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翫法无得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翫法无得 (一)公案本文 僧问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曰:「髻中珠谁人得?」 (缘起现象界与本体界,佛性之获得,真心佛性,何种人可得之?) 崇信禅师曰:「不赏翫者得!」 (修有为法者,均迷惑於有为法之功用,而玩法者,自不能空其一切相,得了悟自性,终不得证入法空理地,亦不能悟真如体性。喜欢玩弄咒术心法者,宜应慎戒之。) 僧曰:「安着何处?」 (实性空性显露後,髻中珠得後安於何处?) 师曰:「有处。」 (悟空後禅定力坚固,可不再沉空守寂,应依慈悲心起用,不堕入空亡,永住在空处。) 僧曰:「有处即道来!」 (空、有本是自性一体两面,亦是道之本来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修法空智时,对自己来说,无事时不要常起妄想心,或胡乱祈求,而似想要有所得。如此,终究将因认识不清法的真实而终究无境界可得,因一切法无常故,认识不清,常会被虚幻之法所骗,或被业缘所欺而证不到法空,更得不到解脱。我们只要能随时对心不起一事来烦它,面对着诸事缘来时,也能不起一善恶、美丑之心与之相应。 若能做到如此境界,则自己体性虚凝而能现起灵通之力,因寂灭而能得妙有之用。若行者无知,草率躁进,在鸡毛蒜皮事现执着之心,或落於语言文字等事相。如此,实是本末不分,都是自欺欺人之举。修行人若有丝毫、微细念头被抓住、绑住,则此是地狱、饿鬼、畜生叁途所羁绊之相,若沦落後,纵经万劫而不复得人身。 行者修证时,虽获得圣名,但与凡夫之名号并无不同,都是虚声名字,只是一个假名相而已。若一个人欲求有为,想得到些什麽法力,这不会是很累吗?若对有为之法求之,则当你得到它後,对它起厌倦心时,却挥之不去,如此又要成为心头大过患,这终究是无利益事的。 时下有些人未悟说悟,行径乖张,宣扬自己悟的境界,是真悟还是错悟,又无明师 定,还到处乱骂别人不是,看其行为不像是一个开悟的人。此种行为会给有智慧的後学产生错觉,也许他会说:「开悟若像是这样,那我不悟也罢!」 开悟的人心性显露,应是无话可说,忙着在对付内在微细的习气,哪有心去执着外境的是与非。另还有诸佛、菩萨、正护法神在督促,哪有给你乱讲话的馀地。举一例来说,廿年前刚开始出来说法时,事理有些还不是太正确,一提到稍有违反事理者,或显然是事实但不能明说者,就有一个力量阻止你出口,这力量来自於自己的觉知,或是诸佛、菩萨的督促,到现在还是存疑。也有同学 谈时,遇到不能说,且有一觉知的力量阻止他说出,但到底是业力太强了,最後还是冲出口来,说後才在後悔。问我怎麽办?当然,能随顺觉性不说最好,若是业力强过你的定力,说出口来,业既已造成,那坦然去承受就好了。 若行者真悟後,自然能现出般若智慧 出世间智,对外境所见所闻,皆能空掉其心,不会好胜、好辩,好说是非,不会说己是而他非,何况自己都还在任运期间,所知所见都不真实,就如小孩说话似地,天真但不切实况,明眼人看在心里,难免为他可惜。所以我常告戒你们,修行过程间不要乱说话,乱立「名言」,一说话,人家就知道你的境界及习气还有那些。古僧大德常说的:「潜默将养」,意思是什麽?怕你小孩(素法身如小孩)认法不真,故不要乱说话。心还未净,故要随缘将就修心。 《大般若经》中云,修行的境界无所谓对错,只是大众在成佛的道路上,今生立足点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不同,外道、天道、佛道,世间禅、小乘、大乘、菩萨道等,各有其立足点,故无所谓对错。就是今生成魔,千万亿年後,还有回归正法的时候,故无对错可言,只要认知你今生是立在何界地就好。 果地佛如世尊者具足各个境界,当世尊要成佛时,其修证是从世间禅、出世间禅、出出世间禅等完全经历一趟,故他具知一切法。其他我等众生,今生学世间禅也好,学出世间禅也好,外道法也好,佛道也好,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代表你走到那一站。 我看某某同学,他喜欢南传小乘法,我们的「经行法门」是他去南传国家学回来後教我们的,我也为他高兴,到底他已有个入处。不能说菩萨道应从观心地入手,你为何还喜欢行戒?如此尊重每个修行人,哪有是非可言!