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弘学:净土探微 第三章 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 |
 
弘学:净土探微 第三章 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
第一节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梵名为Amita—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作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略称弥陀。梵语amita,意译无量。另有梵名Amitāyus,音译阿弥多廋,意译为无量寿;梵名Amitābha,音译阿弥多婆、阿弥亸皤,意译无量光。 关于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阿弥陀佛经》上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这就是说,阿弥陀身上的光明,无有限量,能照耀至无边的世界。不论任何事物,如山崖峭壁,均不能遮障阻碍其光明;阿弥陀的寿命及极乐世界人民的寿命,皆无量无边,极其长久而无法计算。历代的佛教大师及学术界学者根据《阿弥陀佛经》所述阿弥陀的涵义,而将阿弥陀佛解说为“无量光”、“无量寿”。一佛而有不同义之二名,为其他诸佛所未见。又于《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佛经》、《维摩诘经》等早期经典中,亦仅有阿弥陀之称号,故推知无量寿、无量光之称号,系后代依其名之原义所立。另据《平等觉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称赞净土佛摄授经》等载,阿弥陀佛又号称无量清净佛,所在之世界称为清净世界、极乐世界。 我国译经史上,向来对梵文有五不翻译,阿弥陀佛便属五不翻译之列。因为阿弥陀有多种意义,亦可翻译为无量甘露、无量智慧、无量德行……因此,将阿弥陀译为无量寿、无量光,意义仍不完整,故保留阿弥陀之梵音。那为何将阿弥陀又译为无量光呢?据《大乘无量寿经》说:“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阿弥陀佛之光明,极其明亮、净美,若照到众生身上,令其身心柔软、舒适,并能出三恶道之苦。阿弥陀佛的光明非常之特殊,无有限度,任何菩萨光明,均不能与阿弥陀佛光明相比。所以,“佛告阿难:阿弥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句,或百千亿万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因此,阿弥陀佛“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观无量寿经》更详细地解说阿弥陀佛为无量光的意义说:“无量寿身佛,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光明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 这是净土经典说明阿弥陀佛修成无量光明的成果,用此修行成果所产生的身相光明,放射至虚空宇宙,接引其有缘众生,故“无量光”便成为阿弥陀的重要意义之一。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含摄深广修证真理,可以从佛典上对诸佛身相光明的解说中得到了知。《大智度论》中提到,诸佛身上光明分为数种。有平常众生能看到的光明,如释迦牟尼佛平常身体四周便会显现八尺圆光,即所谓“常光一丈相”。《杂阿含经》卷四十二说有一对夫妇,见佛身纯金色,圆光一寻。《增一阿含经》说:“世尊净如天金,如金聚放大光明……自归十力尊,圆光金色体。”阿罗汉在定中亦有显发圆光的记载,《增一阿含经》卷十九说:“漏尽阿罗汉,更不复受有,净如天金……。”原始佛教圣典中记载佛身上四周确实能放出一圈圆形光芒。大乘经典中更处处可见佛说法之前,放光动地。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又陆续从佛周身上下大放光明,以度众生。《八十华严》说:“一切诸佛,皆悉能放无数光明,其光平等。一一光明,有不可说光明网,以为眷属、普照一切诸佛国土……。一切诸佛,皆有无量常妙光明,不可说种种色相,以为严好,为光明藏,出生无量圆满光明,普照十方无有障碍。” 诸佛所有身相所出一切佛智光明,均佛菩萨的无尽行愿而产生,皆由佛菩萨往昔无尽三昧善根力而产生。佛平时身上的圆光,乃至从法性觉体中所产生之智慧光明,皆是在因地修持大悲行愿、六度万行圆满之后而产生的,从而说明了佛的身光与智光原是一体的。不仅佛的智光圆满、平等,就是佛的身相光亦是圆满、平等,故而《大智度论》说:“诸佛光明,由佛心力而发,遍照十方,没有灭亡之时。”并且说,诸佛周身均有一圈圆光显现,当佛不特别入无量三昧时,恒由心力放射常光(身光)。一切诸佛常光无量,常照十方世界,释迦牟尼佛神通、身光无量,亦应十方世界有缘众生之机所感,或现常光一丈相,或现常光百丈、千丈、万丈、亿丈,乃至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佛国世界。释迦牟尼佛的身光之所以在五浊恶世,显现一丈光明,那是因为娑婆世界众生少德少智,薄福钝根所致。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必应机所感,显现无量身光,适时度化有缘。事实上,诸佛初生时、成佛时、初转法轮时,皆放光明,遍满十方世界,只是众生福慧浅簿,双目之业不堪受光盛之明,故不见佛光。由此可知,诸佛度化众生的无量身光、智光,势心随着与有缘众生适时需求而应机示导,随缘显化。因此而有诸应化身佛应机化众,其迹影现佛国世界,产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远或近的智光、身光度化差别。 阿弥陀佛同诸佛一样经历菩萨七地而完成佛智光成果,可以说是代表诸佛成为无量智光明的圆满成就者,由此便可了知《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光明为十方诸佛中最第一者,乃是一种方便说。《华严经》说,唯有宿世随佛共同止、住,共同成就佛道因缘,具有深厚善根、培植深厚清净业行的利根众生,才能在某种修行因缘成熟下,与佛清净光明的大定慧力相应,见到佛的自在光能力用。平时的凡夫众生,其业行与佛菩萨从无数劫以来,在修证佛法的历程中,所凝聚成的无穷的慧炬光芒而释放出来的不可思议的接引道力,相差太远了。当然就不能感受到佛的自在光能力用。此即说明了佛菩萨早已转换其在最初仍是凡夫身时,所拥有的自身四周所投射出复杂、黑暗、自私、凶暴贪嫉之光波,成为高尚、清净而具有高度精神频率,高度超越三界众生磁能不可思议的另一层的磁性光芒。 阿弥陀佛便是以此修行而达成纯一、净洁的紫色光芒,而产生无尽的导射作用,穿越层层宇宙时空,导射到无际的虚空世界,与有缘众生心念所投射往生的磁光相感应。据朱文光编译的《生命的神光》所说,紫色的频率最高,所以一切圣贤乃至佛菩萨和神仙,他们身上的光芒是紫色,而且光芒的厚度很长。紫色的光芒是正极。用人体磁场学的观点讲,经过禅定的修持,可以转换成具有高度精神修养的紫色磁光,是绝对可能的。故尔阿弥陀佛无量光明不是一种神话,从其身相放射无量光明遍照宇宙中其有缘的念佛众生,加持他,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此即是阿弥陀直译为“无量光”重大意义之源由。 何以又将阿弥陀直译为“无量寿”呢?