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七、公案 — 理事体用 11.不通商量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七、公案 — 理事体用 11.不通商量 (一)公案本文 僧问云居山昌禅师曰:「不受商量时如何?」 (缘起现象界,众生妄执固习,不受教言时应如何?) 禅师曰:「来作什么?」 (来者必有缘,但不能诚心承受教悔,又来做什么?) 僧曰:「来亦不商量!」 (不请而自来之缘,谈何商量!) 禅师曰:「空来何益!」 (既不请而来,来亦不通商量,那空来何益!)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现在几个公案都是行者修到一个境界后,开始以其所悟的空真如体,在做些利益众生事。例如「磨镜黑漆」、「暗中明境」,可以说去除一切妄心、习气后,就能以空的体去面对有境,且能如如不动。再进一步的来教化,机利一切众生,众生者有很多层次,有的是指人,有的是指非人。 所谓菩萨者是觉悟之有情,悲智双运,万行具足,能得五种自在,即:(1)寿命自在:菩萨已成就法身慧命,已了脱生死,然为度化众生,而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2)生自在: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处天宫不为乐,入地狱不为苦,去住无碍。(3)业自在:菩萨万行具足,悲智双运,为度化众生,或现神通、说妙法,或入禅定、或修苦行,任运无碍。(4)觉观自在:觉为觉粗心,观为观细心,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心,虽有思惟,然不流于散乱芜杂,随愿度众,平等无碍。(5)众具果报自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于一切所需之物具,不假营为,自然周足,心无染碍。 菩萨虽有上述五种自在,但菩萨除能自我解脱、自在外,唯一执着即是悲心太重,不度尽一切众生,似不能安其心,也不能成佛果。故众生界执着自己喜怒哀乐之觉受,以为法中有我;而菩萨却执着如何来利益群生,为度尽众生而费心。然世尊在《金刚经》中,告诉诸菩萨摩诃萨,虽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但不要有一众生可度想,随缘度化,能度则度,不能度则不勉强。《佛心经》亦言:「所救诸苦际,不至诚者,实莫退心。」娑婆世界众生顽劣难度,尽一己之能力,度该度的众生,这样就很不错了。若一生之中能教化出一位入地真菩萨来,那一灯点千万灯,更是有意义的事了。 末法时期,邪教兴起,所谓修行者怪力乱神者众,偏偏无智众生对于怪力乱神者,趋之若骛;对于佛教正法者,认为平淡无奇。有道是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专看鬼神通者认为是修行有成,那真是蒙闭了诸佛智慧眼目。度众生本是菩萨的执着,但大菩萨者众,他们都是尽力地在度众。我等生于世间,虽受所谓菩萨戒,但能力有限,也只能量力而为,祇要有缘,遇到具足善根、智慧,并不贡高我慢者,当将真正佛法点破于他,使他能不执取有为、有漏诸法,今生不落入外道、邪道,甚或魔道中者是。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不通商量」,这是禅宗行者的话语,商量者可用在自己真妄心间,可用在人世间以语言沟通协调之间,也可用在人与非人众生间的心意交流。不管如何,总是有问有答,才叫做商量。当一自我修行者,妄习不受真觉控制时,会悲痛难耐,痛苦不欲生,但妄心不转,不能成就菩提道,故非转不可,这才叫做修行。 若商量用于人与非人众生间,总是调解纷扰业报之事,这是一般修行人或外道行者或民间信仰者都会做的事。但严格说来,禅宗行者不兴这一套,因真正修禅的人,其空真如体已得,遇诸缘禅心不动,能以空无的体来面对一切信众之冤亲债主业缘,以其金刚身忍受债主瞋怨之气力,以金刚心稳住心灵不恼动,如此终究能以德服其怨心、法力。禅宗行者是如此来化解两造之间的冤结,这就是禅宗行者的风范,故禅宗行者常言道:「不通商量」,不通商量的结果是心地安祥无碍,不落于语言文字,才真是不通商量。 至于人与人的层次,有善根虚心来请法者,不会不通商量,因真佛子有无碍智,会信服你所说的,并认真依教奉行,这种人往往能各绍隆位。反观有些慢心修行人,以为自己修证得不错了,常提一些自己都不能体会的佛教名相或境界来请教,跟他说明你没到那个层次,谈这些是不能理解、没用的。虽基于善心勉强跟他做些说明,他还是不能了解外,又发表了他很多的高见,甚至于瞋心发起,怪到别人来了。此种无佛缘众生,也真会纠缠,真是像本公案所说的:「不受商量」,既然不受商量就不用再来谈了,但却像此僧所说的:「来亦不商量」。 互有言谈是商量,商量结果应互相尊重妥协,不能理解就祇得继续用功,何年何月何日当会理解的。若此种无善根与无智慧者,不通商量结果当然会不欢而散,真是无奈的事,故像昌禅师讲的:「空来何益」。 3、语体文解 僧问云居山昌禅师曰:「不受商量时如何?」 