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郑振煌: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么老吗?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郑振煌: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么老吗?

 

  郑振煌 主讲/曾萃芬 纪录

  一九九九年十月七日讲于慧炬印光祖师纪念堂

  讲  纲

  一、看心不看相:相由心生,心为相本

  二、身心是一切的苦薮

  三、老的语义:相、味、作用、功德

  四、孔子的人生境界

  五、模范老人佛陀

  A和平大使 B生活实践家 C传道

  D授业 E解惑 F不舍一人

  G先天下之忧而忧 H临终不乱

  六、老人的需求

  A健康医疗的需求 B经济生活的需求

  C教育及休闲的需求 D居住安养的需求

  E心理及社会适应的需求 F家庭关系的需求

  七、老人的理想:智、仁、勇

  八、结语:身老心不老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很高兴能够再一次跟大家见面。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工作同仁,他们非常非常的好意,要我在这边练习讲话,他们知道我的国语不很清楚,需要练习练习一下怎样讲话。其次,诸位在座的师父、各位菩萨们,您们的捧场,您们的布施,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刚刚沈律师的介绍,我愧不敢当,在佛教里三十多年,什么都没有学到,学到的是什么?是我的老师的白头发。我只跟他学了这个皮毛,因为我学佛入门的老师李炳南教授,在我亲近他的时候,他已经是满头白发了,我真的什么都没有学到,我只学到皮毛而已。

  看心不看相

  接下来的四星期里,讲一个主题“看心不看相”,主要是讨论生、老、病、死这四个讲题。为什么主题我把它定为看心不看相呢?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我不会看相,我小时候就很不喜欢看相,真的很不喜欢看相,尤其是在进入佛门之后,我的老师跟我讲,学佛的不可以看相,学佛的人自己不应该去看相,也不应该替人家看相。因为你看了相,往往就着了相,看了相就着了相,看了相就被相所转,自己就挣脱不了看相师的话,受缚于那种相的了解,为什么呢?因为凡夫没有智慧,凡夫只会看表面,表面都是虚妄的,但我们凡夫颠倒,总是将虚妄的表象认以为真。唯识学上说:凡夫着相、着名、着语言。凡夫不看你的心,不看体性,只看三个相,只是着相。

  一、二十年前我搭公车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要让座给我,前天我到火车站买火车票想要去嘉义,一大早,哇!那个售票员非常尽职,我说我要到嘉义,他说半票三百元,他可能看到我满头白发,以为我是六十五岁的老人,可以享受半票优待,他非常的好,非常的好。我跟他讲,不不!我还是买全票,因为我晓得我还没有六十五岁,否则我应该可以凭着这头白发走遍天下,去那里都可以半票。

  相由心生

  “心”是相之本,而且相由心生,唯识学家如何界定一个圣贤跟一个凡夫呢?凡夫一定是着语言相,一定是着文字相,一定是着表相,因而不得自由不得解脱;圣贤则能看透表相,直观体性。所以,我一直这样鼓励大家,与其看相不如看心,看看你的心是怎么样子,是清净的呢?还是污染的?看看你的心是为着自己的名利、地位?还是为着别人的福利呢?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尤其骗不了因果关系。

  心是相之本,相是由心生,看看我们在座的诸位朋友都是那么庄严,我就晓得过去诸位的心一定是很清净,诸位的前世一定是很清净,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好的相。来到这一世有机会接触佛法,使得诸位的相比从前好看,比从前庄严,比从前快乐,人见人爱,大家一看到诸位就会生欢喜心。如果说自己的心不清净,如果说自己的心都只是为了自己,那么表现在你脸色上面的一定是很不好看的。别人看了就讨厌,为什么呢?很简单,处处以自己为出发点,你表现出来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定都是为着自己,从来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所以,与其看相不如看心,而看心要自己去看。

  一个大修行者能够看别人的心。修行者的心非常细,细到可以听别人心跳的声音,可以听到蚂蚁在地上跑的声音,可以听到别人心中的话。你心中想些什么,脑子里想些什么,大修行者都知道。很简单,他只要看你的表象一秒,他就看出来了。诸位去看相时,刚刚坐下来,看相的人八九不离十,已经将你看得很清楚了,更何况是一个大修行人呢!

  三苦和八苦

  我今天的报告要分为八个段落,为着方便大家了解起见,所以我写在白板上。第一个段落:身心是一切的苦薮。佛法讲人生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或者是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忧悲愁恼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的苦离不开身和心。我们先看求不得苦,我想追求什么,越追求越得不到,我们的欲望是没有办法满足的。再说怨憎会,为什么讨厌的人、讨厌的事情总是会碰在一起呢?不是别人讨厌,而是自己的心讨厌,自己的心讨厌,所以你看到任何一个人都讨厌,碰到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讨厌。

  怨憎会、求不得,不是外面的东西没有办法让你满足,而是你的心求不得,为什么?因为生病的因在我们一出生就已伴随着我们而来,我们如果没有把不病的因给去掉,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锻炼你的身体都不可能不病的。如果有人说我可以不死,我不敢相信,因为在我们出生的时候,死的原因已经跟着我们来了,因已经在那里了,怎么可能不死呢?不生,我相信这是办得到的,但不老、不病、不死,我不敢相信。因为老、病、死的根本原因就是生,有生,必不可能不老、不病、不死。老、病、死必然是随着生而来的,所以在白板上我把身和心用生、老、病、死这四个阶段去区分。

  身心的生老病死

  在身方面可以有不生,我打个x,但不可能有不老、不病、不死。心呢?有可能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一个觉悟者、修行有成就的人,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就是:他的身照样老、病、死,可是他的心可以不生,可以不老,可以不死,只要他的心不生就可以免除老、病、死的过患。在座的诸位朋友应该可以了解,修行到底在修什么?一个修行有成就的觉悟者,并不是说他不会生病,并不是说他不会老,也不是他不会死,而是他的心已经是不生了。

  什么叫做不生呢?就是不起一个妄念。我们心一动那就是生,心怎么动?被八风刺激所动,就是被世间法所动。什么世间法?我赚了一块钱,我升官了,我得到了某个东西,心就动。我丢掉了生命财产,我丢掉了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就痛苦了。得失、利衰、称讥、毁誉,这八种世间的风会让我们的心生起。我们的心如果一生,我们的妄念如果一起,情况必然会改变,因缘改变它就改变了。这个改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诸行无常,我们称之为老。等到这个妄念被另外一个妄念所取代,我们原先的妄念称之为死,念头死称之为死。凡夫就是心一直在生、老、病、死,心一直在生、老、病、死。所谓证得寂静涅槃,所谓了生死,不是了那个身体的生死,而是了那个心的生死。

