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五 浪漫情人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五 浪漫情人节?!

  我们继续来谈「说无生第五」。「正见狮子生时」,就是当你看到狮子的时候,「但是金生」。换言之,有相就有体,看到狮子生时即是金生——这时候我们就不从行法中微细念上来看——亦即,当看到狮子相的时候,其实金子的本体它是存在的。「金外更无一物」,就是说狮子相是依着金子来的。

  像这种句子要熟背,否则你很难进入。况且,经典是讲生命的,常背,以后受用很多。这是自己生命的资粮道,如果具备背经的实力跟基础,人生的挫折会少掉很多。不要小看背《四书》、《五经》,这些背起来很有用处,平常不仅可以润泽我们的心灵,生活中遇到挫折,他很受用。

  「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像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是美到不行;「虽有」、「本无」,这是很好的对仗。光这四个字就很好用,写诗、写对子,都是很好的对称语。「狮子虽有生灭」,狮子相虽然有生灭,但是金子这个本体,本无增减;本体还是本体,如如不动。本体不变,但它随缘:随着缘把它做成狮子、戒指、项链都可以,但都是金子,本体不变。

  这一点,对做人来说,也很重要。若不能随缘而变,就会感到痛苦。古人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然这样的形容不是很好,可是这告诉我们,人生本来如此。今日已演变到工商社会的环境,便不能说只能过农业生活,现在台北要过农业生活,去哪里找地?在富裕的时代过富裕的生活,不必有罪恶感;在贫穷的时代过贫穷的生活,也不要说自己业障重,因为大家都一样,这叫随缘而变。不论穷通贫富,重点是自己要能够心凈;也就是维持本体不变,因为贱贵穷通只是外在的假相。你处在什么样的装况中,就要把心安在那个状况里;当你不能调整自心并处在那个状况中时,这个心就不是本体心。本体,本来就这个样子;自己在适应环境的时候,就要去调「识性」,将它调到那个环境里,要不然你那个「识性」就会受苦报,注意了!

  它这里讲的虽然是理论,事实上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路下来,从缘起到色空,缘起是一,色空是二,三性是三,它一直展开来,然后到无相综合起来,再到无生;无相,从相上讲无相;无生,从体上讲无生。整个宗旨就讲到本体上来。换言之,《华严经》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讲本体。本体在哪里?体是什么,若掌握不到,那你就没有办法展开,因为不会用。比如,我们讲做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有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是什么?人格。做人要是没格,那就很糟糕,留意!这就是一个基础,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人格。关键是,怎么培养?所以平常就要多读诵经典,不是附庸风雅给人看,那么有用,要能真正润泽你的心才行。

  这时代太浮于表面化,流于急功近利,这不是我们要的,我们要的是一种很纯粹的生命成长,这个纯粹不是空心、无记,是自己在生命成长的这一个区块里,怎么样继续地努力,那就需要规范自己。虽然我们否认缘起法界里所讲求的那种效率,可是在性起法界、在菩提道上,还是得有,只是它不刻意,而是自己留意到,它就会前进。所以从本体上来讲,一定要能充分掌握走到菩提道上来,让生命成长。到最后,它会是一种纯粹的奉献,而那个纯粹不是空心,不是无记、它是走在真实的路上,纯粹的为生命的成长而奉献。

  到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第一阶段华严的宗旨:从缘起看色空,到三无性——这是缘起法界里的琳琅满目、森罗万象——然后把这些状况归纳成无相、无生,看到本体是什么。情有、似有这些外相,你就都很清楚了,就不会被迷惑。不被迷惑,这点很重要,如此,要转凡成圣、转迷成悟就很快。换言之,来到这个阶段,已经转迷成悟了,不被迷惑了。

