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借鉴经验 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尊道)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借鉴经验 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尊道)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空间很大,在政府相关促进机制和组织力量不断增强的同时,相信佛教仍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在08年四川大地震的震后救助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万众一心的精神令人动容,其中,佛教界的表现也堪称模范,包括已广为人知的什邡罗汉寺诞生108个新生命的事迹,在传统媒体、网络和民众中流传,对于树立佛教正面形象、唤醒社会慈爱精神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佛教已经为慈善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无疑,大陆的佛教慈善事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末学不揣浅陋,汇报一下由亲身见闻得来的一点点经验,如果能够对佛教界在做慈善的方式、方法方面有些许帮助,则不胜欢喜。

  末学出家以前,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生活过几年,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带来的冲击有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这两个国家的慈善事业所带来的强烈感受。英美两国既有相同的慈善事业运作方式,也有各自不同的地方。相比较而言,虽然美国的慈善给人轰轰烈烈的感觉,但末学个人更喜欢英国慈善的方式,它仿佛是以一位长者的姿态、稳重的气质和柔和的心对它的国民展开一种无处不在的慈善关怀。

  在英国,有许多分布于城市中心位置的慈善商店。这些慈善店铺分门别类,有专门为老人的,有特别为儿童的,还有只为贫苦农民的,这些分类是基于慈善目标,也就是获取利润之后钱的去向而言,当然也有和其设立的组织机构相关的,比如心脏病患慈善店可能是由当地红十字会或者某大医院的心脏病医治中心建立起来的。这些慈善商店的运营方式大同小异,就是几乎零成本——店里货品来自民众的自愿捐献,东西卖出去以后,所得会被用于捐助对应的慈善目标。这样子,来买东西的人有一种感觉,就是一方面这里的东西价钱便宜,另一方面他在购买东西的同时就是在为慈善做贡献。

  在英国考文垂市中心,有两家相距不远的慈善小店,一家是为心脏病患者募捐而设,一家是为贫苦农民而建,店面都不大,但各有特色:心脏病慈善店里东西多,有衣服、书籍、光盘、古玩、瓷器等等,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慈善店反而装饰得像一间精品屋,物品中有晶莹剔透包装雅致的石头,每一颗都依据不同颜色被赋予了美丽的内涵,写着诸如健康、关爱、幸福等温暖的词;还有设计精美的贺卡,背面印着公益宣传语,内容如,一英磅看似微不足道,却能为农民买多少种子,获得多少收成,带来多大利益……这是非常有感染力的,会让人觉得,的确,少嚼几块口香糖就可能为农民解决一年的粮食,何乐而不为呢?这两个店共同的地方是在门口的柜台上都放着一个不大的捐献箱,传达出一个平淡却坚定的信息——欢迎零散硬币。末学无意中得知,这些店里的售货员也都是义工。在这种慈善小店里,你的感觉真正是:慈善,无论精神还是事业,就在身边悄悄生长,简单平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让人觉得,做慈善,不仅仅一点点的负担都没有,还可以这样的美丽。

  这种感觉在节日前后传达得更为集中,英国有个组织叫“救世军”,在圣诞节来临前夕,他们身穿制服,挨家挨户,敲门募捐。他们满面微笑,善意地请求:如果您能代表全家捐献一英磅,我们会非常感谢您的帮助。这就像在我们的概念里,全家只出一块钱就可以了。因为“救世军”的慈善行为已经成了他们的一项传统习俗,没有哪个人会拒绝他们如此温和的请求,何况他们都知道这些募款被用于救助那些可怜的无家可归的人。圣诞节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有的流浪汉就在冰天雪地之中,在别人合家团聚之时冻饿而死,所以,“救世军”的任务就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为他们准备一个温饱的圣诞节。且不论这种挨家挨户敲门的慈善募款方式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末学觉得有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就是居民在以欢喜心捐出一块钱或者更多的捐款之后,这些面带笑容的“救世军”会发给你一枚“勋章”。自然,这不是真的勋章,它只是被设计得像勋章一样,很方便佩戴,而且上面镌有一朵十分漂亮的玫瑰花,是那种完全可以作为装饰戴出去甚至在聚会晚宴上佩戴都不会显得寒酸或者不得体的胸章。