  大乘佛法说每个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不生、不病、不老、不死的真心。因为我们所本具的佛性,是像虚空般那样的广大,无边无际,像虚空般那样的清净。它不是一个缘起的东西,心本来就是如此的,如果是缘起的东西,必然会有老、病、死的种种变化。所以,修行在修什么?就是在修此心的不生。如果此心不生,老、病、死就不会伤害我们了;但要此心不生很不容易,此身要生倒是很简单,世间的众生可以不修行,必然会有来生,必然会有另外的一个身。你如果想要一个身太简单了。昨天晚上,陈进兴才被枪决,很简单,他很快就会再有一个身体,他会立刻投胎,因为他的心充满了恐惧,充满了无奈,充满了报复。

  今天的报纸这么说: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七万人就会有一个陈进兴这样的人,这种人是精神异常的人,他仇恨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都不满足,可是对自己的家他倒是非常的爱,他一直在袒护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妻舅,他绝对不会去伤害自己的家人,但对外人却一直在仇恨、在伤害之中。心理学家说:每七万人就有一个这种人,统计我们台湾的人口,两千两百万人是七万人的多少倍?三百倍吗?如果是三百倍,那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也就是说在我们台湾这个社会,就有三百个人像陈进兴一样心里充满仇恨,像厉鬼一样,谁都看不顺眼,谁都要伤害,这种不定时炸弹就潜伏在我们台湾的社会里面,有三百个,三百个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字。

  有身就有老病死

  想要生一个身很简单,每一个人都不必怕死,真的不必怕死,你如果爱身的话,很简单,你死了,立刻就会产生身,心里面含藏了我们前辈子的业力,我们的身、口、意业。你讲话,你做事,你的起心动念都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留下种子,而这些种子随着业力的大小,在来世的时候会决定去向,而且投胎的速度会有快慢的差别。所以,想要有这个身太简单了,大家其实不必怕死,我们应该是怕生才对,要让心不生,很难很难。九二一大地震那天,我不晓得诸位的心有没有生,我相信生起心的人一定很多,心啊!七上八下的,七上八下的心一直在生,一直在生。如果诸位的心还一直在七上八下的,对不起!你们一定还会有来世,其实也要恭喜你们不必怕死,万一房子倒塌被压死了,还会有来世的,不必怕。要让心不生,太难了。

  释伽牟尼说:要让心不生,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可见它的困难,为什么困难呢?因为我们的心老是喜欢比较,老是喜欢分别,老是不能用清净的心、平等的心来对待里里外外,总是要执着,总是要分别。所以,身是可以不生,但只要你有身,一定会老、病、死。心呢!是可以不老、不病、不死、不生的,关键点是在心生不生之上,如果心生了,你的心会随之老、病、死,身也随着老、病、死了。以下报告老到底是什么定义?我们对老的定义,随着时代、随着空间而改变。台湾在四十年前,女性的平均寿命是五十二岁,男性的平均寿命是五十岁,现在,女性的平均寿命将近八十岁,男性少了六岁,大约是七十四岁。只不过四十年的时间,台湾人的平均寿命就提高了二十多岁,这是因为医药发达,还有台湾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很怕死,如果像古时候的人那么不怕死,平均寿命应该不会那么高。现在的人想尽办法延长寿命,古时候的人因为医药、卫生不足,寿命很低,我们看看印度,他们的平均寿命大约四十五岁左右,四十五岁就老了,他们大约在十五岁就己经结婚,尤其是女孩子,十五岁、十六岁都已经结婚了,尼泊尔也是这个数字。

  长寿,老的定义

  所以,老的定义没有办法讲,像我们书上说廉颇,他年纪大了,国王不让他去打仗,可是他手很痒,看到年轻小伙子都跑到前线去打仗,他心里不是味道,他就跃跃欲试。廉颇虽然年纪很大,可是在他的体能上,他算是不老的,而有一些人一、二十岁就已经是垂垂老矣。老,这个字的语意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被那个“老”字所欺骗,也许我用英文来解释“老”字较容易了解,因为这个老字啊,英文译成aging,aging的字根就是age,age是年龄加上ing,就变成aging。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大家一出生就渐渐在老。所以,“老”字的定义应该是:你一出生,一有生命现象,你就已经开始在老了。你一出生就已经是在老、病、死了。这老、病、死啊!老啊!不应该用年龄来界定它,我们要用真实义,很真实的意思,老就是你一出生就已经在老了,就已经随着岁月的增长开始在老了,岁月增长得越多我们就越老,岁月增长得比较少,我们说是少年、青年,但岁月增长很多,我们就是老年了,这是它的语义。

  第二个是相,相就是表象的意思,老的表象是什么?当然就是白头发,当然就是骨骼疏松症,当然就是有皱纹出现,牙齿掉了,眼睛老花了,动作不伶俐了,记忆力不好了,明明是老朋友可是名字就是叫不出来,这种退化就是它的相,可以很容易看得出来。它的味,味就是味道的味,这里不是指气味或是味道的味,这是《清净道论》上面所用的语言,“味”的意思就是原因。为什么会老?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时间,是时间让我们老了。也许我们都看过太空人、太空船的报导或是外星人的报导,时间的流动速度不一样,所以老的速度就不一样。

  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天上的一天是人间的一年,如果离开我们的地球越远呢!那里的一天也许就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去年报纸上喧腾一时的,所谓的急冻人就是利用这种道理。如果诸位想要长生不老,我看很简单,就跳越那个时间,不要让地球目前的时间来催促使得你老。你乘太空船飞到外太空去,等到你到外太空,在那里你只要待一天,我们在地球上可能是好几年了,可能是一百年了,这样就让你赚到了。你想青春永驻不老,真的很简单,只要掌握时间,时间不一样,时间的流动速度不一样,我们老化的程度就不一样。急冻人就是这个道理,就是现在先把你冷冻,冷冻到一百年、两百年之后,可能会发现一种不老的方法,但其实现在已经很简单了,你只要租个太空船,跑到别的星球去,等到你回来的时候,即使你在那边仅仅几天,地球上的人、动物可能已过了一、两百年,一切老早都已经改观了。

  老的味,也就是说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那个时间,时间的流动催促使得我们老。

  诸位可能了解时光隧道的原理,只要世间有一种飞行器,它的速度高过于光速,你就可以回到过去。过去我们所做的一切,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以光的速度往前跑的,只要速度超过光速,你就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情形,可以看到你前辈子的事情,可以看到唐朝、汉朝、秦朝的事情。就是速度使得我们老的,所以,一个觉悟者已经超越了时间空间,我们就说他是长生不老,他真的是证得寂静涅槃。没有时间的感觉、没有空间的感觉的时候,你真的就已经是长生不老了。我们在座诸位有很多人都有禅修的经验,当你在禅修的时候,怎么一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在那个时候你是非常清净,非常喜悦,非常年轻,你没有感觉你在老了。时间飞速的过去,你超越了时间空间,你就得到所谓的解脱。