不能认为他人与你不同,说自是而他非,这是不学观心入空的行者,不求法空智,虽言行大乘法,说是悟,到头来悟後迷的,还有一大堆人哩。 2. 释题 本公案名为「[习+元]法无得」,「[习+元]」字是古字,和我们现在的「玩」字一样,到修行要进入开悟的阶段,能觉得一切的妄想、习气、执着等,都与自己体性无碍,虽知道那是本来就有的一点灵通力,但能不去玩弄你心意所起的法,如此才是修无为法的正路。 以前在《大乘精舍》上课时,某天有位较老的大德问:「你一天到晚课堂上一直在讲『开悟』,那『开悟』是什麽?」这位大德以前没见过,不知从那儿来的,我愣了一下,就告诉他说:「开悟的『开』是打开之意,『悟』就是悟见自心习气等。」这实在就是开悟的真实写照,如果你不知道什麽是「打开我的心扉」,跟你讲後,还是不清楚。心的窗户打开,就可以看到屋里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乱七八糟的,贪、 、痴、慢、疑等种种习气、妄想,真真假假一大堆。能看到真心以外的妄心,这个妄心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是第六意识的主观意念,我要想、我要听是第六意识心,可以随自心意。 但打开这个本来之妄心,几乎不听你的指挥、控制,就像灰尘一样,扫把一扫,它就飞扬而起一样。你在这时觉得一切的妄想,跟阿赖耶识的种子都会现,所以你叫它不想,它不会听你的。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前後照样依序而出。在禅宗来讲,这时是散乱或散位不定的时候,没有一个完整的主观意念,也不受主宰。当今提过此现象的,好像只有月溪禅师,他言悟後习气毛病合盘托出,真的就是这样子,若没有这样子,你就没有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 到此时,只要你不随此念转,当法尘静止时,就能见其空性,才有点见性的样子,也才可说是明心见性。故明心见性是最後的阶段,但也还没成圣人。心明见性後应可回过头来观此心,进入行阴区宇的修证。某些道场动不动就说已明心见性,真是不知境界过程。 当然刚刚讲的这位大德,他大概从没听过这个,没表示懂或不懂,当成听故事一样,就回去了。当天晚上睡觉时,这个外道行人就来压身,我用心意跟他说,修外道法终究没办法打开心扉的,没办法求得解脱的。这也是标准的外道邪师之类,都是修些有为之法,不会去学习入空、证无为。 真正禅宗行者是等到开悟後才真正在修心,所以讲「我空智」、「法空智」,是开悟以後才能修的。开悟以前修的话,你断不了它们,因为你没有看到心的根本,你看的都是表面的妄心,这个住境生心,你看什麽就起什麽心念,听到什麽就起什麽心念,这样没有修入你真心深深处。对境生心,境有色、声、香、味、触等,真正我们要看的是,阿赖耶识里面所储存的种子,累劫累世所养成的种种概念、习气,放不下的执着,深根蒂固的习气。既然打开来就能修它,打不开怎麽修?打不开就等於我的脑筋窠臼没有破,就是有一点灵通力,也修不到心。 现在来说怎麽[习+元]起法来呢?你会玩法就是心开了,心开了就是证得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中的「觉」字位了。到此境界,心觉知以後,能起心动念相应,它就可以成就一切法了,但同时你也就造业了。开悟後就是地上菩萨,没有开悟就是地前菩萨,不是真正的菩萨。今生有能力证到开悟了,不管用什麽方法,练气功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只要你打开本来的话,就是地上菩萨。 《楞严经》里讲的,要修一大阿僧 劫才能够开悟,你以前有没有修到一个阿僧 劫呢?「阿僧 劫」是不可数的数字,但是很用功的人就不见得,因为他发大心,不吃不睡,日日用功,这样用功的话,就缩短了的修行时间。所以《楞严经》里面阿难赞叹世尊说:「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 获法身。」不必要修一个阿僧 劫就可以获得法身,问题是说你破得色身时,你要知道起心动念马上就在造业,这不是行为造业的问题,是心念造业的问题,所以心念就是感知、觉知後才会起心动念的。 其实开悟的时候和我们要死亡时很相像,死亡时会起个中阴身,开悟者法身活起,但同时也有个中阴身,因心还不清净故。