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济群法师: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
 
济群法师: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又从今生抵达来生?佛教告诉我们,有情生命的延续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一、生 有 生有,不是指我们从母胎落地时的出生,而是生命最初投胎的刹那。当男女以爱染心交合,中阴身便在精卵结合时介入,形成一期生命最初的开始。至此,结束了中阴身的生涯,佛教称之为生有。关于生有,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1、成胎的条件 胎儿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因缘呢?《瑜伽师地论》谈到了四种要素。 (1)父母与子女具有业缘。父母想要得到孩子,首先须有感子的业缘。假如父母在这期生命中没有生子的业力,或是生理有问题,或是没有中阴身去投胎等等,自然就无法受孕。 父母与子女多是因为宿债而形成亲属关系。俗话说,“子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父母做牛做马地哺育儿女成人,可有些儿女非但不能承欢膝下,还要使父母终日操心受气。当然,也有不少子女从小便能为父母分忧,长大后更尽心报答养育之恩。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正是那句俗语的真实写照。同时,感情及愿望也是构成血缘关系的重要原因。如朋友间患难与共,夫妇间恩爱有加,乃至父母对子女的无我之爱及子女对父母的过分依恋等等,因为这份深厚的情感而希望永远在一起,这种愿望也是构成业缘的重要因缘。 组织一个家庭,往往讲究门当户对,中阴身投胎时也有这种讲究。《大宝积经》曰:“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贱,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贱,或俱福德无相感业,若如是者,亦不受胎。”可见,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形成,在福德方面也有相应要求。 (2)父母在生理上没有缺陷。若父母生理有缺陷,不能形成受精卵,自然无法孕育胎儿;或受精卵虽形成,但母体生育器官不正常,不能为受精卵提供生长空间;或父母遗传基因有问题,导致流产或死胎。这些都影响到有情的投胎受生。 (3)父母以爱染心发生交合。有情的投胎,是在男女交合时出现的。中阴身在爱染心的驱动下,缘男女交合境而趣向母胎中。又因为交合流出的精卵,阿赖耶识执此为我有,构成一期生命的最初胚胎。 (4)中阴身的介入。现代医学认为:只要有生命的遗传基因,就能构成胎儿。这在佛教看来是不对的,遗传基因仅仅属于物质因素;而有情生命的形成还必须有中阴身的介入,进一步说就是识的参与。现代人认为生命根源乃遗传基因,因此在解释生命现象时,多归结到遗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遗传的作用,但那主要限于形体的相似。事实上,子女与父母在性格、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上往往差异很大。原因就在于,每一个生命都是带着自己过去生中的生命信息前来受胎的。 2、投胎时的情形 有情投胎时是怎样的情形呢?《瑜伽师地论》对这个问题有着详细的说明。 投胎发生在男女发生交合时。当中阴身看见父母交合的情景时,在染污心的支配下,生起颠倒之想,不认为是父母在交合,而觉得是自己在交合。若投生为女,便对父亲产生贪爱,希望母亲远去;若投生为男,便对母亲产生贪爱,希望父亲离去。渐渐不见父母形像,只见男女生殖器官,在业力推动下趣向男女根门,中阴身消失,投胎程序完成,从而进入生有状态。也正因为如此,佛法以YIN欲为生死的根本。 生有中的有情,由于阿赖耶识对遗传基因的强烈执持,安危与共。假如遗传基因坏了,或胎儿受到破坏,或有情因业力而走到生命尽头,即寿限已至,阿赖耶识就只有离开,生命便会在母胎中夭折。 有情投胎时,因福报不同,所见到的景象也不尽相同。若投胎者的福报极少,将生于下贱之家,投胎时会听到种种杂乱的音声,同时看见自己走入阴暗的丛林中;若投胎者的福报很大,将生于尊贵之家,投胎时会听到种种美妙的音声,同时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当然这些都是幻境,随有情福德不同,所现幻境也各异。 