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认知结构的检讨(梁乃崇)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认知结构的检讨(梁乃崇)

 

所谓的「景象」都是透过人的意识来认知才有的,

离开意识就没有其他途径鉴别「景象」的存在性,

所以独立的「真实景象」非意识可认知,所知的全是「认知景象」。

摘要:

「认知」是意识的功能,人具有意识,所以人能够认知;电脑没有意识,所以电脑不能认知。意识包含有种种贪、嗔、痴、慢、妒、我执、法执等预设烦恼,此等预设烦恼会干扰扭曲认知,故欲得真实相,应清除意识中的预设烦恼,使意识清净,即可证实相。「十二因缘」是佛教的认知结构,比现代心理学严谨精确,从「十二因缘」可以掌握人类的认知结构。

正文

一、认知作用

图一:电脑认知景象图

当一架配有电脑的摄影机(CCD )对准景象时,电脑的萤幕即呈现该景象。一般人会误以为电脑和人脑一样,能够认知该景象,其实电脑只是将此四十八个点的景象呈现在萤幕上,并未认知该景象为「人脸」(见图一)。因为电脑没有意识心,无法产生认知。萤幕上的四十八个点被付予「人脸」的认知,是由看见萤幕的人所给的,不是电脑给的,电脑并没有这个能力。因此可知人具有电脑所没有的认知能力,此认知能力即「意识」。

此外,人在看这景象时,景象仍留在原处,不会移到脑海、网膜……等处,但是电脑则会将此景象移到萤幕上,这也是意识与电脑的重要差异。借用此移动或转换差异,可使我们更了解意识的认知作用并不是将景象移动或转换。

二、认知的真伪

通常人看到景象时,会以为「认知的景象」与「真实景象」迭合在一起,即「认知的景象」留在「真实景象」上,因此认为所认知的是「真实景象」。可是镜中像(认知的景象)却否定了这种想法,镜中像(认知的景象)并未与实物重合,因为镜中没有实物存在,「认知景象」可以脱离实物独立存在于镜子中,因此「认知景象」不等于实物,也非真实景象。其次,所谓的「景象」都是透过人的意识认知才有的,离开意识就没有其他途径鉴别景象的存在,所以独立的「真实景象」非意识可认知,所知的全是「认知景象」。因此「真实景象」是一种猜测性的存在,不是测知性的存在,故反而是虚妄的。在失去「真实景象」的对照下,我们没有办法说「认知景象」是真还是伪,所以「景象」就只有「认知景象」一种。

三、如何产生认知

「认知的景象」是由意识透过大脑、感官和现象综合创造出来的,所以「认知的景象」包含意识、大脑、感官和现象四者的特性,改变四者中任何一个的性质,均影响「认知的景象」。一般而言,大脑感官和现象的性质改变较少,意识可变幅度较大,故佛经云:「相由心(意识心)生」。

意识中包含无数预设,预设因此也直接影响「认知的景象」,预设即是:假设、公设、成见、偏见、信仰、猜测、我执、法执、金科玉律、情、爱、恨……等。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只因意识中有情爱与否而决定女孩子的美丑,明白显示意识对「认知景象」的影响。

不同的预设产生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认知必制造争论和冲突,为化解人间的纷争和冲突,所以要厘清何种认知是正确真实的。

四、认知如何趋近正确

因为「认知的景象」是由意识、大脑、感官和现象综合创造出来的,而意识又包含贪、嗔、痴、慢、妒、我执、法执等等无数预设烦恼,此等预设烦恼强烈地左右「认知的景象」,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例子。因此,欲得真实相,应先清除意识心中种种贪、嗔、痴、慢、妒、我执、法执等等预设烦恼,使意识心清净至「本来无一物(预设烦恼)」,此时「认知的景象」是由清净的意识和大脑感官、现象等综合创造出来,未被意识中的预设烦恼所扭曲,故可接近正确。这也是《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心」可证实相的道理,无所住即无预设烦恼,故可趋近正确。