法身是清净的,中阴身还是不清净,所以会受到业力的感召,业力里面有什麽贪、 、痴、慢、疑等,都不减灭的话,这时候就会乱想,想到那一个人对不起你,就怒火从生,起心动念想给他好看,或咀咒给他出车祸。这种害人的事是很简单的,不要你身去做什麽事,只起个出车祸的心,想让对方死掉,真的就能成就。但起了这个念头就是在造业,造业都是有因的,你杀了他,以後你会被他杀,这是果,你不知道因果事实,到这时候才会觉得因果真的太可怕了。 你玩心时,起什麽念头会成真,他真的会被车撞死,真的就是那麽灵!因为很灵,所以你要小心!不要去玩这些心念,因为这时候,你起心动念想做什麽都会成就。初悟者还不知道心的厉害,都会患些小事端,也就能体会、警觉心动就能成就。譬如说你心想,看那个家伙福德怎麽够呢?上司居然要派他出国!你起了这个念头 不以为然的心,本来他是要出国的,但最後他不能去了,因为你起了审判的心念,所以他就不能去!阴错阳差总是有个因卡住了,你起心动念就可以左右人家的因果,但你要知道,你不是 罗王,不能判这个、判那个。 你们要懂得这些利害关系,不能去玩心法。为什麽在这个阶段,祖师大德要我们执杖牧牛?你这头野牛太野了,你说就是修得不错,才会开悟,但里面的牛还有很多的野性。未悟时,表面上总是客客气气的很讲理,等到进入深深处的时候,你潜在业力现,你才会警觉哦!原来是这麽回事,我还有很多的毛病。以前理智正常时,你认为你修得很不错,等到进入这个状况的时候,全不是那麽回事!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合意,动不动就发脾气,跟人家吵来吵去,那才是真正你深深处的心的东西。修行要修这些,这些不去除的话,心不可能空掉,不可能证到有果位的境界,所以很多修行人都卡死在这里,很放纵玩弄此心,是没办法走过去的。 有一些外道走到这里,会现什麽状况?现五根的灵通,眼睛可看、耳朵可以听、鼻子可以闻、..,那有什麽用?那是实修刚起步的一种功能,因为气比较旺,打通经脉了,譬如说:打坐时,气在两个耳朵越来越胀越痛,到最後通了,就可以听到鬼神讲话的声音,或者其他类众生的声音,这不是真正的天耳通,天耳通是连小昆 讲话也能懂;而我们只是可以听到另一层次的声音,这是什麽呢?是我们的耳根去听,不是用我们体性去听的,所以练到通灵的人,还没有开悟之前大概是这类的。 有些人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披着佛教外衣的人到处都是。知道修行走错路,就要将这些都灭掉,这在《楞严经》里面讲都是色阴魔相。不要看到「色阴魔相」就很可怕,不是!「色阴魔相」就是代表修行到那个境界,才会有那些现象,是个善境界,但不要去执着它,不要说你打坐可以看到、听到什麽。很多的护法、菩萨、..,你能看到也不必高兴,你是比人家多一点点的经验,这是修行必然的一个现象,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起的一种异能,跟神通无关,是一种修行过程的指标,但不要执着这个,一执着就着魔,真的会着魔。 所以你起了什麽异能都要抛弃,能这样的话就回到真正心的修行,心的灵知灵觉,你就可以感知一切境,知道你内心的毛病,这时候你一次、两次的经验,才会体会很多事 哦!我起心动念都能左右人的命运!这还小意思,有的如果是 心很重的,害心很强的,是会害死人的!为什麽这时候,祖师大德要你执杖牧牛呢?等於是牧牛人拿了棍子在旁边看着,这头牛稍微不守规矩,去踏别人的秧苗,这就要打屁股了。 这时的修行,只要念头一起,最好就要止住它,什麽呢?因要让心大死一番!心大死一番才能对外境不粘,才能对内心种种种子所现的业及业缘不去执着,这样才能超越;心大死一番就是不要让心起念,心起时就看着它、压抑它,它就灭了,你只要看着它,它就灭,它就不敢再想,就怕你没有智慧。在此境界时,这个恶念是不能起的。 怎麽压抑此时的心?当怨恨别人的心、害人的心起一个字,或两个字的时候,你就要观它、压它,不能让它起。当然要练习心大死一番,心死後过一阵子,善念会起,善念是可让它增长。虽然祖师大德常常说善念要滋长,要让它充满一点善心,但心大死一番的时候,你就会不想做善事,恶事已经先觉知过了,恶事在第一阶段已经空掉了,不会去害人,开悟的人是不会害人,除非悟了以後被他深深处的贪、 、痴、慢、疑的习气迷惑,业力大於慧力,你开发出来的般若智慧,没有智慧去转你的业。 譬如说你对於「贪」字不除,就可能有此现象,就如老上师提到的 悟後迷,贪师父的法,虽悟了自心,但师父还有些好法没有传给他,他就不爽,起了害心 想害死师父来取得法,为什麽呢?