二、本 有 本有,是从投胎之后的第一刹那开始,直到死亡前的一刹那,即我们今生的整个过程。关于人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涉及生存的基本问题。作为有情生命,依赖什么力量得以生存及延续呢?佛经中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食”这一概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所谓“民以食为天”。而佛教所说的“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食,资益、增长义。也就是说,凡对色身具有资益增长作用,皆可称之为食。因此,佛教所说的“食”,并不限于三餐饮食。在佛经中,将“食”归纳为四种: 1、段食 即一日三餐的饮食,如米饭、面条等,需要分段而食。因为我们不能把三餐饭一次性解决,也不能没完没了地连着吃,必须吃过之后,间隔几小时再吃,所以称为段食。段食是指有益身体的食物,毒品、毒药等损害身体的物品,皆不能称为食。 段食,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对修道也有帮助。有些人修到一定阶段就开始辟谷,以为是十分了不起的功夫。其实很多动物都有这种功能,如乌龟、蛇到了冬眠期,往山洞里一躲就是几个月乃至几年。假如以辟谷为功夫,人只怕比起乌龟还差得远,可我们却未见过哪只乌龟开智慧、断烦恼了。 在修道过程中,饮食往往也能起到推动道业成就的作用。佛祖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并未因此而悟道。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极端苦行,欣然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从而恢复了体力与精神。结果短短四十九天之后,就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觉悟。试想,假如佛陀坚持无益苦行,最终能悟道吗? 2、触食 触,是一种心理状态。佛经说:“三和生触”。三和,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当三者和合于一处,便产生六触。触产生于根尘识的结合,同时又令根识再接触尘境。 “触”为何也称为食呢?因为它与有情的生存关系非常密切。触以六尘为食,即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触又分可意触与不可意触,完全取决于所食境界的好坏。当我们面对顺境时,如看到久别的亲人、听到悦耳赞叹、闻到花朵的芳香、吃到可口的食物、接触舒适的环境、或遇上意外的惊喜等等,这些都属于可意触。 可意触能使我们生起愉悦、欢喜的感受,有益身心健康,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甚至有些患上不治之症的病人,由于自己心情开朗,善于调节情绪,最后使疾病好转乃至治愈。相反,有些人由于工作紧张或感情受挫,终日处在忧郁苦闷、焦虑不安之中,从而引发生理上的种种疾病,这就是不可意触所带来的影响。 3、思食 思,即意愿,也就是生存的愿望。有情生活在世间,求生的愿望非常重要。人类为了生存,才会不断地工作、操劳。而一切动物也都在为生存而奔忙,不论空中的飞鸟,陆地的禽兽,或是海中的游鱼,都在想方设法的谋求生存之道。因为这种生存的愿望,有情才会获得生存的动力。 对生的渴望是资养有情生存的重要力量。时常有些濒临死亡的人,为了能见到远方亲人一面或达成某个心愿,会奇迹般地以意志支撑起危在旦夕的生命。而对于一个缺乏生存动力的人来说,维持生命也成了极大的痛苦,甚而自寻短见。造成自杀的原因很多,世人往往以感情、事业或财富为精神支柱,一旦感情受挫或事业破产,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而那些比较有思想的哲学家、艺术家,虽然对人生有所思考,却无法找到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最后也会选择自杀作为归宿。 4、识食 识食,是执持有情生命体的精神源泉。我能在台上讲座,在座的能在下面听讲,也是因为有识在执持着。假如离开识的执持,便是死人了。自中阴身投胎之后,识一直执持着有情的生命体,直到寿终正寝。当此期生命宣告结束后,识又将带着业力,去完成下一期的生命组合。 四食执持着我们现有的生命。其中,思食与识食更推动有情未来生命的延续。思食之思,既是生存的愿望,也是造业的心理因素。有情在思心所的作用下,造作善恶之业,并形成业力,继续影响未来生命。 生存的意欲,使有情贪著现实人生,畏惧死亡的断灭。