  末学不了解,是否我们国家的慈善行为中,也已经包含了这种表达感恩回馈的设计,这小小的胸章传达着一种讯息,那就是帮助别人是美丽的,尽管你不求回报,但这小小的回报很体贴,很自然,让人心生喜悦,它使慈善行为变得没有压力,就仿佛英国“救世军”以正规制服、一身正气配合了无比清澈的笑容,那种气氛清新、和谐而又美好。

  再说美国的慈善:差不多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月,沃尔玛等各大商店门前就出现了穿着圣诞老人服的摇铃人,每有一位顾客经过,他们就说些祝福的话,对此司空见惯的人们把钱放进一个简单的纸箱或者木箱中,这些钱就是为圣诞节期间那些流浪汉准备的。这时候已经是11月份,天气很冷了,摇铃的人一站几个小时,尽职尽责,让铃声不停,让这份心灵的音乐持续不断。

  在美国,也有和英国类似的慈善商店,只是末学在东部和中部生活过的两个城市里,都没有见到像英国分类那么细致那么多的慈善店铺,在孟斐斯,有家店叫做“Good Will”——美好意愿。就是收集捐献物品,再以低价卖出,所得用于慈善。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包括大件家具。如果你捐献物品给“美好意愿”店,可以填一张免税表格,这多少让人觉得似乎美国人做慈善还有其它目的。在此,我们就过渡到在美国做慈善免税的问题,末学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种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方法。无论公司和个人,做慈善可以免税,这当然成为一部分人开展慈善行为的动机,但渐渐,随着一种慈善习惯的形成,人们的慈善心理也应之而生——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能够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和环境尽一分心力毕竟是件美好的事,何况对于个人来说,有时能免的税其实不过是收入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做慈善的动机仍然更多是善心的推动。

  除了免税,为了鼓励人们做慈善,美国的许多公司、学校、政府部门等,都实行一种“慈善配比”,举例来说,假设一位美国员工为我们四川大地震捐献了1000美元,那么公司同时也要为四川大地震捐献出1000美元;如果这位员工捐献3000美元,公司就要同时捐献3000美元。这样,受捐助的一方所获得的就是公司员工发心的二倍的金额。

  在美国也有一些分类募款的慈善机构,但不是以店铺的形式出现,而是在网络或者报纸上做宣传,分类甚至细微到专门为妇女做乳腺癌检查筹集善款——因为要使用一种非常先进的检测仪器,这种检测费用很高,恐怕许多妇女,尤其是买不起医疗保险的妇女付不起检测费用而延误确诊和治疗。

  还有一个方面,是使末学对美国慈善事业感受很深的,那就是他们为教育少年儿童积极做慈善所做的努力。基督教会、红十字会、孤儿院、老人院等等国家、宗教或社会机构都为大、中、小学生提供做义工的机会,只要他们愿意,寒暑假可以到这些部门去帮忙,深入与他们平常优越生活环境不同的病苦或弱势人群中。此外,为了救助他人,做慈善的青少年要自己想办法筹钱,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路边为人擦车,举办计算机游戏大赛,到咖啡厅里去当侍应生等等,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积攒善款,而不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为了教育和鼓励青少年做慈善,美国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慈善奖金,每年评出慈善状元,报纸会长篇累牍做报道宣传。末学就曾经在一份当地华人办的报纸《田纳西新闻》上见到一位华人后裔的高中生得到慈善奖金而被布什总统接见的大幅照片。还有一个很有效的促进是,这种慈善活动背景将同学习成绩一起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一部分在升学等关键时刻起到重要作用。像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在录取学生时绝不仅仅是看学习成绩的。

  末学觉得,这种对于普通民众善心的激发,实在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最好经验。如果我们把佛教比喻成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为了帮助大众,不断地点石头,不断地变金子,固然很好,可是,到底不如让每个人自己都拥有一根这样的手指,都可以帮助他人。这样,我们佛教徒不仅仅自己在做慈善事业,更发挥佛教对于社会民心的教化引导作用,使更多的人们自发自觉地去做,令慈善力量大大增强,也使社会文明风气得以改善。就像许多大中城市的人,生活相对稳定舒适,如果能够有一个值得信赖的社会团体,让他们可以毫不伤元气地做些轻而易举的善事,相信绝大多数人是愿意的。若再辅以一枚玫瑰花勋章,则更应该会心生欢喜。末学觉得,在这方面,身为佛教徒的影视明星李连杰所创办的“壹基金”秉承的就是这样的慈善理念——钱不在多,有心则行。正如大海不拒细流,每个人一块钱,若发动了千千万万人,那这汇聚起来的总数所能发挥的作用就不容小觑了。我们佛教中说共业,万涓成流,每个参与者的功德,已不只是一块钱这样简单。