只为了贪师父的一个法,由此可知我们内心的贪心。我们说恶念不要压它,要观它,在这阶段之间就是要修空观,不能去玩一切的法,不要去玩它,法不能去纵容、不能玩,体会一下就好了,起心动念怎麽能这样、能那样!那我以後就不能随便起心动念,要以平常心见一切事,见一切人,不管是喜欢或讨厌的,都不起心动念的话,就不会去玩法,这样才能进入空相,才能悟到真正的佛法 解脱道。 所以要证得「法空」,不是那麽简单,你心里的习气毛病都要控制得好,大毛病不去犯,小毛病会犯,因小毛病没有警觉,不要去跟人再起瓜葛,所有的恩恩怨怨都要放下,如果是你放不开的话,你就见不到你本来的体性,所以要舍!佛法只要能舍才能得,如果你不能舍,那一定得不到亲见体性。 公案所讲的「髻中珠」,能舍才能得,「得」不是一个「有」,「得」是得到我们的佛性 空无的体,我们佛性是随一切缘才能够去了知,才能够去解脱,我们要的就是这个,不是要过程中显现的花花绿绿,看起来好像很充实,其实都是不真实的空花水月,这是修佛法的跟一些外道不同之处。 如果你没有正确观念的话,常常会走错路,谁愿意走错路,终归到因缘果报的关系,福德不具足,所以他半路上会有这些问题,会跟外道学法,或半路上没有智慧走回来,越走越远,本来要走到大道,结果是越走越远了!这讲起来冥冥之中有一种因缘果报的关系,你如果懂得因果的话,多种一些善因,多供养诸佛、菩萨,就会给你智慧,有智慧进入状况的时候,自然就有善因缘,这边接触到可以给你正法的人,那边接触的人可以给你一条路,这样你就不会迷失。 3. 语体文解 僧问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曰:「髻中珠谁人得?」「髻」是古代的人在头发上打个结,结上有的用簪,有的用宝珠去固定它;这里的髻中珠不是在讲这些 饰品,是在讲我们的真心佛性,讲到髻中珠就谈到我们的本体。 公案缘起共有两个,一个是现象界里面的事,都是讲因果轮回的,有轮回所以有现象界,现象界是森罗万象很热闹的。另一个如果回到本体界的话,那就是空,空无的体,什麽都不用谈,那空无的体可以应缘,一应缘的话就是物质现象界。你修到一个境界,应缘进入现象界没关系,不着境、不挂碍,能做到不挂碍你就无碍了!无碍的话,就可在人生之间,处处没有挂碍。 举个例来说,如果你修得不是顶好的话,有天你开悟了,即使在公家机关上班也觉得呆不下去,为什麽?因为和同事之间处不好,和上司之间也处不好,和下属之间更处不好,为什麽会这样呢?因为你要修心让心死掉,就要规 你的行为,这时候跟现象界的这些,都显得格格不入。「格格不入」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合不来」,就是心没有空掉,不能处理这些现象,或者不能没挂碍就很郁闷,唉!还是提早退休好了!退休了在家除了另一半之外你最大,其他大概没有人可以管你,这个就是什麽?就是考验你的心有没有解脱。 如果你说:「我不是为了逃避周围的长官、同事、...之间的事而提早退休,而是为了要做更大的事情。」如此那另当别论。不能说在某种处境下,修了一半就呆不下去了。所以这个有得考验有没有真正的无碍,其实越困难的环境,越能够磨练你的心智、磨练解脱的智慧,能磨练你到底真的解脱了没? 上次我也讲过,在修行过程之间,为了要守戒也好,为了守自己的心不造业也好,你就跟别人有点不大一样,如果再讲到觉知,我们觉知是有点灵通,那你对这件事情觉知不用做了,做了一定不成功,所以你的心不想动。但你若不是主管,你不能决定不做,那也只有做了,结果当然不如意。你的心感觉灵不灵没有用!因不能不做呀!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认为没有用了,所以就不做,不做的话,怎麽可以得到长官的认可,关系一定搞不好,怎麽办呢?他压榨你、整你、排挤你,就看你有没有解脱?有没有逆来顺受,看你有没有不着境,看你有没有自在,这时候最好磨练了! 不在逆境修,去那儿修呢?这些菩萨都是在考你,所以你不把他当成一种讨厌的人,当成一种在磨练我的心,让我解脱的人。在本体界里要修证到这个无逆无顺的境界,对於现象界的一切事都要没有挂碍。这时候我们要找的是真心佛性,那怎麽得呢?那一种人可以得到这个髻中珠呢? 崇信禅师曰:「不赏[习+元]者得!」这髻中珠不要去观赏它,也不要去玩弄,不要去看它会发光来照外境,不要说它很好玩,可以这样、可以那样,认为很好玩就去玩它,不能玩!一玩,你起好的念当然还好,起了不好的念,就造业害人,所以不能去玩、不能动它!