因而产生强烈的后有爱,不断贪著下一期生命。在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存的意欲将推动识再去投生。下期生命结束,又推动再下一期生命。在获得解脱之前,将周而复始地延续到尽未来际。 生存的意欲,也造成了有情生命的繁衍。尽管生命会无尽地延续下去,但在常人的感觉中,养儿育女才是使血脉延续的可靠保障,这就促使有情不断繁殖后代。人类有这种需求,动物同样有这种需求,这也是后有爱的表现方式。 生命的无尽延续,除了思心所的推动,还必须有识的执持。识作为生命形式的核心力量,带着有情的全部生命信息,从一生转向另一生,从一道迈向另一道,构成生生不已的轮回。因此,识既执持现有生命形式令不败坏,也相续未来舍生受生。 三、死 有 死有,指有情一期生命形式死亡的那一刹那。医学对死亡的判断是:瞳孔放大、脑干反应能力消失、脑波无起伏、呼吸停顿等,以上几项连续出现6个小时而毫无变化。而佛教认为:死亡是寿、暖、识的解体。有情生命由寿、暖、识三法组成,一旦寿命结束,识体离开,体温消失,一期生命便宣告死亡。死亡是人生大事,也是有情生命的重要转折。那么,佛教对死亡是如何看待的呢? 1、死有多种 生死无常,有生则必有死。但有情因为业力不同,死亡也有不同的因缘。《大毗婆沙论》将死亡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有财而寿尽之死。财代表着福报,有情的生存需要福报来滋养,福报有如银行存款。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存款皆有限量,有些人懂得如何惜福,更懂得在消耗的同时不断培福,这样的人即使到寿尽时,福报不曾享用完。 二是有寿而财尽之死。虽然寿命还未结束,而福报却已提前挥霍一空。就象那些年轻时骄奢YIN侈、挥金如土的人,只知支取不知积蓄,老来便在穷困潦倒中死去。福报是支撑生命的拐杖,倘若寿限未至而福报享尽,生命也会提前结束。 三是财寿具尽之死,即今生的福报和寿命都已耗尽。 四是财与寿命都未尽,然遇恶缘而死于非命。这种死亡方式又称横死,《药师经》说到九种横死:一是生病未能及时治疗,或因误诊等医疗事故造成死亡;二是触犯国家法律,被判处死刑;三是荒YIN无度,被鬼神吸干精气;四是被虎、狼之类的恶兽咬死;五是从悬崖峭壁上失足摔死;六是被火烧死;七是落水溺死;八是被毒药毒死;九是饥渴而死。这九种情况比较特殊,都不是寿终正寝,而是因某种特别强大的业力因缘致死。读诵《药师经》并修习药师法门,可以避免横死。 2、死时的状态 前面讲到“生命的轮回”这部分时,引用了不少《死后见闻》中的资料,那是美国人穆迪博士对150多位死而复生之人进行的关于死亡经验的调查研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死亡有许多不同的境况。 《显扬圣教论》告诉我们:人在死亡时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有些属于善心死,临终回忆起一生的善行,或由某种因缘引发起自身的善心,在祥和的心态中死去。而有些则属于恶心死,临终时回忆起一生的恶行,或由某种因缘引发自身的恶念,在嗔恨心中死去。还有些属于无记心死,临终时的心念非善非恶。 在善心、恶心、或无记心之后,正要死亡的那一刹那,都将进入无记心的状态。在我们将要死亡时,意识还比较清醒,或在善心中,或在恶心中,或在无记心中。但在死亡的临界点上,则处于无知觉的状态。有如最深沉的睡眠,一觉醒来后,生命就转入另一种状态,也就是中阴时期了。 死时的心态不同,经历与所见景象也大不相同。带着善心走向死亡,就会有喜悦、安乐的感觉,见到种种美妙境界,听到种种动听音乐。带着嗔心走向死亡,则会有痛苦、不安的感觉,见到种种恐怖景象,听到种种嘈杂之声。而无记心死的人,既无快乐也无恐怖。 3、临终之念与死后去向 有情在临命终时带着什么样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生命的去处。临终时生起善心,忆念平生所做善事,善业现前,会生于人道、天道、乃至佛国净土等善处。临终生起恶心,忆念自己平生所作之恶,不善业现前,则会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 临终之念对于未来生命去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些人虽然一生都在行善,但临终因为某种违缘生起嗔恶心,使识田中的不善业现前,结果堕落于三恶道中,功亏一匮。而有些人虽然一生都没做过几件好事,但临终时因有善知识的引导,能够如理作意,使善业现前,最后也能生于善处。或许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现在行善或作恶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的。