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寿命之长久,实无法称说,无法计算。在《大乘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说:“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寿万亿数。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无量寿经》记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十三愿说:“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十五愿又说:“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便是以本愿思想来解释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的原因。 佛身有三种:化身、应身、报身。而佛的化身寿命有量有尽,法身寿命无量无尽。若菩萨过去修行时,发愿要在五浊恶世成佛,便会应其本愿,在五浊恶世成佛;若菩萨在过去修行时,发愿要在净土成佛,便会应其本愿在净土成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过去修行时,曾经发愿要在五浊恶世成佛,广度浊世中罪业深重的众生,故释迦牟尼佛应其本愿,在娑婆世界成佛,在短短的八十年后随着众生共业因缘入灭了。而阿弥陀佛便是在宿世修行时,发誓要在净土世界成佛,寿命无量。故阿弥陀佛随其宿愿所感,在极乐世界成佛,获得不可思议的殊胜佛身,寿命无量。当知这亦是方便说法。 《涅盘经》说释迦牟尼亦有他成佛的净土世界,被称之为“无胜世界”。由此可知,不仅阿弥陀佛有其度化之清净世界,寿命无量,乃至每一尊佛均有其清净世界本愿度生因缘,寿命无量,及秽土世界的本愿度生因缘。《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说:“释迦牟尼如来、应供等正觉,能为难事,舍净妙国,以本愿力,兴大悲心,于簿德少福,增贪恚痴,浊恶世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为说法。”《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解释释迦牟尼佛在净土的无量寿命说:释迦牟尼佛八十涅盘,是方便示现,其实释迦牟尼佛的寿命,与东方庄严世界的照明庄严自在王如来同寿。《金光明经》也说,释迦佛陀寿命不能计算,百千亿劫无有穷尽。这些均说明不仅阿弥陀佛在净土的寿命无量,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在其净土度生之寿命,同样无量无尽。 为何每一尊佛在净土中之寿命皆是无量无尽呢?《大智度论》卷九十说:“随意寿命者,菩萨得无生法忍,入如幻菩萨道,能一时变化作千亿万身,周遍十方,具足行一切菩萨道;处处国土中,随众生寿命长命短而受其形。如释迦牟尼佛,于此国土寿命百年,于庄严佛国寿七百阿僧只劫。”倘若修行者在无量劫中,深修定慧,实践救生,济生的菩萨悲愿,而仍感得短命报,不能获得天寿无量,或不能应其善业所感,生在众生长寿的共业世界,则不符合业力与因果的原则,种善因不得善果,种恶因反而得到善果,那应因果与业力的理论则不能成立。由此可知,阿弥陀佛之所以寿命无量,必有他宿世修行的因缘,就是从无量修行,引渡宿世有缘众生,于久远劫以来,共同交织、融摄成不可思议的业网,从而形成无量寿命的度生佛寿。阿弥陀佛在净土寿命的变化,亦是决定于净土众生应到达某一阶段的度脱因缘而转变的。故尔《无量寿经》中说:“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阿弥陀佛的寿命浩浩渺渺,无穷无极,谁能信知?唯佛知耳!因此而将阿弥陀直译为“无量寿”。 阿弥陀佛一佛二名号,而在藏传佛教中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乐福,则皈依无量寿佛。密教中,以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种子为□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其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闭目,身着轻衣,跏趺坐于宝莲上,法入定印。其种子为□,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初开之莲花。在汉传佛教中,阿弥陀佛为净土门之教主,迄今仍然有极乐世界说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被称为接引佛。阿弥陀佛以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共称为“西方三圣”。 第二节阿弥陀佛因位修行四十八愿 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说,久远之昔,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了无量的众生得道之后,才进入涅盘。接着有光远、月光、栴檀香等五十二位如来相继出世,于济度众生之后灭度。其后,世自在王佛出世(梵文楼夷亘罗Loke svara,或楼枳嗢啰罗罗惹Lokesvārajā的意译,亦称世饶王佛)。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位国王听闻佛法,非常欢喜,随即发大菩提心,舍弃国王之位而出家,名法藏(昙摩迦留Dharmākara之意译。dhar-ma,法的意思;ākara有含摄、蕴积、出生、无尽等意思。“魏译”为法藏,“唐译”为法处,“宋译”为作法,“汉译”为昙摩迦留、法宝藏,“吴译”为昙摩迦。解释为一切法皆蕴蓄不故。是阿弥陀佛因位时出家修菩萨道时,世自在王佛为他取的名字)。他才智超世,在世自在王所,顶礼世自在王佛,右绕三匝,长跪,合掌,而以偈颂叹赞佛德。偈曰: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如来容颜,超世无伦。正觉大音,晌流十方。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功德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无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士,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哀愍,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法藏比丘说完偈颂,对世自在王佛说:“世尊!我发无上大菩提心,希望世尊教我,为我说明诸佛净土功德庄严。我将修行,选取最殊胜清净的佛国,广大无边之清净妙土。并让我于世很快开悟正觉,能拔出诸众生生死苦难的根源。” 世自在王佛因为听了法藏比丘的偈颂,推知法藏比丘提出自己早已知道的问题来发问,因此说:“法藏比丘,您所欲修的行以及佛国土之庄严,您应该都已知道,何以再来问我呢?” 法藏比丘向佛说:“这个道理又深又广,以我的程度是无法知道的。希望世尊,为我广说诸佛如来建设净土本因的修行。我将依照所教努力修行,圆满现实愿望。” 世自在王佛了解法藏比丘的志趣高远,不可动摇,即为他说法:“比如一个人,用斗来量海水,经历了很久的时间,如果他不厌倦,继续下去,最后海水也会被汲干,而取得海底之妙宝。人如果立志,力行求道,遇到任何困难,皆不退缩,则必能够实现愿望。您应该如此努力。”