  古人常讲,「觅一个不惑者,了不可得。」这让人听起来很心酸,要找一个不被迷惑、不迷惑的人都找不到。很多同修也喜欢说「找不到一个善知识」;学生常讲「找不到好老师」,老师则说「找不到好学生」。这都太过于自恃,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很麻烦的事。不管怎样,这些都属于情有的范围,遍计所执。我们至少要跳脱情有跟似有;感官性享乐,所谓的情绪派主义者,这些都必须去除,情有才能跳脱;要跳脱似有,则要除去功利主义、经验性主义和知识性主义。若懂得「我们的心境、态度是什么样的情况」,并进一步把他除掉,就很容易接近圆成实相。尽管在缘起法界里,也必须能到达理有的阶段;理有以后,你才发现相无。理有、相无能够确定,要转三性成三无性就快了。那个时候,要抓住无相、无生的本体,就很容易了。

  掌握住本体,这是《华严经》的第一个思想。一个行者在心里就是要这样浸泡——掌握本体。如此,本体是什么味道,才能闪烁、散发出来。这不是口头讲讲就算了,是个真实的训练。若是讲行法,到这个地方就应该有个辩论、论证,两两对话,针对这样的情况,让自己更深入看透自己。有因缘就去组合、去实践,或先透过华藏工程来进行;没因缘也可以自己跟自己冷静的对话,自问自答也行。

  本体是什么,像这个都是要很深入的,不是应付了事、含糊笼统带过去。本体,要用什么方法去感受,前面讲的很清楚,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然后就跨进来了——你怎么把情有去掉、看清自己。世间凡夫的习气,「我是属于哪一种?」是属于情绪化的人、容易随波逐流;抑或反过来,什么都没看到?有的人很清楚,现在外面流行什么,他马上跟上;有的人呢,完全跟不上社会的脉动,还是活在旧有、自我封闭的状态中。二者都属于情绪化类型的人。情有型这种人若有机会进到佛门,会流于肤浅,总是在真理的外围上打转;似有型者,亦即偏知识型、经验型、功利型的人,虽然会切到里面去,但他的目的性会很强。真的在追求真理的人,不在这一方面,他会停留在「真理到底是什么?」虽然如此,如果你看不惯世间人追求名利的状况,而自以为清高、脱俗、超尘,那可得要留意了。

  理有的部分有没有掌握到?那是无形无相,所以它后面讲相无。再从这三个步骤下来,归纳到无相、无生,这都是从本体讲的;它前面三个讲的是狮子,后面两个讲的是金子,合起来才叫金狮子,到这边就做个结论,然后接着谈五教。

  论五教第六

  一、狮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实无狮子相可得,名愚法声闻教。

  二、即此缘生之法,各无自性,彻底唯空,名大乘始教。

  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缘生假有,二相双存,名大乘终教。

  四、即此二相,互夺两亡,情伪不存,俱无有力,空有双泯,名言路绝,栖心无寄,名大乘顿教。

  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圆教。

  法藏大师这五教的划分法,是统合了历史的渊源跟整个佛教的经典、立场来划分,跟《华严经》的划分不一样。在这之前,有人把佛教的经典统称为一种,叫作一音演说、一大因缘;有的分两种,一曰声闻藏,另一个叫菩萨藏;一直划分到有十种之多。他老人家看来看去,觉得分五种比较好,所以就分成小、始、终、顿、圆。其实,小、始、终、顿、圆是从杜顺大师那边来的,但定义有所不同,杜顺大师所讲的小、始、终、顿、圆,是五种禅的修法境界与修行方法,到了法藏大师,则改成这五教,两者的标的,很明显是不一样的。

  《华严经》的基本分法,在前面有一个加行位,应该来讲叫资粮位,我们统称为人天乘,接着才是声闻乘、独觉乘、大乘、一佛乘。《华严经》是按照这五个阶段来划分。法藏大师这里则是按照佛教的整体状况做划分,因为这样比较容易看到全体的状况,其划分的主要依据,在于对本体的认知的五种状态。因为要开展后面的十玄跟六相,所以五教必须先讲清楚,后面讲的十玄意义才能明了。