我们平时的行为,就是为临终之念奠定基础的。在通常情况下,平日行善积德之人,临终自然会生起善念,为恶亦尔。而且,尽管由于某种特殊因缘而导致了意外,善恶业依然是存在的,将来还会继续受报。 《楞严经》则根据临终时“想与情”的不同心态,阐述来生去向。“想”是指理性、求真、向上的能力;“情”则是感官、物欲、向下的需求。临终时的心态是情抑或是想,决定了未来生命的升堕。这也就是《楞严经》中说的:“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临终时的心态是纯想,就能生于天道或佛国净土;纯情,则将堕落于三恶道。经中又曰:“想情均等为人”,也就是说,若想与情各半,则生于人道中。 4、死后去向考察 死后将到哪里去?我们无从向死者询问。世间的人,除了得道高僧,通常也是无法知晓的。不过,佛经中告诉了我们一些考察的方法。《俱舍论》说:“死有两种:一曰顿死;一曰渐死。”顿死,是意识和生命活动在色身迅速消失,于一瞬间死去。渐死,是指意识和生命活动逐渐消失,色身渐渐败坏,意识慢慢离开。 有情的死亡,就是识和暖的离开。当识和暖渐渐离开身体,色身也就随之败坏。对于趣向不同法界的有情来说,识离开色身的处所也不相同。所谓“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是从识离开色身的不同部位,来考察死者未来生命的去向。 有些人死时识从头顶离开,那是成贤成圣、生于佛国净土;有些人死时识从眼睛离开,则生于天道;有些人死时识从心口离开,则生于人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腹部离开,则生于饿鬼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膝盖离开,则堕于畜生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脚板离开,则堕于地狱道。 那么,如何判断识离开的部位呢?在识离开生命体的过程中,色身的体温将逐渐降低,乃至全身冰凉,唯有识的最后出口处保留一点余温,那便是识离开之处。 四、中 有 中有,又称中阴身,是此期生命结束到下期生命开始之间的过渡阶段。当我们此期生命结束后,就进入中阴的阶段。中阴身的出现,与前期生命的结束几乎是同一时间。经曰:“如秤两头,高低同时”。秤有头尾两端,高低总是在同一时间出现,不分先后。 或许有人会问:色身的出现需要十月怀胎,中阴身为何那么快就产生呢?那是因为,我们现有的色身属于胎生,而中阴身则属于化生,不需要借助任何物质基础,能无中生有。在许多死而复生者的回忆中,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听到医生宣布自己死亡,然后另一生命体从色身飘出,浮游于半空,发现自己的色身躺在床上,亲人们正在伤心地哭泣,等等。这一色身中飘出的生命体,就是中阴身。 中阴身的相貌与本有时的形相一样,本有为人,所现中阴身也是人;本有为畜生,所现中阴身也是畜生。但中阴身的形体又不似本有的形体那么笨拙,中阴身是轻盈、透明的。 中阴身是光明体,可因为每个生命体的素质不同,中阴身所发出的光明也有很大差异。有些人罪业深重,中阴身便是漆黑一团,有如黑光;有些人善业深厚,中阴身则清明剔透,发出白色的光明。 一般人看不见中阴身,唯有具备天眼通者才能看到。但中阴身本身,却具备了天眼通及其它各种神通,可以望见遥远的世界,可以穿越铜墙铁壁,行动无比疾速。不论是天空、海洋或山林、石缝,只要有生命的地方,都是中阴身可以抵达的。当中阴身发现了投胎的处所,不论有多远,就能在一念间抵达,并完成受胎。 中阴身是以香气作为饮食的。不同福报的中阴身,所吸收的香气也不同。其中福德好的,吃上等香,没有福报的,吃下等香。 中阴身通常维持七天,在七天之内就要找到投生处所。假如找不到,这一中阴身就会死去,另一中阴身再接着出现。如此,一直可以经历七个七日。也就是说,中阴身这一阶段最长能维持四十九天,之后就进入下期生命形式,即本有阶段。根据中阴身投胎的原理,我们若是要为死去的亲属做功德,最好在四十九天之内。超过这个期限,虽然也有功德,但作用已经不那么大了。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有情生命的转递,经历了从生有到本有、从本有到死有、从死有到中有、再从中有到生有的过程。没有了生脱死之前,有情还将依循这一规律周而复始地轮回,甚至由不得自己作主。在无尽的生命洪流中,从此生过渡到下一生,从这一道转向另一道。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已。 (本文节选于济群法师1996年主讲的《生死与轮回》系列讲座)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