  老死不是一件坏事

  再来谈老的作用,老啊!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不好的事呢?其实没有好、坏的差别,我们一般都不喜欢老,可是老的作用确实很好。如果没有老的作用,想想看,我们永远都是那个小婴儿,永远都长不大,永远都在地上爬,你要怎么办?你永远都站立不起来。如果不会老的种子,一个种子永远都是种子,它不会发芽,不会生根,不会成长,不会成熟。如果不会老,我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众生,没有老、病、死这个变化,人挤人你怎么活下去。老就是让我们更加成熟,让我们成长,让我们能够了解无常的积极意义。我们往往用消极、悲观、恐惧的心态来看老,其实老是很好的。不相信?诸位在比你年轻的朋友面前,他们一定会礼让你,除非他是一点礼貌都没有。很过瘾!想想看我们多少年前,我们总是站在旁边,我们总是要让位,可是现在很快的老了,因为老让我们受到尊敬,因为老,很多人都要让我们一下子。老使得世间一直在成长,使得文化、文明一直在动,一直在进步。没有老,我们是不可能进步的,我们会总是停留在那里动不了。

  它的功德就是新陈代谢,一切总是要淘汰,否则媳妇怎么熬成婆呢?当学生的人,怎么熬成老师呢?对不对?它的功德非常大,让大家都有机会,什么机会都有,只要你老就有机会,你不要早夭就好了,不要早死就好了!你老就有很好的功德。佛经告诉我们说:不要自杀,不要轻生,因为老有很大的功德。老,只要你肯修行,你就可以忏悔业障。老,你只要觉悟过来,你就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来清净自己的内心,为什么?如果我不老,一二十年前就死了,也许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机会接触佛法,糊里糊涂的这样就死了。也许接触了佛法,也不懂得修行,这样子就走了。正因为我们能够多活这么多年,所以我们有机会更深入佛法,更加精进修行,来清净我们的内心,来消除我们的业障。所以老,功德大不大?确实很大。老!确实是很好的事情,大家千万不要怕老。

  师法圣人的人生境界

  下一个部分,介绍孔子的人生境界。前天沈律师提到孔子的境界,孔子真的是世界圣人,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既然不是说七十岁、八十岁才算老。老!其实只是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增长而已!所以,我们可以藉着孔子的话来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我们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十五岁,在座的我看都大过十五岁,我们这样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志于学,如果没有志于学,我们应该要知道惭愧,我们要学习世间的知识,怎么样谋生,怎么样帮助社会,帮助国家,帮助众生。同时更要学出世间的修行方法,让自己能够活得更轻安,更快乐。如果大家都不志于学,不要说出世间学啦!世间的知识如果大家都不肯学习,真的,我们就跟禽兽一样,只有基本的生活需欲,我们只是在满足最基本的食色性也。不肯学习,你怎么能够成长?怎么能够让自己活得更好?所以,在座的,问问自己有没有志于学?有没有致力于世间的学问?还有出世间的学问?

  三十而立

  如果诸位你们己经超过三十岁,也真的要反省一下哦!我立了没有?立了,不应该只是指成家立业,而是说你的学问立了没有?世间的学问、谋生的知识、谋生的技能,你学了没?你立了没?你足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吗?出世间的事也许还没有立,可是你要立了一个志向,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没有的话,也应该起惭愧心,赶快努力,赶快学习,将自己的“学”确立。

  四十而不惑

  不惑!什么叫不惑?超过四十岁的人,要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还经常在迷惑?什么叫迷惑?命运若较差,就常常去算命,这个是不是惑?稍微碰到一点挫折,就赶快去找人家算命,要改造命运,这当然都是惑!都是没有了解自己的人生,没有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也就是说因为你学不够,没有志于学,志于学又不努力,学就不能立,所以四十啊!还在迷惑。超过了四十岁就要问自己,不应该再问别人了,四十岁应该问自己疑惑是否还存在?当然,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可能都像孔子那样聪明,但至少要对自己有所不惑,对自己人生的走向应该有一个选择。

  我最近看一本书,是父子两人在对谈,爸爸是法国一个很出色的哲学博士,后来从事音乐、电影的制作。儿子进修生化博士,指导他博士论文的是诺贝尔奖的得主,也是法国人。

  儿子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看到电影里面描述西藏人在中共统治之下,怎么逃离西藏,这些西藏喇嘛怎样在崇山峻岭之中逃生,逃到外面怎样安身立命,怎样安顿自己的身心。这位儿子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有所感触,他决定要去见这些喇嘛。他是法国人,法国人都是非常骄傲的,他们不屑学英文,所以不会讲英文,当然更不会讲西藏话,但他就凭这股热忱,买了一张最便宜的机票,从法国飞到印度达吉岭去拜见康居仁波切。书里描述说,这位生化博士的法国人见到这位大修行者,本来有很多问题想要请教,但两个人语言没有办法沟通,当他看到这位师父之后,就觉得不必讲话,这位师父怎么对我那么好,一见如故,在师父的旁边就非常安心。所以,后来他说了这么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他说:当我离开印度,回到法国的时候,我时时刻刻想着我的老师,当我在我老师那里的时候,我忘掉了外面的世界。

  在座的诸位,如果我们想要检验自己对老师、对师父够不够恭敬,能不能心有所归,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在师父、老师的旁边,你可以忘掉外面的世界,当你离开你的师父、离开你的老师,而你心中所想念的都是你的师父、你的老师,你的学习就成功了,你就能够学到东西。他跟着这位上师六年,上师圆寂了,他又跟着最伟大的不丹国师顶果仁波切学习。有本摄影集叫做 Journey to Enlightenment《迈向觉悟之路》,就是这位法国青年的作品,他跟随西藏的喇嘛学习了二十多年,他的老爸一直想不通,儿子的前途应该是非常好的,是研究最尖端科技的生化博士,老师是诺贝尔奖的得主,儿子是那么年轻,前途是那么好,为什么会放下一切跑去那里呢?

