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与和谐美好生活(清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与和谐美好生活(清净)

   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与和谐美好生活

  清净

  和谐、美好、幸福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憧憬,然而在往昔的岁月里,战争、瘟疫、海啸、地震、洪涝、旱灾、饥荒,还有恐怖主义的烟尘,太多的苦难与悲剧一次次地侵害着人类的家园,也扰乱了人们美好的梦想。而这一切痛苦的重要根源,是人类自身因为缺乏慈悲利他的心怀而导致的错误观念与行为。

  佛教认为,大慈的意思是把欢喜快乐的因缘给予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到真正的幸福安乐;大悲的意思是把离开痛苦烦恼的因缘给予众生,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1]慈悲是觉悟的来源和要素,也是觉悟行为的中心。佛教的大慈悲与大智慧,不二双运于大乘佛教的根本菩提心之中。当我们的慈悲行变得圆满和周遍一切时,我们自心中本具的佛性种子必将庄严地开花成佛。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云: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2]在当今世界上享有盛誉、广受推崇的《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著)中多处阐述:慈悲的最深意义,是心性的自然光辉,也是从智慧心产生的善巧方便;慈悲是一颗如意宝珠,它具有疗效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3]

  慈悲是真正对人对己都有利的,利益社会和众生就是在真正地利益自己。这在佛典中多有论述。如:

  “慈能除断忿恚根栽,慈能永灭一切过失。慈能超越热恼所侵,慈能生长身语心乐。”

  (《大宝积经》)[4]世间一般人追求的都是自己的私利,但是即使他们的目的是想要广泛地利益自己,实际上还是要通过利益他人的方式才能顺利有效地实现。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胜利道歌》)[5]

  无始劫来只为自己的利益和贪欲打算的凡夫俗子,生死轮回中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现在仍是一个福德浅薄的障重凡夫。而十方诸佛无量劫宋发大慈悲心精进利益一切众生,现在已是福德智慧圆满的最尊贵的天人师,为人天礼敬和尊重供奉。从二者的巨大差别,我们就可以看出慈悲利他的利益和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见到,一个人若是慈悲为怀,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别人也就会愿意帮助和成全他。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对他人、社会都真正有利益,这个人会渐渐受到他人与社会的尊重与拥戴,这个人的事业也比较容易成功发达。丝毫不想去利益他人和社会,却只期望能索取到名利好处,这样的思路和逻辑,是不符合人生正道的,这样的人,也不容易取得成功。

  一个有智慧的觉悟的人,应常行利他:“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乏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大方广佛华严经》)[6]“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修心八颂》)[7]“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受恩之处,常思反报。善男子,一切众生,常求自利;菩萨所行,恒求利他。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优婆塞戒经·义菩萨心坚固品》)[8]。

  佛陀以其洞彻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在被尊崇为“诸经之王”、博大精深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清净美妙的实相和本来面目,和终极究竟意义上的“常、乐、我、净”。万象森罗的大干世界都处在珠光迭映的华严帝网重重无尽的缘起互融互摄之中。人与宇宙万物,有情众生与无情世界,个体存在与三千大干世界,一朝风月与无尽的时空之流,亿万年的沧海桑田与亘古如斯的花开花落,一粒微尘与无量无数的佛国庄严刹土,纷繁的现象与空寂的本体……都在佛陀智慧光芒的照耀下,呈现出和谐圆满、圆融无碍、互即互入、空明美妙的境界。

  运用《大方广佛华严经》法界无尽缘起的智慧,对宇宙万物互即互入、圆融无碍的本性进行深入地观察和觉照,会很大地有助于唤起和培养我们心性中本具的慈悲利他的心怀,帮助我们用慈悲、理解、柔和的心怀来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从而帮助我们拥有和谐、美好、健康的心灵与生活。

  而如果我们念念只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谋划、着想和奋斗,因其狭小的心量,一般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并且必定会被无尽的烦恼牵缠不断。若是有无边宽广的慈悲利他情怀摄持,则走的会是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的光明大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

