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四 心行平等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四 心行平等难

 

  前面谈过“不轻未学难”。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你不用看不起我,我也不必看的起你”,这是“卑劣慢”,同样也是不对。

  □聪明不等于有智慧□

  学佛者要学会时时尊重别人,纵然自己才高八斗,也不可以轻视无学识的人。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不一定是懂的很多理论的人,才能发挥良好的人生功能。若懂理论却不懂事相,那也是无济于事呀!有些人不识字;什么长篇大论的道理他不懂,但是他知道要如何做人、如何努力做事;知道如何做人,他就是好人,懂得如何做事,那就是好事。没有做错事也没做坏人,这样的人生就是美好──没有错误的人生。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智慧型的犯最者,他们懂的很多理论,很会钻法律的漏洞,因此,他们犯的都是伤天害理、惊天动地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要自以为很聪明而去轻视别人愚钝。聪明的人往往会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在世间不光是要“不轻未学”,而且千万不要有“慢心”──能干者切计自我贡高,而能力差者也不可有卑劣慢,因两者都容易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学佛者先要学会觉有情,觉悟世间的事、理,而且必须事理圆融,这叫做觉悟。若能事理圆融,就能广结善缘。若是只懂得的教理,而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不得“人和”,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真有智慧的人会扩大心胸、容纳一切人与事物!所以说,能够器量宽宏,就是福慧双具。

  “器量宽宏”就是度量宽大可以容纳很多人,好的会欣赏,坏的也会容忍;人人在我的心目中,都被包容无遗。就像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一样,要有天地般宽阔的心胸,才不会有贡高、卑劣慢的心态,这就是出于内心的福德。

  □ 亲疏平等难对待 □

  另外,还应努力的是“心行平等”,佛陀说:“心行平等难”,凡夫的心行若要保持平等确实不易。佛陀说,是凡夫,心就难于平等。但是我们甘于做凡夫吗?人人都希望超凡入圣,要不然我们学佛所为何来?学佛就是要学得心如天地,任何微细的物品,都不会被排斥;再大的物品,大地还是稳稳重重地承载著。我们的心地要像天地乾坤一样,不可排斥任何微细之物,也不可拒载重物。总之,心量要宽大,不管是富有、智慧或者贫困、愚钝的人,我们都以平等心对待他们,尊重爱护他们,这就是“心行平等”。

  但是,佛陀说“心行平等难”,可见凡夫的习气很重。现在很多人提倡爱心,可是要人不起烦恼,使人的心行完全平等,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人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人,关心自己所关爱的人,在社会上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孔夫子也有自己特别偏爱的弟子,他最偏爱的人是颜渊。孔子是为圣人,为什么他也有“最爱”呢?因为颜回听孔子的教诲可以闻一知十,子贡曾说:“我是闻一知一,但是颜回却是闻一知十。”所以,孔子对于他的弟子也有高低之分,分别的标准是依照他们能够接受多少教诲而定,这就是“分别”呀!

  □为无缘、有怨者祝福 □

  佛陀告诉我们,人要做到完全平等待人的程度,实在是很难;连孔夫子都难以做到了,更何况是凡夫的我们。甚至,佛陀对他的弟子也有亲疏之感,如对阿难就觉得很亲近,因为佛陀的生活起居都事由阿难来服侍,所以,他对阿难倍觉亲切,而对提婆达多,他也会有无可奈何之感。阿难非常体贴佛陀,佛陀的举止行动,对阿难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引导指标,而提婆达多则是处处想要陷害佛陀。然而佛陀对提婆达多的迫害毫无怨嫌,并加以包容,我们读“法华经提婆达多授记品”可知,提婆达多将来成佛得时间比其他弟子还要长,尽管佛陀能以平等心,以德报怨,但是在生活当中,他也经常觉得无可奈何。看看佛陀,他也有这种难题,更何况我们现代的凡夫呢!

  不过我们要学习佛陀的包容,以德报怨,即使很恶劣的弟子,佛也帮他授记祝福!对于无缘、有怨的人,我们要默默的为他祝福,祝福他将来得大福德,若能如此则叫做“心行平等”。因为世间本就无法很平整,看看大地,若是万事万物都平平整整,那就不是人间了。有高山深海、物质也有大有小,外面的建筑物高低不齐,连庭院清脆的草木也是高矮不一呀!这和人心一样,人的心地也有高低、软硬,不过,既然要学佛,就要尽量自我警惕,把自己的念调整好,对人只有关爱而没有怨恨之念。虽然对某些人觉得无可奈何,但是,也要本著宽宏雅量以对,不可有怨憎之心,不要说:“我怨恨你。”这样的话。我们对一个人抱著“无可奈何”的心态,是还要教导对方的心量,若是恨他、怨他,就会结下更深的不善缘,今生、来世、无数生的恶因,就会连连绵绵地结下去。

  □ 培养无分别心 □

  春天的气候多变化,昨天是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今天却是风雨绵绵,前后不过二十四个小时,但天气的转变竟然这么大,这是自然界的变化,人心也是如此。对于人的心,佛陀常常要告诉我们──要心静如水,但是水面也难免会起波浪!