  这个老爸千里迢迢跑到尼泊尔,唉呀!父子两人约好,在喜马拉雅山上,两个人独居几个礼拜,讨论很多问题,就这样父子之间有一个非常深入的沟通。老爸问儿子,当年是什么因素,让你放下科学的研究?科学的研究跟你佛学的钻研、修行有什么不同?儿子回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都在追求真理,要发现实相,要把人生、生命实相的根本现象彻底了解,永无止尽的在追求、探讨,这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是科学越研究越迷惑、越使人不高兴、不满足,越不快乐,因为他发现大家总是在一个很小的地方钻钻钻,钻到最后,所得到的一个发现,没隔多久又被否定了,一辈子的生命钻研到最后很快地被否定了,自己又不快乐了。不晓得自己为什么要钻研那些对自己生命一点了解都没有的东西。可是佛法却带给他无穷的快乐、无穷的智慧,因为佛法已经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已经将生命的现象给予最彻底的了解,所以他说我研究佛法、修行佛法就是跟生命结合在一起,就是在探讨我自己,不是摸索外界那些跟生命无关的东西。

  接触佛法、修行佛法,他觉得心安理得,他觉得妙趣无穷。他觉得在修禅定、修智慧的过程里,有越来越新的世界,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一直出现,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安定、更加不惑。四十而不惑,如果诸位已经超过四十岁了,要问问自己真的没有疑惑吗?现在对于自己人生的走向,是不是还在犹豫不决?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就是天地的自然道理,其实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缘起,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生老病死,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这就是天命。五十岁的人,问问自己知天命没有?知不知道缘起的道理?也就是说,你肯接受缘起的道理吗?你肯相信因果的道理吗?如果到五十岁,你还不肯相信因缘,不肯相信因果,你就是不知天命。知天命就是了解自然的运转法则,就是了解缘起,就是了解因果。

  六十而耳顺

  六十岁问问自己有没有耳顺?有没有眼顺?有没有鼻顺?有没有口顺?有没有身顺?有没有意顺?耳顺只是六种感官里面的一个代表,耳顺是什么?一个声音,你有没有耳顺?别人讲一句话,你能够听得进去吗?能够接受吗?拉拉自己的耳朵,能不能够了解那个道理?了解那个因缘?要能够接受各种声音,接受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接受一切的外境,接受一切一切的事物。如果不能够耳顺,你还在抗拒,你还在不安,你还不能够了解缘起的道理,真的六十岁是白活了,会活得很痛苦。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当然是能任运自在,看看我自己的心,我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我不会变成心的奴隶。孔子告诫我们,青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一谈到老,我们就戒之在得,也就是说,自己对于世间的一切,那种得失心是不是越来越淡化了,如果越来越淡化,就越来越成功。

  昨天我在中华佛研所上课,一位学生五十多岁,送我去搭捷运,这位学生以前是很成功的企业家。在车上他告诉我一件事情,他说:唉呀!放下真好!我问他什么事情放下真好?因为他来上课是穿着短裤。他说放下真好!我说到底怎么回事?他说:现在家里只有我和老伴两个人,老伴如果不在,我啊!罗汉斋,菜啊!豆腐随便搅和在一起,我就吃得很高兴,我现在晓得菜根香。他是大企业家,好几家公司、饭店的大老板,我开玩笑的跟他讲,你以前当大老板的时候,天天大鱼大肉,你有没有尝到鱼香、肉香?他说:没有。真的没有,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他心没有放下,心还在想得,还在往得的方向去追逐,即使是大鱼大肉,他都闻不到鱼香,闻不到肉香。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他说现在好轻松哦!根本不必吃什么,我只要几根蔬菜和豆腐、花生,吃起来就比以前快乐多了。尤其是在佛法的领域里,重新来当学生是那么样的快乐。我们不妨用孔子的话来检验自己,到那个年龄,检验自己还差孔子的话有多远?

  底下一部分,我来介绍一位模范老人,如果我们总统要颁奖给模范老人,我想啊!释迦牟尼佛应该是受之无愧,昨天晚上我重新将《南传大般涅槃经》看过一次,今天早上我又重新看一次,更加的确定,我们的佛陀是一位模范老人。《南传大般涅槃经》总共有六章,内容满多的,“佛”之所以为模范老人的几个原因,我把它摘录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和平大使

  第一,他是和平大使。和平大使是《南传大般涅槃经》所描述的佛在圆寂之前三个月的事情,佛告诉弟子说:我二十九岁出家(南传佛教的传统说法)到现在已经五十一年了,垂垂老矣!我就好像一辆破旧的车子,修理修理还勉强可以走啦!佛陀对于世间的和平一直在推动,他不会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斗争。

  《涅槃经》一开始就描述当时一位势力最大的摩羯陀国国王阿阇世王,他的国家非常大,旁边有一个小国越只国,阿阇世王说我要去打那个小国,他派宰相去向佛陀报告,他说你到佛陀那边供养他,之后你跟他讲我们摩羯陀国是大国,我势力很大,我想要越只国听我的话,我想要佛陀赞成我,让我师出有名。佛陀一听这位宰相这么说,同时他看到摩羯陀国在边境已经开始构筑工事,已经准备要打过来了。佛陀就告诉这位摩羯陀国的宰相,你知道吗?你们是大国,想要侵占越只国,这是办不到的,理由有七个。一、越只国的老百姓经常开会,经常彼此沟通意见,形成了共识。二、越只国的老百姓,大家一心一德,大家共同承担责任,你们想打他们是办不到的。三、越只国的人们很尊崇祖先的制度,不会随便朝令夕改,不会随便推翻传统。四、越只国的老百姓非常恭敬、尊重长者,听长者的话,那些长者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别以为你们摩羯陀国很大、很强盛,你光是有兵但没有智慧,那是没有用的。五、越只国的男人,非常守规矩,他们不会诱惑妇女跟他同居,不会诱惑妇女跟他怎么样,大家都很守法律,很尊重伦理道德。六、越只国的老百姓,很恭敬、尊奉他们的寺庙,绝对不随便摧毁老百姓的信仰中心,早晚都在礼拜他们的神明,他们的心非常清净,非常尊重他们的生命,这些心很安定的人,你们摩羯陀国怎么能够消灭呢?七、越只国的人对那些修行者非常尊敬,非常丰盛地供养,使得外国的修行者都想到越只国来,而越只国本身的修行者、阿罗汉也都能够很安心的在那边修行,也就是尊重圣贤。佛陀跟那位宰相讲,你回去跟阿阇世王说,没有办法打败这个国家的,虽然越只国是一个弹丸小国,而你的国家那么大,你还是办不到的。这位宰相回去把佛陀的话跟国王报告,国王听了觉得有道理,真的干戈就停息了。佛陀已经八十岁了,是要圆寂、要死亡之前的三个月,他还为和平在努力。