  「狮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实无狮子相可得,名愚法声闻教。」愚法声闻教,就是小乘教。我们现在重新用辞的时候,不要用「愚法」,听起来不太恭敬,现代来讲,应该叫圣法声闻教,这样称呼比较尊重。古代可以这样用,因为古代封闭,现在是开放的时代,用辞遣字应当特别留意。古人这样用显然有高低的比较,现代我们引用是没有高低之分,但最好还是要留意。

  「狮子虽是因缘之法」,狮子是随工巧匠这个缘,所以是因缘法。「念念生灭,实无狮子相可得」,这个地方能够确定,既然无狮子相可得,那就是无生、无相,只有金子而已。只看得到金子无生、无相,叫愚法声闻教。声闻也是成就者,从五教来讲,它叫偏真。它是真,但偏了,只有一点点而已,不全。

  「即此缘生之法,各无自性,彻底唯空,名大乘始教。」本体的部分,这里说「各无自性」,把相的部分全破,唯空。大乘始教坚持空的情况,跟声闻乘差不多;声闻乘坚持的是本体是什么,大乘始教也只不过是把本体说成空。留意!两者差别的主要关键是:声闻教求的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安住在本体就叫入涅槃,若能在二六时中都安住在本体,在小乘教来说就称入涅槃。所以修禅定时我们讲「若心他缘,摄心令返,使心不乱,置心一处」,能够置心一处在本体上,而不理会相,这一点就很重要,这个本体展开来是相当广的。

  世间的一切都是缘,会俘虏你的心,现在拒绝俘虏,把心安住在本体,这就是声闻教;从大乘的立场来讲叫愚法,相对于凡夫而言,这是圣人之法,但只是一个起步。这时你会发现,声闻在修学的时候,是排除一切万缘,因此重点在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这两点。他安住在这个完全无常、无我的状况中,他就入涅槃了。这无常、无我,就是把缘起世界全部放下,因此他讲三法印。

  大乘始教则是讲「彻底唯空」,无常、无我、入涅槃都不谈,强调彻底唯空,都是假相,都是空。这时候,他用空性统摄了三法印,所以从大乘始教开始就叫一法印,一法印也就是空性。后来西藏的教义,把三法印和一法印连在一起,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三法印,再加上唯一空性,就是证得空性,合称为四法印。换言之,他就是把大乘始教跟声闻教倂在一起了。这两个基本上是非常相近的,有一点小差别而已。也就是说,基本上空性跟本体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技巧不同。

  「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缘生假有,二相双存,名大乘终教。」他从这个地方来讲五教,虽然他是「彻底唯空」没错,可是它能起作用,「不碍幻有宛然」。「虽复、不碍;彻底唯空、幻有宛然」,你看法藏大师这里的辞用得相当好,虽然他是随祖父从新疆西部移民长安的,但是中文的语言能力相当优秀。

  「缘生假有,二相双存」,不管是本体或是假相,「不有」跟「不无」同时存在,叫作「二相双存」,互相标榜,能够体相俱存来起作用,所以叫作大乘终教。它是渐渐、渐渐地把你引出来。这个地方不是只有体,他还能起作用。只有体但不起作用,从真理的立场来看叫愚法,体能起作用就整个完整了,只是这一条路很长。怎么起作用的?后半段这个部分很多人没有办法交代清楚。尽管是阿罗汉也没办法交代,因为他守住本体那个地方,就动不了了,所以叫愚法。到这个地方他已经展开了,所以到这里他必须回小向大,前提就是三法印要转为一法印,慢慢地就可以看得到。回小向大要什么资粮呢?首先你要把三法印转为一法印。这只是一个概念,概念转了,思惟模式整个转;思惟模式转了以后,行为模式才能转,所以要回小向大不是那么容易。