  佛陀说:“心行平等难”。要每个人看到外面的境界时,心念都完全平等,这确实是很困难,譬如昨天的天气和今天天气,明明是不一样,若应要说成一样,的确很难。外面明明是有鸡啼鸟鸣的声音,若要说成寂静无声,这也是难呀!其实,外面的境界在变动时,我们的心自然就会随境而转动,这是很正常的。冷、热、风、雨,随著外境而改变,我们的身心也都会起分别作用;但是佛陀说,要没有“分别心”。

  如何才叫做无分别心?近来有很多人热衷于修行,有人喜欢跑道场,他们认为修禅念佛,才能达到修行的超越境界,甚至认为自己所修行的法门才是真正究竟的,才是佛的教法真传。而慈济的委员都很认真地做慈善的工作,不畏辛苦、尽分尽力地去募捐、救济,有人就会批评道:“你们懂多少佛法?你们只是修福而没有修慧!”像这样就是起了分别心。假使我们的委员也和他们唇舌相争,说:“我们做的就贫就是修福,教富就是修慧呀!像“你们只顾自了,那是有慧无福,有什么用呢?”若是如此的针锋相对,也是叫做分别心。

  我们要知道,佛的教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普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修行人是要顺应环境而不随他转。我们有这个因缘生于人间,得闻佛法,又能造福人群,因此要懂得惜福惜缘。有这群发心的菩萨行者,我们尤其要好好珍惜,借重大家的因缘和力量,来成就菩萨的志业。大家和志同道合的人,要互相珍惜缘份,努力地造福人群。若没有这分因缘,也没有相同的志愿,就要不起分别而和他人争执或勉强他人,这就是“无分别心”。

  □ 施受贫富皆平等□

  佛陀在世时,不断地鞭策弟子,比如说“行布施时,要以平等心布施;受施者,也应以平常心受施”。当时印度人的生活水准贫富差距极大,有的人非常贫困,有的却极为富有,现在的印度仍是如此。你们若去印度观光、朝圣,就会看到许多流浪街头、衣衫褴褛的人,这样饥饿贫困的人,到目前仍是存在,而富有的人,却能用金银玉器来装饰他们的华厦,自古至今,印度的生活还是没有改变。

  当时,佛陀和僧众接受国王、大臣们所供养的佳肴美味时,是抱著平常心接受。只要肚子填饱,他就欢喜感恩地为他们说法,从不多求。那时也有极贫困的人,像贫婆,她身无一物,但是很想供养佛陀,看到大家以油灯庄严佛说法的道场,于是她剪掉自己的头发换来一盏油灯,佛陀对他也是无限的赞叹。因此,受供养的人,不管有钱人布施的物品有多好,没有钱的人以何种心意供养,都应以同样的心──感激与感恩来回报,这是受施者应有的“心行平等”。

  布施的人,像有钱人以金缕衣诚恳的供养佛陀,而从贫婆身上的旧衣撕下一块布,也是尽她所有,以最虔诚的心来供养佛陀。两位布施者都以虔诚的心,尽心尽力供养,这也是“心行平等”。

  □供佛与施贫功德相等□

  过去,弥勒菩萨供养难胜佛之后,又布施一位乞儿,然后把剩余的东西给狗吃,那时难胜佛看到了,就非常欢喜的赞叹弥勒菩萨说:“供佛和布施乞儿与狗,功德平等。”因为他供佛时,是以恭敬心供养,布施乞儿是抱著怜悯心、爱心,而布施小狗时是以施舍、无所求的心来布施,所以,难胜佛说,布施狗的功德和供养佛的功德平等。但是一般人都说:“我们布施给修行得道的人,功德比较大!”其实,要看布施的人,是以何种心来布施,最殊胜的布施是不计代价的付出而不求回报!虽然供佛的功德很大,但是若有求功德的心态,就不是心行平等的供养。

  记得很多年前,道源老法师仍健在时,因为有很多慈济委员很热心,就有人请教他一个问题,说:“我听说慈济的人只修福,没有修慧,您认为呢?”道源老和尚说:“布施给贫困的人,和供养法师功德平等,甚至布施贫困的人,功德比供养法师还大,是福慧双具!”这是道源老法师回答信徒的话。

  有的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布施给贫困的乞儿,比供养法师的功德还大?道源老法师说:“因为你供养法师,是抱著有所求的心,而布施贫人乞者是无所求的,只因有这份诚恳的爱心,由慈悲而生智慧及无所求的平等心,所以功德很大。”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心行平等”。人在多数时候都有分别心,若能尽力而无所求,不起分别,才是真正修行的正确心态,也才是佛陀教育我们的“心行平等”。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五 不说是非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六 会善知识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七 见性学道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八 随化度人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九 睹境不动难

 

后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三 不轻未学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二 除灭我慢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一 广学博究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 触事无心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九 有势不临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