  生活实践家

  第二,他是一位生活实践家。什么叫生活实践家?他没有倚老卖老。已经八十岁了,我们看《涅槃经》的描述,每天早上吃饭的时间到了,他一定是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已经八十岁的老人,他没有叫弟子:你们去打理,或是你们去乞食回来给我吃,没有。看经上的描述那么样生动,而且八十岁了还能够走路,八十岁还说:阿难啊!我们今天在这里,我们明天到那里!一直走、走、走,走到娑罗双树下,在那边圆寂。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告诉当地的人说:你们要守规矩,你们要修戒定慧,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没有?如果还有疑问,你们赶快问哦!你们赶快问哦!在座还有没有疑问?如果你们没有疑问,我就要离开了。他就这样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去跟老百姓交谈,看看他们有没有任何疑惑,没有任何疑问他才离开,所以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生活实践者。即使在死亡之前的三个月,还这样子托钵,还这样到处度化、教育老百姓。

  传道解惑

  第三,他是一个传道者。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传道,在《涅槃经》里,他再三告诫弟子,三十七助道品非常重要,从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到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是诸位修行的要领,诸位一定要记住戒定慧。戒清净,烦恼就得到远离。定清净,烦恼就得到镇伏。慧清净,你的心就完全开悟。佛陀再三告诫弟子要珍惜时间,你们不要伤心。因为他那个宝贝弟子阿难,一晓得佛陀快要离开世间,就在门边一直哭,偷偷的哭。唉呀!他一直哭啊!哭啊!说:我跟在佛陀身边那么久了,我是他的侍者,我现在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我只证得初果,到底要怎么办?老师你不应该走,老师你不应该走。老师就跟他讲:我不走是办不到的,我不死是办不到的,凡是因缘所生的法,本身就含有败坏的因子,也就是说只要一生,必然会有老病死的变化,这是一种真理。

  最重要的是修戒定慧,最重要的是以法为师、以戒为师。戒就是伦理道德的持守,法就是定,就是慧。如何修禅定?如何开智慧?这种道一直在传,一直在传。还有解惑,解惑就是三问弟子有没有疑惑。他对学生讲,在座的你们有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吗?第一次问在座的各位有没有疑问?大家默不作声。又问第二次:诸位有没有疑问?大家又默不作声。第三次又问:大家有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如来就要涅槃了。大家又默不作声,老师见大家默不作声,又慈悲的说,是不是你们不好意思问,因为你问的话可能会觉得丢脸,没面子,怎么会连这个问题都不知道。学了那么久,这个问题还不会,如果你们觉得不好意思自己问问题,就这样子好啦!你们可以将问题告诉你们的同学,由你们的同学代替你们问。代替别人来问的就说:老师,我代一个同学来发问,这样子就可以保住你的面子。

  解惑,一直到过世之前,当天他还这样三问弟子,你们对法没有问题了吗?对戒没有问题了吗?如果有问题,就赶快问哦!没有问题,我就要走了哦!当时有天魔一晓得这件事情,等到那个学生离开,就跑到佛陀的面前讲:你赶快圆寂(意思是你赶快去死)。为什么叫他快点死呢?你看!你问你的弟子有没有疑问,你的弟子都没有发问啊!所以他们都已经知道啦!你曾经说过:只要弟子还有疑问,对法、对戒还有所不懂,你就不离开这个世间。你看!你已经问过了,而你的学生都没有这些疑问,所以啊!你可以死了,你赶快死吧!为什么这个魔王希望佛赶快死呢?因为佛一死了,就是魔王的天下了。但是佛陀还是那样慈悲,再三问弟子有没有疑惑。

  不舍一人

  第四,他是慈悲的佛陀,他不舍任何一个众生。关于这一点,我很感动。佛陀在他死亡的那一天,佛陀要走的那一天,要圆寂的那一天,他已经跟他的弟子讲了,我今天晚上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你们诸位还有疑问的,赶快来问。当时有一个外道叫做苏跋陀,苏跋陀从老远的地方跑过来,想要见佛陀,因为他还有疑问想要问佛陀。苏跋陀好不容易跑到佛陀住的地方来,佛陀的侍者阿难跟苏跋陀外道说:唉!拜托!我们老师现在病重,他现在躺在床上,因为他吃了穷达供养他的旃檀树耳,他得到血痢(就是拉肚子),已经身体非常虚弱,八十岁的老人了,又吃坏了肚子,我们老师现在很虚弱,所以你不要去见他,你不可以去见他。苏跋陀说:不行啊!我走了老远,而且听说佛陀今天晚上就要过世了,我一定要见他。阿难就跟他讲:不行!不行!我们老师已经濒临病危,非常虚弱了,你不要去打扰他好不好?苏跋陀再三的恳求,佛陀躺在房间里听到阿难跟苏跋陀谈话,听到争辩的声音,他就叫阿难!阿难!你不要这样子,你这样子不好,你请苏跋陀进来吧!阿难不得已,被老师听到了,只好让苏跋陀进来,就把苏跋陀领到佛陀的病床前面,苏跋陀就开始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他本来是外道,问题一直问,一直问,问很多,问到最后,他所有问题都了解了,证得阿罗汉果。苏跋陀跟佛陀讲:佛啊!你今天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我是不是可以依你为师,出家呢?佛说:好!善来苏跋陀!这是经上的描述。好!好得很!你苏跋陀好得很!我就收你为弟子,苏跋陀就是佛死亡前所收的最后一位弟子,他跟着佛陀出家,这便是佛陀不舍一人的精神。

  我们看历代的圣贤,真的是有教无类,真的是只要学生肯学,老师一定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都会教导他。佛陀就是最好的典范,因为他收了最后一个弟子,几个小时之后,当天晚上他就走了。不舍一人的精神,也就是说菩萨度众,不应该舍弃任何众生,任何众生只要有缘,你都应该去度他,都应该发大慈大悲的心。虚空无尽,悲愿也无尽,只要众生未尽,众生业未尽,我的行愿就不尽,这是普贤菩萨的大愿,不舍一人。

  常怀世间忧

  第五,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穷达是一位铁匠,他知道佛陀就要过世了,赶快把他仅有的东西,他认为最好的东西旃檀树耳供养佛陀,旃檀树就是檀香木,拿檀香树长出来的木耳供养佛陀,因为佛陀就要走了。你要碰到一个佛出世不那么简单,你要碰到一个伟大的老师出现在世间跟他学习,那真的是千载难逢,不晓得多少辈子才能碰到一个殊胜的因缘。所以穷达就赶快供养他,佛一看就说:唉!你这样的好意,我不应该拒绝,应该要让大家欢喜。这就是随喜功德。可是,佛是大智慧者,他晓得旃檀树耳是一种菌类,吃了对肠胃不好,不容易消化,所以就跟穷达讲:你这旃檀树耳只能供养我如来,你千万不要拿给别人吃,因为他们吃了消化会不好。连佛陀自己吃了都拉肚子,得到血痢。他把树耳吃了,没有吃完的,叫穷达把它埋在土里,不给其他弟子吃,不给其他众生吃。佛陀能够考量、考虑到其他众生的痛苦。慈悲者、修行者,他所想到的都是众生的快乐,众生的利益,他要拔除众生的苦痛,先天下之忧而忧。

