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延参法师文集:玄奘西行带给现代人的和谐启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延参法师文集:玄奘西行带给现代人的和谐启示

 

  1400多年前,一个“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出家人壮志满腔地踏上西去的漫漫征途,当他的双脚坚定地迈出长安时,他可曾明白前方等待他的漫天黄沙遮天蔽日,千仞雪山鸟兽无迹、滚滚江水汹涌怒吼?当他第一步跨出去时,他可曾想到他的这一步不仅跨过了百国疆土,更跨过了千年岁月?

  乾坤荡荡,时光悠悠,万里的迢迢远程没有胆怯,他那不惜生命舍身为法一心向西前进的无畏步伐,千年的风雨沧桑无法淹没这种为追求心中的真理而不畏艰险万里求法的无我精神。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所展现的价值和任务,绝不是那一个时代所能够局限的,一定可以超出那个时代和生存环境,超越时空,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精神层面的支持。玄奘西行求法,这样一个非常遥远的故事同样给我们现实意义的启示。

  西行之路是一条理想之路。

  佛教自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历东晋、西晋、南北朝、隋朝,到唐王朝一统天下,这600年的时间里,佛教早已由统治者到贵族、知识分子慢慢向下传播,几乎已是家喻户晓,经典的翻译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何以玄奘法师不惜冒着偷渡被杀的危险不远万里西行求法?

  虽然当时中国已经有不少佛教高僧名师以及诸多佛教经典,但是,曾多方学习的玄奘法师感到各家对佛教宗旨,或者说得不明不白,或者说法不一,“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的问题就有一百多条之多,而这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疑惑,而是佛教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为了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拜访名师,求取经典,解惑释疑,玄奘法师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行之路。

  玄奘西行是世界全球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它不光是贸易的,同时也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玄奘用极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质,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时间、地理和宗教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玄奘精神不仅仅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如今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行之路其实也是一条无畏之路。

  为了追寻真理,他不惜“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当时唐朝国力尚不强大,与西北突厥人正有争斗,禁止人民私自出关。),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了。这一路上孤身孑影,突破重重关隘;忍着饥寒,顶着风雪,独自穿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渺无人烟的八百里沙漠;夜卧寒冰,翻过常年积雪号称世界屋脊的葱岭;斗盗贼,虽九死其犹未悔,历天险而志愈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厉勇。玄奘法师以大无畏的精神,不惧风险,面对各种挑战,绝不退缩,甚至不惜冒着付出生命的代价,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信念历时四五年,经行数万里,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抵达印度。他百折不挠,历经九死一生,用脚步丈量了大地的存在!这种为了真理不惜一切的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应具备的。

  其实玄奘法师越过的不是哪座雪山、哪片沙漠,他是超越了自我,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座山,那就是我们自己。经历四季的更替,感受人间的冷暖,体味人生的苦辣酸甜,人生需要奋斗的情怀,生活需要坚强的心志,努力去做出最好的自己,用坚强的心去面对一切、战胜一切,风雨中需要坚强的意志,挫败中需要坚强的勇气,萎靡时需要坚强的耐力,痛苦时也只流坚强的泪水,我们相信,当挫折和磨难的阴云消散后,头顶上会是一片蔚蓝而宽广的天空。

  几度花开花又落,人间春去春还回,回首往事,风雨已成过去,细细咀嚼苦涩,才发现原来艰辛坎坷是人生最辉煌美丽的色彩。无论最后的结果是否达到我们的理想,就算曾经的壮志飞扬,最后终是凋零了梦想;就算曾经的豪情万丈,最后只剩空空的行囊,但是这跌跌撞撞走来的旅途上早已是暗香浮动一路芬芳。

  西行之路也是一条学习之路。

  玄奘法师13岁(或说11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为学习佛法,他曾不辞辛苦先后到成都、荆州、相州、赵州、长安求法,他这时就表现出不畏艰险的精神。玄奘法师学习时勤读苦诵,废寝忘食,二十岁时就已经“究通诸部”。后来为了前往印度的戒贤法师处学习,玄奘法师开始学习梵文,为将来的学习打好语言基础。