于是,世自在王佛,述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国的优劣,与住众人天的善恶,又随应法藏比丘的希望,显现出清净佛国,在其眼前,令他得见。 那时,法藏比丘闻世自在王佛所说清净佛土、又在眼前拜见,于是发起超越三世诸佛无上殊胜之大愿,他心中平静,对建立净土的志愿,亦无所着,完全自然的志愿,世间无物能及。如此经过五劫的长时间,亦无欠缺地圆满思维,选取了能建立庄严净土之因的清净行。 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选取了诸佛国中最殊胜者,与建立所需修行中最优秀的修行方法。五劫中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已完毕,又参诣世自在王佛,顶礼佛足,绕佛三匝,合掌而坐,向佛说道:“世尊,我已经将诸佛国土及庄严佛国之行,选择出来了。” 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说:“把您所选择之愿说出来,现在正是个好机会,让一切大众得闻,使他们发起大菩提心,给与法悦,并能令在座之菩萨众,因闻汝之修行与发愿,以之为缘,而成就无上大愿。” 法藏比丘说:“愿大众,仔细听取我所发起之愿,将一一详细说明。”于是,法藏比丘在世自王佛面前,发下了四十八本愿: 1.无三恶趣愿,又作自国无苦愿、永绝三涂愿、令国无恶趣愿、无苦苦愿、国土严净无诸恶趣愿。即愿佛国中无有三恶道之重苦。 2.不更恶趣愿,又作命终不向他国受苦愿、命终复不更恶趣愿、无坏苦愿、无恶趣愿、有情命终辗转增上愿。即愿生佛国中之人天,于寿终后得往生他方,而不复没入三涂恶道。 3.悉皆金色愿,又作真金色身愿、色齐等愿、得身乐愿、身皆金色愿、所化成就真金色身愿、所化成就紫磨金色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身皆金色。 4.无有好丑愿,又作形无好丑愿、色齐等愿、得身乐愿、有情容颜均等无差别愿、无好丑别愿。即愿佛国中人民之形色均为一类,而无人天、美丑等差别。 5.宿命智通愿,又作令远识宿命愿、得宿命乐愿、宿命通愿、宿命证明照了往事愿、宿住能忆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得宿命通,了知过去因缘。 6.天眼智通愿,又作令天眼彻视愿、得天眼乐愿、天眼证明遍见诸方愿、令得天眼通愿、必得天眼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得天眼通,能见十方佛国而无有障碍。 7.天耳智通愿,又作令天耳洞听愿、得天耳乐愿、令得天耳愿、天耳远闻愿、天耳通愿、天耳远闻诸佛法音愿、自得天耳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得天耳通,能闻十方诸佛之法音而受持。 8.他心智通愿,又作明鉴他心愿、得他心乐愿、他心悉知愿、他心通愿、得见他心愿、他心智证遍知众心愿、见他心智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得他心通,能遍知众生心念。 9.神境智通愿,又作令神足迅速愿、令得神足愿、神足通愿、神足智通愿、得神足乐愿、神足随意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得神足通,于一念即可至十方佛国。 lO.无有我想愿,又作漏尽通愿、令不起漏染愿、无贪着愿、得漏尽乐愿、得漏尽通愿、离诸妄想我我所等愿、离诸妄想愿、不起想念贪爱身愿、无贪着身愿、离诸妄想萨迦耶等愿、不贪计身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皆不起贪爱其身之想念。 11.住正定聚愿,又作令住正定聚愿、住正定必至菩提愿、漏尽位愿、必至灭度愿、证大涅盘愿、无上涅盘愿、往相证果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住于正定聚,以至灭度。 12.光明无量愿,又作胜光明愿、光明遍照无数佛国愿、自身光明无限愿、光色愿、佛光无限愿。即愿佛(指阿弥陀佛)之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佛国而无有障碍。 13.寿命无量愿,又作得寿久住愿、寿命无穷难可测量愿、自身寿无限愿、长寿愿、佛寿无量愿。即愿佛之寿命无量,而利益众生亦无尽。 14.声闻无数愿,又作摄多眷属愿、摄眷属愿、声闻无量愿、众无限愿、眷属圣者无数众多愿。即愿生佛国中之声闻无量无数。 15.人天长寿愿,又作寿命长远愿、寿无限愿、眷属长寿随愿自在愿、人天长寿愿、得长寿愿、人寿无量愿、眷属长寿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寿,其寿命除由本身愿力外,皆无限量。 16.无诸不善愿,又作眷属善愿、众无恶愿、离诸非爱不善音声愿、离诸不善愿、远离不善愿、离讥嫌愿、天人远离非爱音声愿、不闻恶名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不闻一切不善之名。 17.诸佛称扬愿,又作诸佛同赞名字愿、十方诸佛称赞我愿愿、诸佛称叹愿、为诸佛赞愿、诸佛称名愿、摄法身愿、诸佛咨嗟愿、往相回向愿、撰择称名愿。即愿十方诸佛扬弥陀之名号。 18.念佛往生愿,又作摄取至心欲生愿、摄上品愿、十念往生愿、诸缘信乐十念往生愿、闻名信乐十念定生愿、本愿三心愿、至心信乐愿、往相信心愿。即愿十方众生,若至心信乐欲生佛国,乃至发往生之十念,则悉得往生。此愿为四十八愿中最重要者,故有愿王、王本愿之称。 19.来迎接愿,又作摄取修德欲生愿、摄中品愿、临终现前愿、圣众来迎愿、行者命终现前导生愿、临终迎接愿、来引接愿、现前导生愿、修诸功德愿、至心发愿愿。即愿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佛国,则临终时,佛与圣众必现前接引。 20.系念定生愿,又作摄取闻名欲生愿、摄下品愿、闻名系念修福即生愿、闻我系念修善定生愿、三生果遂愿、欲生果遂愿、植诸德本愿。不果遂者愿、系念我国愿、至心回向愿。即愿十方众生,闻佛名号,系念佛国,将诸功德至心回向,欲生佛国,则果愿必遂。 21.三十二相愿,又作令具诸相愿、具三十二相愿、众生满德愿、所生报愿、满大人相愿。即愿生佛国中之人天,悉具三十二相。 22.必至补处愿,又作摄他国菩萨愿、令至补处愿、菩萨究竟一生补处愿、一生补处愿、还相回向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来生佛国,除其本愿自在所化外,余皆必至一生补处。 23.供养诸佛愿,又作令奉遍诸佛愿、食顷遍侍恒沙诸佛愿、承力供养愿。即愿佛国中诸菩萨悉承佛力,得于一食顷即遍至十方佛国,供养诸佛。 24.供具如意愿,又作所求供具皆顺意乐愿、所求供养具如意愿、供物如意愿、供养如意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于供养诸佛时,所欲求之一切供养具(物),皆如意现前。 25.说一切智愿,又作说法如佛愿、说一切智如佛愿、菩萨说法顺一切智愿、说法慧胜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顺佛智而说一切智。 26.那罗延身愿,又作令得坚固身愿、得那罗延力愿、具德金刚那罗延身愿、得金刚身愿、悉得金刚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得金刚那罗延身。 27.所须严净愿,又作令物严净愿、殊秘珍彩严饰绝妙愿、严净无量愿、万物殊妙愿、物绝伦愿、光色特妙愿、万物严净愿、国土难量愿。即愿佛国中之一切人天、万物,皆严净微妙,形色特殊,即使得天眼者亦不能辨其名数。 28.见道场树愿,又作道场高胜愿、知见道树愿、菩萨皆共见道树愿、令见道树愿、少功德者增上愿、知见宝树愿、懈慢净土愿。即愿生佛国中之菩萨,乃至少功德者,皆能知见道场树之无量光色及高广。 