  预知时至一心不乱

  第六,他真的是一位模范老人,临终一心不乱,能够预知时至,三个月之后我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要过世的那一天,他跟弟子讲:今天晚上我就要走了。这就是临终不乱,他事情交代得那么好,交代那些学生说,你们不要伤心。因为那些学生在老师要走之际,都是痛哭流涕,非常伤心,他跟学生讲:你们不要伤心,为什么不要伤心?我不在只是这个肉体不在,我已经教你们一辈子了,你们听了我很多法、很多戒,你们应该懂得很多了,你们如果依照我的法去做,依照我所说的戒去做,就等于我常在你们身边。如果我还活着,你们却不听我的话,你们不守戒,那等于佛离你们很远很远,一点用都没有。我不是这个僧团的领导人,我已经将真理告诉大家,已经将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证得寂静涅槃无上殊胜的大法告诉了诸位,所以,法在则师在,戒在则师在。你们不要以为我走了,你们只要依于法、依于戒,就好像师父就在你们旁边一样。佛陀临终不乱,还能够终极关怀僧团以后要怎么办,后世的众生要怎么办,交代得很清楚,交代大家不要迷信,交代大家不要乱,大家一定要规矩,一定要探求智慧。

  老年生涯规画

  佛陀虽然是一个模范老人,但我们人生是很现实的,我们不可能像佛陀那样有智慧,那样有福报。老人还是有他的需求,我们把他拉回到人间来看看老人的需求。社会学家研究的结果,台湾已经进入了高龄化老人的国度,超过六十五岁的老人,已经超过我们总人口的百分之六、七、八,所以,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很多很多的生活问题。这些老人的需求总共分为六项,也许我们为自己的老年作规画时,或是说自己已经退休了,已经是老了的时候,不妨从这六种需求去规画自己,去安排自己。

  一是健康医疗的需求,包括健康检查、医疗、医护。我们都知道台湾已经实施全民健保,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办到。所以,万一我们老了碰到医疗的问题,都有医疗的补助,都有医疗的优待。保健的需求、复健的需求,这是有关于健康医疗的。

  二是经济生活的需求。本来我们政府明年开始就要推动国民年金,但因为九二一灾变,必须以大量的国家预算用到震灾区,可是总有一天台湾会实施国民年金。所以将来有一天,我们年老了,即使没有儿女,即使自己没有财产,都可以有国民年金来支持我们的经济生活。因为国民年金是我们年轻的时候,所累积下来的,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付出所得到的一种老年依赖。还有,老年人其实也可以二度就业,如果没有二度就业,也可以去当义工,去帮助我们这个社会。

  三是有教育及休闲的需求。包括旅游、休闲活动、参加社团、体育、文教、文艺活动、交谊的活动,或者是里邻、社区的活动。

  四是居住、安养的需求。好像几个大医院目前已经在推动居家的老人服务,如果没有办法到医院去、安养院去,目前在推动的就已经有居家的老人服务,或是儿女白天要去上班,有所谓日托的这种服务,还有老人公寓的出现。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台湾的老人愿意跟儿女居住在一起的占百分之二十三左右,愿意自己独居的,竟然高达百分之四十多。这一方面表示台湾的社会转型,年轻人都离开了父母亲。另一方面,也是老人家体会到儿女的痛苦,你的儿女必须要上班,儿女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跟你在一起,而且有代沟的情况出现,不想多干扰儿女,所以将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是离开儿女而独立生活的,或者是居住在安养中心、老人公寓,或者是接受日间的托顾,居家的照顾。当然,儿女如果能够跟父母亲住在一起,那是最好的。

  五是心理及社会适应的需求。包括老人咨询、老人访谈、老人情绪问题的安抚、节庆时候的礼物、卡片的寄送,受人家的尊重,友情或者是归属乃至于自己的自我实现能够受社会的肯定。

  六是家庭关系支持的需要。让儿孙辈能够支持长者,子女后辈对老人的尊重、老人的关怀、老人的照顾,老人对子女希望的重视和尊重也是双向的。儿女要晓得孝养父母,父母也应该要尊重儿女的情况、儿女的需要。这是从比较世俗面的角度来看老人的需求。

  心无所得便得大自在

  第七部分想要谈的是做为一个老人的理想。我们知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老?很多人说:何必想那么多,时间到了自然就老,自己都可以老。但这种老不是有智慧的老,可以说是一种糊里糊涂的老,如果我们还是像过去一样,糊里糊涂的出生,糊里糊涂的老,乃至于糊里糊涂的病、糊里糊涂的死,那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迷迷糊糊,一辈子又一辈子的迷惑颠倒。

  随着岁月的增长,一个理想的老人应该是智者的老人,要有智慧。老人家总是对年轻人这么说:我吃的盐巴比你吃的米还要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远,但如果没有智慧,讲这句话又有何用。一个有智慧的老人,应该要有放下的智慧,放下的智慧!首先要放下对于我的执着,对于我的名利、财富 地位种种的执着。因为对于我、对于我所有的执着,是让这个世间没有办法进步,让这个世间没有办法和谐,让自己痛苦的最大原因。

  因此,有人说当官是靠运气,下台就要靠智慧。一样,老人家就要下台了,就要离开这个人生舞台,一定要懂得放下,如果不懂得放下,还要依依不舍,还要执着,还要留恋,留恋我所有的,那么这个世间就真的没有办法进步。你看有多少人在排队,很多的青少年都在等着,等着老贼赶快退位。要懂得放下,懂得放下的第一层次就是不可对我和属于我的东西执着。第二层次就是放下我想要干什么这种观念、执着。在年纪大的时候你可以有你的人生规画,可以继续学习,可是却不可以执着你这种发愿、这种发心。因为你一执着事情就做不好,体力也不行,记忆力也差,种种条件都比不上人家,应该要靠智慧去学习放下,放下世间的东西,放下过去的贪嗔痴,放下过去人际关系的摩擦。如果过去跟某些人有不愉快,要赶快放下,也就是说要赶快解决,要赶快处理这些问题;否则心里的疙瘩永远在那里,在死的时候还很难过。要赶快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赶快处理我欠人家的,或是人家欠我的,一定要清清楚楚,赶快处理自己的财产。

