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玄奘思想研究:唐代高僧、佛学家玄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玄奘思想研究:唐代高僧、佛学家玄奘

   唐代高僧、佛学家玄奘

  玄奘,俗名陈讳,今河南偃师人。父亲陈惠,通晓儒家学说,曾在隋朝做过江陵县令。玄奘是最小的儿子,聪敏好学,性情温厚,待人诚恳,及长,“形长七尺余,身赤白眉疏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

  玄奘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做和尚,法名长捷。陈素见弟弟聪明好学,就经常带他到寺里听讲佛经。玄奘对佛学发生兴趣,心中萌发了出家的愿望。十三岁那年,皇帝下敕在洛阳寺院度僧,因年纪太小,他未被录取,怏然徘徊于公门之侧。负责度僧的大理卿郑善果,看到玄奘年纪虽小,但气宇英俊,一表非凡,大为惊异,就问他为何出家,玄奘答道:“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破格录取了他。并对同僚夸奖玄奘:“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正是慧眼识高僧。

  出家后的玄奘同二哥先跟景法师学《涅般经》,后又从严法师习《摄大乘论》。他学习勤奋,读书认真,往往听法师讲过,就能升座复述,把经义分析得细致透彻,使全寺和尚都为之惊讶。唐高祖武德元年,他和二哥往长安学经,后从长安到成都,当时的成都高僧云集,法筵大开。玄奘在这里一面听道基、宝逻等法师讲经,一面刻苦钻研,二、三年间,就研通诸部佛典。

  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二十三岁,风华正茂。他在成都受具足戒后,为远游求师,深造学问,就不顾二哥阻拦,只身由岷江泛舟东去。经峨眉山,穿三峡,到达荆州天皇寺,在那里开坛讲《大乘法》。半年后,他又由荆州北游,访求高僧,先到赵州从道深法师学《成实论》;继往相州,就慧休法师习《杂心摄论》。最后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再入长安,跟道岳法师学《俱舍论》。玄奘与众僧切磋,深得当时佛学权威法常、僧辩两大法师的赏识,他们称玄奘为“释门千里之驹”,成为佛学界的后起之秀。

  玄奘的佛学造诣越深,疑问就越多。他深感国内佛教经典体系太乱,造成佛教的宗派分歧。过去翻译的佛经,不是过直,就是有失原意。为习贝叶经文,寻释迦之迹,求道于源,他准备亲莅印度。这时有一位中印度学者波顿密多逻——智光法师来到长安,他是印度佛学权威学者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学生。智光法师对玄奘说,戒贤法师精通《十七地论》,这一学说总摄三乘,更是大乘瑜珈家之要典。玄奘听后,深感只有游学印度,才能取得真经,于是立志“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告别长安,踏上了西游取经的艰险征途。一路几临绝境,玄奘西行之志不移,终于到达印度。

  印度是佛教发源地,当时分东、南、西、北、中五部,各部小国林立,玄奘到达了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这是佛教小乘教的发源地之一。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玄奘住在这里的暗耶因陀寺内,跟弥法师学《俱舍论》和《顺正理论》等经典及因明(逻辑学)、声明(文字文典学)等知识。课余之暇,玄奘熟读了寺内收藏的三十万颂经典,抄写了许多经文。

  玄奘在此住了约二年后,又辗转到达那揭罗国,参观了为佛教鼻祖释迦牟尼所建造了三百多尺高的宝塔;在磔迦国跟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和《广百论》;在主那仆底国跟毗腻腊婆学《对法论》。他的足迹先后踏遍了印度五部一百一十个国家。最后定居于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跟戒贤法师学习大乘教的经典。

  摩揭陀国是大乘教的中心地;共有五十多座寺院,那烂陀寺是这里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壮丽的寺院之一。寺中居住着四千余位佛学高僧,著名的权威戒贤法师就居住在这里,并主持讲经。此外,寺中还藏有印度所有大、小乘经典、吠陀颂赞和天文、地理、医药、技艺等各类书籍。玄奘在这里起早睡晚地钻研佛学,专心致志地听戒贤法师讲经,虚怀若谷地向高僧们请教学问,达五年之久。他的学问越来越广博,对佛学理论越来越精通。

  有一天,一个叫般若毯多的老婆罗门,写了一篇论文送到一向支持那烂陀寺的戒日王那里,公然向那烂陀寺的大乘教学说挑战。戒日王命令那烂陀寺派出四名代表应战,戒贤挑选了四名学习最佳的僧侣“应王之命”,其中一名就是玄奘。一场激烈的论战开始了,其余三位僧侣临场胆怯,犹豫不决,而玄奘却信心百倍,口若悬河,舌如利剑,驳得论敌张口结舌,无言可答。玄奘为那烂陀寺赢得了荣誉,在印度佛教界获得极高声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二月,玄奘参加了由戒日王倡议举行的佛学经典教义的辩论大会。这个辩论大会规模空前,到会的有印度十八个国家和博蕴经义、善于雄辩的僧侣六千多人。玄奘是这个大会的“论主”。他在会上讲解了《会宗论》和《制恶见论》。讲解后,竟没有一个人能够驳倒他,戒日王根据传统习惯,请玄奘坐在身披锦幢的大象上巡游,贵臣陪送,万民欢腾,巡行者高呼:“中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十八月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

  次年,辩论大会结束后,玄奘打算回国。他在印度已整整十三年了,他留学求经的目的既已达到,恨不得马上插翅飞返,戒日王也一再劝阻,鸠摩罗王甚至说愿意替玄奘造一百所寺院,希望他留在印度,无奈玄奘去志已坚,一心回国。

  这年,玄奘用大象、马匹驮了他历年来搜集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和大量佛像、花种,踏上回国的路程。

  玄奘从青年开始西游取经,此是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西游印度十六年,行程五万里,游历了大小一百一十个国家。

  回国以后,玄奘立即组织各地高僧百余人,开始了翻译佛教经典和著书立说的艰苦工作。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三更暂眠,五更又起”,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经过十九个春秋,翻译了卷帙浩繁的佛教经论。玄奘本人前后译经达一千三百万言,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还把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老子》和印度已经失传的佛经《大乘起信渤泽成梵文,介绍给印度人民。玄奘不仅是个杰出的宗教家、旅行家,同时是个沟通中印文化的翻泽家、大学者。

 
 
 
前五篇文章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创造奇迹的中国人

玄奘思想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玄奘大师(张化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惟贤法师)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导言(倪梁康)

玄奘思想研究:百年玄奘研究综述(黄夏年)

 

后五篇文章

玄奘思想研究:古今中外重走玄奘路大事记

玄奘思想研究:河洛访玄奘(王琳丽)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翻译家中第一人(孙劲松)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与摄论学派(圣凯法师)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马震)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