29.得辩才智愿,又作四辩无碍愿、持经必得辩才智愿、辩才智慧愿、诵佛经法愿、受法令得辩慧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受持讽诵经法,而得辩才智慧。 30.智慧无穷愿,又作慧辩无量愿、辩才无穷愿、菩萨智辩无滞无尽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智慧辩才无可限量。 31.国土清净愿,又作形色功德愿、国土光色彻照愿、国界严净愿、净如明镜照十方愿、国土如镜彻照十方愿、土如明镜愿、得见十方愿。即愿佛国之土清净如镜,照见十方诸佛世界。 32.国土严饰愿,又作宫殿宝饰愿、庄严功德愿、众宝妙香合成宫殿愿、严净奇妙愿、香熏十方愿、妙香合成愿、杂物香熏愿。即愿佛国中之万物,皆由无量杂宝及百千种妙香合成,而闻其香皆修佛行。 33.触光柔软愿,又作光明摄益愿、光普益愿、光明触身得胜柔软愿、光明柔软愿、蒙光获利愿、光触灭罪愿、摄取不舍愿。即愿佛之光明,照触十方世界众生,令得身心柔软。 34.闻名得忍愿,又作音声摄益愿、得无生忍益愿、闻名必得无生法忍愿,得深法忍愿、名普益愿、法忍总持愿、听我名字证无生愿。即愿十方世界之众生,闻佛名字、证无生法忍及诸深总持。 35.女人往生愿,又作无有实女人愿、令离秽形愿、女人闻名者得离女益愿、远离讥嫌愿、闻名发心转女成男愿、变成男子愿、女人成佛愿。即愿十方世界之女人,闻佛名字,发菩提心,则命终后不复受女身。 36.常修梵行愿,又作闻名者修行不退益愿、闻名梵行皆证正觉愿、令梵行愿、闻名梵行愿。即十方世界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寿终后常修梵行以成佛道。 37.人天致敬愿,又作闻明修行得他敬益愿、闻名修行众所敬重愿、令成尊德愿、作礼致敬愿、闻名爱敬愿。即愿十方世界诸菩萨,闻佛名字,则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亦皆致敬。 38.衣服随念愿,又作天人受乐愿、衣服自然愿、应法妙服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欲得衣服则随念而至。 39.受乐无染愿,又作唯受众乐愿、乐如漏尽愿、受乐无失愿、常爱快乐胜如漏尽愿、自然漏尽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所受之快乐如漏尽之比丘。 40.树中见土树愿,又作随意得见十方国土愿、照见十方益愿、随意照见愿、普见佛土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随意得于宝树中照见十方无量严净之佛土。 41.诸根具足愿,又作诸相貌愿、闻名令得端严报愿、闻名至佛足诸根愿、具足诸相愿、闻名具根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菩萨闻佛名字,则诸根具足而无有缺陷。 42.住定供佛愿,又作得三昧益愿、止观俱行愿、闻名令得清净解脱三昧愿、听名得净解脱静虑愿、定慧俱行愿、解脱三昧愿、闻名得定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住于清净解脱三昧,于一念顷,可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其定。 43.生尊贵家愿,又作化物高贵愿、生尊家益愿、闻名死后生尊贵家愿、必得尊贵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寿终后得生尊贵之家。 44.具足德本愿,又作福智双修愿、闻名修习满足德本愿、闻名贵家愿、修行具足益愿、闻名具德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欢喜修菩萨行。具足诸德本。 45.住定见佛愿,又作常见诸佛益愿,闻名令得普等三昧愿、普等静虑常见诸佛愿、常见诸佛愿、不离诸佛愿、普等三昧愿、闻名见佛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住于普等三昧,常见一切诸佛,直至成佛。 46.随意闻法愿,又作闻法自在愿、随意得闻所欲闻法愿。即愿佛国中之菩萨,各随志愿而闻法自在。 47.闻名不退愿,又作听名即至得不退转愿、加力不退愿、得不退转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至不退转。 48.得三法忍愿,又作自力不退愿、闻名得忍至不退地益愿、听名得忍诸法不退愿、至三法忍愿、得诸地忍愿。即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三法忍,于诸法不退转。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之后,又再说偈颂立誓,这被称为“三誓偈”或“重誓偈”,偈文如下: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闻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闭塞诸恶道,通达三趣门。 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人,当雨珍妙华。 法藏比丘诚恳发愿与说偈完毕,即时三千大千世界随之起了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使地上华丽似锦,自然美妙之音乐嘹亮响起,空中有声,赞言:“汝决定得无上之佛果。” 法藏比丘诚谛之心不虚,依超世殊胜之大心,愿入大寂定。开始从事一切苦难之修行。他为了圆满完成四十八愿与三誓愿,以一向专念之志,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之间,在意业上不起三毒烦恼,在身业上敬上慈下,在口业上皆用善语,完成了超过诸菩萨之修行,在修行的道场积植无量功德,成就极乐世界而成佛,其国土名为安乐。 法藏比丘立本愿而成佛,本愿思想故为佛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这在前述《本愿思想》一节中已经提到了。四十八愿文作四十八本愿、六八弘愿、六八越世本愿。日本僧人源空以四十八愿为阿弥陀佛由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所撰择摄取之大愿,更称为撰择本愿。盖阿弥陀佛之本愿,与《无量寿经》诸译本及梵本中所举之愿数、愿文等,则互有出入,可分为二十四愿与四十八愿二大系统:(1)二十四愿为《大阿弥陀佛经》(吴译)、《平等觉经》(汉译)所举。(2)四十八愿为《大无量寿经》(魏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译)、《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等所举。此外,尚有《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宋译)举出三十六愿,《梵文无量寿经》举出四十六愿,西藏译《无量光庄严大乘经》则举出四十九愿。其中魏、唐二译相同,而以魏译较为完整,所以佛教界大德多以魏译作为分类科判。 慧远大师与憬兴大师以三愿配当对四十八愿进行分类,慧远所分三类为:(1)摄法身之愿,即有关自己佛身之愿,系第12、13、17愿;(2)摄净土之愿,即有关净土之愿,系第31、33愿;(3)摄众生之愿,即有关救度众生之愿,除开前二类所属之愿,其余之愿皆属此类。憬兴所分之三类与慧远大师所分之三类仅类别名称不同而已,其他则完全无异。即求佛身之愿、求佛土之愿、利众生之愿。 善导大师以一愿结归来对四十八愿进行分类。虽是一样的三分类法,但与本愿的配当则完全不同,而是以三愿各各结纳四十八愿。