  自古以来,一直都有着难以计数的佛教圣者和修行人,为了实现伟大的利益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愿,坚定地走在光明的觉悟之路上,为人类与世界的和谐美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直到今日,这个伟大的传统依然在这个世间延续着,并且对当今社会中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有着普遍的困惑和迷执的人们,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因为我们不能走出那个狭隘的自我,所以痛苦。慈悲利他教人学会的,是与他人、与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本来智慧与方便,能极大地有利于将陷落和禁锢于私我的小圈子里的残缺的灵性解放出来。宇宙万物都是因缘相关的存在,我们要想收获美好、幸福和安乐,首先必须要播种美好、幸福和安乐的种子。对他人和社会的索取并非生命的本真意义;

  以慈悲柔和的心怀无私地体谅、关爱和帮助他人、利益社会和众生,会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更加恒久美丽的光彩。

  在现代社会,人类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此起彼伏的大小战争、足够毁灭人类和地球很多次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越来越有全球化趋势的各种瘟疫、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界的灾害……,都与人类因为缺乏慈悲利他的心怀而造作的恶行息息相关。

  在当今的世界,人们因为缺乏慈悲利他的心怀,为了满足私我的欲望、利益与权位,人与人之间不肯同情协助,不肯为他人的幸福安乐着想,反而千方百计地薄人厚我,损人利己,相互嫉妒、诋毁和怨恨,亲情温暖也在不断地流失。社会因为缺乏慈悲,利益不同的集团相互争名夺利,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之间相互敌视和仇恨,不肯相互关怀照顾、和衷共济,认为对方妨碍了自己的利益,就不择手段地侵犯对方,甚至残忍地致对方于死地。人心的贪婪、暴戾与仇恨,蔓延到国际,则国与国之间不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反而纷争不休,以强凌弱,日新月异地发展杀人武器,甚至发动残酷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和惨绝人寰的大规模战灵也带来难以磨灭的巨大创伤。

  佛陀以其遍知一切的大智慧告诉我们:“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人类要想得到真正的和谐与幸福,世界要想实现真正的和平,必须从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残暴、嗔恨、报复和伤害,最终带来的只会是自己幸福快乐的毁灭,而广博的慈悲心能帮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真正的和平与安乐绝不可能依赖杀伤力巨大的枪炮、生化武器、核武器来获取,实现和平与幸福的根本保证在于我们能拥有一颗柔和、充满慈悲与爱意的心。当我们的心中洋溢着慈悲时,这个世界就已经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祥和、更温馨、更美好。

  佛言: “修百世方可同舟”,我们的生命之流,

  已经经历了无法计量岁月的久远劫,一切众生在过去世中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都曾对我们有过非常深厚的慈爱和恩德。我们今生今世能相遇相识都是很有缘的。在这个弥漫着痛苦与不安的时代,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慈悲的关怀,世上有太多的苦难,需要我们付出真诚的爱心。我们真正应该以一颗慈悲、感恩、柔软、包容的心,来对待芸芸苍生和这个世界:

  “在仇恨的地方播下爱,在伤痛的地方播下宽恕,在怀疑的地方播下信心,在失望的地方播下希望,在黑暗的地方播下光明,在悲伤的地方播下喜悦,……祈求您成全我的愿望,让我安慰别人,而不求被安慰;让我了解别人,而不求被了解;让我爱别人,而不求被人爱;我们因付出而领受,我们因宽恕而获得宽恕,我们因死亡而获得永生。”[9]。这样的慈悲心,能够让诚心帮助人者的生命充满力量和高尚美好的意义与价值。也正是这种对世界万物的博爱与悲悯,这种人类最高贵仁慈的行为,帮助人类征服了生命的种种艰难困苦而得以温馨和谐地生存和延续。

  在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大乘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能够帮助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弱点,建设和谐美好的生活。以慈悲之心待人,则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相互关心支持,家庭和睦,生活和美,并且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得老有所养,幼有所护,孤贫、残疾、灾民等弱势群体都可得到关怀和帮助。以慈悲之心待社会,则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风尚良好,公平正义,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国泰民安。国际之间以慈悲之心相待,则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而以物我一体的慈悲心怀来善待动物的生命,能帮助启发人们内心本自具有的仁慈与善良、和对万物生灵的尊重与爱,促使人类的生活增进和谐、平安与吉祥。众多佛教典籍中都有记载,杀生是非常严重的罪恶,其果报是很可怕的。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云:

