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三大科学与佛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三大科学与佛法

 

  作者: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科伦坡大学教授甘维尔-达玛瓦迪纳

  by Dr. Granville Dharmawardena, (Ph.D. Cambridge ) University of Colombo

  何谓科学

  所谓的科学,是基于观察事实、系统研究、分析和实验,来探索宇宙的真相。科学为人类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了现代技术的基础。

  科学对人类的贡献

  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非常强调采集事实并进行系统研究。在研究对与错、真与假的过程中,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打破了千年来蒙蔽着人类的无知和愚昧。

  那些曾经不为人知的事物,如电灯、风扇、电视、电热水器、电饭锅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用品。你不必依靠神化和巫术,就可以到世界各地飞航旅行。你只要登上飞机,在轻松地享用餐点和与朋友交谈中,飞机穿过云层、飞越万水千山,你不费吹灰之力就到达了目的地。

  借助电话,你可以和万里之遥的友人语音聊天。宇宙飞船登陆月球,使月亮也不再仅是神话。深海成为了潜水艇的基地。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科技的持续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科学的分类:

  虽然科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主要分为3个分支:

  1、自然科学——研究所有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根据普遍认可的公理以及归纳、演绎法,发展出新理论。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矿物学等。

  2、应用科学——是对于自然科学应用的研究,如应用化学、应用数学、应用动物学和应用植物学等。

  3、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通过集中研究人类关系、人群互动,试图构建人类的行为模式。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和社会学等。

  自然科学与佛法

  自然科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研究世界的形成和毁坏。虽然天文学家认识到太阳系的地球、太阳以及其他星球会最终毁灭,他们却无法确定地球以及其他星球是否会在毁灭后再生?这在科学界仍旧是个谜。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根据他了悟的宇宙缘起规律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虽然地球有朝一日会毁灭,但是它会再次形成。这是因为所有器世界、有情世界持续变化的现象是生灭的循环。我们所看到的是所有细无常的积聚。所有的事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产生了无量的、持续的因果循环。佛教称这种因果间的作用法则为缘起规律。

  缘起规律意味着观待因缘。万有的现象,包括地球的生灭,也不能违越这个规律——当因缘聚合时,地球形成;当因缘消散时,地球毁灭。遵循这个法则,世界以及地球都有持续不停的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从这点来看,自然科学的研究比佛法还是落后了一步。

  应用科学与佛法

  随着应用科学的日新月异,很多人认为依靠花样翻新的科技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欲望。但是无论科技多么进步,人类的欲望却永无止境。而且,新技术的发展,倾向于满足人类的物质欲望,从而加剧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失衡。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在精神的价值。物质越富有,越发感到孤独、焦虑、绝望。成功经常与无法言表的担忧相连。因此佛陀教导我们放弃对物质的欲望,而应该积累精神财富,这样我们就不会因物欲无法满足而痛苦。

  社会科学与佛法

  社会科学的目标,就是改善社会道德,构建富裕、强大的国家,增进世界和平与和谐。但是在物质主义至上的时代,社会充斥着物欲。人们自私自利,无有公正正义。没有精神生命的培植,尽管各种防卫保安措施林立,却肯定会出现家庭冲突纷争、社会阴谋谋杀,不同国家间因争夺土地、权力而战争频仍。这么多人痛苦和死亡是多么令人悲伤啊!仅仅依靠物质文明是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的。

  我们一定要遵循佛陀的教导。首先,我们需要净化心灵,以认识到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我们要控制过分的欲望,然后我们才可以互爱互助。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才会幸福,我们的社会才会稳定兴旺,国家友善和平,实现世界大同。

  智悲翻译中心

  译者:圆恳

 
 
 
前五篇文章

生物技术对灵性发展的损益

佛法和宇宙学

谈时间(梁乃崇)

近代物理上的发展与佛法(孙士杰)

《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

 

后五篇文章

佛教和可持续发展:自足适度生活的科学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面对新环境 适应新环境(海天)

佛教和现代科学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体味禅意人生(高永顺)

证成转世现象的科学可接纳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