他认为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可以视为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结归摄法身之愿:“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字,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玄义分》)。结归摄净土之愿:“四十八愿由庄严起”(《礼赞》)、“弥陀本国四十八愿”(《序分义》)。结归摄众生之愿:“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散善义》)、“一一誓愿为众生”(《般若赞》)。从这些文句可以明显看出善导大师采用的是一愿归结法。 亲鸾大师是以真假分判来对四十八愿进行分类的。在某些地方,他亦使用三愿配当法,或采用一愿归结法,但他还是有其独特的分类方法,他在《真佛土卷》说:“然就愿海,有真有假。”故而亲鸾大师把四十八愿分为“真实本愿”与“权假本愿”,真实之愿为:第11、12、13、17、18、32、35愿。权假之愿为:第19、20、28愿。其余或属真,或属假。 四十八愿分类大约如上,释尊说法时,各愿前后顺序又是如何?虽然不能有明确的顺序,但大体上可以说:初十六愿为众生拔苦与乐之意,次十六愿为摄受众生之意,后十六愿为叙述种种利益之意。这四十八愿是法藏比丘未成佛前,在成佛因种的位阶(因位)时所发的本愿,叫因愿。第11、18因愿就是这样来的。以后法藏比丘就是根据无上大愿而修行,得佛果,成就了因愿的结果。如第11、17愿的成就。所以研究四十八愿时,要把因愿与成就对照起来,才能了解其中深意。同时,对“三誓偈”亦不能忽视,十一行偈颂中只有前三行才是所谓“三誓”,是总摄四十八愿的纲要,誓在解除众生的疑虑。后八行是跟从前八行而叫做“三誓”的。这“三誓偈”的意义有三: 第一,为显示“超世之大愿”。四十八愿虽皆出于阿弥陀佛大悲心的誓约,但并未明白显示是“超世无上的本愿”。因为将四十八愿一一分开来看,在诸佛的誓愿中,亦是常有的,而看不出阿弥陀佛独有所誓殊胜之处。所以在这“三誓偈”第一就说“我建超世愿”,指出四十八愿看起来与诸佛誓愿并无差别,而实际上其深意是大不相同的“超世之大愿”,是诸佛不共的誓愿。 第二,为了显示他力回向之义。如果仅就四十八愿而言,他之回向之义并不明显,所以更在此偈中,阐述“不为大施主”、“为众开法藏”等语,显示净土往生之因,完全是如来他力回向的。 第三,为了请求现瑞证诚。在四十八愿中,一一愿皆有“不取正觉”的誓言,用意在于扫除众生疑虑。众生之疑心太深了,只是以四十八愿恐怕不能满足其心,所以再说偈语,请求天地之奇瑞来证明其真实的旨意。 第三节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自从成佛以来,到现在已历经十劫了。所成就的净土,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名为极乐世界。又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净土,或者安养净土、安乐国。阿弥陀佛在彼教化众生,现正在极乐世界宣说佛法。彼土何故名极乐呢?《阿弥陀佛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生、老、病、死四苦,也没有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以及其他种种的苦,但受诸多快乐,获彻底的解脱。 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国土大地由整块的琉璃结成,由黄金铺成道路,光明透亮,灿烂辉煌。天雨香华,时时不断,洒满大地,颜色鲜美,恰似地毯。树木成行,排列整齐,而这些树木,全是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等宝物装饰而成。树枝上又挂满了珍珠罗网,每个珍珠闪烁的光芒,都能把无量世界照在其间。清风徐徐,树木轻轻地摇动,时而发出清脆的声音,自然成曲成调,香气郁郁,世间的栴檀无法比拟。飞鸟和鸣,宛转歌喉,却是梵音吹赞,入耳清彻,心悦而清净在。顺着树行,更有次序的七宝栏杆围列着宝池,流水淙淙,亭台阁榭,点缀其间,种种庄严,与黄金大地,宝树林木互映光辉,十分壮丽。 极乐世界的宝池处处可见,池中充满清净润泽的八功德水。也就是说池里十分特别,有八大殊胜之处:一、水的澄净像琉璃,不像世间的水浑浊;二、水温舒适,不冷不热,不像世间之水,酷暑熏蒸,寒冬冰结;三、味道甘美,不像世间的水有涩有咸;四、水质轻软如云烟,不像世间的水有强拒力;五、光华润泽,不像世间的水黯然无光;六、性极温和,平静无波,不像世间的水,汹涌澎湃,冲防破堤;七、除饥解渴,不像世间的水,多喝胀腹;八、饮之诸根得益利养,心增善根。据说在水里沐浴,池水能随意而深浅,随意而凉热。一池之水,千变万化。池水缓缓流动,发出种种声音,恰是奏出之悦耳歌曲,随意而演奏、随意而停止。池中时时散发出幽香的气息,甚过兰汤花露。池底无有泥渣,却是金沙铺成,踏之其软如棉。满池的莲花,大如车轮,青色莲花发出青光,黄色莲花发出黄光,赤色莲花发出红光,白色莲花发出白光,莲花发出的各色光明,如雨后的虹霓,照耀虚空,美丽壮观的光明伴着莲花散发高洁的芬芳,使佛国世界更显得光明、清凉。 极乐世界的虚空,不落雨雹,不降霜雪,按昼夜六时降落曼陀罗花,五色缤纷,香气馥郁,落地而次序铺成各种花纹的地毯。天空中飞翔着白鹤、孔雀、鹦鹉、舍利鸟、迦陵频伽鸟、共命鸟等奇妙的鸟类,这些鸟发出优雅和谐的声鸣,流畅地演诵着佛道修行正法三十七道品的义理。这些鸟不是娑婆世界那样的众生,由于罪报而出生的,因为极乐世界没有由业因所感的三恶趣,甚至连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之名称也没有,当然更没有三恶道之实体。这些鸟都是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欲宣说法音,才以不可思议力变化出来的,也就是由慈悲心中变化出来的。除了鸟声演唱佛法外,还有风声亦会唱赞佛的功德,演唱佛法。微风轻轻地吹动行树,以及垂着宝铃的罗网时,枝叶微笑,玉铃发出清脆微妙的声音,犹如天籁,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自然地心生念佛、念法、念僧,感念三宝之功德。 极乐世界之衣、食、住、行四事自在。据《无量寿经》说:“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食闻香,意以为食,自然满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释迦牟尼为了要世人了解极乐世界的殊胜,要阿难尊者用世间的乞丐来和帝王相对比,阿难说:“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诤,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人,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令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阿难尊者对比之后,释迦牟尼佛说:你说得很对。但是像帝王这样的人,在人间虽然尊贵,容貌美好,若与转轮圣王一比,他就显得低劣,就像乞丐站在帝王面前一样。而转轮圣王固然威仪堂堂,优胜称得上是世间第一,但与忉利天王相比,则又同样显得丑陋,相差万倍了。但是忉利天王与第六天王相比,相差又是百千亿倍。如果拿第六天王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相比,那光明庄严的容貌又差多了,百千亿倍,无法计知。