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中国的佛谚(洪董植)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国的佛谚(洪董植)

 

  编辑:洪董植

  来源:闽南佛学

  宗教广泛的群众性决定了谚语中要较多地出现宗教用语,正如欧洲国家的谚语中频频出现“上帝”、“教堂”、“神父”等(例如“上帝的惩戒来的慢,打击得确实”)而伊斯兰国家的谚语中则多见“清真寺”、“穆斯林”、“穆罕默德”等(例如“清真寺还没有落成,可乞求布施的人已来了一大帮”等)一样。早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就传入中国,广泛地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宋代陈淳所说:“佛氏之说,虽深山穷谷中妇人女子,皆为之感,有沦肌洽髓牢不可解者。”【一】因而,不少谚语与佛教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有关佛教的谚语是来源于佛教的教义、修持实践、故事传说、佛经以及各种佛书等,中国谚语中的佛教谚语是一大类,这中间还有若干小类,如“阎王类”之“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二】、“和尚类”之“和尚在,钵盂在”【三】、“菩萨类”之“菩萨的心肠,阎王的面孔”【四】等等。本文将专门举出一些有关佛的谚语来加以分析,以帮助了解中国谚语中的佛教文化因素。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涅罘”意为寂灭、解脱等,为佛教徒追求的最终目的。“一佛出世”原自《隋书·经籍志》“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以喻事情之非常不易,形容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如明代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喝叫皂隶拖番,将法轮打得~,收在监中了。”该谚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一佛出世,二佛朝天”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原是佛教劝戒人们弃恶从善、虔诚修行的话,后用来比喩坏人停止作恶也会变成好人。该谚语最初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金陵慧济禅师》:“似他广额凶屠,抛下刀,便证阿罗汉果。”到了普济《五灯会元》,便被改成了“溥下屠刀,立地成佛【五】。宋彭大翼《山堂肆考》徴集《释教成佛在众汉之先》亦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此非一么!可见上天原许众生回心向善的。”

  闲时不烧香,怠来抱佛脚。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之一。此谚意谓,平时不做准备,一但到生死关头或大难临头才慌忙应付或乞皇求救,自然难以解脱了。该谚语出自宋张世男《游宦纪闻》:“昔云南之南有番国,俗尚释教,人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髡发为僧,以赎前罪,.即贳之。谚云‘闲时不烧香,急则抱佛脚’,乃番僧之语流于中国也。”如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零:“这伙三党之亲,自从倪太守亡后,从不曾善继一盘一盒,岁时也不曾酒杯相及;今日大块银子送来,正是~。”该谚也作“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平日不参神,急时抱佛脚”、“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足”等。

  佛在心头坐,酒肉穿肠过。酒肉足信佛僧徒的戒物。此谚是说,只要心中有佛,有关酒肉钡清规戒律有时可以不管。如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溪河杨柳影,不碍小舟行。~。只顾吃,怕什么?”该谚语也作“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酒肉穿肠过,佛相心中坐”等等。

  孙猴儿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孙猴儿即孙悟空,如来佛即释迦牟尼佛。明吴承恩《西游记》描写孙悟空会七十二种变化,而且,一个跟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但却无论如何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此谚比喻不是对手,不管怎样都逃脱不了别人的管辖和控制。如曾秀苍《太阳从东方升起》:“五响炮,轰天炮……你当得住吗?你是~啊!”该谚语也作“孙猴子本事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孙猴子会七十二变,也跳不出如宋佛的掌心”、“孙猴子打出一万八千里,还没出老佛爷手心”等。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佛会指佛事的聚会。该谚语原指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的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后泛指既得相会,总是有缘。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二佛像要靠金粉来修饰,人要靠衣服宋装扮,指人的服饰打扮对于人的仪表美作用甚大。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常言道:~。世人眼孔浅的多,只有皮相,没有骨相。”该谚语也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花须叶仆,佛要金装”等。

  装一佛,象一佛。安装一尊佛像,就要象一尊佛像,意为手艺高,以喻学哪一行就象哪一行。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八:“铺内一应什物家伙,无不完备。真个~,自然象个专门的太医起来。”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菩萨的面子,用来比喻办事时有求于人,求其照顾某人面子把事情办成。如明南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你~,我恁说著,你就不依依儿。”该谚也作“不看僧面,也看佛面”、“不看金刚,也看佛面”、“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等。

  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炉香。指人人都要争口气,就象佛为享一炉香一样。如明南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六回:“~。你去与他赔过不是儿,天大事都了了。”该谚也作“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人争一口气,佛争一股香”、“佛烧一支香,人争一口气”等。  ·

  佛面上刮金。从佛像脸上刮取金粉,以喻搜刮钱财不择手段。如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十八:“谚云‘~’,鄙之也。嘉靖初,用工部侍郎赵璜奏,没入正德末,所造诸寺绘铸佛像,刮取金一千三百余两,正合谚语,可笑。”该谚语也作“古佛脸上剥金”、“佛面上取利”、“佛面上刮金,针梢上蓄铁”等。

