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我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飘下的落叶,体验病苦的同时,更感受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感叹的是,时光易度,道业难成。一年的夏安居,在不知不觉当中又过去了,在紧张忙碌的学修生活中,时常感受到病苦的无奈。老法师常说:“生病时候,不要帮病的忙,看着它是怎么样生起的,当中又是怎么样变化的,怎样消失的。生病时心不要想病,转移念头,问问是谁在生病?为什么要生病?这样去思维修,内心容易达到平衡,可以减轻病苦。”虽然身在生病,而内心没有病的想法,那只是身在受苦,心并末觉得苦。

  观照心海潮涨潮落,无风不起浪。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训练自己的心志,让它保持平衡、调柔、寂静,犹如湖水一样宁静,清澈见底,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认清事实的真相。不要心随境转,作它的奴仆,要像镜子一样,无论是美的丑的,善的恶的,境来则现,境去不留,而镜子的本身不损分毫,如如不动。我们本具的清净法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德说:“不怕境界来,只怕觉悟迟。”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说:“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心垢净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菩提路远,时常回光返照,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合乎佛陀的教导?在不断的反省中感受到佛陀的伟大。依照佛陀的教导去练习深入地观察,便可以获得宁静、自在和快乐的生活,到达解脱的彼岸。《睡妙独处经》的偈子提醒我们,我们不能避免死亡。它建议我们今天要精进修行,因为明天将太晚了;死亡是不可预期的,我们无法与它讨价还价。一行禅师说:“如果我们以深入观察当下每一件事物的方式生活着,我们就能学会坚定、自在地活在宁静和快乐里。”这样不断的练  习,宁静、快乐和坚定就会一天、一天地增长,直到实现彻底的解脱。获得彻底解脱的时候,死亡就不再伤害我们。我们之所以会恐惧死亡,但又无可奈何,那是因为自己对生死没有把握,不知道死后世界将会是怎样?前途很渺茫,不知何去何从。

  通过深入地观察,我们可以战胜死亡。因为深入观照会使我们认识到所有存在着的事物的无常和无我的本性,解脱就是观照的结果。对于无常的观照将引导我们超越生死的界限。观察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你会看到,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事物,可以称之为“我”或“我的”。因为有“我”和“我所”才产生诸多的烦恼和痛苦。老法师讲经时常说:“我的,不是我。”通常我们都会认为,明明有个“我”,偏要说没有“我”,好象特别玄妙。通过分析,“我”和“我所”,就是产生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所谓的“我”,即是主宰义,无始以来在我们的八识田里种下了这个根深蒂固的种子。总是认为有个实实在在的“我”在操作任何事。学习《华严经》之后才知道,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无因生,依缘而生。把“我”解剖来说,眼睛是“我”呢?还是耳朵是“我”?身体是“我”?还是思想是“我”?如果身体是“我”,我却作不了主,生病的时候,想让它不要生病,这点小事它都办不到,更何况其它。所以“我”并非实有,只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的一个身体,假名为“我”。既然“我”都没有了,哪还有“我的”?

  体验病苦,进行了一次思维修后,想起《华严经》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前五篇文章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自性的家园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布施微笑回向

蔡礼旭:正确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成绩

蔡礼旭:善有半有满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生态现象与因缘生灭

 

后五篇文章

蔡礼旭:做人离不开五伦关系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净信见实相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信因信果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铅笔的启示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唤醒自性中的佛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