旧有心意识存在。出世间法是指一种超越的状况,没有任何的对立性。谈到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可以用唯心来作区别,但世出世间法是超越唯心的部分,这点不一样。

  「普现勇业主风神,得无量国土佛出现咸广大供养解脱门。」「佛出现咸广大供养」是广修供养的意思。真正的广修供养是指清净心供养。

  在一则公案中,有位老和尚在京城享有盛名,他怀疑自己能否在这名利场中把持得住,于是便单衣一钵地离开京城,来到一处很偏僻的乡下。由于风吹雨打,因而一身是病。这时一位老农夫出于怜悯而收留了他,不是很恭敬地将猪圈稍微做整理后,给老和尚住。这老和尚受了老农夫的供养后,想为老农夫开示,但老农夫瞧不起他,说:「你不要说这些,真要说佛法啊!得请京城的国师来讲。」老和尚想:「对呀!我已不是国师,那还讲什么?」可是每次接受供养,总是慈悲为怀地想为老农夫开示,而老农夫就是不屑,每次去为老和尚捉药时,就会抱怨老和尚太唠叨。有次被一位老居士听到,便跟着前来探望老和尚,虽然他也不认识老和尚就是国师,仍恭敬地发心供养医药,逢年过节还以红包供养老和尚。老和尚并没有使用红包中的钱,摆在那儿,要老农夫需要时拿去用。老农夫心地纯正,也没接受,仍然是自己吃什么食物,就供养老和尚吃什么。

  老和尚不定时向这两人开示,老居士听来津津有味,自然便在共修处与同修们提起,想把老和尚请来供养。老和尚得知此事,心想不妙,第二天就要离开,刚好碰上老居士领了同修们前来供养,大家执意挽留。老和尚去意虽坚,但不忍扫大家兴,遂折衷地答应大家去见见共修处的法师,没想到这一会面,竟被认出是国师。这消息一传出,老农夫竟说:「少骗人!哪有国师愿住猪圈的?」

  你看!一个人的我执就是这样!是老农夫自己叫国师住猪圈的,现在却反过来不肯承认了!老农夫的心是清净的,因为他只是单纯地想帮助一位孤苦生病的老人,无存福报之想,但是他是在无知的状况下进行。而那位老居士才是真的难能可贵,因为他在觉知的情况下进行供养,知道佛、法、僧三宝的可贵,不仅供养还请转*轮。他也是在不知国师身分的状况下,纯粹清净地想供养僧宝而已。相较之下,老农夫的无知就稍逊于觉知状况下而行无所求之供养。当国师被认出后,老农夫后悔了,想将房间让出,请国师再住下,可是老农夫此时那原本无知的清净心已被污染了。

  《华严经》中所提到的供养,是特别强调觉知的清净心供养。因为,知道无量佛土有佛出现,然后来行广大供养,这是处在绝对觉知的状况中,而非无知的。另一种广大供养是法供养,此种也称修行。修行有事修和理修,理修就是追随佛过去所修行的途径,如法修行。事修就是无尽供养。这当中还有一层意义,如果在某一种状况下有所觉悟的话,也叫供佛。

  譬如有一次出差,夜宿旅馆,因为常听人说住旅馆会被偷录像,于是住进去后就先到处检查,发现在每个房间中,床的上方都装设一个东西,心想:「老板装这玩意,难道这真是录像机?」就把它拆下来看,发现竟然是防火警报器!这时便有所领悟,原来外面流传的都是谎言,而那令人不安的设备竟是为了保护众人生命财产安全而装置的。当我们了解到真相时,很多疑惑就随之解开而有所领悟。所以,这个防火警报器就是佛所出生之处,而那天花板就是佛土,因为,觉悟就是佛。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过「哦!原来如此」的经验?这是我们应该时常保持高度警觉性的地方,而这种状况无所不在。所谓「见佛」,并非每晚都梦见佛,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能启发你,让你趋向于觉悟,而那个地方就是佛国度,能启发你的那件事就是佛。若能如此体会,即是「佛出现咸广大供养」。