  送佛送到西天。西天指印度。印度古称天竺,在中国的西边,故称西天。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四:“送佛送到西天。佛自西天采,一千年于此矣。”该谚比喻做好事要做到底。如清燕北闲人(文康笔名)《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姐姐原是为救安公子而宋,如今自然~。”该谚语也作“送佛到西天,摆船到岸边”。

  既到灵山,岂可不朝我佛。灵山即灵鹫山,又称鹫峰,在印度,传说释迦牟尼曾在此举行法会。该谚语意谓,到了灵山净土就应该朝拜佛祖,以喻到了一个地方不能不去拜见主人。如燕北闲人《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我想:~。倒把打听华忠消息这桩事搁起,径投宝庄,拜识尊颜.”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度,引接,佛教以离俗出离生死为度。有缘,有缘于佛道者.众生要得到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该谚语意谓,药只能医治可以挽救的病,佛也只能救度有缘分的人,以喻事情能够如愿,也要含有一定的可能性才成。如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八回:“那些有病吃药的,果如真君所说,有吃下即好好的,有吃了没帐的,果然足~。”

  僧来看佛面。和尚宋访,看在佛的面上也得款待他,以喻接待来人应看在其他有关人员的情面予以礼遇。如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不可轻慢于他。”    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指敢于负责任,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如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师·只求救国,决不计较这些。”

  佛爷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佛教指依据佛教教义去实行,比喻刻苦学习、研究。

  该谚语意谓,他人只起引路人的作用,而要学得本领,还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如郭明伦《冀鲁春秋》第十八章:“俗话说得好:~。创建非常之业,还必须要有非常的胆识和度量,前怕狼后怕虎,犹豫观望,那是成不了大事的。”此谚也作“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佛多不灵,眼大羌神。佛爷多了不灵验,眼睛太大了没有精神,以喻人多干事互相推委而不尽职。如李准《黄河东流去》第三十五章:“常言说,~,海老清和雁雁转了半天,把这些佛像只好当作景致看了。”

  佛爷的眼里揉不下沙子。比喻一点儿也不容人,也比喻对某些行为不能容忍。如张笑天《永宁碑》上:“什么毛躁不得?反正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佛爷的眼里揉得下沙子?”

  求佛求一尊。大乘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所以拜佛只要认准一尊就行,以喻有事不要乱求人,看准了,只要诚心诚意去求就可以了。如张恨水《金粉世家》第八十六回:“连七爷这样好说话的人都不高兴了,别人还行吗?一,你这样子,还是请七爷多帮忙吧。”

  佛爷的眼珠动不得。比喻不能动。如李英儒《上一代人》十八:“喜枝说:‘别转臭文,快收拾收拾,打蚂蚱去!’八婆说:‘我这里是”

  从所举的谚语可见,有关佛的谚语多是在,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典籍中陆续出现的,至今仍在民间口头流传,但有的则只在当代作品里出现;中国的有关佛的谚语大多被记载在俗文学作品中,被引用于通俗小说、杂剧等体裁堕,它们是从民间口头文学中被通俗作家采入俗文学作品中的;以上所说均是书面的,还有流传于各地人民口头上的(如江苏南京有:“和尚没香疤,学佛未到家”、“见佛要拜,见官要耐”,连云港有“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到佛面前”、“望人活佛自活佛”等等);有关佛的谚语无一例外地全有褒义。

  佛谚中的“佛”为梵文Buddha的音译。“佛陀”之简称,本义为“觉”。佛教徒原用于对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凡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等而成道者皆称为佛陀。自古以来,在中国,不仅学者名流沐浴在佛风之中,就是黎庶百姓,也多滋润于佛前。他们随时可触摸慈爱的佛面,遇到难关时也可抱佛脚求救。他们不但了解有关佛教圣地、佛教故事、佛经、佛书等的知识他很熟悉修行、佛度、成佛、涅槃等佛教教理。在中国民众的意识里,佛不只是一个心灵崇拜的对象,他已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注释:

  [一]《北溪字义》卷下

  [二]《红楼梦》第十回

  [三]元代马致远《黄梁梦》第二折

  [四]南京谚语

  [五]《五灯会元·卷十九·东山觉禅师》

 
 
 
前五篇文章

现代文学大师与佛教的因缘(王春华)

道川禅师生平及诗偈鉴赏

佛教思想与王维诗的生态美(王早娟)

元稹及其佛教诗歌简析(继平)

佛教故事之现代化与创作技巧(天蕊)

 

后五篇文章

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高华平)

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高华平)

净界法师:如何打开十法界的门?

佛教与文章漫谈(黄文)

佛教与文学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三 宣扬教义、净化人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