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蔡礼旭:学夫子要从夫子的心境去契入、去效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蔡礼旭:学夫子要从夫子的心境去契入、去效法

 

  我们学夫子要从夫子的心境去契入、去效法,举了很多《论语》当中的句子。相同的,我们学《弟子规》、学其他经典亦如是。我们在修学的过程,记得夫子讲的举一要反三,这个三不是一二三的三,中国古圣先贤三、六、九是多的意思,就是要举一反多。最好能举一反一切,这是最好,一是心态,一切是所有的言语行为。我们知道恭敬的重要,一就得到了,有一分恭敬心就能对一切人恭敬,就是一切。其实修学的道路,绝对不是说学一本经典就才会一本经典,我们能从根本的心境去力行、去契入,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为什么?你从一经当中,所有古圣先贤的立身处世的心境,你都领纳在心中。你再去翻《论语》,再去翻《孟子》,那是跟孔孟这些圣人心心相印,一看你就明白他们的意思。所以修学不要贪多,要一步要学到扎根,就好像挖井一样,一口井要挖到底,挖到水源;一本经要能扎到心地上去。那一口井通了,它跟所有的水源都通,这本经也是一样,一经通了,跟五千年圣哲人的心境,神交古人,这才叫善学。

  我们往后读《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那是什么心境?不能只看到动作,那是不忍心父母做错。只有一心一意协助父母改过,绝不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他才能“怡吾色,柔吾声”,没有这种心境,这样的态度做不出来。大舜心中只有父母,只有如何成就父母,父母有任何过失,都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够好。邻居要来指责他的父母,他都去阻止,不是我父母的错,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样的心境能达到,我们的德行能成就,甚至于是我们后代几千年子孙的福分都能成就。

  刚刚举了几个句子,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夫子刚好从朝堂回来,家里说马廄(马房)失火了。夫子马上说“伤人乎”,有没有人受伤?夫子是重义轻利,他希望他这些家里的人不要受伤,损失一些财物没有关系。所以是问人,没有问马,那可能一匹马都不知道多少钱,这是处处替人的安危着想。汉朝有位忠臣叫丙吉,他是个名宰相。当时候他当宰相,有一次微服出巡,经过一个地方,遇到当地发生斗殴,打架,而且出人命。有人说宰相,那边出人命了。结果丙吉点点头,没去管,就接着走。走了没多久,看到一只牛躺在路旁,好像很疲累的样子,好像生病了。丙吉马上去了解情况,把它的主人找来,问这只牛怎么搞的,是不是得了瘟疫?主人说刚刚它太调皮,我追了它好久,要打它,它跑得气喘吁吁,它没病。丙吉听了说那就好,接着又去继续赶他的路,到处看看了解整个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的这些干部就在那里摇头,奇怪,人家夫子是问人不问马,我们宰相是学圣贤之道,怎么问牛不问人?牛好像病了他要问,人死了他不问。你看还误解丙吉,闽南话说读到后背上去了,圣贤书怎么读成这样?所以有时候看表面是看不到真实的道德学问。丙吉笑一笑对他们说,今天我是宰相(就像现在行政院院长、像总理这么大),假如一个镇、一个县的一个事情,我每个都去过问,那不就搞得所有这些行政人员都鸡飞狗跳了吗?既然有当地的父母官,那就让他去决定就好了,我去了,不是增添更多不必要的那些烦恼,或者不必要的那些閑话了吗?甚至我去的时候,可能那个地方他们也都秉公处理,我去了之后可能都要丢乌纱帽了。这都是人情练达,宰相不是小事都管,宰相是抓决策,抓影响全国人民的这些重要决定的,各个地方自有他管理的这些行政官员。所以他是融通这些道理。但是为什么去问牛?假如一只牛得了牛瘟,瘟疫,它会很快传染给其他的牛,牛假如集体生病了,老百姓就没饭吃了。假如是这个情况要赶快处理掉,不然会影响,不知道会饿死多少人,他的考量都是为了广大人民考量。

-----------------------------------------------------------------------------------------------------------------

更多蔡礼旭老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蔡礼旭:爱之要以道

蔡礼旭:尽防义从敦伦尽分开始

蔡礼旭:君子九思

蔡礼旭: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

蔡礼旭:学贵力行

 

后五篇文章

蔡礼旭:经商守信 事业绝对有成

蔡礼旭:有心非名为恶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时光不再来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腊月三十(节录)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持戒念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