  「四、即此二相,互夺两亡,情伪不存,俱无有力,空有双泯,名言路绝,栖心无寄,名大乘顿教。」「互夺两亡」是用来形容一种圆融状态,这是《华严经》里的语言模式。经文讲这个部分,它是纯然的状态,不是对立。就师子言,把金子融进去了;就金子言,把师子融进去了。他举一代表另外一个。用语言去说明,好像是对立,他不是对立,而是一种圆融,所以叫「互夺两亡」,是华严哲学里头的专用术语,其它的宗派用得很少。

  「情伪不存」,「情」就是指情有、情绪性;「伪」就是指知识性、经验性、功利性。情伪这二个都不存在。「俱无有力」,情伪都没有力量,都不起作用了。「空有双泯」,有是相,空是体,体相双泯。「名言路绝」,语言文字,全部不用了。「栖心无寄,名曰大乘顿教」,这是大乘顿教最早期的原始定义。他讲的顿教,是到达一种浑然一体的圆融状态,这语言文字没办法讲。前面讲的情伪那四种状态也都不存在。当这四种状态都不存在时,那就只有一种「嗯,我知道,你讲什么我知道,就『那个』……。」而「那个」是什么,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像小孩子知道父母很爱我,可是你问他「爸爸怎么爱你?」他就只会「嗯,爸爸爱我……」怎么爱他也讲不出来,有一点类似这种情况。

  父慈子孝、夫妻恩爱,都是存在的,可是你无法表达,因为它是一种情境,没办法量化,也很难真切的用语言表达。现在我们人类最糟糕的是,那种情境消失了,都被数字化、被量化了。什么叫作爱?爱就是情人节一定要送花,或是生日的时候一定要吃个烛光晚餐。其实这哪叫爱?这叫作不爱。爱已经被你用数字把它分开了,不知道两个人在一起时,它有一种情境,那个情境是语言文字很难表达的。当那个东西不见了,就没有人性;只要有人性,人跟人之间,可以营造那一份情境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那个情境,它才会一团和气。有些情人一过完浪漫的情人节,隔天就分手了。想想,那个情人节有意义吗?为什么会有那种情况,马上能一刀两断?就是彼此之间没有那个氛围、它无法围绕。人若是随时可以一刀两断,那就不叫作人,叫行尸走肉。一个有生命的生命体,没有办法一刀两断的切开,除非你是另外一种人——圣人。圣人他也有情,只不过他的情跟你想的不同,那是很清纯的、大慈大悲愍众生的那种爱。那种爱的存在,只是相上断,体上则是交融一起,这一点你感受不到,所以觉得他根本没有。所以讲到顿教的时候,它特别强调这种状况,体相之间互存互融。

  互夺两亡,是从文殊菩萨的语言模式来的,它是双破,所以是「互夺两亡」。从普贤菩萨的语言模式来,就叫「互存互融」,两个都存在,不是两个都不在,而且互相融入,融为一体了。这是两个不同的法门,用的语言文字、语言模式不同。这是讲顿教。

  讲到顿教,我们就感觉到比较难说。顿教,它是一种圆融的状态,两个是一体的。所谓两个,是指行者本身对外在一切。外在一切叫一个,自己本身是一个,两个是互存互融。假如按照文殊的语言模式来讲,叫作「互夺两亡」;你可以融入情境里,情境也会融入你;此即是所谓的法身融入法界,法界融入法身。这个状况能够表达得很清楚,这叫顿教。下面接着讲的是一乘圆教,他不叫大乘,叫一乘,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圆教。」「情尽」,就是相没了;「体露」,体露出来了。「情尽体露」、「混成一块」,现在来念这个很奇怪,应该是讲混成一体,为什么用混成一块?这叫语音学,这个「块」字从音韵的立场来看,用得非常好。「繁兴大用」,站在圆教的立场,特别强调「用」,所以叫「繁兴大用」,就是妙用无穷,一直出现。「起必全真」,一有作用就全真,里面一点不假。「万象纷然」,又回复到缘起法界的那种状况。「参而不杂」,万象纷然全部出现,森罗万象井然有序。「一切即一」,一切就是万法,万法即一,都是同一本体,所以说「皆同无性」。「一即一切」,这是讲本体跟一切法相融的情况。

