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譬喻故事(宏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譬喻故事(宏明)

   譬喻故事

  宏明

  譬喻故事是佛典翻译文学的重要部分,它的使用不仅使佛典的文字生动活泼,同时也增强了佛典整体的文学色彩。在释尊的十二分教中,阿婆陀那(即譬喻)被分为专门的一类,几乎大小乘的任何一部经典都有生动的譬喻故事。如著名的法华七喻是其中的典型。此七喻即: l火宅喻(第三品); 2穷子喻(第四品): 3药草喻(第五品); 4化成喻(第七品); 5衣珠喻(第八品); 6少父老子喻(第十五品); 7良医留药喻(第十六品)。此七喻几乎每一个都被广泛的流传和引用了。道宣律师在其所作的《妙法莲华经弘传叙》中这样说到: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并赞叹这些譬喻是“词义宛然,喻陈惟远”,认为都是释尊大慈悲心中所流露演化的,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七喻中,火宅喻和化城喻流传最为普遍,每一位接触佛法的人大多耳熟能详:

  火宅喻又名三车喻,大意是说一位大富长者,有一座旧房子,久不住人,枯朽腐败,梁栋倾危,房中有许多怪兽所居,房子又烧起了大火,真是岌岌可危。这时长者突然听说自己的孩子们在火宅中游戏,十分着急,奔进火宅,劝之令出。无奈诸子年幼,不知危险,反以为乐,不肯出离。长者以智,用三车为诱,“骗”令诸子出离火宅。

  于中三界喻火宅,三车喻三乘,诸子喻众生,长者喻释尊,以智慧引导众生令出离三界。以此为喻生动地揭示了“诸行无常”的教义,从中形象的刻画了众生的愚痴不明,深刻地表现了释尊慈父般的悲心切愿和大智权巧。这样的比喻,就比枯燥的直讲教义要深刻、生动得多。从这个故事中还可以体会出另一层深刻的寓意:长者虽有力而不用, 只是以方便劝令诸子出火宅, 究竟能否出离火宅,还是要靠诸子自己是否愿意。这就在暗示我们:诸佛世尊虽有大力,然而不能代众生修行,只能以种种方便教化引导众生,而真正的解脱是要靠众生自度的。释尊也常自喻为老师、为医王。只能指示道路和因病与药,而行与不行和是否服药还是要看个人自身。

  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火宅的情况: “于后火宅,忽然火起,四面一时,其焰俱炽,栋梁椽柱,爆声震裂,摧折堕落,墙壁崩倒”把大火焚烧宅屋的场面情景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具深厚的文学感染力。

  化城喻品中,把长远的佛道比喻为五百由旬的长路;把教导施化的释尊比喻为带领众人寻宝的导师;把宝所比喻为成佛:把求佛道的行人喻为寻宝者;把欲退堕的行人比喻为半路退悔的寻宝者,把二乘的声闻缘觉果比喻为导师方便所化的大城。

  意思是:释尊施法教化,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达到最终之极果成佛。但众生心志下劣,半路退悔。故释尊悯念众生,方便施设声闻缘觉果位,令暂得休息。而最终目的还是在开权显实,使皆得成佛,说明二乘果位只是释尊施设的方便,是不究竟的,应当舍弃,而趋向于无上菩提的佛果。

  这种譬喻的方法是直白讲说无法比拟的,譬喻故事是佛典翻译文学最为普及、最受欢迎的部分之一,也是施行教化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佛典中大量运用这些故事的理由主要也就在这里。

  由以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法华经》中的譬喻具有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寓义深广的特性。且比喻之量多且广,比喻的内容也不重复出现。有浓厚的文学气氛。这种被称为譬喻的佛典故事,一方面对于佛教的弘传起者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形成的这种独特文学,在文学价值上也不容忽视。

  摘自《清云法雨》2007年第2期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恩与儒孝(妙徳)

佛网文摘:常回头看看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圣弟子与凡夫(邵晓甘)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竭诚尽敬 一门深入(大安)

佛网文摘:长夜将尽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微笑使者弥勒佛(泽道)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新续高僧传序(杨度)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莲花与佛教(蒋秉植)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菩萨怎么讲?(圣严)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把握自心(道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