净土的圣者,就是这样的美好。 接着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人天,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阿弥陀佛以大慈悲凝集而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散开而显现三世十方诸佛,来引度众生,其心则完全在于哀愍众生常没苦海。他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一起引渡众生。众生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是正定聚的机类,因为彼净土没有邪定聚或不定聚的机类。十方众生念信阿弥陀佛,念佛名号,发心愿往生极乐世界,就会得到西方三圣的接引,即被摄于阿弥陀佛的光明中,得到了应往生的利益,而人不退转位。 西方极乐世界是理想的国土,其具体的精神,却完全是释迦牟尼佛的发露。此种精神又由大乘佛教推广到十方诸佛,皆可成就。十万亿佛土的大愿主阿弥陀佛,就是当前佛教广大信徒所想往、追求的愿望。净土信仰的含义很深,将此信仰落实到佛教徒的日常生活,落实到广大信众的生命实体,却是从印度传入到我国后,始成为事实,始成为真正的可能,这便是净土思想在我国东晋时代的起源。若说净土宗的历史,亦即由此开始,经过1500余年的宏扬,家家观音,户户弥陀,也成了中国大乘佛教信徒的精神砥柱。 十方诸佛各有其净土,而中国大乘佛教徒首推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传说,释迦牟尼佛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万年。万年之后,经典灭尽,佛陀特留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住世。佛陀为何留此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住世呢?因为未来劫中的众生将处于刀兵劫难之中,人寿只有十岁,身长不过二肘。人心恶毒,嗔恚炽盛,人类互相残害,已经没有人去学习现在的三藏经典,以及戒定慧三学等解脱佛法。即使心稍存善根者,亦生厌恶娑婆世界之三灾五浊劫难之念。当其知道阿弥陀佛教法,尚知念佛,愿生西方。因佛陀已预知未来刀兵劫中尚有与阿弥陀佛有缘众生处于劫难之中,应当以净土教法得度,故特留净土经教,在万年之后刀兵劫中利益众生。刀兵劫难之后,人心渐渐开始厌恶战争,相互怜愍,相互关怀,慈悲之心渐次增长。直至人的寿命增加至百岁之时,有许多阿罗汉,仍以释迦牟尼佛的三藏教法教化众生,此时佛法渐渐兴盛,人心思善。当寿命增加到六万岁末,七万岁初时,阿罗汉们集聚于佛陀舍利塔前,恭敬供养顶礼,于涅盘前对众生最后开示说:“我等已依释迦牟尼佛所留遗法住世因缘,尽度有缘众生,现在世尊于此娑婆世界遗法度世因缘,已经灭尽。我等责任已了,今入涅盘。”说完之后,众阿罗汉全部即时证入无余涅盘,佛陀舍利塔便陷入地中。从那时起,释迦牟尼佛所宣讲之无上正法不再出现于娑婆世界。自是以后,在此娑婆世界里,又有数万缘觉圣人相继出世,那时人寿八万岁。当这些缘觉群支佛相继涅盘后,弥勒菩萨在此娑婆世界度导众生因缘已经成熟,亦即弥勒净土开始显现之时刻。 在弥勒出世这段时间,仍为众生宣扬净土经教,致使无数与阿弥陀佛有缘众生皆能求生净土。如此辗转经过贤劫千佛出世及未来千佛出世,诸佛均为众生宣示净土经法,劝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十方诸佛皆称赞阿弥陀佛净土功德,劝生西方净土。因此之因缘,大乘经典处处说只要于阿弥陀佛尚未灭度前之无量寿命利益众生期间,凡十方世界有佛出世,皆一定会对与阿弥陀佛有缘之众生,特别推荐净土法门,劝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净土行者亦认为,阿弥陀佛于无量寿命之佛寿度导众生期间,与十方世界有缘众生之度化因缘深不可测,受到十方诸佛齐声赞扬,尤其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释迦牟尼佛才会在阿弥陀佛经里,无问自说的向众生开示西方极乐世界,劝生净土。此乃净土思想在世间宏扬的因缘。 第四节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当初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观世音菩萨是他的长子,大势至菩萨为他的次子。此两大菩萨,现在极乐世界,居阿弥陀佛左右,辅助阿弥陀佛,为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位。等阿弥陀佛涅盘后,正法住世,亦复无量劫。等到正法于上半夜灭尽,下半夜时,观世音菩萨就成佛,名普光功德山如来,佛寿与正法,亦皆无量劫;等至正法于上半夜灭,大势至菩萨将于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因此,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胁侍,辅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此一佛二菩萨,世称“西方三圣”。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名为阿缚卢枳底湿伐罗(Avalokitesvara),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新译为观世自或观自在。据说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正法名如来,故称观音古佛。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倒驾慈航,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左辅,又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之良弼,遍十方微尘国土,度二乘六道众生,共生极乐。故尔,在我国故有“家家弥陀佛,人人观世音”的口号流传。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意义,有二种解释:①《楞严经》卷六所说,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而促成杀盗YIN妄的恶业,再受轮回生死的苦报,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②《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的称念观世音圣号,观世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依观世音菩萨法门的自修而言,《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世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观世音为什么又名为观自在?