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修行随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修行随笔

   修行随笔—一 海涛 辑

  1.在八正道的修学中,第一就是正见。

  2.佛陀在《杂阿含经》里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3.另外,在《法句经》里也记载:「正见学务增,是为世间明﹔所生福千倍,终不堕恶道。」这些经典内的话语,都充分说明了正见的重要性。

  4.通过学习佛法,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把佛法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把佛陀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

  5.而佛法的修行,应该要从闻、思、修来下手。闻就是听闻经教,把经教的思想,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进而由闻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

  6.《大毗婆沙论》:「由正见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语;由正语故,复得正业;由正业故,复得正命;由正命故,发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

  7.佛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每一法门都不能背离八正道,由此可见八正道的重要性。

  8.佛陀为了强调正见的重要性,将正见置于八正道之首,而且以「曙光是日出的预兆」譬喻「正见」是一切善法的前导。

  9.在整个佛法的修学中,正见也是非常的重要,缺乏思惟的信仰,往往会流于迷信。

  10.正知正念会带来智慧与慈悲。如果试着去分析我们生气的原因,往往会发现心中愤怒的根源,都源自于一些无知与错误的想法——这显示我们必须在智慧与慈悲多下点功夫。

  11.觉悟的种子就在心里。借着修持,我们可以立刻让愤怒、烦恼、痛苦变成花朵。

  12.佛法可以可以在当下带给我们快乐与宁静的智慧。只要真正地修行,愿意身体力行,人人都具有转化内心的能力。

  修行随笔—二 海涛 辑

  1.大乘佛法的目标是成就佛果,这必须依赖六度万行所累积的福、智资粮。所以修行者必须具备广大圆满行、愿,否则难以在长时间里集聚功德。

  2.有关行、愿最完整的说法是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普贤菩萨为善财称叹如来胜功德后,说了十大行愿:「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3.「普贤行愿」包含六度的修行,可以累积福德资粮,可以增长智慧及慈悲,开发你的菩提心,培养禅定,修行永无疲厌。

  4.因此,要成佛就得修普贤行、发普贤愿:虚空边际无尽故,所有众生亦无尽;一切众生无尽故,业与烦恼亦无尽,业与烦恼无尽故,我此行愿亦无尽。

  5.为一切有情祈愿,是因为我们已经思惟、发愿要利益一切众生、使他们获得安乐,是最有意义的事。

  6.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放弃狭窄、自私的心态,常常发愿,使心更加的开放、宽大。

  7.寂天菩萨说:「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8.时时为众生发起愿心,是成就菩提道的基础和不二法门。时常关怀众生,为别人着想的「菩萨行」,是永远做不完的。

  9.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结合的心。

  修行随笔—三 海涛 辑

  1.凡夫如何过着不凡的生活?学习每一分钟深刻去体认与实践生命的意义。

  2.想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就要转变心态,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使命感。能活得有意义,人生就不再空虚。

  3.佛、菩萨为了救众生苦,利益广大的众生,广说各种慈悲的方便法门,我们必须把握机会学习,并在生活中加以落实!

  4.佛陀并不是要教导我们应如何悲观或乐观地生活,而是清楚掌握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依从情绪、烦恼而做出反应、取舍。

  5.修学佛法以深信因果为前提,而深信因果就是鼓舞我们修学佛法的动力。

  6.惟有止恶行善,才能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学佛者更要观察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

  7.所以,在明了因果关系之后,我们就应尽一切力量止恶、行善,如此在今生、来世才能有好的福报,并且能持续亲近善知识,修学佛法。

  8.贪、瞋、痴的行为是不善业,苦趣的众生由此产生。反之,善业引生善趣的众生,生生世世受乐。

  9.经上云:「福业如果熟,不以祠祀得;人乘持戒车,后得至天上。定智如灯灭,得至于无为;一切由行得,求天何所为?」

  10.所有一切的福报、恶果,都是由自己过去的善、恶行为决定。与其依赖神明的保佑,还不如平时精进修行,「自求多福」才是上策!

  11.《三世因果经》说:「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要拥有什么样的未来、什么样的命运,就应该从当下种下相对的因。

  12.当我们证悟实相,摧破无明之后,就不会再造下恶业,也就是断除了轮回的因。

  修行随笔—四 海涛 辑

  1.修行的原则是,认明我的身心和环境,都是无常的、无我的、暂有的、幻有的,便可渐渐地对名利得失的心念淡薄下来,对于求解脱之心积极起来。

  2.使我们生起痛苦、烦恼的,并非「无常」本身,而是我们对「无常」的拒绝接受,和对常的执着、不舍。

  3.无常的现象,使得所有快乐转眼消逝;同时,无常的现象不也公平地让再大的痛苦也终归消散吗?

  4.所以,无常的变化可以使人生充满希望,因为没有宿命,在无常面前,人人皆平等,人人有希望。

  5.佛教讲「无我」,要怎么能达到呢?就要观。观就是思惟修,依教起修、依教奉行,你就能够开智慧。

  6.照着佛所教导的,如实地去观想、修行,我们就能克服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烦恼与不如意。

  7.古谚:「好事成就皆赖智慧」,要成就些许功德,是要靠智慧去判断的;而要得到福报,又是要靠修德去积累的,这前因后果、福德智慧其实是环环相扣。

  8.有钱是一种福报,懂得正确使用金钱,则是一种智慧。真正有智慧,财富用得非常恰当,以清净心,以平等心,修广大的布施,成就无量功德,这样财富才能生生世世保持,不会享一世就完了。

  9.金钱的积累是从「每一枚硬币」开始的,一个成功致富的人绝不会因为钱小而弃之,他们知道任何一种成功,也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这种心态就不可能得到更大的成功或财富。

  10.我们在生活中累积功德也是如此。错过任何行善的小机会,只会使菩提道的成就更加遥远,千万不可以有不在乎小功德的心态││只想要迅速累积最大的福报,而不愿花时间善待身旁最近的众生!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空性与菩提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禅修世界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菩萨的忧虑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菩萨必须修学的八十个德目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利他慈悲行

 

后五篇文章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演道俗业经》辑要

梁乃崇:愿力

梁乃崇:《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二)

梁乃崇:从亚洲金融风暴谈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下)

梁乃崇:从亚洲金融风暴谈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