  「一切即一」,是法界入法身;「一即一切」是法身入法界,这个时候「因果历然」。一个「皆同无性」,一个「因果历然」,在运作的整个状况里,森罗万象、因因果果都很清楚,一点都不杂乱。

  「力用相收,卷舒自在」,这都是华严宗思想里常用的字眼。「力」,是一种能力,「用」是一种作用;能力与作用是相互的,所以这里叫力用;「相」,互相,我们叫排比。整句意思就是说,这个作用是按照它的次第、它的因缘一直在作用,一点都没有停止。「卷舒自在」,不管是放开或缩回都一样。所以风和日丽是如来身,狂风暴雨也是如来身;秋高气爽是如来身,冰寒地冻也是如来身;你要感受得到这样的状况,这叫作一乘圆教。一乘圆教里头所看的,事实上就是法界,不是缘起法界的缘起世界,它是在一真法界。所以,这边他开始讲到一真法界时,接下来就是要展开十玄的境界。

  谈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为什么要谈五教?五教是讲佛法的境界层次,而这些境界层次谁能修呢?这也彰显众生根器也分五等。那么,这五教应该修哪一个?各位既然已经踏入华严里,当然是叫你修一乘圆教。问题是,一乘圆教信久了,就都通通变睡觉了,因为你圆不起来,那就完了,躺平在那里。

  要学一乘圆教,首先要拉回来,检视自己的层次在哪里?声闻乘够吗?先检讨一下。因为一乘圆教,是以大乘顿教作基础;大乘顿教是以大乘终教作基础;大乘终教是以大乘始教作基础;始教是以声闻教作基础。所以从《华严经》的立场来讲,你要修华严圆教,可以,以大乘作基础;大乘则是以中乘、缘觉乘作基础;缘觉以声闻作基础;声闻以人天乘作基础。人天乘就是讲,人格性要健全,人格性不健全,那连人天乘都还不到!

  目标是要修学华严圆教没错,但是,我的资粮道到哪里?这点你要很清楚。假使人格性健全,人天乘没问题;那接下来是声闻乘,声闻乘要发出离心,发出离心,当然就要摸索上菩提道;一上菩提道,就要发菩提心;一上菩提道发菩提心后,我们就开始前进,那就声闻、缘觉、大乘可以一路走上来。假如连出离心、菩提心都没发,那菩提道不上,可就什么乘也没用,你只有一个「乘」,剩下的剩。人家都走了,剩下你,最后剩下来的那一乘,那就麻烦了。

  健全的人格,是人天乘的基础,而一旦具足人天乘的资格,接着要发出离心。什么是出离心?就是我们常讲的,「我活着干嘛?人生这样有意义吗?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样好像不太对,我是谁啊?」这个叫做产生出离心的状况。然后,接着你会开始去找,那真实的是什么,正确的人生是什么,那个时候就是发菩提心了,开始追求真实的生命。

  要了解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谛、那个无畏真人,开始往这边走,这个叫做菩提道。你要追求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的那个无上菩提的终极目标,这就叫做发最上菩提之心,那就是华严一乘圆教的根器。现在我们真的有吗?假如这个都不具足的话,那你五教很难上道。你不能发起这最上菩提之心,你要怎么样子走?所以,要从五教里来看我们自己的根器。了解自己的根器以后,接着你要肯定自己,不是作践自己;能肯定自己,那就不难成就,因为这一条路指示得很清楚!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六 秘密隐显俱成门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七 文字只是垫脚石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八 送你开解华严经的钥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九 因陀罗网境界——重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 你会「挣扎」吗?!

 

后五篇文章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四 师父!到底什么东西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情有;似有;圆成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二 辨色空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一 明缘起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六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