  「飘击云幢主风神,得以香风普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这法门是以香风普遍灭除一切众生病。「香」是熏习,「香风」是对众生有益。在学佛过程中,改正习气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所以要渐修,也就是熏习。譬如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不生气,可是每次发完脾气之后才警觉到,然后再告诫自己下次不可再发怒。这是有用的方法,可是因为是熏习,所以时间可能要花很长。其实我们可以在技巧上调整,不要只在私底下偷偷发愿,不敢令人知道,也不敢惩罚或奖励自己,我们可以采取当众发愿或要求同修监督等方式来进行,收效会更快。

  「净光庄严主风神,得普生一切众生善根令摧灭重障山解脱门。」「普生一切众生善根」,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穷尽一切善根令其出生,并且令一切众生出生善根。「普」是穷尽之义。

  我们想做到「令摧灭重障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些重障不但巨大,而且重重迭迭。在你还不想破除它时,还不晓得它有多坚固,所以光说要改习气是很容易,但境界一来,你能不为所动,那才叫真功夫。

  「力能竭水主风神,得能破无边恶魔众解脱门。」这「恶魔众」不一定指具体的人,不过就算是具体的人,我们也不见得有能力看得出来。譬如现在流行把小孩送出国当小留学生,然后拼命赚钱供他们花用,可是人隔两地无法教导他们,哪天孩子成了问题少年,父母还不知情。像这些事相,让我们分不清谁才是你的恶魔众。常常很多周遭的朋友需要你时,众人拥戴,抬你上花花大轿,风光十足;等到苦业来临,恶魔众就出现了。所以往往一辈子的努力,临到最后关头,才发现那根本就是空!

  因此,我们学佛最得力的一点就是「活在当下」!不管过去和未来如何,掌握住现在这一刻。现在的繁荣富裕,你要能马上享用,但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去感受生命,去珍惜它!因为这些可能转眼成空,我们根本无法在已知的立场去预测未知的未来。讲这段话就是告诉各位,应如何破除恶魔众。这位主风神的法门就是「能破无边恶魔众」。

  「大声遍吼主风神,得永灭一切众生怖解脱门。」众生最大的怖畏就是无常。我们举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在东、西方都发生过。在西方是那先比丘和弥兰陀王。那先比丘说人生无常,弥兰陀王不信,于是那先比丘要弥兰陀王找个死刑犯做实验。他要死刑犯头上顶着一盆油,再请剧团演一出戏给犯人看,若戏演完后没有洒出半滴油,就无罪释放,否则照死不误。结果戏演完了,油没有洒出来,但是问死刑犯刚才演些什么?竟然全不知道。

  宝智和尚和梁武帝也发生类似的故事。当宝智和尚与梁武帝一同看戏后,梁武帝赞赏很好看,宝智和尚却表示不知道在演什么?梁武帝不信,于是宝智和尚就建议做相同的实验,当然,那死刑犯也不知道戏演些什么。梁武帝很笨,竟然还问宝智和尚:「他是死刑犯,你又不是,为何你也不知道?」宝智和尚说:「我怕无常啊!无常随时会来抓我,所以我要守着正念,不敢看戏!」

  我们今天有没有守着正念呢?守着正念不动的人,不管外面境界如何,他是不受影响的。因为他看外面的境界变化,就像看戏一样,是空的,每一幕都会演完。不像我们,境界风一起,就随风飘落。守着正念不动的人,是超越唯心的;而只知唯心的人,则故作潇洒与人论戏,都在用心,却也都被境界所转。

  今天我们就是对怖畏的情境不知情,所以无法将之「永灭」。想「永灭一切众生怖」,就必须守住正念,而这大声遍吼主风神,能守住正念不令忘失。

  「树杪垂髻主风神,得入一切诸法实相辩才海解脱门。」不能入诸法实相,就无法展开辩才海。「入一切诸法实相」就是得根本智,而「辩才海」的展开,就是后得智的应用。套用禅宗的话,「入一切诸法实相」是宗通,是自觉自证的部分;而「辩才海」是说通,乃教化众生的方便门。将自证自觉的部分(亦即觉悟的经验)告诉别人,就是「得入一切诸法实相辩才海」。所以,若使用中国人的语言方式,这句经文就是:「树杪垂髻主风神,得入宗通、说通解脱门。」此处希望各位能自己体验、证得。