因为这个时候很好玩,是很好玩,很多不懂的人都在玩这些,玩的结果怎麽样?身败名裂!每个看起来很有力量,很了不起,徒众一下子聚集很多,道场一个一个开,不久遍布全省,但最後都是身败名裂,入地狱就像射箭一样快,所以不能玩!《金刚经》讲到这个阶段就要修空,当然要以观空智来破一切有相,有相对着你,能不起烦恼,破内在的一切执着,就是消你的业,不要去着境,在断你的习气,不要让它真正成为再造业的种子。 我们按语说修有为法,玩法者终不得证入法空理地,不管还没进入的时候,修什麽法都是有为法,譬如说禅宗要不要打坐?打坐也是修色身的一种,不管你观心也好,念佛也好,都是还有一个法在,只是禅宗有一个境界来,能学习让你的心不要着境,不要随缘起灭;不要随缘依你的习气说好或不好来对境生心,这样的话就不好了。这时候就是在修无为。 我们说要修证入真正的无为,真正的无为是真如无为。修无为过程有(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3)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5)想受灭无为、(6)真如无为。这些都是在修行之间的一个无为境界,但是有层次的,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的证到真如体性的时候,这些都还不具足,所以有阶段性的无为境。 •「虚空无为」:心里面如一片虚空,不存一切境,似无色界的境界,把你的心观如虚空一样,所以觉知心,没有去起想念,性如虚空。这是空无为的状态,这是外道的无想天的无想境界,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因真如离诸障碍,犹如虚空的缘故。 •「择灭无为」:好的,我才做;不好的,我不做。有选择性,无漏智拣择的无为。 •「非择灭无为」:好不好都无所谓,皆能以无为心对之。因为你都还有一点病因,但不会做得太离谱。若本性清净,当然不用拣择。 •「不动无为」:行者远离叁禅时,灭苦乐受,舍念清净,所证之无为。 •「想受灭无为」:行者入灭尽定,想受不起,似涅盘之无为。大迦叶尊者现住鸡足山,保护佛的正法眼藏,待弥勒菩萨下生成佛,将传交给弥勒佛。此尊者是入灭受想定中。 •「真如无为」:是涅盘胜境的真如现象,这才是我们要的,是佛性的真如无为,既然是真如无为,回到自己的本心来的时候,他自己会应缘,不必用你的习气毛病应缘,所以你的佛性可以面对一切境,这种无为,不用一法但可以转一切境。 如果修到体性心性如一,就如大圆镜智一样,没有这些枝枝节节的东西,境界来的时候,你不会粘它,不会被抓住,如果你有知觉的话,唉!这是善爱的心,喜欢某种东西,或是厌恶某种东西,这是怕死的心,这是爱欲的心,这是...,你看知觉那麽多,业来就随便抓,你怎麽会解脱?解脱不了!所以你内心清净就是一切无为,舍一切,不管好的、坏的,主观、客观的意念都要舍掉,舍到不能再舍,没有好坏分别,没有什麽分别,这样的话,你看大圆镜里面是空,没有一个法可以抓住你。如何调解你的业,就像你手掌张开那麽大,故会去抓业缘。我们的体性空,把「空」划一小点,手掌能不能抓住?真正的体空是无量的,跟虚空等齐,怎麽去抓?划这个「空」,是给你们体会一下,我们的体性是怎麽样,大的像虚空一样,圆融没有枝节,没有贪、 、痴、慢、疑等种种毛病,或者是什麽心都没有了,我们的业就像一只手一样,要抓,怎麽抓也抓不住,这个太大了。 如果我有怕死的心,只怕出去就会出事,刚好这点被抓住,它不要抓住整个你,只要抓你的习气毛病就好了,那枝节就来了,就被抓住,怎麽解脱?解脱不了,所以没有办法转境,能转境的是什麽?是无为!上一节所讲的「无为法」是最高无上的解脱道,不是你去修那个咒,修那个法,修得多好都没有用的,你真心反照,就能够产生无穷的力量,反而可以转境,不要去玩法。 不赏[习+元]者可以得髻中珠,[习+元]法就是修有为,禅宗来讲很简单,刚开始就是修有为,有为是在干什麽?是在忙着治你的心,这个念头起,看着它,动念干嘛?没有你动念的地方。想到小孩子 想他干什麽?小孩跟你有什麽瓜葛,所以你看着它、骂它,它就下去了,不再想!所以禅宗为什麽能直接趋入体性呢? 现在讲的是依空应缘才起一切自性,现在我不让它应,所以它的自性无从起,听到声音,听到是听到,不让我的心(闻性)听到马上去追第二念,自性闻到声音,但是我在第一义谛「空」里面,不让它起相应的心。 