  “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10]慈寿禅师偈云:

  “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劫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 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11]愿云禅师诗云: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 且听夜半屠门声。”””

  然而很多人因为不明白因果报应真实不虚的道理,缺乏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为了满足纵情享乐的欲望,把动物看作如同没有任何感觉的微不足道的草芥与沙石一样,毫无慈悯恻隐之心地肆意残杀。而动物被杀时,是完全不情愿地被迫承受着被残酷地剥夺自己最珍贵爱惜的生命、不堪忍受的极度恐惧、绝望和痛苦,内心充满着刻骨铭心的怨恨。这种怨戾之气日积月累愈久愈深,加上人类杀生时的恶心恶业,感召为种种瘟疫、海啸、地震、台风、旱涝、灾荒、战争等天灾人祸。而在战争中,漠视生命的积习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连人类自身的生命也会变得无足轻重了。

  天地生养了万物,人类并非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主人,我们不得不与其它每一件事物互即互入地存在。我们应该与地球上的一切有情众生和谐地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当我们给其他生命带来幸福与安乐时,就是储备了自己未来的快乐;而当我们伤害其他生命时,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一切动物都和我们一样,有佛性和知觉灵性,它们也都向往幸福与安宁,热爱自己的生命,畏惧痛苦与死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藐视甚至剥夺它们生存的权利。杀害动物这种伤残生命至极的行为,只会加重自己嗜血、冷酷、对生命的麻木、冷漠与践踏等人性残缺面的发展。而在动物被悲惨地杀戮的痛苦之上,人类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幸福安乐的。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只有在人类与动物和平共处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它的自然和谐之美,洁白的和平鸽才会在世界上自由、恒久地飞翔。而一旦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不再负责时,自然界同样会对人类施以相同的回报,这就是丝毫不爽的因果报应规律。

  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慈心于物、戒杀护生的教育,那他长大以后一定会有一颗不造作的爱心,知道孝顺和体恤照顾父母亲人,与人为善,遵纪守法,会在人世间播种更多慈悲与和谐的种子。而如果人人都已经奉行慈心于物、戒杀护生的善行,那可以想见,对动物都能这样仁慈的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人,会更加充满宽容、理解和慈悲。那时,因人们的这些善心善行,人类的福德善果会因此增加很多,

  自然感得风调雨顺,土地肥沃,五谷丰登,果实盈溢,灾疫不起,国界安宁,兵戈无用,人民健康长寿,和谐安乐,平安吉祥不祈而至。

  在纷繁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金钱和物欲享受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终生奋斗和追逐的目标,千千万万的人有如过江之鲫,不顾一切地涌向财富之门。尘世的喧嚣与浮躁,浸染着一颗颗迷惘、脆弱而孤独的心灵。我们向四处寻觅美好与幸福,却忽略和压抑了那些本来已存在于我们内心和周围的可贵的和谐安乐因素。贪爱、瞋恨、怀疑、嫉妒、失落等烦恼情绪束缚着我们,使我们执著于过去,而我们的希望、幻想和忧虑使我们执著于未来。很多人都被囚禁于孤寂、焦虑、愤怒、沧桑、疲惫而无助的烦恼心境,和相信和谐、美好、幸福与安宁只存在于未来的观念中。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正在迁流变化,未来的还没有到来,而我们一般人的心却在这之中患得患失。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牛命本质上都是庄严神圣的,我们应该以庄严神圣的内涵和目的来生活。慈悲才是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最好的保护。对宇宙中所有芸芸众生的高尚无私的慈爱与悲悯,会给我们的生命存在带来更加美妙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身心,也会因为明了自心本具的慈悲心怀,而更加安详、清明、喜悦和幸福。