僧问禅师说有众生前来,你不能跟他商量得恰意时,该如何呢?不能好好谈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有时候某些众生不是那么好度,有一些人也是一样的,喜欢讨论、喜欢瞎掰、喜欢说天谈地的辩论,这是修行上的一大禁忌。一个修行人还没有悟入空三昧以前,就是没有足够的智慧,无智慧怎能讨论出一些事实呢? 因此开始修行的人,不管您处于色界世间禅的修证,或是无色界的修证,不把你的习气、心病、执着打死掉,是没有办法悟得空三昧的。故真佛子要默默无语、暗中修行,才能真的修得好,这就是禅宗讲的「潜默将养」,能「潜默将养」也应在打破色身以后,也就是开悟以后或者是入无色界的境界以后。 你天天在那里推敲这句话怎么讲,那句话又该怎么说,表示你没有进入,讲的说是不错,也是有那一点样子,但说对嘛?实在太离谱了,甘脆不去讨论那些。外面很多开班授课研究经典的,大都是要每个人拿经典回家自己看,看了以后再来集会发表意见,每一个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仔细分析,一团雾水,不知道在讲什么,理念不清楚,所以讲得不清不楚。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怎么钻进去,能开悟后,智能具足就能够把一些理念、一些修行的层次搞得透彻、搞得清楚;没有进去的话,光在文字相里讲得似好,讲起来似懂非懂,像这种众生来的时候,他又不受商量,你怎么来对治他呢? 按语说:缘起现象界,众生妄执固习,不受教言时应如何?商量、讨论是现象界里面的事,有一些众生妄执固习,不受教言,不通商量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禅师曰:「来作什么?」 既然前来请法,却不受商量,那你来干嘛?既然是去请教人家佛法,人家怎么讲你就要怎么受,没那种体悟,也要能虚心受教,不要在那里抬杠,在那里挑剔。 按语说:来者必有缘,但不能诚心承受教悔,又来做什么?来者有缘,但不能诚心悔改你的习气毛病,不能虚心受教,那来干嘛呢?所以各位有时候要善观因缘,有一些福德具足的,他就能够虚心受教,当然日后能受益。你讲一句话,他就当圣旨,把鸡毛当令剑,很慎重的去做,这是顺缘,这是通商量的。有一些福德不具足的,业力甚重的,自己又不知道悔改习气的,即使是来了,短暂中有清楚一点,迷糊的心清净一点,最后还是迷糊掉了,还是被沦转了。 为什么有的人修行能蒸蒸日上,天天往前走。有的人就是一下子浮起来,一下子又沈下去。当然总归一句话都是业力,但是我们自己的福德也太差,所以不怕业重,只怕福薄而已,福薄就要去种善因、去积福德,积福德的道理很简单,第一个是多布施、多供养诸佛、菩萨,自然慢慢的因缘成熟了,就很容易能够勇往直前,不会常常碰到困难,即使碰到困难也比较容易化解掉。 普通我们有一个心态,在大修行的时候比较舍得,自然就有布施的心,我们有些同学很发心,我常说:「好了!不要常常拿那么多钱来护持道场,你还有家、有小孩要读书,拿那么多钱干什么呢?你总是要留一点。」其实反过来讲,他好像是住在无私的样子,对他也有好处,对他的困境也比较容易能走出来。所以业力重的也要去种新的福德来转,如果是说不能诚心悔改,光是来有什么用呢? 僧曰:「来亦不商量!」 僧答说我没有叫他来,是他偏偏自己要来的,也没经过商量,说来就来了。真修行者是很少去直接攀缘的,大都是间接来的因缘,譬如说某同学认识某某人,此人也许是亲戚或朋友有苦难,同学就说:我带你去见某某人,这是间接的因缘,某同学有的会打电话说一声,说要带某人来给你看好吗?有的根本都是不打一声招呼就带来了,这就是来了亦不通商量,不请自来。 当然不请自来也有他的福德在,不请可以自己来的力量也蛮强的,有的人是助缘,带他来的人都是一种助缘,既然来了,就要给他处理。众生业力因缘中,有千百个因缘在拉扯着,有些人好不容易约定好时间要来,但他福德不具足的话,时间一到,不能来就是不能来,例如被其它的事情给耽搁了,很多人都是这样子,这种人的业障也太重了,连要帮他的助缘都没办法。按语说不请自来之缘,谈何商量? 禅师曰:「空来何益?」 来了有所言谈、教导,不能接受,是不受商量。既然不受商量,那何必来呢?僧说连来都不商量,真是不请自来。如此空来何益?这样跟不来有什么差别呢?这句话是很无奈的,有时众生业力重,你给他的开导,会被冤亲债主来左右,让他听不进去,让他不以为然,这样此人的障碍是没希望改变的,简单一句话,就是此人的福德还不具足。若是因缘具足,你给他的开导阴阳两利,冤亲债主是会同意化解的。 廿几年来我所接触的案子,只要能来就有希望,问题是有些人约了时间要来,到最后却说他不能来了,我们也了解这是冤亲债主搞的鬼,但有什么办法呢?真是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是在讲利益众生本来是无所分别的,只要有缘来的,当然就要度化,要跟他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做,随性而去做。若来了不受教言,也不能怪他,他背后还有因缘在影响他,总之,是福德不具足罢! ( 1998 年 10 月 13 日讲于龙潭 )
|