什麽是「第一义谛空」:是空得不能再空的意境,第一义谛空以声音来讲,闻性听到声音以後,不再执取它;听了一句话,没有引起我的好、坏相应的心。这样人家在骂你,你不觉得有人在骂我,只有一个声波过去而已,不起第二念想,住第一念之境而无着。你怎麽会生气,当然到这个境界,你不会生气,因为你没有生气的种子,这是第一义谛空,禅宗就是要修到这样子的。 密宗是修有相密,有相密是身、口、意叁合一,身体打坐,手结手印,心中观想,口中念咒,这是叁合一,大部份是观月轮,观修法的本尊,譬如说修观世音菩萨就观观世音菩萨,修那一尊菩萨或那一尊佛就观那一尊,观是无中生有,是谁生起来的?其实都是你阿赖耶识所幻化起的,你的心所幻化而起的,所以心本来就不真实,心所幻化的能当真吗?像我观太阳好了,真的!太阳好大哦!一直在发白光,发什麽光的,这是你的意识幻化出来的,既然我可以观太阳,那可以观佛像吗?可以! 你观阿弥陀佛,他就现;你想到妈妈,妈妈的影像就现,这代表你心有那个能力会幻起一切境,如果你这样的话,跟我们刚刚讲的动、静、根、觉、空、灭一样,处在那一根上,是在根结上,所以这时候要修大手印,也就是密宗的大手印。所谓「大手印」就是在修空观。 我们有叁位在中华佛教居士会的老同学,去参加密宗灌顶,是无上心法、无上密法的灌顶。结果,每个人灌顶完了,他说这个法是至高无上的,没有口令、没有意念、没有咒,是为大手印。禅宗开始就是在修这个,密宗绕一圈,让你观,能观後,再回到原点,最後直接驱入体性的空,为什麽要这样呢?你说每个人直接用自性来看体性不是好吗?有的人不喜欢这样,要有个东西可观,才觉得有意思。这牵涉到因缘果报跟智慧的问题,他们一定要绕一圈,他才会痛快,修法时要有个东西可抓住。修什麽?修观呀!若说不要去观,就看体空那个样子,他就觉得这个样子很可怕,还是观一观我在那里。若不起心动念,光观一个空,这样子他修不来,会害怕,倒底我在何处。这是真的牵涉到智慧跟果报问题,勉强不来的。 所以有人很喜欢密法,有一天你修得有境界了,最後还是要修空观,观一切法空,那不是刚刚讲的「动、静、根、觉、空、灭」的「空」?你还是要走一趟。所以法都是一样的,不管你从那里进入,到最後都是相通的。 我说未入门有八万四千法门,入门後就只有一法门,学空观智,不修空的就像外道,一样会迷失掉。如果真正没听到正法,得正确教导的话,是很容易迷失掉,你不知道你在修什麽?你认为修得可以飞,可以知道过去、未来,可以知道他人的心里面在想什麽,认为这样就很伟大,很了不起了。真正在修佛法,刚刚讲的这些都是枝节而已,我们要的是真正证到体性空,哪一个因缘来了,我不被它抓住,这样才能解脱。你如果真的修得很好,就像菩萨一样,能千万亿化身,众生谁想你,你就可以化身去帮忙,化身不是随便起的,所以叫做「应化身」;不是自觉无聊,起个念去你家看看你,那就是有为。心不清净,一个人的心乱跑,是外道法。 有时候看到很多同学因缘蛮杂的,也不能叫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出家人也是一样。以前在《大乘精舍》的时候,有位同学常常被一个修外道的人跑到梦里去,这个外道大概太无聊了,吃饱饭没事做,心乱跑,後来搞得两人有情爱发生,这不是迷失在爱欲里。真正的菩萨应化身是你有意念他时,他给你一个应化身,他自己本身的体是空的,所以你想观世音菩萨的同时,全世界有五十亿人口也在想观世音菩萨,他们也都是佛教徒,观世菩萨就化五十亿的化身给他们,每一个人一尊观世音菩萨化身,你有什麽愿望,他都能满足你,这才是应化身。所以有意念想他,他就化身而起。阿弥陀佛也一样,你忆想他,当然你现在还没往生的时,忆念他没有用,真的是想走的时忆念他,他就来接你走,所以一切法都是相通的。 回来公案。僧曰:「安着何处?」如果是你不玩法,可以得到髻中珠,那得到後要放到那里?这无为法得到以後,放在那里?你说刚刚在讲空,永远空到底是不对,所以在六结使的「空」之後,有个「灭」,此「灭」是对待的灭,不是绝对的灭、没有了,也就是对境不生心,境是有了,但我不着境,不生心,这就是「灭」的境界。「不着」是什麽?是「动、静、根、觉、空、灭」的生灭法不再起,习气毛病不再「啪」的一下起,能住境而不通商量。 「生灭法」是什麽?是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证到灭的时候,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是观世音菩萨教我们的法。生灭灭已,生灭法,灭的时候,我们寂静体性要能够对境界不着境就是灭,此境现前就是佛性现起。