  西藏人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什么传统呢?老人在过世之前,一定会把自己的财产交代得很清楚。这是很好的传统,某一些是给我儿女的,某一些是供养三宝的,某一些是救济穷人的,老早都已经分清楚了。把这个社会的财富重新分配,免得儿女在你死后还在那边争吵。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对世间的执着,如果你就要闭上眼睛了,还放不下自己的财产,下场一定很悲惨。因为你还贪,你还嗔,你还痴慢疑,你没有放下的智慧,你一定很痛苦,过世的时候一定心很乱,因为你操心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说事业,我们说学业,我们说道业。事就是一种业,学就是一种业,甚至于连道都是一种业。孔子说老年人要戒之在得,你要学习无所得的心,一定要像《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的这种心境,你才能够证得寂静涅槃,你才能够真正像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孔子说:戒之在得。事真的是业,是业力。学业,你如果一直说我想学习学习,当然就是一种业,你心里当然就不能够轻松,就不能够自在。即使你要修道,也是一样。

  当然,这里不是叫大家不要努力事业,不要努力学业,不要努力道业,而是说要以无所得的心,以不执着的心,以清净的心来从事自己的事业,来追求自己的学业,来更精进自己的道业,一定要无所求,一定要无所得。你一有所得,心就被绑住而得不到轻松,得不到真正的智慧,一定要像禅修所说的观,站在第三者观察的立场,很清楚的观,这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的得。如果你老是要得什么,那种得是很有限的,而且可能是往生极乐净土的一个很大很大的障碍,所以一定要有那种智者的心境。

  要做慈悲健勇的老人

  老人要做一个仁者,如果说老了还不慈悲,老了还喜欢跟人家吵架,老了还喜欢斗争,还喜欢分别,那一定很痛苦。你打架也打不过人家,吵架也吵不过人家,你想追求什么你也追求不过人家,所以一定要培养爱心,培养慈悲心。慈悲心是来自于空性智慧,如果到老了还没有那个智慧,还老是要跟人家吵架,那怎么能够快乐呢?怎么能够过得很好呢?所以一定要发展慈悲心。先对众生慈悲,再来对一切事、物慈悲,再来连慈悲也放下,也超越,这才是真正的仁者。

  老人最好是一个勇者,老人的勇要包括身心灵的勇。身的勇就是健康强健,注意自己的饮食、运动,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如果青少年时候没有运动,老了要赶快运动。如果青少年时身体不好,你只要在老了的时候,稍微调整一下生活习惯,应该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身的勇者。除了身勇,心也要勇,心勇是什么?就是要去接受伴随着衰老而来的病,你要有那种勇气去接受,更重要的接受死亡的来临,当你要离开这个世间时,你心里要有很坚强的意志力,你一定要透过这种智慧的观照,晓得不可能不老的、不病的、不死的,但可以从我们的心来让它不生。

  我们心维持稳定、清净,自然可以接受老病死的事实,可以接受死亡的事实,接受放下一切,离开世间的事实。这是勇,心理上要勇,要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事实,老病死既然是免不了的,因为你已经生了嘛!你如果那么喜欢生,很简单,你一死立刻有生,你那么喜欢生你的肉体啊!身体啊!所以你还怕什么死呢?真的不必怕死,真的是你一死立刻去投胎了,你那么喜欢你的身,但你如果能够了解,身心是一切苦的来源,你只要心不生,只要心能够清净、安定,即使身在生老病死,你都会很快乐,你都很有智慧,你都能够超越这个世间的改变。

  灵也要当个勇者,灵当什么勇者呢?因为我们的灵也就是我们的佛性(这里是指佛性)。我们的佛性本来就像虚空般那样的广大无边,谁都没有办法摧毁它,所以我们称之为金刚。我们的佛性就是金刚般若,就像金刚那样的硬,你能够摧毁那个虚空吗?办不到!世间有那样工具能够摧毁金刚吗?办不到!当一个灵的勇者,就是佛性的勇者,就是说我们要赶快来内观自己,赶快来修行,赶快来知道人生无常的事实。变化的只是现象,而这些现象只是因为我们的心有分别,我们没有智慧,执着这个现象而已。现象都是假的,现象来了又去,来了又去,这些都是假的,唯有那清净、广大无边、不变的自性,那个佛性才是真的。

  你现在有机会听闻佛法、修行佛法,你就会肯定,肯定佛陀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可以给我们最大的力量,即使我们在世间来来去去、轮轮回回、生老病死,我们都知道我们有一个佛性可以依赖。我们只要证悟佛性,我们只要安住在佛性之中,现象的变化都不足以对我们构成威胁,我们更能够欣赏现象界的变化,生老病死的变化我们更能够欣赏,我们更能够在死的时候,大家很不舍,让别人在哭声之中把我们送走。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别人欢笑而自己哭着来到这个世间。等到我们要死的时候,但愿自己是笑着离开这个世间而让一切众生都来哭,都来依依不舍,这样子我们的人生就很有意义。我们这样的老,才是真正尽到了我们的责任。

  结 论

  最后的结语是:身老心是不老的,心不老不是叫我们去当老不朽,而是说心本来就是不老的。心怎么老?这里的心是指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不生不灭,《心经》里面这么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我们佛性是本来就具足的,本来就像虚空般的,我们的心是不会老的。如果说心会老,那是我们的妄想,那不是我们的真心,那是我们假的心。为什么说是假的心呢?我们如果因为外境的影响,产生妄想执着,这是假的,这一定会老、会病、会死的,但我们的真心是不会老的。

  身是会老的,为什么身会老?因为我们身已经生出来了,诸位身都已经生出来了,所以诸位的老病死是必然的现象。我们只要安住在真心之中,我们就能享受这种生老病死的变化,其实是多彩多姿的!其实是可以让人家来欢迎我们的老,乃至于我们的死,如果大家都不死,怎么办呢?我们这个世间就不可能进化了。

  报告到此结束,谢谢诸位,请多指教!

  问题解答

  问:五蕴跟时间有关吗?如何超越时间?

  答:都有关,因为色受想行识五蕴都跟时间有关,因为没有超越时间。等到五蕴超越了时间,就不会老了。只要你超越了时间就不会生,没有时间的束缚,就挣脱了时间的束缚。我们可以用现代天文学的知识来证明,我刚才所说的,天上一天,人间好几年,离开地球越远的地方,即使是一刹那,已经是地球的好多年,因为时间转动的速度不一样。妄念不生,就超越了时间,回到不生不灭的诸法空相;要想妄念不生,就必须证得空性,放下一切我执、法执。

  问:色身是行法吗?