  玄奘法师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为了学习还作了认真准备。在西行途中,无论怎样辛苦,一遇到有专长的学者,他都要停留下来,殷勤请教,有时几个月,有时甚至一两年之久。就这样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磨练,在到达那烂陀寺时,他已经是一个有深厚根底的学人。

  到达目的地后,玄奘法师更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艰苦的学习之中。在随戒贤法师学习五年后,又遍游印度南北各地,广泛学习。由于他对印度当时的佛教学术做到了全面了解,备悉底蕴,对于语言工具又能充分掌握,这才使得他担负起了沟通中印两国学术文化的使命。他后来在我国翻译界的空前成就,就是从这样艰苦的学习中得来的。

  其西行之路,本身就是一条学习之路、探索之路,充分展现了“专精而不封闭,开放而有所守”的学习态度。对于现代人而言,这种广学多闻的精神和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个人而言,学海无涯,学习应该是每个人毕生不止的追求,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充实、完善自我,而不应该是仅仅把学习当做就业的一个垫脚石,也不应在学习时目光狭隘,仅仅学习某个专长,更不应该在有稳定工作后就开始养尊处优,从此放弃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宗教还是一个民族,都应该以包容开放的心胸广泛的接受、学习外来文化,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在探索中与时俱进,这才是我们现代人应有的精神。

  西行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

  盛唐是中华古代文化全盛之顶点,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辉煌的时期。玄奘是此时最有成就的中外文化交流之使者,他用自己的双脚,开创出了一条从中国经西域、波斯,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使。他不仅带回了原汁原味的佛经和因明学,使因明学成为墨子之后我国逻辑思想的又一渊源;且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为梵文,传于印度。他还促成了大唐和印度的正式建交,制糖术也是当时从印度传到中国的。

  玄奘西行不只是宗教行为,他从印度带回的也不只是佛经,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他带回大唐的是天竺文化、南亚文化及泛西腊时期的文化。公元7世纪的印度是地中海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的中转站。因而玄奘的西行路线不仅是佛教徒舍身求法的路线,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路径。

  玄奘西行归来后,带来的不只是大乘教的真经,西行也为大唐文化传播到世界起了积极作用,不少周边少数民族前来臣服,称太宗为他们自己的“天可汗”,而慕名来交好的国家也是来感受唐文化。另外文化的交流其实也是互为中转站,拜占庭文化通过印度这个中转站传入中国,而中国又为印度文化传到日本、进入朝鲜半岛成为中转站。玄奘西行后,大唐也成为世界佛教文化的另一个源地,引来不少人又慕名来中国取经。因此可以说,玄奘西行是站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有了文化的传播,让东西方不再隔膜。

  西行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

  玄奘法师在我国与当时中央亚细亚特别是印度次大陆各国间所起的国际文化使者和友谊使者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唐代是中古时期我国和亚洲国家文化交流最频繁的时代,玄奘法师就是首先为这个时代在各国关系上开辟道路最有成绩的一人。他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穿越了当时的中亚细亚,走遍了印度次大陆的全境,亲践者一百一十国。在旅途中,他随处采风问俗,寻师求友,参访他们的胜地,倾听他们的传说。他以平等心尊重当地人民,也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从他身上,他们对于过去得自传闻的、远在东方的支那大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亲切认识,彼此的感情自然就亲密起来。他学习的诚恳和理解的敏锐,受到了师友们普遍的赞扬。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戒日王听到他讲述“秦王破阵乐”的来源后,才会发出甚深的赞美,决定派遣使臣,和我国缔结正式的中印邦交。