「寂灭」是佛性的代表,什麽是佛性呢?有空、不空的两面,「空」就是「寂」,寂然是我们的体;「灭」是有境,对境但不住,是「不空」。所以体是空,灭是有相,能住「空有不二」境界。你的佛性空体可以感召、感知,住不二境的时候,这就是你佛性的本来。 若没证得空,直接入灭的境界好不好,这种人定力不够,因为没有空的修证,所以定力不够,小境界来的时候,可以应付,没有挂碍;大境界来的时候,没有办法,我们在面对业力的时候,有时候是很可怕的,它不来则已,要来就是全部一起来,自己、家人、..,不如意的事一直来,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没有挂碍?这是要有真正定力面对,不是书本看一看,懂得就有定力,所以空最重要在於磨练,没有磨练的定力是没有用的,脚根不稳,所以空是重要的! 很多人说不要修,我们就有佛性了,那是自欺欺人,自已没有这样去走一趟的话,当下认为如六祖所讲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这样你修什麽?没错!那是六祖呀!你的妄想习气跟佛性同在,怎麽解脱?所以我们看祖师大德的文章,不要断章取义,然後就自成一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如果这样的话,六祖为什麽要跑到猎人队待了15年?他是在修内心无始的习气,要证入空,他只是告诉你修到最後就是这样,或道理认知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妄想执着,不认识它而已,所以你不修,怎麽断掉妄想执着呢?你有妄想执着,你就是凡夫,你修到觉知历历,好像什麽都是真的,这个时候你空不掉的话,就像会算命,但不会转命,所以你修佛法,还修不到能转业的话,就是会算命不会转命,也没用,算命先生算你那一年会怎麽,那一天会怎麽样,怎麽解呢?他不会,那不是他的事,没有办法,确实没有办法,如果他说有办法的话,是骗你的钱,有办法的话,何必落到算命地步呢!他能转命,早就发大财了,何必一天赚几百块钱呢? 回过来,空修证完就要回凡,去空就要回有,到最後能入「空有不二」。「空有不二」也就你常在经典上看到的「中道观」,中道观我的看法是很简单,几个字就说完了,以我们如实空的体,去面对如实不空的境,内心又能如如不动,这就是中道义。如实空是要去证的,不是我们嘴巴讲讲的,如实不空的境就是指外境,如如不动,不是我什麽都不做了,不是的!是我有感知,但内心不执着,因为有这个境界,我知道,我以如实空的体去面对,或者去感应如实不空的境,能够如如不动,这才是圆满的境界。 学佛修到空,只是走一半路。我空智、法空智,你说法空智很难修,你修到法空智,但你还没有圆融,所以修到法空智不是绝对空,不是什麽都没有,而是你坦然的去面对有的境界,但你不被它转,境界来还可以转这个境。那诸佛、菩萨更厉害,从空中(无相)去化一个有,所以能变化无量无边,度化一切众生,那是依空起用,这不是只有面对,如如不动还不够,还要从真正的空里起用,就是从无中生有,用这个心法化一切相,然後化一个境,化一个人去度化众生,这是诸佛、大菩萨才有办法。我们真正能修到解脱就很不错了,除了很发心出家好好去修,道理懂了,要发愿精进的去修,去体会空是怎麽样的,从空中怎麽去起一切有,怎麽去幻化,这个在《法华经》里面有提到,《华严经》也有。 我们现在要修空,不讲心相,在第一阶段修解脱时,要懂空理。等到你要修神变时,就要讲唯识,没有这个心,不认识它怎麽去变,变不起来,唯识讲得很清楚,证得大圆镜智时,心是清净了,然後我们的体性依眼、耳、鼻、舌、身之五识起用,才能产生神变。以前说眼睛不要看,看了心会生烦恼,耳朵不要听,听了会勾起我内心的善恶美丑,怕烦恼,所以要收回来。到最後「成所作智」起时,就要用这个五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识去产生你的神变,这是心的用。 第八意识不清净的话,就是没有大圆镜智,这些你们都有概念了,大圆镜智就是说修佛法要修四种智慧 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是破解第六意识的分别执着,及对一切法的执着,第六意识清净的时候,你就有妙观察智,来观一切众生、观世间一切相,简单讲的话,妙观察智就是你的行为要端庄,不是随随便便、弯弯曲曲,就能观一切众生相、观世间一切相。