  「普行无碍主风神,得调伏一切众生方便藏解脱门。」此主风神的解脱门是「调伏一切众生方便藏」。调伏一切众生有很多方法,此处提到「方便藏」。

  方便藏有很多,我们可从众生周遭发生的事件来契入,然后引导他认识人生无常的存在,如此两三次下来,他就会认真与你面对面探讨人生大事。

  「种种宫殿主风神,得入寂静禅定门灭极重愚痴暗解脱门。」「定」包括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三种都是定的功夫,有正、有邪。想要进入禅定境界中,也有三种方法,分别为三摩地、奢摩他、禅那。此处所谓的「禅定」,大概是指禅那。三摩地是随缘止,指身随着我们的生活境界做各种变化,而心如如不动。奢摩他是体真止,指将心安住在真如之上。禅那是两方面都可安住,亦即不执着于真如或世俗的状况。「寂静」是指本来面目,换言之,「寂静禅定门」是指于一切境界中都能见到本来面目,所以它不只是奢摩他,同时也是三摩地。而入此禅定门,就能灭除极重愚痴暗。

  通常我们说「笨」就是愚痴,而佛法中所说的愚痴,是指我们对于本来面目缺乏了解的能力,易言之,我们错认假相为本体。而无明,则是指明明知见错误,又坚持其错误认知为真实。一般说来,「无明众生」是指我执和法执都很重的人,而「愚痴众生」则涵盖每一位众生。众生因为缺乏自觉的能力,所以无法推开愚痴和无明。「入寂静禅定门」即是因定发慧,有了智慧,就有能力灭除极重愚痴惑。

  「大光普照主风神,得随顺一切众生行无碍力解脱门。」「随顺一切众生行」与大光普照主风神的名号相呼应。风怎会「大光普照」呢?风本身有一种随缘顺势的特质,它会随着地形而起作用。当我们见到风的相时,可如此观想:「当愿众生,随顺一切,所行无碍。」这是〈凈行品〉的行法。「随顺一切」就是恒顺众生。若有普行无碍的能力,才能「大光普照」。

  无碍力是一种大力,因为它没有障碍,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能与之相抗衡。换句话说,若能恒顺众生,一切都能圆满。有时候没有自己的意见反而好,尤其当别人有其它看法时,一定要试着将自己的意见完全放下。大家真的都没有意见时,那你再作处置,如此才是真正的恒顺众生。所以,「恒顺众生」并非做不到,只是平常我们的「我执」表现得太刚强,所以不知道「恒顺众生」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尔时,无碍光明主风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风神众,而说颂言:

  一切诸佛法甚深   无碍方便普能入

  所有世间常出现   无相无形无影像

  「一切诸佛法甚深」,佛法深在何处呢?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从行门了解。诸佛法甚深,但是用「无碍方便」就能通通摄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了解「无碍方便」是什么吗?在这儿简单说明一下。

  站在行者立场来看,修学佛法只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抓住核心。所谓核心就是《华严》讲的「一佛乘」。「一佛乘」,指的是只要能抓住凡圣之间有何差别的关键点,就可成佛。各位可能认为这个关键点很抽象,但是现在师父又不能告诉你是哪一点,因为你可能又会执着在那一点上,所以希望各位能找出属于自己的关键点,并将之扩大。例如前面我们谈到:「心能转境是如来,心被境转是凡夫。」「凡夫心是对立性,如来心是圆融体。」凡圣之间的差别也只有这一点而已。只要能掌握住这关键点,再深的佛法都能契入通达,这是一个法。所以,佛法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佛能在一念间都能入。只要能掌握住核心点,你马上就能契入了。

  汝观如来于往昔   一念供养无边佛

  如是勇猛菩提行   此普现神能悟了

  只要能掌握住佛法的核心,你在一念之间就能供养无边佛。「一念」是指一念清净心,也就是没有意识形态。

  如来救世不思议   所有方便无空过

  悉使众生离诸苦   此云幢神之解脱

  这首偈说的是如来救世不可思议,他以种种方便法来救度众生,绝无空过。如来救世之所以不空过、不缺漏,是因为他能穷尽。我们不能穷尽,所以对于这个部分感受不到。

  众生无福受众苦    重盖密障常迷覆

  一切皆令得解脱   此净光神所了知

  众生因为无福才受种种痛苦,现在又被无明暗障所覆盖,唯有以智慧除掉这些盖章,众生才不会再受苦。

  如来广大神通力   克殄一切魔军众

  所有调伏诸方便   勇健威力能观察

  「如来广大神通力」是指自性的因缘和合力。「魔军众」则包括刚刚所说的种种重盖密障,还有贪、瞋、痴、慢、疑等。前两句说的是自性的因缘和合力,能够摧伏一切重盖密障及贪、瞋、痴、慢、疑。