  答:也是一种行法,但身体的老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修行唯一能修的就是那个心,就是妄想心不生,从而确定我们的真心是不老的。

  问:谈五蕴皆空,怎么去空这个五蕴?

  答:五蕴皆空就是你心清净。五蕴没有办法让它不改变,因为它们是因缘所生法,它们是很多条件所组合成的现象。既然是因缘所生法,是条件所组合成的现象,只要因缘改变,条件改变,现象一定会改变。五蕴皆空不是从表面去看,而是说你的心开智慧,知道我们有一个不变、有一个不生老病死的真心,那五蕴就空了。因为你晓得五蕴只是缘起,它没有真的在变化,只是因缘改变而已,这样子就跳越了时间,就已经跳越了那个行法、五蕴。

  问:佛性是不是指不生不灭的灵魂?

  答:这个定义有时候会模糊,我们一般人所说的灵魂指的是众生死了,有一个主体,因为过去的业力(就是过去身口意的造作),使得他又重新有一个形体出现,一般讲的灵魂是精神的力量,心的力量。在佛教来讲,不称为灵魂,而称为识,认识的识,就是心识。心识就是指我们的妄想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分别心,我们的不清净心。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就执着于一个现象,就分别一个现象,但我们的心一直在改变,所以佛家不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灵魂。佛家认为我们的心识,我们的色相一直在改变,也就是五蕴一直在改变,会改变的识蕴,我们称之为心识。

  什么叫做佛性?佛性就是那个不会改变的心。也许你很难意会,除非你去修行,也就是说你去修禅定,你开智慧。当你在修禅定的时候,你会经验到一种状况,什么状况?你的心念一起来,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起来而后过去,第二个念头还没有起来,中间有一个空档,那个空档就是佛性的显现。这好像太阳光,它是广大无边的太阳光,但现在有乌云遮住,乌云飘过去,飘过去,乌云出现的时候,阳光就被遮住了,乌云过去,阳光又出来了。阳光永远在那里,现在只是被乌云遮住而已。好像我们说现在是晚上,却不是真的晚上,那是地球在转,那是背着太阳,太阳永远在那里,因为地球一直在转,所以面向太阳时我们称之为白天,背向太阳时我们称之为夜晚。

  同样的情况,我们的佛性就像太阳(现在只在比喻),跟太阳一样永远存在那里,我们现在是因为有一个妄想心,什么叫妄想心?就是你的分别、你的执着、你的贪嗔痴慢疑、你的没有智慧。这种心一起来就遮住了佛性,现在你透过修行,让乌云飘过,因为你晓得乌云是假的,乌云会过去,等到乌云一过去,你就看到了阳光。阳光是不生不灭的,不增不减的。这就是说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不老的,它没有变化,它永远是这个样子。佛性只有在你修行的时候才能够体会,现在我描述的还只是一个形容词。

  问:心里时常想东想西,静不下来怎么办?

  答:这位师姐说,我们心都会动,就是我们的心一直在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我们的妄想心,我们的妄心。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没修行,或者说是修行不够,修行不够心才会动。修行很简单,只有三个原则,就是戒定慧。戒就是说要守规矩,不去伤害别人,因为伤害到别人,就等于伤害到自己,自己的心就会不安,心一定会动,所以要守戒。守戒就会规范自己,不会去伤害人家,不会伤害自己。

  第二个就是禅定,禅定的意思是,我们的心乱跳,像猴子一样的乱跳,现在我们要把这个猴子用一根绳子给绑起来,所以要修禅定,要念佛号。佛号就是绳子,心如果在散乱的时候,就念佛号。比如说发一个愿,我一天要念两万声佛号,这样还有时间去胡思乱想吗?我看不会!你可以要自己一天念两万声,如果念不完就不吃饭,不吃饭太残忍,可以改成不睡觉,你一定没有那个心思去胡思乱想。这就是用绳子把你的心给绑住。你修禅定打坐用一个所缘境,你去观,你安住在那个对象上,这样子你的心就不会散乱。

  我们现在的心会散乱,就是因为眼耳鼻舌身五官不安定,譬如非常喜欢看东看西,喜欢攀缘,五官常常向外头追求,现在把它们绑起来,把我们的心绑起来,绑在一样东西上,这样心就不会凌乱。你可以试看看,你试一个月,你如果一天念两万声的“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你念一个月就好了,然后再来找我,你心里如果还会乱,我就输你。保证你的心绝对不会乱,至少很平静,但是一定要两万声哦!让你没时间去胡思乱想。我们会胡思乱想是因为不修行,不修行就会吃饱了然后想东想西,所以我们要用功修行。

  第三项就是要开智慧,如何开智慧?从修戒律而来,修禅定而来,心如果安定下来,自然可以看得很清楚。智慧怎么来?很简单,戒清净,心清净,自然智慧就来了。因为那时候心不攀缘,心不乱动,自自然然就看得很清楚自己的五蕴。离开五蕴之外的一切诸法都会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就是智慧,就晓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晓得以前都是无明,以前都是胡作乱为,而现在认得有一个不变的真心,那个不老的真心,一切都是虚妄的,只有那个真心不老,真心不生不灭。

  修行离不开戒定慧,如果还是不了解,就要上课,多参加上课。如果有师父在开示,或者有善知识在说佛法,就要多多去听。第一次听不懂,没关系,只要想虽然我听不懂,但就是一定要来听,这个要来听就是禅定,这个就已经在修定了。你如果说,我固定每个礼拜的某一天一定要去一个地方,你的心就被绑在那里。每个礼拜要去的地方,并不是去做坏事,如果是去做坏事当然是乱,但是你如果来到佛堂跟师父和善知识在一起,心里会觉得很轻松。我刚刚所说的那位法国生化博士,他说去找西藏的上师,两个人都没办法说话沟通,但是他在师父面前感觉很清净,他觉得不需要说话,他过去所有的烦恼、痛苦都消除了。这就是将你的心安住在清净的地方,而不是安住在散乱的地方。【完】

------------------------------------------------------------------------------------------------------

更多郑振煌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郑振煌:体相用三大

海云继梦法师:地藏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北美福慧寺开示

海云继梦法师:地藏经 北美福慧寺开示 第3讲

海云继梦法师:地藏经 北美福慧寺开示 第4讲

海云继梦法师:地藏经 北美福慧寺开示 第5讲

 

后五篇文章

海云继梦法师:地藏经 北美福慧寺开示 第1讲

郑振煌: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十

郑振煌: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九

郑振煌: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八

郑振煌: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