如果你心是这样弯弯、曲曲的话,不平行,你看别人也是弯弯、曲曲的,因为你用你的弯弯曲曲心去看别人,你心不清净,就没有妙观察智去分别其他人;若心清净,不用什麽神通就可以看他的心,可以从讲话的内容看出有没有心病,妙观察智是入地菩萨第一个要去修的智慧。 如果刚刚讲的弯弯、曲曲的心态,其实这就是我见,主观意念太强,分别心太强,就起不了妙观察智,所以我见、分别心、执着,主观意念,没有办法去除,就产生不了妙观察智的功用。 平等性智是第七意识特性,第七意识能执着阿赖耶识一切法尘中为我,就有善恶顺逆之不平等觉产生,如此就得不到平等性智。你有对法的执着,对善恶一切境界不能够同等观之,不能够让它平等觉。譬如说善恶,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怎麽会相等呢?或者说苦乐相,身体的痛苦,跟气充满色身的快乐,没有什麽分别,这才是真正平等。平等性智怎麽得到呢?你心要无病,所谓:「平等性智心无病」,如果没有病就没分别。我们都喜欢快乐,喜欢善的,不喜欢恶的、痛苦的,这有没有平等?没有!有乐不乐,有善不善,有苦不苦,这些就没证得平等。对我来讲,我现在感冒生病了,感冒就看医生吃药,平常心对之,不要去烦 我生病了,没有力量了,没有..。不要讨厌生病,我不要感冒,这就是心有病,怕感冒。 回来公案,他说:安在那个地方?我们按语说,不沈空守寂,应依慈悲心起用,不住空处。眼观外境时,我定力不够的话,我什麽法看不开,被粘住时候,我要观一切法空、没有我,以及「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这是佛的叁法印。释迦牟尼佛怕末法时期,大家迷迷糊糊,没有办法分辨那个是正法、那个是邪法,所以告诉我们叁法印,如果那一个人讲法,依这叁个道理讲就是正法,否则是邪魔歪道。 「诸法无我」,法里面没有一个我,「诸行无常」,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事物,这是我们肉体无我,要追求寂灭才是最快乐的,寂灭刚已讲过了,不要去执着有为法,或执着一切法里面有一个我。那一个人讲法,拿来对对看,其实这是小乘法修的,这边讲的幻一切神变的是大乘佛法,是大菩萨才能修到这个境界。 僧曰:「有处即道来!」简单的讲,从空回有,那就是我们一切法本来就是那样,你还没修以前也是有「空」、有「有」,只是那时你不知道空,没有解脱,现在证到空了,再回来到有的时候,你可以依空的体,面对不空的境,都没有挂碍。你还没有进去以前就是这境界,你要走了一趟才会知道;就像你没有去过大陆,在电视上、电影上,讲大陆讲得头头是道,北京、天安门、..,没有踏实感,如果去一趟以後,天安门是个大广场,对面有个什麽东西,你去了以後才知道。修行也是一样的,到里面绕一圈後才知道,哦!原来是这样子。 举个断食例子来说,陈大德以前没有断食的经验,也没有体会过断食的过程,现在一步一步的去体会,体会然後去冲破色身的苦痛,这些都是她的经验。讲了半天,你听是听了,不晓得回去忘了没,很多同学开始讲到重要的时候,我们认为很重要,但他听是听了,有听没有进去,等到过了一年、两年、叁年碰到这个问题,不要说两叁年,就以一个礼拜、两个礼拜来说,碰到这问题,他就来问,不知道的时候跟你讲没有用,你不注意或不关心,等到真碰到问题的时候来问,是不会忘的,这是我的切身问题,当然不会忘记。就讲经典义句也一样,经典上每一个字都是很重要的境界,你听归听,那个法师讲的几十卷的录音带,从头听到尾,但习气毛病还是一样没有改进,这就是你还没有进去那境界,如果真的走一趟的话,一进去再出来虽结果似一样,但是还是要进去,进去修才能体会,原来就是这麽回事。 回到了本来,就是「空有不二」。「空」、「有」本来就是一体两面,所以空跟有,一个会生灭、一个不生灭,是在同一个体上,如水与浪是同一体,「空」如水性,「有」如波浪;水(空)能随风(缘)起浪(有),水性是体 不生灭,波浪是有 会生灭。我们就代表空,可以产生不空的境,但知一切空的体,这两个不同,不空的境完了,就回到这个体,那个因缘来的时候,它就现。从那里现?从空现出来,因缘灭了,这个也没有了,回到空,所以这是生灭法。什麽是生灭法?动、静、根、觉、空、灭,你的心就跟着动、静、根、觉、空、灭在起灭,所以懂得生灭法、不生灭法,然後练到习气毛病没有,就有解脱的能力,就可以转业力,所以法空智就是这麽练来的。 ( 86 年 3 月 11 日 讲於 龙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