  玄奘法师怀着解决教理问题的目的而游学西方,回国后又大力传译论藏,所以由他带来的佛教,理性思维的成份特别丰富,后来发展为我国佛教中哲学色彩最浓的法相宗,并由他的新罗弟子们传入朝鲜,日本弟子们传入日本,至今还是大乘佛教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玄奘法师以毕生的精力,从西方把印度大乘佛教的最高成果移植到我国,又通过翻译和讲授把它们输送到朝鲜和日本。我们打开地图一看,就会发现,他的耳目所经和影响所及,是何等的广阔,几乎包括了里海以东整个东方大陆。作为一个佛教徒,他的确为生长他的时代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玄奘法师在历史上为亚洲各国人民建立起来的友谊传统,到今天还具有重大的意义,他发扬并实践了彼此间的平等、互助、友好、团结的精神。一千多年来,他所播下的友谊种子,深深植根于东方各个民族之中,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兰、越南、朝鲜、日本等国的人民到现在提到玄奘,都依然有亲切之感。

  西行之路也是一条奉献之路。

  在个人的名、利、地位、享受等等面前,玄奘法师也是极可钦佩的。玄奘出国后,路过高昌,国王麴文泰一定要他留在高昌,表示愿意终身供养,令一国人都为弟子,最后甚至以送他回国来威胁。在这样重要关头,玄奘表现了非常坚决的意志。他以绝食为抗议,水浆不入口者三日,终于使麴文泰屈服下来,和他约为兄弟,帮助他继续西行。更重要的一次,是他在印度学成之后,力拒那烂陀僧众及戒日王、童子王的挽留而坚持回国。他那时留居印度已逾十年,和当地的风土人民已经有了深厚的情感。他又是五印闻名的大学者,受着印度学术界的礼遇。何况旅途的艰险还历历在目,回国,意味着把来时的辛苦一步一步重走一遍。可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志愿,自始就是为了“归还翻译”。在戒贤面前,他说:“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向戒日王,他说:“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不敢须臾而忘……若留玄奘,则令彼无量行人失知法之利。”面对着盛情的挽留,享受着无上尊荣的玄奘法师漠视荣华富贵,漠视如潮的赞叹膜拜,坚决地以一个偷渡者的身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带回到自己的祖国。一时一刻,不敢忘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这是何等动人的奉献精神!

  当太宗两度劝其弃道辅政,玄奘法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之后以十九年的辛勤劳动,为我国留下了一份巨大的文化遗产――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教经典的译本。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为珍贵,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重视。玄奘在这方面的功绩,就不仅限于中国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了。

  公元664年, 这位僧人以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后世1335卷译经和一部《大唐西域记》挥别尘世,玄奘历尽千辛万苦赴西域取经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是始终坚持在阵地上的武士,他是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

  时至今日,玄奘法师这位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大师、中外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执着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早已融进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奘法师是民族的脊梁,是文化的先锋,是文明的使者,他将大唐风范一路挥洒,又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给我们带来包容和分享的风,平等和自由的风,他用十七年的艰难旅程打开了文化沟通和交流的一扇窗;他用他对世界各族人民的热情,用自己渊博的学识,让世界不再有距离,让文化不再陌生,让人们不再有隔阂。时隔千年,让我们以玄奘法师为楷模,高举和谐的旗帜,迎接未来的新世界,让世界吹一股暖风、一股和风;高举文化的旗帜,打开新文化的方向,共同走进一个文化繁荣的新时代。

 
 
 
前五篇文章

延参法师文集:回首往事恍若梦 多少故事烟雨中

延参法师文集:让生命的旅途 扬起五彩的风帆

延参法师文集:新桃换旧符 走近2010

延参法师文集:和大家讨论一下舍和得的生活艺术

延参法师文集:幸福生命的规则就是自己要先学会真诚的祝福

 

后五篇文章

延参法师文集:佛陀拈花 留给世界的微笑

延参法师文集:2010年10月17日景州开福寺万佛忏法

延参法师文集:2010年九月十九观音法会上堂斋法语

延参法师文集: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延参法师文集:横看成岭侧成峰 人生幸福一重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