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弘一法师思想研究: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释昌莲) |
 
弘一法师思想研究: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释昌莲)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作者:释昌莲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宣讲。虽然他对戒律深刻地探索,但修持上,全力以赴修行弥陀净土法门,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民国初年,弘一大师弘扬南山律,躬身践行。戒律为三学之基,入道之本。不论修持何宗何派,皆以严持净戒为前提。今对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作一初探。 一、弘一法师力弘净土法门的时代意义 弘师教宗华严,兼学般若,对中国汉传佛教各宗平等看待,主张“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他在讲《佛法宗派大概》时总结: “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乃是随顺世间众生才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佛法便适应之有种种差别,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贵价者,而废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顿渐显密,能契机者即是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研习之,斯为善矣!” 强调择修法门须契理合机。法不契理,属外道邪见;法不合机,则徒劳辛苦。关于契理合机,他强调说: “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用力少而功效多。” 弘师于各宗中,认为唯净土宗“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末法时机。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代,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弘师曾依圭峰禅师所著《华严原人论》,判立如来一代圣教为五教:(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他认为“此五教从浅至深,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但若只修人天教,难以达到出世的解脱,因此他普劝行人兼修净土,正如他云“唯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今无论习何教者,如兼学净土法门,能获最大之利益。净土法门应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谓‘三根普被’也。”因为佛法的修持建立在“了生脱死”的基础,务须即世间而出世间方可。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人处水深火热中,个个肩负救亡图存的使命,佛教徒亦不例外。弘师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的确是冥阳两利的无上妙法。他曾作《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一文: “近印光法师尝云:飞机炸弹大炮常常有,当此时应精进念佛菩萨名号。不应死者,可消灾免难。若定业不可转,应被难命终者,即可因此生西方。以上法师之言,今略申说其意。念阿弥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现生亦有利益,谓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观世音名号,常人皆知现生获益,故念佛菩萨可避飞机炸弹大炮,决定无疑。常人见飞机来,惟知惧,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无益。惟有诚心恳切地念佛菩萨。于十分危险时,容易获感应。若欲免难,惟有勤念佛菩萨,危险时须念,平日亦须念。因平日勤念,危险时更得力。” 弘师认为在此危难之时,若依《心经》《金刚经》等所说,修空假中三观,则至为困难,我人仅可解其义,难以下手真实修持。即勉强修之,遇逆境亦不得力。故印光大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净土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他在结尾处云: “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也。此次与日本抗战,他处皆多少受损害,惟泉州安然。此是诸君念佛诵经之力,故能免一时之危险。但后患方长,不可安心,必须精进念佛菩萨,俾今生命终时,决定生西。乃是十分安全之道也。略说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至要至要。” 弘师禀承印老力修净土的教导,普劝一切行人修净土法门,他认为净土法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契诸佛之理,下亦随顺时机。其目的是即人天乘而修佛乘,即世间而得出世解脱,看似消极实则积极。 二、弘一法师的净土思想及其内涵 虽然弘一大师毕生践行净土法门,但关于净土方面的文字并不多见,只能略谈一二。 1.修学净土之人,应以“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为宗旨 弘一大师在讲《佛教之简易修持法》中谓: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也。在讲《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一文中,特举印老“注重因果”曰:“大师一生最注重因果,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大师无论见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弘师还强调净土法门亦以发菩提心为宗要,在《净土法门大意》一文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其文: “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 为令修净土者发起菩提心,弘师劝诫行人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广作社会慈善事业等。 “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菩提心者,自无此讥评)。” 从上可知,弘师要修净土者深信因果,一方面俾其严持净戒,另一方面说明净土法门建立在“净业三福”基础上,从而念佛为因,往生西方为果。 2、以求生西方为究竟归宿 修净土者,须以现生念佛及种种功德,悉皆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究竟归宿,万不可求来生。或因贪恋尘境,口虽念佛而不肯发愿往生,此为修净土者之大忌。务必唯弥陀是念,唯极乐净土是求。于十方佛土中,亦须只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因为他方诸佛净土皆依自力修持方可往生,而弥陀净土则兼仗佛力,于现生中无法断尽惑业者亦可“带业往生”也。弘师亦十分重视这点,常执般若慧剑斩除行人之不正确的见解,以俾其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他在《净土问辨》一文中,有问有答地甄别云: 问:菩萨应常处娑婆,代诸众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问:兜率近而易生,极乐远过十万亿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难欤? 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问:闻密宗学者云,若惟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至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 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问:有谓弥陀法门,专属送死之教,若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则往生东方净刹,岂不更善? 答:弥陀法门,于现生何尝无有利益,具如经论广明,今且述余所亲闻事实四则证之,以息其疑。一、瞽目重明;二、沈屙顿愈;三、冤鬼不侵;四、危难得免。 以上几番问答中,可窥见弘师发扬善导高风,秉承印老叮嘱,导一切行人以求生西方为究竟归宿,除此胜异方便之净土法门,欲于现生中了生脱死者,百千人中难得一二。 3,临终关怀,助念往生 净土法门的关键,在于确保临终一念往生西方。平日念佛工夫,主要为临终一念而施设。印老曾著《临终三大要》,弘师亦作《人生之最后》,分“病重时”“临终时”“命终后一日”“荐亡等事”“劝请发起临终助念会”等,略述梗概如下: 病重时,病人应早作遗嘱,然后将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此中,尤为强调病未重时,亦可边服药边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若病重时,病苦甚剧者,切勿惊惶,痛苦乃宿世业障。或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以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其人即将临终,其沐浴更衣,皆须随宜而为,不可强行而为。无论亡者,或坐或卧等姿势,毋须执著,亦应任其自然,不可勉强而为。尽量让亡者舒坦些,以免因生瞋恨发怒而堕落恶道。因为人将临终时,身体四大分散,痛苦非常,此时最易起瞋生怒。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净,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八小时后着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腕,不久即可活动,有如生人。殓衣宜用旧物,不用新者,其新衣应布施他人,能令亡者获福。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坟。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者。 荐亡等事,宜在“七七”日内举行,其法事应以“念佛”为主。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得利益,亦更因之增长。开吊时,宜用素斋,万勿用荤,致杀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出丧仪文,切勿铺张!毋图生者好看,应为亡者惜福也。“七七”以后,亦应常行孝道,以尽孝思。 如上是弘师关于“临终关怀,助念往生”的大概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他将“俭以养德”、孝慈之道等内容,完全含摄于临终关怀中,若对其父母做到临终关怀,助念往生,则是随顺佛道,孝敬父母。 4、摄心念佛,唯贵耳闻 当年弘师掩关念佛时,印老曾训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弘师秉此《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法》而执持名号,印老注重摄耳谛听,为“都摄六根”的下手方便处,强调口里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耳内佛声听得明明白白,里应外合,以二重圆通工夫成就念佛三昧。弘师在《劝人听钟念佛文》中透露了“摄心念佛,唯贵耳闻”的气息,屡经自己的亲身勘验而加以发扬。他的理论根据印光大师所谓“凡夫之心,不能无依,而娑婆耳根最利,听自念佛之音亦亲切”。他提倡听钟念佛者,鉴于“但初机未熟,久或昏沉,故听钟念之,最为有益也。”钟声堪破昏沉,似引磬之功能,有警觉作用,并且还能调试的当,缓慢适中。“初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难以确保“净念相继”。而听钟念佛,正好对治此病。这便是弘师极力传播此法的真正原因。 5、总结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主要传播了印光大师的宗旨与精神。弘一大师之所以极力弘扬净土法门者,受印老影响,末法时至,唯净土法门方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加上战火连绵的环境,其“契理契机”莫如净土法门。他对华严与般若的研究,亦是为了更为深信净土,增强道念的一种权便,其种种文字与著作亦是发挥净土法门的注脚而已。弘师尽其毕生精力与心血探索戒律学,严于律己,以“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为净土法门宗旨的思想光芒,正是“悲欣交集”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