  为何自性有这么强的能力,能够摧伏一切魔军众?希望各位好好体会,佛法的整个内容即在此。

  佛于毛孔演妙音    其音普遍于世间

  一切苦畏皆令息    此遍吼神之所了

  即使只有像毛孔那般小的觉悟,只要能发扬出来,就是在演妙音,也能普遍世间而令一切痛苦怖畏止息。我们常讲,在学佛的过程中,只要能感受到一点点像雷光电影一闪即逝的觉悟,我们都要深深地体验它,一切苦畏便可完全消除。

  佛于一切众剎海    不思议劫常演说

  此如来地妙辩才    树杪髻神能悟解

  佛在一切国度中,尽未来际常为一切众生演说种种法门。佛演妙音弘法利生,这里面含有刚才所说的「宗通」部分,没有「宗通」,就无法「说通」。「宗通」是自己本身对真理及生命的体验,若是体验不够,是无法「说通」的。至于体验的部分是否只有像一毛孔那般少,这就不是重点所在了。即使是一刹那际的佛光片影,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对于提升生命质量是绝对有效用的。同时,我们以体会的部分运用种种因缘来告诉众生,这样你就能发现「不思议劫常演说」的意义。

  佛于一切方便门        智入其中悉无碍

  境界无边无与等        此普行神之解脱

  「方便门」指种种度众生的方法。想运用种种方便门而没有障碍,必须要有大智慧。一般人在运用方便门时之所以会产生障碍,是因为没有智慧去分析这样做是否正确。譬如慈悲这个方便门,很多人用了之后反而害了众生。假如你有智慧为先导,就有无量无边的妙用境界了,一般人因为缺少这部分,所以才会有无力感。学佛人常有这种感受,觉得学佛很好,想跟人说,又不被接受。所以若想弘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如来境界无有边   处处方便皆令见

  而身寂静无诸相   种种宫神解脱门

  如来是自性,自性的境界超越一切心思所及的部分。「心量所及」只是一个文字上的符号,它是为了让我们方便了解。自性是超越这个部分的,所以才不可思议。同样地这里讲的「无有边」,也不是说那儿真的有个边,而是指超越边际。因此禅宗在训练时,就转过来看话头(话要提起前的那个头,要去看那个境界)。同样地,「念头」也是,念起之前的那部分,就不是心思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议。

  「处处方便皆令见」,但是实质上我们还见不到,要等证入了,才看得到自性那无边的境界。这是自证自觉的部分,也就是「宗通」的部分。「而身寂静无诸相」,是指自性境界本来寂静无诸相。本来面目是本体,本体是不能用相来表达的。

  如来劫海修诸行   一切诸力皆成满

  能随世法应众生   此普照神之所见

  「一切诸力」的「力」是指波罗蜜。「一切诸力皆成满」,是指各种波罗蜜都圆满。波罗蜜是到彼岸,各种波罗蜜是指各种法门和善根都圆满,然后随着世间法相应于众生的需要,教化众生。

  这偈的关键在于「如来劫海修诸行」。相对于现代人一切讲求快速的心态,像吃方便面一样来谈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其实想要了生死、出三界,也可以很迅速的,但是你有没有找到要领呢?要领就在于能够见性,掌握得住凡圣之间的差别在哪儿。至于其它的都是方便门,不是实质的法,由方便法去修行便想很快成就,那是不可能的。

  (讲记圆满)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海云继梦法师: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

庄春江: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节 无我

庄春江: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三节 业力

庄春江: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庄春江: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二节

 

后五篇文章

庄春江: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节 生从

海云继梦法师: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

庄春江: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三节 佛

冯达庵:心经广义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二节 真言

冯达庵:心经广义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一节 通赞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