乃是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底湿伐罗(Avalokitesvara)之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者“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太虚大师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是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生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 关于观世音菩萨,诸多的大乘经典中多有说到,而且不论显教、密教皆有记述,是显密两教共同重视的一位大菩萨。在中国汉传佛教中,《法华经•普门品》和《心经》,特别受到广泛地弘扬和诵持。《普门品》的内容,重在观世音菩萨的化迹示现,是对凡夫众生在现实生活中及实际苦难的救济;《心经》则是为说明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空性,而证入究竟理体,发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藏传佛教中,佛教徒相传他们的民族是由观世音的化现所生,历史上的名王、王妃及高僧,也都传说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班禅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达赖喇嘛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相信世界如一朵莲花,拉萨即在莲花的中心,布达拉宫之得名,是由梵文补怛洛迦(Potalaka)而来。在藏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民间家喻户晓的就是观世音菩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认为持诵“六字真言”的功效,大得不可限量。根据佛典的记载,以及后来的示现而言,对观世音菩萨有多种的记载,择要介绍如下: 《悲华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将继承阿弥陀佛佛位的大菩萨。他是阿弥陀佛因地之时,做转轮圣王之际,是千子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眗,出家后号观世音,他将在阿弥陀佛后成佛,号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那时他的国土叫做“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 《大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以及《观世音受记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阿弥陀佛的胁侍,常住于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师,并辅助阿弥陀佛之教化。《观无量寿经》说,观世音菩萨于宝冠中,戴阿弥陀佛;若有众生愿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等圣众,来此世界,手持莲台接引众生。可见观世音菩萨的根本道场是西方极乐世界。 《华严经》中叙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识,便是参访的观世音菩萨。说在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那里住的一位菩萨,便是观自在。此山是在海上,山为众宝所成,遍山长满了花果树林,泉水池塘,也均极巧妙之能事。观世音菩萨在那里结跏趺坐,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聆听观世音菩萨宣说大慈悲法。 依《千手陀罗尼经》等记载,乃是过去世的“正法明如来”所现,他老早就是古佛,为度众生而现菩萨身,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也是方便的权现,而非他的根本道场。佛陀以全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界为体,观世音菩萨现菩萨身,在其密教中,已把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合而为一,认为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因相,阿弥陀佛是观世音的果德。所以修持弥陀净土法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与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功德,可以相辅相成。 观世音菩萨为广度众生,以三十二应身遍尘刹。据《楞严经》卷六说:“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圆缘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声,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彼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人身及国夫人身,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若根据近代发现《梵文法华经》,就又只有十六应身了,这些应化身的多少出入,不过是传诵及译者之间的详简增损而已,于观世音的慈悲化现没有影响,正可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然而,在观世音菩萨的图像中,多是以女身而示现,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呢?这是一般人常常会提出的疑问。实际上,观世音菩萨是个男子,《八十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中国的观音圣像,也总是大丈夫相的,唐朝以后,才有女相的观世音菩萨像出现。观世音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可以现种种现态的男子身,亦可现种种现态的女人身。推究起来,时时示现女身约有二个原因: 第一,专心多苦的众生为救济的对象。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很低,妇女的痛苦确实是多些。我想,观世音菩萨既以救苦众生为目的,当然要先救度苦难多的妇女,所以多示女人身,期与女人打成一片,然后以女人本身的痛苦,逐渐引导她们走上修学佛法的大道,以解除其痛苦而获得身心的解脱。 第二,妇女痛苦虽说比较多,但内心的柔和慈爱却又胜过男子,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示现女身,不过是把世间的母爱予以净化,扩大而成大悲。世间的母爱虽然很真挚,但范围非常狭小,而且其中还有杂质。例如,父母对子女有“养儿防老”的习俗,慈爱于无条件中而含摄有条件。菩萨的慈爱将世间的慈悲净化与扩大,慈悲一切众生,不是一分众生。希望以女人的身分,感化世间一般的女人。不要陷在狭小的母爱中,而应以母爱的精神,来慈爱一切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都能了生脱死,都能成等正觉。 观世音菩萨示现女相,也就是一种象征,而不是以圣像而为菩萨本身。