假若我们的大脑、感官和现象是相同的(或相差很少),意识又同样清净至「本来无一物(预设烦恼)」,这样产生的认知应该是相同的(或者相差甚少),于是不同的认知消除了,世间的纷争冲突也化解了;如果只有一部份人做到「本来无一物」,他们的认知未被预设烦恼所扭曲,是接近真实的「清净认知」,由「清净认知」对世间不同认知之冲突作裁决,也可以化解世间的认知冲突。

五、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认知心理结构,是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等十二个项目所组成,从「无明」一直缘「生」至「老(病)死」(见表一)。「无明」即第八识;「行」即第七识,现代心理学称之为「潜意识」;「识」即意识(第六识);「名色」包含「名」与「色」,完整地讲「色」应包含「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入」即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意根」即大脑神经系统;「爱」包含「恶」;「取」包含「舍」,其他不需另作解释。

我们从「六入」与「名色」这里看起,「名色」代表六尘,它们的位置似应放在「有」这里,而为什么放在「六入」之前,而由「名色」生「六入」呢?现在我们可做一个小实验,各位请将眼睛闭起来,本页文稿的形象是否仍留在你心中?当然在你心中,这就是「名色」。所以「名色」是留在内心的,不是留在外面的世界,所以「十二因缘」将「名色」放在「六入」之前是正确的。这里也呼应本文第二节「认知的真伪」中所指出的:只有「认知的景象」而没有「真实景象」。此处「名色」即「认知的景象」。正如有位游方僧开悟时所说:「游遍四方,原来是在心头走,白费了草鞋钱」。

表一:十二因缘表

「识」缘「名色」,表示「名色」是被「识」所认知的,不是被「六入」所认知的;简化来看,「六入」和「触→受→爱→取」可以合并在「六入」中,合并后的「六入」即现代人所称的肉体感官。「名色」缘「六入」的意义是在表示:我们的肉体感官是依「名色」的图案生长的,并不是依上帝的形像创造的。佛教有观想的修行方法,如《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述,想象自己的身体如无量寿佛,持之以恒,即可以延长寿命。而观想的作用即在改造「名色」部份,「名色」一旦被改造以后,「六入」也就自动随着改变。在坊间一些励志书中,也常鼓励年轻人模仿一位伟人,藉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其功用与观想是类似的。

六、结论

透过以上认知结构的检讨,人可以放心的做认知地主人,因为电脑不具备认知能力,机器人不可能取代人的地位;俟它有独立的认知能力时,再担心不迟。

「真实景象」是无法测知的,可以测知的只有「认知景象」一种。「认知景象」与「真实景象」并不联属,也不相关,认为它们相等是一厢情愿的误解。「认知景象」与「真实景象」不相关,表示「认知景象」与真实无关,「认知景象」与佛经中「相」这一字的定义是同样的,故印证《金刚经》当中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宇宙万象皆属「认知景象」,故宇宙万象亦是虚妄。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经中讲的实相又是如何产生的?是不是由清净意识、大脑、感官和现象综合创造的呢?严格而言,并不是,这样也只能接近实相。实相必须是泯去大脑、感官和现象,单独由清净意识认知而成,并非仅泯除预设烦恼可得;若就「十二因缘」来讲,从「老死」一路向上泯除至「无明」,泯除「无明」后即得「本明」,由「本明」所得的认知方为实相,实相是佛的境界,凡夫难以企及,但可欣赏。

 
 
 
前五篇文章

活性与佛性(陈国镇)

规律与自性空(林崇安)

论古代敦煌环保意识基础及其与现代大西北可持续发展之关系

如何面对商业社会中的欺骗(惟贤长老)

“众缘和合” 平息“金融海啸”(智慧法师)

 

后五篇文章

由一些光学现象阐明心外无法(王守益)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莲开无度(法云)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持斋的好处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玄奘在印度(李豫川)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学禅(心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