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刘先和:平常心是道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刘先和:平常心是道

 

  佛教中诸多过来人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即“平常心是道。”这句话看似极平常,道理也十分简单、明了,然而其中却包含着佛学最基本的理义和生命本源的最根本指向。因为众多学佛人不识或不注重这句话的其中道理,以及其深邃的含义,对于这句直指人心,指点迷津的话往往是一听而过,或许是听者自以为明白,其实又非明白,由此错过领受佛恩的大好良机。于是照旧费大力去找大法,找生命的本性,找菩萨、找佛,以妄心去找本心,揣心寻心,往往得不偿失,波波度此一生。

  不识此语含义的根本知障在哪里呢?在于不知什么是平常心。

  那么什么是平常心呢?平常心即不攀附心,不起妄念心,是清净心,也即是本心。平常心恰如是一面镜子,显见一切,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分辨,不贪取。故而有大师说:“即心即佛。”这里的“即心”就是平常心。神宗六祖惠能大师大悟佛法之后,第一次向求法人惠明说法,说的一句话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坛经》)。这里的“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平常心,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难怪有人问寺院里的一位作厨的老和尚是怎样修持的,老和尚答:劈柴烧火,淘米煮饭。听此回答再普通不过,但无有一颗平常心,何以能做到。还有人问一位老和尚如何是佛,老和尚答:困了睡觉,饿了吃饭。又是一句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回答,然而不具有一颗平常心何以能达到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我们常人劈柴烧火时往往不一心在劈柴烧火上,淘米煮饭时也不能一心在淘米煮饭上,困时不能专心地睡,吃饭时也不能专心地吃饭,整天心念不止,一念又一念,翻滚不停,何以能持有平常心。就是这样一颗平常心,不知难倒了天下多少学佛修持人。故而学佛人多多,得道人少少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我们人人都有一颗平常心,但我们生命中积累的习性往往不让其平常。我们用心的习惯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性,即:显现事物,这是心的功能,也即是心的平常。但我们生命所积聚的习性不让心停留在这个显现的平常状态,而是即刻就对一切所现产生分辨,由分辨产生憎爱,并由此生出攀附、厌离等等之心境,尽管这个过程只是在瞬间完成,但就是这个瞬间使得我们妄念不止,心被物转,陷入了一个有为的世界,只得在有为的世界中轮回不休。生命所积聚的习性使我们无法做到,也根本做不到如惠能大师所说的:“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六祖坛经》)。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传播媒体众多,信息通畅,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攀附力不断增强,过于强调自我意识,过于强调体现自我价值,私欲膨胀,也就更难持有一颗平常心。

  从“平常心是道”的理义来审视学佛,考察学佛,按理说学佛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可,但就是这样一句话的境地,却有无数无量人费尽十年,数十年,乃至一生心血也达不到,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习性太强,习力太重,我们无法保持自己的平常心。因此作为一个有心学佛的修持人,有以身证法的发愿人,下大力修持自己的平常心就是学佛修持的着力点,是最好的下力之处。

  怎样修持呢?或者说怎样下力呢?笔者以为有两大问题可供思考。

  一是要知理。佛学是揭示世界包括生命如何生、成、住、灭原理的学说,佛学实践性极强。佛理的实证靠修持人心悟,正如禅宗六祖惠能所言:“道由心悟。”(《六祖坛经》)。因此 知理是任何一个学佛人不可逾越的必须阶段。学佛知理就是知达佛学关于对世界、生命阐述的基本理义。知理的最主要途径是认真学习佛学,知解佛学经典。学佛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两部佛经认真地读,反复地学,仔仔细细地解。通过学习佛经解决这么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世界是一合相。佛学从本质上认识世界,透视一切物质与现象的成、住、坏、空。佛学认为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没有属于其自身永远不变的本体,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金刚经》经中说: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第二,一切相皆是虚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一切受用都被我们看成是实有的。由此我们便在这物欲的世界中不断地攀附,受色相所牵引,造下无以数说的业,这是众生始终陷入六道轮回不能自拔的根结。佛学将世界所有相分为两种:即色相与空相。并指出色相与空相都是虚妄。佛在《金刚经》中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此佛理我们得知生命也如此,一切生命均是由业力而形成,有什么样的业力就有什么样的生命,生命现象不过是业力的显现。因此,生命中都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我的形成完全是一个虚妄,是一个五蕴和合而成的假像,是生命运作中形成的一个妄念。

  第三,世界本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也即是我们本文所说的“平常”。对于世界的本体,佛学里叫法很多,比如:真如、实相、心、本性等等,这都是方便而说。世界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来自于这个本体,是这个本体的变现。

  二是要养成收敛妄心的习惯。佛教中有一幅牧牛修持图,这幅牧牛图所寓于的修持教育法就叫牧牛法。什么是牧牛法?图中画的是一头拴有鼻绳的牛在吃草,牛绳的另一头拴在一棵树上,用以牵制可以自由行走的牛。牛鼻中的这根鼻绳长度有限,牛一旦想走出这个限度去吃远处的庄稼就会被鼻绳所制约,这就使得牛只能在这根鼻绳的长度范围内行走,有了这根牛绳的牵制作用,图中的一个牧牛童就可以在一旁安然睡觉。这个牧牛修持法就告诉我们,修持人心中要有一根绳,用这根绳牵住我们的妄心,不使其随心所欲地有漏。这根绳是什么呢?就是佛理,因为通过学习佛理,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修持的方向,即保持一颗平常心。因此我们的心就不能离此太偏离,不能走得太远。一旦走远,就得牵回来,要时时以智慧之觉牵住我们无明的心,使其能常常处于平常之态。如此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心态自然,趋于平常心之态。这是学佛修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大修持,是一个在生活中修持,在修持中生活的大法宝。若是学佛人有条件能操行一种具体修持方式,比如参禅、念佛等等加以专修,那平常心境地的显现只是早晚。

 
 
 
前五篇文章

刘先和:知心、解心、证心

刘先和:两件大事

刘先和: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刘先和:供养、福得、功德

刘先和:受持之说

 

后五篇文章

刘先和:道由心悟

刘先和:感恩 . 生命 . 修持

刘先和:说感应

刘先和:弥勒净土及梵净山

刘先和:修持要旨——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