如千手千眼观音像,也是一种象征手法,千手是象征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纵然全宇宙的众生在同一时间同时祈求观音菩萨,也能同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救济全宇宙的众生。千眼是象征观世音菩萨无限智慧,同时能知道全宇宙的众生,对其发出的各种不同祈求,也能同时决定各种不同的救济方法。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乃是表征菩萨的大悲及大智。至于千手千眼的来历,尚有种种民间传说,除其文学价值外,不必深究。然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世音菩萨,过去在千光王静住佛时,教他受持“大悲咒”后,观世音菩萨便发了一个大愿,他说:“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这大愿一发,果然生了千手千眼,实则这也是一种大愿力、大智慧的象征。 观世音菩萨在世应化众生,灵感无边。据说凡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者,大感大应,小感小应,绝无不应之理。据《观世音感应录》说,因感应之迹有:一、显感显应:如现生竭诚礼念,即蒙护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是也。二、冥感冥应:如果过世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护佑,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是也。三、冥感显应:如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佑是也。四、显感冥应:如现生竭诚礼念,不见护佑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是也。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如宿世曾种善根,今生亦竭诚礼念,显蒙护佑,转祸为福等是也。六、亦冥亦显感而冥应:如宿世曾种善根,今生亦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利益是也。正是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感应广大,故历代以来的佛教史传中,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灵感事迹,可谓俯拾即是,笔不绝书,此处就不赘述了。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梵名摩诃娑太摩钵罗钵跢(Maha-Sthāma-Prapta),意译作大势至或大精进。略称势至菩萨、势志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途,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 据《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力,拔三涂苦,得无上乐,故名大势至。”《思益经》说:“我投足一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得大势。”大是所证之法身,以法身竖穷横遍,故名大;势是能证之般若,以般若智内破烦恼惑,外伏诸魔怨,故名势;至是究竟义,即解脱德,以菩萨位邻极圣,证近于佛故名至。所以《悲华经》卷三说,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菩萨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菩萨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山如来。 大势至菩萨是以都摄六根,念佛法门而证道,他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妙觉;由念佛至成道的五十二个阶段。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菩萨于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即以念佛法门,而开示之。这超日月光佛,实际上就是阿弥陀佛。按《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佛,分十二号,阿弥陀佛一名,具十二光明;全归于阿弥陀佛一名,包含无遗。这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圆顿直捷,甚深切要。大势至菩萨于闻法后,严谨受教,精进修持,即由念佛而证得三昧。这便是大势至往昔发心修行之因缘与证得念佛三昧之来源。 唯此法门圆顿真捷,简便易修,胜过一切法门。所以在楞严法会上,当释迦牟尼佛向与会众问圆通时,大势至菩萨特别介绍了这念佛三昧法门。他说:“……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佛生忍。今于此世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故今摄此娑婆世界之念佛众生,归入净土。 关于大势至菩萨的形象,据《观无量寿经》说,这位菩萨的身量大小与观世音菩萨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就等于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所以大势至菩萨也名叫无量光菩萨。因为他一个毛孔的光,就与十方无量诸佛光明一样地广照无边。就像观世音菩萨以慈悲的光遍照一切众生一样,此菩萨以智慧的光遍照一切处,具有使众生脱离三途之苦的无上光明力量,所以大势至菩萨名号的意思,就是智慧的大势遍至十方。大势至菩萨的天冠上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能显现出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的长与宽。大势至菩萨的肉髻像红莲花,肉髻上有一个宝瓶,内里装着智慧的光明,用以济度一切众生。其他一切相好与观世音菩萨完全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大势至菩萨举足行路时,十方世界的一切都会震动,而当大地震动的地方,会生出五百亿宝化。一一宝华都显得高尚庄严,其庄严就像极乐世界一般。大势至菩萨坐下来时,首先本国七宝地面会一时为之摇动,然后逐渐扩展,下至金光佛国,上至光明王佛国都震动起来。上下两国土之间出现尘数般无数的三尊之分身,全部都云集到极乐国土,充塞整个空中,坐于宝莲花座上,演说甚深妙法,以渡济苦恼众生。 据《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载,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俱呈纯金色白焰光,右手执白拂,左手执莲花,大势至菩萨之形体略比观世音菩萨小。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位于观音院内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开合莲花,右手屈中间三指,置于胸前,坐于赤莲花上。密号持轮金刚,三昧耶形为未开敷之莲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