  说起来,在国外,几乎日常生活中有再利用价值的任何旧物都可以通过二手市场(集市或网络)去买卖,在这种情形之下,慈善商店的生意还能保持良好运作,足见普通百姓心中其实是有着一份做慈善的精神需求。而在我们中国,二手市场不发达,居家生活中很多东西不想要了又舍不得丢弃,最后不得不丢弃或者常年存放着占地方的情况很多,如果我们提供一个方便实现的渠道,启发人们的善心善念,使之轻松转变为善行,相信许多人是会愿意参与的,这份慈善潜力要是开发出来,那我们中国的慈善力量多强啊,毕竟我们人口众多,更或多或少受了佛教“善有善报”思想的熏陶,骨子里有做善事的意愿。

  从为人们做善事提供方便这点上来看,末学对英国印象更深刻。在英国,慈善商店众多,你可以把想捐出的东西自己送到店铺去,也可以打个电话让他们派人来取。并且,许多慈善机构会采用提前派发通知的方式,将印刷精美的通知单放进你的信箱,告知下个星期几,会有相关人员来收集捐物,如果你愿意,可以把任何不想要的东西——衣服、书、玩具、碗盘等等放到门前。有时候,慈善机构甚至还会体贴入微地把一个印有慈善标记的大袋子都给你准备好,只要把东西放在里面,提到门前,就一切OK了。末学在英国的时候常常收到这样的通知和袋子,每次发现装好东西的袋子不见了都很欢喜。当然,起初也怀疑过,有没有可能袋子被别人提走了,而不是慈善收集的人。但转念想,如果有人拿走袋子,十有八九是需要那些东西的,这和自己装袋子时的初衷并不违背,不管谁需要,都可以拿走啊。

  这也涉及到另外一个背景,就是末学在英国,感觉他们的慈善事业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普通百姓把钱通过邮寄捐给盲人学校,把衣物通过收集捐给相关组织,甚至通过一些政府部门的倡导去领养儿童——这些孩子无人看管,父母大多是一些身在牢狱的罪犯。电视上曾经报道一位普通老人,她几年间先后领养了四十几个孩子,从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到十六七岁的青少年,用自己慈母的爱,帮助孩子们度过了艰苦时期生活和精神的双重难关。在英国,因为一种慈善观念和慈善信任的存在,人们在捐钱捐物的时候不必担心被骗,也不用操心钱物的去向。在中国,慈善事业的开展还有许多可以加强的空间,末学觉得,相对于其它社会团体而言,佛教做慈善更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可和信赖,若果真开办一些慈善店铺之类,应该是更容易成功的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一个使人们实践善心善念的慈善渠道也许会越来越通畅。

  当然英美有他们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青少年吸毒犯罪等等,只不过那些都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这里只是观察学习他们做慈善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用于促进我们佛教的慈善事业。

  其实,末学出家时间甚短,对两岸现有的慈善事业除了随喜赞叹之外,并不了解多少具体运作情况,也许有些是我们早就已经实行的了,有些也许早已在酝酿计划之中,所以末学的个人见闻和幼稚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大德海涵、教诲为盼。恳切希望“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提愿心真实深入我心,深入佛弟子们的心,在利益社会的过程中,使佛教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提升,圆满菩提!

 
 
 
前五篇文章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生命的梵唱(印谷)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新年感悟(圣祥)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慈善——接济贫穷的桥梁(远尘)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父亲(月利)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拜佛迎新年 消灾增福慧(宽愿)

 

后五篇文章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那一份幸福(振铭)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寒假心得(昇皓)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口业如山 谨语慎言(胜译)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假如死亡下一刻来临(宽愿)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永恒的追求(题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