  我们通过学佛修行而唤醒和增强的慈悲利他情怀,能有力地帮助我们剥落和解除内心几乎是挥之不去的怨恨、厌恶、恐惧、冷漠、贪婪、嫉妒、骄慢等等给自他都带来痛苦的烦恼情绪,帮助我们用宽恕、理解、悲悯、柔和的心来对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从而走上一条能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身心的和谐、愉悦与幸福、自利利他的美好的人生之路。而我们高尚的人格,慈悲的热忱,宽广的胸怀,智慧、快乐而安详的生活方式,会在周围创造出关怀、信任、幸福的氛围,以无声感化的力量,起到净化社会人心,度化众生的作用。我们的生命之树,也会因为佛法慈悲的润泽和滋养而永葆生机,最终结出菩提之果。

  而一个人如果缺乏广阔的慈悲利他的心胸,那他的慈悯之心很可能会越变越小,其运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局限在自己的亲人乃至自己一个人身上;这个人也很可能就成为一个只知道为自己争权夺利、费尽心机经营盘算的人,甚至会为一己之利而不惜危害他人与社会。人们因为漠视了内心世界本来具足的、能给自他都带来安乐的慈悲情怀,使得心灵如同无水的枯井,一切深层的美好情感都被深深禁锢;真正的安乐之源没有开启,而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不能提供真实究竟的安乐,人们只有无可奈何地饱受心灵之苦。

  我们花了太多的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去追求生活的“艺术”和物欲的享受。其实,佛法美化了的生活艺术是用不着花费那么多金钱的,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慈悲心学佛修行,本身就是一种真正享受生活的睿智的方式。我们慈悲利他的心怀,能够帮助我们体认和回归自己本来清净灵明的心性的本来面目,就象浪花体认和回归自己水的本性一样。从而帮助我们停止痛苦无依的漂泊与寻觅,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和当下的生命,与我们终极意义上“常,乐,我,净”的生命本来相约。

  我们因此能以更加健康柔和的身心去亲近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欣赏碧蓝的天空和舒卷自如的白云,还有那些生长在天地间、阳光雨露养育的生机盎然的花草树木,从而更能体悟到生命原本的清明与美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们也因此更能够欣赏和品味生活中的快乐和生命中每一瞬间的宁静与美好,发现和体会我们身心内外许多清新优美的事物:清晨带着露珠开放的鲜花,秋天满天飞舞的落叶,茂盛的树林中清澈美丽的潺潺溪流,清新的山风中轻轻飘落的缤纷落英,枝叶扶疏的绿树丛中婉转啼鸣的群鸟,深蓝的夜空中灿烂的星辰,彼此的真诚而温馨的微笑……用我们慈悲柔和的心来观照,生命原本是那么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原来可以如此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类文明已跨入现代化的时代,我们怎能重新回到那温情匮乏的蛮荒岁月?让我们真诚地祈愿:佛法慈悲的甘露妙雨,能净化这个热恼不安的世间,润泽现代人日渐干涸的心灵荒漠;佛法慈悲与智慧的璀灿光明,能遣除无明愚痴的黑暗,照亮每一个众生的心灵;佛法慈悲利他的鲜花能盛开在每一个众生的心田,和谐与美好能充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注释:

  11]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第四十二(卷二十七),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25页。

  [2][6]《大方广佛华严经》 (共40卷),卷第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唐厕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大正藏》第10册。

  [3][9]《西藏生死书》,

  (美国)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28页,233页,第410-411页。

  [4]《大宝积经》卷第1gtt-~,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七,四无量品第五,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大正藏》第11册。

  [5][7]《教言汇集》,索达吉堪布翻译,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22页,第31页。

  [8]《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大正藏》第24册。

  [10]《大方广佛华严经》(共80卷),卷第三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唐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大正藏》第10册。

  [11]《甘露妙法》 (九)中的《因果明镜论》,益西彭措堪布著,澳门天行健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第1版,第101页。

  [12][13]《佛教格言》,陈兵著,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4年11月第1版,第82页,第292页。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僧人与诗(民生)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百龄影徂千载心在——漫谈佛教与文学的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太虚与《佛教月报》(黄夏年)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庐山慧远的法性实有思想研究(陈建华)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我的母亲(道泉)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培养合格僧才 信仰道风是关键——在寒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欲望之绳(慎独)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听寒山寺钟声的联想(悟圆)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中秋遐想(果涛)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临江仙(将春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